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共12篇)
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 篇1
小学数学高效教学要强调“真实自主”、“全面合作”、“线索探究”, 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高效学习的关键, 提出了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实施措施。
1.小学数学高效学习的关键
1.1自 主
数学学习需要学生能够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跟随老师的思路完成固定的“例题问题”的解决。因此, 自主是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学习的关键点之一。要实现自主就要求教师提供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和宽松的时间, 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达到学习目标, 让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分析达成目标的可能性, 并在实践中加以证实。自主活动与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两方面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 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要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 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总之,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要体现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思想, 运用以学定教的策略, 突出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 培养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自主发展的人, 培养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的潜力。
1.2实 效
实效的定义运用到数学课堂上就是要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学习, 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 教师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凸显在有效时间内进行合作学习。这样做的原因有两点:第一, 合作学习节省了课堂时间, 让学生能够通过集体合作解决问题, 分工后学生完成任务的量自然增多。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 同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围绕某一问题开展讨论, 各抒己见, 互相启发, 互相帮助, 在积极的互动与交流中获取新知, 发展能力。第二, 在节约时间的同时, 合作学习也让学生有了提高能力的空间。在合作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数学思考能力, 而且提高了倾听、述说反馈等能力。学生能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 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自己的判断, 丰富自己的理解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意见, 学会体会他人的情感, 控制自己的情绪。总之, 合作不仅是教学方式, 还是一种生活态度。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教学改革成果之一的合作学习, 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学方式上的标新立异。
2.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实施措施
2.1开 展 自 主合 作 学 习
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实现要让学生在自主分析的过程中, 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突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 第一, 教师要组织好初期的合作工作, 帮助学生明确分工, 明确任务。第二, 在合作过程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 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 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 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开发自己的潜能。第三, 在设置问题时就应避免设置成单一或封闭式问题, 也就是不能设置成常说的“封闭型问题”, 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鼓励学生自己找出小组的任务方向。
案例一:“认识面积”的合作学习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对比”的学习方式认识面积。具体对比什么, 小组成员自己决定。 (设计意图:这个设计的问题比较开放, 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
学生小组活动, 教师适当指导。
生汇报:我们对比了面积的大小问题。桌面比课本面小……生汇报:我们对比了面积的形状, 也不同。
师启发:小组接着活动, 探索正确的对比方法。 (设计意图, 在学生有限的思考下, 通过不断地汇报、合作、再汇报、再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主动建构, 积极参与, 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能力。 )
2.2开 展 有 线 索 的 探 究 学 习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后强调的主要的学习模式之一,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自主探究仍然有困难, 因此教师在布置探究任务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线索”。
案例二:圆的周长
教师发放各小组教具:线、尺子、一个圆形。
师:请同学们用这些工具测量出这个圆形的周长。
生活动探索。
师启发:要让圆形的周长能够变成可以测量的直线哦。学生找出了滚动、用线绕一圈等方法。
教师提出问题:你能测量出圆的直径吗?
生:能。
想一想, 直径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自己阅读教材。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 有时要围绕新知识的“生长点”, 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提出的问题如果能深入浅出, 知识点环环紧扣, 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发现意识, 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 教师要采用了“实践—观察—总结”的探究模式,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探究学习, 教师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安排探究学习。当然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 学生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 进行探索内化处理就能完成的学习内容, 可以采取这种方法, 然后教师对学生学习探索学习过程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即可。
综上所述,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要强调自主合作学习, 让学生养成探索学习的习惯, 强化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潘丽静.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模式摸索[J].才智, 2011, (30) .
[2]刘春侠.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合理利用[J].才智, 2011, (34) .
[3]张先掌.对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思考[J].职业, 2012, (18) .
[4]钱常宝, 钱耀华.数学课堂全方位分段式合作学习模式探索[J].科技信息, 2008, (28) .
