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学好物理

2024-08-08

引导学生学好物理(精选11篇)

引导学生学好物理 篇1

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 对物理学习既充满热切的期待, 又怀有少许的担忧。这种心理是正常的, 这跟物理这门课的特点有关:既科学实用, 又有点难学。因此, 了解学生心理, 根据其学习状况, 适时、恰当地加以引导, 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习的重要性

进入高中, 大多数学生能认真学习, 多数人的愿望是考上理想的学校, 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人才。这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 向他们讲明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强化其学习动机, 激发其学习兴趣。让他们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来揭示物理规律, 使学生明白生活离不开物理,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在这个以信息和科技为主导的社会,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家用电器、组合音响、视唱设备、现代通讯等的普及都直接或间接地用到物理知识。物理这门课的成绩在高考中显得特别重要, 绝大多数重点院校对物理有明确要求。这样, 学生从一开始就认识到物理这门课的重要地位和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另外, 还要让他们懂得, 学习物理有利于智力的开发, 有利于拓展思维。剑桥大学曾经对各系学生在少年时代的智商做过调查和统计, 其结论是物理系和哲学院系的学生平均智商最高, 这可充分激发学生体现自身能力和价值的愿望。

二、引导学生面对困难, 调整心态

高一新生普遍认为高中物理难学, 因为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知识面更广, 学习的深度更深, 所需要的学习方法跟初中也不一样。初中大多数只要求感性认识和简单运用, 而高中物理要进行理性探索、抽象思维和较为复杂的综合运算, 部分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了, 有的学生高中物理成绩不太理想。尽管有的学生书上的概念和公式都能熟记, 书上的题目都会做, 但考试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这是因为有些方法还不能灵活应用。因此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 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树立信心, 改进学习方法。如, 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课上认真听讲, 做好笔记, 积极思考问题, 学会审题, 课后注意回顾所学内容, 并做适当的练习, 以巩固所学知识。

三、引导学生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在教学中, 新课的引入, 尽量注意新旧对比, 前后联系,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一开始这个尺度把握不好, 学生会产生畏惧心理, 失去学习的兴趣。新教材注重理论、实践和应用相结合。教学中, 学生跟不上教师, 对教师所讲内容消化不了。不久, 学生对学习物理就会失去兴趣, 为此教师应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科技内容出发,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克服依赖、懒惰心理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不能让学生只是听讲,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这样知识才能被学生牢固掌握, 同时也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学习中提倡主动学习, 克服依赖心理、懒惰行为, 所以教学中, 每节课前都要留预习作业, 使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这样比较难的问题在课堂上就能通过教师的讲解, 重点解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通过笔记帮助他们克服大脑记忆和存储的局限性, 巩固听课效果,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消化, 促进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开拓, 向深度发展。课外给学生留思考性问题, 巩固所学内容。建议他们看一些与教材配套的参考书, 帮助他们理解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 学习是自己的事, 别人只能指导和帮助, 而不是替代, 自己一定要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 主动钻研习题, 及时总结所学内容。要让学生明白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效果是不同的。

五、引导学生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

高中物理学习:一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二是注重题型的普适性、典型性;三是注重巩固和消化。高中物理整体结构是从实践到理论, 再从理论到应用。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探索规律。新教材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 一般的规律, 绝大多数都是从探究实验出发, 课堂上要求学生动手做实验, 探究物理规律。课本中的“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活动”、“课外阅读”等, 目的都是把知识点向课外渗透。高中 物理题型多、方法多, 在处理题目时, 要多读题、多启发, 提倡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多题一解等。例如讲解匀变速运动规律时, 鼓励学生用公式法、图像法等多种方法解题, 而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运动, 除了运用一般匀变速的知识处理外, 也可以用逆向思维, 把整个过程看成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来处理, 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又培养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题能力。另外, 由于高中物理的复杂性, 就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步骤和方法, 例如力学问题首先要画受力图, 分析过程, 建立物理模型, 有了模型就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勾勒出清晰的物理情景, 有利于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最后要注意, 课后做适量的题目来巩固、消化所学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布置作业的难度、数量必须适当。

六、引导、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疑点或难点, 而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是教学的关键。大多数学生存在胆怯心理, 不少学生往往有了疑难问题, 不愿提, 也不敢想, 更多的学生, 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性, 对疑难问题并未意识到。因此教学过程中, 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 注意发现和把握学习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 及时鼓励, 让学生主动质疑, 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对主动质疑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 更要大力表扬, 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从高一开始, 建立错题集、疑难集, 使之成为以后学习物理的重要参考。

