《史记·刺客列传》节选阅读及答案

2024-07-25

《史记·刺客列传》节选阅读及答案(共10篇)

《史记·刺客列传》节选阅读及答案 篇1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数日不厌厌:讨厌、厌恶 B.军既相距 距:通“拒”,相距对峙

C.吾始与公子欢欢:友好,交好 D.民怪之,莫敢徙怪:感到奇怪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商鞅“刻薄”的一组是( )

①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②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③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④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⑥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年轻时就研究刑名之学,后来他从魏国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败了魏军。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惠王对他旋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

11.把第I卷文言言语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5分)

译:

(2)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5分)

译:

参考答案:

8.A (厌:满足)

9.C (①说明商鞅善于揣摩君王的心理,进而迎合,为人圆滑,④说明商鞅言而有信)

10.B (“阻挠变法的权贵们”错,“百姓们的拥护”错,“秦人皆趋令”实是威权之下的

保身之举)

11.翻译(10分)

(1)新法在民间施行了一周年,泰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利的数以千计。(“行”、“期”、“之”译对各1分,全句通顺2分)

(2)我曾经读过商君的著作《开塞》、《耕战》,内容与他本人的所作所为相似。终于他在秦国留下了一个谋反的恶名,这是有缘由的呀!(“卒”、“恶”、“以”译对各1分,

全句通顺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诸庶孽公的儿子,名字叫鞅,复姓公孙。商鞅从小就喜欢学习刑法。曾担任魏国丞相公叔座的中庶子职务。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招贤纳士,将要成就秦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侵占的土地,公孙鞅于是从东面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拜见孝公。秦孝公与他交谈,不知不觉地将双腿移到席前。两人长谈几天不感到厌倦。景监说:“你凭什么讨得孝公如此喜欢你?”公孙鞅说:“我劝说秦孝公仿效古代帝王的做法,但孝公说:‘这太久远了,我无法等待。况且古代贤明的君王,各有各的成名方法,哪里能够压抑自己待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可以成就帝王的大业呢?’所以我就用富国强兵的霸业劝说孝公,孝公非常高兴。”后来,让公孙鞅担任左庶长,最终审定改革的法令。法令规定老百姓实行什伍编制,犯法连坐。不主动告发犯罪的人处以腰斩之刑,窝藏犯罪的人与投降敌人同等处罚。私下打斗闹事,按各自的轻重程度施以相应的`处罚。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以及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为官奴。

法令已经制定好了,还没有公布,(公孙鞅)怕老百姓不相信,就在京城南门竖立一个三丈多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此木搬移到京城北门的人.奖给他十两金子。老百姓感到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搬移。又说:“能搬运此木的人奖五十两金子”。有一个人将此木搬移了,就奖给五十两金子,以表明不欺骗之意。终于下令推行新法。新法在民间施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候,太子犯法。公孙鞅说:“法令之所以难以施行,是因为上面的人带头违犯。”(公孙鞅)将要处置太子。太子是皇帝的继承人,不能够施刑,就处罚太傅公子虔,刺面处罚少傅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都自觉遵守法令,秦国百姓当初认为新法不利就来建议完善法令,公孙鞅说:“这些都是刁民。”把这些人全部发配到边城,后来再也没有人敢议论法令了。

公孙鞅劝说秦孝公攻打魏国,孝公认为这个建议好,就派公孙鞅率兵进攻魏国。魏国派公子卬率兵迎战。两军对峙,公孙鞅给公子卬送信说:“我一开始就与你友好交往,现在各自为两国的将军,我不忍心互相攻打,可以与你见面商定结盟,—起饮酒,高兴地撤军,以使秦魏两国相安无事。”魏公子卬认为真是这样。两人会盟完毕,一起喝酒,但是公孙鞅让埋伏的军士袭击俘虏了公子卬,趁机进攻魏军,大败魏军而回到秦国。

