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福建省教师普法考试试题答题卡(精选6篇)
2023年福建省教师普法考试试题答题卡 篇1
2013年福建省教师普法考试试题答题卡
单位: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2、3、4、5、6、7、8、9、10、二、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20分)1、2、3、4、5、6、7、8、9、10、三、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有两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20分)1、2、3、4、5、6、7、8、9、10、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学校应履行哪些义务?
2、教师应当依法履行哪些义务?
3、教育法的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哪些?
4、学校应如何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
五、论述题(20分)
结合实际,谈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主要应从哪几个方面实施依法治国的相关工作。
2023年福建省教师普法考试试题答题卡 篇2
按照费普法办《关于组织全县干部职工开展2015普法考试的通知》要求,我校于12月22日举行了全校教师的法律知识考试。现对普法考试工作总结如下:
一、突出重点,全员参与,提高普法成效
根据通知精神,结合我校普法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及时确定在职的578名教师(2人休产假,1人借调教育局)作为参加2015年普法知识考试对象,选择普法学习要点,以普法考试为载体,增强了教师的法律意识,提高了教师的法律知识水平。
二、积极准备,明确责任,确保普法考试顺利举行。12月22日上午课间操时间,我校组织召开了教师普法知识考试会议,会上李洪杰校长就普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依法治理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并对这次普法知识考试进行了精心组织和安排。
三、以考代学,学以致用,提升学法用法的能力
为提升我校教师法律知识的学习水平,增强法律知识的学习,12月22日下午7点,我校在职教师500多人在会议室按照考试要求,认真参加了普法知识考试。考试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灵活考试形式,注重普法的成效,以达到学法用法能力的提升。
四、认真阅卷,客观评分,做好考试成绩的统计和归档工作 考试结束后,及时组织人员对试卷进行批改,根据教师书写的规范程度、认真程度、完整程度进行了打分定级,统计成绩,确保了成绩的公平性和考核的公正性。由于我们对这次考试准备充分,教师思想上高度重视,考试成绩优异,参考率及合格率均达到100%。其中90分以上292人,成绩优秀率达到了51.5%。通过这次考试,我校教师的法律知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有力地推动了普法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023年福建省教师普法考试试题答题卡 篇3
51.管理好一个班级要有以下能力 一是建立班集体领导核心二是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三是解决学生个别问题四是协调校内关系、学生家庭及所要社区的关系五是正确处理 突发事件。
52.老师必备的能力 是科研能力, 老师科研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含义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老师以科学工作者的态度对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二是用科学研究的程序、方法去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三是以改进工作效果为目的,将教育工作与科研工作结合一体四是强调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研究合作。五是强调教师科研是教师成才之路
53.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之父 是德 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他们出版了《实验教育学》和《实验教育学杂志》是现代教育科研产生的标志
54.科研道德规范的内容 一是学生的身心和利益不受损害。二是尊重学生的权益。三是尊重学生的名益权。四是应该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训练。
55.什么是文献查阅及其作用? 选择课题时和课题选定以后,都要翻阅一下报刊、杂志,或者读读书,这就是文献查阅了。作用 :一是避免重复研究二是思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能性三是思考课题研究的假设四是思考课题研究的方法。
56.文献资料检索知识有哪些? 一是要知道检索途径即到哪去找资料。二是要 懂得资料的类型。三是懂得使用检索工具,知道书目、索引是检索文献资料的基本工具及他们的使用方法。四是知道文献资料的检索方法。
57.文献检索的原则 :一是要有“做冷板凳”精神。二是要尽可能多的占有资料。三是要注意资料的质量。四是安排足够的时间。五是要有一定的文献检索能力
58.实施研究计划的主要工作是 :控制研究工作进程、收集与整理资料、写作论文或报告。
研究报告的结构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题目页
2、摘要页
3、引言
4、方法
5、结果
6、讨论
7、注释
8、参考文献
9、附录。论文的结构由题目、署名、中英文摘要、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几部分构成。
59.信息的分类 :按其作用范围把信息分为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按对人们的意义可分为有用信息、干拢信息与冗余信息。
60.教师获取信息主要包括三大类 :一是关于学生各方面情况的信息;二是学科专业信息;三是教育专业的信息。
61.中等学校老师的信息能力应侧竽重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传递能力。
62.老师可利用的信息资源 包括自然信息资源和人工住处资源。故可供中学教师利用信息资源有学生、教师、学校的资料室、图书馆、阅览室、所在地的图书 馆,互 联网等。
63.手工检索工具 主要有目录类、索引类、文摘类三部分组成。计算机检索包括光盘数据库检索、网络数据库检索和互联网信息检索。64.查找文献一般应该按照下列过程进行 :一是提出问题二是选择检索工具三是确定检索途径四是确定检索方法五是按线索查找六是索取文献七是阅读文献。
65.教师的现场收集能力具体表现 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判断信息需求及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能力二是观察学生和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66.中学教师的信息理解能力主要包括 以下几方面:一是识别教材信息含义。二是读懂学生方面信息的能力三是评价判断住处的能力。
67.中学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 可以概括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分类能力。二是信息统计与分析能力。三是信息重组能力。四是信息编辑加工能力。五信息存取能力。
68.信息传递能力具体体现 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利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的能力。二是利用书面传递信息的能力。三是利用形体语言传递信息的能力。四是利用教学媒体传递信息的能力
69.教师语言的特征 :一是科学性,二是规范性,三是教育性,四是启发性,五是激励性,六是审美性。
70.教师语言能力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二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三是影响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
71.教师语言能力的提高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二是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三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72.教师的教学语言可以分为 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有声语言)、身体语言等几种类型。
73.教师书面语言能力的要求体现 在:1,注意遣词、造名和修辞。2,注意字迹正确、规范。3,注意板书设计。4,注意评语设计。
74.教师的评语 主要包括以下五种类型:1是肯定型评语2是欣赏型评语3是指导型评语4是征询意见型评语5是交流型评语。
75.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 有哪些?一是注意准确规范,二注意通俗易懂,三注意清晰简明,四注意逻辑性和针对性。五注意语调、语速与节奏。
76.教师身体语言的作用、种类及要求 : 作用 :一,可以帮助组织教学
二、可以增进师生感情
三、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四、可以突出教学重点。
五、可以调控教学进程。种类 :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指那些动态的、有形的手势语言和表情语言;另一方面是指静态的、无形的体态语言, 即老师的修养、风度与学生交往的距离。主要有手势语言、体态语言与表情语言三个方面。对手势语言的要求 是:1手势应适量、适度、适时。2手势应自然、得体、大方。对体态语言的要求 是:1举止要恰当2距离要适宜。对表情语言的要求 是1目光2表情
77.沉默的作用 :一具有信号功能。二具有评价功能。三具有教育功能。四具有教育功能
78.如何暗示 :一设置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外部环境。二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采用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单项或综合的艺术形式配合教学进行。三教师还要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性格及他们表现做出相应的反应,要使用一些鼓励话语和表情,这样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动力,给他们学习信心。79.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 包括四个方面: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和反思能力。
