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2024-10-20

福建省泉州市经济发展情况调查(通用8篇)

福建省泉州市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篇1

福建省泉州市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泉州市2010年GDP首次跨越2000亿元大关,预计达到2276亿元,增长15.7%,增幅创1998年以来新高,经济总量连续9年居全省首位。

2010年,泉州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多项经济指标创下10年最佳。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25.06亿元,增长22.8%。晋江、惠安、石狮、南安、安溪5县(市)进入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所有县(市)均保持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

过去一年,泉州五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完成产值2160亿元,现价增长30.6%。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修船造船、汽车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新兴产业产值达446亿元,泉州人首次在自己的家门口制造出轮船、汽车。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3.5%;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4.2%和1.1%。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全程式网上审批、并联审批等使项目审批时限缩短了近五分之四。

泉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936元和7240元。全市有11.24万人享受了城乡低保,30万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参加职工医疗互助。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把握机遇,发挥优势,锐意创新,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2.29亿元,财政总收入316.15亿元,经济总量连续11年位居福建省第一,所辖县(市)全部跻身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行列,其中5个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民营经济独领风骚,全市现有工业企业2万家,个体工业户7.5万家,商业户近25万家;全市100家重点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8家,民营企业无论是企业数量、产值还是就业人数均占全市九成以上。

开放型经济生机勃勃,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2388家,外商实际到资202.7亿美元.累计批准台资企业1372家,实际到资17.06亿美元。2009年,外贸出口总值达58.9亿美元,在中国城市外贸综合竞争力100强中居第29位。

集群经济支撑带动,形成了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机械制造五大传统产业,培育了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修船造船、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旅游服务“5+1”新兴产业,成就了纺织服装、鞋业、石化3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和石材、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等超百亿元产业集群,是海峡西岸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能源九大基地之一。品牌经济再造实力,全市共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6枚、中国驰名商标51件、国家免检产品139项,总数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荣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称号。

投资环境日臻完善,福厦高速铁路贯穿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位居福建省第一位,公路密度分别是全国和全省的3.5倍和1.76倍,泉州晋江机场获批对外开放,跻身全国50强,港口货物吞吐量766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25万标箱,中心城市面积扩展到9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57.5%,海湾型大城市框架逐步构成。

创新创业转变提升,我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出“调结构、降能耗、优能源、促循环、推交易、增碳汇”六项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力争到2012年,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150亿元以上,培育扶持壮大一批新能源骨干企业,形成 1~2家年产值50亿元以

上企业,3~5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初步建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专业园区,形成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第二、三产业分别以年均21.6%、17.1%的速度快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38.6∶32.8∶28.6调整为2009年的3.9∶59.9∶36.2;2009年我市万元GDP能耗0.795吨标准煤,比2005年万元GDP能耗0.90吨标准煤下降11.5%。

政通人和民生宽裕。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2913元、8563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第二位。先后荣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中国十大和谐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称号和荣誉。

科学发展风光无限。泉州市围绕“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和现代化泉州建设的总要求,聚焦9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统筹298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发展,实施“一环(环泉州湾核心地区)引领、两湾(泉州湾地区<不含一环>、湄洲湾南岸地区)联动、三轴(以沿海交通干线、长泉铁路、泉三高速公路为发展轴)拓展、多区(泉州开发区、泉州出口加工区等国家级开发区以及泉州台商投资区等各类工业园区)支撑”的产业布局战略,全力实施“百千万亿倍增计划”(力争在5年内实现超百亿企业15家,形成5个超千亿产业集群,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以上),努力把泉州建设成为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优、综合效益好、发展后劲足和人民生活质量好、受教育程度高,城市宜居宜业,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高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

家乡;福建省泉州市调查人;陈德昕

福建省泉州市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篇2

1 特点

(1) 农业装备水平稳步提高。随着惠农政策的实施, 对农机投入的逐年加大, 兖州市农机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自2005年以来, 兖州市连续承担了中央、省农机化示范项目, 农机总投入近9 000万元, 新增各类农机具1 743台 (套) , 其中60型以上拖拉机323台、玉米联合收获机398台、秸秆还田机541台、小麦免耕播种机80台以及其他配套农机具401台 (套) 。兖州市在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 玉米生产机械化关键环节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截至2009年, 玉米机收率达88.6%, 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100%。另外,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青贮机械化和粮食初加工机械化等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91.68%, 机械化综合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进入了农机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2)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兖州市村级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发展迅速, 农业生产服务主体不断完善, 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服务组织不断发展, 实现了让有机户有钱挣, 无机户有机用, 共同利用农机, 不仅有利于农村“三产”的发展, 也促进了农机作业服务标准化、产业化和社会化, 增加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 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降低了生产成本, 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2007年5月, 兖州市率先在济宁市建立了兖州农机化协会, 全面整合了农机生产、销售、维修、科研及推广等资源, 搭建了农机合作交流平台, 形成了农机各业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 兖州市有农机合作社8家、村级农机服务组织75家、农机大户434户、农机专业户4 364户和农机中介组织62个。自1997年以来, 兖州市共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组织2 000余个, 小麦联合收割机15 000余台次, 开展“南征北战、西进东征”的跨地区、跨省作业, 作业总收入达3亿元, 相当于兖州市农民人均年增收300元。跨区作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率为18%, 占当地老百姓年收入的20%。

(3) 农机市场体系逐渐规范壮大。近年来, 兖州市积极推行集展示、销售、维修、配件供应和人员培训为一体的经营模式, 不断加快农机售后维修服务现代化进程, 提升企业规模和销售、管理水平, 促进了农机市场的繁荣发展。到2009年底, 农机市场产品已覆盖动力机械, 小麦、玉米、水稻、林牧和蔬菜等生产机械及设施农业、粮食粗加工机械等8大类108个品种, 农机产品年销售额达8.8亿元, 解决劳动力就业5 000余人。目前, 以山东农机公司兖州分公司为龙头的农机销售企业72家, 销售市场覆盖了山东、安徽、河南和江苏等粮食主产区, 农机年销售额达3.8亿元。另外, 兖州市已有农机维修企业40家。

(4) 农机工业体系日趋完善。近年来, 兖州市紧紧围绕工业立市、民营强市的发展思路, 把农机工业作为全市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 不断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为农机工业的迅速崛起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到2009年底, 兖州市已拥有五征山拖、大丰、国丰、玉丰、大华与凯兴工矿等农机企业近26家, 比1978年增加了24家, 农机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 农用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五征山拖、大丰、国丰和玉丰等企业生产的拖拉机、玉米收获机、秸秆还田机、旋耕机及深耕犁等5大类53个品种, 已入选国家和山东省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目录, 成为领跑兖州市工业、提升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冲出兖州、叫响山东、走向全国的知名企业。

2 问题

(1) 种植模式传统。土地分散经营与农业种植方式的多样性, 严重制约着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不适应大型机械的发展, 传统种植模式的多样性不适应机械效率的发挥, 解决农机与农艺相适应的问题, 是进一步推动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的关键。

(2) 基层农机人才匮乏。目前, 兖州市从事农机维修、作业服务的农机手平均文化程度是初中, 年龄45~60岁, 拥有从业资格证书的寥寥无几, 农机从业人员老龄化、文化水平低, 对新技术、新知识接受能力差, 依靠农机发家致富的意识不到位, 小农意识严重, 缺乏创新精神, 市场化运作能力差。

