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2024-10-10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通用12篇)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篇1

近年来,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 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 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 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 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 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 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 一路介绍下来, 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 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 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 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 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只是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 形成阅读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 有不认识的字, 读读拼音, 词义不懂的, 查查字典, 真正不能解决的, 教师帮助解决。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 (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 提出来。如果学生确实提不出来, 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 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 确实解决不了的, 才由教师讲解。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 仅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 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 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一时难于解答, 但通过发动学生讨论就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在教学《蜘蛛的网》后, 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 它自己却不会粘住, 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 发动学生, 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 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所以, 学生多看课外书, 既提高了阅读能力, 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在教材中没学过的词语, 可见, 学生是通过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 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平时, 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 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广泛阅读, 必能丰富知识, 开拓思路, 这无疑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四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能“读书”是阅读教学的目的

教师不可能教授学生所有的知识,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具有自己“读书”的能力。教师要利用阅读教学,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以便其有自主学习人类无限知识的能力。教师的教不能只是为了考试, 而应该是让学生有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我曾看到这样的一句话:“过去的文盲是不识字的人, 而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 如果我们的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学习, 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将是教学的重大失误, 也将是教师的失职。

总而言之,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我们要持之以恒地阅读, 坚持不懈地练习,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育源远流长,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 多样性, 是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一。因此, 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时候, 要认识到这些教法都不是尽善尽美的, 都有其积极与消极的一面, 在教学时应该使各种方法互相补充。总之, 只有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材实际, 根据所带学生的认知特点, 进行有主有次, 科学合理的组织, 综合的运用, 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渊博的专业知识, 善于恰当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才能奏出最美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交响乐”。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篇2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潜在动力和前提。特别是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的学生,他们受到本地语言的影响,导致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激发其利用汉语进行阅读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低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如实的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挖掘教学中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变“苦读”为“乐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根据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奇的事物等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具体的实物联系起来,通过课件演示,使其可以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文本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孩子的感悟力。此外,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推荐有关的读物,或及时介绍报章杂志上的好文章,注意开拓他们的眼界,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去引导,在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渐渐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提高学生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虽然不要求掌握哪些深奥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但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之法,学会自主阅读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我们还应注重从小渗透,从小做起,积极的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小学低段学生的阅读技巧传授来说,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圈点勾画”。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找出文中的长句并画出来指导朗读,让学生借助拼音逐段读课文,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这样有助于学生字词的积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熟悉文本、理解文本,更好地读出感悟。其次,教材中有些文章可从课文总体结构入手,细细品读,达到总揽全文之目的。教学时,我们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采用“总――分――总”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全文入手、整体阅读的能力。最后,一些文章可以从“题眼”入手,从文章的重点入手,阅读全篇;一些则可以抓重点词、关键句子阅读。我们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题眼”或是“关键词、句”去阅读,逐步的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阅读习惯是陪伴学生一生,影响学生阅读速度、效率等各方面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新疆地区的学生,一个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更利于他们学习汉语,利于他们有效的进行汉语阅读,准确把握其阅读方式和母语的异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语言文字的学习重在内化语言。

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提高阅读效率。为此,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动口的习惯,要求学生不懂就要问,不懂就要查。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在善于动口、动手的基础上还善于做笔记,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做上记号等。这样,引导学生养成聚精会神、认认真真的良好阅读习惯,在有效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发展,教学落在实处。

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19-01

阅读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习,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有利于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所以,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好、抓牢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新课标教学中,我们提倡“授人以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无不有益。《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求学生“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体包括“精读(含朗读)、略读(含默读)、浏览”三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快读是综合运用的。在这个基础上要重视朗读教学,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重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基于小学生的阅读特点,更需要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坚持不懈、科学的训练,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以致用。因此,在读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读思结合,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思考中,尽可能地去解决问题。这才是课改中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读写结合 ,提高阅读能力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阐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景美、情深的课文,对于这些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和语言知识。这种表达练习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写作。教师设计有运用词语的练习,运用句子、句群的练习,也有运用语言知识的练习、学生作文。作文既是表达方法的练习,更是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练习。因此,作文练习不仅是作文课的事,也是阅读课的重要任务之一。阅读课的作文和作文课上的作文应该有不同的分工。以扩大学生语言积累,内化课文词句的作文练习,主要应该在阅读课上进行。因此在阅读课上,应该结合文本的特点,适当地设计语言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并掌握课文中的词句以及一些写作方法。我们在阅读课上设计的练习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基本模仿课文的语言说一段话或写一段话。这种练习的目的既可以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又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通过运用,将课文中的语言及时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第二种形式是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在新的情景中说话。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运用语言的练习。学生对这种练习形式很有兴趣,因为在这种练习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自己在学习语言上的进步。第三种形式是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说话写话,保证一定的训练量,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三、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提高阅读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总之,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黄 果.小学阅读教学初探[J].读与写杂志,2008(04).

