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2024-07-18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精选12篇)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篇1

交流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表现形式, 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交流讨论习惯包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质疑、文明辩论等。

一、倾听与表达

日本著名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指出:“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 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表达的前提, 如果没有倾听, 表达也无意义。倾听能让学生了解别人的想法, 反思自己的做法, 完善自己的认识, 达成小组的共识。良好的倾听与表达习惯是小组合作学习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训练学生倾听与表达的习惯。

1.“一个声音策略”。

小组交流时, 要在主持人的组织下, 一个一个地发言。告诉学生, 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这是对别人的尊重。组内交流始终保持一个发言人的声音, 聆听者才能听清发言者的发言。避免抢着说, 各说各的, 无人倾听, 乱嚷嚷的局面。

2.“不重复策略”。

小组交流时, 如果自己的想法与前面发言者有相同之处, 发言时不重复, 只说不同的想法。如果自己的想法与前面同学完全相同, 则直接把发言的权利交给下一位同学。这就要求小组内聆听者注意倾听发言者的发言, 并与自己的见解进行比较、分析、修正、补充、质疑, 调整自己的发言。

3.“先评后说策略”。

小组交流时, 要求后一个发言的人, 要对前一个人的发言进行评价, 如:有什么错误, 有什么补充, 有什么收获 (或启发) 等, 然后再介绍自己的想法。只有认真倾听和思考, 才能准确做出评价, 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表达能力。

4.“主持人轮换策略”。

主持人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 其表现的机会要多于其他人, 如果长期让优秀学生担任, 极易出现“个人权威”。因此, 我们采取主持人轮换制度, 一个活动换一个主持人, 由小组内成员轮流担当, 使小组活动真正成为每位组员锻炼和展示自我的舞台。

5.“抽签发言策略”。

小组展示汇报时, 抽签决定代表本组发言的发言人 (事先将小组成员编号) 。发言人要能综合同组成员想法, 准确地表达出本组成员的意见。因为是抽签发言, 小组内每位成员都有可能被抽到, 所以小组交流时每个人都必须倾听同伴的发言, 只有小组交流时认真倾听, 才能知道同伴的想法, 才能综合同伴的想法进行汇报。

二、质疑与辩论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说学生的大胆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那么质疑之后的辩论, 就是向创新迈出了具有实质性的关键一步。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 总会出现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适时的质疑与辩论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质疑与辩论, 可以使学生的观点更加鲜明, 思路更加清晰, 思维更加严谨, 从而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但是如果质疑与辩论的习惯不好, 有可能演变成在课堂上争吵不休。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与辩论的习惯呢?

1. 带着问题来交流。

鼓励学生将自主学习时出现的问题在小组交流时提出来讨论。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时每人都必须提出一个问题带到交流时讨论, 以此训练学生质疑习惯。

2. 在交流中找问题。

交流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听懂对方的想法, 寻找对方观点的漏洞。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 如:质疑对方的方法是否正确, 结果是否可信;质疑对方的推理是否严密, 有无疏漏;质疑对方的方法繁简如何, 是否简洁等。

3. 规范的辩论行为, 养成文明辩论的习惯。

辩论和平常交流不同, 辩论的任何一方都想推翻对方的观点, 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常常带有一些“敌意”的。展开辩论就应当要求学生做到:不做无意义的争辩;辩论中使用积极、文明、恰当的语言, 以理服人, 不使用过激言语;不管胜与负都应平静面对, 因为辩论的目的不是分出胜负, 而是为了得出正确的方法和结论。

4. 教给辩论的技巧。

学生想辩论, 但不知从何说起, 这会影响辩论的效果。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辩论, 并掌握一些辩论的基本技巧。如:举例说明、画图分析、验算证明、实验证明、归纳总结、演绎推理、指出纰漏、举出反证等等。

当然, 要使这些措施落到实处, 还需要建立配套的评价激励机制。我采用的是“积分激励”的评价策略, 即在交流讨论习惯方面制定相应的积分制度, 根据积分制度, 教师评价到小组, 组长评价到个人。如:组内出现几个人同时在说互不倾听的现象, 教师要给小组扣分, 组长要给当事人扣分;小组交流时发言重复的, 组长要给当事人扣分;小组展示汇报时, 发言人的发言不能代表本组的, 教师要给小组扣分, 组长要给当事人扣分;发言好的小组和个人都应给予加分奖励;交流时有问题提出的给予加分奖励;能文明辩论的小组给予加分奖励等。为了让每个小组、每位成员都能关心积分, 要定期根据积分评选“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予以奖励, 通过积分引导, 促进良好的交流讨论习惯的形成。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篇2

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稿

在高效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最有效学习方式,它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

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有些合作小组只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

2、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

3、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没有中心;

4、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

导致这种低效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小组合作教学本身,而在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不挤占当堂训练的时间,现就我们组讨论的结果说一些设想:

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

首先,在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前,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然后均衡地把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都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要做到:

(1)组内所有成员搭配要合理。

(2)班级中各任课老师要合作,要统一要求,从而促进小组的合作能力的提高。

(3)每个小组要选定一个组长,组内讨论,都不想说时,由组长先说;都想说时,由组员先说。

(4)对小组的合作能力教师要及时表扬与鼓励。做到多表扬,少批评。

二、教师合理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

教师设计合作的问题非常关键。因为问题太难,学生解决不了;问题太容易,学生一学便会,就没有合作学习的价值。所以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根据学情,设计要适度,以小组成员通过努力,能够解决为宜。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使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有讨论的价值,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参加合作。

三、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规则

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开始学生不会分工,就要教给他们怎样分工;开始学生不会交流记录,就要教给他们怎样交流记录;开始学生不善于控制,就要提醒他们学会控制。学生经过几次的反复训练,就会发现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风气就形成了。

四、教师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督导

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意识是有限度的,作为教师,要根据教学设计开展教学,特别在需要小组合作时才进行合作,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多发现他们学习的闪光点及尝试成功的快乐。

五、教师要注重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 教师应对合作小组和个人进行评分评奖,激励学生再接再励。评价可分层次进行。①学生的自我评价。②小组成员相互评价。

③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评价。④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⑤教师对小组或个人的评价。另外什么时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也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们认为以下两点非常重要:

一、必须选准合作学习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随意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合作,教师必须及时、恰当地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1、在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时组织合作学习。

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并且该问题的答案又是丰富多彩的,这时学生热情高涨,个别的回答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这时候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而且能真正达到互通信息,共享成果的效果。

2、在大部分学生思维受阻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在我们的课堂上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一个问题问出来以后,大部分学生都懵了,只有极个别学生能想出来。这时一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另一方面就需要小组合作交流。

