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共10篇)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篇1
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生 自主学习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此,本人认为应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此带动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所以本人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2、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3、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4、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5、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数学课堂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课追求讲深讲透,一步到位,大搞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理解为学数学就是做题,而做题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学生学到的不是数学,而只是解题技巧。教师的主导作用完全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消极地学,机械地用,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消失。
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重视人的发展,提倡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改浪潮中,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
一、少数学生“灌”多数学生
时至今日,绝大多数教师都以认识到“满堂灌”的危害,都在有意识的转变这种教学方法但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很多老师不直接去“灌”而是通过少数学生去“灌”多数学生.当前有不少的数学课堂,其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几乎都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教学时教师频频发问,为数不多的优生就来“和”,表面上教学顺利、气氛热烈,实质上把大多数学生放在“听众”席上。这种做法比教师的“满堂灌”的危害更大。
二、“讨论”流于形式
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太流于形式了。主要表现在:1、讨论时间太短,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有效交流,讨论好像成了一堂课为体现新课改要求而不得不有的一个环节;2、讨论的问题不太明确,或大或空,学生根本找不到讨论的焦点;3、差生没机会表现,变成优生们轮流“发表演说”。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1、组织者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最直接的组织者。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的定向发展有赖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对教授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有计划的组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自组织功能的提高和完善;②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组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通过引导和激励,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自我组织程度。
2、引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程度表现在“引导”上.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代替学生或背着学生“走路”。施教主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因势利导把教学过程导向预定目标的教学策略。如果教师的行为不是建立在主动适应学生的学习活动规律或特点的基础上,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充分发挥的。为此,教师的引导必须做到三个适应:一是适应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规律和特征,二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三是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实践表明,做到这 “三个适应”,既是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的最好说明,也是实现学习活动最优化的重要前提条件。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我提前两天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一些图片、实物,用硬纸片制作柱体、锥体等模型。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实物和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然后再按每两人一组把这些实物或模型进行归类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最后选派一些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创造是人的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需要。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做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绝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番发现、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例如“绝对值”一节的教学,我按四人一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难得出:⑴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⑵ 零的绝对值是零 ⑶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⑴ 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有哪些? ⑵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吗? ⑶ 若a>0,则a=________;若a=0, 则a=________;若a<0, 则a=________ 。⑷ 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让他们总结出绝对值的一些重要性质。
三、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必须在平凡的教学中去发掘创新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感受到终生学习的必要性。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在教学“银行的利率”、“打折销售”时,先让学生到银行去了解利率、利息、利税等或去商店看一看商品的打折情况,了解标价、折数、售价等等。教学中,每个小组先进行讨论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知识。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每个学生是一个具有不同特点的社会个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要让“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的扶一把,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大部分学生稳步提高,使后进生得到切实、有效的转化。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五、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例如对“图案设计”的教学,我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以下问题:(1)我喜欢的数学图形(2)收集一些公司或企业的标志图案(3)为我们班设计班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素材,上课前我先把每个学生搜集到的材料加以整理,教学中再进行分类展示。这样做可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实践证明这种手段的应用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增加了课堂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点拨者,就不能“代疱”;是传授者,就不能“缄默”。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篇2
