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自主选择

2024-07-22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共12篇)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 篇1

理想的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课堂, 是学生在价值引领下自主探究的过程, 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也是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而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实践中探究, 真正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一、捕捉生活情感, 激发探究欲望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数学离不开生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 更要联系现实生活情境, 关注学生的情感。为此, 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情感体验, 诱发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情感状态与教材所蕴含的意义及情感之间的矛盾, 促使学生产生疑问, 从而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可能性”时, 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阿凡提”创设了一个“金币的故事”:阿凡提经常帮助老百姓办事, 国王很生气, 就故意刁难阿凡提。他拿出一口袋金币, 让阿凡提抛向空中, 如果金币掉下来时全部是正面朝上, 那么这口袋金币归阿凡提所有, 否则, 阿凡提就得被砍头。小朋友想知道阿凡提想了什么好办法赢得了这口袋金币吗?有声有色的媒体演示使学生入情入境, 他们都急于想知道阿凡提想的究竟是什么好主意, 强烈的探究欲望一下子被激活了。

二、拓展研究时空, 引导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提供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中认识数学, 解决问题,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一位老师执教《年、月、日》时,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让学生利用不同年份的“年历卡”这一生活素材, 启发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探究“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并且把自己的发现和感到困惑的问题写下来。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思考着、交流着……学生们通过独立探究相互合作, 在操作中既理解了知识点, 又扩大了知识面。

三、把握评价契机, 促进自主体验

数学教学既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也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更要在评价中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 学生对知识获得的体验会更深刻, 也会更深地体会到探究带来的无穷乐趣。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吨的认识”时, 在学生建立了1吨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设问:如果让你搬1吨重的大米, 你觉得怎样?没想到有两个学生竟然脱口而出:“我能搬得动。”教师没有马上作出评价, 而是先有意让这两个学生背班上最重的同学 (约50千克) , 然后在请他们谈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20个体重是50千克的学生总的重量大约是1吨, 你们能背得动吗?这样, 两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了1吨是很重的, 再也不认为“搬得动”了。由于教师及时把握了评价的契机, 从而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和体验, 使新知的探究始终建立在自主探索、主动建构和自然生成之中。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指导,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使合作交流贯穿课堂始终, 人人动手操作, 个个动脑思考, 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动起来, 自己去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 篇2

第一、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一个过程。对于那些好动的学生,上课时,教师就寻其“闪光点”,鼓励他们赞扬他们,让他们有自信,认为自己能行,逐渐地让他们变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对于这样的学生,决不放弃。让学生获得到与自己期望相当的学习结果,满足学生对学习寄予的期望,同时,经常督促、辅导和鼓励他们,让他们用心听课,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与同学交流探讨学习问题,让他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逐渐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的良好习惯。

第二、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大胆质疑,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因就是学生。因此,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找难点,记疑点;做笔记,重分析,进一步引发思考。让学生去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启迪思维,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三、开展课堂检测评价。

课堂检测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小组检测,全班交流,又可以小组互测,也可以师生共同参与,师抽生测。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教学活动提出的问题进行课堂检测评价。提高学生对课堂评价的认同感,进一步产生集体荣誉感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第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开展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观察现象、思考问题、推断结论结论,让他们切身体会知识的价值与运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这种亲身体验的学习,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增强其责任感,从而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篇3

一.在阅读中学会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学贵有疑”,善于读书的人总是能读出疑问,且能于无疑处生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作品读懂、读透。深思、慎问、明辨,是读书的要旨。

