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艺术(通用12篇)
情趣艺术 篇1
速写在经过一些基础的训练后很容易进入状态, 在能力提高的同时对绘画的追求也就不仅仅停留在造型的精准上了, 在绘画的构成中会逐渐的融入个人的主观情感, 开始极力表现画面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了。艺术就兴奋点就在于通过画者主观创作使画面具有独特神韵。生动性是艺术的活力、魅力和感染力。
要表现速写的生动性必须牢牢把握两个要素:一是造型生动, 即表现事物的外形、动态、环境的美感;二是技巧生动, 即处理画面的构图、线条、明暗等技巧之生动。好的速写作品应该是造型美和技巧美相结合创作出来的。
一、掌握形式美的法则
好的速写作品一定要先声夺人, 以形式美来引起欣赏者的兴奋点, 其后才是感悟形式美背后所带来的内容。初学者必须要掌握形式美的一些法则。这些法则并非一成不变, 需要我们对形式美的语言继承和发展。
第一, 要掌握速写节奏。速写讲究轻重缓急、错落有致, 用线条和色调来组成视觉的节奏韵律。速写主要通过线条流动、色调运用和光影明暗因素来表现节奏感。引领欣赏者视觉方向, 使其感受到画面的节奏感。节奏感给人以更多的情趣从而感受到画面丰富多彩。第二, 要掌握单纯的语言。速写中的线条和造型越是单纯和简练, 画面就越能体现极简主义的魅力。艺术家们总是在追求画面的简洁, 从而显现出画面的优雅, 避免繁乱多余的线条冲淡画面单纯的美感。绘画者应该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使画面由繁入简体现出速写的本质属性, 但是追求单纯和简洁并不等于使画面归于空洞和平淡, 而是从单纯和简洁中体会出更多的内涵。第三, 要讲究对比。对比是表现速写形式美的常用手段, 对比是将对立的双方和谐地处于一个画面之中, 形成相辅相成的呼应关系, 使画面更具观赏性。我们速写的过程中把对比融入其中, 例如:黑与白、刚与柔、方与圆、繁和简等, 从而使画面线条和色调更加鲜明和醒目。
二、融入主观情感
绘画者通过对事物外形和动态的刻画, 追求“以形写神”的目的, 使画面传神。“神”是画面的精髓所在, 是画面生命力的完美表达。一个没有“神”的速写作品是空洞无奇的。这里说的“神”就是主观情感, 主观情感的培养是在生活中不断地体会和感悟, 把对自然的沉淀融入速写过程之中, 使画面具有绘画者的主观情感, 打动欣赏者。
一幅能传达出情感的速写作品, 首先要求绘画者对创作对象要具有情趣和感觉。只有打动绘画者的场景才能勾出创作的情感, 从而主观地发觉被刻画对象的神韵和美感, 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一幅具有“神”的作品。绘画艺术原本就是借助实物的本身, 才能抒发自身情绪和意象的一种手段。速写的形式结构只有受到主观情感的驱使, 而不受到生活原貌的束缚, 通过对绘画对象的写实或主观改造才能搭建起绘画者和欣赏者之间的桥梁, 同时使作品的艺术内涵被无限放大。
三、形体的夸张变形
速写时常运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尤其是一些个性鲜明的画家, 在速写过程中通过对事物形体的把握主观地、有迹可循地改变对象的外形, 强化个人主观意识。虽然夸张的表现手法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形体比例, 但是还是有规律的变形契合了欣赏者的审美视角。
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常常得“意”而忘“形”, 意是个人主观意识, 形是事物本身的形体。绘画者在速写的过程中, 通过对事物内在和外在的理解和把握, 经过思维的二次艺术加工, 以主观意识为主导, 将事物的形体有意识地弱化。速写不是照片的记录, 绘画者主观改变刻画对象的形体使其不虚有其表, 夸张的变形使作品传神写意, 内容表达情趣十足。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段, 必须遵从自己的主观感受, 迎合画面所需的变形需要, 当绘画者在创作时情绪高涨的时候, 如实地刻画事物本身形体已经无法满足情感的表达, 这时, 夸张变形应运而出, 满足绘画者对画面的编排。
四、彰显独特的风格
绘画者在创作作品时可以借鉴领略前人的绘画表现手段, 但是千万不要“拿来主义”, 那样会失去个人速写作品的灵性和惟一性。个人风格是在长时间绘画实践中形成的, 是忠诚于自我心灵感受的必然结果。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沉淀出不同的生活感悟, 有愤怒、欢喜、感伤、高兴等, 这些对事物的感悟都会通过画面彰显出来, 从而形成个人绘画独特的魅力。一些绘画工作者在多年的绘画过程中总是难以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虽然对绘画对象有了精准的描绘, 但是画面仍旧没有生命力, 无法传神, 这是因为绘画者只关注绘画的技巧, 却没有融入自身独特的风格。只有当心灵遵循着规律, 才会产生迷人的作品。速写是注重直觉的、自发的、非理性的, 画面不是计划出来的, 是随着绘画者对描绘事物本身所产生的情感即兴发挥的。
总之, 我们在速写的过程中既要学习中外艺术大师的速写技巧, 同时也要发挥自身的情感对速写的理解和运用, 以此来提高我们的艺术品位和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金松, 曾维华, 吴越滨编著.速写.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5年.
[2]曹昌武, 曹晓楠编著.绘画构图.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3年.
情趣艺术 篇2
社会观念由心学与理学的对抗,发展到讲求“百姓日用”思想。
文人思想意识的变化激发了他们对园林艺术的灵感。
发展至清朝,在崇奢鄙俭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对材料与工时不计成本的投入成就了明清园林的黄金时期。
明代文人思想的启蒙带来了设计观念革命性的进步,文人士大夫不同于其他社会阶层的审美观念使得明清园林的设计具有了与众不同的文人气质,清代对园林不计成本的投入为园林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进而促成了明清园林的黄金时期。
文人“雅”、“逸”、“狷”、“婉约”的审美情趣在明清园林设计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明清园主及造园师叠石理水、移步换景、楼阁依倚、花木掩映的空间处理,以及通过门窗雕饰、铺地图案、匾额与楹联布置、琴棋书画点缀以表达美好寓意的装饰手法,更是使明清私家园林的艺术形象大放异彩。
关键词:明清园林;设计;文人;审美
明清园林是我国造园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以其拥有者的不同,可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在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地位更为重要,因为皇家园林虽以体量庞大、气势磅礴著称,但它的设计技法依然模仿江南私家园林。
计成曾在《园冶》中指出园林设计“三分匠人,七分主人”。
作为私家园林设计的重要参与者,主人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对园林设计的影响“入木三分”[1]32,他们把园林建筑上升至艺术的高度。
明清时期私家园林的主要拥有者集中在文人士大夫群体,他们的教育背景、社交环境、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同,都为明清园林打上了文人气质的烙印,并在园林风格、装饰与功能的设计之中清晰显露。
有鉴于此,本文所讨论的明清园林审美情趣也主要基于该一群体大力参与设计的私家园林。
一、明清园林中的文人审美情趣
园林艺术是一种藉由造园来表达精神的产物,中国文人园林的出现,为自然山川和自身人格价值体系构建出某种更为直接的联系,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状况以及人们的精神需求”[2]16。
在明朝后期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影响下,园林艺术迅速兴起,且盛极一时,作为明清园林的主要参与设计者, 文人“雅”、“逸”、“狷”、“婉约”的审美情趣在园林设计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一) 园林之雅
园林之雅在园林艺术中体现为“优雅”、“雅静”、“别致”。
世道野蛮,文人自当以优雅与之抗衡。
他们远离政治,寄情于优雅的文人活动。
除了焚香、鼓琴、弈棋之外,他们亦沉湎于花木山石。
园中亭台楼榭的坐榻隐几往往是他们“鼓琴以舒其思”或“书画以舒其情”之处,建筑的通透性也可使园主及其朋友随时领略布局格调独具匠心的花木与山石。
他们把对花木山石的迷恋纳入生活范围,把它们当成一种寄托于生命的闲隐生活状态,文人们也以此自我标榜对世俗文化的抗争;世情喧嚣,文人自会寻求静境。
《沧浪静吟》诗:“独绕虚庭步石M,静中情味世无双。
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3]12,这种雅静之境同样使人回味不已;世风浮艳,文人转而寻求雅致。
明代文人李日华追求的书斋环境为:“在溪山纡曲处择书屋,结构只三间,上加层楼,以观云物。
四旁修竹百竿,以招清风;南面长松一株,可挂明月;老梅寒蹇,低枝入窗,芳草缛苔,周于砌下……”该句反映这一时期文人对美的一种追求,它不在于过多的装饰,而在于一种朴实无华以及与自然景色的巧妙融合,方为别致。
比如拙政园的涵青亭倚墙而立、临水而建,该亭四个发戗横空出挑形似凤凰展翅,当红日西斜,背面粉墙即会出现建筑与湖石的剪影,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出一抹飞舞的动势,结合湖水的水波潋滟形成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为整体空间带来无穷的意蕴。
再如该园的梧竹幽居亭,设计者在它四周白墙上分别开具了圆形门洞,于不同角度可看到或重叠、或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等景观,身处亭中的不同方位往门洞外眺望则可以看到不同景色,或是身后长廊的花窗,或是代表夏季的湖景,或是春季的翠竹,或是秋季的梧桐、松树,一步一景,构思巧妙、极为别致。
(二)园林之逸
“逸”的本义是逃跑,直至何晏《集解》中的“逸民者,节行超逸也”[4]4,“逸”字遂逐渐失去本意而指代人格上一种超尘脱俗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境界。
在艺术领域中,人之逸也逐渐演化成艺之逸。
在宋初黄休复编撰的《益州名画录》里,“逸品”甚至被列为中国画品评标准中的最高品格,至此“逸”的审美品格最终得以形成。
