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性

2024-07-01

小学数学探究性(通用10篇)

小学数学探究性 篇1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实施方案

羊场镇大松树完小

一、课题提出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一是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学生手脚的陈旧做法;二是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础知识,要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达到培养“会学习、会实践、会创新”人才的目的,特提出小学教学“探究性学习”课题研究。

二、理论依据

1、探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着重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探究的过程。

2、探究性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可别好问,他们具有创造和探究的潜能。探究性学习本身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求知欲。

3、探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因为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常使探索性的活动,而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探究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在进行“因势利导”,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4、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学生通过认真踏实地探究,是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培养了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当,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5、探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在这个充满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在的知识、能力、经验、智慧、情感等都得到了锻炼;体验自主探索与许多成功的喜悦,企业和已有的技艺,开启心智的窗户,一种学习的情趣,从而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三、概念界定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从问题和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自主探究活动,经过同化、组合、探索,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四、目标定位

1、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整理、检验结论、交流思想的潜力。

2、发展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的精神,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3、强调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索实践活动,亲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与创新的积极欲望。

4、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五、实施策略我通过学习理论,收集资料,在学习许多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质疑—探究—明理—评价”的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质疑问难主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究,而探究活动始于质疑问难。问题老师不要简单地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我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具体实施如下:

⑴揭题质疑。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⑵自学质疑。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提出问题。

⑶辨析质疑。让学生对易混淆的知识,共性的难点,对教材中多关键字眼或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辨析在联系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

⑷常试质疑。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提出问题。

2、组织探究

有了问题,学生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和兴趣,明确了探究的方向和目的,接下来就是组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

⑴根据需要选用恰当地探究形式。

a、独立探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究、去发现。独立探究能使学生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b、小组合作探究。合作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新知识更清晰的,结论更准确。c、班级集体探究。集体探究主要是要抓住中心议题和关键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难点。小组合作探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全班集中讨论。⑵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组织探究活动,除了选用恰当的形式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同时使学生熟悉并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我可以让学生采用下列方法进行探究。

a、实践———发现。b、猜想———验证。c、观察———归纳。d、精思———领悟。e、对比———联想。f、查找———汇总。

3、明理内化 ⑴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探究情况画龙点睛地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对有关知识的重点、情感、态度,滋味方法及学习方法更清楚理解。⑵让学生运用探究获得的知识,举一反三理解教材,掌握关键点,解决了类似相关的问题和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深化提高。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形式开放,发掘学生的潜在素质:

a、理解方法的开放:多角度、多方面的理解。b、其其设计的开放:思路开阔、新颖有趣。c、实践应用的开发: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与自然。

d、资源开发的开放:利用网络、活动、人文等各种教育资源,发展能力。

4、激励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这一阶段主要通过以鼓励为主的多层次、多方位民主评价,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收获,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对于充分肯定。其作用是使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养成探究习惯。激励评价主要是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及师生互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注重调控评价过程,给学生以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渐把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从而具备发展创新素质。

六、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建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教学模式。

2、深入研究、努力探索,使课题试验策略更加完善。

3、在灵活运用、总结完善的同时,做好实验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1、对先进教学理念与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2、在教学中大胆探索与试验。

3、案例分析法。

4、经验积累总结。

小学数学探究性 篇2

一、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疑问”是每个人的天性, 学生要有“敢于问”的习惯.如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 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 学生智慧的甘泉反而渐渐干枯, 听不到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数学知识大多数来源于生活, 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如果教师大胆放手, 把要讲解的知识转化为探究性的问题, 再给足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时间,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产生疑惑, 发现问题, 再提出问题.

例如, 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一课, 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个侧面贴满标签的圆柱体罐头盒子.课上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罐头盒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计算你自己准备的圆柱体罐头盒的侧面积呢?这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学生观察罐头盒上的标签纸, 有人先把标签纸取下来, 再展开来看看是什么状态, 孩子们发现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想办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了.小组里学生互相协作并讨论交流, 问题似乎也就能水落石出了.到了小组展示的环节, 一个小组的成员很有礼貌地站起来.生1:我们将这个标签纸沿着圆柱体的一条高剪下来, 将标签纸展开铺平, 就得到了一个长方形;生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如果知道了, 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也就是这个罐头盒的侧面积了.生3: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可以用尺量.这时, 其他小组的学生在思考 (教师有意让大家对展示的内容进行思考, 以便进一步探究, 提出更有意义的问题) .有学生举手并自己站起来说:我觉得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体的底周长, 如果给我们的圆柱体不可以像今天这样把标签纸展开来, 那我们不就没有办法计算侧面积了, 所以, 我们可以测量圆柱体的底面直径, 利用圆周长的公式计算圆柱体的底面周长, 再乘圆柱体的高就能求出圆柱体的侧面积了.

