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精选12篇)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篇1
学生参与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一堂好课应该师生互动, 共同参与。下面我就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理解“参与课堂”
参与课堂应看学生是否做到了以下几点:1.老师讲课时, 学生能否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做好课堂笔录。2.老师要求学生自学时, 学生能否真正用心、动脑去自学, 能否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能否用简便方法或多种方法解题, 对某个知识点或问题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总起来说, 就是能否创新性地自学。3.小组合作交流时, 学生能否积极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去, 能否将自己的思想与组内成员交流, 能否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来与组员共同解决。
二、学生参与课堂的重要性
数学课各章节的知识联系比较紧密, 连贯性强, 数学课堂如果有一节课不参与或者参与度不够, 那么课下花费百倍的精力去弥补也收效甚微。对全体学生而言, 如果有一个学生不参与或参与度不够, 就会有一个学生掉队, 一旦掉队, 再往上赶是十分困难的。可见, 数学课堂学生的参与和参与程度是十分重要的。
三、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大致有以下几点:
1.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 把握课内基础知识。
数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 教师对不不同的阅读内容要提出不同的要求, 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 对学生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 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 会使阅读更有效。另外, 数学阅读要求学生主动阅读, 手脑并用, 读写结合, 促使他们展开思维, 提高阅读效率, 同时应让他们写出阅读后的归纳与小结。
2.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依据授课内容, 创设生动的学习局面,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 给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练、展的实践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培养探索问题的意识,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 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的方法。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心得, 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 互相帮助, 促使他们共同提高。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应注意的问题:
(1) 小组合作次数要适当。 (2) 小组合作应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3) 防止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4) 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 提高学生小组交流的激情和动力。
3. 引导学生讲解。
学生正处于爱表现自己的年龄段, 我们要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 让学生尝试当老师, 这样能锻炼学生多种能力, 并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具体做法有多种,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比如:让学生课下做规定的课, 课堂上任抽一组展示, 每人做一个, 再把自己做的题讲给全班学生, 其他学生纠正、补充。
4. 精讲、自学、合作交流要有机结合。
要想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满堂灌是行不通的, 但将课堂完全放给学生也不可能, 应将老师精讲、学生自学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率, 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篇2
一.精心安排教学过程,注重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
为保证学生能真正参与此教学之中,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使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练一练,议一议,评一评,帮一帮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要创造一种民主,自主,和谐与相互协作的课堂氛围,为此,体育教学也应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竞争,合作,让学生在互帮,互学,互练中共同提高,让学生在获得成功愉悦中得到发展。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习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习兴趣是学习成功的内驱力。为此,体育教师应努力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魅力,改革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创设表演情境,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积极参与: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有自然表现的机会,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重要途径。如在练习跳绳时,有的学生创造了新的跳法,教师就应当及时予以肯定,并让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同学们看到新奇,个个都会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可提高要求,哪位同学创造了新的跳法就报告老师,老师就让他给全班同学表演,这样,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容易被调动起来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进行学法指导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和保证。使学生在参与中由“学会”转变成“会学”。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模仿等学习过程,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如合作法,发现法,自练法,分析法,助手法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三.通过课堂调控,确保学生高效参与
教学反馈是教学调控的前提。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反馈,及时对教学目标,方法,手段进行调控,使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的统一,促进学生在参与中不断获得成功。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篇3
一、为学生营造自由、自主、平等、合作、探究的平台,让他们体会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
以前的课堂是满堂灌的形式,学生被动地听着,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样枯燥的教学,有多少个学生能静静地坚持坐40分钟啊?所以能学习到多少知识就可想而知了。现在,我已经转变了这种观念,认真担负起组织者、引导者的责任。我坚信,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是不断锻炼出来的,只要你给他机会,他就会闪光。课堂中,我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发现问题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请教,但是强调不能不懂装懂,什么行动也没有。在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主动地学,会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举起求知的大旗,并展开激烈的竞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他们与人相处的和谐态度,还让他们了解了其他同学的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会衍生出一种成就感,一种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喜悦。
二、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意识
学生的模仿力强,记性好,对具体的彩色的有节奏的形式和方法更感兴趣,喜欢提问题,容易被新的形式和方法吸引,有时喜欢做些小动作配合身体语言以吸引老师同学的注意力。这时,我们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游戏、比赛、讲故事、表演等有趣的形式教学,为他们创设活动的释放空间,并通过老师的点拨、引导、激励,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的愿望。真正做到问题学生自己提,知识学生自己去归纳,规律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学生自己探究,效果学生自己评价。看到有的同学踊跃地表现自己,会加速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助力,它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张扬了自己的个性。
