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福建省省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

2024-08-07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福建省省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共6篇)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福建省省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 篇1

【发布单位】81302

【发布文号】闽政办[1999]91号 【发布日期】1999-05-11 【生效日期】1999-05-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福建省

省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闽政办〔1999〕91号)

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单位:

现将省财政厅和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拟定的《福建省省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转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一九九九年五月十一日

福建省省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大对外贸出口的扶持力度,优化外贸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设立中央对外贸易发展基金有关问题的批复》和财政部《 中央对外贸易发展基金财务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精神,省政府决定设立省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为加强管理,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省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由省政府建立,主要用于调节和促进全省外贸出口发展。

第三条 第三条 专项资金由省级外贸企业1999年至2001年上缴的所得税、历年省级外贸出口风险基金及企业上交利润使用结余、省财政预算安排部分资金等构成。

第四条 第四条 专项资金使用方向和管理权限:

1、对我省鼓励出口的重点商品和大宗出口商品的出口贴息,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外经贸委,研究提出当年实施办法,报省政府审定后执行。

2、支持年出口额达到1000万美元以上的省级国有出口企业扩大出口:

(1)通过专项资金担保方式,促进出口机电产品、成套设备、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企业提高融资能力,贷款担保金额在200万元以下的,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外经贸委审批;超过200万元的,报省政府审批。

(2)对开拓新的国际市场的出口企业,提供高收汇、高风险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支持,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外经贸委审批。

(3)对在境外开办维修服务网点和建立CKD、SKD散件装配厂的企业,提供带料加工装配出口扶持,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外经贸委审批。

(4)对出口重点产品发生资金临时性困难的企业,提供短期替代性周转借款,借款金额在200万元以下的,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外经贸委审批;超过200万元的,报省政府审批。

3、引进重大外商投资出口型项目的前期费用、出口生产企业研制开发新产品费用支持等,由企业向省财政厅提出申请报告,省财政厅会同省外经贸委审核后报省政府个案审批。

4、奖励为扩大外贸出口、提高经济效益做出突出贡献的出口企业和个人,由省外经贸委会同省财政厅提出实施方案,报省政府审定后组织实施。

5、经省政府批准的用于发展外贸事业的其他项目。

第五条 第五条 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实行专项专户管理,有偿使用部分具体项目的资金发放、回收等事宜,委托指定银行办理。

第六条 第六条 省级出口企业申请专项资金提供贷款担保、保费支持、带料加工装配出口扶持和短期替代性周转借款,应向省财政厅提出申请报告,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外经贸委核批。

第七条 第七条 视资金使用方向不同情况,省级出口企业除填报《福建省省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申请表》外,还应提供以下有关资料:

1、申请专项资金提供贷款担保或短期替代性周转借款的,应提供专项资金指定银行的初审评估意见;

2、申请专项资金提供保费支持的,应提供出口信用险协议、保险单、保费收据、短期出口信用综合保险出口申报表及保费计算书、付款凭证。

第八条 第八条 短期替代性周转借款采取到期一次性还本付费,使用费按银行贷款同期基准利率向申请企业收取。逾期借款按日费率1‰计收滞期费。

第九条 第九条 对出口企业和个人的奖励,省级出口企业迳向省外经贸委提出申请,其他企业由所在地市外经贸委向省外经贸委推荐,由省外经贸委会同省财政厅审批。

第十条 第十条 为保证专项资金的正常运转和达到一定的规模,对以前借给外贸企业的财政周转金要坚持“谁借谁还、有借有还”的原则,加大催收力度。借款企业应在1999年6月底前提出分期还款计划,报省财政厅会同省外经贸委审定。对有偿还能力而不归还借款的企业,从专项资金的使用安排中予以抵扣。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各地市要参照本暂行办法,相应设立地市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扶持当地外贸事业的发展。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本暂行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附:福建省省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申请表(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福建省省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 篇2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7]138号 【发布日期】2007-07-13 【生效日期】2007-07-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稽察整改工作若干意见的通

(闽政办[2007]13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将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稽察整改工作若干意见》转发给你们,请按文中提出的工作意见认真落实,严格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七月十三日

关于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稽察整改工作若干意见

省发展改革委

(2007年7月)

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招标投标、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以及投资概算控制等方面的监管,省稽察办以政府投资的重大建设项目为重点,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稽察和经常性稽察,及时发现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依法督促项目单位进行整改。从稽察项目的整改情况看,大部分项目建设单位、参建单位及所在地政府能够按照稽察整改通知的要求认真进行整改,规范项目管理。但也有一些单位及地方政府对项目建设中存在问题所采取的整改措施不具体、责任不明确,整改工作不认真、不到位,严重影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为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管理,根据《福建省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研究制定了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稽察整改工作若干意见:

一、高度重视项目稽察整改工作。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及项目建设单位要高度重视重大项目的稽察工作,积极配合和支持项目稽察工作的开展,认真研究解决项目稽察中发现的问题,落实好项目稽察的整改要求,规范建设项目的管理,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二、建立项目稽察整改工作首长责任制。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地市项目,由项目所在地的市、县(区)人民政府作为责任单位,其主要领导对本级政府所管项目的稽察整改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省管项目,由省级项目主管部门作为责任单位,其主要领导对项目的稽察整改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

三、实行项目稽察整改工作分级管理。省稽察办组织开展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后,对问题比较严重的项目,经与有关部门进一步沟通后,应当及时印发《稽察整改通知》,明确提出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并按照项目隶属关系送交责任单位。其中,对于县(市、区)管理的项目,省稽察办应当同时将《稽察整改通知》抄送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和项目所在地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接到《稽察整改通知》后,应根据整改通知要求,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梳理,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方案和措施,在规定时限内整改到位。

(一)属于县(市、区)人民政府所管项目,在《稽察整改通知》要求的整改期限内,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整改情况报送设区市发展改革委。设区市发展改革委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对项目整改情况进行复核,并将复核情况报送省稽察办。

