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等待小学数学(精选12篇)
自主等待小学数学 篇1
教育是慢的艺术。意思是说,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学会等待。因为教学内容有难易、学生思维水平有差异, 因此课堂教学需要适时的等待。
何时等待, 等待多久, 都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一般在学生需要思考、需要交流、需要操作、需要内化时, 教师应该耐心等待, 有时哪怕是十几秒钟的时间, 学生都有可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精彩。
一、等一等, 让学生先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总想让孩子快些回答问题, 他不管孩子怎么思考, 还要不要思考, 要的是立即说出答案并给他评价了事!”这句话显然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关注学生思考过程的重要性。当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 要有一个等待的时间, 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哪怕少数学生已经想出答案, 也要给其他学生思考的时间。当数学问题有多种解法需要择优时, 当学生理解某个问题有偏差需要纠正时, 教师都应该等待,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 就应该让他自己想。
【案例1】
新版教材把三年级上册的《有余数的除法》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 且新增了一道例6。
例6: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 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教师在抛出这一问题后, 学生先分析“知道了什么”, 此时已经有少部分学生想到了结果, 但多数学生还在酝酿中。
师:请小朋友们静静地思考, 并写下自己的解答方法。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主要用到画图、文字表示与列式解答这三种方法解决问题, 其中列除法算式解答的人最多, 约占半数, 用文字表示的人较少。因此教师在反馈时着重分析画图法与列除法算式这两种, 而且除法算式各部分含义又可与图对应。
通过展示部分学生的解答方法, 共同分析, 学生都能认识到用画图、文字表示的方法很形象, 容易理解, 但是如果小旗数量多就不适用了。从比较中不难看出列除法算式最简洁, 而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看余数。
本课是《有余数的除法》单元的最后一节新课, 问题的难度不大, 如果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多数学生都能正确解答, 差别只是方法的不同与做题速度的快慢。旧版的教材中, 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都是安排在练习中, 受时间的限制, 教师往往直接就请列除法算式的学生说一说解答思路, 其余学生听一听, 说一说, 对学困生而言较难理解并掌握。本案例中尽管在教师抛出这一问题后已有少数学生能直接解答, 但教师依然耐心地等一等, 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在反馈时沟通了每种方法之间的联系, 结合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让学生自主感受各种方法的优劣, 体会用除法解决问题最简洁。从图到算式之间有了过渡, 这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来说会有很大帮助。
二、等一等, 让学生先交流
课堂不应该只有教师的一家之言,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交流的机会。课堂上的交流当然不是毫无目的的谈天、闲聊, 而是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围绕教学主题及其相关问题, 在“是什么”“为什么”“如何解决”等方面, 相互之间所进行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认识活动过程及沟通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也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 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案例2】
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例2:有多少个圆点, 在数数的基础上, 教学1000以内数的组成, 进而教学读数和写数。还特别突出了数感的培养。整个例题分4个层次, 以下是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用计数单位“百”去圈 (数数) 的过程。
教学中, 教师先呈现点子图和问题, 学生感觉点子密而多, 这个数应该较大。学生估计比100多。接着请学生圈、数, 要求让人能一眼看清有多少个圆点。约三分之二学生的圈法如图1、图2, 约三分之一学生的圈法如图3。
教师在这里等一等, 安排了同桌互相交流圈法的活动。
师:先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圈的?有多少个圆点?
学生都很热烈地与同桌交流圈法。
在同桌间的交流结束后, 接着进行全班交流。
生1:我先一百一百地圈, 再十个十个地圈, 还剩下5个。一共有二百三十五个圆点。
师:有几个一百, 几个十和几个一呢?
生1:2个一百, 3个十和5个一。
生2:我也是先一百一百地圈, 再圈30, 剩下5个也圈起来。
生3:我是十个一圈, 剩下5个, 合起来也是二百三十五。
师:这三种圈 (数) 法, 每种都能正确地数出圆点的个数, 你们最喜欢哪种?为什么?
生4:我喜欢第一种圈法, 因为能一下子就看清有多少个圆点。
生5:我喜欢第二种圈法, 圈起来快, 看得清楚, 二百三十五个圆点。
大多数学生表示赞成。
师:刚才不少小朋友选择了第三种圈法, 现在为什么喜欢的人变少了?
生6:看过去眼睛很花, 一下子看不清有多少个, 还容易数错。
生7:圈的次数太多了, 我刚才就比别人数得慢很多。还是先一百一百地圈好。
在这个案例中, 例题第二层次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用计数单位“百”去圈 (数数) 的过程, 意在巩固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为学习数的组成做铺垫。学生在估计出比100多以后, 开始圈、数, 结果有人数得又对又快, 有人数得慢且错误多。教师为此特意安排两次交流。第一次是同桌交流怎样圈, 互相了解各自的圈法。这激起了学生的思考, 同桌的圈法与自己的相同还是不同, 他是怎样想的, 为全班交流、优化数法做好准备。第二次是全班交流怎样圈, 让学生体会当圆点个数多于100, 又不超过1000时, 用“计数单位“百”去圈 (数数) 的方法好。通过两次交流、比较, 突出了教学重点, 效果较理想。
三、等一等, 让学生先操作
皮亚杰曾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操作对小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数学的学习同样需要学生适时的动一动手。
【案例3】
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有趣的搭配”一课时, 教师安排了如下操作环节。
明明有5件衣服。黄衣、蓝衣两件上衣, 粉裙、蓝裤、紫裙三件下装。明明问:一件上衣配一件下装为一套, 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在学生理解题意后, 教师请学生思考并操作。
师:先想一想, 明明的衣服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再动一动手, 用学具摆一摆。
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同桌间交流后, 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来用教具进行演示。
生1:我先选择了一件黄衣, 分别和粉裙、蓝裤、紫裙三件下装搭配, 有3种搭配方法, 然后用蓝衣分别和三件下装搭配, 也有3种搭配方法。3+3=6, 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师:你问问小朋友们同不同意你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搭配方法?
生2:先选择一条粉裙和两件上衣搭配, 有2种搭配方法, 再选择一条蓝裤和两件上衣搭配, 也有2种搭配方法, 最后用剩下的一条紫裙和两件上衣搭配, 也有2种搭配方法。2+2+2=6。
师:先确定上装再选择下装, 或先确定下装再选择上装, 这两种搭配方法虽然顺序不一样, 但衣服搭配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都是6种, 有没有7种、5种的?你喜欢这两种搭配方法吗?这样搭配有什么好处?
