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趣教学

2024-06-30

小学语文情趣教学(共12篇)

小学语文情趣教学 篇1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既要重视知识点的落实,达到教学目的,又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情感性,从而实现情趣教学。

一、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梯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各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二、教师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

教师提问时就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最后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梦圆飞天》这篇课文时,首先向学生介绍“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有关情况,有条件的可播放有关“神舟”5号升入太空的录像片断,提出问题,课文是怎样记录这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让学生自读课文,因课文较长,应保证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并提出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多读几遍,并把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请同学们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怎样描写的,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可指名学生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自己在自学课文时遇到的疑难问题。文中着重描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人们为“神舟”5号航天飞船送行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送行的人中有“与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感受到的气氛表达出来,体会人们为“神舟”5号航天飞船送行时的无比激动的心情,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来体会航天员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只有这样,才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压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所获。那么,如何才能把握课堂提问这个度呢?有位教学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堂提问重情

所谓情趣教学,即激发情趣,兴趣盎然的教与学。目的是让老师有感情的教,学生有感情的学。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我们知道“言为心声”,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洞察世态万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把这种感情溶进到你的言语中,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的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化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善于发现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细致的。从而达到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了然于胸,

教师要善于思考,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两语,轻描淡写的走过场。对于一个典故,你可以就此讲一个故事,学生都喜欢故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词有意思的多。对于文学常识,教师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授,不要用记忆性的思维来回忆,溶进自己的理解,感受。

四、课堂提问重效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否则,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给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提问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五、课堂提问重评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对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识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好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教学评价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好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在有些教师的课堂评价中,对学生的称赞表扬不绝于耳,无论是答了几个问题的,还是回答了几句话的,教师都几乎无一例外地翘起大拇指,称之“真好”“真棒”;或者兴师动众,一次次地要求全班学生掌声鼓励,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更为可怕的是,一些教师死守事先写好的教案,当学生的回答进入“教案的套路”后,教师抑制不住满心欢喜,又是夸奖,又是板书。要做好教学评价,首先是要确定好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可以分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

总之,教师的提问有较大的包容空间,学生的思绪才会放射出个性的耀眼光彩。

小学语文情趣教学 篇2

摘 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情感体验美、启发想象创造美、审美阅读感悟美、视听结合感受美等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情趣 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功效。从语文教学来说,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从成长成才来说,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呢?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

一、激发情感体验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进行理解和领会课文内容。其实,在多种感觉器官中,触觉也是不容忽视的。触觉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综合感官来学习知识,体会文章的意境,从而感受文章语言的鲜明、准确、生动、优美。朱自清的散文《春》就是一篇典型的课例。作者对春风的描写,从触觉、听觉和嗅觉三个角度来写的。在讲课时,教师抓住了“抚摸”一词,让学生自己像母亲一样充满爱意、温柔地抚摸自己,就能体会到作者运用了形象、准确的词语,通过手脑并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到大自然那种神奇的美。

二、启发想象创造美

想象是一个人的思维不受某种特定的时空限制时,所产生的一种飞跃。想象是创造的基础。能使学生对作者的作品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运用再造想象,创造性想象,想象相关形象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指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想象文章描写人物的性格、心理、说话的表情、动作和周围环境情景等一些再现性和创造性想象,来体现学生本身对作品中的人和事的一种美的鉴赏。如《桂林山水》的作者在某篇布局上匠心独具。在分别写山写水时,不是直接和盘托出,却荡开笔触,先讲大海的浩瀚,西湖的秀丽,泰山的雄伟,香山的红叶,最后写出桂林山水的奇特风光,烘云托月独具一格。在学习时,教师随着优美的旋律朗读课文,学生闭眼遐想,随着教师的语调时而雄壮激昂,时而流水潺潺。学生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丽仙境。学生用语言描绘着遐想的情景,从而对教材本身的内质美和形式美由感知――想象――体验发展成为学生的直觉,对所学内容心领神会,受到美的感染。

三、审美阅读感悟美

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不仅是在引导学生品评阅读文体材料,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文体之中课堂之中拓展开去,在生活实践中去感受品味美之存在,生活中的人、事、物、景处处有美的存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和心灵去感受生活的美,更利于学生对美的感受经验的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学生阅读指导与训练,才能让学生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到阅读的无穷乐趣,最终将文字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逐渐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例如《小桥流水人家》,山青、水秀的村子四周被起伏的山峦包围着,婉蜒如带的小河,终年不息地唱着小曲,水清得可以看见小虾游泳。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真是“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这是多少人的?衾锼?乡、梦中江南啊!”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在作者眼里,家乡的日出是美的,家乡的清风是美的,家乡的小溪、小桥、杨柳,是美的,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

四、视听结合感受美

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调动学生的智能空间,凭借丰富的想象进入美妙的意境;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展开想象,启发思维,再由情感驱动,引发情感共鸣。教学《秋天的雨》时,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使学生通过多媒体运用和课文文字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堂创设教学情趣管窥 篇3

一、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研究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的20%。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的70%。可见,视听结合的认知方式优越于传统教学。传统的教学是板书加讲解的单一方式,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积极性不高。而多媒体创设了一种逼真的教学情境,将书本内容转移到画面上,辅以音乐、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功能,表达方法更加立体化、动态化,有别于以往的平面、静止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手段突出的特点是给予学生感官冲击,增强了感性认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观念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影响,考出好成绩,考上名校仍是教师和学生的最终目的。教师按部就班的展开教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无非是讲解课文,让学生读写,做练习,布置作业。学生学习就是在课上听教师分析字、词、句,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然后把教师要求划的重点词句划起来,把教师要求摘记的内容记下来,甚至把课文背的滚瓜烂熟的,练习册练了一遍又一遍,到考试的时侯背一背课文,读一读作业,看一看试卷。这一固定的教学套路让学生学习只盯着书本,被束缚在教室内。教学是生硬的、机械的,语文教材的丰富内涵不能让学生从内心体会,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的间接经验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忽视了教学内容该怎样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心理需要相联系在一起。这就扼杀了学生发展的土壤,培养出的是机器人,他们的创新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个性等都受到抑制。就拿作文来说,全班学生写出的都是一个模式,无论题材、描写的对象、修辞等如出一辙,让人感到无语。曾经有这样的相声段子,说有个学生写去公园郊游,首先看到的是假山,接着写大家玩捉迷藏、吃东西;同样再写作文时,地点是烈士陵园,首先看到的是坟地,接着写大家玩捉迷藏、吃东西。在让人发笑的同时,也讽刺了现实教育的缺失。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亲身经历中去感悟,这样才能内化知识,才能达到教育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明确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同等重要,树立教学生活化的观念,关注儿童的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在课上容易疲劳、会出现做小动作、睡觉、开小差的现象。教师需要提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讲。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通过情境的创设能转移学生的消极心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问题教学情境能很好的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具有吸引学生的力量。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教学中教师对提出的问题要精心设计,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不能用成年人的思想去设计问题,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产生思维矛盾,进而有思考的切入点。一是问题难易适度。过于复杂,学生犹如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入手思考,失去思考的兴趣,主动放弃;过浅,没有探究思维的必要,提不起学生的重视。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二是问题答案开放。教师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回答,答案不能是唯一的,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补充,拓宽思考的尺度;三是问题要层层深入。教师提问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上,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也可以将问题设计成不同层次的小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所收益和发挥。问题的层次性能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与探究,并都能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四是问题有针对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