3、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中学生意见不一时,组织小组合作,让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

当然在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需要与人分享时,也是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二、必须保证合作学习时间

小学生年幼,进行操作、思考问题的时间一般要比成年人长,且合作之后还要组织语言进行汇报,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根据学习内容,充分预设学生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所需的时间,给足学生发言、补充、更正甚至于辩论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和相互补充的机会。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篇3

[关键词]形式主义小组学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023

小组合作教学作为新课改提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利于将教学活动由纯粹的个人竞争转变为和谐的合作竞争,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灌输向主动探究求知的方向发展。

也正因为此,实行新课改以来,小组合作学习成了高中课堂教学的“常客”。有的教师很自豪地说:“我每节课都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甚至许多教师在评课时把课堂上有没有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是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否体现自主学习的主要标准,在教学公开课、观摩课上总把小组合作学习当做主要环节来执行。

可笔者在应用和听课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了形式主义讨论的问题,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参加学习活动的学生有,但不参加活动的也大有人在:有东张西望的,有趁机做小动作的,有不读给别人听的,有不听别人读的,有趁机聊天的,有自顾自的。往往讨论得热热闹闹,回答却疙疙瘩瘩。教师也由于小组学习费时费力,仅仅把它作为调节课堂气氛的工具,尤其在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冷场”的时候,往往说的是:“下面我们来小组讨论一下,看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这种形式主义的小组讨论任其泛滥,将极大降低小组学习的效果,造成既耗时又低效的局面,如不加以纠正,将造成对新课改的误读。现将其原因和对策记述如下,供同仁参考。

一、形式主义小组讨论产生的原因

1.缺少约束引导

笔者在组织小组学习中发现,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对小组学习的兴趣很大,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时间长了,参与的次数多了,就失去了新鲜感,积极性也随之下降。那些学优生觉得自己老是在帮助成绩不好的学生,自己吃了亏;那些学困生觉得展示的机会都是学优生的,自己吃了亏;那些学平生觉得自己的发言在小组内没有得到重视,自认为也吃了亏。这时候如果缺少刚性的制度约束和积极引导,学生就很容易产生疲劳厌倦的心理,对小组学习兴趣降低甚至失去兴趣。

2.组织形式单一

组织形式基本上都是同桌加前或后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不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仅仅根据座位就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不经常变换成员的角色,不动态化地变更小组人数及人员的组成,没有一套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小组合作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创新,毫无生命力可言。久而久之,当然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3.教师主观随意

为了追求课堂的“新”,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有些教师经常把不需要合作学习的问题非要学生合作不可,把小组合作学习当做语文课堂的插花点缀,一发现课堂不太热闹,马上提出问题,并立刻让学生讨论。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声声慢》时见课堂比较沉闷,便让学生讨论李清照的《声声慢》和柳永的《雨霖铃》的异同。但这个问题实在有些难度,学生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结果学生讨论无从展开,回答也都不到位。停滞的课堂让这位教师满头大汗,尽管他不断对学生进行提示、暗示、牵引,但学生还是没有回答出来,课堂比之前更沉闷了。

4.学生参与失衡

开展小组学习之后,学优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者的角色,学困生成了听众,只听或看学优生发言。这样就使小组学习变味为学困生对学优生的实质性“思想抄袭”,导致学困生越来越“学困”,学优生越来越“学优”。长此以往,小组合作便成为那些学优生的舞台,反而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还有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造成小组讨论秩序极为混乱。这样,时间长了,必将挫伤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积极性。

5.教师脱离讨论

听课时候经常会看到教师布置了小组讨论的任务后,就等待学生的讨论,教师站在讲台前做观众,或者忙着自己的事,不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这样就使很多小组学习缺乏有效的监督,很多学生便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说闲话,做小动作。这样的小组学习貌似讨论得热热闹闹,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往往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性的合作,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彼此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同时,这样做教师并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小组讨论情况,对小组学习的结束时间往往只能靠经验或是教学时间来判断。笔者在听课时总是听到教师宣布小组学习结束时说:“同学们,时间到了,讨论结束。”

6.教师评价缺位

小组合作学习后,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不论对错一律都予以肯定评价,“好”“很好”“对”“不错”等成为一些教师的口头禅。教师在对学生的思考象征性地表扬之后,没有对其进行点评。他们这样做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现在开放性的教学强调没有标准答案,对问题的思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样做使学生不知道自己对在哪里,又错在哪里;学生答好答坏一个样,答与不答也一个样。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会被挫伤,从而对小组讨论的态度越来越冷淡。

二、改变小组讨论形式主义的对策

笔者认为,要解决小组学习中形式主义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1.引入计分机制,营造竞争氛围

教师要和学生讨论并形成一个共同的量化标准(以10分制为例):每次小组讨论的结果答对了10分,答偏了5分,答错了0分;声音洪亮可以加5分,最先发言可以加5分。教师或者课代表及时统计小组回答情况,每一到两个星期向学生公布各小组得分情况。此外,每次考试中小组平均分在前三名的分别加100分、50分、30分。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分别进行得分汇总,对得分前三名小组的学生分别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比如评出优秀小组、进步小组等。这时候,一支笔、一个本子、一个书签,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也能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

2.进行异质分组,打破地域限制

进行异质分组,打破地域限制,即每一小组的学生中既有成绩好的学生,也有成绩不好的学生,而不必要求座位要近。并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的职责,进行一定的分工,如“主持人”(具体全面负责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记录员”(专门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过程,尤其是将小组对讨论问题所持的观点、结果形成书面文字)、“检查员”(督促小组成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每个组员都能完成学习任务,并检查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和“汇报员”(主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班级交流中进行汇报)等。但是,每个小组的汇报员必须由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轮流担任,而小组长则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每次小组的发言都计入各小组总分。这样,每组成绩好的学生必须使本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都明白理解后,才能实现本组与其他组竞争的目标。

3.精心安排课时,抓住合作契机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热闹,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精心安排,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不适合的不安排,要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问题或发展性、开放性、研究性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主体,训练点比较多,富有挑战性,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适宜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去感知、理解、把握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抓住合作的时机,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

4.循序渐进学习,循规蹈矩合作

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应进行四个阶段,即“思、听、说、议”。“思”即让学生首先进行独立思考,合作前要有自己的观点;“听”即要认真听其他学生的发言,尊重其他学生的观点,并完善自己的观点;“说”是要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思路说出来;“议”即小组里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思、听、说、议”能实现先自主学习,后进行小组讨论;先学生评议,后教师评议;先学生问,后教师问的目标。这样循序渐进地推进小组学习,能够确保得出的结论是小组中所有人共同思考的结果。

