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共12篇)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 篇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法之一, 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等优点,备受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却经常是有其形而无其神,存在表面热闹、不能真正体现合作精神等共性问题。
教育要有鲜活的生命力,就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一种竞争与合作,这种竞争与合作必须在课堂实施,这是一种特定的教育规律的命令。在竞争中,使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在竞争中,促使学生学会合作。健康的课堂学习应该是: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由此,笔者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意引入竞争机制,以竞争促合作,使班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扎实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明显实效。
笔者在《中学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实践活动中, 结合教学实际就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操作策略作探讨。
一、科学建组,明确要求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基础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分组往往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大多数老师通常是按前后桌4至6人组成小组,很少关注小组成员之间的情况,然而“合作学习小组的内部构成如何,是学生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分组时应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爱好、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合成小组。
1.科学建组,合理分工。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基础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将成绩好、中、差学生搭配在一起,利用学生间的年龄差别不大、理解能力相近这一有利条件,使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获得从老师那里无法获得的学习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鉴于以上思考,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成绩好、中、差把班级学生分成固定的6组,8人一组。分工时,根据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角色分配,努力实现组内的差异互补,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给学困生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感受小组学习的成功快乐,引发学习兴趣。
2.明确要求 ,激励竞争。为营造比学氛围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笔者将竞争机制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制订《小组合作学习评比细则》,并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明确具体要求。同时结合思想教育,讲透评比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激励学生树立集体观念,树立合作精神,主动参与竞争。《小组合作学习评比细则》使小组合作学习评比有章可循,学生自觉按照要求操作,避免课堂出现喧哗、跑题的现象。竞争促进合作,有了评比的鞭策,学生合作意识更强,大家争先恐后,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热情高涨。
二、互助分享,鼓励竞争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关键
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积累渐进的过程。有些语文知识教师不讲怕学生不能掌握,可是教师苦口婆心、口干舌燥地讲解,收效并不明显。仔细分析,语文学科的知识大多数属于程序性知识,需要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逐渐领悟、操练而获得,而真正需要老师“讲”的那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生教生”的形式完成。因此,教师尊重学生的理解水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把学习、发现、互助、分享的权力放给学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切切实实的学习实践习得知识,形成能力。
试卷讲评课是语文教学中教师最伤脑筋的一种课型。在试卷讲评课上,学生只关注正确答案是什么,当老师讲评到自己做对的题目时更是漠不关心,老师讲得辛苦,收效却不佳。怎样才能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率呢? 笔者尝试采用小组分享式自主学习的方法,收到明显的成效。
首先,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八名组员围坐在组长周围,由组长依据质量分析表格,对组员试卷各大题完成质量分析。其次,组长组织讨论,各大题得分最高者逐一发言,解答组员疑问,组长对组员仍不能理解的问题做好记录。最后,有问题需要解答的小组,组长作为发言人向其他小组提问;老师记录小组无法解答的问题,在课堂上统一进行评讲。在这个环节中,老师适时引导,依据评比细则,对正确回答问题的小组进行表扬奖励,激励竞争,鼓励合作。
这样的试卷讲评课,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自主解决问题,学生互助互学,学优生成为学习榜样,学困生得到帮助;教师的讲评富有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强化评价,实现共赢是对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升华
有学习,就有对学习的评价。学习评价是对课堂学习行为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必不可少。适时适当的评价激励,使每个小组都能真切地体验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评价本身具有的竞争性,使评价的激励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推动学生更注重合作。
在考评时,我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注重两个方面的评价:一是对小组的评价,鼓励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二是对个体评价,指出学生在小组参与过程中的表现,明确学生哪些理解独特、深刻,哪个问题或想法有价值。同时, 改变过去由教师一人评价的传统模式,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也在课堂上参与评价,完成自评与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的评价,发挥师生共同评价机制带来的优势,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生合作学习后, 教师不仅要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合作探究所得出的成果, 而且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进行简要评价。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一双慧眼、一对聪耳和一颗善于感受的心,及时捕捉和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信息,并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点拨。有了竞争机制的引入,评价产生的鼓励作用和激励效果充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优化。当然,教师的评价不一定用语言来展现,有时也可以运用体态语言:期待的眼神、赞许的微笑、鼓励的表情等。总之,教师对学生的参与要给予各种方式的鼓励,保护学生直接、平等地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经这样说过,称赞对鼓励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植物需要阳光一样。
新课程倡导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 培养了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能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并真正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健康成长。我们要正确地运用好这一方法,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让小组合作学习法在课堂教学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 篇2
尽管由于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的局限,以及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实施策略还不尽到位,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存在诸多问题。但是,辨证看待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过程,是有其积极发展的因素。
首先从教学的互动性看,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信息互动渠道呈现多向型,即教学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仅包含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还涉及教师与学习小组的双向交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交往形式,从而建构课堂动态因素互动的立体交流网络,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其次,从教学的主体性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学生自主发展设置空间,在单位时间里,每一位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学生的感受是带有个性化色彩的,小组交流让不同的感受汇集与相互碰撞,必然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感受,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样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识过程,而且也成为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普遍性问题呢?
