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研究

2024-06-09

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研究(共4篇)

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研究 篇1

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研究

周志文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中国社会目前的老年养老已呈现出性别差异特征,农村老年女性晚年生活艰难,她们既是家庭经济劳动和情感的支持者,同时也是需在晚年生活中得到家庭成员和社会在经济、物质、情感方面支持的受照顾者。本文对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在个人、家庭、社会等三个方面的养老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虽然国家和社会在农村养老问题上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是家庭养老依然占据老人养老的主要地位,只有国家和社会继续加大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坚持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国家、社会、家庭、个人间的能动性,才能提高和改善朔州农村老年女性的养老生活质量。

关键词: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个人养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

一、问题的提出

老龄化不仅是国际社会关心的社会问题,而且也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一项难题。根据联合国人口议题《世界人口趋势》的预测,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截止2050年,60岁或以上的人口预计将从2009年的7.43亿增加至20亿。根据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现在已成为一个人口老龄化国家。

然而,在我国城乡间老龄化程度是不一的,据相关专家研究,农村老年人口规模是城市的1.69倍,城市老年人口比重为7.97%,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8.3%,也就是说67414万乡村人口中就有12336万老年人。这一群体中,女性老年人因自身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在个人养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进入老年,男女两性存在差异,男性寿命相对短,但是身体健康的可能性要相对长,而对于农村女性高龄老人健康预期寿命最低。在农村中,老年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弱多病者的比例增加速度相对大于男性,年龄越大生活自理能力越差。在地域分布上,中西部地区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比例远高于东部地区。男女两性晚年心理健康方面,男性老人较女性老人心理状态要好,这也直接影响着老人生活满意度。农村老年女性处于农村人和女性的双重角色,老年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身体健康和经济来源上都处于劣势,需要社会各界提供更多关注,亟需出台有效的政策以支持帮助。因此从性别视角分析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有助于更全面地掌握农村老年女性晚年生存处境。

此次研究将朔州市农村作为研究现场,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在了解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现状的基础之上,多层次了解影响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晚年养老的因素,并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相应建议。

本文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运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所收集到的与农民养老相关的各类文章;二是本人在2011年7-8月以来对朔州市马官屯村和响水营村所做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

二、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

此次调查对60位农村老年女性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处于“60-69岁”这一年龄段的被调查者所占比重最大,共有43位老人,占总体被调查者的71.6%。“70-74岁”、“75-79岁”和“80岁以上”等其他三个年龄段的老人人数分别为6人、6人、5人,分别占被调查者的10%,10%和8.3%。

(一)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个人养老状况

调查显示,在调查的六十位老人中没有发现离婚、未婚的情况,在个人养老状况方面,对老人是否进入老年的问题上,多数女性老人表示认可目前正在扮演的老年人角色,日常生活中基本具备吃饭、洗衣、如厕等自理能力,健康普遍良好,时有小病,村中老人主要患有牙疾、关节炎、糖尿病等病症。个人养老状况的好坏既受老人个人身体健康的因素的影响,也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农村老年女性和男性在健康上存在着差异,女性老人一般比同龄男性老人身体健康,寿命也较伴侣要长,所以女性老人除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之外还得在日常生活中操持家务,照看伴侣;身体健康出现问题时考虑到经济承受能力,一般不会去医院就医,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基本的卫生保健习惯也没有养成或保持下来。在财产处置问题上,在思想观念里老人一般都会将财产留给儿子,但是也会给女儿除现金之外的一些物品,老人在与儿女的交往中也会用财物维系双方之间的情感关系。

(二)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家庭养老状况

对老人生育状况和意愿的调查显示,受传统思想中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农村女性老人普遍有生育男孩的意愿,在生男孩愿望满足的条件下老人希望能生育女儿,认为男女孩都一样重要,日常生活来源主要依靠老伴或儿女;在居住方面,除因高龄、身体或经济状况出现问题时,老人一般情况下是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调查中显示,儿女主要是在物质方面照料老人,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负担自己家庭的家务,偶尔也会帮儿女料理家务、照看孩子,由于经济社会条件的改善,女儿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女性老人能从女儿身上得到更多的情感慰藉,同时儿子也欢迎女儿照顾老人,但是儿女之间也会因老人财产出现隔膜。

