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2024-09-1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精选12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1

阅读能使人积累知识, 培养本领, 陶冶情操, 进行相关知识、情感、态度的交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将阅读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 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 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 从而扩大自己的阅读面, 增加自己的阅读量, 小学生同样如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够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教学便成功了一半。那么, 应该如何做呢?首先,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文学作品、科普作品以及一些历史文化读物等, 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和哲理性。适当引导学生阅读此类材料, 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还能扩充学生的知识积累, 使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其次, 指导学生进行多样化朗读。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常常只是一味地进行生硬的讲解, 学生只能在被动的模式下进行单调的朗读, 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改善这一现状,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不妨通过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等形式, 指导学生深入课文, 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审美享受, 这样远比之前的做法有效得多。再次,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 广大教师必须摆正思想,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积极肯定他们的进步, 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相信做到这三点, 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必将得到有效提升。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 常常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 我们也经常会看到, 一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总是喜欢拿着教学参考资料, 向学生生硬地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一节课下来, 其实已经将文章的各个部分肢解开来, 学生收获的只是教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甚至仅仅是参考资料上的现成内容, 而不是他们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领悟。这样的教学不仅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本无法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笔者认为, 要想提升阅读教学的效能,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具体来讲, 主要应做到两个方面。首先, 变“一言堂”为“群英会”。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 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 同时尽量为学生创造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让他们尽情地诉说自己的心声, 表达内心的情怀, 真正实现课堂的价值。特别是对学困生, 教师应倾注更多的爱心和关注, 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 这样, 他们才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其次, 要允许学生阅读“出错”。在初步阅读文章时, 学生难免会出现理解不深入、表达混乱的情况。这时, 教师绝不能对学生横加指责, 而要采用鼓励的话语和肯定的手势、眼神等对学生的错误给予理解和鼓励。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消除自卑心理, 放心大胆地展示自己。

三、适时引入情境教学法

实践表明,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 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使他们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创设情境,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首先, 创设实体情境。所谓实体情境, 就是教师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 以此加深其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如在教材涉及花鸟鱼虫这方面的内容时, 教师可将实物带进课堂,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增长知识, 从而更好地去理解课文内容。其次, 创设语感情境。这里所说的“语感”, 主要指对语言的内容、感情和表现方法等的感悟。语感情境就是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帮助其体会课文情境和作者的情感。再次, 创设模拟情境。在阅读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师可适时运用电教手段播放幻灯片、录音带、动画片段等, 让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 这样做可以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 寓教于乐。

四、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

不得不说, 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 会接触到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这时, 如果教师没有加以干预, 久而久之, 学生自然会忘得一干二净。只有将这些内容熟记在心, 学生才能在写作时真正为己所用。为实现这一目的,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适时引导学生积累、记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 以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将其牢记于心。这样, 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有效提升写作能力。

五、结语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 此时若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 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绝不能放步自封, 而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阅读指导的可行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斌.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教育探索, 2003 (10) .

[2]肖静芬.认真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天津教育, 2002 (2) .

[3]刘延云.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东教育科研, 2001 (Z2) .

[4]孟庆芳, 齐晚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五法[J].湖南教育, 2001 (9) .

[5]窦连心.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创业家, 2013 (22) .

[6]蔡银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之初探[J].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1 (5)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2

[摘 要]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阶段是小学生培养语文素养的关键阶段,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灵活的教学策略进行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教学要点,提出了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要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286-01

引言

随着新课标不断推行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已经成为小学教学的重点,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部分,全面深入地进行改革刻不容缓,使小学生通过阅读教学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并且形成良好的语感,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的自主探究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1 教师缺乏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随着教学经验的增长,有些教师面对一份新的阅读材料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或者无意的将以前教授过的类似的材料联系起来,沿袭以前用过的教学方法,设计一成不变的阅读问题,或者直接参考教参,很少进行创造性的材料解读。有些语文教师身兼数职,日常教学事务繁忙,没有时间再去进行文学作品的研读,导致自身的阅读素养停滞不前,难以体会到文本材料的特殊性,也不善于创新教法方法,难以跟上现代教学的步伐。

1.2 忽略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小?W阶段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也是思维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小学生的阅读水平较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环节过于频繁,教师善于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将自己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思维强加给学生,学生习惯只是听老师讲解,导致学生独立思考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恰当的培养。

1.3 不能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不少语文教师陷入一种思维误区,认为“理解”二字就是语文学习和教学的关键,以为只要保证学生理解了词汇、句子、选段和文章的意思,学生就可以自然而然的会应用了,所以教师在学以致用环节设计的课时很少或者只是简单的一概而过,让学生自己运用学会的词汇和句子写一段话,之后也不再进行评价反馈。这样的教学习惯使得“语言运用”和“语言理解”的时间分配失衡,让学生只会输入信息,却不会很好地输出信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进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点

2.1 针对性教学

每个年级都会有基于教育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老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由于各个年级的学生身体和心理所处的阶段不同,对阅读的理解能力不同,需要选择合适各年级、贴近生活的阅读材料,使得学生能够获得与自己知识储量符合的阅读材料。教师应当首先熟悉吃透所选内容,就课本阅读材料能够选择轻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2 阶梯性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将校内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相结合,将阅读从课内延续到课外,让学生能够有效地提升阅读水平。在教学方面,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设计要注重衔接,妥善安排,内容相呼应。在课内外阅读的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阶梯性的安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收获。

2.3 适量性教学

语文教学提倡适度阅读,主要是阅读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加深对阅读的理解,提高阅读效果。语文阅读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在教学中多给予学生自主阅读与思考的时间,所以老师就要适量选择必读文章的数量,把更多的选择交给学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3.1 激发阅读兴趣