秦孝公死后,太子登基。公子虔一伙告发公孙鞅谋反,派人逮捕了公孙鞅。秦惠王将商君处以车裂的极刑来示众,说:“不要像商君那样谋反!”于是灭了商君的全家。

太史公司马迁说:商鞅是一个生性刻薄的人。开始的时候就想用帝王霸业劝说秦孝公,这种浅薄的言论,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并且所涉及的尽是宠臣,等到施用时,处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卬,不听从赵良之言,也足以看出商君刻薄少恩。我曾经读过商君的著作《开塞》、《耕战》,内容与他的所作所为相似。最终在秦国留下一个谋反的罪名,这也是有缘由的呀!

《史记·刺客列传》节选阅读及答案 篇2

原文: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与卫,相去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随从,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有删改)

译文:

聂政,轵邑深井里人。聂政杀了人,为了躲避仇敌,于是和母亲、姐姐一起到了齐国,以屠宰为业。隔了很久,濮阳严仲子在韩哀侯朝中供职,与韩相侠累结下怨仇。严仲子怕侠累杀他,逃离韩国,访求能向侠累报仇的人。严仲子来到齐国,齐国有人谈到聂政,说他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因为避仇而隐身在屠户中间。严仲子登门拜访,来往几次,然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埋葬已毕,在除去丧服之后,聂政说道:“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鼓刀屠宰;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远千里,屈尊来和我结交。我待他极为淡薄,没有什么大功可以和他所待我的相称,而严仲子又奉上百金为我母亲祝寿,我纵然没有接受,但他这样做,只是说明他对我是知遇很深的.。一位贤者,因感愤于一点小的仇恨,而亲近信赖一个穷困鄙陋的小民,我聂政哪能对此独独不吭一声、毫无反应就算了呢!况且前些时候他来邀请我,我只是因为老母尚在(就没有答应他)。现在老母享尽天年,我将要为知己的人效力了。”于是西行来到濮阳,见严仲子,说道:“前些时候我所以没有答应您,只是因为我母亲尚在世;现在不幸母亲已经享尽天年去世了。仲子想要报仇的对象是谁?请让我来办理此事吧!”严仲子便详细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小叔父,他们宗族的人很多,居处警卫十分严密,我想派人刺杀他,但始终没有人能办成。现在幸蒙足下不弃,请允许我加派一些可以做您帮手的车骑壮士一同去。”聂政说:“韩国和卫国,中间相距不很远,如今要去刺杀人家的国相,这位国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不能多派人去,人员一多,不可能不发生失误,发生了失误,机密就会泄露,机密一泄露,则韩国全国便会和仲子结仇,这岂不危险吗!”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史记·刺客列传》节选阅读及答案 篇3

例句:诸将亡者以十数

A.不及以闻 B.以光先帝遗德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子墨子解带为城, 以牒为械

17、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孤不度德量力 B.丞相何亡 若亡,何也

C.大楚兴,陈胜王 王必欲长王汉中 D.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马无故亡而入胡

18、回答下列问题。(3分) ①文中的“上”指的是(写出姓名)(1分) ②后人根据这段历史故事概括出一个典故,它是

参考答案:

16、D(3分)

17、B(3分)

《史记·刺客列传》节选阅读及答案 篇4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置车骑,从间道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责备)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更赐爵列侯,号为舞阳侯。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汉朝将军)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郎中守宫门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史记·刺客列传》节选阅读及答案 篇5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辂①,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

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马箠居岐,国人争随之。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成王即位,周公②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务以德致人。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险,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③,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

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④,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⑤, 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挽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①刘敬,本姓娄,后受赐姓刘。挽辂:绑在车辕上供人拉车使用的横木。②周公:周成王姬诵的叔叔,周公旦。③成、康之时:指西周成王、康王的鼎盛时代。④榱:椽子。⑤三代之际:夏、商、周三代盛世的功业。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B.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C.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D.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3分)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公之属傅相焉

