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服务行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2024-08-24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服务行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通用8篇)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服务行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1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服务行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班级学号:09051220专业:英语师范

第一部分:开化县服务行业的基本情况

一、开化县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十.五”期间,开化县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一定的成就,为“十一五”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经济增长贡献提高。2005年全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74亿元,比上年增加14.1%,在地区生产总值的占比为36.7%,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渐加大。二是服务行业投资比重加大。在三次产业投资中,服务业投资比重逐年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了两大农贸市场、利群超市、百大有加利、家电、服装等大型超市和连锁商店,服务业新型经营生态开始涌现。三是各类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全县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不断增加;旅游业发展迅速,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各一个;交通业邮电业发展很快速;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也平稳增长,保险事业竞争格局形成。当前开化县服务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服务业滞后较为突出,现代物流业刚刚起步,专业市场不完善,没有形成工贸联动的发展格局;传统服务业如旅游业等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经济规模较小;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投资不足,发展相对滞后,不能充分满足当地生产和人民生活需求。二是对发展服务业重视不够,没有看到发展服务业和工业互动的重要性。三是规划、政策滞后,发展思路不够明确,不能形成发展合力,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四是企业、人才缺乏。五是对外开放滞后,招商引资力度不大。

二、加快开化县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与要求优先发展为制造业服务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为城乡居民生活服务的生活性服务业,加大投入,鼓励创新,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建立“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形式二、三产业共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力争到2010年底,全县第三产业增加率平均增长15%以上,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五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超过40%,第三产业地方税收占全县税收入比重达50%以上,三产从业人员社会从业人数接近30%,努力培育三省边际物流中心,生态旅游集散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特色产品展示贸易中心。而要做到这些,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一是结合专业市场建设,发展现代物流设施和服务。二是加快交通建设,构建便捷的现代物流运输网络。三是加强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逐步形成以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为主体的物流信息平台。形成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健全基础设施网络,努力促成企业间的信息系统对接,实现网络化的物流业务往来。四是做大做强特色旅游品牌,生态旅游。

开化服务业的发展前景从服务业的发展形势看,全社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各方面条件和氛围已具备。服务业是经济增长和效率提高的助推器,经济竞争提升的牵引力。加快发展开化的服务业已成为开化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服务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第二部分:该行业重点企事业单位名称(单位名称要全称且数量不少于5家)

单位名称 单位地址 邮编 人事主管 手机(必填)办公电话

开化县卫生局 钟山路15A 324300 金方明*** 0570-6014235

开化县旅游局 城关镇解放路65号 324300 汪圣瓅 / 0570-6017978

开化县南湖岛景区 城关镇城南 324300 胡炳盛 *** 0570-6012666

开化县南湖山庄 城关镇江滨路47号 324300 叶渭民 *** 0570-6015488 开化创信房地产评估公司 钟山路23号 324300 留红艳 661523 0570-6014235 开化县中医卫生服务中心 解放街46号 324300 / *** 0570-6019820 顺顺阁 解放街塘坑弄

324300 詹立伟 *** /

第三部分:开化服务行业专业需求情况

酒店是旅游者的活动基地,是创造经济收入的重要行业,也是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行业,是旅游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开化县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具有“生态立县”的说法,加快开化县服务业发展中有一重要目标就是做大做强特色旅游品牌,生态旅游。所以它对旅游管理专业需求比较大。旅游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旅游管理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毕业后主要从事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交通运输公司、餐饮企业、各类星级宾馆、酒店、康乐服务、餐饮等部门从事运营管理、前厅接待、外联、领班、公关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与政府或非政府的民间公共服务机构相关的工作人员,根据公共事业的特点和市场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定位于:

1、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

2、公共企业管理人员(自来水、铁路等政府垄断企业)

3、社会服务性组织的管理人员(公共事业管理局)

4、从事有关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人员

5、知识工人

6、其它管理人员。开化县服务行业包括教育、卫生、文化、交通等多个领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正符合服务行业的需求。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服务行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2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 通过农机购置补贴的强力拉动, 钦州市农机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广大农民群众购机热情不断高涨, 农机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特别是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 农机推广人员工资全部划入了财政拨款, 解决了困扰农机推广人员多年来的后顾之忧;农机推广队伍稳定, 工作开展正常。目前, 全市有市、县两级农机推广机构5个, 人员26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人。学历结构为:本科学历6人, 大专学历9人, 中专学历8人, 高中以下学历3人。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5人, 35~45岁8人, 45~55岁6人。专业技术职称情况:高级职称0人, 中级职称12人, 初级职称10人。

二、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农业机械的支撑, 钦州市原有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基层农机推广体系人才匮乏、机构不健全、职能不完善、管理水平低等, 在农机推广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一) 方法落后。基层农机推广站对农机推广机构的职责不了解, 推广意识和方向有误区, 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方法目前有三种:其一, 农机推广工作完全听从于上级部门的安排, 围绕主管局的中心工作转, 每年农忙时节按照主管部门安排, 在所属辖区内组织开展3~5场次的农机现场会, 举办2~5次培训会;其二, 参与农机市场打假, 受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工作;其三, 组织实施上级下达的项目工作, 宣传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但全市没有一个农机推广机构设有专门的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宣传专栏, 群众很少知道这是一个专门推广新机具、新技术的农机推广机构。

(二) 人才断层。钦州市、县两级农机推广机构现有在职在编人员26人, 其中科技人员20人, 最高职称为中级。从年龄结构上看, 年轻人员所占比重低, 年龄结构明显老化, 要担负全市57个乡镇的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任务相当繁重。原有的高级职称人员退休后一直没有新的高级技术推广人才补充, 出现人才断层。近10年来, 加入农机推广队伍的新兵无一人为农机专业人员, 这种情况与当前农机科技的迅猛发展、与农机推广工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极不相称, 造成许多专业性、技术性强的新机具、新技术难以实施推广, 严重制约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效果。

(三) 基础薄弱。目前, 全市农机推广队伍中, 本科学历仅占25%, 专科以上学历只占67%。平时大部分人员忙于应付日常事务, 很少有时间学习农机新知识, 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无农机知识、无技术特长、无操作技能的“三无”人员居多, 在实际工作中技能欠缺, 工作被动。每年召开的农机作业现场会、农机演示培训会, 唱主角、讲技术、教操作的都是生产企业或者经销人员, 而农机推广人员只是充当观摩者。在农机购置补贴宣传推广工作中, 群众向农机推广人员咨询、了解相关农业机械的性能和技术参数时, 很多推广人员都是一问三不知, 因为他们的技术和知识没有得到有效更新, 已经不适应当前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要求。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基础薄弱, 无论是机构、人员还是技术力量等都不能满足当前农机化技术推广发展的要求。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 提高认识。农机树形象, 关键在推广。农机部门要把推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作为农机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的重点来抓。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必须明确自身肩负着引领一方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发展的重任, 明确自身在政府编制“三定”方案中的职责, 结合地方实际、工作重点, 制订适用、明确的农机化推广工作计划。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贯彻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文件精神, 加强对农机推广工作的领导、重视和支持, 要做到主要领导挂帅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加强乡镇农机推广阵地建设, 保持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稳定, 合理解决他们的报酬, 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二) 稳定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农机推广机构被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因此, 我们要结合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为基层农机推广机构解决困难, 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 以稳定基层推广队伍。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贯彻实施的契机, 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 选拔有真才实学、专业对口、爱岗敬业的年轻人员加入到农机推广队伍, 改变当前农机推广队伍中人员青黄不接的情况。要补充原来的空编指标, 增编工作急需的岗位, 力争在短期内改变专业队伍不专业、“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同时, 基层农机推广机构还要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示范基地和推广服务的手段, 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

