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24-08-17

德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精选8篇)

德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篇1

泉州市防灾公园平灾结合规划设计研究

介绍了城市防灾公园避难场所的`特点及规划原则,以泉州防灾公园为例,围绕公园道路、绿化、用电、用水、防火林带、防震、厕所、广播、照明等设施,重点分析研究城市公园景观与防灾的融合转化设计,旨在对城市防灾公园“平灾结合”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作 者:徐丽红 Xu Lihong  作者单位:泉州市市政园林古建筑设计院,福建,泉州,36 刊 名:林业勘察设计 英文刊名:FORESTRY PROSPECT AND DESIGN 年,卷(期): “”(1) 分类号:S7 关键词:防灾公园   “平灾结合”   规划设计   泉州市  

德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篇2

粮食是农产品中最大宗、最重要、最低值利薄的产品, 除运输耗费外, 再加上加工、配送、仓储和信息上的落后, 这笔经济帐是难以用数字来计算的。

德州地处冀鲁粮食主产区腹地, 盛产的小麦、玉米质地优良, 年粮食产量共计500亿斤左右, 是山东省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同时, 德州市既是粮食产区又是粮食销售区, 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德州市地处鲁西北, 交通发达, 是省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发展物流配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有必要在此地区建设一个大型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建成后, 德州粮食物流中心将成为集 “电子商务、现货交易、粮食加工、粮食储存”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粮食批发交易专业物流中心。市场经营信息通过德州粮食物流网与全国各大市场联接, 并通过大型电子屏幕随时显示, 期货交易、栈单交易、网上电子交易、专业运输车队一应俱全, 年经营周转量近20亿斤, 将发展成为鲁西北、冀东南最大的粮食物流批发市场。

2 德州粮食物流的规划设计

(1) 提高深度加工能力, 逐步增强粮食品牌的影响度。

粮油深度加工是实现粮食增值的潜力所在, 也是粮食产业化的重要链条, 以粮食龙头企业为骨干, 提高粮食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壮大粮食经营企业, 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政策扶持、利益调节、组建壮大一批以粮食资源为依托, 牵动力强、带动力大、科技含量高、经营管理好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粮油品牌资源整合力度, 着力打造市场竞争力强、覆盖面广、知名度高的品牌, 由实施一企一品、“百家争鸣”整合发展到一市一品“名牌独秀”。组建“鲁优”粮油贸易有限公司, 实行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统一经营, 发挥规模效应。采取集资、借资、银行贷款等筹资方式, 更新机器设备、改变工艺流程, 扩建厂房, 扩大生产能力和产量。按全新的生产经营模式运作, 打造粮食品牌。

(2) 发展“订单粮食”, 提供全方位服务, 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十一五”期间, 粮食购销企业要大力发展订单收购, 实现产销衔接。通过发展粮食订单收购, 根据市场需求, 推动种粮农民从小而全、小而弱、小而散向优而专、专而联、联而强转变。建立粮食行业协会, 在订单收购中履行行业协调、服务职能, 对粮油生产实行良种经营、技术指导、订单收购等一条龙服务。借鉴目前“二次结算”、“随行就市”和“优质优价”等定价形式的成功经验, 兼顾粮食生产者和企业经营者的利益, 合理确定订单价格, 降低市场风险。

(3) 认真搞好粮食生产布局, 为城市间的平衡与协调创造内在动力。

有分工, 相互之间才会有需求, 有分工和需求才会有协作。为了在圈内城市间建立起稳定的粮食供需平衡协作关系, 首先应该在城市间进行合理的分工布局, 发展各地区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在销售区农村建立高技术含量、高投入、高效益的特色种植和生态农业区。在产区走产业化、集约化之路,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建立粮食安全供给基地, 在粮食品种品质提高、技术和物质资本投入、生产加工转化及产业化上下功夫, 真正培育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高产、稳产、高效和精耕细作以及集约经营。

(4) 发展粮食批发市场体系。

为了充分发挥粮油批发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 着重发展鹏达粮食物流中心下面的成品粮批发市场。成品粮市场进行规划开发, 强化管理服务, 合理调配营业用房, 增加交易商品种类。我们应该鼓励产区与销区企业积极开展粮食购销贸易、库场租赁并购、联营合作, 以及代收、代储、代销等各种形式的合作方式, 努力扩大合作规模和合作范围。积极引导产区和销区企业以资产为纽带, 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共同组建跨区域的粮食收储、加工和经营企业或企业集团。争取在圈内各市县寻找合作项目, 选取合适商机, 开展租赁、买断或资本合作方式等, 共同经营某一企业或品牌。通过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形成产销区长期互利双赢的格局。

(5) 推进“鲁优鲁优, 放心粮油”体系建设。

争取在今后几年的时间内, 把“鲁优放心粮油店”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 应急保供的重要窗口。城区供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扩大供给面。争取到2010年, 全市“鲁优放心粮油店”的供给普及全市各乡镇, 配供到农村。

①发展“鲁优放心粮油店”等农村服务组织和粮食经纪人, 探索农村粮油购销服务的有效形式。要把农村粮油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农村现代物流建设总体规划。德州鹏达粮食物流中心要发挥城乡结合、以城带乡的桥梁纽带作用, 加大对农村市场的辐射带动, 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土地、房产、人才和经营等优势, 大力发展“鲁优放心粮油店”等农村服务组织和粮食经纪人。加强农村粮油服务组织和粮食经纪人的网络建设, 促进企业与粮油服务组织、企业与粮食经纪人、粮食经纪人与农户的联合。积极探索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粮食流通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努力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供优质服务。指导种粮大户和农村粮油合作组织参与粮食期货套期保值业务, 规避市场风险, 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②开展农村粮食连锁经营, 推进“鲁优放心粮油店”进农村活动。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引导和规范国有粮食企业广泛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以“为民、便民、利民”为目标, 以服务农民生活为重点, 采取连锁经营、批发配送、上门服务等形式, 围绕农民群众一日三餐, 积极发掘服务项目, 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组织实施“厨房工程”, 拓展农村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新模式, 不断开拓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有条件的地方, 要继续完善和发展面向农民的粮食代购、代销、代储存、代加工和兑换业务, 扩大经营范围, 规范经营行为, 提高服务质量, 努力为活跃农村市场、促进农民增收服务。

(6) 构建和完善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建立粮食物流数据信息管理系统, 构建物流信息平台, 指导企业开辟网上交易通道, 提高粮食现代物流水平。构筑粮食信息网络平台是站在城市圈角度, 以建设中的德州鹏达粮食物流中心安全预警信息平台为基础, 以实行信息资源共享为合作纽带, 扩大网络联通范围, 抓紧与各市粮食局的联网, 通过粮食市场监测及供求形势变化分析, 完善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引导各市早规划、建队伍, 搭平台, 做培训, 兴网络。利用网络信息,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流通, 农业经济发展, 实现决策科学化,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农业生产。

(7) 培养人才,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粮食经营和管理人员队伍。

今后五年, 要加强对改制后企业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 全面提高粮食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既要重点培养引进营销、信息技术、物流等方面的新型人才, 也要培养保管、会计、统计、检验等传统的专业人才。为发展粮食经济、保障粮食供应安全提供人才支撑。

德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篇3

摘要:本文对居住区绿化中的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布局进行 了理论探讨,结合实际,详细论证了生态园林景观在居住区绿化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居住区绿化;生态设计;景观设计

前言

居住区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接近居民,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居住区的绿化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居住区绿地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分布最广,是普遍绿化的重要方面,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居住区的绿化水平也应相应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因此,加强居住区绿化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做好设计。提高设计水平应在尊重传统、尊重科学基础上摈弃原有落后的环境,着重注意生态及景观设计,才能使居住区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从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来探讨设计的新思路。

一、按照居住区绿化设计的总体构思,居住区绿化中的植物配置应以下原则:

1.考虑住宅区的布局

宅旁绿地的面积和布置方式,受居住区内建筑布置方式、建筑密度、间距大小、建筑层数以及朝向等条件所影响。一般周边式布置的建筑之间,除道路外,常形成建筑前后狭长的绿化地带。行列式建筑能使住宅争取到较好的朝向,因此是当前采用较多的住宅区规划形式。按照这种住宅楼的布置行列式地种植乔、灌木,虽能节省投资,但比较简单、呆板。近年来,很多物业化治理小区相继建成,小区内配置设施完备,并且预留了足够的绿化空间,对这种布置的住宅区多采用楼间组团绿化形式。绿化设计者应根据小区内不同的设施,将绿地自然贯穿、配置在其中,使绿化配置的更自然、协调一些。此外,还有混合式布置的建筑,点状布置的建筑,起绿地布置也应与建筑布置相协调。一般来说,建筑密度小、间距大、层数高则绿地面积大,反之则绿地面积小。