[5]37这里的“逸”要求画家更侧重于书画的传神写意,以“简”、“淡”、“清”、“远”的笔墨展现自然天成、妙手偶得的意蕴,并以此传情。
延伸至园林艺术,“逸品”的审美意义集中体现为“野趣”、“生趣”。
中国古典园林代表――明清江南园林大量借鉴了山水画中写意的创作手法以展现园林的自然形态。
造园过程中园主尽量提取大自然中的“自然”元素建造园林,以示他们对大自然的亲近之意,但这种自然元素的提取并非是对自然景物的全盘照搬,而是一种对自然“精髓”的提取,以土石营造“一峰山则太华千寻,一勺水则江湖万里”的园景,构筑出“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文人园林空间形态。
少胜多、简化繁的“简”、“淡”空间构筑手法,为有限的“雅”、“趣”园林环境提供了最大限度的空间概念,是园主胸中意气之抒发以及对自然山水神韵之再现。
例如苏州狮子林以假山著称,园东部叠山全部以湖石堆砌,其山洞的处理并不完全以自然山洞为蓝本,而是采用迷宫式的设计创意,假山造型也以佛经狮子座为原型进行了抽象与夸张,这种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园林设计出自明清园林设计师源于自然且高于自然地提炼与创新,是园林艺术“逸”的体现。
(三) 园林之狷
《论语・子路》中有“狷者,有所不为也”一句,这里狷者的字面意义指的是退缩而不敢作为的人,正与“狂”相反。
“狷”与“狂”这两种人格在儒家思想中看似两个极端,但都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
看似偏颇的行为是他们对现实不满的一种行为态度,“狂者进取,意欲改变、创新;狷者退缩,意在矢志不渝、不随波逐流” [5]25-26,不论取何种处世方式,他们对理想的坚持是一致的。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或限制,狷者的人格是被迫形成的。
他们虽选择或隐于山林,或隐于闹市来逃避世俗的喧嚣,表现出轻视功名与利禄的态度,但其淡泊内心还是会被隐藏于深处的儒家济世情怀和忧患意识所困扰,这种在儒家和道家思想间的踌躇,导致了狷介一词的出现,而此词正是对狷者独有的耿直、不肯同流合污品格的高度概括。
明清园林建造中对自然美的追求无疑也是一种美的坚守,它的设计更多体现出对大自然的顺应,正如“狷”在经典儒家中所表达的,虽有来自外界的斧凿,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才是明清园林真正秉承的。
园林设计者对身外之物不多加干涉,对山水地势采用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6]36的自然创作思想,在园林布局上强调自由曲折,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在造园设计理念上讲究“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7]36的设计原则,顺应自然本性进行创作表现。
(四)园林之婉约
“婉”有柔美、婉曲的概念,“约”有缠束的含义,具体引申为精练、隐约、微妙[8]76。
“婉”“约”两字实际都有“美”“曲”之意。
“ 婉约”源于文人性格上的温婉、恬静,是一种性情上的内敛与矜持。
在明清园林的艺术创作中,“婉约”的审美情趣均以含蓄的手法进行表现。
这种含蓄或在表现形式上给人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但与先抑后扬的设计手法结合,最终给人以“柳暗花明”的震撼。
在江南园林建筑、景色的艺术处理过程中,设计者也常使用该表现手法,比如建筑大门的外观往往比较简洁、狭小,入口处还有影壁用以遮挡视线,所以即使大门敞开,外人对宅内的形态也一无所知,这种适当的遮掩以及由小及大的视线变化过程使得人们进入园林后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既增加了住宅气势,又很好地烘托了园林的氛围。
假山、怪石常作为这种“障景法”的主要实现工具,可起到对园中美景的遮挡作用,这使得园景不会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人的面前,引导人们探寻假山和怪石背面与众不同的风景。
当然,江南园林中曲廊、曲桥、曲蹊的布局与设计亦是含蓄表现手法的一种再现。
曲线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中常给人以柔和、动态的审美感受,在曲径中行走,宛如步入国画中的多视点构图,一步一景、以小见大。
因而江南园林在选地和布局时就充分考虑了曲折蜿蜒路径的预留,它是园林“婉约”意境不可或缺的表达部分。
正如计成所提出的,“廊基未立,地局先留,或余屋之前后,渐通林许。
蹑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园林中不可少斯一断境界”[9]17-18。
二、明清园林于文人审美情趣下的空间布局
几段独具匠心、有着新奇立意的文字可使整篇文章增色,同样,构思精巧的巧筑异构也能使园林景色丰富、立体。
明清造园师们在“叠石理水”、“移步换景”、“楼阁依倚”、“花木掩映”等方面殚思竭虑的设计思考,是其园林艺术审美情趣的生动体现。
(一) 叠石理水
我国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的传统由来已久,秦汉的“一池三山”即为后代帝王御苑之滥觞,同时它也开创了中国园林叠石理水的先河。
山水中的水是流动的、温婉的,而山则是固定的、稳重的,流动与固定之间鲜明的对比使园景因变化而生动。
明邹迪光《愚公谷乘》曰:“园林之胜,惟是山与水二物。无论二者俱无,与有山无水、有水无山不足称胜。”由此可见山水在园林艺术审美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且山与水这两者间往往相生相立,互为有无。
江南地势多一马平川,但又河流密布,山峦丘陵相对少见,且由于自然山体占地面积过大,它们并不是造园的最佳选择。
这促使了江南园林多采用叠石造山的艺术加工手法来弥补其地形变化的不足。
这种叠山往往追求“色彩”、“造型”、以及“材质”上的匠心独具。
在色彩的艺术处理上,明清园林的园主和能工巧匠常会追求“青苔”的艺术效果,以沧桑旧色来获取古意;在造型的设计上,叠山的原意是出于对自然的模仿,追求山体的层次感与嵯峨之气势,发展至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对抽象美的追求;在材质的应用上,除了以土、石为材料的“筑土为山”、“叠石为山”,其构山形式还被另辟蹊径,出现了以木代山或泥塑山形之类的作品。
在木构假山之外,清《扬州画舫录》中甚至曾记载有“有色瓷山”,如扬州大盐商江春所建东园:“堂后广厦五楹,左有小室,四围凿曲尺池,池中置瓷山,别青、碧、黄、绿四色。”
明清园林在理水上的巧筑异构集中表现为水面的聚、分,水情的动、静,水体的曲、直。
“水曲因岸,水隔因堤”[10]24,园中水面在岸堤的分割下打破了水面的单调,形成水景的层次性;园中水体通过集中与分散这两种布局形式分别带有或开朗宁静、沉稳大气,或隐约迷离、无可穷尽的感觉。
此外,江南园林中的水体多为自然的曲线形态,岸边驳石高低错落、虚虚实实,以顺应自然的手法营造富于变化的自然形态。
(二) 移步换景
受占地面积所限,一般私家园林的设计要求在丰富景色的同时也能给人带来空间扩大的错觉,这可通过“地势起伏”、“分隔”与“渗透”等空间处理手法得以实现。
此设计手法打破了空间的固有格局,高低起伏、相互渗透的空间形式为观赏者带来了散点透视的视觉效果,并随着观赏者的移动,移步换景。
以苏州畅园为例,进门即是前院,穿过前院的桐华书屋进入院子的主体部分。
该主体院落是一个封闭形空间,面积不大,但随着顺势而筑的回廊在园中的高低起伏与蜿蜒曲折,既丰富了游人的行动路线,又分别为园区带来“仰借”、“俯借”、“互借”等借景效果,使得身处不同地理位置的游人产生不一样的景色,别有情趣。
具体而言,曲桥与回廊把园区不着痕迹地分隔为若干个不规则区域,其中回廊的一侧虽然是围墙,但另一侧的栏杆又使其具备一定开敞性,从而达到了园景之间的渗透,这种适当的分隔与渗透使得园林空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提到“渗透”,我们不得不提到园林中对洞门、空窗、漏窗的处理。
园林的私密性常借围墙的围合以达成,一般江南私家园林的建筑面积较小,围合后的空间会因其密闭性而显得更加局促,从而为住户或游人带来压抑感。
各种形态以及排列形式的洞门、空窗、漏窗、景窗、围栏等建筑构件起到了户内外景色联系的纽带作用,它们使得各个空间得以相互延伸、相互渗透,进而产生虚实相间、层次丰富、园中有园这种具有变化的景观效果,随着游客沿着行进路线前行,景随人动。
(三) 楼阁依倚
中国园林建筑需要兼顾得景和成景两个方面。
以得景为主的建筑通常多建在景界开阔和便于观赏景致的观赏线路之上,用来观赏风景;以成景为主的建筑则建立于景观区域之中且与景观相辅相成,它们的造型各异、形态多样,为园林景观平添一抹亮色。
园林建筑和一般建筑的区别即在于成景建筑的巧思异构,它们往往采用非对称式布局,师法自然。
作为园林的“线景”,廊、桥等建筑在园林景观中或迂回曲折,或参差错落,起到了联系和划分空间的作用。
比如园中的爬山廊多顺应园中地势,高低起伏、蜿蜒曲折。
长且婉转的爬山廊灵活地把园景规划为不同区域,“透”、“漏”的柱中间隙也为穿行于其中的游客带来似隔非隔的观景效果。
园区内拱桥则势若飞虹落水,凌驾于水面之上,起到了良好承接普通园景与水景的作用。
作为景观的“点景”,亭、台、楼、阁更因丰富的造型与独特的形态为园景起到画龙点睛的装饰作用。
以亭为例,亭有圆亭、扇亭、四方亭、六角亭等,这些丰富多变的造型,适用于不同类型空间。
它们檐角部位的曲线虽然形态各异,但皆生动流丽,呈现出一定的动态之美。
同时这些形态优美的建筑在文人的生花妙笔下,为游客展现了园林景观独特的意境。
比如苏州耦园的主体建筑名为“城曲草堂”,取唐李贺《石城晓》“女牛渡天河,柳烟满城曲”之意,抒发园主不羡慕城中华堂锦幄,甘愿清苦贫居的.平民意愿;园中的“听橹楼”和“魁星阁”,一楼一阁,互相依偎,恰似一对佳偶,与“藕”合意。
(四)花木掩映
花木于优美环境的构成,宜人氛围的渲染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如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在寒冬季节会有盛开的梅花与积雪相互映衬,梅红、雪白组成一场视觉盛宴;听雨轩,在多雨季节常有雨水打在成片的芭蕉叶上,“大珠小珠落玉盘”,富有节奏的雨声可使院内的人们感受别样的雨天氛围;而远香堂则在炎热的夏季散出清淡的荷香而使人心旷神怡。
古人云:“山借树而为衣,树借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树之光辉。”[11]89从文中山与树互为倚借的关系上看,配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园景中如果缺少花草树木的掩映,建筑、山水就会因此成为孤景而显得孤寡冷清。
在花木的配置上,古典私家园林主要采用点种与丛植两种形式。
“点种”多用于小型园林空间。