1、学生参与问题。从课堂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部分小组成员没有积极参与到互动交往过程中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学生缺乏交往心理,没有交往的心理倾向,另一方面是学生缺乏"荣辱与共"的团队意识,没有认识自己与小组伙伴息息相关的联系,把自己作为孤立的学习个体游离于小组之外。再一方面也是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技能造成的。
2、学习成果问题。从课堂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合作交流后的班级交流,小组成员反馈的学习成果还不是群体学习的成果,还局限在个体的学习成果,因此在班级交流过程中难以听到:"本小组经过交流,我们认为……"的群体成果汇报。究其原因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小组成员或小组长还不能很好的整合每个成员交流的信息,代表小组展示的只能是自己的想法。
3、教师角色问题。从课堂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巡视,并未很好的担当合作学习"引导——参与"的角色,只是蜻蜓点水地接触部分小组,起到维持班级小组交流秩序的作用。教师整体调控和蹲点参与还是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面对我们班以上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下面谈谈我应对的一些措施:
一、激励交往热情。
合作学习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借助课程内容这个重要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诸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针对一年级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缺员参与的问题,教学要多方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一是创设交往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良好的交往情绪,从而主动地参与交往。如《可贵的沉默》的教学,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同学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能在小组这个快乐的小家里说说自己的父母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动起来,说起来,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交往。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游戏情境、交际情境都是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有效做法。二是改变评价方式。教师对小组合作交流的评价,除了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以外,更要注重对小组团体交往过程的评价,进而激发学生的小组荣誉感。另外采用小组互相评价,激发组际之间的竞争意识,营造组内的互助合作氛围。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员参与。
二、培养交往技能。
小组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出现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开始组织实施时,学生因缺乏方法而显得生疏,难免会出现乱说乱叫,秩序混乱等状况。因此,要有效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比如"说明白",小组合作交流,每个成员都有说的机会。许多学生的特点是心直口快,往往还没有想好就急于脱口而出,有时是会说半截话,有时说一半话又回话重说。所以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先想好再说,学生经历内部语言的加工再外化表达,就可以逐渐把话说明白。还有"认真听"的培养,小组成员在交流时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才能听清楚别人说的意思。在实际课堂上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听的习惯特别不好,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比如学生静静地听老师读五个词语,然后再按词语顺序说出这五个词语。也可以请同学说一句话,听完之后让同学来复述。这样应用多种方法,逐渐让学生形成听的习惯。为了使小组合作交流有序有效,我们可以要求小组成员商量、安排学习伙伴的发言顺序,引导学习小组的伙伴互相评价。当然,学生交往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小组合作交流的质量才会得到逐步提高。
三、提供交往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目标导向的活动,强调课堂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交往,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因此,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提供适量的交往机会,不要老是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剥夺学生交往的机会。教学中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在这方面许多实验教师的做法值得借鉴。
(1)在交往中识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学生在听读识字的过程中,通过听与问的途径自学生字,有条件的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制生字卡片。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提供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在互听互检的形式下交流,每个人把认的字读给伙伴听,如果遇到不懂的字,组里的伙伴给予提醒再认一认。如此一来,学生在小组内互教互学,其乐融融,教师则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针对难认的字再重点指导,提高了识字效率。(2)在交往中欣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收集图片资料的好习惯。由于每个学生收集的途径各不相同,收集的质量也有差异。班级教学时教师安排学生小组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在伙伴的欣赏中体验收集资料的快乐。还有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交流,如"你知道大海的哪些故事?""你知道哪些动物的叫声?"学生在交流中再现生活积累,促进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提升和改造。此外互读、互说、互问、互评、小组表演、小组游戏等都是学生交往的机会。只要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的机会,小学合作学习将成为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三谈 篇3
一、教师创设愉快的合作氛围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因此,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倦。”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学与玩”交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之前,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找一些有关春天的歌曲,摘录一些有关春天的优美词句,在上课之前去体验、去感受春天的美。在课堂上,教师步步引导学生去欣赏一幅幅春天画卷,与学生的亲身体验共鸣,使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美。
二、小组合作学习事半功倍
对中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是相对乏味的,要使文言文的教学活跃起来,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突破口。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在准备过程中,由小组成员合作进行初读课文,通过工具书及注释扫清读音障碍,初步理解文章大意,找出难点,然后各小组讨论收集的疑难问题,或向教师请教解决。各小组还可以进行诵读比赛,看看哪一组的诵读较正确,语气较符合文章情感。教师当场点评打分,让学生形成一种竞争机制。实践证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复制或承受学习,而是积极地去选择,形成自己的知识经验,而且群体共同解决某个问题,学生会认为有一种安全感,成功的可能性大,会较有信心;在竞争中还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的快乐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小组合作也很精彩
传统的作文评改,教师往往耗费大量的心血,作文发下去学生只注重分数,很少有人仔细研读教师的评语,因而收效甚微。叶圣陶先生说过:“改与作者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因此,小组合作探究为基础的互评作文模式正突现这一点。它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多边交往中挖掘自身的潜能,张扬个性,从而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
在学生评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适时引导。如,印发两篇中等水平的文章,对其中的一篇将错别字、病句加上方框和横线并做修改,精彩的语句下边加上圈和点评,最后写上总评,以给学生做示范。另一篇文章让学生分小组当场试改,小组讨论哪些地方应该改,哪些地方写得精彩,要求各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及简评,最后,组长对习作做总结,写出本文的赏析感悟。教师始终在学生中间,帮助学生解决发现的问题。
教育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语文能力是在学生的反复实践中掌握的。在小组合作互评作文中,一方面,让学生即席发表意见,谈论得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另一方面,教师对作文的点评可帮助学生分析得失、总结经验,使思维得到升华,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生活技能为根本目的,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同时也对教师的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断实践、探索、反思,更新教育理念,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篇4
