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早期尿失禁

2024-07-27

产后早期尿失禁(精选7篇)

产后早期尿失禁 篇1

临床妇科疾病领域,尿失禁发生率居较高水平,其中以压力性尿失禁(SUI)最为常见,其病发与妊娠、经阴分娩关联密切,发病高峰期为产后1年[1]。对本病早诊断,开展盆底康复治疗,可促预后显著改善。盆底超声可对盆腔脏器位置和功能有效观察和评估,在产后SUI诊治中有较高应用价值,本次选取相关病例就此展开回顾。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产后6周SUI产妇30例,设为观察组,均有在应力状态下出现漏尿现象的主诉,并经检查证实。年龄19~41(28.7±5.3)岁,BMI指数(21.1±4.3)。选取同期未育到院体检的妇女30例,设为对照组,无漏尿等泌尿系统疾病,年龄21~41(28.9±4.2)岁,BMI指数(20.2±2.7)。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例对本次研究均知情。

1.2 方法

仪器:彩超型号GE Voluson E8型,装置中配备有容积探头,扫查角度设置为85°,二维扫查角度设置为70°,将频率调整至4~8 MHz。步骤:告知患者,做将直肠及膀胱尽量排空准备,指导并协助其取截石位,使髋关节保大在屈曲和外展位。将探头套罩于容积探头上,并取适量无菌耦合剂予以涂抹,于两侧大阴唇间区域紧贴大阴唇放置,开始对盆腔脏器处的认真、细致观察操作。当二维图像可对正中矢状面较为清晰显示时,将观察参照点于耻骨联合后下缘处确定,依次以由前至后的次序,对耻骨联合、膀胱后壁、直肠等显示。后分别采集并储存受检者最大Valsalva动作下和静息状态下的图像。判断Valsalva有效动作的标准:被检检查盆腔脏器经观察移动至机体背尾侧,移动动作持续在5s以上,肛提肌裂孔扩张明显。同时对两种状态下实施超声检查的图像变化进行观察,对下列指标测量并分析:膀胱后角:近段尿道与膀胱三角区后壁夹角;膀胱移动度(BND):即在检测时,膀胱颈位置在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静息状态下具体差值;尿道旋转角:尿道倾斜角在最大Valsalva动作状、静息状态差值;并观察在最大Valsalva动作下,是否有尿道内口漏斗形成。分别对上述指标测量3次,对平均值提取。

2 结果

在指导下,两组Valsalva动作完成均较好,获取的图像质量理想,可对Valsalva动作后及静息状态下盆腔器官功能、位置的变化清晰显示(附图)。观察组尿道旋转角、膀胱后角、膀胱移动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大(P<0.05),见附表;观察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18例,占60%;对照组3例,占10%,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压力性尿失禁为临床妇科常见的一种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据流行病学调查示,我国成年女性有较高尿失禁发病率,其中SUI为其最常见类型,早期就诊率低;分析引发成年女性SUI的原因,分娩是独立影响因素,经产妇为本病高危人群,早期诊断,制定预防措施并实施,是保障患者预后的关键[2,3]。

现阶段,临床在对产后早期SUI患者诊断时,多采取磁共振、X线造影、尿垫试验等检查方式,并结合临床症状评估,但上述方法均有一定局限性存在。如磁共振检查费用高昂、显像效果差,有多项检查禁忌证,故不适合用于普查工作;盆底肌力测试仅对肌力情况反映,无法有效做出盆腔脏器功能与位置方面的判断;X线造影检查不具备对软组织信息图像获取的条件,且患者需接受程度不等的辐射暴露,限制了临床应用;要用尿垫试验进行检查,所需时间较长,步骤相对繁琐,患者依从性不佳;依据临床症状诊断,内容多为患者主诉,主观性较强,影响对结果的正确判断。但近年随着超声医学研究的进步,盆底超声通过在检查中利用经会阴视窗,可防范骨骼等对视野产生的不利干扰,并可近距离观察尿道、膀胱在不同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功能与位置特征[4]。应用盆底超声对产后早期SUI患者盆底情况检查,总结指标变化情况,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准确参考依据[5,6]。

