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2024-05-19

临清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共10篇)

临清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篇1

临清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试行)

一、指导思想

1、制定这个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面对一般老师、一般学生、一般学校。使老师都能学得会,用得上。

2、模式的指导思想:立足课改,面对现实,遵循规律,继承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参与中生动活泼的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努力实现 “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的基本程序

阅读教学(精读课文的教学),也就是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应在两课时内完成,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读准绿线格内生字的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并积累词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高年级还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根据以上教学目标,一般可按以下教学程序进行。

1、揭示课题,引出阅读话题,明确学习目标。

题目是文章的的窗口,通过审题,就可推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发阅读期待,增强阅读兴趣,明确本节课阅读的目标。因此,教师一般应抓住课文的题目,指导学生审题、质疑,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产生阅读期待和阅读课文的需求。、反复朗读,读准字音,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的学科。”在学生有了阅读的积极性之后,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学生充分地读书,引导学生在反复读书中发现并解决问题。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课文读正确,同时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交流,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对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词语,可在学生交流朗读课文时,结合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并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同时能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4、书写生字,抄写词语,积累词语

(1)书写生字,一般可按读(字音)、看(字形、笔顺)、记(笔顺)、描(描红)、写(临写)的顺序进行,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反馈、示范、指导,然后再实践。力争使每个学生把生字写正确、写规范、写美观。

(2)根据课后练习“读读,抄抄,再听写”的词语或优美的词语,要指导学生进行读读写写,进行积累。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主要是,深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情达意的的精妙。巩固生字、新词,做好语言的积累;适度延伸,如开展相关阅读,进行灵活多样的小练笔。深化学生的认识,开阔学生视野,熟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技能。其教学程序主要有:

1、听写生字或词语

对课文要求学生记住的生字、新词进行听写,并及时订正学生书写中的错误,以巩固积累词语。

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包括读的情况和对课文理解情况,找出学生理解中的问题和困惑。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抓住重点,感悟课文内容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依据课后练习中有关题目的要求,或者自己根据课文重点设计

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依据课文中重点部分的语言文字深入地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主旨,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年级还要让学依据表达的思想内容,体会其表达效果,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使学生读有有所感,读有所获,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读书的乐趣。

3、运用积累

(1)凡要求学生造句的的词语,要指导学生进行造句。造句时可先引导学生读读课文中词语所在的句子,然后再由口头到书面练习造句。使学生在运用中加深理解,巩固积累。

(2)凡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凡要求复述的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复述,力争在课内完成教学任务,使绝大部分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3、深化拓展

在完成课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可根据课后练习中有关拓展性题目的要求,或根据课文内容和教材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阅读或小练笔,进行拓展性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开阔视野,发展思维,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3、实施教学程序应坚持的原则

(1)“三为主”原则。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读书为主,以学生自主读书为主。教师在读书时间上要给予充分的保证。以学生自主读为主并不是教师撒手不管,让学生一遍一遍的傻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深入的有目的、有层次的读,咬文嚼字的理解读,想象画面的感悟读,做一做的体验读,有感情的表达读等。教师要切实好学生读书的组织、引导和激励。让学生在读书中增强读书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2)“先学后教”原则。这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的主要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解决问题,如课文让学生先读,解词让学生先理解,写字让学生先写。有了问题,学生能解决的尽量启发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老师再讲,再教。教师只是教学生不会的,讲学生不懂的,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3)创设情境原则。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就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一定的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寻求答案的心向,还能比较容易的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以便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独立的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的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触景生情,以情激趣,以趣促学。使语文教学既扎实,又生动有趣。

(4)、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得充分,学得扎实,学有所获,也要使学生学得高兴,读得快乐。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采用一些生动活泼的读书形式,如、学一学、做一做、演一演、比一比、评一评等,以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加深学生读书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5)、以本为本,适度拓展的原则。要以完成教材要求的学习任务为重点。阅读教学的设计与教学,要坚持以课本为本,以语言训练为经,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维,实行“三维目标”的整合,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理解感悟教材,把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其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完成教材要求的任务的基础上适度进行与教材有关的阅读和小练笔的拓展,不可脱离教材,漫无边际的进行拓展与延伸。

(6)、学习与创新新原则。此教学程序只是阅读教学一般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一般的教师要先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并熟练掌握。同时倡导有条件的教师在掌握这种教学方法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文,探索新的更简要更有效的教学学模式和方法。

临清市教科研中心小学教研室

2008.7.17

临清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篇2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 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 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 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 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 一路介绍下来, 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 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 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 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 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只是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 形成阅读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 有不认识的字, 读读拼音, 词义不懂的, 查查字典, 真正不能解决的, 教师帮助解决。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 (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 提出来。如果学生确实提不出来, 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 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 确实解决不了的, 才由教师讲解。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 仅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 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 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一时难于解答, 但通过发动学生讨论就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在教学《蜘蛛的网》后, 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 它自己却不会粘住, 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 发动学生, 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 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所以, 学生多看课外书, 既提高了阅读能力, 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在教材中没学过的词语, 可见, 学生是通过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 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平时, 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 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广泛阅读, 必能丰富知识, 开拓思路, 这无疑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四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能“读书”是阅读教学的目的