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 小组合作学习被大量引入小学语文的课堂, 使得小学语文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徒有形式, 收效甚微。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因其自身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 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却发现, 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 绝非易事。小组合作学习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一) 流于形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是只侧重表面形式, 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热闹, 尤其是在公开课上这一现象更明显。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不管要讲的内容合不合适, 都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展开。教师错误地认为, 只要让学生相对而坐或将课桌摆成一定的形状就是合作教学。如此生搬硬套, 只重形式而忽略教学内容的合作形式, 不仅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反而会适得其反。
(二) 各自为政, 教学秩序混乱
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中,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 满教室都是嗡嗡声, 小组里每人都在张嘴, 谁也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 还有的小组可能会争执起来。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停, 学生立刻就安静了下来, 教师要学生汇报学习小组讨论成果, 即使同一个小组的回答也五花八门, 造成课堂秩序混乱, 教师无法有效控制。
(三) 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小学合作学习的确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 但是小组间并不是全员参与, 成绩好的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多, 往往是小组讨论中的主角, 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成为了听众, 过分依赖、盲从好学生, 得不到独立思考和发言的机会。甚至一些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机会开小差, 不认真讨论教师布置下的任务, 而是利用此机会和其他同学说闲话, 而教师无法及时、全面地对各个小组活动进行指导, 无法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对于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来说, 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以上的问题实属正常, 我们要研究的是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 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 小组合作学习既要重形式又要重内容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小组合作学习也不能只重形式, 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方面的学习。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要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与人合作的技能, 还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 使每个小组成员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 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但它并不是万能的, 教师在运用的时候要恰当选择学习的内容。对于一些学生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和阅读课文就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采取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传统的全班教学即可。而开展合作学习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 学生个体解决有一定困难, 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比个体学习更有效率, 更有质量。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鹿的玫瑰花》一文时, 教师可组织学生就“小鹿的玫瑰花有没有白栽”这一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 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矛盾和冲突, 最后全班进行交流, 形成统一意见。这样, 既突破重点, 又解决了难点, 而且提高了合作质量。
(二)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指导、组织和激励
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参与和促进, 就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始阶段要让学生做好小组学习的准备, 并指导他们进行分组, 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开展交流, 指导学生如何汇报小组研究成果等;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小组,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在学生遇到讨论的难点无法进行解时, 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以促进学生开阔思路, 深入思考;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结果汇报后, 教师要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适时、适当地给予评价和奖赏, 不但要评价小组整体, 还要注意对小组个体成员进行评价。教师的鼓励和表扬, 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有序地进行下去。
(三) 明确的角色分工, 形成积极的角色相互依赖
语文合作学习中, 若无明确的角色分工会使合作效率低下, 无法达到合作学习的目标。所以为了更好地完成小组任务,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各小组应明确角色分工。首先要合理组建讨论小组, 成员的构成要考虑学生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 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 创造有效学习的组织基础。其次, 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 各司其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由谁负责记录, 由谁任组长, 由谁担任报告员等都要有明确的分工, 而且要实行轮换制,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实践, 人人都有一定的合作能力, 在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学生参与合作的可能性, 提高了合作的参与度与合作效率。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 篇5
【摘要】合作学习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但在小学语文课堂实践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策略,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不高。通过科学建立合作小组,精心培养合作技能,教师在合作中恰当把握合作时机进行指导就能有效的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
【关键词】语文;合作学习;策略
the group cooperate learning of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strategy li chun-yan 【abstract】the cooperate learning has already more and more been valued by the large teacher, but in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he classroom the fulfillment because of lack valid of strategy, cause the real results of group cooperate learning not gao.pass science establishment cooperation group, with meticulous care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technical ability, the teacher is fitting in the cooperation confidence cooperation the opportune moment carry on instruction ability valid of exaltation the real
results of cooperate learning.【key words】language;cooperate learning;strategy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各种能力及建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 20 世纪 70 年代首先在美国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和策略。这种学习形式与传统班级授课制相比,在增加学生的交往,促进学生社会技能、社会情感的发展,以及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上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将教师的责任和学生的力量加以整合,教师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发挥其主体的能动性,以此达
