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教学创设情境做法论文

2024-09-28

小学数学中教学创设情境做法论文(精选9篇)

小学数学中教学创设情境做法论文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渐更新教师的教学观.中学数学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课中有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生动的学习环境,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潜能,使学生真正“卷入”教师所预设的有效教学活动中.与此同时,教师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与相应的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

作 者:张小雷 作者单位:启东市长江中学,江苏,启东,2262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xx “”(35) 分类号: 关键词:

小学数学中教学创设情境做法论文 篇2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好情境呢?在教学实际操作中, 可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 (1) 创设的情境走形式主义路线, 没能激发生活学习的兴趣; (2) 创设的情境与生活联系不大, 学生不熟悉, 不便于学生的理解; (3) 创设的情境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 (4) 创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5) 创设的情境与课堂的安排不融洽, 不能成为一体。下面笔者就根据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浅谈创设情境的一些做法。

一、在课堂之初创设情境, 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时的引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若不注意情境的创设, 师生便不易进入“角色”, 从而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欠佳。

1. 从生活中寻找与课堂的联系

在“平方根”第一课时中, 我从学生平时的关注点下手:教室将安装正方形屏幕的电视机, 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再次深入:但是台数有限, 校长决定哪个班级先通过考验, 哪个班级先安装。学生的积极性不知不觉中被调动了起来, 当问他们是否有信心时, 肯定的回答震耳欲聋。最后从正方形屏幕入手设计问题, 自然而贴切。

2. 从直观演示中寻找与课堂的联系

在认识结构中, 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在讲解一些几何类问题时, 也可通过直观演示将学生带入课堂。例如在《多姿多彩的图形》一课中, 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一些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 在惊叹这些精美的建筑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再让学生寻找身边存在的几何图形, 学生参与的兴趣浓厚, 对后面所讲的几何图形的分类总结反映良好。

3. 从模拟环境中寻找与课堂的联系

平时生活中不在意的一些小事, 如超市购物, 电影院看电影等, 都可以搬入课堂,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去捕捉“生活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校内校外的生活, 了解学生生活习惯和心理特点, 以及当前的知识水平情况, 做到有的放矢。

4. 从问题情境中寻找与课堂的联系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价值的问题能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 能使他们的思维处于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例如, 在比较两线段大小的讲解的引入时, 询问学生:对于班上同学A和B, 你们如何比较他们的身高呢?我又让这两位同学一个站讲台台阶上, 一个站台阶下, 问学生:可以比高矮吗?这样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设置, 得出比较两人身高时的几个注意点, 再运用到线段的比较上, 道理就如出一辙了。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 激发探索乐趣

现在的初中生好奇心强, 对自己的约束力差, 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动态, 选择合适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1. 学生动态模拟为课堂创设情境

解决行程类和环形跑道类问题时, 为了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相等关系, 让学生亲自去体验, 自己去跑一跑、想一想, 最后的结论显而易见:相遇问题中, 两人的路程之和等于相距的距离;追击问题中, 两人的路程之差等于相距的距离。这样通过理解记忆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并能够进行延伸和拓宽。

2. 学生自己动手构建模型, 融入课堂情境

学生自己动手探索结果, 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在创设的情境之中激发课堂氛围。例如, 在讲解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时, 我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小正方体用剪刀剪开, 探讨它的展开情况。让他们自己小组合作操作, 再将所得的十一种展开图分类记忆。学生参与的劲头高涨, 抢着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后面利用该知识解题时, 学生的回答非常自信。

3. 学生实物演示为课堂创设情境

在讲解完不等式的概念后, 对于性质的得出, 我将物理实验中的托盘天平和砝码借用过来, 让学生通过在天平上增减砝码, 观察天平的状态, 从而探索出不等式的三条性质。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活动, 真正成为数学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既能动眼、动耳, 又能动口、动手、动脑,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而真正实现了教学的目的。

三、在课堂小结中创设情境, 巩固新知

小学数学中教学创设情境做法论文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情境创设  方法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045

一堂好的小学数学课,课堂框架的构成,知识点的呈现,数学思想的传递,学生数学技能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形成与锻炼,往往离不开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做载体。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个好的数学情境,串联起整堂课的所有环节,让数学知识的逻辑性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是教师设计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创设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做法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利用名人创设情境

名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他们所从事职业的公共效用,所取得的令人仰慕的成就,是大多数学生都想知道或者乐于了解的。巧妙利用名人创设情境,串联起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这一内容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第一步,乒乓球奥运冠军张继科来我校给同学们指导乒乓球的攻守技术,我们全班同学负责手持彩旗举行欢迎仪式。如果从校门外每4米站一名同学,同学们都应该站在哪些点?学生自然就会根据倍数的知识找到:4、8、12、16、20、24、28、32、36、40……

第二步,老师想如果每4米站一名同学,由于全班同学人数少,自然站的距离短,显得不够热烈。所以老师想改为每6米站一名同学,同学们应该站在哪些点呢?学生依然会找到:6、12、18、24、30、36、42……