四、创设角色扮演教学情境

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情境教学中的角色扮演给了他们展现自己的舞台。小学语文课本内容有的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学生把课文的描述迁移到自己的表演中。角色表演活动建立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础上,用自己的思维去细致揣摩,再用自己的方式演出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满新鲜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乐在其中。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文中的“事”好象就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好象就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越感到学习的轻松。

小学语文情趣教学的实施 篇4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发达的信息条件, 开阔学生的视野, 促进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1课《草船借箭》, 预习时, 教师可布置阅读《三国演义》;第12课《将相和》, 预习时, 教师可布置阅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第13课《景阳冈》, 预习时, 教师可布置阅读《水浒传》;第14课《猴王出世》, 预习时, 教师可布置阅读《西游记》。这样的阅读, 没有成本的增加, 而阅读的范围则无限。

看图说话、答题, 可谓老生常谈。运用知识可视化策略, 让教学丰满生动、饶有趣味。课前, 我都要收集大量精美的视觉素材制成课件, 以备学生观察、学习。在小学课文中以说明文、记叙文为主, 说明文需要具备直观认识的图片冲击视觉, 让学生的思维涌动, 之后发表所思所想;记叙文的不同之处是按时间顺序展示课文结构图, 学生看图复述, 要求声情并茂。

二、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学习《妈妈的账单》以后, 我要求学生对这篇文章熟读精思。因为这不是一份普通的账单, 而是包含着教育技巧和爱的表达的账单, 有着妈妈的良苦用心, 相信对很多学生都有非常大的启示, 他们的妈妈并没有给他们开出类似的帐单。并且要求学生将心比心, 让他们说出心里话。我提问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发生没发生过类似妈妈的帐单这样的故事?我们又是怎样处理这种事情的?这篇文章究竟好在哪里?有没有拨动你的心弦?父母究竟给了我们多少的爱?在你们的爸爸妈妈中, 有多少是白头发的父母?”我看到了三分之一的学生举起手。我对学生说, 你们现在还是小学生, 居然这么多的学生父母累白了头, 等你们到了初中以后, 甚至大学毕业了以后, 你们的爸爸妈妈又有多少是白头发的?恐怕到那个时候黑发的爸爸妈妈都不多见吧?!这让我想起一句名言:白发往往因为遗传, 但通常是由儿女遗传给父母。让我们以这句名言为主题, 借鉴《妈妈的账单》, 写一篇表达父母之爱的文章, 具体的题目自拟。

我看到很多学生的表情很郑重, 有的学生眼睛还湿润了, 我感觉到教学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作文交上来, 大都细致入微地描述了父母对他们的至爱, 通过稚嫩而真诚的文字, 我感到了“爱”对他们的深深地触动。

三、结合语境, 品味语词, 巩固学生的体验

每一篇文章能够流传下来, 必然有它的独到之处, 所以, 语文阅读教学中体验性学习应该尤为重视对文本词语的品评体味, 教师注重体验品味能为学生理解知识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 提高语文知识学习的效率, 同时, 语文知识的学习, 又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文本、把握作者意图、提升人生境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 阅读教学体验性学习既重视学生的主动体验品味, 又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具体来说, 品味语词, 可以结合具体语境, 帮助学生理解临时意义和词语的隐含意义。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 找到文本的“空白”, 创造意境, 让学生主动地将文本与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或补充情节上的空白, 意念上的省略, 或改组原文的内容, 或延续原文的情节, 或对原文的某些观点进行提炼升华, 从原文引出新的见解, 进而使学生的想象形象、生动、具体, 学生得到的体验也更深刻。

创设小学语文课堂自主情趣的技巧 篇5

【摘要】小学语文是学生的启蒙学科,是学生将来交流和理解这个世界的基础,它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是培养孩子综合素养,形成独立品格、完美人格的重要学科。如何提高这个阶段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掌握一定科学的、合理的方法。本文从分析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出发,提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提出具体对策,以解决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27-02

教育情境,是指在教学、教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建立的一种学习环境,让认知效率最大化。教育情境是连接教师教学。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一座桥梁,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语文教育家指出:教师的基本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这既要靠教师的知识经验,还要靠他们的艺术和品格;而表现良好的学习情境的标志是,使学生有广泛的思考自由。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的重要教学方式。本文摘取几则创设教学情境的案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诱导学生自采自理,快乐使用信息资源

这个年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蓬蓬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小学语文新课标》对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语文素养”作了明确的阐述,即“热爱语文、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增强能力、提高修养、陶冶情趣”等。这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拓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如何利用网络信息和资源,我的做法如下:

1.广泛地自采自收。互联网中的信息和资源不仅量大、而且面广,但信息和资源却良莠杂陈,对于思维尚处懵懂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教会他们如何在其中摄取精华部分显得极为重要。在这入门阶段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引导,比如向他们推荐一些健康向上的网站,帮他们提供找寻优良信息和资源的途径,以及如何合理地筛选、下载资源等等。切不可让学生误入歧途,迷恋游戏,否则会适得其反。