农村女性老人的文体娱乐活动比较单一,在家庭中多数老人以收看电视节目消遣时间,由于老人听力和视力有所下降,所以对节目内容不会有所要求。在村中,小型便利店和可遮阳的巷口是老人午后进行娱乐活动的聚集场所,老人依年龄高低以及关系的亲疏远近形成不同的交际圈。

(三)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社会养老状况

国家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在本次调查的农村中发挥的作用不一,其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于在2011年才在当地开展,所以参保人数不多,且有些老人在六十五岁以后方可领取养老金,概括来说,影响老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多重因素有:1.新农保“捆绑”照顾政策因素:村中符合规定的人员参保,老人可享受新农保政策的照顾,但“捆绑”政策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在于老人儿女不参保或儿女不在农村居住的情

况下,老人领取不到养老金;2.由国家征地带来的补偿:失地农民每亩可从国家获得上万元的征地补偿,国家并为老人办理新农保,个人账户资金由国家支付;3.对政策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预期:因担心该政策的可靠性,农民持观望态度,不会立即参保。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政策因施行早,每年缴付费用低,账户资金可积累,办理便利等优点,在农村中的参保人数众多,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不过农民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不满意。

土地补助方面,国家对农村的耕地和林地在核实的基础上对农民进行补助,总的来说老人从政策中得到好处,高龄老人还会从国家或集体获得烤火费等补助。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在农村中只有年满七十五周岁的老人每人每天得到来自国家的一元补助。老人是比较满意此项政策,不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差异导致部分老人将户籍改为市民,据此办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有些老人有意见。

三、理论思考和建议

总之,从问卷和访谈的调查的情况老看,农村老年女性在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上的养老状况较好,农村女性老人在家庭中的养老状况基本没有变化,而社会保障老人晚年生活上取得明显的进步,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于城乡之间、男女之间的老人养老生活状况的差别有待于弥补,考虑到现今农村和女性的现实状况,有必要在提高农村女性老人晚年生活方面做出努力。

(一)国家积极保持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从长远来看,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特别是改善农村女性老人晚年生活境遇的根本方法在于保持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使得国家能在诸如社会养老保障的民生工程上加大投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但并不是说经济决定社会养老保障最终成败,而是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社会进步,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对社会养老的认可,社会保障等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公正、公平;同时经济的增长伴随而来的城市化不断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有力地吸引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增加了农村家庭收入,提高了农村家庭自我养老和家庭养老方面的经济自主能力。

(二)因地制宜,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网络

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的模式仍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其他养老方式为辅,在改善农村女性老人的生活条件方面,家庭成员,特别是儿女发挥主要的作用,对此,国家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和措施,国家和各地区要科学的构建农村社会保障网络。

国家要不断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地区,在财政增加的情况下不断扩大东中西三地区的养老补贴;各地区依据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适时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者的低保待遇,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同时降低农村老人享受低保的年龄;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增加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服务机构并加强监督与管理,合理布局,医药收费合理定价,扩大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鼓励医疗服务机构组建卫生服务流动站深入偏远农村,定期免费为老人特别是弱势老人寻医问诊,并随时收集和掌握农村老人健康动态,便于今后就医的准确、及时,多管齐下解决老人就医方面的问题。

(三)继续发挥家庭养老的主要作用

家庭为女性老人提供经济和精神慰藉,所以家庭在农村老人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它也是现阶段国家尚未完善社会保障情况下老人晚年养老的基础,要强化家庭成员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在社会中弘扬尊老爱幼的道德规范,考虑到今后国家独身子女生育政策继续实行,为了使家庭特别是女儿发挥养老的作用,要改变农村中单纯养儿防老的观念,培育女儿养老的新文化;要看到农村劳动力外迁对农村老年女性养老产生的负面影响,鼓励老人共同外迁定居,为老人提供好的养老生活环境。

(四)丰富女性老人文化娱乐生活

国家、社会和家庭多途径、多形式的丰富农村女性老人的文化娱乐生活,国家在农村建立适合老人的文体娱乐设施,诸如棋牌室、身体锻炼器械等;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组建戏曲、电影服务小队等;开展敬老爱老服务日,宣传鼓励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深入农村,在情感上与老人展开交流,排解老人的寂寞。家人除在日常生活中照顾老人之外,还要在业余时间与老人展开情感交流,给予老人精神慰藉;发挥老人自身主观能动作用,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研究 篇2

