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细节

2024-07-20

小组合作学习细节(精选12篇)

小组合作学习细节 篇1

1 问题的提出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受到前所未有重视的背景下, 这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最为关键、最为彻底, 也最为核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这一转变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等方面的改变。为了大力推进课改, 我们也积极的投入到课改的浪潮中, 全镇老师努力践行“三主五环”教学模式。我也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实践中, 投身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究中, 力图改变那种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在教学方式变革过程中,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尤为重要。借此谈谈我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细节的一些探索。

2 小组的组建

我组建了异质小组, 根据全班同学的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背景等差异进行分组。在这个异质小组中, 在学习能力上因为有上、中、下几类学生, 在学习和生活上可以互补。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 所以就全班而言, 组与组之间的竞争的基础是平等的。合作小组的人数是四人, 最优秀的孩子是一号 (大组长) , 次之为三号 (小组长) ;最差的孩子为二号 (一号跟班) , 次之为四号 (三号跟班) , 组内形成一对一的体制, 这样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同时要求每小组要给自己小组起好听的组名, 编有激励的琅琅上口的口号。

3 合作的流程

3.1 分工

小组成员角色分工。组长分工:大组长——主要负责调控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长——负责小组日常合作习惯和纪律。另外还要根据孩子特点分工:口齿伶俐的为汇报员——交流时汇报小组学习成果;字写得既快又好的为记录员——记录合作学习成果;正义感强的为监督员——监督各成员完成组内任务情况。这样, 在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时, 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着互补且有内在关联的角色, 促使他们必须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功。这些角色的分配对于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分工也不是固定的。学习小组的活动从一开始就是尝试性的, 允许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与尝试中调整各项工作的承担者, 当然, 这个承担者的确定必须要组里所有同学的同意方可调整。

合作学习任务分工。在合作学习时如果学习任务过多, 特别是某些活动课的准备或资料的搜集, 小组成员就得在组长调控下合理分工, 合作完成。

3.2 自学

“三主五环”教学模式的独学环节主要就体现在自主学习方面。我认为自主学习是提高学生素质的灵魂, 也是学生发展的潜能的桥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语文教学应该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和认知角度去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通过动手、动口、动脑,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建立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策略, 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 学习的主人。预习是自主学习的好机会, 是自学的尝试阶段。课前预习时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中我一般采用“读文”“识字”“学词”“赏句”“提问”五步自学法。

第一步“读文”: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达到读熟课文。

第二步“识字”:先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然后用圆圈在文中圈出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读一读, 并利用所学的识字方法分析记忆字形, 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

第三步“学词”:给要求会写的生字查字典组词, 并写下来。再尝试联系生活实际给要求会认的生字做口头扩词练习。这样就能为下面学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第四步“赏句”: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课文, 找到自己喜欢的句段多遍阅读或朗诵, 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和体会。

第五步“质疑”:根据自主学习和对课文的了解, 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学习问题。

3.3 传递和整合

结合“三主五环”教学模式的合作环节, 在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在独学环节的基础上, 小组的四个成员先把自己自主学习的成果传递给其他成员, 正确引导学生把学困生的出错当作很好的学习资源, 进行讨论、辩驳, 整合各个成员的信息, 最后达成小组共识。在阅读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 我采用“梳理”“读文”“悟情”“交流”四步法。

一梳理:即梳理独学环节的质疑, 提炼问题。

二读文:在组长的带领下, 带着问题读文本, 找出相应的重点段、句。

三悟情:抓重点段、句、词, 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

四交流:交流读文感受和收获。

为了避免成绩优秀的孩子一发言其余成员就没有话讲的现象, 在发言时要求从最差的说起, 其余相互补充说明。这整个合作过程要在小组长合理调控下完成。

3.4 表述

全班交流时, 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由汇报员代表小组意见汇报, 通常要以“我代表我们小组给全班同学汇报XXX问题”为开场白表述, 汇报结束时要用“请问有哪个小组还有补充吗?”等语言把汇报接力棒传下去。当别的组补充同意时要给对方致谢, 不同意时各小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全班辩驳, 最后达成共识。当然整个汇报交流的过程必须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合理判断, 积极发言, 争取很快把每个成员都培养成汇报员。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 使每一个参与者不仅充分表现自我, 而且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在评价他人的同时, 也接受他人的评价, 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小组合作学习细节 篇2

蓬莱市第二实验中学 宁彦来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是目前的状况是:许多教师充满激情的进行了尝试,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课堂上自由散漫的学生增多了;由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比较长,教学进度比原来变慢了,教学成绩也下降了。所以很多老师不得不改回原来的老办法。于是小组合作教学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反复甚至倒退的现象。我曾经在一所乡镇中学负责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在一年多的课改实践中,一部分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小组合作教学的领军人,但也有一些老师成为改革的失败者。比较这些“成功老师”和“失败教师”,经过仔细的反思,我发现成功教师的很多细节上的做法正是我们避免失败应该注意的问题,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

一、分工要合理

很多教师小组合作乱的原因是小组内的成员分工不明确。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讨论之前并没有细致的安排,所以当老师宣布让学生讨论时,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和谁讨论?此时学生就开始放松了,课堂由原来的老师一个人讲变成了几个小组长讲,当某一个或几个小组长讲授水平不是很高的时候,这些小组就陷入了混乱,大家借此机会小声聊天等待其他小组的展示。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借鉴昌乐二中的做法,学生的讨论安排必须是一对一的,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参与课堂的权利和机会,如果有了明确的安排和责任,那么“参与讨论”的过程就成为学生科学之旅的开始。只要他们参与讨论了,就会暴露出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激发了小组的活力,也是课堂精彩生成的源泉,因为没有问题的课堂只能是一潭死水,解决问题才是孩子们不断成长的台阶。所以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细致的分工让每一个人成为课堂这个大舞台的演员而非“打酱油”的观众!