如果园林空间极小,孤植即可以其独特的造型“独木成景”,它们以优美的姿态和曼妙的外观吸引游客注目。
稍大点的空间布局则可以通过点种方式,栽植乔木三两棵。
此时乔木的布局需要注意它们的均衡性,方能与环境相称。
例如狮子林古五松园平面呈“凸”字形,园中有桂花、柏树各一株,一据院北,一据东南,大小不一且形态各异的乔木打破了园中的平衡,具有观赏性。
随着庭院空间的进一步扩大,点种往往需配合丛植搭配种植,两者之间的主从差异以及疏密对比构建出一幅无比协调的画面。
当然花木除了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它们在文人眼中还有着深远的含义。
文人骚客常借花木抒情,传达他们高远的情怀。
如拙政园中听松风的松,倚玉轩、玲珑馆的竹,雪香云蔚亭的梅,远香堂的荷和玉兰堂的玉兰,无一不具美好的寓意。
其中的松、竹、梅自不必多说,“岁寒三友”的称号来自于这三者的经冬不凋,松树象征长青不老,竹子象征君子之道,梅花象征铁骨冰心。
除此以外,荷花、玉兰也有高洁品质的寓意。
三、明清园林于文人审美情趣下的装饰手法
装饰是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有着广泛的内容和形式,穿插于人们生活的绘画、建筑、家具、雕刻等领域[12]116,它对被装饰的物体表面加以美化从而达到设计师的审美要求。
(一)门窗雕饰
门窗具备隔热、保温、增加私密性的功能。
当阁增加了窗体,即被称为暖阁,这正是因窗子的功能性而得名。
然而明清的文人雅士并不满足于这种简单的功能性,他们对洞门、空窗、漏窗的优雅造型或是漏窗、景窗内部的精雕细刻俱有文化底蕴的要求,并赋予门窗造型或户纹样以一定的文化内涵。
计成的《园冶》中曾有关于户的介绍:“古之户,多于方眼而菱花者,后人减为柳花,俗称不了窗也。
”[13]87这种简单疏朗的线条纹样极受清雅的文人所喜爱。
当然门窗图式还包括有其他具有文化内涵的纹样。
例如冰裂纹取冰裂效果,这种自然现象的纹样不具规则性,极具多变。
“冰”在古文中寓意为冰清玉洁、坚韧不可侵犯,正如王昌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玉壶”中所描述的一样,作者本人内心像雪一样澄净,不受外界流言蜚语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冰裂还表示冰雪融化,大地回春的自然现象,传达了一切不如意即将过去,美好即将来临的美好愿望。
有基于文人雅士兴趣爱好下所形成的独有的文人符号,例如“书条纹”、“四艺纹”、“折扇纹”等。
“四艺”通常指的是琴、棋、书、画,琴能端正人心、修身养性,棋能体现文人的聪明智慧和风度气韵,书、画则寓意书香传代,都是一般文人的追求与爱好。
有反映文人在特定时期精神追求的纹样。
明清时期,由于对社会时局的不满和担忧,文人士大夫形成了独有的“隐逸思想”,即个人的精神寄托于道教、佛教或回归田园、隐逸于山水之间以寻求内心慰藉。
[14]这种个人精神状态反映在窗芯纹样中以宗教的符号形式出现,比如常见贝叶纹、宝瓶纹、荷花纹、宝相花纹等佛教纹样,以及八卦纹、葫芦纹、灵芝花纹等道教纹样。
(二) 铺地图案
园林铺地亦是园林小品之一,它和其他园林要素一样可传达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按材质分有纯砖瓦铺地、不同石材铺地或广泛用材铺地。
纯砖铺地常仄砌,式样有人字、席纹、间方、斗纹等[15]72,由于用材单一,组成纹样被称为“素面纹样”。
它们能带来柔和的光影效果,有清远宁静的意境,深受文人青睐,在明清园林中常用来铺装庭院、直道与走廊等处,为整个庭院平添清幽之感。
石材铺装的特征是朴拙、大方,这类材料的粗糙性与耐磨性使得它们常被用于山地等空间,并与叠石相呼应。
广泛用材的材料形式比较多样,它有砖瓦、瓷片等人造材料,还有鹅卵石、雨花石等天然石料进行组合铺地,以提炼出的纹样或多种纹样的组合来反映园主的思想初衷。
比如白鹭和莲花的组合图案、花瓶和三支戟的组合图案,它们分别代表了文人科举进爵的心愿,即“一路连科”以及“平升三级”之意。
再如苏州拙政园“玲珑馆”内悬挂的匾额“玉壶冰”,取鲍照诗“清如玉壶冰”,意为玉洁冰清。
围绕这个主题,馆内地面铺设纹饰亦采用冰纹图案, 在大片地面中以一个个三角形巧妙交叉成纹,用这种冰裂的形态呼应主题。
(三)匾额与楹联布置
江南园林的匾额楹联涉及文学、哲学、绘画、书法、雕刻等诸多领域,是造园者或园主的艺术想象及其文化修养的直接展示,它们的存在为园林景观增添了阵阵书卷墨香,起到了对园林景观艺术升华的作用。
其中匾额多悬挂于园林入口或亭、台、阁、榭等建筑物的檐下,在园林中多为景点名称或体现为对景色的称颂。
如文中所提及的拙政园“远香堂”,堂北荷花池中的荷花盛放于夏季,在微风的吹拂下清香满堂,故名“远香堂”,它是一种对园中景色称颂的表达形式,该匾额文字的出处可追寻自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之意,以荷香喻品格,抒发园主高洁的处世情怀。
楹联往往与匾额相配,悬挂于檐柱或步柱之上,按内容可分为咏物抒情联、咏物喻志联、叙事联。
网师园看松读画轩的一副对联“满地绿荫飞燕子,一帘晴雪卷梅花”,上联描述的是绿荫满地、燕子翩飞的场景,下联则形容了天晴后犹如积雪般的醉人梅景,该对联既有对春天一派生机的景色描述,又有对冬季腊雪寒梅景色的向往,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对景色的歌咏。
拙政园得真亭隶书楹联曰:松柏有本性,金石见盟心。
上联取自汉刘祯《赠从弟》诗:“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5]26歌颂松柏不畏严寒坚忍不屈的高尚情操,下联“金石见盟心”则体现了园主人重信守诺的君子德行,是一种以物言志的情感表达。
网师园看松读画轩的另一副对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全联以十四对叠字组成,上联讲述了一年四季明媚秀丽的风光,下联则以戏剧爱情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来描述男女欢爱之情,是典型的叙事联。
匾额楹联的装饰使得古典园林更见立体与灵气,为有限的空间赋予了诗情画意。
(四)琴棋书画点缀
古典私家园林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把“诗情画意”的自然风景搬入园中,彼时园主或造园师的胸中沟壑使得园林建筑、山水、植被之间穿插有度、井井有条,湖光山色尽显名士风流。
“寸山多致,片石生情”,可见,山、石等元素除了造景,亦能引发人们联想,使得游客在观看园中风景的过程中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然而古典私家园林的功用除了观景以外,还与文人的艺术活动发生关联。
崇尚隐逸的园主把琴棋书画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广邀友人于风景宜人的园内饮酒弹琴、吟诗作画,只因此情此景可使他们忘却烦扰与纷争。
古有闻弦音而知雅意,指代知音人听到对方一曲,即知他心里想的什么,或者他是个怎样的人,由此可见古人对琴的珍视,古典园林中也常有放置琴台的建筑,多为面水琴房。
例如如皋水绘园的镜阁是古人面水抚琴、听音之处,当年的董小宛常置琴于一黏土烧制的中空琴台之上,临水抚琴,琴音在周边水体的映射下格外清越动人、心旷神怡。
琴棋书画古人又称雅人四好,它既有动词技艺一说,又可指代名词这类艺术性文物。
这些艺术品不仅可修身养性,亦可烘托氛围。
苏州耦园藏书楼名曰“鲽砚庐”,储书数万卷,名重一时。
园主沈秉成自题对联有“万卷图书传世富,双雏嬉戏志怀宽”之句,还收藏著名碑帖如《淳熙秘阁帖》等。
以书画会友,更见园主的审美品位。
四、小 结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举世闻名,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准则和集传统文化与工艺等于一体的艺术综合特性,使得写意性中国山水园林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园林形式,成为世界三大园林之一而闻名于世。
明清园林的设计之所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其园林设计的装饰手法、空间布局以及它们背后文人的审美情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此三部分进行了重点研究,希望借此了解园林设计过程中对待传统园林的正确态度,我们只有在深刻了解文人审美情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园林装饰、空间布局甚至进行创新,才能更好的做出有民族特色的新园林设计。
参考文献:
[1]袁梦妮.明式家具设计中的文人审美情趣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8.
[2]蒋璐.《园冶》若干相地造园手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3]倪苏宁.论苏州园林空间的艺术特征[D].苏州:苏州大学,2002.
[4]初冬.逸之“情逸”――论“逸品”的内涵及审美追求[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
[5]周自高.中国古代文人审美人格之“狂”、“狷”、“逸”探析[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4.
[6]姚小林.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艺术的自然美初探[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17(4):36-40.
[7]王月洁.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中国设计的主要影响――论明代李渔“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42-43.
[8]刘晴,杨新忠.从审美角度谈陶瓷艺术的婉约美[J]中国陶瓷,2013,(4):76-78.
[9]李韫.计成《园冶》的美学阐释[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10]吴岩.从叠山理水议中国园林中的意境[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23-25.
[11]胡晓宇.中国江南私家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风格比较初探[D].重庆:重庆大学,2007.
[12]张秋梅.传统民间家具装饰符号的传承与创新[J].包装工程,2009,(7):116-118.
[13]周鸣鸣.明清江南园林建筑装修探析[D].重庆大学,2006.
[14]胡雯.对“说明”与“理解”关系的再思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90-94.