(二)属于各设区市人民政府所管项目,设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在《稽察整改通知》要求的整改期限内,将整改情况报送省稽察办。

(三)属于省管项目的,省级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在《稽察整改通知》要求的整改期限内,将整改情况报送省稽察办。

四、加强稽察整改工作的跟踪检查。对县(市、区)人民政府管理的项目,省稽察办收到设区市发展改革委报送的项目整改期情况复核意见后,应根据需要开展抽查。对设区市人民政府管理的项目和省级管理的项目,省稽察办收到责任单位提交的整改情况后,应组织开展专项复查。

省稽察办对项目整改工作情况进行评定,对未按要求落实整改工作首长责任制、整改不到位的项目,省稽察办应发整改情况通报,整改责任仍不到位的,将情况专题上报省人民政府。需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的,省稽察办应及时将调查材料移交监察机关。

五、加强项目稽察整改工作查处力度。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应加强对建设项目整改情况的跟踪,对未按要求落实整改工作首长责任制、整改不到位的项目,视情节轻重采取如下措施:

(一)对挤占、挪用项目建设资金方面问题整改不到位的,暂停安排和拨付该项目省级建设资金;暂停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该项目中央补助资金。情节严重的,暂停安排和拨付该项目所在市、县(区)范围内其他项目或该项目所属行业其他项目的省级建设资金;暂停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该项目所在市、县(区)范围内其他项目或该项目所属行业其他项目的中央补助资金。

(二)对违反基本建设程序方面问题整改不到位的,暂停所在市、县(区)范围内该项目所属行业同类省级投资项目的审批。情节严重的,暂停向国家有关部门转报所在市、县(区)范围内该项目所属行业同类项目的申请报告。

(三)省重点项目存在整改工作不到位的,将提请省政府取消其省重点项目资格。情节严重的,对同行业、同地方次年其他项目申报省重点项目予以限制。

(四)对未按要求落实整改工作首长责任制或严重违反国家建设用地报批程序,且整改工作不到位的,暂停项目所在市、县(区)范围内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审批。

(五)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进行参建单位业绩信誉情况登记时,应根据稽察中发现的各重点项目参建、服务单位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情况,登记信誉记录,同时视情节,限制其1年内参加省重点项目建设和服务的资格。

(六)对项目建设中触犯刑律的问题,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七)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省稽察办移交的违法违规事项,应当及时予以作出处罚决定,并书面反馈省稽察办。

六、加强稽察队伍建设。要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稽察人员业务能力和法制、廉洁自律教育,稽察人员在开展项目稽察期间,应严格按照《福建省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的要求,规范自身行为,依法履行工作职责。如发现稽察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存在隐匿不报、或与被稽察单位串通编造虚假稽察报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可直接向驻省发展改革委纪检组、监察室或相关部门举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福建省省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 篇3

闽政办[2005]79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

省交通厅、建设厅等九部门关于《福建省进一步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四月三十日

福建省进一步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省交通厅 省财政厅 省公安厅

省劳动保障厅 省建设厅 省物价局

省工商局 省质监局 省环保局

(二○○五年四月)

为了进一步加强出租汽车行业管理,规范出租汽车企业经营行为,维护出租汽车运输市场秩序,促进出租汽车行业稳定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4〕81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提高认识

出租汽车行业是重要的服务窗口行业,在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方便群众出行、扩大社会就业、树立城市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出租汽车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把加强出租汽车行业

管理作为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当前城市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正确处理好出租汽车行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出租汽车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要从服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要出发,合理确定本地区出租汽车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要针对当前出租汽车行业管理方面存在的经营权有偿出让不合理、劳动用工不规范、市场秩序较混乱、行业管理不得力等突出问题,协调各方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为出租汽车行业的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二、加强领导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出租汽车管理职责,建立出租汽车行业稳定工作市长负责制,协调交通、建设、财政、价格、公安、劳动保障、工商、税务、质监、环保、信访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作配合,切实抓好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工作的落实。

省直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加强对各地开展此项工作的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确保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三、规范行为

(一)认真清理整顿出租汽车经营权有偿出让。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对出租汽车经营权有偿出让进行专项清理整顿。所有设区市和县(市、区)一律不得新出台出租汽车经营权有偿出让政策。已经实行出租汽车经营权有偿出让的城市,可召开听证会,在充分听取有关专家、从业人员和乘客等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经营权出让数量、金额、期限、审批程序、出让金用途以及经营权转让、质押、权属关系等进行全面清理和规范。对经营权出让金额过高的,要切实降低;对非法转让的,要予以纠正。

清理整顿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与改革、完善出租汽车市场准入、退出制度相结合,认真解决突出问题,做好细致的工作,避免引发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要总结经验教训,按照公开透明、公正有序、公平负担的原则,逐步推广采用以服务质量为主要竞标条件的经营权招投标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出租汽车经营权配置机制,防止单纯追求提高经营权收益的行为。

对违反规定,仍继续出台新的有偿出让、转让出租汽车经营权,或者清理工作不力等导致发生出租汽车群体事件的,将严肃追究当地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责任人的责任。

(二)规范出租汽车宏观调控行为。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出租汽车运力的宏观调控。在新增出租汽车运力投放时,必须认真做好出租汽车运输市场的调查工作,加强对出租汽车市场需求与运力供给的监测监控,严禁盲目投入运力,防止过度增加出租汽车数量而导致供求关系失衡。

(三)规范出租汽车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行为。

1.规范企业的融资行为。要积极引导出租汽车行业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引导企业树立“以优取胜、以质求发展”的市场观念,解决出租汽车企业经营规模小、管理差、经营不善、违章率高的问题。引导企业通过购并、股份合作等形式,将挂靠服务型企业转变为实体经营企业。出租汽车企业必须实行公司化经营。

