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体验学习

2024-05-15

小学数学中的体验学习(精选12篇)

小学数学中的体验学习 篇1

摘要: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把学生的评价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上,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效果。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积极设置阶梯问题,结合实例,注重课堂趣味性和学习效率。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良好气氛,引学生主动学习,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充分渗透数学思想。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数学

当下,新课改在不断地深入进行,为适应时代发展节奏,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在不断革新。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要求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体验式教学法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为努力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充分实现教学的社会价值以及自身的个人价值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

一、体验式教学概述

基于人的本性,只有亲身经历之后才能透过事物外在而发现其存在的内在性质。因此,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就是重在让学生亲自参与,突出以学生主动学习为重点,而教师则做好辅助的工作,通过课程设计吸引学生参与实践,并通过逐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经验,掌握课本理论。教师在开展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标准。为了较好的践行体验式的教学,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教学,营造活泼、轻快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遇到挫折时能够科学引导和开解,保证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

二、体验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和推进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暴露了不少的问题。首先,制定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新课改不断地融入到当下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学校管理模式以及教师教学模式和方法都有了时代性的变化。而部分教师则因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心中已根深蒂固,使得这些教师一时间还不能完全转变过来,在教学中仍以自己讲解为主,而对学生的个性化以及主体性不够重视;其次,教学模式生硬而缺乏灵活性。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只注重新教学模式的外在形式,不能够结合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科学的教学;最后,盲目追求课堂趣味性,对体验式教学理念理解不到位。在新课程之前,小学数学课程往往存在枯燥的问题,教师只是讲解课本的理论知识,使得大部分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而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则每一节课都开展体验式教学,往往因课程多而准备不充分使得教学质量不高。

三、体验式教学应用

1.创良好气氛,引学生主动学习。

在小学数学的体验式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轻松的环境是让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要条件。因此,教师在准确定位整堂课的教学氛围之后,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合理设置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习中。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熟知和喜爱的卡通人物进行体验式的教学,通过学生的参与,用一些学生喜爱的漫画人物作为奖品进行鼓励,这样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与学的热情,让学生能够不断进步。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后应加强对学生情感变化的关注,通过谈话聊天对学生进一步的深入了解,掌握学生的喜好,并对学生的情感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2.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充分渗透数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体验式的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作用,切实做好引导辅助的作用,重点放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教师应该充分掌握课本上的数学思维,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主动获取知识,最终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例如,在体验式的教学中,可以与小组讨论教学法相结合,让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大显神威,在小学数学的体验式教学中同样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通过一些Flash动画以及3D几何图片等加深学生的感受,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与此同时,也可以布置一些手工作业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拆解一个盒子,以及用一张平面图纸折叠出立体盒子。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相结合,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惊喜和发现,让学生时时刻刻都有探知欲,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领会了数学思想。

总之,体验式教学方法的顺利实践,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配合和努力。与此同时还要教师通过参加培训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自学等途径,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实现与时代教学模式同步,提升教学效率。教师们应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数学中的体验学习 篇2

关注情感体验,焕发课堂活力-----浅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策略

长期以来,在我国数学教学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实践证明,这种现象违背了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抑制了学生在数学领域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等任务。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需要教育从“为了获取 科学知识”转向为“为了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和态度”,也就是要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获取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障碍。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从而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呢?下面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情趣-------引发探究欲望。

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⑴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⑵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1.联系生活实际及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景:××商店挂出一则广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老师想买一件原标价为120元的衣服,你帮老师算算要付多少元人民币?再如教学“统计”知识时,可让学生绘制奥运会中各国夺得的金牌数的统计表等。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矛盾是激起求知和探究欲望的有利因素。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甚至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先让学生计算2+2+2=6,接着计算2+2+2+2+2+2+2,学生感到有些麻烦了,随后把写着很多个2相加的长纸条一甩,说:“得几”。学生答不上来,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这时老师就告诉学生这道题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就顺利引入新课。又如教学“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先出示长方形让学生说说它的特征,然后把这个长方形逐渐收缩或扩大成正方形,问学生:“现在得到的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起个名称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根据“运动”的观点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二、优化师生关系,激发学习情感-------营造探究氛围。

外部环境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他的任务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数学,并与学生一起做数学。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的见解,敢于与老师争论,或指出老师讲课中的失误及教材中的不妥之处。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1、留出空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所压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才能获得充分的释放。

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下几个环节中留出“空白”,让学生去探索、思考。⑴在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时留“空白”;⑵在提问后留“空白”;⑶当学生对知识认识模糊时留“空白”;⑷在概括结论之前留“空白”;⑸在出现错误之后留“空白”;⑹在出现难题时留“空白”。

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去自行探究,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2.群体互动,提倡合作探究。

小学数学中的体验学习 篇3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运用

体验式教学主张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强调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实践将习得的知识加以巩固与反思,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一、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出发,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小学生展开观察、交流与分析等活动,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注意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发现现实生活所蕴含的数学问题。例如,在学生进行百分数的学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饮料标签上的含量百分比,从而有助于学生熟悉百分比的概念。

二、借助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越是新奇的事物越容易吸引其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设计趣味性的小游戏组织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游戏的同时获得学习知识的乐趣。游戏的形式有许多种,关键在于其趣味性以及对于课程的贴合度,否则小学生只顾玩游戏而未掌握相关知识,那游戏的本身也就没有意义了。例如,在识数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小组之间的比赛,识数最多的小组获胜,借助小游戏,不但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实践活动,促进教学

实践对于学习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有助于帮助学生将课本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无论是老师怎样的讲解演示,都不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印象更深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通过实践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实践中体会学习乐趣的同时,深入体会知识的运用方法。

总之,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注重实践、注重情感以及学生的兴趣体验,其可以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缪培培.试论“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4(02).

