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自主探究(精选8篇)
小学数学的自主探究 篇1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探究性学习就是以素质教育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能引起学生思维冲突、激活探究欲望的学习情境,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的高效课堂。“激发好奇心―――创设问题情景―――实施‘趣’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
一、运用教材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学习兴趣,有助于点燃主动探究的思维火花。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多位“数”老师迅速正确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学生感到十分惊讶、新奇,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师趁机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揭开这个秘密,”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愿望、兴致和自主探究精神。
二、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创设情境式教学,使学生感到既熟悉有兴趣,教师又不用单纯利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直接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一)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例如,教学“圆周长计算公式时,首先提出问题“如何求圆的周长?”“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周长与直径是怎样的关系?”“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吗?”“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都是这样的倍数关系吗?”请同学们亲自动手量一量、算一算。这样让问题统领全课,学生兴味盎然热情高涨地进行探究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二)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提出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逻辑性和系统性是数学学科的主要特点,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而学习新知识时找准新旧知识的承接点实现知识的系统融合,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时,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梯形面积是怎样推导的`?圆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问题引领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方向积极探究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又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回忆计算“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接着问:“你会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吗?”怎样求?为什么这样求?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畅所欲言,在宽松的气氛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学习了新知,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构建了教师“导”、学生主动探究的高效特色课堂。
(三)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鼓励质疑、深化新知爱因斯坦曾强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在质疑探究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做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螺旋上升式学习过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先提出问题“在距离小明左脚3米的地方有一宝物,请同学们找出来。用你桌面上白纸上的红点代表小明的左脚,请你猜想宝物在什么地方?(屏幕出示画面)学生大胆猜想后,“师课件演示:以左脚所在的点为中心,直尺测量描出所有到此点为3米的点,描出的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密最后构成了一个圆,(课件演示)师:宝物在哪里?生:在圆上。圆心是什么?半径是什么?这时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宝物的位置就是一个圆?“宝物一定在以小明的左脚为圆心、以3米为半径的圆上吗?”“可能在空中吗?”老师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自觉的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另一方面很自然的将知识进行了拓展、深入,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强化了数学思想,同时拓展和丰富了自己的数学知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了铺垫。
三、实施“趣”教,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探究新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就是教师能抓住知识的趣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挖掘出知识的趣源;营造和谐、宽松、参与的课堂氛围,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并做到和谐统一。如《圆的认识》一课围绕“趣”字从“小明的宝物在哪里?”问题的提出到分析,最后得到解决,体现“趣”“新”“活”。辅之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入情入境,在这种轻松欢乐氛围中理解掌握了知识。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为有趣而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唤起学生对数学的钟情;让学生在情深趣浓的感知中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精彩、美妙,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总之,教学中要构建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为基础的特色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的自主探究 篇2
一、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入手
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为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堂打下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找到数学跟学生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去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探索数学真正的奥秘。
诸如,在教学《统计》这一板块内容时,可以在课前制作有关今年里约奥运会的PPT,作为情境导入,成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学习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兴趣高昂,主动参与到本章学习活动当中,一堂高效的数学课便应运而生了。它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一举两得。
又如,在教学《找规律》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着手,比如,让学生观察教室电灯的排列、桌椅的摆放或者裤子上的花纹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探寻身边事物的规律,抽象化的知识点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节知识点。
二、巧设悬念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究因子
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会设置一些引人入胜的悬念情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学《分数和小数互化》相关内容时,首先,数学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任意分数,判断黑板上的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经过查阅书本,草本笔算简化,加上思维判断,能够很自信地说出是否可以化作有限小数;但是,若数学教师只让学生盯着黑板,不查阅课本和笔算,学生很难马上判断出。这时,数学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老师就可以不通过笔算,直用眼睛看就可以判断其是否可转化为有限小数。”学生听后,学习热情马上被点燃,课堂马上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认真听教师讲解其中的知识规律。巧设悬念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提高教学成效。
三、教学内容拓展延伸,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当抓住课堂上的各种契机,引导进行拓展性学习,巧妙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章节内容时,首先,数学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已知长、宽的长方形,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判断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再将课前准备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演示如何比较两个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面积大小,让学生进行对照检验;接着问学生:同学们!不给你长和宽,只给你长方形的周长和长,你还能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吗?顺势进行拓展训练,学生学意高昂,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新知识的获取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耐心地探索、分析、交流、总结。这也跟数学的严密性、科学性有直接关系。因此,数学教师应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吸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数学教师应当创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受到知识氛围的熏陶,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优等生带动次等生,取长补短,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共同进步。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利用小组创建竞争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总之,一名新课程背景下的合格数学教师,必须能在课下认真研读数学教材,挖掘其中有价值的教学信息,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运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引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曹绍平.浅析自主探究式心理健康课堂教学[J].河池学院学报,2008(S2).
