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阅读作文教学

2024-09-27

课堂阅读作文教学(共12篇)

课堂阅读作文教学 篇1

初中学生害怕写作文是由他们的心理特点、知识面及生活阅历决定的, 并不在于他们的智力跟不上。这种“怕”的根源在于学生们缺乏积累作文素材、缺乏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善于发现生活的闪光点、缺乏作文的写作基本技巧。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我认为应当将作文教学贯穿于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中, 切实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努力:

一、在阅读中培养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的成败关键就是学生对写作有没有兴趣。我们的语文课本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非常优秀的。其中有很多是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的, 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共鸣的。例如在教授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各种顽皮的行为, 学生们大多经历过, 因此在教学中适时的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童年故事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很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文章, 课本中比比皆是。克莱恩说:“孩子们所拥有的潜力比目前的教育体制所能启发他们的多得多。你必须要从旁协助他们。”

二、在阅读教学中积累创新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课文时, 对一些优美生动的词语和凝练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反复体味, 并教会他们可以怎样将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 其中文章中对春风、春雨、春花、春草等景物的细致描写, 在引导分析品味课文之后, 我指导学生马上对目前所处的初春季节进行描绘。由于季节相同, 景物相似, 学生张丽娇在自己的文章中就有了这样的语句“轻飔微微地吹拂着, 个小的花朵迎风飘扬, 跳着轻盈的舞蹈, 散发出一阵阵幽雅的清香。使人陶醉, 使人沉迷, 使人流连忘返”, 在这里, 学生将刚学过的优美生动的语句灵活运用到了自己的文章中, 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创新, 有了修辞手法的使用, 读来使人耳目一新。我还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章优美的语言,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认真领会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描绘的, 又是怎样根据景物特点来遣词造句、组织语言的。然后让学生尝试自己作写景的文章, 学生蒋建惠的作品中又有了这样的语句“春天来了, 大地焕然一新, 四野里到处开满了五彩缤纷的野花, 有的能叫上名字, 有的我连名字也叫不上。小草儿偷偷的从土里钻出了它们的小脑袋, 看看春天这一幅美丽的图画。一场春雨过后, 大自然中一切都显得生机盎然……”这两段文字既模仿了文章又都有所创新, 达到了将别人的好的东西学到自己的头脑里, 并巧妙地做到了融会贯通, 学以致用, 岂不妙哉?

三、在阅读教学中学会谋篇布局

在教学演讲类文章时, 我在总结课文时向学生重点介绍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言简意赅、内容丰富;线索分明、层次清晰;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学完课文后, 我安排学生做适当练习, 学写演讲稿。由于学生是初次学习演讲稿类文章。在作文指导课上, 我将演讲稿写作的基本要求明确到黑板上, 并让学生模仿范文《我有一个梦想》来谋篇布局, 将自己的梦想激情彭湃地写出来。如学生作文中“我有一个梦想, 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家乡的繁荣富强的梦想中的。我梦想有一天, 我的父老乡亲们不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地靠天吃饭”开篇即显文字风格独特, 言简意赅, 既学到了课文的写作方法, 又能将自己的梦想条理分明的叙写出来。再如在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文时, 我着重向学生分析文章的总分结构和准确的语言, 在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全文, 仔细领会, 并引导他们在自己的写作中也可采用这一结构, 抓住说明事物的共同特点, 从几个角度分别解说, 写出来的文章既谨严有序, 又条理分明。

四、续写或改写课文故事, 练习写作

续写是一种想象作文, 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续写课文故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加深对课文故事的理解, 同时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学习完科幻小说《喂出来》后, 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根据文章结尾把故事续写下去, 练习写作。学生张海洋的文章中就大胆想象, 既幽默又引人思考, 想象力丰富, 语言保持与原作一致, 情节发展一线贯穿。这样多次练习后, 学生既对续写有了正确理解和认识, 写出的文章符合续写的要求, 同时也培养了多种能力。在《石壕吏》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把课本改编为剧本并表演出来, 八年级的学生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轻松地理解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 也掌握了写作的方法。

五、重视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

在课堂上, 若遇到合适的文章, 可以让学生适当的进行社会调查。我在教学汪曾淇的《端午的鸭蛋》一文时, 事先要求学生回家了解仙游端午节的风俗, 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纷纷把自己所了解的如:仙游的端午又叫“五日节”“初一糕、初二桃、初三粽、初四螺、初五面”“粽金”等讲出来。这样学生既了解了课文内容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还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一举三得”又何乐而不为呢?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能在阅读教学中认真督导学生做到以上几点, 一定能激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使他们懂得作文, 会写作文, 乐写作文, 并且还能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作文来。虽然这个过程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般非一朝一夕能实现, 但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认真督导、贯彻, 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让师生共同走进快乐的作文课堂。让农村的孩子们也能写出优美生动的好文章来。

