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通用12篇)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篇1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
1. 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
许多教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 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 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都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2. 促进了多边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互动, 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3. 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进行学习, 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 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 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沟通、互助、分享, 既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 又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这种合作的意识和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益处。在合作学习中, 通过相互倾听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 还有利于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
二、教师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从“至高无上”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 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参与学生的讨论, 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 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合作学习结束以后, 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教师要下工夫了解每位学生, 要尽可能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能力、获得成功的机会。对表现欲望强、表现机会多的学生, 既要有鼓励又要有提示, 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和分享。要善于为小组讨论设计各种话题, 让那些不爱开口的学生也有感兴趣的话题, 并及时给予鼓励。同时, 还应该引导学生针对参与式学习的不同方式, 和教师共同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则, 以维护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环境, 实现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
三、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 就如水上浮萍, 落不到实处, 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 一方面会使学生无法交流, 另一方面还会造成好学生的“垄断”, 这样绝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教学中, 当提出一个问题后, 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的学习时间,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形成“统一”意见后, 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 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四、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做好小组分工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 最好按照异质分组, 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 可以采取轮换制, 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 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 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 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 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五、要防止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在当前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存在下列一些倾向:一是形式主义, 认为将课桌椅摆成一定的合作学习形式 (如马蹄形、丁字形、波浪形等) 就是合作学习。二是不管什么科目、什么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讲究场面的热闹。三是在合作学习形式上研究甚多, 而对合作学习的有效价值和途径研究较少。这些倾向对于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
(作者单位:沈阳市皇姑区教师学校)
(责任编辑:黄海岩)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篇2
习作讲评是师生之间交流思想,及时反馈习作的指导结果与提高批改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学生完成习作并经过教师批改后进行的,是对学生一次作文训练的二次指导。那么如何优化习作讲评流程,更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呢?
一、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注知道改在哪里
随着作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大部分老师已充分认识到“教师命题学生写,学生习作教师改,学生习作重改不重评”所存在的弊端,在评改学生习作时,能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做到多批少改,批有启发,改有示范,更多地留给学生自主时空。这样在讲评课上,学生的自主评改就有了发挥的余地。课上,首先应引导学生读懂老师的批注,包括眉批、总批、修改符号。从眉批中了解老师所指出的字、词、句、段等方面的优缺点,从总批中领悟老师对习作是否符合本单元习作要求的评判,从老师的修改符号中学习怎样规范地修改习作。
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听取别人的意见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在作文讲评课上,采取小组合作评改,可以克服教师讲评带来的“一锅炒”、“一刀切”、“一言堂”的弊端。
1.互读互评,听取合作伙伴的意见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包括自己的文章,自我评价的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包括别人的文章,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讲评中,可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相互传阅习作,互读互评。在小组合作中,可组织写同一题材或相近题材的同学根据他人习作,讲讲各自不同的经历、感受。如“记一项活动”的习作,有不少同学写到夏季游泳活动,评讲时,要让这些同学针对别人的习作,讲讲各自不同的经历,让学生在群体互补中把活动说具体,又能交流在不同水域中(大海、小河、游泳池等)的感受。
2.教师巡视,即时进行指导
美国专门从事中小学写作教学的格雷夫斯教授认为:“师生之间的正常磋商才是真正的写作教学的基础。”为此,在学生小组合作评议中,教师要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对各组中争论较多的话题要认真倾听,同时要因文因人而异地适时点拨,满足学生的即时求援需要。教师的参与,不要厚此薄彼,对各小组要一视同仁,使教师真正成为各小组的一员。
三、让学生在班级交流中汲取成功的例子
在学生小组合作讲评的基础上,教师应联系班级学生和习作实际,把各小组推荐的习作和同学的意见放在班级中进行交流,让学生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
