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探究

2024-06-10

有效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探究(精选10篇)

有效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探究 篇1

有效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探究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离开了教学情境,也就难以进行教学,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以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

一、创设“图画勾勒”,简化情境

直观的图画,有时可以弥补文字叙述的形象性,一幅简笔画就可以让学生看得清清楚楚,感受得真真切切,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

苏教版六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文章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的。教学第一课时,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后,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教者便让学生根据文字的介绍,用简笔画在纸上画出作者游览的路线及金华双龙洞的大致环境。另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画后给同学们介绍这样画的依据(朗读出文中相应的语句)。就这样,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尤其对外洞、孔隙、内洞有了直观的感受,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很多时候,当凭语言很难描述清晰时,只需寥寥数笔画出文本表达的意思来,学生便一目了然。这样的简笔画,不但丰富了教学语言,使语言信息和图像信息同时参与教学过程,还化解教学难点,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影视资料”演播情境

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为语文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很多语言文字描述的内涵,可以通过一组组的镜头,甚至是视频片段表达。

苏教版五下《灰椋鸟》第4自然段描写了作者观赏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灰椋鸟的数量由少到多,面积由小到大,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可以感受到灰椋鸟越来越多。然而,灰椋鸟归林场面的“壮观”是难以想象、理解透彻的。笔者在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想象出一幅幅画面;再播放灰椋鸟归林的图片:空中先出现几个小黑点,然后慢慢扩大、增多,最后铺天盖地,黑压压一大群。当学生看到这一画面时,无不被灰椋鸟的气势所折服、所吸引,由衷地感受到这是一种生命的壮观。很多时候,文本中不少文字的描述仅仅通过朗读和想象并不能得到透彻的体悟,合理利用影视资料,往往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实物演示”直观情境

学生一般对科普性、知识性的课文中介绍的物体比较陌生,要想使学生迅速认识并熟悉某一事物,提高学习积极性,可以创设“实物演示”情境,选取实物让学生观察,更直观去感知事物。苏教版四下《人类的“老师”》一文中这样写道:“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它捏碎。”对于这一点,很多学生并没有生活体验,在他们的眼中,鸡蛋是那么容易破碎,平时都轻拿轻放,从未使劲捏过。如果理解不了这点,对于“薄壳结构”的建筑物是否真的坚固,就会持怀疑态度。教者带了些生鸡蛋到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亲自体验了“使劲捏鸡蛋”。教者作为成年人,力气较大,也演示了“使劲捏鸡蛋”。事实证明,鸡蛋确实无法捏碎。通过这样直观的“实物演示”,学生完全信服了,就会主动探索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变得积极而又兴奋,很容易就理解了“薄壳结构”的建筑物既轻便又省料还坚固的原理。创设“实物演示”情境,既直观又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何乐不为?

四、创设“角色转换”表演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文本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设计各种游戏,其中最直接有效的便是“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参与表演,使课文中的角色不只是固定在书本上,而是来到学生身边,这就促使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了亲切感,很自然就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苏教版三下《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他们学得兴趣盎然。学完课文,看到书后有一道作业题: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教师边安排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小骆驼”将“小红马”带到沙漠,“小骆驼”从最初的自卑逐渐变得自信起来,并为自己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途感到自豪,“小红马”最后也真诚地向“小骆驼”道歉。两个同学的表演惟妙惟肖,不仅语言流利,神情举止完全符合人物内心的感受。这难道不是创设“角色转换”表演情境要达到的最佳效果吗?

五、创设“设身处地”想象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展示探究式教学的课堂魅力。苏教版五下《水》的作者,花大量笔墨写村子里的人们在下雨天冲进雨里洗澡的快乐。作为江南水乡的孩子是无法体会到的,一场雨为何能让全村男女老少都像过节一样快乐。虽然字里行间无不透出舒畅与快乐,可是由于地理位置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学生跟文本始终有距离。教者为了跨越这一障碍,便用一种“拉家常”的方式与学生聊开了。“同学们,天气预报说今天最高温度大概多少℃啊?”“35℃。”“你们每天都洗澡吗?”“是的。”“如果这么高的温度,让你一个星期洗一次澡呢?”“……”“如果气温升到38℃,还是一个月才能洗一次澡,你有什么感觉?”“如果一年不洗澡呢?”此时,学生个个都说实在受不了了,好希望能痛痛快快洗一个澡啊!这时候,教师再描述:“今天,乌云密布,几声闷雷后,天空立即下起了一场大雨,你会怎么做?”学生纷纷表示,要立即冲进雨里痛痛快快洗个澡。教者再追问:“此时你的心情如何?”学生就能非常深刻地体会到这场雨带来的快乐。通过创设想象情境,让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思考,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知主人公的境遇与内心世界,理解文本的表达意图。

众多的实践证明,创设合适的情境进行教学无疑是有效的,“情境”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乐趣。

