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2024-06-23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精选12篇)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篇1

摘要:目前在众多的英语教学活动中遇到学生不配合的现象, 这有违新课程教学理念, 如何改变这一现象, 提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呢?合作互动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合作交流学习方式。本文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 结合如何科学分组, 提高课堂学习有效性进行了阐述。旨在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互动的学习方式, 让英语课堂真正“活”起来, 让每位学生真正“动”起来, 提升英语课堂学习有效性。

关键词:科学分组,分工合作,合理评价,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正成为目前英语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理念下高效课堂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新课改的继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告诉我们要真正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必须努力构建有效、高效的新型课堂。所谓高效课堂, 指教师在一定的单位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课堂活动。英语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组织最有效的课堂教学呢?“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英语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被研究最多的教学技巧之一。它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础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 以“合作”思想为灵魂, 以“小组学习”为重要组织形式, 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 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形成一个有利于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发展的教学流程。使得英语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交际合作的过程。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并以集体的成功为评价依据的教学实践。各小组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 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 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在实现小组目标的过程中, 个体责任感保证全组成员互相帮助, 共同努力, 掌握学习内容, 最后独立接受测试或其它方式的评估。合作学习非常强调课堂上的人际互动关系, 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监控者和咨询者, 学生在自己所在的小组里也能扮演“专家”或“教师”的角色, 与小组同伴共享学习资料, 互相影响, 互相信任, 共同努力以实现小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中师生单一交流, 教师垄断了整个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发挥。教师要通过“任务型”教学用交互性的任务来促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独立运用旧知识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努力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活动中的必要性

现行的新课程教材内容丰富且贴近生活, 更能使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进入思考状态、投入感情, 每个话题都需要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与共同探究来完成, 而学生在课堂没有真正动起来, 对于老师要求的“互动”他们无动于衷。在实际课堂教师中, 还有很多教师不敢放手大胆尝试, 他们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授课面面俱到, 生怕哪点知识没有讲到而“失职”, 学生们听得昏昏欲睡, 学得是稀里糊涂, 教师却要求学生课后去看书, 这种“先教后学”的模式, 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效率低, 效果差;有些教师则过于追求每节课的结构完美, 希望能自己预先编好的教案上好每节课, 所以不放心把课堂交给学生, 完不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放弃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有些教师倒是把新课程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唱主角, 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他们对教师设计的每项活动都跃跃欲试, 可到最后学生要么因为任务太“艰巨”, 无法胜任而败下阵;要么课堂形式大于内容, 一节课下来, 热热闹闹但未能到达既定的教学目标, 久而久之, 教师们又重新独霸讲坛, 理由是运用新的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理想的课堂实效。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活动中的实施策略

教学的最佳境界是学生自由与充分的发展,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和反思中体会到:通过改变教师的“教”, 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是促使学生主体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有差异的, 我们要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设计符合他们能力的课堂活动, 让每位学生真正动起来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认识到班级上课并不等同于全班集体教学, 因材施教, 集体教学, 小组学习, 个别指导都可以在现有的班级上课制中留有一席之地。小组的划分要兼顾均衡, 分层和自主的特点。科学划分合作互助学习小组, 增强课堂活动的可操作性。

(1) 、水平分组, 公平竞争。

将班级成员按现有的知识水平分成若干水平相当的小组, 这样的分组, 有利于在活动中进行小组的竞争, 使学生感到这种竞争是公平的, 而小组的胜负在于每个成员的努力, 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 能调动每个小组每个成员的积极性, 也给一些较好学生的一种任务, 有利于一些贫困生及时得到同伴的帮助, 从而缩小同学间的差距, 促使全班学生的共同发展。如:英语课堂中分角色对话表演是每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时小组成员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要有意安排成绩好的学生承担较复杂的角色, 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 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对话作适当的修改, 如:句子What movie are they going to see?”可让他们直接说“What movie?”;句子He feels disappointed because he can’t get a ticket to The Sound of Music”.只要求他们说出前半句He feels disappointed”, 这样无形中给他们减少了压力, 他们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 会努力学习演好自己的角色, 而且每个组员都可以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

(2) 、水平重组, 相互促进。

在按知识水平均衡分组的前提下, 也兼顾学生的分层。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有意让每组水平相当的学生重组, 让他们有互相学习, 交流和比较的机会, 找出差距, 相互促进, 进一步提高水平。尤其对学困生来说, 他们在重组的小组中不再是受帮助者, 而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这有利于树立他们的信心, 增强他们在活动中的主人翁和责任感。如:在进行两人一组表演猜单词游戏活动中, 教师让每组的学困生必表演动作, 看谁表演的生动形象让本组猜出的词更多, 同时, 猜词的同学也会互相较量, 不甘落后, 增强他们团队合作的力量。在每项小组活动中都可以潜意识地让他们进行类似于此的横向比较。

(3) 、自由搭配, 共同提高。

在课堂活动中也适时创设机会让学生自由搭配, 往往学生在自由编组时会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 学习水平去找合作伙伴, 由学生自己找同伴会更加主动热情, 更加积极投入,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安排小组学习内容, 满足他们的想象, 发挥其创造能力。这样能使言语的内容更加生动丰富, 更加的真实。如:在完成课堂小组写作任务的活动中, 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特点给出多个Topic让学生自己选择, 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的与合作者完成相应的任务。在学学习“Food Festival”这一话题时, 写作任务可以是制作海报 (Make a poster) 、制作菜单 (Make a menu) 、写邀请函 (Make an invitation) 、介绍食物制作步骤 (Introduce the steps of making food) 、介绍食品和饮料 (Healthy food and drinks) 、介绍健康饮食习惯 (Healthy eating habits) 等, 教师再根据每个任务的难易程度给出相应的分值, 这样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勇于挑战高分, 而学困生也可找到自己能胜任的任务, 互相帮助, 积极投入, 共同提高, 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4) 、多用激励, 慎用批评。