相:察看

B.臣窃以为不侔也

侔:等同

C.卒然有急

卒:突然

D.案秦之故地

案:控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敬希望晋见刘邦,同乡虞将军要求娄敬换上好衣服,娄敬却坚持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这体现了他在立身行事上保持本色的一面。

B.刘敬述说了周王朝迁徙繁荣的过程,从部落始主后稷到公刘、太王、文王、武王,直到周成王定都洛阳,是用德政来取得民心。

C.刘敬去陇西戍守路过洛阳,便主动劝说高祖建都关中,因群臣大都不是关中之人,满朝皆是反对之声,但高祖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

D.西汉建都长安,在这个问题上,固然说明刘敬胸怀大局,颇具政治眼光;也不能不说刘邦慧眼识人,不以人废言,能择善而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2)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参考答案

9.(3分) B

10.(3分)A(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

11.(3分)A(相,辅助。)

12.(3分)C(留候张良是赞同的。)

13.(1)(5分)凭借着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依托非常良好肥沃的土地,这就是所说的物产丰饶之地啊。(因,凭借。故,就有的底子。资,依托。以上各1分。句意2分。)

(2)(5分)价值千金的皮衣,不是一只狐狸的腋下的皮能制成的;楼台亭榭的椽子,也不是一棵树上的枝条能筑成的`;夏、商、周三代的业绩,也不是一个贤士的智慧能成就的。(裘,皮衣。腋,腋下的皮。补出谓语制成、筑成、成就。以上各1分)

参考译文

刘敬是齐国人,汉高帝五年(前202),他到陇西戍守边塞,路过洛阳,当时高帝正住在那里。娄敬进城后就摘下拉车子用的那块横木,穿着羊皮袄,去见齐人虞将军说:“我希望见到皇帝谈谈适宜国家发展的事。”虞将军要给他一件鲜洁的好衣服换上,娄敬说:“我穿着丝绸衣服来,就穿着丝绸衣服去拜见;穿着粗布短衣来,就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我是决不会换衣服的。”于是虞将军进宫把娄敬的请求报告给皇帝。皇帝召娄敬进宫来见,并赐给他饭吃。

等了一会儿,皇帝就问娄敬要谈什么事,娄敬便劝说皇帝道:“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跟周朝比试一下兴隆吗?”皇帝说:“是的。”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周朝的先祖从后稷开始,尧封他于邰(tái,台),积累德政善事十几代。公刘为避开夏桀的暴政而到豳(bīn,宾)居住。太王因为狄族侵扰的缘故,离开豳,驱赶着牲口移居到岐山,国内的人都争相跟着他去岐山。到了周文王做了西方诸侯之长时,他曾妥善地解决了虞国和芮(ruì,瑞)国的争端,从此才成了禀受天命统治天下的人,贤能之士吕望、伯夷自海边回来归附于他。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不相约而自动到孟津会盟的八百诸侯,大家都说,殷纣可以讨伐了,于是就灭掉了殷。周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辅佐他,就在洛邑营造成周城,把它作为天下的中心,四方各地的诸侯来交纳贡物赋税,道路都是均等的。这样君主有德行就容易靠它称王统治天下,没德行就容易因此灭亡。凡是建都于此的,都想要像周朝一样务必用德政来感召人民。如今陛下从丰邑沛县起事,招集三千士卒,带着他们直接投入战斗便席卷蜀、汉地区,平定三秦,与项羽在荥阳交战,争夺成皋之险,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曝露于荒郊之中,横尸遍野不可胜数,悲惨的哭声不绝于耳,伤病残疾的人们欲动不能,这种情况却要同周朝成王、康王的兴盛时期相比,我私下认为这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再说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备一战的。借着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又以肥沃的土地为依托,这就是所说的形势险要、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地啊。陛下进入函谷关把都城建在那里,崤山以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与别人搏斗,不掐住(“搤”è译出)他的咽喉(“亢”gāng译出),击打他的后背,是不能完全获胜的。如果陛下进入函谷关内建都,控制着秦国原有的地区。这也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击打它的后背啊。”