第三步,为了迅速把第一种站法改为第二种站法,其中哪些同学可以原地不动?学生从线段图上观察到不动的同学有:12、24、36……

第四步,老师提问:这些同学为啥可以不动?据此顺利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从而完全达到本节课的授课目的。

二、利用“师生互相猜”一猜创设情境

有老师参与的“猜一猜”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教学《0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藏起自己的书写工具(铅笔、自动铅、中性笔等),然后教师猜一猜个别学生的,并板书出实际的数量。然后让学生也猜一猜老师口袋里的书写工具数量。当学生猜出不同的数量以后,老师公布谜底:老师的口袋里一支笔也没有。接着提问:该用哪个数表示呢?数的认识教学比较单调、乏味,当学生和老师有了这个互动的环节以后,学生对这种贴近生活的活动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去分析,从而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利用师生互考创设情境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常是教师考学生,如果在教学中能设计学生考老师的环节,必然会引起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环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今天我们要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平时都是老师考你们,今天你们也任意写一些数考考老师,看老师能不能从你们写的数中找出3的倍数?当学生写出后老师很快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然后让学生分组验证(学生通常会列除法算式)。接下来教师再出几个数字,让学生判断。学生有的会利用2、5的倍数的特征只看个位,有的会继续列除法计算。然后老师问:你们和老师比,老师判断得又快又准确,你们想知道老师的秘密吗?接着老师告诉学生:老师其实并没有列除法竖式,而是先口算了加法,然后口算除法或乘法。接着拿实例找出规律,本节课的难点就迎刃而解。由于教师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师生互考中,让学生的学习变得兴致盎然。

四、利用求同存异创设情境

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技能,在新授课时,充分加以利用,找出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做到求同存异,同样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这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演示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在转化过程中,虽然形体发生了变化,但是体积和底面积以及高都没有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自然地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再进一步对比类推,让学生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

五、利用自制教具创设情境

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莫过于实物,它能充分体现教学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对于抽象理论,通过实物演示,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物演示情境应用广泛,特别在小学数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安排学生动手用木条做成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亲自感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然后举例说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运用,并出示相应的实物画面,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怎样使四边形不变形”这个问题。这种利用实物演示创设教学情境、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六、利用触觉与思维的配合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设计紧扣新知、过程简单、取材方便的操作内容,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可以事先把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做成卡片,另加一张圆形的卡片都装在不透明的袋子里,叫学生来摸出一张与其他卡片不同特征的卡片。学生摸出圆形卡片后,师生通过对比,自然就能探究出圆的曲线特征,圆心到圆周的等长特征等,也为后面的学习搭建了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获得了圆的鲜明、直观的表象,在操作中思考、探索了圆的特点,发展了思维能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浅析高中政治课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4

【摘要】通过选用典型材料,创设特定教学情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然而,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成为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必须反复思考和斟酌的问题。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关键词】政治教学 情境创设 学生主体 教师引导 有效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指出:“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政治学科有其独特的魅力,如果教师能巧妙运用跟政治有关的生活案例、故事、时事新闻、报道、图片和视频资料等,就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实效性等,从而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选择情境教学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创设情境教学过程中走入了误区。为情境的创设而创设,表面上看起来情境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实际上却出现了情境偏离目标,情境激发不起学生兴趣等情况,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开展有效的情境教学,使它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反思和总结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应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

一、情境创设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的采用应该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的创设完全取决于教材的内容、课堂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上,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一旦采用情境教学以后,教师在创设过程中,就要准确把握好教材,把握好本课的教学目标,尤其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创设过程中,目标始终贯穿其中,而且与当前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紧密相联的。例如,在讲授哲学认识论中“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教学难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完成教学目标,可以通过情 境创设来实现。如播放一段央视《是真的吗》栏目关于“公牛是否会被红色物品激怒”的视频,这个问题颠覆了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的认识,学生感到好奇、有趣。通过观看视频,教师提出问题:视频中,关于“公牛是否会被红色物品激怒”这一观点,网友各执一词,真相小分队通过现场测试,最终得出结论:“公牛不会被红色物品激怒,而是因为人们的频繁动作激怒了它”。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从这样有趣而直观的视频中自然得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结论,从而就能够深刻地理解这一知识难点了。这样的新颖有趣而切合教学目标的情境设计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能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

二、情境创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中具有自主性,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独立的去感知教材和学习教材,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学影响,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教学时,应该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他们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及思维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和主动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教师在设计《投资理财的选择》时,可以设计不同的家庭理财方案,让学生在情境中结合课本的投资理财知识体验如何进行家庭理财。从学情上看,学生对各种的投资方式并不陌生,而且具备了一定的经济生活常识,在此背景下,可以创设生活中的理财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去更深入地分析各种投资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落实知识能力目标。而在课后,则可以要求学生运用家庭投资理财的多种形式,设计一份“家庭投资理财计划书”。让3-5位同学通过自己组合成为一个模拟家庭来共同设计,计划书要融入家庭收入、成员需求以及风险与回报等方面内容。设计好以后各“家庭”派代表发言交流,从而进一步锻炼进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等。