[15]盛迪平.留园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课堂语言情趣化的艺术技巧 篇3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为媒介。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精确凝练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同时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可以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教师在语文课堂运用教学语言,可使用以下技巧:
一、 以言激“趣”
(一)从风趣幽默的有声语言入手,牢牢地吸引学生
“趣为学之始”,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就像催化剂,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实情,灵活运用含蓄精练、诙谐有趣、意味深长、富有哲理或者能给人启迪的教学语言。它是教师智慧的结晶,能使教学语言具有针对性、情趣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寓庄于谐,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特别要上好第一堂课,此时师生之间较为陌生,教师幽默的开场白可以调节紧张的气氛,消除学生的畏惧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如我在教学《充气雨衣》一课时,发现学生没精打采,于是我马上改变原先的教学策略,走上讲台,微笑着说:“我请大家猜个谜,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真神气。”此谜一出,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中,学生们情绪高涨,积极思考,很快就猜出了谜底——雨衣。于是我顺势发问:“你们见过充气雨衣吗?想知道充气雨衣是怎样的吗?”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被激活,兴致勃勃地在课文中寻找起答案来。
风趣幽默的语言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游戏、对联、典故、诗词、顺口溜、歇后语等均可引入课堂,营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从而好学乐学。
(二)以无声语言(体态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际间交流的工具和符号可以概括地分为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其中非言语交流是指运用言语(说和写的方式)以外的其他渠道传递信息的交流方式。而构成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有三种:动态无声交流、静态无声交流和有声交流。其中动态无声交流又称体态交流,即体态语。它是以人体姿态、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传输系统,包括眼神等面部表情以及点头、手势等其他动作。这类非言语行为既可与言语同时使用,又可单独使用。课堂上教师体态语的表达能起到表率和激励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整齐的服装、精神焕发的面貌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面部表情的准确运用,能对学生学习行为产生激励或制止作用。如我在范读《荷花》第2自然段时,除了融入真情实感,还一边读一边用手势展现文中描写的荷花的三种姿态。学生受到感染情不自禁地加入到我的队伍中来,用自己的手势展现荷花的姿态,整个课堂趣味盎然,充满活力。
二、 以言传“情”
(一) 寓“情”于有声语言之中
1. 植“情”入声。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的节奏感和旋律美,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兴趣盎然。在兴奋中,学生的“情”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诗中出现两个“你在哪里?”,这一反复手法的运用表达出对雷锋的无限怀念之情,烘托出急于寻找雷锋,热切呼唤雷锋的宏大深沉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又是通过对语调、节奏的处理实现的。第一个“你在哪里”节奏稍快,表达了寻找雷锋的急切之情。而第二个“你在哪里”要放慢语速,并将“哪里”分别延长音时,以形成对雷锋怀念之情的情感高潮,表达出对雷锋怀念之情的深沉。认知了反复手法的作用,掌握了语音处理的技巧,对这首诗的内容美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促使对雷锋的热爱之情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了解,也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情感,使他们在积极快乐的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从而产生对雷锋的怀念之情和向雷锋学习的决心。
2. 融“情”于言。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融、思想共鸣的过程。教师的情感能直接感染学生,讲课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作者赋予了文学作品以深厚的感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体作者之情,察作者之意后,用语言准确传达出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做到以情感人,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如过峦的风、入夜的雨,浸润学生的心田。因此,教师应“言自口出,情自心达”,以饱含丰富感情的语言去渲染一种“心理相容”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把教材化作潺潺的溪流,涤荡学生的心灵;化作铮铮的洪钟,敲醒学生的蒙昧。教学语言的情感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语言应能够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氛围,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敏捷,兴趣才会浓厚。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则必须将语言的意、形、音、情四者联合运用,努力挖掘语言的潜力,使语言既有意思,又有响声,还有光彩。课堂教学中,师生协调关系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所以教学语言应该做到意、形、音、情四者俱佳。做到课伊始语言激情满怀,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之中语言进入角色,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课将终语言情深意浓,使学生回味满足。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语言的节奏和韵律,通过有声语言传情达意,努力使作者、教师、学生三方之情相融通,并融情入言,传达出作者和作品的感情,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
(二) 寓“情”于无声语言(体态语)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依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还可以借助教师的表情、体态、动作进行教学。这些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如教师讲授感情浓厚的课文时,若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辅之以或憎恶,或喜悦的面部表情,再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则可以加强教师情感信息的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寓“情”于体态语之中,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如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为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教师既可用点头、手势等代替语言来表示对学生的指示,也可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借助特殊的手势辅助说明,从而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教学的作用,帮助教师更加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学《葡萄沟》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且独立成段。在处理好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我面带微笑,头适当昂起,目光自信愉悦,辅之以伸出大拇指的动作,作者的自豪感,对葡萄沟的热爱都鲜明地呈现出来了,学生稍一琢磨便心领神会,哪里还需要教师去进行分析讲解呢?恰当的体态语言往往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
情深意切的教学语言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投入,不论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还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不能饱含深情,其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其态度必然是冷漠无情的,而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也就很难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情注其中,意蕴其内,拨动情弦,充满情趣,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和激励功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之于言,以“情”为经,以“趣”为纬,不断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情感,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具魅力。
拓展艺术空间 品味审美情趣 篇4
一、校园环境, 彰显艺术品位
在文化建设上, 结合学校特色, 力求从“办学理念的提炼, 视觉形象的设计, 环境文化的规划”等方面构建校园文化。以“让教师理解教育, 学生享受教育”为主线, 拓展校园文化。突出一个主题, 让师生体验艺术美, 感悟生活美, 亮化一个景点, 构建墙壁文化, 展示艺术成果, 营造一种环境、让校园的每一处都充满教育。
二、有效课堂, 突出艺术教学
课堂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鉴赏能力的主渠道, 艺术课堂教学打破了单独学科知识体系的界限和与制约。搞活三课, 以保证艺术类课程的充分落实。学科课, 夯实艺术教育基础;活动课, 拓展艺术教育舞台;潜在课, 丰富艺术教育内涵。通过快乐生活课程教学, 让学生不断获得艺术知识与技能、艺术感知与欣赏、艺术表现与创造、艺术反思与评价及艺术交流与合作等素养, 提高师生生活情趣。
三、兴趣特长, 提升艺术特色
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是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摇篮。以“课内打基础, 课外搞拓展”为宗旨, 强化艺术教育活动。秉承“人人有第一, 个个有最好”的理念, 挖掘学生内在潜能, 培养并要求学生掌握多种技能。如能写一手好字;能奏一样乐器;能歌或善舞;能掌握一种绘画技巧;能掌握一种体育竞技。开办舞蹈班、绘画班、书法班、民乐组、管乐队、声乐队等艺术类特长班, 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参加竞赛, 宣传艺术功效
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 校管乐队参加市少工委组织的管乐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校舞蹈队在市举办的“中小学舞蹈大赛”“星元之夜舞蹈大赛”“人寿杯舞蹈大赛”“新农村建设艺术节”等文世汇演中取得了佳绩, 并多次在市电视台录制节目;书画班700多人次的书画作品在全国各类竞赛中获奖。竞赛激励了他们对艺术的渴求。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读后感 篇5
良好的教育不仅是充满智慧魅力的,也是充满情趣和艺术的。惟有健康的趣味能够养育我们的灵性和激发我们内在的兴趣。艺术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和存在形式,艺术不是教育之花,而是教育之本。我们只有将自己融合于教育文化和教育情境之中才能欣赏这种艺术。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心灵氤氲在一种有品位的精神氛围之中。肖川教授在谈到教育的目的时写道: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它也是造就公民社会的.最基本的手段。对学生的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性地使他成为一个更好的自我,而不是终结性的、定性的评价: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正是从这段话中,我观察到肖川教授把“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放在了首位,良好的教育不是高分数、好排名,不是让孩子互相竞争、互相比较嫉妒,而是追求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是对自我本身的挑战和超越,这样的教育才能让每个孩子充分发展,欣赏自己,悦纳他人。
肖川教授爱这个世界,爱万物生灵,更爱朝气蓬勃的孩子。因为爱,他也把犀利的笔触也伸向晦暗的一面。他直言不讳:“我们的教育中太缺少爱、宽容和自由了。”当我们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何曾想过孩子的感受?当我们痛斥孩子罪不可赦的时候,我们何曾忆起童年的自己?当我们说出虚伪的话,做出违心的事时,我们何曾考虑它给幼小心灵带来的扭曲?开展生命教育才能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人师表,首先应该是热情和温暖的,一个真正热爱教育喜欢学生的老师,才能把爱和温暖像孩子传递。而一个爱上读书和写作的老师,他会比其他教师吸收更丰富的精神营养,获得更深刻的人生启迪,从而更热爱生活,热爱教育,慈悲的情怀就会真情实感中培育。“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作为有亲和力的老师,应该真诚地认可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对学生的失误和不佳表现能够宽容和同情,并给予明确的指导。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让我们一起走在阳光的大道上,为孩子的人生铺就洒满鲜花的五彩路,引领他们走向幸福的人生,也成就我们阳光的生命!
情趣艺术 篇6
摘 要:幼儿艺术情趣吧是幼儿艺术教育的延伸。尝试从艺术情趣区吧目标的构建、内容的生成、形式的搭建、评价的多元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引导幼儿在自主快乐的学、玩过程中提升素养、开启智慧、完善人格。
关键词:艺术情趣吧;目标;内容;过程
我园是一所艺术特色幼儿园,在艺术情趣教学研究的逐渐推进中,我感悟到幼儿情感的体验、自主的表达和创造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性。我们创设艺术与生活相融的特色墙与展示区以及“快乐写生吧”“音乐自助吧”“神奇沙画吧”“DIY手工坊”等公共艺术区吧,营造富有美感的艺术环境,提供生活化的材料,供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主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丰富和完善园本艺术情趣课程,增强幼儿的艺术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
一、为艺术素养的培育正确定位——区吧的目标构建
