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毕学军

2024-06-08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毕学军(共12篇)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毕学军 篇1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杨柳中心学校 毕学军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发挥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一位学生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出其他几位同学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学生的兴趣增加了,教学效果也比以前的教学方式有了明显提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真正把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的开展起来,也需要一定的策略。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教师 有效性 课堂气氛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小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时下,小组合作学习正是进行素质教育,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体现。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一位学生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出其他几位同学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但在教学中不少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的是组成合作的小组不能够有效地搭配成整体,小组内没有能够起到骨干作用的核心人物;有的是学生没有充分地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有的是教师布置小组学习的任务不明确,或是对小组学习的调控不当。下面就实验教材近一年来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谈一下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分组要科学

合理分组,能使小组成员之间产生积极的互促作用,避免小组之间的不公平竞争。课堂上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首先,每组中必须具备一名有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每组的小组长。通常在小组活动的时候,他可以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负责组织小组的合作学习;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引导本组学习困难的同学扫除学习上的障碍;在偏离学习目标时,能够掌握好分寸,以至于不偏离讨论的话题。

再有,每组还要有一位书写规范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习中,每组中有一个这样的学生,我们每次在书写数学或算式的时候,让每组都有一个学习的目标。如有条件的话,每组最好有一位能歌善舞的学生。这样我们在小组游戏的时候由这样的学生来带动每一组,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二、任务要明确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织员、检查员、记录员、汇报员、操作员等等,保证个个有任务可干,合作学习结束,汇报员进行汇报,程序清晰,忙而不乱,这样就避免出现推三阻四或冷场的现象。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确定起跑线》时,可安排1人计算,2人操作,1人记录,1人汇报,1人监督。这样人人有事可做,避免小组合作的盲目性。

三、难易要得当

合作学习的任务要难易适度。如果合作所要完成的问题不加思考就可以完成,这样,小组合作则是流于形式。对问题不能有实质性的深究。如果所布置的问题太难,学生则不知如何下手,这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也会造成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在备课的时候,设计好小组合作的任务,巧妙地抓住学生的质疑,精心地设计好问题。

四、时间要适当

首先,每次课堂上小组合作的次数要得当。一堂课的分组讨论不宜过多,只有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集中、深入,获得较高的质量。

其次,每次合作讨论的时间要恰当。有的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见有的学生总是“滔滔不绝”而不忍心打断,以至于拖拖拉拉浪费时间。而有的教师为了要按时完成任务,学生刚进入角色,就急于做总结,导致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其实,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要对小组学习的时间做一个大致的估算,做到心中有数。小组合作时,教师要参与到每个小组的学习与讨论之中,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机制,调整学习时间。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合作效果。

五、评价要全面

评价是否全面也是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首先,小组之间的评价。要让学生充分地考虑到每个小组是否都积极地参与到小组的合作之中,每个小组在合作中是否互相协作,每个小组是否在活动中有所创新,每个小组活动是否遵规守纪,等等。这些评价的方位要全面,因而评价的重点也要侧重于学习的过程。

其次,评价又分为自我评价和民主评价。自我评价,作为小组成员,首先要实事求是,对本组的水平及其表现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既能发现优点,也可以找出本组的不足。而民主评价则是要多发现其他组的优点,让本组从中学到某些长处。从而既促进小组成员合作的积极性,又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组与组之间友好竞争的良好氛围。

六、教师要参与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

第十一册《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法》

《小学数学教育论集》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毕学军 篇2

一、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弊端

1.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把学生按照一定的原则或者是标准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 小组之间每个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他们之间通过交流、讨论和归纳总结得出问题的答案, 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 但是, 在课后, 通过提问检查, 教师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记得有一次我让同学们把四个苹果分配到两个小筐中, 经过小组合作学习之后, 大家得出的结论竟然都是一个筐中放两个苹果。很显然, 这堂课的教学是失败的。那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通过仔细观察学生们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发现, 很多学生都是孤立地思考问题, 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合作是不存在的, 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2. 小组合作学习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足, 不能促进学困生的进步。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们被分成一个个的小组, 为每个学生的具体参与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但是, 教师并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引导和激发, 也不能为每一位同学都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因为, 无论是在大家的讨论和交流中, 还是最后的总结回答中, 总是优秀的学生比较积极主动, 学困生由于知识存储的匮乏或者思维的活跃性不够等原因, 成了学习的旁观者, 学习积极性下降, 进步微乎其微。

