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课堂在阅读中生成(精选6篇)
情趣课堂在阅读中生成 篇1
阅读是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任何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都要通过阅读来实现,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当今的语文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教师分析得多,学生感悟得少,学生始终处在被动的位置,这种病态的语文课堂是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那么,如何才能真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语文课堂在阅读中生成精彩呢?
一、开展目的性的读书
语文课堂首先是读书的课堂,没有读书就不能称其为语文课堂。现在的很多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课上安排了很多的读书环节,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形式多样,书声朗朗成了课堂值得炫耀的亮点。但是,课堂中的读书仅仅是一种摆设吗,肯定不是。但每一次让学生读书有什么要求,为了达到怎样的目的教师心里要有一杆秤。课堂中的读书是有目的,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导入时我们要让学生读读题目,说说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或者是想知道些什么。接下来初读,我们又有什么要求,有什么任务,这样学生会根据这些要求任务有的放矢地去读,而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了,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效地。
二、鼓励个性化的阅读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是学生与文本的直接接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地要关注学生个性的感悟,进行“多元解读”,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例如,在教学《小鹰学飞》一课,课文学完了,我问:“小鹰妈妈对小鹰严格要求好吗?”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好,如果不是妈妈这么严格要求,小鹰也不会有这么大的进步。但我听到有几个同学在争论认为小鹰妈妈不好,原因是这样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这种见解也是合理的,我说:“是呀,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仅要严格要求,还要多注意鼓励。”孩子们显然很赞同我的看法,纷纷鼓掌。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有时孩子们的观点还真是精妙,对课文的解读还真具有价值。
三、开展真实的文本对话
阅读是架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通过阅读,能走进文本,与作者展开交谈,达到情感的共鸣。我们现在都提倡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个性化阅读与正确的价值观标准导向的辩证关系,一旦发现学生偏离文本的,教师就要做好引领者,把学生的思维感受引领到文本中来,而不是这样说是对的,那样说也是对的。例如,柳宗原的《江雪》中的一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的学生对这句有疑问:“这么冷的天气,江上都结冰了,他怎么会去钓鱼呢?”有的学生说他太饿了,下雪也要出来碰碰运气。还有的说他不知道结冰没鱼钓。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但这并不是个性化的阅读,而是偏离了文本。显然靠学生的生活经历是难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了文本呈现的场景,但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想要表达一种怎么的情感态度,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我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的情境,当学生与作者有同样的或相似的经验时再回味这首诗就会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就可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切身体会到作者的这种心情。在开展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实地理解文本,习得正确的价值观。
四、引导创造性地阅读
很多文本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为我们创造性地阅读提高了可能。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三次对劝阻他的人说:“谁愿意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我抓住这两个重复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去品读,触发他们深思,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残缺的句子补充完整,发挥想象使地震中感人的场景更是渲染得淋漓尽致。文本中对父亲奋不顾身,执着挖掘描写得很细腻,儿子被废墟掩埋的描写又是一处空白,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结尾处的介绍发挥想象,儿子在这段时间里是如何做的,又是怎样安慰其他孩子的。像这样创造性的超越课文的阅读,使得我们的文本更加丰满,这样的阅读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培养起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使学生的感悟有了深度。
语文课堂中,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引导孩子对文本展开阅读,在阅读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在体验中生成发展的阅读 篇2