(3) 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小。自2004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 兖州市落实各级补贴资金达9 000万元, 在济宁市, 乃至全省名列榜首, 新型、高效、大功率机械发展速度可观。但是, 补贴资金仍然不能满足兖州市农民的需求。目前, 兖州市还有近1/2的农业机械是20世纪90年代购置的, 有的甚至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购置的。由于机械陈旧, 作业效率低、耗能高, 机手作业收入少, 导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展受阻。

(4) 村集体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目前, 兖州市拥有村集体农机作业服务组织74个,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机械的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增加了农民收入, 促进了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但兖州市村集体农机服务组织还存在规模小、作业单一和经济效益低等缺陷。

3 建议

(1) 政府推进土地有效流转, 规划农业种植结构, 提升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 提高机械利用率, 为农机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 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利用当前惠农政策、农机法规, 采取有力措施, 把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作为培育发展农机作业市场的主体, 指导他们上规模、上水平及上效益, 提高服务质量。帮助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研究市场、开拓市场, 发掘农业效益, 使之焕发生机, 自觉参与市场竞争。

(3) 加大基层农机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学校教学资源优势, 通过开展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 提高农机手的维修、操作技能和创业本领。

(4) 争取更多的补贴资金,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农机购置补贴, 加快农业装备更新步伐, 推动兖州市农机化大发展。

福建省泉州市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篇3

关键词: 泉州市城东中学学生 视力状况普查 近视成因抽样调查 应对措施

一、2008—2014年城东中学学生视力情况

对2008—2014年城东中学初一年到高三年学生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普查法)的柱形图如下: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1.初中生的视力不良人数居高不下,而且数据触目惊心。除2011—2012年度数据可能有特殊情况外,视力不良率(近视人数占总学生数的百分比)从2008—2009年度的79.6%到2013—2014年度的80.8%,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更可怕的是:视力在4.5以下的人数,占总近视人数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从2008—2009年度的61.4%到2013—2014年度的68.9%,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高中部,同样是2008—2014年,六年间近视率从89.7%上升到92.4%,视力4.5以下占视力不良者的比例从2008—2009年度的73.0%上升到2013—2014年度的79.4%,也是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不管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女生的视力不良率和4.5以下的视力不良率的占比都比男生明显更高。女生的视力不良率从2008—2009年度到2013—2014年度每年都比男生高3.5%—7%。4.5以下的也比男生高3%—8%左右。

二、视力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视力现状的成因,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分别从思想、饮食、用眼习惯及体育锻炼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时间是2015年5月,对象是从我校初一年到高三年六个年段的每个年段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收回问卷约1000份,视力调查有效问卷972份。其中男生509人,女生463人,视力正常的男女生合计有206人,视力4.5以上的有311人,视力4.5以下的有45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1.1%、32.0%、46.9%。受调查男生中,视力正常:4.5以上近视(以下统称低度近视):4.5以下近视(以下统称高度近视)=23.2%:31.0%:45.7%;受调查女生中,视力正常:4.5以上近视(以下统称“低度近视”):4.5以下近视(以下统称“高度近视”)=19.0%:32.8%:48.1%。问卷调查从以下思想、用眼卫生和生活习惯、饮食三个方面进行,结果如下:

1.思想方面

从学生对近视成因的认知调查可以看出,不管视力如何的学生都认为生活习惯是影响视力的主要原因(69%以上),低度近视的人更认同这点,认为影响视力的主要原因是生活习惯的达85.2%。

不管近视与否,86.5%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职业对视力有所要求。

从对近视的担心调查中可以看出,没有近视的人中36.7%的人担心近视,低度近视的人中74.3%近视后才担心近视,而高度近视的人78.9%的人担心自己近视加深。

2.用眼卫生和生活习惯方面

(1)睡眠时间。每天八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情况是:视力正常者有23.7%>低度近视有13.5%>高度近视者有9.9%;最大比例的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是6—8小时,其中视力正常者中有61.4%<低度近视中有66.2%<高度近视中有68.2%;不同视力级别的学生有13.6%—21.5%的人睡眠时间六小时以下。通过调查还可以看出,女生的整体睡眠时间明显少于男生,不同视力级别的人睡眠时间长短趋势是视力正常>低度近视>高度近视。由此可见,不管哪个视力级别的学生,睡眠时间都不足,这是影响学生的视力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2)每天看电视、上网时间长短和近视程度呈正相关。各个近视级别的学生中,只有32%左右的学生每天上网看电视的时间少于1小时,约42%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1—2小时,约26%的学生3小时以上,不管哪个视力段,都有4.5%—5.8%的人每天平均上网看电视时间超过5小时。从男女生的差异看,男生总体看电视上网时间明显比女生长:男生3小时以上上网时间在视力正常、低度近视、高度近视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0.2%、28.7%、26.8%,女生3小时以上上网时间在视力正常、低度近视、高度近视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9.3%、23.5%、21.1%,可见,男生比女生总体上网时间较多。从调查数据还可以看出,学生看电视上网的时间越多,近视越严重。

从上网时间的管控调查可以看出学生的近视程度与父母的控制程度呈负相关,各个近视段的人大概71%左右的人看电视和上网时间完全由自己控制,女生比男生更加“自主”。

(3)从有在强光下、黑暗处看书等多种用眼恶习调查中可以看出,视力越好的学生不良的用眼习惯越少,而视力有问题的不良用眼习惯越多,完全成正比,与预计一致。而且可以看出很严重,即使是视力正常的人,也有57%的人有1—2种的不良习惯,16.4%有3中不良习惯;视力4.5以上的人有55%的人有1—2种不良习惯,有33.7%的人有3—4种不良习惯,对于视力4.5以下的学生来说,有1—2种和3—4种不良习惯的学生比例达到52.4%和39.3%,情况相当严重。

(4)不管近视与否,学生对眼保健操的重视程度都不够,只有视力正常的人中27.1%认为眼保健操重要也认真做,视力正常的人中有63.3%、低度近视的人中有75.9%、高度近视的人中有79.2%的人对眼保健操的态度是认为重要,却由于大家没做自己就没做等原因没做眼保健操。

(5)从参加体育锻炼时间调查可以看出,视力正常、低度近视、高度近视者每周锻炼时间三次者分别占各自级别的46.9%、53.7%、62.7%。差异显著,每天基本不参加锻炼的大约占15%,而且近视程度越高,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越高。

根据调查,女生的近视率高于男生的主要原因有:女生对眼保健操的重视程度远比男生低,也有更大比例的女生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好好做眼保健操。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比男生短,不良的用眼习惯的比例中女生比男生更多、更严重。

3.饮食方面

从对食物的选择上可以看出:视力正常、低度近视、高度近视的学生对营养搭配重视程度递减,分别占各个级别总人数的39.1%、32.8%、32%;对食物口感和色泽的考虑增多,分别占各个级别总人数的45.9%、50.5%、52.2%。这种差异在女生中表现更加突出,也就是说,女生更注重食物的色泽和口感,对营养搭配的考虑更少,各个营养级别都与男生相差5%左右。由此可以看出,食物的选择对视力有影响。这也是女生近视更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食用水果的情况看,视力正常、低度近视、高度近视的学生对水果的摄入种类呈递减趋势,每周摄入3种及以上水果的比例分别占各级别总人数的55.6%、43.4%、37.0%。由此可以看出,多种水果的摄入对视力有好处。

三、改善视力情况的对策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建议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近视或近视加深。

1.正确认识自己的视力现状,近视者放松心情。

2.关注自己不良的用眼习惯和生活习惯,注意用眼卫生,杜绝不良用眼习惯。

3.重视并认真做眼保健,特别是女生。

4.保证每天充足(至少8小时)睡眠时间,严格控制连续上网和看电视时间。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特别是女生更需要加强锻炼。