(三) 强化培训。搞好农机推广工作, 人才是关键。要强化对基层农机推广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 解决好能做事的问题, 推进基层农机推广工作走上正常的轨道。做好人员培训工作, 要做到“三动”:

1.部门联动。要通过与大专院校、农机科研机构、农机生产厂家联合, 定期开展农机推广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 让他们了解农机科技发展动向, 掌握农机化新技术。同时, 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建立起科研试验基地, 建立产、学、研、推结合的农机推广有效机制。

2.系统互动。基层农机推广单位要加强沟通, 通过座谈、现场操作演示、专家授课等形式, 形成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服务行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3

人力资源服务业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围绕人才流动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现代服务业。广州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性作用,大力培育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既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促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

截至2015年7月31日,广州市共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910家。2014年,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营业总收入达300亿元(其中代收代付91亿元),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没有营业收入;广州市人力资源从业人员9802人,其中:大专及以下5492人,本科3959人,研究生及以上351人,取得职业资格人数2500人。

一、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基本情况

(一)中国南方人才市场

中国南方人才市场成立于1995年9月13日,中国南方人才市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是副局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下设10个部门,并投资创办有10余个二级法人企业,主营业务主要包括人才交流配置(招聘会、网站、报纸、移动客户端等)、人才引进与人事代理、人力资源外包与人才派遣、管理测评(考试)、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教育培训、国际人才交流业务等七大业务板块。该市场按照事企分离原则,人才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经营服务实行内部分类管理。人才公共服务内容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流动人才党员管理服务等。市场化经营服务包括:人事代理、人才派遣、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现场招聘会、人才网站(猎头)、人才评价(考试)、管理咨询、薪酬调查、人才教育培训、国际人才交流等。实行政府购买制度的服务内容有: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人才信息数据服务(含网络技术服务)、管理咨询、薪酬调查等。

(二)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

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又称广州市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成立于2002年2月,是广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直属的市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该中心已初步形成以职业介绍服务为龙头,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异地务工人员就业管理和跨地区劳务交流协作、特困失业人员及随军家属就业服务、农民工综合服务、劳动保障政策咨询热线服务、劳动保障事务代理、职业技能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就业服务窗口。目前,该中心由职业介绍服务部、流动人员就业管理部、农民工工作服务部、职业中介管理部、特困失业人员(随军家属)就业服务办公室、热线服务部、劳动事务代理部、培训部、信息管理部、综合部等10个部门组成。

二、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特点

目前,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形式与我国其他地区大致相同,具体包括网络招聘、猎头服务、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培训、人力资源派遣(租赁)等形式。分析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

目前,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机构性质主要包括政府所属公益性机构、民营企业、外资及中外合资企业等构成。广州市属人力资源机构中,民营人力资源服務机构占比近80%,已经成为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主体。同时,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服务对象包括了政府、机构、企业和个人,各种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广州市的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已经逐渐成为人力资源服务的主要对象。

(二)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较大、门类齐全

近年来,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较快,行业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13年底,广州地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1005家,首次突破一千家。行业营业总收入已超过142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1万人,年度服务人才总数约900万人,服务单位超过55万家。人力资源服务范围涵盖了现场招聘、人才租赁、职业介绍、人事代理、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才网站、人才培训、人才测评、高级人才寻访、薪酬调查、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十几项业务.

(三)新兴和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业态迅猛发展

目前,广州市新兴和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业务发展相对迅猛,逐步成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中的主要业务,特别是人才派遣、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才测评、网络招聘等业务增长幅度普遍较大,不仅迅速成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新的增长点,甚至成为某些服务机构的主要利润来源。相对而言,人事代理、人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等传统人力资源服务项目的发展则较为平稳。

(四)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增长迅猛

近年来,广州市涌现出一批知名的人力资源服务品牌企业,对行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在业内较有影响的品牌有南方人才、前程无忧、韦博俊杰、南方智尊、中国人才热线、万宝盛华、光辉国际、海德思哲等。以南方人才市场为例,自1995年成立起就肩负起区域人才交流、人事人才服务的重任,立足珠江三角洲,辐射全国,一直是华南地区发展规模最大、行业领域最权威、服务业务种类最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其市场份额迅速增长,服务水平和能力规模在全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五)人力资源服务业日益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量外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进入广州市,加快了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国际化的步伐。目前,一大批跨国大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通过并购、投资、入股等方式进入到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外国人力资源产品不断本土化。特别是德科、任仕达、万宝盛华等国际人力资源服务巨头进驻广州后,推动了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国际化竞争,加快了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国际化步伐。

三、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问题分析

nlc202309090907

(一)人力资源服务业尚未整合,尚未形成统一规范市场

与建立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的目标要求相比,目前,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源市场中存在城乡分割、人力资源市场中存在身份分割、人力资源市场中存在地区分割、人力资源市场中存在制度分割等。

(二)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总体而言,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比较竞争优势缺乏。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的内容、层次相对低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低,大部分服务机构尚不具备研发创新能力。特别是本土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基本上没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和人员,也极少有专项的研发投人,专业化程度与创新能力都有待加强。

(三)人力资源服务同质化严重,业务结构不尽合理

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总体上仍处于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不僅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发展不平衡,而且整体产业链的价值不高,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和保障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强化提高。由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所提供的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业务结构不合理,导致市场竞争力普遍不强,特别是管理咨询、教育培训、人才职业规划咨询、职能外包等中高端人力资源服务相对不足,难以满足现有市场需求。

(四)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足

目前,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专业化水平不高是制约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又一重大因素。一方面,人才的引进与需求之间尚存在较大的矛盾;另一方面,人不能尽其才,在人才的培育、选拔和使用等多个方面仍缺乏长效机制。由于思想观念上认识不到位,以及政策措施执行上尚存在一些偏差,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很难培育并建立优秀的人力资源服务运营和管理团队。

四、对策建议

(一)大力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法制化水平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统一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制度,北京、深圳等地的人力资源市场立法已经进入人大立法程序,江苏、浙江也相继出台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政策。从广州市目前情况看,《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条例》连续几年列入人大立法预备项目,立法进度较为缓慢,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政策迟迟未出台。因此,建议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立法工作力度,争取早日将人力资源市场条例列入人大立法正式项目,为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指导和依据。

