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为话题的作文:快乐阅读

2024-09-21

以阅读为话题的作文:快乐阅读(共17篇)

以阅读为话题的作文:快乐阅读 篇1

“啦啦啦,去看书喽!”我拉着妈妈,坐进汽车。一路上,我坐立不安,摇头晃脑,恨不得汽车秒变为赛车。

到了书店,推开门,琳琅满目的书一波一波地出现。有的小朋友东跑跑,西逛逛,寻找着自己喜欢的书。有的大人追着自己的孩子,像是在玩捉迷藏,一会儿就不见了孩子的踪影。有的坐在地上,认真地翻着书,看得忘乎所以。

我穿梭在书架之间,可是久久找不到正中心怀的书。我不放弃,继续寻找着。眼看快到中饭时间了,可我还是一无所获。赶快!我抓起一本书,看了起来,结果歪打正着,看的正是我喜欢的,在家还未看完的《老鼠记者》。

正当我看得如痴如醉时,妈妈叫道:“回家吃饭了!”我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离开了书店。

作者|陈鸿儒

公众号:慢慢写作坊

以阅读为话题的作文:快乐阅读 篇2

1幼蚕初食法——读诗歌, 积语感

当蚕还是蚕宝宝的时候, 它的牙齿比较稚嫩、软弱, 所以它吃桑叶只能选择桑叶中比较薄弱的地方开始, 一小口一小口的咬, 而且, 它咬过的地方不是一大片, 而是东一小口、西一小口, 它的肠胃容量很小, 每次只能吃一点点。

语文古诗教学最简单的训练点在朗读指导上, 朗读既是加深学生对诗意理解的一种手段, 又是检查学生对诗句理解深浅的一种方法。读的方式多种多样, 教师可以采取范读, 学生领读, 学生讲读, 指名朗读, 或小组读等形式。像桑食一样, 每次只要愿意吃, 每次只吃一点点, 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语感。先让学生大声朗读, 先是“不求甚解”地读通读好, 读到朗朗上口, 在读中自悟, 当学生领悟到古诗的意思时, 学生自然就会入情入境地有感情朗读, 进入诗歌中的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 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受到美的教育。这就得靠语文老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了。

2小蚕啃食法——明诗意, 知方法

蚕宝宝的牙齿稍微有力一点了, 它的肠胃也可以容许它多吃一些, 它每天就沿着以前咬过的地方向周边继续啃呀、咬呀, 它吃过的地方留下一个又一个小孔, 那些小孔呀, 一个比一个大。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可见培养学生自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学会正确读诗的前提下, 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和感情基调。古诗语言精炼、含蓄、优美, 首先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 借助课文中的注释或查字典, 读准字音, 了解字义, 从而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 组织学生交流预习的情况, 试着讲一讲古诗的意思, 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大家讨论, 老师帮助学生理解。“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尽泪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在教学时, 我首先让学生试读、质疑。读后, 学生提出:生字“三万里河东入海”应怎么读?我就立即引导他们借助节奏比较尝试朗读。于是, 学生自己尝试朗读, 加强学生对“三万里河”的理解和记忆, 又进一步引导:如何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呢?通过朗读思考, 有同学回答出:这句诗的大意是:秋天的夜里, 天快要亮的时候, 走出篱笆门, 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 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为什么用了“三万”“五千”等虚词?联系诗句, 引导学生讨论后, 某生回答:夸张, 用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使诗歌更丰富、更有想象力。这样学生明确了诗歌大意, 沿着这边桑叶, 才能继续扩张“领土”。探索诗歌创作艺术方法, 这样就能初步了解古诗的内容了。

3大蚕咬食法——感诗画, 品意境

小蚕的身体慢慢的、一天天的结实起来, 胃口也大了, 现在它吃桑叶不会象以前那么挑剔, 它除了沿着以前咬过地方越咬越大, 而且又在其他地方咬开了一些新的缺口。它的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强, 这时, 它一次吃的桑叶比以前几天吃的桑叶还要多。

明白诗歌大意是远远不够领会诗歌神韵的, 我们还需要有新的缺口、更强大的消化。那就是从绘画角度来感受诗歌的图画美。诗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给我们展示出无限广阔的空间, 如何去感受诗的图画美呢?我把书中涉及的实物做为绘画素材, 引导学生去发挥想象, 把它描绘成一副完美的图画, 让学生从欣赏画的角度去领会诗意美, 这样就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的意境。

4成蚕储食法——悟诗情, 触灵魂

蚕已经成熟了, 真正的长大了, 现在的它, 吃东西已经不是为了长身体, 它在储存能量, 为下一步创造性的建设----“吐丝织茧”打好基础。

抒情性的诗歌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 解读、赏析诗歌就必须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对于抒情性诗作, 教学时, 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 体验诗人的情感, 从而引导学生触摸诗人的灵魂。

此外, 我经常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古诗词, 把这些古诗词运用到他们的作文中。有些学生不但运用自如, 更是对一些古诗词进行大胆地加工改造。例如有位同学在写到自己的校服丢了, 他独出心裁, 模仿《春晓》一诗写到:“春眠不觉晓, 校服吹跑了。若有拾到者, 酬谢少不了。”他的聪明才智, 他对古诗词的巧妙改写不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折服。

以阅读为话题的作文:快乐阅读 篇3

一、观察

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我以语文教材中“看图学文”为突破口,第一指点学生观察范围。凡现实生活中的细微末节,到具体环境的一草一木,具体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以及某一活动的始末,某一个场面等,都要让学生注意平时观察。第二教给学生观察顺序。如:选好观察的立足点(远点……近处……,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观察要有序(由部分到整体或由整体到部分);观察要用心,要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各部分分清楚、想明白。

二、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就是“教学在课堂,功夫在平时”,没有写作材料,再好的写作高手也难以完篇。因此积累写作材料要贯穿到整个作文训练的始终。具体做法是:1.让学生分专题记住一两个典型材料,并让学生分头自己找。2.做好读书摘记,通过读书摘录书中的好词、警句以及优美的写景状物的句子、佳段等。3.收集整理文章精粹,对无时间摘抄而又非常好的资料,用剪贴的方法积累,并分类设计,把同类的资料贴在一起,以便查找。4.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遇到一些优美的词、精彩的句子和一些激人上进的事例也要求记录下来。5.丰富语言。方法之一是背书和加强课外阅读,书读得越多、背得越熟,作文就会越通顺,语言就会有文采;之二是指导学生学习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之三是指导学生积累词汇,词汇丰富,写起来就得心应手,速度也就加快了。

三、命题

命题时我一般遵循下列原则:1.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面向全体学生;2.作文题目要求鲜明、醒目;3.命题不宜把题目的范围限制得过死,更不在题目上绕弯子;4.作文的题目一般要源于教材内容。除此,在命题之前,也就是上作文课时,要求课堂绝对安静,一点儿声响也没有,立即进入意境,做到三不准:口不准发音,目不准斜视,头不准摆动。这样思想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精神高度紧张,不但审题和构思快,写作的速度也会异乎寻常地快。