1.浅阅读时代的到来与应试阅读对学生与教学的影响。随着生活节奏地加快、阅读媒介通道的增加,人们的阅读方式与价值观也发生改变,这促使了浅阅读时代的到来。以快速、快感与快扔为特征的浅阅读,占据了许多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影响到学生的阅读素养;更让人担忧的是浅阅读已开始冲击我们的课堂。应试促成了学生阅读的功利性,学生沦陷到阅读知识与阅读技巧的陷阱中。这也具有现实性。学生学会在体验中生成发展阅读,可保护并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素养。
2.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指明:“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文字提出了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并指出阅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作用于人的心灵与思维。而这一切都需要以“体验”为基础。
二.案例情境
《天上的街市》课堂教学片段动态呈现
(一)甲班课堂情境:
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我按常规教学模式,先导入新课,然后简介作者,交代创作背景。
接下来是自由诵读诗歌的环节,不一会儿,读书声渐变渐小,突然全班哑然。我觉察到课堂兴趣淡薄。此时有几人头扭在一起小声嘀咕,这场面让我感到有隐情。等我询问那嘀咕的学生时,他竟说:“我觉得这首诗没意思,太简单。”话音刚落,“嗯”“对”“是”“我也觉得”……不少人应和起来。“我觉得这样的诗我也能写出来。”有位胆大气盛者竟这样说。我颇感意外,一时语塞。
怎么办?问题不可回避,我只能直面,于是更改了原先的教学流程,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自己认为这首诗“太浅,没意思的”的理由并给出相应的依据。
在陈述过程中,学生主要围绕“街市”“物品”“珍奇”等意象与“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来谈诗人的情感主旨,总结起来他们认为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中有提示,可以理解诗人对黑暗现实不满,于是把对生活的自由、美好和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改编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中;美丽的街市上有琳琅满目的物品,是诗人向往的美好生活,这首诗一读就懂,没意思……
课中反思:
一篇可称经典的作品被视为无趣之物,沦为被评头论足的对象。这遗憾强迫我在课堂上有瞬间的反思:
1.“这首诗一读就懂,没意思”,这是学生对这首诗的评价。而我认为这种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懂”不一定是真正的“理解”。真正的理解,是心领神会;快速地浅阅读,无法真正做到这点。
2.学生阅读过程的体验生成被遗弃,学生沦陷到已有的阅读知识与阅读技巧的陷阱中,阅读程式化、机械化,学生的情感与思想被囚禁。我应该让他们真切体验,让他们的情感丰富起来,思想厚重起来。
课堂弥补:提问引导体验,让学生的阅读过程在体验中生成发展,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启迪与享受。
关键时刻,我把原定的教案中的两个问题抽取调整出来让学生讨论,意图在于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体验中产生些许共鸣,为课堂做点弥补。
提问1:诗中所写的美丽街市你们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见过吗?你心中的理想的美丽的街市又是怎样的,你能描述出来吗?
提问2:诗歌中牛郎织女拥有提着灯笼散步的闲适生活,你曾有过类似的闲适的生活经历吗?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这下子班上炸开了锅,有人兴奋,有人撇嘴,有人争吵……
我给了他们几分钟时间释放,然后我让全班安静,请学生一一发言回答。
针对第一问的回答大体是:
有人说,诗中的美丽街市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常见;有人说,光谷步行街、群光商场、新世界商场、电脑城,那里的东西让人眼花缭乱;有人说,现在的物质很丰富,诗中写的美丽的街市,我们见得多啦,哪像诗人还要想象;有人说,我不知道想象中的美丽的街市该怎样描述;有人说,我理想中的美丽街市和诗中也差不多。
针对第二问学生们有不约而同的答案:我们这个时代,物质生活虽丰富,但是人们,尤其是学生,生活忙碌紧张,(精神)生活不闲适不幸福。
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情感与认知得到升华,他们较真切地体验到了诗人内心极大的苦闷感伤。
此时有学生说:“什么时候学习不这么累,让我们也能提着灯笼到处逛。”他道出了同学们的心声。
我总结说:“同学们从自己的苦水中,定能真切地感悟到诗人的期盼,对你而言,显得稀松平常的街市,诗人只能借助于想象来满足。在那样一个黑暗的社会背景下,诗人对美好、幸福、自由生活的追求,丝毫没有放弃。我们更应珍惜现在的和平富裕的生活,同学们今天学习的清苦是为了大家今后能享受更加美好而闲适的生活。”
(二)乙班课堂情境
接下来我要上乙班的课。乙班的学生更活跃大胆,那么如何避免上述类似现象出现?课间休息10分钟内,我思索再三决定先抛弃“知人论世”的传统解读方式。先后从意象与思想情感两个方面提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解读诗歌;然后再介绍写作背景;最后在朗诵中品析诗歌语言美与意境美。
自由解读诗歌时,我先用了下面两个问题来引导:
提问1:你在诗中读到哪些形象?你能不能结合诗中语句谈谈它们(他们)有什么特点?
提问2:艾青曾说“诗,永远是生活的牧歌”,诗永远为生活而歌唱。诗中所写的美丽街市你们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见过吗?诗歌中牛郎织女拥有提着灯笼散步的生活,你曾有过类似的生活经历吗?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在解读中,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他们的理解不尽相同,主流认识是:
1.这首诗虽有些幼稚,但是浪漫,表现了一种物质丰富、精神闲适的美好生活。
2.郭沫若所处的时代又穷又苦,我们这个时代,物质生活丰富,国家(物质)富裕了,但是人们(尤其是学生)忙碌紧张,(精神)生活太不闲适太不幸福。
此时我再追问启发学生——
提问3:生活是诗歌的源泉,借这首诗,我们对生活有了切身的认识。不过诗歌属于读者,更属于作者。你认为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你怎么评价这种创作意图?