要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兴趣是首要的。低年级小学生最喜欢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他们不仅喜欢读,还喜欢讲给别人听。教师可首先阅读此类课外书,然后讲给学生听,讲时有意识地在最有趣的地方停下来,让学生自己看书,把故事补充完整,以此激发兴趣,诱导学生自己能读书。对于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教师则应将学生兴趣引至名人传记及科普读物上,从有关的知识、事件、人物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并结合语文课的学习,有机推荐适合高年级学生的书目,鼓励他们课后去自由阅读。例如,在学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后,学生对童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找来《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进行阅读,并且能讲其中的故事。

3.2 努力创设适合阅读的情境氛围

采用猜读法,教师可以出示与文本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图,学生纷纷开始猜想,教师及时追问学生进行猜想的理由,还可以从文字入手展开猜想;模拟情,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等,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还可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可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鸟生存的情境,鸟的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

3.3 教授有效的阅读方法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根据文章的重要程度及时间条件,确定阅读方式―选读、浏览、精读。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小学生在作读书笔记前要告诉他们读书笔记的形式:书上作眉批、摘录好词好句、概括主要内容、写提要和读后感。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增加词语的积累量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理解生词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这是阅读中最常用也最重要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或者联系生活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

3.4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划、摘抄要点、会做笔记等。教师要教会学生在预习、自读、自学过程中,运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中年级更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自身健康的关系,讲究阅读卫生。结语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依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让他们在阅读的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热爱阅读的愿望和动机,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获取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综合能力

阅读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本领,陶冶情操,进行相关知识、情感、态度的交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将阅读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从而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小学生同样如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学便成功了一半。那么,应该如何做呢?首先,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文学作品、科普作品以及一些历史文化读物等,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和哲理性。适当引导学生阅读此类材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能扩充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其次,指导学生进行多样化朗读。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只是一味地进行生硬的讲解,学生只能在被动的模式下进行单调的朗读,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改善这一现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不妨通过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讀、比赛朗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审美享受,这样远比之前的做法有效得多。再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广大教师必须摆正思想,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积极肯定他们的进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相信做到这三点,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必将得到有效提升。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总是喜欢拿着教学参考资料,向学生生硬地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一节课下来,其实已经将文章的各个部分肢解开来,学生收获的只是教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甚至仅仅是参考资料上的现成内容,而不是他们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领悟。这样的教学不仅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法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笔者认为,要想提升阅读教学的效能,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具体来讲,主要应做到两个方面。首先,变“一言堂”为“群英会”。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同时尽量为学生创造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他们尽情地诉说自己的心声,表达内心的情怀,真正实现课堂的价值。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应倾注更多的爱心和关注,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这样,他们才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其次,要允许学生阅读“出错”。在初步阅读文章时,学生难免会出现理解不深入、表达混乱的情况。这时,教师绝不能对学生横加指责,而要采用鼓励的话语和肯定的手势、眼神等对学生的错误给予理解和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消除自卑心理,放心大胆地展示自己。

三、适时引入情境教学法

实践表明,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他们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创设情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首先,创设实体情境。所谓实体情境,就是教师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以此加深其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如在教材涉及花鸟鱼虫这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将实物带进课堂,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增长知识,从而更好地去理解课文内容。其次,创设语感情境。这里所说的“语感”,主要指对语言的内容、感情和表现方法等的感悟。语感情境就是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帮助其体会课文情境和作者的情感。再次,创设模拟情境。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可适时运用电教手段播放幻灯片、录音带、动画片段等,让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这样做可以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乐。

四、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

不得不说,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会接触到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这时,如果教师没有加以干预,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忘得一干二净。只有将这些内容熟记在心,学生才能在写作时真正为己所用。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适时引导学生积累、记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以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将其牢记于心。这样,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有效提升写作能力。

五、结语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此时若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绝不能放步自封,而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阅读指导的可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斌.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教育探索,2003(10).

[2]肖静芬.认真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天津教育,2002(2).

[3]刘延云.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东教育科研,2001(Z2).

[4]孟庆芳,齐晚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五法[J].湖南教育,2001(9).

[5]窦连心.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创业家,2013(2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4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 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 同时产生新的期待的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从接受读物的第一个信息开始, 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做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 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 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 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 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 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状态, 其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 情感趋向高涨, 大脑皮质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语言, 老师应从学生面部表情、朗读声调、发言措辞等方面, 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 引导他们感受、体验, 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时, 通过图片、音乐, 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之中, 从而进行感悟、欣赏, 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使学生用整个心灵感受美妙的《月光曲》, 心驰神往, 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 拨动他们的心弦。

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 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拿着教学参考资料, 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等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 一路介绍下来, 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 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 就应该给学生充分时间, 让其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应该点拨、启发、激励学生, 给予更多时间让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 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 是贯彻落实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三、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1.进行学法指导。如在教《我爱你, 中国》一文时, 全文的段落结构一致, 所以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分析一段, 然后归纳这段的学习方法, 再把这段与其他段进行比较, 让学生自学其他段落, 由扶到放, 充分体现学法指导。

2.让学生自学、讨论、质疑。在阅读教学中, 可以在学生自学、讨论前首先出示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的则让学生自学质疑, 通过读课文, 提出疑问。

3.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四大任务, 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落在“写”上, 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不能孤立进行, 要有机地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 对于学习读写例话、归纳阅读方法等, 要放在重要位置上, 重视发挥课文的范文作用。有条件的学校, 教师在教学时最好能采用多媒体, 这是最能吸引学生的, 学生在图文并茂的环境里学习会事半功倍。

四、深挖文本内蕴

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融入角色, 体会课文的情感, 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 专家多次强调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学习。因此, 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 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挖掘文本的内蕴, 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认真地读, 充分地读, 用心地读, 用心感悟。如教学《草原》一课, 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 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 创设情境, 让学生入情入境, 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 抓住景物品词句, 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 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 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 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 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 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激发了阅读兴趣, 提高了阅读效率,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拓宽阅读视野