3.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不能充分地参与其中。

现今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一般都是在一旁巡视和指导, 但是有些教师不自觉地就把自己置身事外了, 这样, 对学生的指导有时候就做得很不到位。而且在学生们发生矛盾的时候, 不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调节和处理, 有时候会使得简单问题复杂化。学生之间经过长时间的相处, 彼此之间已经建立起了足够的默契以及互相帮助的团队意识, 但是, 学生毕竟是一个个单一的个体, 你不能保证他们对每一个问题都会有相同的看法, 因此, 矛盾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此时, 教师没有充分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弊端就凸显了出来。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解, 有时候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因此,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的效果的提高。

二、消除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弊端的具体方法

1. 作为教师, 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并积极地参加培训活动。

在小学数学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的观念以及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个人素质对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要想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必须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可以专门组织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知识以及方法特点的培训, 并请一些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上取得先进成果的教师来讲解他们的经验, 让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其中, 从思想和认识上以及理论知识层面上全面提升自己, 以此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2. 作为教师, 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师在知识体系和自身观念得到提升之后, 还要积极地把这些先进的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 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组时, 教师要能够综合考虑学生的性别、成绩、组织能力、语言能力、协调能力等诸多因素, 使每一个小组的分配都合理、恰当, 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各尽其能, 更使得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协调而高效地完成。另外, 设置的问题的难易程度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符合教学目标的规划, 而且, 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引导和调节的作用。

3. 作为教师, 要协调好学生个人思维和集体讨论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要把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程序清晰而明确地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准备, 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 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而且,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动态, 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只属于优秀生的舞台。教师要多采用引导和鼓励的方式或者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样可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毕学军 篇3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做法及思考: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需要!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 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二年级的学生才6、7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2. 明确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3. 合作、探究。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4.交流、评价。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2.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3.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4.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毕学军 篇4

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 徐兰芳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呢?小组合作学习在新授中的运用——探究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练习中的运用——互帮互学,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小组合作学习在考查中的运用——复复考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新授 练习考查 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主要以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合作为基础,合作确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 相互沟通的过程,离开了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就难以畅通地进行,在小组中学生能主动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多;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一致,往往能够想到的,不一定能全面地说出来,在小组中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锻炼了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表达自己想法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习小组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的群体协作精神能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一言而蔽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呢?下面谈谈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做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新授中的运用——探究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有的知识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反复机械地训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富有创造地探求新知,而不是学生消极地接受、机械地模仿。教师可以在新授内容中有所选择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时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如我在教一年级第二学期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列出算式12-5,再让他们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独立思考答案,然后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由于学生先是独立思考,所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在学习小组中大家一起讨论、比较、判断,得出了好几种办法,①做减法,想加法,5+7=12→12-5=7;②把5分成2和3,12-2-3=7;③把12分成10和2,10-5=5,5+2=7等。在小组讨论时,学生要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给组员听,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讨论还得出做减法想加法这个办法最快,但首先进位加法一定要练得熟,如果不熟练时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己解决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而且还使他们认识到退位减法算得快,进位加法也要算得快,不用我多说,下课后,有的学生已经找出了上学期的进位加法卡片进行练习。

我在新授二年级第一学期元、角、分这一内容时选择了为希望小学“献爱心”这一题材,让学生分小组捐款,并要求每个人都做好统计,小组工作完成后,学生不仅熟悉了元、角、分,而且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新授课中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拥有主动权,改变了单纯的教师教算法,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凡是通过学习小组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练习中的运用——互帮互学,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练习时有些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孩子们各有各的说法,意见不一,教师如果马上公布答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效果不一定好,这时教师把问题放到学习小组中让大家一起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一起交流、争执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就能掌握得更牢固了。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的时、分、秒时出示了2时55分这一钟面,这时有的学生认为是3时55分,有的认为是2时55分,教室里一下子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我让学生安静下来在学习小组中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在小组中讲了自己的想法后,再集体观察、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因为时针3时并没有走到,所以正确答案是2时55分,说错的小朋友也在小组中知道了原因。

练习中有一些题要求较高,需要学生研究探讨,这时,把题目放到学习小组中大家集思广益,一起探讨,学生也不会因为说错或说得不好而有所顾虑,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遇到的困难说出来,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讲出来全组共同解决。这样一来,教师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给了学生,让学生共同看、说、做、想,在集体的智慧中积极探索、取长补短,从而解决问题。