然后我才抛出“知人论世”说,应时补讲创作背景,促使学生认识理解他们的“这首诗虽有些幼稚”这一结论。有个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说:“我们看来幼稚的,在那个年代想得到是无比艰难的,因而它就不幼稚,反而是深刻的。”
这堂课,我通过提问质疑把文本与学生生活串联在一起,起到激趣的作用,同时课堂有了时空链接,给了学生自主解读的空间与深度,并让诗(阅读)又向前推动了学生的情感、思维与生活。
三.课后反思
(一)为什么我们需要开展在“体验”中生成的阅读?
1.阅读的功利性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应试促成了学生阅读的功利性,这具有现实性。课堂阅读教学也因此难逃应试功利的纠缠。如果让学生沦陷到阅读知识与阅读技巧的陷阱中,情感与思想自然被囚禁,细致深刻的情感思想的品味与领悟往往被摈弃。学生情感思想的品质与境界难以提升。
2.阅读具有时代性。
作品有时代性,阅读者有时代性。阅读不仅是获得知识或他人的经验,更是在体验中生成、发展经验,要借助文本阅读让情感丰富思想厚重深刻起来。
任何作品都会烙上时代的印迹,阅读者同样如此。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阅读也要与时俱进,培养学生认识思考现实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谈“教育是传递社会的经验”时讲“接知如接枝”“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的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的相类的经验才能接得上去。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决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之经验”。①
(二)如何开展在“体验”中生成的阅读?
1.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阅读教学理念。
这个时代不单是物质更新换代迅速,一代代人的思想奔跑的速度远超过往。这种背景促使课堂上常出现动态生成的局面,也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也往往无法拘泥于既有教案或传统模式教学。现在的学生与以往的学生相比,更懂得借用技巧阅读,例如借用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介绍的暗示性来解读文本的创作意图;现在的学生眼界更开阔,这抬高了他们的认知与思想。
2.要放慢阅读体验的脚步,放正阅读体验的姿态,让学生与作者对话,让生活与文本对话。
周国平先生在《人与书之间》指出:“人与书之间会有邂逅、离散、重逢、诀别、眷恋、反目、共鸣、误解,其关系之微妙,不亚于人与人之间,给人生添上了如许情趣。”②这种类比,道出了阅读体验的过程如曲径通幽,阅读者应用一份从容或闲适的心态去领略。
我们需要的是让学生用对话姿态去阅读,需要产生共鸣,也需要出现抗争。这样才能提升反省思维能力,真正做到让他们的体验真切,情感丰富,思想厚重。
注释:
①金林祥 张雪蓉编注《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第94-95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②周国平著《思想的星空》第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
情趣课堂在阅读中生成 篇3
课外阅读主要指学生除课本以外的阅读,课外阅读的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自由安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材料。课外阅读对于高中生来说不仅是进行语文学习的需要,更是丰富精神生活的需要。
(一)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需要
语文综合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语文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共同结合。课外学习主要体现为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高中生的“字、词、句”已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学生完全能够依靠自己的阅读能力对阅读材料进行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学生对不同的文本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爱好。课外阅读能够让学生对课内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加深对相关语文知识的理解。课外阅读是对语文课内学习的补充,学生通过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的共同作用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加强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需要。
(二)课外阅读是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的需要
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兴趣和追求,在精神层面形成特定年龄的精神文化,正直朝气蓬勃的年华,他们认定的事情就会投入极大的热情完成。课外阅读被很多高中学生当成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兴趣一旦产生,学生就能够积极投入课外阅读中,精神生活得到最大限度的丰富。学生之间能够形成一股“阅读热”,彼此互相影响,形成阅读的良好风气。在特定的时间内,一部作品往往能在学生之间流行起来,掀起一股课外阅读的热潮,在学生之间形成一定的精神文化。
二、实现科学高效的课外阅读的途径
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学生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最终实现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和提高。为了实现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科学高效化,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究:
(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首先高中语文教师要意识到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课外阅读,意识到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获取知识,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之余得到放松和心理的调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就能更积极地投入阅读。第一,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多交流课外阅读的好处,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开展多种活动,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第二,让学生就课外阅读进行交流和探讨。对课外阅读进行交流和探讨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定期地在班上设置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就阅读内容进行交流、探讨,可以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讨论作品的内容主旨,也可以分享作家的写作特色风格等。通过交流和探讨,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改变过去无趣被动、高耗低效的阅读现状。第三,教师要敏锐地利用课堂教学的舞台,抓住课本中的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小说的典型环境、精彩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仔细体会,并对阅读小说的技巧进行点拨,和学生一同走进课本中的经典名著。这样,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就被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吸引,这时教师再抛出几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就能带着兴趣钻进《水浒》原著。
(二)教师要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指导
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学生接触到的阅读面更广泛化,除了传统的阅读材料外,学生还能通过网络进行阅读。网络上的资源很多比较成人化,不适合学生阅读。高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接触到健康的阅读资源,让学生的阅读科学、高效。第一,定期交流推荐好书籍。教师可以根据某一阶段的课堂教学适时推出时文名著,也可以在班上定期地开展关于推荐书籍的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推荐好书,并说出推荐理由,让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好的书籍和读书体验,这是科学、高效阅读的前提和基础。第二,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阅读要读出质量就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形成见解和思考,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籍并布置阅读任务,定期交流学生的阅读心得或展示读书笔记。这个过程要建立一系列反馈、评价和激励机制,使课外阅读收到实质性效果,而不是单单流于形式。第三,教师在课内学习时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教师就应该高度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赏析文章的语句、辞藻,并通过文本的阅读掌握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思想等。让学生带着在课内学到的技巧遨游在课外阅读的海洋中,从而学会阅读,体会到乐趣;爱上阅读,应用到写作中。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写作,提高习作水平。由读到写的过程就这样水到渠成地形成,一篇篇有生命的文章就在学生的读与写中产生了。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对高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中语文教师要意识到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实现科学、高效的阅读,进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读写能力,促使语文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摘要:“读”一直是贯穿语文学学习的一条重要主线,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更多注意课内阅读,对课内阅读进行训练,而课外阅读容易被教师们忽略。基于此作者就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进行思考和研究,重点从课外的重要意义和课外阅读具体途经进行探究。
关键词:课外阅读,高中语文,科学高效
参考文献
[1]刘再彪.高中课外阅读的困境与对策[J].教学探析,2014(06).
在追问中生成数学课堂精彩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 有效追问 课堂精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81-02
追问是高中数学教学生成的“柔顺剂”,是引发高中生展开数学探究的“催化剂”。有效的追问要求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知识迷惑,分析学生的思维障碍,处理学生的相异构想,拨正学生的探究路径。可见,有效的“课堂追问”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云梯”,能够促成精彩的课堂生成,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的教学功用。
一、点石成金,在认知粗浅处追问
高中数学知识是抽象的、理性化的,学生的数学认知有时显得比较粗浅,教师要适时展开深度追问,让学生展开深度思考,生成课堂别样的精彩。在学生的思考盲区、思考误区停一停、牵一牵,或许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迈进。由此,学生对数学概念、判断等展开自我反思,经由聚类分析和分类分析,逐步抽象、概括,形成对数学知识本质内涵的认知。
例如教学《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在学生讨论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后,笔者为深化学生对定理的认知,展开了一系列追问,引领学生进行深度的数学思考。
追问 1:如果直线 l 和平面 a 内的一条直线 m 平行,直线 l 和平面 a 平行吗?
生 1:不一定,因为直线 l 有可能在平面 a 内。
追问 2:如果平面 a 外的一条直线 l 和平面 a 内的一条直线 m 不平行,直线 l 和平面 a 一定不平行吗?
生 2:不一定,如果直线 l 和平面 a 内的一条直线 m 相交的话,那么直线 l 和平面 a 一定不平行;而如果直线 l 和平面 a 内的一条直线 m 不平行也不相交,而直线 l 和平面 a 内的其他一些直线平行,那么直线 l 和平面 a 是平行的。
追问 3:如果平面外的一条直线 l 和直线 m 平行,那么直线 l 和平面 a 平行吗?