教师不可能教授学生所有的知识,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具有自己“读书”的能力。教师要利用阅读教学,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以便其有自主学习人类无限知识的能力。教师的教不能只是为了考试, 而应该是让学生有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我曾看到这样的一句话:“过去的文盲是不识字的人, 而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 如果我们的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学习, 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将是教学的重大失误, 也将是教师的失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09-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一直是教学的重点。而阅读教学又以阅读能力的提高为教学的中心,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和误区。很多老师以讲代读,以讲代练,以讲代思,或者没有明确目的,盲目教学,而没有体系化的教学,这些都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

一、营造阅读环境,培养阅读情境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努力引导学生主动读、读好书、一起读。平时要收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图书和报纸等,也可以推荐一些他们喜欢的阅读材料。在给学生推荐的同时,最好能和学生一起阅读。这不但可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读完之后还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能认同、支持和配合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一起分析、讨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要营造外部环境,还要构造优美的阅读情境。具体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热情,凭自己的经验能力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以自己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和体验文本。

二、展示语言之美,引导学生的兴趣

语文教材内容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物。优美的语言并不是靠老师来讲懂的,因此,老师要把力气花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体验上,要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书中,让每一位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一次又一次的收获,在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充分享受到读书的快乐。我在《第一场雪》的实际教学中我采用读悟法让学生去朗读体会“山川、树木、房屋,全部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的景象之美;再通过通过句子比较法领会柳树上的银条儿和松柏上的雪球儿之间的不同特点;通过上下文的联系读懂作者先是用整体描述,再用具体细致地描写的表达方法,深刻体会动静结合描写景物的特点。我引导学生去放飞想象的翅膀,结合自我已有经验,将“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用自身的理解说具体。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数课文读起来都是琅琅上口,顺畅协调,极富有音乐美。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加强引导,帮助他们准确地去阅读课文,充分领略文章中所饱含的音乐美。例如在《小镇的早晨》第二自然段中有一段这样的句子“路不宽,人很多,沿街摆满了各种农副产品。莴笋、韭菜、芹菜还带着晶莹的露珠……”采用了整句与散句交错的表达形式,极富有音乐节奏感。并将诸多的比喻和通篇的拟人手法的加以运用,将小镇恬静、热闹、紧张的特点描写得绘声绘色,让读者感到自然流畅,教学中我从分析修辞方式入手,指导学生去体会文中修辞手法的作用及运用效果,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语言的鲜明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强烈的美的感染力。

三、合理的选择阅读内容,养成阅读习惯

21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和快速传递的新世纪,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报刊,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选择读的方法。有的要全篇精读,细读,有的只要粗读,浏览,应依据书目和实际需要区别对待,有所选择,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对于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则需要静心细读,品味性地精读,有的好文章更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从而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比如读《新编唐诗三百首》中《望庐山瀑布》这一首就要精读。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是诗人李白遥看庐山香炉峰瀑布时所写,诗人将庐山瀑布写得气势飞动,雄伟绮丽,通过反复诵读,可以领悟诗中表现的宏伟壮观的景象以及优美的意境,可以品味其中的意韵,可以想象,在日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升腾起一团团紫色的云霞,一匹又长又大的银色瀑布从高处“挂”下来,非常壮观,通过反复诵读,我们还可以弄懂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句的意思。再如读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描写大榕树充满勃勃生机的样子也要精读,鸟在大榕树上活动的热闹情景也要精读,通过精读掌握其中好词佳句,从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强化自主阅读,引导课外阅读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的感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广泛的开展课外阅读。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在阅读中激发兴趣,体验快乐,形成独特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被迫痛苦与无奈。教师在保持阅读教育的主导作用时,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纠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篇4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1、“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2、“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自读—交流—积累(拓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常式),即“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是小学精读课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一课时即能体现出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这要视情况而定。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

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说明: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初读课文,畅谈收获”环节,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

(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说明:第一,(1)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第二,(2)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地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

第三,(3)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低年级学生谈收获可以让学生说说认识的生字新词,并且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了解的,对一些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让他们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级可以交流对词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高年级可交流对词句的正确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才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第四,(1)、(2)、(3)三环节还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即,读书——识字——感知内容一体化,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随文感知内容。

第五,低年级暂不安排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进入中高年级后,对(1)、(2)两项要求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

2、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环节,细读理解的目的是在学生初读了解课文内

容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重点章节,进一步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梳理初读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

(2)师生合作探究,理解重点内容,解决疑难问题。

(3)品读语言文字,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说明:第一,(1)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找到导入细读理解阶段的切入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顺承第二阶段中的第(3)环节,要在第(3)环节的基础上梳理学生读书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二是根据学生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梳理出导入学习重点章节的切入点。

第二,(2)环节是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是要突出重点句段的学习;

三是要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项目,达到文意兼得;

四是要采取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譬如,可采取读议法、读画法、表演法、以问促读法、理解感悟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五是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

六是在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补充教学内容,扩充教学资源。第三,第(3)环节是对第(2)环节的效果验证,看学生是否能通过朗读,感悟品味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读重点段落,反之可读全文,感情比较浓厚的课文可以配以音乐进行烘托渲染,朗读要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