一、共享学习资源, 提供自主学习帮助
课前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 收集、建立、共享教学资源, 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备课中, 归纳课程所学软件操作的学习资源, 以共享学习资源的形式开展教学, 以便在课堂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机房的局域网络共享学习资源, 教给学生自主使用学习资源的方法, 为学生创设一个软件操作的学习环境, 让大部分、常用的操作都能在学习资源中找到相应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当学生学习不同软件的相同操作单元时, 只要涉及相关的操作内容, 就可以直接调用学习资源, 不必再重复其操作步骤, 教师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操作之间联系的线索, 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操作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操作去完成新的学习任务的能力。
二、归纳学习内容,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在学习新知识时, 往往是先从局部分散地学, 最后形成一个知识整体的框架。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 缺乏对知识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在学习每个知识点后, 教师要及时地总结归纳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对知识的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让学生能清晰地检索提取和消化掌握所需知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四年级下册教学中, 在学生学会应用Word功能制作书签时,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制作贺卡、名片等电子作品。信息知识更新快, 小学生的知识面不广, 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旧知识去理解新知识, 如四年级上册的Logo程序教学中, 学生学习重复命令repeat时, 要从画一个正方形或一个正三角形的命令引入, 让学生从画正多边形的命令中去过渡理解repeat重复命令, 培养学生以旧知识的思维去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创设自主学习环境
要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 教师需以教材为依托, 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 将所有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都呈现出来, 对于软件操作的学习, 不必细讲其操作步骤, 而是以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为主线, 让学生根据操作目标自主地尝试操作, 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 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如五年级上册《制作小板报》综合性操作一课中,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为: (1) 展示优秀的电子小板报范例,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说说范例的特点; (2) 共享制作电子小板报的基本制作方法步骤的学习资源, 学生自主学习; (3) 学生分组讨论并草图设计自己的电子小板报版面; (4) 简单介绍制作电子小板报软件, 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组合使用制作; (5) 学生尝试制作, 教师适时指导, 注意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解决, 根据问题的普遍性进行全班讲解; (6) 学生上传作品到教师机, 自评和互评电子小板报作品; (7)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 对制作电子小板报方法及具体技术操作细节进行归类总结。整个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操作的特点, 教师又有充分的时间来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在完成电子小板报的操作任务过程中, 学会了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主选择软件, 自己设计电子小板报版面, 自己学习制作方法并尝试操作, 最终掌握软件功能的应用, 达到完成学习目标的目的。
四、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 鼓励学生用多种操作方法来完成任务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 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如:在文件复制操作的学习中, 有的学生使用“编辑”菜单下的复制粘贴来完成;有的学生利用右击要复制的文件, 从弹出相应的快捷菜单中的复制粘贴来完成;有的学生则使用拖动法结合组合功能键Ctrl来完成, 只要操作方法正确规范, 能完成操作任务的学生, 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空间内构建信息知识、掌握信息技能。
2. 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步骤
全面分析教材, 结合生活实际, 课前制订出每个知识点的操作小任务和综合性主题任务, 并提出相应要求, 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操作任务驱动下, 根据规范的操作要求进行有序、有指导的“先学”过程, 然后, 通过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体现, 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理顺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和信息技能操作要领, 培养学生学会根据操作过程指导而自主操作的能力。
如何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篇3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成功是每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需要,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景,给学生提供获取成功的机会,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学习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引导学生用剪拼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问题、发现问题,从而提出:“拼成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长是圆的哪部分?宽是圆的哪部分?能否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问题、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讨论、回答、练习自主探索,对新知进行自我内化。这样学生实现了从已知到新知的转化,从而解答问题、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二、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大胆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如果大胆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躍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知识水平的提高。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与正方形、长方形面积计算有关系吗?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又怎样计算?”学生有的看书、有的画图形分析、有的剪拼图思考……这就促使学生积极寻求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和途径。又比如:教学《认识图形》时,我提出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等)通过摸一摸、滚一滚、看一看、数一数等探索活动,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研究、大胆想象,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这样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发展个性,积极参与教学,主动探索、思考,从而加深了对各种形体的特点的认识,能力也得到提高。