[2]干金海.小学数学体验学习之我见[J].吉林教育,2008(11).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探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学习兴趣
一、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数学,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数学学科在所有的小学学科中算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数学中抽象问题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很容易遇到问题就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借助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正是可以将数学知识通过色彩、声音和图像进行呈现。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与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其次,数学教师要注意教学语言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语言上要注意多以鼓励引导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谈讨论。学生表现好要直接肯定和赞美,而表现得不好时,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对学生进行批评,要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以及在批改作业中,经常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评语。这样,学生的自信心被调动起来,就会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乐意进行自主学习。
二、小组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有效平台
我们所说的自主探索学习,并不是仅仅指小学生独自进行数学学习,而是融入整个数学教学环境中,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共同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自主学习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很容易被压制。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缺失,这也不符合自主学习的全面性。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保证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发散思维,取长补短,對数学问题会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在小组合作中,通过分组,小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氛围轻松和谐。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凭借着自己的知识积累,发散思维,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主探索能力。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会学习的表现,是需要从小学就培养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将来深入学习其他课程具有很大的帮助。小学数学教师要运用教学的魅力,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学生塑造成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张志梦.高效课堂下的数学教学[J].小学教学新课标,2011(03).
小学数学的自主探究 篇4
一、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课改以来,我们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看来整个课改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课改虽然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但广大教师具体的教学实施还很不到位,特别是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彻底的改变。表现如下:1.我们的课堂依然是“教”的课堂而非“学”的课堂。教师的权威意识、主讲意识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学意识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态度上不放心,行动上不放手,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体,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始终处于强势地位,学生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这就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信心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训练,学习能力的增强,学习效果的提高。2.我们的课堂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还有失科学。课改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努力实现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但多年来转变不明显,取得的成就不突出,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学生的知识绝大多数还是教师传授的,不是主动学得的,这种状况亟待改进,我们要致力于变精细的讲授为科学的引导,变被动的传授为主动的探究,引导与探究应成为教与学的着眼点。3.我们的课堂依然注重于“学会”而非“会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我们都懂,但实际教学中我们重视的却是学生会没会,教的任务完成与否,至于学生会不会学,用多少时间学,用什么方式方法学都很难有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我们的课堂要变教是核心为学是核心,这仍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4.减负增效问题依然是课改的关键问题。
时下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再次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那种靠时间揉、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教与学的老做法一定要摒弃,代之以科学的导,有效地学才是教学的根本出路。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有益的影响,才能成为成功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此外,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从而培养其终生学习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才能成为真正成功而高效的课堂教学。
因此,我们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绥中县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生成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建立模型。
(三)巩固深化,解释应用,内化提高。
(四)总结回顾,整理评价,反思提升。
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体现的是教师的教是一种引领、指导,学会学不会,学好学不好,关键要看学生有没有学会学习,有没有自己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决定了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明白,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学习这件事,主要是看学生理解了多少,掌握了多少,而不是看老师讲得多么精彩。我们希望老师讲的精彩,但更要看重学生学的是否得法、高效。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教学是门艺术,它体现的是教师“教”的智慧;学习也是一门艺术,体现的是学生“学”的技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习的自由与权利、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艺术必须服务于学生,老师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运用智慧,才能让学生走得更远。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关键点就是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老师绝不要替代。
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提出来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再创造教学理论和问题解决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为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更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实际数学活动经验的操作、交流、反省等一系列的探究过程来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才能建立起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力,才能学好数学和提高数学能力。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2.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就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再创造教学理论