往往在一般的艺术教学中,我们不经意间会强调“会、能、掌握”等目标和技能要求,忽视了幼儿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而在艺术情趣吧中我们更加关注幼儿兴趣和自主表达的需求以及审美体验和创造性的表现。艺术情趣吧的目标体系构建中,主要体现在艺术认知、情感、能力为核心的三维发展上,目的是培养幼儿成为小艺人、小达人、小才子。
(一)情趣认知的培育——乐观向上的情感“小艺人”
对情趣认知目标的要求,不仅仅是艺术知识信息的获得,更多的是理解感悟,使幼儿在实践中学习领悟。引导幼儿发现并喜欢身边美好的事物,体验美好事物给自己带来的愉快,有创造美和探索美的愿望,通过独立完成或与同伴合作,获取相关的信息。在活动中,愿意遵守活动规则,培养艺术创作中的合群感、求知欲和探索性,成为乐观向上的情感“小艺人”。
(二)情趣态度的升华——爱意浓浓的润德“小达人”
育人先育德,在艺术情趣吧中,我们重视对幼儿德育和丰富情感的培养,突出了“德”,良好品质、良好的行为与道德习惯是长远的培养目标。我们通过寓意故事的熏陶、触情生活的记忆、小任务的驱动、艺术的畅想等情景活动,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坚持学习的品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情趣态度,成为润德小达人。
(三)情趣能力的提升——创意无限的艺术“小才子”
在情趣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注重发展幼儿对美的欣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欣赏力,使学生能对艺术作品产生美的感受,初步学习美的欣赏,并通过欣赏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表现力,使学生能将自己愉悦的情感渗入艺术活动中,尽情地表达出来。创造力,使学生超越简单的模仿表现,发展出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创造能力,并从中得到快乐,成为创意无限的小才子。
二、为艺术智慧的生长提供机会——区吧内容的选择策略
在艺术情趣吧活动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喜好,及时帮助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区吧内容,让幼儿的自主性和审美创造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智慧的流动更有方向。
(一)内容的选择在于“趣”
区吧内容选择从幼儿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园所优势出发,让幼儿自主选择、学有趣味,为智慧的生长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
1.吧中拾趣
从幼儿兴趣、特长出发,结合园内艺术特色课,开展与之匹配的特色活动区吧。如,将自制的锣鼓、响铃、爵士鼓、快板、响罐等多种演奏乐器投放在一起,创设音乐自助吧,让幼儿独自或与同伴一起在敲敲打打、唱唱玩玩中感受美妙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又如,沙画吧,利用沙子作为材料,创设灯光沙画和沙池作画的形式,幼儿在其中玩玩、画画,其乐无穷,创意无限。
2.吧中找爱
德育渗透在各个区吧中,我们满足并呵护幼儿间的友爱之心,幼儿在吧中相互帮助、友好合作,体验师生、同伴的关爱。如,在休闲棋吧中放入围棋、象棋、五子棋、飞行棋等多种棋类,供幼儿合作下棋;聪明益智吧中可投放难易程度不同的迷宫、魔方、拼图等各种益智类玩具,供幼儿一起搭建。美术创意吧中放入生活化的材料,如蛋壳、瓶子、螃蟹壳等材料,供幼儿在相互帮助和合作下完成;爱心公园中悬挂环保标志,放置爱心坐椅。在园区的东边建设“东芭乐园”,设置小木桩路、画石头画,供幼儿合作游玩等等。
3.吧中求新
特色活动区吧的创设从一开始就根据幼儿的特点统筹安排,并不断地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调整和更新,将幼儿不爱光顾的区吧内容材料更换成幼儿熟悉的富有生活化的材料,基于幼儿爱好、教师思考、家长建议,使区吧内容尽量符合时代新潮、生活气息浓厚、幼儿喜爱的特征,如“DIY手工坊”,这是迎合当前流行的DIY手工制作材料,材料精致、富有创意,是幼儿发挥创意、乐于操作和向往的地方。
(二)内容的选择在于“适”
1.自主选择
艺术情趣吧活动的选择权交给幼儿,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区吧,以个别或小组的形式进行操作、探索、玩乐的学习活动,教师鼓励、引导、尊重幼儿的意愿,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在充满自主、民主、尊重的氛围中体验艺术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2.意向推荐
幼儿年龄和爱好的差别会直接影响主观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对于一些内向的幼儿或有某种艺术天赋的幼儿,他们更需要成人的推荐和引导,有的区吧还会受到位置和材料的局限,影响幼儿的选择和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在幼儿兴趣和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地引荐,合理地引导幼儿学得快乐、玩得有效。
3.鼓励引向
教师鼓励幼儿在区吧中进行自主的表现和创造,如,幼儿在“铃儿响叮当”区吧中进行乐器的自主选择、同伴的合作演奏等等,教师参与其中,并鼓励幼儿和教师、同伴一起演奏等等,肯定幼儿在音乐表现中的创新性,演奏的坚持性、连续性等,使幼儿体验活动的快乐。
三、为自主性的艺术表现提供支架——区吧过程的指导
(一)艺术情趣吧活动的主力形式
1.艺术情趣吧活动
充分挖掘校园内公共闲置区域,建立音乐特色活动吧,创设了以体验吧、歌唱吧、表演吧、演奏吧等内容为主的特色区吧,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乐器、材料等方式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活动,并将特色区吧活动融入我园幼儿的日常教学活动之中,作为园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之一,每周安排一次活动。
2.艺术情趣项目活动
(1)“快乐宝贝”剧场表演。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承办“快乐宝贝”剧场演出1~2次,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排演节目上台表演,提倡“我的舞台,我做主”的活动口号,发动家长、教师等一起同台演出,展示大家的风采。
(2)系列艺术节活动。结合主题、节日、季节等,精心策划、组织各种有意义的系列艺术节实践活动,如,“老少同乐”下社区演出、亲子活动、大手牵小手或百米长卷的“绘画活动”、每年的大班毕业汇报演出和庆六一的系列演出活动等,将其与艺术情趣活动紧密结合。
(二)艺术情趣吧活动的指导策略
1.肯定欣赏策略
培养幼儿独立坚持完成一件事的精神。幼儿期的孩子智力发展快速,喜欢探究新事物,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动一动、碰一碰才罢手,但他们往往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在某一对象上,遇到困难时就打退堂鼓。因此,我们教师要鼓励幼儿坚持独立完成活动,采取多种方式表扬,引导孩子养成习惯。同时,欣赏、肯定幼儿的创新,让创新成为常态,运行自如。
2.旁敲侧击策略
(1)步骤图的暗示。可以在区吧中张贴步骤图进行引导,如,在棋吧中,有多种棋类操作步骤图,以开拓幼儿的思维;在多种乐器玩法中,可有照片演奏方法图,暗示操作方法。
(2)指向的暗示。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幼儿接下去怎样做,不要让自己的想法成为幼儿的指挥棒,可以用“你再看看还有什么东西帮你解决”“你可以看看这里有没有什么图、材料能帮助你”“你可以现场向同伴学一学操作”等让幼儿观察、思考、探索。
(3)成品的暗示。成品图的张贴及成品的展示是幼儿的参考和对幼儿的启迪,在“DIY手工坊”“快乐写生吧”中可以有成品的展示,让幼儿自己观察,得到启发,激发幼儿的灵感。
幼儿园情趣特色活动区吧是智慧生长的良好平台,幼儿因为活动所以快乐,因为快乐所以喜欢活动,特色吧有效促进了幼儿艺术素养和艺术智慧的提升,能真正体现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我园向领导、姐妹园、家长展示艺术情趣活动,以专题讲座、经验介绍等形式推广幼儿艺术情趣教学,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中,艺术情趣教学已深得幼儿、老师的认可,有效调动了家园合作的积极性,立足于艺术情趣教学的品牌特色已成为我园园本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情趣艺术 篇7
1 激活审美个性, 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英国杰出的思想家、作家、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说明, 对同一审美对象, 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情趣。因而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审美个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 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艺术作品, 使学生的情感与审美对象产生共鸣, 审美的想象力就会得到自由发展。
小学美术教材, 形式灵活多样。但教师在运用教材时不应“死搬教材”, 而是“活用教材”, 就是要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或教学的需要, 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 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这样可给课堂注入兴奋剂, 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例如:教人美版四年级第十三课《多姿多彩的靠垫》一课时, 教材提供的图案和范画都很单调, 如果直接用于教学, 效果肯定会不好, 于是我在吃透了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贯彻全课。首先创造全班学生在虹猫蓝兔家做客的情境, 让学生结合生动的动画观察, 探索虹猫蓝兔家沙发靠垫的图案有什么规律、颜色如何搭配、摆放, 接着创设虹猫蓝兔摆水果、糖果招待客人的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摆放。最后引导学生参观虹猫蓝兔的房间, 帮助虹猫蓝兔设计房间墙面、地面的图案, 用这种自娱自乐、边玩边画的教学方法, 启迪了他们的心智, 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及个性品质。
再如, 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 我仅仅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 便让学生自己看画, 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 并要求学生看画同时思考: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然后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 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 有的领悟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 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 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像一团火焰。可见, 激活学生的审美个性, 可以启发学生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 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 激发艺术表现, 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儿童作画开始时多是凭印象来画的, 缺乏独立性。教师在课堂上为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可采用“一问多思”或“一题多表现”等方法。如, 画“风”, 可以设问:大风吹来时会出现什么情景?请每个学生不要忙着回答, 多动动脑筋。然后, 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这时, 就会发现风吹的情景有多种多样。又如, 教学《灵巧的手》一课, 在进行手偶游戏时, 在学生想急迫表现自己创造奇妙的手偶形象的心情达到高亢时, 我便让学生人人登台表演, 有的学生做出了各种小动物的形象, 还有的学生积极思维, 小组做出了各种"百花齐放"的造型。真让人目不暇给, 击节叫好, 这样联系生活, 创设环境的课堂, 既激发了他们的创作兴趣, 又注重了美术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 使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激励自我体验, 培养思维的集中性
小学生好奇易兴奋, 教学时营造一些以趣生情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手脑并用, 视听结合, 培养思维的集中性。例如, 在美术工艺课堂里, 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 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思考,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工具材料性能的多样性、步骤的多变性、方法的丰富性。结果, 学生所创造出来的图案造型比起教师出示的图案范画要好得多, 更丰富、更生动, 学生对形象的掌握也更快、更准确。
4 鼓励大胆创新, 放飞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例如, 引导学生以“我爱家乡风景美”为主题创作一幅风景画时, 老师课前先布置学生回到自己的村子里走一走, 看看哪一处景象最能代表家乡的美。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个性不同, 他们对美的感受也不大一样。学生的作业没有雷同, 内容和形式都非常丰富, 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体现出家乡的美。因此, 在教学中, 应启发激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发展美和创造美。让学生走出教室, 走入社会, 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 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艺术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总之, 激活审美情趣, 放飞思维翅膀, 点燃艺术火花。让孩子们在开心、愉快的环境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大胆表现自我, 敢于标新立异, 自由想象。由此让学生树立自己的信心, 感悟成就的自豪。有了自信, 孩子就可以信手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 思维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 艺术的火焰便可生生不息。美术教学的内容丰富, 涵盖面广,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美术教学方法的拓展、教学内容的创新等方式, 对学生的人文素质、鉴赏能力等进行提升, 让学生可以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到有效的发展。
摘要:为儿童创造兴趣盎然、积极体验、主动参与的开放的教学空间, 进而达到激活审美个性, 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激发艺术表现, 训练思维的发散性、激励自我体验, 培养思维的集中性、鼓励大胆创新, 放飞思维的创造性, 让孩子们在开心、愉快的环境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激活情趣,训练思维,鼓励创新,点燃火花
参考文献
[1]李全胜.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提高美术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 2012 (41) .
[2]孙建芳.让人文的阳光洒满语文课堂: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性的发掘与渗透[J].大众文艺, 2010 (08) .