合理的小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积极性的保证。评价应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 促使学生尽一切可能努力达到共同学习目标。德国的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本领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合作互动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个人评与他人评、小组评相结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让评价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活动中, 以激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要目的, 通过多种鼓励性的语言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如:在小组展示结束时, 先有其他小组通过举手评价, 然后老师评价, 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之处。被点评小组要做好情况记录工作, 根据各组记录情况, 老师参考小组互评的结果评出:最佳默契小组、最有潜力小组、最佳表演小组、最佳团队、进步奖等等。并给予表现突出的个人“最佳口才奖”“最佳才艺奖”等, 努力做到每组都有奖, 保持小组的合作的积极性, 同时不因个别学生在小组的失误而丧失积极性。

四、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定位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主体, 强调学生自主探究, 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 学生讨论时, 教师应该以看、听为主, 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 在此基础上, 迅速地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 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 哪些问题需要老师讲解, 老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到达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结构是:个体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统一交流。。也就是说, 针对新的知识, 新的信息, 学生应先独立思考, 在独立思考中思考是深刻性和独创性才能得到发展, 然后在小组交流, 交流后归纳小结并汇报。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评价。另外, 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困生, 给他们提供思考、进步的机会。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创设有效的课堂活动, 恰当使用小组合作互动学习, 努力挖掘其优势, 相信会给我们带来不小的惊喜。“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 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 由于环境宽松, 学生乐于交流, 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 企求成功的心理要求, 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但是我们绝不能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 才能发挥出合作学习的最大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今后在教学中要关注和探索的问题。以上是我在英语教学中就“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点体会和探索。英语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只有我们不断努力, 不断尝试, 才能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方元山《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2].葛文山“《新课标》、新特色、高要求”,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年5月

[3].闫文国《中小学外语教与学》2002年第3期

[4].张舒畅许贵祥“任务活动中的合作学习”,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篇2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本文拟从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入手探讨课堂合作学习策略。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法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的。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它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王坦:《合作学习简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各小组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在实现小组目标的过程中,个体责任感保证全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努力,掌握学习内容,最后独立接受测试或其它方式的评估。合作学习非常强调课堂上的人际互动关系,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监控者和咨询者,学生在自己所在的小组里也能扮演专家或教师的角色,与小组同伴共享学习资料,互相影响,互相信任,共同努力以实现小组目标。

二、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现实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新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涉及学生学习的三个方面是:动机与态度由被动到主动到自主;教学方式由接受到探究;社会环境由个人到同伴合作。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已经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的交互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唱独脚戏,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讲解语法,组织机械操练,学生自主语言实践机会明显不够。小组活动则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据统计,如果一节课中有一半时间用于小组活动,那么学生个体训练时间是大班化讨论或问答模式下学生个体训练时间的五倍。在传统的课堂中,通常情况下是教师问,学生答,谈不上是交互的。而小组活动时,每个学生均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可以根据各自情况反馈,想答(问)什么,就答(问)什么。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自觉实践,提高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交互-交际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我国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各地的班学生数额将继续偏大。大班中包含了各种学习风格、各种性格类型的学生。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怕在班级发言,而小组活动为那些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甚至还可以从小组中得到某些帮助安慰,建立自信,很好的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经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的同时实现不同的目标,小组中的个体在不同方面发挥优势,各个学生都张扬了自我的个性,在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小组活动中展示了才华,在达成目标的同时,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三 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合理分组、规范操作

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活动。交流的多样性与个人的参与度是一对矛盾。小组规模过小,交往圈子小,提供的信息必然有限;过大,小组成员的参与必然受到限制,一些成员可能干脆被动听取,主动参与者的数量反而下降。课堂内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可以有两种做法:一是让学生自由、任意组合;二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分组。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别、能力、个性和学习成绩等因素,在小组人员构成上有同质与异质之分,前者将有着共同兴趣、爱好、认知水准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由于有共同的语言,彼此间容易打开心扉,形成心心相印、和谐共振的心理氛围;后者则求异,形成异型交流结构,异质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所形成的互补机制,亦能使小组成员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按异质分组有利于资源的利用。一般而言,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编组原则是以异质分组为主,同时注意组际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际之间的竞争,但突出异质性。还有一种方法是按学习的问题和学生的兴趣分组,这有利于探讨问题。编组一般要小,从同桌两人小组,发展到前后两桌四人小组,再到相邻课桌(可以改变秧田型的空间结构)六人小组,具体的小组规模可根据讨论议题、讨论时间而定。小组活动时课桌椅的摆放允许灵活多样,如固定排列,组团式,或圆桌式,目的是有利于合作和互动。

合作学习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每个小组4-6人为宜。每学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教师注意协调小组人员的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都尽可能有书法好的、喜欢画画的;口语好、喜欢表达的;口语差、表达有困难的学生。小组中只有两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一种是学习的检查者,这两种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当一名成员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理解过程或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其他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在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人,没有小组长,而且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权威,体现地位均等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平等合作的意识。组发言人由组员推选,不同的活动由不同的人员代表发言,每个人都获得发言机会。中心发言人的交流代表的是小组而不是个人,师生对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我们可以说,You all did a good job in the discussion,Let’s see which group will win, Group one got the highest grade.师生给出的评价提示词都是针对小组而不是个人。

2.明确任务、形式整合在外语学习中,缺乏自信的学生容易出现语言焦虑。语言焦虑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虽然有些研究者发现一定程度的焦虑有助于学习,但大多数研究表明,焦虑的影响是负面的。外语学习中的语言焦虑主要是指学习者需要用外语进行表达时产生的恐惧或不安心理。尽管语言学习焦虑与学习者的个体性格有关,但不同的学习活动形式或教学方法导致的焦虑程度不同。合作学习之所以降低了学生的焦虑感,是因为它改变了课堂组织结构,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为积极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尽量多说,大胆开口,不怕讲错。学生在小组可以随时提问,问同学,问老师,随时把不懂的东西弄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自己应该宽容学生出现的语言错误,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宽容他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何自信心,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这样不仅减少焦虑感,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愉快的学习经历,使学生对学习本身和英语产生兴趣。

