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尿失禁研究

2024-07-29

女性尿失禁研究(共7篇)

女性尿失禁研究 篇1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指腹压增加时如咳嗽、大笑、提重物或体位改变等引起的不自主尿液漏出。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对压力性尿失禁的定义为存在腹压增加时出现不自主的尿道内尿液流出[1]。压力性尿失禁在女性中比较常见,据调查,近一半的中老年女性患有压力性尿失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与尿道阻力降低、尿道膀胱压力关系改变、尿道膀胱解剖关系异常和盆底支持组织受损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压力性尿失禁属于“小便不禁”“遗溺”等范畴,多因膀胱气化失司,肾气、肾阳不足,三焦运化失司、产后伤等引起。压力性尿失禁症状严重与否都不会直接威胁患者生命,但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方法很多,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有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等特点。本文就近年来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综述如下。

1 毫针针刺

王彬等[2]对腹针治疗组直刺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穴0.5~1寸,缓慢进针,轻施捻转手法,不提插以行气,局部可有麻胀或放射感;凯格尔运动组由专业医师指导盆底肌训练;腹针治疗组治疗后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下降显著,排尿时间、功能性尿道长度显著延长,最大尿道闭合压增加。李惠娟[3]针刺治疗组双侧肺俞、心俞、肝俞、脾俞、三焦俞、肾俞,直刺0.5~0.8寸,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对照组斜刺双侧次髎、中髎2~3寸,手法同治疗组;两组均有明显疗效。叶丁纯等[4]选取头枕额旁3线、顶中线、左右旁神聪,体针命门、肾俞、膀胱俞、气海、关元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总有效率为93%。廖小艳等[5]采用顶中线加体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取顶中线、关元、三阴交、中极、膀胱俞、肾俞针刺;治愈12例,显效9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郑惠田等[6]将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辨证分为(1)肾气不足、膀胱失司型:气海、关元、水道(均补);肾俞、中膂俞、会阳、委阳(均补)。(2)真阴亏虚、肺胃气虚型:上穴加三阴交、列缺、太溪(均补)。(3)真阴亏损、肾阴虚衰型:灸关元、气海,针补列缺、水道、三阴交;灸肾俞、命门,针补中膂俞、会阳、委阳。治疗组各型两组穴交替使用,对照组予淀粉片制剂安慰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3.08%,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

2 电针治疗

杨廷辉等[7]电针组选肾俞、次髎、三阴交,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两组穴位交替运用,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连接电极设备,关元、中极一组,足三里、三阴交一组,双肾俞和双次髎分别一组;单纯针刺组取穴、手法、疗程同电针组,两组均配合盆底肌锻炼;电针组有效率为90%,单纯针刺组有效率80%,电针组疗效优于单纯电针组。汪司右等[8]采用“骶四针”疗法,即骶部四个特定穴位采用特殊针刺方法并加电刺激,直接兴奋阴部神经诱发盆底肌节律性收缩,从而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控尿能力。刘志顺等[9]电针双侧次髎、会阳治疗老年尿失禁15例,次髎用75~100mm毫针向下斜刺入第2骶后孔内3~4寸,要求触电样针感放射至前阴,然后略提出针少许,接针灸治疗仪电极于双侧穴位毫针柄上,频率50Hz,缓慢调节电流至耐受为度;会阳用75mm毫针直刺2.5寸,局部酸胀样针感,电针方法同上;治愈11例,有效3例,无效1例。史金环[10]对治疗组选取两侧肾俞、会阳,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设备,每日1次,每次30min;对照组服用西药,每天2.5mg;两组均治疗2周;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6.67%,西药组总有效率为40%,针刺治疗优于口服西药治疗。乐旭华等[11]实验组选用电针配合盆底肌锻炼治疗,选百会、关元、中极、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太溪(双)等穴位,针刺得气后,关元、中极穴为一组,双侧足三里为另一组,连接BT701-1B型电针治疗仪(上海),采用3~5Hz低频连续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通电30min,同时配合盆底肌锻炼;对照组口服维康福片及维生素E胶囊,盆底肌锻炼方法、疗程同实验组;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

3 灸法治疗

江瑜等[12]采用中药盒灸治疗37例患者,将益气补肾、活血通络的中药如艾绒、黄芪、补骨脂、红花等放入自制艾灸盒内,灸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等穴位;26例患者坚持治疗2疗程以上,尿失禁症状消失,1年以后未见复发。萨仁[13]采用气海穴隔姜灸治疗60例患者,艾灸以患者自觉温热而不引起灼痛感为宜;痊愈15例,显效30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谢珍囡[14]单纯艾灸治疗13例老年患者,气海、关元、中极用艾条交替雀啄灸2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痊愈者1例,显效4例,有效7例,无效1例。陈礼彬[15]对治疗组采用间隔盐灸加电针治疗,神阙纳入干燥纯净的细白盐并与脐平,上置艾柱施灸,每次灸6壮,针刺肾俞、气海、关元等穴位,得气后连接电针设备;对照组采用电针加TDP照射治疗,电针操作同治疗组,连接电针后TDP照射下腹部,有温热感为度;4个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有效率为70%。