通过实践证明,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是懒惰所致,而是他们需要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任其发挥。我们的课堂就是给了学生这样的展示平台,但是学生并不懂把握,这就要我们做老师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定向,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作者单位 吉林省安图县朝鲜族学校)
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语文智慧课堂 篇4
据笔者对所在的高二年级22个班级学生调查发现, 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浓厚, 参与度相对较高。然而, 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或成绩不突出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一个班级往往男生参与度高, 女生习惯于倾听。后半堂课学生兴奋点降低, 参与率低。有时满堂灌又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
笔者结合自己语文“智慧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 在此粗浅地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语文智慧课堂活动”。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知识来自问题。我校的语文智慧课堂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知道学生求知的过程就是求问的过程, 在学“问”的过程中获得学问。问得多, 学的东西就多, 问得深, 学得也深。
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 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吸引学生倾情投入, 激发出生命的活力, 产生探究的欲望。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1、不断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勇气。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 学贵善疑。”培养学生敢于对“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专家权威说的”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我的做法:一是以“问题”为起点, 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体会、思考、讨论等主体性活动走进课堂;二是创造一种客观情境, 带领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智慧探究的过程;三是让学生做需要动脑动手、需要亲力亲为的并喜欢的作业, 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完成那些具有挑战性的历练, 这样既能巩固基础知识, 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2、不断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探究。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的空间, 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 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他们产生创造性的学习动机。我在教学高适《燕歌行》 (《唐诗宋词选读》选修) 一文时, 班上一名学生认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一句中诗人提到李将军真正的用意应该是两个方面:把士卒与将领对照, 以见志向、品格之尊卑;把李广与当今诸将相比, 以见才能、功德之高下。而仅认为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不全面的。他还补充诗人提出李将军, 既紧扣全篇主旨, 又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 意义尤为深广, 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学生的这一个插曲打断了笔者事先设计好的授课思路, 也与教参安排的意图相背。但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生成了。于是, 笔者趁此引导全班学生围绕该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讨论、探究, 结果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 让学生在学习的舞台上, 成为了一个出色的表演者。教学中笔者常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而设疑、激疑, 如:“谁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对这一问题有这样一种认识……, 你还有其他看法吗?”等, 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 勾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关注学生的参与心理
我校的语文智慧课堂是基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课堂, 有效地主动参与是教学有效性的内在要求, 所以要求每个语文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心理。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积极探究、主动参与的精神环境, 是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课堂上, 和谐、合作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地展开。为此, 笔者努力做到:
1、关爱每一个学生。这种“爱”, 是教师对学生的爱 (一句赞美的语言, 一道满意的目光, 一次成功的手势……) , 是师生对语文的爱。走进教室, 我从不把个人情绪带入课堂, 不随便挫伤学生的情感。并讲究教育方法和语言感染力, 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积极的期待。这样, 学生就会用更加积极的思维和态度参与课堂学习。我常想我们的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中走出来, 带着一颗宽容的心, 热爱每一个学生。如果我们的教师高高在上, 盛气凌人, 以为自己是知识的布施者, 势必戕害学生的思维活动, 打击其参与学习的热情。
2、营造课堂参与的氛围。我对主动提问、主动示范的学生, 平时默默无闻、习惯倾听偶尔主动解答的学生, 除了自己给予必要的肯定外还发动其他同学给其相应的鼓励。如一起鼓掌, 建议以学生的名字给其问题或观点命名等。这样, 让敢于参与的学生受到了鼓舞, 也对还没有参与的学生予以激励。
3、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的问题能引起更多学生的回应或回答, 而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因为有效的课堂提问会让学生有紧迫感、压力感和成就感。因此, 我设计的问题是有层次的,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 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照顾全体学生。设计的问题既让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 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 享受成功的喜悦, 以更饱满的热情继续参与学习。
4、尊重学生的参与。对于学生的见解, 哪怕是肤浅或是可笑, 我都肯定他敢于发表的勇气, 并及时作出相应的评价。我经常在教学中去发现学生参与课堂的闪光点, 给予肯定。这不仅使学生心情愉快, 主动参与, 更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感受。
5、注重教学规律。有研究表明, 每节课的前30分钟学生精力最旺盛, 注意力最集中, 学习最有效。余下的时间学生开始进入疲劳状态。那么最后阶段怎样才能维持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继续参与课堂呢?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其他学生评价和补充;进行测试或小组比赛;设置情景讨论题等。总之, 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展示的机会。
6、处理好有效倾听的关系。我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积极热烈地参与课堂活动的同时, 注重处理好与有效倾听的关系。当同学发言、老师阐述时, 学生必须静心倾听、思考, 而后质疑、补充;老师提问, 布置任务时都只讲一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张扬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也就培养了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课堂上, 针对语文学科内容的丰富性与广阔性, 笔者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思考与参与的有效载体, 如设置情境、角色扮演、口语交际训练等, 而不是用一些固定的答案有意地压抑或剥夺学生的参与思维欲望。正是这样的参与, 产生的是勉励、鼓舞、振奋、图强的力量;产生的是求异、求同、求新、求优的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智慧火花。
三.引导学生体验学习
我校的语文“智慧课堂”是基于体验学习的课堂, 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各种体验性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各种感受、体味、领悟的一种学习方式。要求整个教学程序的安排和组织要围绕着学生的主动体验而展开, 强调对学生生命的关怀和对其生活的关注。为此, 笔者开展了以体验为目标, 以体验为中介, 以体验为过程, 以体验为结果的学习方式实践研究, 逐步引导学生参与到思考、认识、积累、感悟、反思、实践的语文“智慧课堂”中来。