2.细心地整合资料。由于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处在萌芽阶段,下载的东西很可能既杂且乱,有的不适合交流,有的不利于互动交流,我就教会他们在去芜存菁的前提下,用制作PPT的形式整理自己的资料。PPT的制作简单易行,许多学生可能一拨即通。通过学习,学生就可初步掌握文本设计、复制、粘贴、插入等技巧,有时还会有不同凡响的作品出现。再通过多媒体播放来交流,既直观又高效。

3.愉快地互动交流。互动交流可以分为课堂集体交流和课外小组交流。课外小组交流:利用课外时间或自主学习时间进行小组交流。为课堂集体交流提供最优秀的信息和资源PPT作品。课堂交流是主要形式:由大组优选后通过多媒体向全班同学展示、解析自己的作品。

这样完全自主性的网络信息“自采自收”,毋庸置疑会使孩子的兴趣大增,也让孩子们在搜集资源时信息量大增,他们在这种愉悦自主的活动中,既拓宽了视野,又增强了信息采收能力,既提高了自身修养,又陶冶了情趣,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幸福度,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例如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时,孩子们搜集的信息资源多得真让人目不暇接,从意大利威尼斯的所处位置、建筑特色、风景名胜、城市风貌、桥梁、世人称誉的词句到小艇外面的样子、里面的设施装备,游人相片……真可谓是五花八门。广采博收,孩子们获得的资源、接收到的信息、享受到的欢乐是不言自明的,加之在多媒体上大画面的集体交流,学生有如卧游威尼斯般畅快。

二、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快乐品味教材文本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充分说明了多读的重要性。但书海茫茫,人生渺渺,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文本所表达的实意,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真情,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达到“会读”“善读”之目的,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学生的朗读达不到“会读”“善读”之目的时,为师者当如何处理?我的做法是亲自露上一“口”。让自己训练有素的范读来打动孩子们的心,用真情来激活学生的兴趣,用激情来感染学生的心灵。在老师“以‘声’作则”的引领下,让学生从中体会朗读的技巧。如我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为了表现草原的壮美,我利用多媒体设备,首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美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伴读音乐,一边欣赏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在我的范读声中,学生们似乎被带进了草原,并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萌发了他们“我想读”的欲望,到达“我乐读”境界,收到“我会读”的效果。

三、诱导学生互帮互助,快乐尝试合作学习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合作学习能让孩子们充分展示个人智慧,发扬团队精神,达到集思广益的作用。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融洽气氛,快乐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如我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先让学生读课文,而后发问:一群野游的少先队员,在天气突变的时候却迷了路,那么,这些少先队员怎样救自己呢?问题抛出后,孩子们顿时热情倍增,他们有的高声朗读课文来回答,有的根据曾看过的动画内容进行回答,纷纷散发自己的潜能,尽情地发挥,孩子们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一个个自救办法当然也就应运而生。为了在创新中求异,我又适时发问:“你们还有其他课文中没说到的自救方式吗?”此时,就会出现有人提出一些方法,可自救的方式无法实施,又会互相展开争辩,在争辩中人人得到启发,共同进步。

创造自主情趣有百法,非本文能一概论之。总而言之,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就是让像雏鹰一样可爱的孩子们试飞,就是借快乐的翅膀,激发学生从起步到腾飞的学习情趣,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起飞、滑翔、飞翔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心灵的愉悦,获得真正的快乐。只要我们引领学生进入了快乐自主这个大本营,我们的语文课堂定会事半功倍,让学生终身受益!

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而其最终归宿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学生的健康发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因此,站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教师应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杨九俊主编:《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肖川:《教什么和怎么教》,《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7年第5期

[3]张菊荣:《课堂观察:基于实践改进的研究“革命”》,《江苏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4]徐忠梅.《多媒体与语文教学中的三个问题》[J].文学教育(下).2007(01)

[5]彭小明.《论语文板书的要求》[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6]江玲,邹霞.《微格教学与教学技能分类》[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5)

[7]吴禹春,丁日杰.《论板书的意义、作用及原则》[J].教育探索.1996(02)

[8]王松泉.《语文板书教学及板书学研究概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1989(03)

[9]滕启.《谈沙塔洛夫教学法理论与实践基础》[J].教材通讯.1987(06)

小学语文情趣教学 篇6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新的《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人教版所载入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美文,可读性强,琅琅上口,篇篇寄予深深的情和意: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洒脱,有“生死考验”悲壮……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充分地,不同形式地读,在读中融真情,在品读中悟人生。如教学《林海》一课我充分运用换词品味、省词品味、换位品味引领学生进入到文本中,进入到大兴安岭的“岭”中去。在朗读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热爱大兴安岭的浓浓之情。又如教学《地震中父与子》一课,在危急关头,父子是那样的沉着、镇静,顾个人安危于度外。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与主人公换位,亲身体验。学生在换位中,对父亲油然而升一种崇敬的心情,此时在现朗读课文,学生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就能字字入情,句句含意。学生内心的情感就会被激发,被感染,生与生,生与师,生与作者就会产生情感共振,学生就会在共振中迸发情感,放飞情感,情中诵读,读中理解,读中悟出人生的道理。

二、演中体验情

表演是儿童最喜欢的表现形式。在阅读教学中,也是对课文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现”课文的情境,把抽象的文字变为形象的身姿运动,学生在真切的角色中内心获得体验,急切想迸发内心的情感。如《夏夜多美》的教学,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找伙伴表演。在表演中,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意境中。与文相融,喜欢上了文中的小角色,接下来整节课充满生机。此时的学生一个个满脸通红,兴奋极了。整堂课,学生的脸上无不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在真切的角色中内心获得体验,急切迸发内心的情感。课文再现课堂,学生入情入境,美的生活再现学生的心中。

三、思辩中感悟情

在阅读教学中,“思考”“辩析”中感悟也是一种形之有效的方法。在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时,我与学生也感受到了课堂情感的冲击,产生了心灵的共振。我们循着“春光是这样的饱满,这样的浪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这一个句子,探询冰心眼里的春光是怎样的浪漫,怎样的饱满?学生首先发现:“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缝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这是花的浪漫!还有谁也是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再去读文寻找,于是一个个集现实与浪漫为一体的句子都被学生找出来了:“这几扇大红门,就像一只大魔术匣子,盖子敞开着,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关不住的小天使。”“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春光里有儿童也有海棠,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是文中的这一小节:“对,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他适时地浇水施肥,花也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抓住这里的“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进行层层激荡。首先理解句子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快乐自己,快乐别人”,接着联系上下文读读怎样才能“快乐自己,快乐别人”,从“花”来看是“管理得好,开得旺。”那么,“儿童”呢?我们呢?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吧!这样,循着课文的思路,摸着了作者的心路,学生的肺腑之言也喷涌而出。学生的智慧火花被点燃,享受到了语文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描绘中释放情

