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反思(共14篇)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反思 篇1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早已成为新课改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给了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但如果不能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便会在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学生不善于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也有的当旁观者。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不能有实质性的效果。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反思如下:
在新课改课堂上,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学生要“动”。学生动用各种器官去学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从主演变成导演,更多起组织、协调、引导、帮助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合作学习要保持一定的安静,一定的秩序,一定的氛围,相互讨论、研究,在别人说明自己的见解时,其他同学能倾听,并阐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小组的意见综合,归结出这个小组的最完善的见解,这才是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后,学生们对问题的理解加深了,明确了对问题的理解是需要多角度、多层次思考的,自己的见解只是集体中的一部分,想要集思广益,必须在和多数同学的交流中才能获得。使学生渴望在合作中去学习、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不但要求每个学生担任相应的角色而且每个角色应该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赖,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在平常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时,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只有当内容在学生个人的能力确实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而让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那样的合作才有价值,学生才有合作的热情。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在实践中共同探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方式。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反思 篇2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 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 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小组合作学习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 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使其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
教师在指导合作操作时, 要有意识地设计有利于合作的活动, 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合作中, 相互帮助, 相互提高, 相互促进。充分利用合作的机会, 在合作中发挥每个人的智慧, 交流每一个人的独特感受, 在交流中获取不一样的见解与想法。
例如在学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后, 我要求学生把该篇文言文改编成课本剧。各小组立即行动起来, 有的小组改编成古代版, 有的小组改编成现代版。同是现代版, 有的小组改编成语言高雅的正装版, 有的改编成诙谐幽默的搞笑版。每个小组成员各显神通, 各尽其才, 有的两人合作写剧本, 有的动手操作制作道具, 有的成了导演, 其余同学选取适合自己的角色自行排练。每个同学在此次活动中, 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 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都能发挥个人才智, 又能很好地与组内其他成员合作。他们完成速度快, 上演质量高, 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多进行类似操作, 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养成合作的习惯。
实践证明, “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它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利于学生合作意识与自信心的培养;它还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识过程, 而且成为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 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互动情感交流, 增进了同学关系。
二
我回顾近几周来上过的每一堂课, 觉得收获都很大,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受传统学习习惯的影响, 以及组织实施策略还不完全到位, 导致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有时形式多, 实效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 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从学生的参与来看, 部分小组成员尤其是后进生没有积极参与到交往过程中, 还是把自己作为独立个体。
无论是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高, 还是学生的自信力不够, 其实都与老师的引导有关。如何把一个班集体的所有成员都纳入到活动中来, 需要花很大的力气。这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层面上了, 可能要在课堂之外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 既要了解这些学生在想什么, 又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 更要了解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在哪个层面上, 这样才能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活动吸引他们参与, 也才能把这些迅速地带入集体并且融入集体, 小组活动的学习模式才有意义。
其次, 有时把问题一提出就直接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 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灵魂和思想, 不是老师想怎样指导就可以怎样指导的。既要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 又要保证学生思考的兴趣, 这些在平时的教学中, 是非常难以拿捏的。所以, 老师一定要在教学准备时, 做相应的准备。
再次, 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空太大, 学生不知道该合作什么, 讨论什么。
“三结合”的方法就比较适合。文本、学生、方法, 将这三者结合在一起, 这样设计出来的学习目标会更贴近学生, 贴近文本。
第四, 有的合作讨论根本没有时间的保证, 几个学生凑到一起还没讨论几句话就结束了, 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最后, 有的小组合作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对学生习惯的良好培养而变成了学生说笑或玩耍的机会等。
三
我认为, 为了更好地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主要应思考以下几点。
首先, 每节课只有四十分钟, 学生在讨论问题时用的时间肯定要比教师单纯讲的时间多, 时间怎样合理地分配。
其次,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不爱说话, 认为还是老师讲学生听更好, 怎样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再次, 要选择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当学生的确遇到疑难或意见不统一时合作才会是有意义的学习。
最后, 合作讨论时要有明确的问题、内容、方向、范围, 合作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 合作气氛要民主, 要各抒己见, 诚心参与, 并且要有时间保证。