5.教师积极参与,了解讨论情况

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不应该只是旁观者。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认真观察学生的行为,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了解学生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参与到学生讨论中进行指导,为教学的引导做好准备。这时候教师要注意思考几个问题:讨论的问题难度如何,各个小组是否对讨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探究,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是否符合设计意图。这样,教师就可以大致把握随后的小组展示环节的内容,并可以思考对其的评价。当发现讨论起来有着较大困难的小组时,要对该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进行积极引导,并且在之后的结果展示中予以重点关注。

6.创造展示机会,不吝现场点评

小组讨论后交流时,要尽可能创造展示的机会,确保展示的学生达到一定人数,特别要注意给学困生创造机会,展示的问题要解决透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学生小组学习的兴趣。展示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如记录单、小黑板、口头表达……在课堂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让学生发言,并在每个学生发言后,教师用一两句话点评。点评要指出其对错及优缺点,既不能一味的表扬,也不能一味的批评。对要指出对在哪里,错也要指出错在哪里。这样做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寻知识,在课堂展示中找到自信,在看他人展示中产生思维碰撞。

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要使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能力的舞台,让学生来告诉教师和他的同伴自己学习、思考的过程,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收获荣誉感和存在感。只有这样的小组学习才能让学生从倾听者变为学习者,从旁观者变为主动探究者,才能够杜绝小组学习的形式主义。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篇4

一、语文课堂讨论的内涵和意义

1.语文课堂讨论的内涵。课堂讨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 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 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 可以全班进行, 也可分大组进行。它从拉丁文“seminarium”而来, 原意为“苗圃”、“发祥地”, 后转意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研讨学术。17世纪开始, 在西欧的一些大学的教学中应用课堂讨论, 具有专题研讨的性质。到了20世纪, 课堂讨论的某些因素, 在中学高年级的一些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应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 中国在高等学校和中学高年级某些学科的理论探讨中用得较多。

语文课堂讨论是语文教师依据语文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教学目标, 在师生共同探讨语文问题过程中, 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和重点提出问题, 激励和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思考,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或看法, 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促使其在讨论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课堂讨论的积极意义。就语文课堂教 学而言, 课堂讨论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首先, 课堂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 课堂讨论使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得到提高, 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的状态, 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在讨论中碰撞、反馈, 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次, 课堂讨论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成为知识的共创者。在讨论中, 就倾听他人的意见而言, 因为讨论的进行以及不同的研究线索的推演是不可预测的, 教师和学生要共同承担起小组成员获得知识的责任, 认真讨论, 证实或反驳有关观点, 在讨论中学生便自然地成了知识的共同创造者。

二、当前语文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

1.为了有“小组合作”环节而设的课 堂讨论。

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多样, 因此相应的教学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 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形式, 而教学形式又具有反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讨论的问题设计得当有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反之, 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影响学习效果。如一位老师在上《金色花》时, 前期的环节设计很合理:《妈妈的吻》导入, 然后是“检查预习”, 接着出示“读诗技巧———把握情感、确定语速、确定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课堂进行到一半时, PPT出示:小组诵读竞赛。这时, 教师说:“小组讨论朗读技巧三分钟。”三分钟之后, 教师也没让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马上进入“小组朗读竞赛”, 一组一组地进行, 六个小组读完后, 教师只是说了句“第三小组最好”就进入了最后的环节。那么, 在本节课中, 小组赛读的目的是什么?第三小组为什么最好?其他小组还需要注意什么……教师在备课时, 要对教学进行预设, 而不是突然想起要有个“小组合作讨论”环节而“临时起意”。

2.将课堂讨论演变成课堂表演。

语文学科更多时候是一门语言学科, 在语文课堂中应该引领学生从上下文中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理清作者的思路, 观察和描述客观事物, 欣赏诗文形象等, 这可以凭借学法指导或者具体示范来传达。

例如, 一位老师上《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空间顺序说明文。教师引导学生按空间顺序理清作者的思路, 并对照“研讨与练习”中的示意图描绘故宫博物院。教师的课堂流程如下:

一、检查预习:

1.齐读字音;2.齐读佳句。

二、PPT出示:

1.导游诗一首;

2.紫禁城的图片及“紫禁”的解释;

3.紫禁城的全景图片。

三、故宫简介:

1.结合预习案, 介绍故宫;

2.出示故宫示意图 (组内检查预习案) ;

3.小组展示。

四、合作探究:

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征是什么?作者重点解说了故宫的哪一处景点?为什么?

五、写故宫导游词。

在程序来看, 第四环节是他的教学重点, 也利用了“课堂讨论”这一教学形式来完成这个教学重点。但是实际上, 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是, 每个组找一个细节, 细细研读, 精心表演:第一组, 大处落笔, 演说的是全景;第二组, 关注细节, 分析了“龙”、“凤”;第三组, 形式丰富, 唱着《北京欢迎你》, 关注了更细微的“小兽”……可以说每一组尽其所能去分析文本, 又是唱又是跳, 很热闹, 可是这样的课堂讨论流于形式, 学生没有得到新知, 思维也没有得到发展和提升。

3.课堂教学中给予“讨论”的时间把 握不够。

一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 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这是每个老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课———《陋室铭》, “导入”与“检查预习”环节扣得非常紧密, 到了“整体感知”环节, 教师抛出问题:“请有感情地吟诵这篇铭文, 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学生积极地走进文本, 从字里行间去挖掘作者的情感, 找出了作者“乐观豪放、淡泊名利、自得其乐”等性格, 这时距下课也就剩下十分钟。但接下来还有“深入探究———陋?不陋?”“课外延伸———《士子情怀》”等。而所有这些内容在最后十分钟内仓促解决。

可见, 教师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 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 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过长, 造成时间的浪费, 使得课堂讨论流于形式, 根本没有达到讨论的效果。

4.对讨论结果的评价不及时或是形 式太单一。

语文课程的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 其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 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学生的课堂讨论结果进行及时到位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 学生的讨论结果无外乎有以下三种情况:其一, 结论与教师预设的完全一致;其二, 与教师预设的部分一致;其三, 与教师的预设完全不一致。而教师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评价呈现出三种现象:第一类是统统加以无原则的肯定, 没有指出对在哪里, 精彩在哪里, 也没有指出错在哪里, 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差;第二类是让小组按次序汇报讨论结果, 不加任何评论或是在下课时让科代表给每个发言的小组加分;第三类是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变为小组之间的辩论。教师评价的方法更是单一, 仅仅就是小组加分制, 而且当堂课并没有给小组亮出小组得分。例如在上文所提到的《金色花》一课中, 教师仅用一句“第三组最好”的评价加以概括, 没发挥出“课堂讨论”的真正价值。