爱思考。每个人在问题面前都有自己的看法,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思考的空间。如:在学习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我继续鼓励学生想想别的折法,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索、思考、尝试。又比如:在教学画圆时,由于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觉地去画圆表现自己,我就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画两个大小不一的圆,要求画出比自己同桌同学的脸大或小,这样学生就活跃了。画好后,我请几个学生讲讲怎样画大,怎样画小,当然,语言的叙述还不规范,这时我鼓励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组织语言,最后得出结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即半径长度)能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三、让学生畅所欲言
数学学科比较抽象,逻辑性强,学生往往感到不知从何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老师首先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要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比如在教学《鸡兔同笼》时,先让学生读题目:“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后让学生讲解题目的意思,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答案呢?学生思考、讨论后我就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发言(学生1:从有一只鸡开始一个一个地试,列表求出答案。学生2:我也列表,先分析、比较后估计好再试出答案。学生3:我假设鸡和兔各占一半,再列表求出。学生4:我用画图法,假设全是鸡,那么求出共有40条腿,而题目有54条腿,相差14条腿,因为鸡和兔每只相差2条腿,所以用除法可以求出兔的只数。)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哪种方法比较好。由于让学生畅所欲言,所以不继有新的想法产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逐渐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发言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有智慧的力量,所以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是遵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去发现、去思考、去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篇4
摘要: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发展潜能的桥梁,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有效阵地。教师应想方设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与〈〈新课程标准〉〉同行,才算与时俱进。而促进自主学习的策略离不开“激趣、引探、活动”这三部曲。
关键词:兴趣自主学习引导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新课程标准》)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它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新课程标准〉〉所透露的信息来看,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就培养能力而言,自主学习是发展潜能的桥梁;从教育实践来说,自主学习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诱因。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是学科对象的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氛围,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其次,精心设计好导语,课始就吊起胃口。一堂课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一席好的导语尤为关键。据说魏书生上课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今天上哪篇课文,为的是激发一下兴趣。我在上〈〈太阳〉〉时,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心中最最喜欢的太阳。由学生想怎么画都行,让学生在画太阳中经历一番独特的体验。通过绘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开启了想象,学生学习课文自主性更强了。
另外,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能高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和吸收。分组讨论问题开展比赛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我教<<将相和>>后,开展一个“小小人物评论会”,既发挥集体的智慧,又培养团结协作能力。。教<<草船借箭>>时,安排学生分男女两组开展复述比赛,分片段抽签进行,大家情绪高涨,越比越放得开。不少同学对人物的神态、语气把握十分准确。
还有,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老师的评价如“很有自己的见解”、“你肯动脑筋”、“分析得很准确”、“读得真仔细”等。这些激励性评价创设了一种让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有一位老师上<<五彩池>>一课,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对“漫山遍野”的水池的理解。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她说:“你读得这么响,我却只看到几十个池。”第二位读得有进步,她就说:“哦,让我看到几百个了。”第三个情感到了位她评道:“呀,这下真看到三千多个啦。”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学得都趣味盎然,参与热情十分高。
二、引探导学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持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掌握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学习中往往存在“你一说我就明白,可一做题就糊涂”的状况,问题在于教师没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工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导学---开辟自主的空间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导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讲究教学方法。以〈〈太阳〉〉为例,教师可以这样有步骤、分环节引导学习:(1)让学生自由的读,并把读懂的内容大胆的说出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2)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学生自主学习有选择的空间,并有合作学习的时间)。(3)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后,设计了一个写“月亮“的小练笔,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中去(知识迁移,读写结合,训练能力)。一改过去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方法,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的受教,而是主动地探求,探求的兴趣引发了,探求能力得到培养,基本学习能力与积极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2、启思----激发积极的思维
思维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的襁褓。教学时应让思维的绚丽花束灿烂地开放在每位学生心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善于多角度思考,善于纵深思考。如〈〈司马光〉〉一课,让学生想一想除了“砸缸救人”,还能有哪些办法?这个问题新颖,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而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将相和〉〉一课时,启发学生:(1)课文主要写“将”还是写“相”?(2)将和相为什么不和?(3)将和相又是怎样和好的?学生带着问题很快理解了文中三个小故事,了解了故事中“不和”到“和”的内在联系,还懂得了做人的一些深层次道理。
3、质疑---点燃创造的火花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如教学《太阳》一课时,在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疑问一个接一个:“课题叫太阳,为什么还用那么多文字写它与人类的关系呢?”,“科学家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的呢?”,“《太阳》一课用一个神话故事开头多累赘呀?”等等,他们正用“?”这把钥匙开启着智慧之门。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学生们又冒出许多新奇的想法:“关于太阳的知识,人类研究了多少年呀?”,“根据课本的内容,我认为课题不该叫‘太阳’,叫‘太阳,我们人类的朋友’更恰当!”“我仍要以‘太阳’为题,但是不讲它与人类的关系,我要重点讲人类关于太阳的新发现。”……课后,学生的作业中有《太阳系知识小报》,有《我的理想》铅笔画,有被改编的《太阳》……一个个创造的火花在闪烁!
