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三周年纪事

2024-07-19

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三周年纪事(通用2篇)

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三周年纪事 篇1

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三周年纪事

春风化雨泽八闽。短短三个春秋,福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而这缘于2009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2008年福建GDP刚过万亿元关,今年则有望突破2万亿元。今年1—5月,福建GDP增长1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没有一个地方,能一年内三个改革发展方案连获国务院批复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2011年,福建的‚两规划一方案‛先后获批……

从“地方动作”到“国家战略”

■作为全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省份,福建是片充满勃勃生机的热土

中南海的目光,始终关注着这块热土。

2004年,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到福建考察时欣然挥毫:‚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并对福建进一步加快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2006年、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两次亲临福建视察。他殷殷寄 1

语福建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听思路、看发展、提建议。来自多方的关注,鼓励着福建干部群众进一步拉开规划视野,丰富战略构想。

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西发展构想终于由地方推动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获得中央政府持续给力。2010年6月,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展到全市的方案;2011年,国务院先后批准海西、平潭、厦门‚两规划一方案‛。

‚进入新世纪后第一个十年看浦东,第二个十年看海西。‛中央部委、央企和相关部门对海西的发展前景也十分看好。他们对海西发展的支持内容,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充实,已覆盖区域开发、产业布局、扶持老区苏区加快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等各个领域。海西一盘棋,牵动八方心。在中央的关心支持下,这盘棋不仅开局顺利,而且别开生面,势欲飞动。

从“五大战役”到 “三群联动”

■全省“三维”项目总投资2.8万亿元,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

6年前遭台风重创的漳州长泰县岩溪镇上蔡大学村,许多人印象中还是房塌路毁、满目疮痍的情形。而今,作为国内首个‚慢客村‛的上蔡已名闻遐迩——清溪绕村,竹木葱郁,一条条干净的村道,将

人引向红瓦白墙的民居古厝。‚美得像幅画。‛慕名而来的摄影爱好者流连忘返。

让上蔡‚摇身一变‛的,是2010年岩溪镇被确定为福建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

中央作出支持海西发展的重大决策后,福建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干部群众发出了‚打好五大战役‛、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号召。‚五大战役‛,为重点建设、新增长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民生工程。上蔡之变,便是受益其中之一的‚小城镇发展战役‛。‚我们要以战役的思维、状态、方法和模式,强力推动目标落实,促转变,谋发展。‛省委书记孙春兰多次强调。

‚‘五大战役’让三明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三明市委书记黃琪玉感受深刻。6月3日,在永安埔岭汽车工业园,他笑着告诉记者,这里今年就可形成10万辆商用车产能。中国重汽海西项目分两期,第二期2015年完成后,将年产20万辆整车,产值300亿元。

三明素以‚山青、水清、空气好‛闻名,再加上有个‚沙县小吃‛,谁也没想到,现在冒出7个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论区位、条件、基础,我们都不突出。关键原因是,实施‘五大战役’后思想解放了,机制体制创新了,干部群众的精气神上来了。‛黄琪玉说。去年以来,为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福建连推新举措:‚三群‛联动、‚三化‛并举、‚三维‛对接。三群,即打造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三化,指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维对接,就是大量引进产业项目,让央企、外资和民企项目实现对接,提升福

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福建不产一滴石油,湄洲湾畔,一个上千亿投资规模、2000亿产值规模的石油化工产业群正在崛起。‚无中生有‛,靠的是良港和产业互动。

厦门、漳州、泉州,素称‚闽南金三角‛,却又像分家三兄弟,鲜有合作。2011年8月,福建省批准实施《加快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工作方案》,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环城高速,以及同城化公交、城际轨道交通等一系列规划随即展开,同城化迈出实质性一步……

‚三群联动‛、‚三化并举‛、‚三维对接‛,福建出招刚劲,风生水起。省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告诉记者,目前全省纳入跟踪管理信息系统的‚三维‛项目已达1800多个,总投资2.8万亿元,形成‚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态势。

‚本质不变,核心不变,就是根据形势任务的新变化,不断拓展战役领域,充实战役内涵,提高战役成效。总之,坚持不懈打好‘五大战役’,不换题目,不改劲头。‛孙春兰书记斩钉截铁地表示。从“先行先试”到“同步增长”