生 3:不一定,因为直线 m 有可能在平面 a 内,也有可能不在平面 a 内。
通过教师深层次的追问,让学生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进行深刻辨析。因此,学生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有了精准的把握,对定理中的关键词句有了更深的领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深感受到数学语言的精炼与准确,数学思维的严谨和深刻。
二、去伪存真,在知识迷惑处追问
所謂知识迷惑是指学生对数学本体知识的理解停留于表层,没有理解知识的本质属性,或者说学生被数学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所干扰。在知识思维迷惑区域停留,通过正向发问或逆向发问,能够让学生产生醍醐灌顶之感。这样的追问能够深化学生的数学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诚如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洞见或透识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是艰难的,因为如果只是把握这一棘手问题的表层,那么它就会维持原状,仍然得不到解决,所以,必须把它‘连根拔起,使它彻底地暴露出来,这就要求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
教学《等差数列》时,在揭示等差数列的特征后,一位学生针对教材中的表述提出自己的困惑。
生 1:老师,教材中为什么这样表述——“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难道不可以是每一项与它的后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吗?”
逆向思维是学生高质量思维的表现。于是笔者将这一知识困惑的思考“绣球”抛给学生,让学生彼此交流。
师(追问):是啊,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教材没有这样表述,还可以用其他的表述吗?
生 1:我认为,和教材中的表述一样,每一项与它后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不过应当添加一个条件,最后一项除外,因为有些数列的最后一项没有后一项。
生 2:我认为还应当减去一个条件,从第二项起。
生 3:我认为这个条件不能随便增添,因为还有等差无穷数列。
师(追问):是的,等差有限数列的最后一项没有后一项,可是等差无限数列的每一项都有后一项。那么应当怎样兼顾等差有限数列和等差无限数列呢?
生 4:我认为可以这样表述:如果一个数列,每一项与它的后一项(等差有限数列除外)的差是同一个常数,这样数列就是等差数列。
师:这样的表述应该说是严谨了,但你们将这样的表述和教材中的表述比一比,你认为哪一种表述好?
生 5:教材中的表述更简洁,毋需分等差有限数列和等差无限数列。
由于学生的认知方式、数学表征方式和数学思维方式的差异,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就不同,甚至存在认识误区、认识偏差。教学时教师要及时拨正学习航标,调整学生的认知方向,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进而达到对知识的本质理解。
三、水到渠成,在课堂生成处追问
课堂是一种“未知的旅程”,教学是一种“探险”。高中生的数学思维比较活跃,教师要善于抓住动态生成的课堂资源,即时追问,锤炼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捕捉课堂生成,对学生进行巧引妙导,让学生彼此间对输入信息进行对话、思辨、论证等,进行深度思考,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沸腾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专注、倾听、自我发问,形成多样化的思考,由此,将高中数学课堂变成学生彼此间相互启迪智慧的场所。
教学《等差数列》时,教材练习中有这样的习题:
在等差数列{ an }中,已知 S8=100, S16 =392,试求 S24 。
大部分学生都是根据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代入 S8 和 S16,得到两个方程:
100=8a1+28d
392=16a1+120d
解方程得 a1=2,d=3
所以 S24=24a1+276d=48+828=876。
在学生运用基本方法解决问题后,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生 1:老师,下标 8,16,24 是一个等差数列,那么 S8,S16,S24 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这是一个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很有价值。于是笔者通过追问引发学生思考。
师:S8,S16-S8,S24-S16 成等差数列吗?
生 2:S8,S16-S8,S24-S16 成等差数列,公差为 nd,S16-S8 为等差中项。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求解 S8=100,S16=392,所以 a9+a10+…+a16=392-100=292;又因为 a1+a2+……+a8=100,所以a9-a1= a10-a2=……=a16-a8=24,所以 S24=(S8+8×24)×3=876。
生 3:我们还可以这样求解,因为 2(S16-S8)=S8+(S24-S16),所以 2(392-100)=100+(S24-392),所以 S24=876。
在高中數学教学中,教师把握追问时机,追问及时。惟其如此,追问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调动学生数学思考的积极性、能动性。因此,高中数学教学要把握好追问时机,因势利导、顺水推舟,以便让课堂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
有效的教学追问是对学生深度思维的一种方向引导,因此在追问后教师要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展开数学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讲究追问的策略,让追问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然内化。只有这样,追问方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掀起思维风暴,由此生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殷伟康.数学课堂中有效追问的教学策略[J].中小学数学(中学版),2012(10)