生:只要我们按一定的顺序去搭配, 就不会遗漏, 也不会重复。
案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先思考明明的衣服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再动手用学具来摆一摆, 然后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解说, 每位学生都经历想、摆、说的过程。看似简单的内容, 学生经过思考、操作, 厘清思路, 先确定什么再确定什么, 理解能力弱的学生也找到了方法。同时为后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各种搭配方法记录下来做好铺垫。虽然费一些时间, 但思考、操作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经历了探索的过程, 学生在活动与思考的过程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知识。这是教师满堂讲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这样的等待显然是值得的。
四、等一等, 让学生先更正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答案, 不妨先等一等, 给学生有一个自行更正的过程, 让学生想一想, 试着自己改正错误, 找出错误的原因。
【案例4】
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 不少学生喜欢用 (长+宽) ×2这种方法计算周长, 因为计算方便, 但经常有学生会把小括号漏掉, 其实他们仍然先算长加宽的和, 只是觉得“ () ”加与不加都没关系。也就是学生对四则运算的顺序的理解还不到位。于是在碰到类似的判断题时——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它的周长是6+4×2——部分学生就会毫不犹豫地打“√”。
师先问打“√”的学生:你是怎样想的?
生1:先算6+4=10, 再乘2等于20。
教师没有马上否定这个学生的回答, 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请其他学生发表看法。
生2:这个算式应该先算4×2=8, 再算6+8=14。所以是错的。
不少学生赞同他的看法。
师:6+4×2算出的是什么?谁能试着用画图来解释?
生3:算出的是两条宽与一条长的和, 还少一条长, 6+4×2不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生4:要么给6+4添上括号, 要么再加6, 这个算式就对了。
学生表示理解。
案例中教师通过等一等, 把四则运算顺序渗透在长方形的周长教学中, 既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周长意义的理解, 又加深学生对“先算小括号里的”这一运算顺序的理解。可见, 在面对学生做错的题时, 等一等, 不仅能从中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资源, 且最终的效果, 较之直接讲评更是事半而功倍。
人的成熟和成长是个过程, 过程的快慢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教师就是要尊重这个差异, 学会等待, 给学生多一些自主探索的机会, 多一些与人合作交流的机会。当然教师在等待过程中也要注意把握适时、适度的原则。只有这样, 才能“等”出学生学习的乐趣, “等”出教师教学的精彩。
自主等待小学数学 篇2
1、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
要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首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教师的一举首,一投足,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真诚的微笑,都有可能激起学生求进的力量。其次,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其三,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
2、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我想,数学教学应该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一种倾向,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教给学生的是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灌输。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使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二、创设“开放型”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它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那么,什么是“开放”呢?《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开放,即解除禁令、限制、封锁等。”“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需要新思想的教学,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这是开放式教学必要条件。开放式数学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数学教学思想。
在创设“开放型”课堂教学环境时,我力求做到:
1、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有一定的开放度。
简单说教学就是“教学生会学”,一个好的开放的教学情景是一节课是否是开放式教学的必要条件。
如在教学“比多(少)求和”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材有这样一个例题:果园里有梨树1480棵,桃树比梨树少280棵。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我在教学此例时没有直接单一的引入例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来编出多个以最后“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采用开放性的编题引入,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认识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横向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解题规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训练了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获取新知的成功感。
2、设计“开放型”的训练题
在数学教学中,我精心构思以下四类情况的习题:
(1)答案不唯一。也就是一题有多个解答结果,而且大部分的题在解出不同结果的同时能总结出解题规律。例如,我在教学数的大小比较时出了这样一题:写出六个小于+3的数。学生写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是得出了相同的规律,那就是在数轴上+3左边的数。
(2)条件不唯一。学生通过对题目先从不同角度补上条件,然后解答。这种训练我在教学应用题时用的较多,如要求学生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三步计算应用题:“某电器厂今年四月份生产洗衣机240台,____,四、五月份共生产多少台?”此题条件的补充方法很多,我所要求的是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补充不同条件,解答出结果。这就体现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3)问题不唯一。也就是使学生在补充不同问题中,得出不同的解答。如:“一个运输队运送面粉,上午运走240袋,每袋50千克;下午运走480袋,每袋是50千克。”学生可以补上如下问题:这一天共运走了多少千克?下午比上午多运多少于克?下午运送的重量是上午的多少倍?下午比上午多运多少袋?
(4)解法不唯一。一道题思考的方法不一样,那么它的解题策略也就不一样。比如应用题可用算术解,也可用方程解,而同样是列方程解应用题,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的算式也不同。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等待与点拨艺术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艺术;等待;点拨;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5-0050-03
在数学课堂上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案中设计的任务,不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就急着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甚至在学生没有回答出问题的时候,没有经过耐心等待,就干脆自己把标准答案和盘托出。这种现象一方面影响了学习结果,学生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与消化,所获知识是一知半解的;另一方面严重忽略了过程性目标,抹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以生为本”的精神相违背。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采取了数学课堂上的等待与点拨教学策略。所谓等待,是指根据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恰当的地方给学生创设合适的活动时空,耐心地等待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所谓点拨,是指在“等待”时为了使学生的主体活动富有成效,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的主导作用,通过有效点拨使学生既能自主完成任务,又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因为课堂40分钟毕竟有限。教师的点拨既可以在等待之前,也可以在等待之中或之后,视具体情况而定。该教学策略的最大特点是既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两者实现辩证平衡。
下面从几个切入点谈谈数学课堂上的等待时机与相应的点拨策略。
一、在“了解起点”时等待——先听后教,先试后导
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数学教师在课前或上课伊始,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做一了解,弄清学生对所学新知知道的程度以及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只有弄清了学生头脑中的“原始资源”,才能找到新知教学的生长点。现代教学论提出了“找准起点并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的理念。为了找到学生真实的起点,教师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先对要学习的“课题”说说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或者让学生对例题试着做一做,教师则耐心地等待,在学生充分暴露头脑中的“原始资源”后,再采取有针对性的点拨引导措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拉开新知教学的帷幕。
例如,教学“分数乘分数”一课,教师开门见山地出示例题:一台碾米机每小时能碾米吨,小时能碾米多少吨?让学生先在本子上尝试列式计算,教师则巡视全班了解情况。经过一阵耐心地等待,教师发现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列出×或×的式子,而且多数学生已经得出“吨”的答案。教师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再次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算。大多数学生已能说出“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算法,但对“为什么要这样算”多数学生说不出来。教师的耐心等待,了解到了学生学习该块知识的真实起点:由于前面刚学习了“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学生已经能够自己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并拓展到“分数乘分数”中来,即算法对学生来说已经基本上会了,如果教学中还在算法上花大力气,学生既不感兴趣又浪费时间。于是教师就顺着学生的思路,将重心放在算理的点拨上,让学生去深究为什么×=。
二、在“自主探究”时等待——提纲引路,放得真心
数学课改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其中自主探究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其实学生天生就有探索的欲望,只不过被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给抹杀了。在数学学习中,并不是每节课都要学生探究,也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发现式来学习。但那些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感知和理解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探究任务,获得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双丰收。探究性学习是需要时间的,教师要耐心地等待学生的“观察——归纳”、“操作——感悟”、“猜想——验证”、“试验——发现”等活动的完成。为了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充分发挥点拨启发作用,此时的点拨任务除了探究时的巡视指导外,还体现在学生探究之前,精心设计“探究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引导下,在有限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探索性学习的任务。
