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新型邓州市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24-09-23

邓州市新型邓州市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精选8篇)

邓州市新型邓州市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1

兖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

情况介绍

(2010年4月14日)

兖州地处鲁西南平原,总面积651平方公里,人口60万,辖9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3个省级开发区,是山东省重点支持发展的30强县市和全国百强县市。兖州历史悠久,4000多年前夏禹划天下为九州,兖州为其一;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等曾在此讲学;“诗仙”李白曾寓家兖州20余年;前年兴隆塔地宫抢救性发掘一次出土4件国家一级文物。交通便利,是鲁西南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和客运中转站,客运火车站为全国一等站。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田储量200多亿吨;地下水储量约20亿立方米;铁矿探明储量达10亿吨。近年来,兖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围绕打造“森林城市、生态乡村、和谐社区、文明市民”的中长期目标和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名城、商业重镇”的近期目标,突出调整结构、保障民生、夯实基础主基调,按照工作到项目、全员抓落实的要求,顶点定位、全力全速,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全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6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9.2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6.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 —

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208元和7872元。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省级文明城市”、“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市”、“全国首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等。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现代经济的发展,说到底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推进城乡发展靠得就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经过多年发展,兖州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不适应问题日益显现,突出表现为城市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三个投入不足”。特别是农村后备土地资源匮乏,村庄规模偏小且分布零散,很难发挥公共服务设施的辐射功能,也影响了工业项目的布局建设。为此,兖州市委、市政府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按照“村庄社区化、住宅楼房化、设施现代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物业化”的标准,大力度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平房向楼房转变、村庄向社区转变,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去年以来,我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0个,建设四层以上楼房180栋、70万平方米,3500多户农户乔迁新居,配套建设2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0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有力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扶持政策。为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我市建立指挥部会战体制,由市级领导任指挥,26

个市直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并抽调12名专业技术骨干与原单位脱钩,专职组织会战,强力实施突破。市委、市政府整合省市各级一系列扶持政策,结合兖州实际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住房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就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原则、指导思想、政策措施等提出具体意见,全力支持和保障农村社区建设。在用地上,优先保障农村社区建设改造,特别是利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对于复垦完成的节余土地,按每亩2.52万元给予补助。在资金上,市财政每年列支1亿元,建立专项资金账户,重点对以农户为主体出资合作建设楼房的给予补助。对完成建新房拆旧房的农户,按每户2万元标准计算补助;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达到标准要求的,按投资比例给予补助,最高可达150万元。

二、科学规划布局,注重设施配套。委托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完成了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和30多项农村社区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引导农民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百年住宅”。在具体建设中,采取楼房建设与设施配套同步规划、一体推进。研究确立了新型农村社区“五化十通十有”标准,“五化”,即新村实现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十通”,即路水电、宽带、公交、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齐全,“十有”,即农村社区要有学校、商场、综合服务大厅、卫生服务、文化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总人口在5000—10000人的,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超过1万人的,不少于3000平方米,努力

形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社区综合服务体系。例如,新兖镇牛楼社区,服务中心7000多平方米,专项服务室一应俱全、设施完善,并实行开放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集中受理社会保障、计生服务、司法调解、科教文卫等多项事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服务。

三、强化业务指导,分类推进建设。根据各村实际,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社区建设。①村企联建模式。对大企业驻地及周边村庄,通过土地入股、村企联建方式,按照农村新型社区的标准,由企业、村集体共同组织建设,同步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腾出土地用于企业扩大生产。新兖镇小马青村等3个村庄与华勤集团共同组建了新马青党委,以华勤工业园为主体,联合建设工业新村;太阳纸业集团与吴家村合作实施新村建设,共建设4层以上住宅楼18栋,集中建设村委办公楼、老年公寓、超市、诊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了集中供热、供气、宽带、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实现了村企跨越式发展。②合村并点模式。对规模较小、区位相近、分布零散的村庄,采取农民出资合作建房、政府给予资金补助的方式,引导合村并点建设中心社区。新兖镇正在建设的牛楼、金村社区共合并村庄12个,所有合并村都已启动新村建设,建成5层楼房43栋1124户,在建楼房20栋10万平方米,两个项目完成后可节约土地1000多亩。③城中城边村改造。对城中村、城边村纳入城市开发建设总体布局,采取房地产开发运作模式,进行整体拆迁、整合改造,变村庄为城市社区,实现农村住房改善、城

市形象改观、二三产业发展的三赢局面。目前,五里庄、龙桥、牛旺等城中村或城郊村已经完成改造,完全融入城市发展之中。④旧村改造模式。对距离城区和镇驻地较远,又不宜实施合并的村,按照“统一规划、逐步改造、配套建设”的思路,引导村集体对旧村实施拆旧建新,拆平建高,提高居住和环境档次。新兖镇顺德楼、徐营等村现已基本完成旧村改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四、坚持规范运作,加强项目监管。始终把确保项目规范运作、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摆在重要位置,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从项目立项审批、工程建设施工、群众上房、旧房拆除、旧村复垦等各个环节,配套健全了管理程序、标准要求和操作细则,严格依法运作,规范审批,确保了农村社区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在审批立项环节,明确了项目申报立项标准条件和指挥部调查、审核、审批程序,从源头上把好立项审批关;在项目实施环节,先后以市政府和指挥部文件形式印发了《兖州市加强农村社区和住房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意见》、《关于严格规范农村住房项目建设行为的紧急通知》、《关于规范农村住房项目审批管理程序的意见》,明确市直部门、镇村和项目建设各方职责,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农村社区项目必须实施规划、土地审查和建设手续办理,切实将农村社区和住房工程建设纳入全过程监管。特别是针对质量安全问题,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开展了拉网式排查和定期抽查,组织专人靠上督导问题整改,努力建

设群众满意的放心工程。

五、创新组织设置,加强社区管理。适应农村社区工作职能、管理范围和运转模式等变化,积极探索推进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创新,主要探索了三种组织设置模式。一是对村企联建新型农村社区的,采取共同组建党委或建立联合党组织形式,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例如,华勤集团与小马青、大马青、官庄3个村联合,组建了新马青党委;把新兖镇吴村党支部挂靠太阳纸业党委管理,用党组织把企业和周边村凝聚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了社区与企业共同发展壮大。二是对合村并点分步实施型农村社区,在保留原村党组织的情况下,成立社区党总支,统筹抓好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例如,四村合一的兴隆庄镇道沟社区,成立社区总支后,统筹抓好社区医疗、警务、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成立了专业化的物业服务公司和治安办公室,形成了社区管理服务的合力。三是对城郊改造型农村社区,如龙桥街道龙桥社区,借鉴城市社区党建经验,吸收辖区内主要企事业单位成立社区党总支,对住社区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发挥了社区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充分发挥部门单位、中介机构等作用,整合各类资源,积极构筑针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多层次管理服务体系。在新建农村社区都组建了物业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农村社区绿化养护、路面保洁、设施维护和治安巡查,积极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运作模式,大力开展社区绿化和环境美化,大大提升了社区管理水平。通过设立党员服务站,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等

活动,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太阳吴村社区组建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定期组织开展公益事业服务、邻里互助帮困、民间纠纷调解、致富信息传递等活动,积极参与社区管理服务,营造了和谐和睦的社区环境。

各位领导,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场深刻变革,惠及人民群众,关系长远发展。今年,我市将进一步把农村社区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计划实施新型农村社区项目12个,涉及村庄近100个,年内建设多层住宅楼80万平方米,努力实现一批村民迁入新居,一批旧房实施拆除,一批楼房工程动工兴建,一批社区项目运筹启动,不断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突破。

尽管我市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希望各位领导对兖州的工作特别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邓州市新型邓州市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2

德州市平原县是国家“两区同建”工作的规范试点,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具有代表性。其中的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十分典型,体现出我国新农村建设在垃圾处理与环境保护方面的过渡性。通过分析平原县农村垃圾来源与处理方式的数据,探讨平原县农村垃圾处理方式,发扬平原县农村垃圾处理中定点投放、集体处理的优势,改变政府监察不到位、村民垃圾处理意识淡薄及环卫基础设施止于形式的不足,总结平原县农村垃圾处理方式的优劣条件,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垃圾处理提供借鉴。

1 调查区域概况与调查方法

1.1 调查区域概况

平原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德州市中部,总面积1 047 km2,处鲁西北黄河冲积平原,境内属暖温半温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显著的大陆气候特征。平原县农业发展迅猛,是国家大型粮棉生产基地县、京津蔬菜园区、畜牧业强县、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2008年,平原县在德州市率先实施了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原有的876个行政村整合为180个行政社区。截至目前,在“两区同建”工作的带动下,全县已建成51个新型农村社区,有4.87万农民搬进了新楼房。建设了185个产业园区,3万多农民就近实现了就业。居住社区和产业园区同步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1.2 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