1、美读中唤起兴趣。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 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美读, 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 把作家的感情思想表现出来。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美读, 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 唤起兴趣, 激发情感。我的语文课堂, 让美读成为一种体验, 成为一种兴趣, 成为一种享受。
2、想象中激发情感。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 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 是激发情感体验的关键。课堂上, 我不仅要求学生从语境、语感出发对文本展开想象, 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 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 更具有形象感, 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3、情景中体验学习。教学中, 笔者始终以学生为本, 构建鲜活创新的语文教学情景。课堂上, 我让学生唱主角, 积极参与, 主动体验, 让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禀赋,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我常安排学生根据文本演讲、自编课本剧、自做道具, 在课内让学生亲自演一演文本中内容, 使学生进入情景, 在活动中理解课文、感悟情感、体验学习、落实知识的教学。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篇5
浙江省义乌市宾王中学 何良玉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因此,各学科都在积极探索、研究这一永恒的课题,于初中美术学科教学而言,在课堂中让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样是每位美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使其能够在课堂上愿意表现自己,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从而使美术教学的效果得以提高。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学生主体
现代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充分尊重,但是在现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有些教师还是不能对此进行有效应用,致使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也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学习作为主要内容,将教师的教学作为辅助内容,对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自主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
一、在美术教学课堂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意义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出并实施,我国的教育事业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新课改提出,在教学中,需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在课堂中起到主导、辅助作用。在美术教学中,也应该同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原因为:
1.能够使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得到有效提升。对于美术课堂中的多数学生来说,其对美术都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及爱好,都希望自己能够较快地获得一些成绩,在美术上有所发展,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学习美术是因为受到各方的压力,而并非出于自己的爱好。针对此现象,在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就应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可采取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落实其主体地位,做到参与课堂,利用课堂。
2.教学现状需要将美术课堂进行革新。在现阶段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学生多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都不是很愿意积极、主动地进行参与;其次,教学方式上,多处于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状态,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第三,许多学生都不敢在课堂中积极发言,担心一旦回答不对就会引起同学们的嘲笑,教师也会对其加以指责。因此,此种状态存在较大的缺陷,教师应该积极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加愿意参与课堂。
3.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现阶段,我国对新课改加大了重视力度,无论从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上,都积极做出了变革。与此同时,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这就使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所以,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这同时也符合现代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美术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美术课堂中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方法
综合以上分析得知,学生主体参与美术课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使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一定的发挥,在美术教学效果的提高上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就更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重要作用,改善教学质量。
1.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是主要的参加者,而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现代化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保持密切的关系,亦师亦友,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基于此,建立较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指引者的作用,而不是单纯发号施令,需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及方向进行引导,而不是强硬指导;其次,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应该进一步加深,应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为其主体参与课堂活动奠定基础。
2.建立健全课堂评价体系,对于教师及学生而言,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就需要从课堂上的效率进行判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主体作用应进行积极地引导,并在课堂活动完成后作出相应的评价,以便及时发现优缺点,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改正。首先,在课堂活动结束时,学生应该进行自我评价,因其是学习的主体,会对学习后自身的变化以及课堂效率、氛围感受最深。因此,应用自我评价的方式,更能够体现教学效果的真实性,还可以针对此次教学提出自己的意见;其次,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应用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价,或者采用教师之间互相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价,这对于课堂经验总结、课堂效率提高都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3.对学生间的个体化差异应予以充分尊重。对于美术教学而言,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就是学生创造力以及自身思维能够有效发挥。因此,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对学生间个体化的差异能够充分尊重,对学生的态度应该一视同仁,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课堂中教授学生画法,对于一些观察力较好的学生,就能够在物体或者人物构造上做出较快的判断,但有些学生在画工方面较弱,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制定出最为公正的评审标准,而不能够单纯以一个学生的画画水平进行评价,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考虑,对学生的强处进行表扬,以使其自信心得到增强。
4.对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分析。对于教学而言,好的开始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所以,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就需做好备课,做好导学,使导入的内容更具整体性及趣味性、目的性,使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并愿意去学习。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做好选择,一般较为常用的有讲授法、对话法、讨论法及观察法等,但这一系列方案不能同时实施,只需选取一两种即可。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需对每个学生的状况进行一定了解,将教学目标与内容相互结合,并充分应用现有教学设施,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接受讲授法,认为这样的方法无法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而更愿意接受讨论法以及观察法,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课堂掌控能力,避免出现课堂混乱的情况,否则就会造成负面影响。在实际应用中,需首先由教师进行引导,再让学生加以讨论,同时,教师还应对讨论的方向进行把控,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活跃课堂气氛。