自主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魂 篇4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源于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质疑,鼓励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学生提出“战士离敌这么近,而邱少云身上燃烧发出的浓重的棉布焦味,不会使敌人起疑心吗?”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但表扬提问的同学,还让他们自己通过讨论去寻求答案,在质疑到明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么一处描写:“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大年夜冻死了。”一位学生对作者运用“微笑”一词很不满意,认为应该为“哭笑”,理由是大年夜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这个小女孩都冻死在街头,她会微笑吗?作者是不是用词不当?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勇于质疑的精神,并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去理解,并加上适当点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进了一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问难蕴含可贵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示,热情鼓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质疑,以疑激思,在质疑到解疑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激发情趣,乐于发现

人的情绪倾向表明,被动接受总是枯燥乏味、缺乏乐趣的苦差使,而主动发现则往往风光无限,其乐无穷。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乐于发现的内驱力。这是营造阅读教学发现机制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师导读《我要的是葫芦》这篇文章,先要学生用文章中“细长的葫芦藤”、“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等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并根据板书图示分别说说“根”、“藤”、“叶”和“葫芦”的关系:我们给葫芦施肥、浇水后,这些养料被吸收了,通过藤,送到葫芦的叶子上,叶子经过阳光照射后,把这些养料加工成葫芦生长需要的营养,使葫芦慢慢长大。这时,教师修改部分图示(摘去“叶子”和“葫芦”之间的箭头,在“叶子”旁加上“蚜虫吃”字样),对学生说,学到这里,聪明的小朋友一定知道了为什么那么可爱的小葫芦还没长大就落了。(自修改的图示,引导学生去发现)于是学生很有兴趣地自己获得了结论:“因为叶子上生了蚜虫,蚜虫吃掉了葫芦的叶子,叶子不能制造葫芦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小葫芦就‘饿死’了。”

显然,生动的图示在这里起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把“叶子”与“葫芦”的抽象关系形象化,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发现的乐趣。

三、积极探究,善于发现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同理,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什么固然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即学生的那种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和自行发现的能力,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

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一位学生说:“能通过一条小船的洞怎么能说成是‘孔隙’呢?说‘孔隙’正确吗?”教师抓住这一疑问,引导学生去探究。教师启发:“既然是‘隙’,必然是联系前后或内外之间的部分。我们得先看看这内外洞有多大,与‘孔隙’比较一下怎么样?”于是有的说学生说:“我从‘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不觉得拥挤’等描写中,体会到外洞是非常大的。”有的学生则说:“课文中有‘……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等语句,这说明内洞比外洞更大。”……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作了充分肯定后说:“请大家想象一下,站在这样的大洞里,从外洞到内洞的通道,会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相比之下,确实那只是个‘孔隙’了”。有的还介绍了那只小船是怎样的小(上船后只容两个人并排仰卧),过孔隙时人又是怎样归纳提问:“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才获得正确答案的?”学生便齐声回答:“用了比较对照的方法。”

四、注意培养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第五条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两句话就是说,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仅要能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比喻说明、对比说明、举例说明、列举说明等),而且还要仔细琢磨文章叙述的顺序,领悟文章表达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在学生作文时能做到按一定顺序写,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培养学生领悟表达方法有很多种。有的可按事情发展(包括时间顺序)的顺序写,如《赤壁之战》《我的战友邱少云》等;有的可以按地点转换(包括空间位置)的顺序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迷人的张家界》等;有的可以按文章的不同内容或问题不同方面的顺序写,如《将相和》《小英雄雨来》《冀中的地道战》等;还有的可以按总分、分总、或总分总的顺写,如《为人民服务》《桂林山水》《养花》《林海》《詹天佑》等。总之,要根据情况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篇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指导•优化》目录

01 教学设计“三问”薛法根 一年级

04 《小松鼠找花生》(人教版一上)葛 莉 曹爱卫 曾扬明 08 《雪地里的小画家》(人教版一上)谢 俏 李晓蓉 12 《荷叶圆圆》(人教版一下)王 炜 张敬义 二年级 《黄山奇石》(人教版二上)朱增明 杨 柳 陆青春 20 《古诗两首》(人教版二上)刘须锦 孔凡成 24 《我不是最弱小的》(人教版二下)李 莉 商德远 28 《阿德的梦》(人教版二下)金晓芳 胡 君 三年级