每当我们读一本好书,也就是在与一个智者进行交流、探讨、学习,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一位学生读了《贝多芬传》后泪如雨下,她在读后感里写道:“如此多的苦难加在贝多芬一个人的身上,多么令人扼腕,令人唏嘘,令人感慨万千。但是贝多芬依然没有绝望,依然没有放弃,他对生命有着无限的渴望,对音乐有着执着的信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苦难不是阻碍我们前进的重重障碍,而是磨炼我们品行和意志的磨刀石。联系到我自己,学习上遇到了一点困难就灰心丧气,就一蹶不振,想想贝多芬,我是多么惭愧啊!”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学生只有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只有在深入的思考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才能不断地成长、成熟、成功。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一名优秀的导航员。学生在阅读中往往能立足文本,但不能去深入地解读和挖掘,不能去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内涵,因而感悟不深,质而不疑,使阅读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教师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促思,以思释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从不愿提问到踊跃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上下文探究段落、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让学生善于把“读”和“思”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思”中找出问题的所在,在“思”中理清问题的脉络,在“思”中加深认识和感悟,以促使学生感悟文本和质疑文本的阅读习惯的形成。

二.在阅读中学会体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话告诉我们,读书是“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在读书的过程中须要投入自己的情感,缺乏情感的阅读不会有所感悟。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漫不经心的“对话”是不会有所收获的。尽管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如果不用心去阅读的话,是不会知道哈姆雷特是谁的,更无所谓“情感体验”。所以,以心换心,投入自己的情感,去理解作者文章的情感,用自己的真心,去领悟文本的内涵,才有真实的“情感体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文学作品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这一目标突出了在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中,重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作品的内容能够有所领会和感悟。读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风土人情、文化艺术,品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困惑,体悟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及命运。通过读书,能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增进我们对生活的感知,拓展我们对生活万象的认知领域。

一本好书,往往启迪着人们敞开心扉,用心去体验生活,享受生活的美;从书中体验人生的快乐,从书中感受人间的温情,从书中读懂人生的真谛。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去体验“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名言,因为英雄的肉体可以被毁灭,但是精神和斗志不能被击败;读过了尼采的作品中的名句“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你会逐渐明白,受苦的人,因为要克服困难,所以不但不能悲观,而且要比别人更积极,更坚韧,只有这样才能在苦难中站立起来;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霜冷长河》、《借我一生》,进而了解余秋雨其人其事,进而表达出自己所读之体验和感受,这应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跨时空的体验。所以运用多种方式,去阅读,投入自己的真心去感悟,才能有所“体验”,才能有所“感悟”。

三.在阅读中学会创造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感悟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概括能力,这只从近处说,从长远说是培养创造人才,起码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发明素质,此乃对其终生甚至对国家民族、全人类都会起巨大作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在学生自主阅读的活动中,教师应热情鼓励学生在尊重文本、依据词句、自圆其说的前提下,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从而进入新的审美境界。我在教学苏轼的《定风波》一词时,有的同学认为,词中传达了儒家的“用世”思想。“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些句子都是苏轼内心世界的反映,都是此时此刻作者抗击险恶环境的有效手段;有的同学则认为词中传达了道家的“避世”思想。作者在“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前用“归去”二字,这正是作者大彻大悟之后的真实体现:宦海的升沉进退,声名的荣辱得失,人生的荣辱祸福,对苏轼来说都已经无悲无喜、宠辱偕忘了。“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有点空濛,又有点禅意。有的同学,“莫听”二字何其坚决,“何妨”二字何其洒脱,一个“谁怕”,斩钉截铁,一个“任”字,坚定不移!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政治上的多灾多难,苏轼毫不退缩,从容淡定,多么刚强!有的同学则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仿佛让我真切地看到了东坡先生在滚滚的乌云之下,在漫天的风雨之中,披着蓑,戴着笠,物我两忘,悠然垂钓于江湖之滨的情景。”本节课,我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的多元解读和创意表达,看到了他们在课堂上的争论,学生之间进行了思维的碰撞,并且绽放了耀眼的火花。

郭沫若曾说过,“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在“实事求是”的阅读中“异想天开”地去创造,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在用心读书中追求个性解读,在个性解读中追求阅读创意,让书的海洋滋润学生的创造之心,让创造之心为书的海洋带来永不停息的动力。

综上,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考、体验和创造等能力的培养。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的观点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师的引领下让我们的学生多读一些好书,多做一些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篇4