在练习中,学生还会碰到一些开放题,这些题目有的答案多样化,有的解题思路多种。在解决这些题目时,学生寻求答案的思维没有局限。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能忽视对学生思维发散性的锻炼。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教师事先预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如果只拘泥于书上的一种解法或答案,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由于低年级学生有时考虑问题单

一、有时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还有时想到一两种答案后往往认为已经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各自不同的想法,这样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处理应用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儿童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渐渐的挖掘出来,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如一年级第一学期出现的□+□=10、8-□=□等这些题目的答案有许多种,对于学生来说很快就能独立写出二、三种答案,通过小组交流,每个学生几乎都可以从同组其他同学那里得到另外的答案,既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也提高了学生积极性。我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答案,虽然并不要求写出所有的答案,但是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很快就能发现如果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规律就可以说出所学范围内的所有答案,小组合作学习让全体学生都有开动脑筋锻炼思维的机会,学生在互帮互学的氛围中主动地学习,这样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乐于寻找规律、思考问题全面的好习惯。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考查中的运用——复复考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一、二年级数学采用的是综合性评价考查——复复考考,复复考考是由教师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事先培训好几个组长,在考查中,各小组交流汇报后由组长按评价标准发给组员☆、○或△,最后根据☆的多少评出优胜组。

以往的考试都是由老师来考学生,要么学生到老师那儿口试,要么老师出一张试卷定分数,复复考考改变了这种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在小组中,小朋友的考试压力减轻了,他们除了自己回答问题外,还会认真倾听他人的回答,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考查中,学生看到自己得了五角星都非常高兴,即使得不到也会仔细听别人的发言从中学到自己尚未掌握好的知识。复复考考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每个人都争先当组长,当然小组中的组长可以轮流当选,不但要让在考查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当组长,还要让有进步、有新发现的学生都可以成为组长,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试一试,这样他们才有信心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由于小组各成员的表现影响到小组的总体的成绩,小组成员要靠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才能取得好成绩,各小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体现了合作与竞争的统一。

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还应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

小组合作学习要选择最佳的教学时机进行。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的教学形式很多,只有选择最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才能发挥小组的优势,决不能乱用以免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有些知识学生一看就能掌握就没有必要放到小组中解决。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少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中包括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人员组合可以过一段时间轮换,这样学生接触面就更广了。教师要照顾到小组中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平时要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以免这些学生在小组中处于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只听别人的发言而自己不动脑筋,教师可以在讨论时对这些学生多加关注,抓住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小组合作通过各成员互相探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外,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后也不能袖手旁观,要随时注意各小组的学习情况,以便在关键时给与点拨、评价。教师通过指导小组展开交流合作,不但能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中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毕学军 篇5

一、案例

《圆柱体侧面积》 教学观察:

场景观察

一个能容纳四五十人的小学教室,正前方是三尺讲台,讲台上放着一个圆柱 体模型;学生每两个人一张课桌,分成四组,每组有六到七张课桌,学生都面朝黑板坐,每人桌上有一个自制的圆柱体,剪刀,数学书和笔等学习用品,学生的座位间基本上没有多余的空间;教室后大概有七张椅子,供听课老师坐。

教学行为

(第一次前后四人小组讨论)导入部分老师复习了圆柱的相关知识,在新授部分拿出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出:要给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包上包装纸那要多大?提完问题后,学生前面两人转身和后面的两人组成四人小组,有的学生很认真地说着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让学生都停止,开始组织学生交流和汇报。

师生对话

师:怎么办?

生:剪曲面

师:怎么剪?

生:剪高;垂直剪……

师:为什么剪高展开就是包装纸的面积?

生:因为底面周长乘高 师追问:底面周长乘高是求的什么呢?

生:是曲面的面积

师继续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底面周长乘高就是曲面的面积?

生:剪开是长方形。

场景观察

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开始动手剪开曲面,并展示学生的作品。老师问学生是怎么剪的,生有讲沿高剪;有的说用尺子找,师追问怎么找?生回答垂直,沿着高剪,师用模型边剪边示范。

教学行为

(第二次四人小组讨论)师拿着刚剪好的圆柱体侧面和与之相同未剪的圆柱体,先让学生观察剪开的圆柱体侧面图与未剪开的图,然后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了一下四个问题:

1、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什么?