例如,如学习“小数的性质”一课,教师让学生先猜想:怎样在一个小数上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生1说: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生2说:只有在一个小数的最后面(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才不变。面对学生的猜想,教师没有马上给出判断,而是提供材料和提纲,让学生自己展开验证性探究活动。探究材料:下列哪些小数和0.5相等?(0.50、0.05、0. 500、0.050、0.005)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探究提纲:①尝试给这些小数加上单位,先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等的分数,再化成低级单位的名数去比较大小;②试一试用折纸的方法表示出这些小数,再通过重叠去比较它们的大小。经过教师的耐心等待和巡视指导,学生终于发现了这些小数都在小数点后面添了0,但只有在小数的末尾(最后面)添上0时,小数的大小才不变,从而自己发现了小数性质的本质特征,推翻了原先不正确的猜想。
三、在“合作交流”时等待——畅所欲言,相机引领
合作交流也是数学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通过合作交流,一方面集思广益,通过相互启发使学习成果多样化;另一方面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弥补全班交流时只有少数人发言的不足,使每个人的数学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因此,教师要仔细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每节课选择1~2个有讨论价值的素材,让学生展开四人小组或同桌之间的合作交流。在交流的时候,教师要耐心等待,不能为了摆形式,学生还未充分说开就匆忙地收场进入下一个环节,而应让学生畅所欲言,给他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机会和时间,而教师可以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小组讨论并相机点拨。
例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教师选择了一道有讨论价值的题目,用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大长方体,有几种摆法,哪一种表面积最小?让学生先独立地用学具、画图、计算等方法探索,然后展开四人小组的讨论与交流,教师参与了小组的讨论。其中有一组,生1说:我摆出4种不同的长方体,如果再摆只是方向不同,实际上是同样的长方体;生2说:我是用画图的方法,最多也只能画出4种不同的长方体;生3说:我是用计算的方法的,我想无论怎样摆体积都是相等的,因此只要把12写成3个整数相乘就可以了,12=2×6×1,12=2×3×2,12=3×4×1,12=1×12×1,也是4种。此时教师点拨道:怎样写算式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生4说:按长宽高从小到大排,12=1×1×12,12=1×2×6,12=1×3×4,12=2×2×3。教师又追问:从4种摆法的表面积大小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计算和讨论,发现长宽高越接近时,表面积越小。教师的耐心等待和及时引领,等来了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多元成果。
四、在“出现错误”时等待——延迟评价,因势利导
在数学课上,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不少教师总是很快地将他的回答打断,做出对错评价,并叫其他同学或教师自己给予及时的纠正。从表面看,这似乎是为了减少错误痕迹在学生头脑中停留的时间。但仔细思考会发现这样做的后果:一方面没有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很可能产生误解,使学生以后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暴露思维过程,不利于弄清出错的原因,使纠正错误浮于表面,教训不够深刻。因此,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等一等,延迟评价,耐心地等待学生讲讲他的想法,等待学生把思考问题的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对已有的结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以获得新的认识。同时加上教师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深刻地反思错误。
例如,学习“百分数问题”时,有一道题:王师傅生产一批零件,抽取50个进行检验,合格率为47%,照这样情况,如果抽取100个,合格率可能是( )。A.94%;B.47%。不少学生选择了A,老师没有马上纠正,而是耐心地让学生说说想法,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抽取的总数翻了两倍,合格率当然也跟着扩大了两倍。”教师还是没有立即给出评价,而是出了一道学生身边的题目:“淘气做了50道题目,正确率为50%,照这样算,如果他做100道题,你认为正确率可能是多少?如果做150道呢?”学生经过反思,发现自己错误得如此可笑。教师耐心地等待,弄清了学生的真实想法,而将错就错的因势点拨,使学生对错误有了深刻地反省。
五、在“质疑问难”时等待——暴露思维,适时点拨
数学新课改非常注重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认为质疑问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因为疑问是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有疑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发问、大胆质疑。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和表达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教师要耐心地等待,一旦学生有问题提出了,则要仔细地倾听,如果发现该问题有展开的价值,要将该问题作为后续教学的内容,运用追问等手段,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并进行适时点拨,将他们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例如,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时,有一道题目:3.6÷0.4+6.4÷0.4,大部分学生用常规的方法做出了答案,其中有少部分学生用“(3.6+6.4)÷0.4”来计算,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除法里有没有分配律?教师觉得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化认识除法运算的好素材,于是放慢教学节奏,腾出时间让学生专门去探讨这个问题。先出示“4.8÷0.6+4.8÷0.4”让学生用两种方法来计算,学生很快发现了“4.8÷(0.6+0.4)”的做法是错误的,教师继续追问:在除法里,只有什么条件下才可以进行“分配”?学生又展开了讨论,通过正反辨析,深刻地认识了除法计算中的规律。教师的等待,使学生获得了非预设的生成。
六、在“反思总结”时等待——回顾梳理,提炼升华
当一节新知学习任务将要结束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展开总结与反思。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只有学会反思,学生才能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自觉管理、调控自己的学习,不断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对所学新知意义建构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在每节课、每段知识学习结束前,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反思总结时间,耐心地等待他们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提炼概括、反思升华,进而完善认知结构。
例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在将要下课时,教师让学生对今天的学习活动展开回顾与梳理。为了提高反思效率,教师进行思路点拨:从“我们是怎样来探索分数中这一奇妙的性质的”、“在探索过程中哪些经验教训可以总结”、“分数基本性质中有哪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等方面进行提炼。经过等待,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学习感受,生1说:我们是先猜想分子和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然后再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我觉得“猜想——验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生2说:我开始猜想分子和分母都加上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可能会不变,后来经过验证发现我的猜想是错误的,我要吸取这个教训;生3说:我觉得性质中的“同时”、“相同”这些关键词很重要,我们要好好理解;生4说:我发现分数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道理上是一样的,我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能推出另一个。短短的几分钟反思,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升华。
自主等待小学数学 篇4
1.在问题处等待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都存在着差异, 所以每个学生对问题思考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教师在抛出问题后, 要学会等待, 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即使有少部分学生很快就有了答案, 教师也要示意其等一等, 使所有学生都有时间对问题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深入地思考。
在教学“找规律填数:1, 4, 9, 16 () , () ”时, 题目出示以后, 教师让所有学生先独立地、静静地思考, 大约2 分钟以后, 才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 结果学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思考方法:生1:“从左边起, 每个数依次增加3, 增加5, 增加7, 因此可以推出接下来应该增加9, 增加11, 所以后面的括号里分别填25 和36。”生2:“从左边起, 第一个数是1, 第二个数是4, 第三个数是9, 第四个数是16, 接下来第五个是应该是25, 第六个数应该是36, 它们是第几个数, 就是几的平方。”教师追问:“你们听懂他的意思了吗?按这样推下去, 如果是第n个数应该是多少呢?学生齐声说:“n的平方。”
以上学生的发言之所以能这样出彩, 无疑是源于那段深入的思考。正是那“静静的几分钟”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才使学生的思维与见解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从而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
2.在交流处等待
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交流时, 教师要学会等待,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令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在教学应用题时, 出示题目:“一家汽修厂要生产3200 个零件, 由A车间单独生产需要10 天完成, 由B车间单独生产需要8 天完成。现在先由A车间单独生产5 天, 剩下的由B车单独间生产, 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任务?”教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 生1:“ (3200—3200÷10×5) ÷ (3200÷8) =4 (天) 。”生2:“8÷2=4 (天) 。”听了学生2 的解法, 很多学生流露出满脸的疑惑。教师惊奇地说:“你的方法很独特, 说说你的想法?”他说:“由A车间单独生产需要10 天能完成, B车间单独完成全部任务要8 天, 先由A车间单独生产5 天刚好完成总数的一半, 因此B车间完成总数的一半所用的时间应该是它所需要的总时间的一半, 即8÷2=4 (天) 。”还没等到教师对他的精彩发言做出评价, 此时, 教室里已经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3.在操作处等待
操作活动是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 通过操作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便于学生很好地构建知识。但是在学生操作时教师要学会等待, 能给学生一个独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深入。
在教学“34-18 退位减法”时, 让两个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来拨一拨, 了解算理。结果两个学生选用了计数器和小棒两种不同的学具来操作。交流展示时, 教师问:“两位同学选用的学具虽然不一样, 但他们在操作时有一步却是相同的, 请你们仔细观察, 看谁能发现?”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发现两次操作都有一个“换”的动作:即一个同学把十位上的1 颗算珠换成个位上的10 颗珠子, 另一个同学把一捆小棒换成10 根小棒。教师继续问道:“他们为什么都要换?”此时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 从而促使学生对“退一作十”进行深入地思考, 把学生的思维由表象引向深入,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目的, 使学生通过独立操作, 在自主探究中理解算理。