[2]苏光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验式学习[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6).

小学数学中的体验学习 篇4

一、“体验学习”必须完成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回归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然而, 在实际操作中, 往往流于形式。有的教师虽然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 看似课堂气氛活跃, 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效果。学生就犹如教师手中的木偶, 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压抑、被控制状态。

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 把课堂真正交还学生手中, 保持良好的心态, 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轻松的课堂氛围接触学生, 达到心境的融合。教师要让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境中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放飞思绪, 想思考, 敢思考。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妙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现实原型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源,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 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小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生活的经历, 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 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活背景, 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 在“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中, 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 每人设计一个自己想象中的长方体。学生用纸壳、泥巴、橡皮泥等材料, 制作了多种多样的长方体。课堂中, 学生用自己制作的学具研究长方体的面、棱等的特点。学生有了亲身体验, 思路打开了, 不仅在头脑中建立了长方体的表象, 而且记住了长方体的特征。

三、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动手”的乐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直接体验, 强调知识的获得、真理的掌握、对世界的认识要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例如, 在“角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折角, 指角, 了解角是由三部分组成的;通过自己做角, 并想办法把角变大变小, 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系, 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在一年级“立体图形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 首先展示大量的立体图形的实物, 让同学们观察。安排第一个操作活动:利用你手中的各种实物亲自摸一摸、玩一玩, 看有什么发现?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初步感知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 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了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动手分一分。把它们分类, 让学生初步感受将外形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通过交流汇报, 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实物的 (不同) 形状。第二个操作活动: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 让学生感受、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征;通过组织交流汇报和引导思考, 让学生区别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 初步建立各类物体的表象。两个活动引导学生用各种感官, 参与观察、动手操作, 帮助学生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

四、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动口”的优势

体验是一个内省的过程, 不可能在瞬间完成,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是激励学生自主体验的关键。课堂上在学生自主体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宽裕空间, 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 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 学习“能被2、3和5整除的数”, 首先让学生把能被2整除的数一个个列出来, 若紧接着教师便带领学生一起去寻找特点, 然后展示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点,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 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 效果又能如何呢?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猜想:哪些数能被2整除, 有什么样的特点?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 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个位上是0的数能被2整除”;马上有学生反驳:“个位上是4的数也能被2整除”;另有学生说:“个位上是6、8的数同样能被2整除”老师说:“同学们说得都不错, 我们能不能全面地说一说?”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可见,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 在体验中“动口”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留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和足够活动的时间, 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 以实践求发展”。

总之, 我们要放开手脚, 让学生主动去操作, 主动去体验, 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 与学生共同“体验学习”。

参考文献

[1]殷伟康.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体验”的有效教学实践与思考[J].数学教学研究, 2011 (4) .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实践探索论文 篇5

一、创设体验情境,探索知识源泉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着力点之一。现代研究表明,小学生的体验、探究、发现是融汇于学习过程之中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体验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如,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时,笔者创设了一系列让学生体验的情境:1.让学生用卷笔刀削圆柱形的铅笔,要求削到铅笔头很尖为止。2.告诉学生:没有削的一段铅笔是圆柱体,削好的笔尖部分是圆锥体。并提问:请观察圆柱体和圆锥体有什么关系呢?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形成探究问题:圆锥体的体积如何计算呢?求圆锥的体积该从何入手呢?3.在讨论后形成共识:圆锥是圆柱的一部分,它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关。4.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何关系?5.做实验,探究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计算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二、动手实践,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学会”,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引领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走进学生主动实践的天地。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双手实践过的东西。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课前带领学生来到操场,进行一系列的体验活动。活动一:两名学生离开100米的距离,互相喊对方的名字,学生发现几乎听不到声音。活动二:在200米的操场上跑5圈,学生感觉气喘吁吁,有些累。活动三:学生走1000米,由教师来计时,看需要多少时间。经过这些活动,学生对千米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正因为有了这些活动的铺垫,当引出“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之后,让学生具体描述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时,学生们都觉得1千米的距离是很长的了。方案有:

1、用米尺量1000次。

2、走这样100米的路,要走10次。

3、走100米的路大约200步,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步。

4、绕学校200米的操场要走5圈。

5、绕200米的操场走一圈大约3分钟,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需要15分钟。

6、还可以看摩托车和汽车上的里程表来测量。这些描述的生成,对学生建构1千米的.概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知识价值

小学数学中的体验学习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体验式学习;应用

一、引言

当前,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开展,指出学校应将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终极教育目标。在这一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也得到了更高的要求。为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对教育的发展需求有一个及时、全面的了解,在日常教学中加大体验式学习的应用力度,在将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出来的基础上,使其积极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充分掌握。

二、体验式学习的概念及特点

体验式学习指的是教师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及性格特点出发,根据教材内容与目标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对重要的知识展开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与感受,具体化一些抽象性、逻辑性比较强的数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开展学习,促进数学思维的提升与自身发展。

现阶段,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重视与应用。对此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展开分析,主要包括情境性、实践性、亲历性以及情感性等方面。

(1)情境性:在开展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生动、恰当的教学情境,才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实践性:此为体验式学习的一项主要特征,指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需认定并检验理论知识。

(3)亲历性:指的是学生需亲自参与到各项教学及学习过程中,此为体验式学习对学生的一项基本要求。

(4)情感性: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体验式学习对学生的情感表现及培养抱以了高度重视,这也体现了情感的重要性。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具体应用