2、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什么?

3、展开后长方形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什么面积? 四人小组很热烈的讨论着,大概5分钟后师让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对话

师:第一个问题答案是什么?

生: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 师:你能演示给大家看吗?(师指名一生演示)

师:谁再来一边演示一边说呢?一生先指了指长方形的长,再指着圆柱的底面绕了一圈。(师再次演示)

师:第二个问题答案是什么?

生: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为什么是高呢?

生:因为是沿着高剪的。

师:要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就要知道什么?

生:长和宽,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师板书)

师:我们知道长是圆柱的周长,宽是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面积,那公式可以怎么写呢?

生:圆柱侧面积=底面面积×高(师板书)

师:是不是每次都要把侧面积展开?

生:不要,只要知道底面面积和高就行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圆柱体的侧面积(板书)

教学行为

(第三次小组合作)教学了圆柱侧面积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同桌说说怎样求圆柱侧面积的推导过程。交流后请一女生说。

谈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有了一些认识和提高:

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经常发现有些教师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

2、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在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教学,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有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处理好教学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引导小组成员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产生一种责任感,从而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4、加强教师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小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要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多给他们一些发言的机会。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教学进行全面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5、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毕学军 篇6

合作学习的成绩评价应该注意点面结合,小组成绩不等同于个人成绩,两者应该分开评价并分开奖励。比如可设立最佳小组合作奖作为对合作任务完成出色的小组的奖励,这项荣誉为该合作学习小组全体组员享有。对于个人,可以设立最佳表现奖、优秀个人奖等单项奖励作为对个体的奖励。另外,还要注意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应着眼于过程,而对个人的评价应该比较偏重于结果。班级具体的评比要求如下:

(1)每节课统计,每天评比,每周小结,每月、每期总结等(评价标准例见附表2)。要求每个副组长统计出自己组的每个同学一天中参与课堂展示的次数,填写好表格。根据次数的多少排出名次。参与次数多的同学在第二天晨会上会受到全班表扬,并且积累作为评选月优秀个人的依据。对于参与次数少(或没有参与)的同学,由组长先了解情况、谈心交流,而且这部分同学要自己写出第二天参与课堂展示的目标,第二天进行跟踪。对于问题比较大的学生老师要亲自了解情况,和学生共同讨论解决办法和拟定目标。通过这种办法,一个月进行一次大的评比、表彰、奖励(建议奖励采取多种形式)。

(2)设定各种荣誉称号,全班每周评选一次,设立专栏,贴照片进行公示。同样累计参选每月的文明称号的评选。

(3)以组为单位,每个星期进行评比“高效课堂常规评比栏”的表格,规

范好的项目就贴标签过关。每个月进行一次评比,规范到位的小组,组长可参加评选优秀小组长。

(4)建立优秀小组、优秀个人、待改进学生的专栏,每日或每周进行公布。

3、做好各项总结(1)小组长总结:组长每节课小结每位组员的当节课的加分情况或红花数,每天小结每位组员的当天得分,每周小结组员的本周得分。

(2)班主任总结:每周要评选出上周最佳展示组员,最优小组及其成员,并进行公布,且在班会课上进行表扬。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毕学军 篇7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小组合作的兴趣

皮亚杰认为,对于智慧发展来说,儿童之间的合作十分重要. 在小组学习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 不同程度的思维相互碰撞,往往会引发创造的火花,从而开阔学生思路,同时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也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正确的、错误的、全面的、片面的、简单的、复杂的各种认识差异都展现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在各种认识矛盾的交锋中集中正确意见,选择最佳思路,总结一般规律,这个过程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也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并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兴趣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获取成功的先驱. 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 教师首先应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创设教学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合作的兴趣. 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

在教材里就有许多可以发掘的情境. 例如我在教学小学 《数学 》第五册 “两步应用题 ”时 ,出示 :花店里有各种花 ,郁金香每支6元,康乃馨每支4元,大花惠兰每支5元……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陈老师想买40元左右的一束花,你能为陈老师设计一下该买哪几种花,各买几支吗? ”这是一个很好的激发探究思维和合作的实际情境. 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设计出本组的配花方案,“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案又多又好? ”这样极大地激发起同学们的小组合作的兴趣,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连平常不爱表现的孩子也一样积极地设计出各种方案,最后,推出本组的最佳方案参加全班交流.

