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教学论文

2024-12-05

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教学论文(精选12篇)

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教学论文 篇1

在课堂上,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 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 仔细观察, 就可以发现, 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小组合作的几大要素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 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 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 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 并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显然, 如果这些要素课堂上都不具备, 那么这样的小组讨论就完全是形式的。如在一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上, 老师让小组合作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小组汇报时, 有一个学生说:“我称的是竖笛, 它的重量是8克。”“是8克吗?”老师再一次问道。坐在边上的同学提醒了一下:“它的重量是85克。”这个学生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为什么会出现第一次说是8克的情况呢?就是因为小组里没有人在做记录。这就涉及到对测量数据的严谨科学态度的养成问题, 而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正是来源于:小组里没有分工, 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很明显, 这样一来, 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就被抹杀了。那么, 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我也在教学中不断探索, 下面谈谈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新授中的运用———探求新知,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 有的知识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有的知识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 学生反复机械地训练, 即使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教师可以在新授内容中有所选择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 有时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如我在教一年级《20以内的减法》时, 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列出算式“12-5”, 再让他们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独立思考答案, 然后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由于学生先是独立思考, 所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在学习小组中大家一起讨论、比较、判断, 得出了好几种办法。在小组讨论时, 学生要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给组员听, 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并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自己解决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认识到了退位减法算得快, 进位加法也要算得快。不用我多说, 下课后, 有的学生已经找出了进位加法卡片进行练习。我在新授元、角、分这一内容时选择了为希望小学“献爱心”这一题材, 让学生分小组捐款, 并要求每个人都做好统计, 小组工作完成后, 学生不仅熟悉了元、角、分, 而且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新授课中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能让学生拥有主动权, 改变了单纯的教师教算法, 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凡是通过学习小组能解决的问题, 就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 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练习中的运用———互帮互学, 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练习时学生对容易出错的题各有各的说法, 教师如果马上公布答案,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学习效果不一定好, 这时教师把问题放到学习小组中让大家一起思考, 最后得出结论, 学生在一起交流、争执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了。例如我在教学时、分、秒时, 出示了2时55分这一钟面, 这时有的学生认为是3时55分, 有的认为是2时55分, 教室里一下子分成了“两派”, 我让学生安静下来在学习小组中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在小组中讲了自己的想法后, 再集体观察、讨论, 最终达成共识。这样一来, 教师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给了学生, 让学生共同看、说、做、想, 在集体的智慧中积极探索、取长补短, 从而解决问题。在练习中, 学生还会碰到一些开放题, 这些题目有的答案多样化, 有的有多种解题思路。在解决这些题目时, 学生寻求答案的思维没有局限。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不能忽视对学生思维发散性的锻炼。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 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教师事先预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 如果只拘泥于书上的一种解法或答案, 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低年级学生有时考虑问题单一, 有时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还有时想到一两种答案后往往认为已经解决问题, 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各自不同的想法, 这样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处理应用问题的能力, 也能培养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 儿童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渐渐地挖掘出来, 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如一年级第一学期出现的□+□=12、8-□=□等这些题目的答案有许多种, 对于学生来说很快就能独立写出二、三种答案, 通过小组交流, 每个学生几乎都可以从同组其他同学那里得到另外的答案, 既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又提高了学生积极性。我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答案, 虽然并不要求写出所有的答案, 但是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们很快就能发现如果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规律就可以说出所学范围内的所有答案, 小组合作学习让全体学生都有开动脑筋锻炼思维的机会, 学生在互帮互学的氛围中主动地学习, 这样不但解决了问题, 而且培养了学生乐于寻找规律、思考问题全面的好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教学论文 篇2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看到这段文字,我不由地想到:现在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就是“共生”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吗?现在越来越多的班主任在安排学生座次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配,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给每个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一直都觉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名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在平时的管理上难免会出现漏洞、有检查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在平时学生记作业、改错题、背诵上,有很多同学钻空子,完不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进行分组后,组长就充当“小老师”,能够随时监督组员学习,哪项任务不完成都能被查出来,这样使不学习的学生没有空子可钻,作业也都能完成了。另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上课时每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不主动学习或开小差、或玩东西,小组合作学习以后,上课时每一个环节都会有组长进行检查组员监督,不会的问题小组内的同学就得给他讲,大家都等着他,如果每次都这样那个学生自然会觉得很没有面子,这样不学习的学生也会跟着学,而且进步很大,教师再加以鼓励,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小组内的同学共同学习,互帮互助,一起体验探究的乐趣、分享学习的快乐,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然界里的那种“共生”效应。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究 篇3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率先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笔者结合数字电路中“555集成电路应用” 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究。