一、女性养老问题的提出

性别与福利议题一直是女性主义理论和妇女运动所关注的核心主题 (刘春燕、罗观翠, 2010) 。妇女的社会福利发展状况包括医疗、卫生、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 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社会公平公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段塔丽 (2014) [][2]认为, 中国的社会保险, 是以“单位”为依托建立起来的, 这造成许多职业女性步入老年后, 能领取退休金和拥有医疗保险的人数少于男性。社会性别导致的家庭性别分工以及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弱势地位, 使女性在老年时易成为经济上的依赖者。对现有养老政策进行性别评估发现, 当前养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都存在“性别盲点”。性别公平是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完善社会养老的性别结构,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养老政策也应该体现性别平等, 满足老年女性的差异化养老需求。

(一) 人口老龄化中的性别结构

2013年全国总人口数136072万人, 60岁及以上老年人总数20243万人, 占总人口14.9%,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然凸显。上海、北京、天津等地人口老龄化程度远超全国平均值, 平均每五个人中有一个是老年人, 与此同时, 苏州市目前每四个苏州人中, 就有一位老年人。2014年江苏省发布的《老年人口信息白皮书》中写到, 江苏省老年人总数居全国各省第三, 老龄化比例位于全国各省之首, 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更加严峻。全省老龄化比重前三位的市分别是南通、无锡和苏州。苏州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国位居前列, 所体现和反映的问题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因此, 本文以苏州市为例, 探析社会养老事业中的性别问题。

截至2013年12月底, 苏州市户籍人口达653.84万人, 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0.95万人, 占户籍总人口的23.09%;老年人口增加6.6万多人, 增幅46‰, 老年人口保持“井喷式”增长势头, 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80万人 (穆光宗, 2012) 。从苏州市老年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来看, 呈现出女多男少、老年女性增幅超过男性、高龄老人多为女性等特点。

1. 女性老年人口总量多于男性。

苏州市老年人口迅速增加, 老年女性多于男性的现象尤为突出。从2010年到2013年, 苏州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性别比 (以女性为100) 为91.59, 大幅度下降, 下降的数量、速度之快远远超过前十年。苏州市老年人口性别比远远低于人口统计学上102-107的正常范围。2013年苏州市出生人口性别比是114.33。可见, 老年人口与出生人口性别比也有很大差距。

2. 女性老年人口增长幅度高于男性。

近年来, 老年人口增长幅度较大, 特别是老年女性人口的增长幅度。2010年, 苏州市60岁及以上女性人口增长与男性人口增长差距还并不是特别大。到2013年, 苏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 女性增长速度比男性增长速度快14.75个百分点。

3. 老年女性丧偶率远高于男性。

在65岁及以上的老年女性中, 49.5%处于丧偶状态, 比同龄男性高出29.1个百分点。苏州市因离异或独身的老年女性占49.7% (丧偶者比例为48.7%) , 这一比例远高于男性的21.8%。有近一半的老年女性处于丧偶状态, 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人性化的养老服务, 如心理状态调适、社会活动参与等。

4. 高龄、空巢、失能老人中女性占多数。

受生理等因素影响, 女性寿命相对更长。2013年, 苏州市百岁以上老人中, 女性占79.9%, 接近八成的比例。苏州市纯空巢老人中女性占58.75%, 接近六成的比例。完全失能老人中女性占55.14, 部分失能老人中女性占52.30%, 同样高于男性。这些老年女性是需要长期照顾护理和提供差异化服务的重要人群。

(二) 养老服务保障的性别结构

近年来,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逐步建立起来, 养老事业得到发展, 服务状况有效改善。但是, 受传统思想观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 养老服务保障显现出性别结构特征, 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 老年女性经济收入低于男性。

在主要生活来源方面, 70.4%的老年男性经济上能够自立, 而62%的女性依赖于配偶、其他家庭成员或政府、社团的资助和补助。这表明男女两性老年人在经济收入、主要生活来源方面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从年收入均值来看, 老年男性比女性收入高。经济收入依靠家庭供养的老年女性多于男性, 大部分老年女性对配偶收入的可支配权非常有限, 且有近一半的老年女性处于丧偶或离异状态, 没有配偶收入可以支配, 处境更加艰难, 更需要子女或政府供养。