《长征》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首诗, 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由于诗句精练, 概括性强, 时代性强, 学生学起来不是很容易, 特别是第二、三句。所以, 教学时, 我先让学生自主有感情地朗读, 在读中体会哪些是重点词语, 然后把这些重点词语读出来, 通过抓重点词语进行朗读, 使学生对诗歌表达的感情有真切的感受。如学生在读第二句时, 都认为应该提醒的是“腾细浪”、“走泥丸”, 然后, 在反复地朗读中去揣摩这两个词, 理解“腾”就是“翻腾”, “细浪”就是“细小的波浪”, “走泥丸”就是“从脚下滚过的泥丸”。在这层意思上, 让学生再读诗句, 学生很快就能发现, “细浪”“泥丸”与前面的高山好像是不相关的。这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因为内心里有了疑问, 迫切想要解决疑问, 在讨论中就会合作去探究,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已深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如何使师生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呢?

一、教师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引导者

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和本领, 而且在于激发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主动地习得知识。案例中, 我鼓励学生自己朗读, 找出重点词语, 并通过再次朗读, 从而对诗歌表达的感情有真切的感受, 并组织大家讨论交流, 同时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领悟到分析问题应该全面, 并要联系旧知识进行学习。这样, 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

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的目的不是教学生学多少知识, 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探究意识, 让学生在合作中充分发挥自主意识, 因此, 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 以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为他们主动学习创造机会。在《长征》这首诗歌中, 我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找出重点词语, 反复朗读这些词语并加以理解, 从而对诗歌表达的感情有真切的感受。让学生在讨论中去自主合作探究, 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好奇心是学生乐于探究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这种心理, 我没有将诗句的意思与道理轻易地告知学生, 而是通过学生的朗读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发表见解, 又在见解中发现问题, 唤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情感。因此,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 加上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积极、活跃、兴奋状态, 他们为弄清真相而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乐于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学生身上蕴藏着自主学习的潜力, 教师要大胆放手, 尊重他们探究的需要, 创设可供探究的条件, 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学习、感悟。

四、学习应该是一项充满乐趣的活动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篇5

师:(笑着说)你们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盯着”。

师:有同学明白吗?(环视全班,没人举手),请大家看课本上的插图。

生:“盯着”就是看着。

师:再看图,那个人怎样看?

生:那个人很仔细地看。

生:用眼睛仔细地看着葫芦。

师:他有没有看那些叶子?

生;没有!他的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葫芦。

师:对,像这样精神集中地看,不看别的东西,叫“盯着”,“盯”字有什么偏旁。

生:目字旁。和眼睛有关系。

怎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篇6

一、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探索资源

数学本身源于生活,现实生活里处处有数学。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且有一定数学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展开学习活动,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教学“公倍数”这个知识点时,我利用生活中“乘车”这一资源导入,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早上7时,1路车、2路车、3路车,第一次同时发车,1路车每隔3分钟发一次车,2路车每隔5分钟发一次车,3路车每隔6分钟发一次车,1个半小时内这三路车同时发车的时间有哪几次?”学生对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备感亲切,因而兴趣很高,纷纷去寻找答案。这时我又建议学生把三路车的发车时间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涂一涂。学生在涂的过程中,发现有的时刻涂上两种颜色,有的时刻还涂上三种颜色,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继续去思考和探索。通过观察学生很快找出原因所在,这些特殊的时刻是两辆车或三辆车的共同发车时间,也就是两个数或三个数的公倍数,看似深奥的道理,就这样迎刃而解了,更重要是用学生身边熟悉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使他们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创设操作情境,调动探索积极性

由于小学生好奇好动,对于自己动手操作颇感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探究得出的知识,我就不去讲解,而是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身经验,去自主探索、发现数学,从而理解数学。如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1厘米大概有多长,由于大部分学生脑子中没有这一抽象的长度概念,所以估计得五花八门,有的还很离谱。此时,我不作任何评价,而是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米尺找一找、看一看、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并让学生用拇指、食指两个指尖掐一掐从哪条刻度线到哪条刻度线是1厘米,而后又让学生剪出1厘米长的绳子、纸片、画出1厘米长的线段等,在一系列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活动中,学生的兴趣很高,并把1厘米的长度印象深深印在了脑子里,不言而喻,这样的效果远比只靠教师讲,学生死记要有价值的多。

