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2024-07-19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共12篇)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篇1

参加工作以来经历了各种各样和课改活动, 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也曾迷茫过, 觉得较之以前的教学模式相差甚远, 很不适应。通过多年的教学, 也饱尝了其中的酸甜苦辣, 从无数次的失败中也总结了一些经验。笔者谈谈如何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体会。

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有利于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位学生教学的不足, 尤其是对这些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通过学生的互动、个体之间不同的认识、观点、解法, 通过合作学习共享这些资源, 某一方面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在这一方面表现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 达到人人教我, 我教人人的目的。

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性格特长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做到每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比例相当, 在实施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定期进行人员的调整, 以保证小组间竞争的活力, 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 只有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有了交流的需要后, 才适宜展开合作学习。这时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 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我认为这样的合作才有价值。小组交流前让每个学生有准备, 如在小组交流中说哪几句话, 怎么说, 而不是毫无准备, 信口开河。在合作学习中, 会出现一些“小老师”、“小权威”, 他们发言的机会很多, 而有些学生发言机会则很少。为此, 在小组交流中, 大力提倡每个组员都能发表意见, 话可长可短。组内其他同学发言时, 要学会倾听。有效的倾听能帮助学生博采众长, 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学生触类旁通, 萌发灵感;还能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小组交流的语言教师要作示范。在小组合作时, 要求学生发言的音量要适当, 声音太响亮要影响其他组的学习, 太轻了会影响本组的合作, 以本组成员能听清楚为宜。小组合作结束, 在进行小组学习情况汇报时, 不要面向老师, 与同伴间要有眼神的交流。要合理安排合作讨论的时间, 时间过长会使学生厌倦, 时间过短又只是流于形式, 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此外, 要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 如果教师用同一种标准来评价学生所取得的成绩, 是不科学, 不合理的。因此, 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方式来正确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 可以通过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核心, 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 我们要善于把握好讨论的契机, 选择好讨论的内容, 使讨论成为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学习不要泛滥, 教师必须选择好小组学习的内容, 通过自己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认为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适合开展小组学习: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时候, 开展合作;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 而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 开展合作;当知识出现难点、疑点, 而使学生思维受阻, 或优秀学生提出新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时, 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 而应当及时抓住学生愤悱心理, 组织小组讨论, 促使学生思考探究, 合作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 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 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 开展合作, 当某一问题有多种思路或解法时, 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经常进行发散性训练, 会使学生广开思路萌发创造性思维;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 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 开展合作;教学中, 教师不能把某一知识的重点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 因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什么, 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 怎么做。这样学生对规律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当学习任务较大, 需要分工合作的时候, 开展合作。例如, 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 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 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 决定谁来数, 谁来记, 然后才能合作, 显然面对这个较大的任务, 仅凭学生个体去完成, 费时费力。此时, 十分需要由小组合理分工合作完成, 学生能明确意识到这一点。因而, 合作起来必然有成效。

在教学中, 只要我们设计好合作讨论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 掌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就一定能发挥它的效能, 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愉悦的合作学习中, 知识得到充实、能力得到培养。教师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和主动探究,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理解, 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和碰撞。让学生多一点个性张扬, 少一点自我贬抑;多一份自信与自尊, 少一点自轻与自贱, 多一点自主选择与自主承担, 少一点轻信盲从与不负责任。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得很好的, 需要我们长期摸索和不断总结。竭力挖掘小组合作学习的潜能,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 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篇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成为新课改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名词,也被广大教师接纳和使用。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合作学习的实施存在误区。教师片面地把“小组合作学习”视为“金科玉律”,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问哪个年级,都要安排小组合作的讨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缺乏应有的整体把握。教师走进课堂,特别是公开课,教师布臵完学习任务后,就要求前后桌的同学组成小组开展讨论、研究,教师既不指导,也不监控,其结果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状态,就被要求交流成果;有的没有明确分工,各自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有的小权威一统天下,学困生生只能依赖盲从;还有的争执吵闹不休,沟通合作无从谈起;有的分组不科学,学生趁机偷懒玩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小组合作学习没有效果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个人自主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有的老师不管课堂实际需要不需要,一古脑儿搬进来,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完全没考虑合作效果,缺乏实质的合作。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宣布小组讨论时,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老师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则是熟视无睹,心中想的反正我使用了合作学习这种形式,至于效果如何那我就不管了。如有一堂课,课堂上教师叫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大家在一起看年历探讨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其中一个小组中有一个学生比较能干,虽然小组已分了工,但在整个过程中基本上是那一个同学完成的,其他同学只是作为一个陪衬。试问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什么用,简直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以上种种,许多课堂合作学习还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并没有发挥其特有的作用,教师对合作学习内在的本质特征缺乏深刻的认识。衡量课堂上是否实施了合作学习,关键不是看有没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而是看学生是不是有合作的意识,是否掌握了合作的技能,是否产生了合作的效能。