到教和学的统一和教为学服务的目的。这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促使传统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放弃教师的责任,更不是让学生“自由地”任意活动,而是力图破除“教师满堂灌、学生静静听”的陈规陋习,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合理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它要求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靠。但是,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把握得不好,仅流于形式,这种合作将会收获甚微。
二、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精选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前提。在阅读课上,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实效,首先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了解学生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1、选择内容可具体分解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精神为目标的。因此,那些内容可分解的,即可让每个合作成员有明确任务的学习
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时,在帮助学生根据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三个特点后布置了一次小练笔:仿照写杨梅果的特点和写法,根据自己小组带来的水果写一种水果的特点。每个学生只要求写其中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好后,小组中四人合成一篇文章,结尾共同完成。动手写之前要求小组成员先讨论一下这种水果的特点,明确各自的任务。由于写作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还关系到小组的荣誉,因此,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都显得格外地专心。
2、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如在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文结尾:“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小村庄为什么变成什么都没有了”?我把该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我先让每位学生自行读书、理解、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想法。这样的学习内容由于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参加讨论有兴趣,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谈到一两点,中下生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大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3、选择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围绕重
点内容的得出展开合作交流,往往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如在《林海》学完全文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比较:三次“亲切、舒服”的差异,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学生讨论后并做出结论,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营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如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以激发学生的爱岛之情,于是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师:同学们的齐声感情朗读使老师感受到西沙群岛优美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资源。(我稍作停顿,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情,此时,我明显感到同学们的眼里闪现出一丝激动,我急忙抓住学生这一微小的情感变化,继续引导)师:谁愿意来做一名小导游,把我们美丽又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给大家?(于是,一只手举起来了,两只手举起来了,但仍令人明显地感觉到大多数学生思想还没有放开。我继续努力。)师:同学们,你做了小导游,你就当了一回西沙群岛人。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那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事情啊!大家先在自己的小组中准备一下,练习一下吧。(此
时,我又观察了学生的神情,他们在小组中的练习,明显比刚才要投入。)
三、合作学习的不足(一)分工不到位
在日常的教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号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于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二)合作不充分
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自然就会合作。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就提出问题叽叽喳喳讨论时,教师要么倒背双手,鹤立鸡群般踱来踱去,要么象征性地这一组插一言,那一组提一句,只待预先设定此环节所花时间一到,便命令交流。结果,出现学生针对学习内容各自作答,表面看来热热闹闹,实则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没有意见交融淌出的活水便草草收场。有的学生乘机开小差,说空话。小组活动流于形式,学习效率低下。
(三)合作不主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多关注小组活动的结果,并不
在乎小组活动的过程。因此,只不过有人能够代表小组给出正确的答案,整个小组就能顺利过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小组中只有一个人认真完成任务,其他组员都不参与也没有关系。对于一些不参与的学生来说,在独立完成任务时不认真更容易暴露,在小组的掩护下逃避学习责任倒是安全的。所以,合作小组成了不参与者的“避难所”。
(四)参与不均衡
“教师讲,学生听”是传统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复制了这种不平等的,缺乏合作的师生交往方式,演变为“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小组交往模式。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差学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在这种小组里,学生之间没有真正合作。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甚至于
其他学科学习中确实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一定要摒弃形式主义,更新教学理念,切实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陈惠琴、王建辉:《刍议“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小学语文教师》2005年第4期
[3]张科:《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初探》,《小学语文教师》2005年第3期
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小组合作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受到教育界人士普遍的认同与推崇,藉由此种模式能够实现师生之间良好的语文知识互动,同时一并增进学生的协作意识。自新课改标准颁行以来,教育界对合作学习模式形成了高度关注,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合作学习模式创新的摸索,以便创设高效语文教学课堂,借助师生良性互动的合作学习模式,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应思考如何实现对课堂合作学习模式的效度化组织,以便充分彰显此种学习模式的教学功能。
一、依托良性互动模式,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能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实现对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在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受知识结构与认知情况的影响,学生对同一问题通常会产生不同的见解。同时,因年龄特质与心理状况的近似性,学生能够借此进行充分的意见表达与观点阐释,进而实现彼此之间思维与观点、理念的交互碰撞,进而使其智识得以提升,创新性思维得以养成。有鉴于此,语文教师应依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创设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平台,从而使学生因自身观点被他人认同而产生自豪感,进而能够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然而,在平常的教学中,有些老师担心学生讨论,预设的答案不能被学生“准确”捕捉,从而影响教学的进度,往往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思考活动,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既然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就应当保证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以及展示的时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至于被掐灭,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发言、倾听、补充、辩论中不断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二、合理设置问题,注重研讨方向引导