《555集成电路应用》以合作学习的现代教学思想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为指导,以学生所熟悉的555集成电路基本功能相关知识为背景,结合学生已掌握555集成电路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及多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要求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个实用的555定时器电路。

一、布置任务

一周前,当讲解完555集成电路的基本功能和由555集成电路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及多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后,笔者就向全班同学布置了一个作业,即课后请同学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个实用的555定时器电路。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笔者首先根据全班学生的学业水平、兴趣、性别、家庭背景、住校与否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将全班分为4个小组,以六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其次,分别向四个小组布置任务:第一组设计制作电压监视器(单稳态触发器的应用),第二组设计制作门灯延时电路(单稳态触发器的应用),第三组设计制作报警电路(多谐振荡器的应用),第四组设计制作转向闪光电路(多谐振荡器的应用)。

二、活动过程

在接下来一周时间了四个小组分别进行了活动:

一是到图书馆查找有关电压监视器的资料、到学校各个场所实地观察哪些地方使用了门灯延时电路、找出现实生活中使用了报警电路的场所、到校外某摩托车、电动车修理店,向修理师傅请教摩托车、电动车转向灯工作过程。

二是上网查找、下载有关资料,请教老师。

三是小组讨论,设计电路,和指导老师一起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验证电路的可行性。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分别完成绘制电原理图、设计装配图、准备好要使用的仪器设备、购买元器件、安装、焊接、调试,完成各自电路的制作。

四是分别撰写制作电路的小组合作学习工作报告。

三、最后各小组汇报与交流合作学习成果

1.第一组:制作好电压监视器

(1)两位小组成员将制作好的电压监视器现场操作。

(2)一位小组成员介绍设计电路的思路、分析电路的工作过程以及电路设计制作中的困难,解决的方法。

(3)教师对第一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指出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像万用表的档位开关那样,通过换档就可以测量不同的电压值。要求该合作小组课后完善和改进此电路:通过增加换档开关转换,制作成多档电压监视器。

2.第二组:制作好门灯延时电路

(1)两位小组成员将制作好的门灯延时电路安装好。

(2)小组汇报,介绍设计电路的思路、分析电路的工作过程。

(3)教师对第二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提出课后对电路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①合并双电源,②用可控硅取代继电器。

3.第三组:制作好报警电路

(1)两位小组成员将制作好报警电路安装在教室的窗台上并演示操作。

(2)一位小组成员将本组同学进行课外学习活动的录像片在投影仪上播放。

(3)一位小组成员展示学生制作的多媒体动画,讲解电路工作原理,演示工作过程。

(4)教师对第三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指出若将细铜丝转换成磁铁块,可以增加报警电路的可靠性,课后考虑如何改进?

4.第四组:制作好转向闪光电路

(1)用泡沫贴片在黑板上贴出转向闪光电路原理图。

(2)一位小组成员将制作好的转向闪光电路安装在一辆玩具电动车上,进行转向闪光操作。

(3)一位小组成员充当情景解说员。

(4)演示完毕后,一位小组成员介绍设计电路的思路:汽车、摩托车、电瓶车等转向灯的亮暗是按一定频率闪烁的,原电路是通过簧片的变形来实现转向灯闪烁的,受温度影响较大,闪烁频率变化也较大,而用555多谐振荡器设计的转向闪光电路受温度影响较小,振荡频率也较稳定。

(5)教师对第四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指出:此电路可以做到左右灯闪烁时间完全相等,只要改变一下输出电路的接法(拼图移动)。