另外还有很多细节, 如小组人员的搭配, 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独立思考问题、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等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何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关系, 如何激励学生交往的热情, 等等, 都是在实施这种教学方式过程中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 篇3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正以其特定的形式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因此,我在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与思考。
在学习小小音乐剧《蜗牛与黄鹂鸟》时,我让学生按学习小组准备头饰、台词,稍后各小组开始交流展示,但学生不能像老师期望的那样比较完整地展示及表演。这引起我对这样的合作的有效思考。原因有二:1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合作学习成为各别尖子生的舞台,一批学困生将成为袖手旁观的局外人。2我对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研究不深入,理解不透彻,以致步入流行的误区,使它成为"彩色的泡沫"。后来的教学活动中,我边进行深刻的反思,边修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分配做头饰等任务。对需要扶一把的学生,采用不露痕迹的"優惠政策":让他们分担不太复杂又不可缺少的表演角色,让他们融于小组,逐步感受尊重,体验成功。当各小组展示时,不仅丰富多彩,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创作思路让老师刮目相看,如葡萄树的头饰,树上有几个小洞,我很好奇,每串葡萄上有小铁丝勾,挂在葡萄树上,看着他们的创作,真是身临其境。
第一组表演开始了,只见这组的一位同学双手平举站在中间,小鹿,小猴,小狗来到大树前,举手等着蜗牛摘葡萄,奇迹出现了,蜗牛果真把一串,二串,三串...成熟的葡萄摘下来了,其余的孩子哄堂大笑,"葡萄怎么摘下来啦""树怎么还会 跳舞啊!"我连忙充当临时解说:"动画城里的树不是有灵气
葡萄树也一样啊。"孩子们拉着手跳的更欢了。
第二组开始表演了,小狗,小猴子,小鹿轮番上场,一位平时受冷落的学生,一本正经地站在那里,笑吟吟地等着小动物们一个个经过他的面前,双手在头上随音乐轻轻舞动,别组的孩子都叫起来:"他在干吗呀?"他们组表演结束,组长很郑重地告诉大家,这位同时扮演的是小狗家门口的小花,他在欢迎我们呢?再看这位同学一脸的骄傲。表演结束,我给这两 个小组的孩子每人奖一个金色的小音符。
我从心里感谢他们,从他们身上,我真正领会了"小组合作"
真正含义。这一课的课后反思我这样写到:
你可以当一棵树,也可以当一朵花,但你更可以感到成功。感到被别人尊重。当我把能力差的孩子分配一对一给各组后,孩子们的安排使我更深地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体会到教学反思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自我提升的捷径。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如下几点体会:
1 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有关
教师必须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和作业,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事可干,有的分角色表演,担任演员,有的创编故事情节,担任解说的,充分体现小组集体的力量,且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
2 与合作能力有关
教师必须提供有效的帮助,引导学生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探索小组学习的方法。如:如何在小组表达自己的观点,应该怎 聆听他人发言,教给小组长的组织管理方法等。
3与合作的时间有关
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向学生提出时间的要求,这个要求不是硬性的,主要是告学生速度的重要性。过短的时间•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所研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就偃旗息鼓,终止了合作学习。时间的充裕直接制约小组
4合作学习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4
1、分组,应该合理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每一位学生知道,众人的智慧要强于个体的智慧。从而使学生能从主观上接受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的组建时,也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明确自己在小组中角色位置及责任意识。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性格、性别等差异,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6人。每组都应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分组的时候要考虑使全班各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不允许学生自由组合,防止组内同质的现象,这样小组间力量相当,让学生相互间学习成为可能,既能避免上文所说的“乱说”,造成课堂上的纷乱,又显得公平、利于竞争。
2、方法引导,提高效率
教学组织中的引导。在合作学习时,让学生有秩序地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同时也避免了争着说、同时说的无效学习行为。由于班中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无法一一顾及,这就需要学习小组中有一个核心人物来组织学习小组的学习行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学习伙伴之间不可避免会存有意见冲突,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小组成员间往往会争执不休,从而造成了学习的偏向。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学会判断,学会归纳整理。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从而提高学习的实效。
3、组内成员分工明确。
一号为大组长,保证小组高效率的工作,保证每个成员明白该做什么,保证各司其职,提出下一步的建议;负责讲解疑难,帮助同学快速完成学习任务等。二号为纪律组长,保证组员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做其他无关的事情,提醒组员不要声音过大,扰乱课堂秩序。三号为监督员,提醒成员参与合作和小组活动,解决不参与或者一言堂的现象。四号为记录员,负责各个项目的记录,汇总。并根据实际情况,指导,调整。
4、培养交流技能的培养。
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篇5
杭州市饮马井巷小学 李束艳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按照不同性别或能力,混合编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导,共同努力达成学习目标。合作学习不但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同伴关系,而且对儿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美术课程标准》中这样要求“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体验、观察、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可以满足学生的社会需要,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能真正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互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提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最简便易行但效果显著的模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非常切合。
在美术课中,我们努力实践和探索。但是首先要提出一点:小组合作虽然是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并不是每一节美术课都需要小组合作,任何一种好的方法,只有在需要的时候使用才有效果。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小组合作最主要的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一、从眼神、表情、肢体开始合作
有了合理的分组,合适的活动设计,孩子可能也会不发展开有效的小组合作。
开学的第一节美术课上,我指导五年级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说一说自己对美术书上的作品有何感受。我的问题是:你喜欢哪一幅作品,喜欢它的什么特点?为什么喜欢?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组的同学,由组长负责组织发言,每个人都要发言。当我布置完学习要求后到各组去巡视,发现他们各看各的书,偶尔和同桌的同学交流意见,小组内并没有活动起来。当有组员进行发言时,其他孩子也没有注视发言的孩子眼睛,自顾自做些别的事情。发言的孩子感觉也不好,使得后面的讨论更加冷场。