又如我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是这样设计的:请大家统计一下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上各种车辆的情况. 播放录像:1分钟内经过校门口公路的各种车辆. 然后提问:请把统计的结果汇报一下. 全班学生都没有统计好,就问为什么来不及完成? 学生说,放得太快了,能不能再播放一遍. 我就重新播放这段录像. 再提问:谁来把统计的结果汇报一下? 同学们还是没有完成. 那怎么办呢? 能不能想想办法? 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商量,4人小组合作,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情况. 我再重新播放这段录像. 现在能汇报一下结果了吗? 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后回答: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的轿车有13辆,公共汽车是6辆,三轮车是9辆,卡车是14辆. 为什么前面两次都没有记下来,这次这么快能记下来? 你是怎样记录下来的呢? 学生就回答,我们是四人小组合作统计出的,一人记录轿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公共汽车的辆数,一人记录三轮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卡车的辆数 .

在这里, 我并没有花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但在记录过程中,学生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使小组合作成为学生的需要.

二、在小组合作中,满足心灵需求,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 归属感是一种强大的动因. 当一个成年人认为自己在所处的生活圈里是有意义的一员时,就会对自己感到满意.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也有这类归属感的要求,要求自己有存在的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 美国心理学家、学生行为咨询专家通过调查指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 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 学习是认知的过程, 也是满足学生需要的过程. 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 那么,传统的课堂是否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呢? 回答是否定的.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遵照传统的教室布局、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连课桌椅也一律按照“秧田式”进行摆放. 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 这种课堂教学, 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归属和自尊的需要,于是,厌学就成了部分学生的必然选择. 而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场所和机会, 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与活力,为学生创造了与教师、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满温情与友爱、 互助与竞争. 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 同时又通过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 真正体验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我在教学“乘法分配率”一课时,从满足学生的“需要” 入手,导入新课时是这样进行的,“同学们昨天调查了绿色市场卖菜的叔叔阿姨们是怎样算账的,你知道他们为什么算得那么快? 发现秘密了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探求其中奥秘的强烈欲望被点燃了,开始窃窃私语. 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全班小组讨论交流课前调查的结果. 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 也就满足了每名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要求.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毕学军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100-01

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二年级的学生,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新课标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2、明确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

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下调查吧!然后给孩子们讲明了调查中应注意的问题,并随时解答孩子们在调查过程中的疑问.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3、合作、探究。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一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4、交流、评价。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小五星或小红旗以示奖励。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2、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竟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3、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做出恰到好处的指导。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分不开的。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毕学军 篇9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清凉山镇小学李科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进行全面提升,还可以为体育课堂教学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并逐步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积极地贡献。

【关键词】小学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际运用

合作学习是我国的课程改革所着力强调并且提倡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是我国教育课改中的一个亮点所在。合作学习的模式主要是以课程的教学,作为其人际互动的基础和大前提,并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强调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加强,进而以此为基础,为教学的理论研究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新课标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主旨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意识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团体精神。要使他们体会到不仅要为了个人的荣誉,更重要的是要他们体验到为集体荣誉而奋斗的感受。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尊重他人,发现他人的闪光点、以大局为重的集体观和良好的现代竞争意识。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合作学习的模式,一方面可以逐步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另一方面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体育教学既是技能的培养,也是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一门学科,它既有团体项目也有个人竞技,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渗透在教学的方方面面,使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逐渐正确地认识自我,形成信任、交流、了解的伙伴关系,在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学会分工、合作,学会正确评价他人和自己。

一、合作学习的教学程序

小组合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文化课这一块来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体育组也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体育教学的合作学习的教学程序,主要通过体育教学中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竞争与评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这套教学流程是在文化课的课堂学习流程中衍生出来的,既符合学生已经习惯的学习模式,又有体育课教学的.自身特点,下面就这五步教学程序做一简要叙述:

1.预热导学。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热身活动,为新学习活动做铺垫。热身运动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它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小组合作学习的体育课上,除了要把握好时间和运动量,内容的针对性,形式的新颖、有趣、多样性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进行评价。以前学生总是奔着新课而来,对于辅助教学的热身运动不是很重视,热身质量不高,往往会出现新动作不敢做或存在运动安全隐患的现象,自从小组评价以来,热身运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效果明显。