4 综合治疗

4.1 针灸并用

林冬梅[6]等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取百会、关元、气海、中级、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脾俞、肺俞、肾俞、膀胱俞、次髎等穴位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设备,去掉电针后将艾柱置于腹部或背部腧穴温针灸20min;对照组取相同穴位电针;治疗组痊愈22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痊愈15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岳进[17]治疗组电针加温和灸,选取关元、中极、双侧肾俞,配足三里、三阴交左右交叉取穴,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设备,同时温和灸关元、中极20min,每日1次,每周休息1天,2周为一疗程;对照组取穴同治疗组,只用平补平泻手法行针刺治疗,留针30min每日1次,疗程与治疗组相同;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7%。王钲等[18]温针灸治疗30例患者,选关元、气海、中极、归来、命门、肾俞、次髎、足三里等穴位,针刺得气后取长1.5cm、粗1cm的艾柱插在针柄上,点燃让其缓慢燃烧,共灸2壮,每次留针30min,隔日1次,每周3次,连续治疗30次后治愈16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为93.33%。杨鹏飞[19]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用温针灸加TDP照射,选取百会、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针刺,其中气海、关元、足三里用温针灸,灸3壮,至小腹有温热感为佳,留针20min,同时下腹部用TDP照射;对照组选穴、TDP照射与治疗组相同,气海、关元、足三里处连接电针设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

4.2 针药并用

覃彬森等[20]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28例,取关元、百会、足三里、提托、三阴交、太溪、太冲、大敦,用30号1.2寸毫针针刺,其中关元、足三里行烧山火补法,其他穴位平补平泻,温和灸关元20min;中药处方:柴胡10g、黄芪10g、升麻10g、熟地黄10g、山萸10g、山药15g、枸杞10g、菟丝子10g、益智仁15g、炮附子10g、桂枝10g、乌药10g;水煎温服,每日1剂,10天为一疗程;治愈21例,显效6例,好转1例,治愈率为75%。

4.3 穴位贴敷与埋线

卢勤妹[21]针刺中极、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肾俞等穴位加陈醋配五倍子细末填脐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24例,其中痊愈12例,显效8例,无效4例。王丽珍等[22]将黄芪、补骨脂、桑螵蛸、金樱子、肉桂等药物制成固泉贴分别贴敷于观察组神阙、关元、名门、双足三里等穴位,并行盆底肌肉训练;对照组口服α受体激动剂盐酸米多君片,进行盆底肌肉训练;空白组单纯行盆底肌肉训练;干预后三组较干预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观察组改善尿动力优于对照组。张采真等[23]于治疗组取足三里、肾俞、三阴交、关元透中极埋入羊肠线,对照组口服安慰剂(复合维生素B片),两组均行常规盆底肌锻炼,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

综上所述,针灸疗法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但针灸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存在不足:(1)针灸方法种类较多,未有系统的辨证论治方案,选穴原则、方案未能有效统一;(2)祖国医学对于压力性尿失禁的辨证论治标准在临床研究中未能真正有效地遵循,临床研究选取病例的标准不统一;(3)针灸治疗过程中针刺手法、针刺疗程等方面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4)临床研究中选用疗效评定量表不规范,没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疗效评价体系。今后临床研究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诊断-治疗-疗效评价体系。

摘要:分析近十年来针灸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文献发现,针灸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方法多,如毫针、电针、灸法、综合治疗等,但未形成统一规范的诊疗判断标准和诊疗方案,今后应建立系统科学的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评价方法及体系。

关键词:女性压力性尿失禁,针灸,综述

女性尿失禁研究 篇2

1 特殊针刺疗法

1.1 头体针配合疗法

头针疗法是在中国传统针灸学及现代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全息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通过针刺头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微刺系统方法。在神经轴的不同水平有3个不同的排尿控制中枢,分别位于皮质、桥脑和脊髓,它们共同控制和协调排尿。头针可直接刺激具有兴奋大脑作用的高级排尿中枢,从而抑制膀胱逼尿肌过度兴奋,减少尿失禁的发作次数[7]。

叶丁纯[7]采用传统体针配合头针针刺额旁3线、顶中线、左右旁神聪,命门、双肾俞、双膀胱俞、气海、关元、中极、双水道、双三阴交、双足三里,董建萍等[8]针刺前顶透前神聪、左右神聪透百会、后神聪透后顶、通天透承光、中极透曲骨、水道透归来,关元、中极、双三阴交、双膀胱俞、百会、双肾俞,均取得较好疗效。

1.2“骶四针”疗法

“骶四针”疗法即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该疗法由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汪司右研究员首创,它综合了盆底肌肉训练、神经电刺激疗法和中医长针深刺的优点,通过直接兴奋阴部神经诱发盆底肌节律性收缩,从而增强盆底肌肉力量以改善控尿能力,目前已经被国内外泌尿学界所承认[9,10]。具体选穴及方法[11]:上针刺点位于骶骨边缘旁,平第4骶后孔水平处(双侧)。使用100 mm长针直刺,针刺深度为3~3.5寸,使针感达尿道或肛门。下针刺点位于尾骨尖旁开0.5寸(双侧),使用100 mm长针,向外侧(坐骨直肠窝方向)斜刺,针刺深度为2.5~3.5寸深,使针感达尿道。针感达上述部位后接G6805电针仪。采用连续波,频率为1.67~1.83 Hz,每次持续60 min。电针期间需保持盆底肌以尿道为中心有节律地向上(头部方向)强烈收缩的感觉。

