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创设情境

2024-06-11

小学数学中的创设情境(精选12篇)

小学数学中的创设情境 篇1

一、情境创设对小学数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情境创设是对教学知识的再加工,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教师的二度创作。进行情境教学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刻剖析,通过多种表现形式的手法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生动化。对于小学生的思维而言,抽象的数学概念比较难理解,而通过对数学情境的创设,就直接将这种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进行情境创设既满足了教学的需求,又适应了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

其次,从基于情境教学开展的模式来看,它为我们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载体。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就是要将教学更加人性化。教师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改变以往生硬死板的教学模式,通过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最后,教师对数学知识的分析,以情境创设的方式呈现,这种方法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对于数学知识的传授,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是对问题的解答能力,而且是在解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活的思维能力和敢于探索发现的能力。因此,评判数学能力就是对数学逻辑思维的评判,可以笼统地讲,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就是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而情境创设就是为他们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

二、情境创设的开展途径

对于小学数学而言,知识点较为初级,所涉及实际生活的比较多。这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式途径较广,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观察,以提供符合他们接受的、具有实践效果的教学情境。总体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1. 通过故事来进行情境创设

所谓故事化的情境创设,就是将数学知识通过以故事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创设的故事情境中让学生获取所学的知识。对于小学生的思维而言,抽象的数学概念比较难理解,为了使这种抽象的数学概念能够更加真实具体地表现出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通过用数学知识故事创作的手段来诠释它。

许多小学数学知识都具有故事属性,教师应抓住这个特点,进行故事情境的创设。例如小学初级阶段,学生学习“0”的时候,许多学生无法认识到“0”的概念,难以接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材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表达。如:小花猫和爸爸妈妈去钓鱼,不一会爸爸妈妈都钓到了许多鱼,只有小花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这时候小花猫摆出双手,做出一个无奈的表情,旁边显示出一个大大的“0”。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创设,学生能够很快明白,“0”就是表现没有,没有的东西可以用“0”来表示。这样的故事的创设简单,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方便学生理解。

2. 用活动去再现教学情境

教师让学生参与活动,有利于他们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在活动中加入知识元素,不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愉悦,而且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到了知识。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口、眼、手协调能力,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进来,增强了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如小学数学中,在对圆柱体、正方形、圆形的认识上,我拿出几个物体模型,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模型。我通过依次排列的形式,让学生叫出拿模型的同学的名字,最后以他们手中的模型名字取代他们的名字,几个学生不断地变化手中的模型,一会成了正方形,一会又成了圆形。不停的角色变化,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同时,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认清了物体的形状。

3. 通过问题构建情境

除了实际的情境展示外,教师对学生脑海中情境的构建也同样重要。构建思维情境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这也是学习数学的必要素质之一。创设思维情境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启迪,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引下自由想象,给予他们充分的思维空间。同时,这种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以问题方式来构建。具体是对知识的初步讲解———问题的提出———开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种方式需要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转化,形成教学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思考这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三、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实施原则

笔者认为,根据情境教学的实施范围和实施目的来看,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活动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首先是遵循主观性原则。所谓教学中的主观性是由学生对创设问题的分析所产生的思维结果,这种结果不应当作为辨别答案的唯一根据。即学生的思维分析应当重在参与与尝试。对学生思维分析的直接否定将会伤害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得他们逐渐丧失善于思维分析的习惯,这不符合情境教学开展的目标。

其次是教师的引导性原则。作为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情境教学开展过程中,从问题的创设到问题的解决,教师应当始终扮演着引导性的角色。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合理的评价与点拨,但是不能以自己的思维取代学生的思维。

最后,由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课本教材是情境教学实施的主要背景来源,因此对于课本教材中情境元素的挖掘十分重要。教师进行情境教学应当以课本教材为主体,调动教材中的情境元素,从情境模式搭建的角度去处理教材,以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在教材的挖掘中教师应将一些具有情境内容、挑战性的内容和趣味性的内容优化整合,使得这些内容既能满足教学情境搭建的需要,又能要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摘要: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它以数学教材、知识点作为背景, 在教师的带动下进行人性化的创设。这种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 能够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加趣味化。文章首先分析了情境创设对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并重点分析了数学情境创设的途径和实施原则。

关键词:情境创设,趣味,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吴佑华.数学情感:数学课堂有效学习的内驱力.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04) .

[2]崔卫.数学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河南农业, 2007, (02) .

[3]吴慧伶.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09, (10) .

小学数学中的创设情境 篇2

潼南县四方小学校 李勇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就需要通过情景创设,提供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培养。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于数学情境的创设,有时也出现了极端化、形式化、无效化的倾向,这也是深入进行新课程改革必须努力克服的。本文对当前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以及情景创设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深入而细致的思考。

关键词:情境创设 问题 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程改革的几年来,广大一线数学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以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可以说,经过了几年的实践,我们的数学课真正地从远离生活的象牙塔回到了现实生活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一节数学课上,均能看到与孩子们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事例。数学知识在每一位执教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变成了一个个学生熟悉的活生生的生活场面,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那么,课堂上应如何创设情景,达到如此效果呢?我的体会是: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兴趣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这种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因此,在新课导入中,以导为主,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

1页 如,教学“元、角、分”时,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人民币换算时,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我创设了“乘公共汽车”的情景,出示妈妈和小明一起去乘公共汽车图片,可是妈妈带了10元纸币,公共汽车单一票价时1元5角,恕不找零,于是出现了兑换零钱的场景。如果你是小明该如何解决呢?学生们都急于帮助小明,各抒己见。有的说10元换2个5元,10元换5个2元,10元换10个1元等。但由于学生中大部分还不认识人民币,更不知道元、角、分、之间有什么关系,该如何换算,这时,认识人民币已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各个注意力高度集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设计情境,小猴过生日请伙伴吃桃子,每盘放2个,放了3盘,一共有几个?算式该怎么列?学生回答:“一共有6个,算式是2+2+2=6,”教师又问,“如果摆这样的5盘,共有几个?“学生列式:2+2+2+2+2=10。我继续问:”要是摆这样的100盘,一共有几个呢?”学生回答:“太多了,黑板上写不下了。”于是,我因势利导,提出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无论有多少个相同数相加,只要列一个算式就能很快的算出结果,你们想学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调动。相类似于这种问题情境地创设,能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态度和积极的情绪,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新的知识。

二、在操作活动中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由于低年级儿童具有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实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所以,在教学中特别让学生动手操作,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建立表象,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

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的教学情境。

第一步,出示壁橱图,上排有10个杯子,下排有3个杯子。

提出3个问题:(1)如果从壁橱里取下1个杯子,还剩下几个?

