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善待生命(精选6篇)
引导学生善待生命 篇1
从生命生成的角度看, 习作就是学生生命历程中一朵朵浪花、一片片绿叶, 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教师应引导学生亲近生活, 为生活而写, 在生活中观察, 在生活中描绘, 在生活中体验, 在生活中感悟;在习作中展示自我, 了解他人, 培养感情, 增进友谊。
一、于平凡生活中观察出新意
观察是学生获取习作素材的主要途径。学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 各自接触着不同的人、事、物, 习作素材特别丰富, 可反映在习作上为什么总是言之无物呢?究其原因, 就是学生对生活不够留心, 对生活缺少细致深入的观察。因此, 在观察生活中要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的日出日落、邻里关系、花开花谢、鸡鸣狗叫、蚂蚁搬家等摸得着看得见的事物和现象。只要细心观察, 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是习作的好材料。在一次写景的习作中, 我要求学生就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选材, 认真观察, 写自己熟悉的景, 而不必去写名胜古迹、旅游景点。于是, 学生选择了“阳台的茉莉花”、“家乡的小河”、“我家的后院”、“稻田秋色”等较为新颖的题材, 习作内容也异常丰富多彩。又如, 在一次写“我的妈妈”的习作中, 很多学生写的妈妈特点都是慈母形象, 好像克隆出来一样, 千人一面。我经过精心设计, 再次进行了指导, 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你妈妈长得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你妈妈对你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妈妈最喜欢做的一个动作是什么?你妈妈最大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看看谁能把自己的妈妈写得最像, 而不要把自己的妈妈写成别人的妈妈。在后来的习作中, 有的学生写妈妈爱美, 都三十好几了, 还整天打扮;有的写妈妈嗓门大, 说起话来像放鞭炮;有的写妈妈做事总是风风火火、丢三落四;有的写妈妈爱贪小便宜, 但对自己的学习费用却从不吝惜花钱……学生笔下一个个真实的、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妈妈跃然纸上。观察是学生习作的起步, 也是习作优质的关键,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心生活、观察生活, 在生活中“慧眼识珠”, 从不同的生活角度下笔, 在平凡中捕捉新奇, 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
二、于多彩生活中表达出自由
眼下学生的习作许多都是成人的一番口气, 也许是由于看了太多的范文形成了定势, 也许是“从众”心理, 他们抛弃了自己的感受, 屈从别人的说法, 把生活中最原始、最真实的一面隐藏起来。如, 有一学生到商店买笔, 店主在打牌, 很不耐烦, 说:“才买几毛钱的笔, 催什么催!”学生只好红着脸走了。老师让学生把这件事如实写下来, 把当时的心情表达出来。可那学生认为这很丢人, 不敢写。试想, 长此下去, 学生的习作个性将一点一点地泯灭, 表达出来的话也往往言不由衷。所以, 应该提倡习作在表达上要自由一点, 放开一点, 就是要鼓励学生放开胆量写作文, 事实怎样就怎么写, 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 不要有所顾忌。有一位学生在上课时看课外书, 被我批评了一顿, 他一直不服气, 感觉很委屈, 一连几天都闷闷不乐。我让他把这件事写下来, 他写的是“我不应该在上课时看课外书, 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老师批评我是为我好, 我以后要认真上课, 再也不分心了”, 等等, 类似检讨书。我不放弃, 继续鼓励他重写, 把整个事情经过纪录下来, 把这几天心里的不快吐出来。在我的催促和鼓励下, 这位同学终于放开胆子写了一篇洋洋洒洒600多字的习作。其中有段这么写道:“老师, 看课外书不是丢人的事, 可当着全班那么多同学的面, 我感觉丢尽了脸, 我又难受又委屈又气愤, 我在心里一直问自己, 老师, 您怎么了?以前那个温和的你哪里去了?”这段敢于吐露心扉的话, 充分显示了学生无所掩饰的个性。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作文如有所表达, 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 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 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 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 则必本于内心的郁积, 发乎情性的自然。”在作文教学中, 学生的习作真实地表达了生活, 自由地发出了心声, 触动了真情实感, 这才达到了习作目的。
三、于精彩生活中体验出真情