二、评价要有导向性

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具有怎样的学习品质,我们的评价标准就应该做怎样的导向。在小组合作教学的每一个阶段,对学生要求的标准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在小组合作的初期学生不好意思参与,所以此时的加分原则可以是,只要参与就加分,答对了加的分多,答错了也要加分;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展,学生积极参与的人数会逐渐增加,我们的加分办法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我们规定A或B回答对了只能得到1分、2分,而小组成员中的C或者D同学回答正确后,我们给他加对应的3分或4分,如果这个结果是经过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得出的结论,而且他们又充当了一个合格的“小组发言人”,那么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得到这样的加分。这样的评价机制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此时的小组讨论不再是松散的讨论,而是积极的、热烈的。孩子们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为自己的小组成员赢得最高的分数。有了好的评价机制,无需教师的“驱赶”,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激发了。

三、评价要公平、要放在阳光下

许多老师说,学生对评价是不在乎的!我想,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好评价的结果,这个评价最好是由班主任牵头,每一个学科、每周、每月、每学期汇总每个同学的评价结果,这些结果和学生学期末的各种评比挂钩,和孩子们的综合评价档案联系起来。关系到了孩子们的切身利益,而且评价目标又是如此的具体和公平,学生参与的热情就会很高。还有一些学校,把政教工作和教学工作融合到一起,规定:只有优秀的小组才有机会担当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的升旗手,只有优秀的课堂展示明星才能成为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的主讲人,在全校师生的面前展示自己的风采。这样的一些做法和尝试都成为学生积极参与小组互助学习不竭的源动力。

四、在小组合作的初期要有纪律做保证

课堂如果乱了,小组合作注定是要失败的。尤其是在高年级开展时,由于部分学生在低年级时学习基础较差,在小组合作的初期难免有一些懒散的习惯。对这些同学我们要用老师和所有小组成员的“合力”转变这些同学,这样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常常会有抵触的心理,但是他们在与同学的相处中又有“脆弱和自卑”的一面,这时我们要培训好小组长,让他鼓动小组其他成员一起告诉他:你一定要学会了,咱们组挣分的多少主要靠你了!当小组成员赋予他这样的“责任”,大家又没有歧视他,热心的帮助他时,碍于大家的面子他就会行动起来。有事情干的孩子是不会捣乱的!只有没“事”的孩子才会去找“事”。所以用团队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确保良好的纪律是小组合作教学成功的保证。

五、小组不只是合作还要有独学的思考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如果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学生就会失去真正的“自我”。“独学”应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石,尽管基石常常被埋在土中,被人忽视,但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仔细反思那些成功的课改案例,我们就会惊奇的发现,它们竟然有很多的共性:魏书生校长总说自己很懒,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邱学华老师发明的“尝试教学法”,先让孩子自己先试一试;课改名校杜郎口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他们的共性是都是先让学生经历自主思考的过程。正像郭思乐教授所说的那样: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生产”,知识才会被赋予特殊的情感,这样的记忆才会更深刻。生活中,我们常常抱怨孩子乱花钱或者不知道珍惜东西,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那些东西是父母“生产”的,和孩子们的相关度并不大。道理都是相通的。

六、领导的支持和包容

小组合作学习细节 篇3

一、合理分组

在教学班内将学生分成6—8个学习小组,将学生按照学力水平和学习成绩分为A(学困)、B(中等)、C(学优)三个层次后,进行平行的“异质分组”,各小组的成员构成要均衡。一般为C层学生1—2名,A和B层学生共3—5名。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我校学习小组构建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小组成员在学习基础、学习风格、年龄、性别、个性等方面应该具有差异性;而各个小组之间应该大体均衡。

二、分工明确

小组的分工有多种,最常见的是设小组长、记录员、监督员、第一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等。小组长由小组民主选举和班主任授权,需要一定的权威,并有较强责任心,在小组内有较好人缘,学习成绩中等以上,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小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监督员负责维持纪律等。第一发言人汇报完后,第二、第三发言人可进行补充。记录员、监督员、第一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由小组其他成员轮流担任,一般一个月轮换一次。

学校有些班级在小组成员分工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尝试,如有的小组以学科划分,设置学科组长,负责收发作业、督促小组成员完成任务、帮助教师检查任务等;有的小组按照功能划分,专门设置纪律委员、清洁委员、宣传委员、体育委员、文娱委员等,各司其职。

小组组建后要能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使小组成员之间形成默契和较强的认同感,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当然也需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三、制订小组规范

小组合作需要学生们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怎样才能使课堂活而不乱,动而不散,这就需要制订有效的小组规范。

1.参考了杭州市某实验学校的小组讨论规则,具体如下:

①每位小组成员在发言时,应该控制好时间,做到言简意赅,不啰嗦;

②当小组某一成员发言时,其他组员应该认真聆听,不插嘴,等到他人发言完毕,才能进行补充、评价;

③每位小组成员在发言时,应该控制好自己的音量,做到既能让小组内其他成员听到,又不影响到其他小组的讨论;

④未经允许,不得发言;

⑤不讨论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2.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

学生最容易受影响和模仿的对象就是教师。教师应为学生树立榜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小组规范的形成,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教师在听取学生意见时非常有耐心,不打断发言,那么学生就会无形中形成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习惯,而在小组中那些不尊重他人的态度就会受到来自组内其他成员的批评。

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1.制订合理的小组目标

合作学习的小组目标既要使学生在认知上有所发展,即合作学习的学术性目标;也要保证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成长,即合作学习的合作性目标。因此,在制订小组目标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小组的目标分为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两个部分,例如,教师可以将集体目标定为小组内合作氛围的形成、小组在班上的排名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具体的考虑,考察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发展、人际关系情况等。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相辅相成,小组的凝聚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2.学习小组绝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还应体现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团队意识深入人心。

①组建小组后,进行小组文化建设,每个小组根据本组情况,依据学生意愿,确定小组名称,还可以设计小组口号、LOGO等。

②在班级事务管理中采取小组形式,如值日、做卫生、办班级板报等,都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轮换,让学生在日常班级事务中增进了解。