1.交流让学生悟到怎样写好本次习作的例子
小学生由于受各自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限制,在每次习作训练中所暴露出来的、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这些问题不可能在每次讲评时都涉及到,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讲评就都能得到解决。因此,在讲评时,可紧扣每次习作训练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成功的例子在班级中交流。如在第七册第四单元“讲述一张家庭照的故事或发生在家庭成员中的一件事”这一次习作,通过批改,了解到由于是回忆往事,有不少学生习作存在着内容简单、描写失真的毛病。因此在讲评时,针对这一毛病选择一篇较切合习作提示要求的优秀习作,让学生对照“家庭照”进行阅读,引导学生针对习作中写到的主要事情,各抒己见,让学生从交流的例子中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找到学习的榜样。
2.交流让学生悟到怎样进行二次习作的例子
习作交流在顾及全体学生的同时,还应有所侧重地偏向对中下生的指导。教学中,可选择一些带有特殊意义的例子(如学生选材比较新颖、符合本地实际,但例子中缺漏却较多等)在班上进行交流。这种习作交流,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讲评,即通过同一学生修改前后的两篇习作进行对比,侧重让学生欣赏经习作者及小组集体评改后的习作,让学生感受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对获得成功并能带来愉快的事物感兴趣,并在内心起激励作用,于是对这事情就会更加关心,想再做一次。因此,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班级交流获得一次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参照老师和同学们的修改意见,结合自己原有的体会进行二次习作,这样才能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刘美英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篇3
【关键词】小组;合作;自主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94-02
1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
1.1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
1.2 小组合作学习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教与学关系密切。“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将其应用于交际目的,做到“学以致用”。语言是被人们所使用的、动态的、开放性的交际工具。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1)把使用交际工具的主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放在中心位置来考虑;(2)把外语课看作是交际技能的训练活动,而不单是语言的灌输过程;(3)通过交际活动来利用交际工具。以上几点可以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来做——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全都动起来。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不同程度地掌握了词汇、语法,他们渴望得到一个具体的关于所学过的英语知识的释放。而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恰恰是发展口语,熟悉和巩固词汇和语法,训练发音的有效手段。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生释放英语“能量”的方式。
2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建
组建小组要有技巧。教师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小组宜小,一般以4人小组为宜,各小组设有小组长。
3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
根据现行本套教材广州版《SuccesswithEnglish》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培养学生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视听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可以按“提出目标(提示导学)——提出任务——小组活动——汇报及组际交流——总结评价”的模式进行。
3.1 提出目标(提示导学):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方向盘和指南针。新课伊始,教师应提出本节学习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发展目标,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多说鼓舞性语言,减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压力和增强学习信心。
3.2 指出任务: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比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地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都采用“任务型”学习模式。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这有利于:(1)侧重语言的内容含义甚于语言的形式结构,因此课堂语言活动更接近于自然的习得。(2)执行任务或任务的结果都离不开表达能力,即说和写的技能;(3)任务完成的结果为学习者提供了自我评价的标准,并能使其产生成就感。在分组学习之前,适当提出切实的学习任务,如要求达到什么目标或水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动力和方向。
3.3 小组活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学生个体是作为一个发现者(discover)、研究者(researcher)、探索者(explorer)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师只起到是重要的信息源,随时给学生提供所需信息的作用,体现师-生,生-生网络型互动教学模式。
3.3.1 课文对话表演。表演课文对话,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既可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还可以加上自己的某些创意,如动作,语气……。教师可以选取课文中不同的情景,让学生表演课文对话,或作一些简单的改动要求,如:使用真实的情境、真实的事情,使用不同的打招呼语句等,让学生有新鲜感,进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3.3.2 看图说话。通过图片、录像、电脑等手法,展示特定的情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或自由组合根据图示和课文对话内容,进行对话回忆课文对话内容,根据情景的变化稍作内容变换,然后请一些小组作示范表演,教师分析,各小组自行评价自己所组织的对话,再进行改进。
3.3.3 听力练习。活动手册的练习适合在有意义的操练阶段进行,既能训练听能,又能增加练习的趣味性。此外,还能通过录音材料作判断性练习和联想性练习训练。可以设计在特定情景下的日常用语,然后给予多个回应答语,让学生通过判断选择最佳答语。也可以通过录音播放一些特定情景下环境声音,让学生比赛自编对话,或竞抢答句。
3.3.4 金太阳、课件辅助操练。金太阳、课件显视的图面具有动感,直观性强,能引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可以在屏幕图象的情景和人物形象的提示中马上反映出课文内容,用小组合作抢答形式首先向图中人物打招呼、介绍、句型提问……,可让学生提出多个可能性,综合他们所学的内容,再由图象中的人物进行回应,看看谁的内容正确。
3.3.5 游戏活动。游戏活动是集知识、活动、趣味、竞争于一体的操练方式,是学生极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例如:交朋友游戏。“交朋友”游戏是一个限时活动游戏,每组指定一位内学,到别的组向其它同学打问候、情境操练、句型操练……,语言准确、行为有礼,其它同学就回应,两人交上朋友,再与另外一位同学“交朋友”,比比谁在所限时间内交的朋友多,游戏以句型、课文对话内容为主,可以是同一语言操练,也可以综合使用所学语言,操练形式活动性、选择性都较强,对学习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3.4 汇报及组际交流。汇报和组际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是培养学生语言技能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检查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取他人之长补己所短”,听取别组的学习成果和见解。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同时,也为学生思维撞击,协同研讨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有利的条件,加上老师因势利导,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个“趣、活、实、全”的课堂氛围。