讨论的意义在于实现对问题的破解,同时问题的存在也是合作讨论得以展开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应结合学生学情,合理设置问题,并注重对学生问题研讨方向进行科学的引导,以免因问题创设不当,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漫无目的的争吵。语文教师创设问题的设置准据,应基于对学生学情的充分把握,使问题大体契合学生实际认知状况又略微高出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同时应具被讨论的意义,即学生凭个体努力无法独自完成,从而依托此种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深度和广度,能够引发学习兴趣、挑起学习欲望、产生合作需要。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经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引发思考,展开讨论,学生通过拼摆(动手)、观察(动脑)、交流(动口),在观察比较、分析思考、交流启发中深切感知。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自主揭示知识的产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知识的快乐和小组合作的愉悦。解决思考性的问题,需要学生具备坚强的学习毅力——尽力思考,积极谋求众人的合力——合作讨论,进而共同解决问题。第二,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挑战性的问题,探索空间大,具有一定开放性,能够激起学生求知欲和好胜心,能够促进学习更加深入和深刻。
三、教师以中立的指导者身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1.细致观察,注重对问题研讨的及时引导
从实践情况来看,一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其对问题的见解会不自觉地将问题讨论外延扩大,针对此种情形,教师应注重讨论进程与讨论方向的把握,以中立的指导者的身份,引导讨论活动回归问题本身。
2.注意倾听,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之间的意见表述、观点分析通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此时教师应注意对此种意见或观点进行耐心的倾听,以便发现其中的亮点,同时教师可以在总结阶段,对此种创新性的意见或者观点加以评述,以便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与肯定。
3.克服障碍,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本质进行发掘
结合笔者自身语文教学实践来看,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初始阶段,学生所提出的意见与观点往往表现出表层化的共性,无法实现对问题的深入讨论,对于一些重点与难点内容的把握也不尽如人意。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注重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推倒其思维中的墙,使其获得全新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视角,进而实现对问题本质的挖掘。
四、结语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教学质量如何,更多地取决于语文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秉承学生本位主义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使学生提高学习热情,自觉投入主动学习之中。依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实现学生彼此之间的良性观点互动,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借助对其他同学观点的借鉴、参照,进而“增益其所不能”,使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得以全方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包莹,叶武.小组合作学习中运用组织策略探析[J].宁夏教育科研,2008,(01).
[2]刘和程.语文合作学习中分组策略刍议[J].语文建设,2007,(Z1).
[3]龙俊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J].广西教育,2006,(10).
[4]王陆,杨卉.合作学习中的小组结构与活动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08).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篇7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导向,以设疑、常识、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讲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并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改教育理念。新课改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性,主张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的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可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
教育学生学会共同生活是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的学习目标将小组成员的个人利益与小组的集体利益紧紧地联系起来。为了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小组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和谐的氛围中。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的认识;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现代社会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为基本评价依据,因而,合作与交往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推动因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以往课堂上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和单向的刻板教学方式为学生间互动、师生间互动的多元和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
虽然素质教育已全面推行,但实际课堂教学中“讲授—接受”的传承式教学仍是主流,仍然存在“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虽然“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很早就被广大教师所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还远未做到。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更谈不上创造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又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实际上我们在第二方面做得较多。为追求步调一致,教师包得过多,统得太死,压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忽视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事实上,语言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的交际能力。因此,必须改革过去师讲生听、以师为主的双边信息交流方式,构建以学生为核心、多边多向的互动交流体制,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中实践与创新的要求。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小组就近组合和任务驱动组合的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1. 小组就近组合
小组就近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人左右。这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需将学生分出层次,可减少学生相互交流时的心理障碍,且课堂上无需重新调整座次,操作比较简便,也便于开展合作学习的组间竞赛,对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更为适宜。
小组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和分组议论。一般情况下,教学中的小组学习活动是随机的、松散的,而小组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则是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自主的学习活动。因此,为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使合作学习小组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在班级开展合作学习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开始实施时,教师还要示范性地与学习小组一起制订合理的、共同的合作目标,安排恰当的、明确的合作任务。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可由学生自己采用轮换制产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
小组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的活动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词典,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等。与一般的课前预习有所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比如,让学生先通过独立预习找出学习的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也可在预习时要求学习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比如,在预习《中国石拱桥》时,让小组成员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状等。教师还可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用较厚的纸共同搭出不同形状的桥,学生从中不仅能理解“拱形”的意思,而且能比较出“拱形桥”承受力较大的优点;还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赵州桥的形状,并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的理由,由此,学生能理解“各有”的意思,也为进一步体会石拱桥的优点提供直观和体验。又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运用激昂的语言引导学生“来到”袁家沟,并让学生都感觉自己就是当时正在眺望北方雪景的毛泽东,根据诗歌内容想象所望景色,让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作品,再通过组内、组间交流,准确全面地把握词作所传达的丰富感情。再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习小组围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讨论和交流。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还应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团体成绩,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