另外, 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 还应该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 总有一部分学生难以达到基本要求, 作为物理教师, 不能放弃, 要全面细致地调查具体学情,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对于好学生, 要多激励, 指导他们扬长避短, 让这些好学生充当小老师, 带动中等生学物理。对基础薄弱的学生, 要适当降低教学要求, 鼓励他们掌握好基本习题, 尝试中档题, 对他们取得的成绩以及每一点进步, 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让他们的积极性更高、更持久。

通过以上引导, 高一学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适应高中物理学习, 大多数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有增无减, 为高二、高三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引导学生学好物理 篇2

2006年6月

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古典诗词

周 芸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诵读诗歌,固然重要,但作为一名中学,学习唐诗时,仅仅靠背是不行的,赏析才是最重要的,更何况理解更有助背诵。但学生毕竟与那年代相距甚远,要理解古诗词有一定的难度,甚至由此有可能引起一些厌学情绪。而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学好唐诗宋词,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与教学后,我深有体会:学习古典诗词,朗读是必不可,但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作深层的品味,去实践创造。

一、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开头很关键,所以上课伊始就可以借助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譬如学习《长恨歌》时,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上相关的事件,尤其是马嵬坡这带有悲剧色彩事件,其中的唐玄宗、杨贵妃、杨国忠都是学生熟悉的人物,对此学生都踊跃发表意见。这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唐太宗的感情,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就是很好的的开头。片头歌听来豪放、浑厚、悠远而略带苍凉,内容和基调与这首词的风格、作者的心境相近,有利于学生对这首词豪放的风格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受、理解。选用这一电视剧片头作为导入,很快唤起学生对电视剧《三国演义》有关情节、场面的回忆,激发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兴趣,奠定了鉴赏的基调。

二、在比较学习中,开拓学生思维。

在学习古典诗词时,通过比较学习,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1.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对张久龄《望月怀古》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人评价很高,说它是千古名句,不同凡响。试与下面描写“月”的诗句比较,说说“不同凡响”在哪里?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赵鼎《鹧鸪·健康上元作》:“花弄影,月徘徊”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通过比较,学生便容易理解了:这些诗句,皆将写景与抒情融合为一,形象地写出了或是恋人间的相思,或是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或是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但张九龄这两句,不仅将写景与抒情融合为一,而且从中体现出诗人博达宽广胸襟,为千古名句。

2.在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则与《临洞庭上张丞相》进行对比

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者都是对洞庭湖的广阔景象的赞美的神来之笔。但从诗人个人感情来看,孟浩然之写出了个人沉浮和一己得失。而杜甫句比孟浩然句更显开阔、博大,不仅写出了洞庭湖壮观景象,诗句“戎马

第 1 页 大沥镇高级中学论文

2006年6月

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更显出诗人博大情怀,同时也可看出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学习白居易的《长恨歌》时,可与《琵琶行》作比较。

这两首诗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是主题都具有双重性。《长恨歌》既对唐明皇的荒淫误国,杨贵妃以色邀宠有所批判,特别是在诗歌的开头;又对他们之间忠贞不渝的感情有所同情,甚至歌颂,特别是在他们的爱情发展成悲剧之后。《琵琶行》既刻画了一个不幸歌女的形象,又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抒发了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后的苦闷心情。其次是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一是抒情与叙事的紧密结合,它们既是以抒情见长的叙事诗,又是以叙事见长的抒情诗。诗中既有凄婉感人的情节,又有真挚动人的情感。二是结构安排独具匠心。从大结构上看,这两首诗层次分明,一气贯注,都以叙事为线索,穿插抒情,写出了情节的发生、发展、转折、高潮、结束三是善于描写,形象多姿多彩,语调圆润流转,语言精美通畅。《长恨歌》尤富有色泽美,杨贵妃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琵琶行》尤富有音乐美,它不但详尽写出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而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弹奏的音乐效果。《长恨歌》尤富有色泽美,杨贵妃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琵琶行》尤富有音乐美,它不但详尽写出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而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弹奏的音乐效果。这么一比较,既能很好的理解这两首长篇叙事诗,又能明白白居易的写作特色。

三、在学习中批判,在批判中创新

在学习中批判,在批判中创新,只有这样,在鉴赏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才能常学常新。但理解一首诗歌,背景资料是必不可少。

白居易的《花非花》,对诗中的主题,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认为是悼亡之作,也有人认为是感伤身世之作,还有人认为是为妓女而作。这时可引导学生根据整首诗,联系白居易的生平、思想和写作背景,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求有根有据,能自圆其说就是。

背景材料:

1、白居易自小聪明过人贞元十六年(800)等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近□,连续上书论事。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后来又得到皇上的重用,再次回到京城。一开始,白居易行事的坦荡刚直、勇于任风格依然不改,为了坚持立场,甚至不惜和多年好友元稹翻脸。然而政治集团之间激烈的倾轧斗争终于让他渐渐“懂事”了,白居易从忧虑到失望,再到逃离,他承认自己的失败,为了躲避政治旋涡,甘心外放,做地方官去了。个人的意愿在庞大的命运车轮前显得实在太渺小,只有少数人一生都是斗士,白居易不是那种政治需求特别强烈、个人意志特别坚定的人,诗人早年的理想已经在现实中渐渐消磨。晚年闲居农村,皈依佛教。他晚年蓄养大量家姬,还亲自指点她们学习乐舞。他10年内换了3批家姬,只是因为过了几年就觉得原来的家姬老了不中看,而这个时候他自己已经67岁了。

于是学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虽然见解未必就有道理,但他们的创新精神很可嘉,而虽然有些未必就有见解,但他们的质疑精神却不能否认。说法如下:

第 2 页 大沥镇高级中学论文

2006年6月

——白居易虽然与《真娘墓》和《简简吟》两首悼亡诗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从立意来看,它并不像其他两首诗那么伤感,尤其是“去似朝云无觅处”这句,更是流露出一种对美的无法捉摸的遗憾的感情。

——因为白居易是信佛教,又加上他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这完全是一首佛语化的诗,诗中体现的是佛语中的“空无”。因为自己太聪明了,于是有“来的时候,就像那“来如春梦几时多”,而自己官场上的失意就是那“去似朝云无觅处”。最终一切都化为“空无”。

——白居易无论早年是多么的雄心壮志,但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后,诗人早年的理想已经在现实中渐渐消磨。又加上晚年的眼疾,于是就写了《花非花》来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遗憾,从中也有生命无常的淡淡的伤感。

四、播放录音朗诵,进入情景,品味意境。

诗词鉴赏离不开诵读。诵读不仅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风格的体会,从而领悟诗词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激发感情,在感受天才的想像魅力的同时,滋润自己的想像力。而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如果能播放音乐,或是录音朗读,从而引导学生朗诵,那么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学习《长恨歌》时,又因为相关内容的画面很美,所以可以制成flash配以录音,学生跟着录音朗诵。这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录音朗诵过程中学生能很快进入情景,从而能更好地品味意境。

五、利用古典诗词活动课,激发创作热情

语文活动课更有助于学好古典诗词。更能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自主、合作、探究。设计形式新颖的实践活动,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激发创造欲,培养创新素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活动课形式可多样。

1、选取自己喜欢的诗歌来朗诵,或配以画面,或是配乐吟唱唱歌等,并作好充分的准备,上课的时候上台展示。

2、小组接力赛。

3、看图片吟诗

引导学生学好物理 篇3

一、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不管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班级,都会有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有的教师伤透了脑筋,想了很多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可总是收效甚微。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还是要不厌其烦地多鼓励,多引导,帮助其分析原因,制订学习计划,鼓励他们敢问、会问,消除紧张心理。我曾经教过一个患有癫痫病的学生,由于服的药有麻醉作用,所以他上课总是昏昏欲睡,考试成绩可想而知。对于这个学生我采用的是鼓励教学法,只要发现一点点闪光点,就在同学面前表扬他。慢慢地,他的物理成绩赶上来了,还考上了师范院校的物理专业。有时几句表扬的话就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所以请老师们不要吝啬你的表扬。

二、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中学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因为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难的问题不应提问学困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尽量多设计一些小实验,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如在探究物体重心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找来了一段直铁丝,让学生确定其重心位置,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出“铁丝的重心在这段铁丝的正中间”;再把这段铁丝弯成一个圆环,用悬挂法测出圆环的重心在圆环的中心。通过这个实验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物体的重心位置与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结论。

物理教学要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如在讲完超失重部分后,可分析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阶段,绕地球运动阶段,返回地面阶段的超失重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毅力。如讲牛顿是怎样勤奋学习、废寝忘食工作、为人类做出非凡成就的;伽利略是怎样为追求真理与教会做斗争的;法拉第是怎样把人类带入电的世界的。

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打动学生,从而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高中每一节课知识容量大,内容难,如果不提前自学,上课就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所以学生一定要提前阅读物理课本。阅读课本不能一扫而过,不能读而不思,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象、插图、阅读材料、注释。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指导学生听课。许多学生听课不是只听不记,就是只记不思,被动接受。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听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要求学生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完成一些题目。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另外,对于作业要有如下要求:①书写工整;②作图规范;③表达清楚;④推理严密;⑤计算准确。还有作业批改完发下去以后,有错的要认真订正并装订保存好,留待以后复习时用。

鼓励学生质疑、纠错。有的学生不注意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对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其结果是错误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无法有效地进行下去。对于疑难问题,应该及时想办法(如请教同学、老师或翻阅资料等)解决,对错题则应该注意分析错误原因,搞清究竟是概念混淆致错还是计算粗心致错,是套用公式致错还是题意理解不清致错等。另外,我们还应该通过思考,逐步培养自己善于针对所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建议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疑难错题本,专门记录收集自己的疑难问题和典型错误,这也可以为我们今后对知识进行复习提供有效的素材。