阅读教学要得到补充和延伸, 需要课外阅读。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 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50篇 (含课文)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所以, 教学任务的完成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是不够的,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除了学校的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外, 还可以要求家长给学生订阅杂志阅读。阅读之后的检查很重要,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周记, 要求学生把读过的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写出来。或者在班上开展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的活动, 让学生说说自己读的文章。我们要通过课外阅读渠道的开拓,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阅读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 强调既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 又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还引导孩子兼顾课内外阅读, 继而拓宽审美视野, 发展创新思维, 提高语文素养。为此,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 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让阅读教学课堂更精彩。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在《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的指导下, 以课堂为主阵地, 创新阅读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增强阅读效果。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关莹 篇5

——“情趣”导航 扬阅读之帆 启学习之舟

坛镇小学 关莹

语文教学不仅要把目光盯在课堂教学上,也要十分重视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运用、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新知激起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情趣导航,以“趣”动“情”,以“情”促“趣”,使阅读成为“悦读”,阅读是一种享受。

杨屹老师“情趣”教学的内涵是:以情感为依托,让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的和谐统一的轨道。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情与知的统一。可见,以“情趣”作为教师教学设计理念上的导航,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导航,就避免了教学中只重语言训练,不重精神陶冶;只重机械分析,不重学习过程等近乎“残忍”的语文教学,保护好学生求知欲望和感悟的灵性,语文素养便会提高。对老师而言,在“情趣”上下的工夫是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趣因素,语言情趣的发挥,对认知过程趣味的体现。对学生而言,“情趣”体现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就是:觉得阅读内容有意思,想研究朗读;老师说话有意思,想听;阅读过程有意思,读、说、画、演皆想尝试;阅读结果有意思,愿意记诵;阅读体验有意思,是一种享受。情趣导航,以“趣”动“情”,以“情”促“趣”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好途径。

触摸语言,感受阅读的乐趣;欲让孩子感受读之乐趣,最重要的是放手让他们充分地阅读文本,与“语言亲密接触”,在这种接触中触摸语言,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放手让孩子们自由阅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不要过早地介入孩子的自由阅读。让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教师可以适当地做些引导,但以不干涉孩子自己的阅读为前提,可以表扬:“瞧,这个同学读得多入神啊!”可以引导:“注意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为什么。”可以点拨:“课文有些地方写得十分有趣,找找看。”可以要求:“读完一遍后,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和你受感动的地方你可以反反复复读。”„„将教师的引导作为一道道精心设计的佳肴一样,随着孩子阅读的进程,徐徐端出,完全是仅供孩子们参考,并不要求孩子回答,这样孩子不会觉得你是在干扰他的阅读,这样孩子才可能真的“沉”入文中,心静于阅读,心醉于阅读,享受到较为自在的自由阅读的乐趣。如:苏教版三年级《掌声》讲小英是班里的残疾儿童,她生活在自卑和孤独中,因为同学们的一次掌声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爱说爱笑了,生活充满阳光,告诉我们生活中人人皆需要掌声,人人都要奉献掌声的道理。我是这样处理的:释题时简单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获得过什么样的掌声,获得掌声后的心情和行为都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研读的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找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词,联系生活换位思考。学生静静地读,认真的划,情动于内心,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比如对句子: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分层阅读的:学生首先在阅读中注意了“默默地”这个词语,我就让学生读读这句话,读出自己对这个词的认识,学生轻轻的读出了“静静地、悄悄的”的词语本意;然后想想“总是默默地”说明了什么?联系生活想象小英都怎样“默默地生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作出想象:“六·一”儿童节不会看到她在舞台上的身影,课堂上也不会看到她高高兴兴举起的小手,选“三好学生”时同学们不会想到她„„请学生再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读出“默默地”不被注意的感觉。继续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你愿意作一位“默默地”生活的人吗?为什么?学生的情感受到触动:“不愿意,因为太孤独(寂寞、痛苦、没信心)了”。此时动情的点拨:明明是花朵一样美好的童年,却听不到她欢歌笑语,看不到她美丽的笑脸,表面上默默地生活,内心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你会?学生的脸色凝重起来,此时,学生的朗读自然有情有味,水到渠成。随后的研读活动自然也有了探索的兴趣、有了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

所以,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真正充分地、自由自在地阅读,老师只提供适当的拨云见日式的点拨,这是展开教学、让他们获得乐趣的一个前提。

2、师生共读,体验美妙的感受

当然,让孩子们自由阅读,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除了上述的“边读边指导”外,时刻不要忘记了另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参与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完全可以以一个孩子的“学习伙伴”的身份,当孩子们在阅读时,教师也要投入课文的阅读之中,或与孩子一起摇头晃脑地放声朗读,或一起入神地默读,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品味阅读。这样,孩子会更加感觉到阅读的乐趣。在随后的“读的交流”中,教师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身份与孩子“对话”,孩子会感到格外真切,有道是“佳作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种“课文共欣赏,师生一起读”是多么美妙的读书境界啊,它是一种更加让人向往的阅读享受。

二、课堂阅读教学掌舵,课外阅读学习是语文能力提高的动力 我们知道如果是把学生的语文能力比作是一只飞鸟的话,那么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就是它的两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吕叔湘先生也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 在当今信息量激增的社会里,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而我所支教的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

1、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

2、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较小: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籍。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

3、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句,几个好词。为了较大改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达到新标准所规定的要求,我们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农村课外阅读的开展进行了研究和改革。

(一)、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1)、榜样激励。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老师可以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更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让学生之间相互激励,使学生逐渐认识并努力多读书,并且对书籍产生热爱之情,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食粮。

(2)、活动激趣。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可以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收集活动,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手抄报赛、成语接龙赛,.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3)、展示成果,激励学生阅读兴趣。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在实践中,我们采用“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小小的袋中有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有学生在故事演讲赛中的录音带,有学生自制的手抄报„„定期在班级内部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定期在学校展示全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指导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正确合理的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的运用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

(1)、做好读物推荐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在读物推荐时,重点是要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遵循这个原则,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四个途径向学生推荐书籍:

(a)、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草船借箭》,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

(b)、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级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

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儿童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

(c)、从时空结构上推荐有关内容:在实践中,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如:今年神州五号飞上太空,振奋人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报道,了解事件始末。