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 篇2
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两种有利学生增长技能、提高创新和研究能力以及与人合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大约分成情景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点拨升华--拓展延伸六个环节。
一、创设愉悦的教学情景,做好探究的铺垫,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动机。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的。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探究的状态,创设良好的切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的积极性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经历知识、技能发现与发展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统计观念、空间观念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观念的形成是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发展的;应用意识的培养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些过程目标实现的根本就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由于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成为了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就要求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锤炼自己的思想,逐步使自己的经验合理化。因此,需要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想法不断的反思。
三、合作交流,在接纳与批判中完善。在课堂上,要把握合适的合作时机,积极营造和谐的合作交流的情境,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争论、倾听与反思,让他们在接纳与批判中得到提高。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每次合作的契机,在学生愤悱之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在倾听中得到启迪;在需要帮助时,有来自伙伴的援助,让他们既准确又迅速的去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另外,在每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具备感性知识的时候,引导他们合作探究,让他们领略他人思维的策略和方法。
质疑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让学生除了倾听别人的发言,博采众家之长的同时,也要学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对别人的意见进行批判的接受,而不是盲从。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计算0.67÷0.22=67÷22=3……1,刚开始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是正确的,只有极少的学生感觉不正确,这里就引起了学生的疑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去探究问题的实质,找出正确的结论。
四、点拨升华,在教师的引导下建构与提高。
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教师在学生的探究交流中,注意观察,适时介入指导。在适当时机,教师对探究和合作的方向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点拨,让学生体会拨云见日的感觉。总之,在恰当的实际对学生提供及时的点拨和指导,使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相统一。
五、拓展延伸,在实践中创新。数学学习的过程,说到底,是一种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探索、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将未知变成已知,据已知推测未知是这种训练的自然要求和较高追求。因此,要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研究引向课外研究,激发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
教学《分米、毫米》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实际测量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宽、高等。由于学生对测量有了兴趣,有的学生测量树叶的长、宽,花叶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等,更有趣的是有的学生竞测量耳朵、眼毛的长度等等。教学《认识钟表》(人教版第一册)后,我指导学生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按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上学、放学、做作业、睡觉,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教学《统计》(人教版第四册)后,我引导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制作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统计知识,并学会自我控制、自主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用数学思维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体验在生活中“用数学”带来的乐趣。在不断的用中,再去发掘新问题,探索新方法。
小学数学合作探究式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探究式;教学
合作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灵活的教与学的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科学研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学科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个体探索、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中如何进行合作探究式教学呢?
一、发挥教师在合作探究中的作用
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并不矛盾,适度的引导能让探究更深入,更有内涵,更有意义。
1.教师要促进探究、合作等活动的开展
引导与探索并不矛盾,探索前的适度引导会让探索走得更远。合作探究是以问题的设置和提问为前提,教师在探究前需要引导问题,并对合作的方式进行引导。
2.教师要促进合作探究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合作探究教学中师生互动式常态,从引导发现问题,到寻找材料解决问题,再到拓展延伸强化运用,都离不开师生的互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间合作,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提升了学习的兴趣。教师的引导体现在,教师并非一味地让学生合作,而是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才让同桌或者小组合作探索、交流,这样充分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3.教师应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必备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必需的资源,创设必要的、有趣的合作探究环境是教师必须要做的事。如,开展长方形、正方形等教学,必须给学生准备这些素材,让学生“有米可炊”,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下探究、学习。
二、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合作探究式教学采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练习、拓展延伸的过程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整体能力。下面以“因数和倍数”相关内容为例,分析合作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1.创设情境,引导问题
为了顺利开展教学,要事先准备好12个边长都是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12个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教师首先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询问学生有几种拼法。学生可以先在脑海里想象有哪些拼法,实在不行可以实践操作,并在完成后同桌相互交流,并帮助没有拼出的同学多拼几种。出示操作要求:(1)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看看有几种拼法。学生动手操作,与同桌交流摆法,并可以在全班说出自己的想法。(2)你能用算式来表达你的摆法吗?让学生在“个人—小组—全班”的模式中,多思考,多交流,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再让学生用算式来表示自己的想法,又可促使学生以数形结合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2.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将有趣的游戏与现实的问题相联系,从游戏中得出12个正方形拼出长方形可以表示为:1×12=12,2×6=12,3×4=12。教师导入因数与倍数。学生先自学教材,然后仔细观察3×4=12,想一想: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请你试着填一填:3×4=12,12是4的(),12也是3的(),4是12的(),3也是12的()。接下来,让学生用因数和倍数说说算式l×12=12,2×6=12中数字间的关系。同桌互相说一说、听一听。因数和倍数也一样,我们不能单说哪个数是倍数,哪个数是因数,要说清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使学生明白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形象生动又容易理解。