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能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三、开展活动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活动增强学生“躬行此事”、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若只是盲目地提倡多读多写,那很可能事倍功半,而在读写过程中加进了说和演,提供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开辟领悟和运用语言的天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很有裨益的。同时,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动也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动力。可以说有了活动,课堂就会充满了活力;有了活力,自主学习的动力就更强。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活动方式。
1、演一演。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他们总希望老师给予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才华。教师可选择教材中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有趣的课文让学生“当当小员,亲自演一演”,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执教《宴子使楚》一课时,我采用了表演的学习方法。以六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小组合作,小组间展开比赛。先让学生挑选课文中自己喜爱的角色,再让学生仔细地研读课文,并确定具体演哪一个片段,然后写成剧本形式。还要求学生表演结束后评出最佳演员、最佳剧本、最佳形象、最具创意等等。教学效果较好,因为要演,学生得研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诸多因素,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角色;因为要写,学生得仔细认真而且自觉自主的读课文;因为要评,表演时学生得认真欣赏,整个过程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并且热情高。
2、辩一辩。“辩”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辩”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采用了这一方法,很有效果。先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把全班分成“桂林山队”和“桂林水队”两大阵营。然后告诉学生:两个队就是两支导游队伍,哪个队能把自己的景点介绍得绘声绘色、吸引人,那么,游客们就跟着他们去旅游。这样一来,学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通过各种方式来宣传自己的景点的特色。学生有的说,有的读,有的介绍图片,有的展示录像材料……课堂氛围十分热烈,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出来。
3、唱一唱。在教学《白杨》一课时,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去,让学生一起唱那熟悉而又动听的歌曲--《小白杨》。学生随着歌声飘呀飘,他们的思绪来到了边疆。可以想象,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情感怎么会不投入;学生想象的翅膀怎么会不打开;学生学习的潜能怎么会不被激发。用音乐、歌曲这样一种学生熟知的艺术方式来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对激荡学生的情感,展开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4、访一访。让学生当一回记者,采访充当课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学。这种形式的活动放在课文教玩后进行有助于巩固学习所得,学生也喜欢。比如〈〈草船借箭〉〉学习完后,选一位同学扮演记者角色,向扮演“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的同学问几个问题。当记者的同学只有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所提的问题才深刻;被问的同学也只有熟悉课文中的人物,说话才机灵、流畅,颇具哲理性。
活动方式很多,不拘一格,具体选择哪一种应有针对性;活动原则应突出开放性、主体性、挑战性;活动目标应致力于能力的培养,诸如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课堂教学活动多多益善,因为它好比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动机。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我们的课堂只有充满乐趣,才会吸引学生,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我们的课堂只有在教师精妙的引探导学下,有启思有质疑并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内化,才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好学乐学善学;我们的课堂如果多一分精彩的活动,学生自主学习也许就会多十分活力,而其学习能力也许会百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2、〈〈小学语文教学〉〉
3、〈〈小学语文活动设计〉〉
4、〈〈语文新课程标准〉〉
作者邮箱:wxl@sohu.com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篇5
1.1通过游戏激发兴趣
在许多教学案例中,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有使用游戏的方式辅助,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经过了反复实验的。例如在进行《认识时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时间的概念,选择几个学生绕着教室走一圈后回到自己的位置,看看这几位同学之间的时间相差多少。还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下自己从学校到家大概需要多少时间,估计自己吃饭要多少分钟,从这样的游戏加实际生活的例子中,让学生体会分与时的观念。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时间观念,利用此机会对学生珍惜时间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加强,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
1.2增强学生的好奇心
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在课堂中运用直观的形象的设置故事情景,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位置与方向》课程时,运用这样的方式来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节课,开学一进校园就能看到学校里美丽的花丛和一颗颗翠绿的小树,再它们的点缀下我们学校显得更加美丽,这样美丽的校园环境,大家应该都喜欢这样的环境是不是?那我们这节课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印出我们学校的画面吧,通过实际的环境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得这堂数学课有声有色,这样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1.3学生思维积极性的调动
例如,在数学教学《小数除法》教学中,选择这样引入:同学们,在买东西时,顾客经常要讨价还价。下面要讲一个关于还价的真实事情:一个商贩在卖香蕉,有人问:“老板,香蕉多少钱一斤?”“一块五一斤。”“太贵了,这样吧,五块钱三斤卖不卖?”听到这里,你们有没有什么想法?(学生饶有兴趣地分析作答。)类似这样的购物问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而学了今天这堂课――小数除法,我们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运用这样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顿时使得整个课堂都活跃了起来。
1.4积极评价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评价可以在平时的课堂、课外,通常在作业的批改是对学生评价的一个标准,但现教育是习惯用对和错来衡量学习成绩,这失去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和思想的交流,且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情感、学习情绪。对此,教师将评语也引入作业批改当中,指出学生不足的地方,肯定优秀的地方,这样也可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
2.1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如果说兴趣是激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那么创设条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在教学中,要从一切可能出发,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做好时间、空间、材料、形式等方面的准备,把学习的自主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就如教育学者所说:给学生一些权利,让她们自主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她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她们自己寻求答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她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片空间,让她们自己向前走。
2.2增加学生的竞争能力
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的竞争能力的培养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引入竞争机制,实现自我超越。在教学过程当中,多让本组学生“你出题来考我,我出题来考你”,及小组与小组间出题来考,达到提高巩固,使学生形成竞争。
