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致尿失禁

2024-08-02

神经源性膀胱致尿失禁(共3篇)

神经源性膀胱致尿失禁 篇1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由于神经结构的病变而引起的膀胱和或尿道功能的受损, 最终致使下尿道疾病和因其并发其他疾病的总称[1,2]。对于因神经源性膀胱所导致尿失禁的患者一般采用抗胆碱药物来进行治疗, 但是有些患者的治疗效果不是特别明显。肉毒杆菌素A是肉毒杆菌分泌毒素中的一类, 具有很强的毒性, 可以使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断开, 从而达到使肌肉解除痉挛的效果, 如果在逼尿肌内注射肉毒杆菌素A就可以使逼尿肌解除无规则的痉挛, 从而解决患者尿失禁的问题[3]。因此, 笔者所在医院特对76例因神经源性膀胱导致的尿失禁患者采用肉毒杆菌素A进行治疗, 探究其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76例经尿流动力学测定确诊为神经源性膀胱导致的逼尿肌痉挛尿失禁患者, 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3例, 男19例, 女14例;年龄34~57岁, 平均 (43.0±4.5) 岁;试验组43例, 男28例, 女15例;年龄31~54岁, 平均 (42.0±5.1) 岁。所有患者患有尿失禁的平均病程 (30.5±2.3) 周。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的患者在试验的过程中, 采取相同的一般治疗措施。给予对照组的患者安慰剂疗法, 即向患者的逼尿肌注入0.9%的生理盐水0.5 ml, 向试验组患者逼尿肌内注射100 U的肉毒杆菌素A, 在逼尿肌内选择3~5个注射点, 每个注射点注射20 U, 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相关的生活健康价值。

1.3 观察指标

(1) 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 (2) 失禁生活质量 (I-QOL) 问卷总分。若患者的分数越高, 则说明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改善的越好[3]。总满意度=非常满意+较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经6周治疗后,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满意度86.05%, 对照组为54.55%, 两组总满意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2.2 患者自述问卷得分比较

经6周治疗后, 两组I-QOL问卷评分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类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 (或) 尿道功能障碍, 进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疾病总称。尿失禁是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丧失排尿自控能力, 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引起这种疾病的原因可有下列几种: (1) 先天性疾患, 如尿道上裂。 (2) 创伤, 如妇女生产时的创伤、骨盆骨折等。 (3) 手术。成人为前列腺手术、尿道狭窄修补术等, 儿童为后尿道瓣膜手术等。 (4) 各种因引起的神经原性膀胱。正常的排尿依赖S2~4神经根对膀胱-尿道功能的选择性支配, 一旦患者的中枢神经受到损伤, 使排尿的低级中枢失去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 就会出现逼尿肌、膀胱颈外括约肌非正常的持续性痉挛, 导致排尿的不协调, 以致出现充盈性尿失禁的现象, 使患者的自我排尿控制力出现问题[4,5,6]。

对于神经源性膀胱致尿失禁患者的既往的治疗方法有导尿术、抗胆碱能制剂如普鲁本辛、降低肌张力药如巴氯酚、尿道膀胱内滴注局部麻醉剂0.5%丁卡因、康复训练疗法、手术治疗等, 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但具体疗效不确定[7]。肉毒杆菌素A原先是一种可以用于治疗骨骼肌痉挛或是其他部位肌肉运动紊乱症的一种毒素, 其主要功能就是解除痉挛, 其作用机制是与副交感神经的神经肌内接头处的突触前膜受体结合, 阻滞乙酰胆碱的释放, 使肌肉松弛, 降低肌张力, 因此尿失禁时逼尿肌的异常痉挛就可以使用肉毒杆菌素A注射而得到缓解[8,9,10]。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在治疗神经源性膀胱致尿失禁时采取肉毒杆菌素A逼尿肌内注射, 患者6周后对治疗的总满意度为86.05%, 而采取注射生理盐水安慰剂治疗的患者在康复一段时间后对治疗的总满意度仅仅为54.5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且在做患者自述问卷得分的对比时也可以发现, 治疗后6周进行肉毒杆菌毒素A治疗患者I-QOL问卷总分明显高于使用安慰剂的患者。对于中枢神经损伤所致的尿失禁患者, 随着中枢神经功能自我恢复, 逼尿肌的痉挛状态也会逐渐改善, 故可见对照组患者尿失禁症状也有一部分自然恢复[11,12,13]。

总之, 采取肉毒杆菌素A在治疗神经源性尿失禁时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在治疗后对疗效的满意程度, 还可以显著地提高I-QOL问卷总分, 即患者有关于健康的生活质量可得到很快的提高。因此, 这种疗法可以应用于临床, 具有很好的疗效。