組际交流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各组代表发言,汇报学习情况,再由其他组或老师作出评价、补充;也可组织比赛,表演或课后开展学习园地和课外活动等。
3.5 教师总结评价。在学生分组学习并汇报、交流学习情
况后,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本课的知识,并对各组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对表现良好的组别给予表扬和肯定,指出存在问题。适当出相应的习题和布置适量的作业进行知识的深化、巩固,使知识不会及时遗忘,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地位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利用自身的想力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课堂上只有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最合理、最大可能的发挥,乐学,会学,学会,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履和。
参考文献
[1] 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鲁宗干. 小学英语教师手册[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3]H. Douglas Brown.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M].
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篇4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与优势
第一, 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在学习任务下达后, 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
第二,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自学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传统课堂上, 授课方式过于呆板, 教师讲、学生听, 教学气氛沉闷,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合作学习教学中, 教师布置完任务后, 在一边旁听 (观) 、指导、帮助或纠正, 学习气氛显得更轻松, 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彼此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 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从而促成他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进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 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 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习环境更为宽松, 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 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动手实践, 在实验中发现、探究科学的奥秘, 提高了学习兴趣, 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数与搭配
理想的小组人数是4~6人。因为小组工作的目的之一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发表不同见解、提出不同意见,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如果人数较多, 时间有限, 那么学生发言的机会就会减少, 甚至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人数过少, 又会减少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因此, 为了让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又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小组人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4~6人最合理。合作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 再针对各小组之间存在学习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加以调整, 使各小组的学优生、中等生、学差生合理搭配, 学生程度达到基本平衡。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与问题设计
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差, 如果每个问题都要靠小组合作来完成, 一部分学生就会产生“投机”心理, 认为我不动脑筋也没关系, 反正有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久而久之, 就会产生依赖心理, 丧失独立思维的能力。
有的教师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 随意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实际上简单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太难的问题, 学生完成不了, 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布置小组学习任务, 问题难易要适度。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布局
任何学习都离不开思维活动, 要想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应该把独立思考作为合作学习的前提。有的教师为了表示讨论得“热烈”, 一开始就要求发言、讨论, 好像自己的学生成绩好、素质好, 不需要思考, 照样合作交流得“很顺利”、“很成功”。其实, 这不是有效的小组合作, 只能说是毫无意义的学习形式。
教师是小组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首先, 应让学生独立思考, 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进行讨论与交流, 使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审视、评判自己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 从而感受集体智慧、体验集体合作的乐趣, 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的优势。其次, 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思维空间,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 让思维能力弱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发现其中的问题, 并且有所感悟, 找到符合自己思维方式的解决方法。同时, 也要让那些思维能力强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从中能提出多个问题, 或对某个问题提出多种解决办法和途径。这样, 确保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 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保障
小组学习时, 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创建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合作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 有些教师在布置小组学习任务后, 不去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 自觉性差的学生就不会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等其他同学得出答案;有的小组可能没有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 这就有待于教师去指导, 但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讨论结果是否有可取之处, 只要不符合标准答案, 就全部给予否定。这样, 不看过程只看结论, 没有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这也不是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篇5