再创造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学习者基于个人的“数学现实”,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概括、归纳、类比“数学化”的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的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习者按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把前人已经创造的数学知识进行重新创造。当学生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时,他就能通过探究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创造能力。依据该理论建立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它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探索数学的活动,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状态,去发现和“再创造”知识。
4.问题解决理论
我们之所以要重视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一方面是因为数学问题的解决其实就是一个数学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问题;通过猜想、探求适当的结论或规律并给出解释或证明。另一方面是通过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依据这一理论,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特别重视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生成问题。本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教学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简明易懂,背景丰富,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创设情境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2)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3)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4)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5)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6)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知冲突;2.引导发现数学问题,明确自主探究方向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斯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及心理特点,将教材中抽象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身边熟知有趣的情境,并提出数学问题(探究的问题)。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新课伊始,教师可用简洁的语言或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注意不是教学目标)。然后提出明确的导学问题,即学习什么内容,注意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积极迅速提出问题。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建立模型。
1.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上一阶段提出的问题,借助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进行个体探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可以是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经过类比、分析、归纳等,得出初步结论。
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因
此,独立 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具体探究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提供探究材料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学生在探究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实物、学具、图片、统计数据、表格等)。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学生已知的基础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为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外部条件。体现探究过程积极有效的探究过程有赖于合适的、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依据知识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提出导学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总之,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给予暗示。
2.合作交流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说话时要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交往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策略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等等。)同时,教师要注意合作内容的选择,(如:辨析概念性问题的合作;发现知识性规律的合作;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合作。)
3.师生互动
经过充分的自学和讨论,学生对本节内容、重难点及解决重难点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还不能达到本节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对本节的重难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用准确而精炼的语言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清晰的网络,能熟练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但是讲解不可过多,仅仅针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应用比较广泛的问题进行讲析和强调,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指导。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易错易混点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数学课堂上一定要有讨论、有议论和必要的争论。还要有质疑,我们应该加强学生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一节课先学后讲或多学少讲可能要引起很多老师的担忧:时间这么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否真正理解?能否会应用?如果你不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情况,不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把握不住导学应注意的问题,你的担忧肯定要变成现实!师生互动这一环节是本教学模式的画龙点睛之举,是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知识点进一步纵横联系、知识深度应用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迅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显示出来的知识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程安排。
4、建立模型
建立模型是自主探究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最高目标。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合理启发、精当点拨,学生积极思维,多向交流,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进一步深化,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建构起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那么,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小学生年龄一般在8岁至15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路很容易被人影响。在教学中直接使用小组合作讨论方式,就很有可能会把一些可贵的、有创造性的观点抛弃,久而久之会给学生造成误导,认为掌握在多数人手中的就是真理,人云亦云,抹杀了创造性。