4.在错误处等待
学生学习出错是难免的, 教师应该让学生的错误在充分暴露后, 给予他们进行深入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对错误进行反思, 去认识错误, 寻找到错误的根源。这样就能使错误作为反面资源在教学上得以充分的利用, 并体现其潜在的价值。
在教学“16×125”时, 有一位学生是这样计算:16×125=2×125+8×125=1250, 教室出现一片喧哗声。此时教师没有立即评价而顺势说:“我们来看哪位同学有一双聪明的慧眼, 看看他的计算是对还是错。”学生兴趣高涨, 发言精彩纷呈。学生1:“他错在受平时经常做的乘法分配律的题目影响, 把 (2×8) ×125, 当成了 (2+8) ×125。”学生2:“不能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 只能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来计算。”学生3:“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中, 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 出现了好几种解法: ① 16 ×125 =2 × (8 ×125) =2 ×1000=2000;②16×125 =8× (2×125) =8×250=2000;③ 16 ×125 =4 × (4 ×125) =4 ×500 =2000; ④ 16 ×125 =20 ×125—4 ×125 =2500-500=2000; ⑤ 16 ×125 = (4 ×25) × (4 ×5) =100×20 =2000。 这样, 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 教师再给予学生观察反思的时间, 不但能使回答错误的学生找到自己错误的根源, 而且还能使其余学生在纠错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等待是一种期望、是一种鼓励, 也是一种课堂艺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多一些等待, 就能给学生多一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就会多一些探究经历和体会, 多一些对问题的思考, 多一些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多一些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让等待之花在每一节数学课堂教学中绽放。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多一些等待, 就能给学生多一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就会多一些探究经历和体会, 多一些对问题的思考, 多一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 多一些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探究 篇5
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模式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要讲解员,学生只能充当听众的角色,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给出练习,学生负责完成等教学模式长期禁锢着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新课程下,教学课堂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转变为学习的引路人,组织小组合作开展数学探究活动。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无法完全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还处于单调、枯燥乏味的境况,学生被学习奴役着,在各种数学题海中奋笔疾书,但却培养不出对数学的感情,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主动进行数学学习的意识,数学思维模式得不到建立,数学能力得不到培养等,这些能力无法伴随数学学习逐步深入而发展。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注重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在新时期下,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是十分重要的。
2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必要性
2.1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追求学生全面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在课堂学习中,掌握的知识量大小是次要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等才是重要的。这些能力的形成,能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奠定结实的基础。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还需要将眼光放长远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正确引导,循循善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课堂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机会。
2.2凸显课程改革本质
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与和阐述的活动,而是课堂参与者共同探究与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习技能和促进正确价值观形成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科学与创新精神形成。它不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而是通过猜想、验证中理解和掌握公式。新课标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要求,因而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给予学生充分学习和思考时间,促进小组合作的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样才能将新课改的目标落到实处。
2.3减轻教师教学负担
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将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进行总结,形成自己的智慧。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生怕学生出错,紧紧跟随,一有错误立马纠正,这样不仅加重教师负担,还剥夺了学生的思考。自主学习课堂的出现,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需要在在关键点与困惑处给予提示,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总结,这样不仅有利于减轻教师课业负担,还能提升学生独立学习数学的能力。
3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主要方法
3.1让学
“让学”简言之,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让学”。“让学能够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渴望激发出来,让学生自己把握课堂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唤醒自己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三角形”时,设计如下教学步骤。一是读,即阅读教材三角形的内容;二是摆,运用不同长度的木棒摆出不同的三角形;三是标,标出摆放的三角形的各边长;四是找,寻找摆放的三角形的规律;五是答,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的自学步骤,明确学习目标,给出学习内容,让学生动手,并留足时间给学生总结规律,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能够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3.2导学
在以学为主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观察每个学生,进而组织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互动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数学经验。例如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时,首先以两个小朋友分享一条旺旺碎冰冰的广告播放导入,引导学生探讨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多少,并思考为什么用二分之一表示,揭示一份东西分成两份,每一份即用二分之一表示,其次,带领学生研究分数的写法,通过讨论,明确横线上写1,横线下写2,并弄清这样的写法与意义的关系。通过这样有趣的导入,是学生的视野得到刺激,进而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拓展,内涵得到积累
3.3评学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为了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的评学活动,能够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评学”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学习的评价”,另一种是“为学习的评价”,前者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容易造成学生失败后的恐惧情绪。后者则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知识掌握与情感、态度、学习习惯以及价值观共时培养,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对成功的渴望。自主学习课堂以“为学习的评价”为主,追求学生的数学个性与潜能发展,给予他们自主思考的空间,尊重他们的思考结果,目的是为了激发他们存在的数学潜能。运用这样的学习评价方式,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激励,在数学道路上不断进行探究与创新。
4结语
自主性课堂注重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让课堂更有活力,强调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注重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学”,教师成为引导者,把学习时间留给学生,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可见,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自主性学习课堂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李茂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经开区许家庄小学
看过“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探究”的还看了:
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 篇6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知识如果是在一种带着非常大的兴趣的心态下,那么学习就会非常积极,学习所得到的知识,理解得会非常深刻全面,记忆的时间会非常长久。毋庸讳言,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倡了很长时间,但是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是老样子,依然是采用自己原来已经非常习惯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其原因是思想上虽然已经对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有所了解,但是理解得不正确、不深刻,不愿意去实践,因为觉得用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方法,准备教学过程太麻烦,还用原来的旧方法,拿起书本就讲课,感觉省事省时间。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对贯彻新教育理念是非常不利的,他会阻挡教育改革的进程。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小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高涨,其一的决定因素是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如果在一个真正能做到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当中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有提高,相反,在一个教师说了算的“一言堂”的环境当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本就提不起来。所以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相当大的。教师要从思想深处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人,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来。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无数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了一次成功的体验,就会有继续体验成功的愿望。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对学生的一点点成功也要予以积极地赞许,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多看到学生的优点,尽量忽略学生的缺点,使学生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从而树立自己能学好的信心。而且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班级的学生的性格特点、成绩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决策。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我就问同学们:“谁能写出大于1/3,小于1/2的最简分数?”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就说:“老师我认为,3和2之间没有其他的数,所以找不出你所说的分数。”我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地答复,而是对他进行了表扬,表扬他敢于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的勇气。学生坐下后,又想了一会,终于得出正确的答案。相反如果开始的时候,我就说:“你说得不对,坐下吧!”这就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那么,下一次这个学生肯定不会再举手回答问题了。这同时也就毁灭了一个学生的学习愿望。