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且容易遗忘。所以每学完一个板块,要把分散在各章的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想活跃。总结也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历史 篇4

一、整理专题, 系统学习

历史的各章节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相互贯穿联系, 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 要把每课的知识整理贯穿成知识体系, 系统地掌握。教师在学完一个专题之后单抽出一课时要求学生整理专题线索, 如史前时期的人类、古代亚非文明、古代欧洲文明、古代文明的交融、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等。

【例题】学完九年级上册第四学习主题《古代文明的交融》, 请列举古代东西方文明冲突和和平交往的例子。那么这就得结合第七、第八两课《古代东方与西方的战争》《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进行综合性的整理。古代东西方文明冲突的例子:“希波战争与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对东地中海地区的征服”“十字军东征”。古代东西方和平交往的例子:“马可波罗东游”、阿拉伯数字的西传。教师在指导学生整理答案的同时, 学生水到渠成地掌握了第四学习主题的内容《古代文明的交融》, 理解了自古以来东西方之间就是在不断的冲突中客观地实现了交流和发展, 但战争不是最好的实现交流的方式, 最好的方式是通过贸易往来融合发展。

二、注重训练, 学以致用

做题目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形成学习能力的最重要方法。仅仅靠教师的理论讲解或者学生读背, 就做不到理论结合实践, 习题或考题则是对知识点的一个具体运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教学生一些解答考题的技巧, 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具体做法就是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可以渗透相关题型的练习或考试训练, 以使学习不是纸上空谈而是做到有的放矢。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 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不经议会同意, 国王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 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材料二:我们以这些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利, 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 而且名正言顺地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它们解除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 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材料三:“人生来是而且始终都是自由的, 在权利方面是平等的。”“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问题:

(1) 你知道以上材料分别出自什么国家的什么文献?

(2) 这三则材料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分析这三则材料是为了探究三次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三部法律文献的相关内容。材料一是英国的《权利法案》; 材料二是美国的《独立宣言》;材料三是法国的《人权宣言》。它们都表达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三组材料放在一起, 难度加大的同时, 也是对学生知识形成的系统进行比较和整理。在做题训练中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知识, 巩固了知识。

三、定期检测, 自我分析

好的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我坚持一周进行一次测评, 虽然历史课课时少, 但我们设计的容量相对也少, 争取10 分钟就能完成。每次测评后, 一般由教师进行批改、分析、点评。但有时也可以考完后教师给出参考答案, 指导学生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 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 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 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 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 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 分析失误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长期以来, 我们历史课堂给学生的感觉就是枯燥、乏味。有了活跃的课堂气氛, 才能激发学生热爱历史、学习历史的兴趣, 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源泉。我专教历史后就一直在思考我的课堂缺乏活力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调查发现学生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 认为历史是副科, 在课堂上读读背背就行了, 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学习。其实不然, 历史学科博大精深, 有中国史、世界史, 有古代史、近代史。学生小学以来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其实很少, 单纯依靠课堂教师的讲解, 理论说教, 单一、死板、理解困难, 难以产生合理联想、深刻记忆。21 世纪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其资源丰富、图文并茂, 可以说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使历史课堂踏入新征程。

谈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化学 篇5

一、思想引导

在同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思想,学习是为了考重点、考大学。因此有希望考入重点高中者则努力拼搏,无希望者往往消极厌学,特别是在农村中学,考重点往往也是某些家长唯一追求的目标。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首先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明确学习的目的。我经常教育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己,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当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将来才能立足于社会。作为一名学生把考入大学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当然无可非议,但更应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二、学习引导

1.注重开端

(1)培养信心

初三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他们感到好奇,又不知从何学起,特别是对学习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因此,在化学的第一节课上我就向同学们介绍:学习初中化学所需的基础知识很简单:外语只要会26个字母;数学只要会加、减、乘、除,会解简单的方程;初二物理学习的好坏不影响初三化学的学习,把化学这一学科放在初二同学们照样可以学好等等。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感到化学的门槛很低,信心大增,学习劲头十足。

(2)激发兴趣

通过第一堂化学课让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了解化学知识在工农业、医药、国防、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逸事,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树立目标

有目标才有动力,目标的确立应当适宜,要让学生“蹦一蹦就能够得着”。因此在第一堂化学课上我就指出:初三刚刚接触化学这一学科,全体同学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化学这一学科上,大家程度都一样,以后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主要取决于同学们的努力情况,只要同学们不偷懒,一定能学好这一学科。对同学们提出以下希望:第一次提问能顺利回答;第一次实验能独立完成;第一章测验都得到满意的成绩的“三个第一”的目标,争取迈好头一步,同学们的反映较好,积极性较高。