1.在情境教学中的应用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偏低,身心方面未能发育成熟,思维方式及注意力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而在课堂经常会出现开小差的情况。此外,小学数学相比于体育、音乐等学科较为单调枯燥,再加上大部分理论概念与知识存在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学生难以充分理解。小学数学教师为有效解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就需要对其身心特点展开全面分析,利用小学生“容易受外界影响”这一条件,为其创设出与生动形象,且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数学概念与知识展开更好地体验式学习,并将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例如,在学习《元、角、分与小数》这一章节时,为了让学生对“元、角、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教师可以创设出模拟商店的情境,首先准备一些标好了价格的铅笔、钢笔、文具盒、练习本、书包等物品,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并进行买卖交易,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对人民币的面额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教师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及性别差异,尽量创设与生活联系紧密,且富有趣味的情境。这样一来,学生便能更容易理解与接受数学知识,也更乐于去学习。

2.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与完善、素质教育逐步普及的背景下,学生已在各项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设计并组织教学内容与目标时,更是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考虑到小学生身心未能发育成熟,且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及逻辑分析能力,数学教师就需要加大探究教学的力度,并在实际教学中纳入体验式学习,使学生对一些数学知识展开切身的探究与体会。在开展探究教学之前,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合理分为若干学习小组,使其以小组形式展开学习。此外,通过将体验式学习应用在探究式教学中,可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面积》这一单元时,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五边形,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来探究此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经过一段讨论时间后,有的学生说:“可以先将五边形看成是三个三边形组成的,通过所学的三边形面积的算法,将这三个三边形的面积算出来,并将三个面积相加得出的数据就是这个五边形的面积。”有的学生则认为将这个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就可以节省一个步骤,计算时间较短,也更加简便一些。在这一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均处于主动探究的状态,并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和启发,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与思考,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印象。

3.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为达到完善并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目的,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重视对实践教学的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开展各项实践学习,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在实践及生活中,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对重点学习内容有一个更好的掌握。同时,将体验式学习应用在小学数学实践教学中,能使学生对数学的魅力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与感受。

例如,在《圆》这一章节的学习时,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纸片剪出一个圆。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会萌生许多的疑虑与困惑:怎样才能很好地剪出一个圆?如何检验自己剪出的圆为标准的圆形?等等。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便可将剪圆的具体方法告知学生,让他们与自己的方法进行比较,看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学生对圆的特性得到了更深刻的了解,并积极开展数学学习。

4.在游戏教学中的应用

喜欢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富有趣味的游戏可给他们带来欢乐,而课文、公式背诵等乏味的学习过程给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在此种情况下,如何使学生乐于学习已成为广大教育者当前面临的主要课题。而游戏教学有机结合了学习与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学习,通过将数学知识加入到游戏过程当中,使其在体验游戏乐趣的同时,对理论知识展开更有效的学习,并进一步提升其学习兴趣与效率。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技能、EQ等方面均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例如,在讲授《分数加减法》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为每组学生设置一定数量的分数题目,例如列出的分数是不是真分数,以上两个分数的和或差是多少等,让每组的一位学生回答一题,只有回答正确后,下一个学生才可继续答题。最后比较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答对的题数。通过这一游戏,学生实现了自身知识的分享,在加快其数学知识储备的同时,强化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切身地感受到了团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体验式学习方式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充分结合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从学生生活经历及自身认知水平出发,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促进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一项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探究式学习可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在促进其观察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学习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雅慧.解析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21(06):55

[2]谢定兰.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4,8(31):31

小学数学中的体验学习 篇7

一、体验式学习的特点和意义

1. 体验式学习的特点。体验式学习有四个特点: 第一, 情景性。情景性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创造一个真实且丰富的教学情景, 学生在教学情景中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 第二, 亲历性。亲历性就是指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亲自参加, 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 实践性。实践性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来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检验;第四, 情感性。情感性就是指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 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

2. 体验式学习的意义。体验就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了解周围的事物。第一, 体验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在体验式学习中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 体验式学习有利于化抽象为形象。小学数学的知识比较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一般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 体验式学习却可以充分地把抽象知识化为形象知识, 进而让学生能有自己的学习感悟和理解; 第三, 体验式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生正处在迅速成长的时期, 有着非常强的可塑性, 而体验式学习可以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并锻炼学生的学习思维,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妙,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1. 创造教学情景。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 还没有到有自己坚定想法的时期, 因而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小学数学本身是一门非常枯燥的学科, 不像语文和思想品德等学科有故事性和生活性, 可以很好地提起学生的兴趣, 所以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常常由于知识难度比较大而无法掌握。因此, 根据小学生受到环境影响比较大的特点,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出一个和生活贴近的情景去导入知识, 通过模拟情景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第一, 创造生活场景。例如, 在学习“认识数字”时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超市来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不同商品不同价钱的特性来引导学生对于数字大小的认识, 如常见的辣条一包5 角、一根雪糕1 元、一只铅笔2 元、一个本子3 元等。由于学生对于此类生活物品非常熟悉, 因而可以很好地接受知识。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的举例必须和生活相关、和学生相关, 才能让学生参与学习, 像以上例子如果教师是列举苹果一个多少钱或猪肉一斤多少钱, 学生们会因不知道而冷场, 致使教师无法顺利地进行教学。第二, 创造故事情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把数学知识融入一个故事中, 以此增加课堂的活跃性。例如, 在学习“圆面积”时可利用一个简单的故事引入教学: 在一个草原上, 一个老人在临终前, 把三个儿子叫到了床前, 对他们说:我把我的土地分给你们三个, 但是我的土地有丰饶和贫瘠的, 我一样的疼爱你们三个, 所以无法做出选择, 我这有三根一样长度的绳子, 我分给你们三个, 你们用这根绳子圈出一块土地, 按照圈出土地的多少来分配, 谁圈出的土地最多, 谁就获得最丰饶的土地, 老大圈出一个正方形, 老二圈出一个三角形, 老三圈出一个圆形……同学们, 你们知道谁最后获得丰饶的土地了吗? 这样, 故事的有趣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最后的疑问又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进而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 活跃课堂的氛围。