2. 女性养老保障水平低于男性。

从苏州市当前参加医疗保险状况看, 医疗保险覆盖率较高。大部分老年女性参加的是保险水平较低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医疗水平较高的职工医疗保险则女性参保比例低于男性。近年来, 苏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准入条件和受益程度都存在性别利益被忽视的问题。女性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养老金水平低于男性, 养老保险依托单位建立, 根据收入计算, 女性退休年龄早于男性, 女性收入整体水平低于男性, 许多职业女性退休后养老金和医保个人账户金额均少于男性。

3. 老年女性养老压力更大。

苏州地区因成功地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 较早地形成了人口老龄化的态势, 但目前整个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家庭养老功能因家庭结构变动而受到影响 (仇志娟、杜昊, 2015)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传统家庭照料模式难以为继,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 中青年人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 大部分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很难满足父母的养老需求, 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削弱, 传统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格局面临严峻挑战 (史薇、李伟旭, 2014) 。独身状态的老年女性比同龄男性多近三成, 养老服务需求多, 压力较大。

二、社会养老事业的性别缺失

近年来, 国家高度关注妇女事业和妇女发展, 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 推动性别平等进程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养老服务就是其中之一。

(一) 意识层面性别认识缺失

长期以来, 为保障妇女合法权益, 我国出台法律法规政策, 保障妇女受教育权、生存权和发展权, 但部分法律法规政策并没有真正执行到位。如何让女性在养老方面平等享有社会公共政策, 平等享有社会公共服务是推进性别平等进程的重要内容, 也是新形势下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决策者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老年人口的性别差异。

(二) 政策制定层面性别意识缺失

2005年, 苏州市出台《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 指出到2010年, 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 覆盖全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即苏州模式) 。2011年, 苏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若干补充意见》, 加强养老机构设施建设, 拓展为老服务功能。2014年, 苏州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进一步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这些政策的出台为苏州市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不足的是, 这些政策缺乏性别视角, 没有针对女性养老的政策和条款。

(三) 养老服务供给层面性别视角缺失

女性养老服务没有专项资金投入, 养老服务类型和设施相对欠缺。据调查显示, 随着女性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 女性最需要的养老服务类型首先是医疗保健, 其次是生活照料 (钟波、楚尔鸣, 2015) 。养老服务需求存在地区差异、性别差异等。老年女性的身体和生活状况, 照料需求高于男性, 但是照料需求的满足情况低于男性。女性更倾向于社区养老服务, 但受经费、场地等因素制约, 社区很难提供完善有效的养老服务。老年女性需要关爱, 养老服务设置要建立在把握老年女性身体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 寻求适合老年女性身心健康发展的养老服务模式与类型。

三、完善社会养老事业的建议

发展养老事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协作, 以满足不同性别、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

(一) 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关注性别利益诉求

自2012年把男女平等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后, 各地推进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步伐加快。部分地区力争在法规政策顶层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充分体现性别平等。2012年12月, 江苏省开全国先河, 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政策法规性别平等咨询评估委员会, 建立了政策法规性别平等咨询评估机制。2014年, 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强政策法规性别平等评估工作的意见 (试行) 》。这充分表明, 性别平等理念正逐步成为政府制定政策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健全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过程中, 建议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建立体现两性公平的养老保障政策 (凌文豪, 2009) 。针对老年女性群体适度提高养老保障金、低保供养标准、医疗费报销比例, 使女性能够与男性一样平等获得社会养老公共服务。

(二)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增加女性养老服务专项资金

在如何提高妇女养老服务水平方面,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排在首位。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 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 引导、支持和发展妇女养老服务事业, 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按比例递增, 同时适当加大对妇女社会保障资金的支出力度。在相关机构中设立老年妇女专项基金, 对特困、无配偶、长期卧床的老年妇女给予生活补助、健康补贴或其他救助。尤其对困难老年妇女加大基本养老服务补贴、高龄妇女生活补贴以及购买社会组织养老服务补贴的力度。

(三) 依托养老服务机构, 拓展女性养老服务类型

对女性养老服务的差异化供给是衡量服务质量的核心指标, 体现在医疗保障、心理咨询、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方面, 可以增加对老年女性老服务的类型。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机构, 兴办或运营老年女性活动开展、精神慰藉、社区日间照料、供餐等规范化、人性化、专业化服务。不断完善社区的养老服务功能, 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 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特别注重提高养老服务的时效性、针对性和规范性, 为老年女性提供科学、人性的养老服务。