2.建立企业与驾驶员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要积极引导出租汽车企业调整和优化经营模式。各地要分阶段限期改变目前普遍没有建立劳动关系和实行临时雇用制的用工形式,在企业和驾驶员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劳动关系,使驾驶员成为公司的员工和企业的主人,充分调动驾驶员提高服务质量的积极性,形成公司为驾驶员服务,驾驶员为乘客服务的良性互动局面。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示范合同,明确企业与驾驶员的权利和义务,并加强合同管理。企业必须与驾驶员签订经营合同,同时必须依法与驾驶员签订劳动合同,也以通过

劳务派遣公司与出租汽车企业签订相关用工协议,劳务派遣公司和驾驶员签订劳动合同的形式,明确劳动关系权利和义务。要建立企业与驾驶员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出租汽车企业或劳务派遣公司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按照国家规定为驾驶员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等保险费。有关部门要加大检查力度,对不按规定执行的企业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依法予以处罚。

3.规范出租汽车的经营行为。要加大出租汽车行业管理的立法力度,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择优限劣、有序竞争,鼓励经营规范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通过市场运作、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和驾驶员收益水平。各级交通运管机构要督促检查出租汽车运输企业加强对驾驶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驾驶员的法制观念和服务水平,引导他们遵章守纪,依法经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福建省省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 篇4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6]130号 【发布日期】2006-06-07 【生效日期】2006-06-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方案的通知

(闽政办[2006]130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卫生厅等部门制订的《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方案》已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六月七日

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方案

省卫生厅 省委农办 省委编办 省发改委 省教育厅

省民政厅 省财政厅 省人事厅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省农业厅 省人口计生委 省审计厅 省地税局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省残联 省法制办 省红十字会

(二○○六年五月二十八日)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2004〕3号)和卫生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农卫发〔2006〕13号)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方案。

一、试点工作目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试点工作主要探索研究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民承受能力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符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求的组织、筹资、基金使用、管理、监督等运行机制,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逐步推广服务。按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2006年全省争取4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07年扩大到60%;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全省农村居民的目标。

二、试点县(市、区)的选择标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选择的必要条件:一是地方政府主动提出申请;二是农村基层组织比较健全,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性较高;三是县(市、区)政府有能力并承诺保证补助经费按时、足额到位;四是卫生行政部门管理能力较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比较健全;五是乡镇卫生院已经上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并按职责管理;六是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已经建立或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同步建立;七是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办公场所、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办公设备等。

暂不具备以上条件的县(市、区),不急于申报试点。

三、试点工作基本原则

(一)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要积极面对,稳妥推进。要按照试点县的选择标准,切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不要盲目追求试点数量,切实保障试点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二)坚持政府组织、群众自愿的原则。各级政府认真履行职责,建立县、乡、村三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责任制,保证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科学合理设置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和配备编制、人员,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实事求是地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和主要做法,让农民知晓参加合作医疗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农民的健康风险与互助共济意识。在自愿的前提下,引导群众以家庭为单位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三)坚持科学务实的原则。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科学制订试点方案,实行以县(市、区)为统筹单位的县办县管形式,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共济制度,筹集资金主要用于农民住院费用的补偿,共同抵御疾病风险。在建立风险基金的基础上,实现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补偿方案的确定要统筹兼顾,邻县之间方案差别不宜过大。

(四)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管理严格实行办事公开制度,资金筹集与支出向群众公开,强化服务监管,便民利民,简化手续,真正让农民方便,受益。

四、试点工作主要措施

(一)组织管理

1.建立以设区市为区域单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评价机制。

设区市成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卫生、农办(扶贫)、民政、财政、农业、发展改革、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人事、人口和计生、食品药品监管、编办、政府法制、税务、审计等部门及残联、红十字会组成。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规划,协调落实相关政策,负责本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协调、管理、指导和监督工作。

试点县(市、区)成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由县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负责,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代表组成。主要职责是:审议确定试点实施方案,做好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工作。

2.加强设区市办事机构及试点县(市、区)经办机构建设。

设区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办事机构设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具体工作。要健全办事机构,配备管理人员,并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

试点县(市、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新农合管理中心),作为县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经办机构,负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日常业务管理。经办机构的设立要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配备人员,保证工作需要。经办机构人员编制由试点县(市、区)从现有行政或事业编制中自行调剂解决,其人员和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安排。有关机构编制问题按程序报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县(市、区)经办机构可在乡镇设立派驻机构(人员)或委托有关机构办理日常业务。各级政府还要为试点县(市、区)提供必要的启动经费和日常业务管理经费,务必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3.探索多种经办模式。

各试点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日常业务可直接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新农合管理中心经办,也可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由医保中心经办,或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委托商业保险公司代理经办。要按照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原则和政策要求,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经办机构(或保险公司)及定点医疗机构的权利、义务,规范管理行为,保障参合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民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不论采用何种经办模式,都应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确保所有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包括利息收入)用于参合农民的医疗费补偿,经办机构(新农合管理中心、医保中心、保险公司)不得从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管理费用,切实保证农民最大受益。

4.加强试点工作指导和技术支持。

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技术指导组重点做好试点工作的跟踪指导、资料汇总、评估和业务骨干的培训工作,不定期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督查指导、评价分析与答疑。

设区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技术指导组负责辖区内试点工作的督促指导、业务培训、资料收集汇总,协助试点县(市、区)分析评估试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完善方案。及时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及有关重大问题,提出政策、措施的建议。

(二)筹资标准

1.个人缴费。农民个人缴费标准仍按个人每年不低于10元,经济条件好、农民收入高的地区,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可提高缴费标准。

2.政府资助。从2006年起,省(含中央补助)、市、县级财政对试点县(市、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每年人均筹资总额不低于40元。

个人缴费和政府资助的资金全部进入基金,统一管理。

省级财政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对参合农民实行分类补助。

第一类:一般转移支付县(市)和闽清、东山、南靖县、原莆田县、原宁德市。省以上(含中央和省本级)人均补助30元。

第二类:福清、连江、罗源、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沙县和三明、南平、莆田市辖区(原莆田县除外)。省以上(含中央和省本级)人均补助24元。