二、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的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合作实验、合作操作、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老师布臵的学习内容要有价值、有意义,不要流于形式。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参与并做到四个学会: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积极参与,逐渐养成习惯。下面我把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培养的技能目标概括为四个方面:有效沟通;得力领导;合理分工;冲突解决。

1.有效沟通。小组成员之间是否能够准确而有效的沟通是首要的合作技能,主要包括发送信息和接受信息两个方面。发送信息的技巧有:(1)要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用“我”或“我的”陈述,而不要用“大多数人”、“有些人”、“我们组”等,否则很难辨别是你的想法还是只是简单复述别人的思想感受而已。(2)使你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一致,否则别人不知道你的意思究竟是什么。(3)请求听者给予反馈。接受信息的技巧有:准确而非评价性的复述信息发送者所传达的意思;描述你所看到和理解的信息发送者的思想感受;陈述你对信息的理解,与发送者商讨,直至达成一致。

2.得力领导。通常将领导定义为能够帮助小组成功完成任务和维持成员之间有效关系的表现,他们认为只有当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发表意见的权力时,这样每个人才会对小组更加尽力。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更有效的要指派一个有指挥和引导能力的学生作为小组的领导,使得小组更有效的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领导角色的具体分配也要考虑到具体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比较轻松的时候,可以考虑轮换领导角色,组内周期轮换当小组长,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展领导能力。

3.合理分工。小组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小组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上《统计》这一课时,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成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4.冲突解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难免会有争论或冲突的出现。争论或冲突的出现正表明小组成员都暴露了自己真实的见解和想法。试想如果没有一个信任民主的氛围,成员没有敞开心扉,也就不可能有争论和冲突。要想建设性、创造性地利用争论,教师应当教学生:(1)视争论为问题解决情境,要辨清差异,而非把它看成为由某人主宰的输赢的冲突;(2)在辩论中,要让学生学会对事不对人,即针对具体的观点,而非个人;(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要让所有的成员发表完各自的见解再整合观点,要防止在没有弄清不同的观点的之前就进行整合总结;(4)让学生采用他人的观点或视角来看待问题,以理解他人的理论背景和看待问题的参照框架。例如:在学习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有学生从长方形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不过也有学生马上负迁移想到“正方形面积=边长×4”,这时教室里一片争吵声。此刻正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让学生组成正方、反方两个小组,寻找说服对方的理由。最后再全班交流辩论,形成共识“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在讨论之前,学生各持已见,谁也不服谁。通过小组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听取了别人的想法。充分利用了思维冲突这一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合作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学习更主动,记忆更深刻,学得更有效。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好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尝试成功的喜悦,能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我们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

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篇3

【关键词】合作学习 教师指导 有效参与 学习的过程

所谓数学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这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主要致力于构建一种学习群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取的方法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去发现,而教师的主要职能是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去获得知识。

一、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优良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二、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给予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合作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三、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效参与

我们经常见到的数学课一般是: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推理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实际检测表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都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还可以,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后进生更是雾里看花。要改变这种不良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的潜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做学习的奴隶。因此,教师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用结合,着眼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教学活动,充分挖掘数学的形式美与内在美,进而加上教师细致到位的评价鼓励,使每个学生都在学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六、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主要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通过不断的反馈,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发现与全面数学素质目标之间的距离,不断改进不足,努力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并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学习的情感,是否有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是否有良好的数学意识,是否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能与同学开展合作与交流等等。

如在混合运算的练习中,出示了360-90-60一题后,让学生观察,有的学生发现:“我觉得可以先用360-60,正好等于300,然后再减90,和先用360-90再减60的结果一样,但是如果先算360-90就没有我的方法简便了。”师及时给予评价:“这位同学真会全局思考!我们在拿到一个式子或问题时,应该先从整体进行观察分析,找出其中可能隐藏的关系,然后就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了。”

数学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当今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若要想较为全面的实现教学目标,课堂应出现互助互动、协同合作、师生共融的场景方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自身的探究获得数学过程和结果的感受、体会与理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师生共同求得能力的提升与综合素质的增强。除谈到的问题外,就小组合作学习来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索和解决。如怎样获得有效的研究数据,大班额现状下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如何通过比较研究来验证学生在学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所获得的实质性的进展,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每一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追求。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篇4

一、建立学习小组, 逐步掌握学习技巧

现在很多小组合作没有真正体现合作意义, 其原因在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不愿意聆听他人的意见, 都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又因为小学生的自制力弱, 合作意识淡薄, 因此, 想要实施小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 分阶段培养学习小组的原则

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 他们对合作的概念理解不深, 因此小组训练应从基础开始, 对每个人进行分工:有人分析问题, 有人针对问题进行操作, 有人总结问题, 然后更换位置。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了解各个“岗位”并不断适应小组合作的氛围。