反思学生的习作, 表情达意方面矫揉造作的多, 自然流露的少;无病呻吟的多, 实实在在的少。比如写老师, 则“敬仰之情有如滔滔江水”;写春天, 则“桃花开了, 梨花也开了, 春天真美啊”;写人物品质, 则“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浮光掠影地喊上几句口号, 怎能打动人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学生习作的“人云亦云”, 缺少对生活的体验, 没有真正地用心体验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点明习作获得真情实感的途径:“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融入生活, 不仅要用眼睛观察生活, 用笔记录生活, 更要用心体验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全身心地体验, 才能感受到生活中蕴含的那些感人的细节, 才能流淌出那种返朴归真的真感情。如在一次以母爱为题材的习作中, 我先布置每个学生回家为自己的母亲洗脚, 注意洗脚过程中母亲说的话、母亲的神情变化、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等。有一个学生写道:“我为妈妈端来了热水, 妈妈咧开嘴笑了, 眼睛里充满了慈爱。当我为妈妈脱下鞋子碰到她的脚时, 一瞬间, 我惊呆了, 那是怎样的一双脚啊!硬邦邦的, 脚掌一道道的裂口, 斑斑的血痕清晰可见。我忍不住抱住妈妈的脚, 泪流满面。”没有堆彻辞藻的赞美, 却让人强烈地感受到那颗热爱母亲的心。所以, 决定写作成败的不是你有没有生活, 而是你能否用心灵去体会生活。只有用心灵去体会生活, 才能抒发实实在在的暖人心窝的情感。
四、于浪漫生活中展现出童心
儿童的世界应该充满童趣、童乐、童韵, 而一直以来我们追求“文以载道”, 追求“崇高立意”, 用成人的眼光衡量儿童, 让儿童用天真烂漫的童心去编织“营救落水儿童”、“拾金不昧”等“美丽的谎言”, 而学生在种种“清规戒律”的制约下, 说“文”论“道”, 造成人格的扭曲和个性的同化。如在一篇《老黄牛》的习作中, 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写了放牛、骑牛的乐趣, 充满了儿童那种固有的童真。而学生父亲给予的评价是:“毫无意义, 应写出老黄牛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甘于奉献的精神。”这是对童心的“格式化”。再如, 在一次写“二十年后的我”习作中, 很多学生为自己勾画的美好前景是当上县长、局长, 成为大款、明星, 拥有别墅、车子、权力, 等等, 虽然学生讲的是实话, 但这带有明显的成人化功利色彩。这并非作文本身的过错, 而是“做人”的教育效果不佳。因此, 应该十分强调学生习作的童心与童真, 把学生的目光引领到生活中去, 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感和责任, 让他们的心灵在生活中徜徉、领悟, 以特有的童心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抒发出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在一次写“我的理想”一文时, 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爸爸要我好好学习, 长大当科学家, 妈妈要我当一名艺术家。他们说, 有了一个‘家’, 才能有所作为, 才会受人尊敬。可我什么家也不想当, 我只想变成一只猫, 因为奶奶很寂寞, 我要变成猫, 整天陪伴她左右, 为她解闷。”没有所谓的崇高理想, 却有真切而美好的心愿;寥寥几句, 却倾注了作者的人性之美。这才是对生活的真切感悟。由此可见, 作文即做人, 学生的习作应浸润童真, 流淌童趣, 既不要被所谓的立意所束缚, 又不能被成人的观点所拘囿。
总之, 习作本来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习作与学生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 习作教学资源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空间。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习作, 就是激活学生习作情趣, 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让学生尽情释放心灵自由和生命个性, 从而真正实现新课程环境下习作教学的价值取向。
摘要:学生的习作是学生生命活动的真实再现。习作教学应还生命以本色, 将习作过程中的学生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事件中寻觅、体悟、创造, 追求习作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谐统一, 从而根本上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亲近生活, 在生活中观察出新意, 在生活中描绘自由, 在生活中体验真情, 在生活中展现出童真。
关键词:生活,习作,生命活动,个性
参考文献
[1]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5.
[2]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3]金加锦.构建“生活作文”体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宁夏教育, 2001, (2) .
[4]朱竞芳.生活化:作文教学本色的回归.小学语文教学, 2006.9.
