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好小学生自主学习

2024-06-25

引导好小学生自主学习(精选12篇)

引导好小学生自主学习 篇1

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 教师应在课堂上尽量少教, 让学生多学。如何在少教的时空里, 发挥好引导作用, 关键在于教师把握点拨的时机火候, 做到为学生自主学习推波助澜, 方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

一、导航前行, 带着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有时, 学生的交流、汇报、学习等活动偏离教师的预设, 只停留在浅层次, 教师就要及时予以点拨引导, 让学生不要在同一平面上往返滑行, 耗费时间和精力。如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五年级下册语文《桥》一课, 品读暴雨洪水时, 抓住重点句“黎明时候, 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设计了一个仿写对比的练习:春雨绵绵, 像 () , 像 () 。学生说:像牛毛, 像细丝, 像绣花针……这时, 教师点拨春雨是轻轻的, 而文中的雨是暴雨, 然后让学生再读原句。

原句运用短语“像泼”、“像倒”是描写雨下的动态, 突出雨的大小而不是形象。学生的仿写只停留在春雨的形象上, 达不到反衬文中暴雨猛烈的效果。我想如果教师及时点拨引导, 问学生暴雨下时像泼, 像倒, 而春雨下时, 像什么呢?可以仿写为:春雨绵绵, 像洒, 像飘。然后让女生读出春雨的轻柔, 男生读出暴雨的猛烈, 在对比朗读中既培养了语感, 又突出了暴雨之猛烈, 情况之危急, 为下文定准了情感基调。这样巧妙点拨, 让仿写一举两得, 才能达到以读促写, 以写促悟的效果。

二、质疑反问, 为精彩生成投石激波

真实高效的课堂往往会有很多精彩的生成, 出乎我们的预设意料。这时候, 有的教师显得束手无策, 有的教师会强拉硬拽, 让学生屈从于自己的预设, 这样的课堂是无艺术性可言的。相反, 如果教师引导得当, 会将生成变得更加精彩。记得在县级赛教活动中, 一位优秀的青年教师执教《晏子使楚》, 在品味第一次针锋相对的智慧时, 让学生品读课文, 补充感受再读课文, 深挖晏子的心理情感。同时提出问题:晏子看了看, () 地对接待的人说:“_________。”要求选择合适的提示语, 并说说为什么会这样选择?教师的预设为:气急败坏、沉着冷静、怒气冲冲、理直气壮。但学生填的词语里面没有怒气冲冲。这时教师并没有强加给学生一个怒气冲冲, 而是质疑反问:“为什么没人选择怒气冲冲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说:“那是没有教养, 没有礼貌, 没有风度, 没有涵养的表现。”此时此刻, 学生又怎能领略不到晏子的智慧呢?

三、拨乱反正, 帮助学生重塑健全人格

语文课标要求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发展个性,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课堂上, 学生的价值观出现错位、偏差时, 教师应有教育的敏锐感, 有责任及时引导、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西门豹》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西门豹惩巫神、巫婆的巧妙, 一位教师以“假如你是西门豹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设问, 让学生展开自主阅读, 与西门豹的计策对比。但始料不及的是学生的“假如”有:我会直接判处死刑;我会把他们统统投河, 斩草除根;我会把他们下油锅;我会把他们千刀万剐, 让他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时, 教师发现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 学生的办法成了比赛谁的手段更残忍, 并没有认识到西门豹惩治官绅、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办法的巧妙。教师接着追问:西门豹惩治官绅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泄私愤吗?是为了满足杀人的目的吗?这时学生嬉笑的神情严肃了, 同时也接受了一次尊重生命、惩罚有度的教育, 实现了健全人格的塑造。

四、添料加糖, 升华学生情感, 培养语感

教师必须锤炼指导朗读的技巧, 否则, 学生对课文读过两三遍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再读, 就会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用领读、范读、诵读、接读、引读等巧妙的方法进行指导, 就能让学生体会出深刻的内涵, 升华情感, 引发学生共鸣。一位对古诗词颇有研究的教师在教学《忆江南》结课时, 紧扣中心句“江南好”, 师生合作朗读, 配乐朗读, 形式是: (师) 江南好------- (生) 风景旧曾谙, 旧曾谙; (师) 江南好------- (生) 日出江花红胜火, 红胜火; (师) 江南好------- (生) 春来江水绿如蓝, 绿如蓝; (师) 江南好------- (生)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

一咏三叹式的朗读背诵,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白居易对江南的景、人、往事的情怀, 学生和作者、文本、教师产生了情感共鸣, 渐入诗词佳境, 效果相当好。可见, 教师巧妙地指导朗读, 会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意犹未尽的兴趣。