我想,新学期,新的分组,孩子之间是陌生和好奇的,没能让各个组员融合到一起,是无法进行小组合作的。怎样让他们跟快的融合到一起,我想了一个办法。要求每个孩子都发言的同时,要求每个不发言的孩子一定要注视发言孩子的眼睛,并且用合适的掌声鼓励发言的孩子。我们都知道:交流是说与听双方的事。眼神、表情是语言的说明,和生动的语言具有同样的感染力,面对面交流是传递信息最好的方法。
进过这一改革,孩子们小组内的合作效果立刻好了很多。孩子在学习规程中,难免会因为各种原因调整小组的组合,怎样快速形成一个新的小组,成为组内一员,发挥自己的作用,是老师要教会孩子的,也是孩子必须的能力。
二、小组讨论是小学高段提高欣赏评述能力最适合的方法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要了解学生特点、吃透教材,对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正确的判断,要抓住合作点。要对合作内容、自主学习、环境氛围、交流反馈、评价激励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对学生合作,特别是合作目标要有明确设定。在要求学生合作之前,一定要孩子明确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时,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讨论,为了避免讨论成为学优生的个人表演,可以丰富讨论的形式。
小学高段,美术课中对孩子的欣赏评述要求越来越高,这时候,就是小组讨论,提高大家能力的时候了。讨论前,教师必须引导小组成员有一个独立思考,甚至可以把想法写下来,讨论时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样可以保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也可以每人独立思考,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意见,大家再发表见解,更可以互相提问,再共同讨论。这样的讨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这种方法适合用于高段学生,适合在课堂的欣赏和评述环节,屡试不爽。低段小组讨论的效果就会不好。在欣赏评论的时候,低段孩子因为自己的知识所限,再加上表达能力薄弱,常常无法完整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更需要解说多一些的外部知识,用于自己消化。
三、共同的目标位互助合作开路
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这是一种“利己利人”的学习情境。
合作学习的倡导者认为,在互助、竞争和展示三种学习情境中,互助学习是三种学习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种,但却是目前运用得最少的一种学习情境。
例如:在学习《剪花边》、《化装舞会》、《绿化校园》等课中,小组合作点都在最后的作品展示环节,孩子个体的作品,或者分工制作的作品,是小组作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每一个人都尽力,才能让小组作业得以完成。在合作中,当有的孩子完成了自己的独立作业,就会和认真的帮助组里其他孩子,或者为了完成各自的作业,进行有效的讨论,分工合作。因为共同的“荣辱”,他们的合作有效有主动。
四、互问竞赛发挥学生虚席的主动性
这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一种较好方法。要求学生在思考题目的后互相提问,可小组内提问,也可小组间提问。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总是希望提出难倒对方的问题,他们思考得比以往更认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已知的,有的是大家都不懂的,要寻找课外资料的。这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讨论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能力。这样才能做到生生互动,生生相长。在上三年级《立体制作》一课时,考虑到立体构成的元素与平面图形相比很特别,不容易理解。而艺术作品设计意图更让孩子不能理解,所以,在课前然孩子到我提供的两个网站先自学一下,然后课堂中一讨论会的形式互相交流所了解的知识。为了让自己的小组是知识最“渊博”的,孩子们都下了功夫了解各类知识。整个互问合作相当给力。
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篇6
实行高效课堂以来,我从期盼——质疑——探索——赞同,觉得高效课堂是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老师一种新的希望,给学校一个更美好的未来。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块,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由于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自学协作式、课内疑难问题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1、课前自学协作式:课前自学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2、课内疑难问题讨论式:课内疑难问题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辨论。在每一次讨论中,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组长)、总结报告员等。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
3、课后研讨式: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或解决)某一问题(比如课题研究),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合作学习的组织
1、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弥充,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因此,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个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2、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而且各个组轮流的方式基本相同(既同一层次的同学同时担任同一角色: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总结报告员等),这样也利于评价的公平性,树立每位同学的信心。
三、合作学习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四、合作学习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怎样的合作更有效
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合作学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具体表现在:一是分组的随意性比较大。教师大多根据学生的座位就近分组,座位变了,小组也就变了,既不考虑学生的搭配,也不考虑组内的分工。二是合作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哪些问题需要合作?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如何进行合作等问题教师心中没有底。教师讲累了让学生“合作一下”,有老师来听课了让学生“合作一下”,把合作学习当作了调剂品、装饰品。三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合作。没有其他老师听课时,学生把合作学习当作“可以热闹一下的时候”有老师听课时,学生装把合作学习当作最难受的事,讨论时不说不行,说又没东西可说。四是缺乏群体意识。合作时热热闹闹,汇报交流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没有形式共识,只能说自己的观点。怎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合作效果?我们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首先是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地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
其次是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教师只有明确了合作学习的目的、意义,才能去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精心组织合作学习的内容。比如问题如何提出?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以什么形式组织等等。
第三,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上,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
第四,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依赖学生自己完成,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步完成的。对于小组内的每一个角色,分别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组织,如何记录,如何汇报,如何补充等应该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要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有效地促进合作向正常的轨道发展。