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内容,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笔描绘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也是激发审美情趣的一种有效的切入点。如在熟读课文《乡下人家》之后,我巧妙地利用绘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学生用彩笔将各自体会到的美丽的乡村生活画下来。孩子们群情振奋,开始紧张而投入地作画。20多分钟后,学生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杰作分组交流、欣赏,并推选了组内最出色的几幅,作品虽然简单稚嫩,但乡村生活的特点、神韵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画中。从读文理解,到作画悟情,再到析画赏美,学生运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还原课文的内涵和意境,缩短了与作者的心灵距离,从而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美”,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五、在情境中触发情

小学语文情趣教学 篇7

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逐渐的施行, 相关的学者对于小学中语文教学只重知识学习能力而忽视情感的态度培养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情趣”教学, 其教学理念充分地展现了对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兴趣和情感的重视。

新课改中重点强调了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的提高;对学生语文情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的关注, 鼓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充分的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主动意识;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的提高是在感兴趣的活动的前提下。顺应时代而发展的“情趣教学”充分地在新课标中得到了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体现, 真正的实行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的理念。

“情趣”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是一种新的机制, 在于激活学生内部的学习动力。不仅能够进行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 而且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进行三个阶段的教学划分, 包括了高年级、中年级语文的学习能力的强化、重视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年级则在二者之间, 既要培养阅读写作的能力, 又要培养识字能力。

由于各个年龄阶段不同, 对于语文的理解能力也不一样, 因此, 需要因材施教的进行“情趣”教学, 以便在轻松的学习氛围的营造下也能够将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

二、合理利用课堂时间, 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在《课堂教学结构》中指出:通常在上课开始的五分钟以内, 学生会一直处于初始的兴奋阶段, 并保持上升的趋势;学生维持心理兴奋的状态在五至十五分钟以内;而十五至二十五分钟时, 学生就会出现注意力下降的现象, 心理也处于疲劳的波谷。因此, 想要将学生引入课文中的情景就需要牢牢地把握住课前的几分钟。

通常课文导入部分都会设计在课前的五分钟内, 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笑话、故事、歌曲、诗歌等多种方式, 并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类的教学工具, 进行学生独特情感体验的环境的营造, 便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使得学生的兴奋点受到激发, 确保课程的安排能够开展顺利。

想要真正地体现出一堂课的价值, 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中的融入和参与, 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 往往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教师在讲台上说, 学生极少有响应。

由于中国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提倡的是应试教育, 因此, 大多数的语文老师为了达到课程指定的目标, 完成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强调的是知识教育的时间紧缺, 从而忽视了课堂开始时导入设计的环节。紧凑的学习内容, 乏味的讲解方式, 与小学生好动活泼的天性截然相反, 以致小学生难以吸收完全教师所讲的内容, 同时在高压的上课模式下, 学生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情趣”教学的弊端

前面提到许多教师对于“情趣”教学的不重视, 反之, 也会存在一些教师对其过度的重视。

语文教师相较于其他科目的教师而言, 更加的感性, 也因为这样, 有些语文教师对于“情趣”教学的认识不足, 因为他们将“激情”的外露同等于情趣, 他们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里总是热情澎湃, 使得学生目不暇接, 产生审美疲劳的情况。

有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引导过程, 往往是采用暗示的方法, 对于情感的走向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对于学生能动性、主动性的培养起到了限制作用。

四、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小学生常会感觉到压抑、无趣, 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模式。走过了以基础性学习为主的一二年级的学生, 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厌倦, 对不断学习的语文课堂, 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束缚, 非常的向往“牢笼”外面的世界。

不完整的理想抽象的思维在小学生身上得到体现, 因此, 需要进行形象性的学习,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的感知, 加以课堂知识内容的学习, 同时进行小学生思维情感的强化, 为了更为贴切、真实的感受生活,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课外实践活动, 如:手工制作、公益活动、实地参观等。

五、良好价值观的培养

在经过了低年级的识字造句的中年级学生, 对于文章的写作有了初步的认识, 虽然存在无法完整的表达出中心思想的情况, 但是简单成型的文章还是可以完成。通常, 写日记是提高中年级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日记不但能够及时地反映出学生识字造句的实际情况, 对于生活在学生情感的表达也能够一一体现,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并且引导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以便提高他们自我判断能力。

六、总结

作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情趣”教学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的重要。为了从小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乐于助人的品德, 进一步提高国民综合的素质, 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 关注情感的变化, 满足其学习的需求, 视情况而定, 因材施教, 教师必须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充分认识“情趣”教学的精神理念, 切实的进行“情趣”教学对中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引导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情趣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情趣,发现美,创造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勿忘“教书育人”, 要遵循学生的审美心理规律, 挖掘美的因素, 创造美的意境, 使学生在阅读品析课文中体验感悟美, 在练笔和实践中表现和创造美, 帮助他们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钻研教材, 挖掘美的因素, 引导学生发现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 引人入胜的幽美意境, 凝练生动的词句, 独抒性灵的的抒情等, 语文课程的美之所在比比皆是。高山流水、朝霞彩虹、花鸟草虫, 可以从自然景物的形、色、音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体验, 如《海上日出》, 可以使人感受朝霞、旭日的梦幻般的色彩之美, 《观潮》使人领略到奔腾壮观的声势之美, 《桂林山水》可以使人感受山水的清、静、奇的玲珑剔透的图画之美;“留恋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可以使人感受到婉转悦耳的音乐之美;《一夜的工作》《穷人》等塑造的则是人间自有真情在、最美在人心的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人性、人情美。小学语文课文的内涵美、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由此可以窥见一斑。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善于发掘教材的审美因素, 整合教学内容使之产生美的感染力, 并在教学时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通过充满美的享受和感动的课堂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内容和形式美。只有让他们感受到美, 产生审美意识, 才能进入审美探索的角色和情境中进行审美体验, 培养审美情趣。