2.考虑住宅楼的采光:

宅旁绿地应当尽量集中在向阳的一侧。因为住宅楼朝南一侧往往形成良好的小气候条件。光照条件好,有利于植物生,可采用丰富的植物种类,但种植要注重不影响室内的通风和采光。种植乔木,不要与建筑距离太近,在窗口下也不要种植大灌木。住宅北侧日光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可将甬路、埋置管线布置在这里。绿化时,应采用耐荫植物种类。另外,在东西两侧可种植高大乔木遮挡夏日的骄阳,在西北侧可种植高大乔木以阻挡冬季的寒风。科学实验证实,乔木四周温度冬高下低,比较稳定,所以,宅间绿化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要以乔木为主。对于那些有电线、电话线、热力、煤气管道通过,不适合种乔木的地方,为了减少尘土,调节温度,要设计种植草坪。假如住宅区靠近有空气污染的工厂或噪音很大的街道、车站、码头,则必须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根据不同的危害程度,设置防护林带的宽度。

3.在做住宅区绿化规划时,居住区内的生活杂务用地必须妥善予以安排

可在每幢建筑出入口四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设晒衣场;在楼道口左右两边设临时存车处;垃圾箱或垃圾堆积处要有方便的出入口,便于垃圾的清理和运输,此外还要适当隐蔽,以利观瞻;儿童后活动场所应布置在里住宅较远的地方,以保证住宅的安静。总之,在做住宅区绿化设计时,不但要实现绿化,美化的作用;还要合理布局,从而避免绿地因设计上的缺陷而遭人为破坏的结果。否则即使种了,也是由于不方便群众活动而受到破坏。

4.住宅区在绿化时,不能全部种满树木,应该预留出足够的地方设置必要的器械,设施供成人,儿童休息,娱乐。凡是设有座椅等供人休息的地方,都应种植遮荫的大乔木。

5.对于早期建成的小区,可能在绿化用地的布局上不合理或预留绿化用地不足,在小区改造过程中,水平拓展绿地的可能性不大,这是应考虑采用爬藤植物对住宅楼,围墙等进行垂直绿化。

6.在条件答应的情况下,每幢建筑的前庭都规划一个开放式的小花园,每个花园的构图,布局应各有特色,使居民非凡是儿童很轻易识别自己的住所。

7.在经济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应考虑如何利用自然生长的野草,虽然野草不太美观,但它也可起到减少尘土、净化空气的作用;何况假如能加强对野草的治理,及时修剪,那么视觉效果也不会太差。

二、生态设计

居住区的绿化规划,必须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生态效益,以提高居民小区的环境质量,维护和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1.研究和学习生态园林观点是搞好城市居住区绿化设计的先决条件

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共生、循环、生态位、竞争、植物种群生态学、植物他感作用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有层次、厚度、色彩,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实行集约经营,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壮观而能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使我们的居住区绿化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

2.努力提高城市居住区绿化的绿地率和绿视率

3.努力提高城市居住区绿地单位面积的叶面积系数

叶面积系数=叶面积/单位面积。园林绿地中的物流和能流数量的大小决定园林绿地生态效益大小的最具实质性的因素,改善植物的空间分布状况,是提高绿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运用生态园林原理,设计多层结构,乔木下加栽耐荫的灌木和地被植物,构成复层混交的人工植物群落以得到最大的叶面积总和。

4.努力提高物质、能量的循环

生态园林是良性循环的园林,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多层次人工植物群落中,通过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代谢作用,实现无废物循环生产。在人工植物群落中,采用多种类的植物,不同深浅的地下根,形成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质。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好气性细菌使有机物迅速无机化,净化土壤和增强肥力,并吸收空气中的CO2,如以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改造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肥力。在群落中适当多种女贞、槐树等蜜源植物,增加天敌数量,从而减少对危害性大的害蟲的控制,以求达到利用天敌昆虫、鸟类、动物等防治害虫,以生物治虫为主,尽量少用化学药剂防虫,使环境不受药剂的污染。

5.努力提高景观质量

三、景观设计

根据生态园林的原理,在满足城市居住区绿地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还应努力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生态园林的景观性应该体现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与和谐。对景观的合理设计应渊源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顺应于自然规律,包括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土壤、地形、气候等影响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只有这种认识同园林美学的融合,我们才能从整体上更好地体现出植物群落的美,并在维护这种整体美的前提下,适当利用造景的其他要素,来展现园林景观的丰富内涵,从而使它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生态园林的景观要求人们必须十分重视和把握景观的动态性。因此,如何在居住区绿地中创造丰富的动态景观效果,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1.意境创造

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来体现。但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用园林植物创造意境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1.1利用优美的姿态 松象征坚强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气概;竹象征“虚心有节”;梅象征不屈不挠,英勇坚贞的品质;柳象征强健灵活,适应环境的优点。

1.2利用丰富的色彩 色叶木:秋的联想;白花: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枫象征不怕艰难困苦,晚秋更红。

1.3利用沁馨的芳香 桂花:甜香;兰花:幽香;含笑:浓香;梅花:暗香;荷花:清香。

1.4利用美的芳名 合欢:合家欢乐;桃花、李花: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富贵、幸福;迎春:象征欣欣向荣,大地回春。

2.植物配置

德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篇4

郑州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姓名:王瑞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指导教师:陈红

摘要: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居住的外环境空间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通过对郑州市一些室外空间环境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区进行问卷、访谈等方式的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并对其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与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论。这次调查研究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外部空间的使用状况、交通系统规划状况和景观绿化设计状况,分析其室外空间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针对各个方面提出了一些优化措施和展望,为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环境的合理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实态研究

引言

1、研究城市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体系的目的及意义

二十世纪以来,居住问题被世界各地所普遍关注,成为一个关涉全球的重大社会问题。英国著名哲学家和实验科学大师弗兰西斯培根曾在《论园林》一书中写道:“人类先造美宅,再造花园”。他既精辟地概括了作为一项精神层面的活动,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环境,是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的;而且他也向我们引出了居住问题的发展趋势与居住区环境的设计方向。居住区环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居住区的环境质量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 居民关注的重点从单纯追求自己住房内部空间的合理舒适,逐渐转向对住宅及居住区的室外空间环境质量的更高要求,花钱“ 买”环境开始成为人们居住生活追求的新目标。因此,改善居住空间室外环境,提高居住生活质量,使其得 到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创造出良 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成为建筑师和规划师所应关注及解决的重要课题。

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地处中原,人口众多,文化底蕴深厚,近年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深化和住房分配政策的落实,城市住宅开发建设如雨后春笋,房地产业空前兴旺。现在的居住区设计不再满足于最初的户外绿化点缀,而是注重室外环境设计和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加独特的个性,追求精致与完美,并逐渐使优美的居住区室外环境成为房地产卖点,这些新兴的居住区为 郑州市的住宅形象注入了活力,把住宅产业带入一个新的时代。但在一些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也存在着诸如交往空间不足、交通停车混乱、景观设计缺乏细部以及管理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那么如何更好的创造体现当地文化特色,适应社会习俗、功能合理、安全舒适的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研究。这就使得对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以及对其规划设计上的优劣得失进行 系统的归纳总结,并且初步建立相应的评论显得迫在眉睫。本文试从郑州市居住小区的发展现状入手,力图对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环境进行初步的调查分析、归纳和总结,对多个典型居住区的室外空间环境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总结优点,找出不足,以期对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环境的合理规划建设有一定的参考和帮助,并为郑州市住宅产业尽一些微薄之力。

2、研究内容

中国的房地产业从探索到初步形成到向理性发展的二十年,也就是中国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从萌芽到初步发展的阶段:即从初期的居住区绿化设计阶段到后来的居住区环境规划阶段。许多优秀的设计师在这个领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各个时期涌现出

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开发的成熟与深入,国外的设计事务所也积级参与了进来,他们带来了西方的设计理念,也为建筑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全新的观点,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良机。

本课题以郑州市居住区为调查研究对象,对郑州市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区的室外空

间环境现状进行实地调查,辅以国内外相关理论,分析适应于郑州地区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的对策,针对性更强,为郑州市居住区规划实践和未来道路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借鉴。