三、有效的课堂讨论的方法和策略

1.有关事实性知识, 事实性知识是指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问题所必须知识的基本要素, 包括术语知识、具体细节和要素知识。在语文学科中则指语言学中的相关术语、文学理论的有关知识点、文章学的有关知识的必须要素等。

在实际教学中, 这类事关事实存在状态的知识, 只需回答知不知即可, 课堂上如果有学生不知道, 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而无需讨论。比如, 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告诉了学生“朗读的技巧”, 那么后来的“讨论朗读技巧”就不必了。

2.根据课堂生成情况, 教师可以适时参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通过巡视、督导学生发言和倾听, 掌握议论的进展及质量, 适当地引导和矫正, 补充信息供讨论的深入和转折。此时, 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 更能发挥出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笔者在上《愚公移山》一文中, 讲到愚公用他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赢得了后人的青睐。学生们就提出:举家搬迁就行了, 至于牺牲后人的幸福吗?这一问题我没有给出我所认为的答案, 而是和学生们就此形成正反两组进行讨论, 继而又上升到了辩论。从辩论中我发现, 学生积极地突破前人的思维, 从另一个层面创造了新东西, 这无疑是一种新的进步和成功。

3.教师在备课时, 更应该注重学情。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 悉心研究, 知之准, 识之深, 才能教在点子上, 教出好效果。

教师在课堂讨论的问题预设上必须事先把握学生讨论需要的时间、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得出的结论, 并预设相应的解决方案, 为适时的点评与调控奠定基础。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 这不仅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而且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与文本的实情, 设计好问题的难易度, 讨论所需的时间以及要呈现的讨论方式, 最大限度地降低问题讨论的无效和低效。

4.教师应给予讨论结果, 及时恰当地评价。评价的目标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全面优化其语文素养。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发言, 对回答正确的要充分肯定;对部分正确的观点, 要及时评价并告诉学生怎样分析才能答得更完整;对完全错误的观点, 要和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 使其他学生在以后的讨论中避免重蹈覆辙, 鼓励学生大胆亮出自己的观点。对于结论多元化的问题, 应表彰学生独到的见解和特别简捷的表达方式。在教学中, 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全面反映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及水平。

除此以外,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尽量使讨论更加具体化、情景化、生活化、情感化, 使课堂讨论能真正有效进行。

四、结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课堂讨论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组织者与促进者的责任。只有理性地组织课堂讨论, 正确地引导学生去寻找问题的本质意义, 才能使课堂讨论真正有意义。作为教师, 必须在前期的教学设计与即时的教学实施中, 理清知识的属性, 从教学内容出发, 把问题回归具体的教学情境, 正确组织学生参与讨论, 激发学生思维碰撞, 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 使课堂讨论真正发挥它的有效性。

摘要:在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深入的大环境下, 我们也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作为主要课堂教学模式引入, 并提出了“检查预习——合作讨论——教师精讲——学习反馈”四步教学法。因此, 课堂讨论的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讨论已逐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目前一些低效的“讨论”课也不断地显现在我们的课堂之中。本文把课堂讨论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环节, 结合课堂教学实践, 从语文课堂教学出发, 结合当前语文课堂讨论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探讨如何从关注学生的“学”出发, 使课堂讨论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有效作用,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讨论,合作学习,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温儒敏, 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党课学习小组讨论思想汇报 篇5

考虑到生活习惯和作息时间的相似性,更加方便对党的学习我们这一小组走访的是预备党员林x。

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在平时学习有关党的理论知识,他的建议是:由于我们才刚刚是入党积极分子,对共产党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要想更进一步的熟悉党,首先是材料的选取。比如《共产党宣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一些基本的著作需要阅读。还有就是《党章》,里面提到了党的成立、发展、以及党员的权利与义务,再就是当今为化解金融危机一直不断学习的科学发展观。然后是学习的方式,可通过网络、报纸以及参考相关的文献。

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首先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之后逐一讲解了这四个方面。发展即是牢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结合国外经济建设的先进经验和本国的优良传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以人为本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人民民主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基本要求则是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考虑环境及子孙后代的利益,使良好生态环境与人民的富裕生活协调发展。根本方法比较抽象,它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国内发展与改革开放等的关系,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应如何具体实施。首先是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最近一直在学习的科学发展观。然后是不断发展自身及时关注国家大事,作为一名党员,不一定都要参政,但起码的政治修养还是要有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还要加强党性的修养的重要的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91-01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是教会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学会如何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增进学生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的教学形式。这种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积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归宿。

一、理论依据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①语文课程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式。”②这为新时期语文教改指明了方向,为语文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二、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的特点

1、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具有较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的教学囿于单一的讲授中,学生的学成为机械的吸收,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中,教与学是一个协调发展的讨论式的探究过程,学生的学习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直性,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能对语文学习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与书本对话,与他人合作研讨,与客观世界对话,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他们能亲自去思辩、去探索,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他们的合作讨论就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的培养。

2、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的多维性、全员性、创新性,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既让学生始终以自主的独立的合作的情趣投入到小组讨论学习中去,更让学生在现实的追求与假想的结合中,满足他们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好奇心,满足他们虚荣爱模仿的强烈愿望,当讨论中的问题始终能赢得学生兴趣时,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需求欲望就处于高潮,他们不仅时时急于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是为自己的观点认识展开多角度的争论。这时,知识的分享为全体学生提供了均等的机会,不同程度、不同特长的学生,都在知识的均等分享面前获得了满足,他们更在满足中进一步地构建着自己未来美好的人生。教师能捕捉良机施以引导、点拔,既能促进讨论学习质量的提高,更能使学生从讨论学习中掌握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方法,最终成为“会学”的具有创新能力的能手。

3、合作讨论或教学具有社会属性,适应了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教育不仅要教给每位学生生存的本领,而且要使他们成为良好的社会关系的拥有者和建设者,使他们成为社会生活中高品位的人。这在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显得尤为重要。合作讨论式教学,立足于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真诚合作,心胸宽广,善于交流沟通的品质和能力,培养学生从合作讨论中掌握社会人际交往的知识,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学习的技能,从学生时代,就善于为营造一个和谐竞争健康的班集体努力,由此成长为一名善于营造社会人际关系,具有优良的社会品质属性的新型的社会公民,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其他教学方式所少有的优势。

三、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的原则

这种教学方法,以施行对语文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为目的,将语文学习的各项目整合进入小组合作讨论中去,在知识的获得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是有“序”有“度”的,而非放任的混乱的。它要求注意和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以教师的指导保障讨论的有序性,以教师充分地“导”、“放”与“控”结合,保障“学生为本”以落实,从而使课堂教学处在可控的状态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以减少盲目性,体现科学性。