2、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要么轮流转几圈,看看这组,瞧瞧那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就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角色没有发生转变。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3、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相对固定。
由于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基本上是根据班级学生座位的安排进行就近组合,因此就必然会随着学生座位的变动而变化。另外,不同学科的分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给数学合作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带来困难,一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与班主任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数学合作小组的稳定性,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4、防止两种倾向。
(1)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刚开始时,大家(特别是学生)都觉得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鲜,于是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基础差的同学受到了排挤,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了某某某的中心发言。
(2)追求表现上的热闹。这是目前在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以显示教学的宽松、民主,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者大喊大叫,甚至对学生的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教师也会视而不见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反思 篇7
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了“低效现象”:往往只有几个优秀生在参与,绝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小组活动实际上变成了优秀生的表演;学生对所讨论的话题了解不深,合作浮于表面;学生的角色落实不到位,学生的参与度不平衡;小组学习的形式虽有,但没有合作。这与我们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的。
如何帮助合作学习中的学习困难生是英语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新问题。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低效现象”,调动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树立良性竞争意识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能否合理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直接关系到小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也关系到合作学习能否有效进行。其中,合理安排学习困难生在合作小组中的角色,不仅会对合作小组及学习困难生本人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成效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在合作学习中将学习困难生与优秀生合理搭配,兼顾性别。一个小组要包含各种能力的学生,使组内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得以整合,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得以均衡。此外,教师还要经常对合作学习进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做相应调整,同时考虑学习困难生的个性和特长等因素,尤其要注意让每个学习困难生都有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合作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It be…that…”强调句时,学生就可以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了解来加深对句型的操练了。
It was Wang Lei that I met in the park yesterday.
It was in the park that I met yesterday.
It was yesterday that I met Wang Lei in the park.
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上课时集中精力,使他们的听与说、思维与表达紧密结合,对锻炼学生用英语思维和牢固掌握句型的用法有很大帮助。
又如,我在引导学生操练虚拟语气时采用了竞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句子接的多而且语法正确、语义通顺。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并先以一个例句引导学生操练虚拟语气:
If I went to the university,I would make as more friends as possible…
小组竞争接上句:
If I went to the university,I would make as more friends as possible.
If I made some friends in the university,I would invite them to visit my hometown.
哪个小组接不下去,其他小组可以接,不断循环下去。
这个教学活动兼顾优秀生和学习困难生,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意识,让他们通过观察句子构成掌握句型,并能自如运用。另外,学生代表本小组参与竞争,从而使个人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
二、养成预习的习惯,增强信心
小组成员对活动所需知识的掌握是保证每个组员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合作中的学习困难生在知识掌握方面往往也处于弱势。要让学习困难生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1. 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学习困难生基础较差,课前对旧知识复习和新知识预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程度以及对新学知识的领悟和理解。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要督促学习困难生进行必要的课前复习和预习,并使其逐步养成自觉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
例如在模块7Unit3 Under the sea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对Pre-reading的预习,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就可以有针对性(见表1)。
这样,学习困难生在合作学习中就会有话可说,从而积极参与其中。
2. 学习内容要有层次性。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重难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合作学习内容。
例如,在模块7 Unit1 Living well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见表2)。
以上问题既能激发优秀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习困难生产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与合作。
三、能力的培养要注重习惯的养成
小组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成功,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的培养。在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方面,学习困难生存在的问题更多,更需要教师的关注。
1. 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
大部分学生很少在合作学习中倾听对方的发言。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不愿意也不善于倾听。学习困难生中“偶尔”倾听者所占的比例高达67.9%,“总是”倾听者仅占10.3%。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的效果,还会导致讨论无法进行。在合作学习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必须听清老师的问题和分工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即使有异议或听不明白,也要耐心等别人说完,而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同时要积极思考别人的发言。这样才有可能跟上小组讨论的节奏,学会有关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
