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灌注肝素

2024-07-05

膀胱灌注肝素(精选7篇)

膀胱灌注肝素 篇1

间质性膀胱炎是中年女性中较为多发的一种疾病, 它以膀胱壁的纤维化病变为主要症状。膀胱为盆骨内的一个囊形结构, 其是由平滑肌构成的储尿结构, 后端的开口和尿道之间是相联通的。因此当患者患有间质性膀胱炎时, 膀胱容量便会明显缩小, 导致患者出现尿急、尿频等症状,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往的治疗方法对这种发病较为复杂的疾病效果欠佳, 若不及时治疗, 会使膀胱出现溃疡、裂隙, 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输尿管积水或肾炎等相关疾病。所以在临床中, 对于间质性膀胱炎患者, 给予有效的治疗是极为重要的[1,2]。本文对膀胱灌注肝素、碱性利多卡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 具体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的60例间质性膀胱炎的患者均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 所有患者均表现有长期的尿频、尿急、夜尿增多、膀胱区疼痛等症状, 且经尿液培养呈阴性, 行钾灌注敏感实验 (PST) 时呈阳性;在膀胱充盈时耻骨上区疼痛明显, 且会伴有尿道和会阴部疼痛, 在排尿后症状缓解, 有时还会出现血尿。此外, 所有患者均进行尿常规检查、细菌培养、B超、CT、静脉肾盂造影以及膀胱镜检查时均排除结石、结核、肿瘤、感染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膀胱炎等泌尿系统疾病, 并确诊为间质性膀胱炎。观察组30例患者, 其中男15例, 占50%, 女15例, 占50%, 年龄21~67岁, 平均年龄 (46.7±2.0) 岁, 病程1~9年, 平均病程 (5.0±0.8) 年;对照组30例患者, 其中男12例, 占40%, 女18例, 占60%, 年龄23~65岁, 平均年龄 (47.8±1.5) 岁, 病程1.3~8.9年, 平均病程 (4.7±0.4) 年;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等进行分析比较后,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无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30例患者, 联合使用膀胱灌注肝素与碱性利多卡因, 具体方法如下:所有患者取截石位, 消毒会阴部位后, 排光尿液置入导尿管, 然后将肝素和氯化钠、利多卡因、碳酸氢钠混合后进行膀胱灌注, 稍后拔出导尿管, 并叮嘱患者每5 min进行1次更换体位, 1个疗程为12周。对照组30例患者, 单独使用膀胱灌注肝素的治疗方法, 将5万U的肝素进行膀胱灌注, 灌注完毕后的操作同上。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半年至1年的电话随访。

1.4 疗效判定:

显效为患者通过治疗后, 其长期的尿频、尿急、夜尿增多、膀胱区疼痛、体征均无, 且无不良反应;有效为患者通过治疗后, 其长期的尿频、尿急、夜尿增多、膀胱区疼痛、体征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同时不良反应所发生的概率也相对较低;无效为患者通过治疗后, 其临床症状、体征没有缓解或呈加重的状态视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的百分比之和。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具体见表1。可以看出, 观察组30例患者, 24例显效, 5例有效, 1例无效, 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30例患者, 18例显效, 6例有效, 6例无效, 总有效率80%。对比两组有效率, 可发现观察组明显较为优秀,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示,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 两种治疗方法有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有可比性 (P<0.05) 具体见表2。在对两组患者进行半年至1年的随访中, 观察组患者无复发的现象, 对照组患者有3例发生复发, 对两组患者复发人数进行对比, 可发现观察组的相对较少, 对比差异显著, 有可比性 (P<0.05) , 有可比性 (P<0.05)

3 讨论

间质性膀胱炎是中年妇女的常见病变, 以膀胱壁纤维化为主要特点。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膀胱区涨痛, 被称为泌尿系统疾病中是难治愈、效果差的疾病之一。在西方国家, 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约为1%~3%[3,4]。至今为止, 对其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 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与泌尿系统感染、膀胱上皮氨基多糖层缺损及自身免疫有关。以往多采用的临床药物种类为:三环抗抑郁药物、硫酸戊聚糖、抗组胺药物、钙通道阻滞剂、激素等药物虽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 但起效慢、生物利用度低, 作用时间长、临床效果欠佳的特点不被广大医师和患者所接受[5,6]。利多卡因为局麻药物的代表, 在抑制细胞膜上的钠通道的同时还具有细胞膜稳定作用, 因此, 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心理焦虑症状, 增加治疗效果。灌注时同时使用碳酸氢钠主要目的是提高利多卡因的吸收率, 同时还能, 减少药物对膀胱的刺激。肝素为典型的膀胱上皮氨基多糖的代表, 在减轻疼痛的症状上效果好[7,8]。几药合用, 增加了止痛时间, 延长了作用效果。