情趣艺术 篇8
一、激活审美个性, 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英国杰出的思想家、作家、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说明, 对同一审美对象, 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情趣。因而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审美个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 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艺术作品, 使学生的情感与审美对象产生共鸣, 审美的想象力就会得到自由发展。
小学美术教材, 形式灵活多样。但教师在运用教材时不应“死搬教材”, 而是“活用教材”, 就是要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或教学的需要, 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 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这样可给课堂注入兴奋剂, 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例如, 教人美版四年级第十三课《多姿多彩的靠垫》一课时, 教材提供的图案和范画都很单调, 如果直接用于教学, 效果肯定会不好, 于是我在吃透了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贯彻全课。首先创造全班学生在虹猫蓝兔家做客的情境, 让学生结合生动的动画观察, 探索虹猫蓝兔家沙发靠垫的图案有什么规律、颜色如何搭配、摆放, 接着创设虹猫蓝兔摆水果、糖果招待客人的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摆放。最后引导学生参观虹猫蓝兔的房间, 帮助虹猫蓝兔设计房间墙面、地面的图案, 用这种自娱自乐、边玩边画的教学方法, 启迪了他们的心智, 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及个性品质。
再如, 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 我仅仅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 便让学生自己看画, 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 并要求学生看画同时思考: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然后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 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 有的领悟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 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 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像一团火焰。可见, 激活学生的审美个性, 可以启发学生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 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激发艺术表现, 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儿童作画开始时多是凭印象来画的, 缺乏独立性。教师在课堂上为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可采用“一问多思”或“一题多表现”等方法。如, 画“风”, 可以设问:大风吹来时会出现什么情景?请每个学生不要忙着回答, 多动动脑筋。然后, 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这时, 就会发现风吹的情景有多种多样。又如, 教学《灵巧的手》一课, 在进行手偶游戏时, 在学生想急迫表现自己创造奇妙的手偶形象的心情达到高亢时, 我便让学生人人登台表演, 有的学生做出了各种小动物的形象, 还有的学生积极思维, 小组做出了各种“百花齐放”的造型。真让人目不暇给, 击节叫好, 这样联系生活, 创设环境的课堂, 既激发了他们的创作兴趣, 又注重了美术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 使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激励自我体验, 培养思维的集中性
小学生好奇易兴奋, 教学时营造一些以趣生情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手脑并用, 视听结合, 培养思维的集中性。例如, 在美术工艺课堂里, 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 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思考,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工具材料性能的多样性、步骤的多变性、方法的丰富性。结果, 学生所创造出来的图案造型比起教师出示的图案范画要好得多, 更丰富、更生动, 学生对形象的掌握也更快、更准确。
四、鼓励大胆创新, 放飞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例如, 引导学生以“我爱家乡风景美”为主题创作一幅风景画时, 老师课前先布置学生回到自己的村子里走一走, 看看哪一处景象最能代表家乡的美。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个性不同, 他们对美的感受也不大一样。学生的作业没有雷同, 内容和形式都非常丰富, 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体现出家乡的美。因此, 在教学中, 应启发激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发展美和创造美。让学生走出教室, 走入社会, 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 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艺术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激活审美情趣, 放飞思维翅膀, 点燃艺术火花。让孩子们在开心、愉快的环境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大胆表现自我, 敢于标新立异, 自由想象。由此让学生树立自己的信心, 感悟成就的自豪。有了自信, 孩子就可以信手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 思维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 艺术的火焰便可生生不息。
摘要:为儿童创造兴趣盎然、积极体验、主动参与的开放的教学空间, 进而达到激活审美个性, 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激发艺术表现, 训练思维的发散性、激励自我体验, 培养思维的集中性、鼓励大胆创新, 放飞思维的创造性, 让孩子们在开心、愉快的环境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激活情趣,训练思维,鼓励创新,点燃火花
参考文献
情趣艺术 篇9
在幼儿的艺术情趣活动中, 究竟该怎样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艺术情趣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等的适宜性如何?我们将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精神的指引下, 在省级课题《构建幼儿艺术情趣教育的园本课程研究》的引领下, 进行探索和实践研究。
一、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评价理念和取向
(一) 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 把握好艺术教育的“情”和“趣”
根据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和《指南》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艺术情趣教学评价观念, 明确艺术情趣教学评价的目的就是激发幼儿的艺术情趣, 丰富幼儿的审美感受, 特别是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主动性, 避免只重视知识和技能而忽略情感、社会性、实际能力, 只做枯燥反复的训练活动的倾向。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绪, 使幼儿乐意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有良好的学习品质, 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二)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的艺术表现
新《纲要》指出:作为评价的主体,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 既要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 更要关注幼儿的发展速度、特点等。因此, 教师不能简单或单一地评价幼儿的表现, 或是贴上好生和差生的标签, 幼儿的成长“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不能放弃任何激励他们成长的机会, 用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把握好幼儿在园的每一天, 用我们的能力去激发幼儿的潜能, 让每个幼儿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发展。
(三) 尊重年龄特点, 把握艺术教育的敏感期
哲学家阿朗说:“播好种子, 应该播在土壤里, 而不是沙地上……”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情况下进行评价, 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儿童敏感期是指幼儿在连续相接短暂的时间里, 会有某种强烈的自然行为, 在这期间内, 幼儿会对某种知识或技巧有着非常的感觉, 他们会有大量的有意识的行为, 艺术教育有明显的年龄特点, 小、中、大班进行的艺术教育活动也不一样, 我们在小班开设少量的艺术活动, 如美术和舞蹈, 而在中大班则开设更多的艺术活动, 如钢琴、电子琴、二胡、琵琶等, 给幼儿更多的选择和学习的机会, 在评价幼儿时, 年龄段不同, 教育的要求和目标也不同, 评价的标准也不同。
二、确立艺术“情趣”课程评价的目标体系
(一) 根据年龄特点确定不同门类的评价目标
我园开设器乐类、舞蹈类、书画类等多类型的专门艺术活动, 如器乐类的艺术活动有钢琴、电子琴、葫芦丝、竖笛、琵琶、二胡等, 舞蹈类的有幼儿舞蹈和民族舞蹈、拉丁舞蹈等的教学, 绘画类的有油画、水墨画、水粉画、刮画等的艺术活动, 这些活动都在小、中、大班中实施教学, 因此, 我们分年龄段对不同门类的艺术情趣活动制定不同的评价目标。
(二) 关注兴趣点的艺术与主题评价目标
艺术活动与主题内容融合在一起, 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为幼儿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和个性创造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评价时, 关注的是幼儿对主题内容的掌握情况、兴趣点和情感的激发, 是否能大胆地进行艺术表达, 发挥审美的功能, 同时重视幼儿学习主动性、专注力、学习习惯等的养成。
(三) 提倡个性化表达的情趣吧评价目标
艺术情趣吧是我园艺术情趣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 是以个别活动形式展开的自主游戏活动, 充分挖掘园内公共闲置区域, 建立起来的特色活动区吧, 分别有沙画吧、DIY手工吧、打击乐吧、快乐写生吧、音画吧等内容, 每周安排一次活动。评价主要关注幼儿自主性的发挥、在区吧中活动的兴趣、大胆表达的意愿、与同伴的交往、探究交流情况、自主表现、个性创新等等, 教师应根据艺术情趣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 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环境, 投放相应的艺术活动材料, 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 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
(四) 鼓励大胆展示的艺术情趣项目评价目标
艺术情趣项目活动主要有“快乐宝贝”剧场表演和系列艺术节活动, 这些活动每学期定期开展, 主要目的是给幼儿创设一个机会, 搭建一个舞台, 让幼儿或与家长一起进行艺术才艺表演。评价重点在于鼓励幼儿大胆表现, 不过分追求表演的效果和技能, 给予每个幼儿机会, 让每个幼儿都能进行展示, 体现“我的舞台我做主”的精神。
三、立足幼儿特点的艺术情趣课程评价指标和内容
(一) 艺术“情趣”课程评价的指标
对幼儿的评价以幼儿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审美个性品质等为目标, 设立相应的指标。对教师及教学活动的评价则侧重于艺术教学过程, 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运用, 对艺术活动内容的选择、理解、设计, 及对幼儿学习特点的了解和把握等, 通过对教师的评价, 最终的目的是激励教师提高艺术教学能力, 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二) 艺术情趣课程评价内容
从艺术情趣课程来说, 主要围绕课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优点或缺点、课程是否对幼儿具有吸引力、课程的后续发展如何等等方面进行评价。
从幼儿的艺术兴趣和情感出发, 我们强调幼儿的艺术情趣评价内容应回归幼儿的真实生活, 在生活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从教师的教学方面来说, 评价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表现、教师的指导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师幼的互动等等。
美术类的艺术教学评价, 主要关注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情绪, 美术作画的姿势和习惯, 作品的构思和布局, 内容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学习的专注性和品质、收拾整理习惯等的评价。
音乐类的艺术教学评价, 主要围绕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情绪、幼儿的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学习的专注力和习惯、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关注“情感”的艺术教育过程评价策略