2.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培养学生能力
生活实践的结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障,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中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已有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是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数学教学的规律,说明了数学教学必须以生活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的掌握数学知识。假如数学教学与生活脱离,就会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发言,这样对学生的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自主的发现并解决一些问题。
3提高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学生学习的热情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中,更要将课内迸发出的参与热情有效地延续到课后,提高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奥秘的积极性,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增加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在学习中,要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气氛之中。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一些难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在课后会不断的去讨论。当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时,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提升了学生学习信心的基础上,更加能够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明白学习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题海学习,而是趣味满满的自主探究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不只是让学生拥有知识。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灵活多样地进行学习,要想学会首先要会学。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篇6
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在教学中充当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指导者,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现结合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谈几点做法。
一、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的拥有者、道德的裁判者。长期以来形成的“师道尊严”,使教师高高在上,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隔绝了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以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模式,以气氛死板、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有些教师甚至错误的认为,教师越严厉,课堂纪律才会好,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师生关系,必然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健全人格和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也不佳。因此,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温馨、愉悦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应是主持人、导演、教练、服务员等。而学生才是主人和上帝。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进行换位,要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应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则是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沟通,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与学生交朋友、谈心,进行书信交流沟通,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使其具备创新的品质,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方案措施,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乐学、爱学为舟,促使学生到达学会的彼岸。
二、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核心任务。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突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逐步走上富有个性化的自主学习途径。为此,在课改中,我彻底转变了教师要讲深讲道这个观念,而将时空、主角、精彩一齐让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自主学习,津津有味地上课。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根据课文中春、夏、秋、冬的描写,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于是,学生有了较大的选择空间,有的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的采用自学的方式,还有的小组邀请我与他们共同学习,因为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学习,因此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得也比较深入。在反馈的时候,有的同学说喜欢春天,有的同学说喜欢夏天……,并为了能较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学生除了对课文优美语句的理解朗读外,还加上自己课外查找到的知识和富有感染力的描述。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我适机引出下文:小兴安岭除了四季都很美丽,它还是我国的森林宝库呢!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让学生在兴头上产生了继续探究的欲望。这样,一堂本来要讲得口干舌燥的课,就因为让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竟上得这么轻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我的心理不由得沾沾自喜。
三、开展活动是主动学习的动力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若只是盲目地提倡多读多写,那很可能事倍功半,而在读写过程中加进了说和演,提供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开辟领悟和运用语言的天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很有裨益的。同时,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动也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动力。可以说有了活动,课堂就会充满了活力;有了活力,自主学习的动力就更强。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是这样做的:
1、演一演。我选择教材中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有趣的课文让学生 “当当小演员,亲自演一演”,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采用了表演的学习方法。以一个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小组间展开比赛。先让学生挑选课文中自己喜爱的角色,再让学生仔细地研读课文,并确定具体演哪一个故事,然后写成剧本形式。还要求学生表演结束后评出最佳演员等等,整个过程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教学效果较好。
2、游一游。在教学作文课《春天的发现》时,我首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春游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天的景物,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最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色记述下来。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真正体会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的真理,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访一访。让学生当一回记者,采访充当课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学。这种形式的活动放在课文教完后进行有助于巩固学习所得,学生也喜欢。比如《草船借箭》学习完后,选一位同学扮演记者角色,向扮演“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的同学问几个问题。当记者的同学只有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所提的问题才深刻;被问的同学也只有熟悉课文中的人物,说话才机灵、流畅,颇具哲理性。