(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应用课堂中学到的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只有正确的方法才有正确的读书体验。

(3)、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感想型:再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三)、落实检查,深化课外阅读

只有通过检查,不断地改进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阅读才能有所获,有所得。

(1)、家校互动:学生的课外阅读一般都在家中进行。一定要争取家长的配合,督促、检查子女的阅读。

(2)、建立读书报告制度。每天中午10分钟,安排一个同学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此举一举两得,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不足之处,还能借同学的口,开拓其余学生的视野。

(3)、定期检查读书笔记。通过检查读书笔记,能让老师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并指出笔记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也可以让学生互相检查,互相提出修改意见,来自同龄人的帮助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三、积累就要经常运用,成为语文学习中的好水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2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

一、朗读训练

阅读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包括:普通话、语句的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经常组织安排学生观看一些演讲比赛,供学生学习、观摩。同时也可以组织一些班级朗读表演,鼓励学生积极准备、踊跃参与。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学生可以充分了解文章所发生的社会背景和所描述的客观环境,从而以主人公的身份,以丰富的感情,正确、流利的语言展现自我,体验朗读的乐趣。语文教材中不乏声情并茂的文章,例如《妈妈的爱》。在训练中,要指导学生深刻解读母爱的伟大与神圣,让他们知道应该如何去爱护母亲,从而升华到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在课文《美丽的武夷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件,把武夷山的山水风貌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读出能够表现武夷山风景秀丽的语句,读出作者对其赞美和喜爱之情。总之,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文章,组织相应的活动内容,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

二、与文本对话

语文教材是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无论你打开哪一篇课文,都像是进入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进入到了一所精神的家园,进入到了一座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相互交融的文化宝库。学生只有走进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才能唤起他们心中的情感,才能为他们的个性化阅读创造可能。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凭借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体味、感悟、对话交流,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自己的感受与见解;使他们不仅要获得知识,还要得到心灵的启迪、美的熏陶、情感的升化;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李白、杜甫、自居易进行“高尚、淡泊、豁达”的对话,与文本中的邱少云、董存瑞、李大钊进行“不屈、坚强、爱国”的对话,与神秘莫测的大自然进行“好奇、神往、探究”的对话……这样,学生就在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文本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

三、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开动思维,探真求实。对于学生实在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可以由教师作答和解释。这样就促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多媒体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对于小学生来说,视听教学比文字教学更生动、更具吸引力,比图片教学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积极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丰富语文阅读资源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还能帮助他们深切地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从而真正打开知识的大门,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五、阅读与领悟

阅读不是一目十行的浏览,它不仅要求读者“阅”和“读”,还要求他们用心感受、深刻领悟。教育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多文学作品都来自于现实,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通过阅读,读者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能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比如一篇名为《最后的阅读》的阅读材料,讲述的是一个死囚犯在临刑前把自己的肾脏和存款捐献给一名身患尿毒症的女大学生,挽救了她的生命的故事。我在让学生阅读以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心得。大家都说感受颇深。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我们应该宽恕那个死囚犯,还有—个女生说到“爱可以拯救一颗罪恶的心灵”。作为教师,听到学生的纷纷议论,我充分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

六、多样评价体系的构建

阅读评价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阅读评价可分为:自我评价、小组自评、师生互评、阶段总评等几种方式。

学生自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阅读后,对自己每经过一段阅读历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反省的评价过程,用以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提高自主阅读的效率。

小组自评:在组长的带领下,整个小组对组员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结果等进行的客观评价,需肯定进步,提出不足。

师生互评:这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鼓励性的、多样性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以达到激励、引导、小结的作用。

阶段总评:这是在某一学习阶段、同类别或某一类别的学习后,及时进行的总结评价,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形成能力。

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从书籍中汲取丰富的知识,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因此,我们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雅茹.小学语文阅读能力与知识信息量的摄入[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

[2]陈育娟.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基础教育研究,201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探究 篇7

一、阅读教学必要性

阅读是语文的心脏, 它要求学生眼睛、大脑、耳朵以及手等共同劳动, 能够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的学习。一方面, 良好阅读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识字的培养,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去识字, 增大学生语文的词汇量;另一方面, 学生要想写好作文, 就得多读书、多看文章, 由此可见, 良好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要前提。

二、阅读教学改进的方法

1. 创造情境, 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 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只有学生的阅读兴趣切切实实地提高了, 才能在保证学习效率的同时真正地学到东西。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 并通过各种途径来创建相关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 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2.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精读、略读都是有效的阅读方法, 学生课外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的, 略读又可以分为访问浏览性阅读和选择性阅读。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教师应该遵循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原则, 并让学生掌握阅读的顺序。

3.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平时阅读的时候, 大多都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 学生的积极性被严重地压缩了。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把不知道的字、词在字典上查清楚, 遇到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 可向教师请教。但是,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帮助学生建立一个阅读平台, 使他们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并敢于提出问题,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不再以答案是否正确作为评判标准, 注重学生能力养成。

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上, 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要由原来是否与标准答案一致改为学生的阅读技巧以及阅读的习惯是不是正确。阅读课上教师要问问学生是不是进行了课文分段, 是不是在每段之前加了小标题, 是不是画出了每一段的中心句, 等等。教师要对那些有正确阅读行为的孩子加以表扬。长久以往, 学生的阅读水平就会慢慢地提升上来。

三、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在创新型教学中, 教师需要用心地去寻找适合的教学方式。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 人的创新能力就会发挥到极致。

2.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要把课本当作一种辅助工具来看, 教学的重点可适当脱离课本, 要懂得照顾每一位学生的个性, 答案是人定的, 不能因为固定的答案而禁锢住学生的开放思维。

3.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应该时刻以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主要目标, 应该善于总结学生遇到的问题,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此外, 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出学习的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 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思考、总结和实践, 并努力创新, 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 保证实践教学是有效的教学, 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具体案例研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让学生大声朗读文章, 找出其中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然后在黑板上写出这些词, 先教学生怎么读, 并解释意思;接下来让学生默读文章, 在每一段之前标上序号, 并进行分段, 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在学生读完之后, 和他们一起分析每一段的中心思想。