学生在课堂中具有创新意识,有好奇心,富于幻想和联想,能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多方面、多角度的去解决问题,教师在创设情境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如在讲授《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这一课时,结合教材知识,可设计如下问题:问1:现在天气渐热,如果让你为家里添置消暑电器,你会选择空调还是风扇?问2:面对众多 品牌的空调(或风扇),它们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你的最后选择?问3:你们为什么会考虑这些因素?问4:你们如何看待这位同学的这个消费行为?学生是消费者,但消费如何才能更科学合理,学生本人缺乏相应的经济生活方面的知识,认识上比较模糊,体现出来就是日常消费行为比较随意,计划性和自控性不高。通过探究,学生能明白:什么样的消费才是理智的消费,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提升消费质量。这样的问题设计,真实可信、积极有益,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主动探索发现,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创设应发挥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上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设情境教学的问题时,教师布置学生的任务一定要明确,并且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的时候,人数不能过多,一般四人一组,并要求小组分工明确,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例如,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授课过程中,在学生学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后,进一步提问:谁能说说怎么判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吗?对于这个问题,大多学生都没有概念,也害怕被抽问,而此时设置一些形象直观的情境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引入佛家经典故事《赌饼输家》,要求学生在听故事时同时思考四个小问题:问1,故事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主要矛盾有没有发生转化?问2,故事中的次要矛盾是什么?次要矛盾有没有发生转化?问3,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问4,请概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从前,有一对夫妇,一天,他们做了三个饼,每人吃了一个,还剩下一个,他们就拿来打赌,共同约定:“要吃这个饼,不得讲一句话。如果谁先讲话,就算输了,不得吃饼。”于是,夫妇两人都默不作声了。过了不多久一个贼进来偷东西,把所有值钱的物品都拿在手里,夫妇两人为了赌一个饼,都一声不响。那个贼看他们不作声,胆子更大了,就去侵犯那妇人,丈夫看到依旧不响,妇人急了,只得叫起来,对丈夫说:“你真太笨了,为了一个饼,就连贼来侮辱我,你都不响吗?”而丈夫拍手大笑说:“哈哈,你先开口,我赢了,饼归我吃了。”听到这事情的人,没有不取笑他们的。学生听后展开议论,回归问题,都比较容易地解决了前面的两个问题。借此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主次矛盾两者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即方法论意义)。这样,借助故事情境,把问题细化以后,学生任务就比较明确,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时候也就会更有针对性。所以,在情境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性;另外一方面,也要积极发挥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将学生的情感和注意力牢牢地控制在教学内容上,并不时地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调节和变化教学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

四、情境创设应与教材有效整合

新课程认为,教师应当成为课程的研制者、开发者。在钻研教材时,我们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的内容组织、教材的素材进行适当的“裁剪”,使教材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在创设情境教学过程中,如何与教材进行有效的组合,这是我们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实际上,教材中也有很多丰富的情境资源,这些情境资源通常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弃之不用很可惜。例如哲学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第一目题中就有一幅漫画“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应结合矛盾的相关知识点对漫画进行深挖,层层设疑,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可设计如下,问1:什么是矛盾呢?请同学们看漫画,假设穿黄衣服的叫“黄”,穿绿衣服的叫“绿”,请大家概括一下这幅漫画所表达的状态。——分析得出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问2:在漫画所示的统一体中,“黄”和“绿”有没有可能处于绳子的同一端呢?——分析得出矛盾双方的对立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问3:漫画中的“黄”敢不敢不烧“绿”那头的绳子呢?——可见“黄”的存在以“绿”的存在为前提,这表明矛盾双方相互依赖。问4:那么,在这其中,你认为谁处于优势,谁处于劣势?这个优势或者劣势是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呢?——不一定,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问5:为什么优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劣势呢?——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相互渗透。通过对漫画情境的层层解剖,精心设置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形象地感知矛盾的属性以及矛盾双方的内在联系。由此,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建构适当的问题情境,就必须注重对现有教学内容、教学素材的深挖,把握好知识与教学素材的内在联系,确保创设情境的有效性,以达到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诱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切忌脱离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师创设情境时要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究性的情境性问题,合理利用多种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 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中思考问题并能及时的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作为课程的研制者和开发者,要精心研究教材,深刻把握教材中的素材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做到情境创设与教材的有效组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情境教学的应有之用,真正提高政治课的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设计 篇5

点击数:105 次 录入时间:2012/7/2 17:50:00 编辑:zhuofuyu [宣传赚点]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所谓学习,就是学生对原有知识建构的合理解释,对新的现象和观念建构自己的态度、情感,而建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原有知识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二十世纪末,布朗等人进一步提出,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情境中再运用的可能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学习才能更为有效,因此,应该重视个人与情境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让学生在真实的与应用的环境背景中,通过目标定向的活动,学习知识与技能。