摘要: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将作文教学贯穿于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中, 让课堂阅读教学与作文同行, 让写作文不再成为初中学生的负担, 让他们不再为写作文而烦恼, 从而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关键词:课堂,阅读,作文,同行,探讨

课堂阅读作文教学 篇2

阅读课堂教学反思

“民主、科学、个性”的理念应成为阅读教学的灵魂。在“主体—发展”教学模式中,教师把学生视为共同探索的朋友,在阅读教学中既能与学生朋友般地交流,又允许学生公开指正自己的错误。所谓科学化,就是在“主体—发展”教学模式中,既遵循阅读自身的规律,又遵循学生阅读文本的认识规律,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和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者。更从语文教学传统论的角度出发,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人格的整体融合,这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个性化,是指学生完全有权利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根据自己的审美理解和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研究讨论,发表见解,抛弃教师的话语垄断和行为垄断,崇尚真理。实验班的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大胆思考和想象,能对课文进行个性化解读,教《雷雨》一文,就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学生提出了“初恋难忘”、“老年忏悔”、“内心平衡”等说法。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课堂阅读作文教学 篇3

【关键词】群文阅读;高效教学;阅读素养;教学策略

如今,高效教学是语文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更是语文高效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我认为开展群文阅读,是实现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所谓“群文阅读”,是在一定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探索性地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群文阅读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组群文的学习,为学生营造生活化、原生态的阅读情境,提供更为丰富而多样的阅读资源,通过多篇相关联的文章的阅读,使学生掌握生活化阅读的基本方法,在探索性的阅读实践中,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课堂。

一、群文阅读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增加了阅读量,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人是在踢球中学会踢球,在游泳中学会游泳,阅读也是在阅读中学会的。尽管教师的讲授、示范有其作用,但阅读经验是无法由他人替代的,个人的阅读策略一定是学生亲身操作、应用后内化而成的。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读得太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第四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以阅读教材中的课文为主,阅读量差得很远。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一节课读三——五篇文章,大大增加了阅读量,扩大了阅读面,为学生学会阅读提供了“量”的保障。

(二)提高了阅读速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生活中每天都会有许多新知识产生。要想获取更多信息,就必须学会快速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第四学段学生默读速度为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一篇两千字左右的课文要教一至二个课时,这种阅读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群文阅读教学,大大增加了阅读量,很好地革除了这一弊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三)落实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

当前的语文教学,一两节课教一篇文章,学生读完后内容基本理解,但教师还要不停地问和讲,学生被动地答和听,主体意识严重缺失,阅读兴趣大大降低。而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一节课要读多篇文章,新的阅读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当中,始终保留着新鲜感。教师少问少讲,学生忙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读得更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当前的语文教学,一两节课教一篇课文,大量时间在品味字词分析情感,关注精读、朗读方法的指导。其实,生活中的阅读更多的是默读,有时需要细细品味,有时更需要快速浏览。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不同作家、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多篇文章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关注略读、默读的方法指导,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阅读方式,为学生学会阅读奠定了基础。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选文时,以灵活的主题组文成群

群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自主选择文本、组合文本、呈现文本。但如何确定群文主题,恰当选择一组文章,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前,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育热点、学生思想状况、学习水平、能力训练重点等要素,确定一个主题,再根据主题去有层次、有目的地选择文本。包括丰富学生文学体验的文学类文本,也包括为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实用性文本,同时兼顾行文特色、叙事风格、文章要素(主题、体裁、语言形式、表现手法、深度等)、作者(年代、国度、写作特点)等方面,科学搭配,使之能更好地为培养学生能力服务。

(二)备课时,以科学的目标显现功效

由于阅读量的增加,群文阅读教学不能以传统单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作为目标,而应对原来的具体、细化的目标,进行整合。成为“群文”的目标,使群文教学的功效充分显现出来。目标的表述要立足“群文”,尽可能地设定保底目标,目标的点更集中,不过于细化,用“大目标”来体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人性化教学理念。

(三)课堂上,以灵活的结构呈现群文

任何事物都是由多个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优化要素的结构就能提高整体的功能。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无序地全部呈现,按照一定的结构,才能取得群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我们可以根据文章主题和特点,合理选择举一反三式、分组递进式、反复重读式等教学结构,有效地呈现文章。