2.重视过程

(1)及时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爱护、鼓励学生对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应加倍关心和帮助他们,及时发现和帮助他们清除学习中的障碍,更要注意清除他们的自卑情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进步,要给予充分肯定,给予积极的评价,多鼓励,少批评,同时不断提出需要学生经过努力获得成功的问题,激起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2)遵循规律巩固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好奇→兴趣→喜爱→爱好→热爱。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于某种事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往往能直接满足人的需要。但好奇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这时的兴趣也只是直接兴趣。而间接兴趣是由活动的目的、任务、活动的结果引起的兴趣。

因此,在教學上首先可利用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时的好奇心,开展化学教学,同时在教学中应不断地加以引导,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转化。

三、情感引导

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实现师生情感的共鸣和协调。怎样才能较好地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呢?

1.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

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功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试问:没有抖擞精神和蓬勃生气怎能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一个满脸倦容、无精打采的教师走进课堂,教学的气氛必然死气沉沉的,学生必然会懒得动脑、动手学习。所以,教师必须精神饱满、举止大方地踏上讲台,使学生精神为之振奋,迅速集中注意力,尽快进入学习角色。

2.尽快叫出学生的名字

教师在给新班级上课的时候,如果能熟记并且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同时投以亲切、鼓励的目光,学生往往首先是惊喜,随即转为兴奋、自信,觉得新老师了解自己、关心自己,自己在老师的心中有一席之地。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就缩短了,情感的增力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每位教师都应十分重视这一良好的开端。

3.适度地褒奖

教师及时、真诚和恰如其分的褒奖,能让被褒奖者受到激励,又能使其他人感到鼓舞。因此,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不数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增强信心。

教师的褒奖要尽量具体,让学生知道“好在何处”,少用“好”、“很好”等笼统的方式。褒奖语应和学生的思想水平、分析能力适应,具有可接受性。

4.课下多与同学交流、谈心

教师和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当中,课下更是教师与同学进行情感交流的主要阵地,通过课下交流,可更多地了解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及个人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克服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消极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在教学中应多与同学进行情感交流,这样才能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达到“亲其师、信其道”,提高化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目标引导

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与目标及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目标越清晰,则学习越自觉,目标顺利实现,则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教学中不同的学习阶段,可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如就实验方面而言,可由“学习实验、掌握实验”→“分析实验”→“设计实验”,逐步提高。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发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引导,必能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历史 篇6

一、注重知识积累, 培养学习兴趣

感兴趣才会主动接近、思考,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通过多种形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也是每一个学科、每一位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不厌学才能更好学。

第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有好的、充满悬念的开头的历史课, 必将激发学生的探知欲, 进而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入学习。这样一来, 既能提高教学效率, 又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两全其美。在讲新课前, 教师可以设计启发性问题导入课程。如, 对于“九·一八”事变这堂课, 不妨以这样的情境设计导入课程: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的录音:“家在松花江……有森林煤矿……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放完这首歌曲后, 老师问学生歌曲反映的内容和历史事件, 由学生回答导入“九·一八”事变这堂课。通过这种形式, 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会更加积极的思考、提问和发言, 课堂效率也就得到了有效提高。

第二, “读史使人明志”, 结合时事热点培养学习兴趣。如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 联系2009年的圆明园十二生肖文物高价拍卖事件, 以及国宝流落海外的情况, 引入当时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第三, 以历史故事、事件、逸闻等为课堂兴奋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 教师要熟知历史背景、各类文献, 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故事;其次, 教师要广泛搜集教学素材, 有意识地做好教学准备, 如搜集影视、歌曲、文章等各类趣味素材, 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乐于学习、愿意学习。

二、以学生为中心, 实现角色转变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 教师不仅是教材知识的搬运者、教参的执行者, 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要想搞好课堂教学, 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以学生为中心, 实现角色的转变, 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紧紧围绕学习的内容, 通过课堂讨论、分组探究等形式, 激发学生的扩散性学习思维, 同时, 可以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 让学生动起来, 让历史课活起来。如, 以唱历史歌曲回顾历史, 以参观名胜古迹走进历史, 以演讲形式点评历史, 以历史情景剧再现历史, 以影视图片感受历史, 以历史知识问答巩固历史。如抗日战争单元“西安事变”一课, 在其发生前后, 国内外各派势力是错综复杂的, 各方态度也千差万别, 这是这一堂课的学习难点。对此, 不妨通过电影《西安事变》中的几个片断加以介绍, 西安张、杨兵谏扣蒋, 宋美龄、端纳为和平解决斡旋, 何应钦兵围西安, 周恩来西安调停……通过回顾这一历史, 引导学生弄清进国内外各派势力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和目的, 引导他们分组探讨当时蒋介石不能杀的时代背景, 并以此延伸, 进行一次课堂演讲或辩论, 让学生真正融入历史、参与历史。