③在校级事务中,尽可能采取小组形式,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如以小组为单位参与一日志愿者、校运动会、元旦汇演、诗歌朗诵、户外远足等各项活动。

④有意识地安排组织一些拓展活动。例如学校2013级高二(6)班的班主任每月会安排一至两节活动课,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拓展活动,“水果蹲”、“松鼠大树”等轻松活泼的小游戏不仅使学生在紧张繁忙的学业之余得到了放松,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小组成员间相互关爱的真挚感情。

五、关注全体,评价多样

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不仅仅包括任务的完成情况,更应包括学生的参与态度、合作意识等。应采取个体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保证学生个人和合作小组共同发展。

学校制订了学习小组成员课堂学习评价表和学习小组课堂学习评价表,据此可将我校小组评价体系用下图进行示意: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追求目标,我们要坚持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小组合作宗旨指导课程改革,在实践中继续探索适合校情的学习小组的建设,以期发挥其最大功效。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二高级中学)

小组合作学习细节 篇4

关键词:分组,分工,小组合作学习

传统的课堂束缚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学习比较被动. 课改已是大势所趋,结合实际教学,具体谈一谈如何在低年级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与同行们共同分享.

一、合理分组,具体分工

合理分组、具体分工是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对全班56名学生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其中8个小组有4名学生,4个小组有6名学生. 每个小组里的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编号 (1号 、2号 、3号 、4号 ). 其中1号学生负责组织交流与展示汇报,2号学生负责小组纪律及书本摆放,3号学生负责小组卫生及桌椅摆放,4号学生负责组牌收发. 我选择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一般坐在1号桌). 而且,每个小组均以小组长的名字命名. 为每组制作了一个木质组牌标签,正反面都写着阳阳组、宁宁组、航航组、墨墨组……看着自己的小组组牌,孩子们感到骄傲、自豪,更有一种责任感和归属感. 同时,小组长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动态的. 小组管理得好,则继续担任,如果不能胜任,自己管不好自己,则另换他人,组牌的组名也一同更换. 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小组更换组牌,因为小组长尽职尽责,互相竞争,你追我赶,小组里的其他成员也团结一致,不甘示弱.

二、悉心指导,有效调控

尽管小组里的组员定岗定人,分工明确,但孩子年龄尚小,还需要悉心指导,教会他们一些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收放自如,有效调控课堂,取得良好效果.

孩子们的坐姿会根据听课、交流、练习等情况而灵活调节. 比如听课、汇报时,孩子们会转身面向黑板;小组交流、比赛做练习时会面对面而坐. 为此, 设计三组口令:1、2———安静,1、2、3———看黑板,3、2、1———坐端正. 课堂上, 适时发出口令,有效调控学生学习行为,做到灵活有序,收放有度.

三、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课堂上经常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心灵与心灵相通,思维与思维碰撞,以兴趣激活思维,以思维启迪智慧.

教学完“认识时间”后,《课堂练习》中有一道练习题:妈妈做饭用15分钟,择菜、洗菜用5分钟,做菜用5分钟. 做完这些事,妈妈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第二天批改时,发现许多孩子这样列式:15 + 5 + 5 = 25(分钟). 由此看来,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不能较好地理解题意. 后来,思思组的现场模拟表演让全班同学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情境表演(配合语言描述)如下:思思组长当“妈妈”,另一个小个子男生当“电饭煲” (站在讲台的边上 ),“妈妈 ”轻轻点击 “按钮 ”,“电饭煲 ”开始工作. 紧接着,“妈妈”忙着择菜、洗菜、做菜(把讲桌当洗菜池和炊具),忙得不亦乐乎,花了10分钟. 这时,“妈妈”搬了一把椅子,坐着休闲了几分钟(因为饭还没熟). 过一会儿,“电饭煲”张开双臂,伸了个懒腰,表示“饭熟了”. 学生明白了做完所有事情只需要15分钟. 事实证明,这种情境表演超越了简单说教. 激发了学生兴趣,效果好,意义大,也为其他小组作出了示范.

四、展示成果,激励评价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都有很强的表现欲. 抓住孩子的这一心理, 课堂上我经常夸赞他们,如 “你的发言真精彩 ”“你的声音真响亮 ”“你把老师教明白了 , 你太棒了! 孩子! ”……我会及时伸一个大拇指,投一个赞许的目光,送一个温暖的拥抱. 每每如此,我在想,孩子们的内心感受一定是比吃了蜜还要甜.

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表现, 让学生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激励进步. 我设计了评个人 “一周之星”(一周一次, 每次10人)和小组“月优胜之星”(一月一次,每次4个小组)活动. 根据学生的课堂纪律、合作交流情况、展示汇报情况、作业速度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量化,以画五角星的形式评比,谁得的五角星数量最多,谁将获此殊荣,并颁发喜报和奖品进行鼓励. 个人“一周之星”由小组长画星统计、汇报结果;小组“月优胜之星”由教师画星记录,“小组比一比”表格公布于班级粘贴栏处,学生可随时关注动态. 而这二者又不是独立的,是紧密联系的.

