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论文

2024-11-11

有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论文(精选12篇)

有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论文 篇1

摘要: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 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渲染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 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融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实施情境教学的关键.本文从有效问题情境的特性、创设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问题.

关键词:情境教学,情境创设,途径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究, 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新、有创造.而培养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 教育的目的所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或意图, 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原动力.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一种培养学生积极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境, 即创设问题情境, 开展情境教学.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 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 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 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实施情境教学的关键.

二、有效问题情境的特性

(一) 诱发主动性

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 让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因此, 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 正是课堂情境创设要达到的目的.例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 我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我在购物时, 甲商厦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 而乙商厦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 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厦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 学生们十分感兴趣, 纷纷议论, 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活势形成, 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因此, 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发引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 教师绝不可以越俎代庖, 以知识的讲授替代活动.所以, 课堂上设计提问不论是幽默、还是欣喜, 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

(二) 强化悬念性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 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即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 以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 通过探索, 消除剧烈矛盾, 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因此,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启发性, 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此外, 还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善于将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中, 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 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例如, 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被打碎了, 它的一部分没了, 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 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打碎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 于是我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 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 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 即“△ABC中, 若∠B=∠C, 则AB=AC”.这样, 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 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得到新知识.

(三) 着眼发展性

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 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 而是以简化的形体, 暗示的手法, 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 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 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 以获取新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完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之后, 如何进一步运用这些定理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呢?我先启发学生由定理进行一些猜想, 再进一步强调证明的重要性, 以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要求学生用所学的5种判定方法去验证猜想结论的正确性.学生在老师的层层设问下, 参与了问题探究的全过程, 不仅对知识理解更透彻, 掌握更牢固, 而且从中受到观察、猜想、分析与转换等思维方法的启迪, 思维品质获得了培养, 同时学生也从探索的成功中感到喜悦, 使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强化, 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 贯穿实践性

数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 贯穿实践性, 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 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 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 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例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就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办法来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已经有了角的有关概念, 三角形的概念, 还具有同位角、内错角相等等有关平行线的性质, 这些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固着点”, 但由于它们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十分明显, 大多数学生难以想到要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进行一番研究.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首先, 在回顾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呢?”大家进行实验———拼图操作, 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接着, 我指出了实验操作的局限性, 并要求学生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在寻找证明方法时, 我提出:“观察拼接图形, 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凭借实践操作时的感性经验, 找到证明方法.实践操作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定理的猜想, 而且受到了证明定理的启发, 显示了很大的智力价值.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途径和方法

1. 创设故事化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点多, 与一些知识相关的故事不少,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好听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有理数的乘方”时, 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 他发明了国际象棋, 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 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 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 第1格放1粒米, 第2格放2粒米, 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64格.”“你真傻, 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 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会有这么多米吗?若满足大臣的要求, 国王的国库里至少要有多少米?请估算.同学们, 你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结果吗?只要你学好了有理数的乘方, 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的故事能强烈地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启发学生进行新的探索.

2.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激励自主探究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问题情境,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例如, 在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 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情境:

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 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 (B点) 为目标, 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 (南岸A点, 插一小旗作标志) , 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 测得∠ACB为30°, 这时, 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问题出来后, 打破了学生原有的定式思维, 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 造成学生心理的悬念, 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学生们很想知道, 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提出问题要注意: (1) 问题必须与讲解的内容相关, 值得学生思考; (2) 学生经过分析思考, 能够基本解答出来, 这犹如摘桃子, 跳一跳, 够得着, 既能让学生得到, 又不能轻取, 这样才能起到启发学生动脑, 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

3. 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 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 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 又丢不开、放不下,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 在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 可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几个任意的凸四边形, 然后要求大家把各边中点顺次连接起来, 观察构成什么图形.当学生看到, 不管是怎样的凸四边形, 都能构成平行四边形, 既兴奋又惊奇.为什么有这一规律呢?他们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这时教师再提出三角形中位线问题, 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又如, 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习题课结尾时, 提出如下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一元二次方程, 或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或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或没有实根.它们都与b2-4ac的值有关.同学们不解方程能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吗?请总结规律.结尾一席话, 激起学生施展才华的欲望, 急于想知道怎样判定.这样就促使学生课后去探索、研究、总结, 为学习根的判别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创设活动化问题情境, 巩固学习热情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戏和活动, 学生则感到奇特不已, 妙趣横生, 教学效果很好.如学习“同类根式”时, 老师发给每名学生一张事先准备的配组的同类根式的卡片, 然后让一名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的根式成同类根式的朋友, 找对同类根式的朋友坐在同桌, 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出来再找自己的朋友.又如学习“坐标的概念”, 将两根塑料绳带进教室, 让一名学生做原点, 然后用两绳拉成纵横两根数轴, 并定出方向, 这样, 教室中的每名学生都有坐标.老师说坐标, 让具有此坐标的学生站起来, 也可以指定学生站起来说自己的坐标.坐标原点可以变化, 学生的坐标也就随着变化.通过上述实验的操作、演示和讨论, 使学生对概念、定理不仅知其然, 还能知其所以然.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5.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鼓励大胆猜想

课堂教学中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 适时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为学生提供思考、尝试、探索、发现的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充分联想, 主动反思, 将会使他们以一个创造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 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参与, 自觉实践的氛围.

例如, 在已知锐角三角形ABC的外面作正方形ABDE和正方形ACFG, 连接CE, BG, 由此可推出哪些正确结论?

结论: (1) △ABG≌△AEC; (2) BG=CE; (3) ∠AEC=∠ABG; (4) BG⊥CE……

本题的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需要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去设定和寻找.学生练习时不仅兴趣浓厚, 而且练习密度大.同时这类题目的练习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从多角度多方位寻找答案, 从而调动头脑中更多的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经历探究过程, 产生了强烈的内在驱动力, 从而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

总之, 数学情境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实现了四个转化: (1) 从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到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和认识结构的形成.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探究兴趣, 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让学生通过观察, 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 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 为解决问题, 发展智力打下基础. (2) 从强调学习的结果 (知识的掌握) 到强调学习过程, 即将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思维能力看成是情境教学的任务. (3) 从教师传授的方向转向师生共同活动的模式, 即从单向信息的传递转向“教学合一”, 重在“学”上. (4) 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形式.这种转变的实质是把“教学”的主动性从“教”转到“学”, 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开发看成是数学情境教学的核心.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以问题情境创设为驱动的情境教学, 它所创设的鲜明的形象, 所伴随抒发的真挚的情感, 以及所开拓的深远的意境, 达到寓知识于境, 寓理于情, 情境交融, 情通理达的境界.如何更加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 扎实推进情境教学, 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吕世虎, 石永生.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包先强.数学问题情境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4 (6) .

[3]何泉清.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下的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J].江西教育, 2005 (2) .

有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论文 篇2

宁化一中

刘敏华

[摘 要]高中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本文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的可行性入手,探讨了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结合笔者个人的教学实践,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明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总结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体会。

[关键词]新课标 情境探究 化学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让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学习的重要性。[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认识逐渐得到发展。作为新时代的老师,要学会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讲教材中的知识点融入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实现有效教学。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是采用问题驱动的过程。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恰当地进行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呢?