第四,在(2)(3)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要根据文本和年级特点,将默读、小声读、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读、速读、略读、浏览等读的不同方式分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让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二是要根据读书的主体及文本内容,将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起读、师生领读、范读等读的不同形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三是(2)环节在低年级教学中不必突出重点段落的学习,也不要安排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3、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归纳总结,教学时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第三阶段(3)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低年级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动,中高年级可安排一些阅读拓展活动。第二,要做好归纳总结。

一是进一步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重在表扬激励; 二是进一步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主题; 三是布置作业,明确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复习导入,明确内容——领悟表达,积累运用——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1、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导入主要是起到一个承接上课时连接下课时的过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2)明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说明:

第一,在(1)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二是检查学生的读书背诵情况;

三是提问上节课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是检查上节课所布置的作业。导入时要选取一至两个方面作为导入的内容,不可面面俱到。

第二,要根据第一课时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2、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本阶段是基本式“合作探究,解读文本”阶段的继续和补充,是继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要点、主要内容及

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的一次提升,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并形成语言积累。

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学习表达,巩固积累。

(2)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生视野。

(3)进行综合练习,开展实践活动。说明:

第一,在(1)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要在熟读(背诵)课文形成积累的基础上,梳理学习内容,进一步明确课文的主旨,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二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句段,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主题思想的。

第二,(2)环节中阅读的材料可以是学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师搜集的,无论是谁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学内容有关,通过以一篇带多篇的阅读形式,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第三,(3)环节中的综合练习和实践活动以迁移运用为主,该环节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写字练习、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以及辩论、表演等活动。

第四,在该阶段要注意把握各年级段的特点:低年级以了解词句的意思和感受课文内容为主;中年级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为主;高年级主要从文体、表达顺序、关键词句去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握表达的方式和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3、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说明:该阶段为第二课时教学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任务: 一是就学生对正篇文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明确优点,提出努力方向;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笔 篇5

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语文教学反思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

二、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脱险”在文中指什么意思?2.是从几方面来写“脱险”的?3.是怎样写出这种“险”的?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的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三、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语文论文库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例如:我在教《航天飞机》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我还让学生组织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再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

(四)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

如《掌声》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领会了不仅要珍惜别人的掌声,也要付出自己的掌声,去鼓励别人。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五、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法指导 1.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我建立了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2.交还自主权,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3.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可以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学生创新的潜质也可以发挥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 篇6

一、小学语文阅读评价的现状分析

(一)评价主体呈现单一性。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被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理应对阅读具有评价的权利,但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的形式展开教学互动,对学生回答的回馈是课堂评价的主要方式,教师对作品的解读代表标准答案,以其权威性使评价呈现出单一化。同时,学生阅读题的解读是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以标准答案为基础的判断,是作业评价的主要方式,其中评价主体是单一的,没有充分吸收学生的力量。

(二)评价内容单一。

小学语文阅读的评价大多以成绩评定为主,以学期为一个单位的考核时段,主要考核内容包括语文作品的中心思想、段落、关键词和隐含意义等内容,学生对测验中一两篇阅读试题的解读能力,就代表着学生本学期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阅读评价的作用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阅读能力不仅指学生完成阅读试题的准确度,而且包括学生灵活解读阅读内容的维度,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作品进行的个性化解读,更包括学生解读阅读作品的思维过程,而单一关注阅读试题,并不能全面发展。

(三)评价策略单一。

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由知识向能力转化,而能力的发展是需要学生参与的,是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但是小学阅读教学在评价制度上仍然只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原因在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将重点放在阅读内容的解读上,忽视评价活动的设计,教师一度认为给学生讲解作品,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越强,而评价的助益不大;基于这种思想,很多教师并不愿意接受新型的评价方式,即使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阅读评价的改革也成为一种形式,只有在公开课和观摩课上才实施。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在评价目的上,注重学生个体阅读能力的发展。

传统教学评价将最终的目的放在奖励和惩罚上,通过阅读结果的测试,评价学生在过去一段时间的阅读学习结果,然后给予奖惩,而新时代背景下的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评价。例如,学案是新课程背景下常使用的一种问题引导手段,这其实就是一种评价,对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进行评价,但目的已经不仅是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而是更注重导学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评价的目的不仅是对班级学生展开比较,选出更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而且要为每一个学生服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学生的一切服务,不仅关注问题解答的对错,而且关注学生的回答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例如在《守株待兔》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逐句逐段地对内容进行解读,通过提问的评价方式考查学生理解内容的准确度;而是通过导学案和微课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中寓言故事的特征,用简短的话复述故事内容,想一想故事说了怎样一个道理等促进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发展;阅读能力不仅包括学生解读作品的能力,而且包括学生体会阅读情感,借助语言的抑扬顿挫表达作品情感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要求读出文章的情感,采用同伴客观打分和主观“2+2”评价的方式,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丰富评价方式,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已经由知识传递向知识和能力并重转变,学生不仅要学习相关学科基础知识,而且要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这样的转变是单一的结果评定所无法实现的,只有注重过程中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监督和监控,包括时间、内容、参与主体等。同时,单一的试卷测验也随之需要发生改变,评价需要关注每一次学习中学生的表现,需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交流内容,并以学生的进步而不是学习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例如在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中,会有关于自学结果的小测验和抽查式的个体小组展示,在同伴合作学习中有对合作过程和合作水平的评价,有课堂教学中学习结果的当堂测验,也有在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和发言机会的测验,然后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不断自主化和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例如在《乌鸦喝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阅读相关内容,而评价的方式是根据文章的内容画出乌鸦想办法的过程,这种评价方式与内容结合在一起,以小组的自我评价为出发点,灵活地促进学生主动阅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看文章涉及的方式是否真的喝不到水,想一想乌鸦喝到水的方法还有哪些,给予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多样方法的展示,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看学生理解的教材是否准确,思维是否灵活;再次,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瓶子道具进行话剧表演,教师关注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力,了解对乌鸦心理和思考过程的体验,借助教师评价促进其更有效地学习;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读后自己的感受书写在本子上,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和分享,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组间交流,通过书面评价增强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力。