2.目标展示。集中学习讨论动作要领、运动要求、注意事项、师生示范尝试学习。这一环节和传统的教学基本一致,就是通过老师的讲授和师生的示范把运动的要求、要领、注意事项和评价标准传达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同时各小组长明确自己的责任和组织要求,()为下一步的分组自学和合作学习做好充分的知识原理准备和练习组织准备。

3.合作探究。小组学练,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在明确学习任务和组织要求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是课堂的主体环节。这一过程中主要通过“兵教兵”的帮扶学习和小组的合作学习来实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在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后,小组长要设计本组展示的形式,这是小组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时机。

4.展示提升。表演展示,对照评比,纠错补漏,体验成功,这一环节是对学习情况的一个检查与反馈。通过组与组之间的“较量”或小组自身的展示来暴露技能的掌握情况,师生共同点评,既要说明失误或错误的原因又要进行量化,当然更多的应当是给予肯定和鼓励,最终评出优胜小组让其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用文艺性的形式(出个节目)对后进小组予以“处罚”。

5.小结反思。交流体会,总结经验,放松身心。每节课都应当对学习情况做一总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谈谈学到了什么,当然包括体育课的学习内容也包括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同伴之间的关系等,最后做好放松运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轻松地迎接接下来的学习和活动。

以上这五步,事实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灵活运用,变通处理,不可生搬硬套。

二、合作学习实际运用与注意的事项

1.精心设计,合理组织。合作学习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分组,创设一种民主化的教学思路。但教师课前必须进行精心地设计和合理地组织。要根据大纲、教材的要求,打破文化课的分组要求,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充分征求个人意见和建议,确定、统计、整理、汇总,找出较为理想的分组方案,并在课前做好体育委员、各小组长的培训工作。另外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灵活地运用分组,让学生有广泛的合作、接触、交流机会,多进行交换角色的分组合作,使体育课既讲究效果又追求合理。

2.正确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的“收”就是统一集中的教学;所谓的“放”就是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合作学习就是要进行“开放式”,“交互式”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自由分配的时间。这种教学思路并不是“放羊式”教学,信马由缰,而是在师生集中学习和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自主解决问题之后的合作,是有目的、有秩序地合作,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的智慧和力量,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做到“言而不死,活而不乱”,“统而有法”,“收的及时,放得灵活”,收放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如:目标展示环节中,教师要集中讲解或归纳动作的重难点,保护与帮助,强调安全问题、组织的分工、身心恢复则要求运用“收”的形式;在合作探究和展示提升环节中则要通过交流、讨论、探究、尝试的自主发挥过程中,则可以用“放”的形式。只要放得开尽量以“放”为主,尽可能给学生创设更多的练习空间、自主空间、选择空间。

3.体现“练”与“赛”相结合的原则。“有练有赛,先练后赛”这是体育教学中的原则。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如果教师一味强调学生的练习,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与学习动机;只是一味地赛,学生的动作技术就达不到标准要求,甚至会产生安全问题。所以,应遵循人的认知规律,要先易后难,先练后赛,有一定的梯度,这样学生既掌握了体育的基本技能,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和精神品质。

4.评价与创新相结合。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提高上,学生参与体育的心理需求上,学生技能技术掌握的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尤其要关注那些运动水平不高但有进步的学生,心理上有障碍但有效的突破的学生,既要评点每一个学习小组更要评价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全面评价,既评价动作的掌握情况还要评价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创新是在体育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自有的表象借助评议的交流形式,进行各种的创新思维活动,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突出创新,使体育课生动活泼,富有创意。

小组合作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机会在较为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同伴的动作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伙伴交流自己的感受,更好地达到较快掌握动作技术的目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为终生发展和体育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霞。浅议合作教学模式[M].现代教学资讯,,(9)。

[2]张呈伟。试论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活动开展[M].教学园地,,(10)。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毕学军 篇10

苌池联校

李存明

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而要实施这个重要的目标,显然依靠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无法达到的,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的重要途径,有了合作学习,更便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信息的传递,并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走进数学课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呢?往往在一些公开课及其它课,老师都安排了合作学习,但总是人作秀的感觉,课堂气氛热热闹闹,但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不是太简单,就是根本没有必要,这就说明,如何把握,组织好有效的“合作学习”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相当高。

一、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合作学习就是确立新的学习动机,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每一个学生“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哪怕是能力最差的学生,也能在活动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加入到小组的讨论、辩论中去体验。如果自己动脑,“自己并不是什么都不行”,为此要在教育思想上来一个根本的转变。转变过去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应当该为:“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所谓“吸引”就是“使儿童乐意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来”,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教师要做的是激活学生自我发展的欲望,激活学生生存,求知,成功和创新的欲望。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选择机会。