三、创设宽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以往的教学活动,是老师表演的舞台与空间,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一直在充当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以至于就是有了不同的声音,也不敢说出来。但是在课改的今天,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把同学们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由于他们敢想、敢说、以至于在课堂上发现了他们独特的想法。如在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六册中有这样一个练习题:图上信息显示有3名老师、50名同学,去公园的成人票是10元,学生票是5元,团体票6元(10人以上可以购团体票),你怎样购票更合算呢?在上课以前,我也仔细查看了教科书使用说明,教师教案参考,里面提到了两种购票方案:

1.师生分别购票:10×3+5×50=280元

2.师生合成一个团体购票:6×(50+3)=318元

通过对比发现,学生票价便宜,人数又居多,所以选择第一种方案更合理。在课堂上处理这个问题时,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说:“同学们,你们愿意帮老师一个忙吗?你能根据图上所提供的信息,帮老师设计一种比较合算的购票方式吗?如果你感觉自己解决不了,需要人帮助的,可以向老师或同学求助。(其实孩子们的内心都不喜欢做一名弱者,他们最乐意的是能做一位乐于助人的强者,所以在此情境下,个个都在积极寻找自己的解决方案)在他们争先恐后汇报自己探索的结果时,有了惊人的发现,除了教师用书和教案上提到的两种方案以处,又出现了第三种购票方案即:6×(3+7)+5×(50-7)=275元,我的心中猛地一亮,很是兴奋,这是学生创造发现了教参以外的方案,经过我的思考,我给予这位同学的方案以肯定并鼓励这位学生。课下我又询问同年级的其他班级的老师,他们没有“节外生枝”,只是“顺利”完成了教参上提示的两种购票方案。事后我非常庆幸,学生的这种发现应得益于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四、通过合作学习、促进主动探索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个体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互通见解、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教学“分类”第二节按不同标准分类时,我让学生以六人一组的形式,要求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摆放在桌子上,每组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让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经过交流,学生想出了很多分类方法,并且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如有的按铅笔长短分、有的按铅笔颜色分、有的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还有的按铅笔有没有橡皮头分……就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体会到分类可以有不同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又分享了探索的乐趣。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篇7

一、创设现实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现实,又应用于现实,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均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合适的、有数学价值的现实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这样,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认识到身边就有很多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如教学苏教版第九册“小数的性质”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到超市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上课时先让学生汇报了解的情况,教师有意识记录一些价格,如0.80元、23.08元、20.65元、7.90元、102.00元等。然后教师提出四个问题: (1) 商品的标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 (2) 像0.80元、23.08元、20.65元、7.90元、102.00元这些标价,如果把它们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 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变化? (3) 这些数中哪些“0”去掉后商品的价格没有改变? (4)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跟小组的同学说说看。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观察、发现,带着疑问去体验、探索、交流,既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深刻理解新知, 又学得生动、主动,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二、创设认知冲突情境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因此,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原有认知之间制造矛盾,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欲望。

如教学苏教版第六册“统计”,教师依托教材,以学生感兴趣的套圈比赛为题材,创设了“4名男生共套中28个,5名女生共套中30个,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套圈”这个学生喜欢的游戏和比较男、女生谁套得准这个学生喜欢的问题,迅速形成欲求不能、欲罢不甘的矛盾状态:怎样比才公平呢?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进入“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这个新问题的学习中,进而在问题的解决中认识平均数,并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三、创设趣味故事情境

数学教学中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和童话世界,借助充满趣味性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给学生以思维的启迪,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之中。

如教学苏教版第十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编了一个阿凡提的故事:一位老爷爷把一块长方形地分给四个儿子。老大分到这块地的,老二分到这块地的,老三分到这块地的,老四分到这块地的。老大老二老三觉得很吃亏,于是四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大笑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 四兄弟就停止了争吵。当学生被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时,教师问:“同学们,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哈哈大笑吗?阿凡提对四兄弟讲了什么话, 四兄弟就停止了争吵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其中的答案。”这时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新知识,得到答案。由此,教师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展开操作、观察、思考、猜测、验证、交流,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创设悬念激思情境