(二)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

目前,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虽然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创造型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但相比国内外其他城市,广州市多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尚普遍偏低、产品创新能力仍然缺乏竞争力、同质化现象也较为严重,难以满足消费市场对于人力资源服务业迅速增长的需求。为此,建议强化人力资源服务业专业分工,打造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队伍,做好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储备。同时,鼓励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进先进的理念、项目、技术和管理模式,支持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开发个性化、特色化服务产品,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行业的专业化程度。

(三)重点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品牌化战略

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的经验在于注重塑造其专业形象和品牌,通过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在业内树立行业标准和规范,打造专业品牌形象。近年来,广州市有代表性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发展迅速,但尚缺乏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品牌化战略任重道远。为此,建议关注南方人才、韦博俊杰、南方智尊等龙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进而引导其带动全市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同时,以推进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离为契机,处理好市场化服务与公共服务的关系,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市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四)持续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国际化步伐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正在加速,跨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遍布世界各地,为各国、各地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提供人力资源相关服务。建议广州市以建设人才资源服务产业园为契机,大力吸引世界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驻,形成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同时,鼓励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国门,参与到人力资源国际化竞争中,不断提升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服务行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4

关于柳州市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如今,柳州市农业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体发展水平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显落后.加入WTO后,柳州市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了影响和冲击.如何应对入世的挑战,如何更好的.发展柳州的农业经济,需要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扎扎实实是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

作 者:吴二华 Wu Er-hua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刊 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U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2004 4(1) 分类号:F303 关键词:柳州市   农业经济   发展状况   WTO的影响   建议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服务行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5

务新农村建设中开展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如何进一步发挥民盟优势,利用民盟资源,调动广大盟员积极性,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建设新农村,民盟调研课题组,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并结合当前工作的实际,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新时期新形势下,民盟必须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服务

民盟作为统战的成员,一定要按照统一战线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刻认识农村改革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委政府的重大部署上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时期民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点任务,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和运用民盟界别的资源,参与、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1、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民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意义重大,内涵丰富,原则要求十分明确,重点措施和实施办法切实具体。中央、省、市有关“三农”文件精神,以及当前国家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等部署,都对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要求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民盟要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民盟界别优势,运用民盟资源,把工作领域由以政治领域为主向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领域拓展,把工作内容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大局延伸,因势利导,充分调动盟员积极性,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

2、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新形势下民盟工作的必然要求。我市70%多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各类组织普遍兴起,特别是个体户、民营企业和各种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迅猛。广大农村涌现出许多致富带头人、科技工作者和在当地有影响的代表人士,不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港澳台人士到农村寻找市场和商机,有的直接把企业、事业办在农村。这都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地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民盟工作的战略任务,作为民盟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努力促进城乡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和谐共生、共谋发展局面的形成,尽最大努力调动和运用民盟资源,服务新农村建设。

二、民盟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成效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市民盟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和统战工作精神,及时部署实施,充分发挥了民盟人才智力优势、科技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发挥智力优势,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一是积极提交提案。2005年以来共向市政协提交42篇有关农业或农村工作的提案,并被市政协采纳。2005年以来提交市政协提案《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关于发展和加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力度的建议》和《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建议》,被列为重点提案。20008年 9月市政协组织相关人员到基层专题督办《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建议》这份提案,《**日报》2008年10月10日以《让林改继续走在前头……》报道了此信息。盟市委提交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我市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等3篇提案获市政协2005—2008优秀提案奖。二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近年来**民盟共组织开展了有关涉农方面专题调研近10项,如《关于加强我省农村医疗队伍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研究》、《推进我省农村文化建设,为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的研究》、《福建省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课题(**)调研报告》、《福建省原中央苏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关于我省山垅田低产改造的若干意见和建议》等。其中《福建省原中央苏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福建粮食安全问题调研报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问题的研究》等三篇调研论文在第三、四届“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建言献策论坛”上分别获得二、三等奖,《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问题的研究》还获2008年**市“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重点课题调研成果三等奖。三是积极反映有关农村农业方面的社情民意。2005年以来盟市委会有6篇信息被盟中央和盟省委采用,曾获得福建省民盟组织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组织二、三等奖。

2、发挥资源优势,突出民盟特色,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民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鼓励和支持盟员结合本职工作和农村工作实际,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中我们注意准确定位,选好切入点,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多做中间服务和拾遗补缺的工作;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注意发挥民盟优势、突出党派特色。通过深入开展“为党增光

辉,为盟添光彩”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服务工作。**民盟每年都组织盟员开展了以智力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文化、医疗下乡”三下乡活动,先后赴永安大湖镇、永安畲族青水乡、梅列区台溪村、沙县夏茂镇、尤溪县洋中乡桂峰村、三元区蕉坑村等地开展三下乡活动,累计达数十场次,得到基层群众的广泛好评。

3、发动广大盟员开展爱心捐助,真心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盟市委结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每年组织开展服务进农村活动,受益农民群众上千人。为贫困村捐赠科技书籍500余册、书写春联近1000余幅;发放农业资料和疾病防控书籍和宣传材料近1000份;开展水产、农产品栽培、科普知识、讲座20多场次。每年不定期地开展下乡义诊活动,免费发放药品近3000元。广大盟员积极开展向弱势群体献爱心、赈灾捐款和“两节”送温暖活动,累计捐款达30000余元。盟市委组织开展的一系列社会服务社会活动,树立了盟的良好形象,扩大了盟的影响,得到了受助群众的好评。

尽管市民盟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农民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改变,在实际工作中,民盟工作也深刻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危机。

1、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对农村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深,认为只需搞一些活动、抓一下教育、稳定一下人心就可以,农村改革发展了解和参与一下就够了。二是由于基层组织外部工作环境较差、干部兼职过多等主客观因素,服务经济无有效载体。三是部分盟员还存在认识上的模糊,认为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与民盟工作关系不大;习惯于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面对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存在畏难情绪、创新意识不强,使得服务新农村建设处于被动状态。

2、服务农民缺乏有效途径。一是在发挥作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找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合理配置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还需要树立科学、全面、和谐发展的意识,找准影响和制约民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提出有效办法,使民盟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取得重点突破,并实现全面发展。二是服务手段单一。对农民急需的科技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等缺乏实质性的帮扶措施,影响大、生命力强的品牌工作不多;三是服务机制僵化。深入农村、贴近农民不够,整合资源能力不强,社会化的服务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

3、组织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对民盟工作体制机制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在服务“三农”方面,需要进一步健全区位联动、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工作机制。在组织和支持盟员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还缺乏长效机制;在发挥盟员作用方面,办法和措施不够多,不能完全满足他们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参与农村改革实践和新农村建设的新期待。

三、对策与思考

如何根据农村改革发展需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从农民生产、生活最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寻求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因地制宜、扎实有效推进民盟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取得实效,确实还有不少紧迫而现实的重大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调查,认真研究,用心策划,狠抓落实的。

(一)提高认识,增强推进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改革和完善农村体制机制等,按照中央、省、市有关“三农”文件精神,以及当前国家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等部署要求,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寻求新的对策,着力解决民盟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做好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工作。