每次进行课堂练习时,均以比赛形式进行,因为孩子最爱比赛了. 我让小组里字迹工整、 完成得又对又快的学生担任“小老师”. “小老师”有权检查其他组员的作业情况,并帮助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他们年龄虽小,能力却不小,生动的儿童化的语言描述教会了同伴, 也帮助了自己. 他们犹如动车组的一个个发动机,为老师分忧解难. 现在,我们班的课堂学习进程大大提速,学习效果大大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总结 篇5

一、研究的操作措施和做法

1 、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因为不是什么学习的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就成了画蛇添足。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如当学生对探究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但仅凭个人操作无法完成的时候;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我思考,探索有困难的时候;解决一个问题,方法多样的时候;完成一件事答案多样性的时候;回答一个问题,回答不全面或者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这些都是值得进行合作学习的有效时机,教师如果正确地把握住了这些时机,去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就是有效的。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行为。

良好的合作行为既是合作学习开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合作学习所追求的一种教学目标。合作学习过程中,因为学生都是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合作,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都不尽相同,所以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交流,每个学生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论自己的见解,敢于向别人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同时也要乐于回答别人不懂你懂的问题。这也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敢于求助,乐于帮助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个集体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专心地听别人发言,尊重别人的发言,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但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建议和接纳行为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养成良好的建议和接纳习惯。以上这些良好的合作行为需要教师对学生悉心的培养。

3、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4、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5、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二、研究取得的成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合作中建立起来的生生间、师生间的真诚友谊、积极互动,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和谐,充满人文情怀。同时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和研究,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学生层面上,良好的合作意识已经形成,合作技能得到提高。在合作学习中健康的情感态度,掌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均得到提高。他们在合作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合作的意义,体会到合作的价值,在合作中张扬个性,凝聚了内力,学会了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呈现出一道“每个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既是学生,也是先生,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的人人自主互动的亮丽风景线。

三、研究中的困惑和思考

在探索的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实验工作中,我们还发现了很多问题:

1、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

2、在合作学习之前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但这点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做到。

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小组汇报的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也谈“小组合作学习” 篇6

关键词:建立;分工;培训;合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2-0138-02

今年初,由于教师调动,我新接了五年级。这个班成绩几年来一直“稳”居全镇倒数第一,可以说,我是迫于无奈才不得不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学生文化基础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刚开始我很为懊恼、生气,常常不由自主地挖苦、讥讽甚至体罚他们,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我不得不冷静下来,着力去挖掘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慢慢的,我发现他们有好多学生爱劳动、有爱心、关心同学,于是我对他们的厌恶情绪减少了许多,潜下心来摸索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根据各种情况的分析,我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面就小组的建立及合作学习的培训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小组的建立

1.分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科学合理的分组。我班有二十八名同学,我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各组质量总体均衡,组内个体差异均衡”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人。依据学习成绩,每组有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后进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2.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安排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任务,便于课堂上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一个小组,小组带头人(也就是小组长)的带领作用很为关键,因为课堂上,小组长要带领组员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开展有效的学习;同时,组长又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因此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4人小组内,除了组长外,还设置了一名副组长,一名发言人,一名纪律委员。组内分工落实后,要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的调整或轮换,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做好组员培训

1.小组成员的培训。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培训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思考,大胆把自己的探索、发现,清楚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积极交流;二是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哪怕别人的意见不正确,也必须让人家表述完,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通过他人的错误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三是学会质疑、辨析,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能以比较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四是学会更正、补充,能在别人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2.确立常规训练点。选取“听、说、问”三个要素,要求学生做到:1.听思结合,做到耳听、眼观、口到、脑思、手记。2.有序的说,分工说,力争说得生动形象。3.善于提问,会对别人的问题做出正确的评价。

三、在课堂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1.新授课尝试组织小组合作。数学教材的编排有很强的连贯性,教师在授课前必须要通盘的考虑,不能简单的做知识的传授者,要努力地拓展学生“研究”的时空,有所选择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果实,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在教二位数加法时,在黑板上出示43+52,让学生自己先想办法解决,然后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我巡视学生的讨论情况,学生有好几种办法:①用小棒摆一摆,43有4个10根一捆的小棒和另外3根,52有5个10根一捆的小棒和另外2根,整捆的加起来是9捆,其余的合起来是5根,所以一共是95.②把43分成40和3,52分成50和2,40+50是90,3+2是5,90+5是95;③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3+2是5,4+5是9,最后结果是95。学生们把自己的见解一一说出来之后,我因势利导:“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简单?”学生们说:“最后一种比较好,不容易出错。”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己解决了二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也为下一节进位加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新授课中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比教师“满堂灌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更能培养他们的集体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2.在教学难点解决时组织小组合作。数学课中的难点,教师往往下大力气讲解,其实有所放手,安排比较充裕的时间,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共同解决,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在教学“3、2、5、7四个数中,选两个数组成不同数字的两位数,有多少种组法?”学生们讨论后,得出的答案五花八门,因为他们大多数考虑的不全面,我适时点拨:“首先确定一个数字作为十位上的数,其它的可以当做个位上的数。”这时班内讨论声更热烈了,最后都得出了正确答案。到此我并未停止,而是进一步引申:“组成的最大两位数是多少?”学生回答:“是75。”我追问:“你们是怎么这么快知道的?”“因为十位上的最大是7,个位上最大的是5,所以是75.”因为学生的亲身参与,对知识的掌握很深刻,所以教师放手不失为一种策略。

刚开始我组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出现了许多问题:小组长不会发挥引领作用,组员不能按要求进行合作等等。我不急不慌,从一点一滴入手,比如:我组织小组合作探究,让小组长们先模仿我的语言,反复演练,让他们明白用语、步骤等。对组员的“说”,我先训练小组长,然后让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训练。经过了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的表现欲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逐步抛弃了坏习惯,形成了“我为小组争光,我为自己争光”的良好风气,我管理起来轻松了好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期末检测,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敏新.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4:8-9.