2.“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

小学生的自制力不同, 反应能力以及接受能力不同, 就会导致小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反应不同。因此, 在小组中应该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3. 小组内部成员编号原则

在进行小组合作前, 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及表现情况按1~4进行编号。在讨论前教师不透露让编号为几的学生进行发言, 在讨论完毕后由教师指定某个编号进行总结, 这样在讨论过程中每位学生都会去思考, 让每位学生都有成为中心人物的意识。

4. 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原则

教师组织小组活动就是希望小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分工, 那么他们就会像一盘散沙一样, 不能体会到小组合作的意义。我班共有40 名学生, 刚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时, 他们陷入一片混乱, 对合作学习完全没有概念, 但他们对这种学习方式兴趣很高。针对我班的具体情况, 我将他们分成10 组, 并针对每名学生布置了相应的任务:2 名组长, 负责问题的组织;1 名操作员, 负责问题的具体操作;1 名汇报员, 负责向班级汇报小组的情况。在这次活动中, 每位学生都做得很好, 尽职尽责, 在这个小组中他们学会了彼此间相互信任, 不断合作。为了让每位学生可以了解各个岗位, 我也在一周后进行组内人员职责的调整, 让他们知道每个岗位都是重要的, 缺一不可。

二、仔细钻研教材, 精选合作学习内容

教师在提供给小学生小组学习的内容时, 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合作能力、认知能力进行出题。在选题过程中找一些可以发散小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题, 让小学生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努力完成不了学习任务, 必须整合整个小组的智慧才能完成。以下几点学习内容适合小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1. 实践活动内容

在实践活动中, 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些内容, 这些内容对小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都有要求, 这类活动的答案具有开放性,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具有趣味性, 这类内容是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教学中首选的内容。

2. 操作实施探究性内容

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是活泼好动的, 缺少对知识的探索力和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 因此, 在小学生小组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充足的条件进行知识探索,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动手实践掌握新知识。

3. 需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教师参与小组活动中不是要求教师对小组活动进行干涉, 而是深入小组内部去, 不断了解学生小组成员内部讨论过程, 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 从而进行下面活动的调节。

在教学生认识图形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根据身边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例如粉笔盒从不同的角度看, 会发现其形状是不同的, 那它到底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然后教师再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区别的比较, 讲解完区别之后小学生就会知道粉笔盒是长方体。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机会来对学生合作意识进行培养。

三、总结评价, 提高合作后劲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结题报告 篇5

小课题结题报告

张留小学课题组 执笔人: 史巧云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小课题结题报告

张留小学课题组 执笔人: 史巧云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不断加快的知识更新进程,终身学习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全面的能力来适应终身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确良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从观念到行为将素质教育推进到了一个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新阶段,必然要寻求一条适合其教学发展的开放之路。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所以现阶段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

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的内容

(一)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

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除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外,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 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五、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策略。

2、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伦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3、请专家再次指导,规划本课题的研究。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请专家指导。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邀请专家予以鉴定。

六、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学习理论。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教改实验信心。

2、经验带路。学习先进地区成功的教改经验,观看优质课录像实况,组织议课、评课,吸收先进经验。

3、教研实施。以实验班为基地,开展经常性教研活动,带动全校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围绕“小组合作学习”专题,实验教师每人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定期举行“评优”活动。

4、总结提高。及时做好阶段性的经验总结工作,鼓励撰写专题论文。推广本地区成熟的经验。

5、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6、积极开展案例反思,架设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7、及时进行教学反思,适时调整实验思路。

8、加强对实验资料的收集和保管及整理工作。

七、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

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教学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大大地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已由课堂延续到课外,学习的效率明显提高。经过年的努力,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初步构建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

经过课题组教师的不断实践、探索、学习、讨论与反思,这样一个“创设情境——个人探索——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回顾——拓展应用”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式已初步形成,并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推广,以求进一步完善充实。

(二)教师观念全面更新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实验研究,教师的观念得到全面更新。在学习观方面,认识到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的核心要由枯燥的被动灌输转变为愉快的主动发现;在知识观方面,认识到学生通过体验、顿悟、自省、直觉而得到的隐性知识,是决定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学中要树立以知识的“质”和“结构”为主的观念;在教学观方面,认识到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敢疑、善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标新立异,自觉参与集体学习,主动挖掘知识发生的过程;在教师观方面,认识到教师角色要由“教”者变成“导”者,努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科研观方面,认识到提高教研能力的根本目的是为教学服务,教研能力必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提高,形成教学、教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新模式。

(三)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一是学习的目的更明确。由考试得高分转到培养自身独立学习能力上,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自存、学会自我教育,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二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了新标准。明白了学会知识的过程就是