[5]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引导学生善待生命 篇2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观后感
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对于人类来说,安全永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无论是谁,都应该爱惜生命,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一些保护生命安全的最基本常识。
星期六上午,我观看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专题的节目。片子中讲述了各种在危险中自救的方法,如:在火灾中,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趴在地上匍匐前进,这样才能尽可能防止吸入浓烟,安全离开危险地。还有在穿越沼泽时,要用木棍探明虚实后才可以行走,否则一不留神就会陷入其中,难以自拔……听了这些,使我受益匪浅。
其实,不要说火灾等严重的灾难,就是在我们身边也常有一些不幸的发生,只因为某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以及没有安全常识而酿成苦果。记得有这样一件事:有一个男孩因被同学打了一下而想“报仇”,拿着一根粉笔头向那个同学扔去,没想到,粉笔头无比精确地打到了那名同学的眼睛上,从此,那名同学就永远失去了“看”的权利,而那个扔粉笔头的同学则让自己本不富裕的家庭再负担受伤同学的所有赔偿以及医药费用,一件原本没有的小事却因缺少安全意识而使两个家庭遭受损失。听了这件事,想必同学们一定已经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了吧!特别是我们中小学生,凡是凭着自己的想法,常常不自觉的冲动与盲动,又最容易受到伤害,伤害的何止是他人?同时还有自己!所以我们更要重视安全教育。
让我们学习安全知识,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常识,一起奏响生命的乐章!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愿生命都能被温柔善待 篇3
它的出名并不是因为身处繁华之地或者担任交通枢纽这样的重要角色,而是因为自它建成后的多年来,在这个车站上下车的乘客只有一个人。
2002年,苏格兰铁路公司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在这个近乎荒无人烟的地方修建了车站。而只有一个乘客的小站,铁路部门每年用于维持的费用却高达34000英镑, 于是2004年,苏格兰铁路公司计划将它关闭。
但这个计划上报到铁路行政部门时,却并没有被通过。理由是:尊重生命价值和每个人都应享受现代文明的精神。这个车站确实只有一个乘客,但他依然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生命价值,都有享受现代文明的权利,谁也不例外。 这样温情的话从人们脑海中冰冷的政府职能部门说出来时,不由得让人觉得暖心。
2009年,日本电影《入殓师》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性格懦弱,总是怯生生的小林君阴差阳错成为一名入殓师而受人非议。在走进死者家中的时候,也是被人指责为“赚死人钱的”。但当他的手温柔地握着死者的双手,抚摸过他们的脸颊、额头,为他们擦拭身体,为老奶奶穿上丝袜,为儿子梳好头发,为妻子点上口红的时候, 失去亲人的人们,知道他们把自己最爱的人托付给了值得信任的人。
我们生活的世界,确实存在着粗暴、冷漠和无情,正因为如此,可以用自己温柔的方式生存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人。
就好像96岁的澳大利亚老太太达芬波特,因为大量的原油泄漏到海洋上,破坏了企鹅身体内部的防水特性,使它们感 到异常寒 冷。 于是她织了1000多件羊毛衫,希望给菲利普岛上的小企鹅送去温暖。
人类感到冷时,就把动物们唯一的“衣服”抢过来穿在自己身上,而当动物们感到寒冷时,你是否愿意给它们做点什么?
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拥抱生命的作文 篇4
7月26日,《解放日报》周末版刊发了洪昭光教授谈生活方式与健康的长篇文章《怎样活到100岁》,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当天日报零售空前热销,各便利店和东方书报亭的4000余份报纸上午即告罄。市老干部局还专门向该报表示感谢。8月15日,友人给我一份新出的报纸《上海商报·生命周刊》试刊第一期。我如获至宝,马上欣喜地读完以“关注生命、关爱自己”为宗旨的48个版面。齐总编的“仁者寿”、出品人尚书的“神奇而伟大的偶然以及无可替代的一次性和单向性”,包括周刊里一些精彩的文章,都强烈地撞击我的脑海,我的心灵深处不时发出“要珍惜生命”的呐喊。
要珍惜生命,是因为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权利和资本的扭曲结合等的一股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正剧烈地荡涤着许多人的灵魂。人生和人性被异化,生命被漠视,生存的本原已经被淡薄,生活的信仰已经被迷失。一些拥有权利和财富的“贵族”正贪婪、疯狂地继续掠夺;一些没有权利和才能的“草民”,利用本能的暴力或诈骗正野蛮地“积累原始资本”;既没有权利、才能,又不敢铤而走险的一般平民,失去心理平衡,患上难愈的精神压抑症。于是乎,一个怀孕的女教师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丈夫连砍78斧,在场的警察、校长、乡长、司法局长等一批冷血干部竟熟视无睹。孙子逆杀祖母、女儿勒死母亲、妻子毒害丈夫等一连串的`命案层出不穷。生命显得十分脆弱,又丧失安全。我们的社会太需要对生命的重新认识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
珍惜生命必须善待生命。我们要理智地生存。美国威廉·詹姆士先生说的好:“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人们可以藉改变心态而改变自己的一生。”生活中不要老是抱怨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否则将一事无成。古有学佛者,每年只能回家探亲一次。当父亲问他寺庙生活如何时,他第一年回答:床硬;第二年回答:饭冷;第三年回答:活重。结果第四年从寺庙逃了出来。幸福在于心态的宁静和淡泊。杜甫诗云:“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如果心灵永远保持清净、自足,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极乐世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日日皆是好时节。”
珍惜生命还须拥抱生命。我们要激情地生存。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曾题字赠我:“创造为乐,自由为乐。”87岁的于老他患过癌症、腿脚行走不便,还激情地生活着,“坐轮椅走天下”,“每年一个新主意”,去年创办个人网站,今年成立“思想开路工作室”。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先生,在1998年6月初面对死神的威胁时,首先想到到的是“最后的微笑”,至今仍以永远微笑的精神活跃在社会的民主建设舞台上。他那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思想言论,吸引无数青年学子要报考他的博士生。曾记得一位名人说过:生活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是啊,生命中如果缺少激情,犹如一架琴键坏掉的钢琴,永远不会奏出美妙动听的旋律。