福建省泉州市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篇4

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市场信心增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兖州市农机装备制造业也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强劲势头。

一、主要农机装备企业生产销售情况

据统计,山东大丰机械有限公司1至3月中旬生产各种联合收割机2800台,销售1970台,完成销售额8315万元,同比增长10%,市场占有率28%;山东国丰机械有限公司1月至3月15日生产1600台,市场占有量在10%左右。五征集团山拖农机装备有限公司1-2月份共接到拖拉机产品订单4383台,3月1日至13日接到2030台。1-2月份生产大中马力拖拉机3951台,同比增长159.76%,环比增长385.5%;销售2161台,同比增长332.2%,环比增长0.4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0万元,同比增长319.3%。公司3月上旬生产大中拖1068台,与上月同期、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市农机装备企业可以说是产销两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部引力同步提升。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综合各生产企业应对措施,主要有三条:一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激活了农业装备企业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信心和动力的发展。二是加强产品优化和技术改造。例如,山东国丰机械有限公司与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农机研究所等合作,研发秸秆收获青饲机现已投产,玉米穗茎兼收机项目也进入试验阶段。同时,与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制开发环卫车项目。五征集团山拖农机装备有限公司投资2.4亿元进行大中拖技改,对公司铸造、冲压、热处理、数控等机加工单位实施技术改造,对收获机械车间、大件车间、齿轮车间进行全面改造升级。三是调整结构推进产品多元化。例如,五征集团山拖农机装备有限公司与国际公司合作研制了采用世界先进水平传动系的130-180马力拖拉机,目前已装出样机。小麦、玉米兼收型自走式收获机的研发,也有望年内完成。

三、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当前,面临主要问题:一是人才制约。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特别缺乏复合型人才,从事研发的科技力量仍显不足,科技人员参加参加调研、培训和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不足。二是生产设备和工艺落后。生产效率较低,影响了产品质量。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国家今后重点发展的大型自走机、多功能机、半喂入水稻

机等,我市农机企业在开发此类产品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不具备大量生产的能力。四是资金短缺。由于前期研究开发资金投入较大,造成流动资金短缺,制约了新产品投产及技术改造生产力转化。

四、建议和对策

(一)加大农机企业改革力度,加快机制转换,加强内部管理。一是鼓励优化重组。鼓励外资、民营及其他多种经济成分投资或参股农机制造业,特别是欢迎国外及行业外优秀企业与现有农机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二是要切实强化内部管理,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向管理要效益。三是要引导企业结构的调整。要对在市场竞争基础上成长壮大起来的企业或企业集团,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

(二)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措施,大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采取切实措施培育发展企业这种核心竞争力(含产品设计技术、制造工艺技术、市场开发技术)。也要形成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

(三)积极贯彻“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要积极向国外转移目前国内已经成熟产品的生产能力,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国外市场占有率,以技术输出带动产品出口。

福建果树95期间引种情况调查 篇5

福建省“九五”期间果树引种情况调查

X

谢钟琛李 健

(福建省农业厅果树站, 福州350003)

“九五”期间, 随着我国果品生产的发展与市场供需矛盾的缓和, 以及市场需求的多样化, 优质果类的发展与劣质果类的淘汰同步加速, 果树的引种工作也因此受到高度与广泛重视, 伴随着闽台农业交流的增进,福建出现建国以来规模最大与范围最广的果树引种热潮。为掌握福建省“九五”期间果树引进情况, 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成功经验, 分析引种的失误与吸取已有的教训, 为今后的果树引种提供有益借鉴, 福建省农业厅果树站于2001 年上半年在全省范围组织开展了有关调查, 其结果如下:

1引种概况

111引种趋势

进入“九五”随着我国果品人均占有量的增长, 果树效益出现减缓与下滑, 福建果树面积在保持了10 余年> 10 %的高速增长之后, 开始明显趋缓至< 5 %。1997 年由于全国性水果丰收(人均43kg), 福建主要大宗果品平均价格较上年下降了1/ 3 , 至此福建果树栽培面积进入持续负增长, 果业发展进入品种结构调整加速期, 果树引种受到重视。

据调查, “九五”期间福建果树引种有以下主要特点: ①果类品种引进趋多样化, 共引进果树32 属53 种(品系)351 个新品种, 其中新引进果树栽培种或品系有杂交柑、火龙果、毛叶枣、树莓、安第斯茄等5种(见表1);②在引进渠道多元化的同时,农业部门仍发挥着主导作用, 引进品种占总数的85 % , 而非农业部门引种占10 % , 台商与华侨等占5 %。各类渠道侧重有所不同, 农业部门主要针对品种结构调整, 重点引进当地主栽果类的更新品种, 而台、侨胞多引进台湾与国外的优良品种, 个体专业户的引种目标多带有不确定性, 有强烈的试验意向, 在整体上兼有互补性;③引种地分布范围虽广, 但仍以省内与国内间引种为主, 其中省内引种占32 % , 大陆境内引种占48 % , 台湾引种占16 % , 国外引种占5 %。国外直接引种由于受渠道及检疫的限制所占比例虽然较低, 但由国内间接引进国外的品种仍占有相当数量。此外, 台湾引进的果类品种多由台商携带入境或由广东间接引入;④在引种数量的区域分布上, 闽南地区即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等4 市占引种总数的36 % , 闽西北的三明、南平、龙岩等3 市占55 % , 闽东沿海地区的福州、宁德2 市为9 % , 其中闽西内陆北山区的引种热情较高, 相反表明闽南地区的相对优势较为明显;⑤各果类的品种引进数量与其产区地域分布范围有关, 引进比例分别为: 柑桔18123 %、桃20151 %、梨16181 %、李4127 %、枇杷4156 %、荔枝2156 %、龙眼2185 %、柿4127 %。此外,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 杂果类如番石榴、毛叶枣、芒果、番木瓜、甜杨桃等引进比率较高, 达25187 %;⑥引进果类的早、晚熟品种仅限主栽果类,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2 %、4 % , 这一比率与果品季节差价(高、低、次高)规律相符。此外, 早熟品种引入以闽西北为主, 晚熟品种则以闽南及闽东沿海为主, 与《福建省果 业品种结构优化调整指导意见》相符。

112引进效益

在现有引种的果类品种中, 已有20 %开始发挥效益。果树属多年生作物, 引种与 筛选持续时间长, 不宜用短期效益来衡量,但对生产的潜在效应则难以估量, 它

还将在今后逐步发挥效益。

柑桔类 面积、产量居福建首位, 引种数量也居各果类前列, 共计64 个品种。由于闽西北滞销的中晚熟温州蜜柑比例偏大,品种结构失调问题较为突出, 因而引入地区主要为闽西北, 并主要针对闽西北的品种结构调整, 引进种类有: 杂交柑、脐橙、柚类、特早熟温蜜、早熟芦柑等。其中杂交柑及脐橙为福建近年柑桔类引种的两大趋势,杂交柑因引进年限普遍较短, 目前仅茂谷柑表现较好;脐橙品系表现较好的有纽荷尔、脐橙52 等品种;温蜜及芦柑引进主要集中在早熟或特早熟品种。

龙眼、荔枝类 为福建南部的两大优势果类, 国内引种主要来自广东、海南等华南诸省, 针对福建龙眼、荔枝的中熟品种与加工品种比例过高等两大品种结构问题, 重点引进了鲜食优质或晚熟良种, 如鲜食良种妃子笑荔枝、石硖龙眼, 晚熟荔枝良种双肩玉荷苞、马贵荔等, 并已有一定的栽培面积。省内引种则结合品种结构调整, 主要推广本省选育的优质鲜食或加工兼用的晚熟良种,如: 东刘一号荔枝, 水南一号、松风本、立冬本龙眼等。