2023年福建省教师普法考试试题答题卡 篇4
中学通用技术学科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符合招聘条件的考生参加的全省统一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结果将作为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招聘考试应从教师应有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
1.考查考生系统掌握《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及《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教学要求(试行)》所要求的中学通用技术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的实际情况,掌握通用技术试验(实验)设计及必要试验(实验)操作技能的情况。
2.考查考生系统掌握中学通用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运用这些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中学通用技术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考生从事中学通用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持续发展自身专业素养的基本能力。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
考试范围根据《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及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通用技术学科教学要求(试行)》的要求,紧密结合我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学实际而确定。具体要求如下:
(一)学科专业基础主干知识
1.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理解技术对人类生活、经济、社会、伦理、环境等的影响。
2.理解科学与技术、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的区别与联系。
3.掌握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方法,并能判断是否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能力与条件。
4.初步掌握根据设计对象或工作条件列出的具体设计要求的基本方法,包括应达到的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
5.掌握从各种渠道收集与所设计产品相关信息的方法,并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和评价。
6.掌握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或标准件的方法。
7.掌握制定符合一般设计原则和相关设计规范的设计方案的方法。8.掌握在多个方案中选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方案的方法,并能集中各种方案的优点来改进原有方案。
9.了解工艺的含义和常用工艺的种类,掌握常用工艺正确、安全的操作方法。
10.了解模型的种类。
11.了解金工、木工和电工等常用的工具和设备,了解常用材料的加工方法,能根据设计方案和已有条件选择加工工艺。
12.了解产品的常用测试方法。能根据设计要求,使用简单的方法对产品进行测试,并能在分析测试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或更换方案。
13.了解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的作用与一般结构,掌握编写简单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的方法。了解产品常用的维护方法和服务途径。
14.了解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的恰当方式,并能在交流中提炼出有价值信息。
15.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掌握一般的机械加工图、线路图、效果图等常见技术图样的识读方法,并能绘制草图、三视图和轴测图。
16.掌握设计过程中每一阶段的要求,并能进行评价。
17.掌握简单的技术试验方法,并能进行评价,写出试验报告。
18.掌握对设计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多方面评价的方法,并写出设计总结报告。
19.掌握对技术产品做出评价的方法,并写出比较全面的评价报告。20.了解结构的含义。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概念,并掌握结构的一般分类。
21.掌握简单结构承受应力的分析方法。
22.应用技术试验的手段分析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
23.掌握对一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的方法,并能绘制设计图纸。24.从技术和文化的角度,掌握典型结构设计案例的评价方法。25.了解流程的含义及其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26.通过对典型的工作流程和生产工艺流程的案例分析,理解流程中的时序和环节的意义,掌握阅读简单流程图的方法。
27.掌握分析流程设计中所应考虑的基本因素以及流程设计框图的画法。28.理解流程优化与设备、材料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简单生产流程优化过程中所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29.掌握对生活、生产中的简单对象进行流程设计或流程优化设计的方法,并用文字或图表说明流程设计方案的特点。
30.从应用的角度,理解系统的含义。
31.通过简单的系统案例分析,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初步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
32.理解系统优化的意义,并能结合实例,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主要因素。33.理解简单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34.掌握生活或生产中的简单对象系统方案设计的方法。35.理解控制的含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6.了解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掌握简单的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简单工作过程。
37.掌握简单闭环控制系统方框图的基本画法,理解控制器、执行器等各环节的作用,掌握反馈环节的作用。
38.掌握对影响简单控制系统运行的主要干扰因素的分析方法。
39.了解简单的被控制对象的基本特性,能确定被控量、控制量,掌握控制系统方框图的画法,并能形成初步控制设计的方案。
40.了解常见传感器的种类,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应用。
41.掌握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区别,了解数字信号的特性和优点,掌握数字电路的优点。
42.了解晶体三极管的开关特性及其应用。
43.了解常见继电器的分类,了解常见的直流电磁继电器的构造、规格和工 3
作原理。
44.了解建筑结构的含义,了解常见建筑物的结构类型。45.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种类。
46.了解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工作过程及其应用。47.了解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48.了解一般机械的组成和常见的机械传动方式。49.了解常见齿轮传动的特点、形式和应用。
50.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51.理解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含义。
52.了解品种资源保护的意义、品种资源的种类及保护措施。53.理解家政和家庭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54.理解家庭理财的基本内容,掌握家庭理财的几种方法。
55.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家庭成员的身体发展特点和相应的保健方法。56.了解一些基本外出旅行的安全保护常识。
57.了解服装的主要分类。
58.了解服装材料的构成和常见服装材料的种类。
59.了解四冲程发动机的主要构造和工作过程,理解其工作原理。60.掌握常用交通标志符号的意义,理解汽车的大量使用会给环境带来污染,掌握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并能根据实际案例提出若干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的措施。
(二)课程与教学论内容
1.了解通用技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地位,掌握《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明确中学通用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特点。
2.了解普通高中学生在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认知规律,掌握通用技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能分析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试验(实验)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不同教学方法的特点,并能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加以应用
3.了解通用技术课程的资源,掌握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与途径。