因此开展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非常重要。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才能开展合作学习。如果教师提出背诵一段课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就没有太大意义。如在教People And Work中,我选择了 make a survey这一任务让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活动;我在教A Traffic Accident中,让学生共同讨论,提出遵守交通规则的Dos和Don’ts.这些任务的选择都非常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和挑战性。所谓形式整合是指合作学习在实施中要与其他学习形式进行整合,以期求得最佳效果。教师先让学生个别学习、个别思考,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合作学习。独立思考是交流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教师必须给一定的个别学习时间,而且还应该要求学生当自己的思考有了一定的结果时,要整理自己的思维,从心理上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因此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如果问题提出后,只给了1分钟合作学习时间,6个学生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进行充分的交流。

合作学习强调个人负责和小组集体负责两种责任制。在确定学习内容之后,首先进行分工,每个成员先负责完成某一部分,然后回到小组,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成果,与大家分享信息资源,最后担任特定的角色。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人,使每个人都有事干,目的是杜绝小组成员相互依赖造成的惰性,唤起每个成员的责任感,确保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合作学习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交流的内容一是认知与技能方面的;二是过程与方法方面的;三是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学生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同时,还包括方法方面的交流。如:学生在介绍相关职业的词汇和句型的同时,还交流了以绘画表达的方法;以相片或图片表达的方法;以唱歌或表演的方法;以 chant的形式表述的方法等。学生在交流知识的同时还进行了思维过程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还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言,记录下自己没有想到的,从而达成小组成员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这种交流达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

4.教师主导、合理评价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如在一次教学中,我发现一名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中用了chant这种非常富有创意的形式,就马上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并对这种学习方式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而后带领全班学生套用相关词汇和句型进行替换练习体验这种方式带来的乐趣和效果,把学生的学习推向高潮,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在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浅层次、表面化而忽略深层独特性的探究。这是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引起注意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将常模参照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在具体英语课堂实施中,我运用了量化考核制度,将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小组中任何一位同学得分集体加分,小组中任何一位同学因作业、成绩等原因失分,小组集体扣分,在整体评价量化考核实施过程中,优生在小组中己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为小组成员欢迎的对象,学困生也不再是班级中被遗忘的角落,而是被一个个充满爱心的合作小组同学包围着。在这种评价机制的激励下,优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班级合作小组形成了一个积极融洽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参与课改的英语教师在教授新编义务教育七年级新课本《英语》(Go for it)的过程中,在英语课堂上逐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成为了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生生交往、师生交往、课堂互动、资源共享、分工合作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学习的成功。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教师必须树立课堂教学交往观。课堂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合作学习把课堂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教学的本质,减轻师生的负性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要重视师生交往,还要重视生生交往。其次,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要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在交往中寻找各自恰当的位置。第三,教学交往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实现学生之间的直接交往。第四,教学交往要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教学交往存在本身并不是目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创设多样化的确切的教学交往形式。

四、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体会

学习社交技能是英语学习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把社交技能作为学习经验的一部分教给学生。一般地说,在执行群体任务之前,教师先确定一项社交技巧,然后给学生讲授并示范社交的技巧,使学生在活动中有章可循。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创造了人际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在相互交往中练习社交英语,锻炼了诸如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建议、协调、解释、道歉、修正意见等社交技能。随着社交技能的逐步内化,学生就能够有效地与人共事,提高学习成绩。一旦掌握了社交技能,学生就可以受用终身。

传统的评价是把是否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只有少数学生获得分数意义上的成功,大部分学生则注定是学习的失败者。这显然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也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合作学习的评价观给现代教育带来崭新的理念。它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记分改为小组记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中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评价可以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或小组评价与全员评价相结合,以及等级、打分与评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这些评价形式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交互使用。在具体操作中,英语课堂合作可以学习引入了基础分和提高分,这是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和创新之处。所谓基础分是指学生以往学习成绩的平均分;而提高分则是指学生测验分数超过基础分的程度。其目的是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为所在的小组赢得最大的分值,指导学生的着力点定位在争取不断的进步与提高上,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了目标。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小组内讨论所形成的共识及主要分歧作小结疏理,代表整个学习小组发言;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想法,进行必要的质疑与辩解;对经过小组讨论形成的主要成果进行疏理、归纳,信息重组,必要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想法,但不要将自己设想的标准答案强加给他人;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包括讨论过程与结果)作出客观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与“生态课堂” 篇3

1.“生态课堂”的教学理解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指家或我们所处的环境。简单地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课堂”是完全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更优质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发展,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课堂。

2.“生态课堂”创设“最近发展区”

学生在学习中一般呈现出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只适应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去跳起来摘树上的桃子——学生“将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个跳起来的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并不断地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因此,只有多学习、多实践、多探索,寻找到课堂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实现我们生态课堂更长足、更有效的发展。

3.“生态课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从“生”的角度上看,“生态课堂”就是生命课堂、生成课堂、生活化的课堂;从“态”的角度而言,“生态课堂”就是智态课堂、情态课堂、神态课堂。简单地说,“生态课堂”就是激情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相联系的开放课堂;是促使学生倾吐心声、平等和谐的个性课堂;是讲练结合,具有充分的阅读、思考、交流、操作练习时间的体验性课堂;是让学生从“听者”“答者”“记者”的单一角色走出来,成为“思者”“评者”“问者”,充满思考与对话、探索与交流的探究课堂;是充分利用学习时间,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说和做,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高效课堂。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另类镜头

【镜头一】

蜻蜓点水型:教师布置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自主学习,两三分钟便匆匆收场,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镜头二】

袖手旁观型: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后,有的教师忙于看教案设计,有的则在一旁等待。

【镜头三】

变相灌输型:为了合作学习之后的交流更顺利,教师利用巡视的机会,将自己所期望的结论有意识地暗示给学生。

【镜头四】

形式单一型:课堂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中运用最多的学习形式。但是,讨论时,一些优秀生抢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而其他学生便失去了独立思考、提出意见的机会。€爛爛?