[2]夏华.把握问题层次 实施有效追问[J].中小学数学(中学版),2016(2)
[3]张云飞.追问中深入探究中升华[J].中学数学,2015(7)
【作者简介】陈宗海(1978— ),男,汉族,玉林北流市人,中学一级,大学本科毕业,主要从事中学数学教学与研究。
在体验中生成发展的阅读 篇5
1.浅阅读时代的到来与应试阅读对学生与教学的影响。随着生活节奏地加快、阅读媒介通道的增加,人们的阅读方式与价值观也发生改变,这促使了浅阅读时代的到来。以快速、 快感与快扔为特征的浅阅读,占据了许多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影响到学生的阅读素养;更让人担忧的是浅阅读已开始冲击我们的课堂。应试促成了学生阅读的功利性,学生沦陷到阅读知识与阅读技巧的陷阱中。这也具有现实性。学生学会在体验中生成发展阅读,可保护并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素养。
2.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指明: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文字提出了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并指出阅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作用于人的心灵与思维。而这一切都需要以 “体验”为基础。
二.案例情境
《天上的街市》 课堂教学片段动态呈现
(一) 甲班课堂情境:
教学 《天上的街市》 时,我按常规教学模式,先导入新课,然后简介作者,交代创作背景。
接下来是自由诵读诗歌的环节, 不一会儿,读书声渐变渐小,突然全班哑然。我觉察到课堂兴趣淡薄。此时有几人头扭在一起小声嘀咕,这场面让我感到有隐情。等我询问那嘀咕的学生时,他竟说:“我觉得这首诗没意思,太简单。”话音刚落,“嗯” “对”“是”“我也觉得”……不少人应和起来。“我觉得这样的诗我也能写出来。”有位胆大气盛者竟这样说。我颇感意外,一时语塞。
怎么办?问题不可回避,我只能直面,于是更改了原先的教学流程, 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自己认为这首诗“太浅,没意思的”的理由并给出相应的依据。
在陈述过程中,学生主要围绕 “街市”“物品”“珍奇”等意象与 “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来谈诗人的情感主旨,总结起来他们认为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中有提示,可以理解诗人对黑暗现实不满,于是把对生活的自由、美好和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改编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中;美丽的街市上有琳琅满目的物品,是诗人向往的美好生活,这首诗一读就懂,没意思……
课中反思:
一篇可称经典的作品被视为无趣之物,沦为被评头论足的对象。这遗憾强迫我在课堂上有瞬间的反思:
1.“这首诗一读就懂,没意思”, 这是学生对这首诗的评价。而我认为这种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懂”不一定是真正的“理解”。真正的理解,是心领神会;快速地浅阅读,无法真正做到这点。
2.学生阅读过程的体验生成被遗弃,学生沦陷到已有的阅读知识与阅读技巧的陷阱中,阅读程式化、机械化,学生的情感与思想被囚禁。我应该让他们真切体验,让他们的情感丰富起来,思想厚重起来。
课堂弥补:提问引导体验,让学生的阅读过程在体验中生成发展,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启迪与享受。
关键时刻,我把原定的教案中的两个问题抽取调整出来让学生讨论, 意图在于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体验中产生些许共鸣,为课堂做点弥补。
提问1:诗中所写的美丽街市你们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见过吗?你心中的理想的美丽的街市又是怎样的, 你能描述出来吗?
提问2:诗歌中牛郎织女拥有提着灯笼散步的闲适生活,你曾有过类似的闲适的生活经历吗?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这下子班上炸开了锅,有人兴奋,有人撇嘴,有人争吵……
我给了他们几分钟时间释放,然后我让全班安静,请学生一一发言回答。
针对第一问的回答大体是:
有人说,诗中的美丽街市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常见;有人说,光谷步行街、群光商场、新世界商场、电脑城,那里的东西让人眼花缭乱;有人说,现在的物质很丰富,诗中写的美丽的街市,我们见得多啦,哪像诗人还要想象;有人说,我不知道想象中的美丽的街市该怎样描述;有人说, 我理想中的美丽街市和诗中也差不多。
针对第二问学生们有不约而同的答案:我们这个时代,物质生活虽丰富,但是人们,尤其是学生,生活忙碌紧张, (精神) 生活不闲适不幸福。
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情感与认知得到升华,他们较真切地体验到了诗人内心极大的苦闷感伤。
此时有学生说:“什么时候学习不这么累,让我们也能提着灯笼到处逛。”他道出了同学们的心声。
我总结说:“同学们从自己的苦水中,定能真切地感悟到诗人的期盼,对你而言,显得稀松平常的街市,诗人只能借助于想象来满足。在那样一个黑暗的社会背景下,诗人对美好、幸福、自由生活的追求,丝毫没有放弃。我们更应珍惜现在的和平富裕的生活,同学们今天学习的清苦是为了大家今后能享受更加美好而闲适的生活。”
(二) 乙班课堂情境
接下来我要上乙班的课。乙班的学生更活跃大胆,那么如何避免上述类似现象出现?课间休息10分钟内, 我思索再三决定先抛弃“知人论世” 的传统解读方式。先后从意象与思想情感两个方面提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解读诗歌;然后再介绍写作背景; 最后在朗诵中品析诗歌语言美与意境美。
自由解读诗歌时,我先用了下面两个问题来引导:
提问1:你在诗中读到哪些形象? 你能不能结合诗中语句谈谈它们(他们) 有什么特点?