引导学生善待生命 篇5
一、 有效课前预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学英语也是这样, 必须注重预习。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前提。所以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同时要引领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会学习。现在有一些学生认为课堂上才是真正的学习时间, 其他时间应该放松, 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初中英语教学内容丰富, 只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这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如让学生背诵重点词句或者运用文中词汇。英语教师设计教学时, 应给学生留出充分地自主学习时间, 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指导者的角色, 比如指导学生结合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预习方法, 如单词预习方法、阅读预习方法等, 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预习效果。
二、 创设适宜情境
英语教学中采用情境法, 主要是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置身于教师设置的学习情境中, 借轻松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英语课堂各个阶段都可以创设适宜的情境, 这里主要关注导入阶段。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 起着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英语教学中设置导入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如悬念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创设这些导入情境, 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只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
三、 丰富教学手段
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教师教学中应尽可能丰富教学手段,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多样的活动, 活动中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 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英语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用生动、形象的教学代替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四、 引导学生探究
主动学习的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要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参与学习的机会, 教师可以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使学习更具有个性、主动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到教学中, 从而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这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根本途径。所以教师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经历学习探究的过程。如教学Pets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虽然英语单词学习枯燥乏味, 但由于小组间的竞争, 使记忆新单词变得富有趣味, 印象也更深刻。尤其是在poems about pets朗读合作环节中, 小组成员间可以相互欣赏, 并纠正其他成员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使全体长远共同进步。然后再让学生围绕Pleasecherish the small animal写作一首诗, 让学生参与批改, 借鉴别人的思维方式, 熟悉句式变换,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活学生思维, 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要。
五、 开展多元评价
俗话说:“赏识、激励产生动力, 动力产生不懈的努力, 不懈的努力产生能力。”所以英语教学中应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学会赏识学生, 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对回答得好的学生给予肯定, 树立他们的信心;回答得不好的也不批评, 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对自己充满信心, 从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全身心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同时英语评价要走出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 开展多元评价, 让学生拥有自主评价的权利。传统教学中学生是评价的客体, 只有教师拥有评价的权力, 教师给学生贴上好坏的标签。其实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进步的标志, 只有将所学转化为自身的自觉意识, 教师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所以评价要有学生的参与, 学生自己给出评价后, 再让其他学生评价, 最后再由教师评价, 达到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的有机结合。
摘要:自主学习强调英语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 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活跃课堂氛围, 让英语课堂昂扬生命激情, 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就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关键词:初中英语,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徐小敏.初中英语“自主学习”方式初探[J].教书育人, 2014.