汉高帝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都是崤山以东地区的人,争先恐后地申辩说周朝建都在洛阳称王天下几百年,秦朝建都在关内只到二世就灭亡了,不如建都在周朝都城。皇帝犹疑不决。等到留侯张良明确地阐述了入关建都的有利条件后,皇帝当日就乘车西行到关中建都。

《史记·刺客列传》节选阅读及答案 篇6

尚文,字周卿,幼颖悟,负奇志。张文谦宣抚河东,参政王椅荐其才,遂辟掌书记。至元六年,始立朝仪,太保刘秉忠言于世祖,诏文与诸儒,采唐《开元礼》及近代礼仪之可行于今者,斟酌损益,凡文武仪仗、服色差等,皆文掌焉。七年春二月,朝仪成,百官肄习,帝临观之,大悦,遂为定制。十七年,出守辉州。怀孟民马氏、宋氏,诬伏杀人,积岁狱不能决,提刑使者命文谳以论报。文推迹究情,得狱吏、狱卒罗织状,两狱皆释。

二十二年,除御史台都事。行台御史上封事,言上春秋高,宜禅位皇太子。太子闻之惧,中台秘其章不发。答即古阿散等知之,请收内外百司吏案,大索天下埋没 钱粮,而实欲发其事,乃悉拘封御史台吏案。文拘留秘章不与,答即古闻于帝,命宗正薛彻干取其章。文曰:“事急矣!”即白御史大夫曰:“是欲上危太子,下陷大臣,流毒天下之民,其谋至奸也。且答即古乃阿合马余党,赃罪狼籍,宜先发以夺其谋。”大夫遂与丞相相议,即入言状,帝震怒曰:“汝等无罪耶?”丞相进曰:“臣等无所逃罪,但此辈名载刑书,此举动摇人心,宜选重臣为之长,庶靖纷扰。”帝怒稍解,可其奏。既而答即古受人金,与其党竟坐奸赃论死,其机实自文发之。

元贞初,拜中台侍御史。时行台御史及浙西宪司劾江浙行省平章不法者十七事,制遣文往诘之。左验明著,犹力争不服,文以上闻;平章乃言御史违制取会防镇军数。成宗命省台大臣杂议,咸曰:“平章勋臣之后,所犯者轻,事宜宥;御史取会军数,法当死。”文抗言:“平章罪状明白,不受簿责,无人臣礼,其罪非轻。御史纠事之官,因兵卒争诉,责其帅如籍均役,情无害法,即有罪亦轻。”廷辩数四,与省台入奏,帝意始悟,平章、御史各杖遣之。其守正不阿类如此。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台秘其章不发 秘:隐藏

B. 即白御史大夫曰 白:禀告

C. 庶靖纷扰 庶:希望

D. 与其党竟坐奸赃论死 论:判处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尚文“守正不阿”的一组是(3分)

①文推迹究情,得狱吏、狱卒罗织状 ②言上春秋高,宜禅位皇太子

③文拘 留秘章不与 ④是欲上危太子,下陷大臣,流毒天下之民,其谋至奸也

⑤平章罪状明白,不受簿责,无人臣礼,其罪非轻 ⑥平章、御史各杖遣之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尚文少有大志,才干突出,早年主持了朝廷礼仪的制定,确定了文武仪仗及各级官员的朝服颜色,很多规则后来成为朝廷定例。

B. 尚文一生为官处处为民着想,不管是在地方还是在朝廷,他都敢于革除积弊,在任侍御史时,就参劾浙江平章十七件违法害民之事。

C. 尚文为人正直,敢说真话,在任御史台都事时,有人想利用一篇奏章打击一批人,尚文看清他们的阴谋,向上级说明事情真相。

D. 尚文在与答即古阿散集团的斗争中,洞察事情的真相,机警灵活,先发制人,表现了一个成熟富有经验官员的警醒与果断。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诏文与诸儒,采唐《开元礼》及近代礼仪之可行于今者,斟酌损益。(5分)