四、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创设良好氛围是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地位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其次,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民主氛围的营造,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主动汇报,交流学习。在学生自学后,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交流学习所得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汇报学习情况的习惯。我们通常是让学生站起来就说话,避免举手指名等烦琐形式,学生说话不拘束,课堂呈现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情绪高昂的场面,讨论、争论中不时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2、互相讨论,及时评价。可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营造民主评议的氛围。学生的发言有优有劣,这对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借鉴意义。学生通过互评、互议,相互启发,互教互学,在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下,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评判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大胆发问,鼓励创新。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发问,提倡学生给老师提意见,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当学生想法与老师不一致时,教师切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应耐心倾听,多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对思考不够
深入的问题要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将学生思维活动引向深入。更重要的是,要激励学生敢提问,爱提问,乐探究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篇7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如何改善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我认为阅读教学中做到以下“四变三放”,至关重要。变教师“牵引”为启发点拨,相机诱导。
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以阅读文章为主,将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语文综合训练。因此,阅读教学的重心在一个“读”字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圣贤们早已总结出来的语文学习之道。读是语文学习之精髓,是摄取语文素养之捷径,我们不能把它束之高阁,另辟路径,去搞花样翻新。语文课就应该抓住读书这个根本,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复地去读、去背,口诵心惟,从读中扩大识字量,从读中品味词语的语境义,从读中发掘句子的言外意,从读中体会选材的匠心,从读中积累规范的语言,从读中发展思维能力,从读中领悟行文的真谛,从读中汲取人文的养料。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把一个个文字符号瞬间变成具有一定的情感状态、有声或无声的语言的过程。读既是实践,又是濡染;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语感的培植,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规范语言的内化过程,又是心灵世界净化的过程。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而获得语文素养的过程,这个过程教师是无法代替的,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就能达到的。所以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地卖弄抑或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读书心得,而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强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中。依据文本并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通过自读自悟,去发现、探索、感受、体验文本的蕴蓄,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主感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能够“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以“读”见“悟”,以“悟”促“读”,“读”“悟”相得益彰:自悟中就有思维的培养,自悟中就有语感的积淀,自悟中更有创新的火花。实在的语文教学就应该通过自主感悟和交流对话,来展示学生的见解和才情,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定要变教师的包办代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进行比较、品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以达到思有所悟,学有所得。变“统—认识”为“各抒己见,激励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应付考试,强调所谓的“统一认识”、“统—答案”。教师把教参搬上教案,学生把参考书带进课堂。但是,阅读教学的过程,既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习惯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而认识能力的提高,不仅要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检验的认识过程,而且离不开个体的知识和经验,思维方法和习惯。因此,教师的所谓“统—认识”,不仅违背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变“统一认识”为“各抒己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展开争辩。学则须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不断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在时间上要“放”。即把每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放手学习。学习一篇课文,一开始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每句话都读通顾,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己理解。低年级学生要通过充分地读,了解课文大致内容,能把课文像讲故事一样叙述出来;中、高年级学生可以根据年段要求,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自读自悟时,需要多长时间就给多长时间,教师尽可能少讲、少问,凡是学生能自己学懂的,教师就一定不讲。有了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能有基本保障。
在空间上要放。教师不以各种形式挤占学生的学习空间,要把空间还给学生。在以往的的教学上,很多教师不是以讲,就是以“问”来挤占学生学习思维的空间。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在空间上“放”,要努力克服过去教学中设计系列问题,一步一步进行训练的做法。要把提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师生经过“整合”,把问题归纳为一两个中心问题。每篇课文都设计一两个有整体性、综合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全篇课文的联系中学习、感悟。有了思维的广度,才能有思维的深度。有了广阔的空间,必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高年级学生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集中解答:“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诸葛亮为什么能神机妙算?”这两个问题,其思维理解的空间就广阔了。
在学习方法上要“放”。即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不搞“一刀切”,更要鼓励学生创造学习方法。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同化”、改造、扩大、完善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不同,因而,其认知的方式方法必然会有各自的特点。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不仅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而且有利于加快对文章理解的进程。例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教师提示:“了解桂林山水特点时,你们想用读的方法学就可以反复读,在读中领悟;想抓住词语分析,就分析理解;想一边学一边把山和水的特点用动作表演出来,可以表演……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有了这样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就变得生动活泼起来。由于每个学生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因而,必然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进行自主建构,使小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呢?