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究的发展。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对所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合作学习将无从谈起,(2)如果一味的采取合作讨论的方法,也会让许多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因为面对一个难题,必须凝神静思,甚至是冥思苦想,直至思考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才会有最深刻的印象,才能培养探索精神。而小组合作使得组内成员有可能失去这种探索的机会。学生的层次不同,那些反应快的学生总是先把看法说出来,使得稍稍迟钝的同学只有“恍然大悟”的份了。这就等于剥夺了一些学生思考和发现的机会。
(3)小组合作有时为许多懒惰的学生提供了避难所。他不用冥思苦想,因为同组人早就为他准备好了答案。长此以往,不免会让这部分学生养成投机取巧,坐享其成的不良习惯,学习积极性一落千丈。根据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合作学习不要过多,提倡在独学基础上的对学与群学,要在学生自主学习有困难,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采取合作学习,不要遇到问题就让学生合作学习。
(三)巩固深化,解释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本节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反馈。所以,教师提供的检测题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的搭配。这样学生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①立足课本,注意基础性②抓住重点,注意针对性③联系生活,注意应用性④动手操作,注意实践性⑤新颖有趣,注意趣味性⑥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⑦训练思维,注意开放性做好巩固练习这一环节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信息反馈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而不仅仅是在做巩固练习题时。应主要看学生学习情况,而不能满足于教师自我感觉讲得清楚、透彻。(2)反馈的信息除认知领域的内容外,也包括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内容。(3)采取的方式可以是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课堂学习气氛,也可以是通过回答、交谈、板演、实验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做达标检测题来获取大量的信息。教师绞尽脑汁备课,倾尽心智上课,如果不做检测题很难完全知道教学效果如何的。(4)应用提问的方法获取信息时,要防止两个“误区”:①避免用简单的是非题等来问学生。表面上看,这种提问有问有答,师生呼应及时,有一定学习气氛。但这种问法缺少深度和广度,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忽视了班级中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响亮的“是”、“对”应答声掩盖了那些没有弄懂的学生,教学反馈的可信度极差。因此,老师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反馈得到的信息就真实、全面多了。②不能只提问好的或举手要求回答的学生。这样收到的信息不全面,并且一部分学生被搁在一边,没受到触动,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就会失去兴趣。
小学数学的自主探究 篇5
绵竹清道学校:马时利
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题,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地实施,就要优化课堂教学,而优化课堂教学的关健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去自主探究。这种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体现了三个特点: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现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这种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教师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如在教学小数二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时,首先问:“再过几天是什么节日?”,“六一儿童节”,师生齐唱“六一歌”,引出布置六一联欢会会场场景图,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问: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出新课“找规律”,让孩子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二、呈现问题、启发诱导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就<<找规律>>一课来说吧,引出问题后,观察主题图,并提出问题“说说这些小花小旗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促进学生积极观察、思考,从而小组展开讨论,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三、自主探究、设疑质疑
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或由教师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或知识的关键处自我设疑挑战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合作探究、解惑释疑
组织小组学习:通常同桌或四人异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让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生生间的互补作用,为全体学生,尤其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
组际交流:对小组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运用分析、比较、讨论等方式进行集体交流,促进学生自我思考、积极交流、融会贯通,在各自得出的结论之间建立联系,以求得最佳的答案,并达成共识、得出结论;同时建立生生、师生之间多维互动的合作交流方式并充分发挥生生、师生之间互补作用。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自主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合作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要重视学生在相互交往中表现出的尊重、沟通、包容、成果分享、互补、竞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五、分层练习、内化知识
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除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以外,还起着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自主解题并自觉检验,鼓励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多变性和独创性,要特别关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关注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还就<<找规律>>这节课来说,小组讨论找到主题图规律后,教师就通过各种形式不同的练习,如:“做游戏”、“接着摆”、“有规律的掌声”、“表演一些有规律的动作”等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
六、深化练习、拓展引伸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最后我们仍以<<找规律>>一课为例,通过各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以后,再做一个游戏“比一比谁的手儿巧”。要求孩子们把一些花按规律贴在头饰上,把头饰戴上并说明按什么规律贴的,让他们都参与并展示成果。最后布置一个课后练习“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为妈妈设计一条项链”。让所有孩子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励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发展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任务后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积极而愉悦的情绪状态。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是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能促进思维活动,诱发更为主动地参与、更为积极地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成为一种持久的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
小学数学的自主探究 篇6