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的,有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的局限性,单靠某一个或几个学生探究问题,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们就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只有争论越激烈,学生的思维才会越来越活;只有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设想,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如: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写出15和16的所有因数吗?试一试。学生:分别列出15和16的因数有……(学生采取合作的形式探究问题)教师:你们的看法一样吗?为什么你们的答案会有不同?你同意谁的观点?请你把15和16的因数补充完整。(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全班讨论)教师:这就说明一个数的因数不止一个,找一个、两个不难,难就难在把一个数所有的因数全部找出来。学生实践:想办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教师巡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索,相互之间补充遗漏的因数,并讨论自己寻找因数的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答案。
4.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在学生探究完知识后,一定要及时地巩固新知,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所学,不要出现探究过程也有了,合作也开展了,热闹过后学生又忘记了这样的情况。当然,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游戏,可以是同学间口头互动,也可以是师生间的互动。出示例题:(1)5的因数有:(2)3.6÷4=0.9,所以3.6是4的因数。()(3)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21,这个数的因数有1,5,25。及时的检测练习可以巩固内化所学知识。针对学生的易错点、易混点进行练习、讨论、反馈,就会化解难点,使问题凸显并得以解决。巩固练习后的小组交流,更凸显出了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重难点问题,及时地交流,教师适时地点拨,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样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度,解决了共性问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 篇4
一、在自主探究中提高数学概念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学生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同时, 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 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灵活应用能力的提高。所以,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以确保课程目标最大化地实现。
例如, 在教学“倍数和因数”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概念学习质量, 更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在本节课的授课时, 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些计算式, 如:4×3=12;8×5=40;接着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 对计算式中的倍数关系和因数关系进行寻找, 即:4 和3 是12 的因数;12 是4 和3 的倍数。接着, 引导学生思考“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提高学习效率。
二、在合作交流中提高数学概念教学质量
合作交流是指让学生在互相交流, 彼此交换意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所以,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 我们要相信学生, 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以确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 同时, 也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 在教学“长方体”时,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也为了提高概念教学质量, 在本节课的授课时, 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一些长方体, 之后, 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物体进行分析, 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进而确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掌握长方体的特点, 同时也确保学生在互相交流中认识到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所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以确保概念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总之,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 我们要认识到现阶段学生意识差的特点, 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概念的实质, 进而为提高学生灵活应用能力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 篇5
数学课上,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印有平行四边形的纸,问:“你有办法算出纸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学生带着问题,用了七八分钟的时间寻找答案。结果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算法:7×4=28(平方厘米)、7×5=35(平方厘米)、(7+5)×2=24(平方厘米)„„
接着,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进行组间交流。面积28平方厘米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乘得到的,一个小组代表边把平行四边形拼接成长方形,边说着面积等于底乘以高的理由。面积35平方厘米是用平行四边形相邻两边相乘得到的,另一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也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长方形的长是7厘米,宽是5厘米,面积应该是35平方厘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点头赞同,有的一脸疑惑,出现了小声的议论。我也说:“是呀,他们也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面积35平方厘米当然也应该是正确的。”我这么一说,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有个学生质疑:“同样的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怎么会不同?”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举手发表意见,纠正错误。有的学生还发现:当把平行四边形拉转成长方形时,面积是最大的。而且,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在学生们的讨论中,下课铃响了。
这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倡导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下的一节成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片断。通过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双基训练扎实有效
扎实的“双基”教学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但有些教师担心新课程实施会削弱“双基”。如在上述课堂片断后的教研中,就有教师问:“几乎用整节课的时间探究公式,没有习题训练,学生能行吗?”
在应试课堂教学中,出示用硬纸片剪成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指出底和高;沿着高把平行四边形剪开拼成长方形,让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讲授大约用时10分钟,余下的时间便用来做练习。
压缩新知获得的过程,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这样的教学会使基础知识扎实吗?我不以为然。事实上,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各不相同。对于学生片面的、错误的想法,仅凭教师示范讲解,往往不奏效。学生没有真正明白错在哪里,即使接受了正确的观点,错误的想法仍然潜伏,没有得到删除或更正。因此,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就要调动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错误的想法被替代,正确的知识牢牢地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
二、实现学生充分的、有差异的发展