1、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拓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载体。始终保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勇气,自觉做到分析和研究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武器,谋划和部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依据,检验和评价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标准,努力形成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载体。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相对齐备的优势,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的实现。要紧紧抓住发展农村经济这一首要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帮助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要积极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推动文明健康社会风气的形成,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2、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民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和完善工作体制机制。一是要建立稳定有效的协作机制,进一步明确职责,减少交叉,整合资源,加强工作力度,切实解决好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的问题。二是加强工作指导,明确重点,理顺思路,利用并发挥已有的工作网络,进一步形成联动的工作机制。三是依托互联网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政策、法规、经济、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充分发挥网络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优势和作用。

3、统筹好理论政策研究和农村改革实践,推动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认真总结历史和现实中为“三农”工作服务的成绩和经验,把实践证明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转化为经常之举、普遍之举,并不断加以完善。要结合中央的新精神,着眼农村的新发展,加强调查研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努力探索新思路,提出新举措,创建新载体,要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最容易见实效的事做起;要高起点、多视角、多类型、多模式、有特色地制定分期实施的方案;要从农民最有积极性,基层干部最主动,主客观条件也比较成熟的地方开始,设置试点,培植典型,探索经验,取得可靠阶段性成果后,再逐步推开,不断把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工作引向深入。

(二)发挥优势,增强合力,找准服务农村的着力点、切入点

中央、省、市委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要认真总结经验和有效模式,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进民盟工作的强大动力,找准民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着力点、切入点,破解难题,谋划新举措,推进民盟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果。团结广大盟员,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力参与新农村建设,为促进农村改革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结合农村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农村改革发展献计献策。发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界党外知识分子、专家学者的聪明才智,引导盟员围绕农村改革发展,提高农民生产发展能力、发展农业特色经济、培育新型农民等事关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多搞实地调查,多做深入研究,多献务实之策,帮助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2、真心实意地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切实增强统一战线的凝聚力。采取多种形式,组织认真学习,加强舆论宣传,使广大盟员充分认识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要更好地发挥民盟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引导盟员立足本行本职,发挥自身特长,从各个方位、各个角度为新农村建设谋务实之策,拓发展之路。要为盟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他们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要支持、帮助盟员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过程中,使自身的事业也获得应有的发展。

3、发挥民盟优势,群策群力,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一是发挥人才智力优势。相当部分盟员本身处于农业经济建设的第一线。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组织广大盟员主动深入农村地区,开展决策咨询、人才开发、项目协调、投资推介等活动,为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如推广实施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培训农村实用型人才、引进资金、引进投资项目、组织科技下乡、科技咨询活动、发送农业实用科技资料。二是发挥广泛性和包容性优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以人为本的民本意识,全面协调处理好各类关系,推动新农村建设走入健康的发展轨道。三是发挥盟员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为农村地区发展牵线搭桥,协助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是民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结合工作实际,针对性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当前农村改革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成本过大、农民增收乏力、村财薄弱,农村教育不公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村民民主自治,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民盟服务新农村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的培训和指导。村级班子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建设自己家园的关键所在,村级“两委”主要干部与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为人品质、法律意识、工作能力以及带领致富能力是关键。针对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功能、农村党的核心战斗堡垒作用有所弱化,农村宗族势力、黑恶势力有所抬头的,制约着农民生产发展、生活提高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等问题,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盟可以在强化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与指导,提高村级班子成员管理村务的素质能力,尤其是民族示范乡镇和示范村的村班子建设,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2、加强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适应广大农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切实改善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教育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群众文化人才,逐步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提高其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能力,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二是支持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使农民群众逐步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培训辅导,努力在文化教育、政策宣传、提供娱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四是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以 “三下乡”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共建联动活动。五是推进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闽台两岸经贸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台胞和海外华人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六是积极倡导、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重点捐助农村文化站、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

3、重视改革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推进农村科技进步。农村教育严重滞后,农民文化、技能素质低,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制约因素。“建设新农村,根本要从农村教育改革入手,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培训劳力就业技能是当务之急。”教育制度设计不公平,农民教育权利受侵害,农民迫切要求尽快改革扭转这一不合理状况。要整合统一战线教育资源,着眼于服务农民成才增收,着眼于培训新型农民,着眼于增强村民法制意识,大力推进“双百工程”,努力培养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扎实推进农民素质提升,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扶持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4、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引导和扶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一是加强调研,摸清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现状,了解他们的就业创业需求。二是加大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积极组织开展返乡农民工岗前引导性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做好服务于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的转移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三是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开展多形式就业创业。积极有效引导以到工业园区就业创业为主的多形式就近就业创业活动。引导返乡创业农民工立足我市农业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有效推动包装储运、农资配送、信息咨询等农业产业化配套企业发展。引导返乡农民工在商贸、运输、餐饮、旅游、娱乐等领域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着力发展文化产业、现代物流、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四是切实加大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免费介绍和宣传用工信息,及时把劳动力市场的新情况提供给农民工,让农民工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和方向。

5、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互助联动活动,带动农村产业延伸提升。支持企业开展重大农业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大先进技术引进、吸收力度。协助企业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强化科技创新,通过改造提升和延伸传统农业产业,力争在更大空间、更广领域上促进我市农业更好更快发展。支持企业与农村帮扶结对,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打造工业、农业双赢的态势,实现以工补农、富农目标。通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利用资金、技术、管理、营销和品牌等优势,扶助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采取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对农产品等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带动当地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也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6、重视农村医疗改革,满足农村居民的防保和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农民看病难、看病贵。这虽是全国性的难题,但在农村更加突出。乡镇卫生院已处于无力经营,设备短缺,医务人员外流,难以为继,合作医疗、大病统筹制度农村覆盖面太小,“小病看不起,大病拖着等死”,农民深感医疗卫生负担沉重。要积极组织专业技术骨干下基层帮扶,帮助基层开展人员、技术培训,提升农村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着重提高农村医疗人员理论及业务素质,提高服务意识,改进医疗卫生服务,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群众既少花钱又能看病。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服务行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6

各位专家:

我受课题组的委托,对吴中区服务业发展规划进行简要的介绍。汇报内容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1、规划背景,2、发展现状,3、战略定位,4、发展目标,5、发展重点,6、空间布局,7、保障体系。

一、规划背景

(一)国际环境

1、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必然趋势;

2、全球一二三产业平均比重为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已达80%左右;

3、发展高端服务业是构筑发展新优势的内在要求;

4、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迅猛发展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国内环境

1、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偏低;

2、发展服务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3、加入WTO及CEPA协议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4、体制及企事业单位深化改革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区域环境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服务业总量增长及地位提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制造业现代化进程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3、消费结构升级为生活型服务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融入长三角、接轨上海将有利于释放苏州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四)服务业是苏南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

1、提供生产性服务业来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质量;

2、通过提高交易效率、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来提高制造业的总体运营效率;

3、通过增加人均收入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来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4、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助推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

5、通过服务业蓄水池功能的发挥来解决日益扩大的就业矛盾。

二、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概况(见图1.图2.)

(二)服务业发展特点(见图3.)