除此之外, 当学生面临高难度思维活动, 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时, 教师要架梯铺路, 引领学生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心有所悟, 却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时, 教师应抛砖引玉, 引出话匣子里的颗颗珍珠, 这都是点拨、指导、引导的效果。总之, 教师如果把握好点拨引导的契机与火候, 一定会为学生自主学习推波助澜, 提高学习效益。

引导好小学生自主学习 篇2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师生之间如果能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那么,任何教育活动都可以使孩子们产生兴趣而被接受。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能提供给孩子重要的东西就是:你的热情,你的真诚,你的友善,你的关心,你的爱心。作为回报,学生将从自己身上发现自己的价值,获得无比的快乐。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增进彼此的感情沟通,我将评语引入到数学作业的批改中,肯定其成绩,指出其不足。当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时,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个办法真好!”“你的进步很大,希望继续努力。”“看到你在进步,我很高兴,我知道你付出了比别人多的努力。”当学生在作业中出现因粗心而产生的错误时,我会用 “请看清楚题目的问题”、“第二步应该干什么?” ,“数字抄对了吗?” “方法很好!不过…是不是计算出了点差错!”等评语提醒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改正。这些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使他们充满了希望。从而也使学生对学习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3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特征的综合,它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关键是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树立学生和主体参与意识,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多一些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能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而在儿童的内心世界,这种需要最为强烈。因此数学教学中,凡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绝不暗示。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我依次出示用9个小正方体摆成的大长方体,让同桌两人一组比赛,一人看图乘法算式,另一人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学生兴致很高,九句口诀很快编完。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有个同学站起来说:“我发现,后一句的积总比前一句的积少9。”一学生补充道:“我发现,积的变化有规律,前一句积的个位总比后一句积的个位多一,再看积的十位,正好相反,前一句的十位总比后一句的积的十位少一。”正当我和同学们为之叹服之际,另一个同学急切地说道:“我还发现,每个积的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得九!”其他同学睁大眼睛,惊奇地说:“哇!真是这样!”“老师,我还要补充,我发现有几个积是好朋友,比如:18和81,27和72……”学生沉浸在发现的乐趣中,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尽管表达还不够准确,但在稚言嫩语中,却分明跳动着智慧的火苗,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珍视的呢?

二、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在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里矗立着一座丰碑,上面镌刻着这样一段话:“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做过因而我理解。”这段发人深省的文字,说明一个道理:凡事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知识,做到凡学生自己能尝试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包办代替。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为什么必须比除数小”一直是初学者的一个难题。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悟出道理呢?我是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分一分,在学生的思维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问题的矛盾冲突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来达到教学目的的。我先让学生摆学具:把6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学生分得很顺利,列式是:6€?—2(个)。接着我又问:“如果把7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谁会分?”学生们试着分了后发现:每盘还是两个,但剩下一个,怎么办呢?大家感到困惑了。我趁势就问:“这剩下的一个还能再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使每盘得到整个梨吗?回答是:不能。我说道:“那这一个,只好剩下,作为余数。”列式是:7€?—2(个)……1(个)。第三步,再添一个梨,每盘分几个?余下两个梨,够平均分3盘,使每盘得到整个梨吗?再添一个梨呢?试试看有什么结果。

学生们尝试,得出以下一组算式:

6€?=2(个) 7€?=2个……1(个)

8€?=2(个)……2(个) 9€?=3(个) 10€?=3(个)……1(个)

11€?=3(个)……2(个) 12€?=4(个)……

通过亲自尝试,学生们得出:除数都是3:被除数依次大1;余数总是1、2。我问:“余数会不会出现37”大家纷纷摇头:“不会!因为,如果还余3个,就又可平均分给3盘,每盘又多一个梨,这样商就又多一个,就没有余数了。”“噢,我明白了:当除数是3时,余数只可能是1、2。说明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一结论是学生经过尝试后得出的,因此,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也是最真实、最牢固的。

三、让学生自己去创新

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就孕育着创新。创新在求异中生长,而求异的火花是在教师努力为学生创造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中点燃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尽可能地给学生一些自我探索、自我表现的机会。凡学生自己能创新的,绝不压制。例如:在“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复习”一课中,有个学生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三角形可以怎样分类?教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学生略一思考,就开始发言:“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是轴对称图形,归为一类,平行四边形为另一类。”此言一出,立即遭到反驳:“三角形、梯形不全是轴对称图形。”老师便问:“怎样的三角形、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引导好小学生自主学习 篇4