教师应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给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创设悬念激思情境,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探索数学知识的需求,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新知。

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3的倍数的特点”时,教师首先直接告诉学生一个数是否3的倍数,这里面是有秘密的,老师已掌握了这个秘密,不信你们可以出一些数来考考老师。然后,让学生任意出一个多位数,教师迅速判断出每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并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学生通过验证,惊奇地发现老师的确掌握了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的秘密,从而产生有什么秘密,秘密在什么地方的“悬念”,在这个“悬念”的诱导下,学生迸发出强烈的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进入到探索“3的倍数的特点”的学习活动中。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化学 篇8

一、适度引导阅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平等互动, 积极对话, 教师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适度引导, 让他们尝试自学。

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阅读, 无论是预习阅读、课中阅读、复习阅读, 还是课外阅读, 都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其在相互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预习阅读是学生在教师未授课时事先阅读相关课文。为了提高预习阅读的有效性, 应先拟好预习提纲,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指定的课文, 并要求阅读后作出解答和提出疑难。如“燃烧和灭火”一课, 设计下列预习提纲:1.什么是燃烧?2.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灭火的原理?3.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指导学生在预习阅读中要先根据预习提纲纵览全文, 了解梗概, 然后再精读细读, 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用笔圈点勾画, 并运用批注法在课文空白处批注提纲要点和感想, 做到重点落实。

由于化学课外参考书种类很多, 学生在参加课外科技实验活动实践中, 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必须去查阅课外参考书。为了遵循可读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则, 主动帮助学生选好这些书。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要求他们做到:1.有所侧重;2.弃粗取精;3.做好笔记。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 建议每位学生每学一期根据自己课外科技活动实践写一篇化学小论文。另外, 利用与化学有关的节日 (如无烟节、环境保护日等) , 要求每位学生紧扣节日主题摘编一篇化学小报。课外阅读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眼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还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

此外, 要让学生养成爱思考、爱质疑、博览群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单从课本中获取知识是很有限的, 因此指导学生要多读一些与化学科学有关的报刊和课外书籍, 通过摘录、剪贴建立自己的“化学资料库”, 以便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 吸取更多的课外知识,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紧密联系日常生活, 增强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就会对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明显地表现出对所学的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心理倾向, 因而学得十分积极主动, 也很有成效。

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笔者经常这样设计导言:

1. 从比较常见、能引起注意的现象谈起, 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时, 可设计如下事例作为导言:神州“七号”飞天和成都公交车火灾。

2. 从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谈起。如在学习“原子的结构”时, 首先讲述一则趣闻:汤姆生在发现电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汤姆生的学生完成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散射实验) , 否认了葡萄干布丁模型的正确性;玻尔在行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这三人都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 由成语典故开始。如学习“钢铁”时, 从“百炼成钢”即“将烧红的生铁反复在空气中不断锤打, 转化为坚硬的钢, 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谈起;学习“燃烧”时从“火树银花” (火树就是指焰火, 俗称烟花) 谈起。

通过精心设计导言, 抓住了学生求真、求异的心理, 很快就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联系日常生活, 分析自然现象一类的情境设计, 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而且使他们了解、加深对生活现象的理解, 使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了他们尊重科学, 热爱科学的态度, 树立了将来追求科学、献身科学健康的人生观。

三、鼓励参与和探究,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要在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中学化学, 而探究是主动学习的方式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追求的重要条件。”在化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有“亲身参与”的“体验”, 就应该让学生尽量多动手, 给他们充分自主探索, 在实践中感受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鼓励学生参与和探究,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笔者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视情况采取如下方式:从“从本节课的标题, 你想知道什么, 或者说你想解决什么问题”入手, 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接着, “请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 按照自己选择的方法进行学习”, 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随后, 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 有的看书, 有的交流、讨论, 有的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自我调控学习过程;最后, “同学间交流,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 让学生自我反馈学习结果。这样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特征。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 篇9