一、化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情境探究式教学符合化学学科知识的建构特点:大多数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的研究和发现,都是从“探索”开始的。在化学教学中,若能利用类似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学习,通过创设合理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学习。这样既符合人们认识自然的规律,更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尤其是今年暑假听了连城一中黄一文老师的《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讲座后,让我对问题情境驱动探究有了更深的认识。

2.高中教材的编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每一个单元都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以帮助教师利用这些情境素材创设与所学主题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教学参考书上都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提供给老师教学时选用。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探究教学,可操作性强,更能体现自主性、合作性、体验性。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种方法

良好的情境能吸引学生进入充满探索、充满思考的化学课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恰当的、有效的化学问题情境,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1、利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充满着新鲜和好奇的心理情景中完成教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化学实验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新教材中实验比较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资源演示,或者让学生配合完成实验来引发思考和讨论,也可以利用化学实验对同学们提出的猜想和假设进行验证,这样通过实验创设一种很好的化学教学情境,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后,再提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又是怎样反应的呢?能置换出铜来吗?并补充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不仅巩固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又加深了对钠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化学情境,贴近生活,学生更易接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铁和铁的化合物”可以从你有贫血的小测试入手,结合常见补铁剂——硫酸亚铁,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预测性质,展开对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探究,进而设计探究实验,同时服用补铁剂硫酸亚铁时为何服用Vc辅助治疗,切开的苹果放置一会切面变色等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Fe2+ 和Fe3+ 转变。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利用化学史来创设教学情境

比如在化学必修2讲元素周期表时,可以巧妙的把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各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故事穿插到课堂中创设情境。不但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的教育,更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追求知识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4)利用热点新闻、事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的知识情景。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的抓住社会的热点新闻或者曾经发生过的事件,适时的引入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会对知识的认识更加的深入,还可以更好的学以致用。

在学习必修1中“金属钠的性质”时,引用网络报道,设计了以下的问题情境:在广州市珠江河段曾经出现过惊险神秘的“水雷”,若干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桶浮在水面上,漂在水面上的一个铁桶内蹿出亮红色的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当船员把盖子打开后,桶内马上冒起浓浓的白烟,而且一旦接触了桶内物质,双手立刻感到剧烈地疼痛,于是他们又将桶推到江里。一遇到水,这个桶就爆炸了。„„又找来一个较大的白色塑料桶,准备将打捞上来的铁桶放在里面,再用煤油浸泡,因为金属钠在煤油里是不会燃烧的。

问题:1.为什么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水桶不下沉?为什么“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 2.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为什么双手立刻感到剧烈的疼痛?3.为什么消防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感受此情境,学生的好奇、议论、猜测油然而生,求知的迫切性得到了强化,探究氛围逐步形成。此时再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探究以及三个问题的设置,使得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了强化,知识得到了升华,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同时,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辨析。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再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化学药品也不是你所想象的都是有毒、有害的物质,化学变化不是都是“爆炸”“腐蚀”等那么可怕,充分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强化持续学习的动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情境要本真意蕴[3]

教学情境在使用的过程中要走出一些误区,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所使用的情境的价值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素材和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公开课,在刚上课时播放<明月几时有>的歌曲,然后在突出“月有阴晴圆缺”,引出对立统一的关系,让听课老师和学生都云里雾里,偏离了教学的目标和设置情境的初衷。

2、教学情境要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一个良好的情境,不仅应该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应该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发展的情感内容和实践内容,能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环境、群体环境和实践环境,富有思想内涵。现在很多学生一问现象是“爆炸”,对化学实验有点乐热于尝试探究,但又心怀恐惧。这恐怕也就是化学老师平常渲染的负面因素有关。

3、情境要有真实性,最好贴近生活。

学生学习知识,不是只为了能够对知识进行准确表述和客观再现,而是要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和进一步解释,并且还要使知识发生迁移和生长。因此,课堂中创设的教学情境越真实、越接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事实情境具有不容置疑的真实性而往往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情境要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从情感到行为都能够渗透和融化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真实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中所体现的知识和技能,也很容易领悟和挖掘具体教学情境中所蕴涵的观点和价值。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越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

教学情境应该具有促进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有利于激发和增加学生潜能的功能。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总是受到个人能力以及情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中蕴含的知识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因为,在这种教学情境的引领下,学生可通过探究等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否则,创设情境的教学素材所涉及的知识若远离了学生实际,只会损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实施“情景探究教学”的体会

1、应该明确教学思路。在情境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行为重在“主动探索”,教师的行为重在创设教学情境和“引导探究”。对学生来说,问题情境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教师来说,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使学生达到“愤而启,悱而发”的教学目标。[4]学生要注意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提出假设,在验证中检验假设,在归纳中迁移创新。此外,教师还要善于调节课堂探究的氛围,把握好探究程度和时间。并相机启发点拨,使问题迎刃而解。

2、应该把握好创设教学情境的最佳时机。理论上来说,创设的教学情境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通常,问题情境的创设大都在教学的导入、过渡阶段,但也可以在教学的结束阶段。一堂课的开始可以通过实验、知识的逻辑顺序导入,联系生活与生产现象提出问题情境;一堂课结束后,可以提出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形成悬念式问题情境。教师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向名师和同行学习,借鉴他们的教学艺术。

3、创造性的开发和使用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是教教材。所以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内容背后蕴藏的教学思想,观点和科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 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3] 杨玉琴.化学情境的本真意蕴 化学教学,2011,(10):30-33 [4] 潘国良.动态问题生成的化学课堂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初探

创设有效情境 优化数学教学 篇3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已有认知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纳过程”。儿童在入学前,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感受。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搜索”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案 例】“认识人民币”教学片段。

师: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用过人民币?

生1:我在小店里买铅笔用过。

师:小朋友在商店里买过学习用品,还买过其他的吗?

生2:我坐公交车用过人民币。

生3:我跟妈妈到菜场买菜用过。生4:我在超市里买过糖果。

师:我们在商店里、超市里、菜场里、坐公交车要用人民币。是啊!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要用到人民币。

师:那你了解了人民币的哪些知识?