有人提到,自主、合作、探究往往会造成班级学生的两极分化。分化现象确实存在,但我认为不能以此否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其他学习方式无法代替的优势,它可以让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的活动中全面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所学知识是怎么得来的。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还可以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学不是要消灭学生之间的差异,而是要实现学生充分的、有差异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包括认知水平,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若真要防止分化,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接受训练。然而,这种生产“标准件”和“填鸭式”的教学能批量传授知识,却难以发展学生的个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为创造需要自由的探索和足够的试错空间,需要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性思维。面对有差异的学生,为了实现差异的发展,必须进行开放的、自主探究的学习。就像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那样,创设情境、开放空间、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各有所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数学的割补转化思想、数学的逻辑推理、公式间的内在联系、敢于探究的精神、同伴的合作交流、积极的情感体验等等。学生得到不同而又充分的发展,这就是我一直坚持的“保底而不封顶”。
三、数学思想有效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比具体数学知识更为重要,这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如何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也曾设计通过割补转化算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学生也确实受此影响,没有其他的想法,轻而易举地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但后来,我摒弃了这样的做法,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直面问题,激活已知,探究新知。出乎意料的是,有的学生不用割补也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得到面积计算公式。于是,矛盾冲突产生了,经过激烈的思维碰撞,学生对转化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转化过程中,图形面积必须始终保持不变。我想,知识是可以通过传授来接受的,而学习思想的最好办法是亲身实践。只有亲身实践了,才会有深切的体悟。
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 篇6
一、创设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注意在数学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乐于探索的空间和合作学习的环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大背景,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要方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目的进行相应的活动设计。在活动进行当中,教师要及时地鼓励学生多进行探索和发现,可以假设、可以创新,肯定学生的个性思维,从而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各种各样的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找图形”的游戏,看谁能找到最多种类的图形。游戏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但需要注意,游戏活动过程中切忌过分重视游戏过程和课堂气氛,而是要以习得知识为主要前提,在活动中进行数学知识的渗透、探究和理解,要以解决数学问题为主要目的。
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近年来,合作探究模式已经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普遍,《课程标准》也强调合作探究模式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且能够根据其他学生的所想所做激发自身的内在潜力,培养数学发散思维,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出适合本课教学内容的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探索,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多角度地理解数学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出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多鼓励学生相互尊重,合理地分配各自的任务,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同时也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能盲从,从而形成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快乐的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统计”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时间搜集资料、课堂时间整理信息、分析思考形成书面材料的任务。学生可以自行分组并自主分配任务,最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汇总形成最终的结果。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及时给予引导,回答学生随时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意见,根据讨论结果形成书面的结论交给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有的甚至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肯定,提出表扬。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批评指正。这样的教学活动极大地发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其今后的自主学习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的这些特点,设计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数学实验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掌握算法,并能够进行适当的练习,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教具,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使学生能够看到、摸到、感受到,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互相合作拼搭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这样简单的动手操作活动,不但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发表观点,而且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手、共同讨论。这样不但可以拉近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关系,而且学生还可以从视觉和空间上理解各种图形的关系。学生体验到了自己探究的快乐,同时也激发了探索精神,培养了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探究 篇7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据研究发现,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小组合作的步骤是有先后顺序的,主要分为课前预习阶段的小组合作,课堂上的小组合作以及课后巩固阶段的小组合作。
1.课前预习阶段
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需要提前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并对课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上课效率。这一部分的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完成的,小组活动的成员也没有固定的人数限制,几个人在一起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研究探讨,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样使预习工作轻松很多。而且,多人预习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在预习的时候可以吸收不同的观点,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加全面。
2.课上的小组合作
在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扮演着主要角色,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学方法一般采用传授式,课堂气氛不仅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起着引导的作用,因此,小组合作模式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小组合作模式的学习步骤主要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该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并且得出有效的结论。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探索中如果出现了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询问老师或者老师主动加入学生的探索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例如,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内容为对“质量”的认识,课程设计为学生以六人为一小组,每组准备一元硬币、一千克物体,老师根据所学内容提出三个称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依次对硬币、物体进行称重,从而掌握克、千克的概念。实验结束后,每小组要进行汇报总结,并在全班进行讨论。
3.课后巩固阶段