一、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上课总是那几个人举手,太没劲了!结果老师在上面讲得天花乱坠,多数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种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课堂气氛不够好,学生缺乏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学习氛围,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在课堂上和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可亲、可信,才能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悦感,才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才会爱学与乐学。如果老师“唯我独尊”,学生有的只是紧张和依赖,根本不可能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有自我探究的意识,何谈有自己的看法呢?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打造一个开放、充满活力的课堂,学生才不会在课堂上循规蹈矩,亦步亦趋。

二、借助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课堂上常常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教学手段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多媒体教材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由于声像效果带来的刺激,信息量的大幅增加,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他们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在教授《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由于江南水乡和黄土高原文化的差异,江南学生无法对安塞腰鼓这一表演形式产生强烈的兴趣。如果仅仅是读一读,议一议,无法让他们体会到安塞腰鼓特有的魅力。于是,我先给学生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盛大场景,学生一下子被它的豪放、粗犷、强有力的节奏震撼了,他们兴奋了,陶醉了,于是很主动地沉浸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自主地感悟、探究文章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有的学生甚至想来一次远行,亲自去观赏一场安塞腰鼓!

多媒体技术的合理使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主动作用能得到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大大增加。

三、指导学生自我探究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一篇文章,能掌握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他们触类旁通的能力,多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会让学生的自信心大大提高,学习的兴趣就会日渐浓厚。如“语言品味”这一块,是阅读中的重头戏,《课标》也有明确的要求:7—9年级的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旨,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据此,我专门设计了一组“记叙文中语言品味”的阅读材料。如“树林的确是个好地方,阴凉很厚,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一点地舔了去。”“地平线上,出现一片眩目的灯光,这是地上的星云,是人间的彩霞,是烂漫盛开的光之花,是奔流飞动的七彩瀑布。”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方法:(1)写了谁?写了哪方面?什么特点?(表层信息)(2)表现了谁的什么情感?(隐含信息)(3)修辞的判断及作用(表达效果)。之后,多数学生果然能够举一反三。

可见,帮助学生找到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让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大大提高。

四、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单单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多采用激励性评语。从心理学上讲,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是成功动机,所以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对暂时落后的学生要降低要求,经常不断地给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样才会激发他们潜在的力量。对学生的欠缺和不足要包容;学生富于创造性的个性表达,教师要及时鼓励,并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如此才能让所有的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够更好地挖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5

——谈教学过程中的体验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现代结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是由教师与学生所组成的“ 共同体”完成的,其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组织良好教学场景,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助产士”。他的任务是按学生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眼光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自主的、独立的学习,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个体,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培养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而且又能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那么我市如何引导学生自立学习的呢?

一、营造爱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没有爱的教育是贫乏无力的!就课堂教学而言,从步入课堂开始,教师就必须精神焕发、情绪饱满,从言语动作,甚至眼神都要充满着对学生的信任,对数学学习的激情,教师神采奕奕笑容可掬的神态,充满激情的话语,对学生探索数学的热情鼓励,都将感染学生引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感受,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生错误时,我就用手抚摸着他们的小脑袋微笑的暗示方法,它们反应是积极的。当学生探索困难时,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学生又会重振精神,一次次让我体会到情感的魔力。

教师应重视平时与学生心灵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是学生敢问敢说敢争论。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当学生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我就微笑的说:“没关系,老师相信你能行。”“谁来帮帮他”这些语句达到在愉快的充满爱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来自于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获得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实际,因地制宜设计最佳教学方案。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悬念巧妙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惊奇、疑惑,从而激发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引起学生的惊奇,有了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拿着一个大萝卜和一把刀刚进教室,学生的目光一下子都吸引过来,同时还小声议论:老师拿萝卜和刀干什么?在学生求知欲非常强烈的情况下,开始了面、棱、顶点的教学,这样的导入新颖、巧妙,加深并强化学生对面、棱、顶点的认识,从而学生就轻而易举地利用正方体、长方体学具进入自学状态,归纳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巧设练习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而且有助于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我们的受教育者学生,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不尽相同,而教材中封闭式练习题对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肯定不会适应所有学生,这样必然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解决这种情况我经常把教材中的原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以改编。例如:人教版第九册《三角形面积计算》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张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纸,从一边的中点到邻边的中点连一条线段,沿着条线段减去一个角,剩下的面积是多少? 教学时,我把问题删去,让学生根据条件比比谁解答出的问题多。这样一来,马上有人举手争抢着发言,就连平时反应慢的后进生也纷纷举手,我不失时机地让他们说想法,有易到难,学生解答出不少问题。(1)正方形面积和周长:4×4=16(平方厘米)4×4=16(厘米)。(2)正方形边长一半:4÷2=2(厘米)。(3)三角形面积:2×2÷2=2(平方厘米)。(4)阴影部分面积:16-2=14(平方厘米)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按同样方法再剪去另一个三角形,剩下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面积与原正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这样全面兼顾,既让程度差的学生增强自信心,又使聪明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看见孩子们争先恐后,热烈讨论,积极发言的神态,我深感轻松愉快、激动。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展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成功是发展之母”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强大的内部力量,取得新的更大成功。