教师还应注意指导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布置小组组员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课文内容复述的练习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2. 任务驱动组合
任务驱动组合是指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按兴趣和爱好自主进行的合作学习组合。任务驱动组合学习一般以2—6人为一组。这类组合一般是同质组合,小组成员之间的个性差异较小,小组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目标驱动下开展学习活动。
任务驱动组合学习的目标可由教师提出,也可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自主设定,允许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异,小组学习的时间上可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在教学生如何“培养高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时,教师可让小组学生共同讨论,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整理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并指出其优劣,讨论交流后,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开展任务研究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比如,教学“不要写错别字”后,开展找错别字活动,要求学生到自己的日记本、作文本上找错别字,到报纸、杂志上找错别字等;教学“正确使用字典和词典”后,开展查字、词典比赛,要求学生制作词语卡片,等等;教学说明文时,要求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运用学过的说明文写作知识写一篇介绍植物的说明文。为了完成小组任务,小组成员利用课外时间分头查阅资料和互相讨论,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语文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小组交流时,教师要发挥好导学的作用,并要适时地引进竞争机制,对学生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篇8
一、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要取得良好的效果, 要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要注重不同特点、不同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因此, 在组建合作小组时, 一定要注意小组组合的科学性。
(一) 小组人数不宜过多
我认为, 小组人数以三人为宜, 要给每个小组内的每一名成员都有让其展示和进行交流的机会, 为小组成员的共同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二) 小组成员要精心搭配
在安排每一个小组中的成员的时候, 都要做到尽心尽力, 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划分与搭配。小组成员的构成, 可以以学生个人意愿作为基本参考, 但是最终决定分配的原则, 应主要按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等特征对其进行划分。这样分配的结果, 是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保持着高、中、低档的三个层次, 因为每名成员的基本特征不同, 那么就连带着使全班每个小组间的特质呈现基本相同的状态, 使得小组成员间在这种氛围中互帮互助, 取长补短, 优劣互补, 促进整个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三) 学习组长要认真选拔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担任学习组长, 具体负责组织本小组的学习活动。我认为尽量不推选班干部或语文成绩优秀的同学担任学习组长, 而要推选语文成绩中等, 性格相对外向的同学担任学习组长。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 更重要的培养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促进了他们语文素质的提高。
(四) 组内成员分工要明确
在组建好学习小组后, 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 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 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 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 让每次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记录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 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 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 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五) 组间成员要及时调整
每个小组间的成员的安排, 最好要保持一段时间, 这样有利于每名小组成员的互相了解以及知识的互相补充。但是, 在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到了一定的时间后, 教师就应该考虑小组间成员的重新组合的问题了。小组成员在互相合作一段时间后, 学生之间的学习状况以及小组发展的水平都会呈现出些许差异, 此时, 教师在根据小组成员的成绩以及平时的日常观察中, 应将小组成员及其学习组长都重新整合, 来改变小组间学生学习时的合作对象, 使之每个小组中的成员在这种不断地变化中, 进一步增长自身的能力, 以及小组之间合作水平的提高。此外也为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提供条件。
二、教师合理引导, 提高学习实效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教师的合理引导也起着重要作用, 它会使学生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教师的引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 组织中的引导
教师采取合作学习是新的教学方式的需要, 只有应精心组织, 重视引导, 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 要引导学生首先统一本小组的意见和建议。
2. 要组织学生有秩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要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 避免出现争着说、同时说的现象。
3. 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判断、归纳和整理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避免发言时出现意见重复的现象, 提高学习的时效性。
(二) 学习方法上的引导
教师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善用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1. 教师可运用一些实物、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 或者是
唱歌、讲故事、说评书等比较直观、形象的, 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的教学手段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的基础。
2. 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适当点拨。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 并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进一步深入。
大班额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构建 篇9
一、组建学习合作小组策略
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为依据进行分组。人数上以4-6人为宜。同组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帮互学提供了可能,而异组同质又为各合作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环境。构建好学习合作小组后,教师还要指导各个合作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 明确任务职责,如小组合作学习的主持人、发言人、资料员、记录员等。 不同分工可由组内成员轮流担任,实现角色互换。
二、营造合作学习氛围策略
1.制订规则,提供行动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合作小组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为保证其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小组合作规则。规则既要有宏观方面的,如:善于倾听,主动参与,互帮互学,质疑反思,自律自控,服从安排;又要有微观方面的,如讨论问题时,要紧紧围绕中心问题,不东拉西扯;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要有理有据;语言表述要简洁清楚,明白易懂;对组内成员的质疑要耐心解释, 态度友好等。
2.调整座位,创造合作环境