《盘古开天地》(人教版三上)徐 颖 张咏梅 36 《掌声》(人教版三上)林志明 莫国夫 罗才军 40 《燕子》(人教版三下)张莹莹 李竹平

《妈妈的账单》(人教版三下)张书献 许彦达 米卫民 48 《长城和运河》(苏教版三下)诸向阳 干国祥

《庐山的云雾》(苏教版三下)储红梅 高子阳 郑 春 邵龙霞 四年级

《观潮》(人教版四上)叶月兰 于晓琳 60 《白鹅》(人教版四上)高祥虎 钟 静

《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版四下)臧松刚 阎宗学 高万同 68 《夜莺的歌声》(人教版四下)吴 鹏 佘同生 72 《生命 生命》(人教版四下)黄吉鸿 俞国平李彩娟 五年级 76 《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五上)倪静川 赖正清 王崧舟 虞大明 81 《七律·长征》(人教版五上)孙忠心 汪 潮 84 《黄果树瀑布》(苏教版五上)瞿卫华 周益民 88 《将相和》(人教版五下)王彧钊 励汾水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人教版五下)焦 斌 王崧舟 薛法根 六年级

《老人与海鸥》(人教版六上)纪继兰 刘发建 何建军 100 《伯牙绝弦》(人教版六上)隋红军 张 宏 104 《月光曲》(人教版六上)黄瑞荘 孙建锋 108 《船长》(苏教版六上)洪 胜 蒋 卉 骆正位 112 《草原》(苏教版六上)黄元虎 陈 萍 王树华 116 《鞋匠的儿子》(苏教版六上)缪云芳 李 勤 120 《匆匆》(人教版六下)曹利娟 汪秀梅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篇6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兴趣培养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方法

1.改变教学方式

在小学教育特别是语文这门科目,如果一味照本宣科将很难引起正属于活泼好动年纪的学生们的注意,一般低年級语文的教育都采取故事性、内容生动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但是取得效果并不显著。因为一味故事性得引入反而会使得教育并不深入,很难取得教学成果。另外,有些教育内容并不适合用故事来引入,例如义务教育版本的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里边有一篇课文,叫《太阳是大家的》,首先本文是一片小散文形式的文章,需要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构造画面感,但是用故事性却很难展开,如果硬要用成人的思想去构建一个模子去套孩子们的思维,也很难被接受。

而从侧面来说,那些一个个文学家别趣横生的生活趣闻,却能带给孩子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然后通过孩子们对作者的喜爱,就能带着孩子们再去阅读他的作品,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爱屋及乌。例如很多学生对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并不感冒,因为那个时代对于现在孩子来说太过遥远,没有代入感。于是我跟孩子们说钱钟书这个人淡泊名利,还有关于那个吃着鸡蛋就要看下蛋的母鸡这个典故,在孩子们觉得钱钟书这个人有趣的同时,也就对他的作品产生了兴趣。所以不要一味局限于传统的硬性布置阅读作业,或者上课堂上上纲上线要求怎么样,要领导孩子,调动阅读的兴趣,引导孩子们的阅读方向,正确意会书中的知识,这就算是成功的阅读课。

2.建造自由开放式课堂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讲究因材施教,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点落到实处却很难做到,有的时候讲得太深太快,有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很难跟上,讲得太慢太琐碎又会让孩子们注意力涣散。所以不如给点时间让孩子们自己来讲,读到什么讲什么,过浅就给予补充,跑偏了就拉回正题,这样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也很灵活,能让每个人都学到不一样的东西,并且也不会耽误教学的进度。

二、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开展互动交流模式

1.课堂教育活动的设计

在备课中明确表明哪几点是重要讲得,哪几点是课后延展的,哪些是需要小组讨论的。互动交流模式需要老师充当多重身份,有时候是小组讨论的主持人,有时候是裁判,有时候是一些角色扮演,虽然在初期尝试实验的过程中辛苦一些,但是在后期反而会相对轻松。

备课阶段就要把一堂课的节奏设定好,其中如果有条件可以加入多媒体元素,画面感是最容易把孩子带入到氛围中的一种手段。还是拿义教版语文教科书来举例,二年级下册的有篇课文《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对于这篇文章是一篇教育性的文章,这种文章在小学课文里面经常见,三年级下册也有一篇叫《可贵的沉默》都是类似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那么类似这样的文章,可以在孩子们熟悉生词以后,把握住其教育意义来展开。首先可以布置作文,安排讨论说孩子们自己有哪些有趣的玩具,和这些玩具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也可以把玩具带到课堂上来,向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然后通过玩具是谁送的为话题,进入到本节课中来,讲完课的要点之后,再把课堂的内容推向课外,那些没有玩具的孩子,怎么办呢,引起孩子们的深思,学会感恩,那么这一堂课的全部内容才能算是终结。