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新知识的一种解释过程,掌握知识必须通过自己的体验,必须经过自己对知识进行分析、研究而获得。三是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初步学会了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审视和评价,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四是提高了合作学习能力。学生能够做到积极承担个人在小组共同任务中应负的责任,能够相互支持、配合、互动,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集体加工。五是提高了探究学习能力。学生初步具备了个人探究和集体探究的意识,尝试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对于做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他们心中萌发。

(四)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师生间的关系是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九、需说明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都不会尽善尽美,我所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在研究中虽体现了一定的优越性,但也有必须努力加强与改进的地方:

(一)教师布置任务后,学生的独立思考程度和效果参差不齐,缺乏对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具体指导和培训,同时,由于进行合作交流,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创造性的发现,有时会埋没了部分学生的创造思想。

(二)教师在合作交流前有目的指定组长组织材料进行成果的展示,使他们不善于倾听别的同学发言,特别是学习困难同学的意见,久之,使个别分组成员产生依赖性;另外由于小组间存在竞争,这种激励方式会将组内认为妨碍取胜的同学排斥在外,小组竞争失败后互相指责埋怨,影响团结协作。

(三)由于全县进行学校的撤并,教师的调动和学生的转学频繁,从而使实验推进速度较慢,效果不明显,课题组成员不稳定,很难延续原班教师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有效小组合作学习探析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58-01

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指的是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所有的小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重点。因为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能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培养其交往合作能力,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理所因当成了本次新课改推行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但是,通过实际教学的运用,了解到这种学习方式要想真正地得到开展并发挥其功效,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某些教师为了应付公开课,临时采用合作小组形式进行教学,在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明显能够看出合作的心理不具备,交流基本没有有效性;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成为优等生发挥潜质和才能的平台,而学困生则表现不够,通常会被忽视,发言与讨论的机会不多。以下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经验,论述其实施开展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1.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学习趣,在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必须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可以在开始正课之前讲述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或者是出一个谜题,且教师要将接下来要讲解的数学知识也融入其中,通过这种导入方式,能够的营造出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实现数学和实践的结合。新教材里面覆盖了许多情境教学的内容,还有漂亮的图画,这些都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为教师营造教学情境奠定基础。

2.确定学习目标

教师要提前说明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及时的学会课堂知识。教师可通过具体的数学问题的方式展示出学习目标,并在小组中分配至每一位成员,让小组中的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不会闲着。唯有如此,小学生才能有具体的学习目标有效的学习并进步,积极的解决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防止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

3.互相交流

在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以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交流讨论,通过合作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在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小组中的所有成员都按照其自身理解进行讨论探究,最终得到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

4.学习评价

为了检验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必须要进行学习评价。在学习评价中,教师应引导小学生清晰的表达出他们的思路和想法,并引导他们听取其他小组的评价,和意见,并借鉴其他组的合作学习优点,从而实现小学生们之间的互相学习。教师在听了小学生的学习评价后,应该以不同的小组的对应合作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的做出综合公正的评价。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相互结合,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不断的进行总结评价,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应方法有:

4.1进行合作小组的划分

教师必须以班级的具体情况为依据,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征等方面有着差异性的小学生根据组与组之间相同性质、组内不同性质的标准来划分,保证每组成员的组织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以及思维跳跃性、等都尽可能的均衡。通过这种方法,能保证小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中真正做到小组内部相互合作、小组之间互相竞争的效果,以学习成绩的高低不同来划分组员,能够使每位成员在小组中充分的发挥出自身优势,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带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互相帮助,而获得进步,同时,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能帮助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变得更加活泼友爱。为了保证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更佳,教师应进行小组内部的分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担任一定的学习任务,例如,有的学生负责鼓励、有的负责帮助老师监督、有的负责汇报等,且不同的分工也要进行轮换制度,便于每一个小学生的综合发展。

4.2将小组集体的学习成果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

通过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将小组的学习成果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标准。教师应该着重将小学生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将小学生的个人成绩转化为小组的总体成绩。通过这种模式,鼓励小组中的每一为成员为了一个目标而团结合作,最重要的是,能使更多的学生同时获得教师及组员的表扬,体验到胜利和进步的喜悦。

4.3教师应该在小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

在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置之不理、任由其发展,必须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巡视并观察每一个学生在组内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一旦问题出现,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如果发现小组中有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始终不愿参与学习讨论,教师应给予引导鼓励,使其参与其中。

4.4实现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结合

在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留给小学生独立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要为小学生打造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小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以及与同伴之间的激烈讨论,最终切实让他们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并吸收,进而使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真正的实现了以学生为主的先进的教育观念,是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顺从这,尊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以教育方式有利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小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学生获得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养成了学习的兴趣,能力得到提高和健全了人格。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仍需不断研究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新的方式与思路,让学生能够做数学课堂的主人,让所有的小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学习和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5.结论