4.掌握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用恰当的教学媒体,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进行正确的教学评价。
5.初步掌握技术试验(实验)设计与指导的基本能力,能完成试验(实验)的设计与准备工作,能够撰写规范的试验(实验)报告。
四、考试形式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2.考试时间:120分钟。3.试卷分值:150分。
五、试卷结构
1.主要题型:选择题,非选择题,如选择题、作图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2.内容比例:通用技术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约占60%,中学通用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约占40%。
2023年福建省教师普法考试试题答题卡 篇5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发展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中,未形成独立学科。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以一系列具有比较完整理论体系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及代表作的出现为标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萌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现代教育学之父、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以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斯卡娅及代表作为创始,本世纪50年代后,实现教育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凯洛夫《教育学》
(4)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及其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1、广义: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都称为教育。
2、狭义: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各种影响,使其身心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二、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历史分期
1、根据生产力水平: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
2、根据生产关系: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3、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水平: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教育、未来理想社会教育
4、根据产业技术: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信息社会教育
5、根据人类学家米德:后喻文化教育、并喻文化教育、前喻文化教育
6、根据创造的文化类型:语言文化阶段的教育、印刷文化阶段的教育、电子文化阶段的教育、数字文化阶段的教育
7、根据教育自身形态的演变:个别教育衍生阶段、学校教育衍生阶段、学校教育系统衍生阶段、终身教育系统衍生阶段
(二)教育的历史分期的特征
1、原始社会的教育 附属性、原始性、平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
专门化、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学校产生但并不完善、与生产劳动对立与分化、官私并行、以个别教学为主、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有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3、现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学校出现并发展、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上升、全民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变革迅速、规范了各类教育组织、终身化、人性化、关注点从过去转向未来
1.教育学及其发展
定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萌芽阶段:我国战国后期的《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西方最早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论演说的教育》)
独立形态阶段: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近代教育体系建立了基本框架;德国“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学形成规范学科的开,即第一部科学体系的教育专著。
教育学的蓬勃发展阶段:实验教育学,德国教育家梅伊曼;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2.教育及其发展
广义: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狭义: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但并不限于学校教育。
古代教育:中国4000多年前;夏代《孟子》;西周“六艺”;春秋战国,儒、墨,孔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魏晋南北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宋代《四书》《五经》;明代,八股文。
古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古埃及:“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古希腊、罗马:贵族请家庭教师,低下阶层进私立学校; 古雅典:培养政治家,商人;古斯巴达:培养军人。
(古雅典、古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的教育,注重身心和谐发展)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神学、七艺。
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资本主义的萌芽,掀起文艺复兴运动
近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4)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三、教育与科技文化
1、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首先,文化传统直接影响着教育内容的构成和教育目的的确定; 其次,民族文化传统影响学校的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三,社会文化本身的发展影响教育的发展
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反作用(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及融合文化): 首先,教育对社会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其次,对社会文化创造、更新功能; 第三,对社会文化的传播、交流功能。
第四章、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
个体身心发展:包括个体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在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发生显著变化的过程就是个体的身心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内发论:孟子、威尔逊的“基因复制”、弗洛伊德的性本能、格塞尔 外铄论:荀子、华生、洛克的“白板说“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2)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
(3)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注意衔接)(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发挥特长、树立信心)(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个别教育)(6)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
(7)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一定时期内内容与方法保持隐定、与时俱进)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
首先,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其次,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三,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性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最后,遗传素质又具有可塑性。人的遗传素质会随着外界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介入而发生变化。
(2)环境
首先,外部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陈述的客观条件,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其次,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3)教育
学校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场所,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具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优化条件