1、在操作实验中感受成功。

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为学生架起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帮助理解掌握新知,培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丰富的情感体验把客观的“要我说”内化为“我要说”,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使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过圆柱、圆锥体积后,我拿出一个形状不规则石块问学生:“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怎样求呢?”学生们都愣住了。随即我把石块放入装有水的圆柱杯中,让学生观察,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学生明白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要想求石块的体积只要求出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四人一组亲自实验,只见学生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争论,所有学生都在全神贯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后汇报结果,有的小组先求出原来水的体积,再求出放入石块后的体积,最后再相减。有的则计算出上升那部分水的高度,再用底面积×水上升的高度,就求出来石块的体积。通过比较得出后种方法较简单,整个教学都是在学生做、学生学、学生教学生的情况下完成的。学生积极主动,体验到成功的快感,而且锻炼了思维、口才、策化等能力,形成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在发现过程中更能体现团队的精神。

2、通过推理想象,体验成功。

想象是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学研究中的发现法,是一种创造性的直觉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好奇心和乐于表现的性格,围绕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这节课,结尾出示用布盖着三个形体,学生只能看见每个形体的一个面,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学生情绪马上高涨,在好奇心驱动下自觉地向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经过对比、评判,学生不知不觉巩固了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6

一、良好学习动机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教育和激发学生学好化学,使学生产生对化学的内心需求,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求知识的兴趣,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習惯,要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

1预习的习惯。直接从导学案入手是快捷有效的手段。

2反思的习惯。不只教师需要反思,学生也需要反思,而且要及时。教师如果每次上课留出3~5分钟,让同学们在纸笔反思本节课所得、困惑,并要及时批注学生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知道学习越认真老师越重视,学习当然越有动力。

3复习的习惯。

教师可以在单元的学习后要求学生进行知识梳理,使其系统化、结构化。

4使用学习工具的习惯。

通过查阅书籍资料或利用互联网检索独立解决疑难问题。

三、关于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主要来自课堂教学,教师要把握整体教学,注意阶段内容系统化和单元教学内容集中化,将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课堂教学过程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要创设平等民主交流的学习气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学习。

1给学生一点私人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2给学生一些兴趣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3给学生一些有意冲突,让他们自己去争论。

4给学生一个定向主题,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五、增强意识,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之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我们去实践和研究的课题。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1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2给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空间。

要提出问题必须认真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者布置提出问题的作业,进行提出问题的考查,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培养提问的能力。

六、关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教学,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囿于呆板的固定程式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用学习方法。教学模式主要有:

①问题推进式。②启发讨论式。③实践探究式。

小学语文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7

一、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 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动起来, 教师就要学会适时放权, 让学生在已习惯的接受性学习之外, 学会探究性学习, 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主动地探究问题, 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根据学生需要, 变换教学策略,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动起来, 互动起来, 主动起来。如适当地让学生画一画 (《詹天佑》) 、做一做 (《捞铁牛》) 等, 让每一个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觉得自己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课堂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他们表达思想的平台。

二、巧妙合作, 攻克文本难点。

自主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怎么办?可以引导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 遇见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可组织学生集中在一个小组中尝试解决。引导学生提出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 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同时, 面对学生的疑问, 教师不必过早解释, 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 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

这种合作探究的关键是教师要组织课堂讨论, 讨论的主题要明确, 留给学生准备的时间要充分, 注意气氛的和谐, 绝不走过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做巡视指导工作, 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例如, 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组织小组讨论时,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要求:

(1) 默读课文, 请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并提出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

(2) 四人小组讨论时, 由组长主持。组员依次读出所画句子并提出问题。

(3) 组员筛选几个有学习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并做好记录。

(4) 讨论结束后, 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本组重点讨论的问题、讨论的结果。

这样引导, 既帮助学生建立了讨论的规则和秩序, 又活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气氛, 整个过程在问、想、议、悟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能携手解决自主学习中所碰到的难点。

三、注重引导, 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自主学习, 并不是放任自流, 而让学生有法可循, 有一定的学习方向, 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更强。

1. 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

如生字学习中, 一些字形的识记是难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形象地记忆。如《乌鸦喝水》一课, 学生经过思考, 对“乌”和“鸟”是这样记忆的:“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 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 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2.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感悟就是一种文本对话的形式。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的是“北国风光”, 如何让学生体验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教师可以通过美丽的景色的录像展示等课程资源的利用, 设计情景, 再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这样, 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 同时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 实现了情感教学目标。