本次小组合作学习是成功的,它符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教师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中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为指导,以“动手做一做”为主题,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根本,以制作实用的555定时器应用电路为主线,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学生课外学习活动和课堂学习成果展示汇报,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实现了在合作学习中人人参与学习,个个互动补充,尝试了共同成功的喜悦。

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教学论文 篇4

有效实施教学案教学, 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是教师要找准角色位置, 注意角色位置的转换, 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一、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 有效组织分组学习

合作学习有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学活动过程中全员性的合作学习, 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其中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最深受教师的青睐。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有“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 组织引导调控好学生的分组合作学习, 选择分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 适时调控教学策略, 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 教育学生学会倾听, 学会交流, 学会协作, 学会分享。教师必须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认真设计, 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每次合作都要有一定的内涵, 要明确对学生理解课文、培养能力有帮助, 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及性别、个性、兴趣特长等方面的特点分组, 以此来保证成员间的差异性、互补性和组间竞争的公平性。小组内成员的搭配要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干, 而且都干“正事”, 如组长、副组长、书写员、组织员、表达员、检查记录员、补充发言人等, 防止有的学生心不在焉与词不达意, 还要防止有的学生一言不发, 有的滔滔不绝, 说个不停, 你说你的, 我说我的, 互不相干, 或者两个人一起随便谈谈, 说的内容与讨论的问题并无关联。要做到这些, 不能完全依赖学生, 教师的首席作用必须要有体现。

二、教师的首席作用体现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文本, 思考问题, 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 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学习是华而不实的。通过独立思考, 学生会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再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到新的境界。教师要舍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文本, 思考问题、合作学习。课堂上, 要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沉下来阅读, 沉下心来思考;让学生静思默想, 默默读书、默默品味, 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 加深体验和理解, 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挚的情感体验, 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时上公开课, 为了眩目、热闹, 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准备, 收集相关的资料, 运用光、电、声、色等高科技手段, 让学生说、学、板、画, 耳目一新, 平时则涛声依旧。这种教学流程是“规范”化的, 时间安排“规定”化的教学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另外, 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讨论交流的时间, 不能刚刚进入到合作学习的情境就匆匆收场, 这样的合作学习也达不到合作的目的。

三、发挥教师首席作用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首席作用还体现在教师既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引领者、参与者。

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与学生的合作, 教师也是合作学习中的参与者, 教师可以走下讲台, 走到学生当中, 俯下身子与学生一起探讨, 以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民主平等和相互融合的和谐关系, 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 有时还可以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对话等, 在相互学习、平等对话中实现锁定的教学目标, 共同体验学习过程成功的快乐。

以上是我在教学案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上的一点浅薄的认识, 不当之处愿与大家交流。

摘要:有效实施教学案教学, 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是教师要找准角色位置, 注意角色位置的转换, 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5

桃村中学孙谭华

从松山听课回来以后两个月的时间里,近日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在自己的课堂上要不要将外出学习的课堂照搬到我们的课堂上来呢?这是不是适合我们的课、我们的学生呢?下面是我在近一段时间在历史课任务分配、问题讨论及新授课讲课方面的一些实践和想法。

1、历史课任务分配实践。我们可以将一节课的历史内容分解成与小组数相同的几个问题,每组一个或两个问题,可以教师指派,也可抽签分派,看哪个组答得最快最准确。一般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将问题列在黑板上,学生看书、讨论归纳后派代表到黑板上将答案板书出来,其他小组到黑板上修改补充,然后教师讲评;第二种是教师出示问题后,学生看书、讨论,将答案整理归纳,然后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后教师讲评。

2、合作学习的讨论实践。我们可以将每节课中最重要最难理解的问题,让所有的组都一起讨论解决。当然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将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然后将问题分配给各个小组或者小组自己选择;二是各组讨论归纳答案,一个组先答,其他组补充、纠错。通过实践,前一种方式更容易操作,也容易腾出时间来讲评。