在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时,教师应讲究方法。例如,在教学模块7Unit2Robots Warming up的部分时,我设计了如下表格(见表3),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仔细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并做记录。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仔细倾听同学的发言,并填写上述表格。对于学习困难生而言,在合作学习中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对其进步和提高更有帮助。
2. 培养表达的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仅仅会听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表达。学习困难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发言就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培养学习困难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利用体态语言表达的能力。比如,当学习困难生用语言表达有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借助动作或图片等完成表达。
例如,在模块6 Unit2 Poem教学中,我让小组里准备中文诗歌的背诵并用英语进行评价。在交流汇报中,我有意的多让学习困难生进行表达。其他组员则补充发言,这样能够使学习困难生的表达能力不断进步。教师应要求学生尊重其他组员的发言;同时应多关注学习困难生在小组中的发言和表现,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使他们在小组合作中树立信心,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3. 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
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的有效手段。通过自评学生能自觉总结学习方法、判断学习效果,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自我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主要优缺点以及努力的方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以及自我约束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反思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困难生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敢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以此促进学习困难生的提高和发展。
四、结论与思考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以下五点:
1.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如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动机)因材施教,差异辅导,使学习困难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2. 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应有层次性,要给学习困难生布置他们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任务,并在完成任务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3. 合作学习强调建立整体推进、小组内化和主动扶持学习困难生的氛围。
4. 强调小组整体评价的同时,教师要重视学习困难生的表现,及时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误区;反思
一、正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相对于传统英语教学的直线式的教育教学模式而言的,是在传统班级讲课模式下的一种创新,和传统班级授课模式相辅相成而又相互影响。一般有一个极为普通的前提,就是授课教师在承认传统课堂教育教学的前提之下,教师在思想上发动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自主的教育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组织的各种小組为推动力,即是一种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能够发挥小组的整体作用,在理想状态下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学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发挥群体的团结功能,以达到提高小组每一个成员的学习成绩,提升小组成员的综合素质。
二、初中英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目前,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存在一种令人十分堪忧的状况,在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育实践中,学生没有积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学生自说自话,不顾他人感受的场面,还滋养了学生的懒惰行为,个体总喜欢把自己的个人主观因素引起的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归因于团队,导致学生不善于思考,不尊重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在遇到争议时,不会做出必要的妥协,很多活动就此宣告结束,这样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小组学习优势,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误区及相应对策
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没有真正体现意义,教学存在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中开展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激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真正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培养英语语感,能够大胆地说出来,提高英语水平。在英语学习中,小组合作形式是最能锻炼语感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初中缺乏基本的组织能力,这样就导致小组学习产生混乱的局面。例如,在刚刚成立的小组讨论中,很多学生就是简单地说几句“hello!”“I’m John Smith.”“Are you Bill Jones?”“ Yes,I am.”“How are you?”“Fine,thanks.”等之类的问候语,而大部分时间是比较活跃的几个学生在表演,长期是几个学生的演练,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小组学习经常失去了全员参与的真正意义。出现这样的问题,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如何矫正和避免呢?首先教师应该广泛学习其他兄弟班级开展小组讨论式教学的丰富经验,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建立和完善较为科学合理的小组学习讨论式评价机制,比如,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可以采用积分形式,并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英语、主动参与小组比赛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英语教学的小组讨论没有真正体现实效性,往往存在表象化倾向。很多教师习惯于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思维固化为最为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没有充分结合时代的发展,真正解放自己的思维和心灵,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达到“以我口表我心”的目的,教师往往固限于“以我手写我心”的模式。其实,教师在讲课前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课程,根据教学安排,选择有较大价值的章节开展小组式学习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价值,发挥小组学习时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功能,让学生真正投身到学习英语中去。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教育”存在很多弊端,需要广大初中英语教师共同探讨和学习,真正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作用。