2、有的放矢,善于联系的原则

小组合作讨论,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使学生在自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讨论,学到知识和提高能力,讨论的对象虽然可以是多方面的,但都必须以课文教学核心问题为中心,进行多角度的发散性的讨论的同时,尤其要考虑到思维的同质性和语言表达的模糊性,注意使学生的思维轨道运行,保证讨论的方向,最终达到讨论的目的。

3、要求明确,准备充分

合作讨论有“序”有“度”,“控”与“放”结合,只有在明确的合作讨论要求和充分的准备下才能得到保障,让学生动手动脑,发挥想象,运用才智,自读自疑,明确讨论对象的重难点,勾画评点,做卡片、摘要、写读书笔记,都是合作讨论前每名学生应做的基本准备,激活知识储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多角度思辩,是合作讨论深入的准备。教师要精讲少讲,留有余地,有明确的讨论对象,信任学生,这是合作讨论成功的关键。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讨论式学习,重视学生参与讨论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讨论学习中的合作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而非结果,强调学生完全主动地投入到讨论学习中去。讨论中,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知识的学习同能力的锻炼,个性得到协调发展,真正做到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

参考文献:

[1] 九年制业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1页.

[2] 九年制业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2页.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篇7

一、当下中学语文课堂小组讨论存在的问题

(一) 内容:讨论内容选择不当

有的语文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来供小组讨论的问题没有什么难度, 学生只要稍稍看书并不需要很多的思考就能够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 结果是讨论气氛很热烈, 却没有什么实质学习效果。整个过程看上去热热闹闹, 其实收效甚微。这无疑是把小组讨论带入了中学语文教学的误区。其实不是每个问题都适合讨论, 不是每一项知识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也不是小组活动的次数越多越好。在追求课堂活跃气氛的同时, 我们更要考虑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 合作前提:无合作基础

小组讨论经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合作没有基础。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常让学生读一遍课文或是让学生看一下课文就提出一个或是多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结果是学生讨论半天不知所云, 有的没有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讨论, 更不用说在讨论中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设计不是说有问题, 而是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三) 方法:教师“放羊式”指导

很多语文教师认为既然是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那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讨论, 因而在小组学习中, 有的教师采取“放羊式”教学, 造成教师和学生都不清楚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 合作学习处于无序状态。结果是:课文学完了, 学生难认的字不会认, 难写的字不会写, 难读的句子不会读, 难理解的句段不会理解, 精美的段落不会品, 更不用说积累语言用于自己的生活。有的还会把小组讨论时产生的矛盾带到课后, 后患无穷, 没有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

(四) 分工:分工不明确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 但是有很多语文教师在实施小组讨论时往往忽视了分工的重要性。当教师一发出讨论开始的口令, 学生就全部张口了, 结果教室热闹非凡, 谁也听不清谁说的是什么, 时间却浪费掉了。小组讨论完, 全班交流时, 有的小组毫无准备, 没有人代表发言;有的小组就算有发言代表, 也是状况百出, 不是大谈特谈自己的意见置小组意见于不顾, 就是以个人意见代替小组意见;有的小组发言时没有归纳总结出小组意见或是根本就记不清楚小组讨论时有些什么意见;有的小组讨论时间已到却没有讨论到问题的实质内容。

(五) 时间:讨论时间不充裕

很多语文教师都喜欢在课堂上用小组讨论这一教学形式, 但是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存在一个问题:为课堂进度而让讨论草草结束。结果是教学形式丰富了, 却没有达到所预期的教学效果。这种现象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 在公开课和优质课评比中, 这一现象尤为严重。究其原因, 是很多教师把小组讨论当作教学的法宝, 只是注重形式, 而不注重实际教学效果。

二、应对策略

(一) 内容:确定合适的讨论内容

对于中学语文来说, 可供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很多, 但不是随便一个问题都是值得花时间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 只有那些具有讨论价值和讨论意义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一般来说, 当一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或是难以一下子找出正确答案时, 这一问题才有了讨论的价值和意义。因而, 那些会使语文课堂节外生枝、缺乏思维张力和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就无需提出来讨论, 这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 能够判断哪些问题可供小组讨论。

(二) 合作前提: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

合作, 需要学生在小组讨论前有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 只有当学生对所讨论的内容有一定认识和了解基础上的合作才有可能是成功的合作。所以,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设计小组讨论这一环节, 就必须考虑学生合作的基础, 即学生是否对课文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在安排小组讨论前, 应安排学生认真读课文, 至少要做到对课文内容有个大概了解。如果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可在前一天让学生预习, 这样在小组讨论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三) 方法:教师要适时指导

在小组讨论进行过程中, 教师应该也必须给予学生指导, 当然, 这指导应该是适时的。教师在这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在别人发言时, 要注意倾听, 以便取长补短, 结合他人意见完善自己观点。另外, 教师在这过程中应该巡视, 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当发现小组讨论偏离中心问题时, 应给予引导, 指导其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讨论;当小组出现冷场时, 教师的加入可打破尴尬;当小组讨论出现意见分歧时, 教师的调和是必要的。教师正确适时的指导可使小组讨论有序成功地进行。

(四) 分工:分工要明确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 成功的合作学习是要以明确的分工为前提的。一般一个小组需要组长一名, 记录员一名, 计时一名, 发言代表一名 (也可由组长兼任) 。这样分工以后, 只要各个成员各司其职, 就可以很顺利地完成讨论。

(五) 时间:要有充裕的时间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篇8

一、语文课堂上要分配好小组讨论的角色

交流的多样性与个人的参与度是一对矛盾。小组规模过小, 交往圈子小, 提供的信息必然有限;过大, 小组成员的参与必然受到限制, 一些成员可能干脆被动听取, 主动参与者的数量反而会下降。因此, 教师要明确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角色, 应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进而得到能力的锻炼。课堂内每个讨论小组的组建不一定都得采取就近原则, 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是不固定的, 通常可由4人组成, 最好是一名成绩好的, 两名中等的, 一名成绩差的。这样, 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 就可以保证组与组之间的公平竞争。

在过去一年的教学中, 我在班级中就采取了这样的分组方法, 在小组和角色的分配上我实行了一月一调整, 让班级的每个学生将小组中的角色都当了一回。在学年结束后, 我让每个学生写了一份总结, 其中, 98%以上的学生都说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一位学生这样说:“我过去是一位非常害怕发言的学生, 自从我当了一回小组发言人后, 我不仅克服了惧怕发言的毛病, 而且还明白了怎样去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怎样回答才能做到条理清晰并抓住要点, 我真的谢谢小组讨论。”还有位学生写道:“小组讨论让我和好学生一起探讨, 从他们那里我学到了怎样去分析问题, 怎样去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的思维清晰了, 回答问题也有条理了, 同时, 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都明显地加强了。由此可见, 调控好小组角色的分配是小组讨论成功的关键。