第三类:闽侯、长乐、永安和漳州、龙岩市辖区。省以上(含中央和省本级)人均补助16元。

第四类:石狮、晋江和福州、泉州市辖区。省以上(含中央和省本级)人均补助10元。

除省级财政补助外,其余的经费由设区市和试点县(市、区)财政分担,具体分担比例由设区市人民政府确定。经济条件较好的设区市、县级财政可适当增加投入,提高筹资总额。厦门市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所需资金由厦门市政府统筹安排。

设区市、试点县(市、区)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计划,将政府承诺资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以建立稳定、长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三)补助标准和报账方式

试点县(市、区)根据《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线调查指导方案》要求开展基线调查。要在坚持大病统筹为主的原则下,根据基线调查、筹资总额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农民就医需求增加等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住院医疗费用补助的起付线、封顶线和补助比例,并根据实际及时调整,既要防止补助比例过高而透支,又不能因支付比例太低使基金沉淀过多、降低正常保障水平,影响农民受益和参合的积极性。风险基金和沉淀资金应留存在合作医疗基金账户,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不得抵充下一政府承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助基金及农民个人缴费。

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先由定点医疗机构初审并垫付规定报销费用,定点医疗机构定期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核销。经办机构应及时审核支付定点医疗机构的垫付资金,保证定点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经办机构在审核医疗费用账目时,如发现定点医疗机构有违反相关规定的,不予核销,已发生的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承担。农民到县级以上(或县外)医疗机构就医,先自行垫付有关费用,再由经办机构按相关规定及时审核报销。

要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网络建设。依托我省现有的城镇医保信息系统网络,利用现有医保信息系统的主机、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尽快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网络,逐步实现网上审核报销、监管和信息传输,方便参合农民报销住院医疗费用。

(四)基金收缴与管理

1.管理方式。严格执行省财政厅等部门制订的《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和《福建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会计核算办法》。各试点县(市、区)要选择网点覆盖广、信誉高、服务好、优惠条件多的国有商业银行作为试点县(市、区)基金代理银行,由财政部门在代理银行设立基金专用账户。所有新型合作医疗基金全部纳入代理银行基金专户储存、管理。县(市、区)财政部门审核经办机构的用款计划,向其支出户核拨基金;经办机构负责审核兑付。实现基金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不得挤占挪用。一旦发现有挪用或贪污浪费基金等行为的,要依法严处。

2.收缴方式。农民个人缴费及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单位、个人的扶持、资助资金,由乡镇政府组织收缴,及时缴存收入帐户,并与银行签订月末将收入资金余额全部划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户的协议,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积极探索农民个人缴费方式,简化程序,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建立安全稳定的筹资机制。可在农民自愿参加并签约承诺的前提下,由收缴部门一次性代收;农民个人自愿,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可以由村民自治组织代为收缴农民的个人缴费,并及时缴存收入账户;不论采取何种缴费方式,都必须向农民开具由省级财政部门统一监制的专用收据,并及时、足额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纳入财政专户。

建立政府资助新型合作医疗专项资金拨付、使用核查制度。各级财政资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基金,由财政部门根据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际人数和资助标准核定后,逐月拨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户,当年省、市、县(区)财政资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基金必须在12月31日前全部拨入基金专户。省政府补助专项资金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下达试点地区;设区市和试点县(市、区)应落实承诺的政府资助基金,不得弄虚作假,套取上级财政补助资金,一旦发现要严肃查处。

(五)监督机制

逐步建立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监管为主,内部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以及社会监督有机配合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体系。建立定期汇报、公示、举报、审计和通报制度,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农民参与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1.监督机构。试点县(市、区)可根据本地实际,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代表共同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负责定期检查、监督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

2.监督措施。设区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应对试点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资金到位、使用情况。试点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要定期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和设区市领导小组汇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收支(包括各级财政专项基金到位情况)、使用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要定期向监督委员会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汇报工作,主动接受监督。省级不定期抽查和通报各试点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情况。

要采取张榜公布、媒体发布等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包括财政补助基金)的具体收支、使用情况,保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享有参与、知情和监督的权利。各乡镇、各行政村要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收缴、支付情况作为乡镇政务、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至少每季度张榜公布一次,接受村民监督。设立投诉电话,对于投诉事项,有关机构要及时给予答复。审计部门定期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支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并公开审计结果,发现问题,及时督促纠正。

各试点县(市、区)要定期组织检查和评估。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民参合率是否保持基本稳定、农民缴费管理是否规范、各级财政补助是否按规定到位、基金管理和运行是否规范、基金使用是否合理、经办机构是否健全、医疗服务费用是否有效控制、农民医疗负担是否有所减轻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组织整改,重点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

3.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设区市和各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责任追究制度,对资金不落实、到位不及时,挪用、挤占、拖欠、扣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和其他徇私舞弊的行为,以及经办机构人员不到位、措施不力、管理混乱等问题,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并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对贪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等构成犯罪行为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对于不执行国家相关规定的试点县(市、区)有关责任人进行通报,并责成设区市人民政府追究其行政责任。

五、认真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工作

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农村重点优抚对象、革命“五老”人员医疗补助政策,并做好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资助医疗救助和补助对象缴纳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应负担的资金,同时对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重、难以承担的部分,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或补助。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补助的协调互补,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要注意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扶贫助残、孕产妇住院分娩、计划生育和医疗救助、补助等工作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和发展。试点县(市、区)应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孕产妇住院分娩费用纳入基金的报销范围,并享有与参合对象同等的报销比例;要按照省政府《福建省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试点办法》的规定,将符合条件的孕产妇住院分娩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以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六、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结合实施我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百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和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为民办实事项目,坚持预防为主,做好农村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改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积极推广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确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准入和退出制度;要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和诊疗服务管理目录,严格规定目录外药品和诊疗费用占总医药费用的比例;实行双向转诊制度及病人审核签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要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具体的服务人群、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医疗费用支付标准以及医疗费用审核与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协议,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要立足于为民、便民、利民,转变观念,端正医风,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执行诊疗规范,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其药品购进、贮存与使用行为。卫生部门要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制订和完善诊疗规范,保证农民医疗安全、经济、有效。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价格监督,严厉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控制农村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