综合所述,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美术素质以及美术情操的重要平台,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现阶段美术课堂中却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都不强,这就需要教师们对美术课堂加大重视力度,以对学生美术创新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对美术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完善,从而使美术课堂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谢增强。初中美术课堂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15)。
[2]王玲。新课程下初中科学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1)。
[3]赵淼。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体参与[J].都市家教(上半月),,(12)。
[4]武丽娟。美术课堂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6)。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篇6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学生主体参与教学
心理学家说过,积极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发动者和鼓舞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情绪的主导者,有必要营造出一种愉悦、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首先,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在班上刨设一个适当的英语教学环境,比如在墙上张贴英语名言、设计英文扳报、建立英语角等。这些布置和活动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英语的距离,让英语充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其次,要求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教师要情绪饱满并以此影响学生,建立起协调、和谐、互补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关怀和积极的期待,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任和爱戴,由喜欢英语老师而喜欢英语,从而乐于参与教学活动。
二、创设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教学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课堂一直都是老师一人喋喋不休,学生很容易感到厌烦。我们在英语課堂教学时,可以从青少年好动的特点出发,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创设多样的教材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成为现实。例如,(1)开展英语游戏。(2)进行英语表演。(3)组织课堂竞赛。(4)组织活动,如唱英语歌、观看英语视频等。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高涨,学习动力十足,主体参与意识比以往有所增强。连一些平时比较胆小的同学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上的活动中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
教学不仅是教师教,还要学生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以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这既是主体参与教学的思想体现,也是主体参与教学的目标之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引导和培养。
1.教师要督促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2.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进行自主学习。
3.在学习新课前对学生进行目标达成检测。
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实际上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就能以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信心参与到英语教学中来。
四、提高教师素质。探索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模式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要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效地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中发挥出主体作用,反过来又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样才能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思想指导下,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全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想法和措施还不成熟,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从而达到成功实施学生主体参与英语教学的目的。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 篇7
一、创设生活情境, 诱导参与热情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提炼生活素材, 但要注意生活素材不等于数学素材.数学素材源于生活, 但也应高于生活.所以, 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另一方面要注意面对不同的人, 既要考虑不同的学习个性、不同的知识经验, 更要考虑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 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加工.如:三以上的口算乘法呈现的是游乐园中的场景.考虑到学生一、二年级时对游乐园场景接触太多了, 缺乏探究兴趣.教学中, 我创设了儿童感兴趣的影片《赛车总动员》的一些场景, 让学生来探究9辆、10辆、90辆、900辆车的轮子个数.不光让学生感到好玩, 乐于参与, 积极地投入问题的解决中, 而且在情景中理解了10个4的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以及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算理;在9×4、90×4、900×4的比较中归纳出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
二、创造参与空间, 主动参与探究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有效参与, 而且要保证他们有效参与, 同时必须扩大参与面, 培养善于参与的能力.
1. 全员参与.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掌握全体学生的共同特点, 而更要熟悉学生的个别差异,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理解教学的全过程, 形成参与学习的广泛性.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应适当降低难度, 课堂上多给他们练习的机会, 先完成习题, 再训练基本知识, 让学生的知识水平逐步提高, 对学习好的同学, 鼓励他们尽量去探索较深的知识, 中等生在自己现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可见, 在教学中应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目标, 采取分层训练, 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 各有收获,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2. 全程参与.
学生的课堂参与不仅是在教师指导下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还应当在课堂上参与教学全过程.如参与教学定向、反馈评价、课堂总结等.这样, 学生的课堂参与更有时效性, 兴趣更高, 才能更好地提高参与能力.如一位教师在“圆的周长”一课中这样展开教学: (1) 揭示课题后,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自提问题, 明确了学习目标. (2)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上台操作, 将“圆的周长”放在投影器上演示, 对‘圆周’这一概念有了形象的感知. (3) 学生人人动手操作, 把准备好的三个圆分别沿着直尺滚动一周, 并记录下每个圆的周长. (4) 学生实验后, 组织讨论:滚动一周得到的长度与直径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尽情地自由发挥, 畅谈己见. (5) 引导学生归纳:不论圆的大小如何, 圆的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 由此得出圆周率.让学生参与目标定向, 会产生一种自主学习的责任感和愉悦感, 学生的参与就更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评价, 提高了参与意识;参与课堂小结, 提高了梳理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3. 多样参与.