二、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兴趣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调动手、眼、脑等多种器官积极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所提高,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当中。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原来多数教师都是在讲堂上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学生在下边观看,根本就没有参与的机会,这样得到的知识理解水平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操作用的物品:沙子,用硬纸板做的圆锥一个,用硬纸板做的等底等高的圆柱一个。上课后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亲自动手,用圆锥装满沙子倒入圆柱内,看几次可以倒满。经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很快得出结论:只需要三次就可以倒满。教师可以再进行引导:这说明了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因为已经做过了实验,所以会非常清楚地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进而很轻松地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敢于质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种良好习惯。正因为对问题有了疑问,并且敢于提出来,从而主动求证疑问的答案,才对知识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所以说,质疑是一切获得知识的方式的基础。没有质疑就没有进步,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疑问,教师也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能力,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如果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找不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再进行指点、引导,帮助学生经过思考之后找出问题的答案。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事实证明,往往什么问题都是教师帮着解决的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就不强,一旦遇到难题之后,就会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去解决。而那些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遇到问题之后,经常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所提出的解决方法都有其独特之处,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而这正是学习数学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四、因材施教,分层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一个人在生活当中是需要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的,只有有了成功的体验才会有继续努力的勇气和愿望。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所以不能经常让学生在失败的阴影当中学习,那就会使学生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在一个班集体当中,学生的成绩不同,性格不同,对问题的领悟能力不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所以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不断给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成功体验,这样会大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要求,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愿望,获得成功的体验。
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 篇7
众所周知, 学生学习知识如果是在一种带着非常大的兴趣的心态下, 那么学习就会非常积极, 学习所得到的知识, 理解得会非常深刻全面, 记忆的时间会非常长久。毋庸讳言,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倡了很长时间, 但是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 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是老样子, 依然是采用自己原来已经非常习惯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其原因是思想上虽然已经对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有所了解, 但是理解得不正确、不深刻, 不愿意去实践, 因为觉得用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方法, 准备教学过程太麻烦, 还用原来的旧方法, 拿起书本就讲课, 感觉省事省时间。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 对贯彻新教育理念是非常不利的, 他会阻挡教育改革的进程。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小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高涨, 其一的决定因素是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 如果在一个真正能做到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当中的时候,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有提高, 相反, 在一个教师说了算的“一言堂”的环境当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本就提不起来。所以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环境, 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相当大的。教师要从思想深处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人,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使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来。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无数的经验告诉我们, 一个人只要有了一次成功的体验, 就会有继续体验成功的愿望。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多表扬, 少批评, 对学生的一点点成功也要予以积极地赞许, 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多看到学生的优点, 尽量忽略学生的缺点, 使学生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 从而树立自己能学好的信心。而且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班级的学生的性格特点、成绩情况,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决策。
比如,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 我就问同学们:“谁能写出大于1/3, 小于1/2的最简分数?”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就说:“老师我认为, 3和2之间没有其他的数, 所以找不出你所说的分数。”我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地答复, 而是对他进行了表扬, 表扬他敢于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的勇气。学生坐下后, 又想了一会, 终于得出正确的答案。相反如果开始的时候, 我就说:“你说得不对, 坐下吧!”这就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那么, 下一次这个学生肯定不会再举手回答问题了。这同时也就毁灭了一个学生的学习愿望。
二、注重实际操作,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兴趣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获得情感体验, 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 需要学生调动手、眼、脑等多种器官积极参与,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所提高, 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当中。比如,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原来多数教师都是在讲堂上一边操作一边讲解, 学生在下边观看, 根本就没有参与的机会, 这样得到的知识理解水平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操作用的物品:沙子, 用硬纸板做的圆锥一个, 用硬纸板做的等底等高的圆柱一个。上课后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 亲自动手, 用圆锥装满沙子倒入圆柱内, 看几次可以倒满。经过实际操作, 学生会很快得出结论:只需要三次就可以倒满。教师可以再进行引导:这说明了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因为已经做过了实验, 所以会非常清楚地得出结论, 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进而很轻松地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三、鼓励质疑,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敢于质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种良好习惯。正因为对问题有了疑问, 并且敢于提出来, 从而主动求证疑问的答案, 才对知识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所以说, 质疑是一切获得知识的方式的基础。没有质疑就没有进步, 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疑问, 教师也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而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能力, 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如果学生经过努力, 仍然找不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再进行指点、引导, 帮助学生经过思考之后找出问题的答案。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事实证明, 往往什么问题都是教师帮着解决的学生, 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就不强, 一旦遇到难题之后, 就会束手无策, 不知如何去解决。而那些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 遇到问题之后, 经常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 所提出的解决方法都有其独特之处, 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而这正是学习数学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四、因材施教, 分层指导,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一个人在生活当中是需要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的, 只有有了成功的体验才会有继续努力的勇气和愿望。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所以不能经常让学生在失败的阴影当中学习, 那就会使学生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在一个班集体当中, 学生的成绩不同, 性格不同, 对问题的领悟能力不同,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 所以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 不断给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成功体验, 这样会大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要求, 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愿望, 获得成功的体验。