2. 加强动手操作。医学证明, 动手操作有利于锻炼思维, 体验式学习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能力。因此, 在体验式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印象, 深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 在学习长方形知识点的时候,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自使用折纸折出不同的长方形, 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 让他们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等知识。另外, 动手操作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动手的习惯。

3. 分组合作研究。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性格特点进行分组, 给予每个小组不同的研究课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和学习, 由于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很强的时候, 小组内进行讨论可以使他们碰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 也可以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 进而共同进步。例如, 在学习完形状图形之后, 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研究不同的图形, 如第一组研究长方形, 第二组研究正方形, 第三组研究圆形, 第四组研究三角形, 让每个小组去研究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等计算知识, 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这样有利于师生共同总结出图形周长与面积的计算规律, 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结语

小学数学中的体验学习 篇8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数学是一门极具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 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 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尚未发育成熟, 因此在学习数学时经常会感觉非常吃力, 久而久之会对数学学科产生一种莫名的畏惧心理, 为了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 拉近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 教师可运用体验式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体验数学的魅力。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 激发对数学的热情。

1.体验式学习的概述

Experiential Learning, 中文意思就是体验式学习, 从表面意义上来看体验式学习就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完成学习任务。体验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利用一切教学媒体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 使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刺激学生的感觉, 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完成学习任务, 达成学习目标。体验式学习中最为强调的一点就是实践性。在体验式学习中, 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 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刻起到指点和引导的作用。

体验式学习首先将学生摆在了主体地位, 这与传统的教师唱主角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 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 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学活动, 在情感和语言上, 不断与教师交流、沟通, 有效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跃程度, 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

2.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情感。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学生的体验感更强;教师通过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融合的教学情境, 打消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感, 使学生逐渐走入数学世界, 并运用自身在生活中积累的情感体验和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 解决数学问题,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 在教学“百以内进位加法”时, 教师可将教学内容编排成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大臣发明了国际象棋, 国王很喜欢这个游戏, 便想要给发明国际象棋的大臣一些赏赐, 这位大臣希望国王能够赏给他粮食, 但是国王赏给大臣粮食的方式却与众不同, 国王命人在国际象棋棋盘中的第一个格子中放上1斗米, 第二个格子中放上2斗米, 第三个格子中放上3斗米……以此类推一直放到最后一个格子当中, 那么请问这位大臣最后能收到多少斗米?学生一边听数学小故事, 一边思考其中蕴含着的数学问题……教师用数学故事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 能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 同时还能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数学问题。[2]

(2) 融入数学游戏, 寓学于乐。喜欢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教师可以将数学教学内容融入到具体的游戏当中, 让小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玩数学游戏, 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 构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气氛中能够快乐学习。

例如, 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 教师可组织学生玩“抱团”游戏, 即教师组织学生在教室内围成一个大圆圈, 并且要求学生按照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方向绕圈走, 边走边回忆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在教师喊到数字几的时候, 便有几个学生抱在一起, 学生“抱团”的数量, 要与教师喊出的数字相一致, 多出来的学生则视为游戏失败, 直接被淘汰。首先, 充满趣味的数学游戏能够拉近学生和数学学科的距离, 使得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亲近感, 缓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其次, 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进行思考, 通过数学游戏的方式, 学生不但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而且还能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并且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也符合体验式学习寓教于乐的特性。

(3) 预设探究实践, 强化学生的自主性。体验式学习非常强调学习的实践性,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操作的环节, 让小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如在讲解图形的稳固性的时候, 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发放两张卡纸, 让学生自行设计, 通过粘贴剪裁的方式, 创造出一个新的模型, 然后在学生设计出来的模型上放上几本数学书, 看一看谁设计的模型既能够承受一定的重量, 又能够保持一定的时间。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会对图形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3]

(4) 优化小组讨论,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体验式学习需要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达到这一目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便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自主求解圆的面积,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集思广益, 教师不直接干预学生的讨论, 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学会分析思考,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总之, 小学数学能够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继续探索和研究体验式学习的实践途径, 努力在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与数学产生一种熟悉感、亲近感。

参考文献

[1]周新闻.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的探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2]杨帮武.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综合, 2013 (12Z) .

小学数学中的体验学习 篇9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生学。”传统教学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 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学生是被教会, 而不是自己学会, 更不用说学生自己会学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而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 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体验式学习则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实践活动, 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 在实践体验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教师也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师, 组织学生以熟悉的生活案例作为探究背景, 通过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等形式进行学习。学生在教学中始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改变了以前学生学习枯燥乏味的情况。同时, 知识体验除了感官参与活动外, 还需要猜想、类比、分析、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阐述中, 使用了“经历 (感受) 、体验 (体会) 、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动词, 并且在具体目标中多次提到“经历、体验”, 明确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过程的目标之一, 突出了教师要在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基础上, 让他们亲身去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 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数学, 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 从而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的就是“躬行”, 也就是在亲身经历中体验, 即个体体验在激活理解、吸收、掌握知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学习既顺应小学生学习心理的要求, 又是实现新课标的需要, 也是改革传统教学的必然。