四、指导

依据《实用快速作文法》中的“快速审题十五法”、“快速构思十法”,我结合班里的实际,具体做法是:

1.教给学生审题思路。就一个具体的文章题目来说,至少要向学生讲清题目的关键“中心词”、题眼、范围、限制修饰语以及由题目想到的作文要素、文章结构等;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每次作文的具体要求;再用比较法审题,如列几个相似的作文题,让学生理解每个作文题目本身的意思,找出几个作文题目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明确自己要写的这个作文题目的特点是什么;最后用补充法审题,这一方法主要是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按照补充完整的题目审题。

2.确定中心思想的指导。首先要告诉学生写作时先确定中心,然后依据中心选材、组材、剪裁、列写提纲;其次要学生明白写文章要有中心且要明确、健康、有新意;最后掌握中心思想的表达形式。

3.选材、剪裁指导。结合课文中的读写例话和阅读课文,主要向学生讲清:中心思想一经确定,必须以中心思想为依据选材和组材;选材要真实、具体、新颖;剪裁要合理巧妙。

4.编写提纲的指导。编写作文提纲实际是设计文章的思路:①让学生知道编写提纲的程序;②次序——组织材料的顺序,文章的段意层次等;③掌握编写提纲的途径。学生从阅读中学到布局谋篇的方法,要力求在编写提纲中用上,并根据自己已有的作文知识练习编写作文提纲,在写作中养成编写提纲的习惯。

五、修改

通过讲古现代著名文学家修改文章的故事,激发学生改作文的兴趣;向学生传授修改文章的符号并让学生掌握;教给学生修改方法,即“删、增、换”;最后授给学生修改方法。

六、互评,也称大家评

这一评法改变了传统的完全由教师评改作文的方式,是一种发动学生自己评议作文、教师示范评改的方法。基本做法是:1.教师根据班级的学生人数、学生作文水平,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作业小组,在小组里自己宣读小组成员评或小组里再分组两人互评;2.针对作文情况,选择比较典型的作文在班内宣读,让大家互评;3.教师总结学生在全班宣读的作文,在总评时要特别鼓励作文差的同学。

互评作文,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作文的参与意识和朗读能力,同时还减轻了教师批改作文的负担。

以阅读为话题作文 篇4

听妈妈说,我在幼儿时期就喜欢看小儿图片书,她还告诉我是一个“看书下饭”的人,告诉你们吧,你们千万不要笑我,我小时候每一本书上都有饭的足迹,小小的图片让我在小时候就认识了汽车、飞机、坦克等,同时我还收藏了大量的汽车、轮船、挖土机等玩具模型。那时小小的我变成了大人眼中的小能豆了。

在我两岁多的时候,最流行的是宝宝早教机,当时的我用一哭二闹办法“混”了一台早教机,这台早教机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里面有几百多张卡片,这些卡片上包含了生字、数学、拼音、自然、成语、寓言故事等等,每张小卡片上都有一个测试功能,使我在玩中学到了很多知识。通过我不断的学习,由原来只会识图,到认识生字。这个早教机一直陪伴我三年。

在我上一年级时,爸爸为了扩我的阅读量,给我买了一台学习机里面有一个阅读电子书的功能,并且可以模仿真人读出声来(我在《我的读书好伙伴》这篇文章上讲过)。通过学习机使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扩大了我的视野,使我积累了很多知识,使我现在不再为写作发愁。

我现在已经在校信通博客安家三个多月了,在这个知识的海洋里,我像一只小鱼儿,在不停地穿梭,每天利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阅读博友们的佳作,吸取精华,使自己的写作能力迅速得到提升。

以阅读为话题作文 篇5

我读的书是《小鹿斑比》。当我读到班比快被猎人抓住时,我的心就七上八下;当我读到他们和戈博相遇时,我就兴奋无比,好像我们以前就认识了;当我读到他们在大草坪上愉快地玩耍时,我也仿佛置身其中,像一只自由自在的小鹿快乐地跑来跑去。文字是多么每秒啊,它打开了我另一片知识的天地……就在我读到激动人心的时刻时,手机铃声毫不犹豫地响起来,原来是睡觉的时间到了。我只好依依不舍地放下书本,准备去洗澡睡觉。

就在我要出门时,妈妈一把抓住我,激动地说:“小柯,等一下,妈妈发现这段文字写得特别棒,我来读给你听怎么样?”看见妈妈如此激动,我又坐下来认真地聆听。只见她绘声绘色地读了起来,过了许久终于读完了。原来妈妈喜欢的书籍是一本关于革命的书呀!

以阅读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篇6

我是个非常调皮的男孩,老妈看着上蹿下跳的我而愁眉不展,间不断的怀疑我是否得了多动症。可书本、墨香、文字却能够吸引在角落里静默一天而不知疲倦。

历史书籍,让我感受到古代人的勇气和智慧。看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带领将士攻入匈奴使者的营地,使得鄯善王连忙同意与汉结盟。东汉的发明家们更是比诺贝尔奖的的得主更让人折服。精彩的故事百读不厌,呈现的雄伟叹为观止,历史的影响潜移默化,这些种种让我成为一个“饱学之士”。

我们这个年纪最喜欢的是马小跳和米小圈,两个幽默、善良又可爱的男孩。记得马天笑说的一句名言:“马小跳,有一千一万个缺点,但是他有一个优点从不说谎话。”也让我深知诚实才是最值得炫耀的优秀品质。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而我也从书中同龄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更让我向优秀又迈进了一步。

不同的书籍能够给人不同的感受,享受不一样的快乐。读百科全书,最让我兴奋。你能了解到不一样的世界,读到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更能开阔我的眼界,不出门就能探索到整个宇宙的奥秘。

以阅读为话题的作文:快乐阅读 篇7

【训练方法】读写结合,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资料准备】学案

【教程预设】

一、新闻图片导入, 设置情境

(一) 三个情境

1.2013年11月25日早上, 浙江金华一道口的非机动车道上, 一位八旬老人突然踉跄摔倒, 脸部朝下, 爬不起来。正是早高峰, 来往的行人和车辆很多, 路过的人们不敢轻易地搬动扶起老人, 在拨打了120后, 路人陆续地停下来挡在了老人前面, 很有默契地围出一个“安全岛”, 将老人围在中央, 默默守护着, 等待救护车到来……

2.2013 年 9 月, 全班学生自发去长沙市雨花区敬老院慰问老人。 (走近老人, 倾听那遥远的故事)

3.《羊城晚报》上的一则图片新闻“鸭子过马路, 警察护送”。 (以新闻和学生随笔导入, 两张来自于新闻, 一张来自于学生, 既紧扣时代气息, 又贴近学生心理。简单;轻松;亲切;利于导入) 。