徐晓红等[12]比较了电针阴部神经刺激与传统针灸穴位对老年女性SUI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表明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疗效优于传统针灸疗法。

1.3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是以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通过以针刺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慢性疾病和疑难病为主要适应证的一种新的微针系统针灸方法[13]。

王彬等[14]认为,老年女性尿失禁主要与肾气不足,脾气亏虚,膀胱不能约束,气化无权,开阖失常有关。采用“补元气,调水道”的治疗原则,选用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穴(双侧)针灸处方为治疗组,凯格尔运动为对照组,比较2组24 h漏尿量(标准尿垫试验)及尿动力学指标。结果发现治疗组治疗后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下降显著,排尿时间、功能性尿道长度显著延长,最大尿道闭合压增加(P<0.05)。表明腹针疗法能有效治疗老年女性SUI,值得临床推广。

2 普通针刺疗法

许焕芳等[15]初步评价了电针中髎、会阳穴治疗轻中度SUI的有效性,将70例轻中度女性SUI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电针中髎、会阳)和对照组(安慰针针刺中髎对照点和会阳对照点),结果表明电针中髎、会阳对轻中度SUI具有较好的近期效应,可初步排除安慰效应。毕伟莲[16]、郑慧敏等[17]分别比较了电针与药物治疗及电针与盆底肌训练对女性SUI的疗效,结果均表明电针治疗轻中度女性SUI起效快、患者依从性高,有较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3 综合疗法

3.1 针灸结合

于冬冬等[18]采用针刺配合重灸关元穴治疗老年女性SUI,有效率达93.54%。表明针刺配合重灸关元穴治疗老年女性SUI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张敏等[19]的研究表明,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SUI疗效更好。

3.2 针药结合

崔岩[20]将9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女性SU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电针关元俞、会阳+金贵肾气丸)和对照组(金匮肾气丸),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2%,2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电针结合金匮肾气丸治疗老年女性SUI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赵永智[21]采用电针气海、关元、中极、八髎穴联合口服巩堤汤加减方治疗SUI,结果表明针药结合治疗女性SUI比单纯应用中药疗效显著。

3.3 针灸结合盆底肌训练

廖华薇[22]将92例中老年女性SUI患者分为观察组(隔姜灸中极、关元、气海、神厥、双肾俞、双膀胱俞、双关元俞+盆底肌训练)和对照组(单纯盆底肌训练)。治疗1月后,2组患者尿失禁程度及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ICIQ)、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1)。唐春林等[26]将71例SU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刺中极、子宫、尺泽联合神阙穴龟板灸及盆底肌训练)和对照组(单纯盆底肌训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ICIQ-SF评分均明显降低,SF-36积分明显升高;在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和情感职能方面,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均<0.05)。表明三伏天针刺、龟板灸联合盆底肌训练改善尿失禁症状的同时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 总结与思考

女性尿失禁研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7月收治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100例, 排除合并子宫脱垂及阴道壁脱垂者。入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35~70岁, 平均年龄为 (56.7±8.2) 岁, 病程1~22年, 平均病程为 (9.4±1.2) 年;观察组患者年龄37~71岁, 平均年龄为 (57.2±8.8) 岁, 病程1~24年, 平均病程为 (9.6±1.3)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 病程及合并基础疾病等临床资料方面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治疗, 即一次性尿道悬带经闭孔达两侧大阴唇拉出。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并注意观察耻骨后血肿、排尿困难及尿频尿急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胡晓薇等[6]拟定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评价标准进行判定, 以患者可自主控制排尿且腹压增加无漏尿为治愈。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以SPSS13.0为统计学处理软件;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愈率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临床治愈率分别为94.0%, 96.0%;两组患者临床治愈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

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 (35.1±5.5) min, (12.4±2.7) min;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分别为 (53.8±7.1) m L, (18.3±3.4) m L;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表2。

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0%, 8.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3。

P<0.05

3 讨论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发病机制至今还未完全阐明, 以“吊床”假说得到最多支持, 即腹压增加导致位于吊床结构上的尿道闭合压上升, 如压力过大支撑结构受损, 就会出现漏尿及失禁现象。故临床治疗关键在于重建受损支撑结构。传统采用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治疗, 经耻骨后间隙穿刺, 但盲目性较大, 容易造成耻骨后间隙损伤及血肿, 盆腔疾病及手术史者均是其严格禁忌证。改良无张力阴道悬吊术 (TVT-O) 作为一种新型无张力悬吊术式, 经闭孔穿刺, 采用自然间隙, 吊带置入位置浅, 距离短, 更有助于有避开膀胱、尿道及重要血管神经, 手术操作简便, 无需膀胱镜术中辅助;但手术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悬吊带不应过紧, 避免术后排尿困难及吊带侵蚀。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临床治愈率分别为94.0%, 96.0%;两组患者临床治愈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0%, 8.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综上所述, 与传统无张力阴道悬吊术相比, 改良无张力阴道悬吊术 (TVT-O) 应用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临床效果确切, 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创伤, 且无严重并发症, 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无张力阴道悬吊术 (TVT-O) 应用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7月收治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10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愈率, 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临床治愈率分别为94.0%, 96.0%;两组患者临床治愈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0%, 8.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与传统无张力阴道悬吊术相比, 改良无张力阴道悬吊术 (TVT-O) 应用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临床效果确切, 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创伤, 且无严重并发症, 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关键词:TVT-O,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

参考文献

[1]庄雅丽, 何娟.TVT-O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 2012, 16 (4) :485-486.