(三)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区位优势突出、资源丰富多样、基础优势明显。

(四)服务业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环保制约、体制制约、政策制约、观念制约。

三、战略定位

1、苏州是最适宜人居的生态化城区——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苏州是最适合创业的现代化城区——投资环境优越,设计、物流、会展、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3、长三角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地——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与国际接轨。

四、发展目标

(一)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2006—2007年)——基础推动阶段;

第二阶段(2007—2010年)——重点推进阶段;

第三阶段(2010—2020年)——全面发展阶段。

加快吴中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1、实现一个倍增:到201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在2004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

2、提高两个比重: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到40%左右。

3、发展三大类服务: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设计、商务服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文化、旅游、房地产等产业关联度大的新兴服务业;提高发展现代商贸、社区服务等直接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生活服务业。

(二)具体发展目标:(见图4.)

五、发展重点

吴中区发展重点的原则:强调分类指导和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选择;实现从产业导向向功能导向的转变;促进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

强调6个重点:依托国际制造业基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商贸餐饮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养老产业,推动新兴服务业;发展社区服务业,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加快城市化建设,为服务业提供持续动力。

(一)依托国际制造业基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制造业服务,具体包括:现代物流业、科教文化服务业、汽车服务业、重点建设出口加工区。这里主要介绍国际制造业基地的支撑——物流枢纽建设,这是因为:

1、实现“两个率先”,须有现代服务业全面支撑;

2、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没有战略性国际化现代物流枢纽的支撑,国际制造业基地将是低效和缺乏竞争力的;

4、支撑工业化的物流成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5、国际化现代物流枢纽须有保税服务功能和中心城市支撑;

6、战略性物流枢纽是空间范畴,作为长三角物流枢纽的节点,吴中已经具备条件。

(二)发展商贸餐饮业,提升传统服务业

1、餐饮业发展对策:创立品牌,打造企业知名度;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实行集团化连锁经营;各种菜系百花齐放,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老品新味层出不穷;关注市民身体健康,拓展大众化餐饮市场。

2、商贸流通业发展对策:培育商贸流通业节点和轴带,完善商业网络;着力推进商贸流通业信息化过程;打造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商贸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催生一批新型大型连锁企业。

(三)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带动关联产业

1、旅游业战略定位:

依托太湖,构建现代旅游产业集群,将古吴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过境游和目的地游并举,发展高端旅游;建设面向国内中产阶层和国外游客的国际化现代老假和养老胜地。

发展以太湖为核心的山水旅游,以古镇为依托的文化旅游,并辅以现代化的工业、农业旅游和体验性旅游。

2、旅游业发展策略:严格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科学划分旅游功能区、大力发展高端旅游产品、开展美食旅游、开发体验旅游、发展宗教旅游。

(四)发展养老产业,推动新兴服务业

1、老年产业发展背景:

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是未富先老,老年事业是把“双刃剑”,既是21世纪中国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又是一项新兴服务业,能够掀起“银发经济” 浪潮。

2、吴中区养老产业发展定位:

立足本地,辐射周边,面向国际,积极发展养老产业与旅游、制造和房地产业的良性互动,促成养老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开发高、中、低端相搭配的多功能老年住宅体系,形成社会、家庭养老相结合、商业与福利养老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构建具有吴中特色的养老产业集群。

3、养老产业发展战略:养老产业化,建立西山临湖老年产业带;开发多功能老年住宅体系,形成高、中、低档相搭配的养老社区,构建和谐吴中;争取政策支持,建设国际化的现代养老基地。

(五)发展社区服务业,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1、进一步提高对推进社区服务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2、积极拓展社区服务新领域,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实体;

3、加快培育社区服务龙头企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4、围绕社区服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社区服务创业主体。

(六)加快城市化建设,为服务业提供持续动力

1、服务经济时代的城市化含义:

服务经济时代的城市化是建立在城市功能基础上的城市化。在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与城市化有着互动的关系,服务业是城市化发展并实现“质”的进步的加速器,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器。

2、城市化与服务业互动发展对策:

(1)从现代城市的功能出发,以服务要素的集聚为重点来推进城市化进程;

(2)中心城区要起到一定区域资金、信息、技术和人员等要素集聚和扩散的载体作用;

(3)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

六、空间布局

吴中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空间布局包括三部分:环太湖旅游区域、物流产业带、生产型服务产业集聚区。

(一)环太湖旅游区域:一圈三区

一圈:东山——木渎——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山——预留带;

三区:光福现代民用航空产业休闲旅游度假区;古镇旅游区;藏书镇军事旅游区。我国面临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是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足1000美元的情况下进入老年社会的。全国老龄人口已达10045万人,老龄化系数达

7.69%。

江苏人口老龄化更是“率先了一步”。目前,江苏老龄人口达811.73万人,位列山东之后,居全国第二位;老龄化系数(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3%左右,位列上海、浙江之后居全国第三位。养老事业发展不足,社会化程度低,服务层次不高,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严重不相适应。而苏州具备了发展老年事业的资源优势,根据我们对苏州太湖东西山考察和分析,在地处长三

角中心的太湖吴中的丘陵山区发展社会化的老年事业具有以下几点意义:不占耕地,节约土地;远离闹市,城乡结合;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环境优雅,生活便利。尤其是地处长三角腹地的苏州,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丘陵资源,发展国际化的老年事业价值巨大,优势明显。

太湖·世界老年论坛分阶段实施方案:

第一步:利用已有的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展示范性试验,开发国际化的小型老年公寓,举办太湖老年论坛,重点在于总结经验,探寻规律;

第二步:在中央、长三角区域内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构筑一个面向全球高层次招商平台;

第三步:修改完善规划,进行大规模整体开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利研究院布雷斯博士:“在苏州西山发展老年产业,能够促进养老产业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联合国瓦赫宁根大学国际休闲中心项目委员会主席、教授、坎博斯博士:“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在苏州西山规划的老年产业带,融合了国际的先进理念,是一项思路超前,具有国际水准的规划。”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院长,白和金研究员:“不仅是苏州乃至长三角都缺少一个像博鳌那样的国际性论坛。以老年产业为契机,开展老年产业国际论坛具有远见卓识。”

(二)物流产业带

充分利用沿沪宁、苏嘉杭、绕城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以苏州环城公路为轴,以越溪城市副中心、吴中经济开发区、郭巷、车坊等镇为节点的带状区域。

(三)生产型服务产业集聚区

重点发展:科教文化服务区、会展业集中区、商务、中介服务集中区、出口加工服务集中区。

七、保障体系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服务行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7

一、调研目的:

近年来,出租车司机的生存状况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出在当今社会中影响出租车司机生存的主要因素,并揭示其产生的原因。同时,我们也希望这次的调研活动能够引起出租车相关部门的重视,让出租车司机的生存问题解之有道。

二、调研时间:2011.07.10—2011.07.17

三、调研地点:苏州市区

四、调研对象:部分出租车司机

五、调研方法:问卷调查(最后共完成了有效问卷127份)

六、调研结果与分析:

单选:

1、请问您现在所在下列哪个出租车公司?