生1:我认识2元、5元。生2:我认识100元、200元。生3:我知道有假的人民币。生4:人民币有硬币、纸币之分。生5:我知道人民币可以换美元。

师:小朋友认识的可真多,5角、5元、100元就是人民币的面值,那么人民币到底有多少种面值呢?刚才小朋友说的200元,人民币中有这样的面值吗?让我们走进人民币的世界去看一看就知道了。

人民币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一年级小朋友也了解不少,超市、商店,买糖果、学习用品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历过的情境,因为自己用过1元、2元这些小面额的人民币,也看到过大人用过大面额的人民币,这是留在孩子们脑海里的对人民币的印象。运用“你在什么地方用过人民币”与“你了解了人民币的哪些知识”把孩子对人民币的认知与已有经验激活了,而且有利于了解学生学习认知水平,找准教学起点。

二、创设操作情境,引导积极探究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操作与思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产生表象,再把表象内化为概念。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激起疑问,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案 例】“比例尺的意义”教学片段。

教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老师家近来在装修新房,我想让木工师傅帮助做几张长方形的凳子。如果你是木工师傅,准备把凳子做多大?我想请同学们将小凳子的平面图画出来,让我看看,好吗?”学生一片唏嘘声:太简单了!过了一会儿,一些学生完成了,可大多同学还在埋头苦干,感到:纸小——线段长,无法画,与在他们头脑中的“纸有多大,就该画多长”这一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打破了他们以往建立起来的知识平衡。这时,学生迫切需求寻找一种解决的好方法。教师便可抓住这个时机发问:“纸小凳子大,那么你们想知道怎么办吗?”然后,教师顺势导入:“只要我们学习了‘比例意义’,你们就知道了。”

以上案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由于得出数量不同的多种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迫切需要,从而促使他大胆猜测、想像,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不但为新课的学习铺平了道路,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呈现活跃状态,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火花,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三、创设悬念情境,引导数学思考

欲望是人为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向往,它既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思维的指南针。要使教学达到“启其蒙而引其趣”的目的,就要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悬念”情境。

【案 例】“三角形内角和”教学片段。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先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任意三角形,然后再找学生量出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的度数,我就能说另一个锐角的度数;量出任意三角形中的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我就能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并让学生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同学们觉得很“神奇”,怀着好奇的心情,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于是,我因势利导,紧接着就讲:“下面让我们共同来揭开这个谜底。”这么一讲,学生可来劲了,纷纷动手验证三角形的度数。

以上案例中,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再把学习当成“苦差事”,而是与教师积极配合,在轻松愉快中探究奥妙,展示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开展也带有了充分的思考成分,进行了积极的数学思维,为接下来的学习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设情境, 有效教学 篇4

一、创设“美”的情境, 感染学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而学生所喜爱的美是直观的、外露的、最易引起主观心灵感应的。因此在创设“美”的情境时要注意投其所好, 学生们喜欢什么, 教师就给他们创设什么。学生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 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 潜在的热情就容易被激发。

教室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场所, 教室布置得如何往往能影响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教学的内容来布置教室, 如在学唱歌曲《爱我中华》时, 可以在教室里挂各个民族的人物和各地风景图片, 这样学生一进教室就被吸引住了,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 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方法。学生提问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吸取知识、感受、体味音乐的一种反应。教师提问是启发学生、诱导学生的过程。教师的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激疑、导疑、释疑, 诱导学生分析、思考、探求问题的解答, 这便构成了问题情境。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 有疑而思疑, 思疑而解疑, 解疑而心喜。而这一关键在于设置的问题必须鲜明生动、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像这类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比较多, 如:激发学生产生悬念后提问、从已有问题中提出问, 等等, 其共性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的设置, 引起学生兴趣, 让学生通过感知、思索后, 寻求问题的答案。

诱发兴趣后设问。其理论根据为:学生的思维有可导性, 教学应从诱发兴趣和激发求知欲开始。在音乐教学中注意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 把自己的理解、感觉用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从新旧交替事物的联系中找到“激发点”, 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譬如, 在学习《送别》这首作品时, 教师请学生闭眼听这段描绘送别时情景的音乐。悠扬的旋律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依依不舍的画面中, 脑海中渐渐会浮现出熟悉的分别情境……这时教师问道:“你愿意让我们知道你与家人、朋友分别的故事, 告诉我你在当时的心情吗?”学生会充满兴趣地回忆曾发生过的一幕幕离别的场景。接着, 教师运用电脑多媒体展示一组配有音乐并极富诗意和伤感气息的画面———分别。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哪些音乐配得比较好?能给这些符合离别主题的音乐起个名字吗?”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不同, 其所取的名字也不同。可以说, 成功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促使学生不断实践的催化剂。

三、创设“生活”情境, 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夸美纽斯曾说:“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 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音乐学习来自于生活, 所有生活中所能引起学生的美感的事物都为我所用。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给予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还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优化的情境空间, 渲染一种美的、智慧的、学生倍感亲切贴近的氛围。如果说音乐教育是师生与课本的对话, 那么我们要搭建的就是彼此之间沟通的桥梁。

教学不能只把学生局限于室内的学习, 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 走进自然, 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假日清晨, 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在野外感受树叶沙沙作响, 小溪欢快地流淌, 鸟儿放声歌唱, 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 学生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 曲调清新、自然、淳朴, 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

四、创设“协作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团结合作, 勇于创新的精神。”因而音乐课的教学过程, 必须是师生的身心完全投入的过程, 是师生的心灵、激情、愿望等活动展现与丰富的过程, 也是学生同音符旋律、老师、同伴进行接触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入了交流情境的设计。例如在“看图片编旋律”这个环节中, 教师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 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创编。于是学生展开了积极的合作交流。在合作学习中, 能力强的学生充当小老师, 给大家分配学习任务, 出谋献策;能力弱的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逐渐进步。老师的适当参与, 则使小组的讨论学习事半功倍。在合作交流中, 学生解决了一个个的难题, 想像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在锻炼中得到提高。

创设有效数学学习情境 篇5

(一)四步情境教学法

对于该课题研究,初步总结了有效数学情境的操作体系:导――学――练――结四步数学情境教学法,即创情激趣(导)――境中促思(学)――情境巩固(练)――学生小结(结)。例如我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创设了用手指操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口诀的游戏情境。因为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是本单元的难点,当我说出十个小手指就可让大家牢固记住口诀时,学生别提有多好奇,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这就是情境操作的第一环节:“导”由教师导出情境。接下来孩子们一边读口诀一边认真学记忆指操,这是第二环节“学”。当孩子知道每个手势所代表的口诀后就进入第三环节“练”,可以单独练习也可以同桌共同练习。大家都掌握了这种记忆口诀的方法后,学生会说出“我会用手指操记忆口诀”并向同学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这就是第四环节“结”即总结自己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二)情境类型及应用:

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情境类型的应用

1、丰富学生感知,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实验情境等。

2、启迪学生探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等。

3、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可以创设模拟情境、冲突式情境等。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

5、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模拟情境等。

6、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等。

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游戏”情境,开启学生“乐学”的大门。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中,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的面值后,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换钱的游戏情境:(同桌两人各有十个一角的、二三个二角、五角、一元的硬币)同桌的同学一位拿几角的换另一位同学一角的,看能换几个。他们在游戏中便可得出1元=10角。可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趣味的游戏情境,能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道路。

2、“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有用”的数学。

如在教学的《位置》中,创设了模拟生活中“电影院”的情境,把班级的桌椅排成一排一排的,布置成影院的样子。给学生发影票,凭票入座。这一“练”的环节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达到了教学目的。数学在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趣、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切切实实地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如在教学的《十几减几》中,我根据教材中的情境图编了一个小故事:鸟王国里有一个福利待遇就是分房子,鸟国王为小鸟们除了一些难题,这几只聪明能干的小鸟算对了,它们飞来找他们的房子。同学们快帮它们找一找。在这个故事情境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感到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由无意到有意让他们能被教学活动所吸引,积极参与、主动入境,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探知热情。