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使课堂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重要的学习模式,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交往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并不是有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就将其他的方式替换或淘汰。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其他的学习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以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为主,及时的了解他们的动态,更好的服务学生,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篇7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及其价值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活动, 这种学习活动有助于改变学生之间的竞争方式, 由原来的相互竞争转变为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学生由相对独立的个体转变为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这种学习方式也改变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由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师生互相合作学习方式, 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小学数学课堂上采用合作学习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一) 合作学习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次数与广度远不及外国的教育。我国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的。我国的教学方式一直是教师在讲台讲, 学生坐在下面听的形势。很少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通常就是权威, 教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这样大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后面的学生只是看到前面学生的背影, 也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个体对个体的互动, 是一种封闭的互动。课堂是由教师一个人控制的。而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下, 由于座位的排列方式改变了传统课堂后面学生看到前面学生的背影的状况, 加强了所有学生与老师的联系, 更好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不再是则很对个体, 而是群体, 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二) 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在我国长期的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都注重竞争, 而忽略了合作, 致使大多数学生将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上, 利己行为严重, 不敢与别人交流自己的心得, 害怕别人会超越自己。正是在这种心理影响下使他们大都缺乏合作意识和与人交流的能力。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将这种个人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 使小组内的各个成员相互合作, 形成小组与小组间相互竞争的格局。这样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学习与小组之间的和谐统一, 学习过程既要遵守自主原则又要注重个性化。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有以下过程。

(一) 明确任务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 要他们知道合作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哪些是重点, 哪些是难点。哪些需要进行合作学习, 否则小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把课桌摆到一起就是合作学习, 合作草草了事, 学生还没有得出结果便终结。实习时也听过有些老师采用合作学习的课。例如, 在教学“百分数”, 涉及8个问题, 数学教师布置任务后, 让全班分成小组合作学习数次, 每次都是同一个问题, 然后迅速就在全班让小组几个优秀学生汇报、展示, 大多数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 小组学习便告终。这实际上就是教师用了合作学习的名称, 秀了一场。这就是因为在学习前没有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更没有在小组学习结束后进行考查, 丧失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造成了课堂热热闹闹, 学生云里雾里。又如, 在教学“锐角三角形”一课中, 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 并能通过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三角形的性质的认识。把全班学生分成3人一组, 每个组员负责一方面的内容, 收集资料, 然后在小组中总结。经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 最后在全班汇报, 教师根据每个组的成果给予鼓励。

(二) 合理分组

分好小组, 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在分组时, 如果小组人数过多, 就会造成组员分工不明确, 责任不到位, 有的学生忙得焦头烂额, 有的学生无所事事, 严重影响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认为小组合适人数一般4-6人, 并且分组时我们还应把全班好、中、差平均搭配到每一个小组, 使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整体相近。此外, 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分工要明确到人, 如组长、记录员、资料收集员、发言人可由每个成员轮流担当。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组织管理和纪律, 记录员负责记录, 每个组员都要做资料收集员, 负责搜集某一项资料, 小组整理好结果后由发言人负责汇报结果。小组成员之间的角色互换可以使每个成员能够在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同时我们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分组方式, 比如为了营造竞争氛围, 我们可以尝试按男女分, 还可以按照兴趣来分, 学生合作得更密切。

(三) 加强管理, 规范合作

合作学习提倡学生互动, 需要学生多说话、多动手、多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向比较, 小组合作学习比较吵闹, 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课堂的管理。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明确合作的规范、纪律, 如果教师不注重这一点, 势必会造成一堂课气氛热热闹闹, 成了几个优秀学生和教师的表演, 大多数学生什么都没有学到。

(四) 选择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比如在做一些计算题时, 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 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所以教师在确定合作学习的目标时, 要充分考虑到哪些内容适合合作学习。我认为选取目标的原则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基础, 并且选取的目标能够挑战学生的智力、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另外, 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要考虑合作的必要性。因为合作学习是要通过合作学习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 通过各个成员的合作、交流、拓宽每个组员的思路, 交流大家的心得, 使每个组员都能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 丰富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逐步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与威力。因此, 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其次, 还要考虑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努力就能够解决的, 与他们的经验、知识结构等水平相当。

(五)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原则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的参与活动, 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全面, 有针对性。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遵循两个原则。

1. 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对小组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果, 更要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前后知识技能的发展与变化。教师要对每一个小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 哪怕只是一点简单的成功, 都要不吝啬自己的表扬, 使学生明白自己得到教师的肯定, 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使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习, 共同解决问题。