2.积极发挥模本示范作用,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和学习能力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育中经常有老师反应很难引起孩子们的自主沟通和学习能力,但是如果不引导孩子们做正确的自主沟通以及学习,那么很难在学习上得到长足的进步。互动交流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接入点,什么是互动交流,就是孩子们与老师沟通,孩子们与孩子们自主沟通,才能学会和拥有自主学习能力,这点至关重要。在初期开展这种模式的教育方式,就要求我们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先带起来一部分孩子们学会如何交流,然后再让剩下的同学加入进来,这样就会让孩子们适应交流的这种学习模式,而不至于到最终是老师在讲台上自己跟自己交流的结果。

而且这里的模范并不仅仅是指先学会交流带头作用的孩子们,还指老师自己塑造起来的课堂模式,一种教育体裁,一种文本模范。具体来说,如果这种互动交流模式课堂已经实行成功,孩子们适应了该种交流的语言氛围,那么只成功了一小半。接下来,怎么让孩子获得自主的交流和学习能力。还是拿《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来打比方,孩子们交流以后,深思以后,接下来的课堂怎么讲?假如说接下来的课是《可贵的沉默》,同样类型的课文,就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找知识点,然后由老师补充,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由增加学习兴趣,这是一种双向盈利模式。以这样的形式作为模范,对于孩子们未来的学习是十分具备好处的。

三、结语

互动性交流模式需要老师充当多重身份,有时候是小组讨论的主持人,有时候是裁判,有时候是一些角色扮演,虽然在初期尝试实验的过程中辛苦一些,但是在后期反而会相对轻松。

参考文献:

[1]朱彦.小学语文有效整合方法[J].新课程教师,2010.

[2]刘颖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J].黑龙江教育,2007.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篇7

一、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刚开始训练学生阅读能力,一定要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入手,要特别重视阅读结果的评价。采取口头表扬,张贴汇报材料,互相评比等多种形式,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在低年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

环境的创设在阅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会给儿童带来阅读的激情,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要在学生常规的校园生活中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在我们学校“梦想教室”,有四千多册书籍,按“儿童文学”“经典励志”“国学经典”“绘本”等归类,走进我们的教室,学生就会感受到浓浓的阅读氛围,学生课余可以随时在图书角上翻阅自己喜欢的图书,享受阅读的愉悦。

教室两侧墙壁有专为读书开辟的栏目,如“我喜爱的名人名言”“本周推荐书目”“我喜欢的词句”等内容。这些内容不定期地更换,源源不断地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参考和引领,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散发着浓郁的书香的环境之中,幼小的心灵饱受书香的浸透,浩瀚的书海自然就成为了他们留恋往返的乐园。

二、合理安排多种阅读主题,让学生健康阅读

小学生模仿性强,好动多变,阅读往往是人云亦云,确实自己主观选择。教师要有目的性的确定阅读主题,如“成长励志月”“尊老爱幼月”“保护环境月”,等等,根据主题选取阅读内容,完成阅读作业。在帮助学生选择书籍时,尽量做到:

(l)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因人而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

(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三、根据学生年龄段特点,合理设置阅读作业,提高阅读效率

要让学生的阅读真正起到实效,有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一定的检测手段,训练手段。根据学生年龄差异、知识储备差异,由易到难设置一定的训练题,帮助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训练题大致包括以下几部分:

好词佳句积累。阅读的目的,积累占很大比重。读而不记,等于没读。阅读,不要盲目的求多,要看你收获了多少。通过摘抄,记忆等方式多多积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增加学生词汇量。

概括阅读内容。阅读的对象,有写景、叙事、抒情,有诗歌、散文、说明文等,读完后都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锻炼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多读,美读,谈读后感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的遍数多了,理解意思也就容易多了。读完以后,肯定有个感受,或者说出来,或者写出来,锻炼说话和写话能力,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在检查学生阅读效果时,既让学生当面展示读,又检查学生的读后感,双管齐下。

抓住写作特点,仿写练写。能推荐给同学们阅读的文章,肯定是语言优美的精品,在写作方法、人物描写、写景抒情等方面有一己之长。而学生说话、写作能力的提高正是在不断地模仿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仿写练写尤为重要。由开始的词句仿写到段落篇章仿写,再到自由创作,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根据阅读对象的个别差异,还可以因地制宜的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比如,写人的可以分析人物形象,看看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记事的分析事情发展的各个阶段,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明文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分析所用说明方法……

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1.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决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对于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详加研究,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