神经源性膀胱致尿失禁 篇2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3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6例, 其中男54例, 女22例;年龄最小9岁, 年龄最大73岁, 平均年龄 (42.6±15.7) 岁;按照脊髓损伤的原因分类, 交通事故54例, 高空坠落16例, 硬物刺伤4例, 外科手术损伤2例;按照损伤部位分类, 颈髓损伤18例, 胸髓损伤16例, 腰髓损伤42例;按照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症状分类, 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18例, 患者会不自主排尿, 表现为尿失禁, 松弛性神经源性膀胱58例, 临床表现为尿潴留。所有患者在手术治疗后4周生命体征稳定时, 开始实施康复护理。

2 综合康复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2]

脊髓损伤多是由于突发的意外事故所造成, 属于严重的创伤性疾病, 患者往往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从而丧失基本生活能力;另一方面, 由于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生, 患者的膀胱功能受损, 小便失禁, 使得患者很难接受。面对这些情况, 患者会表现出抑郁、焦虑、悲观等消极情绪;又由于术后康复期较长, 患者往往会对治疗失去信心, 从而不愿意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康复训练。此时, 护理人员需要教育患者敢于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多与患者交流, 可通过一些人物事迹鼓励患者建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以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再者, 对于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也是进行综合康复护理的重要举措。在康复治疗过程中, 患者家属需要负责照顾患者的日常生活, 还要解决患者医疗费用等带来的经济问题, 因此对于患者家属的心理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 帮助患者家属了解患者的治疗进展, 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如何协助康复训练, 以便家属能够督促并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2.2 膀胱残余尿量和膀胱容量、压力的测定

膀胱残余尿量即在患者尽可能排尿后, 使用导尿引出的尿液量, 在康复训练中, 可指导患者采用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训练, 提高呼吸肌和腹肌的肌力, 从而减少残留尿量。一般残余尿量>100 m L时需要进行导尿, 导尿次数需要根据患者的膀胱容量、压力来确定[3]。对于膀胱容量、压力的测定, 以膀胱内压力等于40 cm H2O时作为上限, 具体操作如下:嘱患者平躺, 使用导尿管排空膀胱, 采用三通管将导尿管、具有刻度的膀胱冲洗用输液和测压管连接, 并调整输液架的高度使测压管的零刻度与患者的耻骨平齐, 后以10~30 m L/min速度向膀胱内输液, 仔细观察测压管的变化, 并记录每输液50 m L对应的变化值, 直至有尿液漏出或者测压管达到40 cm H2O以上停止, 记录此时的压力, 并使用导尿管排出膀胱内的液体, 计算引出尿量, 此即为膀胱的压力和容量[4]。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膀胱容量和压力计算每天导尿次数, 以实施间歇导尿, 同时对于膀胱容量较小的患者可进行留置导尿管持续引尿。

2.3 间歇导尿

间歇导尿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IC) 是指当患者膀胱充盈, 一般在残余尿量>100 m L时, 采用导尿管引流, 以排空膀胱内尿液, 不进行留置尿管, 每次操作结束后拔除导尿管。间歇性导尿便于操作且成本较低, 目前已成为国际尿控协会推荐的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5]。同时, 间歇性导尿能够模拟正常生理状况下膀胱规律性的扩张与收缩, 从而有规律地排出尿液, 不仅避免了膀胱过分膨胀而引发的肾积水等症状, 而且对于膀胱功能的恢复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 有利于促进患者膀胱的自主性排尿。间歇性导尿分为2个阶段:初期实施有护理人员进行, 采用无菌间歇导尿;后期经护理人员的教育指导, 可由患者或其家属实施清洁间歇性导尿。

2.3.1 操作流程

对于无菌性间歇性导尿, 一般由护理人员在无菌条件进行, 适用于留置尿管刚取出或者在住院期间的患者。对于脊髓损伤患者出院后的护理过程中, 建议采用清洁性间歇导尿, 其方法如下:①准备用具, 包括洁净且无菌处理的导尿管、弯盘、尿壶等。②清洁会阴部, 保持会阴部的洁净卫生。③清洁双手, 可使用肥皂或洗手液。④使用石蜡油等润滑导尿管。⑤经尿道口轻轻插入导尿管。⑥进行排尿, 尽量排空尿液, 在导尿末期可利用双手按压腹部, 以挤压膀胱, 促进尿液的排出。按压时力量由轻到重, 逐渐加压, 反复进行多次, 力求排尽残余尿液。⑦待尿液排出后, 缓慢拔除导尿管, 并对所用用具进行分类处理并消毒。⑧每次操作均要记录。