提问2:艾青曾说“诗,永远是生活的牧歌”, 诗永远为生活而歌唱。诗中所写的美丽街市你们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见过吗?诗歌中牛郎织女拥有提着灯笼散步的生活,你曾有过类似的生活经历吗?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在解读中,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他们的理解不尽相同,主流认识是:
1. 这首诗虽有些幼稚,但是浪漫,表现了一种物质丰富、精神闲适的美好生活。
2.郭沫若所处的时代又穷又苦, 我们这个时代,物质生活丰富,国家(物质) 富裕了,但是人们(尤其是学生) 忙碌紧张, (精神) 生活太不闲适太不幸福。
此时我再追问启发学生———
提问3:生活是诗歌的源泉,借这首诗,我们对生活有了切身的认识。不过诗歌属于读者,更属于作者。你认为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你怎么评价这种创作意图?
然后我才抛出“知人论世”说, 应时补讲创作背景,促使学生认识理解他们的“这首诗虽有些幼稚”这一结论。有个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说:“我们看来幼稚的,在那个年代想得到是无比艰难的,因而它就不幼稚,反而是深刻的。”
这堂课,我通过提问质疑把文本与学生生活串联在一起,起到激趣的作用,同时课堂有了时空链接,给了学生自主解读的空间与深度,并让诗(阅读) 又向前推动了学生的情感、 思维与生活。
三.课后反思
(一) 为什么我们需要开展在 “体验”中生成的阅读?
1.阅读的功利性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应试促成了学生阅读的功利性, 这具有现实性。课堂阅读教学也因此难逃应试功利的纠缠。如果让学生沦陷到阅读知识与阅读技巧的陷阱中, 情感与思想自然被囚禁,细致深刻的情感思想的品味与领悟往往被摈弃。 学生情感思想的品质与境界难以提升。
2.阅读具有时代性。
作品有时代性,阅读者有时代性。阅读不仅是获得知识或他人的经验,更是在体验中生成、发展经验, 要借助文本阅读让情感丰富思想厚重深刻起来。
任何作品都会烙上时代的印迹, 阅读者同样如此。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阅读也要与时俱进,培养学生认识思考现实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谈“教育是传递社会的经验”时讲“接知如接枝”“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的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的相类的经验才能接得上去。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决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之经验”。1
(二) 如何开展在“体验”中生成的阅读?
1.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阅读教学理念。
这个时代不单是物质更新换代迅速,一代代人的思想奔跑的速度远超过往。这种背景促使课堂上常出现动态生成的局面,也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也往往无法拘泥于既有教案或传统模式教学。现在的学生与以往的学生相比,更懂得借用技巧阅读,例如借用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介绍的暗示性来解读文本的创作意图;现在的学生眼界更开阔,这抬高了他们的认知与思想。
2.要放慢阅读体验的脚步,放正阅读体验的姿态,让学生与作者对话,让生活与文本对话。
周国平先生在 《人与书之间》 指出:“人与书之间会有邂逅、离散、 重逢、诀别、眷恋、反目、共鸣、误解,其关系之微妙,不亚于人与人之间,给人生添上了如许情趣。”2这种类比,道出了阅读体验的过程如曲径通幽,阅读者应用一份从容或闲适的心态去领略。
我们需要的是让学生用对话姿态去阅读,需要产生共鸣,也需要出现抗争。这样才能提升反省思维能力, 真正做到让他们的体验真切,情感丰富,思想厚重。
注释
11金林祥张雪蓉编注《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第94-95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让课堂在“预设”中生成 篇6
关键词:深研教材,吃透学生,注重积累,预设,动态生成
“多向互动, 动态生成”是新课堂教学的主要特色。然而,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 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 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呢?