(2)答即古阿散等知之,请收内外百司吏案,大索天下埋没钱粮,而实欲发其事。(5分)

参考答案

4.C(庶:或许)

5.D(①表现尚文的断案能力;②是行台御史在奏章中的话;⑥是皇帝对平章、御史的处罚;③④⑤都是尚文的言行,都能表现其“守正不阿”这一品性)

6.B( 参劾浙江平章十七件违法害民之事的人是行台御史及浙西宪司,尚文只是负责调查)

7.(1)(世祖)诏令尚文和各位儒生,让他们选择唐《开元礼》及近代那些在现在可以通用的礼仪,反复考虑,或增或减。(诏、诸、采、损益,句意各1分)

(2)答即古阿散等人知道了这件事,请求收集宫内外各衙门的案卷,大规模地检查天下被遗漏的钱粮,可实际上是想检举这件事。(收、案、索、发,句意各1分)

二: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保刘秉忠言于世祖 B.宜先发以夺其谋

共皆出于此乎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平章乃言御史违制取会防镇军数 D.因兵卒争诉

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尚文“守正不阿”的一组是

①文推迹究情,得狱史、狱卒罗织状②言上春秋高,宜禅位皇太子

③文拘留秘章不与 ④是欲上危太子,下陷大臣,流毒天下之民,其谋至奸也

⑤平章罪状明白,不受薄责,无人臣礼,其耳非轻⑥平章、御史各杖遣之

A.①②⑤B. ①④⑥C.②③⑥D.③④⑤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 诏文与诸儒,采唐《开元礼》及近代礼仪之可行于今者,斟酌损益。(4分)

(2) 答即古阿散等知之,请收内外百司吏案,大索天下埋没钱粮,而实欲发其事。(4分)

(3) 制遣文往诘之,左验明著,犹力争不服,文以上闻。(4分)

参考答案

11.B(连词,表目的。A介词,对、向/介词,从。C副词,就/副词,表判断,是.;D连词,因为/介词,由,通过。)

12.D (①表现尚文的断案能力;②是行台御史在奏章中的话;⑥是皇帝对平章、御史的处罚。③④⑤都是尚文的言行,都能表现其“守正不阿”这一品性。)

13.(1)(世祖)诏令尚文和各位儒生,让他们选择唐《开元礼》及近代那些在现在可以通用的礼仪,反复考虑,或增或减。

(2)答即古阿散等人知道了这件事,请求收集宫内外各衙门的案卷,大规模地检查天下被遗漏的钱粮,可实际是想检举这件事。

(3)按规章派遭尚文前往调查这件事,调查清楚明白了,他们仍然极力争辩,不服判决,尚文把情况报告皇上。

参考译文:

尚文,字周卿,从小就很聪明,有远大的志向。张文谦任河东宣抚使时,参政王琦推荐他有才,于是他被任命为掌书记。至元六年,开始设立朝延礼仪,太保刘乘忠向(世祖)进言,世祖诏令尚文和各位儒生,让他们选择唐《开元礼》及近代那些在现在可以通用的礼仪,反复考虑,或增或减,凡是文武仪仗,官员衣服颜色差别,都由尚文掌管。七年春二月,朝廷廷礼仪修成,百官讲演练习,皇帝前往观看,非常高兴,于是就把它作为一种固定的仪式。十七年,(尚文)出京任辉州大守。怀孟的百姓马氏、宋氏,被诬告招供杀人,多年来案件都不能判定,提刑使者命令尚文审定并上报。尚文推究事情的原委,获得狱吏、狱卒岁织罪名的情况,两件案子都解决了。