参考文献:
褚军平.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组织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9
其实在备课的时候,我更多地是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从教师的需要出发,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都有用。忽略了备课备学生这一环节。无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阶段、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必然是失败的。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俨然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分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其中一个闪光的亮点。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的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所以,教师必须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一是如何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要知道,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教学反思《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社会是丰富多变的,行业是不同的,每个人担当的角色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人人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形式大于效果,基本上是低效的、放任的。经常是某几个人在表演,小组学习只是反映在形式上,盲目的开展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低效的。合作学习,不教给学生方法,小组学习就会在一张张叽叽喳喳小嘴的废话中耗掉学习时间,学习行为和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变,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小组学习就失去了重全员参与,重情感体验,重人文关怀与合作的真正意义。
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一个旁观者,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那就是表扬正确,呵斥错误。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大多数学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别人讥笑,怕老师呵斥,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积极性。很多时候,教师站在讲台上,让下面学生一组组开展学习与讨论,在看似热闹的场景中,实质上学生有没有开展有效性的学习活动,上面讲台上的老师是不知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参与,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经过一个教师耐心辅导的过程。
二是这种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学生的小组学习是否在走过场,或者说流于形式。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适,是做秀还是教学的需要。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认同,还需要课程的认同,学生的认同。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研究讨论中去,一句话,要看是不是开展小组学习的时机,这个时机的掌握要看教师教学实际操作,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 篇10
的确,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优点多多,它有着传统教学那种单一单向的教学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不再跪着听课,教师不再一言堂。更可喜的是,它使学生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转变为相互协作的伙伴,而且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参与欲提高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合作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弥补了教师由于班额大而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实现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
一、试卷讲评中小组合作的应用
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我的两个班的成绩还可以。这让我越来越有自信,和孩子们的关系也更加融洽。看着即将讲评的试卷,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在组长的主持下,化整为零,效果应该不错吧。于是我把所有的题尽量平均分到十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气氛出奇的活跃。
学生能充分发言,每个组完成几个题,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多大的负担,完成组内的任务后,还可以讨论其它题。我注意到连平时不爱发言的秦世臻在我的鼓励下,也下位去请教组长该如何讲。最不合群的秦凡森也在给两个弱的组员讲题。更让我吃惊的是,组长的能力远在我的意料之外,他们能够根据小组成员的情况,恰当选取发言的同学,既不过分偏爱成绩好的同学,也不冷落学困生,真正照顾到了大多数。从这节课,我尝到了甜头,今后会在课堂上分别布置不同层次的`讨论交流问题,让他们活跃下去。课堂应该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要说不足应当是重点不是很突出,一些共性的问题处理不细致。
二、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
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我初步让学生小组活动解决,看能否提高课堂效率。首先生读10分钟课文,找一生解释作者及生字,又出示几个问题小组讨论。
1、石拱桥的特征。
2、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这两个问题比较简单,我让5、10两个小组来完成。剩下的三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难,我决定以正副组长为中心来讨论。17班完成度较高,18班由于学生水平差距大,课堂进展磕磕碰碰。总结起来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回答问题声音不够洪亮,影响全班同学的收获,另一个是组长的带头示范作用不强。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如何及时检测,发现问题,是下一步我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读《故宫博物院》,我继续分层教学,我出示六个问题,前三个简单的问题由大组中较弱的四人小组来讨论解决,这个组有一个总负责人,是这个组的副组长,后三个问题由正组长组织讨论。在展示的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的新鲜度,每个小组由正组长主持,他负责选择组员展示讨论结果。17班的学生表现棒极了,组长们很知道调动组员的积极性,简单的问题由成绩稍差一点的同学来回答,有难度的问题由程度稍好的来答。崔雨这一组,竟然让课堂很少发言的司亚龙来说,这次他说得很完整,声音洪亮,博得了全班热烈的掌声。我初步尝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甜头,教师课堂上讲得少了,学生说得反而多了,并且学习积极性也在一步步提升,何乐而不为呢?
三、语文活动课合作之风正育人
两个班的课代表观看完“古诗词知识比赛”后,恰好我们正进行《水浒传》的阅读,我安排学生组织了一次“《水浒》知识大比拼”活动。由于前期准备比较充分,课堂节奏进行地有条不紊,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17班结束后,都文通抱着队友哭起来,原因是他们小组的分数太低,觉得自尊受不了,她也反映了扣分的不合理情况。我就此教育他们,活动的目的不只是分数,一切活动都是育人,通过此活动也告诉大家,凡事要讲规则,没有规则这个活动就不会成功进行下去。18班马方旭活动结束后找我:“老师,我和邵光哲商量队长(谁当队长)的问题,结果纪律委员就给记下来了,我控诉,这不公平!”我问他:“你们是在什么时候商量的?”“主持人在上面安排的时候。”“那不就结了,时间不对,这个工作应该是在课前完成的。”王璐琦跟我说:“老师,我们组成员都着急了,昨天晚上背到十点,今天上课前,组员都在那里背,我以为我们组要倒数了,没想到成绩会这么好,他们都很努力了。”
