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学生阅读经典(通用4篇)
怎样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篇1
摘要:课外经典阅读就像一把金钥匙, 它可以打开学生阅读的兴趣之门。本文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 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科学地指导、及时地检查和有效地评价, 从而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引导,课外,阅读
课外经典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尤其是小学生, 通过经典阅读, 能够更好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增长智慧、陶冶情操的过程中培养起自己的语文素养。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 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丰富的积累”。看来, 新课标不仅对学生课处阅读的“量”作出了明确规定, 也对“质”提出了要求。因些, 怎样指导学生经典阅读, 才能既让他们完成一定的阅读量, 又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 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呢?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诱惑激趣
想要孩子接受什么, 就去诱惑他;想要孩子排斥什么, 就去强迫他。这可是很有效果的一招。小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 也是比较散漫的, 他们需要一定的阅读期待去诱惑, 不少教师都懂得使用这种方法。如在课堂上或课下, 你有意无意地提起一本书, 稍用夸张赞许的语言说起书的精彩, 再绘声绘色地讲一些情节给学生听, 讲到引人入胜处戛然而止, 说还没有看完, 等看完后再讲, 如是几次, 有的学生就按捺不住, 或去借或去买, 先睹为快了。过一段时间, 你再不经意地提起这部书, 故意问有没有同学看过, 看过的同学就会很踊跃地把内容讲给大家听, 他们便获得了一种成就感, 又会进一步促使他们去阅读。如此下去, 同学们也便知道了老师的习惯, 当提到一部书以后, 他们便会主动去看, 然后来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同学们想得到的就是这一份成就感, 而这又像滚雪球一样, 在强化着学生的兴趣和习惯。
二、树立榜样
在小学生的心里, 榜样往往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和干预的同时, 教师自己同样要注重阅读和知识更新。首先, 教师要热爱阅读, 树立起自身的榜样, 用自己的热情点燃学生的热情。学生是最容易被感动的, 也是最善于模仿的。所以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时要成为学生的榜样, 积极带领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 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 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 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再就是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可以通过评选读书小红花、阅读小旗手、经典诵读小状元等方式, 不断分层次树立标兵, 张扬他们的读书热情, 培植大家的读书兴趣, 并把这些信息传播到家庭, 赢得家长的广泛支持。这样一来, 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便会空前高涨。兴趣是小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因素,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 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 越读越有兴趣, 越读越想读。久而久之, 学生便会把读书当作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读书也便成了一种精神享受。
三、学会选择
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孩子们大多喜欢看精彩有趣、紧张离奇的书, 如童话、科幻小说、寓言、故事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的作品。从性别上说, 女孩子比较喜欢读童话、民间故事、神话故事, 男孩子则喜欢读科幻小说、人物传记、历史故事等。从年龄上说, 不同的年龄阶段, 孩子热衷于读的书也有所不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的特点, 从满足需要入手, 指导孩子去选择那些积极的思想健康的读物来阅读,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除了要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外, 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 使其配合老师, 教会孩子选择读物。另一方面, 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尽管是一部好作品, 其中的内容、观点未必都适合自己, 因此, 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 有选择地吸收有益于自己的信息, 以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
四、适当强制
叶圣陶先生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换句话说, 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 心里知道怎样怎样, 未必就养成好习惯, 必须知道怎样去做, 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学生知道了课外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具备了一定的鉴别和选择能力, 但未必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还有必要在学生日常的课外阅读指导中, 通过一定的“强制”, 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所谓“强制”, 在这里是指给学生规定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 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 如摘抄、写心得、背诵等,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监督。这种“强制”, 在小学生良好的课外经典阅读习惯尚未完全形成之前, 是十分有效的。通过来自于教师或家长的适当的外部强制, 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 即强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方法去阅读。这样, 天长日久, 习惯成自然, 以至于某一天没有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 没有获取到新的信息, 就会觉得别扭、不舒服。