(三)学生的提高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更鲜活、更有吸引力。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学生变得喜学、乐学,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每次测试我班学生的优秀率都能达到98%,满分120分的试卷最低分是103分,大多数孩子满分。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四步情境教学法的学习,学生养成积极参与活动、回顾、反思、总结方法的好习惯。家长反馈说孩子给家长讲题能总结这类题所用的方法。可以说一个好的实验受益最大的是孩子。

(四)实验教师的收获

1、实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意识到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看是否增强了学生数学的意识,提高了学生数学的兴趣。现在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改变为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小组讨论、探索、总结出概念,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说找到了一条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2、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通过平时的点滴思考、点滴积累,撰写了有关情境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情境案例的积累也为今后教这一学段的教师提供了有用的教学资料。

四、课题反思

1、课题实施中,个别情境的创设仅仅把激发学生兴趣当作情境的重要目标,使得学生在情境中“流连忘返”,要么情境中一旦导入新课,就急于进入后面的教学,使得学生在情境中“浅尝则止”,情境所起的诱导作用并不大。

2、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替代的。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数学思考却湮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

3、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情境教学的要求。

数学课堂创设有效的情境 篇6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学生对于熟悉的知识才易于接受,对于感兴趣的内容才会主动学习。所创设的情境就存在于学生的身边,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创设情境前要多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心理特点才能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化他们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二、创设游戏化情境

每个学生都是好玩、好胜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游戏来培养,在游戏中他们会主动的动手、动脑、动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轻松、愉快、有趣的游戏展示出来。不但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各种技能,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比如在教授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是比较抽象的。教师一般都会动手做几个物体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直观的感受。但这样通常比较乏味,这时可以再创设一个猜一猜的小游戏,课件出示物体的背面让学生猜猜拍的时什么物体,再出示物体的正面让学生看看猜得对不对。从而使学生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是不同的。学生对于小游戏通常是很热衷的,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创设故事化情境

每个小学生都是喜爱听故事的,因此,我们在引入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可以结合上课的内容编一些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其画面,使学生在听故事时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上次在听一位老师上《认识分数》这一内容中的“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时,那位老师给学生讲了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在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八戒捧了一个大西瓜回来给四人解渴,孙悟空对猪八戒说:“八戒,你捧了大西瓜回来,你吃这个大西瓜的1,2,沙师弟吃它的1/3……”但是馋嘴的八戒想多吃,还没等孙悟空说完就大声嚷道:“猴哥,猴哥,我要吃大西瓜的1/3,让沙师弟吃大西瓜的1/2。”这时同学们笑了,老师适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猪八戒吃大西瓜的1/3,真的就比1/2多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1/2和1/3到底谁大谁小。”通过故事的形式比较自然引入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同时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下面的学习。

四、创设冲突化情境

小学生在遇到一个新的情境时通常会不自觉的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来处理问题,然后有的学生会发现得到的答案有点不对劲,存在一些问题等等,从而使学生在知识的认知上产生了冲突,想尽办法找出问题所在。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也就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效率。

五、创设操作化情境

许多学生在上课时喜欢做小动作,使老师们大感头痛,但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是无法避免的。既然无法避免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起来,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尽量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不但满足了学生内心的需求,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知识的过程,使学生深刻的理解新知。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时,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动手材料,创设丰富的活动场景,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教材的需要,提供一些必要的材料,指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索新知、掌握新知,体验数学过程。

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发挥,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学习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生周围生活的环境,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融入具体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富于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自主探索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有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论文 篇7

一、创设辨析型问题情景, 培养批判性思维

数学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 它是以辨析思维为基础的.在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善于鉴别问题的可能性, 注意引导学生不拘一格地思考, 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独立推测、猜想, 认真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设, 去伪存真, 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题目的科学性标准, 形成严谨的科学治学态度, 还有助于培养数学思维的批判性.

课例1等腰三角形ABC的周长为10, 底边BC长为y, 腰AB长为x.

求: (1) 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2) 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 腰长AB=3时, 底边的长.

解 (1) 由三角形的周长为10, 得2x+y=10,

∴y=10-2x.

(2) ∵x、y是三角形的边长,

∴x>0, y>0, 2x>y.

∴10-2x>0,

2x>10-2x.

(3) 当AB=3时, 即x=3时, y=10-2×3=4,

∴当腰长AB=3时, 底边BC为4.

问题:当x=6时, y=10-2x的值是多少?对本例有意义吗?当x=2呢?

略解:当x=6时, y=10-2x=-2.

∵边长不能为负数,

∴对于本例无意义.

当x=2时, y=6, 三线段长为2、2、6不能构成三角形, 对于比例也无意义.想一想, 多辨析, 学生就可从三角形的性质及线段的实际意义来进行判定.

二、创设观察型问题情景, 培养敏捷性思维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数学思维过程的速度, 也是指学生思维的敏锐程度, 它是数学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它表现为在遇到问题时, 善于迅速辨别蛛丝马迹, 敏捷捕捉解题信息, 引起联想;思维过程受阻时善于随机应变, 转换策略, 选择解题方法, 以最快的速度求出正确答案;在思考问题时, 能把握问题的木质, 能对题意作出快速反应.

课例2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一支, 如图所示.

(1) 判断k是正数还是负数;

(2) 求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 补画这个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另一支.

解 (1) 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一支在第二象限, 所以图像上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异号, 即k=xy<0.

(2) 将图像上点B的横坐标-4, 纵坐标2分别代入解析式, 得, 解得k=-8.

∴所求的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

(3) 在已知图像上分别取一些点A, B, C, D, 作出它们关于原点中心对称的点A′, B′, C′, D′, D′, 然后用光滑曲线把它们依次连接, 这样就得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另一个分支.

问题: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一个分支到另一个分支, 可以看作是怎么样的图形变换?

在教学中, 我给予学生自主观察, 并让学生大胆猜想, 学生很快从图中观察到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一个分支到另一个分支, 可以看作是旋转变换:将一个分支以O为旋转中心, 顺时针 (或逆时针) 旋转180度而成.减少重新列表、描点求解的繁琐.我以为, 只要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条件, 多观察、多选择, 自然会找到便捷的解题方法, 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三、创设层次型问题情景, 培养灵活性思维

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变化及时调整思维角度, 摆脱和克服思维定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善于自我调节, 从旧的模式或通常的制约条件中解脱出来, 根据事物发展的具体情况, 随机应变, 触类旁通, 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思维特性.因此在教学中, 善于运用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多层面想一想, 非常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课例3已知a<0, 试比较2a与a的大小.

分析比较2a与a的大小, 可以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也可以利用数轴直接得出2a与a的大小.

解法一∵2>1, a<0 (已知) ,

∴2a

解法二在数轴上分别表示2a与a的点, 如图, 2a位于a的左边, ∴2a

问题:还有比较2a与a的大小的其他方法吗?

