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误区(精选12篇)
小组合作学习误区 篇1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一种高频率使用的教学方式。但在一些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中, 透过其热热闹闹的表面, 冷静思考后不难发现, 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运用上, 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还存在着某些偏差及误区。下面是笔者在听课中见到的一些小组活动现象, 值得我们深思。
一、学生迎合教师
“克的认识”教学片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称一称2分硬币的质量, 活动要求是:请同学们在天平左边的托盘里放硬币, 砝码放到右盘中, 组长主持这次“称一称”的活动, 称完后, 组内同学轮流把这枚硬币放到手里掂一掂, 交流一下感觉。
小组合作活动开始, 一学生在天平的托盘里放了一枚2分硬币, 组长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放入右盘中, 这时, 天平上下摇摆起来。组长面对着天平, 她迫不及待地用手去扶平, 到最后, 指针是停下来了, 但不是停在中央。她马上就说:“是1克。”另外几个学生坐在旁边, 把头探过来一瞧, 连连点头:“是1克。”听课教师提醒他们:“走过去看呀!”但是他们只是看看听课教师, 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座位, 而是根据讲课老师的要求开始掂一掂这枚2分硬币。这种合作交流, 学生的参与度似乎很高, 课堂也显得活跃热闹, 但仔细分析学生的合作发言, 不难发现“热闹”之下掩盖着做作的成份, 充满迎合教师的味道, 学生的真正收获并不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教师安排的组长一般是优生, 在组内有较高的威信, 其他同学对他的话有一种盲从的心理, 而聪明的组长又为了迎合教师口味, 热心安排组内活动, 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以迎得教师的称赞。因此,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组内成员应实行组长轮换制, 使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担任组长, 进而理解其他成员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合作中要求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实质性的参与, 而不是少数尖子生某一环节的参与、形式的参与。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情感态度, 不光在乎内容的正确与否, 更要在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 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 要鼓励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辩。
二、时间不足, 虎头蛇尾
“圆的周长”教学片段:教者试图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测量几种圆形物体 (茶叶罐、1元硬币、铁丝圈等) 的周长和直径, 通过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合作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最后推导出计算圆周长的公式。小组活动开始后, 教师可能怕超过预定的时间, 完不成预定的教案, 一再催促学生, 原本有条不紊的同学逐渐忙乱起来, 在读秒声中仓促完成了任务, 最后的研究结果误差比较大, 偏离了预设的教学期望值。这样, 一节设计理念不错的课例就因为没有充裕的合作时间而遗憾地收场了。
因此, 在每一节课当中, 都要尽量做到不该浪费的时间一秒钟也不要浪费, 该用的时间再多也不要吝啬, 尽可能保证学生在小组合作研究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像这节课, 教师原本设想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引导学生沿着前人走过的足迹研究圆的周长公式, 但由于对合作的时间估计不足, 学生无法从容进行实验、探索, 才会造成这种合作时“虎头蛇尾”的现象。
三、缺乏引领, 活动效率低
一教师在教学苏教版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认物体后的“有趣的拼搭”中的“滚一滚”这一内容时, 教师只注意给学生准备小黑板、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黑板上把这些物体滚一滚, 看哪种物体滚得远。 (六人小组内合作, 教师面带微笑站在教室一侧) 结果小组合作之后交流时, 学生根本无法达到设计这一小组合作的目的和要求。分析原因, 主要是教师指导帮助不够, 在滚之前教师没有规定黑板的斜度, 没有说明滚的距离和怎样操作、怎样观察。所以, 斜度不够的小组里这些物体难滚, 过斜的小组里学生又难以看清, 滚的距离不同又难以比较, 所以很难发现:球滚得最快, 且可向各个方向滚, 圆柱滚得也快, 但只能向一个方向滚, 长、正方体向下滑得慢等。结果小组交流时学生无话可说, 不能说到点子上。
因此, 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根据情况作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在学生合作交流中教师不应袖手旁观, 可深入一组参与讨论, 也可巡回组间了解合作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调控局面。也许, 问题的思维含量太高, 学生一时难以企及, 教师就要及时给他们架好梯子;也许, 学生会“走调”, 教师就要及时予以提醒或者示范, 不至于让学生在岔道上走得太远而耗费走正路的时间;也许, 学生会“纵有千言万语, 却不知从何说起”, 教师可适时“抛砖”, 从而引出学生话匣子中的颗颗珍玉;也许, 学生会泛泛而谈, 难以中的, 教师就应适时引导, 带着他们“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四、内容没有研究价值, 走过场
一位青年教师上“质数和合数”这节课时,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 首先让学生分别写出1~12各数的约数, 再把它们归三类, 通过观察、分析, 概括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然后针对“1”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为什么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其实, 教材中定义质数、合数时, 是将1排除在外的,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是数学上的规定。这样的问题没有探讨的价值, 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 他认为, 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这才是好的教学, 教育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根据他的理论, 在数学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该尽量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 不能老是在低水平上重复, 必须有一定的难度, 既要使学生能够达到而又不能轻易达到。在这样的问题上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意义, 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总之, 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 我们一定要少搞形式性的东西, 要做实质性的文章, 真正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搞得生动、主动、富有个性, 把新课标理念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误区 篇2
河北省乐亭县王滩镇聂庄初级中学
景军
063610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时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大量浮于表面的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语文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一个误区。
关键词:小组合作
误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但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调查,仍存在许多误区,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缺乏对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缺乏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等问题,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
一、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其教学场景的表现有如下两个方面:
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这种小组讨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公开课教学时),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问题过于简单(课本直接能找到答案),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
二、放任自由缺乏监控
有些教师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则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到了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时间,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这样的课堂,教师是可有可无的,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处于一种缺乏监控的自由放任的状态。
三、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其表现形式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也是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