五、指导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阅读方法一般包括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及慢读与速读等方法。在课外经典阅读中, 学生可以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知识需要, 选择阅读内容, 然后确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在这里, 有一些小细节应得到注意, 如:不要让学生低低地读出声来, 这样会影响阅读速度;在课堂上看书时, 不要遇到生字就查字典, 这样会破坏自己的阅读兴趣, 可以直接问老师等, 这些都会有效地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另外, 我们还可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三遍阅读法”, 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 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 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 细细地咀嚼, 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 就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 领会、运用, 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像这类名人的读书方法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课外经典阅读就像一把金钥匙, 它可以打开学生阅读的兴趣之门。我相信, 每个人都能认识到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若能借助课改的东风,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激发阅读的兴趣入手, 科学地指导、及时地检查、有效地评价, 就一定能引导学生走进经典, 从而实现阅读教学“质”的飞跃,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多元激趣,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篇2
在教学完刘备呵斥张飞不得无礼地对待诸葛亮的课文片段后,学生正在为粗鲁的张飞发出善意大笑的时候,教师又一次将小说中的原文出示,引导学生诵读。有了现代文字的铺垫和对比,学生很容易就读懂了小说原文,再加上原文中对张飞这一鲁莽行为的描写更为细致、精彩,因而读完原文学生再一次爆发出笑声。紧接着欣赏了评书“张飞请诸葛”片段,在一阵阵笑声中,学生更是悦纳了这一段历史,对人物形象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于是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感受到经典阅读的快乐。在全文教学结束后,教师发给学生一张纸,上面就是原著《三顾茅庐》的片段。当学生一口气读完,教师让学生将现代文字与经典文字做一比较,学生不难发觉原著原汁原味更吸引人,语言精致、简洁。这样的一来,学生不再惧怕原著中的一些难读的词句,以及一些难懂的历史背景,感兴趣了,读原著也就成了内心的需求。后期,教师又选取了经典电影片段,让孩子们在视听盛宴中走进这段历史。
显然这位老师是智慧的,在她的课堂中学生不仅听懂了这些古文,而且能抓住关键描写得出人物性格特点,在比较中找到所描写对象。学生的倾听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比较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与提高,在这节课中古文好像离孩子们并不遥远,孩子们陶醉在古代名著精练的语言,生动的描写中,被三国人物不凡的气度、英雄的气概深深折服,被那恢弘盛大的战争场面所震撼,被那诙谐幽默人物轶事所吸引,并感受到虽语言表达形式不同,但各有精彩。通过猜谜语、听评书、看视频等多元学习,阅读经典是多么轻松愉快的事啊!
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篇3
一.重视朗读、促进阅读
课外阅读以“读”为本, 在初读课文时一定要使学生拥有足够的时间, 然后学生直接面对课文, 把心静下来, 进入课文当中认真地读。可以更深刻的感知课文, 在读中有所感悟。实践告诉大家, 学生领悟课文所蕴含的情感的最佳途径就是朗读。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就可以说明自身对语言文字有着敏锐感觉的表现。可以见得, 在课内外阅读中, 学生应该有感情的朗读, 读出意境、音韵和情趣。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生的最现实、最直接、最活跃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们做事情的动力, 只要学生们对阅读产生了兴趣, 才能更加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因此, 教师要不断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让他们在欢愉的氛围中阅读, 愉快的、不知不觉的接受了语文知识。可以利用故事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学生们从小就都爱听故事, 有的是在妈妈的童话或者奶奶的童谣中长大的。只要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 每个人都精神抖擞, 双耳立竖。急切的想要一听为快。当故事情节早已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惊奇、有趣的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时, 教师告诉学生要想预知后事如何请同学们课后自读原文, 便知结果。利用这个时机向学生们推出相关的读物。有一次下课后, 我给学生讲《狗和麻雀》的故事:一位麻雀遇到了一只饥饿的小狗, 小麻雀帮狗找食物, 小狗走不动在地上睡着了。正在这个时候, 车夫拉了两桶酒要路过此地。小麻雀叫车夫绕道可车夫不停, 车就从狗身上辗了过去, 麻雀就把车夫的酒桶啄了一个洞, 酒洒完, 麻雀就吃他家的麦子, 车夫拿起斧头……讲到这里我却戛然而止, 学生们迫不急待想知道后果。我让他们猜结局, 一一否定后, 我提出《格林童话》一书告诉他们, 要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 其它的故事更精彩。这样学生们都开始纷纷要求借书。