七、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维护农民健康权益,解决“三农”问题,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工作议程,切实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组织好各方力量,积极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卫生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作用,加强管理和政策指导;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的筹集和监管;农业部门要配合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协助对筹资的管理,监督资金的合理使用;民政部门、老区办要做好农村医疗救助、重点优抚对象及革命“五老”人员医疗补助工作,主动衔接、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积极参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网络化建设,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社会保障和城乡医疗救助的衔接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农村药品监管,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健康发展;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注重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

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调动广大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医疗卫生需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福建省省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 篇5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6]197号 【发布日期】2006-08-29 【生效日期】2006-08-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关于福建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的通知

(闽政办[2006]197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卫生厅制订的《福建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八月二十九日

福建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

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的通知》(国发〔1998〕38号)、《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的通知》(国办发〔2001〕40号)以及《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卫生厅等部门福建省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001―2010年)的通知》(闽政〔2001〕文101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闽政文〔2004〕263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的通知》(闽政办〔2001〕31号)精神,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疫情监测,积极推行行为干预措施,认真落实“四免一关怀”等政策,逐步形成了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初步遏制了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但是,艾滋病在全省仍呈现低流行态势,而且疫情逐步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防治工作形势还相当严峻。为巩固成效,进一步推动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特制定《福建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一、工作原则

(一)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三)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综合评估。

(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五)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加强监督。

二、目标和工作指标

(一)总目标。

进一步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各项预防、控制和治疗措施,减少艾滋病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危害。到2010年,把我省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2.5万人以内。

(二)具体目标和工作指标。

到2007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各设区市以及艾滋病和性病疫情严重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独立的艾滋病和性病预防控制科室,配备相应的设备和专职工作人员。建成覆盖县级以上的我省艾滋病监测体系和筛查实验室检测网络,实现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艾滋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建立分布合理的性病监测网络,为艾滋病和性病防治效果评价提供依据。在每个县(市)至少建立2―3个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开展免费艾滋病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

2.全省15―49岁人口中,城市居民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7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65%以上,流动人口达到70%以上,校内青少年达到85%以上,校外青少年达到65%以上。人员流量较大的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港口码头、出入境口岸等公共场所70%以上设置艾滋病防治大型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候机(车、船)室60%以上放置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

3.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9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国家和省级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的宣讲覆盖90%以上的县(市)。

4.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80%以上、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人员50%以上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

5.承担艾滋病检测工作的人员8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专业培训;艾滋病防治专职人员8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6.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当地70%以上的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登记在册吸毒者500人以上的县(市),建立药物维持治疗门诊,为40%以上符合条件的吸食阿片类毒品(主要指海洛因)成瘾者提供药物维持治疗。开展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地区为30%以上的静脉注射吸毒者提供清洁针具。各类高危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安全套使用率达到70%以上,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的比例控制在30%以下。

7.建立和实施采供血机构、医疗卫生机构输血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和执业资格制度,上岗人员100%实行艾滋病和性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临床用血90%以上来自自愿无偿献血。性病的年发病增长率低于10%。

8.建立农村以乡村为主、城市以社区和家庭为主的,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提供关怀和救助的社会支持机制。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5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70%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县(市)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85%以上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艾滋病致孤儿童100%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到201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健全设区市级以上确证实验室网络。

2.全省15―49岁人口中,城市居民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5%以上,流动人口达到80%以上,校内青少年达到95%以上,校外青少年达到75%以上。人员流量较大的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港口码头、出入境口岸等公共场所90%以上设置艾滋病防治大型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候机(车、船)室80%以上放置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

3.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100%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国家和省级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的宣讲覆盖95%以上的县(市)。

4.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人员90%以上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

5.承担艾滋病检测工作的人员9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专业培训;艾滋病防治专职人员9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6.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当地90%以上的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登记在册吸毒者500人以上的县(市),建立药物维持治疗门诊,为70%以上符合条件的吸食阿片类毒品(主要指海洛因)成瘾者提供药物维持治疗。开展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地区为50%以上的静脉注射吸毒者提供清洁针具。各类高危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安全套使用率达到90%以上,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的比例控制在20%以下。

7.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阻断艾滋病经采供血传播。每个县(市)建立一个性病规范诊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示范医疗卫生机构。

8.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8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90%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县(市)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90%以上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三、防治策略和行动措施

(一)广泛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营造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和支持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1.加强大众媒体宣传教育。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广泛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和“四免一关怀”等政策的宣传。省和市级主要媒体积极刊播防治艾滋病、性病和宣传无偿献血知识的公益广告,其中广播电视媒体确保按一定比例播出。各重点新闻网站要开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栏目,定期更新栏目内容。

2.加强公共场所和社区宣传教育。大中城市、县(市)的主要路段、街头、广场、公园、商业区和旅游景区,要设立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的户外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港口码头、出入境口岸及公共交通工具,要放置艾滋病防治及其相关知识宣传材料。宾馆饭店应做好相应的艾滋病防范和宣传工作。招待所和旅店登记服务台,要备有供顾客自取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材料。影剧院、青少年宫、文化馆等文化、科普场所,要按照有关规定在节目开始前播放艾滋病防治科普宣传片或公益广告,并结合日常工作每年至少开展1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

乡镇、街道及居委会、村委会,要设立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宣传栏、墙报、黑板报、墙体标语等,定期更新宣传内容;每个村至少有5条艾滋病防治知识固定标语或公益广告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至少开展2次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

有关部门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积极利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农贸集市、节假日活动场所等群众集中的地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活动。要编制适合农村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加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在农业科技培训、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培训中,安排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内容。