(作者单位:苏州外国语学校)

有效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探究 篇2

一、小学英语课堂开展情境教学的意义

1 .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 情境教学中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图片、优美的音乐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使英语课堂充满乐趣, 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极大的帮助。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并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 实物、图片、音乐、视频等多途径的情境教学能帮助学生丰富想象, 使他们的形象思维获得发展。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情境教学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为主题, 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让他们在收集、整理、分析、归纳中开启思维, 激发创造潜能。

二、小学英语情境教学的设计原则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英语教学来源于生活, 也要回归生活。教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学会观察世界, 并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情景交际, 感受生活之美, 并以美激趣, 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传统的英语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不能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合理预设教学内容。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避免人为地将割裂学科与儿童的联系, 要以儿童的目光认识世界, 才能设计出适合儿童智力活动、语言表达和情感活动的教学内容。

3.丰富情境创设的途径。教师要丰富情境创设的途径, 可以以音乐、游戏、图画、表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唤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以达到“欢乐地看世界, 欢乐地看教学”的目的。

4.具有互动性。一方面, 教师要营造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 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不轻易否认学生的观点。另一方面,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 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活动, 让学生在语言交际中掌握技能, 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三、小学英语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1.注重情境素材的收集。以图画资源设置话题情境。小学生对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片感兴趣, 教师要注意收集、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 帮助学生通过感官来理解课文内容, 让他们将单词、短语、句子联系起来, 达到以图识字的效果。如在“I like dogs”教学中, 教者呈现图片, 提出问题:“Why does Mike like pandas?”学生能结合预习内容, 回答“Because they are cute and fat.”教者顺势引出单词“cute”。教师还可以借助简笔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有趣, 让学生神情专注, 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表达交流, 达到既能活跃气氛, 又能促进学生口头语言能力培养的目的。

2.利用歌曲资源引入语言情景。小学生活泼好动, 他们天生对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歌曲感兴趣。英文歌曲、童谣有助于学生听力、口语的训练, 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活动的快乐。如在“Where’s the bird?”教学中, 教者播放歌曲, 提出问题:“Do you like the song?”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手势边唱边做动作。此歌曲易学易懂, 为下文的巩固练习做好铺垫。

2.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 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发展机遇, 教师能利用互联网信息存储量大、影音丰富的特点, 从网上获取素材, 丰富教学资源。一方面, 教师要善于利用网上的图片资料, 搜集与教学内容相适合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教师从网络上下载动物图片, 让学生根据图片拼写cat, dog, elephant, horse, lion, monkey, panda, tiger等单词。另一方面, 教师在利用网络上的音乐资源, 可以选用音标、单词的发音, 创设情境的配乐, 与情境相关的歌曲。教师可以通过百度搜索, 也可以从可可英语网、普特英语听力网、英语时空、空中英语教室等素材网站上搜索。

3.充分利用生活素材。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抓住购物、打电话、问路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 创设教学情景, 让学生在表达中习得知识, 提高能力。 (1) 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小学英语课本中的服装、玩具、动物、植物、教室物品等单词, 都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物产生联系, 给学生以直接感知。 (2) 利用真人真事创设情境。教师要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利用学生所熟悉的人物创设情境, 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总之, 我们小学生英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创设出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习得知识, 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摘要:小学英语教师依据教材特点、学生认知水平创设教学情境以培养兴趣、发展思维、训练语言、陶冶情操。本文主要阐述了开展情境教学的意义、设计原则及有效策略, 旨在探讨在小学英语课堂实施情境教学的策略和途径。

关键词:小学英语,情境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夏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0.

[2]吕文静.小学英语情境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08.

有效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探究 篇3

一、 创设“图画勾勒”,简化情境

直观的图画,有时可以弥补文字叙述的形象性,一幅简笔画就可以让学生看得清清楚楚,感受得真真切切,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

苏教版六下《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文章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的。教学第一课时,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后,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教者便让学生根据文字的介绍,用简笔画在纸上画出作者游览的路线及金华双龙洞的大致环境。另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画后给同学们介绍这样画的依据(朗读出文中相应的语句)。就这样,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尤其对外洞、孔隙、内洞有了直观的感受,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很多时候,当凭语言很难描述清晰时,只需寥寥数笔画出文本表达的意思来,学生便一目了然。这样的简笔画,不但丰富了教学语言,使语言信息和图像信息同时参与教学过程,还化解教学难点,变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创设“影视资料”演播情境

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为语文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很多语言文字描述的内涵,可以通过一组组的镜头,甚至是视频片段表达。