(四) 培育女性养老服务人员, 稳定家庭养老服务功能

在养老机构或组织中设立专职岗位, 吸引专业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护理人员等专业力量。将女性养老服务技能培训纳入就业技能培训体系, 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老年女性护理、营养、心理、常见疾病等相关专业护理人才, 逐步实行妇女养老服务人员持证上岗, 规范服务。壮大志愿者和义工队伍, 建立和吸引职业道德好、业务水平高、服务质量优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为老年女性服务, 注重发挥、巩固、稳定家庭的养老服务功能, 借鉴国外在养老服务和社会养老保障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通过政策制度化的系列设计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改善当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努力建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护理等联动机制, 进一步科学合理满足人民群众养老的社会化、差异性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春燕, 罗观翠.性别与福利--对福利政策社会性别分析的评述[J].妇女研究论丛, 2010 (4) .

[2]段塔丽.社会性别视角下内地与香港地区社会福利政策之比较[J].社会工作, 2014 (6) .

[3]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国家统计局2014.

[4]穆光宗.苏州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态势及其动因[J].苏州大学学报, 2012 (2) .

[5][6][7]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R].妇女研究论丛, 2011 (6) .

[8]钟波, 楚尔鸣.女性养老问题研究[J].求索, 2015 (7) .

[9]史薇, 李伟旭.城市失能老人照料资源分布及照料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 2014 (11) .

[10]钟波, 楚尔鸣.女性养老问题研究[J].求索, 2015 (7) .

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研究 篇3

关键词:农村机构养老;老年人;心理健康;对策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口日益增多。2015年2月,民政部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末,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比上年末增加了0.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10.1%。[1]于此同时,农村老年人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尤其是空巢老人的护理、家庭养老支持力的弱化等问题,使得农村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增强。机构养老主要是通过国家和亲人资助,以及老年人自己承担费用的方式,以社会机构为承载者,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目前,农村养老机构主要有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敬老院等。其目的是想帮助农村中的老人提高生活质量,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安度晚年生活。

一、农村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虽然,农村养老机构的数量在不断增多,但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照顾主要是满足老人日常的基本生活,对于老年人精神层面的关注较少,当老年人心理上出现问题很少有服务人员及时地给予援助。许多学者通过对农村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无论是在何种性质的养老机构的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综合目前对于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状况的研究,大致可以把老年人表现的心理健康情况分成几大类:

(一)空虚寂寞。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老年人会把生活的关注点放在他们的子女和孙子辈上。当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后,他们与子女见面和接触的时间发生了变化,在缺乏与儿孙之间的这种天伦之乐和绕膝之欢的情况下,希望子女能经常来探望自己,而子女们又因各种原因不能经常来陪伴。所以,独自一人生活在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难免会产生心理上的空虚感。尤其是老年人在刚入住的时候会有一段时间不能适应养老机构的生活,内心会有落寞感,更多地人会表现出沉默,不愿与他人沟通交流。

(二)焦虑抑郁。在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入住的条件与家里相比空间缩小,房间里的设施相对单调,缺乏人性化的设计。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得老人产生心理落差,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焦虑抑郁。然而,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下,老人在生理上也会表现出各种症状,如血压升高、食欲减退、失眠早醒等。有的老年人会认为自己被儿女抛弃,认为自己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只会给家人带来烦恼,行为越来越孤僻,患上抑郁症,最终产生自杀的念头。

(三)敏感自卑。在老人的原生态家庭中,大部分老人是自己独居或者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但是入住养老机构后,由于有些养老机构空间限制,往往是2-3个老人要共用一个房间,生活方式由个人独自生活变成与众多老年人在一起的集体生活。再加之,看护人员为了方便照顾老人,经常进出老人的房间,帮助其打卫生和生活上的照料,这些在养老机构出现的问题导致老人们在生活上会觉得个人空间被剥夺。因为私人空间的减少,使得老人们会格外的敏感,甚至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二、农村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随着农村中空巢老人和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数量的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养老机构的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问题也显现出来,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的因素来探讨:养老机构的不健全、家庭成员忽视和老年人的传统观念。