【镜头五】

无果而终型: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有些教师便匆匆进入新的教学环节,既没有让学生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也没有对学习活动及时总结反馈。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脑海中仍然在想着合作结果和争辩的有关问题,陷在自己的思维中,弱化了语文教学效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行为缺失的因素分析

1.合作学习内容选择不当

许多教师认为,只要进行合作学习,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进行合作讨论。由于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而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

2.学生缺乏合作学习能力

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小学生普遍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须的有效技能。

3.忽略教师的调控作用

教师一布置完讨论的任务,学生便开始讨论。但在此过程中,教师没有关注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的进程,没有做好引导,把握不好各环节的分寸,让“自主”变成“自流”。课堂有可能成为“交流说话”课。

四、小组合作学习有效促进“生态课堂”的形成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为形成“生态课堂”创造条件

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人,设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工作;一名副组长,负责协调、记录工作。组长为1号、副组长为2号,两名组员依次为3号、4号。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小组学习的有序有效进行,又能为全班交流提供便利。

2.发挥小组成员作用,为形成“生态课堂”增添营养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按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特征、家庭及社会背景等方面具有异质性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使有差异的个体在小组中能优势互补,有利于互助性合作活动的开展,促进组内各成员的认知、社会交往、个性和积极情感全面提高。各小组总体情况应大体均衡,有利于他们在大致公平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竞争。小组采取个性化命名,名字应别具一格,如用动物命名“小蜜蜂”、用植物命名“梅花组”等;各小组都能有自己的宣言、自己的信念,如“我学习、我快乐”等。

3.注重评价,创建竞争氛围,促进“生态课堂”成长

小组合作学习大多都是围绕“质疑”和“解疑”进行。教师可在每学完一课后,在各小组中评选出“最佳提问者”和“最佳解疑者”。这样就促使每个组员在合作学习时用心地去思考,让自己的质疑变得有意义;让自己的解答更充分,更圆满。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篇4

初中阶段的学生都面临着中考的压力,所以学习时间是比较紧张的. 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就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 由于课上内容比较多, 所以学生很多时候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都是听老师讲课. 这样的学习模式是比较呆板的,如果长时间这样学习, 学生就不知道如何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没有自己的学习思维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独立地思考问题,然后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既可以锻炼自己独立思考能力,也可以从其他同学身上学到很多别的学习思维方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上的应用

(1) 下面就以 “ 二次函数” 为例, 探究一下如何在讲授新知识的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 上课以后老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大家展示一下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与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且求得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然后, 老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比如两人互传球的这个问题,就运用到二次函数的知识. 让学生记录两人传球点处的高度以及抛出后球的最高点这三个点的位置,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图像并求出解析式.

(2) 再以 “ 平行线的性质” 为例, 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在课上有序地进行. 首先,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组生活中常见的图片,比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引出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平行线以及平行线的一些基本性质. 其次, 让小组成员自己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然后再画一条截线与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两两相交的八个角. 让学生度量这八个角,然后把这八个角以及他们的度数列一个表,接下来就可以让小组进行讨论发现规律, 得出本小组的实验猜想. 这样就可以让他们自己发现平行线的性质,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3) 以 “ 勾股定理” 为例, 探究如何进行小组合作. 首先, 老师给各小组发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图片,让同学们开始拼图探究, 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试图发现这些拼图和证明的规律,同一个图形面积用不同方法来表示,然后让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把他们计算出来的面积联系代数式,通过几何意义来探究并得出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成员互相帮助, 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并且自己探究和证明“勾股定理”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率原因及解决策略

(1)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讨论问题, 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自制力不是很好的同学, 这些同学就比较容易走神, 因为在小组学习模式中老师的监督是比较少的,这就需要老师在分组的时候进行分层次的分组, 比如说三个人一组,在这一组中可以安排一个比较有组织能力的同学,一个自制力比较好的同学,再加一个自制力差一点的同学,这样小组内成员之间可以互相监督,自制力好的可以及时提醒自制力差的同学,这样同学们就都可以在小组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2)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也容易出现低效率的问题, 原因一,可能是学生进入状态的速度太慢,还没开始讨论几个问题就已经下课了;原因二,还可能因为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太多,导致学生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原因三,也可能是学生不主动、 不积极, 小组内责任分散. 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三方面的解决方法:第一,学生进入状态慢,一大部分原因是对上课要进行讨论的问题陌生,所以老师可以提前告知学生下节课要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第二,老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情况,合理分配学习任务,比如说,老师可以分配给学生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这样保证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按照要求完成合作学习的内容;第三,老师可以实施“加分制”的方法,每周评选出一个优秀小组并颁发奖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初中数学课上, 分小组讨论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团队合作精神,老师可以在小组讨论的最终结果中选出比较优秀的小组,还可以奖励这一组的学生. 这样小组内的成员都会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很有帮助的, 比如以后他们参加工作了,就可以更好地进行团队合作,可以得到领导者的赏识.

(2)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同学们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因为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一样, 这样你在听别人的解题方法时就可以积累下来. 比较自己的学习方法好还是别人的学习方法好,可以借鉴好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这样在以后做题的时候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分工合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数学课上,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分工学习,比如有的同学擅长计算, 比较认真细心,他们就可以做计算题,也可以告诉别的同学如何提高计算的速度. 还有的同学喜欢做应用题, 他们解读信息的能力比较强,这样他们就可以帮助其他同学告诉他们自己做题时一些比较好的方法. 这样分工合作, 就比较容易让学生更全面地完善自己,还可以提高课上的学习效率.