四、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 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学困生由于还没有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在新知识的探讨中,往往没有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而学优生由于基础较好,反应快,为了小组得分,往往不顾学困生是否已经明白,就匆匆结束小组合作学习。因此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原因分析
1、虽然“小组合作学习”的口号大家都在津津乐道地谈论,许多教研活动更是将其作为研究重点来对待,但很难达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我们教师本身是在比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做学生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就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势必造成合作教学能力和技巧的贫乏。无法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也不能为学生的合作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只能简单地要求学习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
2、现在大多数学生是家庭中的“王子”、“公主”,家庭环境过多地促成了其狭隘、自私、不善与人合作、不愿与人分享成功的心理,从而在课堂上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找茬”、“挑刺”、互相埋怨,而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合作学习所必备的“互相包容”、“不嘲笑别人”以及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等没有真正树立,实际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3、组织形式依样画葫芦,别人的“拿来就用”。不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随意地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 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不经常变换成员的角色,不动态化地变更小组人数及人员的组成,没在一套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小组合作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缺乏创新,是毫无生命力可言的,它的最终结局只能是走向死亡。
教育心理学表明:一个成功往往会导致另一个成功。只有准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正确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科学地使用激励性评价机制,才会有效地避免小组合作学习走入误区。
参考文献:
唐松林
《论创造性教学模式》
外国教育研究
2001版
丁钢主编 《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景军
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小组合作主体高效误区对策
误区一:合坐=合作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到位和对本班学生的了解不全面,在给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实践中也只追求形似,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看似热热闹闹、形式多样,但美丽的外表却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在,以小组合坐替代了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沼。这种状态下的合作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拒绝“低效合作”。
对策: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之前,教师要对全班学生的学情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并根据学情将本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时一般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所谓“组内异质”指的是同一小组内的成员,在学习能力、个性表现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是能够互补的。所谓“组间同质”,指的是组与组之间的实力相对均衡,在学习能力上是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分组时一般以前后4人为宜,组内的人员分工各不相同,具体可分为小组长一人,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开展小组合作活动;纪律委员一人,负责管理好组内活动时的纪律;各科课代表1人,负责本组内学困生的课中指导及课后补偿工作;汇报员一名,负责汇总本组交流讨论后的统一意见并在全班交流。组内成员根据需要可以身兼几职,当然这种设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依据学科的不同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也可根据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的表现进行相应的调整。总之,小组分工后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能体现在组内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岗位设置,使得小组内人人地位平等,便于更好地实现以己之长补组内成员之短的目的,并最终实现全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当然小组合作要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相关内容的培训,使小组内成员明确各自的职责,以及合作的方法和技巧,做到人人会合作。
误区二:热闹=高效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忽视合作交流的内容和时机,走入单纯追求气氛的误区。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活跃,但它并不是真正的合作,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未能精心选择合作的内容,在小组合作时未能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有效的指导,导致学生的合作看似热闹,实质上并未真正地围绕需要讨论的内容展开有效的合作。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在教学中融入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在课堂中不管教学内容需不需要讨论,都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走入了单纯追求热闹的误区。
对策:当然,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小组讨论,但小组讨论并不是小组合作的唯一形式。判断一节课是否真正实施了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看有没有组织小组讨论的形式,更重要的是看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否需要合作,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是否真正掌握了合作的技巧,是否培养了合作的意识,是否真正形成了合作的能力,是否产生了合作的效能,异质学生是否都得到了相对均衡的发展,共同高效地完成了本堂课的学习任务。要使课堂讨论交流有价值、有突破、有发现、有创新,教师就需要精心设计问题,精心组织讨论,让学生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处讨论;在思维困惑处讨论;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讨论;在组内意见不统一处讨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面向全体,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效能,最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误区三:主导=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的教学预设与学生的课堂表现不一致时,教师往往担心小组合作学习会影响到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就有意减少学生合作的时间,或者将教学互动设计成一种固定的模式或内容,这样学生就只能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被动地接受问题和任务,进行表演式的“合作”,小组合作变成了教师教学方式多样化的一种展示活动。有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为了顺利的执行教学预案,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框架里赶,只关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而不是关注小组合作交流的内容和结果。教师不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而是变成了合作学习的主导者。
对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教师只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学生才是合作学习的主体,他们既是合作学习中的一员,还是合作活动中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教师需要做的是在学生合作遇到困难时,在学生合作交流中意见不统一时,进行适时的引导和必要的点拨,使学生对合作的内容更为清晰,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他们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
其次,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和机会。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基石,没有经过个体的认真思考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现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必须要让学生进行必要的独立思考,并在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讨论,进行合作探究,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时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小组讨论才能产生思维的交锋、观点的碰撞,才能真正地探讨知识的本质问题,并最终形成正确的认知。