新川中心小学 李明朝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小学生学习数学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完成学习任务,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我谈对这种学习方式的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提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其次是教师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理念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数学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充分的提问时间,充分的解题时间,充分的讨论时间,充分的练习时间。学生懂的知识点,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模糊的知识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交流和比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不懂的知识点,教师要精讲。
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
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怎样使小学生积极主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课
小学数学大多数的课堂学习情景都适合于进行合作的、竞争的和个性化的学习。但是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见识少等方面的因素,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时,选准一个课题来作为合作学习的开端,然后逐渐和学生习惯这种“新”结构,进行交流与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学习小组的组建应考虑到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心理素质、年龄特点、智力状况、学习成绩、家庭情况、性别等各个方面。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组成做到好、中、差生相搭配。组内成员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各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后,优等生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和提高,学困生也得到启迪和帮助,使信息资源共享,成功喜悦共享。
3.提出研讨问题,明确有关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让课堂教学气氛热闹,同时,把握课堂教学的时间。因此教师要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使学生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
合作探索。首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学习,在教学新知时,针对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习的疑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共同解决突破,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4.分组研讨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合作探讨,不是一遇到问题,不管合适不适合,难易与否,都要学生合作讨论,造成学生没有兴趣参与讨论,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小组合作学习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的实际,抓住适当的时机,让小组研讨。其次,教师要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学生在小组内展开有序的讨论、合作实践、合作操作,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诱导,解难释疑,把握导航,及时进行调控,使各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思考成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5.全班交流评价,提高合作质量
全班交流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流程极为重要的环节,有效进行这一环节可使各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交流时间,小组讨论后,由发言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别人发言时,要集中精力细心听,并大胆发表补充意见或不同见解,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找出自己组与他人组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再适时进行点评,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潜能的发挥。
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尽可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教师要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编排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理念,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提炼要探究发现的教学素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鲜活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研究探索、形成解释、反思交流的探究过程,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和探究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探究 篇7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的倾向, 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 兴趣能促使人去探索新知识, 创造新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他们就会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学, 喜欢去学, 这就成功了一半。作为教师的我们, 要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 熟练掌握教材, 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备课, 不仅要备教材, 更要备学生, 教师对班内的每个学生的情况都要做到到心中有数,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讲课一定要生动、形象, 语言通俗易懂, 让学生容易接受。讲课时, 不能只顾自己在台上讲, 更要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 接受程度, 哪怕是表情变化, 都要时刻关注。因为无论是谁, 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并不是持久性的, 我们必须要变着花样地讲课,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不同的指导。讲课时要注意照顾全班学生, 不能太难, 成绩差的学生听不懂, 跟不上教师的进度;也不能太简单, 学习好的学生感觉没有意思而搞小动作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讲课要先易后难, 面面俱到, 既能满足成绩好的学生的欲望, 又能照顾成绩差的学生的情绪。课堂提问也要因人而异, 对学困生, 要挑简单的问题来提问, 让他们通过在课堂上正确地回答问题提升自己的信心, 找回自信。教师更要不失时机、及时地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 不断地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要善于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 因利势导, 培养进取心。这样, 学生很快会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生活, 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自主地学习, 再加上教师的耐心指导, 我想, 学生的数学成绩肯定会直线上升。
二、创造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 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在动力
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学生都想积极向上, 想当一名人见人爱的好学生。研究表明, 只有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之时, 他们才会以积极的态度和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并且还会奋力追赶比自己成绩好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 让学生也向教师一样登上讲台, 按自己的思路去给大家讲解, 当学生在讲解过程中遇到困难, 教师要及时点拨和启发。学生上完课后, 教师要示意学生热烈鼓掌, 教师更要给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这样, 学生就会感受到自己的成功, 深埋心底的自信也会被点燃, 从而对自己重新充满希望和信心。有了希望, 有了信心, 自然心情会无比轻松、愉悦, 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美好未来的欲望会被成功地激发出来, 从而形成无边强大的动力!有了动力, 被动的学习就会转变成自主的学习, 因为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得到了教师、学生的肯定和表扬, 学生的心情一定会激情澎湃, 对知识探索创造的欲望会得到最大的满足!