2. 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过程中, 教师以小组的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 这是正确的。但同时也应该关注个体的发展, 毕竟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形式。教学是为了学生个体的发展, 它只是为了个体发展而服务的。因此我们对小组合作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检查小组集体做出的成就, 二是要关注小组每个成员具体工作的完成情况与表现。总之,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把课桌椅摆在一起, 不是什么科目、什么内容都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否则只能是热闹的场面, 无效的学习。

浅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篇8

一、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 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 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 达成共识, 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 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 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 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 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 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 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 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 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 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二、在合作中学会组织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怎样完成任务, 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 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 。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 促进学习的迁移。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 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处理好师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 学生当好“演员”, 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 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 教师既“导”且“演”, 结果是“导”不明, “演”不精, 事倍功半, 苦不堪言。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 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 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 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 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 共同提高。因此在传统课堂上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就可以由学生小组来完成, 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而不再作为与学生并存的主体而使二者对立起来。教师也会由此而使自身的工作负荷得到减轻, 可以有时间研究教学问题, 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进行教学改革, 确保“导”的质量。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 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 会把学习当作乐事, 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师生负担也可以由此大减, 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探究 篇9

1. 合作学习成了好学生的独角戏

合作学习的出发点在于通过小组内成员共同的思考和探究而完成某一问题或者任务.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的不同, 一个学习小组一般是优秀学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三个部分组成. 为了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 优秀生往往不能等到后进生思考完成之后再进行交流, 从侧面剥夺了后进生独立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探讨、展示等几乎成了优秀生的独角戏, 阻碍了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整体提高, 也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1].

2. 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成为表演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 教师往往会压缩合作学习的时间, 让能够得出答案的学生来展示. 在教研课等公开课的场合下, 教师则更是将课堂的展示、点评等交给了优秀生, 让课堂的答疑解惑、合作学习沦为教师表现自我的途径. 这种表演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对学习效果的提升有较大的影响.

3. 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佳, 难题依然没有解决

教师在安排合作学习内容时, 对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要通过自主学习解决, 对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解决. 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自主思考的基础之上, 合作学习时对问题的自主思考并没有留给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最后成员的互相合作也不够流畅, 导致最终的合作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合作学习之后并没有完全解决.

4. 后进生的懒惰和依赖心理更重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优秀生的优势比较明显, 他们的答案也往往正确度较高, 后进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 他们也比较相信优秀生的答案, 所以在合作学习时, 无论是对问题的思考, 还是解题的步骤, 到最后的答案, 他们都会自动的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过程, 接受优秀生的思考结果. 答案长时间的唾手可得, 最终造成了后进生不愿意主动的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坐等优秀生的结果, 形成严重的懒惰和依赖习惯.

5. 课后合作学习无人指导, 抄袭现象严重

小学生的在校时间有限, 教师要处理作业、编写教案、参加教研活动等, 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指导学生的课后合作学习, 于是课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后进生的合作学习质量更为低下, 为了按时完成作业, 他们借用合作学习时间抄袭优秀生的作业, 对学习成绩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 也让学习风气不够纯洁.

二、加强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策略

1. 教师精心安排合作学习内容, 提升合作学习的思维含量

首先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掌握, 能够将每一个知识点合理的联系起来, 其次对知识点学习进行分解时, 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合理设置问题的思维难度, 将这些因素和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 才能让内容贴近实际, 便于理解掌握, 能够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2. 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 将学生科学分组, 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数学学习要求较高的逻辑分析能力, 这对小学生来讲比较难, 所以教师要根据内容来合理安排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 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维特点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性格特点互补的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会明显高于同性格的学生合作, 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习惯、思维方式等,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 最大限度的激发合作学习的效果[2].

3. 调整展示策略, 将后进生推向前台, 让合作学习成为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舞台

合作学习的成果要通过组的效果内展示和班级展示两种方式呈现, 为了获得全体学生的发展的效果, 要合理利用展示策略,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 获得信心. 如果为所有的成员都能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那么,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提升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习的信心, 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

4. 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用评价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发挥合作学习的高效率

评价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效果也需要及时的进行科学评价[3]. 首先要制定一个整体的评价体系, 不仅考虑到评价对象的整合性, 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性. 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和情境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 评价要科学有效, 注重引导学生再次投入到思考和学习之中去, 要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高效率的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总之, 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是建立在教师的不断培养和学生的长期坚持之上的, 小学数学课程思维含量并不高, 更多的是对计算能力和逻辑能力的要求, 所以, 教师在制定合作学习策略时, 要因时因地因教材内容而异, 不可为了合作而合作, 确保合作学习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胡春艳.适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数学内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2]吴智敏.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型的学习方式之一, 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许多老师都把合作学习引入了课堂, 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 多是形式上的合作, 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真正的作用, 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 还存在许多误区。因此, 我们要分析原因, 重新调整教学策略, 以便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1. 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 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 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 浮于表面,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 合作小组组建的随意性。