(四)阅读中,以求同式阅读感悟主题

群文阅读与单篇文章阅读相比,最大优势就是避免了阅读的形式和主题单一,缺乏举一反三地拓展阅读,对主题的认识不够深入等现象。若能利用好这一优势,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群文阅读、生活化阅读的方法,也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使认识与方法形成序列。

(五)点拨时,以求异式品析升华中心

文学作品样式各异。进行群文阅读时,不仅要求同阅读,求异品析也很必要。所谓“求异品析”,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利用群文的“同”和“异”,从整体和局部上完成品读和赏析,用“局部”上的“异”,去深化和丰富“整体”上的“同”;在“整体”上“同”的基础上,去发现“局部”上的“异”,从而对群文的主题,有更深入地认识,实现认识的升华;对群文的表现手法有更全面地掌握,实现对写作方法的领悟。

总之,群文阅读给语文教学开辟了新局面,让语文教学进入了一片新天地,是语文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姚婷.“群文阅读”――有效的阅读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3(36)

如何在课堂阅读中贯穿作文教学 篇4

一、重视阅读

首先, 阅读能增强语感。语感是一种语文素养, 是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有了这种语感, 也就有了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有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经常写出病句, 尤其是写稍长一些的句子时, 要么话没说完, 要么句子不通顺, 这就是因为学生没有语感。而诵读就是培养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所以, 在课堂上加大学生的诵读分量是必须的。

我曾经听过名家的课, 他们在课堂上非常重视阅读, 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指明读, 精读、默读, 几乎每个问题都是通过读来解决的。可以说整节课下来, 读书声从未间断过。可想而知, 如果每节语文课学生都能认真读书, 长此以往, 阅读量会很大, 学生的语感也才会强, 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也才会好, 那么写作时, 学生自然会好句如泉涌。

其次, 多阅读, 眼界开阔, 思想深刻。培根说:“读书, 使人深刻。”这句话我深有感触。有一次, 作文课上, 我让学生以“外衣”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有三篇作文我印象很深:一篇讲述了一位爱穿绿色外衣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导, 文章前后照应, 很完整;一篇是通过穷人家孩子的破烂外衣和富人家孩子的时尚外衣的对比表达自己对弱势人群的同情, 并向社会发出关注弱势人群的号召;第三篇作文用的是“外衣”的比喻义, 把热闹漂亮的形式比喻为漂亮的外衣, 并批判了那些专搞形式而不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干部领导。这三篇作文所反映的思想可以说一篇比一篇深刻, 而这三篇作文的作者正好一个比一个爱读书, 尤其是第三篇作文的作者, 真正达到了只要有时间就读书的境界。这个实例就有力地证明了“读书使人深刻”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的阅读, 每周专门设置一节阅读课。阅读的内容往往跟近期所学的课文有关联, 或是出自同一作者, 或者用了相同的手法, 用这些文章来拓展学生的眼界, 挖深学生的思想, 使其写作思路更宽、写作思想更深。如学了《有月亮的晚上》后, 我组织学生阅读魏巍的《我的老师》, 这两篇都是写师生情谊的, 但年代不同, 环境不同, 记叙的事件也不同, 所用的手法也不同, 但表达的师生之间的美好的情谊是相同的。通过阅读, 学生可以体会到表达同一情感原来可以有这么多的写法, 不知不觉地就开拓了写作思路。

二、重视积累, 做笔记

学生的作文语言枯燥无味, 毫不优美, 或者语句不通、词不达意, 甚至语无伦次、不知所言。要解决这些问题, 单要求学生读懂和理解是不够的,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积累、做笔记。

学生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是要把文章读懂乃至读熟, 要在阅读之后明白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中心的、使用了什么样的句式和词语来表达内心的思想, 切忌不求甚解、囫囵吞枣;二是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 学生不仅要善于把那些生动、优美的词语和精彩感人的片段摘录下来, 更要把那些蕴含深意、自己一时不甚理解的语句记下来, 以便日后思考, 还要勤于写读书心得等。只有这样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

首先, 积累比较鲜活的语句。如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其中有些语句表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留恋之情, 如“Ade我的蟋蟀们!Ade, 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些话语很符合孩子们的用语特点, 语言又很鲜活。作者用德语说出“再见”, 用词很大胆活泼, 值得学习, 所以学生要积累。

其次, 积累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运用了修辞的语句一般生动形象, 或描述事物, 或说明道理, 或抒发情感, 往往深入浅出。比如, 朱自清的《春》中, 结尾是三个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春天是刚落地的娃娃,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春天是小姑娘, 花枝招展的, 走着, 笑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领着我们向前去。”这三个比喻很特别, 除了形象地写出春天新、美、有生命力外, 还有意引导学生注意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这个耐人寻味的顺序。再如, 《社戏》中“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把在快速行进中船上看到的山比喻为“踊跃的铁的兽脊”, 既形象又新鲜, 这个是很值得积累和模仿的。