A.苏州市捷达汽车出租中心有限公司

B.苏州市汽车出租有限公司

C.苏州强生出租汽车有限公司

D.苏州市雷盛汽车出租有限公司

E.苏州交运汽车出租有限公司

F.苏州工业园区迅达汽车出租有限公司

G.其他:____________

选A:2人占1.6%选B:11人占8.7%选C:1人占0.8%选D:7人占5.5%选E:9人占7.0%选F:4人占3.2%选G:93人 占73.2%

分析:据统计,苏州市区共有25家出租车企业,同行之间竞争激烈,各家出租车企业间为了增加竞争力,获取更大的利益,加强规范了对出租车司机的行为、举止要求,不断增加“份子钱”,这也直接增加了出租车司机的工作压力。

2、请问您一天工作多长时间?

A.5-8小时B.9-12小时C13-16小时D.16小时以上1

选A:4人占3.2%选B:28人占22.1%选C:16人占12.6%选D:79人占62.1%

分析: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出租车司机每日的工作时间长达16小时以上,没有正常的上下班时间,许多司机除了睡觉时间外其余时间都在马路上揽活。出租车司机每日休息与睡眠时间不足,容易导致司机疲劳驾驶,更成为了城市交通安全的一个潜在隐患。

3、请问您所在的出租车公司是否给予您医疗保险或其他福利保险?

A.有B.没有

选A:38人占30.0%选B:89人占60.0%

分析:调查显示,在苏州市内只有少部分的出租车公司为员工提供了医疗保险或其他福利项目,超过半数出租车司机缺少福利保障,出租车司机福利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4、请问您所在的出租车公司是否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A.是B.否

选A:23人占18.1%选B:104人占81.9%

分析:调查显示,大部分出租车公司不提供员工定期的健康检查,出租车司机的身体健康问题普遍遭到自身或者公司、社会等忽视,为自身的健康问题埋下隐患。

5、您对自己现在的身体健康满意如何?

A.很健康B.较健康C.一般D.较差E.很差

选A: 16人占12.6%选B:16人占12.6%选C:68人占53.5%选D:20人占15.8%选E:7人占5.5%

分析: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出租车司机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一般。只

有部分出租车司机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很好。现下,出租车司机因为工作的特殊环境,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健康问题。出租车司机的健康状况值得引起社会的关注。

6、请问您所在的出租车公司是否有轮流换班?

A.有B.没有

选A:97人占76.4%选B:30人占23.6%

分析:调查显示,大多数出租车公司实行轮流换班,这样从理论上有利于合理地保障司机的休息时间。

7.您对您所在的出租车公司的状况的满意程度?

A.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E.很不满意 选A: 23人占18.1%选B: 27人占21.3%选C:59人 占46.5%选D:15人占11.8%选E:3人占2.3%

分析: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出租车司机对自己所在的出租车公司的满意度不高,说明司机与出租车公司之间因为双方利益问题或多或少存在矛盾。

8.您对这个服务行业发展前途有什么感受?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很差

选A: 4人占3.2%选B:15人占11.8%选C:74人占58.3%选D:25人占19.7%选E:9人占7.0%

分析: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司机认为本行业的发展前景一般或较差,对本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缺乏信心。苏州的轻轨建设正在进行,政府也制定了许多鼓励市民乘坐公交车的措施,出租车行业正遭受着来自多面的威胁。

9.您的工作中是否存在如厕难,就餐难的问题?

A.存在B.不存在选A:94人占74.0%选B:33人占26.0%

分析:调查显示,出租车司机在工作过程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积“饿”成疾、积“尿”成疾,已成为出租车司机工作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严重损害了出租车司机的身体健康。

10.您每月的收入?

A.1500元以下B.1500~3000元C.3000~4500元D.4500~6000元E.6000元以上

选A: 3人占2.4%选B:31人占24.4%选C:73人占57.5%选D:16人占12.6%选E:4人占3.1%

分析:调查显示,大部分出租车司机每月的收入大约在1500元到6000元之

间,其中3000元到4500元的居多,工资收入普遍不高。许多出租车司机为了能够多赚些钱,只能通过延长上班时间多载些客人来实现。

11.您每月生活开销占收入的百分比是?

A.30%以下B.30%~50%C.51%~70%D.70%以上选A: 9人占7.1%选B:58人占45.7%选C:29人占22.8%选D:31人占24.4%

分析:调查显示,大部分出租车司机每月的生活开销占收入的百分比达30%以上,其中以30%到50%的居多,出租车司机的生活负担较大。

12.您现在开的出租车与所在公司之间的关系是?

A.承包关系B.车辆买断C.车辆半买断

选A: 63人占49.6%选B:54人占42.5%选C:10人占7.9%

分析: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司机的出租车是向公司承包的,也有相当大一部分司机是将车辆买断的,由此可见,超过一半的出租车司机需要每年向公司缴纳一笔昂贵的份子钱,出租车公司成为骑在他们头上搬不走的大山。

13.您的受教育程度?

A.初中以下B.高中或中专或技校 C.大专D.大学本科E.研究生及以上选A: 60人占47.2%选B:63人占49.7%选C:9人占7.1%选D: 0人占0%选E:0人占0%

分析:调查显示,出租车司机的受教育程度集中在高中及以下水平,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这也导致了出租车这个行业的整体素质不高。出租车司机的自我修养与素质是提升出租车这个行业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14.您的户口状况?

A.非农业户口B.农业户口

选A: 60人占47.3%选B:63人占49.7%

分析:调查显示,苏州市出租车司机中农业户口多于非农业户口。近几年来,大量的农村户口迁移到苏州,工作岗位竞争激烈,成为出租车司机成为了他们的选择之一。

15.您的年龄是?

A.18~25B.26~35C.36~45D.45以上

选A:1人占0.8%选B:17人占13.4%选C:57人占44.9%选D:52人占40.9%

分析:调查显示,苏州市出租车司机的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上,说明司机年龄普遍偏大,经历了失业、下岗等问题。

16.您从事出租车驾驶员的工作时间有几年?

A.1-3年B.3-5年C.5-10年D.10年以上

选A:22人占0.8%选B:19人占13.4%选C:38人占44.9%选D:48人占40.9%

分析:调查显示,大部分苏州市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时间都超过了5年,说明了大多数出租车司机都拥有了5年以上的驾龄,驾驶经验丰富。

多选:

17.请问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您选择这个职业?

A.就业困难

B.经济原因

C.该行业有发展的空间

D.下岗再就业

E.其它_____

选A:63人占49.6%选B:49人占38.6%选C:11人占8.7%选D:41人占32.3%选E:14人占11.0%

分析:调查显示,影响出租车司机选择该职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以就业困难,经济原因,下岗再就业这三个因素居多,说明大多数出租车司机是因为生活压力才选择此职业。

18.出租车司机的生存状态问题早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您认为以下哪些方面最需要改善?

A. 与出租车公司签订的合同多属“霸王合同”:份钱过多,产权不清

B.超负荷工作,无假日

C.积“劳”积“饿”成疾现象普遍,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D.人身和财产安全时受威胁

E.黑车扰乱正常出租车市场秩序

F.其它_____

选A:56人占44.1%选B:78人占61.4%选C:67人占52.8%

选D:36人占28.3%选E:92人 占72.4%选F:7人占5.5% 分析:调查显示,现下影响出租车司机生存的因素主要在于:

1、与公司之间的矛盾;

2、自身的健康问题;

3、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4、日益壮大的黑车行业。

19.您个人所面对的压力主要来自于?