上述两种解法仅仅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及应用, 但不是最简便的方法, 唯有在设疑中引导学生多层面地思考, 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解法三特殊值法:取a=-2, 则2a=-4,

∴-4<-2, ∴2a

解法四作差法:∵2a-a=a<0,

∴2a

总之, 数学思维品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各个组成部分相辅相成, 彼此联系、彼此渗透、彼此补充, 教师若有效地凭借教材, 并利用素材课例进行有效地创设问题情景, 就能在真正意义上适应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要求, 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培养.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方法浅说 篇8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与传统教学理论相比,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课程应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素材,用学生熟悉的资源来教学,从而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统计表》时,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了四部动画片的图片,然后问:“你们最喜爱看哪一部动画片?”动画片是孩子们爱看的节目,他们顿时感到趣味十足,纷纷争着说出自己的最爱。这时,教师巧妙地引导:“通过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最喜欢哪一部动画片的人数最多呢?”有的孩子说,让所有的人一个一个地说,用画“正”字法统计;有的学生说,让喜欢每一部动画片的同学分别站起来,然后数一下就可以了;也有的孩子说,可以用投票的方式,各人把自己喜欢的一部动画片名称写在纸上,然后收上去统计。可以看出,在这一环节中,由于教师创设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动画片节目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强烈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趣味无穷。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主动思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任何发明创造都源于问题的提出。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用富有挑战性的、充满趣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思维的波澜,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如果在下一届世界杯比赛中,中国队获得一个罚点球的机会,应该让谁去罚呢?学生推举了三个队员,到底派谁去,要有个有说服力的理由。教师出示了三个队员罚点球的个数和进球数的表格,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来选择一位最理想的队员去罚点球,该如何选择?这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他们通过积极的思考和讨论,引出了百分数的知识。华老师精心创设的这一情境,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引发了学生主动的思考,因此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一位教师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向学生呈现了以下两个问题,要求学生口答:

1. 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 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脱口而出。这时,老师提出第三个问题:“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话音未落,有几个学生说———“半个”。所有学生把目光集中到教师脸上。教师笑笑说:“不错!‘半个’在数学上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这个问题正是本课要学习的“分数”。问题的提出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内在需要。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容易对问题情境产生思考的兴趣。教师正可以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三、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参与动机

游戏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它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年龄特点。教学中引入游戏情境,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教师创设一个“掷飞镖”的游戏情境,学生个个劲头十足,争着要上前“一露身手”。在学生快乐的游戏中体验到了各种“可能性”。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养成从小爱数学、爱观察、爱思考的良好习惯。

当然,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创设的游戏形式也应有所不同。如“开火车”是一种大家广为熟悉也应用较多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学生见到“开火车”兴趣十足。而在高年级课堂上,仍然用“开火车”就会让学生索然无味,因为高年级的孩子不像低年级的孩子那样幼稚,他们的心理相对比较成熟一些。在教学中,对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如童话、卡通式的游戏情境,而对高年级的学生要采用如竞赛、闯关等游戏情境。一位小学高年级教师教学《立体图形的体积复习》一课时,为了不让学生感受到复习的枯燥无味,就引入了“智力闯关”的游戏形式,将一道道枯燥的数学题变成了充满挑战、充满乐趣的闯关游戏,使课堂上的学生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参与游戏活动,下课铃响了仍意犹未尽。

四、创设操作情境,促进自主探究

皮亚杰曾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机创设操作情境,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使之在操作中感知领悟,在观察中比较鉴别,在探究中发现创造。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课前为学生提供好平行四边形的纸片,课堂上引导学生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我的话音一落,孩子们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一边思索,一边操作,最后想出了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探究是主动的,他们在操作中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尽可能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参与操作活动,引导他们通过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有效教学 篇9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景相联系的。在问题情景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景获得具体的感受, 激起积极的情绪, 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 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 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在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置于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困境, 并能以此激发调动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分析、探究问题来摆脱这种处境,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建构, 获得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的逐步提高。那么,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呢?

一、结合学生生活经验, 创设生活经验型问题情景

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 只有当学生把课程内容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 才会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教”应为学生服务, 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经验。他们在生活中的常识、经验正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基础。

【案例1】金属资源保护

教师:钢铁是使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 然而无论什么地方, 钢铁都存在被腐蚀的现象。油管、水管、铁桩、建筑、轮船常常由于生锈而被损坏。现在, 全世界每年因腐蚀而损失的钢铁差不多有2亿吨, 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那钢铁为什么会生锈?

[设计意图:通过事实案例引入问题, 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挖掘, 进而积极发表议论, 进行猜想。]

学生:可能是因为与空气接触。

学生:可能是因为与水接触。

学生:可能两种因素都有。

教师:看来, 同学们在生活中很注意观察, 也善于思考。下面, 就让我们分别请三组同学展示根据你们的猜想设计的实验。

化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包含化学。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化学实例切入问题情境, 既可以让学生感到化学学习贴近生活, 增强学习的亲近感, 又能让学生感到化学学习最终为生活服务, 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二、结合学生实验, 创设化学实验型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要突出化学学科特征, 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促进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2】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师:在CO2溶于水的过程中, CO2与水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下面, 我们一起动手实验, 看看在实验中能找到答案吗?

[组织实验]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第一朵喷上稀醋酸, 第二朵喷上水, 第三朵直接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第四朵喷上水后, 再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 观察四朵小花的颜色变化。

[提出问题]

(1) 哪些花变红了?

(2) 为什么第一朵和第四朵花会变红, 而第二、三朵花却不变色?

[提供资料]像醋酸这类酸性物质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3) 这个实验揭示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 让学生看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现象, 像投在学生思维湖水中的石子, 立刻引发学生对实验本质的层层分析推理。]

实践表明, 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 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探究兴趣。所以, 利用实验内容创设问题情景, 能以非常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 从而提示出化学现象的本质原因, 探究出化学变化遵循的规律。

三、结合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 创设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 认知矛盾是学习需要动机的根源。当新旧知识、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发生矛盾时,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被唤醒。因而, 创设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 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带入一个多疑、好奇的境界, 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

【案例3】燃烧的条件

教师:我们常说“水火不相容”, 大家都知道, 水能灭火, 那有同学见过火也可以在水中燃烧吗?

学生:没有见过。

[播放课件:2004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点火仪式]

[在水中燃烧的火炬与学生以往的生活常识发生矛盾,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愿望。]

[提出问题]物质为什么会燃烧?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要探究的问题。

上述情境的设计, 正是利用了学生认知结构与客观事实的冲突与不协调, 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感环境和良好的认知环境来调动学生思维。通过创设问题型情境, 能够通过激发认知矛盾调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地思考、探究、解决问题, 并在认知矛盾的解决和认知误区的突破过程中, 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

四、结合化学的发展史, 创设科学故事型问题情境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 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新课程倡导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 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 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通过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不仅可以再现科学家探究化学奥秘的艰辛过程, 还能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理解更加透彻。

【案例4】原子的结构

教师: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那原子究竟还能不能再分呢?原子是密不可分的实心球体吗?直到19世纪末, 人们还认为原子是不能再分的,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现了电子。1911年,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a粒子轰击金箔, 结果大多数a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 只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 还有极少数的a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提出问题]这一现象能揭示什么呢?