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 以及教材提供的信息, 可以让学生在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看一看、演一演、试一试、说一说、想一想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中积极参与, 形象生动地获取知识.
三、创造合作机会, 激发参与激情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究, 又要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与交流.如学习梯形辅助线的引发和作用, 教师以学生熟悉的梯形为线索, 用“能引出多少条辅助线”为问题, 启发学生先独立思考,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 发现学生已经有了想法后,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并让学生走上讲台在黑板上画辅助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作出了很多条辅助线用于解决相关的问题:过上底两顶点做高线, 解决梯形的高线与面积问题;过梯形上底的一个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 解决求上下两底之差的问题;过一个顶点做一条对角线的平行线, 与所对的底边相交, 解决涉及梯形对角线或上下底之和的问题;延长两腰使之相交, 解决求两腰之比等问题.由于教师精心设计问题, 给了学生一泓创新的泉水, 使学生放飞自己的思维和想象, 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四、开展激励评价, 满足参与欲望
“激励”是以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内在期望、动力的结合为特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的、共性的、积极向上的行为导向.为此, 教师必须强调激励机制, 运用语言、体态、暗示、情感、需要等多种激励措施, 满足学生的参与欲望.如学习“圆的周长”时, 当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一规律时, 我激情地说:同学们, 你们的发现真了不起!但你们知道吗?早在1400多年前我国的李时珍就发现了圆周率,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重新走了一番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道路, 你们是祖国的希望, 很有可能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当中.学生听了激动了, 眼里充满了探索知识的渴望, 我又抛出一个问题:“看看谁最聪明, 能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河边有一棵大树, 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横截面直径吗?”学生又一次进入思维高潮, 大家热烈地讨论着, 终于找到了求出直径长度的方法.教师的激励, 使学生参与热情更高, 创造性地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思维得到了发现, 参与欲望得到了满足.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篇8
要改变文言文教学低效的现象, 我想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作为突破口。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 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 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因此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 通过启发、引导, 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动起来, 使其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
一、激发兴趣, 使学生乐意动起来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的心理成分, 它是推动学生去探索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 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 就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仔细分析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是教师的教法僵化, 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二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太远, 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因此, 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就必须在“活”、“新”上下工夫。
1.教法灵活多变
教师应本着让学生全面动起来的原则, 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 采取不同教法, 使之兴趣盎然, 非读不可。有的故事性较强, 不妨先简述一下故事梗概, 激发学生认真读原文的兴趣;有的可摘取其中的一些成语, 指出这些成语就来源于这篇课文, 让学生边阅读、边寻找;有的可以先抄诵一首同课文与作者有关的诗词, 让学生作比较;还有的可以从历史背景引入, 如《报任安书》等。此外还应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适时导引新知
文言文虽然难学, 但它毕竟是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 它的许多基本词汇及基本语法特点, 至今仍在支撑着现代汉语的大厦, 它的许多有生命的东西, 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 若在讲解中适时予以点拨, 学生必然感兴趣、难忘。比如成语, 大多是从古代走向现代的, 它包含着丰富的古汉语知识。讲到词类活用时, 可列举“袖手旁观”的“袖”, 名作动;提及特殊句式时, 可联系“时不我待”, 即“时不待我”, 宾语前置等。这些并不陌生的内容经老师一点, 学生便备感新鲜、亲切, 自然有了动起来的热情。
二、鼓励质疑, 让学生愿意动起来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得好:“学则须疑, 学贵善疑。”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 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中学生对文言文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 教师要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自行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 更应正确引导学生全面动起来, 敢于质疑, 善于质疑。只有不迷信课本, 不迷信教师, 做一个有头脑、善思考的人, 才是一个会学习的人。当然教师在激发学生质疑时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引导质疑
教师要于无疑处生疑。我在教《后赤壁赋》时, 突然发问:苏轼这篇游记以浪漫的梦境收束全文, 为什么作者有道士化鹤的幻想, 又觉得其虚无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全班同学一起行动起来, 积极参与讨论。引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也培养了学生“深思慎取”的思维品质。
2.师要鼓励质疑
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 只要言之有理, 就不妄加否定, 而是从精神上加以肯定。如我在教《赤壁赋》时, 一位学生对课文中的“知不可乎骤得”的“骤”解释为“数次”提出疑问, 他认为解释为“骤然”也说得通。对于这位学生的见解, 我先是予以肯定、鼓励, 然后结合课文语言环境谈了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得到了肯定与保护, 便会勇于表现自己, 以更高涨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指导方法, 让学生快意动起来
1.教给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
众所周知, 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 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 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 一条是转化。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一本文言积累本, 建立“文言知识库”。首先, 整理归纳。对每篇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都必须整理归纳, 又要随着新课的学习不断地丰富“知识库”。并要求学生运用表格的形式, 按照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名句及虚词等进行归纳整理。其次, 联系比较。让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通过比较归类, 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 丰富了文言知识储备。