3.加强工作场所和校园宣传教育。各级各类机关、单位要在工作场所广泛普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开展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教育活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建筑、采矿等行业和大型工程建设单位,要将艾滋病防治政策及相关知识培训纳入职工岗位培训和行业安全教育,每年至少开展1次相关知识的专题教育。有关培训机构要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求职人员免费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

普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学校要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共青团等团体要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活动;高等学校要发挥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的作用,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活动。

4.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广泛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要利用新婚学校、孕妇学校和产前检查、婚前咨询等,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宣传。要加强对出国劳务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要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被监管人员的常规教育内容。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工商联等团体工作网络优势,在继续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全家人”活动、“中国职工红丝带健康行动”和“青春红丝带”行动等专项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艾滋病知识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大力推广和实施有效干预措施。

1.积极开展针对性传播艾滋病的预防干预工作,落实推广使用安全套措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专业队伍,制订干预工作方案并建立干预工作信息收集和报告制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深入有关公共场所和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开展深入细致的预防干预工作;利用同伴教育宣传员在社区开展刑释解教人员预防艾滋病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鼓励高危人群接受艾滋病抗体检测和规范化性病诊疗服务。要在有关公共场所以及高危人群中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套,在公共场所设置安全套发售装置,在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增设安全套销售点,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

2.提高阿片类毒品成瘾者药物维持治疗覆盖率,扩大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吸食阿片类毒品问题严重的地区,要加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建设,同时开展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心理矫治和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工作,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未开设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地区,要扩大清洁针具交换试点,降低吸毒传播艾滋病的危害。

3.落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发挥三级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及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的作用,建立符合各地实际,有效、可行、便捷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服务模式。医疗卫生机构要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免费提供相关咨询和检测、产前指导、阻断、随访、营养指导等服务,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提供免费抗逆转录病毒药品;积极倡导并指导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产妇对婴儿进行人工喂养。

(三)加强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的管理。

1.坚决取缔、打击非法采供血液或原料血浆活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举报制度,开展经常性的打击非法采供血液(血浆)、组织他人出卖血液(血浆)或者制售血液制品的活动;严禁高危人群献血液(血浆)。要加强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临床使用和使用后处理的监督管理;打击非法制造、回收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的行为。

2.完善血站、单采血浆站、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和血液及其制品的质量监督和控制体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血站、单采血浆站设置规划、规范化管理和质量监督;逐步实施血液集中检测;对所有临床用血进行艾滋病检测。要积极推进单采血浆站GMP(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工作,新开设的单采血浆站必须符合GMP标准。要继续实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总量控制,建立原料血浆采集、血液制品生产审核报告制度,加强对原料血浆的采集、收购和血液制品生产的监管。要加强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艾滋病诊断试剂的质量控制,逐步建立原料血浆投料前“检疫期”制度;血液制品生产必须采取有效的病毒去除或灭活措施,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3.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卫生机构要将科学用血纳入医师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内容,建立、完善临床科学用血评价体系和监督处罚制度,严肃查处医疗卫生机构非法自采和自供临床用血。

(四)提高艾滋病医疗服务质量,全面落实艾滋病治疗措施,开展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的关怀救助。

1.规范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提高可及性。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按照有关要求,认真执行艾滋病诊疗技术规范、制定药品管理和治疗信息管理规范,统筹安排卫生技术人员、经费和设备资源,开展医疗服务工作;按规定对相关人员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支持开展中医治疗艾滋病临床服务。设区的市要设立定点医院负责艾滋病医疗救治工作,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应有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负责门诊和家庭病床的医疗救治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治疗、随访、督导服药、心理支持、转诊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管理。要保证流动人口和被监管人员的治疗需求。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完善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就医管理、费用支付办法,切实保障合理医疗需求,控制费用支出。

2.开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实验室检测和耐药监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开展对接受抗病毒治疗人员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等相关检测。要建立艾滋病病毒耐药性监测网络,开展新发感染人群耐药艾滋病病毒毒株的监测,为科学指导治疗和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制订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3.加强机会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积极开展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防治工作。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各类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病人的医疗救治政策,积极开展有效预防和治疗工作,对农村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适当减免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要建立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的合作机制,开展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监测,对所有已知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进行结核病筛查,提高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诊断水平,加强预防、转诊、治疗和关怀工作;对发现的结核病病人,要纳入省结核病防治规划及时治疗。

4.开展艾滋病致孤儿童和孤老的救助安置工作。各地区要建立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未成年子女和老人登记、上报和随访制度,落实孤儿安置和免费入学的政策措施。要将生活困难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和孤老、孤儿纳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按规定予以救助和妥善安置。

5.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艾滋病预防、救助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发挥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个人的作用,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开展生产自救,参加艾滋病关怀护理和救助工作,并对参加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单位和人员提供培训和支持。

(五)健全艾滋病检测监测体系,完善艾滋病检测监测网络。

1.建立适宜的服务模式,开展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各地区要充分利用现有服务网络开展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强调自愿和保密原则,提高自愿咨询检测的可及性。要建立和完善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承担国家免费自愿咨询检测任务。开展艾滋病检测服务的机构,要提供检测前后咨询、相关健康教育信息和转诊服务;不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可开展自愿咨询服务,并通过转诊服务由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提供艾滋病检测。

2.完善艾滋病监测网络,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要建立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相结合的综合监测网络,根据有关规定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对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艾滋病流行严重地区要遵循知情同意和保密的原则,根据有关规定为新婚人群和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抗体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有艾滋病检测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对手术病人、性病病人等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对应征入伍青年免费实施艾滋病抗体检测;将公共场所服务人员艾滋病抗体检测纳入从业人员常规健康检查内容,并依法告知检测结果。

3.合理规划和建设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不具备建立筛查实验室的要设立检测点,开展快速检测。艾滋病检测和筛查任务较重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立艾滋病确证实验室;抗病毒治疗任务较重的县(市)应具备辅助性T淋巴细胞检测能力,逐步开展艾滋病病毒载量检测。