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首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
其次,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其目的性、系统性、专门性和基础性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教育为什么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对人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2、学校教育是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效果更好
3、学校教育能控制和调节各种因素(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2、教育和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
3、教育工作者应该适时地向学生提出要求,引起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东西,并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其身心的发展。
第五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定义
由国家或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体要求,它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从狭义上来看,教育目的就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规格和要求。
2、教育目的的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导向功能:为教育者指明工作的方向和奋斗目标,为受教育者确定了努力的方向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为选择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据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为教育效果的测量和评价提供了依据和标准。对教育活动的激励功能: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3、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与社会统整的价值取向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1、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与充分的发展。
2、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三、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5、适应时代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一)、定义: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废科举,兴学校”、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4《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的非学校化观念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重视学前教育,并注重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中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重视教育的国际交流
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2、如果按照程度,可以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
如果按照性质,可以分为普通教育机构、专业教育机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 如果按照办学主体,可以分为国立学校、地方学校、民办学校; 如果按教育阶段,可以分为学龄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
如果按教学时间,可以分为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制学校(夜大学); 如果按教学方式、手段,可以分为面授学校、函授学校、广播电视学校、网络教育机构;如果按照教育证书,可以分为学历教育机构、学位教育机构、培训教育机构。
第七章.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
1、老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等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一般教育学知识,学科教育学知识
3、教师的人文素养: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深切的人文关怀,严谨的科学精神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观点一:
从教前关注阶段,早期求生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观点二(叶澜): 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职前教育、新老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1、强调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发的教师
2、强调教师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五、学生的特点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人
2、具有主体性的人
3、是一个完整的人
4、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六、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④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 ⑤学生是文化中的人 ⑥学生是时代中的人
七、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意义、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第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校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促进教育任务的有效完成。第三,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提高师生学校生活质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主动与还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3、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构成授受关系 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 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八章.课程
一、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
1、课程定义: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意义
课程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对象和依据。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成败。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 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
3、课程的类型:
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根据课程制定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根据课程的隐定性: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4、制约课程的因素
社会因素、知识因素、学生因素
二、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1、课程标准的意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2、功能
《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个方面。
(1).前言:说明本门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和价值、课程改革与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思路。
(2).课程目标:根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具体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
(3).内容标准:根据课程目标,制定选择具体内容的标准,并用规范、清晰、可理解的方式阐明掌握内容的程度。
(4).实施建议:为了便于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贯彻执行,需要在课程标准中提供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等。必要的时候还要提供典型性的案例供教师参考。
(5).附录: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术语进行解释与说明,便于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与实施课程标准。
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1、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三)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2、特征