本文观察组30例患者, 给予膀胱灌注肝素、碱性利多卡因联合的治疗方法, 总有效率96.67%, 不良反应发生率10%;对照组30例患者, 仅给予灌注膀胱肝素的治疗方法, 总有效率80%, 不良反应发生率33%。对比两组有效率, 可发现观察组明显较为优秀,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示,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半年~1年的随访中, 对两组患者复发人数进行对比, 可发现观察组的相对较少, 对比差异显著, 有可比性 (P<0.05) 。且各项数据资料与相关文献报道[8]中无显著性差异, 无可比性。

综上所述, 膀胱灌注肝素、碱性利多卡因联合治疗间质性膀胱炎临床效果好,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出院后随访复发人数少,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膀胱灌注肝素、碱性利多卡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间质性膀胱炎的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 联合使用膀胱灌注肝素与碱性利多卡因;对照组30例患者则给予膀胱灌注肝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30例患者, 24例显效, 5例有效, 1例无效, 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30例患者, 18例显效, 6例有效, 6例无效, 总有效率80%。对比两组有效率, 可发现观察组明显较为优秀,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示,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30例患者, 室性震颤的患者为1例, 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为1例, 室性早搏的患者为1例, 统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比例可达10%;对照组30例患者, 室性震颤的患者为2例, 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为3例, 室性早搏的患者为5例, 统计不良反应所发生的比例可达33%。对比两组不良反应所发生的情况, 可发现观察组明显较为优秀,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示,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半年至1年的随访中, 对两组患者复发人数进行对比, 可发现观察组的相对较少, 对比差异显著, 有可比性 (P<0.05) 。结论 针对间质性膀胱炎患者, 临床中采用膀胱灌注肝素联合碱性利多卡因进行治疗, 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出院后随访复发人数少, 可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膀胱灌注肝素,碱性利多卡因,间质性膀胱炎,效果

参考文献

[1]冷静, 陈慧兴, 吕坚伟, 等.不同温度条件下碱化利多卡因联合肝素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32 (4) :405-407.

[2]何灼彬, 刘涛, 夏桃林, 等.间质性膀胱炎行膀胱灌注RTX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26) :140-141.

[3]岳俊敏, 万久恺, 范锐, 等.膀胱水扩张加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3, 19 (1) :7-9.

[4]邓宏达, 梁仁致, 邓生智, 等.肝素联合碱性利多卡因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8) :2030-2031.

[5]杜鹏, 朱绪辉, 陈松, 等.膀胱灌注RTX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8, 23 (10) :755-757.

[6]王宇雄.氯胺酮性膀胱炎尿动力学指标检测及膀胱水扩术的实验与临床评价[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 2013.

[7]董锐, 徐肇斌, 王国举, 等.多药联合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分析[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3, 4 (2) :128-130.

[8]邝世航, 冯建华, 王晶, 等.膀胱灌注肝素、碱性利多卡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10 (16) :203-206.

膀胱灌注肝素 篇2

1.1 一般资料

自2011年10月~2012年10月以来, 本院共收治了60例膀胱肿瘤患者, 其中女25例, 男35例, 患者年龄43~79岁, 平均年龄56.3岁。根据WHO相关诊断标准来判定该60例患者是否确为膀胱肿瘤患者, 结果显示:结合一定的辅助检查结果, 并根据患者的体征和临床症状, 判定所有患者均符合并均确诊为膀胱肿瘤, 均采用手术治疗。

1.2治疗方法

准备50 ml注射器将表柔比星30 mg加30 ml水进行溶解, 再吸入10 ml左右的空气, 待用, 术前排空膀胱, 按无菌导尿术操作规程插入一次性导尿管, 确保尿液完全排除, 将备好药的注射器针头斜向上, 斜行刺入, 使空气浮于药上。通过尿管缓慢将药液注入膀胱, 把注射器内的空气一同推进尿管, 手术结束后, 叮嘱患者为使膀胱各部位用药均匀, 需要15 min更换体位1次, 分别取俯卧、右侧、左侧和平卧。患者出院后, 院方的随访工作持续了10~30个月, 其中未见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者, 但有6例肿瘤复发。

2 护理方法

2.1 灌注前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由于对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不足而对疾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而且患者会因膀胱灌注的疗程相对较长而产生消极情绪, 从而不配合治疗, 因此,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心态, 向他们讲解治疗过程、理念以及多年来的成功案例, 使患者及家属走出阴影, 积极的接受治疗, 医护人员的心理疏导工作, 能够有效的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使患者以乐观的态度完成整个治疗和康复过程。