学生回答:13-1=12

(2)如果从壁橱里取下3个杯子,还剩下几个?

学生回答:13-3=10

(3)如果从壁橱里取下6各个杯子,还剩下几个?

接着,我请学生用学具(圆片)代替杯子,按照出示图摆放。如果你是图上的小朋友,你会如何取下呢?于是,全班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并且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经过观察有几种情况:

第一种,上排取下6个,上排剩下4个,下排剩下3个,一共还剩下7个。

10-6=4 4+3=7

第二种,上排取下3个,再从下排取下3个,上排剩下7个。

13-3-3=7

第三种,先从上排取下5个,再从下排取下1个,上下两排还剩下7个。

10-5=5 3-1=2 5+2=7

2页

通过学生简单的动手操作,学生很快的得出以下三种解法

解法一:13-6=7 解法二:13-6=7 解法三:6+()=13

10-6+3=7 13-3-3=7 ∵6+7=1

3∴13-6=7

又如:教学看图统计时,我让学生数一堆小棒,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数,其他学生说这样数太慢,他是2个2个数,还有的学生说可以5个5个数,我都予以肯定。当我拿了一大捆小棒问学生,要数这么多的小棒,怎么数,既不会数错,又不会忘记,还不会遗漏呢?学生一下子想不到可以用一个物体代替一个数,于是我就演示数的过程,让学生有了直观感受,明白了可以数几根,用一样东西来代替的数法,从我的演示,到学生自己独立操作,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他会满满地进行反馈,最终明白这个概念,理解这个概念。通过实际操作之后,把抽象的理论转化成形象的思维,有助于概念的掌握,并且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数的方法区别于老师的演示过程,学生自己动脑,力求创新,不拘泥于一种方法。

三、创设“故事化”教学情境,突破难点

低年级数学教材中,由许多难点学生不易掌握,这就要求教师把知识内在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结合起来,切实把握好学生实际和教材要求的结合点。在故事中突破难点是一种易行有效的方法。

如:教学“厘米的认识”要使学生明确度量物体需要有一种相同的标准。我把这一知识编成了有趣地故事,《小马过河》,小马驮着粮食过河,在河边,老牛说:“水很浅,只没过它的小腿,放心过去吧.”小松鼠却说:“水很深,曾经淹死过它的同伴,千万别过去.。”小朋友,请你想想,为什么同样的河,老牛和松鼠却有不一样的说法呢?故事讲到这里,同学们耐不住了,这是我抓住时机,小朋友你们想知道吗?因为,老牛和松鼠参照地标准不相同,所以它们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小朋友,你们在度量物体时,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在这愉悦的精神环境中,享受这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四、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如:教学“米的认识 ”我提问:“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准备一些绸带来装饰教室,首先我想把黑板四周用红绸装饰一圈。同学们,我应该买多长的红绸带呢?”同学们估测出结论,我再说:“那么这些红绸带是否正确,就需要测量,怎么测量?如果用我们厘米来测量,可以吗?方便吗?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测量,需要用哪些工具?”(米尺)接着,引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时,常用米尺和卷尺。

3页 又如教学一年级的“圆柱、正长方体、球的认识”,通过看一看(看圆柱有什么感受?)、找一找(学具盒中哪个是圆柱)、摸一摸、比一比(它们是圆柱体吗,鸡蛋、灯泡等的形状是球吗?)、想一想(生活还有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玩一玩(玩玩圆柱,你发现了什么?)等活动,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五、创设直观教具的教学环境,建立清晰的表象 儿童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容易感知,而对抽象概括的知识难于理解与吸收。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就能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我常用的直观教具有实物、挂图、图片、投影等。开学初我就制作了大量实物图片,既可供教师演示,又可以让学生操作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如教学数字5的认识时,我出示5朵花、5个人、5只猴子、5个三角形,学生从这些演示中得出结论:这些人和物的数量都是5。为巩固这种认识,我让学生拿出5个 正方形,5只小鸡,拍5下手掌等。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由具体形象的认识过渡到抽象概括的认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在直观教学中,投影的应用愈来愈受到教师的青睐与普及。投影仪使用简便,图像逼真,能充分显示事物的动态、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应用题时,运用投影显示小鸟飞来了,小羊跑了等等。通过事物动态的变化帮助学生对题意的理解。教具的运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明晰的表象,提高教学效果。

六、创设“游戏类”教学情境,提高趣味性

低年级学生天性是好动,乐于猜谜语,做游戏。在教学中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等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如,教学“几时和几时半”教学导入时,我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弟弟长,哥哥短,天天竞走大家看,弟弟走了十二站,哥哥刚走一站。”巧妙的谜语设置,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新奇感,学生情绪一下高涨。

又如:教学“几个和第几个”,首先我设计了拍手游戏,学生听教师拍掌(教师拍5下,顺数第4下重拍)说说老师一共拍了几下,第几下是重拍?学生个个聚精会神,学生准确的汇报出答案。通过这个游戏,将学生的练习融入游戏中,不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同时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真正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