农村小学“自主数学课堂”实践 篇8
一、导入教学
引入教学的做法丰富多样、千变万化, 面对新课程改革, 引入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长期以来, 教师的教学活动一般是先复习, 再引入新课。但这样做学生会喜欢吗?如果学生认为知识已经掌握, 那就是浪费时间了。因此, 不拘一格、别开生面地引入知识点, 这是我们在课堂改革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教学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 但是如果问题设计不当, 也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因此,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往往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的性质”的时候, 先在黑板写出1、10、100的3个数字, 然后让学生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 学生显然能马上说出来。教师问:“你能使它们相等吗?”学生停住了, 急速思考, 出现了1米=10分米=100厘米, 1元=10角=100分等。教师继续问:“如果不添上单位, 能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发现1=1.0=1.00。这时候, 学生会猜测:是不是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 它的大小都不变呢?如果这时教师要求他们证明一下, 学生探究的热情就更高了。
二、组织教学
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数学课堂不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授受, 而是以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理论的精辟观点之一。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由过去的“主体”转变为现在的“主导”, 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导者。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寻求知识、获得知识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激励原则, 想办法找学生的闪光点, 变换角度, 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体验到愉快, 品尝到成功, 享受到尊重。比如, 我在教学第六册《数学》中“森林旅游”这部分内容时, 尝试让学生在玩中学, 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 一组扮演售货员, 一组扮演旅游的孩子, 联系课文中的问题, 开展“森林旅游”活动。一组提出问题, 一组解决问题, 下一个景点再进行角色的互换, 看哪个组的同学回答得快, 任务完成得好。教学效果让我比较满意, 不但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而且孩子们的热情非常高, 憋足了劲地参与比赛, 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实践了“在活动中学”的新教育理念。
三、监控教学
1. 改变课堂制度。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教学进度如何?学生学得怎么样?课堂的学习氛围你满意吗?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我们仍然使用传统的课堂制度显然是不行的。虽然制度是为了约束学生, 规范课堂, 但是学生乐意接受吗?因此, 通过讨论, 让学生适当参与制定的课堂制度, 学生是能自觉执行的。比如有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 他不专心听讲, 行吗?学生为了证明结论而离开座位去测量、去搜集资料, 甚至动用先进的教学设备, 行吗?完全行的!只要学生是去完善自己, 只要这个学生的行为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 只要这个学生懂得使用教学设备, 只要教师适度配合, 为什么不行?所以, 让学生适当参与课堂管理是规范课堂环境的重要举措。
2. 建立监督机制。
每个学习小组都设立一名督导, 负责检查组员的学习和纪律情况, 发现组员有开小差或违规现象, 要及时提醒, 尽量把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每个组员轮流记录课堂表现, 周五评价, 评价分为自评、他评和小组评, 教师再根据组长汇报进行表扬, 提出建议, 加以改正。
3. 引导学习过程。
教师应不断扫视课堂, 知道课堂里正在发生什么, 尽早准确地发现学生不恰当的行为。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教师要设法把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作为课堂教学的监控者, 教师要及时消灭学生不良行为的苗头和积极纠正不恰当的行为, 不但要做到顾全大局, 而且不能顾此失彼。
4. 建立成长记录袋。
为了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 有必要建立“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不但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而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强调学生的情感、心理品质能健康、和谐地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是学生个体的主动行为。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多因素参与,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主动探索与发展, 形成积极的效能感。
四、反思教学
记得是一次公开课, 我执教“认识面积”一课, 学生认识了面积后, 我组织学生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我左右手各握一个长方形, 特意把两手分得很开, 在学生很快说出左手长方形比右手长方形的面积大时 (答案是正确的) , 我加重语气问:还有不同意见吗?在教师的“启发”下, 终于有学生说:右手的长方形比左手的面积大。于是, 教师提出:既然大家不能很快地观察得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 那我们就借用工具来比一比。在探索的过程中, 4人小组中每人拿出各自的材料, 很快得出了比较的方法。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中要让“自主性学习活动”面向全体, 必须有不同于其他学习活动的做法:首先学生个体带着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进入小组;小组合作交流后有必要对出现的各种方法进行反思、归纳、整理;全班交流时, 要面向全体学生及应知应会知识点;教学应该确定一个合适的顺序,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在学习活动的组织过程中, 如果能坚持这么做, 势必会影响和带动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整体提高, 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
五、改进教学
1. 合理制订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订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制订时一般应考虑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数学基础知识;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可以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方法, 培养哪些能力;应该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提出的目标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要明确、具体, 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恰当,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做到既面向全体, 又能区别对待, 使各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2. 科学处理教材内容。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 有关“数与代数”的教学要重视算理, 不能以背诵法则代替算理;加强估算, 在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 提倡算法多样化, 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要加强实践操作, 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数据处理的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 初步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影响, 逐步形成统计观念;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 应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力求做到题意清、思路明、策略好。
3. 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
新知识的教学, 教师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出发,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整个教学活动要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为学生提供更多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领会数学思想与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4. 重视学习评价。
评价的主体要多元, 方式要多样。在学习评价活动中, 可以采用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这种评价活动本身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方式可以采用书面考试、口试、课堂提问、作业分析、课后访谈、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每种评价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教师应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适当选择, 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反映学生的进步历程。评价结果的呈现要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评价要多采用鼓励性语言,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 篇9
一、自主学习要依靠师生的互动
自主学习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学生的个体行为, 它更是在生生、师生相互配合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课堂上出现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 而且可以拥有更多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 同时拥有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时间和空间。
案例1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多数学生都认为:边越长, 角就越大。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让学生利用“角度演示器”演示以下几种情况: (1) 边长的角大, 边短的角小; (2) 边的长短不同, 而角的大小相等; (3) 边长的角反而小, 边短的角反而大。随后让学生根据“角度演示器”的演示结果进行讨论, 在互动过程中学生很快就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并没有关系。这样, 教师既抓住重点知识, 又把时间还给了学生, 学生记忆深刻。