二、语文课堂上要确定好小组讨论的内容

小组讨论要有讨论的话题和焦点, 否则讨论时就会出现纠缠细节或跑题的现象, 而且这样的讨论表面看起来很热闹, 实际上却达不到讨论的目的。我们发现, 有时我们的话题只是就课文中的具体细节展开讨论, 学生在讨论时只是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言表述, 讨论后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时也是以课文中的枝节内容为主。实际上, 这样的讨论浮于语言文字的表面, 学生缺少对课文内涵的深入挖掘, 教师只是创设了融洽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掌握了课文中的一些基本信息。久而久之, 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等都得不到有效地激发与培养, 还会导致学生对小组讨论感到厌烦, 甚至丧失参与小组讨论的兴趣。可有时我们又会发现, 我们讨论的话题总是模棱两可, 抑或话题涉及的范围太大, 让学生在讨论中觉得很迷茫, 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讨论这样的话题。因此, 精心设计一个话题是小组讨论顺利开展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之前, 必须深入研究课文, 理出课文的基本框架、课文内容以及课文所传达的意义;确定所学课文中哪些地方适合进行小组讨论;看讨论话题是否基于课文之上, 能否挖掘出课文的内涵;讨论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能否激励其有感而发。教师还应尽可能地预设学生在阅读课文与讨论问题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或难点, 精心设计讨论话题, 避免“有题无议”或“有议无质”的现象。

三、语文课堂上要协调好小组讨论的学生参与程度

小组讨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可我们发现, 在讨论中, 有些学生恪守着“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的信条, 在讨论中总是那么被动, 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怕会被其他同学嘲笑。展示讨论结果时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位胆子比较大的、表现欲较强的学生, 而大部分学生则充当“看客”或“听众”。这使我们不禁对小组讨论的实效性产生了怀疑。小组讨论本应使学生人人参与, 让学生感觉到合作的无穷力量,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可现实却并非如此。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需要教师做好指导工作, 首先是对讨论小组长的指导, 指导他们如何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 给每个成员分配角色, 如何在讨论过程中调动本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 如何做好讨论记录, 如何有效地为本组讨论搜集资料, 作为组长如何想方设法让本组成员以小组的荣誉为重。另外一方面, 教师在课堂中还应深入每一个活动小组, 引导他们讨论, 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 并力求创造一种较为宽松的讨论环境, 让那些较为胆小、较为内向的学生消除焦虑感, 培养他们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勇气,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讨论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在请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时可用轮流发言的方式, 使得发言不再是少数学生的专利。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进行讨论的真正目的。

四、语文课堂上要调控好小组讨论的时间

教师在小组讨论的时间问题的确定上应多方位的考虑。首先, 要保证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如果问题出现后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直接就进入小组讨论活动, 那么面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发言时, 学生就很容易盲从。其次, 要保证讨论的时间。有的教师为了确保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对于一些问题有时只给一两分钟的讨论时间, 学生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了, 这就达不到预期的讨论效果。所以,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进行巡视, 在巡视中应该到各组都讨论得差不多时, 再宣布小组之间展开交流。再次, 要保证归纳总结的时间。讨论结束后, 可以让科代表或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对本次讨论作归纳性发言, 教师再作提升性发言。这样做可以巩固讨论结果, 使讨论活动更加有效。

五、语文课堂上要做好小组讨论的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 成功的体验对动机的激励大于失败的体验。大多数中学生都渴望成功,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 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勤奋, 注重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多鼓励, 少批评。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和积极性。所以, 在小组讨论中, 教师也要让学生多体验成功的滋味, 从不同的角度去激励学生, 挖掘学生的潜能。对于学生的回答, 教师一定不能只盯住学生的不足, 一定要多去找学生的闪光点, 要多给予鼓励, 让学生多体验成功的快乐,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作为教师还应清楚地认识到, 一个小组的讨论能否顺利进行依赖的是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因此, 教师在进行小组讨论评价时要把讨论过程评价与讨论结果评价相结合, 把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侧重于过程评价和小组集体的评价。把过程评价与讨论结果结合起来, 可以促进学生更关注讨论的过程, 发展合作精神。同时, 把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 并侧重于集体评价, 可使学习小组成员认识到合作小组是一个讨论共同体, 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集体的力量, 从而防止了个人英雄主义、小组歧视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当然, 在小组评价时, 也要对个人讨论中的参与程度、积极性、独创性等给予恰当的评价, 这样可在小组内部树立榜样, 激发组内的竞争, 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 打消学生的依赖思想。

在每学期结束时我都要求学生填写一份“小组讨论表”, 我在“小组讨论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内容:本学期讨论中____小组合作最好, 表现最出色, 本小组____同学表现最出色。对本组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所发表的想法的深刻程度等方面综合的评价是什么?今后怎样做才能让本组获班级最佳?实践证明:这样做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活动做出合理的评价, 又能促进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 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树立起集体意识, 并在讨论中找到成功的快乐。

小组合作交流是一项多功能的教学方法, 成功的小组讨论并不会自然发生, 它除了需要教师的指导外, 更需要妥善的计划和长时间的发展, 同时还需要教师在进行讨论交流后, 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检讨, 进一步找到适合自己班级的最佳小组交流的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篇9

一、传统高职英语教学的不足

(一)传统的英语教学偏离中心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强调以老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形成了老师单向灌输而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处于盲目随从的状态,对上课内容缺乏主动思考的过程,久而久之养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失去了主动学习的热情。以老师为中心还忽略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即使老师一对一的提问,也只有极少数成绩好的学生能漂亮的回答,而绝大多数学生都不乐意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得课堂气氛沉闷。语言的学习,如果只是被动的接受,机械的记忆,不通过思考,是很难运用于实践的。人如果没有思维,则无需表达,只有思考,才会把学到的东西在脑海中进行提取,加工后表达出来[2]。这就是为何很多高职学生记了很多单词,考级也顺利通过了,一旦与人交流就变得吞吞吐吐或是词不达意更有甚者一听不懂二说不出。

(二)传统的英语教学偏离重心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也难以逃脱普通应试教育以分数为重点的教学模式,以笔试成绩作为唯一检测学生语言水平的标准。有的院校将英语等级的过级与各种评优或是毕业证挂钩。诚然英语过级考试在国内掀起了学英语的热潮,也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然而过分的强调分数,使得英语老师们也不得不在课堂上反复讲解考试要求的语法,句型等等,而忽略了听说能力的训练。即使是课堂上偶尔的口语练习也只能达到熟悉教材和操练句型的目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学生为了考试,反复做题背题,忽略了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交流。