2. 读思相结合。

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3. 读记结合。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而教师在知道学生记笔记时,大可不必统一形式,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课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阅读是贯穿我们终生的学习重要学习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人身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摘要:萨克雷说过,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够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阅读能力直接影响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篇8

一、强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满足新课标阅读教学的基本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使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作品, 还要在对文章的表现形式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对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进行强化, 就意味着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 教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作品剖析、作品解读等, 使学生懂得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写作方法、情感的传达, 对作品进行体会和评价。由此可以确定, 强化阅读教学的确能够满足新课标基本要求。

2.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为将来的文学鉴赏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强化阅读教学活动, 会在课堂中进行教材文学作品欣赏的同时, 适当穿插课外文学, 使学生可以对多种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欣赏, 了解作品人物描写、情感的表达、写作风格的体现等, 长此以往可以逐步增长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由此可见, 强化阅读教学活动, 可以使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文学作品欣赏, 从中锻炼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表达, 促使学生文学鉴赏水平不断提高。

3.提高学生习作水平。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措施。因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 会学习文学作品的写作方式、词语运用方式、人物描写等, 促使学生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都有所提高, 再加之学生日常学习中, 写作练习, 学生的习作水平将会逐渐提高。所以, 强化阅读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学习作水平。

二、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 可以确定教师的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但综合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佳。对此, 应当以新课标为准,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进, 具体的做法如下。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展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 是以教师为中心, 按照教师的意愿来展开教学,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使学生的主动性受到限制, 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为了避免此种情况, 长期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效果, 应当对阅读教学进行调整,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学习成绩等, 规划设计阅读教学活动, 使其围绕学生特点展开,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 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阅读文学作品、思考作品、体会文学作品, 使学生阅读水平提高。

2.重视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还要语文教师重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 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而适当地指导学生, 可以使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阅读, 提升自身文学欣赏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那么, 如何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①指导学生选择与教材相关的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因为引导学生选择与教材相关的课外阅读, 可以使学生对同一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与学习, 对同一类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探索, 从中寻求到新知, 扩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量、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与此同时, 还能够使学生再次复习课堂教学内容, 巩固知识。②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课外阅读。针对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 选择适合的方式来进行阅读,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还能够使学生有效获取知识。所以, 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正确地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 提高自身阅读效率。

3.正确运用教学方法, 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为了使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满足新课程要求, 还需要在阅读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 (1) 设置问题情境, 开展趣味性的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为提高文学阅读效果, 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融入到情境氛围中,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地参与文学作品阅读, 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 在组织学生进行《北大荒的秋天》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投放秋天的场景。在此基础上, 教师让学对秋天进行描写, 如此每个同学, 脑海中都会有一个秋天的场景。此时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的?②与我们所熟悉的秋天有什么不同?③课文是从那两个方面写北大荒的景色优美的?④第三段中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教师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来阅作品, 对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答案。在教师情境的影响下, 加之教师正确地引导,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认真地进行文章阅读, 解答问题。 (2)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提高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下, 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中, 注意与写作相联系, 鼓励学生借鉴文学作品, 进行作文写作。如此, 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会认真地阅读文章, 学习文章的写作风格、表达方式等, 促使学生将所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运用到作文写作中。采用此种方法来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 某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雅鲁藏布大峡谷》文章阅读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对文章中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描写分析, 并借鉴文章中风景描写的方法, 来对自己生活中的一景进行描写。如此, 学生认真阅读文章, 对其中风景描写的部分进行分析, 了解其中采用的写作手法、写作风格、词语的运用。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运用文章所应用的写作手法、词语等来完成写作。

三、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当然, 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师还需要注意强化以下几方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以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都是根据教材内容来讲述作品写作背景、作品简介、段落划分、概括文章中心、说明文章主题思想以及分析文章的特色等, 而学生则是按照老师讲授文章的顺序, 被动地进行作品阅读与理解, 学生自然不会充分地理解文章, 提高自身阅读能力。所以, 在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即教师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自由、轻松的空间, 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文章阅读, 思考文章, 说明自己的对文章的理解及感受, 逐步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至关重要。所以,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 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①引导学生静心阅读。学生好动、爱玩, 很难静下心来阅读文章。为了改变学生这一陋习,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当注意营造安静、轻松的氛围, 鼓励和引导学生静心阅读。长此以往, 学生将会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②鼓励学生尝试理解文章。学生在作品阅读的过程中, 还要鼓励学生对文章前后段落进行思考、分析, 并体会文章情感, 最好使学生能够与文章情感产生共鸣, 从而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中心思想。

3.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阅读文章, 主动思考文章, 日积月累, 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必然能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基于此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以此为依据, 规划设计趣味性强的教学活动, 展开阅读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此, 学生会主动地跟着教师的步伐进行文章阅读, 逐步提升学生自身阅读能力。所以, 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结束语

在新课程要求的背景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要。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见闻, 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所以, 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佳, 未能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情况, 应当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 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为学生以后良好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高传虎.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课外语文 (教研版) , 2014, (1) :117.