均衡性: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综合性: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选择性:适当开设地方、学校课程,选修课比重加大
四、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第九章.教学
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1、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2、教学的任务
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的智能,创造才能和体力
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美感,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以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必以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三)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觉悟的基础,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老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学生的学以老师的教为主导,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相长
三、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一)直观性教学原则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和使用要和言语指导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将直观当作手段而不是目的
5、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认识
6、指导学生自制直观教具和学具
(二)启发性原则
1、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2、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
4、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6、发扬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巩固性原则
1、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
2、复习是巩固的主要方法,要合理组织复习,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5、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6、记忆是巩固知识的有效保证,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法。
(四)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1、正确处理五种之间的关系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适时而教
5、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速度、顺序,增删内容
6、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7、还要注意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
8、系统地传授知识
(五)因材施教原则
1、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尊重学生差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大面积丰收和尖子生培养相结合,是因材施教的目标。要面向学生的大多数进行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4、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是团材施教的保证。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注重讲练结合,精讲多练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与实际经验之间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5、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6、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7、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七)量力性原则(可接受原则)
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八)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1、以符合科学性要求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进行教学
2、老师要提高自身修养,以身作则
3、实事求是地进行思想教育
4、讲究教学艺术
5、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6、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思想教育
(九)教学最优化原则
1、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
2、全面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
四、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一)语言性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述、讲解、讲演、讲读、讲演 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注意启发 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学生思维兴奋 要善于启发诱导
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纠正不正确的认识
3、读书指导法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教科书的科学方法 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 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
(二)直观性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前,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演示目的,选好演示教具,做 好演示准备 演示时,要让全体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演示活动,促使综合运用多种感官 演示后,要把观察的现象同书本的知识联系起来,及时作出明确的结论。
2、参观法
参观前,要实事求是地根据教学要求和现实条件,确定参观的目的、时间、对象、地点以及参观的内容,并在校内外做好充分准备。
参观时,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组织学生全面看、细心听、主动问、认真记。参观后,指导学生座谈收获,整理材料,找出问题,写出报告,及时总结。
(三)实践性教学方法
1、练习法
要有明确的目的与具体的要求;要周到的计划与步骤;要恰当的分量与适当的难度;要有科学的时距和有效的方法;要有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要有及时的检查与认真的总结。
2、实验法 实验前,认真准备好仪器,材料和用具等,明确目的,科学原理及注意事项,分好小组,需要时进行示范实验。
实验时,教师要巡回检查,具体指导,对差生进行个别帮助,发现偏差进行纠正,注意安全
实验后,指定学生报告实验的进程和结果。老师作简短的概括和小结,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
3、实习法
实习前,讲清有关的理论知识,实习任务与操作规程,分好实习小组,落实实习场所 实习中,加强具体指导,做好操作示范,把握实习进程,检查效果,及时查缺补漏。实习后,指导写出实习总结,评定实习成绩,开好总结大会,对学生公正,客观的评语
(四)研究性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发现法
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2上课: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课堂气氛热烈。3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作业的内容要科学合理;
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
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作业也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4课外辅导:启发学生自己找到解决疑难的门径,不应代替学生独立钻研;
不应把辅导作为课堂教学的延长,加重学生负担;
对学习差的学生辅导,可吸收学习好的学生,但不要占用过多时间。
5学业成绩检查评定:测验与目标,要建立起教学内容与学生行为的矩阵,明确教学目标并编制与目标相对应的有效测验;试题类型要标准化;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试题应和要检查的目标相关,难度适中;要进行评价。
六、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
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实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新课程要求我们确立全新的教学观。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重结论更应重过程: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关注学科更应关注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2倡导师生间的交往与互动