枇杷 福建枇杷种质资源丰富及选育种具备较强的实力, 因而枇杷多为省内、兼少量国内引种。

落叶果类 “九五”期间闽西北地区依据《福建省果业品种结构优化调整指导意 见》, 立足区位资源优势, 加大了对优质早熟落叶果类品种引进力度, 其引进数量以桃、梨最多, 且早熟种比例占70 %以上,目前已筛选出推广的良种有: 西选一号水蜜桃, 翠冠、丰水、雪芳梨等品种。其它落叶果类如李、栗、柿都有相同幅度的引种, 其中李的引进以鲜食种为主, 与福建现有加工品种为主的品种结构形成较好的互补, 而柿的引进以甜柿为主。再则,近年来闽南地区也引进了部分短低温型的硬肉桃与砂梨等果类, 如: 台湾甜脆桃、台农二号蜜雪梨。其它果类 引进种类繁多, 原多属于辅栽或零星栽培的果类, 由于市场多样化需求,近年来频繁引进许多优质品种, 使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改善, 有的在局部地区已形成了一定栽培面积, 如番石榴、毛叶枣、番木瓜、火龙果、芒果等, 有效地丰富了福建的果类品种。当然, 其中也有表现不适宜的果类, 例, 树莓仅适合于加工而不宜鲜食。

2存在问题

为促进果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各地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果树引 种。但因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以及对引种工作存在的某些认识误区, 给果树引种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应, 其主要表现为:

211盲目性 比较突出的表现在二个方面:①非适宜区引种, 即违背生物学规律, 在某些果类品种不宜生存或经济栽培的地区引种, 或未经试种即大面积栽培而遭致失败。如在闽西北中亚热带地区引进的番石榴、番木瓜、毛叶枣等热带果树;此外, 即使在保护栽培的条件下, 在非适宜区引种栽培的经济效益仍远不及适宜区;②非适宜果类品种引种。由于缺乏对当地资源与市场的了解,而导致无目标的盲目引种, 虽不致一概失败, 但却无效益可言, 例如在福建物候期最晚的闽东沿海地区引进某些果类的早熟品种, 则丧失了早熟的引种意义。212品种名称不规范近年来随着果树引种的开展, 品种名称的规范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某些单位、个人受利益驱动或其它不明原因, 常有意或无意地更改品种名称, 这不仅违背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公约,而且常导致混乱, 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引进与人力、财力的浪费, 如: 安第斯茄(甜茄)因商业炒作需要便美名“人参果”, 台农二号蜜雪梨易名为“青花梨”、“科隆一号”, 台

湾晚白柚更名为“上杭蜜柚”等等。目前, 国内对农作物品种名称的保护虽无法 律依据, 但有关部门绝不可予以认同或支持。

213多渠道引种 多渠道引种一方面可发挥各方积极性, 有利于引进;但另一方面却易形成各自为政、缺乏沟通等弊端, 不仅造成重复引进, 而且还可能重蹈已有的失败。因而, 必须加强交流与信息共享, 健全品种认定与登记制定。214相关技术消化吸收滞后 与引种相比,相关配套栽培技术的引进与消化显得重视不足, 即重引轻管普遍存在。一个良种的优良性状, 只有在满足其特性的栽培条件下才能得以发挥, 因而栽培技术的引进消化是引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成败。许多环境条件相同的地区引种效果不一, 原因就在于此。此外, 相关技术引进消化必须因地制宜, 不可生搬硬套。

215病虫害检疫问题 随着引种渠道与引种数量的增加, 一些检疫性病虫害有可能漏网进入福建, 危及果业的健康发展, 因而必须严格履行境内、外检疫手续, 以及隔离试种程序。

3关于提高引种成效的建议

引种是投入少、见效快的品种改良与更新的重要手段。根据台湾果业发展的经验, 以及福建果业的品种结构现状, 果树引种作为果业发展的后继储备动力在今后还将持续与加强。因而, 如何提高引种的效益值得思考。

311确立引种目标 依据生物学规律, 即在遵循“生存与适应性原则”、“多年表现原则”的基础上, 引种目标的确立应结合考虑资源条件与市场预测, 立足比较优势, 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 确立重点与超前的引种目标, 并集中人力、财力, 持之以恒地开展引种工作。在引种目标的确立中, 应注意扩展市场需求及资源比较优势的定位域, 以便从大尺度范围确立优势与引种目标所在, 切忌为现行的市场行情所误导。

312加速引种的消化吸收 可采取多点引种, 利用海拔、纬度差异, 以及不同小气候区试进行示范试验, 化解风险与加速区试进程。同时对气候相似地区引进的或本地选育的品种, 根据气候相似性原则, 还可采取边试验, 边示范推广的方法缩短区试进程, 例如莆田近年来选育的枇杷、龙眼品种, 因此得到迅速推广。再则, 还可本着风险自担的原则, 由果农中的自愿者承担区域风险, 台湾地区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较多。

313加强相关信息交流 为避免重复引进,共享引种成果与经验教训, 各级农业部门应承担起相关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任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成功加入WTO , 尊重知识产权, 以及信息交流与共享应成为果业业内人士的共识, 摒弃短视狭隘思维, 共同参与相关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促进引进良种规模化商品生产效益的形成, 实现共同增效。

表1福建省“九五”期间引进果类、品种情况

属名种(品系)名品种数分布地区可推荐品种

柑桔佛手1 三明

柠檬2 福州、三明

脐橙19 除漳州外均有分布纽荷尔、脐橙52

甜橙1 南平无核雪柑

温蜜9 南平、三明、龙岩稻叶、宫本、市文、山川

芦柑5 三明、南平、龙岩、莆田太田芦柑、岩溪晚芦、黔阳无核

杂交柑16 福州、三明、龙岩茂谷柑

柚类10 福州、三明、龙岩、厦门、南平福鼎四季柚、台湾晚白柚

桃脆桃1 三明、漳州、福州、龙岩、厦门台湾甜脆桃

蟠桃1 龙岩、三明、漳州

寿桃1 宁德、三明中华寿桃

油桃18 三明、莆田、南平、福州、龙岩曙光、台湾油桃、早红宝石

水蜜桃51

(早熟)31 全省九地市均有分布西选一号、源东白桃

(中熟)17 龙岩、宁德、福州、三明大久宝

(晚熟)3 南平、三明晚白凤

梨砂梨59 福州、三明、龙岩、厦门、宁德翠冠、台农二号蜜雪梨、雪峰、雪芳、丰水、金水2 号

李欧美日李15 福州、三明、漳州、莆田、龙岩、宁德李王、黑琥珀

枇杷早熟1 九地市均有引种早钟6 号

中熟14 龙岩、南平、宁德、莆田、厦门香钟11 号

晚熟1 三明、龙岩、厦门解放钟

橄榄青榄3 南平、泉州、龙岩冬节圆

枣毛叶枣4 九地市均有引种五千钟、高朗一号、黄冠

杨梅2 莆田、漳州、宁德、福州、龙岩、泉州东魁、大炭梅

荔枝早熟5 福州、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妃子笑

中熟2 福州、厦门、泉州、莆田

晚熟2 厦门、泉州东刘一号

龙眼早熟3 厦门

中熟1 漳州、厦门石硖

晚熟6 福州、厦门、莆田、宁德、龙岩、泉州水南一号、松风本、立冬本 芭蕉香蕉3 漳州、厦门、泉州、龙岩

芒果芒果10 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金煌1 号(永定引种失败)梅青梅4 龙岩、南平青竹梅、大白梅