《纲要》指出, 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 教师需综合采用观察记录法、谈话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因此, 我们注重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评价。
(一) 耐心倾听感受——让幼儿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有些幼儿因为内向或自尊心很强, 不轻易表露自己的内心想法, 这时教师就要耐心地倾听和揣摩幼儿的心声, 引导幼儿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给予他们适时的评价和启发。当我们蹲下来耐心倾听幼儿内心的想法时会发现, 有很多都不是我们作为教师所能想到的, 幼儿的内心世界需要我们去读懂, 这样才能给予幼儿最适宜的评价和鼓励。
(二) 换位识别真相——正确分析幼儿在现场情景中的“谎言”
幼儿的言行其实很大程度上受情绪和情景的影响, 有时幼儿很难分清现实和虚幻的区别, 成人就要细心观察分析, 换位思考, 认清幼儿言行背后的“真相”, 多去倾听幼儿的想法, 多换位思考幼儿的言行, 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 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三) 坚持欣赏和赞美——树立幼儿积极正面的自我概念
1. 从泛泛的表扬转向描述性表扬
如何帮助幼儿树立积极正面的自我概念, 赞赏幼儿是关键, 但是教师又该如何赞赏幼儿呢?真棒、真行、真不错等等, 都是我们经常会听到的赞赏语, 但是幼儿是不是真的会吃我们这一套呢, 答案是不一定。幼儿希望教师能真心的欣赏和肯定, 不喜欢教师的敷衍, 也不喜欢教师空泛、简单、没有针对性的表扬。幼儿在听到教师的具体的表扬后, 就能够肯定和赞赏自己, 从而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2. 从内心出发投入真情实感
幼儿的内心是敏感和脆弱的, 教师要呵护幼儿幼小的心灵, 在鼓励和肯定幼儿时要尊重他们。如用眼睛看着幼儿, 友善地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欣赏和赞许, 这样幼儿也心领神会, 心理得到满足。
(四) 适时表达期望——在幼儿故态复萌时说出自己的期望
幼儿因为年龄小, 具有不稳定性。在活动的过程中即便有成功的体验, 却也会不时地故态复萌, 这时教师的鼓励和信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说出对幼儿的期望, 幼儿就会朝向这个目标迈出一步。教师期待的目光, 鼓励的微笑, 赞赏的话语, 会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 除了直接运用语言来表达积极的期望外, 还可以运用非语言表达方式, 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语等, 教师对幼儿微笑、点头、注视等体态语言, 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使教师的期望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
(五) 期待更好的合作——让幼儿和我们合作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幼儿的发展, 把幼儿的一些细小的不足改掉, 使他们能够积累更多的“正能量”, 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 教师需要引导幼儿, 让他们与我们合作, 一起进步。
五、基于“情趣”的艺术课程评价主体和方法
根据《指南》的精神, 明确在评价时, 关注的是幼儿的兴趣点和情感的激发, 以及幼儿是否能大胆地进行艺术表达, 发挥审美的功能, 同时鼓励幼儿学习主动性、专注力、学习习惯等的养成。评价更多的是指向幼儿后续的发展方向, 不是仅仅停留在目前的评价结果上。
(一) 教师、家长、同伴、自我等多元评价主体激发情趣
艺术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 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幼儿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与家长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交互评价。在正确的评价理念指导下教师和家长一起创设和谐、愉悦的情趣氛围, 肯定幼儿的亮点、兴趣保持的持久性, 充分发挥幼儿艺术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幼儿可以直接参与对自己以及对同伴艺术活动和成效的评价, 幼儿成为积极的自我评价者, 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学习者, 家长关注幼儿、参与幼儿的评价, 才能提供幼儿良好的家庭氛围, 给幼儿更多的支持, 帮助幼儿树立艺术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通过师生、生生、亲子等的交流互动, 让幼儿生成持续良好的习惯、能力、品质等, 始终沐浴在一种尊重、幸福、关爱、和谐的精神氛围中, 让艺术的理趣和情趣交相辉映。
(二) 多形式课程评价方法促进持续发展
依据幼儿艺术情趣的目标和特点进行评价, 主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一般采用档案袋评价法、展示评价法、观察记录法、个案分析法等, 充分获得幼儿活动过程的相关信息与数据, 了解幼儿现有的经验、能力、认知、兴趣等, 并对这些信息作出价值的判断, 进一步掌握幼儿的情趣认知、情趣能力和意志品质等等, 并随时调整教师的教学目标、内容和策略等。
1. 档案袋评价记录, 关注成长的点滴
通过制作幼儿的档案袋, 收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信息, 如幼儿艺术的作品、操作和表现的情况、艺术学习的兴趣、在家的学习情况、同伴的交往等等信息, 及时了解幼儿的发展轨迹, 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 激励幼儿情趣感知和创意表现等, 评价幼儿的发展过程。
2. 才艺展示评价, 激励能力的发展
以对外开放的形式展示幼儿的才艺, 锻炼幼儿的自信和能力, 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体验成功的喜悦。主要形式有快乐宝贝剧场的才艺展示、家长开放日活动展示、六一艺术节展示、重大节日文艺演出、毕业典礼、下社区和进商场的演出等等, 让幼儿展示自我、锻炼自我、肯定自我。
3. 期末各类评比, 体验艺术的成功感
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学习艺术的兴趣, 我们每学期定期开展幼儿钢琴、独唱、美术等评比, 并进行“快乐小歌星”“小小画家”“金话筒”“小小演奏家“等评比, 增强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锻炼幼儿的胆量, 树立信心。同时也创设家长与教师交流的平台, 增进了家园之间的进一步合作。
4. 个案观察记录, 情趣的因材培育
(1) 个案观察记录法:观察幼儿的行为, 发现其兴趣、行为特征的变化发展, 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切合实际的记录, 再形成合适的行动计划。同时, 设计阶段性活动《幼儿艺术情趣活动评价表》, 展开评价。
(2) 个案分析法: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每个幼儿都有各自的个性特点、能力差异, 基于个性动态的特性, 需要长期跟踪研究, 让艺术活动真正成为幼儿的探索发展的载体。
情趣艺术 篇10
1 茶文化对明代画家文人创作思路的影响
明代政治上保持高压专制政策, 使得画家文人的政治理想和意见不能得到正常渠道的表达, 在这种情况下画家文人的情怀转向了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道家无为状态, 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融入了茶文化之中, 赋予了茶文化更多更丰富的艺术境界和超然脱俗的审美追求, 强调个人的心灵和性情的自由与解放, 而这正契合了明代画家文人的心境。
明代的画家文人善于在心性解放中寻求雅致, 由此而带来了这一时期茶画作品多呈现婉约、淡雅的韵味, 从这种意境上可以看出明代画家文人力图追求将个人融于自然山水之中, 这不但是他们的审美情趣, 更体现了他们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超然隐逸的生活态度。
从茶艺美学的视角来看, 明代画家文人的茶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情趣侧重于审美主体的内在心灵感受, 通过外在物体和内心的观照, 在虚静清雅的境界中感悟天人合一的超然与闲适。
2 明代茶画的虚静清雅之美
2.1 明代茶画的虚静之美
道家认为芸芸众生万物的循环往复变化规律可以在人虚空清静的内心深处得到显现, 明代画家文人正是通过茶事活动来营造出一种虚静空灵的心境, 并以此来感受体验自然万物的循环往复变化的规律, 这就是所谓的“明心见性”, 虚静才能使内心空灵, 空灵才能洞察事物的变化。
明代茶画的文人画家主张在品茶作画时不受外界的干扰, 使自己保持一颗虚静的内心致力于客观世界的观照, 并将这种心理感受应用到茶画作品的构思和创作, 画家在这种虚静的内心心境下实现了超然物外, 从而可以明心见性来领悟感触自然之道, 洞察天地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和玄机, 以这种情怀去观察和创作的茶画是经过文人画家心灵净化和明性之后的领悟。
明代画家文人在茶画创作中把大自然的真谛和心性修养融于一体, 使得整个画面笔墨的运用自有其独到之处, 不管挥毫泼墨还是惜墨如金, 无不透露着经过净化之后的虚静之美。道家认为静是动之本, 在虚静的画面之下, 其实隐藏着笔墨所勾勒出来的灵动之气, 甚至喷之欲出, 于是就形成了明代茶画虚实相生、动静相宜的艺术审美风格。明代的画家文人通常在自己的茶画作品中力图追求和表达一种超然物外的虚静之美, 并以此作为个人的修养目标和最高境界, 因此今世之人在欣赏明代画家文人的茶画时常常会感觉到一种置身于桃花源般的虚静之美。
2.2 明代茶画的清雅之美
明代画家文人普遍受到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 在其人生境界和意识层面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静、洒脱、空灵、淡泊, 这种清雅作为一种生命格调, 是明代茶画创作主体文化修养和精神世界的一种写照, 相应地明代茶画也具备了一种质朴、脱俗的清雅之美, 清是指茶画创作主体冰清玉洁的品格和情操, 雅是指创作主体深厚的学识和文化修养所带来的胸襟和内涵。明代茶画的创作主体以虚静之心挥毫泼墨、厚积薄发, 勾勒出了一种与其心境和修养相匹配的独特意境。
雅是明代茶画创作主体在绘画品格上所追求的最高理想, 也是画家文人的品格修养的目标, 同时雅还具有另外一种诗意化的境界, 传统文化认为诗画本来就是一家, 并且很多画家文人本身也是诗人, 诗人作为茶画的创作主体, 茶画自然也就少不了诗意化的境界, 诸如明代著名茶画大家唐伯虎、文征明的画都有题有自己创作的五言诗, 这种诗意化意境反过来又烘托了茶画的清雅之美。
要品鉴和欣赏明代茶画的清雅之美, 就必须先洗涤自己的心灵使性情澄清宁静, 只有内心获得解脱和自由后才能以虚怀若谷的超然情怀去领略和感悟明代茶画所表现出来的清雅之美。明代画家文人在茶画创作上追求清高之美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情景的清雅, 二是心情的清雅, 以诗画助茶兴, 茶之清雅之境倍增, 以茶会友, 君子之交平淡情景淡雅, 以茶助琴棋书画, 文人画家清兴立现。明代画家文人品茶时抚琴, 琴声优雅婉转更能衬托清雅的茶韵味, 而清雅之茶又使琴声意境幽远深邃。明代茶画中多以品茶抚琴听曲为写意, 抒发创作主体心情的恬淡和优雅闲适, 寄托了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茶画中的琴赋予了茶画更多的韵律之美, 用琴声来表达高山流水的险峻、缓急和曲折, 用琴声来模拟山间风吹松动、鸟鸣空幽, 可以让欣赏茶画的人超越二维的空间局限, 进入到广阔的多维的艺术空间, 明代茶画的创作者善于把这种清雅意境融于茶画的创作中, 从而营造一种清静恬淡、清远幽深的清雅之美。
3 明代茶画虚静清雅审美情趣隐含的哲学思想
3.1 天人合一
道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为唐代茶圣陆羽所吸收, 并把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融入了茶道之中, 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获得个体的解放和自由, 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中国茶道的核心思想和灵魂所在。受茶道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明代画家文人在创作茶画时对山水有着独有情钟的厚爱, 明代画家文人为了领略天人合一的境界和大自然的奥秘, 经常归隐起来藏匿在山林幽谷之中品茗煮茶。明代著名的茶画《事茗图》中描写的场景就是画家文人聚集在山清水秀的草堂之中品茗论道, 表达了画家文人徜徉在天地之间, 闲适自得地品味茶、自然与人生, 欣赏这样的画卷可以让人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到画卷之中, 融入到大自然之中, 去品尝和享受那么恬静和天人合一的美妙。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运用到明代的茶画中, 表现的是画家文人一种意境相容的情景状态, 创作主体在自己营造的幽远之境中过着闲适自在的生活。
3.2 物我两忘
明代茶画的虚静清雅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最高审美境界, 在虚静清雅这中极度虚静的境界中物与我皆不存在, 更谈不上个人的情感和思想羁绊, 于是超脱的灵感跃然于天地之间而无拘无束。明代画家文人希望摆脱世俗的束缚获得心灵的自由而与天地万物自由来往, 于是通过营造茶画虚静清雅的意境来寻求生命的自由。明代画家文人在茶画创作中以物我两忘的情怀实现了茶画作品虚静清雅的自然之境, 茶画创作中只有自然之道而无我之本心, 故而摆脱了外界的阻碍和干扰, 在无限沉积的心灵中发挥自我自由的精神, 这样虚无缥缈的客体世界进入了虚怀若谷的审美主体内心, 从而实现茶画创作的最高艺术境界, 这样创作出来的茶画作品才能以幽远的意境发人沉思, 这也是明代茶画容易让观赏者获得精神自由的重要根源。
3.3 道法自然
道家认为人效法于地, 地效法于天, 天效法于道, 道效法于自然, 因此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道作为一种元物质, 他不仅存在于客观世界中, 也存在于人的精神认知世界里, 另外道应该是顺应自然万物之道。因此作为画家文人, 其自然之道不仅指审美客体及其所有相关事物, 而且还包括创作主体的内在心境, 要创作自然之境的作品, 内心必须具备自然的心境, 自然之境是绘画艺术的最高层次。明代画家文人在大自然中饮茶品茗, 营造的是天人合一的心境, 这样的绘画才可以把审美客体的美用自然之道表现出来, 在绘画创作中, 顺应自然造化将天地万物纳入到自然之道的境界之中, 并将这种境界通过笔墨所勾勒出来的画面表现出来。
3.4 返璞归真
朴素是自然之本性, 道家认为万事万物的原始状态是朴, 人之心境最为纯粹的时候也是朴素的心境, 这时才能最为真切地体会到事物原本的自然之美。明代画家文人通过煮茶品茗意在营造一种能够达到朴素状态的心境, 他们强调品德心性修养也是要努力将自己的心境置于一种朴素的状态, 并在这种朴素的心境下观察享受自然之美。明代画家文人通过对山水田园的观察和凭借自身的修养, 返璞归真到了平静质朴、清静淡远的审美心境, 于是在洞察自然之美的基础上将煮茶品茗中的自然之美渲染在了画卷之中。明代茶画虚静清雅的自然之美, 可以看得出审美主体超然脱世、返璞归真的精神世界。
4 总结