3、(想法)合作学习中讲新授课。我们在上新授课时可以将历史学习内容分成与小组数目相当的部分,让各组自由选择,或者抽签决定某组讲哪一部分内容。任务接受之后,各个小组成员首先要自主学习,然后讨论决定采用的讲课方式。讲课方式可以是推荐某一个人代表全组讲课,小组同学给讲课者提供自己的建议,讲课者在有任务时,可以让各小组同学分别去完成,讲完之后,学生分组进行评议,给出一个分数,并陈述理由,讲课者自行评价,最后老师总评。

以上看法仅是我个人的浅显认识,请大家批评指正。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048-01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重要学习之一,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做到以卜几点:

一、优化组合,强化合作

1.合理组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组织

合作交流小组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组建好的合作学习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

2.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

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这“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竞争力。

3.培养学生掌握社交技能

导致合作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交流,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也不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方法 社交技能。所以教师最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

二、创设问题情境,当好引导者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引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前向学生提出合作建设。

三、优化师生关系,当好合作者

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又变为一个合作者,要使小组合作真正有成效,教师除适时的组织、引导外,还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在内容,时间,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都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平等的,建设性地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袖于旁观,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要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但不盲从。要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让学生树立“我与大家”,“我与集体”的观念。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是实施合作交流学习的关键。老师应注重在学生中培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敢于承认自身不足和虚心向他人请教的良好风尚,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

四、合作交流,培养协作意识

“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于段,是开展的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取了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交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五、以学生为主体,当好指导者

教师要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变换角色,这是新课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在指导合作小组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与应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者,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

六、以生为本,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1.评价原则正面化,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2.评价内容重点化,使学生反思学习的得失;

3.评价方法多样化,使学生全方面了解自己;

要实现评价方法多元。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①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②关注共性,更关注个性。

正如美国数学教育家舍弗尔德所提倡的:教学应主要由“全班性的讨论”和“分组讨论”这两个环节组成。因此,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合作学习才能体现出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教学论文 篇7

一、营造氛围, 让小组合作成为学生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合作探究的氛围, 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营造合作的氛围需要教师改变教学的观念, 突出“学”为主体的思想, 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实现了“1+1>2”的目的, 从而使合作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让合作变成学生的第一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互助互动需要教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探究的深度和广度, 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如在学习苏科版七年级下册《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进行自主探究、讨论, 从而得出平行线判定的定理。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通过利用作业本中的横线再画出一条截线, 构建出三线八角, 再通过度量角的度数来发现不同位置角的关系, 由此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出合作的氛围, 让学生在小组内探究交流, 这样学生在比较和讨论中就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 在进行小组活动时, 有的学生善于操作, 有的学生善于总结, 通过从现象中发现本质, 并在展示中体现, 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也让学生在教师的整体评价下收获到荣誉感和成就感,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小组互动合作。

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民主的氛围, 可以使学生更加乐于参与活动, 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带来的成功感,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科学分组,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

小组合作的前提是将学生科学地分组。在分组时, 一般本着同组异构的原则, 将不同学习程度、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划分为一组, 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也有利于组际之间的竞争。同时, 为了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部分课时教学时还可以进行分层分组,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 让他们进行交流与合作, 使所有学生都能在现有层次上提升自己。

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中心对称图形 (一) 平行四边形》时, 对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师可以按照同组异构的方式进行分组, 这样学生可以发挥出自己的特长, 从不同角度得出结果。如成绩好的学生可能只想到了边、角、对角线, 而忽视了对称性, 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则可能通过操作最先发现其对称性, 从而实现互补;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时, 教师根据预设可以按照成绩进行分组, 在题目的设计时考虑到各层学生的需求, 如优等生组可以探究两个相同正方形绕其中一个中心旋转重合部分面积的问题, 中等生组可以探究矩形和菱形作为特殊平行四边形带来的对角线不同等问题, 成绩比较差的小组则可以探究特殊平行四边形特殊的地方, 从而得出特殊引发出各方面性质的不同。这样的分层探究, 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也可以真正体现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科学分组让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也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根据不同需求安排不同分组, 使学生在现有层次上得到了最大化的提升, 也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活动经验。

三、思维碰撞, 实现小组合作中的共生共赢

小组合作的目的在于实现共生共赢, 学生通过在小组内的交流, 产生了思维的碰撞, 使不同的思想进行融合, 这样就可以生成更多的教学资源, 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大胆放手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思考与发现,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让学生在整合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时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 在思维碰撞中还会有新的生成, 这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希望看到的现象, 也最能体现出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时,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与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关系,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 探究的初级结果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个数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继续探究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这样也就生成了根的判别式与顶点坐标中纵坐标的关系, 从而将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结合在一起, 帮助学生站在函数的角度来看方程。这样的探究活动实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 让很简单的问题在探究中得到升华, 也就使学生向更深层进行挖掘, 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共赢。

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教学论文 篇8

参考文献

[1]李炳亭.杜郎口“旋风”.