三、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健康完善的身心发展离不开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 因此, 一个和谐、健康、完善的班集体对学生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多给学生灌输积极向上、团结友爱、合作共赢的思想, 让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在班上都有主人翁的感觉, 没有鄙视, 没有压迫, 没有不公平, 创造一个人人平等, 人人爱我, 我爱人人的大集体、一个温暖的家庭。教师用自己细心的关怀去激励起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帮助学生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 让他们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有了健康的心理, 教师就要创设问题情境,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望的关节找突破口, 把学生引入到教师所提的问题上来, 从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思考的问题上来, 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能力,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给学生提出问题思考, 还可以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来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动手操作是一种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动态过程, 这个过程适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 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也能让学生集中精力, 集中注意力, 他能让学生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 发展思维、锻炼思维、开发智力, 愉快地获取数学知识和提高技能。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活动的和谐建构 篇8
[关键词]自主探究 和谐建构 试学 探学 活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73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良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有效的自主探究活动应该是“导”与“学”的统一。教师要注重因材施学,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诱导试学、引导探学以及开导活学,同时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导”与“学”和谐建构,以求共生。
一、因材施学,凸显探究的价值
“先学后教”是近年来各地课堂教学改革中践行较多的理念,近来听课中发现,一些教师对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认识有些偏颇,滥用自主探究活动。因材施学,凸显自主探究的价值,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选择一些具有知识基础、思考含量和应用价值的内容安排学生自主探究,寻求自主探究的和谐建构的价值。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等知识的基础,非常适合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真正内化所学知识。
二、诱导试学,处理试学的障碍
布鲁纳说过:“每个学生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与欲望,这种欲望与需要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经历一个试学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会遇到一些障碍,教师应该对这些障碍及时掌控并调整探究策略,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和谐建构导航。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转化”时,先让学生猜测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试学。教师仅站在讲台前等候学生的试学成果。有想法的学生寥寥无几。评课时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学生试学时教师应在学生中间巡查,发现试学障碍,可以进行问题式导学:你能把两个图形剪一剪、移一移,再比较吗?或是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通过这样递进的问题,使不同的学生在试学时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通过课堂学习,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引导探学,演绎探究的精彩
很多教师不愿意在自己的公开课上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原因主要有:耽误时间,课堂沉闷,课堂不易出彩。其实不然,一节好的探究课往往会看点多、有深度、有生成等等。因此在引导学生探学的过程中“收放和谐”就显得很重要了。教师要组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并适时介入,精讲点拨、归纳和示范,促进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生成。这是实现自主探究活动和谐建构的关键。
如,在研究圆的特征时,教材给出了4个问题:①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都相等吗?③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④圆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多少条对称轴?这几个问题对于学生自主探究并不算难,很多学生都能有正确的答案。怎样才能用更多、更合理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发现才是关键,这时教师精心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才可以使学生实现思维的碰撞,才能让学生彰显自己的个性,达到处处有彩。
四、开导活学,促进探究的提升
自主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各自的特点,设法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并找准生长点、延伸点、契入点,适时、开放、灵活、有梯度地设计探究内容,开放导学,拓展自主探究思维空间,促进探究的有效提升。
如“分类计数”就是一个非常适合学生开导活学的内容:将图中边长分别为3和4的正方体的表面刷上红色的漆,再将其分割成边长为1的小正方体。探求满足下面条件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规律。教师可根据下面的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边长为3、4、5、6的正方体中,三面、两面、一面有红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2)边长为4的正方体中,三面、两面、一面有红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3)分析上面问题的求解过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有的教师在组织上面的问题后就戛然而止,其实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继续引导探究,促进思维探究的提升。
总之,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和谐构建,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实现“导”与“学”的和谐共生。
【小学数学的自主探究】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的自主学习10-21
探究小学数学09-17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探究05-08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06-30
自主等待小学数学07-17
小学数学探究性07-01
小学数学之自主学习培训及措施的论文10-19
探究小学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教学07-02
关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