(三)多元化评价引导阅读教学。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评价主要从语言、材料和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忽视作品的情感性和个性化。多元化评价学需要增加对作文独创性和情感性的评价,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可以把表达特定时代情感和个性化观点的作品进行展示,通过传阅增加作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其次教师在批改阅读作业的过程中,要对学生阅读分析的痕迹进行关注,不仅关注结果而且关注分析的过程,对于学生经常分析错的试题进行总结,借助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询问,了解学生阅读能力中缺失的部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再次在评价过程中要多关注学生主体的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阅读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本节课的收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表现力、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个性化解读等,真正从过程中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成长;最后要丰富评价的方式,不仅采用阅读测验的评价,而且包括学生的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每一节课中的评价,以月为周期给予客观成绩评定,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篇7

小要, 阅读教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所以, 教师要把握好小学语文学语阅读教学这一关实提高学生的阅读, 理解能力和语文水平采取科学合理的教法, 。笔切文法进行了一些探索者根据平时的教学实, 并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阅一第一、步大, 沉入词胆创新, 语进。叶圣陶指出行四步阅读, 阅读教学读◇要“一字不宜忽王汝帆也指出:“细读, 语语悟精神文本就是沉入”;词语文论”。阅读专家南教而丹时, 要抓住关键词句获得对文意的心领, 神会进行。文意的探询比如《小珊迪, 从》, 学良诚实描写了, 文中有个“跑一个穷人的孩子”字出现两次极度贫穷而又, 犹如心存善初两给颗了璀他璨一的先珍令珠, , 他值转得身反就复跑玩了赏”。, 一这处个是“, “跑我”探字换好把零他钱的的极度往饥回跑饿的表时现候了, 出被来;马“车”一撞处了是”“, 此我

处的“跑”, 表现了他急于还钱的心情, 诚实善良从这一“跑”去和一“跑”回得到充分体现。

第二步, 理清思路。“作者思有路, 遵路

识斯真”。文章的思路是作者在观察、理解和表达客观事物时展开的路子, 它既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观察分析的思考过程, 又呈现作者思维的结果, 是作者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的表现。遵循作者思路细读, 才能走进文本的深处。阅读时, 可从理清文章的结构入手, 然后抓重点词句领会, 也可反之。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文是按“听”“看”“想”“说”的思路展开的, “听——‘中华不振’ (有了朦胧的印象) ”;“看——‘中华不振’ (有了亲身的感受) ”;“想——‘中华不振’ (明白了事理) ”;“说——中华崛起 (立下救国大志) ”, 可以先梳理课文的结构, 然后抓住重点词语领会;也可以先抓住重点词语领会, 然后理清课文的思路。对文章结构的细读分析, 也是细读的重要步骤, 不宜忽略, 长期的忽略, 是不利思维能力的培养的。

第三步, 想象体验。古人有“言不尽意, 立象显意”之说。阅读的显意, 就是通过想象, 还原文本的生活情境, 使文字表达的意象更加丰满, 意境更加丰盈。比如《搭石》一文, 通过对故乡搭石的叙述描写, 表现了家乡的人情美, 有多少人走搭石, 怎么走搭石, 课文写的再多也很有限, 因此, 对课文的结句“一排排搭石, 任人走, 任人踏, 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 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应引导想象, 丰富家乡搭石所体现的人性美的意象意境。

第四步, 评价导向。首先, 评价要有启发性, 要有利于正确理解文本, 有利于正确理解语言文字, 有利于个性化的阅读;其次评价要有针对性, 评价的指向要明确, 正确的要肯定, 错误的要或委婉或明确地指出, 有创意的要击节赞赏。

二、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阅读能力

质疑不仅是一种精神, 还是一种情趣。有的文本的叙述、描写好象有漏洞, 有的初看起来没有什么意义, 需要学生睁大怀疑的眼睛, 在质疑中细读。比如, 《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从租界回来以后, 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 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这句话写周恩来的所想, 在课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所见“中华不振”, 启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课文对“所想”语焉不详, 留下了空白, 要引导学生质疑, “从租界回来以后, 周恩来想些什么呢?是一下子就想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然后从文本找依据, 推测他会想什么。比如, 他可能会从租界里发生的中国人的冤屈体会到中华不振的悲哀;从在场民众的敢怒不敢言, 可能体会到“中华不振”的悲哀, 同时还体会到崛起的希望, 而后才会有石破天惊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如果在实践中形成了“理论先行、注重实证、模式创新、服务课堂”的科研特色, 那将有利于阅读教学的本质规律, 促进学生的阅读潜能的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多种知识技能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迁移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倡导合作学习, 培养探究能力