在化学教学中,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情境,用来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

(一)从生活中提取情境素材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在学习“认识化学元素”时,可用《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图表来设置教学情境。

在学习“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时可以联系家庭中所用的合成材料(如塑料、橡胶制品等)创设教学情境。

在学习“溶液”时,可以联系日常生活,如“萝卜、马铃薯在水中洗”形成悬浊液,用肥皂洗油迹形成乳浊液,用汽油洗油渍形成溶液。

在学习“物质组成的表示”时可以取许多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药品,食品标签作为教学情境,并要求学生分析有关成分及其含量的意义。

在学习“酸碱盐”时,可以结合生活中一些小窍门创设教学情境,如“如何除去鱼胆的苦味”、“为什么有的馒头松而多孔”等

(二)从化学实验中提取情境素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景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

在学习“二氧化碳熄灭阶梯状蜡烛火焰”时,先收集两小瓶二氧化碳,先用一小瓶二氧

化碳熄灭下层火焰,而上层蜡烛继续燃烧,后再用一小瓶二氧化碳熄灭上层火焰,让学生自我“发现”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在学习“氧气的鉴别“时,老师先不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盛有氧气和空气的集气瓶中,引导学生“发现”鉴别氧气的方法。

在学习“分子”时,可用一根玻棒蘸一下浓盐酸,用另一根玻棒蘸一下浓氨水,然后在空中把两根玻棒靠在一起,但不要接触,发现在大量的白烟生成,再引导学生展开分析研究。

在学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时,取三去试管分装少许石蕊试液,用一支作比较,向第二支试管中滴入稀硫酸,向第三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注意观察颜色变化,将第二支、第三支试管内所得溶液再加热,注意观察颜色变化。

在学习氧气的性质一节内容时,可通过创设一组情况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探究氧气的性质。

情境一:收集有氧气的集气瓶和氧气钢瓶。

情境二:身背氧气瓶,头戴呼吸面罩的潜水员,宇航员或登山运动员的照片。

情境三:鱼在水中安稳地咂嘴、游动。

情境四:鱼塘或鱼缸正在用增氧的图片或录像。

情境五:木炭、硫、铁丝、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

(三)从社会实际中提取情境素材。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现代社会中处处有化学,从社会实际中可以找取大量的情境素材。

在学习“地球周围的空气”时,可以从大气污染、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2008北京绿色奥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社会热门问题找取素材。

在学习“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时,可用中国的化石能源、沼气、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等设计教学情景。

在学习“化学物质与健康”时,利用化学史,向学生介绍毒品的发展史,毒品对人体的危害,告诫学生要远离毒品,也可用吸烟者的肺部病理照片,录像或图片,教育吸烟有害健康,也可从近几年出现的酒精中毒,工业用盐中毒,变质食物中毒,以及“二恶英”等事件中提取情况素材。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

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

总之“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

(四)从历史中找取情境素材。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可以找取许多化学教学的情境素材。

在学习“燃烧”时,可以介绍人类对火的发现和利用。

在学习“认识几种化学反应”时,可以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设计教学情境。在学习“金属与金属矿物”时,可以介绍中国古代金属冶炼的成就和当代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

设置情境时,不但要精心选择素材,还要讲究情景的设置方式。目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尽量充分地感知各种信息,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实验是设置情景的重要方式,实验不但可以提供大量的情境素材,而且能够重现、强化、突出各种化学现象,富有真实性、知识性、应用性和趣味性。

其次,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突现出来,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想象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和不易实现的实验,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观察、思维。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情境设计,就是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所谓学习,就是学生对原有知识建构的合理解释,对新的现象和观念建构自己的态度、情感,而建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原有知识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生理、心理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境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扰认知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所以,在课堂中创设积极良好的教学情境非常重要。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就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

二十世纪末,布朗等人进一步提出,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情境中再运用的可能性,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是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学习才能更为有效,因此,应该重视个人与情境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让学生在真实、应用的环境背景中,通过目标定向的活动,学习知识与技能。

在化学教学中,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情境,用来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链接。

化学教学情境设计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以理入境:从生活中提取情境素材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在学习“认识化学元素”时,可用《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图表来设置教学情境。

在学习“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时可以联系家庭中所用的合成材料(如塑料、橡胶制品等)创设教学情境。

在学习“溶液”时,可以联系日常生活,如萝卜、马铃薯在水中洗形成悬浊液,用肥皂洗油迹形成乳浊液,用汽油洗油渍形成溶液。

二、以趣入境:从化学实验中提取情境素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并渴望和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化学兴趣实验能以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与意想不到的结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动机。

三、以疑入境:从实际操作中提取情境素材

创设问题情境,不但可以激疑启思,活泼思维,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化学实验的神奇变化和鲜明的现象是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它有效地提供激起矛盾的新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其产生探究的愿望。