最后, 积累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多读、多理解、多积累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的思想也能够变得深刻起来。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是表明作者的情感或者观点的句子。如鲁迅的《故乡》中“希望本是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意思是说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 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 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 就会迎来新生活。这样有深刻含义而又激励人奋进的句子, 不让学生积累起来, 实在是失职。

在课堂上, 我经常和学生一起分析、反复体味那些耐人寻味、含义深刻的句子, 并教会学生怎样把这些有表现力的语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让学生可以作文时引用、化用或模仿等。学生多读一些书、多积累一些句子, 长期坚持, 定能让作文水平有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余贻贻.技能训练:阅读课的主题[J].中学语文教学, 2007 (10) .

[2]周秀芳.例说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位[J].语文教学通讯, 2007 (4) .

课堂阅读作文教学 篇5

最近几日,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个性化发言几乎绝迹,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也在课堂中泯灭了。正当我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学生通过日记向我诉说了他在语文课上的心理感受:“老师,你在语文课上对同学的评价那么高,使得其他同学失去了信心,都在怀疑自己的答案。”读罢愕然,难道我的评价过了火?平日里评价的画面一幅幅的展现在我的眼前:“你的发言最棒”“你的发言极具文采,可以与文章媲美”“你提的问题太有思考价值了,简直无与伦比”……是啊,当我静下心来,才渐渐意识到:评价的魅力是无穷的,但不讲究方法的乱评价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我的评价实事求是吗?

[典型句式]:“太棒了这么短的`时间就读这么好。”“你的见解太有新意了,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一下子就明白了。”

[反思]:赏识教育现在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青睐,只要学生完成了教师指定的任务,不管什么情况,都大表赞赏之词。教师不从学生的表现实际出发,缺少应有的理性分析。这种形式的评价只是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一味地拔高对学生的评价力度。实际上,从学生回答内容的思维含量上分析,客观上是存在差别的。有的是大众化的回答,大家都能想到,而有的则比较有创造性,有独特的见解。教师如果不加分析,胡乱评价,这是否公平?赏识也应该有度,千万不可滥用。对学生顺利得到的结论立刻就大加赞赏,这样的评价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与价值。另外,作为被评价者,听惯了教师这千篇 一律的拔高式评价,本来强烈的心理期待势必产生疲软现象。久面久之,他们则很少在乎老师的评价,甚至会在教师盲目的评价中迷失自我。因此,我们的评价要做到实事求是,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准确地作出评价。确实好,就不吝啬表扬;有问题,教师千万不能为了迎合某种理论而忽视了我们的教学实际违心地去表扬。该指出的坚定不移地指出来,让学生知不足;该回避的巧妙委婉地回避,别让学生被表扬得一团雾水,藏在教师制造的糖衣炮弹中沾沾自喜。

我的评价情真意切吗?

[典型句式]:“太好了”“好极了”“真聪明”“有感情”“说得不错”

阅读课堂的灵动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阅读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3

一、小学生语文阅读课堂的现状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阅读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自从我国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课阅读课堂中就融入和各种各样的新知识。但是有一些刚入职的新老师面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之时,因为缺乏工作经验,所以往往容易单纯信奉权威,认为语文课文中所有知识都需要教授给学生,学生必须掌握里面的所有知识点。这使得他们的教学工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教学工作主次。如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他们的教学工作也往往很难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同时,又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认知力尚不成熟。他们阅读课本的能力与方法比较有限,而且依赖教师比较多。教师在授课之时,制定的教学目标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不是过于肤浅就是过于繁琐。教学目标设定过低就不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能;而教学设定目标过高的话,学生又望尘莫及,容易产生挫败感。所以,种种原因使得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二、为阅读课堂创造灵动教学

(1)让小学生参与阅读学习全过程

小学阅读课文中有大部分是绘景状物的课文,教师可以可以选择将课堂安排在大自然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会课文。由于语文这门学科涉及的知识很广阔,包括了人文地理、自然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知识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系统,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播放影视录像,利用学校图书馆或者互联网等。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先自行进行讨论,然后发表个人见解,讲出他们的独立见解。例如《爬天都峰》,先让学生们阅读课文发现大自然之美,再结合个人阅读,为大家介绍天都峰,最后观看视频,对比学生描绘的天都峰。