A.承包指标高,收入偏低

B.家庭负担重,生活困难

C.社会地位低,有自卑感

D.劳累过度,体力不支

E.与家人沟通少,家庭矛盾多

F.其它_____

选A:55人占43.3%选B:64人占50.4%选C:34人占26.8%选D:78人占61.4%选E:23人 占18.1%选F:12人占9.4% 分析:调查显示,出租车司机的压力主要来自于承包指标高,收入偏低;家庭负担重,生活困难;劳累过度,体力不支等三点,分别来源于工作,生活,健康三方面。

20.您以什么方式排解压力?

A.找朋友或家人倾诉

B.运动听音乐等

C.忍着,不知道怎么办

D.求助于心理医生

E.其它_____

选A:38人占30.0%选B:49人占38.6%选C:28人占22.0%选D:4人占3.1%选E:36人占28.3%

分析:调查显示,出租车司机的压力排解方式主要是与家人、朋友沟通,或者娱乐、运动放松下自己,方式较为单一。

七、调研总结:

根据整份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苏州内出租车司机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物价上涨,经济压力偏重,精神压力与日俱增,“的哥的姐”身体状况

亮红灯;

二、“的哥的姐”为份子钱拼命,疲劳驾驶族频出现;

三、享受不到应有的福利保障,“的哥的姐”维权难;

四、行业竞争压力与日俱增;

广州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篇8

近几年,广州市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广州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有着多种因素。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增长加快,这对于经济外向度高的广州非常有利。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合作力度不断加大与落实CEPA的不断加强,给广州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Ⅰ〗2003年经济发展状况

200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遭受“非典”疫情冲击的情况下,广州市坚持防治“非典”与经济建设“两手抓”,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扩大内需,大力促进出口,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全年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增速创8年来新高。

2003年,广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非典”过后的下半年,经济增势强劲,增速不断加快,经济总体上呈现“速度快,动力强,结构优,质量好”的特点。全年广州市生产总值达3466.63亿元,比上年增加465.15亿元,增长15.0%,增速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为近8年来最好水平,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增长,亏损总额下降。2003年1-11月累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6.37%,比上年同期提高24.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29.93%。

二、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经济加快增长的主导力量。

近年来,广州重点加快了一批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在国民经济中起重大影响的大工业项目的建设,带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工业增速持续高位运行。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36.48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2%,拉动GDP增长9个百分点。实现工业总产值4705.91亿元,比上年增加917亿元,增长26.5%,增速比上年加快11.5个百分点,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速。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94.31亿元,增长37.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3.3%。

三、投资、出口需求较快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7.77亿元,增长14.7%,增速为近四年来的最好水平,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2003年我市重点项目推进速度明显加快。全市3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1.40亿元,投资计划完成情况和资金到位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工业投资增势较快。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81.66亿元,增长17.7%。支柱产业投资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民间投资能量进一步释放,投资渠道多元化。全市民间投资达443.70亿元,增长9.3%,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近四成。随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民营经济发展加快。

利用外资形势喜人。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严峻考验,广州利用外资仍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喜人态势。利用外资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呈现出“制造业项目多、大项目多”的特

点。2003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金额40.2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64亿美元,分别增长27.0%和15.5%,合同利用外资中七成多投向制造业。

四、一度受“非典”影响明显的行业稳步回升。

受“非典”影响,2003年二季度我市第三产业遭到一定冲击,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旅游业出现少有的负增长。下半年以后,这些行业已逐步恢复正常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当月增速由5月的6.5%提升到12月的16.8%,全年累计增长11.0%。

消费需求稳定增长。针对非典疫情期间居民消费变化情况,广州积极落实扶持、振兴商贸旅游业、服务业的一系列措施,连续举办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大型购物、展览、展销活动,消费市场稳步发展。旅游业逐步恢复,城市接待过夜游客人数5月份为77万人次,下半年逐月回升。

交通运输回复正常。4-7月份我市客运量连续4个月当月同比出现负增长,9月份以来客运量当月增幅恢复到5.5%以上。

五、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价格稳中有升。

2003年,职工年平均工资27850元,比上年增长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3元,增长12.1%。由于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产品价格微升、农民负担减轻等多种因素的推动,农民收入也保持了稳定增长趋势。目前,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中,服务性的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达33.9%。

居民消费价格稳中有升。2003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1%,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0.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8%。①

〖Ⅱ〗2004年经济发展状况

2004年,广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发展为第一要务这个根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继续呈现“速度快、结构优、质量高、动力强”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初步核算,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4115.81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比上年增长15.0%,连续两年增长15%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5.50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1817.71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2182.60亿元,增长13.8%。从横向对比看,广州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大城市中稳居前列。

(二)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

2004年广州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3年的3.02∶43.13∶53.85调整为2.81∶44.16∶53.03,第二产业的比重又提升了1.03个百分点。第一、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下降0.21个和0.82个百分点。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2%、51.22%和47.66%,经济发展呈现二、三次产业双轮驱动、互相促进的格局。

(三)消费价格温和上涨,生产资料价格涨势明显。

2004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7%,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2.2%,服务项目价格上升0.8%。在8大类价格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和居住类3大类价格分别上涨5.4%、2.5%和2.0%,其余5类价格下降。受生产消费价格上升幅度较大的影

响,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5.3%;其中,生活消费价格上升4.8%,生产消费价格上升8.7%。在生产资料需求强劲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下,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延续2003年以来的上涨态势,连续10个月升幅逐月加大,直至11、12月开始回落,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7%。

(四)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增长,工业结构重型化趋势明显。

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01.44亿元,增长5.1%。一是增长速度快。2004年,全市工业新增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1043.57亿元。二是重工业产值超过轻工业,增速也快于轻工业。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由上年的50.5∶49.5调整为46.6∶53.4,标志着广州市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化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三是支柱产业拉动力强。规模以上电子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三大支柱产业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234.82亿元,增长35.4%。四是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432.53亿元,增长34.5%,快于全市工业增速14.8个百分点。

(五)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一是批发零售贸易业加快发展,消费品市场活跃。2004年,全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全年成交额达521.79亿元,全市商品销售总额为5178.85亿元,增长22.7%。二是交通运输业增速提高。三是金融业平稳发展。200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0322.4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2%。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7203.7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2004年,全市旅游业实现总收入547.04亿元,增长20.2%。全市共接待过夜旅游者2674.71万人次,增长12.9%;其中海外旅游者437.15万人次,增长20.6%。