总之,教师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际操作中,个别教师为了情景创设而创设,为了课堂的热闹而创设,为了表演而创设,常常走入了情景创设的误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以生活情境创设为目的,走入极端化的误区 不可否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场景对学生学

4页习数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也服务于生活。但是,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系统性与逻辑性。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也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均紧密相联的。现如今,有的课堂关注的不是学生能否学到数学知识,关注的反倒是这节课有无联系生活实际。从这个出发点来说,这就走入了极端化的误区。我们要因课制宜、以教学目的为准则来进行教学设计,而不是以课堂上有无情景创设作为课堂评价的标准。对于这一倾向,我们必须从数学情境创设的目的着眼去解决。笔者认为:数学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是拉近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沟通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抛开这一根本目的来谈情境创设,一来不能让数学情境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二来容易误导教师走入生活情境创设极端化的误区。如一位教师执教的《比例尺》一课。为了突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如何导出比例尺定义的环节上,让学生在课堂上花了十几分钟画出了教室的平面图形并作了分析。笔者认为:这种设计虽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比例尺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花了几乎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来让处理这一环节,不能不说是一种设计上的遗憾。它挤占了课堂上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时间,以一种表面上的动手操作、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华丽,掩盖了其课堂教学空洞无物的实质。我们的数学课堂,需要的是生活情境为数学教学服务,而不是以生活情境的创设为主,人为地削弱数学知识的教学。

二、关注生活情境创设的细节,走入形式化的误区

当前,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有太多的形式化失误。比如:小组合作的虚与假、师生交流的散与空。在数学生活情境的创设上,也同样存在着过于注重形式,而轻视环节设计对教学目的达成的有效性。有的教师在课前花了大量时间准备了许多小动物的图片,准备了多姿多彩的教学用具。当我们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想:他准备了这些东西花了多少时间?他还有多少时间来钻研教材,来研究学生呢?笔者曾听过很多这样的课:老师的教具准备真是太多太齐而又太精彩了。可是课上,这些教具所创设的情境并没有教师所预期的希望,这也是形式化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它不仅把教师宝贵的备课时间挤占到画教具、剪物品上了,更形成了一种极不正确的备课思路。数学课上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动态生成,课堂上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与处理,让位给了一个个实物的展示,让位给了似乎热闹非凡实则空洞无物的作秀上。对于这一倾向,笔者认为是教师过分注重情趣化教学的结果。诚然,生活情境的创设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这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是,如果片面地理解情趣化的作用就容易走入形式化的误区了。我们的课堂反复出现与数学知识根本不相关的小兔、小狗,这也是情境创设?在练习中人为地加入小兔博士、小狗同学究竟是有利于同学们的数学学习,还是反倒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个值得所有教师深思的问题。面对情境创设的形式化的误区,要求我们的数学情境必须有“数学味”。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要区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5页 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刻意营造生活场景,走入了无效化的误区

数学课上生活情景的创设的终极目的必须是为教学数学知识服务。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让生活情境的创设为教学目标服务,才能创造出水乳交融的效果。我们教师创设生活情境是为了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去学习数学。但是,学生必须能被我们带出来。我们让学生处身于生活情境的目的,不止是让学生更快乐地学习,还要让学生能更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如果我们课堂的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这样的设计笔者认为是无效的。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教者创设了杂乱无序选择饮料和点心的环节让学生体会找规律的重要性这一环节。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如果小明先选牛奶和饼干再选果汁和汉堡会怎样?”生:“身体会不好。”“会拉肚子。”“营养跟不上。”。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小明这样选择会不会遗漏呢?”绕了一圈,学生也没能从生活情境中学到应学的数学知识。在听课教师的笑声中,我不禁感到老师的无奈。这一现象的出现,体现了生活情境创设对数学知识学习既有效又干扰的辩证关系。我们必须能将孩子们带入生活中学习数学,也要能引导孩子们在生活的情境中去发现数学规律。如果生活情境的创设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起到的不是促进而是干扰的作用时,这样的情境创设对课堂教学还是有必要的吗?

在教学中,面对生活情境创设的利与弊,我们必须有清醒的头脑。不能因为生活情境的创设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滥用生活情境,也不能因噎废食,放弃这一宝贵而先进的教学手段。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用冷静的头脑、高超的教学技能,来真正创设一个水乳交融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真实的、有效的、具有数学味的生活情境中快乐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主编:钟启泉

3、顾泠沅等:《面向21世纪数学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李光树等:《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99-01

一、善于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践,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知识的影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案例、感受数学原理,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理论知识的整体认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数学教学要善于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观察、体验、操作、思考,从而理解数学的价值,掌握数学知识。创设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例如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测量一年内自己的身高增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长度单位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生活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比如在教学“认识方向”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学校的朝向、学生家里房屋的朝向来引导学生绘制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进而加深学生的学习感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数学知识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基本是在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的,学习难度自然会有所降低,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价值。

二、善于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天性好玩,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注重课堂纪律,对于学生的学习缺乏科学引导,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抗意识,这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极为不利的。教学中教师要对于学生的身心特别进行科学的了解与认识,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采取科学的教学引导形式,才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的效率。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弱,学习自主性相对不足,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跑神现象,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学生喜欢的一些活动来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例如针对学生喜欢做游戏这个天性,课堂上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这样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的实践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益处。笔者经常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运算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教学中教师就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你说我算”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学生最乐于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且更使学生产生竞争感,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另外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教学乘法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班上同学分别扮演考官和考生,考官和考生轮流提问,看谁能一直不出错,回答的准确率最高;或者开展小组之间的计算竞赛,派出小组成员开展抢答游戏,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他们对于计算题型的学习热情与熟悉程度。