小组合作学习细节 篇7

一、合理设置学习小组

笔者采用 了以六人 为一个学 习小组组织合作学习,全班形成有十三个学习小组组成的团队。六人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较多的同学,也有了向同学展示 自己 , 发表自己 观点的机会。 在六人一组的小集体中,同学们积极思考 ,操练所学的 知识技能 ,充分展示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然后,在小组间讨论,进行活动时 ,每个成员 轮流在班级中展示自己。这样一来,小组合作学习大大弥补了大班上课的缺点,同时使完成《标准》提 出的让每 一个学生 走进课堂有了实现的可能。

首先,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时, 可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所教班学生的 学习水平、个 体差异、班 级座位格局等因素,组建5人或7人学习小组。在组建学习小组时,笔者尽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有时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 也可以组建同质小组)的分组原则,帮助学生进行分组。“组内异质”就是对于每个小组成员来说,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各项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高低之分,他们都有自身独特的方面 , 学生与学 生之间是 各不相同的;“组间同质”则是指就每个合作小组来说 ,它们之间在 人员数目 、小组综合实力等方面是相等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 ,小组之间不存 在优劣之 分 ,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每组成员均分配角色、分享 领导 ,按照“组内异 质 ,组间同质”的分 组原则构成 的合作小 组 ,能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意识,避免小组在完成任务质量上的明显差异,还有利于教师对小组展开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比如 ,根据学生 的知识基 础、兴趣爱好、学 习能力、心理 素质等进 行综合评定,然后笔者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组员的学习能力及水 平力求使 其具有一 定的层次性,这样就能使小组成员间实现学习的互动。每组均设有组长、副组长、记录员、发言员 ,也就是陶 行知先生 所创导的“小先生制”。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组内进行 轮换(开始时担 任同一角 色 ,时间稍长,以后逐渐缩短轮换时间)。建组做到相对平衡 、自愿与调 整结合、保 持动态(可以是组内角色转换、位置轮换、组间位置轮换、个别学生调整等)。

学习合作小组组建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 相互友爱、坦 诚相见、民 主平等。作为教师,我会适时组织一些游戏,在各个学习小组间进行,如“绿色教室布置评比”“植 物园环保游 ”“小组经典诵 读对抗赛”等 ,使学生在 游戏中时时 体会到小 组合作成 功的喜悦 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自信心。

其次 , 应精心巧 妙地编排 学生座位。根据我班学生的人数情况、教室设计、学生学科特点等排列座位。 学生座位的这种编排,使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单向或双向交往, 而是呈现了师生、生生、学生与老师间的双向、多向、立体多层多向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教师成为群体中普通的一员, 师生间平等、广泛的进行信息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

同时,力求使每个学习小组的水平(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 )保持相对均衡,亦即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与待优生,男女生数量相对平衡。这样建组的好处是每个小组都能讨论起来,小组里学生间能相互帮助和深入交往, 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小 组之间在 同等条件 下展开公平竞争和相互帮助。 学生都是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 作适当调 整参加各 自小组的。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更充分地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学习小组组建后,并非一成不变。通常笔者会在一学期内变动两至三次,及时从人员结构上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展开。

二、培养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学习的合作技巧

学习合作 技巧是顺 利进行合 作的前提保障。一般的合作技巧有:表达感谢—对感谢的应答; 注意听他人讲话;赞扬—对赞扬的应答;耐心等候—尽量不让他人 等候 ; 求助—提供帮 助 ; 道歉—接受歉意;鼓励他人参与—对鼓励参与的应答; 提问—对提问的应答;拒绝—对拒绝的应答;有礼貌地打断别人的讲话—有 礼貌地接 受被打断 ; 提建议—对建议的应答;询问原因—提供原因 ;寻求反馈—提 供反馈 ;批评—对批评的应答;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对不赞同的应答;让小组返 回活动 ;观察和评价小组活动;说服他人;解释、妥协等。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 习活动相 互调整、 相互改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 修正 , 同时每个 组员也要 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业已作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 善如流、主动 配合、和谐 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开展多维评价方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评价是 一盏灯 , 能点亮学 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教师要采取正面激励性的评价,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笔者在实验 中对学生 采取正面 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笔者既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又评价学习小组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通过实验,我深切地感受到 ,教师适时、多 维的期待与 评价对参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因此,合理运用多维评价,是提高小组 合作学习 模式有效 运用不可缺少的一环。

笔者在教学时,采用了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从评价方式看 ,有个人评价 与小组评 价、自我评价与 同伴评价 、学生评 价与教师 评价 ,这几组评价以 前者为主 ,但又可多重 结合;从评价内 容看 ,有过程评 价与结果评 价,其中以过 程评价为 主 ,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从评价的功能看,主要有鉴赏 功能(通过评价 鉴别、评定学生的参与行为、效果,给予价值肯定,以促进相互学习)、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不断"碰撞、对接、融合")、激励功能(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使其充分发挥 更大创造 潜能和合 作积极性)。

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同时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 集体荣誉 感 ,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价也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⒈处理好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

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只有把合作学习与集体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才更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人数较多的班级,处理好二者之间的时间分配关系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根据所教的内容,对小组学习和集体教学所需要的 时间进行 科学有效 地合理分配。

2.教师应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

刚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在课堂上常会出现 学生因不 清楚要干 什么而乱作一团的局面, 这会令教师措手不及。因此 ,每次展开小 组合作学 习时 ,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合作。教师所提的要求要有梯度,在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时,不要提太高的要求, 要随着学生合作技能的熟练,逐渐增加要求。

3.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性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组内成员来说,是他们之间的合作,但对于组与组之间来说,还必须有竞争。只有建立“组内是合作,组间有竞争”的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对于表现好的小组,教师要及时 给予鼓励 和表扬 ,激发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根据各组记录情况,教师参考小组互评的结果每月评出 :最佳小组、学 习达人并 及时给予表彰。

4.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细节 篇8

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了“低效现象”:往往只有几个优秀生在参与,绝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小组活动实际上变成了优秀生的表演;学生对所讨论的话题了解不深,合作浮于表面;学生的角色落实不到位,学生的参与度不平衡;小组学习的形式虽有,但没有合作。这与我们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的。

如何帮助合作学习中的学习困难生是英语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新问题。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低效现象”,调动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树立良性竞争意识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能否合理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直接关系到小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也关系到合作学习能否有效进行。其中,合理安排学习困难生在合作小组中的角色,不仅会对合作小组及学习困难生本人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成效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在合作学习中将学习困难生与优秀生合理搭配,兼顾性别。一个小组要包含各种能力的学生,使组内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得以整合,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得以均衡。此外,教师还要经常对合作学习进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做相应调整,同时考虑学习困难生的个性和特长等因素,尤其要注意让每个学习困难生都有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合作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It be…that…”强调句时,学生就可以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了解来加深对句型的操练了。

It was Wang Lei that I met in the park yesterday.