三、讲、练并用, 采用有教无类教学理念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并具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 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课堂资源,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 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 体会中国博大精深历史的风采。具体说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利用讲和练的手段, 实施分类教学, 引导学生进入主动者、创造者角色。对于差生, 教师更要有耐心, 要及时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同时, 要积极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如, 提前预习, 讲与本课堂有关的故事, 自己整理一课的知识要点, 一个单元的知识要点, 并按线索理出头绪等。此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将知识分类, 如将有关的人物集中在一起, 将有关的事件集中起来, 前后联系, 做到知识系统化,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如何引导初一学生学好历史 篇7

一、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再加上恰当的方法, 必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在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下列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1.精心设计导入语。导语是开场白, 是为了引导、启发所运用的语言, 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 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序言”和“开头”。巧妙的导入,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虽然导语只有两三分钟时间, 有时甚至只是几句话, 但如果这个环节处理不好, 整堂课就会逊色不少。传统的导入方法多使用复习法, 这种方法虽然有利于知识的链接, 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但往往缺乏趣味性, 因此, 导语设计要讲究设计艺术。在教学实践中, 我尝试采用诗词式导语、故事传说式导语、图片式导语、史论式导语、视频式导语、图解式导语、对联式导语, 材料式导语、歌曲式导语、评论式导语、热门话题 (时政新闻) 式导语等多种方法, 因势利导, 变学生被动为主动, 起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 用《盘古开天辟地》动画导入新课, 结合其他关于人类产生的观点导入新课, 给学生对比思考的空间, 引起学生兴趣。

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 作为整篇文章的铺垫, 导语一定要精练, 不能太繁琐, 既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又不能喧宾夺主, 要不然会事倍功半。总之, 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语, 并巧妙地做好安排, 使学生心理进入到一个愿思、乐学的境界, 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直观教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 向学生展示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 增加记忆。如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 展示与之相关的动画短片和图片, 让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到人类的变化, 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好历史的自信心。

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激起学生参与热情。据史蒂文斯 (R·Stevens) 对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发现,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每分钟大约问2~3个问题, 可见,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频繁使用的教学技能之一。那么, 提问的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进行优化设计, 这是课堂提问的关键。一个精心设计、好的教学问题,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中进行深入思考, 真正把知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相反, 就会使学生对教学毫无兴趣, 或让学生糊里糊涂, 不知所云, 这样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式, 设计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要给学生留有创新的余地。

总之,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只是一种手段, 我们要把提问作为入境的路标, 切实起到引领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艺术, 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其处于兴奋状态, 从而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

二、重点夯实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抓好预习、上课听讲、复习这三个重要环节

这和其他科目的学习方法基本相同, 学生基本能够掌握, 重点强调教材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课题、导入框、正文、小字、材料、插图、动脑筋、练一练、活动探究及自由阅读卡。给学生讲解各个部分在教材中的地位, 了解了这些, 学生的学习就有的放矢。

关于复习这一环节, 除传统的复习方法外, 我在教学中针对每课重点内容归纳表格, 复习时, 学生根据表格复习, 节省时间, 效果显著。

三、精心设计练习题, 做到少而精, 积极应对开卷考试

为适应开卷考试出题模式,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结合学生特点, 精心设计《七年级一课一练》, 试题的选择做到先易后难, 量少而精,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并且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 善于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仅让学生尝试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从而学好历史, 更重要的是, 使学生感受到只有学好了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好未来。

参考文献

[1]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98.

[2]赵亚夫.历史课堂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5.

[3]班华.现代教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78.

[4]丁友西.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23.

引导学生学好生物的有效方法 篇8

一、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俗话说, 态度决定一切。学习如此, 学习生物也是如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是教好生物的关键一环。由于升学考试的关系, 学生对生物学科是不重视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 强化学生的生命科学意识。另外还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 可以通过班主任、其他科任老师、家长配合, 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生物学科的重要性, 因为由第三者来讲生物学科的重要性会更有说服力。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课堂的气氛搞活跃,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把学生的思想由“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时, 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发挥出来了, 学生也会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也会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追求知识、探索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同时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 当我们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就会对该事物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大胆的探索。生物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科学探究活动, 如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资料分析等活动内容。这些教学活动中, 活动性最强的是探究, 探究的方法灵活多样, 有观察、调查或测量等, 这要根据探究的课题来确定。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如果我们翻动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 常常看到一些身体略偏, 长椭圆形, 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动这就是鼠妇, 又叫潮虫。很快地爬走了, 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亮了吗?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作出假设, 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作出假设的依据是, 在花盆、石块下等阴暗地方看到了鼠妇, 而在明亮的地方没有看见鼠妇, 当把花盆、石块搬开后, 鼠妇很快地爬走了。这个假设是否正确呢?你也可能会说, 把花盆搬开后, 鼠妇爬走, 不一定是光的影响, 因为搬动了花盆本身就是对鼠妇的外来刺激, 看来要检验假设是否正确, 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究, 鼠妇的生活是否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呢?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一个类似的探究, 涉及对照试验, 探究结束后, 完成一个探究报告, 进行表达和交流, 像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课内外都可以进行,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不能懒惰, 自己必须亲自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只要我们经常参加这种探究活动, 就能逐渐培养我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同时也培养我们的探究能力。