初探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篇9

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有利于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位学生教学的不足, 尤其是对这些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通过学生的互动、个体之间不同的认识、观点、解法, 通过合作学习共享这些资源, 某一方面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在这一方面表现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 达到人人教我, 我教人人的目的。

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性格特长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做到每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比例相当, 在实施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定期进行人员的调整, 以保证小组间竞争的活力, 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 只有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有了交流的需要后, 才适宜展开合作学习。这时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 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我认为这样的合作才有价值。小组交流前让每个学生有准备, 如在小组交流中说哪几句话, 怎么说, 而不是毫无准备, 信口开河。在合作学习中, 会出现一些“小老师”、“小权威”, 他们发言的机会很多, 而有些学生发言机会则很少。为此, 在小组交流中, 大力提倡每个组员都能发表意见, 话可长可短。组内其他同学发言时, 要学会倾听。有效的倾听能帮助学生博采众长, 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学生触类旁通, 萌发灵感;还能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小组交流的语言教师要作示范。在小组合作时, 要求学生发言的音量要适当, 声音太响亮要影响其他组的学习, 太轻了会影响本组的合作, 以本组成员能听清楚为宜。小组合作结束, 在进行小组学习情况汇报时, 不要面向老师, 与同伴间要有眼神的交流。要合理安排合作讨论的时间, 时间过长会使学生厌倦, 时间过短又只是流于形式, 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此外, 要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 如果教师用同一种标准来评价学生所取得的成绩, 是不科学, 不合理的。因此, 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方式来正确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 可以通过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核心, 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 我们要善于把握好讨论的契机, 选择好讨论的内容, 使讨论成为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学习不要泛滥, 教师必须选择好小组学习的内容, 通过自己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认为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适合开展小组学习: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时候, 开展合作;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 而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 开展合作;当知识出现难点、疑点, 而使学生思维受阻, 或优秀学生提出新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时, 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 而应当及时抓住学生愤悱心理, 组织小组讨论, 促使学生思考探究, 合作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 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 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 开展合作, 当某一问题有多种思路或解法时, 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经常进行发散性训练, 会使学生广开思路萌发创造性思维;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 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 开展合作;教学中, 教师不能把某一知识的重点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 因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什么, 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 怎么做。这样学生对规律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当学习任务较大, 需要分工合作的时候, 开展合作。例如, 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 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 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 决定谁来数, 谁来记, 然后才能合作, 显然面对这个较大的任务, 仅凭学生个体去完成, 费时费力。此时, 十分需要由小组合理分工合作完成, 学生能明确意识到这一点。因而, 合作起来必然有成效。

在教学中, 只要我们设计好合作讨论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 掌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就一定能发挥它的效能, 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愉悦的合作学习中, 知识得到充实、能力得到培养。教师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和主动探究,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理解, 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和碰撞。让学生多一点个性张扬, 少一点自我贬抑;多一份自信与自尊, 少一点自轻与自贱, 多一点自主选择与自主承担, 少一点轻信盲从与不负责任。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篇10

一、建立学习小组, 逐步掌握学习技巧

现在很多小组合作没有真正体现合作意义, 其原因在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不愿意聆听他人的意见, 都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又因为小学生的自制力弱, 合作意识淡薄, 因此, 想要实施小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 分阶段培养学习小组的原则

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 他们对合作的概念理解不深, 因此小组训练应从基础开始, 对每个人进行分工:有人分析问题, 有人针对问题进行操作, 有人总结问题, 然后更换位置。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了解各个“岗位”并不断适应小组合作的氛围。