二、紧扣探讨问题, 明确探究目标

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法, 转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 由课堂中的主要听众变为课堂自主探究的主人.学生在课堂学习时, 不再是只听老师讲解知识, 听老师提出问题, 只要围绕老师提问思考回答就可以了, 而是围绕课堂学习的内容自主探究问题, 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 探究问题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探究的盲目性, 也就是一下子很难找准目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 只是解决比较肤浅的问题, 甚至是所答非所问, 达不到探究的效果, 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教师设计探究问题时, 要让学生紧扣问题探究, 明确探究的目标.教师设计的问题, 目标要小, 不宜太大, 让学生容易理解问题的指向, 也便于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例如, 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时, 教师让学生试着想办法找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学生拿出等腰的三角尺, 摸一摸边和角, 量一量边的长度, 比一比角的大小, 实际上就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围绕三角形的边和角进行探究, 理解“等腰”是什么意思, 学生在解决了“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后, 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条相等的边所对的角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系呢?”“那么我们有哪些方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呢?”学生围绕这些问题一步一步进行探究, 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断和特征.根据等腰三角形的特征让学生尝试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画图的方法”就是学生探究的主题, 学生自主探究后小组交流方法, 再在全班汇报展示, 让大家共享探究的成果.事半功倍.

三、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

关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 比关注结果更重要.小学数学绝大多数题目探究的结果学生已经确定了, 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就尤为重要了.所以, 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数学思想, 探究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也就是说, 探究过程富含着较为深刻的教育意义.为学生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 探究活动的设计不宜过于细化, 不然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设计的思路去完成, 不能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创新作用, 探究也就处于肤浅状态, 不能深入进行, 更不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活动设计也不宜过于粗糙, 向学生抛出一个较大的问题, 学生无从下手, 只会坐等.设计较为合理的探究活动, 要研读探究的问题, 分为要探究的几个部分, 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探究能力, 针对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问题的预设等.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 可设计师生共同探究的活动.教师先让学生把四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用2表示, 再分成两份, 每份用1表示, 这时教师又要求学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怎样表示?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矛盾,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因为分数的表示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新鲜事, 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阅读课本, 学习一种新数.因为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 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 所以,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特别投入.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的时间要得到保障, 要有充分的探究时间, 让每个人都能在小组里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判断别人发言的正确与否, 概括问题的能力等,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探究的问题较多, 不能一下子把时间交给学生, 应分成几个探究的小段, 分别探究, 这样既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探究活动, 又能挖掘问题的实质, 有效地培养学生掌握探究过程中的方法.

四、注重探究后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 在质疑、实践、推理、判断、演算和反思等探究学习活动中, 既能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 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高年级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探究.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探究问题, 这给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 而不同的探究, 又能使他们得到各自所需的体验.表达与交流不但可以使学生把探究的问题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述出来, 加深理解, 而且可以让全班资源共享, 把不同的探究结果整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结论, 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

学生对探究成果的表述过程中, 其他学生要注意认真倾听, 这是一个很好的接受、理解、对比、判断、整合知识等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 其他学生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探究成果提出质疑, 让大家讨论, 还可以对展示的学生的表述内容作出判断和补充.在这个时间里, 我们要尽量让每名学生表述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探究经验与方法, 体验自己探究所得的快乐。

教师在这个时间里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 重要的是组织展示活动的有效开展, 更要与学生一样注意倾听每一名学生表述的每一句话, 对学生的表述进行适当的修正, 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对学生的展示进行归纳、适当板书, 使学生形成本课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学生的精彩表述, 进行激励性评价, 激发学生勇于展示的精神.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引起学生在学习观点上的根本转变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既要与同伴合作, 又要独立思考, 通过亲身体验加深自己对学习观的理解和认识, 学会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培养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 从问题或任务出发, 通过模拟科学研究情境和途径, 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活动, 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也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求的经历, 是感知、认知、体验的过程, 包括了挫折与失败, 成功与喜悦.