通过课堂的探索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所得的知识,在课后阶段,学生就需要将课堂所学知识拿到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课后的小组合作过程分为老师参与和老师不参与两种形式。老师的参与形式是在下课前或者课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利用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老师不参与是在课后学生自行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组学习探索。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要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小组的构建
普通的教学模式是学生独立思考,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很少。相反,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一个探讨的平台,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但为了保证学习的质量,小组的人数应当有所限制,一般的6人左右最佳,因为人数少学习的气氛会比较活跃,同时也能保证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学习中去,人数多则不方便管理。在每个小组中, 应当选取一人当组长,组长在学习中应起到带头作用,提高学习的效率。
2.教师的提问方式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解题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逐层探索。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同时教授给学生探索方法或者解题思路,并引导学生逐层探究,对于数学教学中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整理。另一方面,教师应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依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逐层展开研究。
3.教师巡视点拨
在课堂上,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模式进行学习,教师应在这一过程中掌握整个课堂进度,要走进学生中进行巡视,以便掌握学生探讨的进程和速度,当学生遇到问题速度放缓时,教师应主动加入学生中, 或者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这样,就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
4.鼓励学生发言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学习总结,也就是安排各个小组分享自己小组的探究步骤,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说出自己所在小组的解题思路和步骤,并在全班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都要提出此小组选用方法的优缺点,最后进行方法汇总。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小组之间的相互学习,教师也能从讨论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以便及时弥补改正。
5.教师进行总结
每一次自主探究都是一次学习方法的提升,因此,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也应当对整个课堂的流程进行总结,及时发现教学课程的重难点,总结学生的探索方法并疏导整理,以便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借鉴。
除以上几点之外,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也应注意学生能力的差异,尽量做到均衡安排;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控全局。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改进传统教学的不足,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学生自身探索能力的培养,并将数学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把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就体现了这一理念的优点,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对课本知识成功地运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学科原本就显得枯燥,传统教学方式只局限于公式的识记和运用,不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生活泼好动,心智尚未成熟,面对枯燥的数学学习时,难免会出现厌学的情况。运用小组合作模式,学生几个人为一个小组, 通过导论进行学习,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心情轻松,学习气氛愉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2.丰富学生的探究方法
小学数学处于基础教学阶段,很多问题都比较简单,答案也比较标准,但同样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得出结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在基础的解决方法上,通过谈论创新,有可能提出新的方法,或者提出别人意想不到的解法,在最后,学生通过总结就能得出十分丰富的解题方法,活跃学生的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当今社会,合作已经成为很多团队成功的关键,许多工作都需要人们共同协作完成。然而,如今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性格的培养,在小学教育工作中,最为欠缺的就是对合作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教育大部分时间强调的是独立自主意识,因此,学生合作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
4.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也是引导多于自觉的阶段,自学能力受到了限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如今,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教学越来越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基础阶段的教学,更加需要人们的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不仅注重解题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会对学生的思维习惯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显得至关重要。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些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要:教育改革日益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课题,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教师的共识。为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寻找到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模式至关重要,它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教学更加具有有效性和针对性。
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 篇8
一、流于形式, 缺乏指点
在一些教师的心目中, 特别是一些农村教师的心目中, 以为实施新课程,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教学就不是在很好地实施新课程, 不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就是一种落伍的表现。于是, 在他们的公开课中, 大多是不管三七二十一, 首先就是把课桌拼起来, 学生围上去, 围成一个封闭式的图示或者是一个“U”字型的位置。讨论时, 也没有多少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与方式方法的引领, 更别谈要求学生注意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了。这样的学习方式, 表面上看, 热热闹闹, 气氛活跃, 而实际上呢?气氛是活跃了, 孩子是兴奋了, 开心了, 但是孩子们收获了多少呢?他们活跃、兴奋、开心, 并不是因为通过小组合作这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能力上得到了多大的提升, 在知识上实现了多少的丰富, 而是因为他们有了这一段自由快乐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 他们可以挂着合作学习的头衔, 干着非合作学习的事儿, 特别是一些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 他们的潜意识中就是认为合作学习实际上还仅仅是组内的高端分子独当一面, 他们这些虾兵蟹将只是来壮壮队伍, 给小组增添一点儿声势罢了。于是乎, 他们默默地就把自己置于小组的边缘地带偷着乐。
如一位教师执教《圆的周长》一课, 在讨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时, 只要求学生小组合作, 发挥集体的优势, 想着办法测量圆形塑料片的周长。结果, 教室内乱作一团, 毫无秩序可言, 最终测得的数据除以圆形塑料片直径的商与圆周率相差甚远。这样缺乏引领的形式化的走过场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对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起到多少作用?恐怕执教老师并没有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所以他的这一环节的教学是失败了, 最终还是回到了灌输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给学生圆周率的含义。这种小组合作探究的安排并没有任何意义。
二、随意分组, 缺乏均衡
在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一提起小组讨论, 前面的学生就很自然地转向后面的同学, 或者左边的同学转向右边的同学……也就是说这种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交流的安排明显存在很大的不全面性、局限性, 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公平、合理的开展。因此, 需要均衡能力, 这样的比赛才更具有竞争力, 这样的比赛才更能激起学生的“斗志”,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组合作探究之中。