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进入美境

小学语文课文为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儿童天性爱美, 但他们的有意注意能力较差, 有意注意时间也较短, 而且文学作品的美本身具有抽象性。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美的情境,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之富有感染力, 激起学生美的感受和学习的热情, 诱发其审美体验, 激发其审美兴趣。

1.教师可以运用电教媒体手段, 或是展示美的画面, 或是播放动听的乐曲, 声画并茂、动静结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其注意力, 将其带入美的情境之中, 令其如临其境。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使学生更深地领悟课文中的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

2.教师还应重视自身的教学艺术, 创造美的氛围。生动形象的表演, 绘声绘色的描述, 工整、漂亮的板书都可以创造美的氛围。比如, 语言美既需要教师对教材思想内容、情感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也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现力, 教师要做到“辞以情发”而不故作姿态, 娓娓道来而又抑扬顿挫。

三、阅读品析, 体验感悟, 培养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课文无不是名篇佳作, 无不是文质兼美的审美载体。学生通过阅读或品味课文内容, 可以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中去感受人物的的形象美, 并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去理解人物的心灵美。叶圣陶先生开创了美读法, “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以意逆志, 设身处境, 激昂处还他那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那个委婉, 诸如此类——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这样能增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悟以至彼此界限的消融, 由朗诵的节奏美达于作品的深层情感美, 达到物我合一, 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情感是一种审美的动力, 把学生、教材交融起来, 不管什么作品, 都把读者的思维、心理活动引向情感。这样学生才能在深入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感受作品思想内容的丰富多彩和不可抗拒的感染力, 才能体会由己达人的意境。在阅读作品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感悟美时, 应让学生借助丰富的想象, 达到流露真情、情理交融、声音并茂的程度, 使他们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启迪和教益, 得到美的体验, 以培养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四、多练笔勤实践, 身体力行创造美

小学语文教学美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 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励学生创造美, 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在教学过程中多练笔, 是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有效手段之一。如学生在学习《穷人》一课后, 可以续写结尾, 这样既可以延伸课文内容, 又可以让学生再次感受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的品质。在写作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进行创造的自由, 不硬性规定题材、表达方式、标题模式, 允许学生在限定的基础要求下自由发挥。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求新求活, 写出新、真、美的文章, 还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想象, 使其在写作中创造完美形象, 充分挖掘学生创造美的潜能。

另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参加语文课外活动, 给学生提供广阔接触社会的机会, 以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开阔视野, 受到美的熏陶, 还要不断创造新的活动形式, 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审美愉悦, 共享创造美的乐趣。

五、结语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 语文教学是一种以美育美的教学活动, 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体现着美的韵味, 这使其成为最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 注重引导学生从课堂内外发现美, 使他们从中感受美、体验美, 并在实践中表现美、创造美, 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于漪, 刘远.褚树荣讲语文[M].语文出版社, 2008.

[3]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2 (2) .

[4]赖芳芳, 付水郎.浅谈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方法[J].老区建设, 2008 (18) .

小学语文情趣教学 篇9

一、情趣教学的基本内涵

情趣教育的本质其实是情感教育。在情趣教育模式下, 语文教学要求不再是简单的对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而是转变为一种充满乐趣的智慧潜能、情感交流的开发和培养。情趣教育包含了志趣、兴趣、情感和性情等, 儿童阶段的情趣是天真烂漫的, 同时也有对后天学习和情感的倾向。教学中的情趣, 就是教师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知识和课堂的积极情绪。也是教师对学生求知过程中的积极引导, 从而让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城市化行为, 而是让学生充满情趣的游戏活动。

二、情趣教育模式下快乐教学的构建策略

1. 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提高趣味性

要想让学生在趣味引导下快乐的学习,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用更加新奇有趣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是营造语文快乐学习的关键。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能有效的激发学习的内动力, 并能够有效提升学习的效率。兴趣能够让人更愿意为之付出劳动和努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了给学生展示图片、音乐和视频等, 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或结合教学内容设置课堂小游戏来让学生积极参与, 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并提通过趣味性的练习来丰富课堂, 现在很多小学生的作业都是机械性的重复劳动, 这极大的损害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为此教师可以设置趣味性的练习作业激发学生兴趣。

2. 用鼓励性语言激发情感

在情趣教学模式下调动学生的情绪, 就必须善于运用启发性和鼓励性的语言。一方面, 鼓励他们; 另一方面, 又要启发他们, 不做空洞的表扬。考虑带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心智都还比较稚嫩, 因此常用鼓励的语言去赞赏他们的表现, 既能够调动被赞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能够激发其他的学生认真的学习, 从而得到教师的认可和信任。但也不能过分的鼓励, 要做到一个度,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如果学生本来学习基础较差, 他们完成一项简单的任务是给予鼓励是对他们莫大的支持。“真棒”“很好”“不错”, 这些简单的词语可能对于成年人来说没什么, 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3. 构建民主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是高高在上的, 教师的权威和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但是这样的气氛下, 学生看似规规矩矩实则是“想入非非”, 上课开小差。而民主的课堂氛围, 能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让学生有权利去质疑、去发问、去讨论, 从而让课堂成为一个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的活动。教师也要放下架子, 允许学生提出自己新奇的想法。为此教师必须努力的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用真诚的心去关爱每一名学生, 对成绩好的学生给予更多启发和引导, 而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辅导, 努力和学生成为学习上的伙伴。除此之外, 在教学中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突出课堂上的民主性, 让学生在“玩儿中学”“讨论中学”“创造中学”。

4. 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

既然是情趣教学, 那么就不能忽视每个人的情趣自然是不同的, 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充满个性。因此在情趣教学下的语文快乐学习中还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化差异, 因地制宜, 结合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给予启发, 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能。例如, 在《看云识天气》的学习中, 教师在讲解完不同的云形状和特点后, 可以让绘画能力比较强的同学上黑板画出不同的云,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草稿纸上涂鸦, 挖掘学生的潜能。例如, 有的学生字儿写的好看, 那么在生字、生词学习中就可以让这些同学来黑板上板书。总之, 要想充分的发挥情趣教学的魅力, 就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教师要认真的观察, 给予每个学生发挥的机会, 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更加地快乐、自信和活跃。

三、结语

总之, 情趣教学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思想。教学中, 教师要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 在情趣激励中快乐的学习, 充分展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而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快乐成长。

摘要:小学阶段是情感和学习成型的关键时期, 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受到情绪的影响。从小学语文教学来看, 教学中必须充分地尊重学生的好玩、好动、好奇和好强等天性, 在课堂上严格避免填鸭式的教学, 以情趣为导向, 引导他们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为此, 全面分析了情趣教学在小学语文快乐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快乐课堂

参考文献

[1]沈燕.让欢乐在课堂中延续——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趣教学[J].学周刊, 2014, (22) :148-149.