It was in the park that I met yesterday.

It was yesterday that I met Wang Lei in the park.

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上课时集中精力,使他们的听与说、思维与表达紧密结合,对锻炼学生用英语思维和牢固掌握句型的用法有很大帮助。

又如,我在引导学生操练虚拟语气时采用了竞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句子接的多而且语法正确、语义通顺。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并先以一个例句引导学生操练虚拟语气:

If I went to the university,I would make as more friends as possible…

小组竞争接上句:

If I went to the university,I would make as more friends as possible.

If I made some friends in the university,I would invite them to visit my hometown.

哪个小组接不下去,其他小组可以接,不断循环下去。

这个教学活动兼顾优秀生和学习困难生,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意识,让他们通过观察句子构成掌握句型,并能自如运用。另外,学生代表本小组参与竞争,从而使个人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

二、养成预习的习惯,增强信心

小组成员对活动所需知识的掌握是保证每个组员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合作中的学习困难生在知识掌握方面往往也处于弱势。要让学习困难生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1. 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学习困难生基础较差,课前对旧知识复习和新知识预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程度以及对新学知识的领悟和理解。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要督促学习困难生进行必要的课前复习和预习,并使其逐步养成自觉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

例如在模块7Unit3 Under the sea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对Pre-reading的预习,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就可以有针对性(见表1)。

这样,学习困难生在合作学习中就会有话可说,从而积极参与其中。

2. 学习内容要有层次性。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重难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合作学习内容。

例如,在模块7 Unit1 Living well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见表2)。

以上问题既能激发优秀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习困难生产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与合作。

三、能力的培养要注重习惯的养成

小组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成功,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的培养。在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方面,学习困难生存在的问题更多,更需要教师的关注。

1. 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

大部分学生很少在合作学习中倾听对方的发言。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不愿意也不善于倾听。学习困难生中“偶尔”倾听者所占的比例高达67.9%,“总是”倾听者仅占10.3%。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的效果,还会导致讨论无法进行。在合作学习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必须听清老师的问题和分工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即使有异议或听不明白,也要耐心等别人说完,而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同时要积极思考别人的发言。这样才有可能跟上小组讨论的节奏,学会有关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

在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时,教师应讲究方法。例如,在教学模块7Unit2Robots Warming up的部分时,我设计了如下表格(见表3),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仔细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并做记录。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仔细倾听同学的发言,并填写上述表格。对于学习困难生而言,在合作学习中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对其进步和提高更有帮助。

2. 培养表达的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仅仅会听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表达。学习困难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发言就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培养学习困难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利用体态语言表达的能力。比如,当学习困难生用语言表达有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借助动作或图片等完成表达。

例如,在模块6 Unit2 Poem教学中,我让小组里准备中文诗歌的背诵并用英语进行评价。在交流汇报中,我有意的多让学习困难生进行表达。其他组员则补充发言,这样能够使学习困难生的表达能力不断进步。教师应要求学生尊重其他组员的发言;同时应多关注学习困难生在小组中的发言和表现,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使他们在小组合作中树立信心,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3. 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

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的有效手段。通过自评学生能自觉总结学习方法、判断学习效果,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自我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主要优缺点以及努力的方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以及自我约束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反思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困难生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敢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以此促进学习困难生的提高和发展。

四、结论与思考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以下五点:

1.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如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动机)因材施教,差异辅导,使学习困难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2. 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应有层次性,要给学习困难生布置他们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任务,并在完成任务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3. 合作学习强调建立整体推进、小组内化和主动扶持学习困难生的氛围。

4. 强调小组整体评价的同时,教师要重视学习困难生的表现,及时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

小组合作学习细节 篇9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新授中的运用———探求新知,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 有的知识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有的知识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 学生反复机械地训练, 即使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教师可以在新授内容中有所选择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 有时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如我在教一年级《20以内的减法》时, 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列出算式“12-5”, 再让他们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独立思考答案, 然后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由于学生先是独立思考, 所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在学习小组中大家一起讨论、比较、判断, 得出了好几种办法。在小组讨论时, 学生要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给组员听, 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并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自己解决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认识到了退位减法算得快, 进位加法也要算得快。不用我多说, 下课后, 有的学生已经找出了进位加法卡片进行练习。我在新授元、角、分这一内容时选择了为希望小学“献爱心”这一题材, 让学生分小组捐款, 并要求每个人都做好统计, 小组工作完成后, 学生不仅熟悉了元、角、分, 而且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新授课中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能让学生拥有主动权, 改变了单纯的教师教算法, 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凡是通过学习小组能解决的问题, 就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 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练习中的运用———互帮互学, 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小组合作学习细节 篇10

基础教育改革至今, 不仅重视总体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深化, 更侧重了提高课堂效率。由80年代兴起的小组合作学习 ( 也有人称为同伴学习教学) 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知识学习效率、社会交际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有积极影响, 传入我国后, 已经与与探究式学习教学、掌握式学习教学成为中国主流教学方式。目前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改革有较大影响的时杜郎口中学 “小组合作”, 但如杜郎口中学成汝喜老师所说 “优生同学忙着完成更多任务, 弱势的同学也在紧紧的跟随”, 他们的小组在互助互进仍需改进。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改革中, 有很多学校并不熟悉合作学习模式的具体操作, 仅为了 “小组”而强硬地将教学分割成小组任务, 这些处理小组建立存在问题的现象, 主要呈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 小组形式不明确。主要是通常由于课程内容的需要, 当设计小组合作的时候, 老师采用了就近原则仅是是让学生转个身或者前后桌挪动合拼就组成了临时小组。其二, 缺乏真正的组内的相互作用。生硬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由于成员之间没有长期的了解和默契培养, 对于学习任务协调不好, 可能在完成任务时, 组内成员自我意识过强, 甚至产生较大的意见。