问:你从三则图片材料中体悟到怎样的一种情感? (关爱善良同情弱者, 归于心中的悲悯情怀)

二、引出本次训练的主题———悲悯的情怀

什么是悲悯?悲是慈悲, 悯是体恤, 悲悯是源于同情、高于同情的一种博大的情怀。什么是同情, 北大教授曹文轩这样告诉我们, 同情就是一个人处在一种悲剧性的境况中, 另一个人面对着, 心灵忽然受到触动, 然后生出扶持与援助的欲望。当他在进行这种扶持、援助之时或在完成这种扶持、援助之后, 心里感到有一种温热的暖流流过, 并且因为实施了他的高尚行为, 从而使他的人格提升了一步, 灵魂受到了一次净化, 更加愿意在以后的日子里, 继续去实施这种高尚的行为。

以慈悲体恤之心去关注人世间的苦难, 感同身受地去抚慰苦难中的人们。

悲悯之心自古传承, 洗涤俗世的铅华, 这种情感令人充满爱心, 从而影响着你去关爱他人, 进而使你的精神世界更丰盈。

三、阅读探究, 激活情感

悲悯情怀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古老的命题, 是人类情感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

(一) 渗透悲悯情怀的作品

我们学过的哪些作品中渗透作者这种悲悯的情怀?或者作品中的哪些人物深深地触动你的悲悯之心, 令人产生同情、怜悯、悲伤等等繁杂的情感?

1.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白居易时任县尉, 他目睹了农民割麦、贫苦者拾麦的情景写下了《观刈麦》:“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 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农民的同情和怜悯, 之后他发出愧叹:“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 尽日不能忘。”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5.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6.莫泊桑笔下的于勒叔叔。

……

(二) 美文阅读

【课预设见后面】

在我们周围, 有一些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 他们不被人重视, 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你体悟到这些人的善良了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回忆这篇课文吧, 也许你会有不少感触。

阅读两篇文章:

《老王》 (杨绛) (义务教育人教版8年级上册)

《山羊兹拉特》 (〔美〕艾萨克·什维斯·辛格) (人教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三) 合作探究

1.现实生活中,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说说看。

【预设】如果学生说不出多少东西, 就联系文本追问:

你关注过身边孤苦伶仃的老人吗?

你与你家楼前做卫生的阿姨或者前来收捡废品的大爷攀谈过吗?

你是否某一天突然对体态蹒跚的爷爷奶奶, 白发渐多的父母的态度温柔了许多呢?

你在是否喂养过或者收养过小动物?对他们是否怀念或者歉疚过吗?

你是否曾经给予了在困境中艰难的人们一份帮助, 现在想起来内心是否有一份甜蜜的回味?

悲悯是指对人间苦难中的人并不轻视蔑视甚至可怜, 而是以感同身受的情感来看待。

2.如果让你把这丰盈的内心情感用文字表达出来, 你将如何来构思?

从下面的两篇文章分析, 关于这一类主题的文章写作, 在素材选取和写作方法上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素材选取的预设答案】

一是着眼于“小”。在写作时, 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 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 只要我们感受独到, 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正如艺术家罗丹所说:“所谓大师, 就是这样的人, 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 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 能够发现出美来。” (《罗丹艺术论》) 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 深入挖掘, 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如《小名》仅就母亲对我的称呼变化就写出了亲情之深厚浓烈。

二是着眼于“真”。如《老王》中送冰、送香油、送鸡蛋等生活中的琐事符合老王的身份, 《山羊兹拉特》中野外没有设置木屋, 而采用躲于草堆中显得非常真实。但总有一些学生写作时逃不出选材虚假、陈旧的“怪圈”。比如, 他们写老师总是固定的选材套路:雨天里的一把伞 (学生忘带雨具, 老师出手相助) 、病痛中的一片药 (学生高烧难耐, 老师授以良方) 、缺席后的一堂课 (学生卧病在床, 老师排忧解难) 、失败后的一番话 (学生失败沮丧, 老师开导解惑) 、暗夜里的一盏灯 (夜半时分, 孤灯一盏, 老师奋笔疾书, 默默奉献) , 这“五个一”近乎笑话, 但我们却随处可以看见它的影子。这些脱离了生活真实的“故事”, 自己读了也要反胃, 更不用说以情动人了。当然, 文章中的真, 并不是客观描绘生活实录, 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 是一种艺术上的真, 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

三是着眼于“深”。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 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 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如《老王》中的最后一段, 作者以善良体察善良, 以善良回报善良。要想深入挖掘材料的意义、价值, 除了自己的思考, 还要多读书, 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么做的, 模仿、借鉴会对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帮助的, 正如梅兰芳所说“不看别人的戏, 就演不好自己的戏”, 写作也是这样。

【写作方法的预设答案】

1.质朴的语言表达

2.曲折的情节

3.细腻的心理感受

4.外貌呈现

5.议论升华

6.夸张美饰对比凸爱

7.矛盾透露

8.节制胜于放纵

9.场面描写:《老王》中老王临终前送鸡蛋和香油的场面。

从情感来说, 羊始终处于常态之中, 但人暂时处于非常态之中, 在羊的引导下, 人回归了常态。作者用小说情感酝酿发展轨迹来揭示这样一个主题:只有当人成为大写的人的时候, 人和羊 (动物) 的相处, 才能构成美好的境界。

随着社会网络时代的到来, 现代人正面临着“情感的暖死亡”, “嗜新症”使人类毫无保留地抛弃一切———不止是物品, 而且包括亲情、友情与故土。

(康得拉·洛伦茨《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

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良知所在, 就系与他如何对待那些处境不利的人们, 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写道:所有的人其实是一个整体, 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 不要以为丧钟是为谁而鸣, 它就是为你而鸣。一个人的不幸就是所有人的不幸。

(四) 小结

也许你曾有过亲身帮扶弱小者的经历;

也许你曾经留意过陌生流浪者并为他的命运深深的担忧;

也许你曾经因漠视过陷于困顿中的不幸者而留下了愧疚;

也许你正在因某个作家的视角或者某部作品中的人物引起了思考;

……

那么, 怀着悲悯的情怀提笔而书吧。

如果你写下的是喜悦, 那就让读者陪着你欢笑;如果你写下的是忧愁, 那就让读者陪着你叹息;如果你写下深深的伤感、痛苦, 那就让读者为你无声地流泪。

概括地讲, 就是所写的人和事要能触动人心。

四、随堂训练, 迁移运用

人应该常怀悲悯之心, 一个不具有悲悯之心的人, 是断不会懂得珍爱自己, 更谈不上去关爱和扶助别人的。如果一个社会, 一个民族, 一点点丢掉它的悲悯之心, 最终丢掉的将是社会的良知和道德文化的灵魂。我们不能对人类的不幸和苦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而应该常怀悲悯之心, 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相互扶持、彼此慰藉。悲悯是善的本质, 是善的源头, 是善的表现。