一、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新信息时,必须充分激活头脑中的先前知识经验,通过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才能建构新的知识。数学学习活动就是通过学生自身主动的建构,使新的数学材料在学生头脑中获得特定的意义,这就是在新的数学材料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那么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建立起这种实质性的联系呢?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所作的设计能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上课伊始教师说道:“数学课就是要和数打交道。在1-9这9个数中,你最喜欢哪几个数?”学生分别说喜欢8和9,5和8,6和9等等。教师说:“这位同学喜欢5和8,那我们今天的学习.如果老师在5和8中间加上一个除号就成了一道除法算式.谁能不计算就很快说出一个除法算式,使这个算式的商与5÷8的商相等,并说出你的根据呢?”学生说出了10÷16,15÷24等算式,并说是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想到的.教师接着说:“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三个算式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应怎样写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了5÷8=5/8,10÷16=10/16,15÷24=15/24.根据这三个等式,学生得出了这三个分数相等的结 论,即5/8=10/16=15/24.接下来教师出示一些自然数,提出问题:“在自然数集合中,能找到两个相等的数吗?”接着出示一组小数问:“在小数集合中,你能找到两个相等的数吗?”最后又出示了一组分数,请学生在分数集合中试着找出相等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一些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折出几个大小相等的分数,并让学生仿照四年级发现“商不变的规律”的方法,按“先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的顺序,观察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是怎样变化的,再联系“商不变的规律”想一想,看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这位教师这样进行教学设计,很好地把握住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及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个教学起点,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建构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新知识.
二、精心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建构过程
情境性是知识建构过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建构主义者提出,知識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它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它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所理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为学生设计适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的情境中充分感受、体验、建构、应用数学知识,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与价值.
就目前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状况而言,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首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和别人不一样,所以大家才记住了我们.你们说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分别说道:“老师有一点儿胖”、“老师爱穿黑色的裙子”、“老师的脸白白的、圆圆的、胖胖的”等等.接下来教师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认识物体。”这个教学情境中教师的特点与认识物体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本特征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对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本特征的帮助不大。诸如此类的离教学内容较远的情境不利于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的开展,也直接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那么,又应设计怎样的学习情境呢?一位教师教学的“圆的认识”一课能够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一张硬纸板的圆,并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圆.首先让学生想一想体育老师在操场上是怎样画圆的。一个学生说:“有一次,体育老师拿一根竹竿在地面上扫一圈,就画了一个圆。”另一个学生说:“我帮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过圆。体育老师让我拉着皮尺的一端站着不动,他放了一段尺子后,抓住尺子的一点,拉直皮尺绕着我这一点用白灰画一圈,就在地上画出一个圆。”教师提示道:“如果你移动了位置,或者皮尺没有拉直,还能画出圆吗?”学生认为不能.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做一个实验:把一根细绳的一端系上一个小球,把绳子的另一端用图钉固定在黑板上,用力抛动小球,思考小球靠着黑板面会形成什么图形。在学生实验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球被甩动形成圆的过程。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小球被甩动时,为什么不跑到别的地方去,却能形成一个首尾相接的曲线,也就是圆呢?”从而使学生明确,圆的形成需要“定点”,还需要“定长”。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根据刚才发现的道理,尝试用圆规定点、定长画圆。在画圆的基础上探究圆的特征。最后,教师拿出两个大大的拉杆行李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体验拉动这两个行李箱的感受。学生一致感觉拉动其中一个行李箱时很轻松也很平稳,而拉动另一个行李箱时费力且很颠簸。这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出两个拉杆行李箱的两对轮子的形状,其中一对轮子圆圆的,另一对轮子由于长时间的磨损已经接近长方体了。由此引出“为什么汽车的车轮是圆的,为什么光盘是圆的”等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首先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体育老师是怎样画圆的出发,感知到圆的形成需要“定点”与“定长”,然后通过抛小球的实验直观、动态地感受到“在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轨迹”的思想,又通过用圆规画圆自主地探究出圆的特征,最后通过拉动拉杆行李箱体验到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再回归现实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如何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 篇9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师生之间如果能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那么,任何教育活动都可以使孩子们产生兴趣而被接受。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能提供给孩子重要的东西就是:你的热情,你的真诚,你的友善,你的关心,你的爱心。作为回报,学生将从自己身上发现自己的价值,获得无比的快乐。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增进彼此的感情沟通,我将评语引入到数学作业的批改中,肯定其成绩,指出其不足。当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时,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个办法真好!”“你的进步很大,希望继续努力。”“看到你在进步,我很高兴,我知道你付出了比别人多的努力。”当学生在作业中出现因粗心而产生的错误时,我会用 “请看清楚题目的问题”、“第二步应该干什么?” ,“数字抄对了吗?” “方法很好!不过…是不是计算出了点差错!”等评语提醒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改正。这些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使他们充满了希望。从而也使学生对学习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论文 篇10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