[2]赵梦游, 朱华.快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09) :17-19.

小学语文情趣教学 篇10

一、妙用导语, 感受愉悦美

上课伊始, 学生还可能沉浸在课间的愉悦之中, 心中还很浮躁, 如果教师一开始便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教学效果势必不佳, 因此需要教师设计精妙的导语引入新课。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 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精妙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所以教师要妙用导语, 让学生产生愉悦之情。

二、走进情境感知内在美

教师运用情境教学, 进行审美教育, 通过鲜明的形象, 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 而且能使他们在美的感受中伴随着情感进一步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明确对事物美的认识。那么如何实现这些教学策略呢?

1. 走进生活, 再现情境

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 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入社会, 带入大自然中, 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的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 再加上教师的语言描绘, 把鲜明的生活展现给学生, 使他们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2. 凭借插图、录像展现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大量形式多样、形象优美、内容丰富的插图。课文插图形象、直观地展示了课文内容的精华,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指导学生看图, 不仅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还能激发他们美的情愫。

3. 音乐渲染情境, 营造美的氛围

所谓音乐渲染, 就是运用音响设备播放与课文情感相吻合的音乐, 以达到营造美的氛围, 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

4. 游戏表演, 体验情境美

小学生好动又充满好奇, 喜欢跳跳、玩玩, 这也是他们的天性。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课文内容编排适合本班实际的课本剧, 设置情景让小学生扮演角色, 他们就会感到这是一种富有情趣的精神享受。

5. 语言描述, 感染情境美

教师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学生在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倾听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 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 有助于培养他们生的审美感知力。

三、品词赏句领会艺术美

艺术美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手段, 根据一定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创造出来的一种综合美。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体现在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人物形象美。

1. 结构美

语文教学的结构美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必须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还有来自本文最佳的切入点, 来自明确的教学线索, 来自不随便的教学序列, 来自匀称的环节, 来自合适的结构形式、类型与模式。

2. 语言美

人们对文学的感受必须通过语言这个“中介”才能获得。让学生体会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不能仅靠教师的讲解, 还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使他们在品词赏句中发现美、理解美、鉴赏美。

3. 意境美

意境美是我国美学思想中一个主要范畴, 它是客观 (生活, 景物) 与主观 (思想情感) 相熔铸的产物, 是“情”与“景”的结晶。学生要领会意境, 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 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结合作者的情感, 引起共鸣。

4. 人物形象美

成功的人物形象是作者塑造的艺术典型, 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流露出自己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 还不能准确地辨别社会上的真善美、假恶丑等不同的社会现象, 通过学习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四、走出教材创造美

1. 在想象中升华

想象是人的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它能充分地调动学生间接的审美经验, 自由地在艺术的天地里纵横驰骋。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他们要精心设计教学步骤, 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点拨, 以及不失时机的指导, 让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产生美的体验。

2. 在思维中超越

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活跃了思维的灵感, 这时教师便可引导他们进入小学语文教学另一主要领域——作文教学。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处于一个不稳定阶段, 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 审美情趣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 因此作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有了对美的世界的感受, 他们的作文中才会有真情实感, 最终形成自己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

综观前人的研究成果, 审美教育虽然得到了普遍重视, 但是当前国内外审美研究多是理论方面的阐述, 没有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方法以及管理和评估。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与研究, 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得出如下结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并充分利用这些美的因素进行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促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语文活动中积极地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 从生活中发现美, 并产生创造美的冲动, 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王世德.美学词典[M].知识出版社, 1986.9.

[2].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J].教育世纪, 1903 (56) .

[3].肖忠材.语文的魅力来自“审美”[J].小学教学研究, 2005 (6) .

小学语文情趣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情趣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的课程改革也已经基本完成。在新课程的运用过程中可以明显的看到我国小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异。对于学生来说,阅读能力差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更主要的是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得更多的美的体验。因此,在实际的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该重视阅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提升情感和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感受情境中的形象美

从美的定义来看,美是存在于多种空间的抽象概念,它既存在于情感中,也存在于理念中,同时美也可以存在于形象中。但是从感受美的角度上来看,美的表达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工具,存在于特定的情景中,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感受到美。所以,审美情趣必须伴随着一定的形象产生,想要获得一定的美感就必须要感知到承载美的形象。但是做为小学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小学生,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尚不成熟,无法达到成年人欣赏美的程度,而且从语文课堂上承载美的文字来说,对于小学生更是难以接受。所以,如何引导小学生去发现美是小学语文老师非常重要的课堂内容。创设情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打开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境界,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课本文章中的美。在课堂学习中,语文教師应组织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共同学习,这样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例如,可以结合图画、多媒体等方式把情境演示出来,或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体态表演进行生动的描述,把小学生引入情境,还可以用音乐、歌曲等方式渲染情境,或者可以组织扮演角色和模拟情境等等。利用这些手段可以把小学生带入文章的情境中,这样既可以使小学生领会文章,还能使他们的情趣得到陶冶,学生感受文章内容的美感,实现审美情趣的培养。

二、深入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感受悲剧美

在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中,比如:《狼牙山五壮士》、《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等,这些文章都是具有一定悲剧美的优秀之作。在欣赏悲剧课程内容时,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是有两面性的,既有可能让读者潸然泪下,也有可能促使读者奋发向上。综合来讲,能够从三方面上震撼学生的心灵:一是,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可以感受到课文中所描绘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能够以美好的情感和形象引导学生感染他们,使他们能够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中,首先,使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景观和现代的景观有着一个全面的了解,学生在感慨圆明园昔日惊人之美的同时,也不由得为现在的情况而感到伤心和遗憾,从而产生悲剧的心理,为深度学习这篇文章和体会作者的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大力揭发事物的本质。要让学生知道和了解圆明园为什么会遭到毁灭?八国联军侵华只是间接原因,真正的原因和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唯有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各方面情况,学生才能了解到悲剧的成因之所在。三是,抓住“价值”与“毁灭”,唯有抓住这一矛盾,学生在阅读文章中,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曾经那么美丽壮阔的圆明园,竟然毁灭成一片灰烬,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学生在阅读课程中,也会带着悲伤的情感阅读,更能激发学生爱国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道德素质。另外,在学习到一些较好的文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这些好的句子记录下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可以发现美、掌握美、运用美。