(2)强化学生朗读

所谓阅读就是“看”与“读”,而朗读则是有感情地进行有声阅读。阅读是离不开朗读的。其实,朗读是体会汉语魅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就有要求学生“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等。例如人教版第4册语文有一篇《找春天》文章,这篇文章就需要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读出春天来了的喜悦之情。又如人教版第八册语文的《桂林山水》一文,也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自己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所以,提高阅读课堂的效率需要加强学生朗读。但是如何加强学生朗读?这就需要要求学生坚持进行早读。当新鲜空气进入我们的身体之时,正是学生进行早读的好时候。早读可以令学生享受清晨的美好时光!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这是一种很好的朗读方法。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增强小学生的情感交流。

(3)因文而异的实施阅读教学

由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没有固定教学模式的,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坚持“因文而异”。在阅读教学中,对于风景优美、意境幽远、感情丰富的阅读课文,老师可以选择“导读—练读—评读—赏读”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体会课文;而童话与寓言阅读课文,可以选择“初读—熟读—再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可以循序渐进;对于有深刻含义而需要深入思考的课文,可以选择“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学习;对于一些写法比较有特点的阅读文章,可以选择“理解内容—分析写法—尝试写作”的模式;而至于一些旨在开阔学生视野的选读课文,应当选择“粗读—深读—交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

结语:教学效率是的教学工作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样,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是教师关心的重点。这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阅读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信通过让小学生参与阅读学习全过程、强化学生朗读因文而异的实施阅读教学,给学生充分的阅读体会时间等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灵动轻松的阅读课堂。

参考文献:

[1]陈赛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效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2)。

[2]李开胜:《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2010(9)。

课堂阅读作文教学 篇7

老师教作文的知心帮手学生学作文的贴心法宝

适用范围:小学语文教研员、教师

★2014年《小学语文教学》增刊之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指导·优化》

名师全力指导课堂教学一线教师专业成长宝典

适用范围:小学语文教研员、教师

★《小学语文教学》 (会刊) 2014年7、8合刊专辑《“自选文本”选文·解读·教学》

引领“自选文本”教学服务教师多元课堂

适用范围:小学语文研究人员、教研员、教师

编辑部电话0351-3047074

课堂阅读作文教学 篇8

老师教作文的知心帮手学生学作文的贴心法宝

适用范围:小学语文教研员、教师, 中高段小学生

★2014年《小学语文教学》增刊之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指导·优化》

名师全力指导课堂教学一线教师专业成长宝典

适用范围:小学语文教研员、教师

★《小学语文教学》 (会刊) 2014年7、8合刊专辑《小学语文“自选文本”教学》

引领“自选文本”教学服务教师多元课堂

适用范围:小学语文研究人员、教研员、教师

课堂阅读作文教学 篇9

关键词:优化,教学,滋润,色泽

优化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 取决于教师是否能立足教材, 钻研文本,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才能让阅读教学走出低谷, 尽快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并坚持“以读为基础, 讲清字词句, 启发想, 引导说, 指导写”的阅读教学途径。营造积极探究的文化课堂, 倡导主动言说的自由课堂, 建立开放立体的阅读课堂会拓展生命的空间, 提升生命的质量。

一、注重阅读方式指导, 形成整体认识结构

学生学习语文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 是逐步深化的。第一阶段是感知, 即初读课文, 了解字面意思, 感知课文写了什么。第二阶段是理解, 经过思考文章的内在联系, 理解文中的事物是怎样写的。第三阶段是探究和迁移, 抓住重点研读, 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并能通过相应的说写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就一课书的阅读教学过程来说, 一般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这也是近几年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 即先让学生掌握全文大意, 再进而分解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和叙述层次, 然后归纳全文, 明确文章中心思想和作者是怎样突出这个中心的。例如《第一场雪》是以时间的变化来安排材料的, 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 理解文章条理:雪前———雪中———雪后, 事物 (部分) ———联想 (联想部分) ;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获得总体印象, 然后搞清楚部分具体讲什么;雪前———雪后初晴图;联想———瑞雪丰年图。各部分是以时间为序安排的:天气骤然变化引起的一场大雪, 雪后景色很美, 作者由观雪景引起“瑞雪兆丰年”的联想, 表达了作者对胶东半岛第一场雪的喜爱之情。对部分进行整体分析, 最后再回到整体;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喜爱之情;思考作者为什么喜爱第一场雪, 形成整体的认识结构。这样既注重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也体现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人翁精神。