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3鼓励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生成
从内容角度讲,意味着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从过程角度讲,认识开放性、创造性的存在,不应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
开放的最终目的是生成,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第十章.教育评价
一、教育评价及其作用
定义: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增值探索
作用:客观描述是评价的第一要素、前提要素,是实然而非应然,任何评价都应建基于客观描述上;
价值判断是教育评价的本质属性,是客观性和主体性统一的活动;
价值判断的归属是增值探索,教育评价的增值作用有:激励、调节、诊断、管理、发展作用。
二、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
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学生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差异评价(按参照基准)
实证化评价与人文式评价(依据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中有关实证与思辩的特色)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依据参与评价的主体是谁)
表现性测验评价
评定量表评价法
行为检核评价法
同伴评定和佚事记录评价法
成长记录评价法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树立旨在促进发展的评价观。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日常教育评价:以真实性为基础,高扬人文性; 方法:客观题评价法与主观题评价法 校内学业考试:以测量性为基础,突显教育性; 毕业或升学考试:以综合性为基础,突显导向性。2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3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第十一章.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一、德育及其意义
定义: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寿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地共产主义者。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四、德育原则及其运用、导向性原则: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要把德育的理想型和现实性结合起来。疏导原则: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 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 影响;对学生进行的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因材施教原则: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五、德育方法及其运用
说服法: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城待人。
榜样法:选好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 修养。
锻炼法: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主动性;注意检查与坚持。
陶冶法:创设良好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注意宣传与教育。德育方法的运用要树立联系、整合、系统的观点,注意方法的组合;注意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提高德育实效;认识规律、遵循德育方法选择、运用的基本准则。
六、德育的途径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七、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班主任是前方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指导者,对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负总责 2.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3.班主任在各种教育力量的统一影响过程中,起着协调作用
八、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人,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方法: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十二章.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
定义:指学校和校外教育机关根据中学的培养目标和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以外组织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意义1.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 2.发挥创造性,锻炼各种能力
3.适应学生多种需要,愉悦身心,增进健康 4.陶冶情操,培养思想品德
5.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可以发展受教育者的体力、审美能力、劳动能力
6.使教育者能从中及早发现人才,促进人才的早期培养 7.使受教育者善于利用闲暇时间的一种有效方式 8.是培养良好公民的一种手段
任务: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任务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1.巩固、扩大和加深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和发展学生在科技、文艺、体育、劳动等发面的兴趣和才能,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进行思想品德交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文明行为 3.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要通过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内容: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形式:群众性活动: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 益活动。
小组活动: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
个体活动:阅读各种书籍,写读书心得,记日记,进行某种观察或小实验,采集各种
标本,唱歌,体育锻炼,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小改革活动等等。
三、课外活动的组织
由学校和教师直接组织和领导的课外活动; 由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和领导的团队活动; 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和领导的课外活动; 由家庭配合学校进行的课外活动。
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概念: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做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作用: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的作用
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头作用
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1经常反思,严于剖析自己
2认真向模范先进人物和优秀教师学习3善于从教育对象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4提倡“慎独”即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准则
2023年福建省教师普法考试试题答题卡 篇6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中共福建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2017年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闽教人〔2017〕3号)精神,结合厦门实际,现将2017年厦门市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教师公开招聘办法予以公布。
一、招聘条件(一)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纪律、品行端正、热爱教育事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身心健康。
3.报考小学和幼儿园岗位的须具备国民教育系列大专及以上学历,报考普通中学和中职学校岗位的须具备国民教育系列本科及以上学历。
本科、硕士研究生专业不一致的,可在本科、硕士研究生专业中选报一个。硕士研究生应同时具备相应硕士学位。
4.具有所报考学科相应岗位的教师资格证。相应教师资格证书须在2017年3月24日(含3月24日,下同)报名前取得。
2017届毕业生若在报名时尚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
(1)应提供教育部教师资格考试中心颁发的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含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专业知识三科笔试均合格,下同)和相应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合格证书,或相应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合格证书和教育学、心理学合格证书。职业学校专业课岗位暂不要求。
以上证书应于2017年3月24日前取得。