2.3.2 间歇导尿的注意事项

①合理饮水。对于实施间歇导尿的患者, 需要制订相应的饮水计划, 从而能够对导尿时间和次数进行合理控制, 可使患者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 从而适时进行膀胱训练, 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同时饮水计划的实施, 可避免膀胱过度充盈的情况发生, 对输尿管反流、肾积水、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并发症可起到预防的作用。患者每天的饮水总量控制在1 800~2 000 m L, 每次饮水时间间隔1 h为宜。②导尿管的选择。对于导尿管的选择, 需要遵循以下原则:无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质地柔软、无创伤、使用方便等。目前非亲水涂层和亲水涂层两种导尿管使用较广, 其中亲水涂层导尿管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能够减少患者泌尿系统病变, 降低尿道黏膜损伤, 成为间歇性导尿管的首选, 但其价格较为昂贵, 对于康复后期的患者可选择使用非亲水涂层导尿管。③导尿管的插入。在行导尿管插入时, 可使用石蜡油等润滑剂对导尿管进行润滑, 以便使其在插入时较为顺畅, 避免引起不适。在导尿管插入过程中, 患者须放松, 轻轻地缓慢插入, 切不可用力过猛对尿道黏膜造成损伤;若此过程中遇到阻碍, 须停止进管, 并进行深呼吸几次后再缓慢插入。④导尿管的取出。待排尿完成, 须缓慢拔除导尿管, 若此时出现拔管受阻的现象, 多是由于尿道痉挛所致, 患者可静静等待几分钟, 并深呼吸以放松肌肉, 然后缓慢取出导尿管。⑤对于每一次导尿操作均须如实记录, 内容包括尿液的气味、颜色、尿量等,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⑥在间歇排尿的过程中出现血尿、疼痛等现象时, 须及时与护理人员或医师进行沟通, 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2.4 膀胱功能训练

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目标, 是能够使患者恢复膀胱自主性排尿, 因此, 及早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6]。护理早期, 间歇性导尿对于刺激膀胱规律性排尿具有积极作用, 可帮助患者建立反射性膀胱, 但其作用有限, 在临床使用的效果并不理想。目前有研究表明, 采用生物反馈训练可使患者利用新的方式感知尿液量, 并建立主动排尿意识。其次, 指导患者采用手压法、肛门牵张和盆底肌训练以及其他自主排尿训练方法, 以促进患者建立排尿意识、排尿反射, 尽快恢复患者的膀胱功能, 提高生存质量。同样, 对于训练也须进行记录, 了解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并及时终止出现输尿管反流、肾积水等症状患者的训练[7]。

3 结果

本组76例患者, 经过综合康复护理, 22例患者能自行清洁导尿;12例患者可在其家属帮助下, 实施清洁导尿;其余42例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良好, 均可自主排尿, 膀胱残余尿量<50 m L。在康复护理实施期间, 仅3例患者出现泌尿系统并发症, 其中输尿管反流1例、肾积水1例、尿路感染1例, 3例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得以恢复。

4 小结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如何选择合适的康复护理方法对于患者的排尿障碍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康复护理的实施, 依据患者自身的生理特征、临床表现等, 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有效减少了泌尿系统并发症, 同时改善了排尿功能障碍,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措施。方法 采用心理护理、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综合康复护理措施, 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结果 本组76例患者, 经过综合康复护理, 22例患者能自行清洁导尿;12例患者可在其家属帮助下, 实施清洁导尿;其余42例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良好, 均可进行自主排尿。结论 综合康复护理的实施, 有效减少了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 改善了排尿功能障碍,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排尿功能

参考文献

[1]林瑞珠, 许建峰.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现状[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2) :225-226.

[2]张敏, 王芳, 艾艳, 等.临床路径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7) :123-125.

[3]尹晓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 2011, 38 (5) :439-440.

[4]周波, 张威, 李璇.综合康复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应用[J].中国康复, 2014, 29 (2) :133-134.

[5]吴文娜, 欧志梅, 邱桂花.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 (4) :150-151.

[6]李淑琴, 唐洁, 杨夏渝, 等.康复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及膀胱管理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4, 28 (9) :1037-1039.