[2]程大丽, 夏志军.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5年随访分析[J].广东医学, 2011, 32 (1) :84-85.

[3]张雪培, 魏金星, 文建国, 等.TVT-O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17例报告[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7, 22 (1) :27-29.

[4]王文艳, 朱兰, 郎景和, 等.TVT与TVT-0手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2011, 91 (13) :747-748.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 篇4

1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非手术治疗[2]

1.1 行为疗法

是指通过改变SUI患者的行为习惯或环境来防止尿漏, 指导患者学习专门的技巧和方法改善膀胱控尿能力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生活方式干预、尿急训练、膀胱训练和盆底肌肉锻炼等。

1.1.1 生活方式干预

控制体重、减少乙醇及咖啡因等刺激性、兴奋性饮料的摄入, 戒烟, 及时治疗急慢性咳嗽, 控制呼吸道疾病;增加粗纤维食品, 防止及治疗便秘等。

1.1.2 尿急训练

当患者尿急时不要急于冲向冼手间, 而是首先停止正在做的事情, 尽可能坐下或静立, 快速收缩盆底肌若干次;深呼吸、分散或转移注意力, 集中抑制尿急感, 阻止逼尿肌痉挛。尿急感缓解或消失后, 再以正常的步态走去洗手间, 走的过程仍快速地收缩盆底肌。

1.1.3 膀胱功能锻炼

要求患者养成起床排尿、定时排尿、睡前排尿的习惯。根据患者病情轻重为其设计适宜的排尿间隔时间, 刚开始时可以间隔30~60分钟, 以后逐渐延长, 间隔2.5~3.0小时排尿1次。如果规定的排尿时间未到, 患者应尽量控制尿意, 等到时间再排尿;如果排尿时间已到, 患者无尿意, 也应去冼手间尽量排尿。指导患者有意识地延长排尿间隔时间, 最后达到每2~3小时排尿1次, 可在排尿时反复控制中断排尿, 使尿道括约肌收缩。

1.1.4 盆底肌肉锻炼

又称为Kegel运动, 是指患者有意识地对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性收缩以增加尿控能力。方法是收缩尿道、肛门和会阴5~10秒后放松, 间隔5~10秒重复上述动作, 连续做15~30分钟, 每日2~3次, 6~8周为1个疗程, 在肛门、阴道、尿道收缩时, 大腿和腹部肌肉保持放松。据文献报道, 盆底肌肉锻炼对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尿失禁症状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治愈率大约50%。研究表明产后盆底肌肉锻炼可以很好改善盆底肌肉张力, 能有效预防和治疗SUI的发生。因此, 建议产后即常规进行盆底肌肉锻炼, 并在孕期及围生期对产妇进行相应的教育和指导。

1.2 盆底生物反馈训练

盆底生物反馈训练是指采用模拟的声音或视觉信号来反馈提示正常及异常的盆底肌肉活动状态, 以使患者或医生了解盆底锻炼的正确性, 从而获得正确的、更有效的盆底锻炼, 方法为每次20分钟, 每周2~3次, 持续8~12周。

1.3 功能性电刺激治疗

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是将电极置于阴道或直肠以低电流刺激阴部神经, 使壁内或尿道周围横纹肌被动收缩, 增加对尿道的钳制作用, 提高尿道关闭压力来改善控尿能力。每次20分钟, 每周2~3次, 6~8周为1个疗程。近期国外文献报道, 盆底电刺激结合生物反馈治疗效果更佳,

1.4 功能性体外磁波刺激

非侵入性骶骨磁波刺激通过会阴神经激活骶神经纤维, 使受支配的横纹括约肌和盆底肌肉收缩。该方法使用体外电磁波刺激器, 刺激平滑肌和骨骼肌产生收缩。国外研究报告认为功能性体外磁波刺激对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效果显著, 疗程6~12周不等。目前, 国内缺乏相关治疗研究结果。

1.5 药物治疗

α-肾上腺素能激动剂 (alpha-adrenerg icagonist) 可以刺激尿道和膀胱颈部的平滑肌收缩, 提高尿道出口阻力, 同时改善盆底肌组织的血液循环, 提高肌肉的力量, 使尿失禁得到改善, 代表性药物有盐酸米多君。

有关绝经后女性SUI的雌激素替代治疗 (HRT) 一直有争议, 既往研究显示, 雌激素替代治疗可以缓解部分患者SUI症状, 减轻尿急、尿频等其他泌尿系症状, 但最新研究认为, 雌激素替代治疗不宜作为预防或缓解SUI的处方用药。

度洛西汀 (Duloxetine) 是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 (FDA) 首批批准用于治疗SUI的新型药物。它是一种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重吸收抑制剂, 通过抑制骶髓运动神经元中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吸收, 刺激骶髓中的运动神经元从而达到增强尿道括约肌收缩的作用, 改善SUI的症状。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推荐剂量为一日80mg, 一日两次, 常见副反应为恶心、疲劳、失眠、口干、便秘、眩晕和头痛, 其中以恶心最常见, 发生率高达23%~28%, 度洛西汀已被证实治疗SUI安全有效。