三、善于创新故事情境

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在一次和学生交流的是时候他告诉我语文课本中有丰富多彩的故事,而数学知识是单调的公式、数字,相对而言,语文更有吸引力。于是在日后的教学中笔者就注重对于故事情境的创设,童话故事小学生的最爱,把数学问题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描绘出来,能够给数学问题赋予情节,甚至赋予生命,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笔者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年月日知识的时候,笔者就创设了“小明的一家”这个故事情境,通过小明一家的出生日期来引导学生进行特殊日期的学习,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创设活动情境,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儿歌唱道“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用脑不用手,啥也办不到。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可见只有手脑结合才能够收到更好的效率。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信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度也是十分有利的。例如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测量常见的事物的长度,例如一本书有多厚、有多长,一根针有多粗、有多长,通过创设一定的实践活动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综合认知,以便能够更好的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 郑亚纳.论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的价值《考试周刊》.201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4

笔者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有所探索,阐述如下: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在课堂上创设趣味情境,适时地调动学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和学生一起做“数学游戏”———“只要你们随意说一个数,不用计算,我就能马上知道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同学们一听,兴趣马上来了,一连说了好几个数,我很快地就给出了答案。有的学生想难倒老师,竟然说出四、五位大数目的数,我一一写在黑板上并逐一作出判断。同学们个个惊叹不已,有的在悄悄地验算,有的在小声议论:“老师有什么绝招?”

见学生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我立刻抛出教学目标:“老师并没有什么绝招,只是老师掌握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而已;如果你们学会了,也能跟老师一样,很快地作出判断。”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特点,再展开小组讨论。由于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兴奋点上,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就归纳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样情景创设,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诱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创新欲望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的最初源泉,是学生保持不断探索的动力因素之一。而激疑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善于激疑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进一步引发其积极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利用数学教材知识的自身结构,适时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可设计一个“猜三角形”的练习:第一个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二个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三个只露一个锐角,学生也随口说是锐角三角形。结果一看是一个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学生感到好奇,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见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再问:“如果车轮做成方的或椭圆的又会怎样?”然后借助课件演示小猴坐在方轮或椭圆轮的车上的情形,再演示小猴坐在圆形轮车上的情形。教师问:“为什么车轮一定要做圆的才平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生迫切想探究知识的欲望马上被激发出来了。

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三、创设求异情境,诱发创新灵感

人的创新意识主要依靠求异思维,没有求异,就没有创新。因此,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例如下面这道题:“完成一项工程,由一个人独做,甲队需16天,乙队需8天,现在由甲队先做8天后,剩下的由乙队独做,乙队还要做几天?”我出示后要求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解。

于是学生列出多种解法: (1) (2) ; (3) ……但有一位学生的列式与众不同,是8÷2。我问这位同学:”你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学生说:“甲单独做16天,做8天完成—半,乙独做8天完成,剩下的一半,乙只要用8天的一半。”我立刻走上前去,抚摸着他的头说:“你的想法很独特,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全班同学都用敬佩的眼光注视着他,并热烈鼓掌。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当他们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并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羡慕时,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这种闪光点,让他们体验求异、创新的成功感。

四、创设质疑情境,提高创新品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教师要努力创设质疑情境,激起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他们敢于向课本挑战,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要让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主创新。

例如在学完“圆的面积计算”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会作如下质疑:“既然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那么计算出来的圆的面积是不是永远无法达到精确值,只能是一个近似值,不论你保留多少位小数。”

有时学生的质疑不仅有合理性,而且还有很大的开拓性和挑战性,对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会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浓厚的情境氛围中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大胆创新,就一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篇5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是我校承担的省“十一五”重点课题《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实效性的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组成立于2008年4月,我们通过对方案的设计、论证、重新调整后进行了近两年的实验。目前本研究已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效果,现将实验情况及质量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从目前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手段还是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校教育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的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问题情境或氛围,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激发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了在新课改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效果,与其所发生的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认知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2、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情境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3、问题教学法最先是由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有关专家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已确立的科学结论最优化地结合起来。问题教学法以当代思维科学为依据,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问题解决方式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合作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

4、《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出发,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形式、方法及原则

(一)研究形式: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应该根据具体的不同特点创设不同的数学情境,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我们在实践研究中,主要实验的情境形式有:

1、文字材料情境: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等资料,展现、陈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作为学生探究的依据。

2、语言描述情境: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方式,展现、描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境况,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的感知效应,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

3、形、声、色情境:用图画、教具或学具、录音机等立体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背景、故事情节等,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把握情境,进入情境场。

4、其它形式:问题情境、生活展现情境、虚拟情境等。

(二)研究方法

文献探讨法:通过有关文献的学习,获取有益的经验。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学习其他学校和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的经验,供本课题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习情境案例及典型课堂教学、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作教学行为,在实际课堂教学

和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有效学习情境创设的经验,并随时进行反思,同时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创设有效学习情境的经验。

个案分析法:重视对学习情境案例及典型班级教学状况、典型课例、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措施。

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实验教师要及时总结过程中的好做法,丰富自己的网站或博客内容,并积极投稿,形成丰富的实验成果。形成《论文集》、《优秀课例集》、《教学反思集》等。

(三)研究原则

1、趣味性原则——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对数学往往不感兴趣,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常常是在“要我学”的压力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层次性原则——创设情境,能让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优生的潜能,让他们吃得饱;对差生要有计划给予帮助,让他们在课堂上有事可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可操作性原则——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4、探索、发现原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要求教师将学生从旧知引向新知或从现实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索——设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规律,从已知走向未知,以达到“再发现”科学结论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广泛迁移。

5、生活性原则——数学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实践表明,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在情感上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应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挑战性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2、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成效。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实施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二)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本地区的地方特征,做到把数学的兴趣与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紧密有效的结合起来。

创设体验问题情境,;理解数学现象;

引导参与情境体验,发现数学规律;