(六)外贸出口增速创新高,出口结构优化。一是增速快。2004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447.96亿美元,增长28.2%。其中,出口214.73亿美元,增长27.1%,创1994年来的新高;进口233.23亿美元,增长29.2%。二是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出口商品逐步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转变。2004年机电产品出口104.66亿美元,增长34.9%,占全市出口总值的48.7%,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43.07亿美元,增长58.7%,占全市外贸出口总值的20.1%,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七)利用外资规模扩张,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我市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24.01亿美元,增长64.4%;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2.05亿美元,增长25.6%;合同利用外资1046项,增长20.2%。迄今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广州投资设立了7933家外资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世界500强大企业已有127家进入广州。利用外资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大项目多,增资扩产比重大。全市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60个,占新批项目的15.3%,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合同利用外资额占全市的53%。二是主要投向制造业,尤其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实际利用外资中投向工业三大支柱产业的资金增长近2.8倍。

(八)就业规模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3080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884元,增长1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625元,增长8.1%,创1997年来最高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一是居民家庭支出中的服务性消费支出逐步扩大。二是汽车、旅游等消费热点升温。2004年,我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汽车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0.8%,城市每百户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由上年的2.3辆提高到4辆;城市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上年增长17.8%。

二、2004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济发展中存在资源瓶颈的制约。如电力供应紧张和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对于电力供应问题,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效果良好。原材料价格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上涨趋势已有所缓和。此外,民营经济发展相对

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问题需引起重视。②

〖Ⅲ〗2005年经济发展状况

2005上半年,广州市经济发展呈现“增速前缓后快,物价涨幅稳定,就业基本稳定”态势。

一、总体判断

(一)增速前缓后快

一季度,广州市经济在上年高位运行的轨道上回落,增长放缓,全市生产总值增长

9.4%,低于上年同期5.5个百分点。进入二季度,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经济增长步伐加快,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03.21亿元,增长11.1%,比一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

(二)物价涨幅稳定

一是消费价格涨幅回落,涨势稳定。上半年,广州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2.1%,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4、5、6月累计同比涨幅均维持在2.1%。上半年,广州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5.1%。

二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势平缓,进出差价有所缩小。上半年,广州市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升2.3%;升幅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上半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升10.3%,升幅同比略高0.1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

(三)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上半年广州市城镇从业人员队伍基本稳定,6月末为317.6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8.29万人,增长2.7%。其中,单位从业人员193.5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82万人,下降0.4%;同比增加5.8万人,增长3.1%。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7.1万人,同比减少

1.3万人。6月末广州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比上年末减少0.2个百分点,低于全年预期控制目标(3%)。

二、基本特征

上半年经济运行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供给动力:农业平稳发展,工业依然是广州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第三产业稳定发展,共同推动经济增长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8.99亿元,增长2.5%。全市完成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86.85亿元,增长2.7%。

上半年,广州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053.55亿元,增长15.1%,比一季度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产值1298.90亿元,增长9.8%;重工业产值1754.65亿元,增长18.4%。近年来广州市工业发展步伐加快,推进支柱产业发展和重大生产力布局建设,工业生产持续保持较快增长。

上半年,广州市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构筑与现代化大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第三产业保持平稳发展。

(二)社会需求:出口需求继续高位运行,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负转正。

上半年,广州市进一步扩大出口,大力培育出口新增长点,外贸出口延续上年高位运行态势,但增速逐月放缓。据海关统计,上半年广州外贸出口总值达118.34亿美元,增长23.1%,1-5月累计增速分别为39.9%、28.0%、24.4%、23.8%和23.5%。外贸出口强劲增长促进了广州经济发展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消费需求持续旺盛。上半年,广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4.12亿元,增长14.0%,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分别比上年同期和全年提高1.6个和1.9个百分点。其中,贸易业增长14.8%,餐饮业增长11.3%。节假日销售畅旺。“五一”黄金周期间,列入统计的12家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3.40亿元,增长21.7%。城乡市场共同繁荣。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负转正。一季度,广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逐月回落,2、3月累计增速分别为-4.7%和-16.6%。进入二季度,各月累计增速止跌回升。

4、5月累计增速分别为-9.4%和-1.7%,上半年实现了正增长。

(三)运行质量:财政收入增速逐步提高,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财政收入增速逐步提高。上半年,广州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7.98亿元,增长11.1%,比一季度提高6.1个百分点,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非税收入是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上半年非税收入31.64亿元,占总收入的18.8%,增收额占财政增收额的51.4%。主体税种收入增幅持续放缓。增值税完成28.48亿元,同比下降10.0%;企业所得税、城建税和营业税共完成74.54亿元,占财政收入44.3%,分别增长11.8%、10.3%和11.3%,同比分别回落12.6个、7.5个和7.4个百分点。

随着广州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以及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广州市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上半年,广州市职工平均工资16148元,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21元,增长7.7%,比一季度提高

1.7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5%。其中工薪收入8491元,增长4.8%。全市农村居民人均货币收入3990元,净增219元,增长5.8%;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7%,值得关注。其中工资性收入2028元,增加169元,增长9.1%。

上半年,广州市经济在克服各种困难下,总体保持平稳发展,而且增速不断提高,这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正确分析判断经济形势,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落实、力促发展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克服各种困难,辛勤工作的结果;也是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经济内在活力进一步增强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需关注的问题

(一)受资源瓶颈约束和市场影响,工业发展受到制约

首先,工业生产放缓,对全市经济拉动作用减弱。上半年,工业对广州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07%,而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别为50.51%和49.57%,工业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广州市工业生产放缓,一方面是受电力紧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结构性紧缺的影响。上半年,广州市三大支柱产业中,除汽车制造业一支独秀外(上半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30.5%),电子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产值增速大幅回落,上半年分别增长13.5%和3.5%,分别比上年同期和全年回落39个和43.3个百分点。三大支柱产业发展放缓,直接影响全市工业生产增速的提升。若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广州市工业发展存在潜在危机。

其次,利润总额降幅收窄,亏损总额升幅加大,产销衔接欠佳。1-5月累计,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36.95亿元,同比下降6.1%。6月份,广州市工业产品销售率仅有96.52%,上半年累计98.17,均为今年以来最低。

(二)投资需求相对不足,结构亟需调整

一是广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理想。目前广州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与全国(1-5月增长26.4%)、广东省(1-5月增长16%)的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低。为了增强广州经济的抗波动能力和发展后劲,必须千方百计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与投资速度。

二是更新改造数额小,所占比重小。目前广州投资结构存在“基建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高,技改投资比重低”的问题。目前,发达国家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已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60%以上。相比之下,广州市更新改造投资的比重明显偏低。2004年,广东省为12.69%,广州为12.19%。1-5月,(三)出口退税机制对广州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上半年,广州市出口退税由地方财政负担12.5亿元,同比增加8.6亿元,同比增长2.2倍,拉低财政收入增速5.3个百分点。上半年广州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1.1%,若没有出口退税的影响,实际增长16.4%。可见,出口退税增加了财政部门收支平衡压力。③

四、走势展望

展望下半年,广州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总体有利,自身抗波动能力不断增强。尽管面临着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只要密切监测,精心调控,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持续健康发展将是下半年广州经济的基本走势,全年经济增速可望比上半年有所提高。

① 2003年广州市经济发展情况广州市统计局

上一篇:爱是什么的作文800字下一篇:感恩教育报告会校长欢迎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