二十二年,(尚文)被任命为御史台都事。行台御史上奏章,说皇上年纪大,应该让位给皇太子。太子听说这件事,非常害怕,中台隐藏下这封奏章,没有送上。答即古阿散等人知道了这件事,请求收集宫内外各衙门的案卷,大规模地检查天下被遗漏的钱粮,可实际是想检举这件事,于是就把御史台的案卷全部封存。尚文留下那封奏章不给,签即古报告给皇帝,皇帝命令宗正韩彻干来取那封奏章。尚文说:“事情很紧急了!”就告诉御史大夫说:“这是想危害大子,陷害大臣,毒害天下百姓,他的计谋奸恶到极点。况且答即古是阿合马的余党,贪赃枉法,行为不检,应该先揭露他来粉碎他的阴谋。”御史大夫与丞相互相商议后,就进宫把情况报告皇帝,皇帝震怒,说:“你们就没有罪吗?”丞相上前说:“我们罪无可逃,但答即古等人罪行更重,这种做法动摇人心,应选派重臣处理这件事,或许可以平定纷乱。”皇帝怒意逐渐消解,同意了他的奏议。不久答即古接受别人的贿金,最终与他的党羽因贪赃阴谋罪被判处了死刑,这件事的关键实际是从尚文揭发开始。

《史记.田叔列传》阅读答案 篇7

任安,荥阳人也。少孤贫困,为人将车之长安,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因占著名数。武功,扶风西界小邑也,谷口蜀栈道近山。安以为武功小邑,无豪,易高也,安留,代人为求盗、亭父。后为亭长。邑中人民俱出猎,任安常为人分麋鹿雉兔,部署老小当壮剧易处,众人皆喜,曰:“无伤也,任少卿分别平,有智略。”明日复合会,会者数百人。任少卿曰:“某子甲何为不来乎?”诸人皆怪其见之疾也。其后除为三老,举为亲民m,出为三百石长,治民。坐上行出游共帐不办 ,斥免。

乃为卫将军舍人,于田仁会,俱为舍人,居门下,同心相爱。此二人家贫,无钱用以事将军家监,家监使养恶啮马。两人同床卧,仁窃言曰:“不知人哉家监也!”任安曰:“将军尚不知人,何乃家监也!”卫将军从此两人过平阳主,主家令两人与骑奴同席而食,此二子拔刀列断席别坐。主家皆怪而恶之,莫敢呵。

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将军呼所举舍人以示赵禹。赵禹以次问之,十余人无一人习事有智略者。赵禹曰:“吾闻之,将门之下必有将类。传曰:‘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子视其所友’。今有诏举将军舍人者,欲以观将军而能得贤者文武之士也。今徒取富人子上之,又无智略,如木偶人衣之绮绣耳,将奈之何?

”于是赵禹悉召卫将军舍人百余人,以次问之,得田仁、任安,曰:“独此两人可耳,余无可用者。”卫将军见此两人贫,意不平。赵禹去,谓两人曰:“各自具鞍马新绛衣。”两人对曰:“家贫无用具也。”将军怒曰:“今两君家自为贫,何为出此言?鞅鞅如有移德于我者,何也?”将军不得已,上籍以闻m。有诏召见卫将军舍人,此二人前见,诏问能略相推第也 。田仁对曰:“提桴鼓立军门,使士大夫乐死战斗,仁不及任安。 ”任安对曰:“夫决嫌疑,定是非,辩治官,使百姓无怨心,安不及仁也。”武帝大笑曰:“善。”使任安护北军,使田仁护边田谷于河上。此两人立名天下。(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10.对文中划曲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

B.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

C.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

D.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

11.下列对文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钱用以事将军家监 事:侍奉

B.于是赵禹悉召卫将军舍人百余人 悉:全部

C.卫将军见此两人贫,意不平意:意识

D.使士大夫乐死战斗 乐:乐于,以……为乐

12.下列对文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安在武功时,先代任求盗、亭父的差使,后任亭长、三老。接着又被举荐为亲民的官吏,还被提拔为俸禄300石小县的县令。