许多教师并不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 往往是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因此, 各小组成员学习能力、个性差异很大, 加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自卑、内向, 而个性强、学习好的学生又不愿意与他们做朋友, 这样的合作学习势必造成优等生说得头头是道, 学困生听得莫名其妙。

3. 合作学习的目标不明确。

课堂中教师组织小组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生没有围绕学习目标讨论, 谈论问题漫无边际, 个别学生无所事事, 不知如何合作, 如何交流。

4. 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 教室里乱成一锅粥,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 自己做自己的, 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 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 自己做自己的, 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 做着自己的事, 毫无合作可言, 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 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 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 另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 不会倾听, 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 不完善的个性心理。

现在大多数学生是家庭中的“王子”、“公主”, 家庭环境过多地促成了其狭隘、自私、不善与人合作、不愿与人分享成功的心理, 从而在课堂上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 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找茬”、“挑刺”、互相埋怨, 而教师关注的往往是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 忽略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学生缺乏合作学习所必备的“互相包容”的心态, 没有真正树立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等, 因此, 实际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卓有成效地引导学生合作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1. 处理好合作中共性与个性的问题。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 把个别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 以群体的智慧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教师在复习完同分母加减法后, 提问:“我们已经学会了同分母加减法, 懂得了同分母是因为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 那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呢?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得出:“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是因为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教师再问:“异分母分数加减该怎样计算呢?请你们分组讨论一下。”学生几乎不用讨论就得出“利用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来解决”的思想。在教师归纳结论时, 部分表情疑惑的同学也只能欲言又止, 难以跟上教师的节奏。实际上有的学生的想法是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这个思路不仅具有个性, 而且有一般性, 更容易接受、理解。它与课本上的方法并不矛盾, 而且还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延伸, 对此进行充分讨论, 还可从侧面强化所学的方法。

在这个案例中, 由于小组讨论时鼓励学生发表各种不同见解未能得到肯定评价, 从而丧失了一个张扬个性的机会。所以, 教师必须处理好个别学习、合作集体学习之间的关系, 在适当的时机要指导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在备课时要了解学生, 吃透教材, 对课上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要估测一下:什么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什么问题需要发挥学生的优势互补。做到心中有数, 再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是否进行小组讨论。在组织小组讨论前, 应给学生留独立思考的时间, 使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形成初步的看法, 这样的小组讨论才能碰撞出个性的火花。

2. 处理好合作和竞争之间的关系。

一是要友好对待合作伙伴。因为每个人都是渴望被他人赞美的, 而学会赞美他人同样也是必须的。二是要帮助学困生。通过互相帮助进行团结合作是开展合作学习之本质。将学习可能性差异相对较大的学生联合成为一个小组之后, 基础较弱的学生往往能得到其他学生的照顾, 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能关心与帮助他人, 从而促进知识的内化。

3. 处理好合作学习中学习内容。

精心地安排学习内容是确保每一位学生均能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的重要内容。只要是能够激起小学生兴趣和符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 具备一定合作价值的学习内容, 都能提升小组合作学习之成效。所以, 教师要把握住时机, 对于学习的内容加以精心选择和科学设计。

一是要难度合理, 能够激发探索欲望。

正所谓有挑战才能激发出兴趣。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当具备相当难度, 往往是一个学生要想解决有难度, 而小组合作又能顺利解决的问题。比如, 笔者在教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 先将圆平均地分为十六份, 我再提出要求, 即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可通过剪、拼与摆等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通过图形之转换以得出圆面积。这个题目较为有趣, 又具有很强的探索性, 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和探索。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安排的合作学习课题应当做到难度与容量适度, 并且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 学生经过合作就能加以解决, 这就能在无形中激发出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要贴近生活, 让学生具有操作体验。

因为数学就来源于生活, 生活之中处处都有数学。所以,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当紧密结合现实生活, 让小学生们在操作实践当中体验到知识。比如, 在学习“千克的认识”时, 可以让学生从家中拿来电子秤、枣子及苹果等物品。在教师讲解了秤的基本常识之后, 再由各学习小组分别称出一千克物品, 并加以记录。在实际活动当中, 小组成员分工协作, 有人称、有人看、有人记录, 每一位同学都在尝试与体验。这样一来, 学生们就主动地参与了实践过程, 并且培养了其动手实践之能力。

三是要设计提纲, 并进行精心安排。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影响文化的发展,所以,小学教育方法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為此,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被提上日程。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老师所讲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这里,笔者主要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现状、必要性以及学习方法作出简要研究。

一、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之下,首先弄清楚学习的目标,然后成员之间各司其职,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更多的优点,更加适合现代教学,也更能够给小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习益处。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1.目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很多不足

在课堂上,老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是一节课后,老师常常觉得实际效果比不上预期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佳