二、体验学习的内容选择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究竟让学生体验什么, 是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通过半年来的相关学习, 结合自己的研究尝试, 认为体验式学习应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 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 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 让学生经历一翻曲折的道路, 由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一系列活动, 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学生探索、发现的关键时刻,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 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如《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一课中, 我先请每一位学生从材料袋中取出一根细吸管, 问:“你们能将这根细吸管剪成三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吗?”此时学生信心十足, 纷纷行动起来。过了一会儿, 有的如愿以偿围成三角形, 有的则围不起来。这时, 我笑着说:“看来不是随随便便剪成三段就可以围成三角形的, 这里面肯定隐藏着什么秘密, 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好吗?”由没有围成三角形而产生“为什么围不成”的疑问, 引起探究体验的需要。再通过动态演示两根小棒“斜摆”的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围不成的原因在于“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小棒”, 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上。接着引导学生猜测“两根小棒长度之和与第三根小棒存在什么关系时才能围成三角形”。最后, 通过操作测量, 用数据说明“任意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 能围成三角形”这一事实。这个过程, 曲曲折折, 层层推进, “引人入胜”, 学生的体验自然很不一般。

2. 体验数学知识, 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王国中, 很多知识与知识、概念与概念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也有的是逐步发展的, 如整除与除尽, 加法与减法, 加法与乘法, 减法与除法, 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等等。只有学生对这些关系有了体验, 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和概念, 才会更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概念。比如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中, 教师就应让学生体验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 其它的图形可以转化为长方形来求面积, 以此加深学生的自我体验。

3. 体验数和运算的意义与方法的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 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 感受数的意义。传统的数学运算的教学目标只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 形成计算技能。我们认为数学运算的教学应跳出技能框框, 不能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 而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运算的意义与方法价值。如我在教学《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把你的几种不同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算法交流, 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的算法。

师:你喜欢哪一种, 说说你的理由。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反馈时学生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 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这样便把学生置身于自己喜欢的学习情境中, 在展示自己算法的过程中, 学生体验到了自己的方法的局限性, 同时学习到了同学们更多的方法, 从而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4. 体验数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价值。

猜测与验证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猜想不是凭空捏造, 验证也不是走过场。不同的学生用各自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时就会以一种全新的意义融入学习之中。这就说明了体验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学生的操练, 还是学生产生新的思考, 并把这种思考提升为一种数学方法的过程。一个数学问题通常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在小学阶段我们鼓励多样化的思考方法, 是指鼓励学生主动设计、使用和讨论所开发的方法, 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价值。但在解决某一数学问题时, 我们必须从中选择最佳算法。这一过程不只是学生对基本方法的理解, 更多的是让学生形成对不同方法的价值取向。因此, 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开发、比较多种思考方法, 不仅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 而且是学习各种标准算法的全程体验。

当然, 除了让学生体验以上数学学习的基本内容外, 还包括体验数学内容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等,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各种体验的互补与揉合。

三、体验学习的主要途径

1. 唤醒生活体验, 创设问题情景。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索者, 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建构主义的研究也表明, 所有的知识都是从情景和活动中产生的, 而人类的很多学习是在真实的活动和社会性的互动中发生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设计和日常生活相似的情境和活动, 就能抓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就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创设生活情景呢?我认为首先应从众多的生活情景中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 最好是学生生活中真实发生的生活情景, 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设生活情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一个游戏、一段视频、一组材料等, 只要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的情景, 就是好情景。教师在创设生活情景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生活情景的选择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并有利于教学中落实重点和突破难点。二是一定要选择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个性特征的真实生活材料。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

师:“我准备购买一套新房, 请同学们替老师想想:首先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利用数学知识为我出谋划策。”生:“要知道房价, 考察地理位置, 交通情况, 了解优惠政策, 可使用面积, 小区物业管理, 等等。”我让学生将已有知识“串联”, 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又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为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 创设了一个热烈的学习氛围, 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引发了学生的探讨。接下来我又顺势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房子买好以后, 为了美观和舒适, 我准备进行装修 (大屏幕出示各种室内装修图片) 。你有什么信息可以提供给我?”由学生介绍高明木地板的市场调查情况。我诚恳地问学生:“我最好选择哪一种木地板?为什么?你能用数据说明吗?”然后请各小组的同学合作探讨, 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如果仅仅让学生计算面积, 就只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而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技能并没有帮助, 反而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 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得不到提高。只有将生活情境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

2. 开展数学游戏活动, 借助表象体验感悟。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 同时又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非常容易转移。我在教学中大胆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开展竞赛等这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旨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下自愿投入到学习中来。

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 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 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 应站成一圆圈才公平, 更好地体会到了“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又如, 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行为跟进式研究中, 我先创设了《乌鸦喝水》的故事情境, 让学生感知体积。可是学生凭借自己的眼睛观察, 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体积单位。接着我又创设了游戏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积:三个大小完全一样的塑料盒, 分别用大小不等的小正方体填, 看谁先把塑料盒填满。三位同学争先恐后, 其他同学一边观战一边预测活动结果, 随后我宣布了比赛结果, 比赛的同学不满意, 其他同学也各抒己见, 发表感想, 在争论声中总结出了比赛结果的原因, 体会到了物体占有空间的表象, 而且物体体积有大有小。

3.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中体验和感悟。

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我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参与表演, 让学生通过使用角色语言、模拟角色行为、遵从角色规范而促进对事物的认知、理解。例如, 教学“年、月、日”时, 让学生扮演电视节目主持人, 在“极限联想”中引入课题。在相遇问题中, 学生对“相对而行”、“相背而行”、“相遇”、“相距”等一些词语较难理解, 让他们扮演一下问题中的角色, 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些词语, 从而很好地解决了问题。