关键词:探究,体验,发现,关注

参考文献

[1]史冰清.问我所疑, 问我所想[J].小学教学设计 (数学) , 2013 (3) .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探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探究性 创造性思维

目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已经普及到各科学习中,尤其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更是从小学生就开始抓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目前主要集中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自主探究性学习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起主导作用,教师及课件为辅,以生活经验及自身经历为基础,将实际生活转化为课本知识,并用课本知识来解释问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进一步促进理解所学知识的过程。在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但将基础知识理解巩固,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下面就主要以数学学习为例了解一下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一、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对现学知识产生疑问,继而引发其好奇心探索欲,自行主动寻求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办法,实现其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

1. 问题情境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作为接受者在吸收知识的时候受自身接受能力影响很大。小学生虽然处于记忆力最强阶段,但是在逻辑思维发展上尚未完全成熟,另外还具有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特点,因此在数学学习中,以往那种填鸭式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学生接受水平开阔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近年来,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式教学方法开始普遍在学校教育系统的各科教学中广泛。所谓问题情境式教学,就是讲利用小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和探索欲,将课本知识转化成一个个实际问题,由简入繁,以如何解决问题的模式将知识渗入到学生记忆中,以此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消化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自控能力差的特点,实施问题情境教学也可以有很大改善。常规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保持专注的学习精神,采用提问题的方式将课本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这时候教师在旁边加以引导,使学生自行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获得知识上的满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更尝试到了解决这一过程带来的快乐和自信,更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求胜心理。

2. 适当利用认知冲突

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还经常遇到与小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相冲突的知识学习,这就形成了认知冲突。单凭传统教学中采用的强行填鸭式教学让学生摒弃已有的思想看法来接受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容易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更大的困惑,影响知识的吸收,使学生逐渐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心理。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摒弃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转而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将这种冲突情况下产生的问题提出来,形成问题情境,教师开导引发,让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从根本上解决这种认知冲突。这种方法既可以以学生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具的使用也很重要。小学生活泼好动,经常为新鲜稀奇的事物分散注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来改变以往刻板的规规矩矩的教学模式,采用新型教具及非常规课程来引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1. 将过程放在首位

传统的数学教学,以课本小结为目标,在最终的考试中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则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学生自主掌握知识的过程放在首位。首先,学生在学习的开始阶段经历猜想、观察过程,这一过程就会产生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学生又要经历操作、验证、归纳阶段,最后是发现结果。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经历了这些阶段,会进一步掌握探究的方法,实现对知识深层次掌握,并形成急于独立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之上的对科学追求的态度。自主探究过程,重要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难得的是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2. 互动模式促进交流

在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由于智力水平以及思维发展水平尚未达到独立解决问题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方法对学生们提出的各种解决办法进行分析,考虑各种可行性。学生在找出问题后,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法。教师划分小组,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再进行全班汇报集体讨论最终形成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来想法解决问题,而每个人的想法又都是基于其独立思考的结果,在后面的讨论中互相交流了各自的看法和见解,这也让教师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真实思路有了基本的了解,在以后教学中更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各学生特点做工作。

3. 创设和谐教学环境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要求教师不能像以前一样是高高在上的,而要亦师亦友,在课堂上,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维持一个和谐公平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很重要,认识到自己能够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互相尊重爱护。在课堂以外,教师也应当不吝啬自己的时间,多与学生谈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待自己的工作,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看到自己对他们的期待和信任,以更积极自觉地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余应龙.数学探究性学习导读[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徐旭央.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J].山西教育,2006.

[3]孔令江.浅谈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4).