(2)所学专业符合岗位学科要求。报考普通中小学和中职岗位、幼儿园岗位的应与所报考学科专业范围一致(详见附件8)。
5.以下人员不得报名:
(1)普通高等院校在读的非应届毕业生;(2)现役军人;
(3)尚在试用期内的公务员(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下同),或服务年限不满2年(含试用期)的公务员,或被辞退未满5年的公务员;
(4)曾因犯罪受过或正在接受刑事处罚的人员;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涉嫌违法犯罪正在接受司法调查尚未做出结论的人员;尚未解除党纪、政纪处分或正在接受纪律审查的人员;(5)本市公办学校在编在岗教师;
(6)具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得聘用事业单位的其他情形人员。
报考者在报名时不是试用期内公务员,但在报名之后、聘用之前成为试用期内公务员的,取消其本次考试或聘用资格。
机关、事业单位编内工作人员应征得所在单位同意方可报名。对考生资格审核贯穿招聘全程,一经发现报考人员不符合简章规定或不符合招聘岗位资格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含考核期间提供的证明材料等),立即取消考试、聘用资格或解除聘用合同。
(二)岗位条件
本次招聘分不具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指2017届毕业生和往届未取得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人员,简称无职称人员,下同)和具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简称有职称人员,下同)两种,其中无职称人员在“新任教师考试”模块报名,有职称人员在“教师委托考试”模块报名。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岗位在“教师委托考试”模块报名。专业技术职称证书或文件应于2017年3月24日前取得。考生在网上报名时应在备注栏注明本人符合报考的岗位条件、何时取得何级别专业技术职务和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若属于随军家属应同时备注。
岗位条件分为四类:第一类普通中学和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岗位,第二类小学教学岗位,第三类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岗位,第四类幼儿园教学岗位。
1.普通中学和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岗位
(1)符合基本条件的无职称人员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可以报考:
①厦门户籍(指2017年3月24日前户籍已迁入厦门,不含在厦各类院校学生集体户口。因升学把户籍迁入高校集体户口的原厦门户籍考生视为厦门户籍,下同)全日制普通教育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年龄30周岁以下(1987年7月1日后出生,含7月1日,下同)。
②非厦门户籍全日制普通教育本科2017届毕业生,年龄25周岁以下(1992年7月1日后出生,含7月1日,下同)
③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年龄30周岁以下。
以上无职称人员在“新任教师考试”模块报名并在相应的招聘计划中选报。(2)符合基本条件的有职称人员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可以报考:
①厦门户籍且具备二级教师(中学二级)及以上职称,年龄在30周岁以下,全日制普通教育本科及以上学历。
②厦门户籍且具备一级教师(中学一级)及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1972年7月1日后出生,含7月1日,下同),第一学历须是全日制普通教育大专及以上学历。
③夫妻一方户籍在厦门,具备一级教师(中学一级)及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第一学历须是全日制普通教育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外地公办学校在岗在编教师。④驻厦部队随军家属,具备教师类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
⑤非厦门户籍具备高级教师职称(中学高级)或省级学科带头人资格,年龄在40周岁以下(1977年7月1日后出生,含7月1日,下同),全日制普通教育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外地公办学校在岗在编教师。
以上有职称人员在“教师委托考试”模块报名并在相应的招聘计划中选报。2.小学教学岗位
(1)符合基本条件的无职称人员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可以报考:
①厦门户籍师范类大专及以上毕业生或非师范类国民教育系列本科毕业生(第一学历应为全日制普通教育大专)及以上,年龄30周岁以下。
②非厦门户籍全日制普通教育本科2017届毕业生,年龄25周岁以下。③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年龄30周岁以下。
④厦门户籍且原厦门师范学校(普师)中专毕业后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年龄35周岁以下(1982年7月1日后出生,含7月1日,下同)以下。
以上无职称人员在“新任教师考试”模块报名并在相应的招聘计划中选报。(2)符合基本条件的有职称人员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可以报考:
①厦门户籍且具备初级教师(中学二、三级,小学一、二、三级)及以上职称,年龄在30周岁以下,师范类大专或非师范类国民教育系列本科(第一学历应为全日制普通教育大专)及以上学历。
②厦门户籍且具备一级教师(中学一级,小学高级,下同)及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第一学历须是全日制普通教育中专及以上学历。
③夫妻一方户籍在厦门,具备一级教师及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第一学历须是全日制普通教育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外地公办学校在岗在编教师。
④驻厦部队随军家属,具备教师类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
⑤非厦门户籍具备高级教师(小中高)职称或省级学科带头人资格,年龄在40周岁以下,全日制普通教育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外地公办小学在岗在编教师。
以上有职称人员在“教师委托考试”模块报名并在相应的招聘计划中选报。3.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岗位
符合基本条件的人员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且符合具体岗位招聘要求的可以报考:(1)厦门户籍全日制普通教育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年龄30周岁以下。(2)非厦门户籍全日制普通教育本科2017届毕业生,年龄25岁以下。(3)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年龄30周岁以下。
(4)驻厦部队随军家属,具备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5)取得高级职称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颁发的所报专业一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年龄40周岁以下,第一学历须是全日制普通教育大专及以上学历。
(6)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颁发的所报专业二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年龄35周岁以下,第一学历须是全日制普通教育大专及以上学历。
以上人员在“教师委托考试”模块报名并在相应的招聘计划中选报。4.幼儿园教学岗位
(1)符合基本条件的无职称人员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可以报考:
全日制普通教育幼教专业(含学前教育、儿童教育)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年龄30周岁以下。
此类无职称人员在“新任教师考试”模块报名并在相应的招聘计划中选报。(2)符合基本条件的有职称人员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可以报考:
①厦门户籍,取得幼儿园教师职称且仍在幼儿园(含早教中心)任教,年龄40周岁以下。
②驻厦部队随军家属,具备幼儿园教师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
③夫妻一方户籍在厦门,具备幼儿园教师职称,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外地公办在岗在编幼儿教师。
④非厦门户籍,取得幼儿园教师职称且仍在幼儿园任教,年龄35周岁以下,第一学历须是全日制普通教育幼教专业(含学前教育、儿童教育)大专及以上学历。
以上有职称人员在“教师委托考试”模块报名并在相应的招聘计划中选报。
二、招聘程序
(一)网上报名
本次考试采取网上报名方式。网上报名时间:2017年3月18日8:00(系统开启)—3月24日17:30(系统关闭),逾期不再受理。
报考者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登录福建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进行报名(网址http://jszk.eeafj.cn,数字服务大厅—教师招聘考试)。选报岗位时,不直接报考具体学校,只选报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或区教育局所属学校,然后区分普通中学和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岗位、小学教学岗位、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岗位、幼儿园教学岗位等类别填报。
每位报考者限报一个岗位。
报考者须认真阅读本公告中招聘基本条件和岗位条件,确认符合条件方可报名。本人应对报名资格及所提供材料的正确性真实性负责。凡个人填报信息失真、不符合报考条件或弄虚作假的,一经核实,取消其考试资格和聘用资格。
(二)资格初审 资格初审指对报考者的网上报名信息进行网上审核,由各招聘单位及其教育主管部门负责。
网上初审时间为2017年3月18日—3月 24日法定上班时间。查询资格初审结果:报考人员可于报名期间登录福建省考试院网站(http://jszk.eeafj.cn)查询资格初审结果。报考人员对资格初审结果有异议的,须在3月24日17:30前通过网络进行申诉。