长期以来,教师偏重于“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总是重知轻能、重教轻学,使得课堂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局面。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我们要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
一、创设情景,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
数学知识既抽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性。学起来枯燥难懂,只有创设一个生动、有趣、活泼的学习情境,才能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情境,要注重激励的原则,尤其是上课伊始,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到位,因此,教师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和疑点,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激疑,将“疑”设在学生新旧知识的认知矛盾之中,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产生学习兴趣,把学习新知识的情感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心理,是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引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机。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讲故事激发学生提问题:孙悟空分西瓜。悟空说:“我分给八戒1/3个西瓜,分给沙师弟2/6个西瓜„„“孙悟空的话还未说完,八戒就大叫起来:“猴哥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孙悟空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八戒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少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又如,教学“可能性”时,采用联系日常生活,引入新课。课堂上做一个转盘游戏,把全班同学分成三个组,每个组选择一个区域,发动转盘,指针转到哪个区域,选中这个区域的小组将会获得奖品。当我把这个游戏规则说出来的时候,立刻就听到下面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不公平!”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呢?(因为有的区域大,有的区域小)那应该怎么做才公平呢?(三份应该同样大)为什么?(因为这样分的话,三个组获奖的可能性都是一样的,这样才公平)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二、诱导学生思维,使学生乐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更好的诱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解题能力,使学生乐学。例如,我在教学面积计算时,通过看一看、折一折、想一想等启发学生认识到: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基础推导出来的;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平行四边形是用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梯形是通过拼合成平行四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导学生在这些关键的地方思考,把面积计算知识系统化,既沟通了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了思路,又渗透平移、转化等数学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自我评价分析,内化新知,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注意不要由教师垄断,应让学生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经过以上步骤后,教师可以可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不仅会释放出自己的心理能量,而且会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好的学习品质就会进一步形成。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就会更深入,就能成功接纳新知识,并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6+6+6+6+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作出(1)6×4+4(2)6×5-2,出乎我意料的一个同学却是做7×4。我热情表扬他大胆创新,同学马上反对。这样同学不知不觉地参与辩论。此时全班的同学学习热情及课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气氛中,学生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各特长都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不但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独立性。
四、分层指导训练,使学生善学。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饱。我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即上、中、下三层,其数量比为1:2:1。前后座按比例组合成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依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分别确定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全班教学,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各层次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自主学习,得到发展,争取进步。例如:在教“带余除法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筐里有50个橘子,(1)平均分给8个同学,每人几个,还多几个?(2)最少加上几个才可以平均分给9个同学?(3)拿走几个就可以平均分给7个同学?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上等生做第3题。鼓励相邻几个同学进行讨论,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使各层次学生互相启发,促进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并随着进取意识的增强,不断的向上一个层次递进。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推荐阅读:
学生自主学习小学数学07-31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07-05
小学数学自主性学习08-19
小学数学课的自主学习10-21
小学生自主实践数学08-27
浅谈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1-14
如何激发小学生对语文阅读识字的自主学习07-20
小学数学之自主学习培训及措施的论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