3、研究方法

本文从实态调研入手,通过对郑州市居住区的实况调查,对居住区规划设计思想的调

查总结,有针对性的探讨如何根据居住区的生态环境、生理环境等地域性特点,居住区居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居民对居住区室外环境的基本要求等,进行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及研究,针对每一个要点,力求找出实施 的依据和可能性,并通过分析比较,进行初步的评论。本文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对典型案例进行评述,通过查阅现有资料、文献为基础,搜索理论依据充实研究框架和分析论证,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和演绎推理。也许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和偏差,但是本论文希望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1)对郑州市近年来一些典型的居住区室外环境进行实际调研并作梳理,为人们更加

全面地认识居住区室外环境规划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2)作为研究适应于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对策的论文,也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希望为郑州市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以提升居住区设计的 整体品质。也希望本文中的一些观点能够为有兴趣研究此领域的同仁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基础框架和进一步研究,为促成居区住室环外境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深化尽一些微薄之力。

4、论文结构

居住区是居民聚集、休憩和活动的场所,居住区环境反映的是该居住区居民的生活方

式与生活观念,同时,它也反映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文化背景。引言部分引出问题所在,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提出论文的主要框架。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国内近年来居住区发展概况和国外居住区相关规划理论。

第二章阐述了城市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的构成要素和一般原则

第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通过对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环境的实态调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描述和资料整理,分析了郑州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手法和特色并对其做出评论,另外对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第四章基于对郑州市居住区的实况调查和分析,并结合关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的一些方法,提出了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的优化措施

结语部分,论文对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第四章 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的优化措施

通过以上对郑州市居住区的实况调查,从己经建成的小区的成功经验,以及实况调研

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与不足,结合论文中关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方法,得到了一些启发,在建筑设计者营造精美环境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客观实际,以人为本,处处为使用者着想。接下来,本文将针对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提出一些优化措施,为郑州市居住区建设与设计提供参考。

41、人性化的空间场所设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安全性、空间的领

域性及邻里交往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双休日的设立,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居住区建设越来越重视休闲空间的设计。而一些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小区环境的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却常常忽略了功能空间的多样性。一些居住区规划追求“ 大硬化、大草坪 ”的模式,不注重从功能要求上合理安排开放和隐蔽空间,出现过于空旷、单调的空间效果,缺少具有亲和性的小空间,一些居住区 环境不能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开展多种活动的需要,只是加强老年人和儿童的活动设施和场地,而忽略

了中青年人以及残疾人的活动要求,造成居住区内所有居民同处一个活动空间,这样以来,既降低了室外活动的质量,也由于活动设施的针对性不强而增加了活动的不安全因素。

411、把握庭院和休闲场所的空间尺度

大尺度的空间具强烈的力量感,邻里交往较弱,公共交往性强,较适合于居住区中心

庭院的公共空间;小尺度则更具有人情味与亲切感,尺度宜人,又不感到压抑,较适合于住宅组团的户外庭院。中心绿地也应进行适宜的空间处 理和尺度分割,以减弱空旷感,方便人的活动,居住区环境设计宜以近人尺度为原则,一般心情愉快的步行距离为,这也要求中心庭院的尺度不能过大,大的小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中心庭院分设为尺度适宜的不同的组团庭院空间。在居住区室外空间组织上,设计者还应对入口、广场、休闲设施、宅间小空间等公共空间环境部分的设计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最大程度地体现居住区的识别性、归属感和公众意识。

412、提高空间使用率

一些居住区为居民创造的活动空间和设施不当,把居住区建成了公园,居住区室外环

境越来越漂亮的同时,可供多种户外活动的场所越来越少,舒适度也不够。而居民主要活动内容有:散步、聊天、晨练、休息、玩耍、纳凉等。不同的户外活动需要不同的场所。例如:座椅设在道路的两侧,人们坐在聊天时不断的被打扰;儿童游戏场所,看孩子的大人无处可坐;晨练区位置不恰当,造成对住户休息干扰;休息、游乐、健身、灯光、卫生、管理等设施不全,特别是标识、指引设施不全、不详细、不准确,不便于人们的使用。由此可见,与大广场相比,小型或袋型空间、1m左右高度植物围合的半封闭空。间及架空层、长廊、亭台、树荫等灰空间就更加方便人们休憩、躲雨、乘凉。因此,恰当的设置活动空间及设施,可以提高场所空间的使用率,在居住区规划与设计中应多加运用。

413、完善休闲场所与活动设施老人和儿童是室外休闲场所的主要使用者,设计应

多为这两类人群考虑。树荫下的石凳、小范围的围合空间、蜿蜒曲折的步道、户外简易实用的健身设施、儿童嬉戏场地等都是高使用率的空间。而中青年居民的运动场地也是不可 缺少的,且形式应更多样化、多层次化。普通居住区应设置小型篮球场、羽毛 球场、乒乓球台等室外活动场地,供各种不同的活动人群使用。而一些高档居住区或大型居住区应设置网球场、室内游泳池,室外游泳池一年中只适用于夏季,其他时候多为空置,比较浪费用地,不如将游泳池设于室内 更人性化。

42、安全方便的交通与停车设计汽车家庭化对居住区规划建设的影响是深刻的。由于私人小汽车拥有率的提高,居住区内通行和停放的小汽车也日益增多,人们对居住区规划提出了诸多问题,如停车场库如何设置、停车位指标如何确定、停车场库类型如何选择、步车矛盾如何解决等。近年在这些方面我国已有初步探索和尝试,并取得许多有益经验。

421、选择合理的停车方式停车方式涉及到经济和造价问题。它的选择与城市的车

辆拥有率、居住区的建设造价等有很大关系。地面停车场使用方便,但不节省土地;地下停车安全、便于管理且节省用地,但造价却很高;住宅底层架空停车库综合效益好,但对小区院落内部生活有一定的干扰。因此,在居住区规划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经过多方案比较来选择一种或多种停车方式相结合。

422、方便安全的停车布局

停车场布局是居住区规划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停车布局种有两种,一是集中式布局,一般布局在小区或组团中心及出入口处,采用的方式以停车场或车库为主;另一种是分散式布局,一般接近住户,布局在道边、住宅院落与院落之间或住宅的底层。但不管哪一种,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1、要确保居住区居民生活的宁静和安全;

2、要布局在合理的可接近的范围内,步行距离在10米以内为好;

3、应尽量避开主要步行出入口、人流密集处和儿童游戏场;

4、要配合绿化和景观设计,如停车场地坪适当下降,用植物来掩蔽噪声等。

423、步车矛盾的解决方式在国外,相当长的时期内解决步车矛盾均采用人车分离的作法。人车分离的措施,对提高汽车集中地区的安全性和促进汽车交通的顺畅,的确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然而也正是因为分隔的关系,却带来了“汽车优先”的观念,即使在原本汽车不该受到礼遇的地区,汽车也能因为人车分隔而高速行驶。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欧的一些国家开始探索既走人又可行车的道路体系,即人车共存体系。所谓人车共存道路是指:在不威胁到行人、自行车的通行及沿街住户生活行动的范围内,允许汽车通行的道路。其主要方式是通过小区干道的科学设计:如采用短的回路、尽端路、T型路与集散路相接,道路局 部缩小路面,改变路面材料,采用大弯道、路面驼峰等,自然地控制了小区汽车的速度,使其车速低于20公里/小时以下,基本减少汽车对行人安全的威胁,己达到人车共存。无论是人车分流还是人车共存,其目的都是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都需要做到抑制交通,避免机动车交通对居民的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为了避免片面的做法,达到抑制交通的目的,应从变更道路网、改造道路空间、创造生活化的道路环境等综合考虑,在特定的情况下采取人车分行与人车共存相结合的做法,形成安全舒适的居住区道路环境。

4.3、可赏可游的景观绿化设计

431、“小分散大集中”的小区绿化趋向

居住区绿化不仅具有视觉感观的愉悦性,还可以隔音隔热、防风防尘、杀菌消毒、改善小气候等,对小区整体室外环境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良好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是衡量居住区居住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几年来的住区规划设计中,小区绿化逐步趋向小分散大集中,在小区中心公共场地周围集中设置绿化,并与文化活动设施及景观小品粗结合,加强小区的整体景观性和可识别性;而在组团或宅间分散设置一些树木花草,既能增强组团的私密性,又兼具观赏性与趣味性。这样既扩展了小区中心空间,有丰富了小区景观,为小区的整体空间设计创造了较好的前提。