2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手术治疗[3]

手术是中、重度SUI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目前临床应用的抗尿失禁手术种类很多,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手术方法。

2.1 阴道前壁折叠术 (Kelly折叠术)

由1913年Kelly的阴道前壁缝合术发展而来, 通过阴道前壁的修补和紧缩以增强膀胱颈和尿道后壁的力量, 从而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由于其远期复发率高, 目前已不作为压力性尿失禁的推荐手术。

2.2 耻骨后膀胱颈悬吊术

经腹耻骨后膀胱颈尿道悬吊术 (marshall-marchetti-krantz, MM-K) 通过把尿道旁组织和耻骨后膀胱宫颈筋膜作为尿道的悬吊带, 固定到耻骨后软骨膜, 从而恢复正常的膀胱尿道后角以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术后5~10年的有效率为33%~80%, 失败的原因与悬吊不充分、组织撕裂松脱、逼尿肌不稳定以及年龄、全身疾病及日常负重等有关。目前临床应用也不多。

2.3 开腹或腹腔镜下Cooper韧带悬吊术 (Burch手术)

通过把尿道旁组织和耻骨后膀胱宫颈筋膜作为尿道的悬吊带, 固定到Cooper韧带上, 从而恢复膀胱尿道后角达到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目的。Cooper韧带悬吊术的效果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常见手术并发症如耻骨后血肿、耻骨炎、膀胱颈过度矫正而引起的输尿管扭曲或尿道受压、逼尿肌不稳定、膀胱损伤等。因其随着时间延长, 疗效逐渐降低, 目前临床应用逐渐减少。

2.4 经阴道尿道中段悬吊术

在尿道下方悬吊医用合成材料或自身筋膜制成的吊带以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根据不同材料、不同路径而有相异的名称, 例如经阴道无张力尿道悬吊术 (tension-free vaginaltape, TVT) 、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 (trans-obturator tape, TOT) 、经阴道悬吊术 (intravaginal sling, IVS) 、SPARC悬吊术 (Supra Public and Arc) 、阔筋膜尿道悬吊术等。

TVT目的为修复尿道中段的耻骨尿道韧带的功能。其利用不可吸收的医用合成材料吊带悬吊尿道中段, 固定于耻骨后方, 加强了尿道中段支撑力, 增强尿道下阴道壁“吊床”作用。主要适用于非手术治疗失败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既往施行过其他尿失禁手术, 如耻骨后膀胱颈悬吊术失败的患者。TVT具有损伤小、手术和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手术易实施、易掌握等优点, 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该术式常见并发症为出血、耻骨后血肿、排尿困难、尿潴留、泌尿系感染和膀胱损伤。文献报道膀胱损伤发生率为6%~10%[2]。故术中应常规行膀胱镜检查。有学者认为, TVT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金标准术式之一[3]。

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 (TOT) 是对TVT的改良, 吊带经两侧闭孔穿出, 不经过耻骨后间隙, 避免了膀胱损伤, 并缩短穿刺路径, 从而减少了骼血管的损伤。操作简便、创伤小, 明显降低膀胱损伤发生率。

经阴道悬吊带术采用多股聚丙烯编织制成的网状吊带放置于尿道下组织, 其松紧度也可采用穿刺锥于术中或术后调整;吊带生物相容性良好, 弹性极低, 避免吊带受力后延伸。术后在腹内压增高时能确保对尿道中段的支持, 减少产生张力的风险性, 同时膀胱功能障碍和尿潴留的风险很小。

经阴道单切口尿道中段悬吊带术是近年来临床应用较多的更加微创的手术方式, 其手术原理与其他经阴道行尿道中段悬吊带术类似, 但因其仅在阴道行1cm左右的小切口, 吊带穿刺入闭孔内肌和闭孔膜, 并不穿出会阴部皮肤, 创伤更小, 具有更高的临床前景[4]。

综上所述,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关键在于规范诊断标准, 严格选择适应证, 制定个体化的非手术或手术治疗方案。治疗方案的制定以疗效、并发症、社会经济效益以及患者的心理健康为中心。随着各种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方法的发展, 必将为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提供更有效、更安全、更简便、费用更低廉的理想方法, 从而改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郝燕菲, 孙秀丽, 王建六.问卷调查在采集女性盆腔脏器脱垂患者病史中的应用[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1, 38 (5) :446-448.

[2]张晓红, 王建六.女性压力性尿失禁非手术治疗[J].中国医刊, 2008, 43 (9) :4-6.

[3]Winters JC.Surgical management of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A ra-tional approach to treatment selection[J].Can Urol Assoc J, 2012, 6 (2) :118-119.