[学生受到故事的启发, 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 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最终形成原子模型的表象。]

创设有效情境完善阅读教学 篇10

一、在情境中形象理解词语

准确理解词语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就一篇课文而言, 只有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认真揣摩、反复品味, 感受丰富的形象, 感悟真切的情感, 理解深刻的意义, 学生才能对语言内容有清晰的把握, 对语言情感有具体的感受。而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不是靠抽象的讲述和简单的告诉, 而需要结合课文, 创设情境, 让词语在情境中展示形象, 显化意义, 表达情感。这样, 词语理解才能准确形象, 词语教学才是高效的。如, 《九色鹿》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中的调达, 面对金钱的诱惑, 忘记了自己对九色鹿立下的誓言, 为发财而进宫告密。九色鹿和国王用“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来揭露他的丑恶嘴脸。如何让学生准确形象地理解上述成语呢?一位教师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 (将成语板书在黑板上) , 九色鹿危在旦夕。我们知道, 好人应该有好报啊!同学们, 你们愿意帮帮九色鹿吗?事不宜迟, 我们赶紧写几句话劝劝调达, 让他回心转意, 悬崖勒马。记住:要联系课文, 用上这三个成语中的任意一个, 还可用名言警句, 以增强劝说的力度。5分钟以后, 学生纷纷表达了他们精彩的感悟:

生甲:调达, 当初你发誓决不说出救命恩人九色鹿的住处, 而你看到皇榜, 见发财的机会来了, 就忘记自己的誓言, 要向国王告密, 这不是见利忘义吗?想不到你是这么一个卑鄙的小人!

生乙:调达, 俗话说, 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可你看到皇榜, 一心想发财, 就顾不上对九色鹿发过的誓, 进宫告密。你这样做, 违背了自己的誓言, 丢弃了应有的道义, 这就叫背信弃义。你可不能留下千古骂名啊!希望你三思而后行!

生丙:调达, 你难道忘了吗?当初九色鹿救了你, 你千恩万谢。九色鹿说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它的住处, 就算是知恩图报了。这个要求不高吧?而你呢?看了皇榜后, 对自己的救命恩人九色鹿反而像对仇人一样。你这样恩将仇报, 天理难容。你万万使不得呀!

生丁:调达, 当初你信誓旦旦, 说要报答九色鹿, 现在你见利忘义, 竟然要去告密。像你这样的人, 还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吗?

在上述情境中, 学生个个慷慨陈词, 纷纷指责调达。而学生的指责, 对“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三个词语, 无论是意义内涵, 还是情感内涵, 都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此时, 成语的意思在他们心中已不是抽象的说教, 而是鲜活的语言。这样, 词语的意义内涵和情感内涵, 就会成为一个统一体贮存于学生的语言仓库中, 一旦需要, 就能召之即来。这才是行之有效的积累语言。

二、在情境中理解句子

理解句子是理解文章的基础。一篇课文, 只有对句子有了准确清晰的理解, 对内容才能有整体的把握, 对情感才能有深刻的感悟。作为文章构件的句子, 它们都指向于思想的外显、情感的表达, 因此理解句子必须联系语言环境, 注重整体性, 突出向心性。对重点句子可通过情境创设引导理解。如, 《徐悲鸿励志学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一文, 写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 为还击外国学生的嘲笑, 励志勤奋学画, 最后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了光。文中“他像一匹不知疲惫的骏马, 日夜奔驰, 勇往直前”一句, 对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情景作了概括, 句中蕴含着丰富的形象, 一位教师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 让我们闭上双眼, 穿越时空, 来到徐悲鸿所处的时代, 来到徐悲鸿学画的地方, 走近这位年轻的画家。由上面这句话, 联系“不知疲惫”、“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这些词语, 你一定能捕捉到许多精彩的镜头, 一定能记录下许多感人的画面, 请你选择一个镜头或画面, 进行具体描述。

(学生自由想象, 而后小组内交流练说, 最后班上交流。)

生甲:课上, 徐悲鸿倾听大师的讲解, 眼睛一眨不眨, 还不时记录一些重要的内容;课余时间, 他拿着自己的作品请大师指点, 然后顾不得休息, 又画呀, 改呀!忘记了时间, 忘记了一切。

生乙:一个节假日, 徐悲鸿第一个走进巴黎博物馆的陈列室。他像饥饿的牛犊闯进了菜园, 摊开纸, 挥起笔认真临摹绘画大师的作品, 神情是那么的专注, 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画好一幅画后, 他拿起来左瞧右看, 如不满意, 就重临摹, 一遍不行, 两遍……不知不觉到中午, 他没有休息。吃了些干粮后, 又开始了临摹。也不知临摹了多少幅画, 直到傍晚, 管理人员多次催促, 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生丙:这天晚上, 徐悲鸿又马不停蹄, 把小阁楼当作了画室, 伏在一张小桌子上, 左手拿着一片面包, 不时咬上一口, 右手挥动着笔画一匹骏马, 有时工笔细描, 把骏马的每一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 像绣花姑娘那样细致;有时又饱蘸墨汁, 挥笔速写, 画出马的动态, 仿佛一匹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然后, 他又摊开了另一张纸……人们早已进入梦乡。可徐悲鸿小阁楼里的灯仍然亮着。眼皮打架了, 他便揉揉;打哈欠了, 他便站起来跳跳……

学生形象的描述, 具体的介绍, 再现了徐悲鸿学画的感人场景, “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这些词语都变成了形象的画面呈现于眼前。这样, 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形象的联想和描述, 学生就具体而真切地感受到了徐悲鸿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为国争光的可贵品质。对句子内涵的理解因情境的创设迎刃而解。

三、在情境中自然内化语言

将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成为言语活动的自由元素, 这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只有如此, 学生才能从精彩的课文中吸取丰富的语言营养, 他们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高。为此, 可通过情境创设, 或者对事情进行变更叙述, 对语境进行有效延伸, 或者为人物展示交际场景, 让人物叙谈内心感受, 让学生在深度感悟中促进语言内化。如, 阅读《诚实与信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 教师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一天, 我与小红车的主人相遇了, 双方会怎么说, 怎么做呢?

师:我就是小红车主人啊, 那次, 都怪我不好, 我停车时不该超出二三十厘米。

生 (文中的我) :这也不能全怪你呀, 我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哪!你的车毕竟是停着的, 它不能自动避让, 我是驾车者, 应该避开它。

师:既然双方都有责任, 那你为什么还要留下字条呢?

生:我觉得, 我应该负主要责任, 你换反光镜的费用应该由我来付。

师:难道你就不怕我为此事纠缠你吗?

生:我想你不会这样做的。

师:谢谢你对我的信任。说实话, 看到你留下的字条, 我就不可思议:天底下竟有这样讲诚信的人!和你通了电话后, 我更被你诚恳的态度所打动。你的诚实和信任使我很感动。今天, 我再次向你说声谢谢!