432、合理的绿化配置

目前很多居住区设计中,为了加强图面效果和近期效益,往往采用封闭式的中心大绿地。大绿地强调气势,注重艺术性多过功能性,更像公园。而分散组团式绿化更加人性化,既保证了较好的私密性与安全感,也使得绿色深入到 每栋楼前。另一方面,铺设大草坪从景观效果上确有其独特之处,但是与树木相比,草坪的管理及维护费用是一般乔木、灌木的好几倍,而其所发挥的生态效益则远远不及同样面积乔、灌、草复合群落。因此,在居住区绿化设计中,植物配置应 以乔木为主,乔、灌、草复合设计,品种也宜多样化,形成一定比例的立体化种植,这样既可形成丰富的绿化轮廓线,又可在不同的季节形成不同的绿化景观,同时为居民提供一定量的遮荫、纳凉场所,降低大地的热辐射强度。乔木为主的立体垂直绿化布局也有利于居住区噪声的吸收与阻隔,为创造一个安静适宜的居住环境打下了基础。

433、人性化的景观绿化设计

居住区室外景观与绿化设计应切实从使用者利益出发,避免过多修饰,并应结合自然生态,将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在一起,这是二十一世纪建筑学向广义拓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绿化设计应考虑物种的生长和生活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和空间布局,建立综合立体的绿化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合绿化体系。

结语

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理论和方法是一个涉及到许多专业人士参与、涵盖多方面领域技术共同合作和应用的持续发展的领域,随着建筑学科的拓展和其他学科的介入而不断深化。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人居环境的研究己经从室内转向室外,从局部转向整体,从形式表层转向更系统的深层研究,这也是单一的建筑学科无法解决的涉及多方面的复杂问题,这有赖于更多相关学科的介入和更多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

1、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地域化的室外空间 居住区室外环境建设不仅要建设良好的物质环境,还应该发扬“人本主义”精神,创造 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地域特性。对于设计者而言,不应只停留在形式表层上,室外空间设计不仅要注重色彩与体量感,而且要找出室外空间与文化背景及地域特征的内在联系,赋予其个性。以共同的心理认同建立普遍意 义的行为规范,以地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结合构成住居文化的基本特征。居住区室外环境是人们思想、意识、文化的体现,对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居住区室外环境的地域文化风格特色可以加强居住区的识别性,使居民对其居住环境进一步产生认同感、安全感和归属感,易于形成融洽、稳定的社会关系。全球化趋势使传统文化延续面临严竣的考验,方便快捷的信息传递必然缩小地区文化间的差异,并间接导致了居住区环境建设的风格趋同。必须把民族 的文化特色提炼出来,从居住区地域文化和当地居民参与入手,加强居住区的 地域文化特色,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不是千篇一律。

2、以人为本。丘吉尔曾经说过:“人造住宅,住宅造人”。意思是说,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反过来影响着人的生活,规范着人的行为。居民是城市居住区的主体,居住区环境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满足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因此,在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与建设时,各方面都应以居住区居民为中心,以满足居民的需求为根本目标,处处做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满足居民的行为、心理需求

居住区环境设计的人性化设计应以居民为主体,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相应生保和境障随居录活平提,居生的求有的活障环保。着生水的高对住活需也了更高的要求。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应充分满足居民发展变化的需求,通过居住区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和舒适宜人的环境设计满足居民的行为、心理需求,并应兼顾到各类群体(老人、儿童、残疾人以及占据大多数的中青年人等)的需要,为其提供全面、安全、方便的环境设施,创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

2、广泛的民众参与在居住区室外环境规划设计的全过程中应强调居民参与。

只有把研究对象放在“人”的身上,加强公众参与,才能把环境设计从物质建设转向社会发展的领域。对于设计者,应通过各种方式集中居民有关建筑造型、花园设计以及环境中的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建议作为设计依据,发展一种留有余地的弹性设计方法,强调使用者的参与和建设自我居住环境,让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和想法在住宅区内合理的得到体现,使居民对环境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使设计者、居民、管理者三方共同协作,建设优质的居住环境。

3、健康的室外空间环境

从六七十年代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到我国近年来“山水城市”的提出,生态设计正逐步深入到设计的各个领域中去。人们需要的是一种能满足身心健康的生态环境,同时,这种环境的设计不是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的,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因素及有限资源,合理进行设计,改善人类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建立生态住区。在这方面,需要我们强化生态意识,拓展知识面,借鉴和吸收多方面的经验。

室外空间环境研究是一个既有悠久历史,又有崭新前景的综合性课题,本文由于时间、篇幅与水平所限,只能阐述一孔之见,许多有关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实际调查得出问题,再根据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分析研究,事实上,这也只是居住环境的一个片断而己,希望本文总结的一些问题和分析能对这一趋势的深化尽微薄之力。

后记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随着此篇论文的完成即将结束,在此谨向曾经关心、帮助、支持和鼓励过我的老师、同学、亲人和朋友致以真诚的感谢和衷心的祝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陈红副教授,在近一年的资料整理与论文写作中,导师从论文选题、框架及内容各个方面都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导师的指导和鼓 励是这篇论文顺利完成的保证,也拓展了我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水平。三年来,陈老师在我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

面也给予了极大的关心与帮助。导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科研风格以及每一次的教诲和启发都使我 受益匪浅,这些都将是我今后道路上的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在此,再次向陈老师致以衷心的谢意。感谢张建涛教授、张东辉副教授、郑东军副教授、陈雾霞副教授在论文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给予的宝贵意见和帮助。感谢资料室陈艳丽老师、李彩霞老师以及郑州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为我查阅资料提供的帮助。感谢我的同学王奕文、王丽娜、李靖红以及王宁、季强、吕燕红、谢坷、沈辉等许许多多的朋友和同学。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以及论文讨论中,他们的观点直接或间接地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和启发。感谢本论文的诸位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们。

崇州市人才规划 篇5

填报时间: 2008-03-20责任单位: 崇州市人事局

------------------

文号:崇人发[2006]79号 签发单位: 崇州市人事局

签发时间:2006-05-22 生效时间:

2006 年是我市实施十一五”人才规划的开局年,为了进一步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促进崇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根据《 崇州市“十一五”人才规划》,结合崇州市人才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着眼于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加强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为主题,着力提升人才资本,盘活人才存量,优化人才结构,紧紧抓住引进、培养、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制度,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充分尊重人才规律的原则。

三、主要目标

按照崇州市各乡(镇)不同的发展需求,建立不同的人才资源开发区,面向成都市、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人才和智力服务,加强生态建设人才、养殖业人才、特色文化人才的培养.四、基本任务

加强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渐形成较为健全的人才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工作长效机制;形成较强的人才吸纳能力机制。

根据崇州市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调整产业间的人才资源结构,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资源;培训和发展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改善第二产业人才专业结构,增加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增加新兴第三产业人才数量,重点开发生物、信息、医药、旅游、法律等方面人才。

五、重点工作

(一)加强党政人才建设、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和把握党政领导人才成长规律和领导班子建设规律,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干部,高度重视“一把手”的选拔和配备,优化党政领导班子的结构,重视班子团队建设。坚持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锻炼干部、识别干部、选拔干部,按照正确的政绩观,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实施《 国家公务员法》,提高公务员“进、管、出”的综合管理水平和法制化程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坚持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公务员队伍的构成,强化培训教育,提升现有人才层次,坚持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锻炼制度。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加强公务员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增强党政机关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二)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设、围绕发展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提高企业家素质。2、加强组织培训和考察,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经营管理

能力和综合素质,尤其是要引导民营企业家增强诚信意识,重信誉、守合同,真正做到以质量占领市场,靠信誉赢得客户,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促进崇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贡献。、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配置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机构的功能,鼓励其他社会力量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介机构,加快推进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配置的市场化进程。、为留学回国人员科研项目搭建投融资平台工程,进一步加大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基地建设力度。

(三)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要克服重学历和资历、轻能力和业绩的人才评审倾向,打破部门、身份、学历限制,突出以能力和业绩为主。、根据需求重视现有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存量的深入发掘并加紧培养,从队伍源头上加大培养、引进和使用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培养造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群体,努力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学术技术研究机制。、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依托国家、省、市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基地以及海内外学术技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快以中青年为重点的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培养。

5、加强吸引海外人才和留学回国人才资源,完善符合留学人员特点的引才机制,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和方法,提高为留学人员服务的质量。

(四)努力培养和引进技能型人才、加强技能型人才培训

探索“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按照市场需求引导职业培训方向,完善职业分类,开发职业标准,着力推进技能职业训练市场化、行业化和社会化。、引进技能型人才

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战略,积极通过社会劳动力市场及时引进短缺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加强留住人才的机制,切实避免技能型人才流失。

(五)狠抓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造就一批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各个领域的科技推广型、经营管理型、生产开发型、信息传递型的复合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在农村实用人才中开展职称评审工作,坚持以能力、业绩和贡献为主要依据。