女性尿失禁的分类和发病机制 篇5

1 女性尿失禁的分类

有关女性尿失禁的临床分类至今尚未完全统一。

根据尿失禁发病的不同部位分为:①与膀胱相关的尿失禁, 如膀胱容量减少, 不稳定膀胱, 逼尿肌反射亢进, 低顺应性膀胱, 膀胱排尿不全等。②与尿道括约肌相关的尿失禁, 如尿道括约肌收缩受损, 尿道周围支托组织功能不全, 冰冻尿道等。③与膀胱、尿道均相关的尿失禁, 如前述膀胱、尿道病变的不同组合。

目前, 临床上较常采用的是6种主要女性尿失禁类型, 即压力性、急迫性、混合性、充溢性、功能性和完全性尿失禁, 其中以压力性、急迫性和混合性尿失禁最为常见。

1.1 压力性尿失禁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

又称张力性尿失禁, 指腹压增高时尿液不自主地自尿道外口漏出, 是最常见的女性尿失禁类型。其临床特点为咳嗽、打喷嚏、大笑或负重等腹压增加时发生不自主漏尿, 常不伴尿意, 80%患者可合并有盆腔脏器脱垂。

1.2 急迫性尿失禁 (urge urinary incontinence, UUI)

指伴有强烈尿意或尿急感的不自主性尿液自尿道外口漏出。其临床特点为尿急、尿频、不能自主控制排尿和夜尿, 正常饮水下排尿间隔少于2小时;典型症状为先有强烈尿意, 后有尿失禁, 或在出现强烈尿意时发生尿失禁。根据膀胱逼尿肌收缩情况, 又分为运动性急迫性尿失禁 (motor urge urinary incontinence) 和感觉性急迫性尿失禁 (sensory urge urinary incontinence) ;前者常见于儿童及老人, 后者多见于中年女性。

1.3 混合性尿失禁

指同时具有两种及以上不同类型尿失禁的症状, 在泌尿妇科临床上一般特指混合性压力性急迫性尿失禁, 常见于老年妇女。其临床特点为同时合并存在压力性和急迫性尿失禁的临床症状, 常以某一种类型为主, 症状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加重的倾向。

1.4 充溢性尿失禁 (overflow urinary incontinence, OUI)

又称溢出性尿失禁、假性尿失禁, 指少量尿液从充盈的膀胱中不自主地流出。其临床特点为尿频、尿淋漓不净、尿残留等膀胱不稳定症状;体格检查见膀胱过度充盈。根据起病骤缓, 又分为急性充溢性尿失禁和慢性充溢性尿失禁。

1.5 功能性尿失禁 (functional urinary incontinence, FUI)

又称冲动型尿失禁、过激膀胱, 指突发排尿欲望而不能及时如厕引起的自发性尿液漏出。其临床特点为尿失禁突如其来, 常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发生。

1.6 完全性尿失禁 (total incontinence)

指个体处于持续的、不可预测的排尿状态, 尿液持续性从尿道流出。

2 各种类型女性尿失禁的发病机制

各型女性尿失禁的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见表1。

2.1 压力性尿失禁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主要机制为膀胱尿道解剖改变。

正常情况下, 阴道依赖盆腔内筋膜组织稳定地悬吊于盆腔侧壁上, 阴道前壁与尿道下筋膜支持着近端尿道, 膀胱颈、尿道口位置相对稳定, 膀胱尿道后角 (正常约90~100度) 和尿道倾斜角 (正常约10~30度) 保持正常角度。在人体控尿机制良好时, 近端尿道压力等于或高于膀胱内压力;腹压增加时, 由于腹压平均传递到膀胱及2/3近侧尿道 (位于腹腔内) , 使近端尿道压力仍保持与膀胱内压相等或较高, 膀胱颈和尿道呈关闭状态, 尿液不会外溢。而当各种原因导致盆底支持组织损伤、支撑功能削弱时, 膀胱底部和近端尿道向下移位, 膀胱尿道后角发生改变, 尿道缩短, 尿道壁紧张度降低, 使尿道内压下降;腹压增加时, 膀胱内压和尿道内压不成比例增加, 膀胱内压暂时高于尿道内压, 出现尿失禁;腹压一消失, 尿失禁即停止。以上是典型的压力性尿失禁或称解剖性尿失禁发生机制。

近年来, 有关压力性尿失禁的基础研究发现, 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雌激素缺乏、胶原代谢紊乱、神经损伤等相关。

造成压力性尿失禁的病因很多, 主要有两大病因:①分娩、产伤、手术等造成支持膀胱颈、尿道的盆底支撑组织结构破坏致尿道活动度过大;②尿道内括约肌功能缺陷或创伤等致尿道不能正常关闭。

2.2 急迫性尿失禁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可能是α-肾上腺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活性增强, 使膀胱逼尿肌神经末梢失控所致。近年来已明确提出, 膀胱过度活动症 (overactive bladder, OAB) 、逼尿肌不稳定 (detrusor instability) 和逼尿肌反射亢进 (detrusor hyperreflexia) 是该病的病理生理基础。由于膀胱逼尿肌不稳定、过度兴奋或反射亢进, 致其自发性收缩, 使患者感到强烈尿意且来不及进厕所尿液即流出。

运动急迫性尿失禁原发于膀胱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 有不稳定膀胱;常见病因为脊髓上中枢抑制功能减退和膀胱以下尿路梗阻。感觉急迫性尿失禁是由于尿道或膀胱过度敏感所致, 常见病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尿道或膀胱炎症。

2.3 混合性压力性/急迫性尿失禁

该型尿失禁是膀胱和尿道功能失调的综合结果。

2.4 充溢性尿失禁

与膀胱逼尿肌弹性下降、收缩无力、对尿液充盈缺乏敏感有关。当各种原因导致膀胱逼尿肌收缩力下降或下尿路梗阻时, 引起慢性尿潴留、膀胱扩张, 致使膀胱失去感觉、过度充盈;当膀胱内压持续升高超过最大尿道内压时, 则尿液不自主溢出。