误区四:个别=整体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胆小而得不到参与机会,或者由于在心理上处于弱势而长期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某些小组为了片面的追求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小组长直接将结论告诉给小组中的一些学困生,结果课堂气氛很热烈,汇报时正确率很高,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还有一部分教师由于没有确立正确的教学任务观,把完成教学内容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而不是把如何设法教会学困生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这样既没有将学习任务前置,又没有进行有效的课后补偿工作,最终导致两极分化严重。
对策: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实现兵带兵、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目的,最终实现全班的共同进步。因此,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深入到每一个小组,了解每组中不同的组员对合作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协助小组长共同帮助小组中的学困生,具体做法是:1.合作中以学困生为主体,小组长指导具体合作的要求,其他组员倾听并补充修正。2.合作结论由小组中的学困生来归纳。3.课后小组长或学科课代表及时提出相关的内容给本组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小组合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最终形成正确的认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是为了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而相互依赖、共同努力,组内成员间相互取长补短,并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优秀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更要重视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只有让学困生也取得相应的进步,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更好地体现它的价值。教学评价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以小组整体的学习情况为评价依据,并以此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提高。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技术。作为新课程理念的践行者,教师要通过对课堂合作学习的观察、评价与反思,发现影响“合作学习”的诸多因素,研究对策,探索出增强“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途径与策略,使课堂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使学生真正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得以发展,促使他们朝着有合作意识和合作品质的社会人的方向健康发展。
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 篇4
但在实际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却出现了许多误区:部分教师片面地把小组合作学习当成新课改的“招牌”, 仿佛没有小组合作学习就不是新课堂。不管什么教学内容, 不问是哪个年级, 课堂上都要安排学生进行合作讨论, 导致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泛滥化、自由化。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 只进行两三分钟的讨论, 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 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讨论, 实际上只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一统天下”, 多数学生袖手旁观;有的课堂几乎失控, 学生争执吵闹不休, 沟通合作无从谈起;有的合作之后没有汇报交流, 没有成果展示;有的为合作而合作, 对很简单的、学生自己能独立完成的学习内容, 也让学生合作讨论一番……种种现象表明, 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多, 取得实效的少。
那么, 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走出误区, 发挥其实效性呢?
一、恰当分组, 明确分工
合作学习应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 在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等。一般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 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成绩, 按四至六人一组, 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 每组推选出一位责任心强、学习态度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也可以采用轮流组长制, 因为大家都是小组成员, 是平等、协作的关系, 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和发表意见的权利, 这样能够体现合作的民主性, 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小组分工要明确, 要使小组每位成员有事可做, 每个人都积极思考, 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 积极展示自己。要杜绝小组中出现“一人垄断”的现象, 创建民主、平等、互助的合作氛围。
二、讲清意义, 教给方法
在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要教学生“三会”:学会倾听, 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 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 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学会质疑, 听不懂时, 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 能根据他人的观点, 作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 不断产生新的想法, 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学会理解他人, 尊重他人, 共享他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成果。
三、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一是在需要比较学习时, 例如教科书上设计了两个不同的观点或现象, 需要学生进行支持和选择时, 可组织学生讨论;二是在突破重点、难点时, 可通过小组合作, 共同探究, 一起攻克;三是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由于没有固定答案, 可设计讨论, 从而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简言之, 学生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 才提交小组讨论。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 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 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讨论、个人自学这三种形式结合起来, 做到优势互补?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之中, 了解学生的合作进程、讨论的焦点, 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做好充分的准备。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及时发表有针对性的意见, 同时, 对学生有创造性的建议要给予鼓励。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要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多发言, 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 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五、合作学习之后, 一定要有交流、汇报、展示
在全班交流的时候, 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 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小组提出的疑问, 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六、及时总结, 给予鼓励, 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一个月结束后, 以各项指标的积分来评价小组;学期结束, 以积分多少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每周评选一次“优秀组长”、“优秀组员”, 每月评选一次“优秀班干部”。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 尊重别人的意见, 积极参与, 学会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心得 篇5
那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方的我,上了这么久的课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一、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我们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上课方式不仅仅是老师讲课我们做好笔记学习就行,而是上课的四十五分钟前面三十分钟是老师给我们讲课f并且提出问题,然后剩下的十五分钟让我们小组进行讨论和解答。因为我们小组里面的每个同学都是要参与到讨论中来的,每个人都是要说出自己的看法的,所以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了独立去尝试解答问题、分析思路的机会,在这样的方式下我们都得到了锻炼。