苏教版五下《灰椋鸟》第4自然段描写了作者观赏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灰椋鸟的数量由少到多,面积由小到大,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可以感受到灰椋鸟越来越多。然而,灰椋鸟归林场面的“壮观”是难以想象、理解透彻的。笔者在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想象出一幅幅画面;再播放灰椋鸟归林的图片:空中先出现几个小黑点,然后慢慢扩大、增多,最后铺天盖地,黑压压一大群。当学生看到这一画面时,无不被灰椋鸟的气势所折服、所吸引,由衷地感受到这是一种生命的壮观。很多时候,文本中不少文字的描述仅仅通过朗读和想象并不能得到透彻的体悟,合理利用影视资料,往往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创设“实物演示”直观情境

学生一般对科普性、知识性的课文中介绍的物体比较陌生,要想使学生迅速认识并熟悉某一事物,提高学习积极性,可以创设“实物演示”情境,选取实物让学生观察,更直观去感知事物。苏教版四下《人类的“老师”》一文中这样写道:“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它捏碎。”对于这一点,很多学生并没有生活体验,在他们的眼中,鸡蛋是那么容易破碎,平时都轻拿轻放,从未使劲捏过。如果理解不了这点,对于“薄壳结构”的建筑物是否真的坚固,就会持怀疑态度。教者带了些生鸡蛋到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亲自体验了“使劲捏鸡蛋”。教者作为成年人,力气较大,也演示了“使劲捏鸡蛋”。事实证明,鸡蛋确实无法捏碎。通过这样直观的“实物演示”,学生完全信服了,就会主动探索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变得积极而又兴奋,很容易就理解了“薄壳结构”的建筑物既轻便又省料还坚固的原理。创设“实物演示”情境,既直观又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何乐不为?

四、 创设“角色转换”表演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文本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设计各种游戏,其中最直接有效的便是“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参与表演,使课文中的角色不只是固定在书本上,而是来到学生身边,这就促使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了亲切感,很自然就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苏教版三下《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他们学得兴趣盎然。学完课文,看到书后有一道作业题: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教师边安排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小骆驼”将“小红马”带到沙漠,“小骆驼”从最初的自卑逐渐变得自信起来,并为自己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途感到自豪,“小红马”最后也真诚地向“小骆驼”道歉。两个同学的表演惟妙惟肖,不仅语言流利,神情举止完全符合人物内心的感受。这难道不是创设“角色转换”表演情境要达到的最佳效果吗?

五、 创设“设身处地”想象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展示探究式教学的课堂魅力。苏教版五下《水》的作者,花大量笔墨写村子里的人们在下雨天冲进雨里洗澡的快乐。作为江南水乡的孩子是无法体会到的,一场雨为何能让全村男女老少都像过节一样快乐。虽然字里行间无不透出舒畅与快乐,可是由于地理位置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学生跟文本始终有距离。教者为了跨越这一障碍,便用一种“拉家常”的方式与学生聊开了。“同学们,天气预报说今天最高温度大概多少℃啊?”“35℃。”“你们每天都洗澡吗?”“是的。”“如果这么高的温度,让你一个星期洗一次澡呢?”“……”“如果气温升到38℃,还是一个月才能洗一次澡,你有什么感觉?”“如果一年不洗澡呢?”此时,学生个个都说实在受不了了,好希望能痛痛快快洗一个澡啊!这时候,教师再描述:“今天,乌云密布,几声闷雷后,天空立即下起了一场大雨,你会怎么做?”学生纷纷表示,要立即冲进雨里痛痛快快洗个澡。教者再追问:“此时你的心情如何?”学生就能非常深刻地体会到这场雨带来的快乐。通过创设想象情境,让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思考,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知主人公的境遇与内心世界,理解文本的表达意图。

众多的实践证明,创设合适的情境进行教学无疑是有效的,“情境”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乐趣。

有效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探究 篇4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情境创设策略

2016.8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课题已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研究任务,本学期开始进入第二阶段,为确保本阶段课题研究任务的完成,特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进修学校科研所本学期工作计划为指导,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先导作用,以“十一五”课题研究实施管理为重点,加强科研室规范化建设,以校本培训为结合点,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科研水平。

二、工作重点

1、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加强科研课题的管理工作,做好 “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实施工作,不断提升科研课题的研究质量。

2、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加强科研培训工作,以点带面、创设科研气氛,以“十一五”课题研究为契机,继续系统的进行科研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科研能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观念新颖,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

3、狠抓科研制度的落实,规范科研管理工作。

4、围绕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管理工作,注重过程材料的积累,健全科研管理档案。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科研培训,促进专业发展。(1)教师自学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同时定期向教师推荐有关教育科研方面的文章,促进教师自我提高。

(2)组织教师进行科研培训、科研讲座,同时组织教师针对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3)鼓励教师,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反思,提高教师反思质量,促进教师深层次思考。

(4)充分利用教育科研信息网,组织教师学习。

2、积极开展课题课教研活动,围绕课题开展“研升杯”骨干教师风采展示活动,研究行为化,促进教师教研水平、科研水平的提高。3加强课题研究,抓好课题管理。

(1)实行学年组课题式集体备课。引导教师在问题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解决问题。