那么, 我们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好“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清形式和目标孰轻孰重,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这节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有没有必要非小组合作学习不可?小组合作学习在本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和地位到底是怎样的?这一切应该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深刻思考的问题。如概念性的数学课堂, 我们如果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 只能是白白浪费时间。
二、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促进学生全面参与
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 我们要辨清每一个学生的性格、能力特征, 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合理搭配, 优化组合, 实现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合作型学习小组。这种方式方法的搭配之后, 就已经基本实现“比赛公平”了。并且每一个组员都要以小组为单位实行岗位轮换制, 轮流做组长, 轮流做记录员, 轮流做资料员, 甚至是报告员。做到分工明确, 各施其事, 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充分唤醒每一个成员沉闷的心。
三、精心挑选学习内容, 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 篇9
关键词:模式,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实践与探讨》是镇巴县教研室2012年在全县各小学中开展的省级课题研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主要推行的教学模式, 旨在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 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 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的提高, 这对我县的小学数学课堂贴近新课标要求有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结合镇巴县目前的“活页教案”和“导学案”的推广, 明确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模式与操作程序, 提出个人思考。
一、推行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必要训练
1. 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 要有顺序地发言, 别人发言时自己要认真听, 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 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 对比自己的想法看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或补充。通过这样的训练, 使学生养成专心倾听的习惯, 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好的品质会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发展。
2. 会参与小组讨论
讨论就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组内学生间的交流, 相互启发, 从而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 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结果, 其他成员认真听, 自己可以对他人的学习结果进行补充或阐述自己的不同见解。这里要强调的是每一个问题通过小组讨论都要得出一个统一的最终结论 (统一答案) , 准备在全班交流发言。
3. 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表达就是学生个人对数学问题思考结果用数学语言说出来。课堂上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 使学生敢说、会说,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同伴意见的好习惯。
4. 将小组学习落到实处
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效, 组内的组织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 教师要指导各小组进行组内分工:组织者、操作者、记录者和意见归纳者等。其次, 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 组内分工可定期更换, 并及时进行培训。这样既可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又为学生今后人际交往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落实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模式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一般有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当堂训练→课堂延伸五个环节。
课堂教学的导入, 是指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境界的语言艺术和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 虽不是主体, 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情境导入, 激发求知欲
(1) 用好教材主题图创设情境。人教版数学教材每章节前都配有主题图, 例题或练习题插图一般展示了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现实情境, 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 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有的情境表现了不同的学生想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 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的情境中蕴含有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信息, 提示了选择不同的信息采用不同的解题策略。因此, 教师要创设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问题的情境, 引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2)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 富有童趣的故事, 或学具操作等,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新课标认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所以这里要强调的是:创设情境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兴趣, 它只是一个很小的因素, 更重要的是通过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 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自主探索是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之后, 根据教师提供的“导学案”,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 独立解决问题。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又给不爱动脑筋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3. 合作交流, 深入理解
小组成员中交流自己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让学生的想法产生碰撞, 先在组内“达成共识”, 然后通过全班的交流和讨论, 在班内又一次“达成共识”。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构建知识, 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合作技能。
4. 当堂训练, 调整提高
练习是一节数学课的重要环节, 它既是学生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的正面反馈, 又能让教师及时地发现问题, 以便及时调整教与学的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的“练习”不能只停留在教师仿照例题的模子出几道题让学生做一做, 或满足于完成一下教材中的“做一做”, 而要注意以下策略:
(1) 变式练习, 夯实基础。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夯实双基的有效办法。通过变换题目的条件或问题, 生成几个不同层次的习题,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2) 分层练习, 满足学生的需求。一个班级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性, 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并不是要搞“一切齐”, 要允许个体差异的存在。所以, 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题都建立在相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3) 开放练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性训练, 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5. 课堂延伸, 培养探究激情
数学课堂适当地向课外延伸, 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培养探究的兴趣和对数学学习的热望。
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 篇10