一、深研教材, 备课要“大体则有, 具体则无”
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理、意、趣, 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 是课文阅读的制高点。教者只有驾驭这一制高点, 才能通过预设引领学生登上这一制高点, 以此为基础的生成才是高质量的。例如, 笔者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时, 在分析本文的主人公这一环节, 学生就主人公是谁有了分歧。对此, 我不急于下结论, 让他们再读一读“小说”这一文体的概念, 让他们依据小说的要素再来解读课文, 同时我又对莫泊桑创作的其他讽刺和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小说简单作了介绍, 学生终于明白小说主人公是受金钱腐蚀的菲利普夫妇, 而非于勒。这样, 教者对教材理解居高临下, 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 课堂引导才能驾轻就熟, 预设与生成才能有机结合。所以, 教师在备课时, 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导向, 须有成竹在胸的思路和设计, 即“大体则有”;当然, 课堂上必有许多不可测的因素, 预设在实施中总会遇到意外, 这就要靠教者适时调整, 即“具体则无”。
二、吃透学生, 上课要捕捉点拨, 机智催化
课堂上, 教师要发挥“信息重组者”和“学习指导者”的作用, 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教者须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疑难点、偏差点、浅近点整体权衡, 精心选择, 合理运用, 以促进预设目标的达成, 促进新目标的生成。例如笔者在教学《杨修之死》一文中分析杨修死因时, 有学生脱口而出“惑乱军心”。因为我教育的对象是农村学生,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深入研读的习惯。此时, 我便让学生细读课文, 抓关键词归纳杨修犯曹操之忌的事件以及对杨修的犯忌, 曹操有什么心理反应。学生分析交流之后, 我进一步点拨, 关于杨修的死,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几句诗:“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 非关欲退兵。”我用课件出示, 让学生读, 并追问“你认为是谁杀死了杨修”, 然后出示辨题:杨修之死谁之过。将学生分成甲、乙两组进行辩论。甲方观点:曹操之过;乙方观点:杨修之过。让他们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然后再推选代表进行辩论。
最后, 根据学生的观点, 教师归纳总结出造成杨修被杀的三个原因。这样, 既体现了教学机智, 又重视了教学引领;既纠正了偏差, 又深化了理解, 从而达到预设与生成的融合。而且在课后布置的作业是进一步引导思考:假如杨修与曹丕交好, 曹操还会杀死杨修吗?
三、注重积累, “主持”要随机应变, 巧妙应对
有人说,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足迹, 是学生思维成熟的过程, 而学生的生命是个体的, 思维是各异的, 所以在课堂的进程中, 一定会呈现出色彩纷呈的面孔, 即使是同一内容, 不同学生、不同时间也会有不同的反响。例如笔者在教学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时说到间接描写, 有学生露出迷惘的神态, 我即兴念了一段《陌上桑》中描写罗敷的一段:“行者见罗敷…… 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念完后我提问:“为什么少年也好, 老年人也罢, 行者也好, 耕者也罢, 这么多人见到罗敷后, 都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去‘观罗敷’?这说明了什么呢?”一个学生洋洋自得地说:“好色!”一下子班级沸腾了, 还有几个“不怀好意”的学生跟着起哄。这时我做了短暂的停顿后, 在黑板上写下 “好色”二字, 并在“好”字下加上了着重号, 然后分析 “好”字的字音和字义。学生们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开始跟着我的思路配合了。待他们转移了注意力, 课堂秩序稳定了之后我说道:“很好!通过刚才那段文字, 大家能否用一个词概括罗敷的特点?”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了好多词。我连忙说:“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们异口同声, 且面带微笑。我接着说:“如果一味地说美, 只能给大家留下模糊的印象, 如果通过路人的反应来写罗敷的美, 读者就会感到具体、真切, 而且能给大家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就是———”“间接描写。”学生们齐声回答。我看课堂教学秩序完全稳定了, 接着又说:“我们也常常听说某某是好色之徒, 这‘好色’是指心怀邪念的男子沉溺于色情, 贪恋女色;而‘爱美’是对美好事物的欣赏、钦佩。两个词有本质的区别。如此说来, 用好色一词概括刚才那些人的表现公平吗?”学生们众口一词:“不公平。”这时我有意识地看看刚才那个学生, 只见他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样, 我用自己的智慧因势利导, 巧妙点拨, 既把被动的局面扭转成了有利的氛围, 也在字词分析中让学生明白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明辨了是非, 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趣课堂在阅读中生成】推荐阅读:
数学课堂在动态中生成05-23
课堂情趣创设的原则和方法论文09-01
阅读情趣01-04
从设计的简单中生成课堂的精彩10-07
情趣智慧05-13
情趣07-05
情趣教育08-17
学生情趣09-02
情趣艺术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