B.任安对与骑奴同席而食,深以为耻;同时对公主家的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很想得开,表现得心平气和。

C.田仁对自己带兵打仗有及任安;任安认为自己评判是非、治理百姓不及田仁o。

D.虽然卫将军因任安、田仁两人穷困而歧视他们,但最后在赵禹的举荐下,还是不得不向皇上报告了任、田二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卫将军从此两人过平阳主,主家令两人与骑奴同席而食。(5分)

②今徒取富人子上之,又无智略,如木偶人衣之绮绣耳,将奈之何? 哦!(5分)

10.A

11.C(心里,心中)

12.B (任安并没有对平阳公主家的人的轻视表现得心平气和,从“拔刀裂席而坐”可以看出)

家监的轻视表现得心平气和,只是没有像田仁那样发牢骚罢了。)

13.①卫将军让他俩跟随自己拜访平阳公主,公主家的人让他们俩和骑奴同在一张席子上吃饭( “从、过、令”各1分,大意2分)

《史记·刺客列传》节选阅读及答案 篇8

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上以胡寇为意,①乃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②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③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末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久,召唐让曰——让:责备

B.当是之时,赵几霸——霸:称霸

C.飨宾客军吏舍人——飨:享用

D.而拜唐为车骑都尉——拜:授予官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冯唐以孝著②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B.①乃复问唐曰②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C.①陛下虽得廉颇、李牧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D.①委任而责成功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反映冯唐“有识见,性耿直”的一项是()

①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②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③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④上怒,起入禁中

⑤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⑥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唐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是难得的令人折服的杰出之士。

B.这段文字体现了司马迁一贯的风格:全文朴实的叙写,蕴蓄着强烈的爱憎之情;各种生动的细节描写,显示着强烈的文学性。

C.冯唐虽然杰出,但仕途却大起大落,坎坷不平,最后连一个官职都保不住。唐代王勃也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叹。

D.此文一笔两涉,冯唐之所以能显示自己品格的卓异,是因为遇到了“从善如流”的汉文帝。文章通过对话描写,再现了敢于直谏的良臣和勇于纳谏的贤君形象。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B

3.C

4.B

5.①于是才再问冯唐说:“您怎么知道我不懂得任用廉颇、李牧那样的人才呢?”

②因此军队被击败,士兵溃散奔逃,被泰兵所虏杀。

《史记·刺客列传》节选阅读及答案 篇9

A.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 称:称赞

B.食不重肉 重:重叠

C.虽详与善 详:通“佯”,假装

D.是章朕之不德也 章:显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而又缘饰以儒术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故人所善宾客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力行近乎仁 吾尝疑乎是

D.因赐告牛酒杂帛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距最远的一项是()

A.天子以为谦让 B.淮南、衡山谋反

C.终无以报德塞责 D.遭遇右武

4.下列全能说明公孙弘受天子赏识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为人恢奇多闻

②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③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④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

⑤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弘小时候家里很穷,到中年才开始做学问,60岁还仕途不顺,属大器晚成之人。

B.公孙弘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对人却很大方,将自己的俸禄全都供给别人,家里没什么余财。

C.公孙弘不敢在朝廷与皇上争辩,曾经因顺从皇上的意图而背弃与大臣们的约定而遭到汲黯的指责。

D.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时,公孙弘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宰相的职分而主动请求辞官,但遭到皇上的拒绝,最后终于任上。

【参考答案】:

1 A(说) 2 D(都是“到”介词,“于是”;A、介词,“用”表目的;B、助词,无实义表“……的处所” C、介词,相当于“于”(到)对)

3、C(古义:尽责任。今义:对自己应负的责任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A、均有“谦虚、推让”之意;B、均为“造反”;D、古义:碰上(祸患),今义:碰上(敌人或不好的事)或生活中不幸的经历,两词意义接近。)

4、B 5、B(是对“故人所善宾客”很大方)

参考译文:

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他家里穷,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武帝建元元年,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武帝元光五年,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封他为博士。