总之,小组合作模式的好处是很多的,课堂气氛也会变得很活跃,但是一定要注重学习的内容,不能一味地只关注合作形式,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要想达到合作学习预期的效果,还是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的.

摘要:随着近几年教育的不断改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成为新课标中一项重要内容.众所周知,初中数学相对于别的科目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而且数学课堂氛围也不太好,所以新课标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之间多多交流,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地喜欢上数学,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认真地学习.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数学,应用

参考文献

[1]魏忠侠.用好练习题,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J].语数外教学:初中版·下旬刊,2013(5):70.

高效课堂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篇5

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索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由于是集体商议的结果,成功了每个人都有成就感,失败了大家共同承担,这样可以打消很多学生的顾虑,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机会,扩大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也给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空间。它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又可以满足他们表现的需要。学生个体由于在小组中的努力会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可,使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参与教学的兴趣。久而久之,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便会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其中,想更好地展示自己,表现自己。那么,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呢?本人现谈一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科学组建小组,搭建学习的平台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小组在构成上要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进行组向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与组之间的综合水平基本平衡。这样构建的合作小组“但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条件。合作小组的人数,一般建设4——6人,4人相邻合作学习,2人同桌,对空间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每组成员里包含成绩好、中、差的学生。这样小组间力量相当,小组间学习成为可能,便于学习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让中等生的才能得到施民,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同时还能保证各小组间公平竞争。

二、设计合理内容,体现合作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合作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如果是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以发展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免产生依赖。如果是较复杂的学习内容,依靠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没办法解决的,这时就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气氛的热烈,为了合作而合作,徒有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实效。不论什么都合作,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和作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或过于简单的毫无难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数学学习中那些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内容,才是我们运用小组合作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分成小组让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完成测量;该活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对学生的活动提出了分工的要求:几名学生测量,其他几个学生对测出的的结果进行记录、计算。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测量工具的使用,记录方法,以及面积公式的应用,以及发言时语言的组织。这样的内容才是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容错过的。首先实施小组活动时,教师要善于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根据学习任务和学生能力之间的关系,精心设计讨论问题,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小组活动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同时在讨论方式、讨论思路方面给与学生恰当的指导。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在组际交流时,教师要鼓励各组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其次,做好反馈环节的工作。反馈在整个小组学习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反馈环节,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也可以对一些学习重点进行提示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这是完成小组学习目标的最终落脚点。反馈的方式应当是双向或多向的,反馈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追问,要鼓励各组学生进行质疑,促使讨论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最终达成小组学习目标。

三、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为了确保小组活动能够真正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组成员之间要建立起真正的合作关系。每个小组成员必须承担相应的角色与责任,并且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采取角色轮换制,为学生提供平等的表现机会,使学生得到不同的锻炼和提高,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小组的共同的目标。为此教师要加强多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素质训练。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的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启发学生善于敏锐地发现和提出问题,主动地探索问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真正做到发挥小组合作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放下精神上的包袱,冲破心理上的枷锁,自由联想,畅所欲言。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共识;不怕见解错,就怕没见解;不怕问题提得不好,就怕没问题。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要引导学生对所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要设计好讨论的问题;讨论的问题要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和深刻性。同时,老师还要作好有效的调控,使讨论始终处于宽松的气氛中,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有疑问、有惊讶、有争论、有竞争、和谐的、生气勃勃的化学课堂氛围,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要,要为不同的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讨论平台;要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探究求异的快乐的教学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发挥集体合作讨论功能。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四、采用鼓励方式

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活动情况进行积极地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要评一评、比一比、赛一赛,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最守纪律,哪一组最团结,哪一组最快等等。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也要进行分阶段的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对他们的丝毫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要发给一些小奖品,如五角星、作业本等,定期评比选出“合作小明星”、“协调小助手”等等,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当学生进行汇报发言时,要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篇6

【关键词】合作学习 教师指导 有效参与 学习的过程

所谓数学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这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主要致力于构建一种学习群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取的方法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去发现,而教师的主要职能是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去获得知识。

一、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优良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二、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给予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合作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三、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效参与

我们经常见到的数学课一般是: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推理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实际检测表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都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还可以,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后进生更是雾里看花。要改变这种不良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的潜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做学习的奴隶。因此,教师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用结合,着眼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教学活动,充分挖掘数学的形式美与内在美,进而加上教师细致到位的评价鼓励,使每个学生都在学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六、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主要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通过不断的反馈,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发现与全面数学素质目标之间的距离,不断改进不足,努力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并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学习的情感,是否有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是否有良好的数学意识,是否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能与同学开展合作与交流等等。

如在混合运算的练习中,出示了360-90-60一题后,让学生观察,有的学生发现:“我觉得可以先用360-60,正好等于300,然后再减90,和先用360-90再减60的结果一样,但是如果先算360-90就没有我的方法简便了。”师及时给予评价:“这位同学真会全局思考!我们在拿到一个式子或问题时,应该先从整体进行观察分析,找出其中可能隐藏的关系,然后就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了。”

数学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当今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若要想较为全面的实现教学目标,课堂应出现互助互动、协同合作、师生共融的场景方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自身的探究获得数学过程和结果的感受、体会与理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师生共同求得能力的提升与综合素质的增强。除谈到的问题外,就小组合作学习来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索和解决。如怎样获得有效的研究数据,大班额现状下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如何通过比较研究来验证学生在学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所获得的实质性的进展,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每一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追求。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讨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都是老师教授学生记录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节课下来老师口干舌燥学生筋疲力尽, 教学效果微乎其微, 所以就引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那么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呢, 就是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 不要去借助老师的讲解, 而是把问题与自己小组内的同学拿出来进行探讨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为数学课上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是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手段。