2. 在分析文章之前, 教师要先为学生讲解背景知识, 这样可以使学生大致了解文章中的“破壁”以及“黑洞洞”的言外之意;之后创设相应的情景, 让他们进一步身临其境;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看看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最后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3. 根据学生提出来的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也可以和教师一起讨论, 这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

教师一定不能禁锢学生的思维, 课后的问题也是一样,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但是也要告诉他们答案不是唯一的。

总之, 小学生阅读能力不容忽视, 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教学任务, 而是关系到每一个孩子未来发展的任务。教师只有不断地思考、尝试、改进, 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教师要改变以往学生对学习的看法, 让学生想学习, 愿意学习。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阅读、写作文, 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由此可见,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着及其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阅读, 并积极培育学生好的阅读习惯。本文首先说明了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其次指出了阅读教学改进的方法, 然后明确了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最后根据实际案例具体地分析了如何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新民.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新一代 (下半月) , 2014 (1) .

[2]郝玉华.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中华少年 (研究青少年教育) , 2013 (6)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篇8

一、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激情

阅读并不是机械的, 也不只是简单地运用知识, 而是一个融入积极情感参与的思维活动。积极而愉悦的情感不仅可以让学生将阅读当成一种乐趣, 积极参与其中, 同时更能让学生深入文本, 感悟到更多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这也正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重要前提也先决条件。为此, 教师要在阅读前做好情感铺垫, 激起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 运用语言艺术。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 尤其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更是要讲究语言艺术。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并不是没有情感的机器, 而是有着丰富情感与鲜明个性的生命个体, 而生硬干瘪的语言是无法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 无法激起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为此, 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 善于运用抑扬的语气与语调, 用准确而优美的语言来为学生营造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氛围, 带给学生以愉悦的情感体验,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 进而对阅读材料产生强烈的阅读动机。

2. 讲究教学技巧。

教学并不是照本宣科, 只是一味地讲解与灌输, 而要讲究教学技巧, 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为学生打造一个富有活力与魅力的课堂,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开展阅读前, 教师可以针对课文提出一些问题, 以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有目的性的阅读, 提高学生阅读的针对性。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总结桂林山与水的特点, 即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在阅读中收集与整理信息。此外, 教师可将文本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入手, 以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 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动机, 将更加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能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行为实践。为此,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将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这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展开直接对话, 实行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1. 教师要成为平等的学习者。

在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并不是对立的, 学生并不需要仰视教师, 而平等的学习者。为此, 教师不要因学生小而包办代替, 让学生成为教师的附属, 消极地参与到阅读中来;而是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给予学生以平等权, 使得学生可以与教师站在平等的位置上, 这样才能在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展开积极的对话, 以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领者。

学生是阅读主体, 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完全放手, 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不管不问, 而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步步引领学生展开探究性阅读, 这样的阅读才能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为此, 教师要成为学生自主阅读活动的引领者与指导者, 不仅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更要在学生思维困惑、理解肤浅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诱导, 以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 实现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3. 教师要成为学习的推动者。

阅读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始末, 而学生在阅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由于小学生并未形成较强的学习意识, 在面对困惑时往往容易退缩。此时, 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来自于外界的不断鼓励, 以增强他们的信心与恿气, 以激起更大的阅读动机, 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持久而稳定的阅读兴趣。

三、用声像情景引发学生的想象

爱因斯坦提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性。”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与丰富的想象力, 这正是激活学生思维, 实现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理解的重要因素。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与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 这样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 与作者进行直接对话。小学生处于形象认知阶段, 以直观的画面与动听的音乐更感兴趣, 更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殊优势为学生打造一个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优美而直观的教学情境, 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生活场景之中, 入情入境。这样, 学生才能突破文字的限制, 深入地理解文本, 在与学生的直接对话中领悟其深层内蕴。如在学习《晏子使楚》这一课时,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播放相关的历史影视剧片断, 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历史场景之中。这样, 学生就不会觉得文章内容远离自己的生活而难以理解, 而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 身在其中, 从而可以让学生从对话中感受到晏子的机智与勇敢, 面对楚王的侮辱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这些并不是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就可以深刻理解的, 而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情景中展开想象, 学生身临其境下的感受才能更加深刻, 且是学生自悟自得后所得到的。

总之,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不能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程序化讲解, 让学生成为消极的参与者, 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要将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重视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与培养,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展开直接对话, 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包虹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 2014 (37)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基本情况,操作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 语文教学除了承担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外, 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陶冶情操, 健全人格这个基本任务。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模式基本特点

1.1 主动尝试。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能真正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生地位的转变, 媒体作用的转变, 教学过程的转变, 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模式, 转变为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得知识。在实验过程中, 我们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 建立实验小组, 拟定了与教改实验同步的设计方案、教材分析、教法的探究。看录像课, 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以便我们尽快掌握“四结合”教改试验这种新型语文教学模式, 从而达到“一个目的”, 即和谐的双轨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施素质教育。

1.2 发现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 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而本教学模式正体现了这一点, 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不满足于常规的思考方法, 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看法, 善于直觉思维, 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如在《狼和小羊》一课总结处,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演环节:请两位同学上台, 戴上狼和小羊的头饰, 表演出整篇课文的内容, 最后在狼扑向小羊的一瞬间, 小羊应该怎样做才能幸免于难, 请学生任意发挥想象, 在可能实现的基础上尽情表演。这样, 可以使学生总结出对狼这样的坏人不能只讲道理, 还要动脑筋想办法勇于反抗, 才能获胜的道理, 从中受到思想教育。融语言内化、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于一炉, 使学生创新能力在表演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1.3. 培养自学能力。