三、体验情感美,达到审美移情的效果

审美情趣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形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这是它的主要特点,用情感来触动学生的心灵。无论是写景写物的文章,还是记事写人的文章,这些文章里都蕴藏着作者的情感。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每一篇文章的题材、思路、风格等等不同,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激发学生们的情感,使他们在阅读文章和学习文章中,可以正确把握文章的情感,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同时对文章所蕴含美的部分可产生共鸣,达到审美移情的效果。其实,审美移情的实现由很多种方法,但“移情”与“移声”是紧密相关的,想要达到“移声”境界,就必须要先“移情”。在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进行“美读”。所讲的美读,也就是在阅读文章过程中,可以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在感受作者的情感也能激发自身内心的情感。应在对文章的理解的基础层次上,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中,在文章所描述的景象可以在内心成像,做到以声传情,品出文章的韵味和情感。在阅读过程中,唯有与作者心境相一致,才能加强审美活动的感染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尊重他人,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拓展他们对学习的思维,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深度挖掘文章中所蕴含的审美因素,充分运用这些美的因素,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和理解美以及评价美,在生活中发现美,在感受美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达到预期语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康启东.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小学语文情趣教学 篇12

一、真自主

真自主, 就是追求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 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 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深入反思现在的语文课堂, 无论是公开课还是研讨课, 能够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的课堂少得可怜。如在课开始审题、释题以后, 教师一般都会安排学生自主读书, 任务往往有三条:一是自学生字新词;二是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是试着给课文分段 (低年级要求学生给课文标上序号) 。为了体现“个性化学习”, 教师往往在提出学习任务后, “友情提示”学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如学习生字时可以借助课后注音, 学习新词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书, 练习分段时可以离位请教同学或老师;读书可以轻声读、默读, 或放声读, 要拿出笔记记、画画、圈圈,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等等。然后学生开始“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我认为, 这些安排没有多大的问题, 问题就在于后面的操作。学生匆匆忙忙地读了一遍书, 既没有看注音, 又没有查工具书, 更没有请教, 记记、画画、圈圈更是空谈, 而是毕恭毕敬地坐好目光注视着老师, 等待老师“检查自学效果”。这时候, 教师便按照工厂生产流水作业那样逐项“检查”, 先是读生字 (生字都注上拼音) , 再是解释词语, 再是指名分小节读书, 最后分段……想想看, 这是自主学习吗?和“满堂灌”有什么两样?对于精读感悟环节, 教师往往习惯于像市场上卖猪肉一样地将整猪剁成许多碎块销售, 将完整的课文处理成许多碎块, 并制作成投影课件一块、一块地向学生“兜售”, 像小商贩卖肉那样问学生:“这样好吗?”“好在哪儿?”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这种做法, 一方面把整体的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 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 另一方面把对话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互动的对话) 庸俗化为问答。课堂上的一问一答, 表面上是师生、生生在互动, 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

怎样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呢?我认为, 一是教师要善于激情、煽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如果学生没有兴趣, 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精心设计好导语, 在讲课伊始就吊起学生学习的胃口;再如在教学中提倡“童言无忌”, 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 让其畅想欲言, 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 让学生想象驰骋, 感情激荡, 思路纵横, 乃至异想天开, 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引发创造的潜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 发言交流, 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样, 其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二是教师要敢于“放手”, 能耐得住性子。教学万万不可“跑程序”。放手就是在学生掌握一些自学要领后, 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好的便捷的“要领”自主探究学习,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就如上面提到的, 自主读书有三项任务, 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方式”, 督促、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自学任务, 而不是靠教师后来的教———所谓的“检查”。如此说来, 要不要检查呢?当然要。这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一环节, 学生查漏补缺, 取长补短, 达到学习目标。精读感悟亦然, 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成功“感悟”。如“教会”学生质疑, 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从无疑处生疑, 从看似平常处见奇, 以此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提出问题后, 再引导其通过与文本 (教材) 与老师与其他同学合作 (也叫“对话”) 释疑。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思考, 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 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 善于多角度思考和向纵深思考。教师一定要摒弃过去以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 使得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 而是主动地探求。三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一些诸如“辩一辩”、“唱一唱”、“演一演”等自主学习活动。语文教学应多创设些让学生活动的机会, 在活动中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

追求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问题还要不要?回答是肯定的。问什么?如在学生按照教师的“友情提示”自主学习后, 问:“刚刚你是采用什么方法自主学习的?学会了什么?能把你的学习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吗?”“课文中的生字是不是都认识了?怎么认识的?这些生字 (指课文生字表里的‘生字’) 有没有你以前就认识的?在那儿认识的?”“课文中的新词能理解多少, 查词典的还是在课文中找的, 还是请教他人的?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它们的意思吗?能不能用这些词造句?”“课文会读了吗?能否做到既正确又流利?”“生字词同学们学会了, 课文也会读了, 那么, 课文主要写什么你们清楚了吗?能不能用50到100个字说一说?相信你们一定能!”“作者的行文思路你看出来了吗?你认为课文可以划分为几段?”再如精读感悟时, 可以问:“读了课文, 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在哪儿?你有什么话想说?”“你认为这篇课文精彩的地方在那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吗?他要通过这篇文章告诉人们什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 你一定有许多收获, 能把你的收获跟大家说一说吗?”诸如此类。教师应常采用开放性提问。

追求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还要防止放弃教师主导作用的情况发生。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把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正确轨道。因此, 我认为,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削弱, 而要加强。一味地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谈感受, 而教师很少引导、点拨或是引导点拨、评价不到位, 对学生理解课文偏颇不及时导向, 都是放弃教师主导作用的较为极端的例子。我们既要反对“老师牵着学生走”, 又要反对“老师跟着学生走”, 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 (包括启发、点拨甚至讲解) , 在教学相长中达成教学目标。