4. 积极回归生活实践, 体验数学问题解决。

(1) 学生们利用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 既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又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例如在学生建立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概念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一找自己身上、教室里和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积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并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 1平方米有多大, 再用手在空中画一画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还可请学生做一个实验, 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上站人, 看一看到底能站多少个人, 进一步加深对1平方米大小的印象。之后, 再让学生估计一下教室的地面大概有多少平方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 体验数学的魅力, 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后, 为了让学生了解面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了解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面积, 教师可用课件屏幕显示:学校的总面积、操场的面积等, 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我们把学生真正的带到生活中去, 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2)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纠错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数学的精确和美妙。例如:学了计量单位后, 我设计了改错题:“今天早晨9点钟, 我从2分米的床上起来, 用5小时很快刷牙, 3秒钟洗完脸, 然后吃了早餐, 背上2克重的书包, 飞快地向400千米的学校跑去, 速度达到每小时10米。在路上, 我碰到55克重的小胖子阿六。来到教室, 我马上拿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2米的练习本做起了作业。”学生在实际的改错中, 加深了对这些计量单位的理解。

总之, 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 它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 在体验中思考, 在思考中创造, 在创造中发展, 使数学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叶尧城.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维忠.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吴卫东.对体验数学的理性思考[J].教学月刊 (小学版) , 2002, (7) .

[4]廖志凌.浅谈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 2007, (12) .

小学六年级数学体验学习探究 篇10

一、体验学习概述

体验是通过设身处地地经历某一事物从而对这一事物进行察看感受、验证查考的过程.体验学习是学生通过教师指导, 通过把文本知识立体化、形象获得知识的过程.数学体验学习是体验者在已有的自身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经历等基础上, 察看感受、验证查考的数学内容以满足数学学习需要的过程.这是教与学的一种良性互动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采用体验学习的方式,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身心, 提高学习效率, 从而推动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因此, 充分发挥体验学习的优势, 恰当将体验学习方式应用于教学之中, 能够对教学成效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小学六年级数学体验学习应用

(一) 苏教版小学数学的特征

我国现行使用的教材版本多样, 主要包括人教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沪教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 、北师大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等, 苏教版教材 (以下简称“教材”) 是指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教材.

教材降低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 简化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同时增加了学生对计算器使用内容, 如教材第七册编排了《用计算器计算》, 第八册编排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让学生利用计算器工具进行计算, 在减轻计算压力的同时, 也增加了学生对计算机的依赖.教材还注意了跟其他学科的整合, 增加了数学史料的内容, 体现了数学文化.教材的编排运用生活素材引出数学知识, 还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 让以往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更有趣味.

(二) 小学六年级数学体验学习的教学方式

针对小学六年级数学的内容, 选择教学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结合学习.最直接、也最便利的教学方式是动手操作, 尤其是针对一些空间几何理解, 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出几何图形, 在制作前老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思考和寻找答案.在对数字的处理和计算上, 可以采用调查统计的方式, 如可以让学生测量全班同学的体重, 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归类整理, 设计一个合适的处理方案.实际测量是让学生开阔眼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 这种户外实践体验活动在让学生享受乐趣的同时, 还能充分认识到数学价值, 增加数学学习兴趣.将数学溶于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 应用数学知识, 让学生更具有探索精神, 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其他的教学方式还有如设计规划、师生交流、实验验证、数学游戏等.

(三) 体验学习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中的应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的难度和广度较小学五年级之前的内容都有很大程度的增加.本文所阐述的是苏教版的小学六年级教材中的“可能性”学习, 这是新课标增加的内容, 属于统计与概率范畴.在本知识的教学中, 主要让学生学会通过简单的列举方法,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 理解其中的等可能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 将学习和生活现象及游戏结合在一起, 在生活现象和游戏中进行公平性问题的研究, 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可能性大小, 发现可能性大小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让学生更有兴趣去理解和掌握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数学思想, 并且用分数正确计量可能性大小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在“可能性”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奖励物品, 让学生用玩摸奖游戏的方法来得到这些物品, 教师通过制定摸奖游戏方案, 在游戏中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分数来表达可能性大小, 从而产生想让学生知道到学生想知道的转变, 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以变式训练为呈现形式, 故意设置思想障碍, 扩展学生思维, 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醒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智慧, 让学生本能的心理反应巧妙的进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中, 从而形成学生潜意识的探索问题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小组交流和积极思索, 更为透彻的理解分数表达可能性大小的实质.在学生学会分数表达可能性大小的方法之后, 进行扩展性练习环节, 教师讲解知识点结合教材, 进行各种更有难度的摸牌, 大转盘, 双色球等游戏练习, 使学生的思维更大程度的深化和提高, 各种游戏由易到难, 通过教师的一步一步呈现, 思维由浅到深, 在提升学生思维的同时, 更让他们积极参与, 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结语

体验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不仅符合新课程的教学思想, 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体验学习是将学生作为主体, 学生不仅要用“脑”学习, 更需要用“心”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 不断进行新的教学方式的尝试, 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增加学生的学习情趣,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摘要:不断改进的课程教学越来越强调“体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既是对数学价值的肯定, 也强调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性.本文以小学六年级数学 (苏教版) 为例, 探究体验学习的机制, 寻求获得最大成效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体验学习,小学数学,六年级

参考文献

[1]和建合.浅谈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应用[J].吉林教育, 2010 (04) :79.