体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2对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除需要一些包括音像、图片等在内的直观教学媒体外,还要通过游戏、表演、评比、竞赛等形式形成一套问题情境教学的系列方案。

3构建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提供教学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发现验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本实验逐步形成一套集体备课,分组讨论,课前重准备,课后重后记,教后感的模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具体做法

(一)研究过程

1、实验准备阶段(2008年4月---2008年7月)

制定课题实验计划和实验方案;对课题进行调研,撰写开题报告;做好课题的动员和启动工作;召开课题实验启动大会;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课题档案。、实验研究操作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2月)

制定课题研究的计划和阶段性总结;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做好课题的实验推动工作;确立微型课题;做好实验报告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3、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4月)

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形成案例集、论文集;做好课题实验成果的深化和推广。

(二)、具体做法:

1、正确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题情景图

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编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通过教学实践,从在新课引入时、在新知的探究中、在知识巩固上、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不同的情境。

3、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道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4、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培养合作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运算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接力赛——首尾相接的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卡片的学生,用上一个同学的得数接下去编一道算式(加、减法都可以),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首尾相接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师生观念的转变

1、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转变师生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这样既增强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科研意识,也提高了教育科研水平。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类型及模式

两年来,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共总结出以下情境创设类型:巧设疑问、走进生活、设计游戏、巧用故事、利用数学实验、老问题延伸、利用联想、利用化归思想等类型。把我们的假设和构想,经过多次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提出了“问题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提供教学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发现验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学生在自主探究,质疑问难,多向交流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形成了一批教育论文、学术成果。

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不断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取得了较大成绩。在课题研究期间共有30余篇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6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教学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认可,情境教学被众多的数学课堂所采用,它成了数学课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细细品味某些精心设计的情境却不得不令人费解和深思,所创设的情境存在着“虚伪”、“虚假”、“流于形式”等诸多的现象和问题,于是我尝试就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反思。

一、让情境由“虚伪”回归“真诚”

“虚伪的情境”是指在教学中创设的情境不真实,不实在,做假。比如:一位老师在上《平均分》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

引入新课:

师:谁能将这16个大小一样的苹果分给你喜欢的小朋友,并且使每位小朋友分得的个数一样多呢?如果大家能解决分苹果的难题,老师下课后就将这些苹果送给大家解解馋,好吗?此时学生们欢呼雀跃:“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老师让学生一一上来把不同的分法呈现出来。

方法有:

1.让16个学生上来,每人分1个。

2.让8个学生上来,每人分2上。

……

在这样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很好地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学得不亦乐乎,津津有味……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们的兴奋达到了最高点,他们互相看看,用眼神交流快要分享成功的喜悦(吃苹果),一双双渴望得到苹果的眼睛紧紧盯着老师,但是这位老师迅速地将16个苹果装进袋子,提出了教室, 全班50多双眼睛可怜巴巴地目送快到嘴边的苹果就这样跟着老师走了。

老师们,不要忘记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学如何做人,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用虚伪的情境教学去萌动学生虚伪的劣性呢?

我们的数学课堂期待着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真诚的情境”,那么什么是“真诚的情境”?所谓“真诚的情境”是指在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真实诚恳,没有半点虚假。

比如:一位老师在上《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手托一个透明的容器,内装了许多奶糖。师:喜欢吃奶糖的同学请举手,伸进去感受一下,估计奶糖的颗数。

生1:大约450颗;

生2:大约380颗;

师:有办法知道它有多少颗吗?

生4:数一数。

师:一颗一颗地数吗?

生(考虑一会儿),这些奶糖太多了,一颗一颗数耽误我们上课的时间。

师:如何较快地数出这么多的奶糖?我为每一组都准备了一份与我同样多的奶糖,哪一组数得正确,奶糖就送给你们。

于是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数数……学生兴高采烈地投入到动手操作中,在课的最后这位老师肯定了这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成果,也共同分享了成功后的喜悦——把奶糖分给了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创设“真诚的”、“成功的”情境,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

二、让情境由“虚假”回归“真实”

“虚假的情境”是指教学中创设的情境,没有现实依据,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甚至有背于生活常理,是教师随意编造的;

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

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这样的问题情境严重违背了生活常识,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数学离生活太遥远了,数学知识是可以随意编出来的。

“真实的情境”是指教学中创设的情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现实生活中的规律,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

比如,一位教师在上“对称”一课时,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啊?(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动物城画面,并配合音乐)一只蝴蝶在动物城的花丛里飞来飞去,一只小蜻蜓飞过来说:“小蝴蝶,咱们一起玩吧。”小蝴蝶说:“我是蝴蝶,你是蜻蜓,怎么能在一起玩呢?”小蜻蜓说:“在图形王国里,我们其实就是一家的,另外,还有许多家庭成员呢,不信我领你去看……”,(课件展示飞的过程)师说:“一路上蝴蝶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还看见了许多动物,有美丽的孔雀、知了、七星瓢虫……”,师说:“小朋友们,它们美吗?”生自由回答……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是一家子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在此情境中,教师以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熟悉的小动物为原型展开图形对称的学习研究,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学生是乐于接受的。

三、让情境由“形式”回归“内容”

我们所要提倡的“务实”,是要丢掉课堂中“华而不实”追求“形式”的情境装饰,发扬真实、朴实与扎实的情境创设。这种情境创设不过于注重形式,而注重所创设的情境要简单、实在、实用、有实效,同时要便于操作,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新知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幅美丽的画面:一条湾湾的小河,两岸绿草茵茵,有9只鸭子在河里嬉戏,岸边有5只鸭子。一位可爱的小朋友在数鸭子。这时,伴随着悠扬的音乐,老师唱起了《数鸭子》边唱边舞,学生情趣陡增,也跟随着老师一起手舞足蹈,一曲终了,学生仍然陶醉于优美的歌声和绚丽的画面之中,什么问题也没有发现。