教学互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提高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 可以通过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感性认识。
案例2 在教学“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几个长度单位时, 笔者考虑到这些知识跟学生平时的生活联系较少, 于是就创设情境,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所喜欢物体的长度。笔者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尺子发给学生, 告诉学生可以在教室里量一量自己感兴趣的物体的长度, 并把量得的数据记下来向大家汇报。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 学生纷纷表示不会量, 不会记。于是, 笔者就引导学生讨论怎样量和怎样记的问题。在讨论中, 学生自然而然就掌握了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和测量的方法。学生自由组合, 拿着尺子和记录本在教室里测量并记录。待学生测量完后, 笔者又组织学生交流、总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自主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最明显标志, 就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上, 学生“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这是充满活力的具体体现。在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在辩论交流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写写画画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与个性。
案例3 在二年级“9的乘法口诀”中, 笔者并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 而是让他们伸出双手, 张开十个手指, 从左开始, 弯曲第一个手指, 表示“一九得九”;弯曲第二个手指, 表示二九, 前面是十位, 有1个手指, 表示一个十, 后面是个位, 有8个手指, 表示八, 连起来表示“二九一十八”;弯曲第三个手指, 表示三九, 前面有两个手指, 表示二十, 后面有七个手指, 表示七, 连起来表示“三九二十七”……弯曲第9个手指, 前面有8个手指, 表示八十, 后面有1个手指, 表示一, 连起来表示“九九八十一”。
学生兴趣高涨, 十分兴奋, 都积极投入到游戏中, 而且记忆速度很快, 在游戏中充分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和感悟。相对其他学科来讲, 数学学习显得比较抽象, 导致许多学生不喜欢数学或学不好数学。所以, 在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中, 应该让学生多一些实践操作的机会, 让他们在亲自实践操作过程中感悟数理, 深入理解,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数学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操作实践既可以为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又可以实现知识的内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操作实践还能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的情感, 这对于学好数学尤为重要。
案例4 在教学认识1毫升的活动中, 由于学生对1毫升的日常感悟很少, 笔者就先提出问题:有谁知道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有的学生说, 做皮试的注射器容量大约就是1毫升, 有的说, 我们喝的一口水大约是1毫升……然后, 笔者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感受1毫升的水到底有多少。笔者指导学生用钢笔吸点水后向一只带刻度的容器杯中挤滴, 看看多少滴水接近1毫升, 结果学生明白了1毫升的水到底有多少。
认识1毫升的教学主要通过学生实验和观察进行, 让学生能够亲身感悟到1毫升的概念, 使1毫升这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形象化, 可以通过实物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1毫升的表象, 而绝不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 化抽象为具体, 让学生能够感悟到所学数学知识的奇妙无穷, 而且能让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愉悦, 增强自信心。
三、自主学习要重视学生的探究反思
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 就是学会自主探究, 学会反思。所以, 在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中, 要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于教学之中。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中, 教师不会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案例5 在学生学习完“角的初步认识”后, 笔者设计了让学生拿火柴棒摆不同角的探究活动:先请学生拿出小棒摆一个角, 待学生摆好后问学生:摆一个角要几根小棒?学生齐声说二根。笔者追问:用三根小棒能摆几个角?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 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包括平面与立体图形) , 当然所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接着, 笔者又提出问题:一个长方形截去一个角, 剩下几个角?学生通过画、剪, 惊奇地发现:结果有很多, 有三个、有四个、有五个。此刻, 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激动不已。可见, 多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 学生在亲历获知后会获得更多的学习成就感。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是学生充分发挥潜能、主动学习的课堂, 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自主学习要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例题, 创设问题情境, 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 让学生在对问题的多解追求中享受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
案例6 “草场上有鸡和兔共10只, 共有腿32条, 问鸡和兔各多少只?”经过教师的点拨, 学生一般能作出如下两种解答:
但有一位同学, 他却通过画图来解答了这道题。如下图:
他先画出10个头, 再分别画上两条腿, 表示10只鸡, 然后, 从第一只鸡上多加两条腿, 就变成一只兔, 当第六只加完两条腿, 共计32条腿, 这样, 四条腿的兔共6只, 两条腿的鸡共4只。
多么新颖的解题方法, 这位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得出了答案, 这样的学生多聪明啊!在教学中, 教师千万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答案, 要善于用“慧眼”发现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求异思维, 并渐渐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的求异意识, 使之逐渐发展为学生稳定的心理倾向, 逐步形成学生思维求异性的特质。
总之, 数学教师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启发学生自主探索,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快乐地自主学习, 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有效的自主学习数学的时空。
参考文献
[1]蔡凌燕.小学数学教材中教学思想方法的探究[J].教学与管理, 2008 (5) .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学习浅谈 篇10
一、更新教育观念, 师生角色重新定位
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师生角色正在由“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向“双主体”转变。课堂教学也在由“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 教师布置学生操练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来, 教师投入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去的双边教学活动”转变。为此, 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 树立民主意识, 充分尊重学生。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 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 注意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 时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教师的分析方法、解题思路, 与学生不尽相同。例如, 在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尺”一节的教学中, 课本中有这样一道例题:“一个长方形操场, 长110米, 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1:1000的图纸上, 长和宽各应画多是厘米?”当我让学生自己用比例解答时, 一位学生对本题的比例解法提出了异议“这个题目若用算术方法解答,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直接用“实际距离乘以比例尺”, 解答出图上距离。这样既简化了计算过程, 又避免了在设未知数时发生错误。他的回答赢得了全班学生的掌声……由此可见, 在教学中, 教师只要充分尊重学生,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就会积极思考, 提出一些简洁的解题方法。
2. 创造自主学习氛围, 让学生会学。
教师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自主教学”, 让学生自主学习, 就必须遵守“能让学生做的事情, 教师一定不要做”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习中“尽量自己发现问题;尽量独立思考;尽量独立观察;尽量动手操作;尽量动口表达”。教师在教学中真正使学生会学。如在“圆面积”这节教学设计中, 课前, 我是教学的组织者, 认真钻研教材, 构思教学情节, 设计教学过程;上课时, 我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与学生一起学习新知识, 联想如何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课堂中我充分利用学具教材, 让学生自己动手, 亲自把圆形纸板剪开, 拼成一个面积相等的近似长方形, 再寻找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 宽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讨论总结圆的面积公式, 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培养。为此, 我们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1. 激发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与教学密切相关, 兴趣是自觉性的起点, 是智慧、灵感的源泉, 良好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不可分。在组织教学时, 我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或利用多媒体教学变静态为动态, 或联系生活实际, 或分组讨论, 或组织游戏等, 这些教学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进行教学“圆周率”这个概念时我采用了小组讨论式教学, 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一定的时间, 然后分组讨论本节应掌握的知识要点, 接着各小组组长发言, 我针对各组的发言情况评比发奖, 激励学生在享受成功的欢快中主动学习。
2.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自学能力。