二、增强了我们的团结心和进取心
因为我们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之间是免不了竞争的,我们每个组都是要对其他小组的问题解答做出打分的,所以小组里面的每个同学都是在努力的做出思考,每个人都想要为这个集体争光,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家一起努力,大家变得更加的团结了,大家一起为自己的小组获得更好的评价而加油,增强了大家积极进取的心。
三、好处的同时我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因为大家都参与到了讨论中来,所以大家自己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看法的同时,教室就会变得嘈杂,而如果有自制力比较差的同学就有可能利用这样的氛围来讲小话而不是在参与讨论,用大家讨论的声音了自己说话的声音,反而影响了他们自己的学习。
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误区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片段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52-01
为了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我校这一学期一直推行小组合作学习。为此,学校在暑假期间特意组织了我们到江宁区岔路口中学学习了杜郎口模式,到附近的秣陵镇中学习观摩等等。现就笔者在本校听的两节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课的某些片段作出分析。
这两位教师上的内容都是同一课时。它是9A Unit 6 Detective stories 的Main Task 。其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二,其一是要求学生能将句子和图片搭配起来,完成一则故事;其二是写一个侦探故事。教学内容是:
Be under arrest (for)……(four skills)
diamond shocked jewellery (three skills)
某一片段是第一位教师先用多媒体呈现左栏的五个单词或词组以及右栏他们的意思,它们是:
diamond a piece of jewellery worn around the neck
do for a living a valuable stone used in jewellery
get along with do to make money
necklace be friendly with
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讨论,把左栏和右栏搭配起来。
我看了一下,对于这五个单词或词组的搭配的讨论,足足让学生讨论了5分钟。有些学生讨论的速度比较快,已经无所事事,开始讨论昨天晚上看了什么电视;而有些学生干脆看起了下面的内容……,可我们的教师仍然熟视无睹,站在讲台前。
我觉得合作学习固然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和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不能好像一有问题就让学生合作探讨才能完成。应该把握好合作的契机和合作的内容,对于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能自己弄明白的,不需要用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自悟自练,反面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不分内容的滥用合作不可取。
我觉得第二位教师做的还是比较好的。多媒体呈现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这一位教师并没有让学生两人一组讨论,而是让学生独自思考片刻之后,让会的学生积极举手。让学生单个回答,给予表扬。这样,学生既有了足够的时间自悟自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节省了时间。
片段二是在第四步的写作过程中,第一位教师说:"Now please discuss PartB2 on page114 in fours ,you can use your imagination,and make notes carefully. "要求完,学生就"叭"的一声,前排的同学立即转向后排,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教师则若无其事地在教室里踱来踱去。我注意了一下,这一合作足足合作了约10分钟。但是有的小组里你说他也说,听不清谁在发言,听不清谁的思维缜密,有条理性,教室里嘈杂一片;有的小组里大家说的一样,人云亦云;有的小组里只有某一个看上去是成绩好的学生在说,学习较困难者根本沾不上边;有的学生在发呆;有的学生干脆自己玩自己的,似乎讨论与己无关;有的小组甚至在用汉语争执……而教师对这一切却熟视无睹。
约10分钟过去之后,教师就叫停,每组请了一位看上去成绩好的同学说出了答案,就完事了。进入到了下一个环节。
我觉得这样的合作太过于形式化,表面上看上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事实上是一种"合作自由化"的现象。我们其中的一位教师就评价说"太吵太闹,受不了"。教师并没有给学生明确的分工,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也是来回走动,把自己摆在监工的角色,并没有对活动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指导。
而另一位教师则不然。他首先也是说"Now open your books on Page114,and discuss PartB2 in fours,use your imagination freely,and make notes carefully."但是由于PartB2的要求高,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的,于是,他又用多媒体呈现了一张表格,它们包括了一些具体的提示性的要求。表格是这样的:
Name of victim
Age of victim
Time of murder
Place of murder
Name of witness
Relation between victim and witness
Name of suspect
Occupation
Things found at the victim'home
Reason for murder
这样,基础差的学生也有了具体的目标,而不至于讨论中无所事事,学习好的始终唱主角,差的学生总等待别人的帮助,等待别人说出答案。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平等地参与学习,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使学生的进取意识 ,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
我还注意到,在整个小组合作中,第二节课出现的现象与第一节课完全不同。每一组学生中都有一位组织者,由他决定谁先发言,谁后发言,并且每组都有一位记录者。当学生讨论的声音过大时,还有的学生举起了黄旗,以示警告。教师也没有闲着,不时地走到小组面前,倾听学生的讨论,并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建议。有的学生有解决不了问题,还举手,这时教师就走向他们帮助解决。
而且在学生讨论完后,很民主地让每组推荐一位学生来回答,让同学们来评判哪些小组最好,并发给他们小红旗以示奖励,并让课代表做好记录,教师说每四周会做一次总结,给前五名的小组发奖品。
我觉得给小组评红旗是激发每个学生都认真学习的好办法。这样成绩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为了小组荣誉不能只顾自己学会,应该帮助成绩差的组员,而成绩差的学生来自集体的荣誉感,他们觉得不能拖小组的后腿,应该主动学习。而适当的评价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 篇7
误区之一:有的课堂讨论次数太多, 讨论的问题不适宜。
对策:一堂课中, 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1~2次为宜。次数太多, 本节课的目标会分散, 学生的讨论就成了形式。讨论的问题如果过于简单, 学生的兴趣也就会减少。
误区之二: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
对策: (1) 告知学生课堂学习目标。告诉学生他们应学会什么, 他们必须掌握什么, 教师要有耐心, 应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 (2) 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
误区之三:小组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 气氛高涨, 一改以往静听——接受的学习方式。
对策:培养小组长要注意以下两点: (1) 要加强对小组长的思想教育, 培养小组长的责任心, 要求小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学习一样尽心尽力地对待每位组员的学习。 (2) 要对组长进行管理方法的培训。
每周召开一次小组长会, 会议内容是:一是了解每个小组各方面的情况;二是征求各小组长的意见;三是各小组长互相交流管理经验和办法。
误区之四:教师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 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
对策: (1) 监督学生的行为; (2) 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 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 (3) 小组讨论的声音比较大时; (4) 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 (5) 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 (6) 小组讨论离开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 (7) 教师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 (8) 教师是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 合作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管理者, 合作学习的顾问和参谋, 也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者; (9) 教授社交技能。
误区之五:一旦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汇报时间不够时, 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 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对策:小组合作要有时间的保证。没有一定的时间, 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在小组里, 每个成员都必须而且一定要拥有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颇为宽裕的时间, 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误区之六: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就匆忙展开讨论, 要么坐享其成, 要么人云亦云, 盲目随从, 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 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 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 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对策: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一定要留有“空白”, 让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建构, 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想法, 做好合作交流的物质与精神的准备, 甚至用笔拟一份发言提纲。