二、加强读为基础训练, 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理解字词句, 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功, 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教师应该在这一阶段加强指导, 针对学生实际, 提示学生, 让学生由浅入深, 反复阅读, 循文求意, 品评领会, 学会理解。我在教学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时, 通过研读知道: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 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 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 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 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孩子们放飞的是蜻蜓, 其实也是在放飞童稚, 放飞爱心, 放飞希望。研讨重点和疑难, 这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又一重要过程, 是高潮部分。一般的是抓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 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 克服越俎代庖的倾向, 把解决重要的疑难的过程, 变成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信息交流和反馈, 互相启发思维的过程。这样,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愉悦, 进一步调动他们深钻课文的积极性。

三、整合发展思维语言, 培养思维训练能力

这里的“发展思维”就是前边提到的“启发想”, “发展语言”即“引导说, 指导写”。思维训练是阅读教育的核心, “引导说, 指导写”是阅读教学的归宿。因此, 教师要做好“启发想、引导说、指导写”的工作, 引导学生弄清“想”是基础, “说”和“写”是“想”的外在表现, 是“想”的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全盘考虑, 精心设计能揭示一定学习规律并有衔接性的辅导题。例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 书中这样描写内洞的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 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 一条黄龙, 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这时我提问:“内洞的双龙叶老看罢说:“有点像, 到底像还是不像呢?”学生各抒己见, 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提示说:“像与不像, 不是凭你们的主观臆断, 而是结合课文内容, 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 来体会叶老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再阅读课文, 然后继续讨论。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分析、推理、判断, 就会逐渐克服解答问题时的盲目心理和不合逻辑的猜测,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这样设计课堂阅读训练, 从理解字词句入手, 以引导分析文章结构为衔接点;深化到对作者写作意图的体会, 有层次性, 有引导性, 学生能想得出, 答得对, 发言积极, 见解有特点, 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得到发挥。同时, 也达到了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目的。

激活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篇10

一、自告奋勇, 主动实践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 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 并成为课堂教学中最活跃的一部分, 从而使课堂教学过程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 学生在活动中就能享有更充分的思维和行为的自由, 获得更生动、直接的体验和更多的发现创造的乐趣……

1、敢于“自白”。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自我独立的心理认知系统, 学习是其对外界刺激信息独立分析、思考的结果, 具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和特殊意义。曾有一位教师在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 为了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受到雷利失去父亲的痛苦和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结合课文二、三两个重点段帮助学生搭建了两个说话训练平台:活动一:大屏幕上先出示两张图片:一是在第二次海湾战争中牺牲的我国联合国武器核查专家郁建兴的家人及武警战士到机场迎接他的灵柩的情景;二是郁建兴遗体火化时, 其家人悲痛欲绝的场面。然后设问:“让我们再默默地读一读2、3自然段, 想一想, 假如你就是雷利, 在这样的场景中, 面对爸爸那血染的遗体, 你会说些什么? (在静静的氛围中, 学生看图, 默读课文、思考) 。活动二:学习第四节时, 播放第二次海湾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灾难的录像片段, 然后设问:“同学们, 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这一阶段的学生已开始由平稳的童年期进入第二次“断乳期”, 他们从过分关注自我转向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 力求用“自己的眼睛”来认识、发现世界, 他们敢于直率地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为了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宁, 我国驻联合国武器核查专家郁建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这一事件也深深地震撼了孩子们的心。通过说话活动, 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 力求和作者想到一块、感到一块, 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触摸到作者情感的琴弦, 感悟到语言所抒发的情感。

2、享受“自由”。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其局限只是把知识的定论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 无法很好地解读文本。《匆匆》这篇文章, 它没有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 阐述了时间宝贵且易逝的道理。针对这篇文章的特点, 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我设计了“互赠书签”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感悟格言警句的魅力, 规范自己的言行。在这个活动中, 我首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反复诵读课文后, 从文中挑选一、二句格言警句或自己事先准备的格言警句写在课前精心绘制的小书签上, 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并说说送这句话的原因。这个活动情境完全与文本内隐的人文色彩相和谐, 并且丰满了课文传递的信息。

3、怡然“自得”。教会学生开发、利用身边的语文课程资源并建立自己的新课堂。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 无论是以语言, 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 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 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倾听。如本人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 根据文章是一篇说明文、内容比较枯燥的特点, 把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文章的趣味性作为教学的突破点。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课上学生上台展示了地球在茫茫宇宙中的美丽可爱和异常渺小, 以及人们破坏地球所造成的一系列灾难、危害, 自配声情并茂的解说。以画面再现情境, 以语言描述情境, 以资料改造教材,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去仔细读书、深刻感悟, 产生要精心保护地球的共鸣:我们要为地球母亲做些什么?有位学生提议:设计一条保护地球的宣传标语。此时学生心潮澎湃, 肺腑之言在笔端流露, 争先恐后地上讲台向大家介绍自己设计的标语, 我不失时机地把孩子们的标语作为板书的一部分粘贴在黑板上, 其他学生评议, 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之乐、参与之乐、创造之乐、成功之乐。