怀着悲悯之心, 描绘他们的生活

怀着悲悯之心, 感受他们的痛苦;

怀着悲悯之心, 思考他们的命运;

怀着悲悯之心, 抚慰他们的心灵。

注意运用你学到的方法。 (写完之后, 有学生自己诵读, 与大家分享, 时间够的话可以相互点评。)

【附片段预设】

时光转瞬即逝, 奶奶和老猫也一天天地老去。终于在一个清晨, 老猫趴在奶奶身上不再动弹, 只是望着她, 静静地凝望, 乌黑的眼球里渐渐闪闪发光, 眼眶边的白毛也渐渐湿润。奶奶也红着眼圈, 抚着它着力仰起的头说:“走吧, 走吧, 在那头等我。”老猫舔舐奶奶干枯的手渐渐慢下去。那双孤傲的眼睛缓缓合上。奶奶将老猫葬在了爷爷的坟边, 逢年过节, 也不忘摆上“三牲”。

(摘选自长沙市实验中学1207班彭鑫)

从那以后, 姐姐好像变了, 她不敢去爱一样东西, 因为她怕失去。

人类随意的举动就主宰了动物的生死。倘若当时爸妈多一丝悲悯之心, 我和姐姐幼小的心灵也不必承受这一生的愧疚和痛苦啊!

(摘选自长沙市实验中学1207班贺周易)

五、写作实践, 心手相应

【参考素材】 (教师收集)

六、类文链接, 强化情感

(这一部分的阅读放在课后完成。)

《咬舌自尽的狗》 (林清玄)

《大悲悯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 (莫言)

【阅读提示】

文章首先从反面提出论题, 指出“什么是悲悯”。然后, 阐述“什么是大悲悯”。

最后指出作家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大悲悯。

【思考】

以阅读为话题的作文:快乐阅读 篇8

研究周边地区的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大多数的课堂教学都是从某一角度、对某一技能或某个阅读策略进行的,而缺乏对阅读教学目标的终极性思考。

具体表现在:首先,教学目标指向不明也不准更不全。相当普遍地存在着有意或无意地以中考试卷为目标的教学现象,把阅读教学的课堂窄化为单纯的试题训练,而不是明确地为努力构建人的基本素质,构建人的知识、能力和精神世界为核心而设计教学。

其次,语文味的缺失,语文所特有的思想与文化内涵的缺失。不少的课堂教学缺乏广度,缺乏才情,更缺乏语文味,让人感觉到是走进了生物系、地理系或是旅游系的课堂;缺乏深度,不能引导学生对语言作深层的品味,与作者作心智的对接,仅限于读读文章、背背词句;缺乏效度,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零碎杂乱,而且针对性不强,集中度不够,支离而散漫。

第三,教学方法的单一。以讲和做为主,单一粗糙,不重视阅读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然,目前国内阅读教学的研究可谓精彩纷呈。其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培养语感,培养阅读能力、习惯、方法,提高阅读速度以及课内教学与课外延伸拓展相结合等等。其形成的教学模式有:“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四步程序教学模式;“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自主——互助式教学模式;提问——讨论教学模式;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质疑——发现教学模式;问题驱动的阅读策略;比较联读——把语文教科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以及阅读教学思维层次性的训练等等。都从不同层面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过程、方法、手段等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和成果。

特别是建构主义、接受美学、联想驱动、多元智力理论以及当代西方解释学理论等的引入,不仅丰富而且深化了阅读教学的研究。

虽然说是硕果累累,但我总觉得目前在阅读教学方面的研究基本限于阅读技法与与阅读能力的层面,对阅读在学生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尤其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以及学校阅读教学对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等等认识不足,研究不够。同时也觉得阅读教学的目标体系和达成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阅读教学的目标:培养终身的自主阅读者

据有关专家对我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近五年来,我国国民的阅读率持续走低,目前国民的总体阅读率为51%,其中城镇居民为69.6%,农村居民为45.3%,都比1990年末有所下降。

早在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并宣布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我想这提醒着我们阅读不仅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而且可以提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活力。

终身教育的理论家和实践家法国人郎格让在《终身教育导论》中充分阐述了终身教育的重要性。“人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度过一生,这种观念正在迅速消失”,教育正处在向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转变之中,这种教育的“目标不是获取知识的宝库,而是为了个人的发展”;“达到日益充分的自我实现”。因为如此,教育的现实责任在于:第一,确定能够帮助一个人一生中不断学习的结构和方法;第二,向每个人提供在最高、最真实程度上完成自我发展的目标和工具。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要教会学生什么呢?才能做到“为了个人的发展”?

郎格让同时指出“人的一生中也许有几个比其他阶段更适合于学习的阶段,但没有简单的或现成的答案,实际上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学习”。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把阅读教学放在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的视野中来考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应该通过我们的阅读教学实践,来培养每一个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有纯正的阅读趣味,有良好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有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等。

一句话概括:阅读教学的终级目标就是“培养终身的自主阅读者”。阅读,应成为一个人生活的常态;阅读,应成为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一个人不阅读,就会从众,被动地接受信息,思维就会僵化停滞,人生就因没有深度而失去色彩;一个民族不阅读,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会失去创造性和批判性,萎缩民族自主创新的活力。

我想犹太民族的聪明智慧与恒久的创造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整个民族热爱阅读。阅读,已成为这个民族的鲜明特征。

三、“培养终身的自主阅读者”的含义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心理过程,即从别人的外部语言向自己的内部语言过渡的过程,它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完整的思维活动,包括思考、评析、判断、想像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环节。这个心理过程包含了把握语言意义、储蓄语言材料、吸收语言营养、掌握语言规律,并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而获得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和认识成果,逐步发展为个性的心理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的主体是阅读者本身,阅读的过程应当是阅读者主动地从一种文字符号中抽取意义的心理过程。

阅读教学不仅要训练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和语感,还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将技能培养与人格构建结合起来。

所谓“培养”,是“手段”,即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是“教”与“学”的双向作用。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阅读教学中起着指导、引导与顾问的作用;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阅读,逐渐成为自主的阅读者。

所谓“终身的自主阅读者”,是说阅读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异已之物,而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内在的自发需要,阅读教学目标主要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而是要让它成为学生的一种一生的习惯——将阅读成为学生生命的组成部分,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成为贯穿一生的重要的生命活动形式。

“自主”含有习惯、能力、兴趣、趣味、方法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即有终身阅读的生活与生存习惯,有纯正的阅读趣味(在阅读中寻求故事后的葛藤花卉,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观照以及表达这种观照的艺术技巧),有良好的切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技巧和阅读策略,有敏锐的语感,有主动体验作品所表达的美好情思和价值观念并吸纳内化入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习惯等等。

培养终身的自主阅读者所体现的教学观,我想有以下一些:

(一)阅读,是阅读者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阅读主体主动地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是阅读者通过文本这个中间介质认识彼时彼地的生活与社会风貌,认识作者的情思与追求等等。同时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阅读者要有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独立见解与看法。

(二)阅读,是阅读者不断丰富自己的过程。在阅读活动中阅读者不断构建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寻求阅读策略,养成阅读习惯,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和精神世界。

(三)阅读,更是阅读者不断提升人格品位的过程。阅读者在和与文本与作者的心智对话中,提高阅读趣味,健全人格,构建自己的价值系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正所谓“腹有读书气自华”,读书是养“气”并不断提高“气”的过程。

以阅读为话题的作文:快乐阅读 篇9

书,像一股清泉,灌溉着我们知识的心田;书,像一抹霞光,引导着我们,从黑暗走向光明;书,像一缕清风,在我们焦虑烦躁时,送来一抹清凉„„

书,无时无刻不在陪着我成长。从两岁牙牙学语时听的古诗文,到五岁幼儿园里老师教导的童话故事;从八岁认真朗读的寓言故事,到十二岁尽情品读的历史故事。阅读成长的路

上,我也认识了不少书中的好朋友:《城南旧事》中天真、单纯的英子,《西游记》中勇敢、有灵气的孙悟空,《俗世奇人》中手艺高超的刷子李,《三国演义》中神机妙算的诸

葛亮„„

我每每看书时,总会沉浸在书中,甚至于忘了时间,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那天早上,阳光抚摸着我的脸颊,将我叫醒,一看闹钟,还早着呢!我走到书桌边,从书架上抽出《鲁宾孙漂流记》,靠在窗边读起来。阳光如一个淘气的小精灵,在生动的文字上跳跃着。

轻轻翻动纸页,“沙沙”声如同一支动人的乐曲,在我耳边回旋。当读到鲁滨孙遇到野人时,我激动地站了起来,眉头紧皱,不停地说着“快跑啊”;当读到鲁滨孙遇到“星期五

”时,我睁大眼睛,大笑起来;当读到鲁滨孙终于逃离荒岛,回到故乡时,我一跃而起,拍了拍手,大叫“太好了”。看到鲁滨孙遇到挫折竟然如此乐观、勇敢,而且毫不慌张,他的聪明机智总能使他时不时冒出一些巧主意。到了最后,这荒岛被鲁滨孙的一双巧手改造得越来越好。我点了点头,努了努嘴,双手握拳,一副准备奋斗的样子,说:“嗯,我以后遇到困难,一定要像鲁滨孙学习,遇到困难,勇往直前,决不退缩。”

正当我津津有味地读着书时,妈妈打开门,走了进来:“真是,大清早的干嘛呢,还不快去刷牙洗脸,要迟到了。”我抬起头,7:10分了,不知不觉间,我竟然看了一个多小时的书了,我轻轻将书放进书包里,走出了房间。

书,我的知心朋友。我开心时,它与我分享快乐;我伤心时,它安慰着我;甚至在我生病时,只要看着它,便融入了文字的世界,忘却了疼痛„„

品一壶香茗,拂一缕清风,我尽情享受着阅读的快乐。书,它将一直伴我成长!

老师点评:

小作者开篇之际,由书本联想到甘泉、霞光、清风,生动形象,体现了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也能从中看到书籍对作者的帮助极大。作者与书籍的故事简单、有趣,通过心理、动

以阅读为话题的作文:快乐阅读 篇10

上个星期一,爸爸妈妈带我去波士顿游玩。

我曾经阅读过一本叫《让路给小鸭子》的书,讲述一对野鸭夫妇为了给宝宝们寻找安全的住所而在波士顿附近频繁搬家的故事。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波士顿公园里有漂亮的大池塘,可爱的野鸭们,天鹅船,湖心岛……这本获得1942年凯迪克金奖的作品以细腻饱满的笔触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温情场面。我对故事里的一切心驰神往……在爸妈的帮助下我翻阅地图找出路线,坐了4站地铁到达了这家著名的公园。果然名不虚传,文化底蕴深厚的波士顿完整地保留了70年前的风貌:大池塘,小铁桥,鸭岛,一群群的野鸭或悠闲地漫步在岸边,或安逸地在水里扑食,书中图景真实再现。公园里还有马拉太太和8只鸭宝宝的雕塑,它们已成为波士顿的标志。我还坐在最小的鸭宝宝夸克身上拍照留念呢!

上海到波士顿,纵使相隔万里,一本充满真情的好书能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看着这些令我魂牵梦萦的野鸭们,我默默地向作家致敬。

以阅读为话题的作文:快乐阅读 篇11

一、课前准备

老师根据阅读训练的需要拟定一个话题,给出大概的字数要求,然后让每个学生去找一篇相关的文章。根据职高考考试的难度和阅读材料的类型,笔者通常会把主题划分为以下类别:人物类、动物类、说明文类、议论文类、幽默故事类、寓言类、科普类。

学生选好文章后在小组内比较,共同选定一篇小组内认为比较好的文章然后交给老师审阅。老师在六至八篇文章中选定三到四篇作为本节课的阅读材料,随后通知推荐这几篇文章的小组做好在课堂上讲解的准备。从一节课的容量来说,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完成四篇的阅读,基础较差的班级可以酌情减少篇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学生参与课程的准备,对该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又保留期待。实际上在准备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已经不知不觉中至少学习或者接触到六到八篇文章。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指的就是这样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

第一步,准备活动(warming up exercises)或者叫热身活动,其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采用谈论图片、提问回答、现场表演、歌曲、故事、笑话、谜语等形式,当然所选形式要为本课教学服务,要与本课阅读的主题密切相关。对职高学生来说,建议围绕与本课主题相关的词汇来开展各种准备活动以导入随后的阅读主题。

第二步:阅读(Reading)。当学生的思维都集中在文本内容上时,可进入第二步。首先让学生阅读他们挑选的其中两到三篇文章,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

阅读过程既是知识、信息的获取过程,又是能力培养、方法指导的过程,是阅读课教学的关键。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阅读能力、训练阅读技巧,因此阅读可分三步进行:

1.掃描阅读(scanning reading)。其目的是通过快速阅读使学生获取各段大意,从而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这里,必须同时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英文的结构一般都比较简单,基本上可以归结为总分、分总、总分总以及无中心类。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四种结构,我们可以用图形来表示(略)。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学生的阅读速度有明显提高,准确度也不断上升,这一方法操作方便很奏效。

2.细节阅读(Careful reading)。这一阅读过程是使学生获取重要细节的过程,一般要求学生抓住最能说明本段大意的关键词(keywords),尤其是本文的主题。通过细节阅读之后,学生对本段(篇)已达到粗中有细、大中有小的程度了。

3.精读(intensive reading)。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细节,能够准确地定位,找准答案。