六、主要措施

(一)建立人才基础信息库、分类人才信息库,以信息服务工作引导人才的培养、配置,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建立人才信,息发布制度。

(二)健全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和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派遣、人才测评以及公开发布人才供求信息等服务工作,推行通用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提高人才市场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加强人才需求信息采集和定期发布制度,完善人才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完善崇州市人才资源数据库,开展人才预测,收集人才供求信息,定期发布人才需求目录。

(四)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目标责任制,实行经常性的人才工作督查制度。把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五)落实《 崇州市人才工作要点》,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人才资源不抓手,以人才能力建设为重点,为崇州市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常州市航道网规划 篇6

二○○八年二月

水运具有运量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对于常州这样一个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位于我国沿江沿海经济带、苏锡常都市圈三个中心城市之一的城市来说具有重大的利用价值。常州市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个率先”的进程中,大力发展内河航运对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对促进常州产业布局、优化投资环境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水运不仅是常州传承文明和弘扬文化的历史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生态常州的需要。

一、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基本情况

常州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位于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北倚长江天堑,南与安徽省交界,东濒太湖与无锡市相连,西与南京、镇江两市接壤。境内河道纵横交织,湖塘星罗棋布,长荡湖、涌湖、太湖三大天然湖泊与沙河(天目湖)、大溪两大人工水库形成江河相通,三湖相连的水系网络。长江常州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年货物吞吐量超过百万吨。常州是江苏省内河航运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具备发展内河航运的优越条件。

近年来,常州市航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1997年完成苏南运河的整治后,按五级标准整治了芜太运河深阳改线段9.21公里、锡溧漕河戴溪一欢塘桥段航道5.88公里,并改建了芜太运河、丹金溧槽河、锡溧漕河部分桥梁。此外,京杭运河常州改线段(26公里)工程于2004年底开工,2008年1月已竣工。

至2006年底,常州市境内共有航道144条,总里程为1247.06 公里。根据1994年航道定级标准,市域共有等级航道33条,计611.66 公里,由于航道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加之航道淤积等原因,目前达 到六级及以上等级的航道里程168.95公里,达到七级以上等级航道 里程267.55公里,分别占航道总里程的13.5 %和21.45%a

(二)总体评价

常州市内河航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河航运的地位十分突出,但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内河航运已成为推进常州市、江苏省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并促进了沿河产业带的形成常州市经济发展原材料和产成品“两头在外”,能源缺乏、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大批适合于水运的煤炭、建筑材料及原材料等大宗物资需跨区域运输。京杭运河、芜申线等跨省市航道还承担着大量的过境货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外贸物资运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内河航运以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孕育了灿烂的运河文化,还形成了沿河城镇和产业带,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合理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沿河经济和内河航运已进入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运河效应”全面显现。内河航运已成为推进常州市、江苏省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整体优势并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2.内河航运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内河航运具有运量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等优势,是综合运输中最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运输方式,也是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挖航道,可以扩大过水断面,增强行洪排涝能力;修建驳岸,可以提高防洪标准;两岸植树绿化,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净化水质。航道整治过程中,通过拆迁房屋、新建居民住宅区、改建桥梁、道路,实施航道绿化、景观工程,大大改善了沿河两岸的生态环境,美化了市容市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现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3.内河航道网络初具规模,航道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

目前常州境内航道已初具规模、渐成网络。常州市航道总体上的布局是以京杭运河、芜太运河、丹金深潜河、锡深潜河构成“井”字形主骨架,沟通苏锡常地区主要的城市和沿江港口。德胜河、新孟河、常深线、常宜线、通尧线等航道沟通周边城市和乡镇。薛埠河、戴埠河、上沛河、上兴河、上黄河、深梅线、周城河等航道沟通全市各个主要矿点和工矿企业。这样基本形成了常州市江、河、湖衔接,省、市、县贯通,通江达海的航道网。

但长期以来,内河航运建设资金投入有限,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发展速度和规模严重滞后,水运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的现象。“八五”、“九五”期间,常州用于航道整治的投资不足,不到公路建设投资的5%,影响了内河航运运输能力的发挥和服务功能的拓展。常州内河航道的投资已远远不能适应常州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常州市内河航运的资金需求一直大于资金供给,困惑着常州市内河航运的发展,使内河航运成为五种运输方式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4.航道等级较低、技术状况较差,航运安全得不到保障,内河航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常州市航道等级总体水平较低,全市现状所有航道都在五级以下,现状达到等级标准的航道仅占21.4S0/o,与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三级以上航道比重高达75%相比,相去甚远。近几年,常州市内河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在全社会货运量中始终占有相当比重,在现有条件下,常州市内河航运负担如此巨大的运输量,致使_内河航道一直处于极限运输状态。航道等级低是影响常州市内河航运发展的根本因素,低等级的航道和落后的通航环境客观上限制了内河航运企业用技术性能好、劳动生产率高的大吨位现代化船舶来更新船队,已成为制约内河运输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一个障碍。

由于内河航道总体呈现出技术状况较差,航道等级较低的问题,造成航行安全得不到保障。几条国省干线航道如京杭运河、锡深潜河、丹金深潜河、德胜河等整体的技术状况都较差,在跨河桥梁、航道尺度、航道水深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薄弱环节,受水位和船舶的影响较大,没有形成安全、快捷的水上快速通道。而由于航道建设养护投资不足,航道水深不足、桥梁安全性差的问题广泛存在,航道整体状况较差,使得内河航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5.水资源综合利用中缺乏统筹考虑

常州地区丰富的水资源为发展内河航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是水利防洪、排涝等工程建设的重点地区。由于部门之间在开发目标上的差异,导致在实际开发中水资源综合利用不充分。随着太湖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和逐步实施,一方面为内河航运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也会带来一些需要协调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贯彻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方针,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联合治水,依法处理好内河航运与水利工程之间可能产生的问题。

(三)必要性和紧迫性

1.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发展对内河航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州市水、陆、空各种交通方式齐全。近年来其它运输方式得到了飞速发展。其他运输方式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相比而言,常州市水路运输,近年来行业发展水平特别是基础设施水平却没有特别明显的进步,发展比较滞后。

对于综合交通而言,综合交通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为全社会所共识的交通发展趋势。由此要求各交通运输方式更加紧密衔接,组成优势互补、层次分明、通畅有序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于常州市内河航运来说,一方面要尽快改变目前发展滞后的现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也要注重与其它运输方式的协调和衔接,特别是在基础设施网络的衔接上,为发展多式联运和物流产业奠定基础。

2.区域经济发展赋予内河航运新的历史使命,对内河航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在常州市内河货运量中,44.1%是过境量,49.4%是内外交流量,6.5%是境内交流量,说明常州市内河航运对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周边省市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目前上海、浙江、苏州无锡等周边地区已进行了航道网的规划,为充分发挥整个区域航道网的效益,要求常州市内河航道与邻市航道网有效衔接,形成通畅、通达的航道网络,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另外,随着常州经济的发展,常州与长三角以及其他地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内河航运将进一步融入沿江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当中。常州现状初步形成了工程机械车辆及配件制造、输变电设备制造、汽车及配件制造和新型纺织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三大新兴产业,并拥有软件、轨道交通车辆及部件、新型涂料、“三药”、新材料、精细化工等六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产业的发展在对内河航运带来运输需求的同时,也对内河航运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传统的内河航运必须尽快实现结构升级,在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上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并与沿江港口更好的配套衔接,更好的实现江河联运。3.发展内河航运是改善常州投资环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发展内河航运可以给常州市工业生产带来“沿河经济”效应。整治内河航道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而且在客观上也改善了投资环境。航道整治提高了航道等级,降低了运输成本,为沿线城镇企业生产提供了几乎门到门的运输之便。内河航运已成为常州市建设和生产的有力保障,对产业带的形成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运河两岸0.5公里范围内,大中型厂矿企业就有近两百家,涉及的行业有电力、机械、纺织、冶金、钢铁、酿酒、造船、医药、石化、化肥等,构成了常州市工业经济的主骨架。大运河整治后,过水断面骤增,通过能力成倍增长,为企业提供了经济可靠的运输条件,为常州地方经济的发带来新的机遇。戚墅堰发电厂以及常州炼焦制气厂等许多企业沿河扩建或兴建,都是看重了常州运河整治后水运条件的改善。因此,发展内河航运是常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4.发展内河航运是综合利用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目前,常州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注重经济发展总量的同时,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新时期,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常州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迫切要求贯彻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方针,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水运资源,规划建设航道网,发挥内河航运的比较优势,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交通生态环境,为常州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以交通率先基本现代化统揽全局,立足通江入湖、连城达港的航道网建设,推进航道的高等级化与景观化,港口的集约化与现代化,船舶的标准化和大型化,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策应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发挥常州内河航运优势,提升常州内河航运水平,强化内河航运对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支撑作用。