小学数学探究性 篇4

当前,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速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关注学生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将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我们应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探究性学习。

新时期,随着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的普及,学生的见识面比较广阔,思维也比较灵活。这些特点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我们本着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要的原则,努力培养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学习。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就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实施作了初浅探究:

一、生活联系,丰富探究内容

1、贴近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生活赋于数学生命,只有在生活中数学才更能焕发光彩。数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教育要打破教室的局限,将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生活的氛围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中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练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里找找看,哪是我们刚学习的物体。十分钟后再到教室评讲。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又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回归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例如,在学《圆的周长》后,可以让学生去测量树的周长、操场的周长、圆形水池的周长、圆形花坛的周长等。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课堂知识拓展深化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会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3、跳出生活,学会拥有数学眼光

如果说能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是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次飞跃,那么能运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就是由实践到理论的第二次升华了。它是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但并不是高不可攀,这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育中更加注意培养。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加法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能运用加法时,就出示这样的练习,出示一幅的家庭图,让学生去寻找“明明”家中有什么加法,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去找寻加法。接着再由静止画面变为动态情景去寻找。如播放一段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片段,让学生去寻找其中各式各样的加法。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动态地、生动地寻找加法,从中学生就能很自然地学会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生活了。

二、合理建构,完善探究形式

《新课程标准》强调合理建构知识,在知识的建构中学会自主地、合作地、创造性地学习。自主性、合作性是完善探究形式的重要特性:

1、自主性

自主性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当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时,他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强调让学生接受建立在记忆层次上的数学事实以及形成技能,学生在掌握只是“是什么”,而忽略了主动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教师应当创设让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由猜想,独立探索。例如学习《梯形的面积》,老师一反以前通过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梯形来推导,而是出示多种图形让学生自己去拼剪。有的学生把梯形剪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把梯形剪成了两个三角形,有的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来计算„„他们在拼剪的过程中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方法也各异。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猜疑、矛盾、困惑、惊喜。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不单单获得了新的数学知识,更学会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2、合作性

当今社会不管是科研活动,还是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合作,合作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发展。在小学教育中我们就应该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目标。例如:在教学《统计》时,让学生看一分钟录象,播放的是某地段各种车辆的流通情况,同时让学生独自登记各种车辆数。当学生不能完成任务时,老师就让学生想想可以怎么办?这时学生就产生了合作的欲望。通过小组分工与合作,学生很轻松就完成了任务,从中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了与人合作的优势,学会在需要合作的时候要与人合作。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自身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新时代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注重评价,形成探究动力

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服务。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动力。新课程改革,要求评价功能发生根本性转变: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1、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网络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仅仅掌握基础知识技能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因此,教育也必须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各种才能的培养。同时,学业就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指标。例如,评价指标可分为这几项:考试成绩、学习积极性、合作情况、品性与性格等。这样,让评价从更多的角度、更加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

2、质评、量评相结合,实现评价多样化

小学数学探究性 篇5

安阳市安阳县洪河屯乡崔未炉小学朱志伟联系电话:***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探索,我国的教育现状有了很大改观,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反馈交流、合理评价”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

知识是在问题中产生,在问题中升华,在问题中收获的。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愿望,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探究性学习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这个问题通过探究可以得到答案;

2、采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问题;

3、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4、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述答案或探究成果。5“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区别在于从问题出发;

6、重学习过程;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各有所获。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并会学,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组织教学才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使学生逐步学会这种学习方法呢?经过不断地尝试,我认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反馈交流、合理评价”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

“探究学习”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我要学”为核心目标,是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参与,全方位展示数学思维过程的一种学习方法,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方法,展现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解决方案的制定选择过程以及探究数学结论的发现、论证过程,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技巧,优化自己的学习行为。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了学习方法,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一、创设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创设情境,启发和激励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创设情境就是由师生共同去构建一个“认知平台”,以情境的创设,去激活学生探究学习。它要做到使学生有问题令人困惑,有悬疑引人思索,使学生带着困惑和悬疑兴致盎然地在不断观察、研究、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寻求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满足他们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求。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问题,促使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促进学习者卷入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促进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学生在讨论问题时的思维最活跃,也更能激起学生探索学习的愿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为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经常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创设情境。这些问题有些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有些是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可以来自生活,可以来自课本。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中,有的同学通过原有知识知道了直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时,同学们就提出: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这里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他们想提的问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需要,那就是急于想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正是在这种强烈欲望的驱使下,下面的探究活动才显得更具主动性和思考性。

有了明确的问题,学生就有了探究学习的目标,这种学习就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求,能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愿望,学生不在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探索过程,这样的探究就更有意义,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在游戏中,创设情境

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为教学所用,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开放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使教材走近学生,真正成为学生探索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挖掘学生身边蕴藏的许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游戏公平”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学则自己喜欢的游戏,并根据游戏的人数等条件设计对每个人都公平的游戏规则。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