2.教给学生推断语意的方法
参与文言文的学习, 扫除文字障碍是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寻求隐含信息, 推知疑难词句意思。首先, 推知语意应善于联系旧知识。教师要善于点化旧知。如学到“怨天尤人”, 就可用这个“尤”来解释“进不入以离尤兮” (屈原《离骚》) 。其次, 要结合语境抓规律。文言文因汉字特有规律及行文习惯特点, 有一定规律可循, 引导学生抓规律, 总结方法,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篇9
一、帮助学生克服展示恐惧症
课堂上, 学生对展示往往有很大的顾虑, 这也是长期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针对这种情况, 我在班级树立“敢展示, 我最棒”的思想, 对学生进行 “克服展示恐惧症”专项训练。
1.心理暗示, 树立信心。让学生每天早晨对着镜子进行练习, 大声地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 我是最勇敢的。”课堂上, 当教师提出问题, 你知道答案却又不敢举手时, 请告诉自己:“不要害怕, 勇敢前进。”长期的心理暗示会让学生的自信心倍增, 从而走出恐惧展示的阴影。
2.勇于尝试, 不断挑战。有人说困难像弹簧, 你弱它就强。其实害羞也是一样, 你如果不敢面对害羞, 那么它就会占据你整个大脑。因此, 教师要开展针对性训练, 引导学生敢于尝试, 挑战自我, 如“课前1 分钟的演讲”“我是小老师”“自我介绍”等。这些针对性训练活动中, 大多数学生都会感到害羞, 不敢展示, 对此教师要把这些活动作为常态, 告诉学生这也是作业, 不完成是不行的, 从侧面帮助学生完成挑战。
3.拒绝借口, 立即行动。 西点军校的精神告诉我们:不要假设“如果”自己手中的剑再长一点, 就可以击败对方了。事实是, 无论你的剑有多长, 不主动进攻, 也无济于事。只要你前进一步, 你的剑自然就变长了。因此, 教师要告诉害怕展示的学生:面对害羞, 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 一味地寻找借口, 只会让自己更加胆小。同时帮助他们制订行动计划, 并督促他们按照计划逐步完成, 最后做好及时的评价。
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
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 然而教师并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许多教师生怕知识点讲不到位, 害怕学生听不懂, 于是课堂就成了他们的“演唱会”。这样的课堂是自私的, 是以牺牲学生展示机会为代价的。因此, 想要提升学生的展示能力, 应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机会。只有教师少讲, 学生才能多讲;只有教师少展示, 学生才能多展示。舞台的主角是学生, 想要让学生在舞台上充分地展现自我, 教师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幕后工作, 比如编写好教案学案、设计生动场景、营造和谐的氛围等。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才有展示的机会, 才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众所周知, 课堂氛围如果太过紧张、凝重, 将不利于学生展示。因此, 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感觉到展示就像平时聊天一样轻松自然。对此, 教师可多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轻松幽默的语言不仅能让人会心一笑, 还能调和师生之间的关系, 同时更能缓解课堂紧张的气氛。在这样的状态下, 学生会感到身心愉悦, 更容易展示自我。传统的课堂, 教师总是高高在上, 这样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 不利于学生展示。因此, 教师应丢掉师道尊严的面具, 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微笑地欣赏每一位学生的展示, 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
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展示
1.教会学生展示技巧, 让学生学会展示。许多学生害怕课堂展示是因为展示时, 他们需要把自己连同问题的答案一起暴露在大家面前, 此时大家判断的绝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 还包括他们的言谈、举止、穿着、表情、动作等。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展示的技巧, 比如教给学生杜郎口中学课堂展示歌“我自信我最棒, 聚焦点处来亮相。胸挺直头高昂, 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中想, 脱稿不再看师长。吐字清声洪亮, 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挥掌, 肢体语言能帮忙。展示完忙退让, 褒贬评价记心房”就是比较好的方法。这样能让学生掌握展示技巧, 敢于展示, 学会展示。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展示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于感兴趣的问题, 不用引导便会主动地参与其中。那么, 哪些问题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呢?与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 如在学习“消化道”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变成一粒种子, 进而展示自己在消化道中的奇妙旅行。这样的情境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参与展示的热情高涨。
3.借助模型制作, 引导学生完成展示。学习中的难题很多情况下都可以通过制作模型来解决。制作模型的过程是学生展示自我的绝佳时机, 教师要事先准备好制作模型所需要的材料, 帮助学生完成展示。面对自己亲手制作的模型, 学生会感到非常兴奋, 他们展示时也会非常认真和投入。在学生制作模型的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鼓励性评价。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篇10
一、导入新颖, 以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 既使学生情趣盎然, 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我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也是没棱没角的, 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问题的讨论, 促使学生进入深思, 教师顺势引导, 把学生的思维逼近圆的特征.这样的教学, 学生容易理解, 又能激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导入新课时, 我还会采用表演游戏、编讲故事、制造悬念、创造情景等, 具体教学中可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具体掌握.比如, 我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 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 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 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路远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 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 学生, 你们会帮他们选一选吗? (屏幕上打出两个渔夫的对话和一张四月份的日历) 这样创境入课, 象磁铁一样, 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吸引其注意力, 就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石, 激起一片涟漪, 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 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创设丰富问题情境, 激励学生乐于发问
由于小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 或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等, 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 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对此, 我平时就注重深入学生, 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 摸清他们的思路脉博, 因势利导地增加学生的提问空间, 采取丰富的学习形式, 使他们在学中玩、玩中找, 激发起学生乐问的兴趣.