三.指导阅读、读中悟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 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从中可以看出强调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层次、感情、语句 特点、重点词句等精彩片段要进行标注, 再比较分析, 思想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 有话可说。如学生看了《掌声》之后, 我就抓住重点来问: 故事讲完了,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 你的掌声是来表示什么的?因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 说出了如掌声是鼓励;掌声是对英子的夸奖;掌声犹如动听的歌曲, 唤起了大家的勇气, 给人增添了动力等等的想法。这样就真正的使学生们领悟了文章的主旨。
四.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条件, 利用课后时间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辅导, 定期组织交流课外阅读经验。
1、开展活动进行阅读, 保证阅读时间
教师要积极响应学校开展的有关活动, 比如故事会比赛、图书展览、朗读比赛等, 创造有利条件, 让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外读物, 在保证阅读时间上要减少书面作业, 增加阅读作业,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时间。早晚自习时除了可阅读所教的课文外, 也可阅读课外的书报。必要时一周可抽出一到二节课的时间阅读课外书。教师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2、选择读物、设立图书角
作为一名小学生, 求知欲是非常旺盛的, 但是会缺少是非辨别的能力。教师可以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身心健康的书籍来阅读。对一些读物进行梗概介绍, 如《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木偶奇遇记》, 以及格林兄弟、安徒生的作品。可以设立图书角, 把一些有思想、积极向上的图书存放在一起, 课余课间随时借还, 十分方便。
如何引导初中学生阅读经典小说 篇4
如何引导初中生用心阅读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保持原真性
所谓“原真性阅读”,即不带功利目的,没有思维框框,全凭个人兴趣爱好,由内在动力驱使所进行的阅读。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独立自主地深入作品,用灵魂去感受作者对生命价值、生活意义、得失荣辱、贫富贵贱、安危穷达、爱恨善恶等的深刻思考,进而抚慰、滋养、丰厚、提升自己的生命。因此,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关键期的初中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原真性地阅读一定量的经典小说,培养健康的人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戴上“行家眼镜”
初中生阅读经典小说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像行家一样关注小说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运招用技等方面的特色。
例如阅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教师绝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读到一个“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故事,了解一个被虚荣心害得很苦的马蒂尔德,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生变幻无常”的论断等,更要引导他们戴上“行家眼镜”,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以深入体会作者在人物刻画、结构布局、突出主旨等方面的良苦用心。
比如:小说的结尾说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尾合理吗?前文是否有伏笔?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伏照应?小说中那晚的破旧马车为什么只在晚上出现?你由此看出了什么?小说大段地描写马蒂尔德参加舞会前后的心理活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这样阅读小说,他们就会从小说的主旨、主人公的性格、作者的审美情趣等维度深入思考,自然也就会明白作者在人物刻画、结构布局、突出主旨等方面的良苦用心了。
三、自主思辨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小说时,还要提醒他们心存自主思辨的意识。
例如阅读《项链》,不妨让学生想一想:马蒂尔德只是虚荣吗?她有没有更可爱的品格?阅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可以提问学生:“我”的父母就一点儿也没有值得理解的地方吗?阅读契诃夫的《变色龙》,则可以让学生思考:是谁给“变色龙”发的通行证?这篇小说今天读来还有哪些现实意义?
很显然,马蒂尔德绝不只有虚荣,她还有重诚信、讲尊严、敢担当等优秀品格;于勒叔叔确实曾经很浪荡、不成器,“我”的父母也确实曾尽了兄弟情义,但现在自家生活拮据,他们如此对待于勒也情有可原;“变色龙”本人应无大过,是趋炎附势、颠倒黑白的社会风气给他开了通行证。
假如学生每读一篇经典小说都能这样用心深读,并自问审辨,肯定会获益多多。
【怎样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推荐阅读:
怎样有效引导学生写作论文08-23
计算机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07-28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05-12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08-04
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名著06-09
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06-10
引导阅读论文05-28
阅读教学重在引导08-11
小学生阅读怎样读懂一段话10-11
个性化阅读的引导策略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