二、怎样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一) 教师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并不是不需要教师的参与的, 教师作为合作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调控者, 要充分地做好自己的职责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地开展进行。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老师应该是其中的一位成员, 在小组遇到疑问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同时, 教师也是小组合作中的引导者, 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例如:在进行解方程的时候, 老师可以多列出几个方程:8x=5x-3, 7- (2x-1) =x- (x-3) ……先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几个方程有什么样的不同, 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出来解决疑惑, 最后引导学生去一步步解决这个方程,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保证小组合作完成的质量。

(二)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的意识

如何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呢, 首先老师要创造情境, 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合作学习感兴趣了, 合作学习才能更好地开展进行, 那么, 老师该如何创造小组合作的氛围呢, 就比如说在学习平均数的概念的时候, 老师可以这样举例, 咱们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和体重是多少呢, 大家算一算, 这样, 学生就会自己成立小组, 把自己所拥有的数据结合到一起进行计算, 合作小组自然也就形成了。另外, 在小组合作中, 经常会有同学表现出不配合的样子, 因为有的人会怕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去告诉了其他人别人就会超过他, 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充分去给学生讲解小组合作的好处, 大家都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分享出来, 其实是一个共同进步的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 同学与同学之间都不是敌对的关系, 都是同一个战场上的战友, 只有大家都强大了, 那么, 学习才是有效果的, 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 以防学生会排斥学习小组。

(三) 合理地利用小组合作进行教学

怎么样才能做到合理地利用小组合作进行教学呢,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多么简单的问题都进行小组合作的话, 那么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很有可能失去兴趣, 因为太过简单没有讨论的必要, 如果特别难懂, 大家都不会的问题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话, 那么小组讨论一节课也没有能有一个结果, 学生会对小组合作失去信任, 所以, 老师要合理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太过简单的问题让个别不会的学生私下问问题就可以了, 太过复杂的问题老师一定要先对学生进行点拨,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路之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组讨论, 这样, 教学的效果才会更高。例如: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一般平面几何的难度比较大, 尤其是在学生对个别平面几何习题进行解题的时候, 往往是毫无头绪的, 需要往哪儿加一条线才能把这个题解出来或者是这个图形要怎么划分才能得到答案呢, 学生往往是没有头绪的, 老师可以给学生一点提示, 而不是直接帮助学生把这条辅助线给画上, 而是告诉学生可能要借助一条辅助线, 让小组内部进行讨论, 看看这条线作在哪里才能把这道题解出来。

(四) 小组之间进行激励机制

课堂上总是要有比赛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争强好胜的年纪, 老师可以让小组之间举行比赛, 看哪个小组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的任务, 给予一定的奖励, 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向他们看齐。同时, 在班里的一角可以设置一个PK台, 把每个小组的名字、口号、得分都公布出来, 这样每个小组都能关注到其他小组的动向, 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 加强自己小组内部的学习。这种激励的机制, 对于小组教学来讲, 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帮助小组内部提高了效率, 节省了时间。

三、小组合作学习所带来的课堂效果

在小组合作进行学习的模式开展以来, 收获了很好的效果, 它摒弃了填鸭式教学留下的糟粕, 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老师“一手遮天”学生“一脸茫然”的现象, 为初中数学的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此同时, 学生成为了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在小组合作教学的过程中自己去努力思考, 而不是等待老师进行讲解, 在这个程度上, 小组合作的模式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同时, 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教学的氛围融洽了, 学生之间的情谊也加深了。

总述: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小组合作进行教学的模式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为初中的数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希望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充分利用好小组合作这个学习模式, 让我们的教学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篇8

教育要有鲜活的生命力,就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一种竞争与合作,这种竞争与合作必须在课堂实施,这是一种特定的教育规律的命令。在竞争中,使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在竞争中,促使学生学会合作。健康的课堂学习应该是: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由此,笔者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意引入竞争机制,以竞争促合作,使班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扎实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明显实效。

笔者在《中学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实践活动中, 结合教学实际就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操作策略作探讨。

一、科学建组,明确要求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基础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分组往往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大多数老师通常是按前后桌4至6人组成小组,很少关注小组成员之间的情况,然而“合作学习小组的内部构成如何,是学生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分组时应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爱好、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合成小组。

1.科学建组,合理分工。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基础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将成绩好、中、差学生搭配在一起,利用学生间的年龄差别不大、理解能力相近这一有利条件,使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获得从老师那里无法获得的学习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鉴于以上思考,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成绩好、中、差把班级学生分成固定的6组,8人一组。分工时,根据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角色分配,努力实现组内的差异互补,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给学困生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感受小组学习的成功快乐,引发学习兴趣。

2.明确要求 ,激励竞争。为营造比学氛围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笔者将竞争机制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制订《小组合作学习评比细则》,并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明确具体要求。同时结合思想教育,讲透评比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激励学生树立集体观念,树立合作精神,主动参与竞争。《小组合作学习评比细则》使小组合作学习评比有章可循,学生自觉按照要求操作,避免课堂出现喧哗、跑题的现象。竞争促进合作,有了评比的鞭策,学生合作意识更强,大家争先恐后,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热情高涨。

二、互助分享,鼓励竞争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关键

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积累渐进的过程。有些语文知识教师不讲怕学生不能掌握,可是教师苦口婆心、口干舌燥地讲解,收效并不明显。仔细分析,语文学科的知识大多数属于程序性知识,需要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逐渐领悟、操练而获得,而真正需要老师“讲”的那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生教生”的形式完成。因此,教师尊重学生的理解水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把学习、发现、互助、分享的权力放给学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切切实实的学习实践习得知识,形成能力。

试卷讲评课是语文教学中教师最伤脑筋的一种课型。在试卷讲评课上,学生只关注正确答案是什么,当老师讲评到自己做对的题目时更是漠不关心,老师讲得辛苦,收效却不佳。怎样才能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率呢? 笔者尝试采用小组分享式自主学习的方法,收到明显的成效。