通过个别访谈、现场观察、蹲点调查和阅读有关资料等方法,在德州市平原县三塘乡、王凤楼镇等乡镇及部分村庄进行关于农村垃圾情况的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1)德州市平原县农村垃圾的主要来源、分类、数量的调查。(2)平原县处理农村垃圾的方式及其影响性调查。主要是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查和村民处理日常垃圾的方法调查。(3)平原县村民环保观念和县乡镇三级农村垃圾治理观念的调查,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情况调查,村民垃圾处理意识的调查。

此次调查采取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分10 d时间,发放2 000份调查问卷,回收1 991份。其中有效问卷1 885份,有效回收率为94.2%。在实地现状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结合SPSS等实用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使数据资料分析结果更具普遍性和可信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平原县农村垃圾处理现状

近年来,在“两区同建”工作的带动下,平原县农村城镇化取得了快速发展。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农村垃圾问题也得到妥善处理。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农村垃圾处理的转变体现在:

平原县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收集转运处理体系,在6个乡镇建设垃圾转运站计13处,每100户一名保洁员、每30户一个垃圾箱、每5 000人一辆机动垃圾收集车,镇村保洁员达1 129人。村里把收集的垃圾送到乡镇垃圾转运站,乡镇垃圾处理站,可覆盖周围5 km范围内的社区,日转运生活垃圾80 t。镇上再把垃圾送到县生活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平原县生活垃圾处理厂作为平原县农村垃圾处理的大后方,主要采用手拣、粉碎、筛分、分离、厌氧发酵等技术,在确保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实现循环利用:将建筑垃圾重新合成面包砖等建筑材料;将塑料、高分子聚合物等垃圾降解为塑料颗粒,供给化工厂作为生产原料;将居民生活垃圾堆积成堆,保温至70℃储存、发酵,借助垃圾中微生物分解的能力,将垃圾变成有机肥料;剩余极少不能回收的物质分别送去填埋、焚烧等。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丰收。目前,在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带动下,农村垃圾处理真正由“垃圾随手扔”转化到定点投放集体处理的模式。

2.2 平原县农村垃圾处理存在问题

从研究问卷调查数据来看,平原县农村垃圾处理仍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农村垃圾量增加,以有害化处理方式为主

调查中发现,平原县农村直接与间接的人均日产垃圾量达到4.93 kg(表1),其中残羹剩饭等生活垃圾重0.87 kg,占人均日产垃圾量的17.6%,塑料化纤生产垃圾重2.04 kg,占人均日产垃圾量的41.3%,秸秆杂草、禽畜粪便等农业垃圾占41.1%。填埋、焚烧等有害化处理方式仍然是农村垃圾的主流,以生活垃圾为例,二者分别占57.06%、14.26%。大量的农村垃圾如果得不到正确处理会对村民的生活质量造成危害,并且与美丽乡村的愿望相悖。2.2.2村民对垃圾危害认识不足,缺少垃圾分类知识在平原县农村垃圾投放时进行垃圾分类的村民只占13%(图1)。87%村民在处理农村垃圾时不进行分类。这其中19%的村民知道如何分类,但81%的村民不知道如何分类。调查中超过80%的村民认为垃圾处理是别人的事,是后代的事,别人不行动,自己也不会行动。立杆见影的利益效果是他们的追求目标。这在一方面说明当前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传统、不正确的垃圾处理意识仍然影响着当今的村民。

2.2.3 乡镇政府对于垃圾处理落实和监督不到位

调查中发现,在平原县每一所社区之外都存在堆放垃圾的荒地与河道,这种情况几乎占据了全县村镇的90%(图2),垃圾任意堆放点有1处的村庄占89%,有2处任意堆放点的村庄占53%,有3处任意堆放点的村庄占26%,有4处及以上任意堆放点的占7%,“垃圾围村”现象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是新社区建设前的遗留垃圾丢弃处距离居住社区距离远,乡镇政府农村垃圾处理工作中心在城镇,农村执行能力差,造成行政管理的缺失。调查中了解到,平原县乡镇政府等部门对于村民垃圾处理的行为缺乏明确的态度与应对措施。同时,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专门性针对农村垃圾处理的法律文件。在现行法律中,也只是作了原则性规定,且不带有强制力和约束力。这些规定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再加上部门之间态度模糊,导致不能得到完全的贯彻和落实,无法对农村垃圾回收管理给予统一、有效且有执行力的制度保障。

2.2.4 农村垃圾基础设施不能真正做到服务到每家每户

在平原县新建社区中生活垃圾箱的设置按照人口基数,每30户一个垃圾箱,能够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垃圾的投放需要。但在村落中,垃圾箱的设置达不到每30户一个垃圾箱的标准,在走访的91个村庄中,垃圾箱的分配比例在60~90户一个的占75%,30户一个垃圾箱的比例低于10%,而且空间配置也不合理,设置在主要道路两侧,对于一个村庄的全体村民来说,使用不方便。在平原县村庄调查中,100%参与调查的村庄的农田都没有设置农业垃圾处理设施,如农业垃圾垃圾桶等。

3 总结与建议

通过分析平原县农村垃圾处理情况,发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定点投放、集体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符合我国农村新社区的规划实际,与此同时,平原县在农村垃圾处理探索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能够体现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普遍水平。而且德州市平原县是我国新时期农村建设的典型,其“两区同建”的模式多次受到李克强总理批示,在农村垃圾处理的探索实践中具有代表性,可以作为我国农村垃圾处理的借鉴。

3.1 乡镇政府的落实与监督

做好衔接与监督工作,由定点投放到集体转运再到集体处理。(1)把村级单位作为基础,做好回收工作。(2)把镇级单位作为过渡,做好清运机制。农村垃圾镇级清运,上接垃圾处理场,下连各村级垃圾回收集中点,是做好垃圾回收处理的中间环节。要统筹安排,避免二次污染。(3)把县级单位作为大后方,通过专业垃圾处理场集中科学处理,真正实现无害化,避免重复污染。(4)加强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宣传,使村民认识到处理农村垃圾和自身健康有关,与后代生活有关。宣传的内容紧贴村民的日常生活,使村民愿意、喜欢接受。垃圾处理从做到好的村民开始,树立典型和模范。村委一级多发起与“最美婆婆”“最美媳妇”相类似的活动,对处理垃圾得当的居民进行宣传表扬,带动更多人参与。同时采取奖惩并举的措施,对处理垃圾得当,民居生活洁净的农户予以现金奖励,对于处理垃圾不当的农户进行处罚。搜集与村民生活相关的垃圾处理小窍门、小办法,宣传站进行广播,普及环保知识。

3.2 垃圾处理企业技术支持

首先,配合新农村建设工作。吸引部分劳动力参与垃圾处理再生产的过程,为他们在农闲时提供工作机会,将再生产的二次产品流入市场继续使用。其次,倡导垃圾分类,在农村尝试设置可用垃圾资源回收站,方便农民到回收站变卖可回收垃圾或换取日常生活用品,变废为宝。

3.3 村民协调配合

一方面,了解关于垃圾分类的方法,对于家庭生产、生活垃圾做到分类放置。另一方面,对日常垃圾要定点投放到回收垃圾箱中。配合垃圾回收站人员的回收工作。

我国农村垃圾处理目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要使农村垃圾处理水平快速发展,从平原县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来看,需要通过乡镇政府的落实和监督、垃圾处理企业技术支持以及村民积极配合3个方面系统有序地进行。其中,乡镇基层政府起到纽带作用,是联系三者统筹规划的核心。垃圾处理企业起到模范作用,在农村垃圾的短期处置上力量更大,率先发挥带头作用。村民是农村垃圾处理的主要力量,村民本身认识到农村垃圾问题的重要性,是农村垃圾问题从源头得到根治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张英民.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9,13.

[2]吴迪.农村垃圾综合处理技术[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5:4-7.

[3]李开明,蔡美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调查与实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20.

[4]梁恒.聚焦:“农村清洁工程”探路乡村治污[EB/OL].半月谈网,http://www.water.hc360.com,2012-11.

[5]王学鹏.山东基本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N].中国环境报,2015-01.

[6]翟岩.德州“两区同建”启动5年城镇化率提升近10%[EB/OL].大众网,http://dezhou.dzwww.com/top/201409/t20140910_10995276.htm(2014-09)[2016-07-02].

[7]李红梅,胡中华.论生态文明视阈下农村生态意识的培养[M].桂海论丛,2012:17.