引导学生善待生命 篇6
一、让学生亲自观察、亲身体验
这学期, 五年级学生要上《做一个生态瓶》的课, 为了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我让学生在9月16日提前准备了一些小鱼、小虾带到学校。
我从老校园的池塘里舀上来水, 把它们养在两个球形玻璃缸里。一个鱼缸里放了五条很小的野生鱼和一只小虾, 另一个鱼缸里放了两条一寸多大的鱼:一条金鱼和一条黑色野生鱼———全班仅有这些鱼和虾, 大家都没有找到水草, 我也只能将就着用它们上完了《做一个生态瓶》的课。
这些小生命很可怜, 上完《做一个生态瓶》的课, 还有三年级的《金鱼》一课要派用场, 我把它们依旧养在鱼缸里, 请进了科学准备室。
我没有东西喂养它们, 也很少给它们换水。去年, 我有过经验, 好久不给它们喂食, 它们活了好久;后来, 我让学生把它们放生到学校的池塘里。今年学校搬迁, 没有了池塘, 我也没有了地方放生, 我想看看, 没有喂食的它们究竟能活多久, 同时也让学生和我一起见证奇迹的发生。
每到五年级上完课后, 我就让学生到准备室去看望一下他们的鱼, 很奇怪, 鱼总是活得好好的;学生也奇怪, 不喂食, 它们也能活下去。学生初步的观察获得体验:鱼的生命很顽强。
二、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半个多月过去了, 鱼缸里的水由原来的淡绿色变成了青绿色, 鱼缸的边上挂上了一层绿色的青苔。又过了一个星期, 我和学生看鱼时, 发现水面上飘着小珍珠一样的一群水泡, 大家想, 这水可能缺氧了, 该换水了。学生用塑料桶接来一桶水, 我们并没有马上换水, 而是把水放置了一整天, 为了使水温和鱼缸里的水温达成一致, 另外释放自来水中的氯气, 有利于鱼儿的生存。
第二天, 我和学生给鱼儿们换水。我们没有全换, 只是把鱼缸里的水倒出了一半, 可就是在倒出的一半水中, 我们发现水底浑浊, 有绿色的漂浮物, 还有一条条鱼儿的粪便!我们没有喂鱼, 哪儿来的食物?又怎么会产生粪便呢?我们大家更加奇怪了, 学生的好奇心更加强烈了。
高兴之余, 学生心中的疑问更加增大了, 鱼儿的生存要靠能量的吸收, 能量的来源:一是食物, 二是氧气, 另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看来水中有氧气提供给鱼儿, 最近气温的变化也不大, 那么, “食物的来源”就成了学生心中最大的迷。
三、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为了探究鱼儿食物的来源, 学生对于鱼的观察更加细致, 更加入微, 简直个个都成了福尔摩斯。他们发现水的颜色又开始慢慢加深, 由淡绿色变成了青绿色, 水中的绿色的漂浮物开始增加。
那些使水变绿的东西是什么?绿色的漂浮物是什么?他们的大脑开始了高速运转, 进行着深入的逻辑分析、推理和判断。学生想到是浮游生物和藻类———是这些浮游生物和藻类给鱼儿提供了能量, 这正是大家不经常给鱼儿换水才能够生成的!假如经常给鱼儿换水, 换成清清的自来水, 鱼儿早就饿死了, 学生对“水至清则无鱼”有了实质的理解。
答案似乎找到了。但是绿色的浮游生物是哪来的?藻类是哪来的?学生又开始了一番思考讨论, 他们很聪明:老师在给鱼第一次提供的水不是从原来学校的池塘里弄来的吗?然后, 每次我们给它们换水都留有原来的水, 这样, 浮游生物和藻类换掉些, 剩下的又开始重新生长繁殖, 重新生成鱼儿的食物, 重新生成了有利于它们生存的生态环境。
四、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与顽强
在11月初 (已经养了1个半月了, 换了第二次水) , 一只小虾终于熬不过这种只靠浮游生物和藻类的艰难的生存环境, 死去了, 尸体烂成了好几段, 它们成了5条小鱼的食物。那些小鱼争先恐后地啃食着小虾的尸体, 小鱼终于吃到东西了;两天后, 虾完全消失了, 水中多了些鱼儿的粪便。小鱼充满了活力, 游得如同闪电一样快, 学生为这些小生命感到惊叹!
就这样, 时间一晃到了12月份 (也就是现在) , 鱼已经生存了近3个月了。这三个月中, 我们给它们换了三次水。除了其中一个鱼缸里的五条小鱼吃到了一顿虾, 而另一个鱼缸里的两条大一些的鱼至今没有人为其喂食, 它们还是活的好好的。
我没有给鱼喂食, 看似有些残酷, 做出最大牺牲的是鱼。但是, 我没有让鱼白白地牺牲, 白白地艰苦, 受益的是学生。这样才能给学生一种震撼, 让他们在亲近生命、欣赏生命、感受生命的可贵与顽强的同时对生命更加敬畏, 更加热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