柿涩柿4 龙岩、莆田永定红柿

甜柿10 莆田、南平、宁德、漳州、龙岩广西大柿、灯笼柿

油柿1 莆田安溪油柿

栗板栗13 龙岩、宁德、三明处署红、九家种、焦扎

锥栗2 宁德、三明

番石榴10 福州、厦门、漳州、龙岩、莆田珍珠、水晶(永定引种失败)杨桃甜杨桃1 漳州、厦门、莆田台湾软枝杨桃

银杏2 南平

葡萄欧美品系7 三明、宁德、南平京亚、藤稔

欧亚品系5 南平

苹果1 三明、南平

无花果1 厦门

番木瓜3 福州、莆田台农2 号

番荔枝番荔枝1 厦门

凤梨皇后类2 莆田、厦门、漳州台农4 号、香水菠萝

黄皮2 厦门、漳州

莲雾1 厦门

茄安第斯茄1 各地均引种

神秘果1 厦门

悬钩子树莓6 三明、南平、龙岩不宜推广

西番莲黄果1 莆田

量天尺火龙果3 厦门、漳州未定论

猕猴桃2 南平未定论

X 收稿日期: 200201

鄂州市孤儿养育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6

2011-09-13 点击率: 200

鄂州市民政局 邱少敏 候峰

孤儿是指失去父母或查找不到生父母的0-18周岁的未成年人,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最需要呵护和关爱的群体。加强孤儿福利保障工作,使他们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是民生工程的一项重点内容。为全面了解全市孤儿的基本情况,进一步改善孤儿的生活条件,我局抽调专门人员,深入到孤儿所在的家庭、学校、社区,对全市孤儿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从我们调研情况看,孤儿吃、穿、住、医、教等方面得到了较好保障,但仍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一)全市孤儿总量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截止2011年3月,全市统计在册并上报进入民政部孤儿数据库的有196人,占全市人口的万分之一点八,低于全省两个万分点。其中男性孤儿111人,女性孤儿85人。属于父母双亡的有 97人,占总人数的49.5%;查找不到生身父母的36人,占总人数的18%;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失踪的孤儿有63人,占总人数的32%。按地域分布情况统计:城区孤儿49人,农村孤儿147人。按年龄结构统计:7岁以下的35人,占孤儿总数的14.1%;8-14岁的72人,占孤儿总数的21.3%;15-18岁的51人,占30.5%;18岁以上的36人,占34.1%。按孤儿受教育情况统计:学龄前的29人,占孤儿总数的14.8%;小学33人,占17.7%;初中43人,占22%;高中及以上的88人,占45%。按身体状况统计:健康的169人,占孤儿总数的86.6%;残疾的27人,占13.4%。

(二)孤儿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从2011年1月起,我市大幅度提高了孤儿基本生活费保障标准。其中,福利机构供养的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从每人每月660元提高到1100元,社会散居的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从每人每月250元提高到700元,两项标准均比省定标准高100元。群众普遍反映“孤儿有了现在这个保障标准可以了”。从我们调查看,孤儿所在家庭或福利机构都认为该标准能满足孤儿的基本生活所需。

(三)孤儿医疗卫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从2005年开始,我市已将所有孤儿纳入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此外,贫困家庭大病医疗救助政策中,对孤儿的大病医疗费用,经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后,对其个人自付费用在20000元以内的实施全额救助,并取消报销年封顶线限制,所需要资金在医疗救助基金中解决,较好地解决了孤儿医疗问题。

(四)孤儿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我市集中供养孤儿均在城市福利中心居住;部分分散供养孤儿父母健在时大都房屋状况较好,少数无房或住危房的分散供养孤儿其住房早在3年前就纳入了危房改造范围。目前,没有孤儿居住危房或无房。

(五)孤儿教育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凡符合入学条件的孤儿,当地学校都准许就读,保障孤儿从6周岁起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免收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使得孤儿得到良好的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学成后,考上大学的孤儿,由市民政局向省民政厅申请福彩公益金每年还给予5000元的教育救助,从今年开始,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对新入学大学孤儿资助5000元,对就读往届大学生孤儿每年资助2000元,基本保证了孤儿能完成学业。

二、存在的问题

(一)大多数孤儿缺少家庭温暖和心理疏导。目前,全市有159名孤儿是在亲属的监护下成长的,占孤儿总数的81%,而这些亲属中72%又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孤儿的日常生活起居都是由年老的长辈照顾。由于长辈年岁较高,本身自理能力差,有些老人还体弱多病,导致孤儿得不到很好的生活照顾和心理上的引导。同时,由于孤儿本身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在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相互沟通的氛围下,部分孤儿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或精神压力,思想叛逆、行为过激,不理解亲人,自卑、厌学、弃学等情绪比较严重。

(二)孤儿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社会竞争力较低。相对于健全家庭而言,大多数孤儿因缺乏父母的照顾和管理,家庭教育、家庭辅导先天不足,学习成绩总体一般,有一部分只上到初中、高中就不愿意继续深造。能真正考上大学的较少(每年只有3-5名)。即使是部分考取大学或职业技术学校的过去也因学费昂贵放弃了学习而选择进入社会,随同亲朋好友外出打工。因教育程度不高,没有一技之长,整体社会竞争力不强,大多数成年孤儿不得不选择从事一些简单劳动。

(三)孤儿集中供养福利机构的人员紧缺、经费困难。在我市仅有一所孤儿集中供养福利机构---城市福利中心孤儿院。由于被遗弃的孤儿90%以上是身体不健全的,患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或重症疾病的,需要有一定护理知识的专业人员。但因我市没有孤儿院的编制和工作经费,难以招聘到擅长孤儿养育养护的专业技术人员,加之这些孤儿长期需要医疗和康复,虽然有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政策,但福利机构仍然要承担一部分医疗费用。同时,因此产生的其他(如人工、车船和差旅等)间接费用,也是福利机构较难解决的突出问题。

(四)孤儿的收养管理遗留问题较多。特别是在农村,孩子被弃之后个别人出于怜悯,自行收养或送养,使收养进入“无序”状态。从政府各部门具体分工来说:查找孤儿生身父母由公安部门负责,找寻不到生身父母的弃儿则由民政社会福利部门供养,或者再由具备合法收养能力的人士收养、代养。目前,民政只是对合法收养送养进行登记管理,没有一个专职部门依据有关条例对不合法的收养进行管理,产生了很多遗留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孤儿保障工作机制。要定期研究解决孤儿保障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细化相关职能部门职责,进一步搞好与教育、就业、扶贫、住房、医疗等政策的衔接配套。教育部门在资助政策方面侧重于就读孤儿,减免各项费用,结合教育改革,开设心理辅导课,切实保障孤儿的教育权利;民政部门加强对孤儿的分类管理,强化动态管理;劳动部门要认真落实关于促进困难群体就业和再就业的扶持政策,以新增就业岗位为目标,以强化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支持和鼓励孤儿就业;房管部门要保障孤儿廉租房,使孤儿住有所居。扶贫部门在工作中重点吸收有劳动能力的孤儿参加项目带动和就业,并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加强与其他惠农政策的衔接,通过扶持,帮助他们走上生活自立之路。