第三步:表层检测。当学生采用以上三种形式的阅读之后,学生到底获取了多少知识信息?可采用第三步来进行表层的检测。

检测一般情况下应该由浅入深,因此首先可以根据阅读材料进行表层测试。如对阅读材料内容的提问、填有关细节的关键词、完成单项选择题等,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笔者在课堂上通常会让学生完成文章本身附设的题目,一是题目本身设置以及比较合理,没有必要再加工;第二是两到三篇文章的阅读题目量已经足够,不需要再增加。这样,即使其中一个小组不需要做他们小组选的文章,那么每个人也至少要完成两篇阅读材料里面的题目,训练量是足够的。

完成检测题之后,老师抽查,然后学生交换答案进行互改。推荐文章的三个小组讲解题目的答案及文章的疑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讲的学生还是听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而且每次课上去讲的同学很可能都不一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步是深层次的检测。笔者通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根据职高考的要求选择相关话题的阅读材料,把附设的阅读理解题删掉,然后让学生自己创设阅读理解题并按职高考的要求设置四个选项,问题内容可以是关于段落大意、全文大意、文章题目、细节理解、作者的看法、态度、见解等方面,总之参照职业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考试的标准来创设题目。学生出完题目以后展示给全班,大家交叉完成题目。

第五步小结学生完成自己出的题目以后,老师展示原本材料附设的题目,让同学们进行比较。如果与原本的题目相同或者接近,同学们会很兴奋,有成就感,如果完全不同或者偏差太大,同学们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差距。

通过这种训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主动性、创造力和判断力,同时老师又可以了解学生对材料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这样的阅读过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阅读的步骤、检测的过程都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阅读过程和测试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将比以前有明显提高,尤其是自学能力大大增强。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博伦职校)

初二作文以快乐为话题的 篇12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无论什么时候,快乐最重要!”我觉得这句话简直就是真理,因为我们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是开心的,所以我们要无时无刻不想到快乐,那我们就会更开心,更快乐,生活也会更精彩。

快乐其实很简单。对每个人以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个人都能坦诚。如果你能以理解“心与心的坦诚相见,是我们不变的承诺。”那你就一定能快乐每一天。笑着比哭着好,快乐比悲伤好,那我们为什么(有)快乐每一天呢?让每一天都精彩。

快乐,就是微笑。是自发内心的喜悦而微笑。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是很可耻的,让人不屑的做法。

放弃,并不代表就是悲伤。因为有时放弃,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拥有。所以,不要因为一些事情而不开心,不快乐。

快乐就是:欢乐无限,惊喜不断。

以快乐为话题作文 篇13

以快乐为话题作文

(一)“人生因有追求变得丰富多彩,我们因有追求而感受到快乐。”我读着《我追求,我快乐》,似乎感受到了什么。

爱默生说过:“快乐就像香水,不是泼在别人身上,而是洒在自己身上。”

在我看来,快乐就像一栋别墅,每个人都追求着;快乐就像一颗糖,能让我们不断回味它的味道;快乐就像一块创口贴,能重合心灵的伤口。

别看我现在是一个能在溜冰场上自由滑行的人了,可在我刚刚学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害怕呢!

那时,我非常羡慕那些擅长溜冰的人,他们在溜冰场上留下了阵阵的欢笑。所以我决定:一定要学会溜冰,要和他们一样!

在寒假的一天,我和爸爸来到了溜冰场。我穿上冰鞋,看着那无比光滑的冰,竟产生了一丝怯意。我慢慢地走进滑冰区,一不小心,脚下一滑,差点摔倒。这下之后,我紧紧地抓住栏杆不敢放手。爸爸见了,来到我的身前,微笑着对我说:“儿子,不是你说想要学溜冰的吗?怎么了?一进去就害怕啦?”我听了,感觉很惭愧,脸不禁红了。爸爸语重心长地说:“既然你想学溜冰,就不要怕摔倒,不要怕疼!这就是学会溜冰的秘诀。”

我一定要勇敢地朝着梦想一直走下去!于是,我鼓起了勇气,小心翼翼地,慢慢地向前走,每往前走一步,我就向着梦想前进了一步,摔倒了就再爬起来。经过努力之后,我终于能够在冰面上自如地滑行了,溜冰场上也留下了我的一串串笑声,我感到无比的快乐。原来,快乐如此简单!

“我不会因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心灰意冷,因为,我追求,我快乐。”我读完了这篇作文,明白了许多。

因为努力,我感到快乐;因为追求,我感到快乐。就像班庭说的:“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中。”

以快乐为话题作文

(二)百灵啼声婉转,麻雀扑打着翅膀,鸟儿在同一片蓝天飞翔;小草青葱,树木成阴,草木在同一片土地呼吸;行人匆匆,游人悠闲,勤劳的人们在同一片土地生活。分享——一个具有魔力的词语,给我们以无尽的幸福与收获。

分享是快乐的,它能带给沮丧的人一份心灵的安慰,能带给正在哭泣的人一份关怀,也能带给正在奋进学习的人一份放松的心情,更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一直以来,我一直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封锁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伤心时,静静地仰望着漆黑的天空中唯独闪烁着光芒,默默无闻地陪伴我的小星星;烦恼时,聆听那些欢快的乐曲,让脑海中的乌云拂去,重新做一个乐天派;高兴时,用笔流泻下此时的美好心情,从而让愁闷逝去„„

分享不会使我们失去快乐的一半,反而使我们更加快乐。比尔盖茨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把财富与人民分享,与社会分享,与国家分享;他把快乐与家人分享,与身边的每一个人分享。从此,我敞开心扉,把快乐的事告诉朋友,让朋友也一起享受一下分享的喜悦,把令人困惑的事告诉大家,让大家一起把我心中的乌云化为虚有。分享,让我幼小而又有缺陷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明亮。

如果说,分享是一座天平,你给予他人多少,回报你的也会是那个量。相反,如果你是一个自私的人,那你就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同学们,好咖啡要和朋友一起品尝,好机会也要和朋友一起争取,我们更应该让其他生命来分享我们的家园——地球。这样,因为分享,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渐渐缩短;因为分享,我们收获了双倍的快乐;因为分享,我们得到了世人的尊敬。

我们的现代社会需要和谐,我们应当学会分享。因为分享能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分享会使世界更加温暖!让我们懂得分享,让我们试着分享,让我们充分发挥分享的魔力,让分享这个神奇的词语在生活中永放光芒!

以快乐为话题作文

(三)追求快乐,在每一个日出东山时,迎着你的笑脸!

追求快乐,让生活的快乐占满人们的心间!

有人说快乐离自己很远,而我说快乐无处不在。快乐是自己创造的,自己就是快乐的源泉!人生这么短暂,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快乐度过此生。可生活中又不免有许多磕磕碰碰,让我们不快乐。那么要想拥有快乐就需要追求快乐!