3.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生活与语文的联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语文离自己的生活其实很近。这样, 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学习。可以借助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品、实物、图片等让学生形象识字。还可以组织学生搜集广告语、对联、报刊病句、荧屏错别字等。学生感受到语文实践的无限乐趣, 不再觉得学习语文是枯燥的。

四、及时激励,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欲望。

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要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如在教学《妈妈的账单》时, 我提出一个问题:“读了妈妈写给小彼得的账单后, 你想说什么?”一名平时不好学但很聪明的男生也举起了手, 教师点名后, 他回答:“刚才你说账单是指记录资金出入, 可妈妈写给小彼得的账单里怎么都是‘0芬尼’呢?没有出也没有入, 这张账单怎么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因此, 我立即抓住了这个契机, 进行了表扬:“你很了不起, 你给大家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既然你能想出它, 相信你一定能找到其中的答案。”听了这番话, 他情不自禁地再次投入到文本之中。我还将这个问题放在这堂课非常重要的位置, 让全班同学共同探索答案, 经过合作讨论之后, 学生回答精彩极了, 有的说:“比起小彼得写给妈妈的账单, 它还真算不上账单, 妈妈其实根本没想让小彼得还钱。”有的说:“妈妈写这些0, 是为了让小彼得自己去想其中的原因。”刚才那个男生的回答更加精彩:“我觉得妈妈账单中的两个‘10年’与这些‘0芬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加体现了母爱的无私和无价”。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我用了成功激励的方法, 及时地激励了这位学生, 让他的学习欲望得到了增强。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化学 篇8

一、适度引导阅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平等互动, 积极对话, 教师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适度引导, 让他们尝试自学。

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阅读, 无论是预习阅读、课中阅读、复习阅读, 还是课外阅读, 都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其在相互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预习阅读是学生在教师未授课时事先阅读相关课文。为了提高预习阅读的有效性, 应先拟好预习提纲,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指定的课文, 并要求阅读后作出解答和提出疑难。如“燃烧和灭火”一课, 设计下列预习提纲:1.什么是燃烧?2.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灭火的原理?3.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指导学生在预习阅读中要先根据预习提纲纵览全文, 了解梗概, 然后再精读细读, 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用笔圈点勾画, 并运用批注法在课文空白处批注提纲要点和感想, 做到重点落实。

由于化学课外参考书种类很多, 学生在参加课外科技实验活动实践中, 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必须去查阅课外参考书。为了遵循可读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则, 主动帮助学生选好这些书。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要求他们做到:1.有所侧重;2.弃粗取精;3.做好笔记。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 建议每位学生每学一期根据自己课外科技活动实践写一篇化学小论文。另外, 利用与化学有关的节日 (如无烟节、环境保护日等) , 要求每位学生紧扣节日主题摘编一篇化学小报。课外阅读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眼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还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

此外, 要让学生养成爱思考、爱质疑、博览群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单从课本中获取知识是很有限的, 因此指导学生要多读一些与化学科学有关的报刊和课外书籍, 通过摘录、剪贴建立自己的“化学资料库”, 以便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 吸取更多的课外知识,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紧密联系日常生活, 增强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就会对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明显地表现出对所学的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心理倾向, 因而学得十分积极主动, 也很有成效。

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笔者经常这样设计导言:

1. 从比较常见、能引起注意的现象谈起, 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时, 可设计如下事例作为导言:神州“七号”飞天和成都公交车火灾。

2. 从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谈起。如在学习“原子的结构”时, 首先讲述一则趣闻:汤姆生在发现电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汤姆生的学生完成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散射实验) , 否认了葡萄干布丁模型的正确性;玻尔在行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这三人都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 由成语典故开始。如学习“钢铁”时, 从“百炼成钢”即“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 转化为坚硬的钢, 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谈起;学习“燃烧”时从“火树银花” (火树就是指焰火, 俗称烟花) 谈起。

通过精心设计导言, 抓住了学生求真、求异的心理, 很快就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联系日常生活, 分析自然现象一类的情境设计, 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而且使他们了解、加深对生活现象的理解, 使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了他们尊重科学, 热爱科学的态度, 树立了将来追求科学、献身科学健康的人生观。