古语云:独学无友, 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 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 语言的交流, 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 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 一人一物。在教《索溪峪的“野”》一课时, 我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 在小组讨论中建议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 (如:1、“野”在课文中指什么意思?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这种“野”的?3、课文是怎样写出这种“野”的?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找出来, 再读一读, 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 积极地进行讨论, 各抒已见, 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 并适当的点拔, 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提高了团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四、开展活动,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一遍地死读, 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 以至昏昏欲睡, 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 醉翁之意不在酒, 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一是讲。我班坚持每天5-10分钟的听说训练, 时间可安排在早自习或课前, 让学生轮流上台, 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 让大家或说一新闻, 或晓一趣事, 或背一古诗, 或得一好词佳句, 或明一道理, 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 学生兴趣盎然, 视野开阔, 语感增强, 更令人欣喜的是, 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 逐步达到厚积薄发, 说话妙话连珠, 写文章意到笔随。

二是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 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 校园生活, 环保教育, 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 独立命题, 编辑材料, 设计版面, 并配以彩色插图。

三是赛。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 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 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 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19-01

阅读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习,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有利于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所以,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好、抓牢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新课标教学中,我们提倡“授人以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无不有益。《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求学生“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体包括“精读(含朗读)、略读(含默读)、浏览”三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快读是综合运用的。在这个基础上要重视朗读教学,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重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基于小学生的阅读特点,更需要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坚持不懈、科学的训练,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以致用。因此,在读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读思结合,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思考中,尽可能地去解决问题。这才是课改中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读写结合 ,提高阅读能力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阐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景美、情深的课文,对于这些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和语言知识。这种表达练习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写作。教师设计有运用词语的练习,运用句子、句群的练习,也有运用语言知识的练习、学生作文。作文既是表达方法的练习,更是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练习。因此,作文练习不仅是作文课的事,也是阅读课的重要任务之一。阅读课的作文和作文课上的作文应该有不同的分工。以扩大学生语言积累,内化课文词句的作文练习,主要应该在阅读课上进行。因此在阅读课上,应该结合文本的特点,适当地设计语言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并掌握课文中的词句以及一些写作方法。我们在阅读课上设计的练习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基本模仿课文的语言说一段话或写一段话。这种练习的目的既可以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又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通过运用,将课文中的语言及时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第二种形式是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在新的情景中说话。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运用语言的练习。学生对这种练习形式很有兴趣,因为在这种练习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自己在学习语言上的进步。第三种形式是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说话写话,保证一定的训练量,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三、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提高阅读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总之,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黄 果.小学阅读教学初探[J].读与写杂志,2008(04).

小学语文情境阅读教学模式总结 篇9

21世纪的到来,世纪迈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的国家与民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将关系的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可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经过几年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我看到小学语文的情境教学法革除了传统阅读教学的“枯燥乏味”、“机械注入”、“低效分析”,压抑儿童身心发展、阻碍儿童智力、情感、审美、个性特长和健全人格等弊端。而情境阅读教学法通过创造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情境,开展审美活动,给人以全人教育。情境教学将“育人以情”为中心和纽带,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的关系。

二、理论思考

(一)当代语感学的语言发展理论。

叶圣陶先生指出:“要抓住语言文学的意义和情味,才能辩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了作者的旨趣的希望”。他明确的提出来要培养语言的敏锐的感觉,从理解语言文字的“语义”进而体味内涵的“情味”,最终根据作者的写作目的,达到“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上述关于语感的论述告诉我们,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内涵的最敏锐、最丰富的把握和感悟。抓住语感训练,便抓住了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的核心。

情境阅读教学法中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联想,激发美感、情感,展开理性感悟,进入品味语言表现的音色美、情感美、形态美等审美活动中去。以此发展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

(二)情感驱动原理

情境教学突出情感的要素,是一种既以情感为手段,又以情感为目的的全人教育。情境教学将以“育人以情”为中介和纽带,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的关系。

情境教学特别重视在创设及优化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美感、道德感、理智感,通过美的形象感化儿童,诱发儿童的情感,使儿童移情于境。这种移情作用的过程,使儿童的情感活动与认知过程相结合,从而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

(三)角色转换原理

小学情境阅读教学把教育的影响定位于情境,承认情境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又把活动视作儿童的主体活动,实现了儿童情境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小学的情境阅读教学在优化的特定情境中进行,既有教师的意图,又有根据教学目标设定的角色使儿童投入,再现教

学内容的角色,体验角色和评价角色的心理活动中,产生进入情境角色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既有担当角色的知觉,产生体验角色的情感,又有发展角色的体验合乎情理地感悟出相应的行为和语言。学生从过去只是静静听老师施教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的角色,进入教学活动情境,强化了主体性投入的意识。在情境阅读教学中,通过这种角色转换使阅读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充满乐趣,学生乐于接受。

三、实施措施

我采用行动实验法,运用情境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通过教学实践来研究和探索一种能利用情境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语言,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使阅读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充满学趣,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阅读教学模式。整个实验这样进行:

(一)基本模式

导入情境――角色体验――入境朗读

(二)下面分别阐述情境阅读教学模式中三个主要环节的运用。

1、导入情境

教师要用语言把学生带入模拟的情境中,那么教师的语言描述要有意境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言描述情境的形象性要具有感染作用和导向作用。语言描述情境的感染性是指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特定课文的具体情境做绘声、绘色、绘形的描摹,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色,如睹其形,产生人在情境中的感受,加强儿童对情境的具体感受。

教师语言描绘的导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描绘引导学生的认知活动、审美活动、情感活动、道德评价活动和语言描述活动。

当教师的语言描述的形象性有感染作用、导向作用时,学生才能有意识的把课文语言和想像结合起来,获取对特定情境的整体感受,才能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句、段、篇,学习课文语言。如在教学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我这样导入教学如下:我们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顺罗甸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的油桐树,紧接着看到是不知从何处流出的一股溪水。好,同学们,我们先观察一下溪水有什么特点?那好,我们就把溪水做为上山的向导吧!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双龙洞的外洞,既然来了,我们就先看看外洞的样子,用你们的眼睛观察,抓住什么特点,用什么样子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呢?(突兀森郁)那外洞还有什么特点呢?边读课文边看画。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是这样说的:其实外洞并不是溪水的发源地,那溪水到底由哪流出的呢?噢,溪水是从一个孔隙流出的,孔隙到底有多大呢?闭上眼睛,听老师说,用心感受一下。我们坐船过去吧。啊!我终于通过来了,咱们这么不容易从孔隙中通过,里面会不会是柳暗花命柳暗花明又一村呢?那么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请你们描绘一下你们脑中的画面,看看你的画面美还是我的画面美。

这篇课文用语言描绘来设置情境,想像情境,在情境中逐词逐句逐段 的学习推理想像,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再现内容,产生进入情境的感觉,真正把学生放到了主体位置,使阅读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充满学趣,学生乐于接受。

2、角色体验

(1)在熟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

教学中,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适时指导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表演,会使枯燥的语言文字,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同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这篇课文的教学,老师投影出示原句: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顶得住大风,所以也能生存下来。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地消失了。

师:这段话中写了几种昆虫?

生:写了三种:没有翅膀的,翅膀特别大的和翅膀不大的。

师:当大风吹来的时候,这三种不同的昆虫就有不同的遭遇,请你做其中的一种昆虫,说一说自己的遭遇好吗?

(学生准备后,边说边表演)

生:我的翅膀特别大,当大风吹来的时候,我毫不畏惧,用力地扑闪这我有力的翅膀,飞到安全的地方。

生:我的翅膀特别小,大风一吹,我弱小的生命就挡不住大风了,一下子被吹到海里(作死状),完蛋了。

生:我是没有翅膀的昆虫,所以我经常躲在岩石下、草丛里,大风吹来的时候,我照样可以慢慢的爬行。

学生唯有将他们所有感觉、情感和智慧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投影出示后的这段话看似简单,但对低年级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此基础上“投其所好”,让学生演一演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学生化物为我,入情入境,主动地理解文字,并将课文语言创造性地化为自己的语言,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设置模拟情境中的角色转换。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往往忽视学生内在情趣的体验,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某些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感受、体验、内省等多种形式。这就提醒我们,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应生活,更要注意从学生的思想、情感、愿望的角度来理解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活泼的气氛中努力学习和探索。例如教学《翠鸟》一课时,在熟读理解课文之后,虚拟采访情境。我问学生喜不喜欢翠鸟,愿不愿意做一次翠鸟,然后我即兴组织了一次采访活动。

师:我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想采访你们,写一篇关于翠鸟的报道,让全世界人民都来保护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

采访中,我分别问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你们是声音那么好听,怎么回事?书上怎么说的?

②你们嗓子那么好,唱一首歌曲好吗?

③听说你们的名字又叫“叼鱼郎”,你们又是怎样捕鱼呢?

④你们的家在哪里?

实践证明,这种采访情境的设置调动并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理解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统一了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3、入境朗读

课文中美好的景象或形象,使学生受到感染,教师需要凭借想像让学生入情入境“美读”,使读者的角色转化为语言角色。如在教学《月光曲》这一课时,可让学生欣赏《月光曲》的音乐,在和谐优美的旋律中,学生的身心深入愉悦,心灵倍感震撼,智力得以开发,脑海充盈想像,整个身心完全融合于音乐的意境之中,学生很快便感受到最初是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洒满银光,这时,音乐是舒缓的,而朗读的语调是轻柔抒情的;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有了曲折,朗读该是加速,音调稍高;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音乐高昂激越,朗读时该是语调激昂,震颤心弦。学生在想像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因而当指名读、小组读,或是全班读时,能够“设身处地”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了

四、结论

(一)情境阅读教学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后,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情感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创造。创造是人类成长与发展本质特征的最高层次,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进步,每一次创造都把人类的成长与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进入情境后,不会满足于理解课文内容,而是同样以创造为第一需要。所以语文学习不在于“教”而在于“学”,学生的每次即兴表演,每一席话都是创造。而情境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条件和机会,充分满足了儿童创造性活动的需要。

(二)情境阅读教学培养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凭借情境,理解了句子,训练了语言,陶冶了情操。学生由被动的听到主动的学。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就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最大限度地充分

满足学生的求知的需要,最大限度地丰富他们学生语言;阅读伴随着认知理解、记忆、注意、联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是最有效的无形的思维发展训练活动……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篇10