(二)规划原则

常州市航道网规划服从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规划和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并遵循以下原则: 1.战略性原则

将内河航运作为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统筹规划布局航道网,合理开发水运资源,充分挖掘其发展潜力,实现跨区域的资源配臵和资源共享,促进常州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满足产业经济带发展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2.协调性原则

与城市建设和发展、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协调。航道网规划布局要适应城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提供矿建材料运输;进一步加强内河航运的地位和作用,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同时,在水利部门治理主干河道、扩大泄洪和灌溉能力的基础上,相互配合,团结治水,形成标准统一的航道网,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3.通畅性原则

提高航道网的覆盖密度,延伸航道的服务范围,与区域内主要港口相联接。尽量考虑与主要工矿基地、经济中心城市之间的连接和沟通,通过航道连接资源产出地和消耗地,促进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考虑区域内主要港口依托内河航道的集疏运要求,适应港口吞吐量增长的需要。4.合理性原则

充分考虑河道的自然条件,正确处理运输发展需要和航运开发可能的关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效益、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布局规划

(一)规划目标

构筑以三级高等级航道为主干,五、六级航道为基础的干支相通、层次分明、通江入湖、连城达港的,与常州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与综合运输体系相协调的航道网络。

到Zoio年,常州市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状况全面改善,实现通江入湖、连城达港的高等级沟通,内河航道基本适应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到2020年,常州市内河航道结构进一步优化,较高等级航道的通达度进一步提高,并提高重要内河通道的安全保障度,干线航道网密度与常州市在江苏省及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地位和通道地位相适应,航道设施适度超前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与其它运输方式相协调的现代化内河航运格局。

(二)布局方案

常州市航道网分层次布局规划包括国省干线航道、市域干线航道和市域联络线三个层次。其规划方案为:以京杭运河等干线高等级航道为核心,联络线航道为基础,形成约512公里、由26条航道构成的六级以上常州市内河干线航道网。

国省及市域干线航道包括京杭运河、芜申线、丹金深潜河、锡深潜河、德胜河、通尧线、常宜线、常深线、三山港、西流河共10条。规划干线航道321.41公里,占总规划里程的62.8%,其中三级航道183.18公里,五级航道138.03公里。结合长三角及江苏省高等级航道网规划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次工作对内河集装箱的分析,常州市内河集装箱运输通道包括京杭运河、芜申线、锡深潜河和德胜河。联络线包括新武宜运河、扁担河等16条航道,共计190.21 公里。

此外,由于城市的发展迅速,原有的一些航道由于处于市区,航道两侧居民区密布,不适应作为通航功能,规划逐步取消苏南运河市区段、常宜线城区段、新藻港河南段三段航道的货运功能。另外还有一部分航道条件较差,基本散失通航功能的航道,故规划取消丁塘港、大湾洪、白荡河、横塘河、老藻港河、东村河、潞横河、龙游河、关河、鹤童河、大通河等十一条航道的航运功能。规划取消航道里程91.65公里。

由于取消了部分航道的航运功能,以及增加部分航道,规划后的常州市航道总里程为1191公里。此次规划等级航道里程共计511.62公里,占全市航道总里程的43%。其中规划三级航道183.18公里,占规划总里程的35.8%;规划五级航道250.46公里,占规划总里程的49.0%;规划六级航道77.98公里,占规划总里程的15.2/00规划的航道网涵盖了绝大多数常州的等级航道,对于其它未被纳入本次规划的,按照《江苏省内河技术等级批复文件》中确定的航道等级,应保证现有的航道状况不恶化,在航道上建设跨河建筑物时,应按上述批复文件严格控制。

(三)规划标准

常州市航道网的规划标准为三一六级,各等级航道最低标准尺度及两岸蓝线控制范围如下:

三级航道尺度的最低标准为:水深3.2米,底宽45米,弯曲半径480米,桥梁净高7.0米、净宽60米;蓝线控制带宽度不宜小于120米,同时两岸控制线离水边的距离不宜小于20米。

四级航道尺度的最低标准为:水深2.5米,底宽40米,弯曲半径320米,桥梁净高7.0米、净宽SS米;蓝线控制带宽度不宜小于110米,同时两岸控制线离水边的距离不宜小于20米。

五级航道尺度的最低标准为:水深2.5米,底宽35米,弯曲半径250米,桥梁净高5.0米、净宽45米;蓝线控制带宽度不宜小于100米,同时两岸控制线离水边的距离不宜小于20米。

六级航道尺度的最低标准为:水深2.0米,底宽20米,弯曲半径110米,桥梁净高4.5米、净宽 22米;蓝线控制带宽度不宜小于80米,同时两岸控制线离水边的距离不宜小于20米。

四、实施安排

(一)投资估算

根据估算,规划航道总投资约119.S亿元,整治航道约512公里,改建桥梁346座。其中三级航道投资73.S亿元,五级航道投资38.6亿元,六级航道投资7.4亿元。

(二)分期实施

2沮O年前,重点建设常州境内的国省干线航道,根据《江苏省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前,常州市重点建设京杭运河常州段、芜申线、锡溧漕河、丹金深潜河金坛市区改线段等三级干线航道。2011一2015年,继续建设三级干线航道,并开工建设市域干线航道,2015年前建设常宜线、常深线、通尧线等市域干线航道。

2016一2020年继续建设市域干线航道,并开工建设联络线航道,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常州航道网体系。

五、政策措施及建议

(一)资金筹措

筹措建设资金是保证常州市航道网规划实现的关键,也关系内河航运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完善。内河航道是公益性基础设施,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积极性。对本规划内的省干线航道,以部、省投资为主,地方配套为辅;市级干线航道,以地方投资为主,积极争取部省补助。常州市航道网规划建设资金筹措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内河航道建设的资金投入常州市航道建设的重点是省干线航道,它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省干线航道网规划能否顺利实现。对这部分航道建设,争取在现有基

础上,提高部、省建设项目的补助标准。对其它市级干线航道建设,对其他市级航道建设,积极争取部省补助。

—建立市级航道建设专项基金内河航运是常州市一大优势交通产业,内河航运基础建设有利于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全市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目前内河航运效益有待提高,内河航运收费不可能大幅提高,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亚需预算内资金予以支持。建议建立常州市内河航道建设专项基金,对于实施航道规划乃至于今后更长远的内河航道建设都十分关键。同时,这也是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充分调动并发挥市县地方政府及水利、城建等部门联合建设内河航道的积极性。

内河航道建设促进了市县交通运输的发展,改善了沿河两岸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行洪排涝能力,提高了防洪标准,因此市县政府及水利、城建等部门给予航道建设一定的支持是必要的。

—施行以地补水、以地补港政策吸收社会资金由于内河航运基础建设、沿河、近港、两岸部分用地将大幅度增值。同时,政府也不可能全部用财政资金支持内河航运基础建设。

建议在航道网相对成熟的市域,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前后,政府划拨或以优惠价给投资方部分土地,建设港站交通枢纽、物流中心、产业园区或其它服务设施。建成后,让投资方从出租上述土地上的各种设施取得租金,获得因基础建设而增值的部分级差地租。让内河航运基础建设取得新的资金来源。

(二)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

贯彻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针,逐步完善相关的协调机制,联合治水,对规划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土地使用、水利和铁路等方面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三)强化行业管理

德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篇7

1.1 电子报批系统

电子报批系统就是将传统规划审批图件的纸介质转变为电子介质, 通过贯彻一套计算机技术规程和管理规程, 实现计算机辅助审理报批图件的一套规划审批程序。该系统为Internet时代的现代规划行业带来全新的工作方式, 有效的改善了传统审批中存在的计算精度差、审批周期长、图纸保存易污损等缺陷。同时, “电子报批”还是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图形数据采集途径, 通过严谨的质量检测和数据转换实现图形数据从CAD格式向GIS格式的自动转换, 从而建立了设计—审批—建库一体化的规划成果信息库动态更新机制。

1.2 温州市规划局电子报批系统

温州市城市规划管理相关办公自动化已有多年研究历史, 也建立了丰富的图形信息系统, 包括各类础地形图、项目库、规划道路地籍等规划专题库等等, 另外项目审批办公系统已正常运行多年, 但项目审批成果管理及应用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同时在项目审批过程中, 存在着方案审查往往只是将上报的方案指标简单核对, 使指标出错、造假、面积超标等问题很难杜绝, 另外新的审批项目需要能够方便的检索到历史电子报批成果。于是在此情况下温州市规划局电子报批系统应运而生。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结构