误区之七:由少数优等生唱独角戏, 大多数学生基本处于人云亦云的状态, 他们的思路也不自觉地趋向于教师指定的小组组织者的指向, 大部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得不到被认同的机会。
对策:合理分组是解决合作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策略之一。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 组内异质是指同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学习态度、性别、性格、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性格、脾气等的差异。
误区之八:合作学习中的合而不作现象。
对策: (1) 创设适宜的合作学习氛围; (2) 建章立制, 保障合作学习效率; (3) 培养学生必备的合作技能; (4) 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5) 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教师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误区” 篇8
一、合作“流于形式”
在课堂中, 我们会发现:有的教师虽然在教学中注意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合作形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 但只要有疑问, 无论难易, 甚至是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中讨论, 以显示课堂气氛的热烈。显然, 这些教师没有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 只把它当成一种课堂教学的插花点缀, 提的问题不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 完全凭自己的主观臆断, 显得随意且难易无度。学生不着边际, 结论胡诌八扯, 耽误学习时间, 降低讨论兴趣, 学生没有探究的欲望。这样流于形式的提问和合作, 致使学生要么讲闲话, 要么无精打采保持沉默, 难以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而且教学重难点遗失、淡化, 与教师意愿相违背, 既费时多, 又收效微。这样的合作实际上是教师追求的一种花样, 是典型的无效学习, 长期下去, 将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教师不仅要有问题意识, 而且要有善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的意识, 更要有精心寻找最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的意识, 这样的问题才能有利于学生产生争论, 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有利契机。这样所提问题经过反复推敲后, 择其所用才日臻完善。
二、讨论“唱独角戏”
在平时的合作学习过程中, 进行讨论交流时, 我们经常发现, 合作学习成了优等生“唱独角戏”。要提高合作的实效, 选择合作内容非常重要。在选择合作内容时, 要注意内容要有合作的价值, 有合作学习的必要。首先要难易适度, 太简单了, 没有合作的必要, 太难了, 会挫伤学生的合作积极性。其次, 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 最好是一些开放性问题, 有利于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也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合作学习要取得预期的效果, 还要注意科学安排合作时机, 要在有合作需要的前提下开展合作, 不能为合作而合作。在布置合作任务之前,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起合作的愿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开展合作学习。如, 多数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 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不少学生思路不开阔, 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学生意见分歧较大, 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这些都是合作学习很好的切入点, 只要把握得当, 学生自然而然就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指导“蜻蜓点水”
小组合作学习误区 篇9
镜头一: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
有的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去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也不应该讲解。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在教室里不时走动, 检查各个小组活动的情况。笔者曾听过一节初一的语法课, 内容是一般现在时。在这节课上, 授课老师除了说“Now let’s have a competition”、“Group1”等几句指令语以外, 其他什么话也没有说, 全部由学生讲解。
【教学反思】首先, 英语课毕竟是语言学习课, 教师语言的示范是必不可少的。全部改由学生讲解, 学生受词汇量的限制, 只能使用中文。长此以往, 学生的听说能力如何培养?其次, 学生在进行语法讲解时, 一般都是查参考书, 再将参考书的内容读或背一遍, 并非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 学生是无法将重难点讲全讲透的。一般现在时是初一上学期的语法重难点, 尤其是它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即使由老师讲解学生也很难完全掌握。
【改进措施】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上, 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为重要。课堂的每个环节如何设计, 如何引导;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需要哪些帮助, 都需要教师预先备好。在学生讨论时, 教师需要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 及时体察学情。在学生讲解时, 对于重难点的地方或者学生精彩的有创意的回答, 教师不妨重复一下, 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对于学生讲解中的错误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在学生讨论结束后, 教师要及时归纳总结讨论的内容, 使学生对讨论的结果及讨论中存在的问题留下深刻的印象。
镜头二:重视讨论, 轻视思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小组合作的形式, 每个任务都要求学生“Work in pairs/groups”、“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s”, 取消了学生的独立学习, 所有活动都是讨论完成。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过程。长期这样下去, 会养成小组成员之间的依赖, 特别是一些中下游的学生, 他们虽然积极地站起来发言或表演, 但却只是重复小组其他成员的答案。
【教学反思】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并不等于取消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固然需要培养, 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没有学生个体的独立自主、自学、自得的过程, 那么合作探究也就无从谈起。在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操之过急, 还没有安排学生自学, 或自学时间不充分, 就拿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由于学生还没有对文本进行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或者学生主体的认知实践活动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认识、体验的程度, 小组讨论就犹如水上浮萍, 落不到实处, 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生活中,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遇到一个问题时, 首先是自己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 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时, 才考虑寻求帮助, 与人合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 长此以往,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 他们走向社会以后, 将难以独当一面。
【改进措施】不妨将课堂活动设计为“任务呈现、个人自学、合作学习、成果展示、点评提升”五个环节, 把“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如在教授牛津英语8A Unit4《Reading the story of Xi Wang》时, 笔者设计了如下课堂活动:
1.Read Paragraph 1~3 by yourselves, answer the questions: (1) How much did Xi Wang weigh when she was born? (2) What did she look like when she was 10 days old? (3) How heavy was she at 4 months old, ?What did she start to do? (4) When did she start to eat bamboo shoots and leaves? (5) How heavy was she when she was one year old? (6) At the age of 20 months old, what did she have to do?Why?