但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 由于一些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比较模糊,不能有效地把握合作学习的节奏,如果让小组合作探讨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 不免形成浪费时间的一种行为,而如果讨论一些过于困难的问题,远远超过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那么就会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情境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对课程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个整体的把握,适宜地给学生分配任务,并且能够在学生探讨过程中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 这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才可以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引导合作
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源泉,是成功进行教学实践的关键所在。当学生对于所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在课堂上努力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而不是在教师的逼迫下被动地学习。因此,兴趣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让同学小组之间合作探讨。例如,在学习加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模拟超市购物的情境,通过变换所卖商品的数量、种类与价钱及自己口袋里的总资产等,让学生计算未知的量,由于这种买东西的场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并且在儿童的认知里,只有大人才有钱财的支配权,通过课堂上的情景模拟,可以让同学产生成就感,增强学习欲望。实际场景与课堂知识的有效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全方位综合发展,配合以教师的及时指导,可以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有更好的把握,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收获知识,领悟合作的真谛。
二、把握时机,提高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固然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合作精神,但是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差的,如果没有教师的随时督促,则往往会变成讨论与课堂问题无关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各组讨论情况,对偏离正轨的小组进行提醒与纠正。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个人知识水平及生活经验的有限性,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还是有困难的,对于这种情况,教师既不可全盘教授,略去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又不可不理不睬,全凭学生讨论。正确的做法是教师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 然后再由学生自主解决,使得合作学习可以发挥真正的功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获得问题的圆满解决。小组合作学习既可以是一些贴近生活的题目探究,如以上的买东西的问题;又可以是一些各执己见的问题讨论,如对矩形特征的讨论;还可以是一些开放性题目的研讨,如一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求法,既可以将其分为几个小的规则图形,通过求和的方式求出其面积,又可以用大的图形面积减去空白部分的面积来求。总之,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正确把握课堂的节奏,把握有效时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实效。
三、科学评价,及时鼓励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所着重要求的一个教学模块。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评价体系,不应该只包括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还应该包括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不应该只是对学生对学习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还应该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教师在组织小组同学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集体意识与荣辱观,时刻注重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把握课堂小组讨论学习秩序。并且教师要定期进行考核,考核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能否满足课程目标。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不可以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同学,因为每一个人的智力及实际情况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 只要努力了并获得了进步的学生都是好学生、都应该值得表扬。努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辱观意识,个人的进步不是进步,只有集体都获得成功才是最大的成功。适时给学生以正确的鼓励,在课堂上每一次小组讨论之后都要进行简短的讲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热爱的一种学习模式。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要一味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式教育,如果确实是学生犯了错误,则必须进行批评,但批评也应该讲究艺术性,要避免用一些绝对性的字眼 ,譬如“你无 药可救了 ”等 ,要委婉地 批判性地 指出 ,如“你仔细想一下 , 你这样做对吗”, 通过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能够自己意识到错误,这比直接批评打击其自信心来得有效。
四、结语
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 篇11
关键词:抽屉原理;教学模式;自主合作
本文是作者申报的市级个人小课题“自主、合作、探究数学教学研究与实验”的成果之一。
本案例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互动游戏、动手操作、观察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六环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了“抽屉原理”的数学模型,学会用了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这是一副扑克牌,抽掉了大王、小王,还剩多少张?大家知道扑克牌有哪几种花色吗?我们就用剩下的52张牌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谁愿意来帮这个忙?首先请5位同学上台,从我手中任意抽取一张牌,不要让我看到牌的正面。然后站成一排,面向全体同学,拿好自己的牌。”
师:“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我不看牌,但我敢说:在这五张牌里至少有两张是同花色,请五位同学亮出自己的牌,看看我说得对吗?要不再来一次。如果让这5位同学反复抽牌,不管怎样,总是至少有2张牌是同一花色的。这其中蕴含了一个简单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原理。”
二、动手操作,初感模型
课件展示:4枝铅笔放进3个纸杯中一共有多少种放法?
1.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4枝铅笔,3个纸杯。
(2)分组合作,把铅笔往纸杯里放一放,观察一共有多少种摆法?把结果记录下来。比如第一个纸杯放3枝,第二个纸杯放1枝,第三杯子空,记为(3,1,0)。
2.全班交流,汇报结果
每组派两名代表上台,一人主讲,一人板书合作成果:(4,0,0)(3,1,0)(2,2,0)(2,1,1)
3.质疑问难,点拨引导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用枚举法找出4枝铅笔放入3个纸杯的所有方法,并概括出四种方法的共同点,即总有一个纸杯里至少有2枝铅笔,让学生充分理解“总有”“至少”的含义。
三、建构模型,逐步完善
1.初建模型
师:哪个小组能解释为什么把4枝铅笔放入3个纸杯中,会出现总有一个纸杯中至少放2枝笔这一现象呢?
(1)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规律
第一种:枚举法。每一种摆放情况,都一定有一个纸杯中至少放2枝笔。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纸杯中至少放2枝笔。
第二种:平均分法。可以假设先在每个纸杯中放1枝铅笔,3个纸杯里就放了3枝铅笔。还剩下1枝铅笔,放入任意一个纸杯,那么这个纸杯中就有2枝铅笔了。也就是先平均分,每个纸杯中放1枝铅笔,余下1枝铅笔,不管放在哪个纸杯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纸杯里至少有2枝铅笔。用算式来表示:4÷3=1(枝)……1(枝)。观察发现:至少数=商+1
(2)教师总结,学生明确:枚举法和平均分法的优点和局限:枚举法只适用于纸杯、铅笔数较少的情况;当数量比较大时,用枚举法很不方便,我们用平均分法,就能很方便的解决至少放几个的问题。
2.拓展延伸
师:把8枝铅笔放进7个纸杯呢?把12枝铅笔放进11个纸杯呢?
板书:8÷7=1(枝)……1(枝)12÷11=1(枝)……1(枝)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寻找规律,进一步明确:至少数=商+1
3.完善模型
师:如果铅笔的数量不是比纸杯的数量多1,这个结论还成立吗?把5枝铅笔放入3个纸杯,总有一个纸杯里有多少枝铅笔?
板书:5÷3=1(枝)……2(枝)
学生观察发现:余数不是1时,至少数=商+1,方法不变。
四、合作探究,验证模型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很好,现在老师有两道题想请教大家,你们愿意帮忙吗?
1.课件出示:
(1)把5枝笔放进2个纸杯里,不管怎么放,一个纸杯里至少有几枝笔呢?
(2)把7枝笔放进2个纸杯里,不管怎么放,一个纸杯里至少有几枝笔呢?