二、教师合理组织是关键。

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师生之间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前提。教师已不在是领导者,而是已成为合作学习中的一员,他起的作用已不是主导主要,老师的观点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而要经过小组的论证,才能确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走下“讲台”与学生融为一体。

三、教师要注重培养小组的组织能力,评价能力。

怎样去组织合作学习,首先要分工明确,要让小组成员每人都有任务,都有事可做,这样就可以使成员不至于游离于活动中。其二,培养学生评判能力;小组学习的形式为学生相互评估提供了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组内组外相互评估让学生在认真审视其他同学的思维过程中正确作出判断,并对照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他人之长处,修正自己以及他人的错误,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四、教学中要重视合作学习对教学难点的辅助。

合作学习一定要有意义,要不然就变成了一堂课的点缀,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就应该注意“质”的问题。首先,老师在设置“问”时一定要有合作的必要,要有一定的深度能通过问题拓展知识。让学生个性的思维。其二,教师组织汇报时一定不要草草了事,给的时间太少,一提问少数活跃份子回答,而其他成员还没完成自己的任务这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所以老师就要组织小组交流,个别组与其他组的交流。其三,合作学习一定要贯穿自主探究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自己的想法,这样小组成员才能准确判断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其四,在一些课堂中看到学生在激烈的讨论而老师只是这儿走走,那儿看看,而没有与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因此老师应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才能更好的参与合作交流。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毕学军 篇11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数学;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学习就是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學教育十分受关注的学习方式。在当今社会中,无论哪一领域、阶层,合作需求比重逐渐提高,合作意识、能力、策略也是社会重点考虑因素,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因此,处于该种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十分重要。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主要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在学习过程中,合作性作为研究性学习重要特征,小组合作作为学习、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一种创意性策略体系、教学理论。现阶段,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教学中广泛运用,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开展教学互动,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促使学生社会性、个性能够协作发展,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合作沟通的能力,促使学生社会技能、心理品质的有效提升。然而,因大多数小学生年龄较小,绝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合作技能、竞争意识不强,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常会出现一些问题,部分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只是一种教学方式,使得小组合作形式化。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参与率不高,市场出现好学生一言堂和各唱各调情况。通过合作学习代练和代讲,在教学评价时,不注重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道姓,不重视集体评价。因上述现象,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和学生个性教育相违背。

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前言明确提出,开展有效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记忆、模仿,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关键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合作学习机制,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教学氛围,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可有效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向未来社会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过程,就是善于交流和加强合作的过程,是一种充分展示学生错误、正确的思维的过冲,在和他人合作过程中,体验如何解决问题。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十分重要。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加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自身要学会合作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交流技巧、合作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学习方式不断变化,要求教师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注意时刻变化身份,有时是促进者、有时是合作者、激励着、帮助者。针对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教师角色是合作者、促进者。按照学习任务难度、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充当指导者。在指导学生新知识提炼和运用时,教师是一种引导者,认真倾听学生汇报,主动回到学生所提问题,概括学生结论,提高学生新知识运用能力,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意见。尤其是不同学生分工问题,教师应及时综合各种观点,与学生正确交流、合作,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2.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秧田式作为排列,选择分层异步方式,一般为四至六人一组。按照班内实际情况,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生集中在一个小组,在学生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通过组间竞争方式,使每位学生能够自我展示,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逐渐提升。同时,在合作中,应明确分工,让每一位学生担任特定角色,各角色也应相互轮换,提高学习互动性。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合理设计教学情境,在学生在具体、生动情境中学习,以达到事半功倍效果。例如刘先生有90元,买了25本册子,一本3元,还剩多少钱?如果这样问学生,学生自然会枯燥无味,如果这样问:刘先生有90元钱,准备去文具店买儿童节礼品,打算买3元一本的册子给她女儿,大家说他带的钱购买吗?通过这种形式的提问,让数学问题更具显示意义,又无需套用解题规律,让学生学起来更加乐趣,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整合学科,积极营造和谐、温馨课堂环境。针对小学教师而言,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应重视的凸显问题,教师与教师间应积极讨论学生问题,共同分析原因,强化方法指导,避免出现形式化合作学习。同时,应加强学科整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加入音乐或语文等相关内容,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团队协作意识,合作学习是一个众学生之精华的过程,实现完美学习和教学的目的,通过分析和总结,积极营造一个合作学习和主动合作的数学课堂十分重要。因小学生思维能力不高,短时间无法明白课堂合作,必须慢慢培养小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要想提升学生合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逐步、分措施培养学生意识,使学生在合作、交往过程中,感受合作意识和合作的成功喜悦,树立合作意识。因此,在整合学科基础上,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课堂环境,对小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小组合作形式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如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避免小组合作形式化,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培养合作能力、合作精神,学会自主探索,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 武志强.小学数学教学构建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34.