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于是皇上观察他,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在两年之内,他便官至左内史。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不忠诚。”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越发厚待公孙弘。

汲黯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诈。”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杀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胶西国当相的事,都是公孙弘的主意。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都靠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余财。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文言文阅读题 篇10

A.孙膑以刑徒阴见 阴:暗中

B.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再:第二次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客气

D.明日为五万灶 明日:明天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赵急,请救于齐 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②门虽设而常关

D.①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1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刑馀之人不可 ②夹道而伏,期曰: 暮见火举而俱发

③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⑤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⑥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A.①③⑤C.②③⑥B.②⑤⑥D.②④⑥

19、下列对原文的相关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并帮助齐国取得重大的军事胜利。

B.在魏国攻打赵国时,田忌按孙膑所说趁机攻打魏国空虚的都城大梁,于是魏军果然去了邯郸,在桂陵与齐军交战,结果被打败。

C. 马陵道之役 的胜利,是在孙膑充分掌握敌我情况并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取得的。

D.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往往只说做法,不讲原因,到了后来才看到它的作用。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

(2)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译文:

(3)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译文:

【参考答案】

16、AB项 再 应为 两次 ;C项 客 应为 像对待客人一样 ;D项 明日 应为 第二天 。

17、DA组中,第一句中的 与 意为 和、同 ,第二句中的 与 应为 结交 ;B组中两个 于 ,前者为 向 ,后者为表比较的介词;C组前一个 而 表顺承关系,后一个 而 表转折关系;D项中两个 因 皆为 于是 。

18、D①是孙膑自我界定的话,与军事才能无关;③是交代齐魏两国交战的情况;⑤是司马迁对 马陵 地理环境的客观叙述。

19、B 去邯郸 是 离开邯郸 而不是 去了邯郸 。

20、(1)善于作战的人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面加以引导。(2)和他的轻骑兵一道,两日的路程并作一日赶,追击逃奔的`齐军。(3)看见白色木质上写有字迹,就点燃火把照看那些字。

【参考译文】

齐国使者来到(魏国都城)大梁,孙膑以受刑囚犯的身份暗中求见齐使。齐使认为孙膑与众不同,就私下用车把他载到齐国。齐将田忌赏识孙膑,像对待客人那样对待他。

田忌屡次与齐国几位贵公子下很重的彩头赛马,孙膑见田忌的马的足力与对手的马匹相差不远,这些马匹分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 您只管下大彩头,我能让您取胜。 田忌相信孙膑的话对,就和齐王及各位公子下了千金的赛马彩头。等到临近比赛,孙膑说: 今天用您的下等马匹与他们的上等马匹比,用您的上等马匹和他们的中等马匹比,用您的中等马匹与他们的下等马匹比。 双方赛马完毕,田忌一负二胜,终于赢得齐王千金。于是田忌就把孙膑推荐给威王,威王向孙膑询问兵法,就拜他做了老师。

这以后,魏国进攻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求救兵。齐威王要让孙膑担任统帅,孙膑推辞说: 受过刑的人不可以(担此重任)。 齐王于是让田忌担任统帅,而让孙膑担任军师,坐在有篷盖车中,为齐军出谋划策。田忌要率领齐军到赵国去,孙膑说: 理乱丝不可紧握拳头(使大力气),排解斗殴不可参与搏斗。而应该抓住要害,攻击它的薄弱地方,那样它就会受到形势的阻碍和限制,自行解开。现在魏赵两国交战,魏国的精兵必定全部用在国外,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您不如率兵快速直奔大梁,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的真正空虚之地,魏国就一定会舍弃赵国而前来自救,这样,我们就可以一下子解除赵国被围的局面,同时削弱魏国的力量。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魏军果然撤离了赵国都城邯郸,与齐军在桂陵打了一仗,结果齐军大败了魏军。

上一篇:建党90周年文件下一篇:小学四年级作文,未来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