2. 相关理论

在马洛斯的层次需求理论里, 人需要被尊重、归属感, 而群体的本质是其成员基于共同目标而形成互赖, 由此促使群体成为一个整体, 若群体中任何成员或次群体的状态发生改变, 将会影响其他成员或其他次群体产生改变,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所属的环境所决定。学校为学生创造了学习小组的环境, 作为学生小群体, 在个人和小组之间, 学生需要 “解决好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 如果可以充分利用小组, 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根据学生学习认知和能力存差异, 合理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可以利用组内在的相互心理作用, 完成课堂教学预期目标, 实现学生在已有的能力上向最近发展区发展。约翰逊兄弟对于小组的建立, 总结出5要素: 积极依赖关系、面对面促进相互作用、个人责任、社会技能和小组过程。对于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和面对面的相互作用的肤浅理解, 小组过程的不重视正是目前合作教学改革对于小组建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 研究问题的提出

因此, 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来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避免 “为了小组而小组”需要解决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合作小组才算是建立成功的?

菊泉中学于2008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 笔者在该中学见习期间, 看到该校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中, 对小组的组建, 采用了类军训的 “集训”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基础, 而且全校范围内班级的管理和上课模式比较创新。由于做法比较独特, 因而笔者意欲研究一下, 希望对小组学习教学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有课堂观察, 访谈, 调查。

三、菊泉中学小组组建案例分析

广州增城新塘的菊泉中学从08年至今不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探究, 虽然学校改革不见得有杜郎口般卓越的成绩, 但经过笔者一个月的观察发现, 该校在小组的建立这一方面, 无论是小组模式的呈现形式, 还是小组文化内涵, 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1. 采访了解

在了解学校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中, 笔者曾与该校的吴培森校长有过以下这样一段对话。

问: 吴校长, 请问您的改革中, 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小组怎么想到这样的分组和桌椅排放的呢? 这样子的小组形式是一开始就这样, 还是慢慢摸索而形成的呢?

吴校长: 在开始改革之前, 我花了一年的时间观察学校的改革需要的条件, 不仅是从学校的自身, 也和老师们去参观校外的改革现状和参加相关改革培训。学生的分组和桌椅排放, 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校外成功的改革案例。

问: 吴校长, 您改革以来, 对于现在这样的小组形式, 课堂上上课时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

吴校长: 小组合作学习刚刚实施时, 学生觉得很有趣。可是, 当新鲜的事物过了, 学生热情不再, 课堂上知讨论什么,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个月。这时, 我们反思我们为什么还出现这样的状态?后来我们想通了, 是我们的教学设计还没改变, 于是我们经过一个月的探究摸索, 不断尝试改变了这种状态, 学生学会了在课堂上发言, 知道怎么学习。

问: 那您能具体说说在是怎么样解决学生觉得无聊的课堂这一难题吗?

吴校长: 其实, 我们主要是经过差不多一年的讨论、摸索才解决这个问题的。当时是改革初期, 2008年大概9月份左右, 我们想了各种方法, 课堂教学的改进, 学生活动的增加等等, 起初这些改变是有点效果的, 学生又有了点热情, 但是没过多久, 学生又觉得没趣了, 我们只得又进行不断地尝试。差不多到了到了第二年的3月份, 我们才得出比较有效的课堂模式。在这个模式最重要的是把握时间设计模块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2. 观察分析1学生分组

如吴校长所说的, 在借鉴别的学校分组和桌椅摆放的做法的同时, 学校在不断地观察学生上课表现, 才形成自己的小组呈现形式。在学生入学时, 老师会在观察的基础上以4人为单元对学生进行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组, 以作为培训的基本单元小组, 除了后期的稍微变动, 这个也将会是今后的课堂小组, 而不是为了仅仅作为教学手段临时小组。以互助合作为基础, 组间开公平竞赛为必要前提, 分组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课堂座位是4人环形组合, 组内成员将会定期按照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轮流换座位, 组间位置变化规律亦是如此, 从前往后推动, 一个单元小组桌椅排放如下图:

当需要独立测试时, 1号和2学生则分别往4号和3号学生旁边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将桌椅排放成4号和3号学生一样面对讲台, 同时每个学生之间保持一小段距离。该校平均每个班约50人, 而这个操作仅需要15秒以内, 是相当快速的。

2课堂规范和小组要求

根据采访记录, 改革前期之所以会有学生热情不再而造成课堂尴尬的场面, 就是因为组内没有相应的操作标准。探究的过程中, 课堂的活动增加, 教学设计的模块精确设计, 都是为了制定相应的活动准则, 使得学生有具体的上课流程和操作规范。因而, 为学生创造同舟共济的前提是先让他们有在一起了解的机会, 从学生活动中概括出合适的活动规则。

开学初, 学校举行类似入学军训的集训。此集训期间, 担任培训的老师会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意识的培训。除了日常站军姿的锻炼外, 集训期间还进行小组活动培训。活动一般是集训小活动和课堂专训。这两种形式提出相应活动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只是集训小活动更富有趣味性, 课堂专训可侧重小组规范。比如集训活动中, 培训老师会设计竞赛活动, 要求学生在分工合作的前提下, 既增进感情又培养合作意识。而当小组成员在回答课堂提问或者进行课堂展示中, 个体成员作答时需要以 “我是**小组的**同学”、“我代表我们小组”做开场回答, 每次作答完毕, 学生都会和其他小组成员互动 “我的回答完毕, 请指教”。

对于小组内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靠分工和相互监督促进进步。组内将会有小组长, 他的责任是总体监督和协助分配责任。组内每个人都有决策权, 对于组内的任务都有各自的责任, 因而会根据班级要求而制定组内的奖惩制度。实质上, 责任分明和奖惩机制利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 建立互赖、互动、负责的和谐关系。