本次实验中,采用盆底超声对两组受检者Valsalva状态下及静息状态下的盆底情况观察,并分析超声测量指标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总结出产后SUI患者膀胱颈、尿道等盆底支持结构特征。结果示,观察组尿道旋转角、膀胱后角、膀胱移动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大(P<0.05)。观察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18例,占60%;对照组3例,占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年来,大部分学者认为,产后SUI病发与尿道膀胱压力关系改变、尿道阻力降低、盆底支持组织受损等因素相关。国外也有研究指出,分娩后,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颈移动度有增大趋势,与SUI的发生有紧密相关性[7,8]。故产后早期依据盆底超声检测结果,可对有无SUI做出较好判断,也可对尿道、膀胱支持结构功能情况直接反映[9]。

综上,盆底超声除可对产后SUI患者盆底变化情况观察,得出尿道内口漏斗有无形成、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后角等相关超声参数外,还可作为对产后SUI形成诊断的客观影像学指标,为评估本病提供了一项操作简便、安全高效的途径。

摘要:选取产后6周经检查证实的SUI患者30例,均为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未育正常妇女30例,设为对照组,均行盆底超声检查,对比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等指标。结果在指导下,两组Valsalva动作完成均较好,获取的图像质量理想,可对Valsalva动作后及静息状态下盆腔器官功能、位置的变化清晰显示。参数对比方面:观察组尿道旋转角、膀胱后角、膀胱移动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大(P<0.05)。观察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18例,占60%;对照组3例,占10%,对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盆底超声除可对产后SUI患者盆底变化情况观察,得出尿道内口漏斗有无形成、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后角等相关超声参数外,还可作为对产后SUI形成诊断的客观影像学指标,为评估本病提供了一项操作简便、安全高效的途径。

关键词:盆底超声,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参考文献

[1]毛永红,黄泽萍,曹君妍,等.经会阴超声在女性膀胱膨出分型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4,23(8):694-696.

[2]Pirpiris A,Shek K,Dietz h.Urethral mobility and urinary incontinence[J].Ultrasound in obstetrics&gynecology: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10,36(4):507-511.

[3]吴燕萍.低频电刺激神经肌肉联合盆底肌锻炼在治疗不同分娩方式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1):28-29.

[4]Neumann P,Grimmer K,Deenadayalan Y.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and adjunctive therap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women:a systematic review[J].BMC Womens health,2006,6(1):11-18.

[5]张新玲.盆底超声在临床应用[J].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33-35.

[6]杨云,刘莉.产后早期行盆底功能锻炼防治女性产后尿失禁的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0):3104-3106.

[7]Kumtepe Y,Cetinkaya K,Karasu Y.Pregnancy and delivery after anterior vaginal mesh replacement:a case presentation[J].Int Urogynecol,2013,24(2):345-347.

[8]Khan F,Graziano S,Kenton K.Peripartum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a racially diverse obstetrical population[J].Pelvic Floor Dysfunct,2006,25(1):1-6.

[9]洪静娟,向丽娟.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1):3236-3237.

产后早期尿失禁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364例产妇, 平均年龄 (24.5±2.0) 岁, 平均孕周 (37.7±3.8) 周, 将170例顺产产妇随机分为研究A组与常规A组, 各85例;将194例选择性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研究B组、常规B组, 各97例。4组产妇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且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

1.2 方法

所有产妇均予以产后常规护理, 研究A组、B组产妇在此基础上应用早期生物反馈与盆底肌锻炼联合治疗: (1) 早期生物反馈锻炼, 应用盆底生物反馈仪, 产妇维持左侧卧位, 右侧大腿1/3位置捆地线, 并清洗肛区, 应用2个表面电极于3点及9点钟位置, 将导管缓慢置入肛门10 cm处, 应用压力-肌电模式, 脉冲宽度300μs, 脉冲电流23 m A, 刺激频率65 Hz, 时间25 min, 电流大小依据产妇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产妇于医生指导下放松、收缩肛门肌肉, 根据电脑视图实行肛门括约肌收缩及松弛锻炼, 产后1周开始, 1次/d, 2周后, 3次/周, 1个疗程10次, 掌握训练要领后可回家自行训练。 (2) 盆底肌锻炼, 产后4 d开始, 指导产妇于臀部、腹部、下腹肌肉不收缩情况下, 规律性收缩耻骨尾骨肌及提肛肌, 并指导产妇做吸入动作时应用肛门括约肌与阴道周围肌, 放松收缩各10 s, 25 min/次, 3次/d, 可于站立、卧位、坐位时实施, 依据产妇自身情况调整锻炼计划。所有产妇均进行尿垫试验,