(二)将事实孤儿纳入孤儿生活保障范围,切实保障这部分对象的基本生活。加大对困难孤儿和未享救助待遇孤儿的临时性救助。目前我市事实孤儿的家庭有300多户,父母一方死亡,一方改嫁,未享受孤儿的基本生活费的救助,这一部分群体在生活、医疗健康和就学教育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实际困难,急需国家和地方政府能够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救助力度,以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三)加强城市福利中心儿童福利院工作队伍建设。科学设置儿童福利院岗位,加强孤残儿童护理员、医护人员、特教教师、社工、康复师等专业人员培训。在整合现有儿童福利院从业人员队伍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购买服务和社会化用工等形式,充实儿童福利院工作力量,提升服务水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对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的工资倾斜政策。将儿童福利院中的特殊教育班、医护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工作纳入教育、卫生系统职称评聘体系,在结构比例、评价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教育、卫生部门举办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要主动吸收儿童福利院相关人员参加。加大政府公共投入,根据实际需要,为其配备抚育、康复、特殊教育必需的设备器材和救护车、校车等,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养护、医疗康复、特殊教育、技能培训、监督评估等方面的功能。配置专业的特教教师,尤其是心理辅导教师,经常给孤儿以正确的心理疏导。同时发挥儿童福利院的专业优势,建议市成立儿童工作指导中心,为儿童养育、就读、就业、住房以及为亲属抚养、家庭寄养的孤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

(四)保障孤儿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孤儿的人身、财产权利,积极引导法律服务人员为孤儿提供法律服务,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孤儿依法提供法律援助。有关方面要严厉打击查处拐卖孤儿、遗弃婴儿等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发现并制止公民私自收养弃婴和儿童的行为。公安部门应积极查找弃婴和儿童的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医疗保健机构的监督管理,发现弃婴应及时及时救治,并向所在地公安机关报案,不得转送他人。

(五)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孤儿保障救助工作中来。孤儿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最弱势困难群体,全社会都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关注和关爱。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慈幼恤孤的传统美德,广泛宣传救孤恤孤的先进事迹和模范人物,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孤儿、扶助弱小的道德风尚和人文环境。要大力发展孤儿慈善事业,积极培育儿童福利领域的社会慈善组织,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慈善捐赠、实施公益项目、提供福利服务等方式,广泛开展救孤恤孤活动。要发展壮大孤儿保障志愿者队伍,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动员更多的人、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孤儿保障事业中来。

福建省泉州市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篇7

一、调查对象的情况

调查选取的16家企业, 涵盖了针纺、汽车配件、造纸、农副产品加工、铝产品加工、竹木加工等行业;有国有企业, 也有民营企业;有大中型企业, 也有小型企业;有劳动密集型企业, 也有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

16家企业用工的基本情况:员工总数17084人, 其中外地员工 (指外地区、外省市) 2508人;一线员工月平均工资1608元, 最高可达2900元, 最低1000元;有15家企业为全体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 另1家企业只给部分员工缴纳;有15家企业为员工提供食宿条件, 另1家没有。

南平市延平区18个乡镇 (街道) 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劳动力总数175466人, 其中本地务农75452人, 本地企业就业47206人, 外出就业44795人, 而在家从事家务劳动和富余劳动力有7913人, 但这部分人群大都是已婚且年龄在30岁以上的妇女。

二、调查中反映出的特点和变化

经过调查了解, 企业用工和以往相比, 有以下特点和变化:

一是不少企业把员工的招聘和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工作来抓, 投入许多精力和财力, 改善企业的劳动环境和薪酬待遇, 把员工当做企业最重要的资产, 改变过去偏重产品生产、销售的传统思维方式。比如某铝业公司, 近几年来非常重视员工的人性化管理, 逐年提高一线员工待遇, 员工流失率明显降低, 公司招聘能力明显增强。2011年公司新上一条生产线急需招收600名新员工, 公司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 一是走出去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展劳务协作输入劳动力;二是立足本地, 采取参加政府举办的各类招聘会、组织人员深入本地乡村与农村求职人员展开面对面洽谈, 以及广发招聘信息等多种形式强化招聘力度, 使得大部分用工得到了及时补充, 生产线如期开工。

二是企业经营者逐渐树立了市场用工的理念, 依靠自身的宣传、管理、真情吸引劳动者前来就业。某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就说:“现在劳动者的流动比较自由, 所以, 企业要招到工人主要还是要加强自身的人性化管理, 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完全依靠政府等外部力量帮助解决企业的缺工问题, 是无法长久的, 就是人家帮你招来工人, 工人干了一段时间还是会走的。”

三是政府搭建的就业服务平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调查中了解到, 目前企业招聘员工主要采取四种办法:一是参加政府举办的招聘会 (包括政府组织企业到外省市招聘) ;二是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劳动力市场网站和服务大厅、《闽北日报》每周的招聘专栏、南平电视台《今晚九点半———生活资讯》栏目, 以及基层劳动保障组织等信息发布平台;三是鼓励本企业员工从家乡、朋友、亲戚中引进, 实行以工带工;四是自主招聘, 派人到外省、到乡镇、到院校举办招聘活动, 但此种招聘办法成本较大, 收获不甚明显。而多数企业均以参加政府举办的招聘会作为他们招聘员工的首选渠道。如某发展有限公司每次都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各种类型招聘会, 并与南平市人力资源市场建立用工信息沟通渠道, 双方密切配合, 共同做好员工的招聘和稳定工作, 较好地缓解企业的用工难问题。

四是一线工人平均劳动报酬比往年有较大幅度提高。据2007年调查数据, 当时一线员工月平均工资1200元, 最低700元, 而本次调查了解到一线员工月平均工资1608元, 最高可达2900元, 最低也达到1000元, 涨幅明显, 显示出本地企业也在想方设法拉近与沿海发达地区企业的工资差距, 增强招聘竞争力。

三、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一) 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严重, 技术工人长期缺乏。

在调查的16家企业中, 2011年1至4月共需招聘员工1641人, 实际招聘到位984人, 实际缺工657人 (主要集中在11家企业) , 其中技术工人87人, 技术工人的主要工种是车工、钳工、电工、焊工、铣工、电子、工程师、兽医等。但一些管理规范、福利待遇较好的知名企业则没有受到缺工问题的困扰。

(二) 劳动力供给总体不足。

南平市第一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数据显示, 用工单位需求人数39298人, 而求职人数只有28981人, 求人倍率达到1.36, 总体出现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当然, 在人力资源市场上还大量存在着劳动者“不愿”、“不能”就业的情况, 结构性就业矛盾还很尖锐, 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

(三) 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潜力有限。

本地农村劳动力原本就有外出就业的传统, 多数人在外经过几年的拼搏已有了自己的事业, 回乡就业不太实际, 这是造成了当地劳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而新一代的农村劳动者有自己的理想和观念, 向往大城市生活, 留在本地就业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这也是造成本地劳动力资源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 18个乡镇 (街道) 中外出就业44795人, 占全部劳动力的1/4。而在家从事家务劳动和富余劳动力7913人中, 大部分只愿意在居住地附近就业, 离家外出就业意愿不强。

(四) 企业用工管理和用工条件不到位。

主要问题是:1.劳动时间偏长。由于赶订单原因, 一些企业原本就需要员工在一定时间内加班加点, 但由于劳动力招聘不足, 更加剧了加班加点矛盾。调查发现一家企业的员工, 连续10天从早上7点一直干到晚上7点, 只有中午一个小时的吃饭和休息时间, 工人疲惫不堪。2.工资报酬与劳动者期望差距较大。经询问了解, 一线普通员工在正常劳动时间下每月工资期望值为1600元, 但大部分企业表示无法承受。3.生产和生活环境建设投入不足, 设施简陋, 企业没有知名度, 工人没有归属感等。这些都造成了部分企业招不到人, 或者招到了又留不住的缺工现象, 有一家企业新招的员工的流失率竟达到80%。