准考证(含考试通知单打印):通过网上初审者方可参加笔试。考生本人应于2017年4月10日8:00(系统开启)-16日9:00(系统关闭)自行登陆福建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报考网查询并打印准考证,作为考生进入考点的凭证。
(三)确认招聘人数和岗位
资格初审后确认招聘人数和岗位。资格初审通过的人数与岗位拟招聘人数比例不足3:1的,原则上相应减少该岗位拟招聘人数或取消该招聘岗位。
(四)考试
考试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
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岗位报考者考试总成绩,按笔试合成成绩的40%和面试成绩的60%相加,总成绩60分及以上合格。笔试成绩、面试成绩、考试总成绩均采用四舍五入方式取小数点后2位。
考试总成绩相同时,报考者名次按面试成绩排列;若面试成绩再相同,则加试一场课堂教学测试,应聘者名次按加试成绩排列。
总成绩不合格不予聘用。1.笔试
笔试由福建省教育厅委托福建省考试院统一组织。笔试采取闭卷方式进行。笔试成绩以100分制计算(如果笔试卷面总分超过100分,则先换算为100分制进入笔试成绩合成)。
笔试合成成绩由笔试成绩和政策加分相加。
符合加分政策的报考人员必须在网上报名时如实填报,并于3月18日-3月24日法定上班时间(3月24日应为16:00前)到各招聘单位办公地点提交相应的加分证明材料,否则视为放弃享受加分政策。符合加分条件名单经审核后在厦门市教育局和各区教育局网站上公示。
拟进入面试人员名单以笔试合成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拟进入面试人数与岗位拟招聘人数3:1的比例,不足3:1的以实际人数确定,在厦门市教育局和各区教育局网站上公布。
(1)笔试时间:2017年4月16日,具体时间详见准考证。(2)笔试地点:详见准考证。报考厦门市的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岗位的,必须选择厦门做为笔试考点。考生应持准考证先参加4月16日上午的专业知识笔试(考试内容为本专业教学设计和专业素养);下午再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教育综合知识”笔试,考点设在厦门一中高中部。相关考务工作按省教育厅规定执行。
2.面试
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现场审核,通过资格复审,符合条件的拟进入面试人员取得面试资格后参加面试。
面试包括课堂教学(片段教学)测试等形式。
面试由各招聘主管部门组织。各区教育局的面试方案须提前报市教育局,经审核同意后实施。
面试满分100分,最低合格线为60分。参加面试人员比例为1:1的,合格成绩为70分及以上。面试不合格不予录用。
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小学科学等学科和中学实验教师、幼儿园教师加试专业综合技能,重点考核应聘者的专业能力。专业综合技能测试满分为100分,60分及以上合格。专业综合技能测试不合格者不再进入下一轮测试。专业综合技能测试成绩和课堂教学(片段教学)测试成绩各占面试成绩的50%。课堂教学(片段教学)测试不合格者不予录用。
面试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三、资格复审
资格复审指对拟进入面试的人选的资格条件进行现场
审核,由各招聘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具体人选、时间、地点等届时详见厦门市教育局和各区教育局网站。参加资格复审时应提供以下材料原件和复印件一式两份,并依序装订成册。未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资格复审,视为自动放弃面试资格。
(1)报名表一式两份。(2)准考证。(3)本人身份证。(4)户口本。
(5)非2017届毕业生提供学历、学位证书(持自考、函授等非全日制普通教育学历报考者,须提供教育部学历认证中心出具的加盖原件复印件印章的学历证明);
2017届普通教育全日制毕业生提供:毕业生就业推荐表。(6)专业技术职称证书或文件(有职称人员提供)。(7)教师资格证书;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合格证书。(8)随军家属需提供配偶现役军官证、结婚证、随军家属审批表以及其他能证明随军关系的相关材料(随军家属提供)。
(9)外地公办在岗在编或任教单位证明。(10)报考承诺书(现场复核通过后填报)。(11)岗位资格条件要求的其他材料。
无法亲自到现场参加资格复审的,可委托审核(需持有委托人身份证及委托书),责任由报考者承担。
未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资格复审,视为自动放弃面试资格。
现场审核通过后,审核单位在报告者报名表上签字、存底。通过现场审核者方可参加面试,报考资格的最终确认以拟聘用阶段的审核为准。
四、收费
根据《福建省财政厅关于规范我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收费收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闽财综[2010]23号文)的规定标准执行。考生报名缴费后,无论是否参加考试,所收费用不予返还。
五、聘用
(一)体检
根据岗位拟招聘人数1:1的比例,在考试合格的人员中,按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参加体检人选。
体检由市、区教育局按规定统一组织,按照《福建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的要求(怀孕的报考者可待分娩后体检)执行,体检费用自理。报考者对体检结果有疑问的,可在得知体检结果的7天内向报考单位的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复检要求,复检只能进行一次,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到三级及以上医院复检,以复检结果为准。
体检不合格不予录用。
(二)公示和聘用
(1)拟聘用人员名单在厦门市教育局和各区教育局网站上公示7个工作日。(2)公示结果无异议,经招聘单位及主管部门核实不影响聘用的,拟聘人员应于公示期满后30天内提供办理聘用手续所需的材料(含个人人事档案),情况特殊的,与招聘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协商同意并书面承诺后可适当延长材料提交时限,但延长时限原则上不超过2个月,否则视为放弃聘用资格。
(3)拟聘人员办理就业手续后,用人单位应依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厦门市事业单位聘用制暂行规定》与拟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本次聘用人员按相关规定执行试用期,试用期包括在合同约定的聘用期内,试用期满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解聘。
(4)2017届毕业生应于2017年7月31日前取得毕业证书,逾期取消聘用资格。(5)拟聘用人员的任教学校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区域内学校需求统一调配。(6)具备专业技术职务的报考者聘用后,其专业技术职称岗位聘任由学校根据岗位设置和岗位竞聘方案组织岗位竞聘。
六、相关说明
(一)全日制普通教育学历系指经教育部门批准的具有普通高等、中等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中等院校或科研院所执行普通高等、中等教育统一招生计划、通过统一招生考试录取、按教学计划完成该学业,取得国家承认的学历。
(二)加分规定
(1)服务基层项目毕业生。指参加国家或福建省组织实施的“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含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和“服务社区计划”,服务期1年以上且于报名截止日前期满考核合格的具有厦门户籍的高校毕业生或厦门生源高校毕业生。
服务基层项目毕业生服务期为2年及以上期满考核合格的,报考市属事业单位笔试卷面分加3分,报考区属事业单位笔试卷面分加5分;服务期为1年且期满考核合格的(不含服务期为2年但服务1年以上不满2年的人员),报考市属事业单位不加分,报考区属事业单位笔试卷面分加5分。
(2)从我市应征入伍的退役士兵或厦门生源退役士兵,可享受以下笔试卷面分加分:服役满13年以上的转业、复员士官加8分;服役满9年至12年的转业、复员士官加6分;服役满6年至8年的复员士官加4分;服役满3年至5年的复员士官加2分;荣立二等功以上的转业士官、退役士兵另加3分;荣立三等功退役士兵另加2分;获得优秀士官和优秀士兵荣誉称号的退役士兵另加1分;伤残士兵另加3分;对在边防、高原、海岛等艰苦地区或从事飞行、舰艇工作5年以上的除享受以上加分外,可再加3分;全日制普通教育大专以上学历学生在校期间应征入伍且退役后继续完成学业的,毕业后2年内加5分;全日制普通教育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应征入伍,退役后2年内加5分。本项加分可累计计算,但累计最高不得超过10分。
符合以上加分政策的报考人员享受笔试加分待遇,加分不受笔试满分限制。曾通过享受政策待遇,被录(聘)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编内工作人员的,不再享受相应项目的加分。加分计入笔试合成成绩。
①符合加分政策的退役士兵(含大学生退役士兵),请在报名期间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身份证、退伍证前往厦门市民政局安置办开具证明(联系电话0592-2892062,安置在厦门市以外的,可由安置地县级及以上民政部门开具证明)。
②服务基层毕业生提供以下材料:组织实施相应项目的机构出具的服务基层期满考核合格证书(或服务期满考核合格材料);厦门户籍或厦门生源证明材料。
(三)新旧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对应关系:原中学高级教师(含“小中高”)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教师(三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
岗位条件要求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是指经社会化考试(评审)等方式取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不含通过非公有制企业职称评审取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有效性由厦门市职改办最终认定。
【2023年福建省教师普法考试试题答题卡】推荐阅读:
2023年福建大学生村官考试报名入口06-29
教育厅发布2012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健康教育考试大纲07-23
福建省2016年模拟试题08-26
2022年福建省教师招考中学语文真题05-08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考试大纲10-22
18年福建村官试题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