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篇11
关键词:科学分组;建立常规;反复训练;重点突出;及时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126-01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教师如何组织学生有效的进行小组合作,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学习,达到什么标准,教师都没有明确要求,结果导致:1、学生把自己作为个体不积极参与到合作过程中2、时机安排不当实际效果甚微3、没有合作规则“假热闹”4、缺乏训练找不准自己的位置等。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真正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只有采取以下措施:
一、科学分组
合作学习主要看小组成员如何搭配,我班上的学习小组通常由6人组成,其中,二名优等生,二名学困生,二名中等生,他们分别是由性别,成绩,性格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然后,在他们中间挑选一名综合能力最强的学生做小组长,专门负责组织,管理,安排本小组的合作学习。
二、合理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来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因此,小组内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每个角色轮流担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成员之间的互相配合。
三、建立常规
为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长期性和有效性,教师在班上必须建立一套有序可行的合作常规,如:明确职责,定期总结,评比奖惩等,这样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四、反复训练
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没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需要教师长期不懈的训练并教给学生合作方法,使每个人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掌握技巧并找准自己合适的位置,比如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才能保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收到实效。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如何提炼文章主题,划分段落,分析写作技巧,修辞手法和人物性格等。
五、巧选时机
教师要善于扑捉战机,给学生营造快乐学习氛围,当教学达到学生“欲罢不能”的地步,大多数学生都会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时,只有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
六、重点突出
一堂课只有45分钟,时间有限。如果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只有教师明所教,学生明所学,重点突出,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要抓住关键,突破重点,让学生知道这堂课到底最需要学什么。
七、落到实处
善教者不是交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实践去掌握知识,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让学生真真切切动起来,实实在在地合作。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教师设计合作学习内容,一定要有所取舍,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精心安排,不能把什么问题都放在组内解决。(2)、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极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课堂,因此,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独立读书,探究,质疑,释疑,然后,再让学生带着独立学习的结果进行有效的合作讨论,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课堂教学才有效果。(3),讨论时教师要融入到小组中去。学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随时都会有一些新发现,新思维,这些如果不能及时梳理解决,就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师要走进学习小组,关注讨论进程和讨论情况,在疑难处给予点拨,在关键处给予指导,为小组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4)、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小组长的组织管理可以保证小组合作的质量,他的榜样作用能带领学生主动求知,他的巧妙安排能使全组学生均衡发展,他提出的挑战性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小组长的组织监督与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特别重要。
八、全面关注
在小组讨论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优等生心情激动,急于表达;中等生没有主见,恐怕说错;暂差生基础薄弱,不想思考。因此,教师和小组长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讨论情况促使他们共同学习,全面提高。
九、及时总结
每次讨论结束,教师要把本次合作学习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对于表现突出的小组及时给予表扬,对于表现差的小组,要追查原因,立即整改并注意观察下次讨论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小组合作学习均衡健康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反思 篇12
1 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提出, 在合作过程中学习, 能够提高学习效益, 能够提高学习成绩, 更能够让学生快速成长。众所周知,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策略, 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师或者他们自己设定的学习任务, 共同开展学习活动,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得到好处, 并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美国心理学家 (H.C.Lindgren) 认为:学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 学习活动主要的目的是掌握最新的技能和知识, 另外还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可以说, 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 共同的学习目标就是把小组的集体利益和小组成员的个人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想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 小组成员就应该分工协作, 相互学习, 互相帮忙, 共同提高, 使小组的学习活动建立在良好的、和谐的氛围当中, 让大家在都能学上知识, 提高学习能力。
此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给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并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并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 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产生了许多的问题和困惑。
2 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践困惑与反思
困惑一:在英语课堂上, 为了增强学生的活动量, 使学习真正地动起来, 思维飞起来, 笔者采取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进行讨论问题。但是, 笔者也发现, 讨论的时候氛围非常好, 场面也十分热烈, 但是讨论的效果却很不理想, 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反思:教师只是布置了小组内讨论的内容, 而学生并没有明确的分工, 还有就是学生这时候没有养成小组讨论的良好习惯, 对于和谁讨论也不是很清楚, 缺乏合作意识, 缺乏合作能力, 导致效果不理想。
改进策略:在下次讨论之前, 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前后桌的原则进行分组, 每组4人, 共十个小组, 并按1-4号进行命名, 并且确定了每个人的职责, 有组长、记录员、监督员、激励员和报告员。再进行布置合作学习的具体任务。