1.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往往来自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 老师留给学生的发展练习是让学生去计算生活当中圆形实物的面积, 如圆形钟表、圆形奖牌、硬币等。“老师, 这些物体又没有告诉我们直径、半径是多少, 怎么计算呢?”马上有学生问。“是啊, 怎么计算呢?”我马上又把问题抛回给了学生。“哦, 我们自己找。”同学们马上反应过来, 这是老师特意留给自己的问题。问题的出示, 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大家马上进入探究中, 一会儿皱眉思索, 一会儿小声议论, 大家都很有兴趣。“我算出来了!我用一条绳子围住这个奖牌, 先量出它的周长, 再算出它的半径, 再求奖牌的面积。”话语中透露出无比的兴奋。“我和你的方法不一样, 我是把实物摹画在纸上, 再通过折纸的方法找出直径量出它的长度。”“我是直接量的, 因为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我用直尺找到圆内最长的线段, 那就是圆的直径。”学生们各抒己见, 找到了好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这堂课的纪律有点乱, 但学生的学习热情异常高涨, 每一个人都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去了, 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2.抓住特点问题, 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

探究时要求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加强思维的发散性训练。针对以前在探究过程中许多同学禁锢于一种思路, 在探究时, 我们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出原因, 从而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 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学习材料 (包括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任意三角形若干个、剪刀、尺等)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探究, 看看能否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把自己的方法推荐给全班同学。交流中, 有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发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得到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相等, 底是原三角形的底的一半 (或平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相等, 高是原三角形的高的一半) 。对于学生探究得到的结果, 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并且让学生大胆尝试推导说理, 进行验证, 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 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人人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发现的过程、推理的过程, 是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的过程, 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学生对公式的来源、理解特别深刻, 并且真正做到了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教学内容。

3.发挥小组优势, 引导学生集体探究

学生集体探究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集体内, 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 相互讨论分析, 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一块儿来思考, 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 把每个人的财富转化为共同的财富, 在互相交流和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每个学生的概括水平,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相互欣赏, 实现学习互补, 增强合作意识, 提高交流能力。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 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长方体模型, 通过看、摸、量, 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一个初步认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学生自备尺子、绳子、剪刀等材料) 。在探究的过程中, 老师要求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 整理后能够将自己的思路和其他组员进行交流。在小组交流中, 每个同学都要能说, 最后由小组长整理成果, 向全班同学汇报。活动时, 学生们个个积极探究, 有的通过尺子或绳子去比较长方体的边的长短;有的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去比;有的则量出每个面的长和宽, 然后去计算它们的面积, 场面十分热烈。交流时也是各抒己见, 热闹非凡, “我知道……”“我发现了……”“我还有……”等声音此起彼伏。通过整理后汇报的结果十分简练、准确。在探究过程中, 充分发挥群体作用, 能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交流的机会, 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 篇10

1.关爱尊重每个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中学习,是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主体意识的首要条件。

课堂氛围和教学情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育教学效果。著名情绪心理学家曼德勒说:“环境刺激引起认知解释,认知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曼德勒也认为,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氛围,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经常会感悟到,在情绪良好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记忆牢固,效果显著。反之,因环境氛围而造成情绪低落或心绪郁闷时,则思路闭塞,思维迟钝,不仅无主动性,无创造性,而且效率低下,易出差错。它生动具体无可争辩地警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务必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以平等关爱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用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语言去启发学生,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演角色为导演角色,还学生学习中的主体主人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心灵的沟通和感情的共鸣。才能改掉传统教学模式的满堂灌,变教师一言堂为学生群言堂,使课堂氛围充满“爱”和“活”,学生才愿学、想学、敢学,愿说、想说、敢说。才能使学生变过去的“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衷地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地参与意识,从而激发出自己的潜知,施展自己的才华,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自主探究,主动尝试。使教学充分调动和运用“动机和知觉”的积极力量,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倡导人人参与,鼓励协同“作战”,正确认识和处理“动”与“静”,“活”与“乱”的辩证关系,是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主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胸怀全局,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以平等机会,充分地关注。千方百计地调动全体同学强烈的求知欲望,形式多样地激励每个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伴随着教学环节的步步深入和教师适时准确的画龙点睛的有效点拨指导,使教学活动与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峰谷、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的认知求索的实践活动中。这样,就可以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活泼愉快、自由竞争的氛围中,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方法,解决疑难,展示才华,培养兴趣,以达到尽可能持久地维持教学实践“活”和“乐”的氛围与情趣,使学生始终处于强烈的求知和积极的思维之中,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在这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可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各种图表教具、设备仪器、个人质疑、小组讨论、单兵回答、合作交流、要点竞答、问题探求等多种多样活泼有趣的形式进行。这样,学生既学得愉快,教师也教得轻松,其教学效果,是有目共睹的。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又不失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准确点拨的主导意义的必要所在。