[8]李智群.德州市乡村文明行动城乡环卫一体化推进会议召开[EB/OL].德州日报,http://dezhou.dzwww.com/news/201504/t20150418_12244904.htm(2015-04)[2016-07-02].

[9]佚名.德州平原:“综合考核实行环保”一票否决[EB/OL],齐鲁网,http://jiangsu.china.com.cn/html/2016/kuaixun_0412/5211801.html(2016-04)[2016-07-02].

邓州市新型邓州市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中圖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175-02

一、引言

概念的界定:社区与公益性文化事业

关于社区的界定。“社区”一词最先发端于西欧国家,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腾尼斯所著的《Gemeinschaft und Gesdlschaft》。根据主流社会学的定义,社区主要是由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所组成,并且其成员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在我国,社区一般是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为单位,集生活、娱乐、休闲、活动、学习于一体的功能区域或生活共同体。以居委会为单位社区称为城市社区,而以村委会为单位的社区则称为农村社区。

公益文化事业是指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相对应,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以非营利性为目的,为全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领域。公益性社区文化活动,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文化活动。

调研的方式与方法:3—8月,农工党苏工院支部全体成员深入10余个社区和单位,分别是石路街道佳菱社区、友新街道友联第一社区、北园社区、红庄社区、枫津社区、福新社区、大观名园社区、教育院社区(石湖之韵)、彩香街道运河社区、彩香一村三区社区、双桥社区、国际教育园南区、润达社区、苏州美术馆、苏州市文化馆、苏州名人馆、苏州市图书馆、苏州市博物馆等。调研采取现场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开展,共实地察看调研点10余个,分市直、乡村两个层次,较全面地了解市区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发展的基本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广泛听取了社区党组织、基层干部群众和居民的意见建议。

二、社区公益性文化设施及开展现状

(一)文化设施方面:各个社区或多或少都有文化活动场地,走访调研的10余个社区共有文化活动场地8 795余平方米。主要有文化活动室、棋牌室、阅览室、体育健身房、书画室、媒体播放室、市民广场等,其中市民广场占地约7 080平方米。各个社区都很重视健身器材的添置,社区室内健身器材都比较健全;除少数社区外,有阅览室的社区有9个,每个社区平均能够提供10种左右的书刊、报纸,有的有图书馆的社区能够提供几十种报刊供阅览。彩香一村四区社区、润达社区还提供上网,红庄社区开辟了媒体播放室用于播放地方戏曲、传播吴地文化。社区宣传栏:一般有阅报栏、科普栏和文化长廊。文化长廊红庄社区有40多米,其他社区也有,多少不等。

(二)文化活动队伍方面:各个社区都有业余活动团队,10余个社区共有各类活动团队43个,平均每个社区近4个团队;团队多的达10个,少的也有2个团队。这些团队是社区里业余爱好相同的人在社区引导下自发组建的,它们能够获得社区有限的资助,参与社区重大活动,丰富社区居民业余生活,是社区文化活动中的主要力量。一般社区有腰鼓队、舞蹈队、合唱队、戏曲队、象棋队、乒乓球队、拳操队等,有的形成了特色如友联第一社区的曲艺队,大观名园社区的凡人工作室。

(三)文艺团队活动形式:一般参与社区重大活动和节庆活动。各个团队还有固定时间组织活动,都比较有规律。社区一般开展居民喜闻乐见、便于组织开展的广场舞,有的还开展趣味运动会,一日游等活动。特色比较鲜明的有大观名园社区的凡人工作室,这是社区内的书画爱好者、摄影爱好者、雕刻爱好者、风筝爱好者、宫灯制作爱好者组成的凡人工作室,有着不同的爱好的人们,在这区提供服务的这个平台上,平时聚在一起交流心得,制作作品,为社区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还有彩香一村四区社区的收藏协会(邮政、酒文化、红色收藏),每一季度有一个主题收藏展。

(四)社区公益性文化的资金来源:社区公益性文化活动开展、组织建设、设施建设资金,一般以自筹为主,捐助和上级拨款为辅。设施经费由上级部门拨款建设,如小区健身设施。其余主要由联建单位和居民自愿捐助相结合。社区在公益文化建设上无固定支出预算,财政也不提供固定经费,经费来源一般以项目申报资金。牵涉到图书馆建设等大型公益设施建设有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作保障。有实体经济作支撑的农村社区资金相对充裕,城区社区资金相对紧张。一般社区年活动经费城区在2 000—4 000左右,农村社区如吴中区的红庄社区年投入在70 000元左右。

三、优势与成绩

调研认为,近年来全市上下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切实完善服务体系,注重培育公益性文化事业,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我市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苏州图书馆是文化部命名的一级公共图书馆,现有43个分馆,覆盖了苏州市区7个区的40余个社区,如以每个社区6 000人计算,覆盖人群25万8千;43个分馆和总馆之间纸质书刊实施通借通还,数字资源全市共享,做到了免费借阅书籍、免费共享数字资源、免费阅览报刊,体现了公益事业的公益性、公平性。苏州市共有博物馆40余家。公立博物馆都做到了免费开放。2011年苏州市整合“苏州市文化馆”、“苏州美术馆(颜文樑纪念馆)”、“苏州艺术馆(吴作人纪念馆)”、“苏州版画院(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馆)”4家事业单位,成立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挂“苏州美术馆”、“苏州市文化馆”、“苏州名人馆”牌子,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公共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公益文化中心体系。

四、苏州市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仍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期间,大家普遍感到,虽然我市公益性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困难。

(一)公益性社区文化活动条件建设很不平衡,基层管理和服务队伍都很薄弱。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和新老住宅区,尤其是老城区社区空间紧张。以北园社区为例,北园社区有居民9 996人,活动场所面积150平米左右,人均仅0.015平米,只够20~30人活动,而且还要被分隔在不同的空间内。本来老城区社区办公场所就小,活动场所更局促,但有限的空间还被各行政部门下放的事务所占。老城区空巢老人多,幼儿多,他们更需要有一个公共活动平台,一个交流的平台。吴中区的红庄社区,单市民广场就有4 000平方米。其次,社区公益性文化设施偏重于中老年人,青年人和未成年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市区多数社区缺少市民广场、文化舞台、篮球场等群众文体活动场所。阅览室普遍挤在社区办公区,缺少专用房间、书架、桌凳等设施,且书籍种类不全、数量不多、更新不及时。我们调研的社区中有3个社区没有阅览室。

(二) 公益性社区文化活动经费缺乏。首先,政府投入少,虽然比过去有所增加,但缺口很大,有的社区反映办公经费都紧张,哪有经费投入到文化建设上,有的靠向共建单位筹款和居民捐款。有的社区几乎没有自訂报刊可供阅读,靠上面摊派的报刊维持阅览室的阅读,有的社区甚至没有阅览室。其次,公益性社区文化活动的条件建设欠账太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一直没有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分布不均衡;基础设施总量不够,已经建成的许多设施存在着使用面积或配套条件不达标的问题;学校等社会文化设施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相反,社区文化活动普遍苦于没有场地。

(三)公益性社区文化设施在教育机构建设中出现盲区。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财经学校、苏州建设交通学校三所学校没有图书馆。 市政府要求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财经学校、苏州建设交通学校共享苏州市职业大学的图书馆。苏州市职业大学图书馆实际面积只有33 443平方米,现有阅览座位3 550个;加上其他三所院校的设施,国际教育园南区四所院校图书馆现有面积30 833平米,阅览座位约5 000个左右。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修改稿)》规定每4人配备一个阅览座位,建筑面积要求每生2平米。目前四校师生数38 140人,实际需要建筑面积76 280平米,阅览座位9 535个。由此推算,国际教育园南区四所院校图书馆实现共享还缺面积45 447平米的建筑和4 535个阅览座位。

五、对策建议

(一)科学决策规划,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服务体系

针对目前街道和社区文化活动场所普遍存在的使用面积和配套设施不达标问题,尽快制定《我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增加“文化事业主管部门必须参加小区建设工程达标验收”条款,进一步明确其权威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

解决市区基层文化活动无场所或场地小的问题。应编制《我市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按照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我市文化馆和图书馆的达标建设,并把街道文化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二)优化资源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志愿者群体共同推进的作用

充分利用我市高校院校多、专家学者多、名人多的资源优势,鼓励专家学者名人走进社区,面向居民,有针对性地开展经济、法律、科技、文化、艺术、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普及和讲座活动。

(三)加强对公益性文化工作的领导,制定评价办法,完善考核指标,明确目标责任,严格奖惩制度

加强领导,成立全市公益性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级统筹协调机制,统筹部署宣传、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在公益性文化建设方面所承担的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研究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落实措施,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公益性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完善以社区居民参与度和满意度为主要考核指标的社区文化活动评价体系。把公益性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实施、同考核。

(四)加快建设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把现有文化资源(特别是图书馆资源)进行数字化整理,并通过互联网络等现代交流方式向居民开放。

参考文献:

[1] 河源市社区文化建设调研报告[J].河源论坛,2009,(6).