(2)及时组织和整理课题研究过程材料,组织教师对现有课题进行整理,做好课题总结工作。

(3).开通教师科研论坛,结合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交流,促进课题的顺利实施

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及结果有效性研究》的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情境创设策略

2017,1

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课题研究开始以来,“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因为地域不同、条件不同,有些情景的创设远离学生生活,我们教师都能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作适当的调整,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现将我校的课题研究做阶段总结如下:

一、研究过程及成果

(一)、捕捉生活资源,创设活动情境。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生活。在我们生活中蕴含着许多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为我所用。《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如课题组教研老师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

又如在学习长度时,教师利用校园数学资源,开发校园数学情境,在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测量篮球场的长、宽和其它物体的长等。尽管有误差但学生在实践后他们知道了什么叫长、什么叫宽,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学习就成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开发创新潜能,创设探究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们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课题组教研老师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

又如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教师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三、营造数学氛围,创设现实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那我们的情境创设也应以现实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以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远离枯燥与乏味,以富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体验成功后的喜悦。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现实情境,营造数学探究氛围,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严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与数学的心理距离,从而将生活与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由创设一个猜中央电视台很高的节目,先放一段片头音乐,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节目,课件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这样创设不断找准了学生起点,让学生能够创造“精彩”。而且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学生带着知识、经验来探究,而不是带着容器,带着口袋励盛知识。课中,老师还用一条直线把昨天、今天、明天的关系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分界点,也为认识种面的分界点奠定了基础。

又如课题组教研老师在教学《平均数》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今天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了大家喜欢吃的泡泡糖,分给四个组,请每个组的组长来拿,每组8人,老师给你们的分别是7、8、9块。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每人分得几块,这样分你们满意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不满意,因为每组人数相等而糖数不相等。要让每组的糖同样多该怎么办?这样很自然的引入课题。这个素材的选取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研究平均数的必要性。

有效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探究 篇5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探索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材创设教学情境,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在调动学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做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这些理念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很多教师就想通过“情境”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与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课堂因此有了生气与效率。但是,也有不少教师只把情境当作点缀或是过分追求华丽,为此迷失了教学的方向。

基于此,笔者通过进一步研读《数学课程标准》,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与研究。

一、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数学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教学氛围中,并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动力,使学生积极地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自主对数学学习过程进行体验,并积极参加实践探究活动,对现实世界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数学内化,达到真正“学数学、做数学”的目的。简单地说,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就是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数学与教师进行体验式教数学。

二、对体验式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思考

“情境”是一个含义多重的词汇,多见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中。近年来,“情境”一词被数学教师和研究者广为使用。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有来自新课程的课程观影响之外,还与学习观的变化密切相关。就后者而言,主要表现为建构主义对学习理论的影响,即学习的内涵由“知识的理解与获得”转向“知识的建构”与“意义的制定”。

在体验式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思维处在爬坡状态。为此,在体验式教学中要辨明情境创设的真正意义。

1.情境创设一体验数学的“再创造”

情境创设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操作-观察-猜想――证明,不仅使学生在知识的主动建构中,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发现与生成,体验数学的“再创造”过程,而且情境创设自身也成为一种基本的数学要求。

比如,唐彩斌老师的《平行与垂直》一课,为了让学生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唐老师先提出:“现在增加一条直线,两条直线之间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呢?”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让学生先想一想:两条直线的样子是怎样的?然后留给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用小棒表示直线动手摆一摆,把不同的情况画下来。通过学生交流汇报,用课件展示不同的六种画法。“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学生又补充了三种画法,唐老师板书在黑板上。这个过程学生经历了充分的感知体验,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丰富了感性认识,为继续学习分类做好铺垫。

2.情境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该贴近生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把情境创设等同于情境的生活化,可能会阻碍情境内在数学信息的功能发挥。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有关整数应用的教学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人提一桶小麦到市场兑换大米,用称一称,连桶带小麦恰好30千克。已知:每2千克小麦兑换1千克大米,桶重2千克。问:此人可换大米多少千克?若此人想换大米30千克,还需要增加多少千克小麦?……该情境把数学的初始条件置于商品交换中,虽然生活中有,但是只基于成人的现实生活,小学生是无从感知的,由于情境中的生活背景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能进行有效的“对接”,这必然给学生人为设置了一种信息障碍,不利于教学。

三、小学体验式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探索

1.创设活动情境,体验知识建构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头脑中的“数学”是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现实进行解读。因此,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数学现实”出发,通过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逐步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用小棒代表长方体的棱长,12根小棒分长、宽、高三组,思考如何围成一个长方体,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三条棱的长度,用手势比画一个长方形,并且想象出它与哪一个实物很相似。如已知长22厘米,宽8厘米,高3厘米,学生手势比画后说,这长方体与铅笔盒很相似;又如长4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手势比画后,想象出与一块橡皮很相似等。在这一操作与实践活动的探究中让学生把握几何空间特征和性质的实质,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多角度地灵活思考,大胆想象,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化。

2.创设问题情境,体验求知若渴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要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猜想与验证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们这样导人:

师: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

生:喜欢!