“授之以鱼, 只供一日之需;授之以渔, 则终身受用无穷也。”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使他们主动积极、有创造性地学习。如在小学数学第九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一单元中,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学生可在教师的辅导下完成自学;学习“梯形面积计算”时则完全放手, 让学生采取对以上两种几何图形面积的推导方式自学完成。这样, 在学习中学生学会了“类比学习”的方法, 为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打下了基础。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作为个体在学校学习生活, 将来作为个体参与社会活动需要有良好的合作探究能力, 只有每个学生有良好的合作能力才能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探究的广阔天空, 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的数学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学生合作学习的训练和培养要贯穿于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 包括合作预习共同发现问题。尤其是合作练习,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 具有不定性、探索性的开放性练习, 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而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性练习,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给他们以较大的思维空间, 使他们乐于交流, 从而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天地。在学习过程中, 有的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 有的学生似懂非懂, 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练习, 让每个学生发表见解, 相互启迪, 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开展合作练习的初始阶段, 学生的合作意识可能不强, 这时教师可以加强指导, 并安排特定的时间, 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合作练习的意识。实施新课程以后, 可以把教材安排的讨论题作为合作练习的素材, 这样, 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又能学到别人的好思维, 好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观点, 发挥想象, 互相启发, 共同发展。
例如, 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 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小明去书店买书, 他给了营业员5元钱, 要买一本3.10元的书, 可营业员手头没有零钱找, 那该怎么办?”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练习, 想出了很多的办法, 有的连教师也没料到。比如:回家去拿;跟别人借;先存着, 明天再拿等。在练习的过程中, 学生始终积极投入、思维活跃, 达到甚至超出了练习的要求。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策略初探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研究策略:教学方法
在世界大环境下,改变学习方法和角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拥有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学生提高成绩的最优、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知识感兴趣的体现。高效的学习方法不能单独依靠纯粹的死记硬背,要加上自己的兴趣,通过自我动手和实践,积极与同学进行交流,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数学是一门抽象化的学科。很多理论知识,不能单单依靠记忆来学习,要通过很多的动手实践能力来补充所缺乏的数学思维,并且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对于自主学习的方法。需要学生做出更好的规划使之具体化、流程化,做起来更加方便、高效。预习。上课之前必须预习所学课程,对于难点,先自行思索看是否可以通过看课本或者查找资料的方式解决,如若解决不了,便留在课堂上。课前准备。课堂上的40分钟是解决疑难点的重要时问。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听课时,课本、资料、笔记、练习本必须一应俱全。课堂。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所学的东西当堂理解,跟上老师的节奏,做好笔记保证课堂质量。复习。接着便是课后工作,首先需要复习今天所学的知识,做作业之前应该通读课本,才能在写作业的时候保证作业质量,与此同时争取独立完成,之后多做课后习题,对教材多加理解。改错。对错题加以整理,集成错题本。与此同时注意老师所讲重点善于思考,不懂就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学会自主学习数据流程化,具体化。在此之上,对学习加以创新,整理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达到高效的学习成果。
二、学生应树立学习目标
虽说学习成绩不是衡量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标准,但是自我检测,总离不开试卷,而学生学习也不能没有目标和动力,更应该以此衡量为提高成绩,树立目标,向着目标行进,把大困难化成一个个小的困难,化整为零,使自己向着目标前进,更有学习动力。学好数学并不是什么远大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就会有所成果,有同学觉得数学难学,是因为思维不够活泛宽度和广度不够,没有形成数学立体思维,而在这一方面,只要多加锻炼,多写,多练,多问,就可以解决一切困难。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的知识结构很广、很复杂。要学会这么学科必须要有必要的兴趣,学习动机要明确,思维要活跃,要有自信心和吃苦耐勞的品质。有人觉得学习数学很枯燥乏味,这就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老师上课时一定要以幽默风趣的或者其他学生能够接受的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把数学语言表述出来。举个例子,在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的时候可以说:“这道题太难了老师也不知道怎么算,大家有没有什么方法教教我啊?”在学习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时: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先画一个正方形要求学生上讲台量一下它的周长,然后询问同学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正方形的性质来总结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一步一步,积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小学生正是爱动的时期,活跃的课堂气氛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常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转化为积极的因素树立自信心,所以对于学习数学来说,兴趣很重要。
四、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者,良好学习环境也很重要,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积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上课讲课时可以故意说错话让学生进行指正,
假设以下情景:
(在学习质数和合数分类时老师故意在黑板上出错)
学生:老师,我觉得刚才的分类题不太对。
老师:哪里错了,我怎么没发现啊?
学生:,2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2是最小的质数,怎么能是合数呢?
老师:这位同学说的好,老师确实错了,多谢这位同学的指正。这样在增加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对易错点也得到及时的了解与巩固。另外可以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自己提出问题写在纸上,下课的时候一一反问自己到底有没有解决?在解决了的问题前做上标记。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巩固今日所学知识,或者通过电话访问和家访的形式,督促家长和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在其过程中学生有不懂的地方也应积极引导,并且给予自信促使他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实践活动。
五、结语
小学生的自制力很差,所以在这方面进行精心的引导和长期的培养,老师就必须做出正确的指引。顺应新课程改革标准潮流,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模式上的创新,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新高度!小学生正是思维模型建设时期,积极的诱导可以引导学生的发散的思维具体化,逻辑化。一些职业素养不高的老师便进入了误区,认为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就代表着老师失去了重要性,从而就忽视了老师的职责,这样的做法是对自身职业的不尊重,是专业素养及能力的不足,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扮演着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提倡自主学习,并不代表教师教育能力的缺失,也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对本职工作松懈,身为人民教师就更应该严于律己,提高自身修为,在传授知识时讲求新技能、新思想、新创意,向学生征求意见,根据学生的意见积极修改自己上课的方式,对学生的教习也应注重方法,循序渐进,讲求层次,先难后易,不讲究一次成型,积极引导与刺激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探究 篇12
一、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不仅是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还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预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对数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掌握, 并根据自主学习对数学知识进行划分, 将重点和难点分列出来, 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通过预习这一教学环节, 不仅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更为轻松、高效, 还可以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课堂教学注重小组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方式,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当讲解到重难点应用题时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各抒己见, 按照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进行讨论, 同学之间互相合作, 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既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又加强了合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
课后复习同样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复习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巩固数学知识, 让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本功。 同时复习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通过课后复习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 还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展开自主的拓展式学习,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多涉及与数学相关的知识, 拓展学生知识面, 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 学生通过自主的思考和学习, 主动思考探索与发现会给学生带来不寻常的成就感, 更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而只有提升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要讲解数学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亟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锻炼, 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自主等待小学数学】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07-05
学生自主学习小学数学07-31
小学数学自主化教学05-19
小学数学自主性学习08-19
小学生自主实践数学08-27
小学数学课的自主学习10-21
数学教学中的等待艺术06-28
等待小学作文450字09-30
小学数学之自主学习培训及措施的论文10-19
等待小学六年级作文400字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