要想拥有快乐,我们要与坦率为友;要想拥有快乐,我们要与真诚为伴;要想拥有快乐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要不然快乐就犹如一现的昙花,而不是永永久久;要不然快乐就会我们越来越远;要不然我们就会苟且偷生!还谈何快乐?

一位年轻人生性好偷,经过多次做案他已成为百万富翁。可是他并不快乐,他每天过着地狱般的生活。他整天提心吊胆,看谁都像人民警察。痛苦、悔恨占满了他的心间。他没有快乐陪伴,有的只是苦不堪言。他几次想去自首可又害怕法律的惩罚,还谈何快乐?年轻人后悔的说出——快乐,何时归?

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很多很多。当他们拥有快乐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知道快乐的可贵!

在这短暂的一生我们都想拥有快乐,可如果不时时检点自己,快乐就会与我们擦肩而过!所以我们要时时检阅自己,警告自己——不要闷着良心做事,不要贪婪别人的财富。要与人为善,要真诚坦率,这样我们就会时时拥有快乐,快乐就会围绕在我们身边!

以阅读为话题的作文:快乐阅读 篇14

关键词: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文学能力;程式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09-01

在结构主义诸家中,卡勒的独特性在于,他“将注意力投向阅读活动,试图说明我们如何读出文本的意义,说明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究竟建立在哪些阐释过程的基础之上”①。在《结构主义诗学》“前言”中,他说:“文学的读者,通过与文学作品的接触,也内省地把握了各种符号程式,从而能够将一串串的句子读作具有形式和意义的一首一首的诗或一部一部的小说。文学研究与具体的阅读和讨论不同,它应该致力于理解那些使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程式。”②卡勒把这种“内省地把握了各种符号程式”以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直接称为“文学能力”,它是巴尔特所谓“分割和明确表达”的前提,正是这种能力使文学结构处于“不断的构造和再构造的过程之中”③。

与索绪尔之“语言”与“言语”相似,乔姆斯基提出“能力”与“表现”,前者是规则,后者是行为,这对卡勒之“文学能力”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卡勒说:“谈论语句的结构,其中必然包含赋予该语句以结构的内化了的语法。”“文学能力”便是这种“语法”能力,正是它把“意识到和未意识到的知识储存运用于这项交流行为之中”④,并把语言序列转变为文学结构与文学意义。在此,卡勒进行了一番颇具“接受美学”色彩的论述:“把文本当作文学来阅读,绝不是让人的头脑变成一张白纸,预先不带任何想法去读;他事先对文学话语如何发挥作用一定心中有数,知道从文本中寻找什么,他必须把这种不曾明言的理解带入阅读活动。”⑤他继续说:“诗只应被看作言语,它之所以有意义,乃针对读者吸收内化了的某种阅读程式系统而言。如果别的程式介入起作用,它的潜在意义范畴就会不同。”⑥但卡勒无意于建设接受美学,他的立足点仍然是结构主义:卡勒论述中的“读者”代表的并非具体阅读活动中的某一个体,而代表着阅读活动中的普遍个体,这与结构主义者对作品的关注也是一致的:关注的是群体作品,并对其进行系统性分析。卡勒借巴尔特的表述说得更加明确:“结构主义诗学的任务,应该是将之所以产生文学效果的那个潜在的系统揭示出来。”⑦也就是说,其关注的还是文学的形式基础,而不是文学的接受效果。

那么,为什么卡勒把目光投向阅读活动中的读者,而不是写作活动中的作者呢?卡勒认为,我们“无法把作家的‘自觉艺术’分离出来,加以赞扬,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与其他复杂的人类活动一样,在这里,自觉与不自觉的界限是非常模糊不定的,既无法识辨,也毫无意义”。而“读者赋予文学作品的意义和感受到的效果,观察起来则方便得多。这样,不仅通过考察产生效果的程式和思维活动的种种假设对所述效果的解释能力,而且通过考察它们应用于其他诗作时,对所感受效果的解释能力,上述种种假设就可以得到验证”⑧。卡勒的理由很充分,但我们似乎还值得从思潮方面探讨原因。当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之后,西方社会渐渐由人本位取代神本位,而当科技异化、自然破坏、战争灾难纷纷而至,人的主体性受到深刻怀疑,“如果说近代以来的思想主潮是用人来代替神的主体性,那么,福柯的一代则是用无作者思想、无主体地位、无同一性理论来代替人”⑨。由此,巴尔特宣布“作者死了”,作者的主体性陨落之后,读者的主体性便突出了。

由于卡勒把目光投向阅读活动中的读者——把“文学能力”归于读者,他对“程式”的认识则更为开放。卡勒认为,“文学惯例一旦发生了变化,那就会出现不计其数的稀奇古怪的阅读程式,他们或许都起作用,因此我们说,某些作品难以阐释恰恰说明了阅读程式实际上收到某种文化背景的限制……新旧读义的比较能使我们看出整个文学惯例的变迁”。因此,卡勒说:“只要我们构想出合适的程式,任何作品都会变得可以理解。”⑨在此,我们可以读出两个重要信息:第一,卡勒并不认为“程式”具有永恒普遍性,而认为其具有可变性,换句话说,他更关注“程式”的合理性或可接受性。因此,他说:“批评论点能否站得住,完全取决于批评家和读者之间关于可接受与不可接受的共同看法,这一共同看法正是阅读的程序。”⑩第二,当卡勒提到新旧阅读程式的对比与文学惯例的变迁,就表明由“文学能力”制定的“程式”连接上了文学史,即卡勒已然为一种以由“文学能力”制定的“程式”为核心的文学史观开了头。这是人想起俄国形式主义以陌生化与自动化的更迭为线索的螺旋上升的文学史观,而卡勒已然确认“阅读程式实际上收到某种文化背景的限制”,并认为“文学革命也正是从新的阅读程式取代旧的阅读程式开始的”B11,可见,卡勒理论中的潜在的文学史观颇具意义。

卡勒的程式化阅读理论具有两种价值:快感与最根本的人类活动。卡勒认可德里达等解构主义者的观点,他认为“批评家把注意力集中于可读性与不可读性的游戏上,集中于间隙、沉默、含混的作用上……这种把内容转变为形式,然后再读出形式的游戏而产生的衍义,并非旨在把文本固定,使之归结为一种结构,相反确实为了捕捉到文本的力量”B12,因此,“不解之谜、间隙、闪躲便成为快感和价值之源”B13。这一观点与之前论述“文学能力”时的观点是一致的,即卡勒认为,“由于结构主义对符号活动的热衷,它对于那些革命性的文本一向持极为开放的态度”,它能使读者易于接受那些最富于挑战性和独创性的文本。那么,为什么说结构主义的文学研究还指向最根本的人类活动呢?卡勒认为说:“人不仅是具有认识能力的人,而且是具有赋予意义能力的人:赋予事物以意义的动物。文学提供了创造意义的一个实例或意象,但是,这仅仅是它的一半功能。作为虚构,它与现实世界处于一种特殊的关系;它的符号必须由读者完成,重新组织,并引入经验的领域。于是,它便呈现出作为符号的全部不愉快、不确定的属性,而且邀请读者参与意义的产生过程,以便克服、或至少承认这些属性。”B15

nlc202309030131

卡勒这种以“文学能力”为核心的程式化阅读具有鲜明的独创性与开放性,前者主要体现于“文学能力”这一观点从文本到阅读的视点转移,后者主要体现于“阅读程式”这一观点的可接受性与对文学史观的启发性。总之,卡勒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结构主义文论,并深具意义。