1.3 观察指标

统计4组产妇产后42 d、3个月及6个月时排尿状况评分及尿垫试验阳性率。应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调查表评估产妇排尿情况, 共5分。所有产妇均进行尿垫试验, 产妇充分排尿后, 垫上已称重干燥尿片, 排尿后15 min后, 补充足量凉开水, 1 h内进行正常行走、上下楼梯、坐立、用力咳嗽、原地跑、洗手, 试验结束后, 称重尿垫, 尿垫试验阳性为尿量在2 g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分娩方式4组产妇不同时间段排尿状况评分比较

研究A组、B组产后各时间点排尿状况评分分别低于常规A组、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研究A组产后3个月排尿状况评分低于研究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034, P<0.05) 。

注:t、P为研究A组与常规A组比较检验值, t1、P1为研究B组与常规B组比较检验值。

2.2 不同分娩方式4组产妇尿垫试验阳性率比较

研究A组、B组产后各时间点尿垫试验阳性率分别低于常规A组、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研究A组产后3个月尿垫试验阳性率低于研究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73, P<0.05) ;常规B组产后42 d、产后3个月尿垫试验阳性率低于常规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12=4.007, χ22=4.118, P<0.05) 。

注:t、P为研究A组与常规A组比较检验值, t1、P1为研究B组与常规B组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在女性尿失禁中较为常见, 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相关调查显示[4], 孕期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可达到70%以上, 因此, 早期干预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尤为重要。目前, 临床治疗中多采用早期生物反馈与盆底肌锻炼联合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其治疗效果已得到证实。

本研究显示选择性剖宫产产后3个月内可保护女性下尿道解剖位置, 且产后6个月选择性剖宫产及顺产产后尿垫试验阳性率对比无明显差异。这主要由于多数顺产产妇产后增加膀胱颈活动, 且存在盆底肌肉、神经损伤, 而引发盆底功能改变, 对膀胱功能及排空造成不利影响。但部分学者认为[5], 选择性剖宫产对女性下尿道解剖位置并无明显保护作用, 无法降低产妇尿垫试验阳性率。产后42 d, 常规A组、B组产妇尿垫试验阳性率较高, 说明早期选择性剖宫产及顺产产妇均需进行盆底肌锻炼。盆底肌锻炼主要提升肌群张力, 增加盆底肌肌力, 进而增加尿道括约肌活动, 升高尿道关闭压, 从而达到防治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 同时还可松弛膀胱逼尿肌, 进而缓解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症状。本文研究A组、B组产后各时间点排尿状况评分分别低于常规A组、B组, 结果充分说明应用早期生物反馈与盆底肌锻炼联合治疗顺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较选择性剖宫产更为有效, 且恢复较快。

综上所述, 早期生物反馈与盆底肌锻炼联合治疗不同分娩方式导致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特别是顺产产妇, 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364例产妇, 将170例顺产产妇随机分为研究A组与常规A组, 各85例;将194例选择性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研究B组、常规B组, 各97例。常规A组、B组予以常规护理, 研究A组、B组产妇均于此基础上应用早期生物反馈与盆底肌锻炼联合治疗。统计4组产妇产后42 d、3个月及6个月排尿状况评分及尿垫试验阳性率。结果 研究A组、B组产后各时间点排尿状况评分分别低于常规A组、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A组产后3个月排尿状况评分、尿垫试验阳性率均低于研究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早期生物反馈与盆底肌锻炼联合治疗不同分娩方式导致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特别是顺产产妇, 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分娩方式,早期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

参考文献

[1]单红英, 刘丽, 赵霞, 等.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 (35) :6382-6384.