文章摘要:群文阅读,就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内,探索性地阅读一组相关联的文章的阅读方式。准确把握群文阅读的特点,才能让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中摒弃传统阅读教学的陈弊,充分发挥群文阅读的优势,实现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目的。关键词:群文阅读;原生态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育革除陈弊,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的关键。而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为他们创设语文实践的资源、环境和机会,通过反复的实践活动方能习得。正是基于语文实践能力、阅读能力培养的理念,群文阅读在与传统的阅读、与单篇阅读的比较中,其优势才更为明显。

群文阅读,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内,探索性地阅读一组相关联的文章的阅读方式。其阅读的资源更加丰富并具有内在联系,阅读的环境更趋于生活化,富有真实性,阅读的机会有更多的选择性,阅读的方式更符合学生个体实际,阅读的理解有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群文阅读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组群文的学习,为学生营造生活化、原生态的阅读情境,提供更为丰富而多样的阅读资源,通过多篇有关联的文章的阅读,使学生掌握生活化阅读的基本方法,在探索性的阅读实践中,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一、正确认识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近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名词,它是教师选择教学资源材料、学生阅读、师生多元交流的一种形式。它既是对传统阅读形式的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补充。只有当教师正确地认识群文阅读的本质,准确定位群文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才能让群文阅读真正发挥其优势,成为语文课程资源中的重要内容。1.群文阅读的主体是学生。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明确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内涵,能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摒弃无为的教学引导、讲授,选择更好的阅读和阅读教学方式,把更多的时间还给阅读,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阅读实践的机会,从而进行真正的原生态的阅读,形成阅读能力。

群文阅读,增加了单位教学时间内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一定主题关联下的阅读内容,也为能更充分全面地训练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深入研讨文本、比较阅读、分析鉴赏等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群文的优势,更准确地定位阅读教学中师生的角色。不因为阅读量的增加,而使教师“讲”和“导”的分量过度增加,而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群文阅读的主人,享受群文的“福利”。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初读时,不设硬性的指标要求,亦不追求面面俱到。我在学生大致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快速浏览,用较快的速度归纳文章的大意,训练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赢得了时间。学生的阅读、汇报,更多地体现原生态的阅读教学,教师只当主持,干预极少,学生在大致概括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各有重点、各有感悟,完成了“初读”的任务。2.群文阅读不能走马观花。

群文阅读,决定了课堂阅读量的极大增加,也让学生阅读和教学的难度大增。所以,很多教师在进行群文教学时,为了展现教师的功底,减少了学生阅读的时间,使阅读变为“走马观花”。

“英雄”群文共有4篇文章,分别是从5、6、7年级不同版本语文教材中选择而来,文章字数较多。《武松》还保留有文言文的味道,《真正的英雄》语言较难理解。尽管如此,我并没有为了完成“教”的任务,而使阅读“流于形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前后引导学生进行了三次不同程度的阅读。有最开始的初读、中间的求同品读、最后的求异对比读。每一次读,层次不同、角度不同、重点不同,既有浏览式阅读,又有品味把玩,使阅读既有质、又有量,培养了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可迁移的阅读能力。

3.群文阅读不仅要读,更要“品”。

在长期的传统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常常形成了较为保守的阅读教学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群文阅读教学与单篇课文教学相比较,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阅读信息量、更广阔的阅读平台、更多的能力培养机会,因此,决不能为“教文”而教文。

如“英雄”这组群文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就是单篇文章远不能及的。从课文内容而言,4篇课文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身份表现了英雄,为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英雄,寻找英雄共性提供了材料。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求同”环节。从文章主题而言,虽都在写英雄,但英雄所处环境、英雄行为的出发点、产生的意义,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求异”的环节,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探究英雄的不同。从文章体裁而言,有的写人记事、有的演讲议论、有的抒情评价,为学生用不同体裁表现情感提供了范例。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写英雄”环节,让学生进行仿写练笔。这些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立足在“品”英雄上。让学生不仅仅是读“英雄”,了解事迹和品质,而是要在“求同”与“求异”的正反碰撞中,去更深刻地认识英雄,评价英雄,发现英雄的本质,从而能形成新时期正确的英雄观,进而能理性地学习英雄。

二、科学选择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当我们正确地认识了群文阅读教学有别于传统阅读教学的本质后,我们才能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群文文本,不同阶段的学生,科学地采取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实现原生态、多层次、全方位的语文能力培养。1.寻找关联,巧选群文。

群文阅读教学,给了教师极大的选择材料、组合材料、呈现材料的自主权。但如何确定群文关联的主题,恰当地选择一组文章,往往是教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达成的关键,也是课堂成败的关键一环。群文阅读改变了传统教学“用教材教”、教师主动权缺失的弊病,但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前,我们应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育热点、学生思想状况、学习水平、能力训练重点等要素,确定一个关联点,再根据关联点,去有层次、有目的地选择文章。