(一)养老机构的不健全。农村养老机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公办的养老院,主要为农村的困难户、低保户和五保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收取的费用相对较高;另一种是民办的养老院,面向的受众比较宽泛,收取的费用价格不等。[2]无论是公办的养老院还是民办的养老院,他们为老人提供的服务大多是满足老人基本的生活需求、日常护理和健康保健,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心较少。另外,在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虽然有丰富的护理经验,甚至有些养老机构会配备医护人员,但是这些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对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他们把老人的生活照料的很好,却忽略了老人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二)家庭成员的忽视。在农村中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大多是那些子女外出务工,将老年人独自留在农村的“空巢老人”,或者在生活上无法自理的那些老人。许多子女认为把自己的父母送到养老机构,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和专业的医护工作者对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进行照顾,他们就可以将精力多用在工作上,较少过问老人的生活。研究发现,子女的探视频率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立新等人的研究指出,当老年人在有中度及以上心理压力的情况下, 家人较多的探视频率和支持,能显著缓解老年人的焦虑情绪,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3]

(三)老年人的传统观念。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但在农村中对于机构养老的问题仍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中国传统观念的“孝文化”思想在老年人身上仍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他们认为“子女赡养老人是尽孝的一种表现”,一旦住到养老机构,则被亲朋邻居认为是子女的不孝。农村的老年人仍然将传统的家庭养老放在首位,他们在只有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选择入住养老机构。[4]所以很多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在入住前就有抵抗情绪,再加上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最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

三、 加强农村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对策

心理健康是评价个人生活的综合指标,它涉及到自我认知和情绪状态以及精神卫生等方面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可以使老年人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获得更多的喜悦感和满足感,预约的心情有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为了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能够身心健康地生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增强养老机构的服务意识。加强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尽可能地为老人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例如,房间的布置让老人更有家的温馨感,为老人提供健身器材和可供娱乐的配套设施。护理人员要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对老年人心理问题疏导的能力。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注意保护老人的隐私,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尽量为老人创造个人独立的空间,例如,在多人居住的房间设置床帘等。

(二)多给予老人亲情的关怀。在精神给予老人亲情的慰问。对于那些工作或居住地离老年人入住的养老机构不远的亲属来说,养老机构要做好老人亲属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经常来探望老人;对于那些在外地务工的子女来说,因为客观条件的不允许,养老机构的人员要充当起老人亲属的角色,对待老人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般,不仅对日常生活给予照料,更多的是要对老人倾注自己的情感,真心实意地对到老人,满足老人对亲情的渴望。

(三)转变老人的养老意识。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要时常对抱有传统养老观的老人做思想工作,让他们转变观念,安心地在养老机构安度晚年。引导老年人多与其人交流,多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让自己的生活尽可能丰富多彩起来。同时,还要鼓励老人要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学会减压的方法,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基金项目:河南中医药大学博士基金项目“前瞻记忆老化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BSJJ2010-40);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项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河南省农村机构养老问题研究(实证分析)”(2015B337)

参考文献:

[1]民政部.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R].2014.

[2]付亮.河北省农村机构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硕士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研究 篇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有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正在步入“老年型”国家。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也给安老养老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我市也不例外,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的基本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意识低,与经济较快发展的态势相比,社会老龄保障事业显得明显滞后。面对日益凸显的老年人问题,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我市老年人口数量及分布状况

我市60岁以上老人共63万多人,其中,城镇28万多人,农村34万多人。老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4.11%。根据有关方面测算,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人才占到总人口的11.2%,我市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各地的分布情况来看,和县60岁以上老人共9.68万人,占该县总人口的14.87%;无为县19万人,占14.25%;含山县4.4万人、居巢区9.27万人,均占总人口的10%左右。另外,庐江县70岁以上老人有7.37万人,含山90岁以上的老人有314人、百岁老人7人,无为县百岁老人有8人,和县90岁以上有629人、百岁老人5人。从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状况来看,我市人口已明显进入老龄化行列。

二、不容乐观的安老养老状况

1、老年人的劣势

现代的老年人,既没有传统社会里凭辈份“倚老卖老”的优势,也没有发达社会中的社会福利优势。相比之下,却存在着年龄、体力、精力等方面的劣势。不少老年人当下的生活处境是比较窘迫的。第一,多数老人的收入在中下等水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恐怕是最苦的,他们根本就没有“退休”一说,很多人一直要劳作到最后一息。在城市,“啃老”现象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少老人要间接地承担其失业子女甚至是第三代的生活费用。第二,老人就医状况令人担忧。老年人体弱多病,需要经常看病吃药。他们的收入本来就不高,加上近年来医药价格飙升,更使老年人在看病、医药方面陷入窘境。第三,老人出现瞻养危机。一方面,家庭养老的观念、意识在淡化,家庭赡养的功能在弱化,过去是“父母在、不远游”,现在是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如居巢区某村庄,有7个70岁以上的老人,自己已是风烛残年,为外出务工的子女守摊子、看房子、带孙子。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又十分薄弱。多年来,我国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严重欠账,特别是为数众多的农村老年人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