2.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and key words, talk about the growth of Xi Wang in the groups of six. (One student talks about one picture)
镜头三:为合作而合作, 缺乏实效。
有些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最佳形式或唯一形式, 几乎每堂课必呈小组合作这一道“风景”。不少讨论看似轰轰烈烈, 实则空空洞洞, 是为合作而合作。有些问题浅显直白, 答案一目了然, 还需要合作探究一番吗?
【教学反思】是否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要从教学内容出发,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定, 不能单纯为了追求合作的形式而合作。小组合作讨论的内容应具备一定的探究性, 需要合作;小组合作讨论的答案应具有多面性, 有必要交流。
【改进措施】小组讨论的关键是要看讨论的有效度。就某一课文而言, 它有没有讨论的必要;就某一问题而言, 它有没有讨论的价值。讨论题, 尤其是课文阅读的讨论题, 无论是由教师提出还是由学生提出, 都要有一定的新颖度, 能迅速激起学生讨论的兴趣;要有一定的难度, 能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深度, 对阅读理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笔者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小组合作方式有其特定的内在要求, 使用时不能一窝蜂、一刀切, 应视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它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而已, 用在“该用”之时才会有效。教师应用敏锐的眼光捕捉课堂中的各种现象, 不断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成功的教学案例固然宝贵, 失败的教学实践同样值得珍视和斟酌。只有细致观察、勤于反思、不断学习, 教师才能更好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形成开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文章对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后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与反思, 并提出改进的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误区 篇10
关键词:合作学习,误区,对策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和有效途径, 这种崭新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形成“兵教兵、兵帮兵、共同进步”的激励机制,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快乐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误区种种
(1) 合作学习主旨不清。“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 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在课堂上, 有些教师为了表现让学生广泛参与, 一有问题, 不管难易就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从而使得一些没有思维容量和不值一提的问题充斥其中, 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浪费时间, 事倍功半。如在讲解反比例函数定义时, 有人让学生对函数定义式y=k/x (k≠0) 得出进行讨论, 而这个定义式本就应该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
(2) 问题设置不尽合理。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 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等形式, 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交流, 进而促进自身创造思维的发展。有些教师对课堂上问题的提出、设计等方面缺乏深思熟虑, 主观随意性强。一方面, 问题设置过于简单。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的问题还没说完, 学生就已说出了答案。例如, 在讲到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 (a+b) (a-b) =a2-b2得岀时, 只需用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方法, 将 (a+b) (a-b) 展开即可, 学生通过个人学习能掌握的内容, 就没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另一方面, 问题设置过难, 使得合作学习没有结果。
(3) 组建小组随意性强。有的教师在组建小组时采用前后组合、同桌组合或邻近组合的方式, 缺乏科学性。小组成员之间由于搭配不合理, 造成分工不明、责任不清, 学生不知该干什么、怎么干, 致使学习讨论流于形式。
(4) 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小组成员之间互评, 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极为重要。而在实际操作中, 有些教师在提问和评价上仍然面向学生个体, 忽视小组的存在, 甚至常常以裁判员的身份出现, 而小组成员之间、小组和小组之间缺少应有的评价策略和渠道。由于评价机制不健全, 学生想的不是怎样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述, 而是自己的回答是否能得到老师肯定, 这些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的形成。
二、走出误区的策略
(1) 把握合作学习的实质, 营造小组合作的氛围。教师应做到“心中有小组”, 如备课想到小组, 教学设计考虑小组, 课堂提问面向小组, 讲评直接到小组, 等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在小组成果展示时, 先由小组一个成员回答问题, 不足之处可由其他成员补充, 体现小组学习的集体成果;即使在讲评时, 也由其他小组来讲评, 教师只作点拨指导。同时, 每一节课, 都要对小组进行总体评价。
(2) “问题”设置合理有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给学生提供合作的契机, 有讨论的价值, 且选择的问题难易要适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最好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 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且又能服务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
(3) 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建设和管理是小组学习的组织保障, 小组成员按学生的组织能力、性格特点和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组合, 做到组与组之间相对平衡;同时, 为了便于管理, 给每一名组员编号, 便于轮流发言;在小组内设一名小组长和一名小老师, 分别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讨论交流问题、收发作业、互检和对小组成员课堂学习表现的评价进行记录、帮扶组内后进生等。
(4) 构建以小组为单位的“捆绑式学分”评价机制。一方面是对小组内个人的评价, 即对小组成员的作业、小组合作积极回答、课堂纪律、测验情况等项目进行评价赋分。另一方面, 将小组成员的学分汇总计入小组总学分, 每周一汇总一评价, 并作为小组期末整体评价的依据。同时, 将“一帮一”两个成员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产生最佳小组成员、最佳小组长、最佳小老师、最佳学习小组。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捆绑式学分”评价机制, 使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休戚与共的学习关系, 使“兵教兵”成为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的自觉行动。
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和技能养成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的, 而教师只有转变观念, 从问题的设置到施教的环节处处做到以小组为中心, 新《数学课程标准》里倡导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得以完美的体现。
小组合作学习误区 篇11
误区一:分组不科学
现象分析:
许多老师在进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过程中分组不科学。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是班级授课制,学生的座位一般是固定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时,往往是依据前后座位就近组合。自然分成4人小组。这样的分组虽然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它违背了小组合作的建组原则。不利于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因而学习效果自然大受影响。同时。总是固定的几个人之间时间久后容易产生依赖性,不利于小组集体有效的创新。
对策:
一、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或太少不利于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和小组内的交流。