首先,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八名组员围坐在组长周围,由组长依据质量分析表格,对组员试卷各大题完成质量分析。其次,组长组织讨论,各大题得分最高者逐一发言,解答组员疑问,组长对组员仍不能理解的问题做好记录。最后,有问题需要解答的小组,组长作为发言人向其他小组提问;老师记录小组无法解答的问题,在课堂上统一进行评讲。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适时引导,依据评比细则,对正确回答问题的小组进行表扬奖励,激励竞争,鼓励合作。

这样的试卷讲评课,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自主解决问题,学生互助互学,学优生成为学习榜样,学困生得到帮助;教师的讲评富有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强化评价,实现共赢是对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升华

有学习,就有对学习的评价。学习评价是对课堂学习行为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必不可少。适时适当的评价激励,使每个小组都能真切地体验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评价本身具有的竞争性,使评价的激励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推动学生更注重合作。

在考评时,我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注重两个方面的评价:一是对小组的评价,鼓励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二是对个体评价,指出学生在小组参与过程中的表现,明确学生哪些理解独特、深刻,哪个问题或想法有价值。同时, 改变过去由教师一人评价的传统模式,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也在课堂上参与评价,完成自评与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的评价,发挥师生共同评价机制带来的优势,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生合作学习后, 教师不仅要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合作探究所得出的成果, 而且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进行简要评价。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一双慧眼、一对聪耳和一颗善于感受的心,及时捕捉和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信息,并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点拨。有了竞争机制的引入,评价产生的鼓励作用和激励效果充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优化。当然,教师的评价不一定用语言来展现,有时也可以运用体态语言:期待的眼神、赞许的微笑、鼓励的表情等。总之,教师对学生的参与要给予各种方式的鼓励,保护学生直接、平等地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经这样说过,称赞对鼓励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植物需要阳光一样。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篇9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迄今已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它是一个在教育理论界和教学实践中都备受青睐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现代教育要打造一个真正高效的课堂教学,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推进传统教学改革,就一定要抓好小组合作学习。

在我们传统英语教学中有一个词叫“pairwork”,即:“对子活动”,也叫“伙伴活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对子活动”在昌乐二中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演变成“groupwork”即“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既有利于培养的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又有利于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合作学习与传统结对子学习的差异

合作学习是否高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合作小组的构建是否合理。下表比较了小组合作学习和结对子学习的区别:

传统的“结对子”学习最主要的优势在它是一种帮扶性学习,它的优势是帮扶双方随机性强,灵活机动。它的弊端主要在于在这种合作中帮扶的受动者(the getter)能从中得到较大的受益,而帮扶的施动者(the doer)获益相对较小,从而限制了这种学习模式的发展。合作小组构建是否合理关乎高效课堂实施的成败,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一定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分配要合理,一般以6人为最佳。二是分组应按照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考虑因素包括:成绩优劣、能力强弱、性格差异、走读与否、性别及班干部分配等。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并使每个小组的能力水平和知识视野基本保持一致,构成竞争态势。

二、小组学习的组合优势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David W.Johnson and Roger T.Johnson)提出合作学习的五个要素,积极互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责任到人(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面对面促进性互动(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人际和小组技能(interpersonal and small group skills)和小组自治(group goals)。在明确的小组目标下,共同协作以求双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学生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提出小组要共同达到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荣辱与共,休戚相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达成这一目标,约翰逊兄弟提出了许多用以构建积极互赖关系的具体要求,如:

1.学习目标的积极互赖。每一学生都应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只是小组总目标中的一个小部分,小组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

2.学习资源的积极互赖。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只拥有某种资源,也就是自身特长及个人能力,小组成员必须为小组的成功而相互分享资源。

3.学习角色的积极互赖。为了完成某一任务,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着互助以及互相交流的角色分工,以使小组责任能够具体化。互相分担了学习任务,主动融入到小组任务中。

4 . 学习奖励的积极互赖。学生个体所获取的奖励如名次、表扬等不再是个人成功的象征,而是归功于整个团体的出色表现。使得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三、传统课堂与高效课堂的具体对比演示

在A课堂(传统课堂),教师面向全班提问:“谁能用英语说出商场里几种水果的名称?我们来看一看谁能用英语说的最多?”在B课堂(合作学习),教师不但要求学生在6人小组中讨论,还会要求学生:“在小组活动时,我们先两两配对,每人轮流用英语说出商场中水果的名称。”要实现积极互赖,学生就必须回答,“我所获得的是否同其它小组同伴所获得的联系在一起,是否必须通过互助合作?”积极互赖要求小组同伴荣辱与共,不可能一人独赢。在A课堂中,这一点是做不到的,因为许多学生都想吸引教师的注意,都想被指名回答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互助合作是稀罕物,帮助他人是对别人的施舍和同情,能否合作靠的是觉悟高低而不是机制保障,个体的学习成就完全靠自己打拼,同伴之间没有彼此支持和协作的需要。在B课堂中,情境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两两配对”、“轮流说”的具体要求使小组成员必须互助合作,协同努力,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包揽一切。

“小组合作学习”促进课堂高效 篇10

一、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学习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 它建构的是否科学, 关系到合作学习效率的高低。

我根据班内的实际, 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 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 在合作中, 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 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 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 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 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 小组内有“计时”, 有“记录”, 还有“裁判”, 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 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 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 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 如果不分组, 如果不分角色, 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 局面真不可想象。

二、明确小组学习的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 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 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 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 人人都有事可做, 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 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 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从而促进课堂高效。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 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 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 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 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 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三、合作探究与交流互动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 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 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 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 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 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 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 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例如:在学习《实际测量》时, 我让学生分组测量, 于是学生有的指挥, 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 有的充当标杆, 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 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 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交流是合作的开始, 是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交流会带给学生视觉的“明亮”。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 在汇报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 鼓励学生敢表达, 对于一些表达能力差的同学, 要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 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除此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要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 不插嘴, 要听别人发言的过程, 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 要边思考边吸纳, 自己准备随时质疑或补充。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 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在《圆的周长》中,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测量出结果后, 由汇报者组织语言汇报。几组汇报结束后, 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交流, 教师进行指导, 最后通力合作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通过合作, 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重点, 学生不仅能比较直观地理解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也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 因而促进课堂高效。

四、要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教师应该认识到, 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 如果对于一些简单的和显而易见的问题也让学生去合作学习, 去讨论研究, 那是毫无意义的和极不科学的。合作学习的项目和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 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要达到教学目标, 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 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和目标要非常明确, 并且是学生合作行为的指南, 要给学生留有实验、提问、尝试的机会和空间, 让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进来, 这样才能促进课堂高效。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 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要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而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不断研究, 在合作学习中应力求引起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使他们想学;让他们获取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爱学;提供给他们更多自己创造的空间使他们能学。这样才有利促使课堂高效。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 2002, (2) .