2、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严重不足

老年人退休时间早,中青时年实行低工资制,并没有享受到多少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没有真正享受到新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成果。对高龄老人,我市已开展了某些老年福利工作,例如城市高龄老人公共场所优惠待遇、五保老人的照料与服务等,使得他们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但总体上看,广大老年人的基本经济保障仍然十分薄弱。目前,城镇一块的老人,因为

有了城镇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总算是有了“最后一道防线”;而在农村地区,老年农民除了家庭赡养以外,基本没有其他养老收入,养老风险很大。《老年****益保障法》虽然出台了,但是由于宣传贯彻的力度不够,赡养纠纷案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据调查,自2005年以来,无为县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涉及赡养纠纷案及老年人合法权益被侵害的犯罪案件共有37件,其中2005年8件,2006年11件,2007年1-9月18件,虽然此类案件所占比例不高,但呈逐年上升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3、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首先,养老社会服务化的载体不足。全市城乡仍有相当数量的五保老人没有实行集中供养,散居的五保老人有3万多人,空巢老人数量更多,他们的生活起居、生灾害病等,往往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护理。目前,全市四县一区共建有敬老院107所,平均每个乡镇超过一所,但其规模偏小,收养能力较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据民政部门2006年万人社区问卷调查,老年人对托老所、老年公寓的需求量为12%。按此测算,巢湖市老人共需床位约7万张,而目前只有5000多张,缺口巨大。

其次,各种养老机构收费偏高。调查发现,社会化的养老院,平均收费在每人每月800元左右,高级一些的老年公寓等则需要1300元以上。倘若两位老人没有子女,每月仅靠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过活,怎么可能负担得起这笔费用呢?但这些社会化养老机构也感到苦恼,他们的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且数量不足,不收取较高的费用就无法运转下去。

再次,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在各种养老院、敬老院工作的服务人员,多数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能缺乏,服务质量跟不上。特别是有少数服务人员,内心里看不上这份职业,只是苦于别无出路,才勉为其难地曲就于此,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敬业爱岗,更谈不上以一片爱心善待老人了。

三、积极解决城乡安老养老问题

第一,要把安老养老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加强老龄工作”。各级应把此项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长效机制,不能以“济贫”的思路来考虑问题,更不能以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为理由,亏待了老年人。建议:将“老年社会化服务项目”纳入市、县两级招商引资范围,变过去“以市长主导”为“以市场主导”,转变思想观念,对现有的社会化服务的老年公寓给予充分的鼓励、引导和扶持,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尽快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发挥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力量,充分利用社区中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定补幅度,拓宽定补范围。不断完善困难弱势老人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城乡老人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老年人的医疗负担。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

第二,逐步建立有我市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我市目前正处在由家庭养老保障向社会养老保障过渡的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从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老年人现状及家庭承受能力来看,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之路,是解决我市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这里所说的“居家养老”是: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推进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建立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

网络为外围,以社会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市情的家庭保障安全网、社区养老服务安全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

第三,突出解决农村安老养老问题。过去,我市农村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赡养和土地收入。随着形势的变化,这两种养老保障方式不论是在保障能力上,还是在保障的可靠性上,都显得很不稳定了。必须从我市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寻求新的养老办法。根据全国一些地方以及有关部门多年来的实践探索,有条件的地区已经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采取储蓄积累的方式,为农民建立个人账户,个人交费为主,集体交费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将个人和集体缴纳的保险费记入个人名下,为个人所有,到老龄后根据个人账户的积累额计发养老金。这种养老保险方式还必须同家庭赡养、土地保障结合起来,才能为农民养老建立一道比较可靠的养老民屏障,才是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现实选择。

第四,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要围绕“五个老有”工作目标,既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需求,也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想法设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消除老年人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感觉,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上一篇: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的通知下一篇:抚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