2.2 灌注前准备

膀胱灌注前要让患者排净尿液, 手术辅助人员备齐所有用物。为减少灌注药物的稀释程度, 灌注前需要叮嘱患者少饮水。与此同时进行尿常规检查, 确保无泌尿系统感染状况[1]。注意女性患者在有泌尿系统感染或经期时也要禁止灌注, 男性患者在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时或做膀胱镜检查后, 灌注也要延迟1周。

2.3 药物毒副作用观察

化疗药物均为毒性很强的药物, 因此化疗药灌注后要特别注意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 包括尿量、尿液颜色、排尿次数等, 也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 如膀胱结核、尿路刺激征、血尿等。患者需要每3个月做膀胱镜或膀胱B超检查1次, 每2周复查1次血常规, 以确保化疗的稳步进行。

2.4 膀胱灌注的护理

膀胱灌注操作进行时动作必须轻柔, 最大程度的避免损伤尿道黏膜。灌注后, 患者如果感觉尿痛、尿急明显, 为减轻患者的尿痛, 可从尿道口灌入利多卡因起到表面麻醉的作用, 同时为避免药液残留在尿管内, 需要再注入10 ml空气, 气体也可使膀胱壁扩张利于药液吸收。灌注完毕后, 拔出尿管, 协助患者穿衣。护理人员要时刻保持友善的态度, 给患者以安慰, 倾听患者主诉, 在患者需要时及时予以帮助, 出现不适症状时及时处理,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2.5 康复指导

叮嘱患者定期复查, 如果复发或出现并发症可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进食少油腻、多清淡、忌辛辣、忌烟酒, 进食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类饮食,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呼吸顺畅, 多晒阳光, 适当活动, 增强机体抵抗力, 预防感染。尤其注意会阴部的清洁与卫生, 每天温水清洗外阴。稀释致癌物质可以通过每天饮水3000 ml来实现, 同时避免接触外源性致癌的物质, 教会患者自行观察尿液颜色、性状及排尿情况, 发现异常, 及时来院诊治。

2.6 并发症的观察

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会使患者产生厌食、恶心等症状, 医护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病情, 时刻关注是否出现并发症, 同时应充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向患者讲解相关知识, 鼓励患者进食时注意营养搭配, 以完善治疗进程。

多因药物在膀胱保留时间过长会导致膀胱黏膜剥脱, 本组共3例患者未遵医嘱而擅自延长药物存留在体内的时间, 致使膀胱黏膜灼伤, 出现尿痛、尿频、腹痛、尿急等症状, 经对症治疗后得以缓解, 因此护士必须做好宣教, 及时发现病症, 及时进行处理。

3 结果

3.1 化疗毒副作用

本病患者中膀胱结核1例, 发生率占灌注卡介苗患者的1.67%, 尿路刺激征13例, 发生率21.67%, 肉眼血尿发生者8例, 发生率为13.3%。

3.2 复发情况

60例患者随访10~30个月, 半年内无复发, 1年内复发2例, 1年半内复发4例, 其中复发者共6例, 复发率为10.0%。

4 讨论

目前, 手术治疗膀胱肿瘤并在术后给予膀胱灌注, 可以有效预防或减少复发。膀胱灌注是长期且需要反复进行的过程, 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地向患者解释其重要性, 膀胱肿瘤患者术后给予膀胱灌注, 同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提高临床疗效,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因此, 对于膀胱肿瘤的术后护理而言, 膀胱灌注的同时给予一定程度的护理措施, 就各方面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摘要:目的 探讨术后对膀胱肿瘤患者进行膀胱灌注的护理措施并总结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就诊于本院的60例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6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患者出院后, 院方的随访工作持续了10~30个月, 其中未见全身性药物不良反应者, 但有6例肿瘤复发。结论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耐心解释膀胱灌注的重要性, 而且膀胱灌注需长期坚持且反复进行, 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护理人员必须详细说明灌注的疗程及间隔时间, 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完成整个治疗过程。灌注后的卧位护理以及灌注中的正确操作对确保膀胱灌注的疗效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护理人员及家属必须予以重视。

关键词:膀胱肿瘤,术后膀胱灌注,护理

参考文献

膀胱灌注肝素 篇3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50例, 男40例, 女10例, 年龄50~70岁, 中位年龄60岁。其中38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 12例行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异性细胞癌48例 (96%) , 鳞癌1例 (2%) , 平滑肌肉瘤2例 (4%) 。全部病例均在术后2~3周内开始膀胱内灌注。随访治疗2年, 随访100%。灌注期间注意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B型超声, 其中6例复发。2年无瘤生存率88%。灌注期间曾出现尿路感染3例 (6%) , 尿痛1例 (2%) 。