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 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其主体作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个体活动, 扩大个体活动的参与面。 (1) 个体活动时间要到位,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全部教学过程。 (2) 让个体的活动目标到位, 具体的做法是设计每一课的学习练习目标。这样做, 既体现了自主学习, 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一举两得。 (3) 让个体活动过程到位。展示学生个体活动的思维过程, 让各层次的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过程。如讨论分段说依据, 回答问题说理由, 自主学习说程序, 并从中择优而选之, 使其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1.4 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可以创设优良的情景,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 实物化, 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 并配上文字与声音, 图、文、声、画并茂, 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 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这方面的功能, 就能帮助学生解决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 从而降低理解难度, 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 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 大大增加了课堂信息量, 实现课内外的沟通,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 模式操作过程

2.1 初读感知。

有感于尝试教学法, 在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 也是准备环节中, 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读准字音了解大概内容后, 便会积极主动地带着问题探索知识。在此, 教师不做任何提示, 或者可帮助复习一下旧知加深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保证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 对于小学生初读感知的能力不够强, 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 培养学生的语感, 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2 提出问题。

学生在自己初步预习的基础上, 掌握了部分知识, 但还有一部分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会被学生五花八门地提出来, 有些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坐井观天》中的青蛙为什么会在井底?又如《蛇与庄稼》一课中, 为什么放蛇去捉田鼠而不放猫?大水过后, 田鼠和蛇为什么没有被淹死?面对这些稚嫩而又颇有潜力的问题, 教师应稳住心态, 不要否定学生的问题, 应和学生共同确定几个主要问题, 分清主次, 注意课文的前后联系, 然后着重展开讨论, 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2.3 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借助各种手段指点学生进行交流、思考、发表意见。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与鼓舞下, 好奇心与成功欲得到极大的满足, 被动接受就会变成主动探求, 主动汇报。通过自学, 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请同学帮你解答。在这个过程中, 采用自由交谈、主动发言、教师协调配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意见, 教师除指出语病外, 暂不发表意见。学生不用举手, 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手、脑、眼、口全部放开, 让思维纵横驰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 教师一般不要替代。若学生经过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后仍处于困惑之中, 则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讲解, 同时鼓励学生摘记精彩章节、词句, 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能力与自学能力。经过交流与汇报, 学生已对教学内容基本掌握, 此时, 教师再帮助梳理思路, 并对有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 便使学生及时地将整篇课文融会贯通。在这样的转学过程中, 可充分显示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4 反馈归纳。

在教学过程的小结处, 教师要根据实际启发学生举一反三, 揭示主题,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要机械重复, 只是高度概括。这一环节也可留给学生完成, 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和余地。使学生在总结过程中, 感悟乐趣、激发热情、发挥想象, 形成认知结构。在神奇的想象中, 学生明白了虽然眼见为实, 但凡事还需身体力行, 才不至于犯错的道理。《坐井观天》一课讲完后, 一名学生用常识说明了青蛙的眼睛对不动的东西来说是弱视, 对动的物体才敏感, 所以即使它跳出井外, 也不见得能看到那么多的东西。教师不失时机地为学生铺设的求异路径, 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2.5 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 阅读是期待产生, 期待实现, 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 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 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 学生才会被感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适当地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 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 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 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 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 情感趋向高涨, 大脑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教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 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 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 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 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 从而进行感悟、欣赏, 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 驰而神往, 激起学生极高的兴趣, 拨动他们的心弦。

3. 实验效果。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 我们收到了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带来的良好效益, 试验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试验班级的教学质量有了质的变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某些非智力因素也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 这种教学模式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对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也起到了推进作用。总之, 在阅读教学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得到锻炼。“少讲多读、少理解多感悟、少分析多体会”已逐步在我校教师心中达成共识。“你认为课文中哪一段最精彩, 为什么?”“你能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你能为课文画一幅图吗?”, 类似于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之路 篇10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 教师没有及时评价与指导, 忽视学生独特的见解

就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况看, 学生能够进行自主阅读的机会非常少。对于学生毫无感情的阅读, 教师并没有及时地进行评价及指导, 导致大部分学生丧失了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另外, 当学生在课堂中提出自己对于课文的独特见解的时候, 大部分教师视而不见, 或者是以“与答案不符”进行评价, 然后就依照答案进行一板一眼的单一教学, 这也是造成学生对于阅读失去兴趣和热情的原因之一。

2.教师的教学修养较为低下

不少教师长期受到传统观念和陈旧教学理念的影响, 把掌握语文知识视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把语文课本的教学视为语文教学的全部, 严重的甚至还混淆了学习语文和研究语文两者的区别, 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语文讲深、讲透, 忽视了学生自身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针对实际的教学情况, 校方应自觉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或教育, 建立阅读教学创新教育理念, 调整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1.朗读训练

阅读, 最重要的是读。在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的时候, 教师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并加以多方的指导, 适当的时候还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能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阅读, 可以放飞学生的心灵, 主动让学生学会思考, 久而久之, 即可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好各阶段的学生的学习状况, 做到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在阅读中识字、认字, 以学习普通话为主要目标, 务求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发音正确且流利有感情;而对于中年级的学生, 则可以开始让他们自由阅读, 并开展讨论, 进行交流, 课余时间则可以多写读后感, 积累语言, 培养良好的语感;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则需要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同时进行思考, 学会欣赏课文, 拓展阅读视野。

2.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工作应该富有人文性, 其中,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凸显学生这个主体, 不仅要按照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工作的准备和开展, 极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 还需要对每位学生的语文知识、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多加留意, 力求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师生间进行互动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生生之间进行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讨论完成后, 每组可派代表上台进行汇报, 而其他小组也可提出问题, 让全班同学讨论, 务求达到交流的目的。当教师发现有学生对于课文的句子意思理解不透的时候, 可适当地提出合适的建议,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然后再让学生认真地阅读, 在读中感悟。同时,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也需要熟读课文, 并向学生表达出自己对于课文的感悟, 这样才能够成功地构建和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桥梁。