[2]吴国荣.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验学习[J].吉林教育, 2005 (03) :19-20.

小学数学中的体验学习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创设情境;问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50-01

引言

小学生的年龄偏小,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对知识的学习容易受情感的左右,而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是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最佳途径。将体验式教学应用到小学数学中,可以让小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计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让他们更能够体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体验数学并不是虚无缥缈的。通过体验式教学,可以提升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分析研究,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地采用体验式教学。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体验式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

创设一个轻松欢快良好的数学情景是进行数学体验式教学的基础。如若教学情境创设适当,可以使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进入深入的思考,获得一些切身的体验。

1.从生活实际着手设计教学情境。

数学在任何时候都是一项应用型的学科,小学数学更是如此,与生活的链接更加的紧密。所以在进行数学体验式教学时,可以从生活的实际体验出发,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对一些较为害羞的学生个人的生活能力也有所提升。例如,在学习对人民币的认识时,老师可以创设一些生活情境,如在教室内开设一个模拟商店,将一些教学工具、学生自带的文具及其他东西可以作为商品,用一些纸片制作出人民币,让小学生分别扮演买卖双方进行身临其境的学习,一轮之后还可以让他们进行角色互换,彼此体验。在体验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给出一定的评价(优点与缺点),在课堂之后,将回家帮助爸爸妈妈买东西设置为家庭作业。这样可以让他们将理论应用于真实的生活中,这样提高他们的学习的兴趣。

2.创设游戏情境进行体验式学习。

小学生对于各种事物依然有好奇爱玩的心理,所以在设置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时,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种心理构建一定的愉快和谐的游戏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老师可以提前设置一些数字卡片,通过卡片游戏让学生自己来回答。在进行加减法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彼此间设置一些卡片,在一定的时间内观察卡片的张数,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度,更能够让他们在这种直观有趣的卡片游戏中提高了学习兴趣,活跃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3.用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中有关于立体图形的三维视图,在学习这一节知识时,老师可以建立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学好数学的根源,更是提升我们的思维发展的基础。例如:在学习认识立体图形时,老师可以拿一个杯子或汽车模型,对学生提出问题,如“从上向下看杯子是什么样的?从左右看杯子是什么样的?从前后看杯子又是什么样的?”,这样学生就会自主的去思考,答:“一是圆,二是长方形,三是圆”。老师进而问:“你们是如何看出来的”,学生回答说:“看实物,看轮廓”。通过这样地反复问答可以让学生对简单的三视图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对新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兴趣,老师在课后作业时,让学生回家找一到两个物体,并观察他们的三视图,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知识的记忆。

二、尊重个性,让学生体验探究乐趣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以及思维方式,面对知识的获取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那么在教学中可以以欣赏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数学的学习与所生活的环境时常会产生一定的“矛盾”,然而正是由于“矛盾”的存在,才使得我们对数学的体验才会更加的深刻。例如在学习分数时,可以出一些产生数学矛盾的题,如某一书店针对六一儿童节有如下的儿童书籍打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购买?并说出理由。 ①《西游记连环画》(原价9.00元,现价4.50元)②《作文选》(原价12.00元,现价9.00元)③《儿童漫画》(原价10.80元,现价7.80元)④《童话选集》(原价17.80元,现价12.80元) 在学生的互相讨论中都据理力争,各有各的理由,有的人选择了《西游记连环画》,因为他下降幅度最大,价格是原来的一半,而《儿童漫画》才下降了三元;有的人选择了《作文选》,虽然仅下降了三元,但是他对提高我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也有的人说《童话选集》,因为其他的我都已经买过了。由于每个学生所选择的角度不同,所以选择的书籍也有所不同,这样就会使得每个人所说的都有理,这样不仅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是提升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在一番激烈讨论过,老师从理论的角度引出分数这个概念,为学生讲述从数学角度来看应该选择哪一本。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欢快的数学教育教学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展现教师的主导性。体验式教学可以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亲身的生活体验而展现出来,通过这样生活经验与数学理论相结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验式教学是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对数学教学新的要求,通过体验式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建模的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实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新闻.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小学数学活动体验学习的理性思考 篇12

一、活动体验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活动体验就是指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丰富情感的一种学习活动。活动体验是基础, 是过程, 学生发展是目的, 是结果。没有活动体验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1. 活动体验是知识建构的基础

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从信息到知识, 再到理论、智慧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亲身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 即需要经过“信息———耦合———处理”的连续的活动体验过程。活动体验首先是学生通过活动, 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蕴含在信息中的新知识相互耦合, 其本质就是旧知向新知的迁移过程, 而在迁移过程中将产生问题, 进而通过操作、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 达到知识的“转化”。在迁移基础上实现“转化”是活动体验的主体部分, 而完成了“转化”并开始实现新的“迁移”, 则是活动体验结果的反映。这一整个过程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活动体验是知识建构的基础, 而知识建构是活动体验的结果, 没有学生的亲身活动体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2. 活动体验是学生思维发展、能力形成的桥梁

新课标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这说明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载体, 而活动体验学习则对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起到桥梁的作用。另外, 数学思维和能力是一种默会型的知识, 它不可能通过传授而获得, 只能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来感受、体验、领悟, 逐渐地积累。离开了活动体验, 不注重过程, 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3. 活动体验是丰富情感、态度的催化剂

新课程目标指出: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自信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课程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的活动体验学习, 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说活动体验是丰富学生情感、态度的催化剂。