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不全面,这就导致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真正地参与到讨论中来。成绩好的学生常处于主导地位,这就使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无法轻松自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也就不能达到小组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

3.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学生的准备不太充分

拥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为高效率的学习增加砝码。而充分的准备就在于学生是否提前认真预习了教材,对书本上的知识是否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是否已经做好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许多学生就是因为准备不充分才无法让自己在学习上得到充分提高。

4.教师的参与度不高

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也没有积极参与到其中,这就使学生缺乏一定的监督而造成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不重视,而且老师也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三、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增加学困生学习的信心

在传统教学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课堂上总会显得很胆怯,在学习方面的自信心比不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他们能够更大胆地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就有利于让他们公平地参与学习,增加学习的自信心。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增加交流,搞好师生关系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时要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学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也可以请教老师。老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好的建议,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四、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与别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仅要通过发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通过倾听他人的想法来完善自己的观点。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通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观点告诉老师,但是在发言后不再听取别的同学的意见,这就不利于学生积极和小组成员合作。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别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2.教师积极参与到合作之中,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老师要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之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积极纠正他们的不足,才能让学生高效学习。同时,学生也要积极做好课前准备,并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专心致志,积极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

[1]季秋霞.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3).

[2]马腾飞.对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深入探讨[J].学周刊,2012(33).

[3]顾丽丽.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J].天津市科技院学报,2013(2).

[4]李晓玲.浅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2012(2).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篇12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小组合作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它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交往互动的机会。实践证明, 小组合作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 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也是促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综观目前的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比得到比较普遍地使用, 课堂从一言谈变成了群言谈, 但还存在以下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有的流于形式, 如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 几个学生就围在一起, 满教室嗡嗡作响的声音, 每个人都在说话, 谁也听不清谁的声音, 讨论后, 教师请他们回答, 学生张口便说自己的“高见”, 其实并不是他们组“讨论的结果”, 而且优生占据发言大权, 中差生只能是当“配角”, 学生之间往往竞争过多, 合作不够。为了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保证合作的实效性, 我们从四方面着手。

1.合理搭配合作小组成员。如何发挥每个学生个性特长与群体合作的功效,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格、成绩、能力的差异优化组合, 通常为4~6人为宜, 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控噪音员各1人。选好小组长, 这样组内成员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优生以自我为中心, 又避免了学困生在合作中的“搭车”现象。

2.具体确定合作学习内容。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学习的目标。安排恰当的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讲, 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组织小组合作讨论。 (1) 讨论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 (2) 讨论内容应围绕教学的重点和关键; (3) 讨论的内容要有探索性和开放性。

例如, 我们在教学“乘数中间有零的简便算法”时, 对用零乘这一步, 不乘行不行?意见不统一。一方认为必须乘, 另一方认为可以不乘, 争论不休。此时, 安排学生小组讨论, 便可引导学生在分析讨论中理解知识、消化知识, 不仅统一了学生的认识, 而且使课堂生机盎然, 充满活力。

3.充分关注合作学习过程。合作学习的过程, 不仅仅是认识的过程, 更是一个交往的过程与发现问题的过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年、月、日有关知识, 我们让学生把收集到连续9年的年历, 按小组合作, 把各月份、天数填在总表中, 从表中发现每月31天的有7个月, 30天的有四个月, 二月特殊, 有28天或29天。并发现四年就出现一次29天, 电脑课件闪动, 从而得出闰年和平年的变化规律。在这个互动中, 学生人人参与, 一个也没有冷落, 经过动手实践, 自己探索、合作交流, 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4.准确把握合作学习时机。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而不断变化角色。课堂上我们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参与者”等多种角色, 进行科学的调控, 以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一是掌握独立思考的时间, 出示讨论题后要留给学生看题、审题的空间, 诱发学生对问题思考, 让学生做好小组合作讨论的物质和心理的准备。二是抓住合作的契机, 讨论源于教学的需要,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一般来讲, 以下几种情况可以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在学生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在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在学生的意见分歧较大时;在揭示规律性知识时;在选择解题策略时;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二、小组合作技能的培养

学生拥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 但学生合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却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它需要我们教师长期地、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

1.收集的技能。一般说来, 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的难度, 有时需收集一些资料, 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收集什么样的资料等, 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2.表达的技能。教师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 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组内交流。讨论时, 要有次序地发言, 声音要轻, 不影响其他组学习, 要训练说完整话, 做到条理清楚, 这样既能发现不同的思考方法、解题思路, 又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3.倾听的技能。倾听也是一种学习, 首先, 要训练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不能插嘴打断, 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提出;其次, 要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 边听边想边记;最后, 要对别人说的话作出思考与判断, 并反思自己的观点, 能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4.交往的技能。教师多设计一些一个人操作不方便, 需两个人以上才能操作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 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上一篇:智慧捕捉精彩生成下一篇:争强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