二、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得到优化组合。这样的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三、情况允许的时候,小组成员的组合还可以是动态化的。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某些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控制地位或从属地位,给每位同学提供发展的机会。
误区二:准备不充分
现象分析:
课堂上。教师草草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即让“前后桌”展开讨论。结果课堂“热闹”一片。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是“活而无序”。以上现象可称为“自发的合作状态”,交流和讨论都具有太强的随意性。
对策:
一、教师应该在自己做好教学准备的同时。让学生在思想上、技能上也做好准备。
二、事先应建立好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一)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应当在小组内设有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可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的职责就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二)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踊跃发言,认真倾听,避免“人云亦云”的从众现象: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避免不必要的吵闹。
三、教师应结合学生、《新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讨论题。使其具有可探究性和发散性。
误区三:时机不恰当
现象分析: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处设计小组讨论。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对策: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我们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是在确实需要合作学习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才采用。
一、教师在克服单一的接受式学习的同时,要破除对合作学习的迷信。
二、要善于在需要讨论之处提出具有一定难度、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能激活思维的学习任务。
三、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或学生意见不统一时,或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教师要能根据教学之需给予准确的把握和灵活的创造。
误区四:时间不合理
现象分析:
我们常常看到两种现象:有的课堂讨论时间过短,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还未完全展开,教师就一拍手叫“停”;有的课堂讨论时间过长,教师不能很好地调控讨论进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讨论下去,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以上这两种倾向都导致教学建构活动成为“空中楼阁”。
对策:
讨论时间的长短,要由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来决定。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还要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才智都得到发挥。而且教师要及时了解进展情况,以便随时调整时间。总之,既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力戒浅尝辄止,做表面文章,又要尽可能节省时间,努力做到省时、高效。
误区五:参与不均衡
现象分析:
成绩好、性格外向、表现欲强的成员常常扮演小组的主角,包揽“大权”;有的学生自视过高,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只顾表达自己的想法;成绩不好、性格内向的学生则无意间成了“听众”;一些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学生干脆“搭便车”。任凭其他学生活动,自己则盲目随从;还有一些学生趁机偷懒,聊侃与任务无关的事……
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部分原因在于传统竞争性学习中形成的惯性作用。在竞争性学习中,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受到教师较多的关注。参与度较高;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则长期处于被教师忽视的状态,他们害怕出错,参与度不高。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
对策:
一、应采取相应策略搭建小组内部互信关系。
二、要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问的关系。
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倾向。尽可能把学习任务分割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小任务,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为小组任务的完成做出自己的贡献。
误区六:监控不到位
现象分析:
许多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后。有的站在讲台上走来走去。等待着做裁判;有的在抓紧时间思考着下一环节;有的在准备下一环节需要的教具……很明显,以上现象都反映出教师对合作学习的不监控,游离于学生的合作学习之外,这是合作学习中致命的误区。教师没有摆正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位置。无疑会使合作学习走入死胡同。
对策:
合作学习成功与否,同教师管理、调控、引导、参与是否到位密不可分。教师的有效组织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角色。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做好角色的转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绝不是“旁观者”。
二、适时做好指导。教师要深入其中。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只有参与到学生合作学习中,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体察到他们认识上的不足,思想上的偏差。进而找出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促其改正。我们不“干涉”学生的合作学习,但一定要“关注”,适时“调控”。
三、要有效调控小组合作交流,处理好“放”和“收”的关系。在小组交流时,要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充分相信学生的聪明才智,使讨论的问题得到学生的充分探究。“放”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由于时间关系或探讨问题一时难以得出结论。教师要及时“收”,使小组合作交流得到有效调控。
误区七:过程不重视
现象分析:
在组织合作学习中,总是发现有些教师只求合作结果,不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要学生一说出预定的答案,教师如获至宝,大大表扬一番后便匆匆收场。这样类似走过场的行为也不会使学生积极性得到激发。
对策:
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过程中,既要重视结果。又要重视过程。教师要仔细观察各合作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及时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而且要做好过程的评价记录。
误区八:评价不全面
现象分析:
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所在的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这种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对策:
教学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教师在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
二、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三、评价应从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和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
小组合作学习误区 篇12
一、合理设置学习小组
笔者采用 了以六人 为一个学 习小组组织合作学习,全班形成有十三个学习小组组成的团队。六人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较多的同学,也有了向同学展示 自己 , 发表自己 观点的机会。 在六人一组的小集体中,同学们积极思考 ,操练所学的 知识技能 ,充分展示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然后,在小组间讨论,进行活动时 ,每个成员 轮流在班级中展示自己。这样一来,小组合作学习大大弥补了大班上课的缺点,同时使完成《标准》提 出的让每 一个学生 走进课堂有了实现的可能。