明代茶画虚静清雅深邃幽远的意境, 是画家文人内心精神世界和自然观的意象外化的表现, 明代画家文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是指在茶画创作中创造了虚静清雅的自然之美, 并使之陶醉其中而获得内心的精神自由。明代茶画虚静清雅的意境所体现出来的画家文人的审美情趣在于追求高逸的境界。明代茶画所勾勒出来的高朋满座、一杯清茶、身临幽境, 彼此之间以心灵相互感悟的画面, 无论是画中人还是观画人都会顿时领会到其中的奥妙, 这就是明代茶画虚静清雅审美情趣的奥妙之处。
摘要:明代茶画受传统茶美学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比较深, 呈现出独特的虚静清雅的审美情趣。本文分析了茶文化对明代画家文人创作思路的影响, 解读了明代茶画所表现的虚静清雅之美的内涵, 并对明代茶画虚静清雅审美情趣隐含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探究, 认为明代茶画虚静清雅的审美情趣是明代画家文人对高尚境界不懈追求和对自身修养孜孜以求的产物。
关键词:明代茶画,虚静清雅,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康健.文征明绘画艺术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
[2]林玉洁.明代茶诗与明代文人的精神生活[D].中南大学2012
[3]何晓芳.唐代茶文化探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0
[4]窦萍.透视中国画“斗茶图”及其茶文化内涵[D].浙江农林大学011
[5]高希.唐代茶酒文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
[6]张莹.宋代茶事绘画及其文化内涵探析[D].河南大学2012
[7]姜斐斐.文徵明的山水世界[D].复旦大学2010
情趣艺术 篇11
关键词:竹笛演奏 情趣 韵律 融合实践
一、竹笛艺术中审美的概念及意义
在我国竹笛艺术发展中,无论是艺术情感还是曲目韵律,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竹笛艺术审美的影响,其演奏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手法展示,更是从美学角度出发的艺术思考。在当前的传统美学思想之下,竹笛艺术的审美更加决定了当前竹笛艺术情趣与韵律的发展和融合,在竹笛演奏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古典审美学的角度来看,竹笛艺术演奏之美在于对艺术作品中所追求的艺术整体性以及韵律规律性,其审美标准取决于竹笛演奏的整体意向之中。而从当前的现代化审美角度来看,信息的多样化传递决定了其竹笛演奏审美需要符合多元化的审美标准,保证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下能够深入探索竹笛演奏的情趣与意境,保证开放而又自由的文化精神能够在竹笛艺术演奏中得以展现,不同的艺术与审美意识形态都能够在竹笛演奏中融合并展现出来。在这样的古典与现代化的审美结合下,竹笛艺术的创作与演奏都需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与实践之中,保证其艺术风格能够满足不同音乐内涵的需求,使多元化的竹笛情趣体验以及曲目韵律受到不同审美标准的考验,真正从根本上完善竹笛艺术的多元化演奏风格。
二、竹笛审美之下的情趣与韵律
在传统与现代化共同影响的艺术审美眼光之下,竹笛演奏的情趣与韵律在传统的竹笛演奏上发生了深度的改变,情感与意韵的融合更加保证了竹笛音乐的特征性,使竹笛艺术从不同的地方韵味中提升自我的艺术性。在多元化的审美之下,这样的竹笛艺术情趣与韵律的体现更加适应了当前多元文化对于竹笛演奏内涵的要求。
(一)竹笛韵律
在中国传统美学概念之中,韵律是神韵、古韵、风韵等多种概念的融合,是民族文化与美学概念在艺术领域的探索和表达。从最初的诗歌开始,韵律就已经以古典的形式出现,人类对于艺术韵味的追求从未停止。对于竹笛演奏来说,其所蕴含的天然神韵符合当前文化审美中对于韵律的追求,一曲竹笛演奏更加能够从自然中感受竹笛独特而又优雅的音色,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可以根据竹笛曲目的特点来调整演奏方式,保证竹笛演奏不仅能够从音色上给人以美学体会,还能够从演奏方式上顺应当前文化的演奏需求,保证演奏的方式能够结合竹笛的自然韵味为竹笛艺术的发展增添旋律的篇章。
从竹笛演奏的特点上来看,其较为擅长取材于大自然,在自然的艺术色彩中融合当前时代的文化审美以保证婉转悠扬的曲目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竹笛艺术韵律的追求,无论是山水河流还是虫鸣鸟叫,无论是自然风景还是古典情趣,都能够在竹笛演奏的韵律中展现出来,其演奏所赋予的竹笛艺术的色彩性和自然性能够带着聆听者穿越千年的光阴,在古色古香的竹笛韵律中感受自然与历史之美。从美学角度来看,竹笛演奏正在根据其自身艺术性改变韵律,保证在原有古典内涵的角度加入现代多元文化的需求,以保证古典作品中的意境和风格都能够被现代化的文化内涵所接受,保证竹笛音乐的特点能够根据其风格的不同来完成自我蜕变。无论是江南竹笛韵律还是以昆曲为基础进行创作的竹笛曲目,都能够保证其艺术在传承了古典曲目特点的前提下融合当前的竹笛演奏情趣,在实践演奏中感受不同音律特点的独特魅力。
(二)竹笛情趣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音乐本来就是抒发自身情感的艺术方式,无论是喜怒哀乐都能够在音乐中充分展现其自我价值,保证以音乐演奏来传达自身思想。而对于竹笛艺术来说,其情趣就是保证传统的艺术韵律在现代化音乐发展中被传承下来的重要保障,演奏者的自我心境最大限度地决定了竹笛演奏的风格和特色,能否符合当前艺术审美,能否与竹笛中所蕴含的韵律进行深度地结合都取决于演奏者对于竹笛情趣内涵的把控。在竹笛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可以将自身的情感与想象力融入其中,这样就能够真正演奏出竹笛曲目中所蕴含的真挚的艺术情感,保证贯穿整体的情趣内涵能够推动竹笛艺术的发展,保证竹笛的演奏能够与当前的文化艺术审美深度融合。
在竹笛演奏的情趣内涵展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情感展现的前提下演奏者的动作、线条或者行为都是直接影响演奏情感的内容,相较于语言来说,竹笛的艺术演奏更加能够满足聆听者对于情趣的追求,更加能够保证情感艺术体验的深度传递。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竹笛演奏的情趣内涵也是演奏者自我情感的流露,无论是演奏者还是聆听者,都能够根据演奏曲目的不同来引发自身强烈的情感共鸣,以此来保证能够在竹笛曲目中体会竹笛韵律与情趣的融合效果,感悟竹笛曲目写作者的情感内心。从演奏技能上来看,演奏的技巧和手法都是对于竹笛情趣与韵律艺术的另一种展现方式,只有增加了自我情感的艺术演奏技巧才能够真正拥有在情感与技术结合中所具有的艺术价值,才能够保证从聆听者的内心引发共鸣,将竹笛演奏铭刻在聆听者的心中。
(三)竹笛演奏中情趣与韵律的融合
探究了在审美内涵下竹笛艺术的情趣和韵律之后,我们可以从演奏者的角度分析情趣与韵律的深度融合。一般来说,从演奏技巧上融合自我情感,就能够保证竹笛音乐在韵律中结合情绪的需求,以此为基础真正展现出古典艺术情趣以及现代化审美韵律,保证了古典和现代的融合,才是对于竹笛发展最为有效的融合手段,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演奏者的技巧水平。总体来说,竹笛审美艺术下的竹笛演奏情趣与韵律的融合还需要演奏者从内心的感受出发,结合不同的艺术文化背景进行深度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高纯华.“长安笛派”之探微[J].音乐时空,2013,(12).
[2]胡亮.回顾与思考 解蔽与探索——新时期竹笛作品创作述评[J].人民音乐,2012,(07).
情趣艺术 篇12
关键词:书法艺术,汉字,审美情趣
开展书法艺术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 从而使其具备娴熟美观的汉字书写能力, 循序渐进地养成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 是我炎黄子孙的基本民族素养, 更是当前素质教育课改的主要方向之一。
书法艺术教育与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汉字作为书法的载体, 其构成元素可以纵横组合, 万般交错。从而形成了丰富的, 鲜明的汉字形态。所以汉字这个包含着特殊文化因子的符号从出现那天起, 就蕴涵着无与伦比的灵动之美、形体之美、意向之美、点线之美及空间之美。著名美学评论家宗白华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最原始的文字就具有美的特点。汉字在创造开始, 就在走着实用与艺术美的合一方向, 中国汉字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 基本停留在符号图案阶段, 而汉字则成为表达中华民族美感的工具。”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也曾有言“汉字以空间广阔, 无穷的结构之美而使线条得到自然之美的重组, 不但可以随心变化、屡屡创新, 还可在线条的复杂形态美之外追求汉字的意境之美, 使书法产生更丰富的美感。”他还说“书法艺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能‘恢扩才情, 酝酿学问’”这都告诉我们, 可以借助书法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汉字的书写过程, 是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意识的过程。“审美欲望是人基本欲望的高级阶段。人的欲望和需求是审美的心理动力”在审美的过程当中, 主动的推敲和探索是艺术鉴赏的主要表现。中国汉字是形象文字, 每个不同的汉字都有其特殊的“形”, 要把字写得准确美观, 除了掌握汉字的基本构字规律外, 洞察力也尤为重要, 如笔画的方向及长短、组块的布局及大小、结构的重心及疏密, 形位的错让和体势的放收等。书写之前要仔细观察, 把握特点, 妥善布置, 这个操作过程就是审美能力的提升过程。字写得准确端正、整洁美观, 就会出现赏心悦目的书写效果。学生在书写的时候, 尤其在大庭广众前希望大显身手之, 这时往往能表现出积极地“寻奇”、“寻新”、“寻佳”的心理状态, 并且在“寻佳”心理的支配下, 会产生连贯的“寻最”审美心理。这种积极的心理深化了审美心理, 深化了心理创新潜能。李岚清说:“学校应高度重视美育, 通过美育塑造人格, 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必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那种以教化手段教育学生的时代早已淘汰, 未来的新世纪要用美去美化人们的心灵, 净化人们的心灵, 在美的欣赏及鉴定中提升自己, 完善自我的人格。”美育的范畴很深很广, 学科复杂繁多, 但是艺术互通。书法教育要达到有效地提升学生整体的审美水平,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学会观察, 培养审美感受力
我国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察之者尚精, 拟之者贵似”, 由此可见学会观察在书法学习中非常重要, 它是学生规范、准确、娴熟、漂亮地写好汉字的基础。教学实践当中, 我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汉字的组成部分, 笔画特点, 笔画顺序, 字形结构及汉字的笔意, 以保证学生在练习中能够做到书写准确、美观, 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方块汉字的形式之美, 能够在笔意中体会书法的意境之美。既有“肥不露肉, 瘦不露骨”, 又有“丰腴雄伟, 体态端庄”, 更有“风神峭劲, 清秀挺隽”。
二、深入欣赏, 提高审美鉴赏力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书法艺术瑰宝。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 我让学生欣赏了大量的商契文, 周鼎文, 秦篆文, 汉隶, 魏碑, 晋帖、唐楷, 宋行等图片, 让学生对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 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变有初步的了解。接着在课堂上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分析为学生准备临摹的优秀范帖, 让学生理解点画力量之美, 字形之结构的变化之美, 汉字的组合的统一之美。通过反复长期地对优秀书法作品的看、读、想, 学生就会有新的发现, 新的感悟, 新的提高。在范作演示方面, 教师现场示范尤为重要, 它是书法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一直坚持一课一示范的教学习惯, 通过长期的课堂示范, 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汉字的笔画特点, 用笔方法, 结构处理, 章法布局及创作方法,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三、大胆实践, 形成审美创造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带来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增强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在长期的教学当中, 我发现学生由于年龄小, 爱玩好比, 有强烈的好胜心及荣誉感。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 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书法类比赛, 鼓励他们大胆创作, 实践, 参与。在学校内我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硬笔书法与软笔书法比赛, 并设置不同的等奖, 一定程度生扩大获奖比例, 提高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及书法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但学生的好胜心得到了满足, 又增强了他们对书法的热爱之情。我还积极辅导小学书法班的学生参加各类书法比赛, 在“华夏杯”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大赛中, 我辅导的三十多名学生中, 一等奖一名, 二等奖三名, 三等奖十一名, 剩余学生全部获得了优秀奖。近年来我辅导的学生中, 有170 多人次获得全国级奖励, 奖励是对学生极大的鼓舞, 同时也使其他学生产生了勤奋努力的强大动力。
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练习书法的动力, 我在班级教室学习园地里设立书法展示区, 有计划地展示优秀书法作业, 这样不但推动了学生书法学习的积极性, 也让全班学生通过优秀的书法作业得到审美与启发。
千载之沧桑, 百代之磨练。中国书法艺术用它古朴的甲骨、雄浑的篆书、优雅的隶书、清秀的楷书、潇洒的行书、灵动的草书, 孕育了东方文化, 征服了世界的眼睛。它不愧为华夏神州的宝贵财富, 世界艺术的精彩篇章!我坚信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 勤奋的学子们一定会领略到汉字的点画之美, 体悟到书法艺术的神秘魅力, 提高自己的书法艺术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书法美学》陈振濂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2]《书法审美感悟》邓清远著贵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