二、小组讨论学习的形成与意义

所谓小组讨论学习,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一定组织形式围绕问题各抒已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深入理解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学者巴克曼(Bachman)提出了他的交际语言能力学说,包含三个部分: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交际法教学的目的就是促使学习者掌握这些能力,从而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传递信息,交流情感。交际语言教学注重语言活动的流畅,而不仅仅就语言本身进行练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相互作用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交际教学法不仅重视语法能力的培养,而且十分重视其他交际能力的培养[4]。此后英语交际教学法在各国的英语教学领域中不断普及和深入。尽管其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需要解决和思考的问题,但它所包含的外语教学原则和理念对改进和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交际法中师生互动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即小组讨论学习,它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老师以往灌输式的教育,增强课堂上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发展互助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可以集思广益,开阔视野,在轻松的相互讨论过程中锻炼语言的应用能力。

三、小组讨论学习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要使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那么必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运用语言的机会。在中文的大环境下,最有效的方式即是充分利用课堂上营造的语境。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学习,需要做好以下三阶段的安排。

(一)小组讨论学习准备阶段

首先老师要在屏幕上或黑板上展示出要讨论的话题或是要解决的问题。讨论的话题或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谈。比如,在讲文章”Looking for a Job”时,可以采用这样的问题:1.What’s your favorite job and why?学生在脑海里都会有自己向往的工作,所以他们应该都有话可说。2.What you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you look for a job?(找工作时需要考虑些什么?)学生们毕业后大部分都会面临找工作的问题,所以对此话题他们应该都很感兴趣,而且此问题又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讨论前老师还可以先示范一下,做一下热身,务必让学生弄清楚他们要做什么,怎么做,有什么具体要求等等。接下来就是将班上学生进行分组,一般4个学生一组比较合适,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第一次分组可以让学生自由组织,通常情况学生都会与自己最熟悉的同学组成一组,这样在讨论的时候更能自由地表达观点,提出建议,产生互动。之后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活跃程度进行分组,每组由成绩较好,较活跃和成绩不太好,也不太活跃的学生组成,让成绩好,活跃的同学带动部分后进的同学。每隔一段时间,又重新进行分组,让学生与不同的同学交流,激发思维活力。分组之后学生可以快速调换位置,尽量使小组成员坐在一起便于讨论。分组后为了确保组内成员人人都发言,可以让各组推选出小组长,小组长由组内成员轮流当,在讨论过程中小组长记下组内成员的发言内容。小组长要鼓励发言少的同学多发言,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多给他们一些机会。成员发言完毕,由组内成员一起来讨论最后的结论。讨论的时候规定让学生只能用英语来表达,如果遇到不会的单词,表达可以查字典,问老师或同学,总之想尽办法解决问题。小组讨论要规定具体的时间,时间长短根据任务难易来定。

(二)小组讨论学习讨论阶段

小组讨论过程当中,学生是主体。而老师此时的任务是在教室巡视,对各小组进行监控,适时帮助有需要的同学。避免小组出现有的学生一直讲有的同学沉默不语或是担心说错而少说,要保证让所有成员都投入到讨论当中去。及时纠正不按规定语言讨论的行为,鼓励他们用英语讨论。不断激励学生,调动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三)小组讨论学习汇报阶段

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如果学生讨论依然很热烈可以适当延长一点时间。讨论结束后,在每组学生中任选一位来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一般不提前指定各组由谁来回答,这样讨论的时候,所有学生都会更投入,如果指定了,组内的其他同学就会趁机偷懒了。小组同学回答时,老师要把各组讨论的答案要点写在黑板上。听取完所有小组的反馈后,老师对各小组的努力和所得的结果表示赞赏,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建议或是给出参考答案,并指出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小组讨论学习运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模式,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模式授课的班级人数不宜过多,20几个比较合适。

人数太多不易于管理,老师也不能及时对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和点评,学生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

(二)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最好选择采用以交互活动为中心的教材,因为授课的模式很大部分受到教材的影响。

(三)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模式教学,对老师有相对较高的要求。

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协调者,管理者等多重身份。要使讨论进行的顺利并且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且对国外交际教学法有足够的了解或是受过相关训练;其次要能正确地分析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并能有效地组织管理学生的讨论活动。

小组讨论学习有利于高职英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增加高职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使学生在交际活动中锻炼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量安排小组讨论学习模式,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张晓华.教学艺术研究文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01-02.

[2]库克.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0

[3]小组讨论学习法[EB/OL].http://www.docin.com/p-1533898128.html.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篇10

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了“低效现象”:往往只有几个优秀生在参与,绝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小组活动实际上变成了优秀生的表演;学生对所讨论的话题了解不深,合作浮于表面;学生的角色落实不到位,学生的参与度不平衡;小组学习的形式虽有,但没有合作。这与我们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的。

如何帮助合作学习中的学习困难生是英语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新问题。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低效现象”,调动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树立良性竞争意识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能否合理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直接关系到小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也关系到合作学习能否有效进行。其中,合理安排学习困难生在合作小组中的角色,不仅会对合作小组及学习困难生本人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成效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在合作学习中将学习困难生与优秀生合理搭配,兼顾性别。一个小组要包含各种能力的学生,使组内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得以整合,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得以均衡。此外,教师还要经常对合作学习进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做相应调整,同时考虑学习困难生的个性和特长等因素,尤其要注意让每个学习困难生都有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合作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It be…that…”强调句时,学生就可以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了解来加深对句型的操练了。

It was Wang Lei that I met in the park yesterday.

It was in the park that I met yesterday.

It was yesterday that I met Wang Lei in the park.

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上课时集中精力,使他们的听与说、思维与表达紧密结合,对锻炼学生用英语思维和牢固掌握句型的用法有很大帮助。

又如,我在引导学生操练虚拟语气时采用了竞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句子接的多而且语法正确、语义通顺。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并先以一个例句引导学生操练虚拟语气:

If I went to the university,I would make as more friends as possible…

小组竞争接上句:

If I went to the university,I would make as more friends as possible.

If I made some friends in the university,I would invite them to visit my hometown.