2.“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

小学生的自制力不同, 反应能力以及接受能力不同, 就会导致小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反应不同。因此, 在小组中应该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3. 小组内部成员编号原则

在进行小组合作前, 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及表现情况按1~4进行编号。在讨论前教师不透露让编号为几的学生进行发言, 在讨论完毕后由教师指定某个编号进行总结, 这样在讨论过程中每位学生都会去思考, 让每位学生都有成为中心人物的意识。

4. 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原则

教师组织小组活动就是希望小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分工, 那么他们就会像一盘散沙一样, 不能体会到小组合作的意义。我班共有40 名学生, 刚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时, 他们陷入一片混乱, 对合作学习完全没有概念, 但他们对这种学习方式兴趣很高。针对我班的具体情况, 我将他们分成10 组, 并针对每名学生布置了相应的任务:2 名组长, 负责问题的组织;1 名操作员, 负责问题的具体操作;1 名汇报员, 负责向班级汇报小组的情况。在这次活动中, 每位学生都做得很好, 尽职尽责, 在这个小组中他们学会了彼此间相互信任, 不断合作。为了让每位学生可以了解各个岗位, 我也在一周后进行组内人员职责的调整, 让他们知道每个岗位都是重要的, 缺一不可。

二、仔细钻研教材, 精选合作学习内容

教师在提供给小学生小组学习的内容时, 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合作能力、认知能力进行出题。在选题过程中找一些可以发散小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题, 让小学生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努力完成不了学习任务, 必须整合整个小组的智慧才能完成。以下几点学习内容适合小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1. 实践活动内容

在实践活动中, 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些内容, 这些内容对小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都有要求, 这类活动的答案具有开放性,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具有趣味性, 这类内容是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教学中首选的内容。

2. 操作实施探究性内容

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是活泼好动的, 缺少对知识的探索力和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 因此, 在小学生小组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充足的条件进行知识探索,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动手实践掌握新知识。

3. 需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中不是要求教师对小组活动进行干涉, 而是深入小组内部去, 不断了解学生小组成员内部讨论过程, 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 从而进行下面活动的调节。

在教学生认识图形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根据身边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例如粉笔盒从不同的角度看, 会发现其形状是不同的, 那它到底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然后教师再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区别的比较, 讲解完区别之后小学生就会知道粉笔盒是长方体。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机会来对学生合作意识进行培养。

三、总结评价, 提高合作后劲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讨 篇11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数学 有效性 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针对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略谈几点探索与思考。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合理分组

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组;二是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外同质”的原则,即一个小组内应包括具有不同能力特征、不同数学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而且小组成员之间的“认知距离”—认知水平、风格等不宜差别太大。这样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中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促进了学生的集体进步;三是每学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2、规范操作

(1)小组中只有两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一种是学习的检查者,这两种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当一名成员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时,其他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

(2)在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人,没有小组长,而且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权威,体现地位均等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这种平等合作的意识。

(3)中心发言人的交流代表的是小组而不是个人,学生在回答时不应为“我觉得”、“我的看法是……”而应该是“我们小组的意见是……”。师生对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

(4)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必须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的充分交流和表现的机会。如果问题提出后,只给了1分钟合作学习的时间,6个学生是无论如何不能都得到交流的机会的。只有对合作学习规范操作了,合作学习才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真正体现新课改的作用。

3、明确任务,合理分工

共同的任务与合理分工是促进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小组成员必须明确小组的共同任务和独自承担的任务,明确自己任务完成的情况关系到小组完成整体任务的好坏,这是个责任问题。在明确任务之后进行合理分工,教师可以事先和同學们共同商讨明确分工,明确小组负责人(组织者),也可以由小组成员毛遂自荐,关键是互相信任,支持和配合。

4、全班交流

让每个小组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进行全班交流,分享成果。交流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同时,还包含方法方面的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交流。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言,记录下自己没想到的。这种交流达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

二、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2、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但解决学困生问题不能忽视优生的继续发展,在这一点上很多学校没有引起注意。我们应该创造一个优生继续发展的空间,让优生自主探索、自我尝试。教师应充分发挥优生的作用,开展组内互组活动,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与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真正实现优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提高的目的。