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起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三)、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商不变的性质”在小学阶段是很重要的的内容,在教学中,学生常常会背,但不会灵活运用。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进行知识的巩固,加深学生对性质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在课上我给大家讲了下面这个故事:有一天,饲养员给一群小猴子分桃子,对小猴子们说:“我这有100个桃子,平均分给10只猴子”,小猴子们听了很不高兴,嫌给的桃子太少了。饲养员想了想又说:“给你们200个桃子,但要平均分给20只猴子。”这下猴子们高兴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都笑猴子太傻了。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老师巩固了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在轻松中对“商不变的性质”有了更深的印象和理解,为今后的运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获得思维方法。

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思维的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深入思考,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究中掌握学习知识的主动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叶圣陶指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探究学习方法”是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为实现某种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一些相对系统的学法和措施,它是由多种具体方法优化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化的学习方法体系。因此,在自主探索的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突出数学探究策略的指导,并逐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这些方法,为学生将来的探究和创造打下基础,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1、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探究。

数学教学是在观察、实验、推理之间寻求发展。将观察实验法引进数学课堂,把一人演示众人看的方式,变为人人参与实践、个个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使学

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在“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满足,创造的潜能得以发挥。

2、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探究与合作探究。

(1)、独立探究。对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引导学生个体独立探究,解决问题。例如:证明“三角形内角和180度”时,引导学生独立对新知进行探究。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发给每组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个,要求同学们通过撕拼、折叠、度量等方法独自操作,独立思考。从而证明自己的猜想。

(2)、合作探究。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学生独立探究遇到障碍或无法解决时,产生合作探究的愿望,进而实行群体合作。在合作探究交流合作中,个人可以得到启发,克服思维的障碍,开拓思路,促进思维创造性的发展。

例如:学习“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学生用不同长短的三条边组成三角形时,学生会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有的拼摆、有的记录。通过合作,将探究时的所有发现进行汇报,老师再进行引导小结。这样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应明确指出:尽量独立探究,当独立探究不能解决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独立探究与合作探究不是孤立的,学生在独立探索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合作,力求个更好的解决问题。总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只有更新观念,在教改中不断探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肥沃的土壤,学生探究学习的幼芽才能够茁壮成长,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在“探究学习”中交流。

探究学习离不开交流,课堂交流十分必要。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听的技能、说的技能、交往的技能、策略的技能。

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学生在这种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中得以不断打开自己的思路,反思自己的思路,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每个学生点点滴滴的思维火花成为

大家共享的资源,从而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气氛中。这种放松的状态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最便于学生再创造的状态。

三、实践运用,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 ,进而将现实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学习了小数四则运算的,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小数,通过学生在超市买东西的经验,让学生运用自己收集到的信息编出教师规定的应用题,并互相解决。学生们兴趣极高,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了游戏公平,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规则。这样一些开放性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替、循环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在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排斥包括接受式学习在内的其他学习方式。事实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使教师角色由过去的“台前”走到现在的“幕后”。只有安排好适当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由观众变为参与者。学生获得的知识是亲知,而不是闻知,是切身的感受,实质的理解,是可以凭此而参与科学探究的知识,而不仅是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因此,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

1:《新课程标准》

2:《新世纪中国教育文论》

数学探究需要探究性的教学设计 篇6

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探究来教学(teaching by enquiry),二是作为探究的科学(science as enquiry).前者说明教师应当用探究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当用探究活动展开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用探究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所见、所做、所思谈谈课堂教学中关于探究性教学设计的一些想法.

作 者:江建国 郭楚明 作者单位:江建国(浙江丽水学院附属高级中学,323000)

郭楚明(湖北浠水实验高中,438200)

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的设计 篇7

一、以调查为途径,使作业体现生活性

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或利用网络的优势,收集有关数学人物事迹、数学常识,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到的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气势。

家庭是孩子真实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可以加深对自己家庭的认识和热爱。如教学《时间》后,根据教学的内容,我设计了以下调查性作业。

1. 你平时在家锻炼身体吗?请你选择一项活动,具体做一做,记录一分钟内的次数(拍球、跳绳、跑步),或者在学习方面(写字、阅读、口算)。

2. 了解你们家庭成员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情。

3. 调查自己小组的同学每天睡多长时间。

在调查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了对一分钟的量感,而且感受到了节约时间的意义。

二、以动手为载体,使作业增强应用性

“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可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后,我设计了“做一个小小设计师”的作业:1.量出厨房的长和宽,算出每个房间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2. 调查地砖的价格,如果要在厨房铺地砖,计算需要准备多少资金;3.如果要在卧室四周贴上墙纸,共需要多少平方米的墙纸?