哪个小组接不下去,其他小组可以接,不断循环下去。

这个教学活动兼顾优秀生和学习困难生,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意识,让他们通过观察句子构成掌握句型,并能自如运用。另外,学生代表本小组参与竞争,从而使个人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

二、养成预习的习惯,增强信心

小组成员对活动所需知识的掌握是保证每个组员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合作中的学习困难生在知识掌握方面往往也处于弱势。要让学习困难生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1. 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学习困难生基础较差,课前对旧知识复习和新知识预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程度以及对新学知识的领悟和理解。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要督促学习困难生进行必要的课前复习和预习,并使其逐步养成自觉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

例如在模块7Unit3 Under the sea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对Pre-reading的预习,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就可以有针对性(见表1)。

这样,学习困难生在合作学习中就会有话可说,从而积极参与其中。

2. 学习内容要有层次性。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重难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合作学习内容。

例如,在模块7 Unit1 Living well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见表2)。

以上问题既能激发优秀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习困难生产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与合作。

三、能力的培养要注重习惯的养成

小组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成功,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的培养。在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方面,学习困难生存在的问题更多,更需要教师的关注。

1. 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

大部分学生很少在合作学习中倾听对方的发言。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不愿意也不善于倾听。学习困难生中“偶尔”倾听者所占的比例高达67.9%,“总是”倾听者仅占10.3%。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的效果,还会导致讨论无法进行。在合作学习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必须听清老师的问题和分工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即使有异议或听不明白,也要耐心等别人说完,而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同时要积极思考别人的发言。这样才有可能跟上小组讨论的节奏,学会有关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

在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时,教师应讲究方法。例如,在教学模块7Unit2Robots Warming up的部分时,我设计了如下表格(见表3),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仔细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并做记录。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仔细倾听同学的发言,并填写上述表格。对于学习困难生而言,在合作学习中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对其进步和提高更有帮助。

2. 培养表达的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仅仅会听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表达。学习困难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发言就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培养学习困难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利用体态语言表达的能力。比如,当学习困难生用语言表达有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借助动作或图片等完成表达。

例如,在模块6 Unit2 Poem教学中,我让小组里准备中文诗歌的背诵并用英语进行评价。在交流汇报中,我有意的多让学习困难生进行表达。其他组员则补充发言,这样能够使学习困难生的表达能力不断进步。教师应要求学生尊重其他组员的发言;同时应多关注学习困难生在小组中的发言和表现,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使他们在小组合作中树立信心,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3. 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

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的有效手段。通过自评学生能自觉总结学习方法、判断学习效果,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自我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主要优缺点以及努力的方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以及自我约束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反思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困难生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敢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以此促进学习困难生的提高和发展。

四、结论与思考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以下五点:

1.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如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动机)因材施教,差异辅导,使学习困难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2. 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应有层次性,要给学习困难生布置他们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任务,并在完成任务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3. 合作学习强调建立整体推进、小组内化和主动扶持学习困难生的氛围。

4. 强调小组整体评价的同时,教师要重视学习困难生的表现,及时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篇11

【关键词】小组合作分组讨论高中英语实际运用

一、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教学的特点及优越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组合作和分组讨论教学已经成为高中教学活动中最常用的几种教学方式之一,它们依据学生们的个人能力、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等等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团体合作从而取得1+1>3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积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进行思考和学习。

1.小组合作和分组讨论教学的特点。

(1)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任课教师依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学习水平、家庭经济背景情况等方面合理的分配学习小组,保证小组中成员的不同一性和班级各小组能力的均衡性。

(2)组员目标和利益一致。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小组内部成员需要相互帮助和支持,他们拥有一致的目标,并且不存在输赢关系,是利益的的共同体,正因为拥有共同的利益,他们更能集中力量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3)小组分工明确,责任感强烈。小组的统一目标不是一个人就能达到的,需要团体的合作,因此每个成员都需要发挥自身的力量,这是不可以推脱的责任。同时为了有效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小组进行合理分工,互相配合。

2.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教学的优越性。“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它的应用给高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课堂活动的自主参与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团体合作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他们在困难面前互相扶持、互相帮助,运用大众的智慧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有效的合作方式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关键。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根据小组学习的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组,确保每个小组间的均衡发展。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课堂中,如何有效利用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教学,可以在下面的课堂运用中进行教学参考。

1.灵活的分组方式。

(1)根据学生座位就近组合。按座位就近组合,就是按照所教学班级学生的原有位置使他们就近组成一个英语学习小组。根据教学内容需要,一般是前后左右2-6人组合而成。这种按座位就近组合的形式不需要将学生划分出不同层次,不需要重新调整学生座位,课堂操作简单并且学生学习效果较佳,正因如此,受到广大教师的喜爱。小组成员因为座位近互相比较熟识,因此进行问题讨论时,氛围更加轻松和自由,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互帮互助获得更佳的答案。

(2)根据教学问题自由组合。自由组合即辩论式分组,一般是指任课教师根据提出的问题将学生分为正反两个派别进行问题的探究和讨论。

(3)根据教学内容分为若干平行小组。英语教师根据几个平行并列的教学内容,将班级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各自独立负责一项内容。

2.多种样式的讨论形式。

(1)相互提问法。这个讨论形式是指学生之间互相进行提问,可以是小组对小组的,也可以是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甚至于是男女同学相互提问等等。这样的方法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而且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竞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加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2)相互补充法。先让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自我思考,然后随机抽取一名组员使其发表自己的意见,同组的成员根据这位成员的意见进行补充和完善,最终形成集体意见。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到问题的多个方面,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个问题,培养学生今后全方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再停留在问题表面,而更为深入问题核心去解决问题。

(3)相互协商法。相互协商法相较相互补充法更为全面考虑到每位学生的观点,在学生进行过问题的思考之后,小组成员挨个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进行集体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样的思考和讨论过程,大大发挥了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汇集了小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小组成员互为补充,互相帮助从而取得共同的进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

总而言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和分组讨论教学的优势,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自主的进行思考和英语的学习,通过团体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集体意识。正确合理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和分组讨论,发挥其强大的教学优势,使学生在跨语言环境下能够进行自由的交流,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咸向萍.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教学在高中牛津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5,(12).

[2]蔡慧萍,蔡明德,罗毅本册.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篇12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新授中的运用———探求新知,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 有的知识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有的知识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 学生反复机械地训练, 即使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教师可以在新授内容中有所选择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 有时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如我在教一年级《20以内的减法》时, 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列出算式“12-5”, 再让他们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独立思考答案, 然后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由于学生先是独立思考, 所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在学习小组中大家一起讨论、比较、判断, 得出了好几种办法。在小组讨论时, 学生要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给组员听, 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并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自己解决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认识到了退位减法算得快, 进位加法也要算得快。不用我多说, 下课后, 有的学生已经找出了进位加法卡片进行练习。我在新授元、角、分这一内容时选择了为希望小学“献爱心”这一题材, 让学生分小组捐款, 并要求每个人都做好统计, 小组工作完成后, 学生不仅熟悉了元、角、分, 而且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新授课中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能让学生拥有主动权, 改变了单纯的教师教算法, 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凡是通过学习小组能解决的问题, 就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 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练习中的运用———互帮互学, 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上一篇:合理干预下一篇:动物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