文章的选择应根据师生实际,从预设的教学中心目标(知识中心、能力中心、方法中心、价值观中心)、文章要素(主题、体裁、语言形式、表现手法、深度等)、作者(年代、国度、写作特点)等方面,多角度地进行科学搭配,注重层次与整体效果,使文章的选择更趋合理,能更好地为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服务。在执教“英雄”群文前,我将教学中心目标预设为两点:一是价值中心,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英雄,形成新时期正确的英雄观;二是方法中心,通过几篇文章不同的表现英雄的手法,使学生掌握人物类文章表现人物的不同写法。然后,我选择了《武松》《灯光》《真正的英雄》《颁奖词三则》四篇文章。四篇文章选择体现了以下特点:主题一致;作者和写作时间体现不同时间、不同文化的特点;文章语言有中国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语言特点;文章表现手法上,有写人记事类、有演讲辞、有议论类;文章深度上,涵盖了5、6、7年级不同深度的文章。这样的选择,能从最大程度上,让学生全面认识英雄,了解表现英雄的多种手法,从而达成课前预设的目标。

2.整合目标,生活阅读。

“群文阅读”阅读量的增加,决定了不能再以传统单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作为目标,而应对原来的具体、细化的目标,做必要的整合。在整合传统单篇文章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基于“群文”的目标,使群文教学的功效充分显现出来。

整合“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使目标的表述立足“群文”,尽可能地设定保底目标,目标的点更集中,不必过于细化,用“大目标”来体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人性化教学理念。

“英雄”群文一课,我将教学目标整合为3点:一是通过文本阅读,了解不同时期的英雄事迹,感受英雄品质;二是通过群文阅读,学习写人类文章的基本方法,帮助写作;三是通过求同求异阅读,多角度认识英雄,形成新时期正确的英雄观。整个教学目标的整合,充分考虑了群文阅读由于阅读量的增加,必然要对传统单篇文章教学的部分细化目标进行取舍,没有再对字词等目标做具体要求。内容、方法、价值观目标也进行了整合,多为“保底”性表述,目的在于通过目标的整合,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畏难情绪,主要考虑阅读教学中“师生怎么做”,重在与学生一起实践阅读过程,而弱化对目标的细化,还原“生活化阅读”的情境,营造原生态阅读氛围。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对阅读的要求、问题设置都较概括,学生与教师抛开了传统课堂的目标、问题压力,沉浸在文本中,学生阅读效果反而更佳,阅读收获巨大,课堂闪光点频现。3.“求同”阅读,感悟主题。

群文阅读较单篇阅读,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突破了传统阅读文章形式、主题等单一,不易让学生在最佳时机举一反三,进行拓展性阅读,丰富对主题的认识,更全面地认识阅读教学的主题的局限。而充分利用好群文阅读的这一优势,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群文阅读、生活化阅读的方法,也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对主题认识、写作方法等),使认识与方法形成序列。

在“英雄”群文的教学中,我抓住本组群文在主题上的共同点,在学生初读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以“我们更应该崇拜谁?”为再次阅读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同文阅读,异文交流”,为学生争取更多真正走进文本的时间,概括群文在“英雄”主题和“表现手法”上的共同之处。学生通过对三篇文章“英雄”的认识,使英雄主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准确;通过对三篇文章英雄“表现手法”的感悟,多角度地学习准确、细腻地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这样的阅读效果,是单篇文章阅读根本无法企及的。4.求异品析,升华中心。

文学作品,正是因为具有千差万别的多样性,才使得文学创作具有难能可贵的独创性。进行群文阅读时,在基于群文“关联点”进行“求同”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求异品析”,是非常必要的。所谓“求异品析”,就是要利用群文的“同”和“异”,从面和点上去完成群文的品读和赏析,用“点”上的“异”,去深化和丰富“面”上的“同”;在“面”上“同”的基础上,去发现“点”上的“异”,进而能对群文的主题,有更深入地认识,实现认识的升华;对群文的表现手法有更全面地掌握,实现对写作方法的领悟。

在教学《英雄》群文时,通过“求同阅读”后,我又引导学生在认识了英雄主题的基础上,去细致品读和赏析文本中的重点句段,重点分析“英雄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合作和独立的探究、品析,发现了三组英雄人物的时代背景、当时面临的情况、做出英雄行为的动机、目的等都有不同,通过全班互动交流,学生很快发现“英雄不同”的核心是“英雄的动机”,即“为谁英雄”不同。发现这一关键点后,学生对英雄的认识自然就更深一层:英雄值得我们学习的根本在于对社会、对他人有益。认识到这一层,学生自然会分辨更应该崇拜谁,也才真正形成正确的英雄观。5.联系群文,自主写作。

阅读群文,不仅能多方面地感受同一文学主题,更是依照例文写作,掌握写作方法的极佳机会。群文阅读,学生自然会在阅读中对一类主题文章、一类写作方法有较深的认识,产生不吐不快的感悟;也会在多篇文章的表达方法中,对某一类写作方法,由于“见多”,运用起来有范例,也会更熟练、更准确。此时,抓住时机进行练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英雄”群文教学接近尾声之处,我顺势激发学生:了解了英雄的事迹,学习了英雄的品质,你对英雄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吧?快速阅读“颁奖词三则”后,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学着文章中表达的方法,写写自己的感受。

由于学生有先前阅读的基础,再加之对“英雄不同”的争论,如今心中早已是积蓄良多,此时练写,学生自然思如泉涌。学生自然会有意无意地学习文中表达的方法,是学生习作练习绝佳的机会。

【临清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上一篇:学校加强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方案下一篇:暑期“三下乡”新闻报道出征仪式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