四、小组组建的意义和建议

1. 小组建立的意义———长久的学习成长伙伴

至今仍以传统的掌握式较为主导教学方式课堂, 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 导致了学生厌倦繁重的课堂, 因此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 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 才会愿意学习, 才能学得更好。

菊泉中学对于学生进行的开学集训时, 首先谨慎分组可以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督促; 其次培养小组文化为学生提供舒适学习环境。通过合作, 学生可以一方面通过提供帮助, 实现自己影响别人的愿望; 另一方面, 凭籍接受指导, 满足别人影响自己的需求, 这种归属感和影响力的统一, 保证了合作学习在学业成功和心理沟通上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2. 相应的改革建议

因此, 在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 对于学生小组的建立, 有以下几点建议:

1小组形式的成立

进行小组教学, 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小组的成立。临时或者随意形成的学习小组仅是为了体现形式, 而真正的成功小组教学需要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实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下, 既要充分考虑班级总体分组数量和班级空间的合理性, 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成绩、家庭背景、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充分考虑。例如分组前, 老师除了在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上先私下根据名单分组, 进行成员初步安排, 还要根据实际的小组合作情况, 组员相处情况进行合理调动。具体的小组人数可在4到6人间, 太多或者太少了都会造成效率降低的情况。

2组内小组文化的培养

小组组建成立后, 就是要促进组内成员的相互了解了。组建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个短时间内完成的事。可以从两个时间段进行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友爱: 课堂和课外。

课堂上需制定课堂小组规范, 并且培养学生合作过程中应当遵守规则的意识。比如课堂回答问题要求, 参与小组活动纪律, 与以往课堂中不一样的课堂守则等。这些小组规范守则都是合作学习顺利高效进行的保证。而课外则要促进小组成员的相互沟通。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小组合作需要学生有足够的默契,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培养成员之间的小组合作精神。例如布置较为轻松而又能增进学生感情的课外作业, 可以是合作调查或者手工活动等, 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需要不断地课堂效率, 合作学习小组教学方式由于其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社会技能有着较好的效果, 逐渐被教育工作者认可。但在实际课堂中, 由于对合作学习小组没有充分的理解, 课堂上很多老师仅仅是将合作学习小组作为一个教学手段, 使得合作学习小组形式化。怎么样进行有效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是小组学习改革的首要难题。本文采取访谈、蹲点观察的研究方式, 了解到广州市增城区菊泉中学所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中, 采用“集训”的类军训方式, 配合课堂小组培训, 规范学生小组内在要求, 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小组改革中小组建立的做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形式,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2002, (01) :32-35.

[2]余文森.深度解读杜郎口[J].基础教育课程, 2010 (10) :26-31.

[3][美]约翰逊 (Johnson, D.W.) 等著.刘春红, 孙海法译.合作性学习的原理和技巧:在教与学中组建有效的团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8, 65.

[4]马兰.掌握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若干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1993, (02) :6-9.

小组合作学习新论 篇11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增强小组学习后劲

首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融于情境。如采用多媒体课件或录音、录像、师生共同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为合作打下基础。其次,示之以明确的学习目标, 目标清晰,便于操作。第三,讨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挑战性。问题简单,学生一看便知,学生就不会去认真思考,所以给学生提供的“苹果”必须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如果伸手就得,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二、学习方式要根据内容而定

1. 互助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在接受型学习中运用较多。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于自己完成的情况并不了解,所以需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帮助完成。由于基础知识是以接受为主,所以互助式的小组学习正好发挥其长处,使双基训练更加扎实。这种学习方式是小组学习中的低级阶段,是由个体学习向群体合作学习转化的重要方面,尤其适合中低年级。如检查预习课文情况,互查学习目标完成情况等,同时在互查中互相取长补短,也得到了提高。

2. 研究探讨型学习。语文学习不仅为了学习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还要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这就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完成。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教育是不同的,他们面对相同的文本材料,所反映的世界观也是不同的,教者就要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对不同的观点、看法进行碰撞融合,以达成共识。如采用问题分析、情景再现、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生对已有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重新整合,形成新的观点看法,在小组学习中进行补充交流。这种学习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高级阶段,但使用这种学习方式应慎重,切忌过分拔高学生,或蜻蜓点水华而不实,要让学生真正在探究中得到益处。

教学中,教者常常偏重探究性而轻视互助检查性学习,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学习的文本材料理解不深刻,缺少感悟的基础条件。当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就变成了无源之水,这样的合作学习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课桌一般都是拼到一块的,学生围成U字形或二字形,这样虽然便于学生讨论交流。但小组内部成员由于在集体交流时要侧身面对教师,这样长期下去,就会造成学生眼睛的斜视和脊椎骨的变形,对学生的身体发育将产生不良影响,这应该引起我们教者的高度重视,并应切实地加以解决。

另外,由于采用小组学习,学生主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这样成绩好的学生、活泼外向的学生将得到更好的发展,而那些内向的、成绩差的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可能会更少,这势必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应把目光多投向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给他们有表现的机会,这样才不会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 崇尚求真务实的精神。小组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避免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从创设情境到合作学习的开展,直至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去完成;那种“满堂跑”、“一片赞扬声”是要不得的,所以,首先要精心准备。教学设计要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要认真准备教学所用的学习材料。其次,要有明确分工,小组内每一个成员都要互相协作,共同、有序地完成任务。第三,学习目标要清晰,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并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分体现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3. 慎用奖励方式,淡化功利倾向。有的教师在进行小组学习时,对表现好的学生或小组,用奖励小红花或赠物品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偶尔用一两次也无可厚非,若长期使用,则会造成学生的功利倾向,模糊了学习的目的,同时也会造成学生得到奖励时心花怒放、没有得到奖励时唉声叹气的现象,这样不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应慎用奖励方式,淡化学生的功利倾向,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作为教者应在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上下功夫,而那种靠奖励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做法是肤浅的,不值得提倡。

小组合作学习细节 篇12

参考文献

[1]李炳亭.杜郎口“旋风”.

上一篇:学习共享空间下一篇:混凝土测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