师: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回答)一般来说,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哎,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学生听了之后,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及时导入新课。同时,教师又给学生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思考、讨论、交流,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3.创设小组情境,体验交流分享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这样的过程,将原来由教师讲解的计算过程交给了学习小组去讨论,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形成了算法的雏形,也让学生再次体验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计算方法和老师一样或是更为简便时,他们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有效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探究 篇6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文/谢军德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才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有效问题;情境;创设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亲身体验数学的情趣与活力,并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快乐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的做法是:让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会敢想、敢问、敢说。我总是微笑地面对学生,从不板着脸上课,更不对学生大声训斥,力求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平时教学中,尽量用动作去表示,尽量让学生学懂、学透,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知一晓十,还能够用“联想”去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

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萌发参与意识,就能顺利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积极探索。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富有趣味性,要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方法与途径也是多样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宏。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当代教育科学,(18)。

[2]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2007(03)。

[3]王文娟,郭彬。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探微。林区教学,(12)。

探究式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篇7

一、关于探究式课堂教学

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把教学设计为可引起学生探究的若干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独立思考或分组讨论, 逐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形成新的认识.探究式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合作能力, 并在实践中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境在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 它就是一种当接触到的内容与原有认识水平不一致时, 产生的对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探究式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既有准确性, 更需要创造性.因此,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教学实践中要采取有效的激趣手段, 把枯燥知识转化为趣味性问题让学生去探究, 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 激发起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三、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必须具备如下三要素:新的未知的事物 (目的) ;思维动机 (如何达到) , 即对未知事物的需要;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学生的可能性, 包括学生创造能力和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 (能觉察到问题) .笔者从多年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出发, 认为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具备如下特点.

1. 启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问题要求不能过低或过高, 要使其“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 初中数学在引入分解因式的概念时, 定义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这种变形叫做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学生初次接触, 教师可以采用“设疑式导入”, 依次提问如下:

(1) 由3x (x-1) 得到3x2-3x种变形是什么运算?

(2) 由3x2-3x得到3x (x-1) 的变形与 (1) 有什么不同?

(3) 像ma+mb+mc=m (a+b) +mc这样的变形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了吗?

(4) 只有什么样的变形才是分解因式?

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启发式的问题情境之中, 在内在的驱动力下, 就会积极思考、探索, 最终获得知识.

2. 适度性与层次性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要按照由浅入深, 由单一到综合的顺序, 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的问题, 考虑好衔接和过渡, 用铺垫、设台阶等方式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过易或过难的问题, 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 在讲解“方差”这一知识点时, 笔者考虑到方差定义: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极具复杂性;而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准确地理解方差的含义, 直接照本宣科, 难度很大, 故而提问:

(1) 结合语文科分析句子的方法, 把句子进行压缩, 得到什么? (方差是平均数)

(2) 方差是什么的平均数? (是平方的平均数)

(3) 是什么样的平方? (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

(4)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 计算以下题目. (题略)

实践证明, 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考虑到了学生的可接受程度, 又考虑了层次性, 问题不是很难, 但学生却觉得很有趣味, 很想参与到这个“语文数学题” (学生语) 中来, 学生对方差的理解加深,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提高了问题的整体效益.

在另一课堂中, 在探讨方差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后, 笔者提出:在数据很多或很大时, 如何使方差的计算简化?结果因这个问题铺垫较少, 难度较大, 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 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由此可见, 问题的适度性和层次性非常重要.

3. 和谐共振性

创设问题情境, 设计问题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发现、提出、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 只有不断地发现、提出、探索、解决问题, 才能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 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师生之间的思维关系是互动的可操作体, 教师要通过学生所提的问题及时评估学生的思维态势, 进一步和学生交流与讨论, 使师生的思维相互碰撞、启发, 最终产生和谐的共振.