[2]李海燕, 臧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2) :132.

[3]李文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培养[J].课外阅读 (中旬) , 2013, (9) :101.

[4]张志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3, (10) :16-17.

[5]王丽.浅析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都市家教 (上半月) , 2015, (8) :5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 篇9

首先, 明确教学目的, 不仅要打有准备的仗, 更要打准备充分的仗, 绝对不能打糊涂仗。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不仅仅是局限在简单的能做题, 能程序化, 机械化的复制答题模式, 而是在阅读后有所思, 有所想, 有所领悟。要明确这种教学目的, 首先要明确何谓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明文规定, 即掌握学过的常用词语, 理解句子的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比较熟练的默读, 划分段与归纳段意, 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学习, 我们就已经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目的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对学习过的字词、句子熟练掌握, 并能流利的朗读和默读, 还要能归纳段意, 提炼中心思想。

其次, 要有明确的计划。在明确了教学目的之后, 就要以此目的为中心, 作出明确的提高阅读能力的计划。要有长远的战略安排, 也要有近期的细节策划。具体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详细的计划。比如, 在一年级的时候, 可以开始对阅读能力进行培养,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但主要还是着眼于阅读基础的夯实。将教学重点放在字词的识记方面。到了二年级, 逐渐增加对阅读能力的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比较流利的朗读和阅读, 依此类推, 循序渐进, 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实行, 在阅读教学中, 必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 注意正确的方法。老师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教学实践中, 关键在于交给学生方法, 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中, 常常抱怨做了各种努力, 可学生就是不会, 抱怨学生领悟能力太差, 却不改进自己的方法。在教学中, 学生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但并非有天壤之别, 其中的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正确的方法的教育下, 都是能够掌握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并达到大纲要求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生的学, 而在于教师的教, 在于教的方法。

具体到怎样的方法,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有许多的经验可与大家共同分享。比如熟练的朗读, 一味的让学生不停的读, 学生虽然照办, 却一直在自己的错误中往复循环, 不能进步。我一直都先自己为学生作示范朗读, 再让学生自己练习, 之后叫学生在全班当众朗读, 为其指出错误。通过这些努力, 学生的朗读能力都步上台阶。再以中心思想的归纳为例, 要教会学生如何看文章各段的意思相似之处, 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看文章的关键词句, 看文章的题目, 看文章的主要人物, 看其不同的类型。通过长期的训练, 使学生具体的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提高其阅读的能力。

第四, 营造课堂氛围。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就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抽查各位同学对文章的看法, 课堂上随堂做一些练习, 以此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作出训练。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哪些方面的理解存在着问题, 并加以引导。

第五, 在作文练习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要求学生作文时, 可以要求他们首先写提纲, 中心思想,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作文练习, 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作文能力, 而且可以提高阅读能力, 一举双得。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篇10

小要, 阅读教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所以, 教师要把握好小学语文学语阅读教学这一关实提高学生的阅读, 理解能力和语文水平采取科学合理的教法, 。笔切文法进行了一些探索者根据平时的教学实, 并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阅一第一、步大, 沉入词胆创新, 语进。叶圣陶指出行四步阅读, 阅读教学读◇要“一字不宜忽王汝帆也指出:“细读, 语语悟精神文本就是沉入”;词语文论”。阅读专家南教而丹时, 要抓住关键词句获得对文意的心领, 神会进行。文意的探询比如《小珊迪, 从》, 学良诚实描写了, 文中有个“跑一个穷人的孩子”字出现两次极度贫穷而又, 犹如心存善初两给颗了璀他璨一的先珍令珠, , 他值转得身反就复跑玩了赏”。, 一这处个是“, “跑我”探字换好把零他钱的的极度往饥回跑饿的表时现候了, 出被来;马“车”一撞处了是”“, 此我

处的“跑”, 表现了他急于还钱的心情, 诚实善良从这一“跑”去和一“跑”回得到充分体现。

第二步, 理清思路。“作者思有路, 遵路

识斯真”。文章的思路是作者在观察、理解和表达客观事物时展开的路子, 它既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观察分析的思考过程, 又呈现作者思维的结果, 是作者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的表现。遵循作者思路细读, 才能走进文本的深处。阅读时, 可从理清文章的结构入手, 然后抓重点词句领会, 也可反之。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文是按“听”“看”“想”“说”的思路展开的, “听——‘中华不振’ (有了朦胧的印象) ”;“看——‘中华不振’ (有了亲身的感受) ”;“想——‘中华不振’ (明白了事理) ”;“说——中华崛起 (立下救国大志) ”, 可以先梳理课文的结构, 然后抓住重点词语领会;也可以先抓住重点词语领会, 然后理清课文的思路。对文章结构的细读分析, 也是细读的重要步骤, 不宜忽略, 长期的忽略, 是不利思维能力的培养的。