三、鼓励参与和探究,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要在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中学化学, 而探究是主动学习的方式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追求的重要条件。”在化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有“亲身参与”的“体验”, 就应该让学生尽量多动手, 给他们充分自主探索, 在实践中感受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鼓励学生参与和探究,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笔者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视情况采取如下方式:从“从本节课的标题, 你想知道什么, 或者说你想解决什么问题”入手, 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接着, “请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 按照自己选择的方法进行学习”, 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随后, 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 有的看书, 有的交流、讨论, 有的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自我调控学习过程;最后, “同学间交流,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 让学生自我反馈学习结果。这样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特征。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篇9

一、引导学生愿学、乐学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 更是一种学习态度, 自主学习的前提是愿学、乐学, 而愿学、乐学的原因是因为喜欢, 感到需要, 对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望, 才能迸发出愿意学习数学的心理需求。要做到这些, 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首先, 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要重视它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它。

其次, 挖掘数学的文化价值,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崇尚感, 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起来。在学生的眼中, 让数学不再只是数字、符号、公式、规则、程序的简单组合, 正如数学特级教师张齐华所说:“让学生感受数学丰富的方法、深邃的思想、高贵的精神和品格, 领略数学发展进程中的五彩斑斓、多姿多彩, 分享数学前行足迹中的创造、超越及其背后折射出的人类的智慧和人性。”

最后,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神秘感。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 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情景,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 教学《年、月、日》后,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可以设计作业超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作业, 可以设计一个月的月历卡, 也可以设计一年的年历卡, 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情做, 让优秀的学生有更多的事情可做。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 只知道“学什么”, 对“为什么学和怎样学”还比较模糊,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自主学习改变了这种情境, 它更强调尝试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在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时, 着重考虑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 在此基础上, 融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体验与实践、思考与理解, 并产生疑问,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如, 学习《圆的认识》时, 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 (1) 自己制作一个圆, 折一折你能发现什么? (2) 怎样画一个标准的圆? (3) 我的问题, 我的发现。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学习目标更明晰, 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的意识更强烈。

三、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

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关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自我控制自己的情绪, 能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如果是因为外力控制, 学生内心没有学习的渴望, 带着不情愿的因素, 那样的自学只能算作“被自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要抓住这几个方面: (1) 让学生学会自学, 在自学过程中不要左顾右盼, 要融入学习材料中; (2) 训练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3) 让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 (4) 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要创设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的训练, 在讨论前给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思考空间, 教师要学会沉默, 营造一种思维场, 然后寻找机会激发学生把自己的思考所得展示出来与同伴分享交流, 同时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和方向, 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准、效率高。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篇10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引导

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知识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延展性的特点,创设条件,激发兴趣,让各层次的学生愉快、积极地参与探求新知的活动,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增强学生的信心。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的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个小组的学生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教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会一致的,“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二、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保证探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探索研究,要多鼓励表扬学生,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探究结果,不要怕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出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不能横加指责,强令修正,应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误养正,完成学习任务。如教学不等式时,教师设计一组错题集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技巧,同时让每小组总结解题方法及规律,然后再开展组与组之间竞赛。

三、及时反馈信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

教与学的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及时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例如:在教“一元二次方程解”时,针对学生易出的情况,安排了“多当合格医生”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以一名医生的身份诊断病情,找出错误地方,并对症下药,将错的题改过来,如解方程(x+5)=x·(x+5)错误解答两边同除以x+5,得x=1,各小组学生不难发现对于整式方程的两边有公因式时不能约掉,否则会丢根,而教师则可以从学生反馈来的信息中看到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矫正,提高教学效率,促使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自主中获得进步和成功。

四、优化学习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改进课堂教学的评价是指评价的主体多一些、角度宽一些、标准弹性一些,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多体验一点成功,增强学生的自信,让学生集体做“小老师”,参与教学评价,活跃课堂气氛,体验成就感。教师在评价中要采取宽容态度,或者延迟评价顺势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对学困生更要注意适时评价、准确评价、及时表扬和鼓励。如在教学“因式分解”时,让学生进行因式分解,x2+5x-6,让各小组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我观察学生在初步得三种解题方法(配方、公式、因式分解)后,对学生如此评价:“你们的发现非常重要,真聪明!”再启发他们思考还有没有其它方法。教师充满爱心、智慧地牵引和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发展的动力,发现自己努力的方向,产生争取进步的信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浓厚兴趣。

五、注重选择题目的有效性,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实践证明,盲目的过多练习是不科学的,它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反而由于大量机械性的练习题目,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呆滞,阻碍他们思维的正常发展,使他们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选编练习题,力求精而少,练在“点”子上,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如:在教学“二次函数”时,已知函数y=ax2+bx+c开口向下,并且经过A(0,1)和M(2,-3)两点。(1)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1,求此解析式。(2)如果抛物线的对称轴在y轴的左侧,试求a的取值范围。(3)如果抛物线与x轴交于B、C两点,且∠BAC=90°,求此时a的值。