3.使每个学生都能领略成功时的荣耀,体味获得新知后的快慰,感悟受到他人赏识时的尊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基本目标。

著名现代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自己的自主参与而获得成功和获得新知时,其心情的愉悦和精神的振奋是难以抑制的。而此时思维的活跃和敏捷,往往是平素所不可比拟的。这正为增强创新意识、自主意识,获取更深层次的新知,奠定了主观基础和内在动力。

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精神饱满,举止得体,善于及时发现和扑捉学生行为活动中,瞬间迸发出的成功点、闪光点、正确点、进步点,用适度的语言,亲切的口吻,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其认识到自主学习的价值,以利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好学生容易被教师钟爱和肯定,而差生往往被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忽略和鄙视,这是个十分有害的怪圈,必须予以高度关注,走出这一桎梏,用教师真挚的情感,由衷的爱恋,去抚慰那些差生心灵上的创伤,使其重振自尊自信,坚定自主努力方向,插上强烈求知的翅膀。因此,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胸怀全局,面向全体,无私奉献,中正待生,决不能厚此薄彼,顾优弃差。要在日复一日、平凡辛勤的耕耘中,不断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激发每个学生求知欲望,发挥每个学生才智,培养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信心,认识每个学生主体价值,一个都不能少地带领全体学生投入到愉快活泼的自主学习中去。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生;自主学习

在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最需要的就是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与其他课程相比,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基于此,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把这门兼容性极强的课程讲好呢?我在这里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一、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生态度,一个只会用严厉的态度和呵斥声对待学生的教师,学生是不会有任何兴趣而言的,教师的个人魅力以及教师对课堂的感情融入程度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用心”教,学生才能“用心”听。教师的“用心”不仅表现在课堂内容的安排上,还包括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上。课堂内容要设计的新颖有趣,课本上关于电脑的内容已是老掉牙了,却还要学习、考试。学生“玩”的知识比“上”的知识要新的多,要让学生由不愿学习课本知识到喜欢上微机课,需要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知识层次的提高。应该在教学中加入大量新的知识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体会计算机的神奇。对学生的了解也至关重要,虽然计算机课并不算主科,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就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在小组合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打破原有教学秩序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变化性很大的课程,如果按部就班地从第一课讲到最后一课,真的就失去了课程本身开设的价值和意义。信息技术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这就给了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但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信息技术教师要比别的学科教师在课下查找更多的教学资源。比如,在讲Excel排序时,课本上的例子还是2008年的奥运会,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果再引用就显得过于落伍,我会把刚刚结束的索契冬奥会金牌榜引用到课堂上,学生很感兴趣,想知道中国的排名,虽然学生对中国的排名有点不满意,但也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国情结,在此还能把运动员比赛的精彩画面进行回放,让他们体会只有付出才有回报的运动精神。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过于看重自己的地位。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而不能控制学生,而且引导也要有一定的技巧。