第三步, 想象体验。古人有“言不尽意, 立象显意”之说。阅读的显意, 就是通过想象, 还原文本的生活情境, 使文字表达的意象更加丰满, 意境更加丰盈。比如《搭石》一文, 通过对故乡搭石的叙述描写, 表现了家乡的人情美, 有多少人走搭石, 怎么走搭石, 课文写的再多也很有限, 因此, 对课文的结句“一排排搭石, 任人走, 任人踏, 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 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应引导想象, 丰富家乡搭石所体现的人性美的意象意境。

第四步, 评价导向。首先, 评价要有启发性, 要有利于正确理解文本, 有利于正确理解语言文字, 有利于个性化的阅读;其次评价要有针对性, 评价的指向要明确, 正确的要肯定, 错误的要或委婉或明确地指出, 有创意的要击节赞赏。

二、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阅读能力

质疑不仅是一种精神, 还是一种情趣。有的文本的叙述、描写好象有漏洞, 有的初看起来没有什么意义, 需要学生睁大怀疑的眼睛, 在质疑中细读。比如, 《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从租界回来以后, 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 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这句话写周恩来的所想, 在课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所见“中华不振”, 启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课文对“所想”语焉不详, 留下了空白, 要引导学生质疑, “从租界回来以后, 周恩来想些什么呢?是一下子就想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然后从文本找依据, 推测他会想什么。比如, 他可能会从租界里发生的中国人的冤屈体会到中华不振的悲哀;从在场民众的敢怒不敢言, 可能体会到“中华不振”的悲哀, 同时还体会到崛起的希望, 而后才会有石破天惊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如果在实践中形成了“理论先行、注重实证、模式创新、服务课堂”的科研特色, 那将有利于阅读教学的本质规律, 促进学生的阅读潜能的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多种知识技能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迁移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倡导合作学习, 培养探究能力

古语云:独学无友, 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 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 语言的交流, 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 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 一人一物。在教《索溪峪的“野”》一课时, 我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 在小组讨论中建议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 (如:1、“野”在课文中指什么意思?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这种“野”的?3、课文是怎样写出这种“野”的?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找出来, 再读一读, 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 积极地进行讨论, 各抒已见, 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 并适当的点拔, 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提高了团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四、开展活动,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一遍地死读, 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 以至昏昏欲睡, 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 醉翁之意不在酒, 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一是讲。我班坚持每天5-10分钟的听说训练, 时间可安排在早自习或课前, 让学生轮流上台, 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 让大家或说一新闻, 或晓一趣事, 或背一古诗, 或得一好词佳句, 或明一道理, 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 学生兴趣盎然, 视野开阔, 语感增强, 更令人欣喜的是, 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 逐步达到厚积薄发, 说话妙话连珠, 写文章意到笔随。

二是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 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 校园生活, 环保教育, 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 独立命题, 编辑材料, 设计版面, 并配以彩色插图。

三是赛。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 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 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 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85-02

小学语文阅读,本就是一个不简单的工作,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比较差,需要教师耐心的指导与正确的引导。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不断摸索,在摸索的过程中找到一套最适合学生的教学体系,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找到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深化认识,切实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基础