2.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观察明确:不论怎么放,用铅笔数除以纸杯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纸杯里至少有商加1枝笔。
3.教师总结:“同学们发现的这一规律就是‘抽屉原理’,由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因此又叫‘狄里克雷原理’。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一定分清哪个数量是‘抽屉’,哪个数量是‘苹果’,这样,即使十分复杂的题目也可以迎刃而解。我们上课伊始的扑克游戏就应用了抽屉原理,其中4种花色是抽屉,5张牌是苹果。5÷4=1(张)……1(张)。这就是5位同学反复抽牌,总是至少有2张牌是同一花色的原因。下面我们应用抽屉原理解决两个实际问题。”
五、利用模型,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
(1)把5只母鸡放进3个鸡笼,至少有两只母鸡要放进同一个鸡笼,为什么?
(2)把5个弹力球放进2个抽屉里,不论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个弹力球?7个弹力球放进2个抽屉里呢?9个弹力球放进2个抽屉里呢?
2.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3.合作交流,展示成果。
4.教师总结:探究到现在,大家认为怎样才能确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几个弹力球?(至少数=商+1)
六、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学生明确:1.认识了抽屉原理;2.能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问题;3.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分清抽屉和和苹果;4.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至少数=商数+1。
案例反思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以分组教学的形式,通过游戏、操作、观察、验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了“抽屉原理”,学会了用“抽屉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建构模型”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了抽屉原理的构建过程,初步认识了抽屉原理,学会了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教学中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学生对“至少”一词的理解还显得有些欠缺,他们仅仅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对“至少”一词的指向性还不明确。“至少”指的是在每一种情况中出现的最大数中的最小数,而有的学生却理解成是每一种情况中的最小数。
作者简介:
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 篇12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要精心备课, 设计鲜活的生活情景, 将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 运用简洁、生动、自然的生活化语言击到学生的心扉上, 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能够饶有兴趣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 激发旺盛的求知欲望, 提高学习兴趣。这是实现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例如,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开课要描述一件贴近小学生生活的事件, 把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包含其中, 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 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中。
二、归纳教材内容, 展示重点知识
在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后, 引导学生回归课本, 教师简单概括所要解决的新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为以后的讨论问题和互相交流提出重心, 学生按照教师出示的重点问题, 根据课本教材的编写顺序和思路, 从总体上把握主干知识, 可以为有的放矢地听教师讲解和构建知识做好准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教师运用学案或者多媒体课件围绕中心问题出示几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在问题的引领下, 学生自主预习。学生结合以上问题就会非常明确本框题的知识结构, 从而从宏观上掌握其主干知识。
三、自主探究问题, 生生互助答疑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合作探究性题目, 结合预习的课本内容进行自我解答, 总结形成个人答案。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互相补充, 将讨论结果加以整合和完善, 形成小组认可的最完美答案, 然后由各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交流, 并且由其他组的代表进行点评和互助答疑, 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形成互相配合、优势互补、共同解答疑难问题的意识, 及时完善补充和总结反思自己的答案, 只要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 就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解决。当然, 教师也要进行及时、适宜的鼓励和评价, 这是实现探究合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师生教学互动, 教师精讲点拨
在“自主探究, 互助答疑”环节中单独由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师就要发挥诱思引导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点拨, 而不是直接把答案点出, 师生要进行有效互动, 在教师引导下调动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积极地加以思考, 这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支架式辅助作用, 而不是答案的传播者, 重在培养学生主动寻求解决方案的独立思维能力。当然, 对于教材的难点问题, 学生无法解决的情况下, 教师的讲解和点拨要遵循循循善诱、由易到难的原则, 帮助学生突破疑难点和易混点。教师的精讲点拨是实现合作探究、提高效率的关键。
五、学生走进生活, 提升自我能力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我们的合作探究教学就是通过设置具体可感的情境, 让学生置身其中, 去感悟、去体会,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 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流程的最后一环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课后拓展和巩固的作业设计应重视发散思维性、迁移应用性。知识巩固性习题的选择应该诊断性强, 题量适中, 难度适宜, 梯度鲜明, 使学生能自主完成, 并能获得自我效能感, 切实感受到学有所获, 这是真正实现合作探究学习的主旨。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找材料, 不要只看书本上的结论。”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可以将教材内容和教师的引导诱思转化为学生独立的思维过程, 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必须积极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激发每个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样的合作探究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才能发生质的改变。
摘要: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已经走进了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并且日渐被接受和推广, 因为这种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体验, 能积极参与配合、进行良性互动, 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共同提高, 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探究,互助答疑,精讲点拨
参考文献
[1]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罗增儒, 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张奠宙, 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05-17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09-23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07-16
数学合作探究教学06-16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探究05-08
浅谈小学数学分组合作教学08-17
探究小学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教学07-0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实效性探究07-09
探究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