二、自食其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决定了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 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 相反, 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 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1、积极自学, 自我建构。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学、去练, 进行听、说、读、写的各项训练。教师要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 保证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识字、读书、交往、写作, 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顶碗少年》一课教学中, 着眼于学生的“学”, 我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后, 设计了如:读, 自由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说, 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写, 写几句自己读后的感受;背, 在五分钟内用自己拿手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等等。学生通过读、思、议、说、背等途径, 学得主动, 学得投入。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学习, 学生既读懂了课文, 又掌握了学习方法;既积累了语文知识, 又发展了思维能力。“想到可以让一个孩子逃离成人的世界的种种限制, 去到他一个人可以拥有本领的地方, 这简直是太迷人了。”——这是《哈利·波特》作者罗琳所谈的成功秘诀。

2、个性展示, 自我激发。人的本性都有自我表现的愿望, 也有标新立异的冲动, 见仁见智的阅读必然能开掘学生个性中自由的天性, 使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如《白杨》一课的教学, 在预习后让学生汇报读书收获, 理解了白杨的形象及品质;然后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复述:白杨自述、爸爸的信、列车心声……创造性复述, 创设学生个性得以展示的舞台, 使读书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角。在激发学生自身潜能的过程中大胆显示出个性化特征, 让每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加拿大著名课程专家史密斯教授说过:“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 而是要保护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道路的环境条件。”

把握阅读教学取向,优化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内容取向;知识取向;实践取向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16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6.109

阅读教学取向即选取教学内容的方向,它包括内容取向、语文知识取向、语文实践取向。一节好课,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好三个价值取向。

一、把握理解内容取向

《匆匆》一课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旨在让我们去珍惜时间。教学中,我重视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但对文本的深度挖掘不够。记得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学生从排比、拟人、语句的轻快、叠词的音乐之美等表达手法上欣赏感悟。我让学生模仿第四句说几句话,可是我却忽视了“洗手”“吃饭”“默默”“天黑”这些词与“课堂演讲”“努力工作”“奋笔疾书”的取舍。其意义何在?“洗手”“吃饭”“默默”“天黑”这些活动都是生活的琐碎事情,也是“茫茫然跟着旋转”的具体表现。在作者看来,这些活动没有什么意义,虚度光阴。教学中,我注重了写作背景的交流,却只是流于形式,忽视了与作者的真正对话。如果我能提醒学生:“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却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学生是否会提出“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向美国人低头,而感叹时间流逝却为什么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样的问题呢?此刻,再读第四自然段“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又会有什么新的感叹呢?课堂上又会生成什么呢?

二、把握语文知识取向

《匆匆》一课结构单纯,十一个问句是情绪消涨的线索。问而不答,而答意隐含之中。文章运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如“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相同的句式成流线型,一缕情思牵动活跃而又恬静的画面迅速展开,使我仿佛看到时间的流动。句子大多是短句,五六字一句,显得轻快流畅。叠字的运用也使它的语言具有节奏美。阳光是“斜斜”的,它“轻轻悄悄”地挪移,“我”“茫茫然”旋转,时间去得“匆匆”,它“伶伶俐俐”跨过……这些叠字自然匀称地分布在各句中,显出文章疏隐绵远的节奏,也恰合了作者幽微情绪的波动。另外,文中还运用了反复的写法:“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徘徊”“匆匆”等字眼反复出现,一种幽怨之情反复回荡。“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相同的意思句子数字的变化,使感情层层推进,在参差中又显出整齐的美。结句的反复,反复强化作品的主旋律,反复吟咏,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交流了这些表达方法,但只是从字面上肤浅地理解,并没有真正做到让学生领悟与享受因这些表达方法的运用而给文字带来的音律的美。朱自清先生本人曾经在《经典长谈》一书中对经典解读有过非常独特的阐释:“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而这里所说的经典的价值“在文化”,我们无法模仿写出这么经典的语句,或许当今的学生也无法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但我们可侧重这种表达技巧的欣赏。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早上斜斜的太阳”“我茫茫然”“洗手”“吃饭”“默默”“伸手”这些生活的画面,感受时间的流逝。我们更可以随着音乐朗读,读出排比的起伏;读出叠词的轻重;读出反复的韵律;读出设问的情感变化,通过反复地吟咏,体会这些修辞方法的妙处,走近旧时代的作者,感受他那流动的传神的笔触,感受他因时间流逝而无奈和惋惜的情愫,感受他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和对生活执著的追求,也感受他希望能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并懂得珍惜时间的愿望。