4.健全实验室质量控制、检测能力验证和质量考核体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对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进行配置,并建立健全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理制度;健全质量控制责任制,实行分级管理和考核;建立艾滋病确证实验室能力验证电子化回报系统。在省属检验检疫局确证中心实验室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5.建立部门间信息合作与共享机制,加强信息的整合和利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多部门间的艾滋病监测检测信息合作与共享机制,定期汇总分析艾滋病疫情监测信息,并建立监测结果发布制度,定期向公众公布艾滋病疫情。

(六)加强性病防治管理。

1.建立健全性病监测网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国家疾病监测点和艾滋病监测网络的分布,合理设置性病监测点,加强性病疫情监测和性病患病率等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要加强性病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开展耐药监测,指导临床用药。

2.规范性病诊疗服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性病诊疗市场整顿力度,规范性病诊疗和咨询服务。开展性病诊疗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健康教育,将推广安全套作为性病门诊规范化服务内容,配合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

(七)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应用性研究与国际合作。

1.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提高监测、预警和干预能力;加强艾滋病检测试剂科研攻关,提高艾滋病检测技术水平。要开展艾滋病临床救治研究,总结中医诊治规律,完善艾滋病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要建设艾滋病研究的技术平台和示范区,加快艾滋病防治技术研究和成果的推广应用。要注重艾滋病预防控制战略和策略的研究,提高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效果。

2.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友好国家和相关机构的合作,拓宽国际合作渠道。要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对外宣传,营造有利于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国际舆论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健全管理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要将艾滋病防治规划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具体的艾滋病防治目标,明确责任和任务,实施目标考核管理。各设区市和疫情严重的县(市)级人民政府要成立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或相应的协调机构,并设立办公室,配置专职工作人员。疫情严重的地区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要实行政府“一把手”负责制。下级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每季度要向上级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报告工作情况。对领导不力、措施不当、“四免一关怀”政策不落实的,要严肃问责;对隐瞒疫情、玩忽职守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二)健全政策和法制保障,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和工作规范。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制定或完善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措施,依法按政策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打击毒品犯罪、卖淫嫖娼等违法活动。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的消毒、临床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器官移植等医疗活动的管理规定和工作规范,严防艾滋病医源性传播。

(三)加强机构和能力建设。

省级和各市、县要建立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和跨部门、多学科的艾滋病专家咨询组织,居委会、村委会要确定预防艾滋病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参与防治干预工作。要努力改善基层艾滋病防治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鼓励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

省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要组织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开展巡回宣讲,将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策略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团校的培训课程,加强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宣传、培训和教育。各有关部门要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有关政策与评价方法的培训,提高政策制定与评价水平。要在医疗卫生行业及有关行业组织开展全员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对从事艾滋病性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供血等方面的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专业培训,对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员进行艾滋病自我防护培训和上岗考核;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医学院校教育的继续教育内容。要探索建立输血风险和艾滋病职业意外感染保险机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遵守标准防护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预防艾滋病医源性感染。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要求,加强对本地区、本系统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切实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加强考试考核,保证培训效果。

(四)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统筹管理和使用。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担、多渠道筹资的经费投入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将艾滋病防治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省财政对经济困难地区和疫情严重地区给予适当补助。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统筹使用,发挥最大效用。

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艾滋病防治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和个人向艾滋病防治事业的捐赠依法给予税收优惠。

五、督导与评估

省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制定《行动计划》的检查评估指标和方案并组织实施。各市、县人民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行政区域的检查评估指标和方案,逐年进行检查评估,并将检查评估结果作为政府目标管理责任考核的内容,同时向省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提交总结报告。省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组织对各地区防治工作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2008年初、2010年底进行《行动计划》的中期、终期评估。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福建省省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 篇6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6]46号 【发布日期】2006-03-08 【生效日期】2006-03-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闽政办[2006]46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进一步发挥农村妇女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省“双学双比”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2006至2010年全省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十一五”规划,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三月八日

福建省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十一五”规划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十次全会、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福建省农村妇女“学文化、学科技、比发展、比贡献”(以下简称“双学双比”)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积极作用,结合我省农村妇女的实际情况,特制定2006-2010年福建省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省委省政府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以及“三农”工作的部署,深化“巾帼科技致富工程”,拓展“双学双比”活动内涵,组织引领农村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按照我省建设高优农业产业带、绿色产业带和蓝色产业带,做大做强畜牧、水产、林竹、园艺四大主导产业,抓好畜牧、笋竹、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烤烟九个重点特色产品的要求,以提高农村妇女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为重点,继续实施“巾帼科技致富百千万工程”,提升为农村妇女服务的教育培训、科技示范、信息服务、产业组织、扶贫救助、劳动力转移六大网络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强化项目带动,加大科技、资金、信息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农村妇女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统筹城乡妇女创业就业,激发农村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创造、创新、创业活力;加强文明新风建设,发挥农村妇女在促进农村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具体目标:(1)建立300个省级“巾帼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含“三八绿色工程”示范基地);(2)发展200个省级农村妇女农产品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创建300个省级“巾帼科技致富示范村”;(4)组织1000名农业专家为农村妇女发展生产服务;(5)组织1000名女能手与贫困妇女结对帮扶;(6)为1000名农村女能手提供农产品销售信息服务;(7)培养1000名农村妇女经纪人;(8)培养3万名农村妇女科技致富带头人;(9)扶持3万户农村贫困妇女脱贫致富;(10)转移30万名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11)培训30万名农村妇女(其中女农民技术员1万名)。