[2]黄敬华, 周蕾.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妇女盆底肌肉的影响 (附100例报告) [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25 (6) :502-504.

[3]曾娟, 黄宇艳, 杨丽媚.生物反馈联用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15, 17 (2) :130-132.

[4]刘芬.针灸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47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 24 (20) :67-68.

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康复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随意抽查2000年1月—2003年12月产后病历1 008例, 其中剖宫产术后284例, 经阴道分娩724例;年龄21岁~45岁;孕次1次~8次, 产次1次~7次;农村668例, 城镇340例;调查发现, 33%的孕期妇女有尿失禁症状;阴道分娩后首次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占11.3%, 产后3个月34.3%的孕妇有不同程度尿失禁, 其中3.3%每天都有漏尿现象或便频, 8.5%的女性需带护垫, 75.0%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持续产后1年以上;初产后无尿失禁者, 产后5年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率19.0%, 初产后3个月内发生尿失禁者, 5年后仍然存在压力性尿失禁者占92.0%;并且妊多产多及农村妇女发生压力性尿失禁明显高于城镇产妇;剖宫产术后尿失禁占8%。

2 产后发生SUI的原因

①阴道分娩后引起盆底肌收缩力减弱;②盆底神经损伤;③尿道控制机制的影响, 即产后尿失禁持续存在的妇女有效尿道长度缩短, 尿道关闭压力降低, 咳嗽、打喷嚏、用力时腹压增加超过尿道内压力, 导致尿失禁。④盆腔器官前部区域缺陷。指阴道前壁及膀胱膨出, 发生在阴道下段的膨出与压力性尿失禁相关, 发生在阴道上段的膨出与排尿困难相关[1]。⑤产后早期剧烈运动或从事重体力劳动, 致使产后松弛的盆底肌组织不能复原。

3 护理

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是尿失禁康复治疗的重中之重。具体方法:指导病人做收缩肛门及阴道的动作, 每次进行3 s后放松, 连续15 min~30 min, 每日3次, 4周~6周为一个疗程。盆底肌锻炼可在站位、坐位及卧位时进行。与此同时训练间断排尿, 即在每次排尿时停顿或减缓尿流, 以及在任何“尿失禁诱发动作”如咳嗽、弯腰等之前收缩盆底肌, 从而达到抑制不稳定的膀胱收缩, 减轻排尿紧迫感程度、频率和溢尿量[2]。产后早期避免从事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在康复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树立持之以恒的坚韧信心, 并随时咨询, 加以指导[3,4]。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定期随访, 了解病人的康复情况, 并给予指导或指正。

3 结果

经过盆底肌锻炼后, 有84%病人的症状得到改善, 每周平均漏尿数由5次下降为1次, 治愈率为54%;坚持锻炼5年后, 提高为58%, 便频明显减少。盆底肌锻炼有效降低了子宫膀胱脱垂, 提高了阴道紧缩度。

4 小结

经过研究观察发现, 产后是盆底肌锻炼防治压力性尿失禁的理想时期。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是一种无损伤、简便、安全、有效的疗法, 是女性尿失禁非手术治疗中的一个良好选择, 在孕期和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 对防止压力性尿失禁就显得非常重要。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康复治疗中还有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疗法, 但最终都离不开盆底肌的训练。因此, 产后妇女一定要重视并坚持做好盆底肌锻炼。

参考文献

[1]韩劲松.前盆腔缺陷的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6, 22 (3) :237-239.

[2]Harvey MA.Pelvic floor exercists during and after pregnancy:asystematic review of thein in preventing pelvic floor tion[J].J Obstet Gynaecol Can, 2003, 25 (6) :487-498.

[3]韩皓, 韩微, 樊雅静.女性尿失禁生物反馈与盆底肌训练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6B) :1563-1564.