首先,不能让学生毫无目的、毫无头绪地去进行某项操作。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多大效果,所以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或任务,而且这个目标或任务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在讲Flash中的遮罩时,我會把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引用到课堂上,以游戏闯关的形式让学生一步步明确自己的目的。由简到难,由静态遮罩到运动遮罩,一切都顺理成章,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学习。学生兴趣高涨,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这样每堂课都给学生下达一些需要他努力一下才能完成的任务,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化成一些有意义的练习,让学生充满兴趣、自觉自愿的去完成,实实在在的达到巩固旧知识、同化新知识的目的。寓教于乐,把德育也进行了很好的渗透。

其次,学生主导作用发挥的同时也伴随着问题的大量出现。学生动手能力强了,求知欲强了,所以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就想知道。这时教师不能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这样只会使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即使这次会做了,也只是瞬间记忆。如何使瞬间记忆变为强化记忆呢?就要让学生自己去找方法,因为在计算机中许多方法是相似的。比如,学生在小学就非常熟悉的画板就和Photoshop中的工具箱有许多相通之处,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不用着急把每一个工具的作用详细地告诉学生,从而磨灭了学生的探知欲。如果课本上有的操作方法,大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习,充分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但能力的培养却是重中之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能力提高的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贡献是提出“有意义学习”,这是一个和“机械学习”相对立的概念。他的重要论断是:有意义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所以,教师不能“死”教,学生也不能“死”学。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不断尝试,他们才能体会出成功的价值。

四、分组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

学生的差异性不可避免,学生的差异性我们也可以合理利用起来,就是小组合作的开展。把学生按一定的方法进行分组后,就能使每位学生都充分融入到学习中,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在某些方面当别人的小老师,促使学生快速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既减轻了教师在辅导中的负担,又让不敢提问的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学习。这些小老师在指导的同时也会加强知识的学习,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总之,信息技术学习是一种需要开动脑筋的学习、是一种灵活的学习、一种发现的学习。需要的是勇于探索经验、积累体会的过程。教师的一切目的应当是建立并且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系统,帮助学生成功地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觉型的学生,这才是我们每位信息技术教师力求达到的目的。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篇12

一、引导学生愿学、乐学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 更是一种学习态度, 自主学习的前提是愿学、乐学, 而愿学、乐学的原因是因为喜欢, 感到需要, 对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望, 才能迸发出愿意学习数学的心理需求。要做到这些, 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首先, 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要重视它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它。

其次, 挖掘数学的文化价值,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崇尚感, 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起来。在学生的眼中, 让数学不再只是数字、符号、公式、规则、程序的简单组合, 正如数学特级教师张齐华所说:“让学生感受数学丰富的方法、深邃的思想、高贵的精神和品格, 领略数学发展进程中的五彩斑斓、多姿多彩, 分享数学前行足迹中的创造、超越及其背后折射出的人类的智慧和人性。”

最后,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神秘感。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 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情景,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 教学《年、月、日》后,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可以设计作业超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作业, 可以设计一个月的月历卡, 也可以设计一年的年历卡, 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情做, 让优秀的学生有更多的事情可做。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 只知道“学什么”, 对“为什么学和怎样学”还比较模糊,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自主学习改变了这种情境, 它更强调尝试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在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时, 着重考虑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 在此基础上, 融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体验与实践、思考与理解, 并产生疑问,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如, 学习《圆的认识》时, 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 (1) 自己制作一个圆, 折一折你能发现什么? (2) 怎样画一个标准的圆? (3) 我的问题, 我的发现。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学习目标更明晰, 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的意识更强烈。

三、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

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关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自我控制自己的情绪, 能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如果是因为外力控制, 学生内心没有学习的渴望, 带着不情愿的因素, 那样的自学只能算作“被自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要抓住这几个方面: (1) 让学生学会自学, 在自学过程中不要左顾右盼, 要融入学习材料中; (2) 训练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3) 让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 (4) 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要创设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的训练, 在讨论前给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思考空间, 教师要学会沉默, 营造一种思维场, 然后寻找机会激发学生把自己的思考所得展示出来与同伴分享交流, 同时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和方向, 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准、效率高。

上一篇:运用游戏创新体育教学下一篇:物流网络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