在大班额环境中,学生合作参与程度的高低与座位安排是否合理直接相关。为方便同组成员讨论交流,分享学习材料,共享合作成果,不干扰其它小组,应该使小组内的所有成员紧密的坐在一起。因此,在大班额环境下,对班内学生座位进行适当调整,才能有利于创造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如我所带的班59人,按照之前组建的合作小组为单位,将小组成员的课桌拼组在一起,形成长方形结构,前后两排,每排3人,6人为一个合作小组,最后一组5人,全班就分成了三大组,10个合作学习小组。学生环坐四周,组与组之间留出间隙以便组织活动,这样,属于同一合作小组的学生位置固定,坐的紧凑,有利于共享资源,相互交流。
3.加强指导,培养合作意识
从一般的合作小组迈向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实践表明,许多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与小组成员合作意识不强有关。因此,加强合作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按照规范开展活动, 便成为提高小组合作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小组合作之初,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小组合作学习的规程,要求学生熟记在心,在合作中将规程内化为意识,自觉地支配行动。
4.丰富活动,浓厚合作氛围
语文学习小组合作氛围能不能形成,合作学习的效率能不能提升,最终还得靠各类语文学习活动来促成。 在教学实践中,除课堂上合作学习外,笔者还定期组织开展了小组内的作业互查、作文互批;小组间的课堂辩论、课本剧表演、读书汇报会等活动。同时,把小组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开展了 “ 中秋诗文朗诵”、 “黑河湿地考察”、“探访名胜古迹” 等活动。通过丰富的语文活动,发挥各小组的群体智慧,增进组内成员间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让学生 “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三、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策略
评价在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合作学习也不例外。要想使合作学习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将评价机制贯穿于合作学习的全过程。
1.整体评价,强调合作
合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也是小组合作实现学习目标的基本途径,因此,评价要注重整体,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而不是以个体为单位。评价的重心应该是小组成员的整体提高和共同进步,而不是单个人的进步。评价时可暂不考虑组内差异, 这样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激发小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实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共赢目标。
2.定期评价与非定期评价相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之后,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即时的、全面恰当的评价必不可少,但有时学生为了得到教师的好评,可能虚报“战绩”。 因此,教师要适时改即时的、定期的评价为延迟的、非定期的评价,引导学生更多地从合作、交流过程及其结果中感受学习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的成果。
3.多元评价,多方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篇10
一、在班级中营造和谐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
首先, 教师要接近学生, 平等相处, 构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身先士卒, 主动走下讲台, 利用桌、凳排放的优势走到每个学生的身边, 俯下身子、放下架子, 一句真诚的询问, 一次亲切的交流, 便足以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营造出和谐的互动氛围, 为课堂的自主、开放营造充分的外部环境, 使学生敢站出来, 走上台、讲出来、放得开。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 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其次, 给每一位学生展现的机会, 相信“给学生一个机会, 他还你一个奇迹”,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就感, 点燃自主学习的火花。
二、课堂中通过设计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活动,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即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指导,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全过程, 将知识传授变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发掘学生创造潜能的学习活动过程。总的来说, 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 要把我们先前制定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目标, 引导他们用已知的知识去发掘、探索尚未可知的知识领域。我们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 听听学生的心声, 学生觉得用哪种方法去学效果更好, 就让他们用哪种方法去学,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从而做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1. 以问题为载体, 激发质疑的火花, 探知的兴趣
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角, 并且帮助他们进入学习的角色中, 从而进入“我心入书, 书入我心”的境地, 从不同的视觉, 不同的方面感悟, 体会表达的情感。比如, 在学《都市精灵》一文的开始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你们见过哪些动物?如果给你这个题目, 你将写什么?课文写什么内容?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学生一连提出了“七个问题”, 自主的质疑探究意识已经在学生的心中产生, 还用教师再讲解吗?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学习已自然产生。还可以针对一篇陌生的文章在让学生进行第一遍的阅读后提出自己的疑问问题,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再去仔细的阅读。
2. 为学生创造机会
在学习的过程中, 善于、敢于把机会留给学生, 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 注重参与的集体性, 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课堂教学中交流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 而不是教师和单个学生的交流。教师要顾及到学生的全体参与性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参与的快乐。我在教《七子之歌》时, 因为这是一首情感饱满的朗读诗, 所以朗读是主要的学习方法, 为调动学生参与, 我要求每小组所有成员都得参加, 采用本组自己设计的形式, 学生自己的设计的精彩纷呈, 合作得默契自然。
3. 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设计能激发学生自主合作的活动形式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策划者, 他的设计必须切近学生的实际, 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知兴趣, 有利于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教师把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 学生在展示自己作品的活动中体验到了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 同时受到激励、指导和建议, 形成了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在平时的课堂中, 学生们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 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找合适的伙伴合作, 这样才更有助于合作性学习的开展。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 那么, 一切新知识的探知学习都有了得以顺利进行的良好基础和可靠保证。
4. 正确处理“自主”与“合作”的关系
在课堂的具体实施中正确认识和处理“自主”与“合作”的关系, 使两者达到相辅相成。
“自主”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 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课堂教学中要立足“自主”, 特别关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与情感态度, 切实提高自主学习、自主获得的能力。
三、在自主合作的前提下教师的示范点拨和学习方法的传授不可或缺
学生走上讲台去讲解、展示, 不等于教师已无用武之地。当讲之时还应讲, 应示范处当示范。开放的课堂, 以学生的小组间的自主合作和个性间的探究讨论为主, 教师的枯燥讲解换成了抛砖引玉的启发和点石成金的规律点拨。比如, 在学《七子之歌》时, 面对当时祖国七块被割犹如七个幼子离开母亲的现实、诗人闻一多沉痛、狂喊, 如果教师在让学生领悟这种感情后, 用饱满的情感, 用时快时慢的语速, 时抑时扬的语绸, 时轻时重的语气, 给学生示范一遍, 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浅谈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 篇11
首先是营造良好的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还是一种学习态度,一种生活态度。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学生不需要独立学习和竞争,而是让学生把相互帮助作为目标,把他人当作合作对象。首先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好处。在与别人的思维与观点的碰撞中能学到更多知识,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合作中能学会如何交朋友以及如何与不同的人群交往;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能使学习变得更加生趣盎然。其次教师既是组织者,也要“蹲下身”,有时不妨把自己当作普通一生参与讨论,营造和谐宽松合作的课堂气氛。最后制定合作规则。