产后早期尿失禁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年龄18~35岁的初产妇, 足月单活胎, 经阴道正常分娩, 既往无外伤史, 宫颈手术史等有损盆底健康的病史。根据产妇的意愿将200例产妇分成两组, 每组各100例, 两组孕产妇, 传统组年龄21~33岁、平均孕周 (39.45±1.24) 周、新生儿体重 (3 460.015±247.43) g, 康复组年龄21~33岁、平均孕周 (39.28±1.46) 周、新生儿体重 (3 468.054±268.35) , 两组年龄, 孕周, 产式以及新生儿体重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传统组给予常规的产后健康教育及传统的盆底肌肉训练培训, 康复组在传统培训的基础上给予阴道哑铃。分别于产后半年及1年随访, 并做好记录工作。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标准以病人的症状为主要依据, 即表现为用力时 (咳嗽、大笑、搬重物、改变体位时) 出现不自主漏尿。

1.2.2 盆底肌力测定方法

按照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 (GR-RUG) [3,4], 将肌力分为6个级别, 即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当病人阴道肌肉收缩持续0 s, 肌力为0级, 持续1 s并重复1次肌力为Ⅰ级, 持续2 s, 并重复2次肌力Ⅱ级, 持续3 s并重复3次肌力为Ⅲ级, 持续4 s并重复4次肌力为Ⅳ级, 持续5 s或>5 s, 并重复5次或大于5次肌力为Ⅴ级。

1.2.3 治疗方法

传统组让患者有意识地对盆底肌肉进行重复、选择性地自主收缩和放松, 以恢复衰弱的盆底肌, 进行3 s/次后放松, 连续15 min, 4~6周/疗程。康复组指导产妇使用阴道哑铃[5], 盆底肌肉康复期一共有5个不同重量的阴道哑铃组成, 重量分别为20 g、32 g、45 g、57 g、68 g。产妇住院期间开始宣教盆底肌肉训练的目的, 并指导如何正确使用盆底康复器:恶露干净后, 没有阴道炎症即可开始使用, 将号数正确的康复器洗净, 置于阴道内, 指导产妇尽力收紧, 提起肛门、会阴及尿道夹紧, 并在室内活动, 1次/d, 10~15 min/次, 根据每阶段的情况进展选择逐步加大康复器号数。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 计量资料t检验, 计数资料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产后6个月尿失禁情况

康复组发生尿失禁23例 (23%) , 对照组36例 (36%) , 两组结果显示, 康复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比对照组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两组产后尿失禁情况

康复组发生尿失禁6例, 传统组11例, 两组结果比较, 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肛提肌在维持盆底结构和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分娩时, 肛提肌受到过度的牵拉, 使其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2]因此在腹压增高时, 不能对尿道提供足够的支撑。

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关键在于恢复盆底肌肉功能和增加逼尿肌的稳定性, 其通过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以便加强控尿能力, 是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手段。但是临床操作时发现盆底肌肉训练自主性很强, 每个产妇理解能力不同, 因此在锻炼方法不正确的情况下, 将直接影响效果。

阴道哑铃是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护理人员的正确引导是治疗成功的最主要的条件, 这就避免了患者主观因素的干扰, 只要求护理人员责任心强, 解释清楚, 有足够的耐心, 对治疗效果完全可以控制在自身能力的范围。

该研究提示, 作为产后尿失禁治疗的有效手段, 阴道哑铃联合传统的盆底康复训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通过一对一的指导, 连续随访, 避免了传统方法中, 患者主观上理解能力的差别, 从而导致随访的差异性, 以及效果的难以确定性。相反, 阴道哑铃应用方便, 简单, 有效, 价格也很优惠, 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治疗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例在新塘医院分娩后出现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传统组 (100例) 和康复组 (100例) , 传统组按常规进行产后压力尿失禁康复指导及盆底肌肉锻炼, 康复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阴道哑铃, 两组均于产后半年及1年随访, 评价阴道哑铃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传统的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尽管简单, 但是由于个人理解力的差异, 效果欠佳, 而阴道哑铃的应用排除了各人接受能力的限制, 效果明显, 值得推广。

关键词:产妇,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肌肉训练,盆底肌肉康复器

参考文献

[1]朱兰, 郎景和.女性盆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7-77, 88-89.

[2]杨吉伟, 张孝斌, 赵讯萍, 等.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院学报, 2005, 26 (8) :871-872.

[3]Connolly AM, Thorp JM Jr.Childbirth-related perineal trauma: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prevention[J].Clin Obstet Gynecol, 1999, 42 (4) :820-35.