■福建综合实力提升城乡面貌变化最快、广大群众收入同步增长幸福感逐年提升的三年

平潭,闽江口外一个不大出名的岛。2010年初,省委书记孙春兰首次登岛考察时,从福州到上岛,130公里走了3个多小时。岛上发展水平比全省落后10年,人均GDP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刚刚过去两年多,平潭神话般变了模样,累计完成投资近1000亿元,一年的投资顶过去60年。桥通了,高速路通了,去年底,到台湾台中的‚海上高速‛——客滚船也通航了。

平潭开放开发,是中央支持海西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福建抢抓机遇、‚先行先试‛的重大成果。

吊塔比渔船多,外来工比本地人多,登岛的客商比省城多,平潭人戏称的‚三多‛背后,是大开发带来的大征迁,而最易激发社会矛盾的征迁在平潭却似无感,去年,群众对政府满意率达95.48%。这,可以说是福建实施海西发展战略中突出强调的‚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一个生动注解。

‚我们的一切建设,归根结底是为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孙春兰要求广大领导干部把民生作为发展根本。

一切为了民生。福建切切实实把有限财力向民生倾斜。2010年,全省民生支出1024亿元,占财政支出71%。2011年,增长更大,达1573.89亿元,占全省总支出的72%,增长30.7%;年底省级财政有部分超收,又将70%用于民生。

一切为了民生。涉及民生问题的改革,福建‚敢为,能为,有为

——全国首个实现全省医院就诊一卡通,让老百姓省钱省心;全国率先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延伸到所有社区、建制村,形成高覆盖就业服务体系;率先实现全省新农保全覆盖,比全国计划提前10年……一切为了民生。2011年初的省两会上,苏树林省长向全省人民郑重承诺:GDP要和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幅实现12%的同步

增长。年底,交出这样一份答卷:GDP增1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14.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2%。2012年初,面临国际市场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考验,‚同步增长‛还提不提?再一次,苏省长在省人代会上郑重承诺。今年1—5月,福建省GDP增长1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4.1%和16.4%。

海西战略实施三年,是福建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的三年,也是广大群众收入同步增长、幸福感逐年提升的三年。潮回渔舟八千只,春满八闽十万家。借中央支持福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东风,今日福建上下齐心,弄潮搏浪,正乘势而上!

(来源:人民日报,记者费伟伟赵鹏)

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三周年纪事 篇2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2009年5月,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 北承长江三角洲, 南接珠江三角洲, 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 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为此, 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从福建的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对台的独特优势, 先行先试, 找准定位, 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落实到位, 才能真正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必须深化体制改革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深化体制改革, 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迫切需要,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内在要求。深化体制改革, 重在解决制约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瓶颈, 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

一是要继续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坚持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 市场机制不断增强。但是, 从经济增长方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看, 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很大程度上与经济体制没有完全转化到市场化轨道上有关, 市场化改革远未到位。无论是经济发展速度还是经济结构中的矛盾和问题, 很大程度上需要靠市场化改革来解决。为此, 务必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排除各种干扰, 坚定地推进市场化改革, 积极创造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内在动力。

二是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没有一个高效的责任政府, 不可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高效的责任政府不仅能创造和维护有效的市场机制, 而且能提供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要围绕谋划发展、服务发展、推动发展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不断创新政府公共服务。尤其是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削减审批事项, 减少审批环节, 简化审批程序, 缩短审批时限, 提高审批效率。同时, 要完善决策体制, 强化责任, 努力提高政府执行力, 把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三是要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就是一个重要方向标, 引导着干部的努力方向。干部考核评价既要充分体现注重实绩、鼓励创新、奖罚分明的干部使用原则, 又要通过考核评价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目的。加强对干部的考核评价, 有利于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 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 把工作和精力放在谋划发展、推动发展、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上。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 进一步激活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必须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第一资源, 也是最宝贵的资源。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关键在人才。人才数量不够和人才层次不高一直是制约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为此, 必须把实施人才战略摆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一是要抓人才培养。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输送大量人才;另一方面要重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 加快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 使他们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是要抓人才引进。能不能吸引和集聚各方面人才, 特别是高层次人才,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速度和质量。要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 通过项目、课题、产业等多渠道、多形式地引进海内外人才。要善于用事业、用激情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集聚人才, 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成重要的人才高地, 为新一轮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是要抓人才使用。没有人才, 要培养人才, 引进人才;有了人才, 要尊重人才, 用好人才, 让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要致力于建立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激励、高效的用人机制, 创造一个更有利于人才充分发展的平台。坚持“人才是本”的经营理念, 始终把人才当作创业之本、竞争之本、发展之本, 做到唯才是举, 不拘一格用人才。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使每一个有能力、有事业心的人才都能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施展自己的才华。