例如,《硝酸》一节中学习硝酸的强氧化性的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从电离的角度分析,硝酸可完全电离,电离后产生的阳离子全是氢离子,它是一种强酸,有酸的通性。由此判断,硝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然后做实验,在浓硝酸中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确实变成红色。但只要稍加热,红色马上褪去。当第二步现象产生时,学生马上意识到硝酸不同于一般的酸,并且疑问:“硝酸为什么能使石蕊褪色?硝酸与一般的酸有何不同?”这些问题可激发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愿望。

四、以情入境:从历史中找取情境素材

以情感人,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教师利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当这种情感、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时,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可以找取许多化学教学的情境素材。

触景生情: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感中产生的。

讨论生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接受教师对他的感染,也可在同学之间互相感染。良好的群体风气,课堂教学的愉快、求知、勤思、民主的氛围,会诱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对认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讨论是一种良好的教学形式,积极和谐的讨论氛围,会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设计好课堂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的气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活泼的教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置情境时,不但要精心选择素材,还要讲究情境的设置方式。目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充分地感知各种信息,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实验是设置情境的重要方式,实验不但可以提供大量的情境素材,而且能够重现、强化、突出各种化学现象,富有真实性、知识性、应用性和趣味性。

另外,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显出来,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想象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和不易实现的实验,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地观察、思维。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案例分析 篇6

摘要: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但是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存在着不同的弊端,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剖析与反思,并形成有效地进行情境创设的策略: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关键词:情境创设

案例分析 课后反思 设计原则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出高效实用的问题情境,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

中关于课程目标明确地指出,让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能创造一个欢乐和生动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案例1:用字母表示数》情境创设

我们的家乡在美丽的骆马湖畔,晚上经常听到青蛙美妙的歌声,你会唱《数青蛙》吗?

(1)学生齐唱(看大屏幕:【课件播放】)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唱乱了,找原因,探究算式。(2)归纳

师:那用什么来表示青蛙的个数?可以把所有的都表示出来? 生:用字母表示。师:你想用什么字母表示?生:X、B、C、Z、A a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用字母表示数)案例2:《循环小数》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先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好吗? 生:好。

师: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同学们笑,相互讨论)师:这个故事你们能讲下去了吗? 生:能。(生讲个不停)师:这个故事能讲完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讲不完?

生:因为这个故事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说几句话。

师:(板书:不断地重复)说得真好。这几句话能讲多少次? 生:无数次。

师:知道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一种数,它的小数部分也像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小数叫做“循环小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案例分析:这两个情境,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儿歌和故事情景着手,让学生从情境中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在儿歌和故事中体验数学思想,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有效地增进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这种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有利于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可探性、可操作性的情境,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认知

数学的生命。数学教学应该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制造探究的环境,提供探究的机会。是探究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因为任何高于或低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要求,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在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之前,我们首先要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值得去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应用,在探究中创造,在探究中升华。

案例3:《有余数的除法》

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学生出题,教师回答)师: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本领。

案例分析:用猜彩球颜色的情境导入新课,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轻松自然,直奔主题。而情境留给学生的问题,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寻求奥秘。案例4:《用字母表示数》

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关系,同时又表示结果,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认知难点,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

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只要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的是7,出来的是17;输入的是12,出来的是22……

学生跃跃欲试,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式来加工数的。于是,输入“20”,出来“20+10”;,输入“78”,出来“78+10”;,输入“1.5”,出来“1.5+10”;输入字母“b”,便出来“b+10”。

案例分析:这里,通过魔盒,创设输入‘b’出来‘b+10’”这一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 “b+10”就是结果。而在进入的数与出来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魔盒是按“b+10”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绪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到建构的效果。这里“魔盒”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呈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当然,魔盒只是个“道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出来的数 “b+10”是一个结果,加工的关系式也是“b+10”。

可见,教师选择“魔盒”这一情境,能比较顺利地让学生接纳了这种典型的代数思维方式,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创设真实化的情境,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

在《厘米与米》的单元教学结束后,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完善知识的建构,我们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校园里的百年古树到底有多高?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许多方法:与大树合影,看看照片上的大树是自己的几倍,实际的大树就是自己的几倍;升气球;放风筝;接竹竿;利用影子进行测量;爬上树测量……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地测量,解决了情境所提供的问题。而这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正是知识建构的经历。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创设出的问题情境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注意。通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学生们创设出具有吸引力、有意义的问题情境。由于笔者受自身科研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对问题情境教学的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此,对我来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积累资料,总结经验,继续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使之更具系统性、理论性和实用性,让问题情境教学为数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实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2010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附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景创设案例分析》写作提纲(修改稿)

[摘要]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但是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存在着不同的弊端,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剖析与反思,并形成有效地进行情境创设的策略: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关键词]:情境创设

案例分析 课后反思 设计原则

[引言]:“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出高效实用的问题情境,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正文:

一、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 创设可探性、可操作性的情境,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认知

三、创设真实化的情境,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结论

试论物理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7

关键词: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实践体会

物理虽然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但是有些物理概念和原理很抽象, 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有的甚至看不见、摸不着, 如“电学”“电磁波”“加速度”等等。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从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出发, 精心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满足学生学习渴求的教学情境, 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从而带领他们走进求知的殿堂。

一、巧设导入情境, 点燃求知火花

一堂课的导入是否成功, 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惊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一般来讲, 物理教学内容相对复杂, 新课导入也相对困难。因此, 新课导入的方法就应该遵循多样性的原则。可以开门见山, 直击要点;可以顺藤摸瓜, 演绎推理;可引生活经验, 使其感觉似曾相识;可以出其不意, 却又在意料之中。但无论如何, 备课时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角度, 用学生的“心”备教师的课, 抓住一个巧字, 点燃求知火花。

例如, 教学相对运动内容时, 可以列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在高空用手抓住一颗德国子弹的真实故事;讲液体浸润解释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说“落汤鸡”而不说“落汤鸭”的道理;讲实深与视深, 引用毛主席诗词名句“鱼翔浅底”来例证。

这样, 通过有趣的演示实验和有趣的故事便可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授课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形象逼真, 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轻松地学到物理知识。

二、故弄“悬”虚, 诱发探讨热情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科学探究始于“问”。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障碍, 制造悬念, 引起学生的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 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索心理, 形成探究问题的情境, 促使学生积极独立思考, 产生探究欲望。

例如, 在教学高中物理“绪论”一节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我们可以列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物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衣、食、住、行、交往、通讯、医疗、娱乐等方面的先进设施或仪器, 无不与物理学知识及应用有关。

例如, 在一次海上大风暴来临之前, 山崩地裂的轰鸣声足以让窗户震颤, 甚至把酒杯震碎。期间曾使一船乘客竟毫无外伤地死去, 解剖结果发现导致乘客死亡的原因是声波致乘客心脏破裂!

又如, 让学生演示物理教材用漏斗吹乒乓球的实验前, 先让学生猜想实验结果, 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尔后的实验结果竟出乎所料, 从而渗透飞机之所以会飞的原理。

再如, 电子在磁场中的偏转, 用蹄形磁铁靠近阴极射线管, 会发现电子束发生偏转, 犹如一把无形的“手”在操纵, 以此说明磁场力的作用等等。特别是在现代大型魔术中, 声、光、电的巧妙应用, 会产生出神入化的效果, 从而把学生带到物理的奇妙世界里。

三、操作演示实验, 营造探究氛围

物理实验直观而形象、生动而有趣、新颖而惊险。对于喜欢新事物的中学生来说, 它们就是一块块的磁铁, 吸引着学生这些尚需锻造的“铁”。高中学生虽然比小学生稳重了许多, 但性格还是活泼好动, 思维变得更加敏捷, 特别是对新奇的现象和事物充满了好奇, 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和生活中有趣的实验素材, 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善于思维和探究的特点, 积极创造条件, 营造轻松愉快探究的氛围, 巧妙设计并伺机安排现象显著、趣味性强的演示实验, 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 在进行“电磁场电磁波”教学时, 将一台收音机放在讲台上, 调好频率和声音后当场播放, 争取让教室里每一个学生都听到, 当大家聚精会神地聆听时, 教师悄悄地将事先准备的铁皮盒子罩在收音机上, 学生会发现收音机播放的声音会变得很小, 甚至只能听到“沙沙”的杂音了, 学生都感到莫名其妙。此时, 教师又拿开铁皮盒子, 声音又恢复原来的音量, 以此实验引出“电磁波”的概念, 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电磁屏蔽现象”的相关知识。

又如, 在演示声音的强弱与振幅有关的实验时, 我把一个乒乓球吊在一条细丝线上, 先轻敲音叉, 使音叉发出微弱的声音, 这时, 请学生用手接触乒乓球, 他们会感觉到乒乓球的振动幅度比较小。再次用力打击音叉, 使音叉发出强烈的声音, 再让音叉接触乒乓球, 球被音叉弹起的幅度就比较大了。这个实验虽然简单, 效果却明显, 很好地说明了声音的强弱与振幅有关的知识。通过演示实验, 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又使学生获取了相应的知识, 一举多得。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灌注浓郁现代气息

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障碍。教学涉及到的一些事物、现象等, 现实中学生接触不多的、认识贫乏的知识, 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很好地再现出来。

例如, 在“运动的快慢”的教学中, 为让学生体验“快与慢”, 可向学生展示“龟兔赛跑”的动画视频。动画直观生动, 饶有趣味。在欢乐的体验中, 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为学物理需要的有意识观察, 从而领会到“快与慢”跟路程、时间是相互关联的。在本课时中, 还可引入刘翔的起跑速度和磁悬浮列车的速度等各类体现速度及运动类型的信息, 拓宽学生知识面, 体现物理教学浓郁的时代气息和与时俱进的理念。