[4]Harvye MA.Pelvic floor exercises during and after pregnancy: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ir role in preventing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J].J Obstet Gynaecol Can, 2003, 25 (6) :487-498.

产后早期尿失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然分娩初产妇10例, 年龄28~35岁, 中位年龄30岁;单胎、无病理性妊娠、产前无器质性疾病及经阴道手术史;均存在产后SUI;新生儿体质量3000~4000g。轻度:尿失禁发生在咳嗽和打喷嚏时, 每周发作≥2次;中度:尿失禁发生在走路快等日常活动时;重度:尿失禁在站立时即发生。本组患者轻中度7例, 中度3例。

1.2 方法

采用法国PHENIX神经肌肉生物反馈治疗仪, 由临床医师结合患者的情况设计治疗方案。患者根据治疗仪显示屏的图形指示进行盆底肌肉训练, 每次20~30min, 治疗期间电刺激和生物反馈同时配合进行, 康复原则是先Ⅰ类纤维后Ⅱ类纤维。第1步采用电刺激治疗, 电刺激频率一般由低频 (50Hz) 到高频 (80Hz) , 脉宽为250~320US, 电流大小以患者感觉肌肉强力收缩而不疼痛或阴道有跳动感而无疼痛为准, 主要作用是唤醒深层和浅层肌肉收缩的本体感觉, 诱发肌肉的被动性收缩。第2步采用生物反馈治法:按照屏幕显示的压力波形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肉Ⅰ类纤维和Ⅱ类纤维的收缩锻炼, 一般每次治疗20~30min, 每周2次, 每个疗程10~20次。

1.3 盆底肌肉锻炼

又称Kegel运动, 1948年由美国医师Amold-Kege提出, 是指有意识地对耻骨-尾骨肌群进行收缩锻炼, 以增强盆底支持张力, 进而增加尿道阻力, 达到加强控尿能力的目的。方法:每次收缩≥3s, 然后放松, 连续15~30min, 每天2~3次;或盆底肌肉锻炼每天150~200次, 6~8周为1个疗程。体位可以选择躺、坐或站立, 找出最容易的锻炼姿势。

1.4 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有无其他不适。治愈:尿失禁症状消失;有效:漏尿次数减少≥50%;无效:尿失禁症状无明显缓解。

2 结 果

本组10例患者均完成了1个疗程的治疗。其中4例患者在第3~4次治疗时症状开始减轻, 到第9次时症状完全消失。另有5例患者在治疗5~7次时症状开始减轻, 到10~12次时症状完全消失。其中1例患者产钳助产, SUI症状从孕35周起出现, 在治疗10次后症状减轻, 14次时症状完全消失。10例患者均诉无其他任何不适。

3 讨 论

在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产后的妇女常规进行盆底肌肉训练, 从而大大地减少了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近年来我国也逐渐开展妇女产后盆底康复训练, 通过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来进行盆底肌训练是一种更有效的锻炼方法。

产后SUI严重影响产妇的正常社会活动、体育锻炼和性生活, 严重者引起精神抑郁、孤独、心理障碍和增加国家医疗服务的经济负担, 所以如何治疗和防治产后SUI愈来愈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据报道, 43.3%的女性在分娩后都存在SUI, 孕期和产后是SUI的高发期亦已得到公认。试验证明, 分娩次数增加、分娩损伤、难产或第2产程延长、产钳操作、胎儿体质量增加、会阴切开术等均可造成盆底组织损伤及尿道横纹肌的部分去神经作用。分娩时盆底受胎头挤压, 盆底拉伸延长肌肉高度扩张, 使盆底发生去神经改变, 结缔组织间连接发生分离等变化。难产、器械助产等易引起盆底及尿道周围组织的损伤, 膀胱颈位置及活动度改变, 尿道闭合压下降, 进而导致SUI的发生。盆底肌肉锻炼, 通过产妇有意识地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性收缩, 以加强盆底肌肉的力量, 即针对盆底和膀胱颈尿道括约肌的损伤机制起到防治产后SUI的作用。产后进行盆底康复治疗, 不仅能有效防治及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和发展, 并有利于促进产妇产后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 减少产妇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 提高产妇的自信心。