有效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探究 篇8

一、以学习兴趣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为了探索知识和认识事物的意识倾向,学生在学习中带有兴趣,才能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一年级认识物体时,利用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桌上搭积木,然后让同桌来数一数,他搭的积木各用了多少个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具体形象为主,我们需要保持一颗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孩子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可亲可敬的情境。

二、把握认知基础,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以问题开始的,最能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就是他们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结合知识点创设问题情境,更能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积极寻求解答方法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给学生创设一个拍皮球的比赛,选了3个男生代表和4个女生代表,每人拍一分钟,计算男女生的总数,成绩出来了,男生一共拍了57个,女生一共拍了62个,如果选一支队伍参加比赛,选择男生组还是女生组呢?男生1:老师偏心,女生多一人,不公平。男生2:如果我们男生也有4人的话,或者去掉一个女生的话,肯定比她们拍得多。男生3:你们看刚才黑板上的记录,我们每一个男生都比她们每一个女生拍得多,选女生不同意。学生的质疑,让大家遇到了“认知冲突”,立即产生解疑的强烈要求,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三、利用新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也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老师要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通过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引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主动去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学生经过积极的身心参与,认真地归纳总结,会心生顿悟,豁然开朗。

例如:在“巧测体积”这一课时,教师拿出一颗铁螺丝,问如何测出它的体积,学生一脸疑惑,只知道可以测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个不规则的东西如何测量。这时给学生播放一段录像--《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手,可以测量。所以,情境创设不只是一堂课的简单铺垫,而应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四、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是好动的,他们爱动手、动口、爱听富有动作声音色彩的语言。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具体性特征,即学生在进行分析时要依赖于真实的实物或图形等,让学生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丰富其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一课时,让学生先从书上剪下相同形状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是锐角,直角或钝角),学生在小组中拼图形,做好后,分别指名演示拼法(同样的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不止一种)。这样,通过不同形式,多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三角形与相应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关系的认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指导实践,实践是活动的过程。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必须从学生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在操作和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分工、合作、讨论等手段,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主动学习的状态,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下面是笔者在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所创设的情境:课前由学生自由组成活动小组分工:一把剪刀,一张画有平行四边形的硬纸板,直尺,草稿本。上课了,按照活动小组就座,教师导课后,学生进入实际操作。首先每个小组剪下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然后按高剪下一只角,拼成一个长方形,结果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继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人人动手,不时交流,然后让学生到黑板展示操作成果。在这个教学情境中,学生都愿意参与到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当他们发现实践的结果与定理一致时,脸上都洋溢着喜悦。

总之,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情境,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情境与数学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有效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探究 篇9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研究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但是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情况,呈现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解决问题时,试题内容呈现的方式比较单一。更多的情况下,一般都是利用电子幻灯片出示主题图或者将书中的主题图放在实物投影仪下,然后就是分析问题、列式解答等。也有一些课堂的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第二、教学过程程式化,学生懒于思考问题。有些课堂上,虽然使用着课标教材,但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依然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然后学生进行公式、模式的强化记忆,最后利用这种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导致学生上课缺乏兴趣,不愿意积极思考问题,课堂教学缺乏启发性。

第三、缺少相关的解题策略,学生解题思路狭窄。教学中往往是就问题来解决问题,从小不能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从而形成了数学无用论,是数学教学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学的痛苦,教师教的很累。

从而形成形成了小学数学两级分化现象严重,部分学生不爱学习数学,对数学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激发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我提出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2)课题的界定

我们所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也就是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趣的生活情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呈现出来,让学生能能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数学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成绩。

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基本功的集中体现,也更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和创造力。

通过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思考,从新鲜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才能真正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注入生命的活力。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1)理论依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若想让学生乐于去尝试,善于去发现,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合适的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与拓展”的方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根据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探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学习受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新的信息只有被原有知识结构所容纳,才能被学习者所学习。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这种尊重要求教师适应学生,使教学活动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潘菽指出,心理活动是由“知”和“意”组成的,即分成意向活动和认知活动两种。所谓认识活动,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活动,包括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意向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包括情绪、意志,欲念等心理过程。这就是心理活动二分法。心理学理论中的二分法为“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2)研究的实际意义

1.消除偏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由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质把握不准,一味地追求新理念,未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和学习水平的差异性,使得新课程改革在推进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情境偏差、学习方式偏差、教学方式偏差等背离课改目标的行为,课堂教学中低效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学生发展的需要。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是否有成效,教师是关键。实验教师通过参与课题实验研究,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教改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技能,逐渐形成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促使学校成为一所科学发展,特色发展的学校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探索和研究,教师能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预设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欲望,感悟到学习得乐趣,从而有效地参与学习。

通过对不同课型特点,探究出最合适的情境教学模式,总结最有的教学设计,在我校推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研究的内容:

1.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扎实有效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探讨影响教学情境的相关因素,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探究。

(三)研究的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资料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开展研究活动。

(四)研究的步骤与过程: 1.准备阶段(2012.9----2012.10)

本阶段,我们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设计并修改完善课题标准,通过课题论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实验教师的自身学习,学习他人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加强理论知识准备。

另一方面调查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特别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这一块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及时积累案例素材,撰写相关材料。为我校情景教学实验找准方向。制定各个实验教师各自研究方向,制定可行的研究实施方案,落实各自责任。

2.实验阶段。(2012.11-----2013.06)