二、优选内容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我认为选择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因此可以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对于那些开放性的练习,在经过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如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一中的第4题先让学生看图,然后我问学生:“你能解决沙滩上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小组同学听,这时学生的解决方法有:3×4+3,4×4-1,5×3。通过这种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再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后,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时,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一个人无法完成,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小组自主确定要测量的四种物体的长度,一人记录,两个人测量,还有一个人监督测量并汇报测量的长度,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的快乐。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小组讨论。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例1时,对于水管的弯头有的学生认为它是角,有的学生认为它是圆的不是角,对于这种情况我让小组开展讨论“怎样认识水管的弯头的角”。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角的概念。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篇6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尝试;习作讲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90-01
习作讲评是师生之间交流思想,及时反馈习作的指导结果与提高批改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学生完成习作并经过教师批改后进行的,是对学生一次作文训练的二次指导。那么如何优化习作讲评流程,更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在习作讲评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分组,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之间的主体作用、互助作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使学生在不断交流、分享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实践证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可以优化习作讲评的流程,也可以让每位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进而提高习作讲评的效果。现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习作讲评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一、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注知道改在哪里
随着作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大部分老师已充分认识到“教师命题学生写,学生习作教师改,学生习作重改不重评”所存在的弊端,在评改学生习作时,能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做到多批少改,批有启发,改有示范,更多地留给学生自主时空。这样在讲评课上,学生的自主评改就有了发挥的余地。课上,首先应引导学生读懂老师的批注,包括眉批、总批、修改符号。从眉批中了解老师所指出的字、词、句、段等方面的优缺点,从总批中领悟老师对习作是否符合本单元习作要求的评判,从老师的修改符号中学习怎样规范地修改习作。
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听取别人的意见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在作文讲评课上,采取小组合作评改,可以克服教师讲评带来的“一锅炒”、“一刀切”、“一言堂”的弊端。
1、互读互评,听取合作伙伴的意见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包括自己的文章,自我评价的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包括别人的文章,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讲评的过程中,可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相互传阅习作,互读互评。在小组合作中,可组织写同一题材或相近题材的同学根据他人习作,讲讲各自不同的经历、感受。如“记一项活动”的习作,有不少同学写到夏季游泳活动,评讲时,要让这些同学针对别人的习作,讲讲各自不同的经历,让学生在群体互补中把活动说具体,又能交流在不同水域中(大海、小河、游泳池等)的感受。
2、教师巡视,即时进行指导
美国专门从事中小学写作教学的格雷夫斯教授认为:“师生之间的正常磋商才是真正的写作教学的基础。”为此,在学生小组合作评议中,教师要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对各组中争论较多的话题要认真倾听,同时要因文因人而异地适时点拨,满足学生的即时求援需要。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要厚此薄彼,教师要对各小组一视同仁,使自己真正成为各小组的一员。
三、让学生在班级交流中汲取成功的例子
在学生小组合作讲评的基础上,教师应联系班级学生和习作实际,把各小组推荐的习作和同学的意见放在班级中进行交流,让学生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
1、交流让学生悟到怎样写好本次习作的例子
小学生由于受各自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限制,在每次习作训练中所暴露出来的、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这些问题不可能在每次讲评时都涉及到,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讲评就都能得到解决。因此,在讲评时,可紧扣每次习作训练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成功的例子在班级中交流。如在第七册第四单元“讲述一张家庭照的故事或发生在家庭成员中的一件事”这一次习作,通过批改,了解到由于是回忆往事,有不少学生习作存在着内容简单、描写失真的毛病。因此在讲评时,针对这一毛病选择一篇较切合习作提示要求的优秀习作,让学生对照“家庭照”进行阅读,引导学生针对习作中写到的主要事情,各抒己见,让学生从交流的例子中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找到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在不断总结自己不足、汲取别人长处的过程中,逐渐弥补自己的不足,逐渐培养自己的能力。
2、交流让学生悟到怎样进行二次习作的例子
习作交流在顾及全体学生的同时,还应有所侧重地偏向对中下生的指导。教学中,可选择一些带有特殊意义的例子(如学生选材比较新颖、符合本地实际,但例子中缺漏却较多等)在班上进行交流。这种习作交流,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讲评,即通过同一学生修改前后的两篇习作进行对比,侧重让学生欣赏经习作者及小组集体评改后的习作,让学生感受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对获得成功并能带来愉快的事物感兴趣,并在内心起激励作用,于是对这事情就会更加关心,想再做一次。因此,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班级交流获得一次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参照老师和同学们的修改意见,结合自己原有的体会进行二次习作,这样才能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会平.浅谈对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反思[J].学周刊,2010(6):146.