此题设计三个层次练习,难度逐渐递增,我将全班学生按思维能力分成低中高三个层次学习小组,每个层次的学生必须完成相关层次的练习,鼓励学生积极去完成高一层次的练习。这样的练习难度有层次,学生不仅没畏难情绪,相反,好强的“孩子气”会促进他们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一部分学生能把三层次的练习都完成后还向我要更高层次的练习呢!因此教师在练习中应注意精选习题,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多层次作业实施,各种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享受着成功的快乐,从而达到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行为 篇11

关键词:学生学习行为养成

“不思学习,不思进取,能玩就玩,能过就过,不能就辍。”不无夸张地说,这是当前学校后进生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而某一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内的学生辍学率居然连续三年都在35%——38%之间徘徊。种种情况表明,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不乐观!之所以如此,一句话,学生学的苦。

是什么原因让学校后进生的学习一直在这样的低谷沉迷?

在问因追责的时候,我们可以问责于学校的教学设备的短缺,可以问责于教师观念的陈腐,可以问责于教学手段的落伍等等。但在这个许多原因中,有一个原因是少不了得,那就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养成。它与当前学生的这种萎靡不振的学习状况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

那当前学生的学习行为究竟如何养成?我们不得不三思。

一思:兴趣的引入

俗话说,“万物皆有果,兴趣引入门。”

有位名人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凡高不对绘画艺术产生兴趣,不会成为顶尖的绘画大师。

贝利不对足球运动产生兴趣,不可能享有世界球王美誉,

由此可见,兴趣在一个人有所作为的进程中是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可是在今天这样的经济体制下,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呢?从而促进自己学习行为的良性形成?我们认为关键之处一是破解新时势下的“读书无用论”,解除它对学生学习行为产生的冲击。在生活里,会经常有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耳边萦绕:“现在读书有什么用,读了大学还不是没有事做。”

对于这样的论调,我们只能市场经济的理念来答市场经济的问题,帮助群众和学生澄清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告诉他们,我们不能再紧紧盯住“大学毕业,国家分不分配”的问题不放了。只要有文化,有技术,无论是给别人打工,还是自己创业,都是占有着无与伦比的先机的。否则,才是落后于人!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法全面彰显了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原则。

关键之二是找准突破口,引导学生的兴趣。一个鸡蛋,我们用手满把抓住用力的握,它也很难碎掉;但是我们用勺子或筷子轻轻叩击,它就很容易被弄破。很多后进学生面对各个科目都不如意的成绩,也就像这种情况,如老虎吞天,无从下口。这就要帮学生找准学习突破口,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某一科目,也可以是某一道题目,还可以是让学生产生启发和领悟的情景语段。可以在自己科目中选出明朗、典型、对学习知识有延伸意义且容易切入的一些例题特别的讲解下,以启发学生,让学生感觉容易掌握并可以延伸到其他知识领域,从而产生自信并引发学习兴趣。学生自己对某一科目,甚至某一题目上产生的自信,往往能更容易带动其他方面学习的兴趣和进步。

二思:教师的作为

如果兴趣是学生学习行为形成的直接诱因的话,那么教师的作为则是学生学习行为的主力因素。它在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形成过程中有着感染、指导、提醒的作用。

我们会喟叹于“身教胜于言传”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因为我们都懂,它的精神实质无外乎就是看重某一人物的榜样作用。为此,要让学生是一个有着良好学习行为的人,首先教师就必需是一个有着良好学习行为的人。我们可在悄无声息中用自己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用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用可触可感的学习行为去感染学生,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学习行为。我们更会喟叹于“某某学生的字和某某老师的字的像极了!”这更是一个能形象凸显老师榜样作用的具体实例。诸如种种,无论是道理,还是实例,其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强调了教师榜样的感染作用。

学生学习行为的形成离不了教师的另一个作用——教师的科学指导作用。。教师的科学指导来源于对教材的领会,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可以在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共同摸索出适合自己学习行为形成的模式。日后,学生不断运用自己的行为模式,去实践,去体会;去总结,去提高。学生行为模式的成功运用就是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诞生。

学生学习行为的形成不是一两次的尝试运用,也不是一天或更长一点的稍久实践。而作为还是孩子的学生,他们身上不可能有成人一样持久不变的毅力。他们有可能出现运用了一会儿或坚持了一段就会松懈下来,甚至是不想干了。基于这样的实际,学生学习行为的形成必需要有教师的提醒。在他们有可能出现松懈的时候,给他们一点期盼性的鼓励,一点善意的提醒,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学生学习行为的形成日子里,教师的感染、指导与提醒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感染是动力,指导是参与,提醒是促进。