每一篇语文课文,都有它的知识取向。那么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一篇课文要教给我们什么知识是不够的,更应该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理解其在表达上的效果。

三、把握语文实践取向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重视语文的实践取向。

虽然我们在每一节语文阅读课都注重“读中领悟”,注重“理解运用”,可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是十分薄弱。这说明我们的教学如同水上浮萍、苍白依旧。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只是引导注重欣赏、注重表达形式剖析,却忽视了表达机会的安排——没有真正及时提供给学生理解运用的机会,我们轻视了语文的实践价值取向。

《匆匆》一课太经典了,十几岁的孩子或许无法真正领悟旧年代作品的精髓,也无法模仿写出那样的作品,那我们怎么去实现它的实践价值呢?教师可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朗读、讨论、交流,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他们出错,让他们在与文本的情感碰撞中,强化自身的言语实践能力、个性见解,辅助他们读懂的同时,让他们再伴随着音乐去品读,那种意境之下,有谁不会浸润其中呢?这样就建构了阅读与表达共生的课堂境界。小学课本里并非都是《匆匆》一样的经典作品,还有很多文体不同的优秀作品。文体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年段不同,教学手段和策略也不同。作为教师,要能够对教材进行合理地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能够真正内省、生成、再创造;让课堂展示生命活力,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真正学会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实现语文的实践价值。

总之,价值取向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在对话过程中得到的共识。我们只有在把握好理解内容取向、把握好语文知识取向的同时,才能够合理运用,大胆创造,精心取舍,巧妙拓展,实现语文教学的实践价值,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得到优化。

课堂阅读作文教学 篇12

一、重视学生的预习和笔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预习对于初中数学的学习来说非常的有帮助,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学习的内容,做到心里有数。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阅读的过程,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出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简单的了解相关的内容,巧用知识迁移,构建新旧内容之间的网络联系,然后尝试着解决课后的问题。通过学生的预习,特别是阅读,学生在处理课后题的检测之后,大体明白了那些内容是重难点,哪些内容没有搞清楚,在书上做好相关的笔记,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在新授课学习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和针对性的学习,自然就能提升学习的效果。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依据预习的情况和目标有重点的精讲教材的有关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来预习:同类项的含义?如何合并同类项?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阅读,肯定会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构建数学教学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如果在初中数学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激发,那么学生阅读的兴趣就会非常的浓厚。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

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备课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联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计适合学生参与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优化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基础。例如在设计“圆的周长”一节的教学内容时,传统教学往往是先由教师演示测量圆的周长,然后学生模仿测量,虽然说这也有学生参与的意义,但是这种方式更多的是一种类似于走过场,学生的阅读意识和阅读兴趣未能得到挖掘。所以,为了改变这一困局,在备课中笔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思考、实践、观察、总结的基本步骤,先启发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在没有经过教师的指点下先进行实践探索,并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语言描述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的语言运用遇到了困难,教师则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寻求解答。在学生有所感悟后,教师在适时的向学生示范规范的操作,这样一来学生观不仅会集中注意力看自己的探索是否正确,而且对于教师的语言规范化使用进行模仿和使用。最后再让学生对刚才的探索过程,以及教师的语言描述做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从而弥补自己的不足并发掘自己的亮点,经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处理之后,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一定会大大提升。

三、强化数学习题阅读训练,活跃学生的阅读思维

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与数学符号是分不开的,是与试题分不开的,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的应用题和阅读理解题,这些都能有力的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比如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中,都有大量的生动、有趣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阅读理解和应用题,这些章节的相关内容部分,正适合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作答应用题的时候,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学生仔细的阅读,读清题干,了解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然后基本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问题的主旨。通过阅读分析,让学生在脑海中进行思考解题的方法,并能粗略的表达出解答的过程和路径。

初中数学学习难度系数较大,有些试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如果不能认真读题和思考的话,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很多初中生在考试之后或者做完练习题之后,抱怨没有理解题意或者没有看清题目,导致丢分,这些都是初中生阅读理解能力不佳造成的结果。当下,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革新教学思维,转变教学观念,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解题能力。

摘要:长期以来,在初中数学课堂存在一定的教学误区,忽略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降低了数学学习的效果。本文中,笔者依据学情,在结合相关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初中数学课堂开展阅读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对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发展以及学生学习效果和解题效率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上一篇:运动队专项训练下一篇:IT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