三、养成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生物学涉及各个领域, 因此我们平时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不能迷住学生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是学生接受新现象和新事物的第一感觉器官,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吸引学生的眼睛, 培养学生观察、观看和辨析, 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采用各种途径给学生增加趣味性实验、生活小实验等, 让学生准确、细致、耐心地观察现象和探究结合, 引导学生观看录像、挂图及查阅信息网站等生物教学资源。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真知, 与教师形成互动的情感交流情况。

浅谈怎样引导学生学好古诗 篇9

一、诗人与时代背景相结合

诗人所表达的情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所在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示儿》这首诗歌对于学生来说要理解表面的意思并不难, 但要体会到陆游那种执着、炽热、坚定的爱国热情就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课前最好向学生推荐有关资料、书籍, 让学生知道金兵入侵, 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的那段历史, 知道陆游一生都在为祖国统一而努力。这样才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但悲不见九州同”中“悲”字所含的分量。

二、发挥想象, 感悟诗意

诗歌的语言精炼, 只有短短几十个字, 但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时要指导学生发挥想象, 挖掘诗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意思。《山行》一诗中写道:“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让作者流连忘返的枫林到底怎样美? 与二月花相比作者更爱霜叶, 这是为什么?这些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来, 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和含蓄美。

三、诗画融为一体

晁以道在《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诗》中说:“画写物外形, 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 贵有画中态。”我们也常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我国古代诗词中山水诗占有相当的份量, 即使不专写山水, 也多借助大自然景物的形象来抒情言志, 以表达深远开阔的意境。

四、细读品味

古代许多诗人为了写好一首诗, 往往反复推敲, 锤字炼句, 使一些极平常的字表现出无穷妙趣。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大家熟知的“一字诗”的故事, “推敲”的典故, 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可见教学古诗时, 教师要善于抓住诗中传神的一字一句, 引导学生咀嚼品味。

如何引导七年级学生学好数学 篇10

关键词 七年级;学生;数学

一、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仍保留着小学生那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在教法上应注意研究小学的数学教学方法,吸取其中优点,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1)要循序渐进。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仍保留着小学生那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进入中学后,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七年级新生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如果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而仍要尽量地采用一些实物教具,让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逐步向图形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和文字的直观过渡,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

(2)要前后对比。在初中一年级级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对比,能使学生加快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由于七年级等式知识体系的安排大体与方程知识体系的安排相同,因此,在教学中,可把不等式与方程的意义、性质,不等式的解集与方程的解以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等对比着进行讲授,既说明它们的相同点,更要指出它们的不同点,揭示各自的特殊性。这样的对比教学,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不等式的有关知识,同时避免与方程的有关知识混淆。

(3)要开拓思路。初一学生考虑问题较单纯,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往往注意了这一面,忽视了另一面,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这种思维上的不成熟给科目成倍增加、知识内容明显加深的初中阶段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细心捉摸其思考问题的方法,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要认真分析,不要轻易下结论。例如:学生往往误认为2a>a,理由很简单:2个a显然大于1个a,忽视了a包含的意义,a表示有理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从而造成了错误。

二、注重学习内容的连贯

现行初一数学教材内容,可分为三大块,一是数(即有理数),二是式(即整式、分式、因式分解),三是方程(即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笔者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有机的衔接与过渡。

(1)是进行“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过渡。从小学到初中,数的概念在“算术数”的基础上扩充到有理数域,运算关系也由原来的四则运算引入了乘方、开方运算。因此,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在算术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理清负数的概念,真正理解负数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符号法则的教学,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错误的计算,要反复加强巩固练习,使学生尽快掌握并熟练地运用。

(2)是进行“数”与“式”的过渡。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而到了初一接触到的是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知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如何使学生适应?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如,对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有理数与有理式、等式与方程、方程与不等式等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从而搞好知识间的过渡。