小学数学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篇7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及其价值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活动, 这种学习活动有助于改变学生之间的竞争方式, 由原来的相互竞争转变为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学生由相对独立的个体转变为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这种学习方式也改变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由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师生互相合作学习方式, 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小学数学课堂上采用合作学习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一) 合作学习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次数与广度远不及外国的教育。我国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的。我国的教学方式一直是教师在讲台讲, 学生坐在下面听的形势。很少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通常就是权威, 教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这样大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后面的学生只是看到前面学生的背影, 也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个体对个体的互动, 是一种封闭的互动。课堂是由教师一个人控制的。而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下, 由于座位的排列方式改变了传统课堂后面学生看到前面学生的背影的状况, 加强了所有学生与老师的联系, 更好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不再是则很对个体, 而是群体, 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二) 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在我国长期的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都注重竞争, 而忽略了合作, 致使大多数学生将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上, 利己行为严重, 不敢与别人交流自己的心得, 害怕别人会超越自己。正是在这种心理影响下使他们大都缺乏合作意识和与人交流的能力。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将这种个人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 使小组内的各个成员相互合作, 形成小组与小组间相互竞争的格局。这样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学习与小组之间的和谐统一, 学习过程既要遵守自主原则又要注重个性化。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有以下过程。
(一) 明确任务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 要他们知道合作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哪些是重点, 哪些是难点。哪些需要进行合作学习, 否则小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把课桌摆到一起就是合作学习, 合作草草了事, 学生还没有得出结果便终结。实习时也听过有些老师采用合作学习的课。例如, 在教学“百分数”, 涉及8个问题, 数学教师布置任务后, 让全班分成小组合作学习数次, 每次都是同一个问题, 然后迅速就在全班让小组几个优秀学生汇报、展示, 大多数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 小组学习便告终。这实际上就是教师用了合作学习的名称, 秀了一场。这就是因为在学习前没有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更没有在小组学习结束后进行考查, 丧失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造成了课堂热热闹闹, 学生云里雾里。又如, 在教学“锐角三角形”一课中, 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 并能通过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三角形的性质的认识。把全班学生分成3人一组, 每个组员负责一方面的内容, 收集资料, 然后在小组中总结。经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 最后在全班汇报, 教师根据每个组的成果给予鼓励。
(二) 合理分组
分好小组, 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在分组时, 如果小组人数过多, 就会造成组员分工不明确, 责任不到位, 有的学生忙得焦头烂额, 有的学生无所事事, 严重影响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认为小组合适人数一般4-6人, 并且分组时我们还应把全班好、中、差平均搭配到每一个小组, 使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整体相近。此外, 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分工要明确到人, 如组长、记录员、资料收集员、发言人可由每个成员轮流担当。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组织管理和纪律, 记录员负责记录, 每个组员都要做资料收集员, 负责搜集某一项资料, 小组整理好结果后由发言人负责汇报结果。小组成员之间的角色互换可以使每个成员能够在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同时我们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分组方式, 比如为了营造竞争氛围, 我们可以尝试按男女分, 还可以按照兴趣来分, 学生合作得更密切。
(三) 加强管理, 规范合作
合作学习提倡学生互动, 需要学生多说话、多动手、多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向比较, 小组合作学习比较吵闹, 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课堂的管理。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明确合作的规范、纪律, 如果教师不注重这一点, 势必会造成一堂课气氛热热闹闹, 成了几个优秀学生和教师的表演, 大多数学生什么都没有学到。
(四) 选择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比如在做一些计算题时, 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 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所以教师在确定合作学习的目标时, 要充分考虑到哪些内容适合合作学习。我认为选取目标的原则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基础, 并且选取的目标能够挑战学生的智力、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另外, 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要考虑合作的必要性。因为合作学习是要通过合作学习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 通过各个成员的合作、交流、拓宽每个组员的思路, 交流大家的心得, 使每个组员都能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 丰富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逐步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与威力。因此, 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其次, 还要考虑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努力就能够解决的, 与他们的经验、知识结构等水平相当。
(五)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原则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的参与活动, 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全面, 有针对性。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遵循两个原则。
1. 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对小组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果, 更要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前后知识技能的发展与变化。教师要对每一个小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 哪怕只是一点简单的成功, 都要不吝啬自己的表扬, 使学生明白自己得到教师的肯定, 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使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习, 共同解决问题。
2. 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过程中, 教师以小组的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 这是正确的。但同时也应该关注个体的发展, 毕竟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形式。教学是为了学生个体的发展, 它只是为了个体发展而服务的。因此我们对小组合作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检查小组集体做出的成就, 二是要关注小组每个成员具体工作的完成情况与表现。总之,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把课桌椅摆在一起, 不是什么科目、什么内容都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否则只能是热闹的场面, 无效的学习。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点滴体会 篇8
一、合理构建学习小组
合理地构建学习小组, 是学生进行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学习小组的组建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智力状况、学习成绩等各个方面, 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做到每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比例相当.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 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 让学习优良的学生能获得更多自信.