总而言之, 我国正开展着教育改革, 那么传统的教育制度也应随之改变。想要学生们主动地、积极地、不断地学习、学好语文, 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 再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探索出一套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 这样不仅有利于创新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 更有利于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孙传峰.多媒体使语文教学更精彩[J].新课程 (小学) , 2010 (07) .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設情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3-0039-2

阅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变以上不良的现状呢?《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于是,当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盲目地追求形式上的时髦与花哨,忽视教学的目标;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忽视教学的效果;注重读的数量,忽视学生的感悟;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创设情境,快乐学习

阅读教学不能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沟通,平等对话的过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那么要怎么样才能很好的运用教材呢?这就需要学生的参与,要让学生乐意去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去摸索,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学中体会到快乐,体会到学习科学文化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学中感受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而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习起来会更主动积极,有兴趣的学习会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投其所好,必定事半功倍。因为快乐阅读的目的是要学生学会快乐阅读,形成阅读习惯和爱好,并不一定要从中受到教育目的,所以在目标教学过程中,更要在“趣”字上做文章,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将自己最喜欢的书籍、最喜欢的文章以朗读的方式向其它同学推荐。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些自己最喜欢的书籍,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书籍就行,如连环画、漫画书、杂志、报纸,甚至是听广播、看电视所得到的故事都可以成为学生阅读的模板。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很好的交流,乐意去读,从中也感受到了阅读带来的快乐。

二、创设情境,走进生活

生活就是大语文,如何引导学生将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是语文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很注意课一开始就将学生带进生活,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感受语文就是生活。阅读导入教学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例如我在教学《山中访友》一文中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我们刚放了一个暑假,你们都到那里去玩了啊?遇到了哪些朋友?都玩了些什么?能给我们大家说说吗?接着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暑假中发生的事情,教室内充满了快活的气氛。看到此情景,我抓住机会,动情地说,是啊,和朋友相见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今天我们有一位朋友,他叫李汉荣,他也和他的朋友见了面,他们会聊些什么?你们想了解一下吗?同学们都非常高兴的表示愿意。那么请同学们打书第一课,看一看李汉荣和他的那些朋友见面了,朋友他们又说了些什么?通过这种方式,既让学生说出了自己想说的内容,又让他们对课文非常感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难道这样不好吗?

三、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第斯多惠曾言:“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但学什么怎么学,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对于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多变、有创意的“读”,不但有利于学生读书兴趣的激发,而且有利于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技能的提高。对于读?我采用了许多形式,比如,对于好的内容、精彩的片段我采用的是有感情朗读;对于较长的内容采用的是默读或快速读;篇幅智短的或者诗歌类的用诵读;写人记事的文章采用的是分角色朗读;对于难读的古文之类的采用的是教师范读或用录音朗读;另外还可采用齐读、领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去感受文章深处灵魂,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感受。另外,在教学中常用的配乐朗读也是一种很好的朗读形式。它以优美的乐曲创设情境、烘托情感。在朗读教学中,可根据课文的风格特点,选用适合儿童情趣、感情基调与课文相适应的乐曲来进行配乐朗读。心理学研究表明,美妙的乐曲能直接刺激大脑的兴奋,使其迅速地步入情境之中,能更好地调节情感,促使学生读好课文。当然,每一种形式的读都要借助语气、语调等变化给学生一种独特的感受,多元形式就给学生多种读的感受,从而读出属于自己的一本书。比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中的第一个句子:“下雪啦!下雪啦!”我首先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现那大雪风飞的场景,触动了孩子们对那雪的世界的美好回忆及向往。孩子们说出了自己内心不同的感受。有的说:“下雪了,好冷啊!”有的说:“下雪了,我们又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啦!我们真高兴啊!”有的说;“我要感谢雪宝宝,是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让我们的世界变得这么美丽!”有的说:“我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所有的人”……孩子们的想法真奇妙,感受是多么的独特。我被孩子们感动了:“孩子们,小感叹号就是这样告诉你的,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就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个句子吧!”

四、创设情境,拓展思维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许多的课文将课文内容省略了,或者是留有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去联想,去补充、去解释或说明,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位教育家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的身上激发起来。”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每一个机会,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学习,这就要在这些省略部分,空白部分,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开去。例如我在教学《凡卡》一文最后一部分,我问学生,当凡卡非常高兴的把信交到了信箱里后,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大家都感到很奇怪,会发生什么事?难道还有什么事情发生吗?有的同学就说起了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就让他们联系课文好好想象一下,凡卡的爷爷真的能收到信吗?学生仔细读课文后有的学生才发现原来他没有贴邮票,有的又说了那个邮差总是醉醺醺的,可能会把信搞丢,还有的说了他的地址不详细,还有的又说了他爷爷可能得不到信……看到同学们如此去想了,我感到非常高兴,于是我又接到问他们怎么办才能让他的爷爷收到信呢?这下气氛更强烈了,有的说可以贴上邮票,有的说请人帮凡卡把信送去等等。之后我又让学生思考一下,针对凡卡当时的情况,这些能做到吗?为什么?大家都一片沉默。我知道大家都明白当时的情况了,于是我抓住机会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再一次进行了介绍,使同学们明白当时那个人剥削人的社会,穷人是永远受压迫的!

五、创设情境,设疑解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教师问学生答,那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学生也不能学到方法,学到更多的知识。英国的教育家也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从中可以看出善问、激疑的重要性。那么要如何才能鼓励学生善质疑呢?这就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从而利用小组学习交流,从中又可以见到更多的问题,对于不懂的问题,又能在小组内得到解决。如果不能解决的还可以利用全班交流,这样就能顺利的完成了设疑解疑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将相和》时,启发学生质疑:1、课题中的“将”“相”“和”各指的是什么?2、将相为什么和好了?难道他们不和吗?3将相不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表面原因又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很快就理解了三个故事,从而还明白了将相做人的一些道理。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所有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全班交流,就这样一直进行下去,直到最终的原因。这就形成了师生共同合作疑解疑的场面。