常见病因有糖尿病、脊髓下部损伤、盆腔肿瘤根治性手术瘢痕狭窄、结石及药物 (如抗胆碱能制剂或麻醉剂) 等。

2.5 功能性尿失禁

由于患者心理因素和 (或) 认知能力下降等原因而导致, 常见病因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如老年性痴呆、脑出血等) 、环境改变、精神紧张等。

2.6 完全性尿失禁

由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导致。常见于意外损伤, 如外伤、产伤, 医源性尿道括约肌损伤, 亦可见于先天性尿道括约肌发育异常。

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康复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随意抽查2000年1月—2003年12月产后病历1 008例, 其中剖宫产术后284例, 经阴道分娩724例;年龄21岁~45岁;孕次1次~8次, 产次1次~7次;农村668例, 城镇340例;调查发现, 33%的孕期妇女有尿失禁症状;阴道分娩后首次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占11.3%, 产后3个月34.3%的孕妇有不同程度尿失禁, 其中3.3%每天都有漏尿现象或便频, 8.5%的女性需带护垫, 75.0%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持续产后1年以上;初产后无尿失禁者, 产后5年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率19.0%, 初产后3个月内发生尿失禁者, 5年后仍然存在压力性尿失禁者占92.0%;并且妊多产多及农村妇女发生压力性尿失禁明显高于城镇产妇;剖宫产术后尿失禁占8%。

2 产后发生SUI的原因

①阴道分娩后引起盆底肌收缩力减弱;②盆底神经损伤;③尿道控制机制的影响, 即产后尿失禁持续存在的妇女有效尿道长度缩短, 尿道关闭压力降低, 咳嗽、打喷嚏、用力时腹压增加超过尿道内压力, 导致尿失禁。④盆腔器官前部区域缺陷。指阴道前壁及膀胱膨出, 发生在阴道下段的膨出与压力性尿失禁相关, 发生在阴道上段的膨出与排尿困难相关[1]。⑤产后早期剧烈运动或从事重体力劳动, 致使产后松弛的盆底肌组织不能复原。

3 护理

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是尿失禁康复治疗的重中之重。具体方法:指导病人做收缩肛门及阴道的动作, 每次进行3 s后放松, 连续15 min~30 min, 每日3次, 4周~6周为一个疗程。盆底肌锻炼可在站位、坐位及卧位时进行。与此同时训练间断排尿, 即在每次排尿时停顿或减缓尿流, 以及在任何“尿失禁诱发动作”如咳嗽、弯腰等之前收缩盆底肌, 从而达到抑制不稳定的膀胱收缩, 减轻排尿紧迫感程度、频率和溢尿量[2]。产后早期避免从事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在康复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树立持之以恒的坚韧信心, 并随时咨询, 加以指导[3,4]。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定期随访, 了解病人的康复情况, 并给予指导或指正。

3 结果

经过盆底肌锻炼后, 有84%病人的症状得到改善, 每周平均漏尿数由5次下降为1次, 治愈率为54%;坚持锻炼5年后, 提高为58%, 便频明显减少。盆底肌锻炼有效降低了子宫膀胱脱垂, 提高了阴道紧缩度。

4 小结

经过研究观察发现, 产后是盆底肌锻炼防治压力性尿失禁的理想时期。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是一种无损伤、简便、安全、有效的疗法, 是女性尿失禁非手术治疗中的一个良好选择, 在孕期和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 对防止压力性尿失禁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康复治疗中还有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疗法, 但最终都离不开盆底肌的训练。因此, 产后妇女一定要重视并坚持做好盆底肌锻炼。

参考文献

[1]韩劲松.前盆腔缺陷的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6, 22 (3) :237-239.

[2]Harvey MA.Pelvic floor exercists during and after pregnancy:asystematic review of thein in preventing pelvic floor tion[J].J Obstet Gynaecol Can, 2003, 25 (6) :487-498.

[3]韩皓, 韩微, 樊雅静.女性尿失禁生物反馈与盆底肌训练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6B) :1563-1564.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大鼠模型的建立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雌性Wistar大鼠40只,鼠龄13周,体重290~300 g,初次生产后1 d,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Ⅰ组为对照组;Ⅱ组为阴道扩张组,模拟产伤;Ⅲ组为双侧卵巢切除组,模拟绝经;Ⅳ组为阴道扩张+双侧卵巢切除组,模拟产伤和绝经2个因素。于实验干预1周和16周后分别测定其ALPP。

1.2 模型制备

阴道扩张:戊巴比妥钠(35~40 g/kg)腹腔内注射麻醉,将8F Foley导尿管头端置入大鼠阴道,用注射器抽取5 ml生理盐水,部分注入气囊,观察大鼠耻骨联合上方是否有气囊鼓起,从阴道和耻骨联合上方调整导尿管插入深度,确认其卡压于耻骨联合处时,将5 ml盐水充分注入导管,尾端悬系150 g重物,将大鼠置于水平桌面,使其耻骨联合与桌缘相切,维持该状态4 h后缓慢放掉水囊,沿阴道外口注入少量无菌生理盐水后拔除尿管,用该方法模拟分娩时第二产程延长,胎儿对盆底产生长时间压迫。