[2]杨秀青.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月刊, 2005, (5) .

初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篇11

关键词 小组合作 目标具体化 内容合理化 科学分组 有效评价

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但是,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的开展,绝非易事。随着深入的教学实践,小组合作学习自然又演变出新的问题。我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发现,语文小组合作经常停留在背背书、收集资料、精彩文段阅读等比较浅层次的合作,因此,经过近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摸索,我对小组合作学习这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课堂学习形式做进一步的探究。

一、将学习目标泛化变为具体有效化

首先将教学目标具体化。有效开展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是建立在有效的教学目标基础之上。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应有意识地兼顾学科教学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关注语境体验和语言实践,落实听、说、读、写能力的目标和指导;注重思维培养和个性发展,在对知识积累、分析和吸收的同时,让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广阔性分别得到有效发展;重视合作交往和共同体验,发掘蕴含在教学内容中的人文价值,接受思想熏陶,实现人格意志、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提升与整合。

其次为合作小组成员制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成长目标和计划。合作学习的成长目标可参照教学目标制订,但它比教学目标更关注个体的学情。因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都是不一致的,不同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希望自己达到和实际能够实现的目标更是各有不同。为此,成长目标和计划的制订应包括集体成长计划和个人成长计划两方面。

二、将内容随意变为合理有效化

合作学习内容的设置随意性大,一些问题或缺乏思维容量,或过多过滥,或缺乏梯度,或操之过急,或脱离语文的特性,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课堂,这都无法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能力,保证内容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适宜合作学习呢?一是有一定探索性、挑战性的内容;二是某些方法、结果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三是方法不确定、答案不惟一的开放性内容;四是大部分都有意见要发表的内容;五是课内向课外适当扩展和延伸的内容。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就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读、说、感中探究出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从而体会人类从中应吸取的教训,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为: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增强环保意识。同时平时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的探究主要是通过课上对重点语段的品读中探究解决。同时也能从整体上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随后,联系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请学生小组讨论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吸取什么教训?以此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接下来的说话练习则能引导学生在感悟后自己发出“救救仙湖”,“救救人类自己”的呐喊。

三、科学分组,有效参与

由于一些班主任在座位安排上主要根据成绩、身高和纪律,较少考虑学生性别、个性、气质、基础等因素,而日常课堂教学如果简单的把前后桌的同学分成一组,就很容易造成各组之间水平相差悬殊。如此能力较强的一组,很容易地成为活动中的“明星”。反之,弱势学习小组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受挫而成为旁观者,使小组合作学习失去意义。一些班别的小组虽然精心设计,并且是名实相符的,但是也存在合作学习的学生个体各自的参与程度严重不均的问题。学习优秀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思维活跃,俨然是小组中的“权威”,其他学生则似乎成了“多余人”,懒于思考,坐享他人之成。这使得合作学习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因此,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相互尊重、差异互补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实效的关键,“让每一个人都动起来”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首先按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亲和等把四人分成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组长轮流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充分发挥组长的带头作用,鼓励不爱讲话的同学先说、多说,教会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可以避免优生“唱戏”,差生“观戏”的局面出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自主性,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使全体都得到了锻炼。例如: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收集资料、分享资源、讨论疑惑、代表发言、整理组合新的内容,每个小组角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样,保证了每个组员的全程有效参与,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

四、科学评价激发潜能

要使每个同学都能持久地保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热情,必须有可作为动力的评价机制。评价既要体现个人的努力因素,又要体现集体合作因素。但是不少教师对过去分数的评价不满意,对复杂的表格量化也不胜其烦,有没有行之有效但不分流太多精力的评价机制方案呢?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很有意义的评价建议:“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法,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资料。”我设计一份“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成长记录”,其中包括“课堂表现”、“合作主持语文学习活动”、“合作参与语文课外活动”、“课内外作文评价”、“合作态度”、“写作及参赛成果”等项目,每周开一次小组长会议评价,从而指导下周的学习。我认为语文和其他科目不一样,不应该以分值来衡量,而应该以“优、良、中”三个档次来衡量。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篇12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新授中的运用———探求新知,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 有的知识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有的知识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 学生反复机械地训练, 即使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教师可以在新授内容中有所选择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 有时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如我在教一年级《20以内的减法》时, 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列出算式“12-5”, 再让他们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独立思考答案, 然后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由于学生先是独立思考, 所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在学习小组中大家一起讨论、比较、判断, 得出了好几种办法。在小组讨论时, 学生要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给组员听, 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并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自己解决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认识到了退位减法算得快, 进位加法也要算得快。不用我多说, 下课后, 有的学生已经找出了进位加法卡片进行练习。我在新授元、角、分这一内容时选择了为希望小学“献爱心”这一题材, 让学生分小组捐款, 并要求每个人都做好统计, 小组工作完成后, 学生不仅熟悉了元、角、分, 而且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新授课中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能让学生拥有主动权, 改变了单纯的教师教算法, 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凡是通过学习小组能解决的问题, 就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 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练习中的运用———互帮互学, 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上一篇:微表施工下一篇:摄影界外貌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