二、活动体验的本质是学生心灵的参与

活动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活动是外在形式, 体验是内在内容。没有体验的活动是表面化、浅层次的活动, 而没有活动和过程的体验同样是短暂的、低效的体验, 两者是辩证的统一体。活动体验应是丰富的、全过程的, 它不仅需要肢体活动的参与, 更需要内在心灵与思维的碰撞。只有在活动中把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体验才会深刻、有效。因此活动体验的本质是学生心灵和思维的参与。

三、活动体验的操作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活动体验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然而要把理念转化为行为, 落实到课堂, 还需有效的活动体验策略。

1. 目标确定必须重视过程性目标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结果性目标动词, 而且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这就向我们提出了要把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当做教学目标来加以落实, 即不仅关注结果, 更要关注过程。事实上没有学生的“经历、体验、探索”这个过程, 也就不可能达到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灵活运用, 更谈不上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落实。为此,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一定要思考如何呈现信息, 如何让学生去搜集信息, 发现、提出问题, 去经历, 去体验, 去探索、解决问题, 从而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2. 材料组织必须具有生成性

材料组织的生成性指的是数学学习材料的组织要充分展示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也就是要把书本上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学习材料, 把“现成”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生成意义的材料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 体验知识的探究、创造的过程, 感受数学的价值,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请看下面一则案例:

某教师在设计教学“求商近似值”时, 先创设情境, 即以谈话引入暑期学生家庭购买冰棍、饮料的情境引出“整买”“零买”的购买方式, 继而向学生提供购物的整买、零买的信息, 如冰棍零买2元一支, 整买88元一箱 (60支) ……让学生观察信息后自主提出问题。如:“我们想知道整买 (批发) 比零买便宜多少。”接着让学生们自己去尝试探究, 再汇报交流。在汇报计算整买每支冰棍的价格时, 出现了三种情况: (1) 88÷60=1.4666…… (元) ; (2) 88÷60≈1.47 (元) ; (3) 88÷60≈1.5 (元) 。这时学生们讨论可热闹了。班级里分成了三派意见。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说:第一种计算是对的, 但人民币最小的单位是“分”, 没有更小的单位了, 所以我们认为应将结果“四舍五入”到“分”。持第三种意见的同学也振振有词:现在在买卖中很少用“分”了, 所以我们把计算的结果“四舍五入”到“角”。这时教师肯定了同学们的各种意见, 并因势利导, 指出在实际生活或生产中, 小数除法所得的商要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如计算钱数, 保留两位小数, 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 表示计算到“角”……

以上案例充分展示了“取商近似值”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来源, 明白了为什么要取商的近似值, 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理解掌握了取商近似值方法的同时, 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与态度都得到了发展。

3. 活动组织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为基础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需求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要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体验学习中去, 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 激发学习的兴趣。而创设好的认知需求情境则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体验的基本策略。具体做法是: (1) 从数学实际应用价值出发,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从而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2) 从数学自身魅力出发, 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 即从新旧知识联系与矛盾处切入新知, 激发认知冲突, 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3)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创设趣味情境, 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 激发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

4. 活动过程必须重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活动体验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认知目标, 同时要注意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同步发展, 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二者不可偏废。而要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在活动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前提。

因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激发潜能的根基。为此, 教师要尽量创设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的心理安全的氛围。

(2) 充分的活动体验是根本。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点是从操作把握到图像把握、再到符号把握的过程, 只有充分的活动体验, 才能形成表象, 进而进行抽象概括。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活动体验不充分导致教学失败不乏其例。如一节“倍”概念的新授课,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上3个圆圈, 再在下面画上6个圆圈, 问:上行几个圆圈?下行几个?6里面有几个3?接着教师马上揭示“倍”的概念:“像这样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 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如6里面包含2个3, 我们就说6是3的2倍。”短短2分钟, 新课教学就完成了, 接下来的练习学生不知其所云, 教师只得在练习中反复讲, 有的学生悟到了一些, 有的还是一知半解。究其原因, 最主要的是学生的活动不够, 更谈不上体验。“倍”的概念是建立在几个几的基础上, 教师演示后, 若能让学生亲手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体验, 建立表象, 进而揭示概念, 这样才能水到渠成。又如《轴对称图形》一课, 教师出示了一幅包括蜻蜓、蝴蝶、枯树叶的图, 立即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有的说“它们都是昆虫”。有的说“它们都会飞的”……说了半天就没有一个学生说出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师急了, 只得自己说了:“把这些图形对折怎么样?像这样通过对折……”这样的教学, 效果可想而知。究其原因, 除教师的组织调控不当外, 缺乏学生充分的活动体验也是其主要的缺陷。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的活动体验一定要充分。

(3) 教师的有效调控是保证。

有效的课堂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应是动态生成的课堂。但自主学习、动态生成需要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调节和控制。教师的调控主要体现在引导和评价上。引导是否得当, 重在把握引导的“度”与“时机”;评价是否得当, 主要看对学生发展是否有利。引导的“度”的大小取决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教材内容, 引导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又高于学生已有经验。对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困难的一可提供学习背景, 给予学习方法、策略上的指点, 二可采用分层探究的方法, 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层层递进的小问题。引导时机的选择一般来说, 一是在学生探究不下去时需引导, 二是在重点关键处, 知识模糊处、思维提升处需引导, 三是在教学反思处需引导。评价反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或缺的措施。评价要做到目标多元、方法多样, 无论是肯定评价还是否定评价, 是即时评价还是延时评价, 是他人评价还是自我评价, 是语言评价还是物质化评价, 都要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为出发点。总之,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评价的功能, 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 才能有利于认知与情感目标的统一。

上一篇:油田基础建设下一篇:农地制度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