四是要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人才资源通过市场化配置将更加充满活力和竞争力。要重视人才市场体系建设, 构建人才供需信息网络, 提高人才市场服务水平, 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实施人才战略, 关键是要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机制。只有把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的机制作为实施人才战略的关键环节, 做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 才能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三、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必须加强闽台合作与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迅速推进, 国家间、地区间的合作更加深入和广泛。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 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优势, 闽台经贸合作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福建省委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就是要充分发挥福建的对台优势, 密切两岸经贸联系, 提高闽台合作水平, 促进海峡两岸的共同繁荣与发展。近年来, 随着福建投资环境的改善, 闽台经济交流与合作稳步发展, 形成互补互利, 相互促进的可喜局面。

一是要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要紧紧抓住台湾投资环境日益恶化, 产业纷纷外移这一难得的机遇, 充分发挥“五缘”优势,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主动做好台湾产业的对接和投资引导, 努力改善投资环境, 使福建成为台商在大陆的重要投资集散地, 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大平台。

二是要全面加强闽台农业合作。闽台农业合作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内容之一。闽台农业合作有利于促进福建传统农业改造升级, 提高福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 农业生态环境相似, 生物节律相同。福建农业资源丰富, 尤其是具有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 而台湾资金、技术、人才优势明显, 闽台两地农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两者合作可谓互动双赢, 相得益彰。既要积极主动承接台湾的农业转移, 鼓励台资兴办农业项目, 又要有目地引进台湾的技术农民和农业专家来闽投资创业, 以此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当前, 闽台农业合作刚起步, 许多合作平台还没有建立起来, 今后要在建立健全机制上下工夫, 使闽台农业合作经常化、制度化, 推动闽台农业合作向更高领域、更高层次发展。

三是要加强闽台文化交流。台湾文化根在大陆, 闽台文化源远流长, 有割不断的密切联系。福建地处海峡西岸, 有着开展闽台文化交流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根同源的文化是闽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纽带。近年来, 闽台文化交流日趋紧密, 极大地促进了两岸民间往来。闽台之间的文化交流对福建的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是一种重要资源, 合理加以利用, 可以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福建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 大力挖掘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历史渊源的民俗文化, 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 积极推动台胞回福建寻根问祖, 寻亲访友, 观光旅游, 投资兴办企业, 开展经贸活动等。加强闽台文化交流, 有利于推动福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使之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必须坚持依靠科技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发展的行动指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既要突出发展这一主题, 一心一意谋发展, 又要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切实转变发展观念, 创新发展模式, 提高发展质量, 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产能过剩、重复建设是造成经济发展效益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 着力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和效益不高的问题, 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大力培育和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又具有福建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 壮大发展产业集群, 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 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直接推动可持续发展。要加大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 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形成关心和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逐步转变为自觉的行动, 按照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理念来发展生产。要采取有效措施,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 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完善立法, 强化监督, 保证循环经济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当今世界, 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依靠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才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 资源环境问题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 核心是技术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出路就是科技创新。福建省委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充分表明科技创新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地位。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 建设一批创新基地, 培育大批创新型企业,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把经济发展由资源消耗和资本投入为主要推动力向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推动力转型,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增强科技创新责任感和紧迫感,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消除科技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 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建立多元化的社会科技投入机制, 激活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为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公务员局.福建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科学发展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2]张志南, 李闽榕.2006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上一篇:甸尾小学捐书活动主持词下一篇:结识新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