[2] 季艳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考试周刊,2011,(68):89-90.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毕学军 篇12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 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 以提高个体学习动力和能力为目的,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与合作, 从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突破和解决小组合作学习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数学教学中, 学生只有在民主、愉悦、自主的课堂氛围中, 学习热情才会高涨, 才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努力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中让学生敢于提看法、讲数理、论依据, 树立学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 诱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 过去的普遍做法是:教师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和区别分别告诉学生, 或板书在黑板上, 然后让学生读、背, 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现在, 教师为了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教师先发给每组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纸片, 让学生利用直尺和三角板想办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学生有的利用三角板量角, 有的用直尺测边, 有的在交流, 有的在记录, 有的在争论, 也有的试图找出与别人不同的特点。最后, 由小组长汇报探究结果, 全班进行交流, 获得结论。通过这样的形式,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新授课中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能让学生拥有主动权, 改变了单纯的教师教算法, 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凡是通过学习小组能解决的问题, 就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 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小组合作学习应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练习时有些学生容易出错的题, 孩子们各有各的说法, 意见一时不能统一, 如果教师马上公布答案,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学习效果不一定好, 这时教师把问题放到学习小组中让大家一起思考, 最后得出结论, 学生在交流、争执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所学的知识就能掌握地更牢固。

教学中有一些内容深入生活, 需要学生研究探讨, 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材第58~60页的内容“旅游费用”, 把这类题目放到学习小组中大家集思广益, 一起探讨, 学生也不会因为说错或说得不好而有所顾虑, 大家畅所欲言, 把自己遇到的困难说出来, 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讲出来全组共同解决。这样, 教师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给了学生, 让学生共同看、说、做、想, 在集体的智慧中积极探索、取长补短, 从而解决了问题。

有时, 学生还会碰到开放题, 这些题目有的答案多样化, 有的解题思路多种。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教材中的“点阵中规律”,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 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教师事先预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 如果只拘泥于书上的一种解法或答案, 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各自不同的想法, 这样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处理应用问题的能力, 也能培养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 儿童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渐渐地挖掘出来, 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小组合作学习应注重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离不开评价。因此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评价, 从而更好地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合作, 大胆探究的积极性。

评价方式: (1) 教师评价。老师根据每个小组在每堂课中的表现和完成作业情况, 给每个小组进行评价, 评选出优胜小组。 (2) 小组互相评价。老师带领学生评出本周的最佳小组、进步最大小组。

奖励办法:星级制。在班内设立“学习擂台”公布栏, 每节课的优胜小组得一颗星, 五颗星换成一颗小太阳。每周的最佳小组得两颗小太阳, 进步最大小组得两颗小太阳。每个月根据小太阳和星星的多少评选出“月最佳小组”, 并颁发奖牌, 作永久收藏。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局限性及解决办法

现在, 有些老师不管合作的时机和合作的必要, 一律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从表面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 许多内容选择地不恰当, 讨论时间分配也不合理, 多数问题讨论不深不透, 只是一种形式, 不是有效的合作。

为了克服以上局限, 应做到: (1) 要有探讨价值的问题。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 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 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 也不是每节课都适合合作学习。 (2) 要交给学生合作的技能。要教给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表达、学会分工与合作。 (3) 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并不是教师可以撒手不管的, 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 适时进行点拨引导, 在此基础上迅速进行思考, 教师做出恰当的选择。 (4) 在教学中, 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 设计合作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5) 合作学习要有针对性, 要注意问题的设计, 要结合内容的实际, 要突出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规律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或动手实践的方式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是当前受研究者重视的一种学习形式, 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改善了课堂氛围,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促进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协调的合作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衡水湖实地考察有感下一篇:跳起来拿高薪_职场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