例如, 在课前三分钟的口语训练里, 我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先由一名“相信自己最棒”的学生上讲台, 让其他学生随意向他提上节课所学内容的三个问题.如果三个问题回答过关了, 他就拥有向全班学生提出三个问题的权利, 谁被难住了, 就必须向全班学生表演一个节目.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置于问题的情景中, 既要敢问、乐问, 又要会问、善问, 努力进行旨在强化“问题”意识的教学探索, 同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 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乐于提问的兴趣.为了提高提问的质量, 我在每节课的最后, 都会公布下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预习的重点, 并要求学生设计好问题.由于精彩的问题可以到讲台去展示, 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机会, 而我在讲课时也可以直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减少了“无用之功”.
三、利用错误资源, 适时进行举例修正
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与成人不同, 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信息, 这正暴露了学生的真实的思维, 反映出学生生成时的障碍.教师此时要能慧眼识别, 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进行举例, 让学生感悟自己错误所在.例如, 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 发现个位上不够减, 有个小朋友提出:“教师, 不够减时为什么不倒过来减呢?31-4中, 1-4不够减, 那么4-1就够了.”面对这种情况, 是简单粗暴的否定, 还是作为例子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于是请学生说一说他的想法.他用“欠”的思路表达了计算过程:31-4, 4-1=3, 30-3=27.在紧接着的学习中, 学生既掌握了退位减法的一般方法, 又获得了一种减法计算的新思路.这样利用错误信息教学比直接矫正效果更佳.
四、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发学生的注意, 更能调动小学生的兴趣, 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化无声为有声, 化静为动,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 在“图形的旋转”教学中, 我制作了有运动效果的多媒体课件, 将许多个旋转的现象以直观的运动形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不同的运动现象, 根据运动的不同分类识别旋转的位置.新颖的形式吸引了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 现象的运动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学生在观察、猜想、讨论、分类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了新知识.又如, 在教完“三角形稳定性”后, 创设“帮家人修桌椅的活动”, 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者数学问题, 不仅从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使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而且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并且印象深刻, 便于牢固掌握.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篇11
关键词:理念;情感;有效参与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实现角色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分析、理解和推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比较综合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网络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因此,应该灌输一种理念:课堂教学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行为。
对此,我特意在班上做了一个调查,探究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否具有主动性。
班上共有80个学生,通过统计可以得出,课堂活动上比较积极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30%;主动性一般的学生人数较多,占总人数的50%;比较消极的学生则占到20%。
从这个统计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没有很主动的学习心态,再经过仔细的调查之后发现,很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上来,这并非简单的学生对课堂学习没有兴趣的问题,而是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的问题。因此,把学生从游离于课堂教学体系之外引进来才是当前之要务,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发兴趣——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一件事的感性程度的表达,兴趣浓则表示学生对这件事很上心,愿意去做,相反,没有兴趣的话,学生就会丧失动力。同样在学习中,尤其是在中小学生中,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课堂教学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与开端,引导的好,必然会使学生与学习成为良师益友,并从中受到启发,并由此产生欢快、惬意的心情,所以,学习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
学生对课堂教学是否有兴趣,一方面要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要看教师的引导能力。教学内容往往是规定好的,我们自身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教师的巧妙引导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集中精神听讲,所以,教师在准备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设计一些精彩的引导。例如,讲到“平移”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生动形象地展示平移的效果;也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荷兰风车的旋转,迪斯尼乐园的摩天轮,大型超市的电梯等;还可以通过学生课下绘画来表现平移在生活中的样子。这样,顺利地引进“平移”的概念及其运行规律。
二、引起讨论——让学生在思辨中积极参与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的独特见解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完中位数之后,教师提出中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问题:一条贯穿太平洋的海底电缆出了问题,这条电缆中间有11个接口,请问需要检查几个接口就可以查出问题的所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地讨论个不停。有学生说:“一个一个检查就可以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啊?”他说完之后大家都笑了,教师说:“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件真事,而且它也需要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学生顿时领悟了很多,有学生说:“一个,检查的第一个就是出问题的地方。”也有学生说:“7个,3个……”
经过学生的热烈讨论,不仅解决了现实中的问题,也及时掌握了所学知识。讨论的结果在这里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学习潜能得到了发挥,同时也克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胆怯等不良品质,在讨论中把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引向了高潮。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事。
三、情感教学——学生积极参与的法宝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合理调节和充分利用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课堂数学效率。
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希望取得好成绩,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与其他学生的认可,这是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克服困难的意识,建立自信心。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如,可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设置教师的“故意错误”,让学生指出其他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不急于告诉答案,而是多方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从而增强学习动力。
马卡连柯说过:不应该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纪律是教育过程的结果,首先是学生集体表现在一切生活领域——生产、日常生活、学校、文化等领域中努力的结果。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求自勉,任何教育者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因此,情感教学应从发现学生的美出发,善于鼓励学生的优点,改正学生的缺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一个积极的学习心态,健康快乐地学习与成长。
四、课堂比赛——让学生在竞争中有效参与
在讲解完知识点之后,为了检查学生吸收和消化的结果,教师通常要在多媒体上列出例题让学生计算,当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竞争中完成,在竞争的环境中,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使所有的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判别方程5x2-7x+5=0的根的情况是多少?