首先,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时, 可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所教班学生的 学习水平、个 体差异、班 级座位格局等因素,组建5人或7人学习小组。在组建学习小组时,笔者尽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有时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 也可以组建同质小组)的分组原则,帮助学生进行分组。“组内异质”就是对于每个小组成员来说,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各项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高低之分,他们都有自身独特的方面 , 学生与学 生之间是 各不相同的;“组间同质”则是指就每个合作小组来说 ,它们之间在 人员数目 、小组综合实力等方面是相等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 ,小组之间不存 在优劣之 分 ,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每组成员均分配角色、分享 领导 ,按照“组内异 质 ,组间同质”的分 组原则构成 的合作小 组 ,能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意识,避免小组在完成任务质量上的明显差异,还有利于教师对小组展开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比如 ,根据学生 的知识基 础、兴趣爱好、学 习能力、心理 素质等进 行综合评定,然后笔者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组员的学习能力及水 平力求使 其具有一 定的层次性,这样就能使小组成员间实现学习的互动。每组均设有组长、副组长、记录员、发言员 ,也就是陶 行知先生 所创导的“小先生制”。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组内进行 轮换(开始时担 任同一角 色 ,时间稍长,以后逐渐缩短轮换时间)。建组做到相对平衡 、自愿与调 整结合、保 持动态(可以是组内角色转换、位置轮换、组间位置轮换、个别学生调整等)。
学习合作小组组建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 相互友爱、坦 诚相见、民 主平等。作为教师,我会适时组织一些游戏,在各个学习小组间进行,如“绿色教室布置评比”“植 物园环保游 ”“小组经典诵 读对抗赛”等 ,使学生在 游戏中时时 体会到小 组合作成 功的喜悦 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自信心。
其次 , 应精心巧 妙地编排 学生座位。根据我班学生的人数情况、教室设计、学生学科特点等排列座位。 学生座位的这种编排,使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单向或双向交往, 而是呈现了师生、生生、学生与老师间的双向、多向、立体多层多向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教师成为群体中普通的一员, 师生间平等、广泛的进行信息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
同时,力求使每个学习小组的水平(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 )保持相对均衡,亦即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与待优生,男女生数量相对平衡。这样建组的好处是每个小组都能讨论起来,小组里学生间能相互帮助和深入交往, 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小 组之间在 同等条件 下展开公平竞争和相互帮助。 学生都是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 作适当调 整参加各 自小组的。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更充分地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学习小组组建后,并非一成不变。通常笔者会在一学期内变动两至三次,及时从人员结构上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展开。
二、培养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学习的合作技巧
学习合作 技巧是顺 利进行合 作的前提保障。一般的合作技巧有:表达感谢—对感谢的应答; 注意听他人讲话;赞扬—对赞扬的应答;耐心等候—尽量不让他人 等候 ; 求助—提供帮 助 ; 道歉—接受歉意;鼓励他人参与—对鼓励参与的应答; 提问—对提问的应答;拒绝—对拒绝的应答;有礼貌地打断别人的讲话—有 礼貌地接 受被打断 ; 提建议—对建议的应答;询问原因—提供原因 ;寻求反馈—提 供反馈 ;批评—对批评的应答;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对不赞同的应答;让小组返 回活动 ;观察和评价小组活动;说服他人;解释、妥协等。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 习活动相 互调整、 相互改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 修正 , 同时每个 组员也要 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业已作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 善如流、主动 配合、和谐 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开展多维评价方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评价是 一盏灯 , 能点亮学 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教师要采取正面激励性的评价,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笔者在实验 中对学生 采取正面 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笔者既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又评价学习小组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通过实验,我深切地感受到 ,教师适时、多 维的期待与 评价对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因此,合理运用多维评价,是提高小组 合作学习 模式有效 运用不可缺少的一环。
笔者在教学时,采用了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从评价方式看 ,有个人评价 与小组评 价、自我评价与 同伴评价 、学生评 价与教师 评价 ,这几组评价以 前者为主 ,但又可多重 结合;从评价内 容看 ,有过程评 价与结果评 价,其中以过 程评价为 主 ,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从评价的功能看,主要有鉴赏 功能(通过评价 鉴别、评定学生的参与行为、效果,给予价值肯定,以促进相互学习)、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不断"碰撞、对接、融合")、激励功能(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使其充分发挥 更大创造 潜能和合 作积极性)。
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同时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 集体荣誉 感 ,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价也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⒈处理好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
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只有把合作学习与集体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才更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人数较多的班级,处理好二者之间的时间分配关系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根据所教的内容,对小组学习和集体教学所需要的 时间进行 科学有效 地合理分配。
2.教师应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
刚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在课堂上常会出现 学生因不 清楚要干 什么而乱作一团的局面, 这会令教师措手不及。因此 ,每次展开小 组合作学 习时 ,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合作。教师所提的要求要有梯度,在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时,不要提太高的要求, 要随着学生合作技能的熟练,逐渐增加要求。
3.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性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组内成员来说,是他们之间的合作,但对于组与组之间来说,还必须有竞争。只有建立“组内是合作,组间有竞争”的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对于表现好的小组,教师要及时 给予鼓励 和表扬 ,激发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根据各组记录情况,教师参考小组互评的结果每月评出 :最佳小组、学 习达人并 及时给予表彰。
4.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