生:不用谢, 这是我应该做的。

上述案例中, 师生之间的共同参与, 文中人物的神奇聚会, 为故事情节伸展, 为人物内心的显露创造了条件, 使学生深刻而具体地感受到“诚实与信任”的真正内涵。

四、在情境中逐步明晰中心

对课文中心的理解虽然不是阅读教学终极目标, 却是指导阅读、引导训练的重要指向。离开对中心的感悟, 阅读指导就可能无的放矢;缺乏明确目标, 言语活动就可能缺乏深刻。因此, 必须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感悟中心, 依据中心品味语言, 充分发挥中心聚焦语言形象、显化语言情感的作用。当然, 对小学生而言, 对中心理解不是对中心的简单概括, 可借助情境, 让中心在言语活动中逐步明晰。如, 寓言故事《一路花香》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 揭示了这样的道理:世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 也不能妄自菲薄, 只要恰到好处地发挥自身的特长, 就能充分发挥作用。为引导感悟寓意, 促进表达, 一位教师这样引导:这天晚上, 好水罐又在破水罐面前得意洋洋, 经过挑水工循循善诱后的破水罐, 该怎样讲出自己的闪光点, 让好水罐重新认识自己呢?接下来, 老师扮演好水罐, 有意引发争论。

师:破水罐, 我看你今天蛮开心的。你可别忘了, 你每天只能运半罐水, 是我的一半, 一半!你知道吗?还在这儿神气活现!

生甲:好水罐, 你不知道吗?挑水工利用我有裂缝的特点, 在我这边撒了些花种。我尽心尽力地浇灌花儿。花儿开得多鲜艳啊!我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你可不能抹杀我的功劳啊!

生乙:好水罐, 我经过挑水工的诱导, 明白了我也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你在每天来去的路上, 有没有注意到在我这边盛开着鲜艳的花。告诉你, 这可是我天天耕耘的结果啊!

生丙:好水罐, 你每天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 固然值得赞扬, 可我也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呢!路边的鲜花就是我漏掉的水浇灌出来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啊!请你对我刮目相看。

生丁:好水罐, 在运水这方面, 我确实不如你。但我种出了鲜艳无比的花, 而你没有。正所谓“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啊。 (在引导学生谈感悟时, 教师补充了这两句诗, 现在学生能活学活用了。)

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篇11

关键词:悬念情境;信息情境;活动情境;求异情景

创设情境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创设悬念情境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等,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悬念情境时,教师要吃透教材,驾驭教材,居高临下,深入浅出,抓住实质,返璞归真。要化抽象为直观,精心设置悬念,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和好奇感,从而活跃其思维,始终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二、创设信息情境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先介绍一些背景材料,也就是给予一定的新的、开放的、生活的、现实性的信息,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创设、提供的信息提出、解决问题。

三、创设活动情境

创设活动情境,丰富情感体验。采取让学生亲自表演、活动,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认识。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相关活动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情感。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就是给学生发展的机会。

四、创设求异情境

求异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例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他们的求异意识。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对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耐心引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享受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着眼于整个堂课,从其承载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要有利于推进整个教学过程,以至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科研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引领学生自主思考。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12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意义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数学教学情境以其独有的教学氛围,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有了动力, 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课, 乐于思考, 内心深处就会油然而生探究的欲望, 在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

2. 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参与。

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能加大学生的直接经验, 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问题, 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参与, 化解学习难点。数学学习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数学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 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3. 有利于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通过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既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主动获取知识, 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又能培养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 逐步形成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从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的有效策略

1. 挖掘数学知识的原型, 创设生活情境。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若能挖掘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型”, 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生活情境, 则会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会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同时, 由于数学知识蕴含在情境中, 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 使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数学知识。这样, 学生既能轻松地领会到数学知识的本质, 又能真切地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和当代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 笔者在必修一的“二分法”教学中, 先创设了热门电视的生活情景:幸运52的商品价格竞猜活动。请一位同学在0~100内设定一个数, 由另一位同学猜测, 大家齐喊“大了”“小了”, …, 直至猜中为止。第一位同学无规律的猜测, 用了9次, 第二位同学按照“一半又一半”的取法, 只猜了5次。老师提出请大家思考:第二位同学为什么猜了5次就猜中了?有规律吗?这样的电视节目在学生生活中是喜闻乐见的, 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活动, 学生不难获得“取中点”法合理、简便, 从而获得了“二分法”思想的初步体验, 为其后“二分法”概念的学习增加了感性认识。反之, 由于二分法的概念以前没有接触过, 学生缺少认知基础, 如果直接给出二分法概念进行教学, 学生会感觉很突然, 完全是生硬地接受知识, 就会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的结果。

2. 构造认知“脚手架”, 创设铺垫情境。

维果斯基认为, 学生具有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这样两种水平,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现有水平, 搭建学生认知的“脚手架”, 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在高中数学中, 有些知识的难度较大、抽象程度也比较高, 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之间的跨度较大, 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如果不创设铺垫情境而直接给出知识, 将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 不但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 还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教学时, 应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创设铺垫情境, 为学生搭好学习的“脚手架”, 使学生的思维能够能主动参与课堂, 能顺着“脚手架”, 使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不断的向前转化, 逐步逼近新知识, 最后顺利的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例如《二项式定理》教学片段:

问题1: (a1+a2) (b1+b2) 的展开式有多少项?

学生1:等于a1b1+a1b2+a2b1+a2b2, 有4项。

教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学生众 (笑着答) :这个, 不是很简单嘛, 根据初中多项式乘法算出来的呀!

教师:你能够运用计数原理解释这个结果吗?

学生1:这个不太会。

(此时, 教室里一下安静下来, 学生进入思考状态)

教师:这个问题和前面所学的计数原理知识有联系吗?

学生2:我感觉这个问题就好像分步计数原理一样, 第一步从第一个括号中取一项, 第二步从第二个括号中取一个项, 然后相乘。这样, 总共有4种结果, 写出来就是前面的式子。

问题2: (a1+a2) (b1+b2) (c1+c2) 的展开式是什么?有多少项?每一项是怎样构成的?

学生3:先把前面两个括号相乘, 得到a1b1+a1b2+a2b1+a2b2, 然后和后面括号相乘, 结果很长, 有8项, 每一项分别由三个括号中的一个字母组成。

教师:上式的结果是:a1b1c1+a1b1c2+a1b2c1+a1b2c2+a2b1c1+a2b1c2+a2b2c1+a2b2c2。

教师:这个同学分成了两步写出了结果, 你能一步直接写出来吗?

学生4:可以。就是在每个括号中取一个字母组成一项, 然后逐一取遍, 写出来就是了。

教师:从上述展开式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三个多项式相乘, 按照计数原理结果相当于分三步完成, 由于每一步都有2种取法, 这样共有2×2×2=8种结果, 展开式相应也有8项, 其中每一项分别由三个括号中的一个字母组成。

问题3:你能写出下列结果吗?

(a+b) 2=_______; (a+b) 3=_______.