又如, 在复习“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中, 观看短片《雷电》, 可以了解雷电的实质、危害、防雷的重要性以及知道如何防雷, 观看《雷电的好处》, 可使学生明白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雷电也并非一无是处, 它能净化环境、促进天然氮肥的合成、给农田带来充足的雨水等。

多媒体技术以它声色兼备、图文并茂、动静交融、直观简便的优势, 为学生构造了一个形象生动的具有现代气息的物理情境。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敢为人先、大胆实践, 广泛地将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 以求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

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钥匙。只要我们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勤于动脑, 肯于钻研, 抓住学生的心理, 从学生和教学内容出发, 紧扣课堂教学中心, 选择合理方法, 适时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好奇心, 使学生为“情”所动, 最终必能晓之以“理”, 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作印.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8) .

[2]李友兴.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3) .

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8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教学情境 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31

学习语言除了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外,还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设置情境,创设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有教学情境的英语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与合作度普遍很高,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途径。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来进行的。

一、利用提问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英语学习基础的差异性使得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避免“一刀切”的情形,要很好地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不同英语学习基础的学生对问题的有效理解。应该说,在提问教学策略运用中,教师是提问过程的设计师,要为全体学生搭建一个能顾及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的多重关系,让每个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中主动、积极、全面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型或记忆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对所学知识加以概述;对于英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提出具有创造思维性质的问题,鼓励他们进行合理分析并作创造性地回答。我们要试图通过丰富多彩的提问,使学生不仅在理解层次上有所突破,而且也要逐步实现学生由知识向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

二、巧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成为举足轻重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表现力强,能为学习者提供大量较为自然真实、生动形象的语言信息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情景信息,使学习过程生动有趣;同时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教学内容,对学生视听觉感官形成共同刺激,为其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条件,是学生在情景与语言输入之间建立联系,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一堂关于clothes的英语课上,英语教师利用从网上下载的很多当代名模所穿的各类服饰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和体味当代社会服饰风尚的同时,反复练习“shirt, shoes,jacket,skirt,trousers”等与衣服有关的词汇;更重要的是,许多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对服饰的见解,一堂糅合了“听、说、读、写”的英语课生动形象地展现在笔者眼前。

三、利用音乐创设教学情景

优美的歌曲伴着富有表情的对话,能把静态、抽象的文字变成动态的语言交流情景。例如:在教学生head, face, nose, mouth, ear, leg等人体部位时,我们可以借助语言歌曲I have two hands 来教,学生唱着歌“I have two ears, I have two ears, Here they are, Do you see my ears? Do you see my ears? One and two”唱的同时用手触摸自己的耳朵,同时将”ears”这个单词书写在黑板上,如此反复唱,并且要求学生边唱边做相应的动作,唱到”hand”时,拍拍手,唱到“arm”时摆摆臂,唱到“foot”时跺跺脚,在这样轻松愉快情景中学生很快掌握单词。

四、利用生活创设教学情景

教师在课堂上留出广阔的自我表现空间,创设生活情景语境,提出适当的语言运用要求。学生知道或了解的自己或者他人的一些简单信息,例如高矮胖瘦、兴趣爱好、家庭情况、亲戚朋友、名人简介、学习感受、生活经历都是可用来在课堂与同学们分享的内容,都可以为创设情景语境提供素材,而且学生也非常乐意在课堂中介绍自己知道的情况,倾听他人的经历。教材也提供了大量同龄的学生所喜欢和熟知的内容。教师在和不同程度的学生练习对话,学生个体之间双人自由表演对话,学生小组间模仿对话,在问和答的过程中积极指点和引导。

五、通过课外活动创设教学情景

教师光靠每周几次的英语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不应是课内教学活动的继续,也不应是无组织的放任自流,应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爱好来进行。把枯燥的语言知识融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语言实践应用水平。初中学生大多数有着极强的表现欲。英语书法比赛、作文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唱歌比赛、讲故事比赛、英语背景知识比赛、英语技能比赛,还可组织排练戏剧表演、小品表演等英语文艺节目,自办英语知识小报,举办英语商业街等活动,这就需要阅读大量的英文资料,必然会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也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英语,获得成就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在英语节目的演练过程中,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富有生活气息,使学生产生置身于英语世界,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昌珠. 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J]. 江西教育(综合版) ,2012,(07)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 篇9

课题实施方案

单位:小站一小 负责人:赵志新

一、现实背景及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是为了有利于课改在教学中的实施;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课堂和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设、动手能力。时代在进步,以前的情境已不能适应如今的孩子了。因此,提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们做次“小老师”,让他们自己收集所要上课的材料,创设相应的情境,然后从学生的上课情况来分析得出适应学生的情境;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满足心理”,设置有奖品的情境环节,吸引学生;在利用故事情境时,教师一定要幽默、风趣点,拉近师生间的关系;还可以利用适当的换座位,通过学生的好奇心来创设情境。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传统认为的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外,还包括其他六种智能。各种智能的发展彼此引发,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因此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大脑里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能展现各种智能的情境,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