[2] 北京市政协专委会.关于加强首都公益性社区文化建设的提案[EB/OL].北京广播网,2011-01-07.

邓州市新型邓州市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4

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郑芳(孟州市环保局)

按照孟州市干部作风整顿年活动和《孟州市环保局干部作风整顿年活动方案》的有关要求和安排,2011年2月以来,我围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征求和收集了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对全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走访和座谈,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市情

孟州市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部,在焦作市的西南隅。北和沁阳市、济源市毗邻而遥望太行山,东以猪龙河为基本分界与温市隔河相望,西跟济源市、洛阳市吉利区并靠接壤,南以黄河为界,同孟津市、偃师市隔河凝眸眺望。地理坐标东经112°33’— 112°55’,北纬34°50’— 35°02’,东西最长处33公里,南北最宽处25.75公里,全市总面积541.61平方公里。辖6镇1乡4个办事处,274个行政村,人口37万。古称孟涂国,秦臵河雍市,汉称河阳市,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升河阳为孟州,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降州为市,始称孟市,1996年撤市设市,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故里。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科学发展,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以经济建设、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为工作重点,着力工作创新,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新孟州,圆满完成了“加快发展年”各项目标任务,各项事业继续在高起点上保持高水平发展势头。先后荣获“2007全国中小城市投资百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区域”、“河南省食品工业强市”、“省级文明城市”等195项国家、省市级荣誉。

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家新农村建设和节能减排工程,逐步加大对农村环境的治理力度,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和水源地保护工作做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放在重要位臵常抓不懈,并且将环境和水源地保护纳入各乡镇政府及部门的考核,积极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生态城市,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使经济、社会、文化同步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全市农村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我市启动了生态创建工作,3个乡镇实施了“环境优美乡镇”创建,8个行政村实施“生态村”创建。并力争到2015年,使50%的行政村完成“生态村”创建,80%的乡镇完成“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完成我市“生态市”创建。

按照省市各级安排部署,全市以治理村庄脏乱差为切入点,治理“三乱”(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堆杂物)、清理“三堆”(柴草堆、粪便堆、垃圾堆)、推行“三改”(改水、改厕、改厨)、美化“三口”(村口、路口、门口),普遍开展了对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2011年,全市乡镇、村垃圾清运量和简易处理量占总量的60%,使村容村貌得到了初步改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认真实施农村饮用水工程,逐步改善人畜饮水条件。近几年来,市政府坚持把解决农村群众安全饮水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臵,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建设管理,广泛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项目实施中,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创新工程建设管理方式、方法,使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运行管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确保了工程质量,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我市农村饮水设施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一五”期间,市政府积极争取人饮工程建设和以工代赈项目,为全市各乡镇村组打凿水井,铺设输水管道,较好的解决了农村人畜饮水难的问题。同时在建设上,实施排污处理与人饮工程相结合的方式,使农村人饮工程基本上达到环保要求,农村饮水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积极争取上级国债资金投入到乡、镇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并结合沼气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人畜粪尿循环利用率有所提高,对改善农村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产生了一定的经济、生态效益。同时,通过通村水泥道路项目建设,农村的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沿途村落及农户环保意识有所加强。

率先在焦作市编制了村镇体系规划,全面启动了中心村镇示范创建活动。投资5958万元,实施了五个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6815万元,实施了四个乡镇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193公顷。投资7394万元,建设提灌站119处,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农业基础更加坚实。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6个,配备清运车辆18台。实施沼气发电项目4个,建设户用沼气2.1万户。圆满完成“林业生态市”创建任务,村镇绿化率达到44%,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投资2384万元,新建农村公路32.8公里,道路通达能力不断提高。

(三)严格控制农业污染源处理。针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工作,制定了《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指导方案》,实行远离水源、河流,禁止直排,修建粪水池和沼气池,废水还田等措施,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象,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减少了农村燃煤、燃薪量,巩固了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建设成果。通过科学利用,将沼液、沼渣作为肥性较高的有机肥替代农药化肥,变“废”为“宝”,有效减少了农村面源污染。“十一五”期间已在全市累计推广农村户用沼气近2.1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25.5%,我市的农村沼气建设,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均位居焦作之首,在全省也名列茅。

(四)推行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试点。全市范围内先后投资在槐树乡、南庄镇等人口集中的乡镇建试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有效的解决了部分乡镇生活垃圾污染问题。

三、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情况

市政府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为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总体原则,认真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的建设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了“政府主导、环保牵头、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领导机制,成立了生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了职责,落实了人员,建立了考核机制,并定期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生态创建整体稳步推进。二是认真制订创建规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参与创建的乡镇、行政村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小城镇环境规划》、《村庄环境规划》,确定了创建计划,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推进。三是广泛开展生态创建宣传。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短信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生态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动员广大群众和全社会重视、支持、参与创建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四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将生态创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是我市有效推动生态村和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的一项创新举措。在国家政策资金大力倾斜支持下,我市新农村建设已经卓有成效,农村水、电、路、讯、沼综合配套基本完善,庭院、村庄、街道面貌极大改善。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分批开展“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建设,配套完善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有力促进了“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的建设进度。目前,桑坡村等村的“生态村建设”和槐树乡等乡镇的“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已初具成效。

四、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情况

为了加大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我市全面落实辖区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领导机制,以保证辖区水质安全。一是实行规范管理。制定了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明确了管理部门职责。二是严格环保执法。认真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在水源地保护区内全面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责令已有排污单位限期治理搬迁,依法取缔了对水域造成污染的畜禽养殖厂,并组织执法人员对饮用水水源地进行经常性检查。三是层层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各乡镇的饮用水源管理,市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饮用水源安全责任书,将其纳入年终目标责任考核。在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饮用水源地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市城饮用水合格率保持在100%。

五、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

近年来,我市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工作重城轻乡,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逐年增大,其产生的各类环境问题也开始凸显。

(一)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生活污染 生活垃圾和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农民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城镇周边的村,借助于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垃圾与污水得到了收集,部分村的生活垃圾是随意丢弃或堆放,部分村是定点堆放。多数村存在白色污染问题,少数村存在垃圾围村现象,另有少数村的耕地受到生活垃圾的污染。全市绝大多数村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状态。由于环保基础设施欠缺,全市农村每年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大部分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直接堆放在沟壑、路边、地头等,回收利用率较低,其产生的渗沥液严重污染着地下水、地表水及土壤。生活污水大部分直排入环境中。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成为农村最大的污染源。

(二)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 养殖业是我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农村分散喂养和规模化集中养殖发展较快,生猪存栏量近年来不断增长,但由于科学养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不到位,没有实行人畜(禽)分离,有的养殖场建在水源附近,不仅污染农村的水体、大气环境,畜禽粪便中所含的病原体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威胁;道路上晾晒皮毛、渣污或堆肥处理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为蚊蝇、细菌繁殖和疫病传播埋下隐患。

(三)农村水环境潜在威胁较大。

由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使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倾倒或直接排入水体。目前,全市农村及集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少,粪便经化粪池处理率较低,厨房产生的生活污水处理率低。

(四)农民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有待提高。

由于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长久陋习的影响,加之农村住宅建设规划滞后,缺乏必要的环卫设施,随意处臵垃圾随意排放污水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普遍低下。

(五)农用化学品使用导致的生态失调与环境破坏 全市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的大量使用,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导致农田生态平衡失调。农用化学品的使用,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同时,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另外,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大量废旧地膜遗留在耕地中,由于其难以降解,已对土壤造成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六)乡镇企业“三废”引起的工业污染

全市乡镇企业布局分散,部分企业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难以监管和治理,因此这些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扬尘以及噪音都不同程度地对空气质量、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土壤等造成污染。

六、农村环境污染整治意见和建议。

针对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要彻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工作:

(一)以政府支持为主,逐步增加社会环保投资渠道,切实加大农村环保投入。一是政府应每年安排一定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到位;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排污费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二是借助国家实行“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政策机遇,加快项目申报包装进度,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三是通过政府投入、财政贴息、前期活动补助等办法,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种类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干部考核机制。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率等纳入各级政府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加强市级环境监测、监管和宣传教育能力。建立乡镇环保机构,每个乡镇政府至少要配备一名行政编制的环保专职干部,重点乡镇要设立环保部门派出机构,工业企业比较集中或者区域开发强度较大的村要安排专人负责环境保护工作。三是建立部门分工明确、条块协调联动、多方齐抓共管的政府工作机制。环保部门要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的试点示范工作;农业部门负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禽畜养殖污染治理控制工作,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步伐;科技部门要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课题的科研攻关与成果推广工作;规划、建设和农业部门要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生活污染源处理“就近、经济、效率”的原则,确立市场化运行规则,建立区域的条块协调联动机制。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和技术的试点示范。当前,农村治污工程存在一定的技术经济障碍,更需要适用的技术,农村的环境污染如果简单套用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企业污染的治理手段和技术,就可能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农业、环保、科技等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农业污染治理和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技术服务力度,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各部门的职能范围。科技部门应注重开发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的收集处理,村庄河道沟渠整治,村庄绿化、改水、改厕以及堆肥、沼气等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实用技术,加强试点,典型示范,分步推广。当务之急,要尽快探索一种适合边远地区使用的、低成本运行的垃圾收集处臵和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无害化处臵率。

邓州市新型邓州市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5

---滁州市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情况调研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委办公厅《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我们对滁州市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认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我市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总体情况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和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通过的《意见》,是指导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市委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学习,对贯彻落实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并紧密结合实际,起草了《中共滁州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意见》。2009年12月20日,市委四届十四次全会通过了《中共滁州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意见》。市委书记韩先聪同志提出了扎实有效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总体要求,发出了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的倡议。

1、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系统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实增强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注重运用信息网络,占领主流意识形态新阵地,开辟疏通群众诉求新渠道,运用科学方法 构筑党的建设新平台。要发扬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坚持把实践放在首位,勇于尝试,大胆探索,敢走新路,在实践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

2、按照点上深化、面上拓展的要求,抓好干部活力工程。树立旗臶鲜明的选人导向,坚持凭实绩用干部、在发展一线用干部,优化鼓励干事、激励开拓,保护创新、宽容失败的用人环境,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受重用,让袖手旁观、不干事的干部没市场,让不谋事、不作为的“太平官”挪位子。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进一步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在推荐、提名、考察、任命各个环节建立规范的程序和办法,让广大群众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满意度。进一步强化公开选拔任用干部的机制,坚持公推公选,完善轮岗交流,推进竞争上岗,真正让吃苦的人吃香、实干的人实惠、有为的人有位。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坚决整治跑官要官、拉票贿选等问题,坚决防止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拔”。

3、大力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三级联创”,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的工作法。加强了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连心工程”,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贯穿于党组织活动的始终。大力了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保证党组织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切实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大力加强了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深化“双争双覆盖”活动,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大力加强了机关和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推进“堡垒工程”,切实发挥服务职能。

4、注重抓好干部作风建设,特别注意加大了治庸治懒力度,决不让那些不做事也不犯错误的“懒官”、“庸官”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如此老样子。

5、认真抓好沈浩精神的学习。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入学习了王金山同志在全省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深入学习中央和省级媒体对沈浩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的深度报道,按照李源潮同志“四个怎样对待?”的要求,把沈浩作为一面镜子,紧扣“比干劲、比业绩、比成效”的主题,分层次、分系统、分类型学,组织专题的学,开展针对性的学,挖掘了一批学沈浩的先进典型,营造更浓厚的学习氛围。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始终做到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比热爱,对事业无私奉献。

二、我市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近两年来,我市结合机关党组织学习活动,以增强干部的理论素质为核心,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以领导干部的学习来带动一般干部的学习,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做法是:

1、加强党委中心组学习的规范化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龙头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意见》及考核办法和《关于加强机关干部在职学习的意见》,扎实抓好对机关、部门、乡镇中心组学习的指导和考核评比。通过健全制度、加强考评并举,党委中心组学习进一步规范化。近年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心发言、学习通报等各项制度,坚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围绕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本地本部门的实际进行学习调研,使中心组学习成为领导干部找问题、理思路、促发展的有效形式。

2、创新形式和载体,多层面、多方位的学习教育活动扎实开展。

我们通过建立健全并严格推行各项学习制度,扎实推进党政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用制度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用制度规范学习行为,促进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克服厌学情绪和学习中的形式主义,切实提高学习效果。一是实行学习轮训制度。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分层次、分类别培训轮训干部。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坚持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科技素养四个方面教学内容的统一,同时围绕中心工作,注重“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学什么”,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实行主题教育制度,赋予学习时代感。根据国家新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选定教育主题,制定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计划,逐项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今年先后开展了十七届四中全会专题教育、“学习沈浩精神、促进科学发展”岗位学习实践活动等。三是实行中心组学习制度,发挥学习示范性。按照“学习理论、解决问题、推进发展”的思路,以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为主导,示范并带动一般干部的学习。四是实行个人自学制度,体现学习的群众性。五是实行成果转化制度,丰富学习的实践性。六是实行考评激励制度,激发学习的能动性。有的单位对凡有学习成果、调研文章在市以上党报党刊发表的,给予奖励一倍稿费奖金;有的县市专门评选学习先进个人和单位,作为同等条件下优先评选优秀公务员或先进单位的依据。七是实行学习档案制度,保持学习的连续性。以党支部为单位建立党员个人学习档案,录入个人学习考勤、补课、考试成绩、转化学习成果解决问题等情况,并由单位统一管理,结合公务员考评,记入个人履历档案,以此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持续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上水平。

针对农村与城市的不同,我市还坚持“五学法”着力推进学习型村级党组织建设。一是“三会一课”常规学。通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学习时事政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到“三有”,即每次会议有记录、参会党员有签到、村干部有学习笔记和心得。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上党课制度,以开展“百堂党课”活动为载体,镇、街道党政班子成员每年要给联系的村党员至少上一堂党课;村党组织书记通过“三会一课”给党员上党课、作辅导。二是“空中课堂”创新学。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在党员学习培训上的作用,在抓好组织党员 集中收看远教节目的基础上,重点采取“菜单式”、“点播式”的教学方式,让党员群众根据自己的口味“点菜”,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通过制定节目预告单,明确各类节目播出时间和内容,并在公示栏公布或在群众居住密集的地方张贴。党员干部可以根据个人所需提前预约,做到想看什么,就播放什么,想学什么,就培训什么。三是“创业培训”提升学。在农村党员中开展“创业培训”活动,采取“组织埋单,党员受训”的办法,开辟了一条农村党员培训的“绿色通道”。每年,镇、村党组织积极配合区劳动保障、科技、涉农等部门,以提高农村党员就业创业技能为重点,灵活举办各类培训班。农村党员根据自己年龄、文化和需求,自主选择培训班次,进行提升学习。四是“示范基地”观摩学。为了使农村党员干部学习有榜样,实践有场所,村级党组织不定期地组织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到党建示范点和“双培双带”示范基地进行观摩、参与基地的活动,并邀请涉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示范基地的致富能手、“土专家”、“田秀才”现场讲解,传授经验。通过“实践课堂”,激励农村党员干部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成果,增强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五是“送学下村”深化学。由组织部牵头,从纪检、宣传、党校、司法等党政部门抽调理论水平高的人员,从涉农部门抽调农业技术人员,组成宣讲团、专家组,到村(社区)举办专题报告会和农业技术讲座。

各级党组织也因地制宜,在创建过程中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激发党员干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着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推动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3、重视阵地队伍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了坚强有力的保证。根据不同层面党员学习教育的需要,加强了市、县、乡、村党校、党员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三大阵地建设,在市直单位开通了100个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终端,增强学习效果。培训网络体系日趋健全,为机关、企业、农村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科学文化知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近年来的实践成效来看,全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知识水平和层次大幅度提升。据统计,全市大专以上学历的机关党员干部达90%以上。

三、当前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的原因

1、思想认识存在偏差。自觉学习、善于学习是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要求。但据调查,一些党员干部认识上出现偏颇,存在误区。一是“忙”的思想。有不少同志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意识淡薄,把学习与工作割裂开来,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工作、生活三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在调查问卷中,认为业务工作太忙,没时间学习的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二是“虚”的思想。不少干部对党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不重视,有的人认为这些理论“空洞抽象”,没有实用价值。有的片面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上的极端实用主义突出,不想学基础理论知识,只想学操作性、技巧性的内容,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浓。三是“满”的思想。有些同志参加工作的时间较长,他们误认为凭以往的老经验,完全可以解决新问题,存在着凭老经验老套套办事的情况。

2、制度落实难以到位。各基层党委基本上已建立中心组学习制度,制订了关于加强干部学习的一系列实施意见和办法,但在具体的执行中,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以会代学”、学习走过场的现象,难以做到“三集中”,即难以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精力。有的制度原则性要求多,操作性措施少,难以落实。干部教育培训覆盖面不广,很多党员、干部长期没有学习培训的机会。一些基层党组织学习条件差,学习时间、学习经费、学习场所没有保障。