温州市规划局电子报批系统由规划局专用的“网上预申报子系统”、“审查子系统”和设计院专用的“设计成图子系统”所构成, 通过设计与规划管理之间互动配合完成整个方案的审查过程。如图1所示。

其中规划方案指标审查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三个子系统使用统一的制图规范标准。设计端通过规划辅助设计成图子系统完成辅助设计、生成上报文件, 同时可以借助规划方案网上预申报平台实现方案预申报, 规划管理部门通过规划方案指标审查子系统实现对方案图、建筑施工图等图纸的指标自动提取和复核, 并完成报表和审查报告的输出, 最终一方面可将审查方案通过GIS接口转入GIS库中实现信息统一管理, 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与审批系统的接口实现电子报批与其他业务规划系统的集成。

2.2 数据标准化

根据电子报批相关的国标、省标及温州市标制定了规划方案制图标准, 该标准是设计与管理之间遵守的约定, 由规划局制定、设计单位贯彻执行、软件系统自动实施。标准分以下四个方面。

2.2.1 制图标准

制图标准规定了设计成果电子文件的基本格式、绘制单位、坐标系统等。同时制图标准还包括分层、属性、统计等具体要求。

2.2.2 图层规则

温州市规划局电子报批系统图层需要设计如表1。

2.2.3 属性参数要求

属性参数将以扩展数据块的形式插入到数据中, 涉及到需要输入属性参数的图层有三类, 规划总用地, 建筑基地及地下室。其中规划总用地的属性参数有项目名称和建设单位;建筑基地的属性参数有建筑编号、建筑名称、建筑分类、建设阶段、建筑高度 (米) 、室内地坪标高 (米) 、地上层数、地下层数、住宅面积 (平方米) 、阳台面积 (平方米) 、公用设施和公共场所面积 (平方米) 、物业面积 (平方米) 、地上不计容面积 (平方米) 、地下面积 (平方米) 、90平方以下套型总面积 (平方米) 、规划户数 (户) 、机动车位 (个) 、非机动车停车场面积 (平方米) 、备注等信息;地下室属性参数有建筑编号、建筑名称、建筑阶段、地下层数、设备用房面积 (平方米) 、其他功能用房面积 (平方米) 、出入口个数、机动车位 (个) 、非机动车停车场面积、备注等信息。

2.2.4 指标统计标准

方案规定以下经济技术指标表, 建筑物一览表和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如表2、表3。

2.3 系统功能

2.3.1 设计单位辅助设计子系统

(1) 图层配置管理。

根据制图规范自动配置创建审核所用图层, 勾绘轮廓图时用户切换到指定图层用CAD命令按原来的绘图方式勾绘用地和建筑轮廓线。

(2) 用地范围确定。

用地范围确定就是绘制确定各功能用地范围, 确定建筑分层面积和属性, 为指标审核提供数据。软件根据国家和温州统一制图规范中用地范围划分标准, 采用勾画各类用地, 同时采用扣除方式来生成复杂用地的理念来生成各类用地范围轮廓 (图2) 。

(3) 建筑单体确定。

(1) 建筑轮廓勾绘:在勾绘外轮廓时, 如果外轮廓已经存在, 可以利用搜索轮廓线功能生成封闭轮廓, 加速建筑轮廓勾绘过程来辅助勾绘;另外还可以将建筑图纸中的三维度线转化程平面线来辅助勾绘。

(2) 楼层编辑:楼层编辑功能主要包括增加幢号、增加层号等, 利用上述功能按栋、按层和分类内容分别指定对应勾绘的轮廓, 以便后面进行面积计算和统计。

(3) 用地检查、用地填充。

检查不允许相交的用地重叠情况, 以及用地超出规划总用地的情况, 以确保设计和初审上报方案的正确性。

(4) 指标计算生成。

根据划定的用地面积、建筑范围轮廓及建筑属性等内容, 按照统一要求生成规划指标表。

(5) 图层提取, 生成上报图纸。

根据方案设计成果和制图规范, 自动提取图面上相关图层、实体以及属性信息, 生成上报方案图。

2.3.2 规划方案网上预申报子系统

本子系统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

(1) 网上方案上报登记:在规划局网站相关方案登记页面登记相关上报项目和方案的基本情况, 其中方案名称、方案类型、地点、联系人、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必须如实填写, 登记完毕后系统自动分配一个方案进度查询密码。

(2) 方案文件上传:在方案登记完后, 根据密码, 可以上传相关方案文件, 根据制图规范和规划局相关电子报批规范要求, 必须上传相关CAD格式上报图纸和相关技术文本, 同时可提供相关建筑方案、效果图等文件。

(3) 方案查询和浏览:根据方案名称等信息可以查询上报的方案, 并根据打开密码浏览相关方案文件, 查看预审结果, 并可进一步添加、删除相关文件。

(4) 规划方案预审:规划局相关业务人员对上报的方案进行文件合法性、文件完整性等基本检查后, 根据预审结果填写相关意见。

(5) 方案提交:方案预审通过后, 可将规划方案制作生成GIS数据文件, 建库后可在动管系统等局内现有规划业务信息系统使用。

2.3.3 规划局方案审查子系统

(1) 用地检查、用地填充。

计算审查经济指标, 出经济指标表之前, 检查不允许相交的用地重叠情况, 以及用地超出规划总用地的情况, 以确保审查结果的正确性。

(2) 单体面积计算。

(1) 楼层计算:选中一层楼或者多层楼, 执行该命令后, 按提示完成对应楼层的实体, 计算面积。 (2) 单元计算:选中一层或者多层, 只执行计算选择根据选中的单元对应的图层上的属性实体, 计算并放在对应单元上。 (3) 按楼计算:根据当前选中的楼编号, 一次性计算该楼实体的所有面积。

(3) 数据汇总和统计。

(1) 汇总数据:计算结果自动添加到界面上。 (2) 统计输出:统计输出则是围绕两个表:建筑物一览表、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 如果存在多个楼则有建筑面积汇总表。表格采用Word格式。

(4) 指标统计、生成审查报告。

统计建筑物一览表、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等。

(5) 辅助工具。

软件提供在线规划查询及一些提高审查效率的辅助工具, 如:图层控制 (菜单工具栏上) , 连接线段, 面域工具以及用地填充、标注等辅助工具。

(6) 系统转换接口。

系统将审查完的方案图, 通过与GIS系统的接口, 转为相关GIS通用格式SHP格式文件进行方案图的入库。

3 系统实现

3.1 系统软件环境配置

(1)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构建整个系统的最基础的部分, 本系统开发采用Windows XP操作系统。

(2) CAD平台:在规划、建筑设计行业AutoCAD平台软件有很好的应用基础, 因此C A D平台选择主流的

AutoCAD, 版本支持现阶段最常用的2002~2008版, 也可采用CADMAP系列产品。

(3) GIS平台:数据入库采用对CAD文件逐幅入库的工作方式进行, 入库前不需进行CAD文件的合并操作。总的来说, 空间数据的格式转换依靠AutoCADMap的导出功能进行实现, 同时, 为了实现属性数据的挂接, 采用了FME软件进行关联。

(4) 数据库平台:采用SQL Server空间数据库, 电子报批系统涉及到属性信息可直接存储到实体要素的扩展记录中, 这样可以实现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同步录入, 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

3.2 基于ObjectARX的系统开发

由于目前规划设计成果大多是基于Auto CAD数据格式, 因此电子报批系统采用对Auto CAD进行二次开发实现。Auto CAD软件具有相当优秀的开放性结构和一个强大的内部编程语言, 可以方便用户随意地开发自己的命令、标准库文件和各种应用程序。AutoCAD的二次开发方式很多, 如Object Arx、Visual LISP、VBA等。本系统采用VC语言和托管Object ARX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

4 成果演示

如图3为温州市某小区总平面设计图, 通过了一系列的上报、设计、审查、入库操作, 将总平面图GIS数据与温州市规划局现有的信息系统结合。

5 结语

目前本系统正处在数据标准制定讨论阶段, 系统模块开发也基本完成了最初的功能要求。笔者所在单位也已经在处理加工2006年至今的所有电子总平方案。随着标准的最终确定, 系统功能的进一步完善, 温州市规划局电子报批系统将成为温州市规划总平项目电子报批的重要工具。

摘要:结合温州市规划局的实施情况, 重点阐述了温州市规划局电子报批系统的设计思路、系统功能、开发和实现过程、最终成果演示以及目前的实施进展。

关键词:电子报批,规划审批,CAD,GIS

参考文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S], 2002.