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创设情境,给小学数学课堂带了积极的影响。情境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为数学学习服务的,然而对情境的创设不乏有教师对它非理性的热捧。我们要正确认识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等带来的影响,合理创设有效的情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面对丰富的新课程资源,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概念界定

(一)对于引入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指的是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的“数学情境”。

(二)“情境创设”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发展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良性有效的、有意义的数学信息,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使凝结在生活情境中的丰富的数学内涵、数学思想、数学的精神和美,随着教学的展开尽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

(一)面也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价值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述评及预计的研究突破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述评

国内研究现状:近10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好多专家学者针对情境创设的定义、策略等方面从理论上阐述的较多,而真正付诸教学情境实践研究的并不多,好多一线教师都在摸索实践教学新途径、新方法,课堂教学逐渐地日趋完善,教师的一言堂局面已经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也基本上被取消。从平时的了解和外出的教研活动中不难看出,教师们正在积极尝试,设计的教学情境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不少教师的情境设计规范、合理,贯穿教学始终,的确达到了辅助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认知能力等发展。在国外,有许多的教育专家都提出了情境教学的理论。教育家皮亚杰与维国茨基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尊重,这种尊重要求教师适应学生,使教学活动成为借金额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

(二)本课题预计研究工作突破

1.通过反思新教材实践效果,找出新教材生活情景教学设计的不足与不成功的地方,并提出优化方案。

2.贴近教师课堂教学实际,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四、理论依据

(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进行情境创设的研究是课改的需要。

(二)我国心理学家潘菽指出,心理活动是由“知”和“意”组成的,即分成意向活动和认知活动两种。所谓认知活动,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活动,包括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意向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包括情绪、意志,欲念等心理过程。这就是心理活动二分法。心理学理论中的二分法为“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三)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建构”过程,即主体借助自己的认知结构去主动建构知识,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建构中的作用。

(四)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情境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五)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然,要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需要教师巧妙的创设情境,学生才能从被动转向主动,才能全身心的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情境主义的学习理论 情境主义主张按照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探索活动改造学校教育,使学生在真实或逼真的活动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促进有意义学习,而且有助于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的迁移。

五、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情境创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情境设计的数学本质性,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合理性,情境创设如何为数学学习内容服务。

2.情境的创设方法。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情境创设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在课本中和生活中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3.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境。如对现行教材中的情境设计的合理性的分析,使之更有效地切合我们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4.通过情境教学,研究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创新精神”的树立,由“被动接受知识”逐渐转变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5.“教”与“学”的正确评价。

(二)预期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从思想上重视对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能正确地、有针对性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能充分地利用课程资源,灵活地创设出合理的数学情境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转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进教师的教学,激励学生的学习,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形成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正确评价。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二)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材料或活动情境要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而创设,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

2.趣味性原则。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境创设的材料与活动应尽量新颖有趣。对材料或活动的直接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3.开放性原则。

就是创建的课堂情境促使学生思维呈现活化状态,学生思考的空间广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答案不唯一。

4.探究性原则。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作为教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机能。

七、研究措施

(一)课题组成员及任务分工

六、课题组分工情况

赵志新:组长,主持课题组全面工作,对课题研究总体控制,负责课题的立项申请、阶段性报告、结题报告等文字材料的撰写,负责课题成果的收集、整理与发布。

方淑梅:副组长,主持课题组的日常工作,负责课题组各类会议、研讨、研修课的开展,负责课题组各阶段性工作的安排,负责情境创设的合理性研究。岑坤:负责情境创设的分类研究,负责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及素材的收集整理。郭瑞:负责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研究,负责三年级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及素材的收集整理。曲菁菁:负责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研究,负责五年级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及素材的收集整理。尚庆荣:负责四年级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及素材的收集整理。

(二)实施方法

1.课题组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和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使课题组人员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以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化。

2.课题研究人员要在认真学习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以期形成具理论含量的教育经验。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同类研究的动态和成果,以利于在对照中明确自身研究的地位和方向。

3.把本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本课题的研究纳入学校工作重点,特别加强在课堂教学领域的研究。

4.课题组定期进行组内交流活动,共同探讨,统一协调,以保证学校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圆满完成。

5.建立科研档案,注意资料的收集和随时整理,以保证课题取得预定的研究成果。

八、研究过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2012年1月—2012年9月):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设计并修改完善课题标准,通过课题论证。

(二)实施研究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月): 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了解各年级段学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积极探索适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的方法。

(三)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9月):

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等。全面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析总结课题研究情况,汇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进行课题结题鉴定、汇报活动等。

九、预期研究成果

1、论文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的研究》

2、撰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研究》的研究报告。

3、课例集锦

(四)结题报告。

上一篇:草滩小学安全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中国梦巾帼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