情境的创设不能游离于数学学习内容之外,不能只看表面的花哨,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的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问题的呈现,而应用务实的眼光去审视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上述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利用课件展示一幅画面,一条小河左边有9只鸭子,右边有5只鸭子,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后,可以这样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借助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简洁、高效。

小学数学中的创设情境 篇7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复习欲望

数学的各个单元都有其相应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会逐渐遗忘, 这时对旧知识必须进行回顾、整理和再现。当然知识的再现既要有重点, 也要注重再现的方式, 而并不是将旧知识简单地全部罗列出来, 这样只有枯燥和乏味。因此在复习时应优化复习内容, 确定复习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讲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 帮助学生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 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复习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让学生在复习时有新鲜感, 从而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复习中去, 同时改变了以往复习课那种沉闷的气氛和面面俱到的“炒冷饭”般的复习方式。在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时, 因学生很容易把一个圆周长的一半和一个半圆的周长两个概念搞混淆, 复习时教师可创设“绕半圆形花坛走一周和绕一个圆形花坛走半圈”的教学情境, 分别求出走的路程, 教师再适时点拨, 学生就不容易搞混淆了。为帮助学生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 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学生在公园见到的喷水问题, 喷头的最大射程知道, 怎样求出喷洒的最大面积, 在学生难理解时再借助课件演示, 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圆面积的计算, 力求保持学生的整体学习同步发展。因此, 在单元复习中创设情境能促进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 更能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尽可能得到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境, 帮助学生系统整理

复习教学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并将那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联在一起, 做到学一点懂一片, 学一片会一面。这个过程显然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或通过小组合作去完成,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引导、点拨来促使学生掌握知识, 并逐步趋于系统化。而以往的复习课中多采用老师帮学生归纳、整理的形式, 虽然也完成了对知识的系统化, 但学生仅仅是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在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能力发展方面收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如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我们可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让学生自主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可创设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把一张纸折成长方体的形状, 此时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 学生必然想到长方体的特征, 在这样一次折的过程中长方体的特征全部梳理出来了。当学生量得纸的长度, 动脑折好长方体后, 让学生写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数据并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既复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又深化了知识的内涵。通过计算学生不难发现, 当长方体高一定时, 长和宽越接近, 体积越大。这样创设情境复习, 跳出了单纯记忆的框架, 搭建了有助于学生创新的平台, 让学生在折的过程中系统梳理知识, 探究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 还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 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三、创设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练习提升

平时教学中, 应重视练习设计的层次性, 同样在复习教学中也应重视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复习教学要让学生感兴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原因主要在于复习课的内容学生比较熟悉, 如果简单地罗列, 学生必然索然无味。既然在复习课中学生具有浅知性、经验性、差异性等特点, 那么教学关键就是培养学生复习的能力和习惯, 重视练习的巩固与提升。但复习课的练习与练习课中的练习有所不同, 复习课的练习应以基础题为主要练习内容, 练习的难度不应太大, 题量不宜过多, 在巩固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发展性练习。巩固题的类型应尽量包含本次复习的知识点, 题目设计时着重以所复习的知识点为中心, 并适当减少一些干扰学生解题的因素, 如计算数目过大、难度太高等。发展性练习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具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题型等。如在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时, 可安排这样的练习:算出我校一棵老黄桷树横截面的面积, 要算面积, 必须先知道横截面的半径, 把树砍了量, 肯定行不通, 于是动脑筋想出拿一根绳子先绕树一周, 量出绳子的长度即树干横截面的周长, 再求出半径就可以算出面积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8

一、生活展现情境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 生活好比数学的源头活水。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学生从现实中感知数学, 学习是亲身感受、看到的, 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直接经验和已有体验又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 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如生活中的统计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等均发生在我们身边。

二、实物演示情境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要使学生真正得以理解、消化, 仅凭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实物展示能够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而产生的。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和验证间接知识, 形成明确的概念;并能将观察与思考有效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乐学、好学, 体会到数学的奥秘,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用木棍摆出长方形, 将其移动为平行四边形, 就可使学生从直观上发现两者的区别。

三、比赛激励情境

小学生好胜心强, 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 他们个个跃跃欲试, 千方百计去争取胜利,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使学生渐渐养成不甘服输、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好习惯。

四、游戏表现情境

学生在上课时经常开小差, 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持久性差, 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经常在课堂中采用游戏教学, 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之中, 是一个不错的手段。游戏是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 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新知识或巩固数学知识, 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可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 集中精力学习,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采用拍手游戏, 学生之间拍手, 计算比对方多拍了几下, 无形中让学生练习了计算。

五、动手操作情境

新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特点, 而数学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 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关键是动手操作, 让学生亲手发现新知, 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学生通过已有的经验去操作, 再通过操作得到新的知识, 体验到的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也正是新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建构知识的思维探究过程。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 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学生操作过程中,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一起参加活动, 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 强化记忆和理解, 探索数学知识发展变化的规律。

六、问题启发情境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是开启学生思维的一把钥匙。思维始于疑问和好奇, 是学生探究的起点。教师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 只有在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 产生问题, 使学生进入“口欲言而弗能”的问题境界, 使新旧知识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起学生认知的内驱力, 使学生保持一种紧张、富有创造的精神状态, 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问题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问题要难易适度, 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过于复杂, 学生找不到探究的切入点, 容易丧失信心;太简单则不能引起探究兴趣。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 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探究。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层层深入, 由易入难, 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 更不能简单地直接给出问题。

总之, 情境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 有效地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9

一、创设生活情境, 唤起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并且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践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适时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就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 拉近与数学的距离,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 适时创设生活情境。

例如, 教学“小小图书馆”一课时, 笔者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们专心致志阅读的照片, 然后可爱的卡通娃娃挥动着手臂向学生们打招呼:“嗨, 大家好!我是二 (2) 班的轩轩同学, 这节课谁表现最好我就和谁交朋友。”看到这个可爱的小朋友, 听到他动人的声音, 学生们情绪高涨, “哇, 快看, 照片上的我读书多认真!”……他们兴致勃勃地在照片中找寻着认真阅读的自己, 并对学校图书数量方面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故事情境, 激起学习欲望

在教学中, 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完成教学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 因此, 笔者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编成一个个小故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启迪学生的思维, 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 在教学“认识时间”时, 在学生认识了整时和半时后, 为了让学生明白珍惜时间及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笔者设计了下面的故事情境:

笔者出示钟面拨时间, 让学生边认时间边听故事:

早上7:00, 小狗说:“该起床了!”小猪说:“我再睡会吧!”