本次作业的评价要点是数据测量准确,解题思路清晰。通过这样的作业自然而然地使学生感悟到铺地砖、贴墙纸是和物体面积有联系的。

三、以探究为目的,使作业具有开放性

数学上有许多问题具有探究性,为了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发现意识和再创造能力,我设计一些具有探究、发现规律的习题,使学生从做传统模仿习题转化到对知识的研究上来。如在教学《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探究作业:用一根1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几个不同的边长为整厘米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周长一样吗?它们的面积怎样?分别填入下表。

根据以上的表格,我发现的规律是——。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下列问题:小明家打算用40米长的栅栏围成一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地用来养鸡,问鸡的活动范围最大是多少?

这样的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以培养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初探 篇8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的是主动参与,关注的是实现学生从“听数学”、“练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如下的策略,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一、创建问题情景,使学生想要去探究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确定思维的方向,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加足思维的“马力”。

小学数学课堂标准,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从而能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式表达出来,这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有时候不要把问题的结构设计的太全,条件不也不要太明显,必须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结合有关的经验才能解决问题,特别重视开发性练习的设计。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由学生的发言引出本节课需要讨论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自主地去探求新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刊数学的信心。

二、提倡自主学习,提高探究的积极性

“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让学生能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性,更是指教学过程是随学习内部矛盾展开,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活动和自我拓潜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往能力,充分拓展学生潜能。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1、超前学习。自主学习中的超前学习有别与以往的课前预习,以往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前简单地看一遍书,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但这些内容老师在课堂上,又要详细讲解,预习与不预习效果相同,并且预习增加了学习负担,所以,预习工作往往不能正常完成。而超前学习有这样几个方面:明確的学习目标、自学课本知识、做探索性或验证性小实验、达标检测。超前学习的目标,教师应在学生学习前公布,一般在前一课结束时告诉他们,使他们知道该学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培养什么能力,查阅什么资料。在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自学课本知识。如阅读全文,先粗读,后精读。粗读了解知识的概况,了解本节要学的物理概念、规律、定律公式。精读,是对全文仔细阅读,反复阅读,细心体会概念、规律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这是超前学习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2、课堂问题。教学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卡尔·岁杰斯认为,若要使人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活动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有关问题。所渭课堂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新旧知识融合重组和内化,获得比超前学习更积极、更深层次的体验。对教师而言,就是要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关键性的、共性的问题,以问导学,以问促学,多方位、多层次设问,使学生学得全而深,而不是将课本的知识再从头至尾认真阱解一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和理智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能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鼓励合作交流,激励学生共同探究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使学生在相互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能揭示知识规律或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发言要作分析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2、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能说的勇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并且能突出重点。

3、交流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4、策略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测量几种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一,通过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合作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使学生在测量、讨论中得到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是: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这次教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具有创造和探究的潜能,教师将知识的原始发现过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探究新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因势利导”就更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特点了。

四、重视评价体验,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学生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主动发展的动力和主动发展的能力。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发展:

首先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其次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爿策略有所体验,并自觉将学习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主动探究”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独立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策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认识、发现、改造和创新,真正使今天的学刊成为明天参与社会建设的强有力基础。

小学数学探究性 篇9

高中学生已具备小学、初中所学的基本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具有了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都应该而且可以实施研究性学习。

高中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大量存在着可以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素材,研究性学习贯穿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仅仅从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些环节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1.实践

1.1在“研究性学习课题”中实践研究性学习。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已经列入课程安排之中,依据《新大纲》的要求,“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以进入了高中数学教材。无论是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教学都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好的素材。对此,可按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办法和程序展开研究性学习,并进行认真的组织实施,总结评价。