二、组员全员参与, 明确个人职责, 明白合作规则
建立学习小组只是为学生的合作提供了可能, 要使学生真正合作, 首先必须明确每个组员的个人责任, 杜绝陪客现象, 即每一名学生都应该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 例如汇报者、裁判者、记录员、检查者等.老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定期轮换, 以增强学生责任感, 从而使每名学生都能学会合作.其次, 建立一些基本小组合作规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教学前事先做好安排, 讲清合作规则.如讨论前, 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 把想法记录下来, 再由组长安排, 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他人倾听, 然后讨论, 形成集体的意见, 最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 每个成员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三、开展活动, 适时把握契机, 激起合作愿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后应当给学生留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学生必须对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 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价值, 有值得合作的地方, 学生愿意合作, 这样的合作才有意义.合作学习要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
1. 在学习的重、难点处引导合作
在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处设置合作, 有利于集体智慧的发挥, 有利于每名学生对教材重、难点的学习, 从而使每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是这样设计的, 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想知道圆面积计算的热情, 合作探究圆面积公式推导, 组内交流, 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相互质疑问难, 并不断修改补充完善, 最后师生总结概括.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攻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在巩固和应用新知识的练习时,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环节的内容之一, 它能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 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通过合作学习, 能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并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 我出了一道判断题, 让学生对照竖式看横式的结果写的对不对, 0.67÷0.22=3……1.开始, 多数学生都不加思考的答“对”, 只有少数学生说“不正确”, 这就引起疑问, 我接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共同探索, 气氛十分热烈.最后他们分别从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不变性质、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等不同角度发表意见, 阐明余数1错了, 并探索出正确的余数是0.01.这样, 通过合作学习深刻理解并掌握了如何处理小数除法中的余数问题.
四、建立公正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的是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 热衷于分数排队, 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 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合作学习十分强调以所有成员成绩的综合作为评价的标准.作为老师, 必须认识到你评价的不只是某一名同学, 而是某一组同学, 要以所有成员的合作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 从而鼓励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避免一些缺乏学习技能的学生遭到忽视和冷落.例如: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 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个人奖励改为小组奖励, 把小组整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 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 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 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 也更加喜欢参与到今后的合作学习中.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篇9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新授中的运用———探求新知,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 有的知识教师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有的知识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 学生反复机械地训练, 即使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教师可以在新授内容中有所选择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 有时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如我在教一年级《20以内的减法》时, 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列出算式“12-5”, 再让他们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独立思考答案, 然后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由于学生先是独立思考, 所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在学习小组中大家一起讨论、比较、判断, 得出了好几种办法。在小组讨论时, 学生要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说给组员听, 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并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自己解决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认识到了退位减法算得快, 进位加法也要算得快。不用我多说, 下课后, 有的学生已经找出了进位加法卡片进行练习。我在新授元、角、分这一内容时选择了为希望小学“献爱心”这一题材, 让学生分小组捐款, 并要求每个人都做好统计, 小组工作完成后, 学生不仅熟悉了元、角、分, 而且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新授课中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能让学生拥有主动权, 改变了单纯的教师教算法, 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凡是通过学习小组能解决的问题, 就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 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练习中的运用———互帮互学, 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三个途径 篇10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思想品德教学前,教师要做有心人,应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素材,以便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提供讨论资料,并进行适度的指导,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形式、效果和表现等,还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设合理的、便于感知的情境,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如何与他人互学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创设的情境应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保证学生不断实践所学技能,直到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经验。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必须使其对学习感兴趣,应增强他们求知的欲望。在教学中,我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动画、讲故事、猜谜、游戏、表演等多种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如,在学习“走进社区”一课时,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我把课题改为“走进村社”,将全班学生按村社分成六个小组,让他们讨论各村社的环境、交通、风俗及人文等方面的特点,并进行专题发言——“我村的能人×××”。因为学生对此比较熟悉,所以学习热情高涨,表现欲也特别强。这样做,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独立思考,进行合作讨论