(3)是进行解答方法上的过渡。用算术方法与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也就是多种类型的应用题的基本关系式不变,但它们的思维方法各异。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比一个数的4倍小3的数是13,求这个数。”前者的特点是逆推求解,列出算式(13+3)÷4;而后者则是顺向推导,设所求数为X,只要直译原题,即4X-3=13便可求解。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用代数法常感到不习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做到:一是引导学生复习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二是着眼启发学生找等量关系,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两种方法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代数法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逐步从算术方法中解脱出来。

三、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引导初一学生养成会学习的好习惯。要求学生努力抓好学习中的各个环节:预习、听讲、复习、总结、考试。课前预习,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听讲,带着问题听讲,高质量的听课是中学数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课后复习总结是学习过程的升华,认真完成作业时它的重要体现,。只有落实好各环节的学习任务,加之以一颗平常心、自信心对待考试,才可能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篇11

一、教师信任所有的学生

学生是否得到教师的信任与期待, 其自信心的强弱反映不同, 进步的程度也有所差异。教师给予每个学生以信任, 能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 使其成为认识自身价值的镜子, 是其获得成功的力量源泉。

例如, 郑玲在班里原是一个不太爱学习数学的学生 (原因是小学基础差) , 但在动手操作方面非常感兴趣。有一天, 我布置了一道思考题:“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让学生们回家动手剪一剪, 动脑想一想, 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有什么规律可循?次日上课我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 并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忽然看到郑玲犹犹豫豫地想举手, 意识到她对自己没有信心, 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就笑着鼓励她走到讲台前把自己的作品向大家展示。看到我肯定的目光, 她的勇气一下子鼓起来。只见她双手灵活地撕着, 一会儿, 一幅漂亮的展开图呈现在大家面前, 由于受我的感染,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但因为她的数学基础薄弱, 不知道展开后的平面图形存在什么规律。于是我说:“谁能结合她的操作, 说说你的发现?”如此一来, 解除了她的尴尬。她如释重负地回到了座位上, 带着疑问主动地翻书, 认真地观察同学们得到的结论, 最后, 漂漂亮亮地完成了我出示的题目。从那儿以后, 她似乎对于图形题特别感兴趣, 课下经常向我询问有关这方面不懂的问题, 找图形之间规律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知识。可见, 学生从教师的信任中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 直接感受到了自身力量, 增强了自信心, 激发了内在动力, 发挥了自己的潜能, 从而推动了数学成绩的提高。

二、在探究学习中培养不同的自信心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于模仿和记忆, 应该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 在这些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培养和建立自己的自信心。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 学生的个体需求也呈现多样化, 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穿插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 以满足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需求。

例如“推导勾股定理的公式”, 我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 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接为学过的什么图形? (2) 直角三角形和转化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3) 怎样利用你拼接的图形推导勾股定理公式?学生们以思考题为主线, 对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知识重新体验、反思,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新知识的建构。通过割补、拼接、旋转等操作方法, 把三角形进行了转化, 在边动手、边思考、边讨论的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而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都有较大的提高。即使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找到一个图形与三角形的关系, 并能在师生的帮助下, 顺利地推导勾股定理公式, 掌握了本课的重点, 得到了大家的鼓励和表扬, 无形之中, 增强了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而对于中上等学生来说则能用七八种方法, 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解释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在激烈的探讨声中,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同时更增添了学生自己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他们的信心一旦得到肯定及强化便会趋于稳定状态。同时, 这种心理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光明和希望, 使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有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能力, 进而产生我要学习的愿望, 促进他们的学习不断向前进步。

三、建立合理期望, 让学生体验成功

培植学生的自信心, 不能靠说教, 必须使学生在克服困难战胜逆境、获得成功的实践中去自身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帮助他们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合理的成功预期, 并且不断和他们调整期望值。

例如, 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参差不齐, 统一的作业内容会使有的学生感到吃力, 从而渐渐地厌恶做作业, 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更加下降。因此我决定每天分层布置作业, 在提高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自尊的前提下, 不公开说明哪个层次的作业适合哪个阶段的学生做, 也不指定谁做哪一层次的作业, 而是全部由学生自我决定做作业的内容。但是不管是哪个学生就任何层次的作业题向我提出问题, 我都把解题思路告诉他, 让他回家顺着思路再思考解答。批作业时也不按层次给成绩, 只要全部做对了就是“优”。再和做错题的学生细细分析, 肯定他付出的努力, 鼓励他:“你只要把某某地方稍微改一下, 就会更好。”等到学生改完错题后, 再奖励个“优”。尤其对于试卷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不要泛泛去讲解, 要发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讲, 使他们的思维及语言表达更容易彼此接受。这样做, 能够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自觉地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培养其健康的心理, 引导学生满怀信心地投入学习, 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完成学习任务。

在人的一生中, 要经历无数次的成功与失败, 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 自信都会促使我们奋勇向前。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应该在生活和学习中时时处处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并要持之以恒。

上一篇:高校财务水平管理下一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