(五) 劳动者对技能培训热情不高。

由于目前国家职业培训制度体系不尽完善, 以及社会地位、企业薪酬管理导向等方面原因, 使得劳动者对学习技术提不起兴趣, 一方面社会和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 另一方面技术培训却少人问津。

四、建议

(一) 加大政府的就业管理责任。

政府有关部门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完善就业服务平台, 建立广泛的用工信息收集、分析、发布系统, 为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提供科学、便捷的信息服务;二是要加大就业专项资金的预算安排, 增加促进就业的支出项目, 为扩大就业和强化管理提供基础保障;三是要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增强用人单位知法、守法意识, 介绍先进的企业用人管理经验, 宣传爱岗敬业员工的先进事迹, 指导企业科学用工和劳动者理性就业;四是要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特别要加大对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环境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力度,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增强劳动者在本地企业就业的信心;五是要不定期对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不断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二) 适应劳动力资源变化的外部环境, 增强企业应变能力。

1.企业的管理要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 做到以人为本, 体现人文关怀, 把履行社会责任与获取盈利放在同一个层次, 努力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成就感;2.有条件的企业要有意识对现有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或添置先进设备, 尽量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 减轻有限劳动力资源的争夺压力;3.对于依靠劳动力数量优势进行经营生产的行业, 要审时度势、把握时机, 将部分资金、精力、技术向有发展潜力的资金密集型行业或技术密集型行业转移, 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 动员社会各种资源进入人力资源服务领域。

要建章立制, 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 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就业服务工作, 这样既可以有效维护求职者权利, 又可以利用市场高效率的配置手段, 提高劳动者就业率。

(四) 强化职业指导, 挖掘就业潜力。

现在社会上有不少新成长劳动力, 或由于家庭条件较好, 或由于就业观念落后, 或由于不切实际的期望等原因不愿就业, 造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 要加强社区 (村级) 基层劳动保障组织建设, 通过基层工作人员运用形势教育、心理咨询、人性关怀、推荐就业等职业指导手段帮助这部分群体增强责任感, 克服就业畏惧心理, 及早进入企业实现就业。

(五) 适时调整现行计划生育政策, 提高劳动力资源总量。

当前企业招工难问题已有由局部向全局蔓延之势, 这种状况的形成与我国人口总量长期以来增长缓慢有一定关系, 因此有必要在适当时候调整目前严厉的控制人口政策, 使人口增长幅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六) 开展校企联合。

根据互利互惠原则, 用人企业可以与各类职业培训学校展开合作,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年轻劳动者自觉参加技能培训, 同时努力落实招生、培训、就业各环节的无缝对接, 逐步缓解技术工人短缺矛盾。

福建省社会体育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篇8

摘要:本研究为综观研究,采用问卷抽样调查和个案深度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的目的在于解释、预测福建社会体育发展的现状和轨迹,同时通过了解民意来促进政府体育工作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协助政府探讨民众的实际状况及面临的问题,以供政府决策参考。

关键词:城乡居民;体育意向;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05(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171-03

据1998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的成果指出:“在经济发达地区(除福建省外)社会体育开展得普遍较好,人们的健身意识强烈,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活动的参与率、频度、时间等要素均超过经济欠发达地区。”福建是中国经济一个较发达的地区,理应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相对较好,然而,是什么因素阻碍着福建群众体育的发展呢?为此,我们用了四年的时间(2001-2004年)对福建省的群众体育状况进行广泛的跟踪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解释、预测福建社会体育发展的现状和轨迹,对城乡居民的体育观念和意向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透视微观社区体育来纵览宏观社会体育,通过个案分析、个体价值、意向和行为的变迁来衡量社会体育变迁的程度,同时通过了解民意来促进政府体育工作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协助政府探讨民众的实际状况及面临的问题,以供政府决策参考。

1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方面,本研究样本以我院社会体育专业2000级(60人)、2001级(30人)、2002级(30人)、2003级(60人)、2004级(30人)的学生为调查员,经培训并要求每位调查员负责5户他们所在的原户籍(未进高校时的户籍)的福建正式户籍的家庭户居民与村民,以及调查员所在的原居委会或村委会。此项专题调查的备取样本共2 500份,完成2 100份(2001年300份、2002年450份、2003年600份、2004年750份),删除各年的无效问卷共计25份,实际用于统计分析样本2 075份。调查时间为每年暑假进行。

个案的研究采用访谈、观察、座谈会、查文献等方法收集资料。并参照对比了国际国内社会发展指标和“1998年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的成果调查指标的基础上,我们把社会体育发展环境分为3大环境领域和9方面内容交叉的完整的系统对社会体育发展状况进行测定。这3大领域是物质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9方面的内容主要涉及:1) 个人背景资料;2) 家庭及社会背景资料;3) 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评估;4) 对社会体育环境的评估;5) 各类体育价值观念;6) 对政府社会体育工作之评价;7) 人们对社区体育发展的期望;8) 对社区体育服务的具体项目提出看法;9) 对政府未来社会体育工作建议与的要求。

2调查分析

2.1经济仍是影响城乡居民参与体育的重要因素

根据1998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的抽样样本单位,第二阶:福建是福州、南平、永安,第三阶:福建是连江、光泽。尤其从第三阶来看,这2个县是福建省经济偏中下水平的县。而分析时却将福建省经济的总体平均指标作为标准,因此,出现“福建省群众体育落后”的原因。这2个县的经济状况见表1。根据我们调查:家庭人均经济收入在1 500元人民币以上的,每周参加体育健身频度5次以上的家庭成员约占调查数的56%,其中有70%的家庭有进行体育消费(指该家庭成员合计:50元/月以上,用于体育支出的费用的家庭,如健身俱乐部会员费、购买健身器械或参加各体育活动费用等);在1 000元~1 500元区间的,每周参加体育健身频度3~5次的家庭成员为78%;在600~1 000元的,每周参加体育健身频度3~5次的家庭成员为46%;600元以下的,每周参加体育健身频度3~5次的家庭成员为12%。可见:群众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够为群众体育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

2.2百姓对“体育与健康”关系的理解及原因引起课题组关注的是“家庭人均收入在600元人民币以下,每周参加体育健身频度3~5次的家庭成员占调查数的12%”。

福建省城乡居民对体育的健身价值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多数人对体育的参与是为了解决身体健康的问题。人们对体育在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功能也有了新的认识,体育的健身、消遣娱乐、社会交往、自我实现、精神宣泄、追求消费、生理与心理恢复等各方面价值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逐年扩展出新的含义。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比率也逐年增加(2001-2004年分别为38%、46%、59%、64%)。城乡居民进入社会体育活动中来受到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学校期间的体育兴趣爱好培养的作用为首位;其次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再次是便民的体育运动设施和周围人群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便民的体育运动设施,即中国体育彩票公益金每年增大资金投资兴建的“社区健身路径”,不仅是解决城乡居民体育健身场所的就近就地、小型多样的问题,表现了政府的爱民政策,而且给民众传达了“全民健身,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思想理念。这从城乡居民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上就足以证明(表2、表3)。百姓选择“社区健身路径”与政府投入资金比例成正比,并且逐年递增,预计未来5年,“社区健身路径”将成为城乡居民的首要选择运动项目。