比如,人教社最新出版的教材中几乎每一章后都安排了阅读材料或实习作业或研究性课题,其中阅读材料往往是对本章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做简要的介绍,并且给出了资料的来源,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做出一个详细的报告;实习作业往往给一种思路,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思路,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调查收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而研究性课题给出了研究内容,要求学生展开研究并得出结论。

1.2在新授课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在新授课教学中,师生主要依据一些教材和教辅。它们是教师教的根据,也是学生学的线索。但由于一些因素,这些教材总存在着发散与拓展之处或不完美之处,可在这些地方实施研究性学习。

如数列一章中对等差、等比数列的相关内容很明确,而对递推数列的相关知识并没有明确要求。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巩固等差、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更能学会变换、转化等思想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又如在学习“直线和圆”和“圆锥曲线”两章时,可以对平面向量在这两章的运用作研究性学习。

再如在学习“不等式”一章时,也可以对不等式的向量证法实施研究性学习。

通过对平面向量在后继部分的应用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体现平面向量的工具作用,更能体现平面向量与其他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新授课教学中,还可以在知识的发生、发展,概念的形成,例题及其解法的优化等方向展开研究性学习。

1.3在习题课、复习课、评讲课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开放性。在习题课、复习课、评讲课中,我们可以对题目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固定的问题。开放性问题具有发散性,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经验和能力水平上,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就解题的策略、问题的变式、问题的拓展、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等方向实施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设计者、问题解法优化的探索者、解题技巧的发现者,使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成为数学问题的主人。

探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探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夏胜利

陕西渭南临渭区下吉镇第一中学(714000)

创新教育价值观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播数学知识,培养解题能力,发展逻辑思维,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化学习所需的教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笔者认为应在探究性数学教学中努力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操作实践。去与同学分享探索的结果及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实现数学学习传统方式上的转变。

1启迪思维,在探索中构建新知

现代心里学家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已已有的经验主动的构建,在传授新知识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建构新的知识概念、法则、定律等。

例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先对学生说:“你想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吗”?那你就指出我们教室及你的周围那些是正方形?那些是长方形?然后让学生自己说说长方形和正方体的区别?让他们亲自用口说一说,有笔画一画,用手指一指。这样的探究过程,使学生思维没有限制,整个探究过程是自觉的、主动的、快乐的。学生不但学到了方法。还可以认识相关图形的特征,使学生在探究中构建新知。在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2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运用以有知识思考并解决数学问题。通过回顾、思考、运用使已有知识得到巩固和梳理,编排与组合。使知识的内在联系更加清晰,结构体系更加完整。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裎中。只起点拨引导作用。自主探索,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上。只要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就引导学生自己看,只要学生自己能说的,就鼓励学生大胆说,只要学生自己能够实践的,就制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例如: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我就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规律,由于学生已经学过把小数化成分数,并掌握了小数和除法的关系,所以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分数化成小数,将3/4、7/25、9/40、2/9、5/14(除不尽的保留3位小数),学生通过计算,产生疑问,为什么有的小数能化有限小数?(教学论文 )有的小数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取决于它的那一部分?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从中发现什么规律?问题的出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然后让学生主动的去观察、分析、比较、举例,努力去发现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到底存在什么规律。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经验去探究解决问题,并能理清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在探索学习中发展思维、锻炼能力

在探索活动中,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或学习内容,选择有效的探究方式、或读、或写、或查找资料,或摆一摆、画一画、议一议。促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得到增强。自学、读写、操作、表达、分析、判断等方面的能力训练得到提高。

例:在教“几何体”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粉笔盒、牙膏和、香皂盒、茶叶筒、乒乓球、茶杯等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自己收集的“几何体”先集中后分类,让他们探究各种几何体的特点,并试着给他们起名字。学生有的亲自用手摸几何体,有的像搭积木一样搭,有的在练习上画一画等等。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有情趣的表述。“我摸牙膏盒的.六个面都是平平的”,有的学生说;“茶叶筒上下两个面一样大,倒放在桌子上能滚动”。用笔画的同学则发现把文具盒放在纸上能画出长方形。进而明白了长方形和长方体的关系等等。在这些摸一摸、分一分、画一画、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探究意识不断增强。操作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来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数学教学中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被唤醒,知识被激活。他们可以触类旁通的领悟知识之间的关系与属性。

上一篇:林斤澜的春风读后感下一篇:2024台州市椒江区总工会公开招聘职业化工会工作者8名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