3、学习内容较为单一。据调查,不少机关党员干部、职工学习面较狭窄,只注重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深造,追求业务知识的精和深,较少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深入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科技、经济、法律等知识,影响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调查问卷中,对政治理论学习的态度,回答“一般”的占70%,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最想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回答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也占相当大的比例。一方面,由于忽视理论学习,钻研理论积极性不高,学习风气不浓,以致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不强。另一方面,由于对经济、金融、科技、法律、地理、历史知识知之甚少,综合知识储备不足,直接影响到工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活动开展逐级弱化。存在“上头热,下头冷”、“机关热,农村冷”、“党员热,群众冷”的现象。党委中心组学习明显好于党员干部学习、机关学习好于基层学习。

四、加快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充分发挥宣传部门职责功能,重点强化理论武装工作。宣传部门肩负着切实抓好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和学习培训的重要职责。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宣传部门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职责,应当不遗余力、全力以赴。作为宣传部门,必须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自觉把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列入工作议程,作为为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提供理论武装服务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组织机构,制订和出台相关的组织实施文件。注重实施效果,做到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理论素养相结合。

2、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党员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要按照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职能的党组织及党员设臵考核内容,制订考核标准,下达考核指标,以激励、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其思想理论素养。另一方面,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综合评价。同时,要在科学评价的实践中,注意准确掌握情况,及时汇总反馈信息。

3、构建新的学习模式。一要精心设计学习载体。要在充分利用和完善现有的中心组学习等载体的基础上,设计和拓展形式 多样、内容活泼、效果明显、能够满足各层面党员干部学习需要的新载体。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展学习空间,增强学习效果,发挥现代传媒优势,完善学习网络,为党组织集体学习和党员个人自学创造条件。调查显示,大多数人愿意通过网络学习的平台来加强学习,也愿意通过手机短信等形式接受理论学习信息。二要科学选择学习内容。着重培养党政领导干部的前沿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使他们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增强科学和创新精神,创造性地推进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三要积极探索学习方法。可以通过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大胆借助现代传媒手段,逐步实现理论学习、业务培训等教、学、考、管的全程网络化。也可以通过一线挂职、岗位互换、基层蹲点、现场教学等方式实施体验教育和训练。以研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为载体,借助案例教学、行动学习等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和提升干部正确的角色行为能力、心理素质、沟通技巧和应变能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6

一、基本情况

XX县位于甘肃东部,总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辖5镇8乡1个街道办事处,184个村民委员会,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3.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74万人,非农业2.6万人。近年来,县上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目标,以富民、助民、育民、便民、利民为着力点,立足实际,创新机制,积极探索“一村一社区”和“中心村+村落”建设模式,坚持抓点带面、梯次推进、辐射延伸、逐步提高,走出了一条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子。目前,全县共建成农村社区165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165个,开展为民服务项目124项,创建农村示范社区110个,基本实现了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抓机制完善,凝聚建设合力。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村级主办、村民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合力。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县上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农村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印发了《XX县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XX县农村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细化任务措施,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统筹推进社区党组织和村委会及其它组织建设,健全社区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工青妇组织体系,依托村“两委”设立社区服务中心,有效整合村级组织现有工作力量,开展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形成了党支部领导、村委会主导、社区工青妇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三是完善群众参与机制。通过广播、电视、制作宣传栏、印发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建设农村社区的目的意义,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营造户户参与、人人关心,共同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四是完善投资机制。结合扶贫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实施,整合水、电、路、文体广电、教育、卫生、计生等方面项目资金,动员群众投资,形成了多方投资建设社区的投资机制。

(二)抓关键节点,推进社区创建。找准农村社区建设关键节点,集中攻坚突破,全力落实各项创建任务。一是因地制宜定模式。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资源整合和社区用地集约化、群众居住集中化、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化的塬则,在经济条件较好、地域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村,按照“一村一社区”模式进行创建;在村型较小、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地理位置比较集中的村,打破村域界限,按照“中心村+村落”模式进行创建,较好地实现了全部地域、全体人员和各类组织的“无缝隙”管理服务。二是明确目标定任务。明确提出“4568”创建任务,即:健全社区党支部、村民自治组织、工青妇民兵组织和社区服务四类组织;按照一中心五站要求,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生产生活服务站、文化服务站、医疗卫生服务站、综治安保服务站、互助救助服务站,构建生产生活、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综治安保、互助救助五大服务体系;确立社区格局发育成熟、社区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服务功能显着提升、社区生活文明和谐、社区党建持续加强六项标准;完善社区办公、小康乐居、道路交通、文体娱乐、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生产生活服务、治安保卫八项基础设施。叁是强化落实定责任。建立议事协商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社区群众代表例会,协商解决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等重大问题。健全定期检查调度制度,坚持月调度、季通报;完善考核验收命名制度,采取量化打分的办法,逐项验收评分,依据评分结果排名,县、乡表彰命名,促进各项任务落实。

(三)抓配套设施,完善服务体系。把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作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覆盖农村全体群众,集政府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市场化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健全社区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围绕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积极推进日用品消费、农业生产资料购销点进社区,在有条件的村设立集贸市场,在多数村设立农民信息俱乐部和便民超市,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178个,科技服务队368个,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物资和信息服务。二是健全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广播室、健身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成立农村红白理事会、社区演唱队、社火队等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体育“五进社区”活动,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氛围。三是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按照集医疗、卫生防疫、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大功能于一体的要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148个,为群众开展卫生防疫、计划生育知识宣传普及和儿童计划免疫、地方病防治、疾病预防,有效满足了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四是健全社区社会治安服务体系。积极推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对接的“叁调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派出所民警、社区群众、社区干部“叁位一体”的治安防范体系,组建巡逻队,配套电子报警装置,广泛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营造了安全、稳定、和谐的社区环境。五是健全社区互助救助服务体系。依托社区现有条件,建设社区互助救助服务站,有54个社区配套建成了互助老人幸福院,为农村困难群众开展低保、医疗救助、养老等服务。组织社区志愿者、学校师生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及残疾人、五保户、优抚对象、贫困户等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救助服务,形成了邻里互帮、群众互助的良好风气。

(四)抓平台搭建,开展服务活动。坚持把农村社区作为服务农村居民的有效平台,全力开展各项便民利民服务活动。一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作用,利用农技站、远程教育培训设施,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致富技能。同时遴选村社产业能人,现身说教,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开展社区民主管理活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深入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开展“和谐五星”创评活动,探索推行村班子和村(社区)干部“双议双评”活动,提升了村级事务科学决策水平,增强了群众民主管理意识。三是开展各种利民便民活动。围绕农民群众最期盼、最关注、最直接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各村(社区)都建起了为民服务代理办点,由乡镇政府包村干部开展为民代理办服务,同时,依托扶贫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实施投资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成通乡油路5条158.7公里,硬化通村道路77条310.1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等水利工程34处,完成自来水入户5.1万户,新修梯田13.9万亩,累计完成旧农宅改造与新建文明生态家园3万多户,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实现了农村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中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高了主导产业开发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步得到改变,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工致富技能培训,成立秧歌队、篮球队等,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三是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将外来人员、离煺休回村居住人员全部纳入社区管理,实现了“无缝隙”管理服务。同时,发挥社区管理委员会、共建理事会等组织作用,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形成了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机制,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三、存在问题

一是社区经费严重不足。由于县财政困难,投入有限,致使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相对滞后,社区工作无经费,工作人员无报酬,不能完全满足社区办公和服务群众的需要。

二是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滞后。主要是工作人员缺乏,社区管理服务人员以村干部为主,部分村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建设的内涵理解不够,居民自治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居民参政议事的意识还不强,参与社区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农村社区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运行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三是为民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在社区第一线工作的人员多数为村“两委”干部和社区志愿者,参加社区工作方面的专业培训相对较少,缺乏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制约了社区服务水平的提高。

四、意见建议

(一)加大农村社区建设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全面落实社区工作经费财政分级补贴制度,将农村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支出预算,逐步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社区建设投入机制。同时,整合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改建、联建、共建,切实建立服务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新社区。同时,要严格落实社区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工资保障等各项机制,切实调动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二)制定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与城镇化建设目标一致,需要系统全面地制定建设规划。建议出台社区建设规划,进一步指导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村社区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配套跟进。因地制宜实施村庄改造,打造一批特色乡村社区。

(三)强化农村社区共建机制。调动社会各行各业与社区组织进行共驻共建积极性,实行思想教育联抓、环境卫生联创、社会治安联防、服务设施联建、文体活动联办。通过共建使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认识更加到位,职责更加清晰,任务更加明确,形成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围。