无论什么时候,学生的独立性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学生来说,独立学习、独立思考与独立完成作业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并不是要抛弃学生的独立性,这一点教师应当明确,必须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学生也要养成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带着思考成果和困惑去参与交流的习惯。这样,能够保证每一个学习个体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只有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共性的结论才会趋于正确和深刻。毋庸置疑,讨论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之上,但学生独立思考时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此时,教师若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不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会影响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主动地去探究,亲身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这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进而学会运用知识。
三、组织辩论活动,拓展合作深度
五五”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篇11
为构建高校课堂,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广大教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围绕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在课改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践探索。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我校制定并实施“五五”教学模式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
二、“五五”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以来的基本成效
经过不断的实验,我们的“五五”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已显示出如下优势:
1.学生的社会知识性得到了发展。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充分体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逐步克服了以自我为中心,学生的规范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合群性、利他性和社交技能得到了提高。
2.教学的多边互助极大的增强,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得多。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动口、动手、动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
3.学生的个别差异得到重视,获得成功体验的喜悦时常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基本做到了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
4.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学习习惯明显提高,经过实验,成效显著。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学习方式。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合理调控,我相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提高。
三、“五五”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流程
我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指导,积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聚焦课堂、突破课堂”的课改理念,构建“55模式”,以保证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训练时间,实现精讲精练,精讲多练,在此基础上构建以有效学习理论为原则的“五五”有效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五五”有效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即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教师导学的五个步骤。
(一)教师在不超过一半的授课时间里,要体现出导学的五个步骤:整合资源
巧设学案、有效调控、点拨释疑、查缺补漏。
1.整合资源:即教师备课时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应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如图书室资料、自然界的各种资源、网络资源、多媒体运用等,并将这些资源优化整合,特别是要备课堂中的不测,教师要有预见性的整合资源。
2.巧设学案:在学生定向预习时,教师给学生要下发预习学案,学案中应包括预习目标、预习方法、预习提纲等,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有的放矢。
3.有效调控: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始终不能削弱,因为学习的方向、重点,必须由教师主动把握,课堂小组合作活动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的积极活动和教师指挥协调相统一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圆满完成学习的任务。话题偏向时,将其引向目标;过程不当时,将其引入正轨;质量不高时,将其引入纵深;是非迷失时,将其引入准则。
4.点拨释疑:学生在定向预习、交流内化中,教师应通过巡视留心发现学生自学中的疑难,相机进行点拨,或作精要的讲解,重要的是交给学生阅读材料和查找、分析、搜集、提炼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帮助学生寻找解题的规律。
教师还要不断的激励学生,教师的激励主要表现在评价性语言上,这种语言以正面鼓励为主,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5.查缺补漏:通过达标反馈,对学习上存在惰性、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学生,严厉而耐心的告诫他们,这种学习态度有百害而无一益,让他们感受周围同学的学习热情,选定学习好的同学作为他的合作伙伴。在你追我赶的比赛中,产生学习紧迫感。在今后的课堂中,给这部分同学多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顺利完成每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原则下,用一半或一半以上的时间引领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基础上,小组学习实现五个环节:即定向预习、交流内化、成果共享、巩固拓展、达标反馈。
1.定向预习:预习是学生搜集信息、情感体验及对知识构建、储备的过程。教师首先给学生以自学提示,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自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时间,达到的要求,如何检测等),使学生通过引导快速的走上自学的快车道。这一阶段是整体感知教材阶段,让学生根据预习学案实实在在的阅读教材,整体感知教材,夯实基础知识,找出教材中的探究点和质疑点,做好与其他同学交流的准备。