模拟绝经:麻醉方法同上,取下腹正中切口,开腹寻及双侧卵巢并将其完整切除,连续1周取其阴道分泌物,确认其动情周期消失,模拟绝经。

1.3 尿动力学检测

测压仪为心室压力传感测定仪,膀胱测压管为自制双腔导管,灌注液为加有亚甲蓝的生理盐水,灌注速度为1 ml/4 min。排净测压管内气体,自制导管通过三通管与压力检测仪相连,三通的另一端与微量输液泵相连。在无菌条件下行膀胱置管,将测压管置入膀胱并固定。将其膀胱排空后,同时进行灌注,刺激其鼻孔使其出现喷嚏现象,记录喷嚏时的压力,即ALPP。每只大鼠检测3次,取其平均值。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SPSS 17.0软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Bonferroni法,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过程中4只大鼠因麻醉意外或膀胱损伤未测得ALPP。于第1周和第16周分别对各组行ALPP测定(表1~3)。结果显示,第1周时,Ⅰ组ALPP为(49.99±2.67)mm Hg,Ⅱ组为(23.91±2.74)mm Hg,Ⅲ组为(50.40±2.42)mm Hg,Ⅳ组为(23.42±3.27)mm Hg。对照组分别与各实验组进行组间比较,Ⅰ组ALPP分别高于Ⅱ、Ⅳ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6周时,Ⅰ组ALPP为(48.50±3.51)mm Hg,Ⅱ组为(30.75±3.82)mm Hg,Ⅲ组为(27.04±5.24)mm Hg,Ⅳ组为(22.67±3.17)mm Hg,对照组分别与各实验组进行组间比较,Ⅱ、Ⅲ、Ⅳ组ALPP均低于Ⅰ组(P<0.01),Ⅱ、Ⅲ组均高于Ⅳ组(P<0.01),Ⅱ组16周时高于1周,Ⅲ组16周时低于1周,Ⅱ、Ⅲ组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与Ⅳ组1周与16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关于女性尿失禁的危险因素有多胎分娩、产伤、绝经、肥胖及既往盆腔、阴道、尿道外伤或手术史等,但大多数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无手术或外伤史,所以多胎分娩、产伤和绝经是其较为公认的患病因素[2]。

Rodriguez等[3,4]的实验表明,ALPP是尿道压力变化的量化指标,客观反映了腹压增加时尿道的关闭能力,重复性好,可用于判断压力性尿失禁大鼠模型建立是否成功。

本研究显示,短期内产伤组和产伤加绝经组ALPP下降明显,而实验干预16周时,随着时间的延长,分娩导致的损伤可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绝经组随时间延长而导致ALPP进一步降低,Ⅱ组ALPP有所恢复,部分模型可接近正常,说明产伤和绝经对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所存在的差异与建立模型的时间有关。2个因素作用较单一因素作用ALPP下降更为明显。此外,Sievert等[5]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果,产伤导致控尿能力下降出现较早;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的控尿能力下降出现较晚。

目前,临床上使用雌激素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时出现有效、无效、恶化[6]三种不同的结果。本研究证实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的ALPP下降,且在绝经后较长时间内下降明显,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否与治疗时机的选择及导致ALPP降低的原因判断正确与否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与Ⅰ组比较,★P<0.01;与1周ALPP比较,◆P<0.01;与Ⅳ组比较,△P<0.01

摘要:目的:通过模拟第二产程延长和女性绝经建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大鼠模型,探讨第二产程延长和女性绝经对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40只13周龄健康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四组,Ⅰ组为对照组(10只),正常分娩;Ⅱ组为模拟产伤(10只);Ⅲ组为模拟绝经(10只);Ⅳ组为模拟产伤和绝经2个因素(10只)。于不同时间测定各组ALPP。结果:1周后,四组ALPP值分别为(49.99±2.67)mm Hg、(23.91±2.74)mm Hg、(50.40±2.42)mm Hg和(23.42±3.27)mm Hg;第16周,四组ALPP分别为(48.50±3.51)mm Hg、(30.75±3.82)mm Hg、(27.04±5.24)mm Hg和(22.67±3.17)mm Hg。结论:产后大鼠模拟产伤和绝经均可获得尿失禁模型,且2个因素作用较单一因素作用ALPP下降更为明显,但在恢复的不同阶段,不同原因所致的ALPP改变会因建模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

关键词:压力性尿失禁,大鼠模型,产伤,绝经,ALPP

参考文献

[1]郑捷,方祖军,丁强.压力性尿失禁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7,28(增刊):45-46.

[2]Aboseif S,Tzmaddon K.Sacral neuromodulation a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refractory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J].Urology,2002,60(1):52.

[3]Rodriguez LV,Chen S,Jack GS,et al.New objective measures to quantify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a novel durable animal model of intrinsic sphincter deficiency[J].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2005,288(5):1332.

[4]Damaser MS,Kim FJ,Minetti GM.Methods of testing urethral resistance in the female rat[J].Adv Exp Med Biol,2003,539(PtB):831.

[5]Sievert K,Emre BM.The effect of simulated birth trauma and/or ovariectomy on rodent continence mechanism.Part I: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change[J].J Urol,2001,166(1):311-317.

上一篇:怎样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下一篇:线性调频连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