邓州市新型邓州市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整群随机抽取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衢州市某郊区和农村偏远山区18个行政村村民为研究对象, 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衢州市某医院体检中心完成健康体检24 686人, 参检率为75.62%, 其中来自郊区农村 (郊区组) 13 409人, 男性5 737人, 女性7 672人, 年龄20~97岁 (平均48.78±15.38岁) ;山区农村 (山区组) 11 277人, 男4 651人, 女6 626人, 年龄19~99岁 (平均49.15±15.71岁) ;两组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86, P>0.05) 。

1.2 方法

1.2.1 体格检查:

由全科医师采集个人史和疾病史, 统一建立健康档案。体检项目包括常规内科、外科体检和妇科体检 (70岁以下女性为必检项目) , 测量血压, 高血压诊断标准采用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提出的血压水平分类标准即140 mmHg (1mm Hg=0.133 Kpa) 和/或舒张压≥90 mmHg[2]。

1.2.2 超声检查:

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2.5~5.0 MHz。受检者清晨空腹, 常规方法扫查肝、胆、脾和泌尿生殖器官。

1.2.3 其他检查:

抽取待检对象空腹外周静脉血, 完成相关指标检验, 项目包括血常规、肝功能、乙肝三系和空腹血糖等, 查尿常规, 育龄妇女增加白带常规检查。同时完成心电图、胸透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以《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ICD-10) 作为疾病统计依据, 所有数据经SPSS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处理,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农民健康状况

参加体检的24 686名村民中, 检出存在健康问题需要医学治疗或随访者8 047例, 检出率为32.60%, 其中郊区组检出率为37.81%, 山区组检出率为26.39%,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63.05, P<0.01) 。影响健康问题的病种以1种为主, 占69.98%, 2种及以上者占30.02%, 其中以高血压病合并脂肪肝居首位, 占17.96%, 其次是胆石症合并脂肪肝, 占14.18%。两组病种数构成见表1。

2.2 妇科体检情况

14 298名女性体检对象中, 接受妇科检查12 942名, 其中6 958例郊区组女性村民的妇科疾病检出率为17.32%, 5 984例山区组女性村民的妇科疾病检出率为18.43%,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73, P>0.05) ;主要的妇科疾病是宫颈炎占42.18%, 阴道炎占38.38%, 附件囊肿占5.82%, 子宫肌瘤占5.01%;有26.75%的女性检出2种以上妇科疾病;妇科疾病好发年龄段为30~39岁, 占31.55%;40~49岁年龄段占42.37%。

2.3 慢性病疾病谱构成

郊区组与山区组患病率排在前15位的疾病见表2。

表2显示, 郊区组排在前5位的疾病分别是脂肪肝、高血压病、慢性血吸虫性肝病、胆石症和乙型肝炎, 山区组排在首位的是高血压病, 其次是脂肪肝。郊区组除肾结石、贫血外, 其他疾病的患病率高于山区组。除肝硬化、心脏病和慢支肺气肿外, 两组之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

2.4 农民健康问题的性别、年龄分布

郊区组男性农民健康问题检出率为38.50%, 女性检出率为37.29%, 山区组男性检出率 (25.60%) 低于女性 (26.95%) , 组内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年龄分层分析显示, 郊区组和山区组除≥70岁年龄段外, 女性检出率要高于男性, 且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郊区组各年龄段的检出率均要高于山区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3。

3 讨论

通过回顾性分析揭示, 衢州地区农民健康问题检出率为32.60%, 明显高于相关文献报道[3,4], 可能原因与纳入统计的疾病种类标准不一有关, 本文以ICD-10为病种统计依据, 将无症状但需密切随访的室性早搏也纳入统计之列。尿常规或心电图异常往往是疾病的早期表现, 纳入统计有利于对潜在高危人群的随访与管理。此外, 较高的检出率不排除在参加体检的农民中, 大龄比例较高、健康意识较强或有疾患感觉的农民比例较高的问题[5]。

郊区村民健康问题检出率 (37.81%) 明显高于山区村民 (26.39%) , 年龄分层分析显示, 郊区组和山区组除≥70岁年龄段外, 女性检出率要高于男性, 与赵银莲等[3]报道相似, 且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主要是针对70岁以下妇女开展了妇科检查项目有关, 郊区组与山区组均有较高的妇科疾病检出率 (17.32%~18.43%) , 剔除妇科疾病因素, 男性健康问题的检出率高于女性。郊区村民的疾病谱构成, 排在前5位的疾病分别是脂肪肝、高血压病、慢性血吸虫性肝病、胆石症和乙型肝炎。脂肪肝是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6]。郊区农民存在2种及以上健康问题的疾病, 以高血压病合并脂肪肝居首位, 其次是胆石症合并脂肪肝, 分析其可能原因, 一是城市化进程中, 郊区农民土地被征, 较多农民成为城市务工主力军, 劳动强度明显降低;二是家庭经济条件改善, 以摄入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糖为主的饮食结构的改变, 他们除户籍在农村外, 生活方式和与城市居民差异不大;三是更多的40~59岁年龄段郊区女性农民主要从事接送小孩等轻微的家务, 常常选择打牌或麻将等娱乐活动消磨时光, 长时间静坐, 缺乏运动导致脂肪在体内堆积, 因而与脂质代谢异常相关的疾病检出率明显高于山区农民。衢州地区是20世纪50~70年代血吸虫病的重灾区, 本次调查中慢性血吸虫肝病的检出率为6.96%, 对有肝脾肿大或血三系减少等早期肝硬化表现者, 应密切追踪观察和治疗, 以防止进一步恶化。

受体检经费与体检项目限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体检中诸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的检出率不高, 如本文揭示的慢性病疾病谱偏重于腹部超声、常规体检发现的疾病, 与临床住院病人的疾病谱构成有较大差异[7], 存在偏倚。故在确定体检项目时, 可以本着“总量控制、内部调整”的原则, 确定“菜单式”检查项目[8], 对于中老年重点人群的健康体检, 建议增加如心脏彩超、脑血流图和血液生化全套检查等项目, 以早期发现严重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

本次整群随机抽取18个行政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体检的参检率为75.62%, 接近浙江省要求各县 (市、区) 参合农民的免费健康体检率达到80.00%的水平[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体检的有效实施, 较好地揭示了农村人群健康状况, 为积极推进农民健康工程提供了依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些慢性病如脂肪肝、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等已严重危害农村尤其是郊区人群的健康。因而, 在做好定期体检工作的同时, 应加强对农民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 提高农民健康意识, 提倡劳逸结合、保持良好心态、适量运动、调整饮食结构、戒烟和限酒, 以减少高脂血症等慢性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沈清, 刘钟明, 陈定湾, 等.浙江省农民健康体检实施情况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 2007 (8) :45-46.

[2]刘力生.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实用本)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 (12) :1060-1064.

[3]赵银莲, 吕鑫, 杨俊超, 等.吴兴区农民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08, 20 (9) :60-61.

[4]林玉兰, 余美, 洪波.1853例农民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6) :1128-1129.

[5]陈晓玲, 郑云蒸.农民健康体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8, 22 (4) :3-5.

[6]康利克.健康体检人员脂肪肝的超声诊断与血脂变化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12) :129-130.

[7]徐建国, 李海明, 应信忠.参加新农合农民住院疾病谱及医药费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7 (12) :891-892.