① 按方案制订工作计划,发现问题和典型,开展研究。

② 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研讨活动,主要采用观摩实验课、公开课和论文、教学研讨,以及其它研究交流活动等。注意实验课后的调查测试,定期进行检测和阶段性小结。

3.结题阶段(2013.07-----2013.09)

主要是对自已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总结,完成各项成果资料,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在本阶段,要求每个不同教学内容的负责人,认真撰写出各自研究领域的情景教学的优秀案例,反馈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做好学生课堂教学反馈问卷调查,制定好解题报告。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1.我们认为情境创设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从情境创设的素材来源看可分为现实性的情境、虚拟性的情境和半现实半虚拟的情境。现实的情境是指情境的素材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虚拟性的情境是指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学习的空间,把现实性的情境加以整合、简约而创设的情境;半现实半虚拟的情境介于上述两种情境之间。

(2)从创设情境的目的来看我们可以把情境分为:

A.满足学生探究心理的情境:指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造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满足学生探究心理。

B.满足学生好胜心理的情境:指在课堂中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后,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C.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情境:

指创设教师把爱寓于数学教学之中,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姿态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境。(3)从情境创设的表现形式来分有:

A.情感情境:指教师针对学生易受情绪和情感感染的心理特征,从教学需要出发,努力表现教师和蔼可亲的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和体态语言等,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创设爱的师生课堂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探究的情感。B.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末知问题的气氛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C.游戏类情境: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等形式组织教学。媒体情境:借助表象材料进行思维,从而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知识。D.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情境。

(4)从情境创设的方法来分有:史料法、故事法、悬念法、趣题法、设疑法、设障法等。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一致性原则

教学无定法,但教学有法,不管采用什么办法,教学目标始终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宏观上,教师显示自己的才华,能动地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创设课堂情境,其目的只有一个,即增效减负,提高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教学活动的大目标是一致的.即情境的创设要服务于目标的完成.微观来看,课堂情境的创设必须从课本内容出发,准确理解编者意图,恰当组织素材,切不可盲目地添加一些笑料,故弄弦虚,喧宾夺主.即是说,课堂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

(2)启发性原则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喜、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3)科学性原则

数学是一门严密而抽象的科学,其表达形式的规范性是有目共睹的.在课堂情境创设中,一定要寓庄于谐,尽量使语言准确,认真处理好形象生动与严密准确的矛盾.切不可为 了让学生发笑或叙述方便,信口比喻.那些不恰当的比喻,将有碍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学中,一定要克服这些毛病,使我们的课堂语言生动而不失严密,形象而不失准确.

(4)新颖性原则

创设的情境必须新颖、富有创意,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感到数学规律的魅力。

(5)主体性原则

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应努力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规律,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总结,自己探索创造。

(6)开放性原则

创设的情境必须有一定的开放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为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创造条件。

(7)现实性原则

创设情境要以学生具有的数学现实作为直接的出发点,充分考虑以什么样的情境作为问题的载体,亦即要考虑问题的原型,尽可能从生产、生活和数学学科中提练出好的问题。让学生惊奇地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原来是那么贴近生活,那么丰富多彩。

3.通过本阶段的研究我们有如下体会:

(1)正确运用情境创设原则指导教学,可以使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从而克服教学中的随意盲目和呆板机械.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科枯躁乏味的负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谐师生感情,为素质教育铺路搭桥.

(2)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必须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3)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了学生课堂生活,课堂正越来越从为学生体验人生的场所。

(4)通过本阶段的研究教师情境创设的目的性日益加强,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存在问题 1.情景的设置和问题设计之间容易出现偏差。主要是表现为:问题过大或过小、问题设计无意义等;过于注重形式;注意了趣味性、直观性;往往忽视了蕴含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教师的教学理论不足,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研究要求教师能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将自己的经验、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出来.而教学理论的不足,将制约研究过程的发展。我们时时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并且注重经验的积累与总结,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在后期,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落实;

(1)继续进行教学研究和试验,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2)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

思考与展望:

1、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2、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有效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探究 篇10

我校组织开展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课题是宿州市教研室批准的市级课题,该课题组于2009年5月正式接到批准立项书。两年多来,课题组按照总课题方案,在做到领导到位,人员落实,经费保障的前提下,认真组织开展研究活动,重点对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的创设与利用进行了研究,探索了一点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课题组按期完成了实验任务,现将实验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研究背景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为此,广大教师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未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学生思维的发展。可见,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亟需探究的课题。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识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使他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领导重视,举措得力。该课题组领导高度重视,刘校长、赵校长亲自指导该课题研究活动,并多次听取课题研究情况汇报。