注释:

①(美)乔纳森·卡勒著:《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②(美)乔纳森·卡勒著:《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③(瑞士)皮亚杰著:《结构主义》,转引自高建平、丁国旗编:《西方文论经典》(第五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397页

④(美)乔纳森·卡勒著:《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3页

⑤(美)乔纳森·卡勒著:《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4页

⑥(美)乔纳森·卡勒著:《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7页

⑦(美)乔纳森·卡勒著:《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0页

⑧(美)乔纳森·卡勒著:《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9页

⑨(美)乔纳森·卡勒著:《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6页

⑩(美)乔纳森·卡勒著:《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8页

B11(美)乔纳森·卡勒著:《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5页

B12(美)乔纳森·卡勒著:《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77页

B13(美)乔纳森·卡勒著:《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78页

B15(美)乔纳森·卡勒著:《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82页

作者简介:朱兆斌,河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文艺学。

以快乐为话题作文 篇15

我刚回家,妈妈就疑惑的说:“你手里拿的是什么?”我说:“是吊兰”,妈妈说:“怎么养?”我说:“放到水里就行了,三天换一次水”。我把吊兰放到水杯里,过了几天,我发现吊兰长了几片小叶子,我看到吊兰的径十分修长,她大约长50——60公分,他从一片小叶子中高挺而出,而在径上的一小丛叶子底部,有一个细细的、嫩嫩的、白色的像龙须一样,那便是吊兰的根。

我每天都看她有什么厘革,还给她浇水,有时我会发现水里有小虫子在咬吊兰的根,我立马用小勺子把它们舀出来才放心。我发现吊兰的根在水里长得很快,她在快速生长,我把吊兰的成长陈诉妈妈,妈妈说“你说的没错”,在我尽心的呵护下,吊兰经由三个月终于开花了,她开着白色的花瓣,每一片花瓣都像一个卵形的木瓜,绿色陪衬着白色的花瓣,既秀丽又淡雅,真像一个下凡到人间的花仙子呀!

以快乐为话题作文 篇16

我,一个五年级的学生,长着一张娃娃脸,鼻梁上架着一付眼镜,算不上很漂亮。但是,我在班级里却是同学们的“开心果”,肚子里的笑话永远说不完。

一 节体育课上,大家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由一位个子高高的同学来做“老鹰”。游戏开始了,大家的心就像皮筋一样绷得紧紧的。每当“老鹰”抓到小鸡 时,就会传来一声尖叫,把“老鹰”都吓愣了。这时,“老鹰”屏住气,紧盯住一只“小鸡”不放,那阵势可不赖。“砰”的一声,只见一只“小鸡”与“老鹰”撞 了个满怀。那个扮演“小鸡”的同学疼得哭了,所有的同学都围上去安慰她,我却笑了笑说:“让我们记住这个神圣的日子吧!今天可以肯定一件事,那就是小鸡撞 老鹰——没晕。”几个同学都被我逗笑了,那位被撞哭的同学也站了起来说:“真的没晕,咱们继续玩吧!”

阅读要以情感为核心 篇17

一、初读文章,感受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部优秀的作品浓缩了作者深深的人生体验,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巴尔扎克就曾为高老头的死痛哭抽搐。语文选文更注重文学性,有的把目光投向社会和人生,关注弱势群体,倾注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的刻画人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个性,关注自身情感;有的描写自然之美抒发内心感慨。所以读者要好好体味作品的情感因素,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把握文中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享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这样才能和作者达成心灵的沟通,取得情感的共鸣。

二、教师引导,调动情感

几千年前的诗文情境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存在一定距离,这会阻碍学生情感的发生和发展,使学生不能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这时候就要求教师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老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不能悦己,何以动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教师首先要把自身的情感融入诗文的境界里,深入感受、领悟,从而取得二者的和谐统一,进而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配以恰当的表情、手势,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教师既可以是以笔代枪悲愤至极的鲁迅,也可以是屹立长江之滨挥洒万丈豪情的苏东坡;喜则声高气扬,怒则声疾气缓,爱则声柔气徐。情到浓时可以洒下动情的泪水,为着激动人心的场面可以与学生一起振臂高呼。在调动学生情感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其他很多手段,但归根到底就是老师以一个“情”字为核心。这样,学生生了情后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了。

三、同学交流,同化情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一种互动关系,相互交换解读作品的不同体验,这体现了语文所积极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学生的年龄、阅历接近,对于同样内容产生的情感内涵更相似。像对《项链》中玛蒂尔德的情感表露,有的同学一站起来就对她进行猛烈的抨击,说她爱慕虚荣,具有小资产阶级贪图享乐的思想,甚至有些似要拍案而起,大叫“活该”,表其深恶痛绝之情。而有些同学则是比较平和了,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她并没有靠美貌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靠自己十年的辛苦勞动还清了债务,是有美德的,值得赞扬的,几乎要露出赞叹的神情了。这样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加深了对玛蒂尔德的情感体验,分享了多角度的情感表达。即使一些“心如止水”的学生这时也不可能不起一丝涟漪了,不知不觉中情感也被同化了。

四、学生自身内化情感

学生在阅读之前心境平和,“宠辱不惊”,由于与文本、老师、同学的对话,情感经受豪壮的、缠绵的、甜蜜的、悲哀的等等的冲击与激荡之后,必会喜怒哀乐激动不已,心田掠起阵阵波澜。于是很自然地与“以前”的自我进行对话,心灵经受无数次的历练之后情感会得到纯化、深化和强化,慢慢趋于丰富、细腻、深沉、淳朴、明朗、美丽。上《祝福》一课时,一个学生在接受老师引导、回答疑难、自由畅谈、独立思考、延伸想象之后,他在文中最后这样总结了祥林嫂:“祥林嫂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封建势力的高压与愚弄,就是这样残害、扭曲了祥林嫂的灵魂。祥林嫂那无助失神的目光一直留在我的心里。再卑微的生命,也是生命。再艰难的生活,也是生活。可恶的封建礼教别再扼杀无辜的人了。”这种领悟,该是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自我对话过程。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里。语文阅读应飞扬着激情!

上一篇:风,可以穿越荆棘高考满分作文下一篇:福布斯名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