教师: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写出 (a+b) 4吗? (a+b) n呢? (下略)

由于二项式定理的规律比较复杂, 学生较难发现, 同时学生受初中学过多项式乘法的干扰, 都想利用多项式乘法法则求解, 但是利用多项式乘法法则很难写出复杂的展开式, 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 教师先通过问题1和问题2的铺垫情境, 复习计数原理知识, 引导学生感受了多项式乘法和计数原理的关系, 为下面问题3中写出展开式暗示了方法, 降低了问题3的难度, 使学生很容易实现方法的迁移, 自主发现展开式规律, 为进一步学习二项式定理打好基础, 铺垫情境, 功不可没。

3. 提供恰当问题素材, 创设“再发现”情境。

曹才翰教授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再发现的过程。而思维经常从问题开始,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因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要是能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供恰当问题素材, 创设“再发现”情境, 变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为教育形态, 就能使学生通过思考问题, 亲身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对知识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从而真正掌握知识,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例如:在《组合》教学中, 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

问题1:北京奥运会期间, 要从甲、乙、丙、丁4个志愿者中选取三个人到三个部门参加服务活动, 每个部门安排一个人, 共有几种不同的安排方法?

问题2:若从甲、乙、丙、丁4个志愿者中选取三个人参加服务活动, 共有几种不同的安排方法?

在学生解决两个问题后, 教师紧接着提出:你感觉前面两个问题之间有联系吗?你感觉组合数和排列数之间有关系吗?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后, 发现了问题中组合数和排列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一个组合对应着六个排列。排列数等于组合数乘以全排列数这样的规律。紧接着教师又提出:

问题3:你能求出从7个志愿者中选取3个人参加服务活动, 共有几种不同的安排方法吗?

问题4:你能用组合数表示出从n个志愿者中选取m个人参加服务活动, 共有几种不同的安排方法吗?

学生通过问题3进一步明确排列数和组合数的关系, 明确组合数等于排列数除以全排列数这样的规律。接着, 通过问题4, 进一步推广到一般情形, 从而完成对知识的有效建构。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师给学生提供恰当的问题素材, 创设了“再发现”情境, 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活”起来, 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生通过对问题1和问题2的思考, 发现了组合数和排列数的关系, 再通过问题3和问题4强化了发现的结果, 完成对组合数公式的知识构建。课堂上, 学生的思维有冲突、有碰撞、有体验、有感悟, 思维真正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觉得自己不是在学书本上“死”的知识, 而是在发现知识。这样学到的是有血有肉的知识, 能记得牢, 用得出。

4. 借助多媒体教学, 创设直观情境。

形式化的数学知识是静态的、内隐的, 具有深刻的抽象性, 常给人一种“冰冷”的外表, 较难让学生领悟得到。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理解数学提供中间桥梁。因此, 适时适度地采用多媒体教学, 创设直观情境, 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而且还能够把静态的知识演化为动态发生的过程, 把内隐的结论显化出来, 使数学知识变得直观, 容易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更何况, 对某些知识来说, 如果不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就很难把它们表述清楚, 很难让学生感受它们之间的内在的联系, 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如正弦型曲线y=sin (ωx+φ) 和y=sin (x+φ) 的关系教学, 笔者采用了几何画板软件先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像, 然后通过鼠标的拖动, 逐渐改变参数ω的值, 屏幕上显现相应曲线的动态变化过程, 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曲线y=sin (ωx+φ) 渐渐地向另一个曲线y=sin (x+φ) 变化, 对参数ω的作用获得深刻的认识, 从而得到两个曲线的变化关系, 完成知识的构建。同时动画作用又能刺激学生, 使学到的数学知识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若采用传统教学, 只在黑板上讲解, 则不但很难画出这两个曲线, 较难看出这两个曲线的联系, 而且学生只看到两个静态的曲线, 不能感受到ω对曲线的影响, 不能很好地完成知识的学习。

5. 结合数学史实, 创设故事情境。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若是能适当插入一些数学发展的历史故事, 用那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数学史实创设情境, 则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掌握数学发展的规律, 还能发挥数学的理性美, 增强数学的趣味性。用数学家的奋斗经历吸引学生立志学好数学, 将教育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譬如笔者在“对数”的概念教学中, 讲述了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发现对数的故事。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 穿插了牛顿和莱布尼茨的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丰富对数概念和函数概念的感性认识, 不仅有效地突破了对数和函数符号抽象的难点, 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求异创新精神,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6. 捕捉学生资源, 生成即时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力求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鼓励学生自己去探求、去发现。因此, 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上的学生资源, 挖掘学生的智慧, 即时生成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自主建构知识。例如探究“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时, 笔者肯定学生把x=m写成x-0·y=m的形式, 这样就把直线方程可能出现的情形用x, y的一次方程即ax+by+c=0来表示, 而且这个式子简单和谐, 充分体现了数学公式的简洁美。学生1:老师您这样归纳好像还不够严密, 是否能还原成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及x=m的形式呢?听学生一下子提了几个疑问, 笔者瞬间内心既高兴又紧张, 紧张的是事先没考虑这么多, 高兴的是新情况的出现就是一种挑战, 能培养自己沉着应战, 灵活处理问题的教学能力, 同时也能加强学生提问的意识和兴趣, 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并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境, 使学生通过思考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解决问题。

老师:谁来回答同学1的问题呢?

学生2:我们可以把ax+by+c=0化成的形式, 它表示直线的斜率为, 在y轴上的截距为;当b=0时, ax+c=0表示与y轴重合或平行的直线, 此时a, b不同时等于0。

教师:还有不同的补充吗?

学生3:因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每条直线都有倾斜角α, 但不是每条直线都有斜率, 当α≠90o时, 直线斜率存在方程可写成y=kx+n, 它可变形为kx-y+n=0, 与二元一次方程一般式ax+by+c=0比较, 有a=k, b=-1, c=n, 当α=90o时, 直线效率不存在直线方程可写成x=m, 与二元一次方程一般式ax+by+c=0比较, 有a=1, b=0, c=-m。

教师:两位同学回答得都很好。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任何关于x, y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 直线与x, y的二元一次方程是一一对应的, 通过大家的努力, 我们验证了刚才的想法, 这就是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三、创设有效情境的注意事项

1. 情境要简洁明确, 不能含糊不清、拖泥带水, 使学生盲目应付, 思维混乱。

不要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描述和渲染, 以免喧宾夺主,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数学知识。

2. 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 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 数学学习的真谛在于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 认识客观世界的变化规律, 不能为情境而情境。

3. 情境教学还要关注从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由具体情境上升到抽象的数学概念, 要引导学生剥去情境的表象, 凸显数学本质, 让情境真正能为数学服务。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规律有效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的情境,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去大胆猜想, 使他们获得发现。例如, 在球的体积教学中, 教材中直接给出了“柱中挖锥”的方法推证球的体积公式。但在教学中, 笔者设计如下:将底半径和高都为R的圆锥、圆柱及半径为R的半球底面放在同一平面α上, 接着就问:“虽然还没学过球的体积公式, 但你能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吗?”同学们容易发现V圆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数学教学情境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知识世界的桥梁, 一方面, 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情绪、情感体验等方面摆放在教学应有的位置上;另一方面, 以学生的实际为基础, 以服务学生学习数学为重点, 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审视具体的情境, 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脚手架”, 为培育学生数学思维提供“爬坡台”。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数学教学永恒的研究课堂。

参考文献

[1]曹才翰, 蔡金法.数学教育学概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

[2]潘巧明.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设计[J].中学教研, 2001, (6) .

上一篇:创业教育旅游管理下一篇:实验中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