产后早期尿失禁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产后尿失禁患者40例,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0例。对照组中, 患者的年龄在20~34岁, 平均为 (25.7±5.8) 岁;观察组中, 患者的年龄在18~32岁, 平均为 (24.8±5.3) 岁。所有患者都经过尿常规、尿培养、宫颈分泌物等检查, 排除具有器质性及神经性病变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单纯常规护理, 对患者实施临床基础护理, 保持床单清洁, 与患者进行基础交流。观察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1) 首先成立护理循证小组, 由资深和有管理能力的护士长担任组长, 所选的组员不但要护理经验丰富和技术高超, 还要有高度耐心和责任心, 然后由组长安排相关护理工作, 组员认真遵守并执行[2]。 (2) 制定科学护理治疗计划, 根据患者尿失禁的发病原因、护理措施、家庭情况等因素, 制定科学有效的护理计划, 明确循证护理的目标, 然后具体将护理内容细节化实施。 (3) 循证护理计划实施。 (1) 心理护理:维护患者的自尊心, 鼓励患者说出真实想法, 保持良好的交流氛围。 (2) 生活护理:鼓励患者进食粗纤维的食物, 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 并适当地进行功能训练。

1.3 观察指标

经过常规护理和循证护理后, 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主要包括尿失禁的情况及患者的幸福感等。

1.4 效果评定标准

尿失禁的评估:用尿袋测量24 h尿量及患者腹压增加时的最大漏尿量;幸福感的评估:调查统计患者幸福感等。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用±s表示计量资料, 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24 h漏尿量为 (16.63±2.62) m L, 明显低于对照组24 h漏尿量 (20.64±3.92) m 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比较最大压力时的漏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估

经不同方法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幸福感指数为 (32.70±10.10) 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幸福感指数 (26.78±10.04)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产后尿失禁现在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 它虽然不会威胁患者的生命, 但却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 并有可能引发精神障碍性疾病。所以我们必须提高医疗护理的质量, 尽可能缓解患者的病情。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24 h漏尿量为 (16.63±2.62) m L, 明显低于对照组24 h漏尿量 (20.64±3.92) m L;观察组患者的幸福感指数为 (32.70±10.10) 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幸福感指数 (26.78±10.04)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于产后尿失禁的治疗, 采取循证护理方法疗效更加显著, 以患者实际病情出发, 医护人员能尽快掌握护理技能, 有效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 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并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循证护理对产后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近1年收治的产后尿失禁患者40例, 将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 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并分析两种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护理后, 观察组24 h漏尿量为 (16.63±2.62) m 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 h漏尿量 (20.64±3.92) m L;观察组患者的幸福感指数为 (32.70±10.10) 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幸福感指数 (26.78±10.04) 分 (P<0.05) 。结论 观察组患者经循证护理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单纯的常规护理, 患者心理负担减轻, 病情逐渐缓解, 值得临床继续研究并广泛推广。

关键词:尿失禁,循证护理,产后,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曲航菲, 张田苗.循证护理在产后尿失禁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3, 42 (10) :951-952.

产后早期尿失禁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9月1日-2012年8月31日我院女性康复中心收治的产妇, 均为初产顺产 (不包括难产及产钳助产等) , 产程均在正常范围内, 年龄在20~35岁, 产后40~50 d回访时经询问并通过指压试验确诊为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所有入选对象均为轻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 且患者均无阴道炎等妇科炎症疾病, 产后超声提示子宫恢复正常大小, 无宫腔积血等。

1.2 分组

对上述产妇进行随机分组, 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年龄, 产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400人, 进行盆底肌锻炼及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 对照组400人, 仅进行盆底肌锻炼。治疗周期为30 d。

盆底肌锻炼具体办法:患者取仰卧位, 保持深慢呼吸, 吸气时收缩肛门, 再收缩阴道, 产生盆底肌上提的感觉, 持续收缩约5~8 s, 收缩不到5 s者尽可能延长收缩时间;呼吸时放松。大腿及臀部不能参与收缩。反复练习20 min。最后进行3~5 min的快速收缩运动。每天坚持3次。