2.交流内化:学生对在独立预习过程中完成有困难或虽能完成但方法不太恰当的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可以生生交流、组内集体讨论,亦可与其它组同学交流。这样就能够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成果共享:即学生对预习成果的共享,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收获的喜悦。一般各组展示的内容各异,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同一问题,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解答。这样就加大了课堂的容量,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会更快、更深、更透。
4.巩固拓展:在成果共享过程中,学生对教材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在思维碰撞中会迸发出火花,教师要注意捕捉这些光点,启发学生找出探究性的拓展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储备进行反思,或作变式尝试,或作创新应用等。教师要面向生活、贴近实际用活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再学习的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5.达标反馈: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采用提问、组内互相检测、小纸条、试卷等形式予以反馈。
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 篇12
其次, “小组合作”讨论的实质不仅是单纯的学习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学习, 让小组内每一名成员在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基础上, 逐步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小组合作”的讨论问题必须既有宽度又有广度, 且“问题”要与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相适应。这里便涉及到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和解决问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是制约“小组合作”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 是影响“小组合作”效果的一对不可分割的矛盾。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时, 教师应对以上两个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科学设置讨论的问题, 做到高密度、低坡度, 并且充分把握学生实际, 做到“不偏难怪”。
第三, 在讨论的过程中首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讨论时一般采用先中间后两头的形式, 即从小组内的中等生开始, 然后学困生补充, 若还不完善优生再补充。其次是教师在学生遇到“卡壳”或困难时, 适时适度地加以点拨指导, 使之能够顺畅进行, 如果学生有“跑偏”现象, 要及时把学生拉回正常轨道。一般地讲, 影响“讨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已有知识的储备;二是能不能发现问题;三是分析、总结、归纳、演绎能力。教师在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时, 要备好课, 提前做好点拨、启发、参与的准备。
第四, 分组要有合理的布局, 要使班级内的学生安排科学合理地组合, 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 再以学生的基础知识, 学习能力、性格等元素进行分组, 一组为6人。组内异质即指同一小组内的成员彼此之间要有差异, 这样有差异才会有好的合作成果。但是这种差异是有一定的程度范围, 不能悬殊太大, 以免一些学生出现优越感或者是失落感, 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关系, 也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成果, 从而失去“小组合作”的意义。小组成员是地位平等的合作伙伴, 是“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新型学习策略, 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第五, 适时开展组间竞争。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但是绝不能认为几个人围坐在一起, 进行简单的讨论, 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 就会提高教学效率。合作学习是小组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所开展的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期间要引入适当的竞争, 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精心的安排、组合和调控。在教学实践中各小组人员确定后, 算出各小组的原始积分, 作为下次组间比较的依据。以班级56人为例, 班级1至10名的同学积5分。11至28名同学积3分, 29至48名的同学积1分, 49至56名同学积0分, 这样可算出各小组间的总积分, 告知各小组组长, 在下次考试中再算出积分, 对积分提高的小组进行相应的奖励, 以激励其他小组, 当然也可算出单科积分进行比较。结束之际, 该如何评价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呢?合作学习通常不以个人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 而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这种机制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从而促使小组内部的合作, 使学生在各自小组中尽其所能, 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小组合作的宗旨是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舞台、更宽阔的空间, 我们要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小组合作宗旨来指导改革自己的教学, 在课堂实践中对“小组合作”这一崭新的学习模式放手尝试和探索创造, 以发挥其最大功效。
摘要:小组合作是指安排学生组成小组, 由教师布置任务交给其合作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是, 可以让学生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完成学习任务, 并且在互相帮助中加强与同学的沟通交流。那么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呢?本文将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讨论,学习效果,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指导
参考文献
[1]游君.“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 2009 (9) .
[2]田培海.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内蒙古教育, 2011 (16) .
[3]王建强.刍议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23) .
[4]陆珍红.关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的一些探索与尝试[J].文理导航:上旬, 2010 (8) .
[5]傅美红.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优化教师的作用[J].学生之友:小学版, 2011 (5) .
[6]黄水琴, 吴晓敏.小学语文课堂三个“不等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推荐阅读: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07-01
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10-20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10-18
核心网开展QC小组活动的原因09-10
装配班开展星级小组竞赛活动实施方案12-18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06-23
有效开展小组教学09-10
有效开展小组讨论12-10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深入查摆问题 认真开展批评05-17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