2.3不同地域的人们传统文化心理决定了不同的身体活动方式八闽大地是具有陆地农业文化和海洋渔业文化的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体育生活方式,一是以闽南金三角、莆田、福州、闽东部分县(市)的沿海区域。长期以海为生的环境中,强调个性的张扬,注重身体形态与功能的提高,以及体能的付出,所以,对现代体育的健身方式容易接受和融入。二是以闽北、闽西等为主的山区农业生活方式。这一区域的人在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已习惯了和谐、宁静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此外主要的疾病多为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病,所以主张动静结合,素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不注重体育活动的强度和运动负荷,不强调运动的竞技性。由于这两地域人们传统文化心理状态等的不同,因此对身体活动的内容选择也不同。(表2、表3)从项目选择看,正常地反映了地处沿海、山区的特点,也表明了这些项目的普及和群众的喜爱程度。

2.4对政府当年的社会体育工作评价在“您对本地政府这一年来群众体育工作的基本评价。”(表4)的评价中,城乡居民认为“尽了很大努力”(由2001年的7.2%至2004年的9.5%)和“尽了努力”(10.6%~18.4%),而认为“尽力不够”(30.4%~24.2%)和“很不尽力”(31.1%~21.6%)。后者的每年人数逐渐减少,前者逐渐增多。说明当地政府逐渐认识到以人为本的社会体育发展观。4年来城乡居民对当地政府的群众体育工作仍表示不满。如“一年来,当地体育行政部门是否开展过‘全民健身计划宣传工作”的数据统计显示:有11个县在3年里没有宣传、有26个县在2年里没有宣传、有38个县在1年里没有宣传;“当地政府是否组织培训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统计显示:有42个县尚未组织过。“在您居住处的1000米范围内是否有健身场所”的统计显示:42%的家庭住户回答没有,58%的回答有,其中学校性质的占74.6%、私人营利性的占3.2%、社区公用性的占9.8%、县(市)公用性的占12.4%。说明缺乏城乡居民健身场所和设施。这些诸问题是引起群众对当地政府社会体育工作的不满因素。

由于人们的全民健身意识谈漠,在开展全民健身工程的具体实践中,缺乏相应的法规政策、一度陷入可抓与可不抓的境地。组织形式还比较单一,各个项目、各类人群的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各种晨晚练活动站未完全健全,还未形成网络化的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现在经费困难和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的问题是制约社区组织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民众普遍反映:这种状况最主要是城市规划不配套和规划不落实及监督实施无力造成的。例如,城乡居民居住小区的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的配套建设问题;有关部门对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问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市县区体育场馆向民众开放的问题,以及有偿开放的高收费问题等,仍需当地政府加大实施力度,给予解决。

2.5百姓对政府的社会体育工作关心不足在问及“您了解政府推出的《全民健身计划‘一二一工程》吗?”,民众表示“不知道”分别为:65%(2001年)、57%(2002年)、51%(2003年)、47%(2004年)。在“知道”和“懂得一些”的民众中,城市地区的比例较高,为93.7%,而农村地区偏低,为23.6%,说明:民众对政府的社会体育工作关心支持是不足的,也显示城乡居民在健身意识上还具有显著差别。自1995年始,经过10年的全民健身工程的不断推广落实,百姓对全民健身的了解开始逐年增加,但百姓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是不足的。此外,从“全民健身工程的器材设施”的维护管理来看,在调查的211个器材设施点中,近65%配置点的器材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或被偷盗。使原本就不足的健身设施,更是雪上加霜。通过体育彩票获得的公益金,由英派斯公司设计与制造的一套“健身路径”器材,坚固耐用和实用,倍受大多数人的喜爱。然而有一些人却不珍惜使用,对器材采取野蛮行为,甚至被一些不法之徒偷盗了。为了大家和自身的健康,需要我们每一位公民去自觉的爱护和维护“健身路径”器材。

2.6百姓心目中“社会体育发展”的真正标志此问题是2003年的问卷调查增设的。问卷分析显示,农村居民心目中“社会体育发展”的真正标志,主要表现在4方面:1) 农村体育要有人抓;2) 体育活动也要“下乡”;3) 村村应有体育活动设施;4) 农村也有体育健身热。为什么当前农村居民表现出这4方面的欲求?其原因是:新一代农村青年认识到农村逐渐向城市化发展的步伐,更加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满足老一辈“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然而,农村体育在乡镇一级中的地位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已调查的132个乡镇中,91%的乡镇至今没有乡镇体育组织,没有专、兼职的体育人员,96%的村没有体育设施(不包括村一级学校),尽管村一级的小学有较简陋的体育场地设施,但多数是不对村民开放的,致使农村体育在广大的农村难以发展。

城市居民心目中“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标志,主要表现在5方面:1) 居民居住小区应有体育场地设施;2) 社区体育组织建设完善;3) 居委会有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岗位;4) 社区中每年应组织不少于3次的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5) 健身科普知识与方法要广泛宣传。

2.7对政府未来社会体育工作的建议与要求城乡居民把“重视并建立完善的社会体育组织”和“解决体育场地器材和体育指导问题”作为当前和未来最关心的体育事情,并希望政府办好的实事。

百姓的建议:“在乡镇、居委会一级应设置专职的体育干部,要重视自发性的民间群众体育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政府要每年组织2次以上的社会体育骨干培训,在招聘使用村、居委会一级工作人员时,应把本辖区的社会体育发展规划作为一项竞聘和考核鉴定的条件。”“政府应尽快出台一些有关居民居住小区的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建设的政策法规,保障居民能有切近的健身场所。”“多报道和介绍相关的、先进的农村体育文化活动方式和方法,组织体育‘下乡,为农民宣传科学的健身知识和技能。”“体育科普知识太少了,应多报道和宣传。”“政府可通过招标的方式,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那些有能力、有条件的社会体育组织中,来协助政府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比如,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和各种健身技能学习班等,并根据其实效业绩来确定补给的经费。”“政府应出台有关保护和管理经营‘健身路径(体育彩票资助的健身场地和设施)。”“不要忽略残疾人的健身权,他们的身心健康更需要得到体育组织的扶持和帮助。”“注重社区的作用,将社区体育作为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枢纽,并成立相应的实施机构,关心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使学校体育能在社区中继续延伸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社会体育发展的物质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文化环境是影响以场地设施、团体组织、人的观念因素为特征的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反之,后者对前者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图1)。

2) 以人为本的社会体育发展观。社会体育的发展同经济建设、生活质量、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等,一样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素质提高。

3)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体育发展的基础。

4) 城乡居民进入社会体育活动中来受到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学校期间的体育兴趣爱好培养的作用为首位;其次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再次是便民的体育运动设施和周围人群的影响。预计未来5年,“社区健身路径”将成为城乡居民的首要选择运动项目。

5) 不同地域的人们传统文化心理决定了不同的身体活动方式。

6) 发展社区体育是当前和未来社会体育发展的最重要方式,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7) 新闻媒体作为引导人们良好的生活方式,对社会体育的完善起着“催化剂”作用,是影响社区成员进行体育锻炼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3.2建议

1) 社会体育的发展应以居民的愿望为根据制定首要的工作任务;全面的社会体育发展则需要建立多目标的行动计划和各个方面的协调行动;在推行社会体育发展之初,改变居民的态度与改善物质环境同等重要,要促使居民积极参与社会体育事务,提高地方体育行政效能;选拔、鼓励和训练有志于从事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地方领导人才,是社会体育发展中的主要工作;社会体育的发展特别要要重视妇女和青少年儿童的参与,扩大参与基础,求得社会体育的长期发展。2) 引导并大力发展民间体育团体组织是政府要高度重视的问题。3) 提供大量有关发展社会体育的热点、焦点问题的信息资源,以加大新闻媒体对社会体育发展的宣传力度。引导促进社会成员对体育态度与行为产生正面的影响,改变人们的体育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有责任心的爸爸作文500字下一篇:商河水木清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