[2]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93[S].

[3]总图制图标准GB/T 50103-2001.

[4]浙江省建筑工程规划经济技术指标计算规则.

[5]温州市规划管理技术审批规定 (试行) [S].

[6]丁建伟, 唐浩宇, 朱路.基于电子报批的规划图形系统发展新思路[J].城市规划汇刊, 2001 (1) .

[7]唐浩宇, 俞飞涛.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电子报批系统研究[J].规划师, 2004 (4) .

德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篇8

1.项目概况

珠山风景区位于徐州市主城区西南方向,占地2860亩,紧依云龙湖与小南湖,背山面水,北望滨湖公园、市民广场和徐州音乐厅,是云龙湖风景区一处集观赏、游憩和文化体验与一体的城市公共绿地。该设计规划用地面积约51.11公顷,东至金山南路,西连珠山北路,北接湖中路,南接湖南路。

1.1场地现存问题

场地现有资源丰富,依山傍水,山体植被覆盖率较高。但是场地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1.1 山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珠山山坡处原有大量非法民居建筑(现已拆除),导致山坡处植被大量被砍伐,山体裸露,边坡不稳定;山林中大量原生林地被侧柏林代替,山体植被景观效果单一,林相结构单调,生态效益低下。这些问题间接导致山体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所以山体的生态修复是在规划设计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1.1.2 山体景观资源利用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品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享受自然,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缓和有限绿地面积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也就成为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徐州是一个多山的城市,珍贵的山体资源作为城市中比较有特色的景观资源应得到很好的重视开发利用。珠山风景区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但是并没有发挥出场地资源优势,景观价值一般,而且不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新的规划设计中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场地优势,提高山体可利用率,体现珠山风景区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

2.设计理念与设计定位

2.1设计定位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云龙湖风景区规划以及对基地现状分析把珠山风景区规划定位为:以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依托,不仅使云龙湖风景区自然与文化资源相结合,突出云龙湖夏景景观,形成景观意向丰富的滨水绿地,而且充分利用山体景观资源烘托佛教文化精神,塑造景观效果多样的城市山林绿地。

2.2设计理念

设计本着充分利用场地资源与地形优势,为市民提供一个傍山带水,尽幽居之美的城市公共休闲绿地的目的,使人们可以在城市的繁华之外获得一份心神的恬淡与平衡。主要立足于用现代设计手法使云龙湖景区文化、珠山传统禅意文化与现代景观相结合,设计一系列小型开敞空间、亲水栈桥、平台和穿梭于植被中的步道网络。游走其间,绿草绕足;或登上亲水栈道,芦笛茫茫,彩蝶翻飞;或入山林中探路,丛林夹道,竹巷幽深;或依身湖畔,观荷花鱼影…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形式完美结合,营造城市中一片诗意的“山水城林”。(如图一)

3.设计原则

3.1保护优先原则

对山体按核心保护区、严格调整区和重点修复区分别进行保护控制。核心保护区:加强保护山体原有肌理特征,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严格执行保护规划和管理要求。严格调整区:一方面保护山体原有形态,植被,对景观效果欠佳的山体景观进行局部调整。如改善山体林相结构,扩大灌木、地被类植物面积,增加山体的景观层次和景观特色。另一方面对山体被破坏人文景观资源进行复原措施,并逐步清理山体上非景观性建筑。重点修复区:对被破坏较严重的山体部分,首先采取相应生态性修复措施,完善山体轮廓线,增加植被覆盖率,逐渐恢复山体景观和游憩功能。

3.2山水相融原则

依山傍水是场地的优势,设计应使山水相融,两部分之间自然过渡。例如设计中利用GIS的数据处理能力建立山体的高程数据库,并通过输出模型得出场地的径流数据,在此基础上依据山体径流走向在山体中设计生态截洪沟,目的是在雨水充沛的季节可以收集山体雨水形成自然水体景观,同时收集的雨水可长时间的为山坡植物供给水分;而在雨水较少的季节,裸露山体岩石可营造出别有韵味的枯水景观。这样整个区域内景观多样性不仅丰富,而且从景观效果上使山与水自然交融。

3.3因地制宜原则

景观设计应充分尊重场地原有资源与地形优势,最大限度利用场地原有资源,少动土木。如滨湖部分的东部“真趣池”和“汇心池”的设计,均采用梳理河道,贯通云龙湖的方法,在动用最少土方的情况下,美化湖岸形态,增加岸边景观的多样性。

植物配置方面,场地在考虑恢复山体植被,改善林相的同时,配合云龙湖总体规划(春花秋韵,冬情夏荷)主要选取能够突出夏景的植物,营造属于云龙湖南边独特的景观特色。如小南湖区域根据东坡文化特色,选用竹子、海棠、梅花为主要树种,营造一片诗意的氛围。滨湖东段突出“夏荷”主题,在水中种植大面积荷花。滨湖西段区域则以石榴来突出初夏景观,同时用它作为湖西秋韵园的过渡。

4.景观规划布局

对于珠山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主要分为:中心广场区、文化体验区、山体生态恢复区、滨湖观光休闲区、滨湖生态休闲区。功能分区之间相互连接和渗透,以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给市民提供一个更具文化与生态的城市休闲绿地。

4.1中心广场区

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广场,起名为“亦乐广场”,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意,而且与云龙湖北岸的“善乐广场”相呼应。广场的形式选用螺旋式发散状,一方面目在形式上使山体和湖水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很好的解决场地高差问题。广场上铺装、树池、景观座椅、景观灯饰和花池等的设计,合理利用佛教元素,如荷花、竹子等图案,既彰显佛教文化,又与凸显云龙湖夏季景观相互呼应。

4.2文化体验区

此区域以烘托佛教肃然起敬的文化为目,区域内包括玉露广场、濯缨台,沉心桥、涤心池、禅意广场、梵音宏等几个景观节点。在这些景点中充分运用佛教文化元素于地刻、景墙、雕塑、植物中,使游人处处都能感觉到浓浓的禅意。如玉露广场,广场中心以一滴水与一颗佛祖遗落的佛珠为中心雕塑,加之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环绕其中,整个环境清新脱俗,与佛教清幽淡雅的氛围相暗合。(如图二)

4.3山体生态恢复区

山体生态修复主要针对恢复山体被作为耕地和建筑用地的部分,完善山体轮廓线,增加植被覆盖率,调整植被林相结构,逐渐恢复山体景观和游憩功能,把山体景观延续下来并与山下景观相协调融合,形成比较自然的整体山林景观效果。

4.4滨湖观光休闲区

增加水生自然植被,选用适应于湖边生长的乡土植物,营造芦笛翻飞,水杉成林的景观效果。设计滨水栈道和部分小型开敞空间来提升场地景观品质,为人们提供足够的休闲娱乐空间,赋予场地丰富的现代气息。如云龙湖东岸设计的“荷风远香”景点,沿湖边种植大量芦苇、荷花等植物,加之现代曲桥的设计,使人们步入其中不仅有很好的视觉体验,而且有荷香四溢,神清气爽的精神体验。又如“志清台”景点,此亲水平台周边同样以荷花为主要造景植物,选用莲藕为广场主要情景雕塑。一方面烘托佛教文化精神氛围,另一方面与云龙湖夏景景观相呼应。

4.5滨湖生态休闲区

西段滨湖生态区有大量水杉林,设计中尽量保留场地原有景观效果较好的植物群落,通过扩大其面积、丰富植被景观层次、增加游园路以及部分景观设施,使沿岸湿地系统得到恢复与完善,形成徐州市一片景观价值极高的杉林氧吧。

东段滨湖生态区是珠山佛教文化与小南湖的东坡文化的交汇处,,在保留场地原有的植物群落基础上增加竹林,因为竹子既是佛教文化的代表植物,而且是苏东坡最喜爱的植物之一。因此用它作为两个区域的过渡和融合。

5.结语

珠山风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从“山、水、城、林” 的理念出发,充分发掘场地资源优势,使景区内各景点相互融合同时,场地文化和自然风貌得以巧妙结合,突出生态和文化主题。

参考文献

[1] 杨葳,王文奎,等. 福州市山体保护规划研究[J]. 规划师,2008(8).

[2] 孔孝云,吴天谋,等. 珠海城市空间拓展中的山体保护与利用[C]. 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

上一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总结下一篇:乡镇纪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