三思:过程的斟酌

学生学习行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由扶到放、由学到创的渐进过程。

养成学习行为的开始之初,对学生来说,也许是一团雾水,东南西北找不到方向。往往这时,教师的“扶”就应一呼而出了。教师要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精当地引导学生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来,在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习行为的形成过程。当学生有了入门的感觉后,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问题,自己尝试解决。这时,老师只是充当一个“顾问”的角色。不过,在学生的问题里,要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基础性、思维性与能力性。学生在反复不断地探索、讨论与解决 “三性”问题中,学习行为的形成也就达到了完美的再现。

学生学习行为的体现也许有很多的模式,可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许只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模式。只是我们永远不要告诉学生,这是学习行为养成的最佳路子,要鼓励学生开创适合自己学习行为养成的路子来。这时,平时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就在你的班级里,就在你的学生群里出现了。我们在为之高兴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辨别它们的良莠。在与学生一起探究与交流中,帮助学生去劣存优,去粗存精。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养成树立信心,指明路子。

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行为的终级追求也许与教育前辈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不谋而合。事实的确如此,如果我们再一味地自我陶醉的“教”下去,没有把学习的主权真正、完全、彻底地还给学生,我们阻止的不仅仅是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阻止了学生走向未来的步伐。综之看来,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才是教育者所应奉行的宗旨。

引导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能力 篇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是验证、探索、创造的可靠手段。化学实验能够创设一个巧妙的促进思维发展的情境, 还培养了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在整个化学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有效途径。老师应积极地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实验”等形式代替“独角戏”式的实验模式, 把总结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 让学生自己试着做, 边做边思考错了自己想原因再纠正, 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更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

在初中《二氧化碳的制取》教学时, 学生通过对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 归纳延伸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为今后研究其他气体的制法提供了科学依据。课本没有对实验做过多的叙述, 学生就算对教学内容作了充分的预习, 对实验现象也只是作出推测。因此, 将本节改为实验课,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编写《导学案》, 以下列问题为载体, 引导学生用实验加以探究:

1. 在三支试管中, 分别加入以下三组物质:

a.大理石和稀盐酸;b.大理石和稀硫酸;c.纯碱与稀盐酸。从以上三组实验结果中, 你认为哪一组最适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2. 若制取较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应选用什么装置?所需仪器有哪些作用?

3. 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气体发生装置中如何装药品?加药品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 怎样使制得的气体较纯净?怎样去收集气体?若使反应停止应怎样操作?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教师发给每组同学不同的仪器, 学生组合出了多种不同的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装置, 让每组同学介绍装置的优缺点, 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最后让学生归纳做实验的思路与方法。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 教师是引导者和参与者, 问题的讨论分析、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来完成, 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 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体。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又培养了动手能力、交流能力、思维能力, 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兴趣, 引发自主学习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是一问。”因此, 创设问题情境, 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有很多教学内容可以设计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紧密联系实际, 深入钻研教材, 从教材中发掘出而不是简单临摹教材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 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 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如为什么铁在潮湿的地方容易生锈?为什么塑料制品在日光照射下容易老化?为什么粗盐容易潮湿?为什么汽油可以洗去油渍?在学习分子时, 从日常生活入手, 在衣服上洒了些香水, 一进教室, 学生就说:“好香啊”!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回答闻出来的, 我就势引导香水是由分子构成的, 身上的香水分子怎么让你给闻到了呢?说明分子有什么特性呢?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 这时就故做幽默状神气地说:“是长了翅膀飞进你的鼻子里去了”!学生哄堂大笑, 课堂气氛活跃到了极点。在老师的点拨下, 学生很快理解和掌握“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这条规律。

三、保护学生好奇心, 培养兴趣, 激发自主学习

老师根据教学内容, 随机地插入与教学相关的奇闻趣事, 或者精心设计一些游戏、竞赛等, 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从而使得学生们形成、确立并且保持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 可利用较奇特的实验现象、悬念式提问、新奇的故事等等, 易使学生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 在这种情感的刺激下,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去探索, 揭示“奇”的奥妙, 形成“我要学”的氛围, 达到提高自主学习意识的目的。如“魔棒”点火、荒郊野外的夜晚“鬼火”、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的植被特别茂盛、豆科植物不用施肥就特别粗壮, 化学中有许多这样的好材料。

教师要培养和表扬学生的勤于提问, 不要限制和压抑学生的“多问”;教师要指导和启迪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化学现象而广于提问, 敢于提问, 甚至善于提问, 而且问得颇有见地、切中要害。这样从根本上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深入学科知识, 创造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深奥道理, 激发其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上一篇: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分析下一篇: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