邓州市新型邓州市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窗口服务单位;群众路线;作风建设

为摸清永州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先进做法与经验,为全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决策参考,2014年3月,课题组先后深入市、县(区)、乡(镇)的政务中心、民政部门、信访部门、税务部门、工商部门、住房公积金中心以及电信、医院、银行等单位和部门就永州市窗口服务单位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主要围绕全市窗口服务单位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做法、存在问题和今后做好此项工作的意见建议三个方面,分别采取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实地观察的方式进行。调研期间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个别访谈干部75人,一般职工100人,群众150人,召开座谈交流会12场次。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1.永州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践行群众路线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永州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为民、亲民、富民”的理念,努力践行“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宗旨,较好地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是各窗口服务单位紧密结合单位实际和行业特点,探索创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永州的科学发展和赶超崛起夯实了群众基础。

1.1狠抓活动载体建设,服务实效稳步增强

近年来,永州市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紧密结合全市开展的“两万干部下基层、服务发展促和谐”活动、“排忧解难服务月”活动、“四深入两结对一测评”活动和“转作风、破难题、抓关键、见实效”活动等活动载体深入开展“三亮三创三评”(亮身份、亮承诺、亮形象,创岗位先锋、创满意窗口、创服务品牌,党员自评、领导点评、群众测评)主题活动,擦亮“窗口”服务群众,搭建起了窗口服务单位干部职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全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通过开展岗位竞赛、创建“党员示范岗”、评选“群众满意窗口”、争当“党员服务标兵”等活动创岗位奉献先锋、群众满意窗口、优质服务品牌,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上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在对全市部分窗口服务单位的走访调查和对部分群众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全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的服务态、服务质量和服务形象进一步提升,群众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顽疾已经得到根本扭转,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1.2狠抓惠民工程建设,民生问题妥善解决

近年来,永州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结合全市“十大惠民工程”建设,紧紧围绕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狠抓惠民工程建设,着力解决了一大批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让全市人民共享了改革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实惠。如2012年以来,新田县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創新“三化三联三管”模式,全面推进医疗窗口单位服务改革,使公共卫生服务落到实处,极大地解决了当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2013年与2012年同期相比,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率由65%提高到89%,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抽检合格率由67%升至86%,全县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信息健康档案建档真实率达到99%,群众满意度由69%提高到95%。近几年,永州市自然灾害频发,全市共发生风雹、洪涝等自然灾害12次,受灾群众达85.57万人次。面对灾害,全市各级民政部门临危不乱,有序应对,及时果断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动员各方力量抗灾救灾,其中2012、2013年累计发放救灾资金1.9亿元,发放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和灾后倒房恢复重建资金28283万元,帮助33321户农村危房户重建或修缮了住房,其中因灾倒房恢复重建4549户,为帮助受灾民众脱离困境、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1.3狠抓基层组织建设,核心作用发挥良好

近年来,全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争先创优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大力实施“五大工程”(组织覆盖工程、支部活动工程、党群连心工程、党内关怀工程、基本保障工程),重视发挥基层组织建设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的优势,着力从班子配备、阵地打造、机制创新、条件改善等方面入手,加强了窗口服务单位党组织建设,并通过创建基层组织示范点、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岗、评选表彰优秀共产党员等措施,调动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窗口服务单位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较好地发挥了党组织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整体功能。

1.4狠抓干部作风建设,干群关系日益融洽

近年来,永州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坚持把作风建设作为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开展“四深入两结对一测评”活动、“治懒惰、治散漫、治奢侈”三项整治活动和“转作风、破难题、抓关键、见实效”等活动,严格实施市委“六个一律处理”决定和“禁酒令”,在全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掀起了作风整顿的热潮。通过对窗口服务单位干部作风的整顿,带来了全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干事创业、帮扶基层、服务群众的新气象。2012年永州市的干部作风民意调查名列全省市州的第二名;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在2012年的年度考核中排全省各市州第一位,2011、201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先进。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全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狠抓干部作风建设的结果。

2.永州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践行群众路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半个多月的专题调研,我们发现:近年来,永州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在联系和服务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工作上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客观地讲,各级窗口服务单位干部职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作风也还存在一些与人民群众期盼不相符合、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矛盾,影响着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

2.1工作漂浮,缺乏务实精神

主要表现在,各级窗口服务单位的部分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静不下心、沉不下身子,爱摆花架子,热衷于做表面文章,不能直面困难和矛盾,碰到难题绕着走,工作上敷衍塞责,不注重调查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工作人员随机挑选了100名窗口服务单位的党员干部和100名群众,对“窗口服务单位工作人员工作是否漂浮、是否具有务实精神”这一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75%的党员干部认为窗口单位工作人员工作踏实,具有务实精神;群众中则有45%的人认为窗口单位工作人员工作漂浮,缺乏务实精神。综合以上两项结果,总共有6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窗口单位工作人员工作踏实,具有务实精神。这离上级党委政府和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

2.2思想消极,缺乏进取精神

主要表现在,一些干部职工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缺乏开拓精神、竞争意识,工作能推则推,能拖则拖,不善于动脑,不善于创新,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通过调研组对部分窗口服务单位的实地观察,我们发现部分窗口服务单位依然存在像市委书记陈文浩在3月20日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所指出的“有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服务窗口不服务、便民大厅不便民”的情况。部分窗口单位干部职工依然存在工作懒散、精神懈怠的问题。

2.3学习松懈,缺乏危机意识

主要表现在,有些干部职工业务不熟,理论不精,视学习为负担,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差,平时忙于繁琐事务,静下心来抓学习、研究思考问题的时间少。或者学习满足于一知半解,机械地照抄照搬,知识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差甚远。调研组通过与窗口服务单位干部职工座谈及发放调查问卷,有超过25%的被访对象认为自己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够,对自己工作范围内的某些业务半懂不懂,业务工作疲于应付。在这25%的被访对象中,有40%左右的人认为,虽然自己平时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够,但如果不是迫于上级和领导的要求,一般都不会主动去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

2.4意识淡薄,缺乏群众观念

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干部平时深入群众的机会比较少,对基层和群众的情况不了解,思想上不重视群众,感情上不贴近群众,心里面装不下群众,缺乏为群众办实事的意识和积极性。在一场专门针对窗口单位党员干部群众观念的干部座谈会上,有超过一半的干部承认平时很少真正主动深入群众,除了迫于上级和领导要求以及群众的请求,一般很少主动去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在一项关于“干部是否经常深入群众了解和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和问题”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25%的被访群众选择了“很少、几乎没有”。以上调查结果充分的证明了当前各级窗口单位干部宗旨意识普遍不强,缺乏群众观念的现状。

3.对各级窗口服务单位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建议

窗口服务单位每天跟群眾打交道,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部门行业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牢固树立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发展的理念,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提高服务效率,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1要狠抓教育管理,提升服务能力

服务能力是窗口服务单位搞好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的重要保障。而服务能力的提升必须依靠教育。一要狠抓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窗口服务单位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干部职工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切实解决好“为了谁、相信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平时的工作中自觉克服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脱离群众的思想倾向,不断增强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自觉性。二要狠抓职业道德教育。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窗口服务单位干部职工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典型宣传、警示教育、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充分运用电视、网络、简报、专栏等手段,强化爱岗敬业奉献的良好职业品德,教育引导窗口服务单位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第一窗口”的理念,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三要狠抓业务技能培训。针对部门和行业特点,确定重点培训内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法,通过实岗锻炼、脱产进修、集中培训、自主学习等方式,对窗口服务单位广大干部职工进行政策法规、业务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其服务群众的能力。

3.2要办好惠民实事,增强服务实效

一要抓惠民难题破解。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运行及管理机制体制改革,有效破解棚户区改造、城市小区管理、食品安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五小”水利建设和社会安全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使一些公共服务惠及更多的普通群众,保障和维护好群众的各项根本利益。二要抓民生工程建设。各级窗口服务单位要依据群众期盼和需要,把重点惠民项目纳入工作规划,继续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中民生工程的服务和保障力度,全面推行阳光服务、微笑服务、规范服务、廉洁服务,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作风、提升服务能力,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上学、就医、行路、吃水、住房、就业等热点难点问题,努力让群众普惠共享发展成果。三要服务中心工作。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是优化环境、服务发展的主阵地。全市各级窗口服务单位要积极投入到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上来,把参与发展、服务发展、推动发展作为每名党员干部的份内职责和重点任务,始终做到平时工作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

3.3要强化监督考评,增强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除了干部职工的自身修炼之外,还必须通过监督考评予以增强。一要公开服务承诺。每年年初,各级窗口服务单位的每一名干部职工都要将自己服务群众的具体工作内容、采取的措施及达到的目标面向社会公开承诺,接受社会和群众的广泛监督,搭建干部与群众的信任桥梁。二要推行政务公开。通过行业信息网站、政务公开栏等渠道,对窗口服务单位的机构设置、收费项目及标准、服务项目、重大决策、重大工作进展等情况向社会公示,并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三要建立考核机制。制定干部职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具体工作标准,细化群众工作的和考评价体系,形成具有指导、评估、督促和监督功能的评价机制。坚持把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并在年终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使用、职务晋升、先进评选的重要参考依据,以此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3.4要完善制度规范,建立长效机制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各级窗口服务单位联系和服务群众,搞好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保证。一要建立调查研究制度。以制度化方式对干部职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规范要求,让每一名干部职工真正沉下心去,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对人民群众的理解,加深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二要建立定期接待群众工作制度。建立定期接待群众制度,安排专人开展群众接待工作,确保民情反映渠道畅通,及时快速地解决群众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三要建立结对帮扶制度。采取拜师学艺的方式,按照强带弱、老带新、先进带后进原则,开展“一对一”业务帮扶,促进窗口服务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成长,增强窗口服务单位干部职工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3.5要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活动实效

上一篇:E9103机巷施工抽架绞车硐室安全技术措施下一篇:玻璃隔断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