二、语味浓

语味浓, 就是有浓重的语文味。深入反思现在的语文课堂, 无论是公开课还是研讨课, 语文本真严重缺失现象普遍存在。语文的本真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 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口头指听说, 书面指读写。具体些, 就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 也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 就淹没了工具性。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 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使人文性凸显出来。再一就是关注超越文本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倡超越文本, 但要超越文本, 首先必须研读文本, 如果对文本只是一知半解, 何谈超越呢?举一才能反三, 如果“一”都没有举好, 怎么能够反出“三”来呢?一句话, 就是语文教学要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 让语文味浓起来。否则, 语文就不姓“语”了, 语文课就不叫语文课了。具体做法如下。

一要注意课文教学的层次性。一篇课文的教学应该遵循认知规律, 经历初步感知—品味理解—迁移运用的过程。一般来说, 课文教学应遵循的顺序大致为:第一, 激趣导入 (审题, 引起学生初读课文的兴趣) ;第二, 初读课文, 识记生字词, 初步感知课文大意———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第三, 精读课文, 品味语言, 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写作方法———解决“怎样写”的问题;第四, 赏读课文, 领悟中心———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第五, 以课文为例, 迁移运用, 进行读与写的实践。在具体操作中, 第四步也可与第三步整合。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范文, 应当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去感受作者是如何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 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当然, 学生仅仅对语例产生感受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将这些感受与实际的语言交际建立联系, 让学生多作模仿练习, 或由教师创设一个情境, 或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一个情境, 模仿语例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法进行遣词造句的练习, 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要各项语文基本素养训练到位。各项语文基本素养的训练要注意效益, 确定为训练的内容, 就得训练到位。对于词句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 满足于字典和《词语手册》中的解释, 而要着重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中的语言环境, 不仅仅要懂得词句的表层意思, 还要理解其中隐含着的意思。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再把一些重要的问题放回语言环境中“猛滚一番”。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手段。提问的作用不可小视, 但用得过滥会产生负面影响。怎样实施提问, 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要提及的一点是, 要重视提问后的回答, 对学生的回答不能满足于内容是否正确, 要更多地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审视, 看答题的思路是否清楚, 表达的语序是否顺当, 句子是否通顺, 要把问答的过程视作培养思维能力、发展语言的过程, 充分显示语文课课堂提问的个性特征, 多从语言的角度指导、评价。此外, 分段、概括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教学活动, 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 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多做方法的指导, 立足于“学会”。

三要落实到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上。通过熟读背诵等训练, 把范文中的佳词好句、精彩的语段深刻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朗读是语言训练中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 应该在课堂上留有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进行读的实践, 让他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熏陶、培植语感, 吸取课文中丰富的营养, 在熟读中获得记忆。语文课中听说读写的训练应当形成一股合力, 发挥整体效应。阅读教学应以读书训练为主线, 有机安排其它各项训练, 完成由理解到结果、运用的全过程。课堂上, 教师要成为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有心人, 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 注意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 给学生起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在各个环节中要随时启发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词汇, 创设环境, 增加运用语言的机会, 在运用中积累语言。当然, 积累语言不仅仅限于课内, 语文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都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 必须予以重视。

三、情趣足

何谓“情趣足”?即在一堂课内, 学生能始终保持积极、旺盛的学习态势, 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做到老师“教”得有情, 学生学得有趣。缺情少趣的语文课永远不能被称作为“优课”。怎样让语文课上得情满趣足呢?

1. 以“物”激“趣”。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 认识事物从感知开始, 而感觉器官参加得愈多, 认识得也就愈鲜明、确切。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充分发掘“物趣”, 采用直观教学手段, 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教具教学。

2. 以“景”激“趣”。

一可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 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 教学时教师可通过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 将生活情景展现在学生眼前, 以此激发其学习兴趣。二可用音乐创设情景, 通过音乐的渲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景之中。在教学时教师既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配套朗诵、乐曲, 又可自己弹唱, 还可教师弹奏, 学生演唱。三是科学、常识类课文可根据学生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充满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这一特点, 为学生创设实验情景, 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 亲身体验实验的成败, 从而悟出课文所揭示的真谛。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根据小学生喜欢表演、游戏等特点, 为学生创设表演情景和游戏情景等。

3. 以“情”激“趣”。

教材蕴涵的情感要靠教师去传递、去强化。在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可用抒情性语言设置情景, 即以自己富有感情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描述, 把课文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场景、意念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把学生的情感带入到教材对象上, 使他们在想象的作用下, 以及情感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投入认知活动。另一方面可根据学生实际, 设置一些探究式问题, 并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下, 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中, 从而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

四、效度高

效度高, 就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一堂语文课教学完毕, 课堂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达成, 或者达成度很低的课, 用新的课程理念来说, 学生的语文素养则没有实现新的生成, 没有得到新的发展, 这样的课绝对不能称作好课, 更不可称作是“优课”。

当前, 在备课时有的教师制定了三条、四条, 甚至五条课堂教学目标, 表面上看来体现了新课标的三个纬度, 可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时, 教师却将这些目标抛掷一边。如第一课时的教学, 目标中明明有学会本课多少个生字新词,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练习给课文分段等, 可教学时为了“跑程序”, 在学生“自学”后, 将这些课文生字表中的所谓生字 (课后生字表中的字未必都是生字, 有的可能学生早就认识了, 或用小黑板, 或用投影形式出示, 让学生读几遍, 然后提几个所谓新词 (有的启发学生提出) , 让学生说说意思, 于是, 大多学生都是照着字典或资料读一遍这个“新词”的书面意思, 完成了“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的教学任务;接下来指名几个学生按节读一遍课文, 之后, 不管学生读得是否达到“正确、流利”, 便匆忙地进行下个环节的教学———练习给课文分段, 分段时也不去深究为什么要这样划分, 只要学生“蒙”对了, 或是照着某本参考资料读一遍就过去了。再如第二课时精读课文的教学, 老师按照课前设计好的教案, 将课文“肢解”成若干个小块, 等课前设计的问题一一解答完毕后, 便算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试问, 这样的“跑荒”教学何有效度可言?

上一篇:微积分教学课程改革下一篇:农村金融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