生物反馈治疗具体方法:采用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 患者排空大小便后平卧在治疗床上, 将消毒过的电极轻轻插入阴道内至宫颈或电极颈末端。开始刺激治疗。根据患者的感受, 通过按键调整电刺激的强度, 以患者能耐受最高强度为限度, 通常刺激强度为10~25 m A, 刺激时间为20min。隔天1次, 持续30 d为1疗程。试验组患者除按照疗程进行电刺激治疗外, 同时每天进行肌肉锻炼。对照组每天只进行盆底肌肉锻炼。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 对数据比较采用±s表示, 两组间数据进行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其膀胱残余尿量, 尿失禁平均每日发生率及平均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两组患者3个指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见附表。

3 讨论

盆底主要由多层肌肉及筋膜组成。女性经过妊娠及分娩其盆底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孕期激素水平改变及增大子宫的重力作用, 改变了盆底结缔组织的胶原代谢, 同时机械牵拉造成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 导致盆底支持结构薄弱, 从而增加了盆底器官疾病的发生风险[1,2], 同时分娩时产道扩张, 胎儿头围偏大等因素, 盆底肌纤维因牵拉, 不可避免的造成不同程度损伤, 同时可能膀胱尿道后角发生改变, 及部分尿道横纹肌失去神经作用, 造成盆底肌支持组织削弱[3]。产后肌肉强度下降, 造成不同程度的产后尿失禁[4]。因而我们对产后病人进行肌肉训练得到良好效果。产妇通过盆底肌肉锻炼, 可以改善盆底肌的血液循环及促使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 促进盆底肌张力恢复和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唤醒部分因受压而功能暂停的神经细胞。增加盆底肌的紧张度和收缩力, 从而增强其控尿能力及阴道紧缩度, 降低尿失禁发生率, 提高患者性生活质量。此作用的研究结果与WILSON等的研究结果相同, 但仍有部分患者对仅通过盆底肌肉锻炼所取得结果不慎满意。从我们的试验结果发现试验组尿失禁治疗效果较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电刺激是指通过放置于阴道内电极不同频率的电流刺激, 强化盆底肌群, 刺激盆底肌支配神经, 提高盆底肌的自主收缩能力, 及阴道收缩力。从而提高盆底肌的控尿能力。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另外, 电刺激在强化盆底肌的同时可预防其萎缩, 使其伴随的神经恢复功能[5], 相互作用, 也提高盆底肌控尿能力。生物反馈是一种行为训练技术, 可将不易被觉察的肌肉生理转换成视觉或听觉信号反馈给患者, 使其感觉到肌肉运动, 并形成条件反射, 更好的对损伤的盆底肌进行修复, 提高患者盆底肌力、防止及治疗盆腔器管脱垂。通过生物功能波唤醒盆底肌的神经细胞, 提升其局部敏感度, 从而增强产道和盆底肌群弹性[6]。本研究结果提示, 产后产妇自行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同时, 隔天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 能更有效的增加盆底肌肉肌力和弹性, 有效地提高了提高了盆底肌的紧张度和收缩力, 达到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目的。另有报道生物反馈电刺激还可以改善盆底肌的血液循环, 减轻会阴伤口疼痛, 加强会阴伤口愈合力, 促进盆底肌张力的恢复, 预防和治疗产后腰骶痛等疾病。

参考文献

[1]Abrams P, Cardozo L, Fall M, et a1.The 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of lower urinary tract function;report from the StandardisationSub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J].NeurourolUrodyn, 2002, 21 (9) :167-170.

[2]高原, 李雯华.产后盆底康复的个体化治疗100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 17 (8) :936-939.

[3]王晓光, 裴兆辉.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7, 23 (7) :575-576.

[4]侯穗兴.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7) :28-29.

[5]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151-153.

【产后早期尿失禁】推荐阅读:

产后早期泌乳06-05

产后患者05-21

产后检查07-25

产后管理07-28

产后常规07-31

产后乳汁08-16

产后母猪08-19

产前产后09-04

产后康复护理05-28

产后阴道分娩06-22

上一篇:大跨连续刚构桥下一篇:小说《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