教师: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有哪位学生知道答案了?
学生A:我知道了。
教师:好的,还有谁呢?
学生B: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学生C:我也知道了。
教师:你们中有一个计算错了,再好好想想。
学生B:我又算出来了。
教师:这次对了。
学生D:我也算出来了,
教师:不错,大家回答得很积极,但不要操之过急了,反应慢的学生课下再计算,我们接下来……
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主学习的过程,达到了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
可见,课堂教学是一个漫长但很有创新的过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感悟,课堂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经验水平出发,提供密切相关的素材,提出适当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向着新知识或问题的目标靠拢,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郑庆玲.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感受数学.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7S).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篇12
一、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在教学中,兴趣是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动力.让学生在心情愉快、趣味盎然的环境中学习,不仅可以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求知欲.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以下的做法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课堂参与.
1.语言激趣
在每节课的导入时,教师用一两分钟时间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或最新科技动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引进教学的预定情境.
2.问题激趣
新颖、富有启发性、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会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史料激趣
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数学史高度浓缩、展现的过程.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关数学史知识,结合教学内容,讲述数学史上的数学思想、方法及某些数学概念的产生背景,讲述数学家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唤起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热情.
4.实用激趣
数学的应用性常被学生忽视,教学时应重视展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现实世界的中介与工具.
5.美感激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感知数学公式、式子等对象对称、和谐、统一、简洁给人带来美的视觉效应,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异和美妙,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向往数学.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善于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的特点,就能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少教多悟,留足参与空间
在教学目标限定的范围内,给每一名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的机会和个性发展的自由空间.课堂教学中要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来,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学习、思考、说话、记笔记.对重要的问题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习惯、水平、方式、速度去想想、做做,尽量按照“短时、多次、有层次”的方式进行,不要只提出学生课堂参与的要求,而不落实课堂参与的时间.一般地说,一堂课每名学生个体训练的时间应当占50%以上,课堂参与中学生的自主支配时间要多一点,形式要多样.只有这样,学生的课堂参与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效,意识更强.
三、把握课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
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是前人匠心独具的精神产品.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例如,在概念教学时,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弄清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从而准确把握概念的实质;在公式定理教学时,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讲授问题的多种解法时,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使学生能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解法进行优劣评价,从比较鉴别中学习一些优秀的解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在题后回顾教学时,引导学生参与问题推广的研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解完一个题目后教师务必引导学生认真反思:能否用其他方法?能否将此方法或结果用于其他问题?能否推广命题?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便于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错题剖析教学时,引导学生参与对错误解法的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四、倡导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标倡导评价学生的学习,应采用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它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方式多元化、内容多元化和目标多元化等,应根据评价的目的和内容进行选择.主体多元化,是指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等结合起来;方式多元化,是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书面与口头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等;内容多元化,包括知识、技能和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身心素质等内容的评价;目标多元化,是指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评价标准,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对数学的不同选择,不以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学生的状况.不管采用哪一种评价,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数学教与学活动过程的调控,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一节课教学能否成功的显著标志之一.因此教学时应坚持多元评价,做到不唯分数、不唯教材,努力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推荐阅读:
精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06-25
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学习11-08
主动参与的课堂引导09-21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思考08-08
以主问题引导学生有效活动――以《品质》课堂教学为例07-10
引导学生体验05-09
引导学生提问06-02
引导学生思想06-10
引导学生上网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