早上8:00, 小狗说:“该上学了!”小猪说:“我再玩会吧!”

下午5:00, 小狗说:“该做作业了!”小猪说:“我再玩会吧!”

晚上8:00, 小狗说:“该去睡觉了!”小猪哭着说:“我的作业还没完成呢!”

听完故事后, 笔者问学生们:“听了他们俩的故事, 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们充分发表着自己的看法。然后笔者乘势总结:我们要像小狗一样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才能在相同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制订一个简单的时间安排表吧!这个情境中, 笔者将学生认识的时间贯穿于故事中, 通过最后的比较, 学生马上就认识到了:珍惜时间是一种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

在教学中, 教师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使学生积极思考, 产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 在教学“数一数”时, 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们面前, 学生们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这时笔者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而是给一定的时间, 让他们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 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 笔者再提出问题:“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们找一找吧!”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教学中, 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 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的问题上, 自觉地按笔者的要求进行观察。实践证明, 这样教学, 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创设活动情境, 激活应用氛围

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课堂上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以学习主体的身份积极参加丰富生动的学习活动, 完完全全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去, 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 要体现出数学的现实性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时时处处都能用到数学, 都能看到数学的影子。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每个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让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也能获得和谐的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 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生活的实际, 要寻求学生感兴趣的、经常接触到的素材, 再结合他们的认知基础来精心创设情境。教学中应努力加强学生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感受, 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二) 要突出教学的趣味性

很多小学生之所以闻“数学”变色, 是因为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教师在创设数学的教学情境时, 也要引以为戒, 要注意突出教学的趣味性。教师需认真研究教材内容, 参透教学目标, 在众多的素材中选择趣味性强的, 然后再根据知识的特点去设计合适的情境, 以此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最佳状态, 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基础。

(三) 要具有思维的启发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具有启发意义, 要能使学生处于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最佳学习状态。情境无趣自然没有效果, 但有趣而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反而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达不到最初预定的教学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 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 而且还要通过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 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四) 要注重知识的规律性

一节课中的情境创设可以是一个, 也可以是几个。以知识传授为为本的情境教学, 应着眼于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培养, 要着眼于知识的推理过程, 注意情境创设的内在逻辑性与层次性, 以便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及内在规律, 要力争以情境为平台,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 而避免让情境沦为学生学习的负担。

总而言之, 只要能让学生喜欢数学, 愿意学数学, 教师可以创设出更多丰富多彩且有效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一) 利用生活素材创设数学情境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但它又是寓于生活的。因此在课堂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再现生活情境, 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原型来讲数学, 引导学生带着数学回归生活, 这不仅是创设情境的基本手段, 而且还是实现数学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的良好途径, 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的魅力, 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 在生活实践中提高数学能力, 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合理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众所周知, 兴趣是学习的一种动力, 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以兴趣激发动机, 来促进思维的运转和想象的进行, 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以至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情境的创设形式有很多, 可以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一篇动听的故事, 也可以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一个游戏活动等。情境的创设应目的明确, 与教材相结合, 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我在教学“体积与容积”时, 创设了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情境, 把数学与童话故事情境联系了起来, 学生本来就对有趣的小故事充满了兴趣, 因而很快就进入了状态,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创设一种充实的教学情境, 之所以是充实的, 就是要求所创设的情境要能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这就决定了情境中要包含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情境来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 让学生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提高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进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己体验活动建立起对人类已有知识的体验和理解。

如我在教学“数一数与乘法”这课时, 我创设了“儿童乐园”的情境, 情境中有些学生在乘坐电动小飞机, 有些学生在划船, 有些学生在乘坐小火车等。我让学生在观察完这一情境后, 向他们提出了问题, 如情境中有多少学生, 共有几种游戏, 如果一种游戏需要8元钱, 那么每个学生把所有的游戏都玩一遍, 共需要多少钱?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我还鼓励他们“说一说”, 让他们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信息能力的强弱等提出多种数学问题。通过互相交流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不仅建立了乘法的概念, 体会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同时还展示了个性, 在交流中获得不同程的提高。由此可见, 问题是学习的先导, 情景是问题的外衣。

参考文献

[1]高小芹.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附件教学研究, 2009 (3) .

[2]白银科.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创设情境[J].新课程学习, 2011 (12) .

[3]陈燕.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 (8) .

[4]杨术斌.李泽贤.关于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思考[J].宁夏教育科研, 2013 (1) .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巧创设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探究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作为数学教育者应该清晰地知道,在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创设积极的数学教学情境是何等的重要,其重要性是所有数学教师有目共睹的,必须引起广大数学教育者的高度重视。那么,数学教师该如何为小学生找寻这个数学知識探寻的活动空间呢?