三、主要措施

(一)教育培训,大力培养新型女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农村妇女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素质是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基础性工作。要继续把农村妇女的文化教育和科技培训摆在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落实2004年全国妇联等7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意见》,以及省妇联联合省农办等10个部门制定下发的贯彻意见,进一步发挥和整合各部门的优势和教育培训资源,下大力气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网络,推动形成文化教育、实用技术、农业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绿色证书、职称评定的农村妇女教育培训体系,确保农村妇女教育培训比例达到40%以上。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女孩接受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坚持农村妇女扫盲和扫盲后的继续教育,把文化教育与科技培训相结合。继续组织具有初高中文化的农村妇女参加“农函大”、“农广校”以及农林大学学习,使学历教育与绿色证书、农民技术员等技能培训有机结合,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女农民。

(二)示范带动,积极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围绕建设我省三大特色产业带,做大做强四大主导产业,发展九个重点特色农产品的要求,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大、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村妇女科技致富示范基地,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培养一大批女能手,引导扶持女能手把“妇”字号种养加基地做强做大做优,成为“妇”字号龙头项目或龙头企业,提高她们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创建“巾帼生态庭院经济”,推广“畜-沼-果”、“畜-沼-菜”,推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

(三)信息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妇女增收。农业效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取决于对市场的综合预测能力。要依托农业、科技、林业、海洋与渔业、供销等部门的农业、农产品、科技、“三农”服务等信息网络,加大对农村(渔区)妇女的信息服务,帮助她们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三农”政策,及时掌握各类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以及市场变化、优良种苗、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气象变化和国外农产品等信息,降低农业风险,实现增产增收。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对农村妇女各种典型的宣传力度,发挥典型示范效应,激励更多农村妇女自立自强。

(四)组织引领,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股份合作制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类型的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要积极引导“妇”字号龙头企业,组建各种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参与各种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从农业产业链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不断创新组织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公司+农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和发展农民女经纪人队伍和农民女专业营销大户,为农村妇女提供销售服务。大力发展效益农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用最少的土地产出最高效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率。实施名牌战略,树立品牌效应,推动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资金扶持,广泛开展信用贷款活动。加大对农村妇女的信贷扶贫。每年省财政的贴息扶贫小额信贷、自立扶贫工程、对库区移民以及有关部门的各种扶持资金,至少要有40%的比例用于扶持农村妇女发展生产。大力开展创建“信用妇女”、“巾帼诚信女能手”活动,拓展信用贷款帮扶面,帮助农村妇女解决生产发展资金瓶颈问题。

(六)转移就业,引导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认真落实2005年省妇联、省农办联合转发的全国妇联、农业部《关于加强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意见的通知》,通过实施“就业扶贫工程”,重点帮助农村贫困妇女转移就业,实现脱贫。认真落实省农办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的《2004-2010年福建省农民工培训规划》,把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纳入“阳光工程”中,确保妇女培训达到40%以上目标任务的完成。依托劳务派遣,加大对农村妇女劳动力的派遣就业力度,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继续加强山海协作,进一步拓展区域性劳务合作,建立健全劳务输出和接收基地,打造家政服务品牌。大力发展以家庭为基础的加工业,实现中年妇女就地转移。开展“关爱外来女员工”活动,树立一批典型,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

(七)文明新风,建设美好家园。大力推广“妇联(妇代会)+协会”模式,更大范围地把乡村妇女干部培养成女能人,把女能人推选进妇联(妇代会)班子。进一步探索村妇代会主任直选的民主实践,鼓励更多优秀女性参与村“两委”的民主选举,在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妇女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美德在农家”、“平安家庭”、“和谐家庭”创建活动,组织妇女和家庭参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家园清洁行动”和“一池三改”沼气工程建设,努力营造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环境优美、安全有序的良好环境。

四、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各地要进一步健全组织,及时调整充实“双学双比”活动领导小组。要因地制宜制定本地新一轮活动计划,并把计划纳入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各级“双学双比”活动领导小组要坚持协调工作制度,加强对活动的领导和指导,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各成员单位要明确职责,形成合力,推动“双学双比”活动再上新台阶。

(二)调查研究,发展创新。要深入农村,特别是贫困村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农村妇女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探索“双学双比”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机制,使这项活动既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满足农村妇女求知求富求发展的需求;既着眼于农村经济发展指标,又关注人文资源环境指标;既要促进农村妇女参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又要鼓励她们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管理,使“双学双比”活动成为促进农村妇女全面发展,广泛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

(三)总结经验,表彰先进。省“双学双比”活动领导小组,每两年组织一次检查、评比、表彰活动,树立一批在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创业女能手、示范基地、先进集体和个人,多形式、多渠道大张旗鼓地宣传这些先进事迹,为活动的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市、县(区)也要相应开展检查、评比、表彰活动,推动活动的扎实、深入开展。

(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双学双比”活动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各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与大力支持。各级妇联要把“双学双比”活动作为农村妇女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切实做好组织牵头工作,当好参谋,提出计划,密切与各成员单位联络沟通,及时总结反馈。各成员单位要把“双学双比”活动纳入本部门的工作规划,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在政策、资金、信息、技术、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做到每年为活动制定一条优惠政策,扶持一个项目,支持一笔资金,创办一个示范基地,提供一项服务,总结推广一个先进典型,形成为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合力,共同把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更好地发挥农村妇女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财政部门要继续为“双学双比”活动提供专项经费,力争每年有所增加;新闻宣传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双学双比”活动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各成员单位每年要将目标任务落实情况向省“双学双比”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省“双学双比”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把各成员单位材料汇编,并在每年的领导小组会上印发给每位成员。

五、职责分工

(一)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

负责部门:省农办、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省科协、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省妇联

(二)培育农村妇女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妇女为主的龙头企业。

负责部门:省农办、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省水利厅、省科协、省环保局、省妇联

(三)为农村(渔区)妇女提供信息服务。

负责部门:省农办、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省供销合作社、省科协、省粮食局、省妇联

(四)农村妇女农产品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组建。

负责部门:省供销合作社、省妇联

(五)信贷扶持。

负责部门:省农办、省农行、省农村信用联社、省移民开发局、省人口和计生委、省妇联

(六)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负责部门:省农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妇联

上一篇:实施城镇化是加快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路径下一篇:有关上海游记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