困惑二:在这次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小组长的引领下, 都能够有多有少地进行交流, 但问题是:有很多小组气氛非常沉闷, 讨论不够热烈;另外有小组中个别一直没有发言, 不表达自己的思想, 导致合作不太理想。
反思:出现上面问题, 主要有2个原因: (1) 一直没有发言。笔者在这个过程中, 发现很多是性格内向的、不善于表达的、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 他们是英语课堂中的弱势群体, 怎样关注、关心学生的内心想法和感受, 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意识和内在动力, 成为现在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 虽然老师再三进行鼓励和激发, 他们也很想讨论和说点什么, 但是最终什么也说不上来。 (2) 组间不平衡。很多小组内, 性格外向的学生和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多, 而有些组则学困生较多, 这样就导致出现了小组间不平衡的现象, 出现教学难教的问题。
改进策略:通过交流谈心, 分析学生的作业, 课堂表现及日常观察, 尽快地熟悉学生和了解学生的个性, 学习英语的态度和兴趣, 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重新分组, 争取班主任老师的配合, 调换学生的位置, 进而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正常、有效开展。
困惑三:经过一些时间的调整, 小组间的讨论基本上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每个人在小组内的分工也得到了不同层次的体现, 但是小组内又出现了话语霸权现象, 就是说小组里英语学习的优秀者, 控制着小组内的大部分话语, 往往一个学生在讲, 其他学生在听, 或者仅以简单的Yes或No进行回答。
反思: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优秀者, 通常是语言表达能力远远优于组内其他学生的同学, 这些同学上课积极, 比较活跃, 经常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奖励, 而大多同学也都有懒惰心理, 有人说了, 也说得比较好, 他们也不会积极争取了, 怎样在保持这些优秀学生的积极性的基础上, 来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是我们所面临的一大重要问题。
改进策略:针对这种现象, 我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1) 教育小组内的优秀者学会听他人的观点, 学会和同学合作, 共同完成任务, 并让他们明确“帮助他人说得好”比“自己一个人的表现”更能赢得同学的尊重。 (2) 帮助小组内的弱者树立自信心, 增强责任感, 消除和人交往时的害羞和自卑心理, 提高他们语言的运用能力, 不断地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3) 在活动过程中, 我特别关注弱者的活动, 喜欢听他们的讲话, 适时挖掘、肯定他们的闪光处, 要求他们积极参加, 并能够给予适当的指导。
3 课堂合作讨论后的展示与评估的困惑
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结束后, 通常我会留出足够的时间抽取3-4个小组进行汇报。这样做能够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 还可以促进各小组, 能在全班前比较的表现, 作出积极的准备。在这一环节当中, 也出现了一些困惑:
各小组组讨论结束后, 各小组派报告员上讲台汇报小组讨论成果。结果发现: (1) 很多报告员报告的只是他个人的观点, 而没有代表小组所有成员的各种观点; (2) 参与报告的小组中, 许多观点极其相似, 这些重复、雷同的报告, 浪费了学生很多的时间, 使学生觉得这种报告样式死板、流于形式, 渐渐地学生对此种讨论没有热情, 学生对讨论渐渐地失去了兴趣。 (3) 在第一个小组汇报过程中, 其它小组通常会关心自己小组要不要上台的问题, 而没有认真倾听和思考汇报小组的报告。
报告员只汇报自己的观点, 主要可能是因为: (1) 讨论的时间不够充裕, 学生讨论不充分。 (2) 记录员没有进行认真地汇总各方意见, 特别是不同观点的意见。至于汇报的成果大同小异, 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因为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学习经历相似, 难免会有雷同的或类似的成果。但是只要认真思考, 细心分析, 每组都可能会有创造性的意外收获。
4 结束语
总之, 英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 英语教学的关键之一是小组合作, 合作的好与差,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影响学生的学习。我们教师应注意指导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安排小组组员间的英语单词听写,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进行书面检查和会话练习等等。教师要鼓励学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 还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帮助情况, 要及时根据反馈信息, 引导各小组开展合作学习。
摘要: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之一是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的好与坏,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效果。本文就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英语教学,小组合作,困惑与反思,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徐丽红.对“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的思考[J].考试周刊, 2009 (16) .
[2]尹泉.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行为案例透视[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3 (2) .
[3]郑士强.小组合作学习下的课堂写真[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4 (7) .
[4]郑昱.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7) .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反思 篇13
2.我们有时可能会抱怨自己的学生小组讨论时声音太大。在日常训练中,应该让学生学会使用两种不同的声音说话。一种用于小组讨论,这种声音只能在很近的距离以内才能听得见。另一种是在“全班”的声音,是指当一名学生说话时全班都听得见的声音。
3.让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声音管理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小组讨论时声音小的好处,比如不影响其他小组、班级、不会把嗓子喊哑,而且看起来更平静、理智和礼貌。还要让学生们明白那些让人小声说话的方法是怎样的,比如想让别人小声说话时可以把食指放在嘴唇上发出“嘘”的声音或者把手掌向着地面方向压几次。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反思 篇14
现阶段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前提,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学会合作,学会倾听与表达,学会帮助别人,学会是别人得到帮助。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从合作学习的过程出发,考虑如何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交流,而不是单纯的强化训练、巩固,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因内容调整而使教案为动态的“教案”,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新思想、新方法。对学生的一丁点成绩,一丁点进步也要及时鼓励。内容要设计的少而精,给学生以足够的交流时间。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教学及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紧要使用,更要结合我们及我们的学生实际选择有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反思08-16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10-18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06-23
小组合作学习历史教学06-23
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09-15
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09-11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改革10-20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10-10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10-08
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