其次是教者要精心组织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我们应该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特点,班级学生的实际,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教学的具体内容来确定。比如我在教《羚羊木雕》,文中结尾道“可是,这能全怪我吗?”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件事主要怪谁?”接着根据学生的观点把全班分为三组:一认为主要怪父母,二认为主要怪“我”,三认为主要怪万芳。然后要求三组学生先从文中、资料或生活实际中找出依据,再每组选出三位辩手,参加辩论赛。这种以学生观点或兴趣建立的合作学习小组,虽然打乱了学生的座位,有点乱,可如果组织得当,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般的合作学习,每组以4-6人为宜。而分组方案最快也最常用的是学生与座位最近的同学组成小组,往往是前后4人一组。还有让学生选择任务分组,学生自主挑选搭档,随机分组和混杂分组等形式。尤其是混杂分组,由于学生与不是很熟悉的同学一起学习讨论,有其他分组所没有的一些优点,譬如:因不同观点的提出和整合,会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和思维的多样性;使学生学会与他们不同的人,特别是并不想与之合作的人一同学习的技能;和较生疏的人在一起会约束自己,纪律会变好;优生会更多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等。此分组方法若分工明确,组织得当,效果很好。
第三要优化训练内容、
当前,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盲目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的在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处设计小组讨论;有的在适合学生独立学习和动手操作的地方安排小组讨论;有的一堂课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有的在适合全班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地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第四老师要及时做出总结评价
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汇报员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 篇12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畅所欲言,群策群力,好奇心、求知欲能够充分展现,为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实践、探究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提高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合理组织讨论,强化主体意识
要有序、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包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任务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要求等,小组讨论环节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常见也是教师运用最多的一种学习形式。需要交流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避免走过场。合理安排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能提升学习效率,但是也不能滥用、乱用。有一定的难度、一定的探究价值的问题,才需要学生交流讨论来解决。小组讨论还有利于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有利于学生之间思维的撞击;激励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在听课中,有时会发现在小组讨论学习时,比较优秀的学生一开始就把自己对问题的想法说了出来,而其他学生却成了旁观者,这样的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合作学习应该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思考、表达、展示的机会。在合作时,组内的每个组员都要参与到活动中去,做到人人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此外还要注意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相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人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后再和组内同伴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学习任务明确了,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动手实践进行学习,进行小组合作就不再盲目,真正参与了教学活动,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
如在教学《泉城》一课时,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时我设置了这样的学习任务: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泉?它们的名称由来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先自主朗读课文、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思考,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每一位学生先根据要求独立思考问题,再由组长组织在组内有秩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交流讨论。在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智慧火花碰撞在一起,产生了更多的智慧。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为高效课堂打下了基础。
2. 重视交流评价,培养良好品质
我们在平时听课时不难发现,有些课堂教学中虽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是学生在组内讨论的时间很短,有的小组成员还没来得及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小组刚投入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就结束了,这种合作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合作学习的作用。合作学习要有充裕的时间,要让每个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而且还能在与其他同学交流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不断完善自我。同时,学生把在小组内讨论的成果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时,师生要一起做出正确的评价。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总结与交流,又是师生听取信息并做出反馈的过程。在学生汇报时,要把小组的观点清楚地表达出来,此时,其他小组要注意倾听并思考,对汇报小组做出评价或者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在倾听并接受了他组的评价,也对他人进行了评价后,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倾听学生之间的汇报交流后,也要给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并且用激励加分的方法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奖励,学生的团队精神也不断得到提高。
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排演时,组内分工非常明确,有的表演,有的做出评价再提出建议。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合作,把公仪休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了发挥。在学生不断地修改模拟练习过后,一场惟妙惟肖的课本剧就展现在大家面前。其余小组再根据剧中人物的表演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每一位学生都兴高采烈、跃跃欲试,此时学生既能接受别的小组和老师的评价,又能抓住别的小组的特点做出正面的点评,最大化地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3. 参与学生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某方面特长得以充分发挥,某方面突出的学生可以帮助比较困难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互教、互学的目的。“学讲计划”推行初期,在各次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却忙着准备下一环节的内容,有的则站在讲台旁环顾全班学生,还有的则在教室内走来走去,似乎在等待小组交流时间的结束。可见这些教师都没有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合作活动中去。其实,这个时候是最需要教师掌握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并做出指导的,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能够大大地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因此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小组之间巡视,观察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必要时还应该驻足在某一小组前,看一看小组中的成员都在干什么、分工是否合理、讨论得如何、在合作交流讨论中遇到哪些问题等,并能及时参与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合作学习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就能更有效地开展下去。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07-30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探析论文08-23
语文教学中的小组互助合作学习07-23
浅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与策略10-14
语文课堂小组合作09-25
语文合作小组高效课堂12-29
关于语文小组合作的注意事项05-21
学习小组与语文教学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