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最根本,最基础的教学。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评价水平。但是,我们这么说是很笼统的,例如:阅读过程中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要理解作者对于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对于作者描写的人物以及场景进行思考。要体会作者写文章时的思想感情;阅读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形式的文章,说明文,议论文等。阅读说明文时,要抓住文章的重点,着重学习说明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阅读议论文时,要找出论点、论据和论证,明白作者如何运用论据去论证提出的论点的;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描写的各种意境以及描写的人物形象要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2.能够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的文学作品,文章题材众多。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都需要學生去揣摩以及加以理解。因此,需要学生具有文学作品赏析能力。但是如何培养学生赏析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呢?这就需要教师强化学生进行阅读练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不仅这样,我们还要让学生注重作者对于作品情感上的渲染,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3.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就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学校学习写作就是培养学生写的内容以及如何写的问题,而写作的内容是什么以及怎样去写,这是写作最主要的问题。写的内容就是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的事情以及在我们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内容。怎样写就属于写作方法的范畴了,这就需要一定的写作技能以及要有一定的词句积累量和要学会应用各种形式的写作手法,要会组织语言从而使文章的表述通顺连贯。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最基础的就应该培养出学生自己对于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能够认识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使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开展自主学习提升阅读能力水平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并非成年人,无论生理特点还是心理特点,都有别于成年人,但是,有的教师却常常忽视了这一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参考中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做法就会让学生特别被动,学生们只是接受了教师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认识,自己并没有真正达到理解的效果。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认知能力、对内容的接受程度等,让学生在阅读前,带着问题阅读,确保阅读的针对性;在学生阅读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确保阅读的时效性;在学生阅读后,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提出问题,让学生之间相互解决。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学习,就会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个好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让学生在阅读中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辅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和作者有心灵的交流,从而感受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第三,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记笔记。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好的句子、段落,要学会用笔记下来,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从而通过日积月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激发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付出努力去实践。学生阅读学习也是一样的。经过长时间的阅读,学生积累的知识会不断增加,学习能力也会不断增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会不断提高。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教学前让学生进行课前的阅读,教师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从而调动学生阅读课文、学习课文的兴趣。其次,教师在课文讲解中,不断提出各种新鲜的话题,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好奇,激发兴趣。第三,课堂教学后,教师要根据自己所讲述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在课余的阅读学习中,逐步提升自身阅读能力,进而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方胜.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的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 篇12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学习是以学习兴趣为基本动力的。因此,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首要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快乐地阅读、其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小学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等因素, 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阅读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帮助其通过阅读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文章所述内容,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第一, 发挥榜样的作用, 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经据典, 对有赏析价值的名人名言进行讲解, 激发学生求知欲, 从而快乐地投身于阅读学习之中。第二, 营造一个让学生敢于阅读的开放的阅读氛围。教师应当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饱满的热情对待教学工作, 真诚对待学生, 正确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学生出错时, 教师应当以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在认识到错误的同时不过分紧张或产生自卑心理, 只有这样, 学生才不会被害怕犯错的顾虑限制, 才能大胆地阅读。此外, 教师应当让学生对文章的个人见解得到尊重, 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第三, 借助于多媒体,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多媒体具备使所教授内容得到更为生动形象展示的优势, 丰富的画面以及可感的音效, 可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激发学生想象能力和阅读欲望, 让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之下产生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求索。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学生是否能有效提取和掌握阅读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阅读习惯[1]。而且, 一旦养成某种阅读习惯将很难将其改变,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用的一笔宝贵财富, 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在小学时期初步形成的,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予以足够的重视, 以下是阅读习惯的培养, 教师应贯彻于教学始终:第一, 课前认真预习;第二, 阅读和思考同时进行;第三, 面对阅读困难迎刃而上;第四, 学会借助工具书的帮助;第五, 勤于阅读。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才能以更主动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阅读, 才能有所收获。例如在学习一些涉及大量课外知识的文章时, 教师可事先通知学生课下借助课外书籍补充相关知识, 并在课堂上加以利用。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自然对其中有趣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投入其中, 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坚实基础。

三、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若想迅速而准确地领会文章大意, 对重点字句自习品味, 感悟作者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所以, 教师不仅仅需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还应当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会读, 才能真正获得一定成效。对此, 笔者整理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2]:一是略读法。顾名思义, 略读法是指一种略过一些材料, 抓住文章主要内容, 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 从而以最快的速度阅读。略读法不仅是精读课文的必备步骤, 而且可根据实际需要, 用于阅读书报等。二是精读法。精读即对文章中的重点篇章字斟句酌、深思熟虑的阅读方法。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由词到句再到文章这样的顺序逐步理解, 进而掌握这种阅读方法。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文章,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精读法, 对学生提出边读边想, 边圈点勾画的良好阅读习惯, 掌握精读法。三是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快速地浏览所读篇目, 如书报等, 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的方式快速掌握其概况。这种阅读方式要求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 以便对文中信息做出迅速处理。学生借助这种阅读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速读法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和需要加以采纳。

四、创新学生阅读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堂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各自思维方式, 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领会课文中出现的人物以及情景。例如, 在讲授《索溪峪的“野”》这一课时, 教师可采取让学生分组学习的方式, 让各小组内部成员合作完成问题的探讨与解答, 问题具体可以是课后习题也可以是教师自行设计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这样便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积极参与到共同探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来, 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此外, 教师亦可以在旁提供相应地指导和适当的帮助, 帮助其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 也可以增加彼此的交流和讨论, 帮助学生集思广益, 以便更好地让学生对课文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发现并解决问题, 必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王丽梅, 王立云, 赵玲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3) .

上一篇:交通运行参数下一篇:新型绿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