2、加强学习,提升水平。课题成员静心学习,品味书中的滋味,研究教育的内涵。注重扩大视野,博采众长,延展知识,积“小流”以成“江海”,不断的厚积拓展课题成员的教育文化视野,增加了底蕴。我们采取了灵活读书形式,自学、集中辅导学相结合。学习中,课题成员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围绕研究主题网上学习。了解教改动态,开阔教师视野,拓展知识面,为课题研究获得了良好的理论支撑。建立了互动式反思沙龙对话。每一个课题成员带着感悟、困惑和疑问,作为研究者来参加沙龙。在这里能够自由地进行交流与思维碰撞,在交流碰撞中发现更深刻更精彩的见解,从而建立更高层次的共识,推动课题研究。

课堂实践注重:①课前集体备课——挖掘教材的内涵。备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学生--思考如何从学生的学出发,教给学习方法;备教师自己,思考对相关知识的拥有量。②课中和谐教学——展示天地课堂。课堂实践中,课题成员充分认识到:只有课堂实践注重“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即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经验、兴趣爱好,把课程内容和生活结合起来,就能体验课堂的丰富多彩,体现叶澜提出来的“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③课后反思教学——直面课堂中的不足。每一次教学实践后,我们总是组织课题成员进行反思评价,先组员交流反思评价,再请有经验的专家和领导做总结评价。有“同课异构”案例反思、课题重点问题研究反思。反思评价时,课题成员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不足。许多中肯的意见在反思评价中不断传出,促进了课题实践的良性循环。

三、研究成果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让学生体验身边的真实情境,如计算酥梨的收入和打药的开支,使孩子们体会到长辈们的辛苦,从而塑造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让“环保、节约”从娃娃做起,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从而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2、通过具有“中国梨都”之称的花的世界,果的海洋这一乡村生活情境氛围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数学兴趣,让学生从小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3、通过研究,改进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更新本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发学校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4、通过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通过两年多的扎实研究,课题组在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和利用研究方面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些收获:

(一)能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天地就多么广阔。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地思考。学生能够通过参加梨花授粉、摘果、卖果等劳动生活实践来提高学习能力。

(二)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

一般来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将数学知识溶于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如张娟老师执教一年级“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

师讲故事:今天是小猴的生日,猴妈妈要送给猴宝宝一件礼物,你们猜这件礼物是什么?

生:(很有兴趣地猜)

师:(展示盘里有2个桃)盘里有几个桃?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

(演示小猴吃桃)现在盘里还有几个桃子?又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继续演示小猴吃桃)小猴可喜欢吃桃子了,一下子就吃完了。现在盘里有几个桃子?还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老师在这节课上用小猴子过生日的故事串起了三幅图,吸引学生极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深刻理解了0的含义。

(三)教师能够创设有诱惑力的悬念情境

悬念设置于课的开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的结尾,则具有“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又好胜,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如董慧老师的“2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先让学生随便说一个数,无论大小,老师能够立马判断出该数是否是2的倍数。此时此刻,学生充满了疑惑,新知也对学生产生了极大地诱惑。为上好本课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

(四)能够创设有空间的想象情境

张文丽老师在上“左、右”一课时:就创设了很好的空间的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思维”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有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五)能够创设“真诚的情境”,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 我们的数学课堂期待着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真诚的情境”,那么什么是“真诚的情境”?所谓“真诚的情境”是指在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真实诚恳,没有半点虚假。比如:李海峡老师在上《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手托一个透明的容器,内装了许多幸运星。师:希望得到幸运星的同学请举手,伸进去感受一下,估计幸运星的颗数。生1:大约450颗;生2:大约380颗;生2:我觉得它特别多,我也估计不了„„。师:有办法知道它有多少颗吗?生4:数一数。师:一颗一颗地数吗?生考虑一会,提出:这些幸运星太多了,一颗一颗数耽误我们上课的时间。师:如何较快地数出这么多的幸运星?我为每一组都准备了一份与我同样多的幸运星,不同的是,你们的每10颗装了一袋。组员分工,用最快的速度数出幸运星的颗数。哪一组方法好,数的正确,幸运星就送给你们,于是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数数„„学生兴高采烈地投入到动手操作中,在课的最后这位老师肯定了这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成果,也共同分享了成功后的喜悦——把幸运星分给了学生。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中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了丰富情感体验。

(六)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

通过实验和研究,我校教师能够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小学阶段数学概念主要可分为发生式概念和属差式概念两类。所谓发生式概念是指这一数学概念是动态生成的。属差式概念是通过种概念与属概念差异来界定概念的内涵的。强化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如分数就是一个发生式概念,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折一折、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过程明确“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又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教师选取许多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先让学生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是软的,有的说是硬的,还有的说是圆的,还有的说是有角的„„这样,让学生在看不到的情况下通过动作进行体验。然后,又让学生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拍一拍,放一放、闻一闻、推一推、滚一滚,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之后,设计了一组游戏活动──用各种形状的物体搭东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有的一个人搭,有的几个人一起搭,结果搭出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体。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实际效果

五、思考与展望:

1、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上一篇:管理人员胜任力标准下一篇:开学第一天小学日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