神经源性膀胱致尿失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2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26例多发性硬化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3例。对照组平均年龄 (44.01±2.89) 岁, 平均病程 (4.93±2.17) 年, 男性6例, 女性7例;观察组平均年龄 (43.73±2.24) 岁, 平均病程是 (5.12±2.38) 年,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方法

一系列的影像学检查, 如静脉尿路造影 (排泄性尿路造影) , 超声, 膀胱造影和尿道造影检查有助于评价神经源性膀胱继发的损害和疾病进展, 并可显示尿路结石。膀胱尿道镜检查可确定膀胱流出道梗阻的程度。在低张性膀胱恢复期进行系列的膀胱内压描记检查, 可提供逼尿肌功能能力指数, 进而表明康复前景。排尿流率的尿流动力学测定, 括约肌的肌电图以对尿道压力图检查, 均有助于诊断。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和一般护理, 观察组增加电兴奋治疗联合心理护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 P<0.05, 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痊愈:完全恢复排尿功能, 症状消失, 排尿后B超显示膀胱有少量尿液;好转:有时仍溢尿, B超示膀胱残余尿量在200mL左右者;无效:其症状无明显好转, B超示膀胱充盈, 残余尿量基本无变化。但两组均无泌尿系统感染。两组护理后结果见表1。

注:组间P<0.05, 有显著差异, *P<0.01, 有明显显著差异

3 治疗和护理方法

3.1 治疗方法

3.1.1 综合治疗方法

口服和注射抗炎药, 可根据情况服一些清热利湿的汤剂, 另外可进行针灸。

3.1.2 电兴奋治疗

患者仰卧, 操作者将电疗仪负极电极板放患者下腹部膀胱区, 正极放置骶神经运动支相对应位置。剂量应为患者耐受量, 每天治疗1次, 每次30min, 每周6次。治疗过程中, 嘱患者做意念排尿。冬季应保暖, 防止患者受凉。

3.2 护理方法

3.2.1 心理护理

心理干预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也不可忽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及时细微的体察患者的心理变化, 增进交流沟通。并给患者家属讲解注意事项, 减少其心理负担。医护人员尊重患者的人格, 维护其尊严, 多用鼓励性的语言, 给予肯定患者的进步, 使其增强信心, 在生活上给予其细致的关怀。

3.2.2 一般护理

(1) 常规护理:病房内定期通风, 温、湿度适宜, 每日用紫外线消毒, 严格各项无菌治疗及护理操作。保持导尿系统通畅和密闭, 每日更换引流袋, 随时清洁尿道外口及导尿管的分泌物, 并对会阴部定时清洁消毒, 保持清洁干燥。 (2) 导尿护理:对患者进行间歇性导尿[2]。症状轻的患者每3 h导尿1次, 无尿液流出时, 拔除导尿管。有尿潴留、尿失禁患者采取留置持续性导尿, 并遵守严格无菌操作, 避免尿道损伤, 并嘱患者多饮水, 但要避免不规则饮水。每次导尿量不超过1000mL, 避免膀胱出血。 (3) 膀胱冲洗护理:为了减少破坏封闭的引流系统, 尽量避免膀胱冲洗。但必须对尿液浑浊、膀胱有出血、尿培养有真菌感染者进行冲洗。 (4) 膀胱功能训练:对尿失禁者, 立即建立膀胱通路, 开放引尿, 持续2~4周。4~12周改为日间定时开放尿管, 1次/3h开放, 夜间持续引流, 待膀胱逐渐形成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后拔掉尿管, 指导患者无论有无尿意1次/3h排尿, 并尽量使膀胱排空, 排尿后饮水300mL左右。另外, 嘱患者进行腹肌及会阴部肌肉缓慢而有力的收缩和放松, 每次每分钟30次, 重复3次, 同时压迫耻骨联合上部, 行腹部膀胱区热敷、按摩、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阴部等。漏尿者, 进行肛门括约肌环收缩, 每次收缩持续10s, 重复15次[3]。

4 结论

其他必要的措施包括持续监测肾功能, 控制尿路感染, 大量摄入液体, 早期活动, 经常变换体位, 限制饮食中的钙含量以防形成结石。有些患者可通过手术植入人工括约肌以控制尿失禁。本实验结果证明观察组疗效明显对照组, 即采用电兴奋治疗联合心理护理加传统护理方法明显促进多发性硬化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 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效果, 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护理不当引起的并发症。特别是心理护理越来越引起临床护理的关注[4]。因此, 电兴奋治疗联合心理护理加传统护理方法在临床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电兴奋治疗联合心理护理对多发性硬化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机制恢复结果。方法 将26例多发性硬化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 观察组除传统的护理方法外, 增加电兴奋治疗和心理护理。并对两组症状、体征及膀胱残余尿量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P<0.05, 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采用电兴奋治疗联合心理护理加传统护理方法明显促进多发性硬化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 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效果, 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护理不当引起的并发症。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膀胱,神经源性,电兴奋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张洪娟.多发性硬化致神经源性膀胱13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l5 (9) :58-59.

[2]梁丽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7 (36) :3355-3356.

[3]张莉.电兴奋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 2009, 8 (3) :53-54.

上一篇:踝关节疼痛论文下一篇:生态河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