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

语言描绘是教师最基本的表达手段,如果再加上以音乐来渲染情境,这样能更好地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超越文本与人对话。如在教《荷塘月色》前加上这样一段话:“朱自清的散文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幅绚丽的图画,那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暖风悠悠、细雨绵绵的万物复苏的春景,怎能不激起我们对美好春光的热爱与珍惜?那飞珠溅玉的梅雨潭,那平铺着、厚积着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的一潭绿水,又是多么令人神往!还有那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雾,田田的荷叶和散发出缕缕清香的、点缀在一片碧叶中的荷花,又多么迷人。所有这些,都是诗情与画意最完美的结合。”随着教师的描绘,学生个个都神情专注,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又如在教《荷花淀》时,老师可以这样说:“白洋淀夜晚的风光是那样的宁静恬淡,水生嫂象坐在洁白的云彩上,手里飞快地编着席,不时地向湖里张望,同学们想想,那娴熟地、默默地编织岂不织进了水生嫂对丈夫的缕缕情丝?那怀里跳跃着的眉子不正象她胸中起伏的情感?”听老师这样满含深情的述说,学生怎能会不动情呢?

另外,在以上方法运用的同时也少不了教师的相机指导。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出不同程度的学习要求,或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的读物,自由写笔记,相机指导,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提炼有益的知识,进而提高语文能力。但不管怎样创设情境,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读,要重视整体综合感知,重视感悟和情感的熏陶。而教师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正确处理教与学这对矛盾的关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教师的“导”来促进学生的“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良好阅读習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课堂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创设真实可信,适用、适宜,新颖奇异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对情境的创设和操控能力,让学生在生活的语文和语文生活中获得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

"宝剑锋从磨利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新课程的大潮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只有不断地思考、学习、总结、实践、尝试改进,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才能真正的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参考文献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12

1.课前学习 ———为更好地阅读做准备

1.1指导预习, 教方法。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学生已经升入五年级, 可以熟练掌握阅读方法:首先要求学生通览全文, 将不认识的字词标出, 将不理解的句子画出;随后借助工具书, 明确字词的意思。 其次要求学生熟读课文, 达到正确且流利地朗读课文[1]。 最后要求学生边读边想, 读完课文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1.2加强词句练习, 重积累。

读课文只有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基础上, 才能更好地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只有明确学过的词语的意思并根据需要进行再创造, 才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重视词句本身的理解, 二是要重视词句在句子或文章中的运用[2]。 引导学生对词语和句子进行理解及时掌握, 先要明确这些词语和句子一般在哪些情景进行使用。 有些词语意思浅显, 学生很容易自己理解;有些词语语义晦涩难懂, 教师要精讲并造句帮助学生理解。在进行句子练习时, 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句式进行变换, 如“被字句”换成“把字句”;当然,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造句、仿句练习。掌握一定量的词语和句子, 是更好地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 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 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

2.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

2.1多形式读, 启迪思维。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课堂教学自然要避免单调乏味, 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设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更能进一步达到阅读要求的效果。 从不同的角度设计, 读书形式也就多种多样。 从阅读目的说, 可以开展:引读、范读、赛读、评读、品读。 从阅读速度说, 可以开展:速读、慢读、跳读, 等等[3]。

例如教学《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时, 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阅读, 以便学生更好地融入角色, 理解文章要表达的主要思想。

例如教学《珍珠鸟》的7、8、9、10自然段时, 由于这几段的构段方法是相同的, 因此我把读思、读说、读写等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引读: (1) 老师:雏儿是什么样的? 学生读有关的句子。 老师:起先在哪里活动? 学生读。 老师:随后呢? 学生读。 (2) 老师:久了? 学生读。 老师:渐渐的? 学生读。 老师:它先? 学生读。 (3) 老师:它放开胆子? 学生读。 老师:它完全放心了? 学生读。 老师:有一天? 学生读。 老师引着大家这么一读, 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启发学生写下发现的东西。 然后设计读写结合训练: 雏儿与作者还会有怎样亲密的互动? 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 写几句话。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 ”实践证明:通过引读理解课文内容, 引领学生发现课文构段的规律, 可以习得方法, 启迪思维,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读思、读说与读写结合, 先说后写, 水到渠成, 为单元的作文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2.2自主阅读, 放飞心灵。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读是悟的基础, 悟是读的深入, 练是读和悟的融会贯通, 是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水乳交融, 是技能的形成过程。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人为本, “训练”中包容“感悟体验”;以读为本, “感悟体验”中体现“训练”。 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需要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练习和培养。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鲜明的态度, 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 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 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 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3.课后学习 ———有兴趣有计划的阅读

3.1鼓励课外阅读, 培养阅读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 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 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 在教学中, 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一时难于解答, 可以发动学生把疑难解决。 在我引导同学们学习了《丝绸之路》这节课后, 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骆驼可以在沙漠中生活? 其他生物像羊、牛, 为什么不能在沙漠中生活呢? ”这是从课文中引申出的问题, 难以预料。 我随即向学生发问, 请学生结合自己课外的读物进行解答。 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 而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可以适时介绍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读物, 帮助学生培养阅读兴趣, 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3.2小组阅读, 制订计划。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形成小组, 组内成员共同制订阅读计划, 具体可以包括:读哪些书, 什么时间进行读书笔记的交流等。 这样通过小组的共同学习, 既可以起到督促作用, 促使学生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 又可以帮助学生互相合作, 共同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对于大多是独生子女的新时代的小学生来说, 小组阅读,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等等。

阅读, 在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要长时间下工夫;而且要切实落实《课程标准》, 更应将课前、上课过程中及课后三个环节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摘要: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 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基础教育工作者感受着中国教育领域的理念及行动变革。如何提高阅读质量, 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不仅要切实落实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形式读和自主阅读, 而且要从课前学习的预习及增强词句练习, 课后的课外阅读及制订计划读着手。三管齐下, 才能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质量, 进而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前学习,课堂教学,课后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庆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J].都市家教 (上半月) , 2014.

[2]袁艳杰.阅读伴成长[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上一篇:子宫肌瘤切除术开腹下一篇:志愿者精神的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