一、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我们的数学课堂是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状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一个最佳途径就是为学生创设有效积极的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创设情境的首选方式就是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育手段,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能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学习内容,使他们感受到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就在他们的身边,增加那份亲切感。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致定会高昂起来,那种急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愿望就会非常的强烈,在这种情境下去探究数学知识,效果可想而知。

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开头,采用多媒体播放儿童歌曲《数青蛙》,那优美的音乐旋律,学生自然就会跟着一起唱起来:“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正当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教师提出数学问题:“几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学生就会积极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解决这个问题的兴致非常浓厚,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距离,感受到由数到式的环节,真真正正地体会到数学字母所起的重要作用,为“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创设了一个有效的开头。

二、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由于他们年龄的关系,都有一个共性的话题,就是百分百地喜欢游戏,喜欢参与到游戏中去。我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小学生创设适合数学课堂知识学习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汲取数学知识,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的同时,数学知识也会吸收,可谓是一举两得。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正数和负数”一课的时候,我就首先指派一名小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表演,另外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前面汇报速记表演结果,比一比哪一组获胜。教师先说出指令:“向前两步、向后两步;向前三步、向后一步;向前两步、向后一步、向前两步。”由于第一次,大多数学生根本就不会记录下来,但是游戏的乐趣、求胜的信心,会让他们积极思考:前走或后走怎样才能马上记下来,而不混淆呢?然后,留一段时间,让各组商量办法。之后,教师再说出一组指令,这一次学生的速记速度提高了,准确率很高,学生用了不同的符号代替“前走”和“后走”。然后,教师评选出方法最好的引入新课。通过学生的有效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深切体会数学符号的作用,对新知识的掌握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

三、利用情感交流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活动是在数学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数学知识往往是通过师生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的。我们知道,宽松民主平等的数学教学态度是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推动力,数学教师丰富的情感语言、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学生聚精会神的关注,教师激励学生上进的语言,教师亲切的状态,都会给学生带来欢欣与鼓舞。

小学数学中的创设情境 篇12

关键词:情境创设,小学数学,有效运用

情境教学是一条非常亮丽的风景线, 在情境教学中, 真可谓是“百花争放”, 在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中, 很多一线教师想方设法, 从最佳角度创设情境教学, 形成了活泼、个性化的课堂教学, 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情境教学同样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数学教师, 应该适时进行情景教学, 让小数课堂精彩生花!

一、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能够选择恰当的故事情节或情境, 就能制造悬念, 吸引学生对新知识的注意力, 或者使用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引发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新知, 探究新知, 巩固新知.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几”的知识点教学为了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从而理解及认识几分之几, 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 我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起了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 孙悟空找到了12个野果充饥, 然后四个人把这些野果平均分配, 请问:唐僧分得了几分之几? 孙悟空和唐僧加起来了分得了几分之几? 孙悟空三徒弟一共分得了几分之几? ”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 对电视剧《西游记》非常熟悉, 利用这样的情景导入新课, 学习兴趣瞬间被调动起来了,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自发地前后组成讨论小组, 分析如何解决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当然, 情境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多, 例如, 做游戏、讲故事、欣赏音乐、视频教学等都是有效的情境导入方式.

二、情境体验, 引发思考

卢梭曾说过:“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 比从教科书、他人那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 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 ”情境教学是启发思维能力的“亮点”模式. 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采用情境体验, 引发他们进行思考.

在学习“分数的认识”时, 我特意设定了一个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 通过练习的方式, 让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分数, 运用分数, 对分数的知识进行思考. 我这样引入思考:“为了庆祝小华的生日, 昨天晚上小华的妈妈买了一个生日蛋糕, 并邀请了小华的八名同学来参加他的生日宴会. 在切生日蛋糕之际, 小华的妈妈给每名同学两张圆形的白纸, 给他们出了两个问题. (1) 在圆形的白纸上把圆形平均分成四份 (2) 把圆形平均分成八份 . ”此情境问题一提出来 , 学生们就争先恐后拿出自己的笔, 边思考边在草稿本上又是画又是剪, 有些小朋友在圆形的白纸上用铅笔画出任意的四份或八份, 而有些小朋友把第一张纸先上下对折, 然后再左右对折把它平均分成了四份. 在第二张白纸上又如法炮制, 在四份的基础上再对折, 就形成了“八分天下”的局面. 学生积极投入的情景让我十分感动, 情境体验, 让数学知识变得生动简易.

三、情境结尾, 拓展延伸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阶段, 如果使用情境教学, 则更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 拓宽学生知识的视野, 增加知识点的掌握量. 在新课程标准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拓展真可谓“一路欢喜一路忧”, 在“一路困惑”中仍然有着“一路的收获”. 因为, 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毕竟开阔了教学的视野, 使课堂教学的气氛活跃起来, 中等以上的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学习效果不但能得到巩固, 还能向更深、更广处拓展.

例如在讲完“因数和倍数”后, 我以一个问题情境来结束整堂课的教学, 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 培养学生的课外拓展能力:“在1到100的数当中, 哪个数的因数是最多的? ”学生在我的指引下, 纷纷进行了探究, 经过分解, 就能发现, 在到100的数中因数最多的数字是60, 它的因数分别为:1, 2, 3, 4, 5, 6, 10, 12, 15, 20, 30, 60. 又如在数学广角“排列组合 ”教学结尾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0不能放在数的“最高位这个特性, 巩固在排列组合时要遵循不遗漏、不重复、有序性的特点, 我设计了“错解”的教学结尾情境, 把0在首位的一些数字也掺杂在题目中, 让学生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找得快乐, 巩固得快速. 所以说, 在课堂教学快结束时, 只要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 设计合理的情境结尾问题, 必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课堂拓展活动“生龙活虎”. 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有效的、快速的教学模式, 只要一线教师使用得当, 必能使效果更佳. 情境导入、情境体验、情境结尾三种情境教学模式, 是一线教师多年来的教学体会, 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及赞扬, 教学过程更具有实效性.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不仅要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同时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能有心、用心、创新地使用这些教学情境, 就一定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郑爱斌.浅谈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 2011 (10) .

[2]刘艳平, 康东兴.数学情境教学“三境”[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1 (5) .

上一篇: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下一篇:法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