3、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没有问题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不但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而且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倡学生提出问题。那么,学生的问题是从哪儿来?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学生课前预习或者课堂自主学习为前提的,学生在课前预习或者课堂自主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及疑惑在课堂中提出来,进行课堂交流与解决。

三、结语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人数小议 篇12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行之甚广, 这说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项非常有创意的教学策略, 深受广大一线教师的厚爱。实践证明, 也确实收到很好的实际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小组每一位成员自己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交流, 很好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际能力。

不仅我们一线教师本身要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也要让我们的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有的学生不善交际, 或者根本不愿意与同伴合作。这时教师要告诉他,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别人的想法, 在我们互相交流探讨中我们可以辩证地接收别人的思想, 这样我们的思维会更活跃, 更开阔。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这么流行, 但也不排除有的仅仅是东施效颦, 只学到表层, 收效甚微。有的教师提出一个不难的问题, 其实根本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 这时为了活跃一下课堂气氛, 或者说是让听课的领导知道他也让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 就故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 这时有的学生就趁机说闲话, 有的学生觉得没意思, 对此漠然, 没有积极参与。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进行回顾、反思和总结, 以此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接下来我仅仅从小组人数上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三、小组人数的最合理分配

1.低年级小组合作学习人数最好为两人

在从事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多年后, 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低年级的小组合作学习人数得从四人减少到两人, 以此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我们大家都知道, 低年级的儿童是十分好动的, 很难组织好。可是在听课时我看到有不少教师都是用的四人一个小组展开活动的。这时我们可以看到组内活动很难真正展开, 有很多孩子在说闲话, 有的甚至打闹起来。低年级儿童不是很懂得倾听的, 好多情况都是大家都在说, 你说你的, 他说他的, 表面上很热闹, 可是一点效果都达不到。低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 自我控制能力差, 根本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 也没有这样的能力。

后来我尝试两人一个小组进行活动, 觉得比以前的四人一个小组效率高多了。由于人数只有两人, 那么在活动中一人说想法时, 另一人就学会静静地倾听, 在两人合作动手时也能更好地配合。两人小组合作学习更适合低年级好动的孩子们, 在低年级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与另一个学生的合作交流配合能力, 适时进行指导, 培养两人之间的交流、合作、探讨能力。由于组内只有两人, 这样就更方便教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说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只有在组内成员互相了解各自观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合作探究数学问题。

2.中年级小组合作学习人数最好四人

中年级的孩子相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讲, 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良好学习习惯, 他们在课上的纪律也好很多了, 这时两人一个小组已经不能满足中年级的孩子的学习欲望了。所以我觉得中年级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至四人。人数多了, 同学们对问题的讨论范围就广泛了, 思维就更活跃了, 但是这时老师必须给每个小组定一个小组长, 每次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分工, 在组长的带动和组织下, 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和交流, 这时组长的作用是很大的, 所以组长必须是负责的、有榜样作用的同学来担当, 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合作效果。

3.高年级小组合作学习人数最好四至六人

高年级的学生心理相对成熟很多, 也不像中低年级的学生那样好表现, 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朋友交际圈。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合四至六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以此促动学生小组活动的积极性, 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这里有必要提出的是如何编组, 编组一定要课前先让学生自由组合, 然后教师适当调整学生的组合成员, 这样既让学生有了自己的参与意识, 又避免了合作学习时带来的混乱。

因为高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相对于中低年级来说人数有所增加, 所以课堂上小组合作时教师一定要适时地参与进去, 及时适当地对各个小组进行巡视指导, 不能放任自流, 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并不仅仅是人数上的问题, 不是说人数确定好了, 小组合作学习就会收到应有的效果。要使得我们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得以有效的开展, 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例如课堂上小组合作的时间, 小组合作的时机, 小组合作的次数, 小组合作的形式, 教师对小组合作的评价……在这里我只是就小组学习中的人数分配问题这一个小问题上略表自己的一点看法, 仅供大家参考。

上一篇: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问题下一篇:使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