2灌注方法

术后2~3周开始膀胱内灌注, 以10-羟基喜树碱 (10-HCPT) 为例, 用10-HCPT 10mg+20ml生理盐水溶解, 嘱患者排净尿液后, 消毒尿道口, 男性患者由尿道直接灌注入膀胱, 女性患者经导尿管注入膀胱。保留2h, 嘱患者取左侧、右侧、卧位、立位四个体位各30min, 2h后排出。每周1次, 连续8周后改为每月1次, 共8次。以后2个月灌注1次至2年。

3护理体会

3.1 灌注前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 给与相关指导缓解患者恐惧情绪。向患者解释膀胱灌注的重要性及灌注方法、灌注后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

3.2 灌注中护理

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配合医师插导尿管、注药, 过程中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及安慰。灌注后指导患者更换体位使药物与膀胱壁接触。

3.3 灌注后护理

膀胱灌注肝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膀胱癌患者86例, 其中男63例, 女23例;年龄37~79岁, 平均58岁。

1.2 护理方法

1.2.1 灌注前护理[1]

膀胱癌患者在术后第2周开始进行膀胱内灌注, 在灌注前2h需要患者禁水, 以减少尿量的生成, 同时在灌注前需要患者将膀胱内的尿液排空, 避免尿液对药物的稀释作用, 同时可以延长药液在膀胱内停留的时间, 使药物的作用充分发挥。膀胱灌注的药物是吡柔比星 (THP) 或者丝裂霉素C (MMC) , 其中THP是新一代具有毒性小、抗肿瘤作用强的抗肿瘤抗生素类药物, 其治疗机制是能快速进入癌细胞中, 通过抑制DNA聚合酶的作用, 而阻止DNA的复制和转录, 使癌细胞不再增殖, 最终导致癌细胞死亡;MMC的治疗机制是可以使细胞内DNA的螺旋带出现交叉连接的现象, 抑制DNA复制, 最终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分裂;此外THP和MMC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间质性肺炎和不可逆的肾衰竭等。灌注药液要现用现配, 一般稀释至30ml为宜, 其原因主要是患者术后的膀胱容量较以前会明显减少, 若稀释的药液量过多, 会因为药物浓度太低而导致患者出现过早排尿的现象, 无法达到应有的疗效;若稀释的药液量过少, 会因为药物浓度太高而刺激膀胱, 引起患者尿频、尿急和尿痛等膀胱刺激征。药液的配制方法是:首先将30ml的注射用水加入到30mg的THP或者20mg的MMC中, 待药物完全混均溶解。

1.2.2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不仅是一座拉近护患之间的友谊桥, 也是患者对新生活憧憬的起点, 更是提高治疗效果的良方。由于膀胱癌患者具有情绪低落、焦虑不安, 并伴有手术效果担忧等心情, 因此术后膀胱灌注前要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这时的心理指导要体现出尊重和关心, 同时要具备较强的交流技巧, 善于察言观色, 学会换位思考, 有效地分析患者的心理变化, 准确掌握患者的性格特征, 这些工作都有助于消除患者的恐惧和抵触心理, 博取患者的信任。除此之外, 在术后膀胱灌注治疗前还要向患者缓慢、详细、耐心地讲解膀胱癌和膀胱灌注的相关知识, 并告知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另外, 可以向患者介绍术后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成功的范例, 让患者对未来充满信心。此外, 事先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让家属认识到膀胱癌具有多发性、复发性的特点, 意识到进行术后膀胱灌注治疗对该病的重要意义, 让其给予患者极大的鼓励, 使患者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1.2.3灌注中护理

膀胱灌注在无菌操作下进行, 当尿管充分润滑后, 可以按照常规的导尿术将尿管插入膀胱内, 确定无误后, 将残余尿液排尽, 缓慢地将药物注入膀胱内, 随后需要再注入10ml的空气, 避免有残留的药液储存在尿管内, 也利于确保膀胱内药液的有效浓度, 排除膀胱内药液被稀释疗效降低的可能。同时空气还可以使膀胱壁扩张, 有助于药液和黏膜进行充分的接触, 最后要将尿管末端反折后轻轻拔出。若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和尿痛等临床表现时, 要将患者的灌注间隔延长且减少剂量, 或者在灌注药液中添加甲泼尼龙来减轻该临床症状, 严重时需要立即停止灌注。此外, 在灌注时, 可亲切地与患者交谈,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有助于患者处于放松状态, 避免精神紧张造成尿道收缩的现象发生[2]。

1.2.4 灌注后护理

灌注后要求患者卧床观察1~2h, 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尿量和尿色, 并且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的自觉症状。初期每周给患者灌注1次, 连续8次, 从第9次开始间隔可以改为每月1次, 疗程是1~2年。当患者可以出院时, 要叮嘱患者定时到医院复查, 定期进行膀胱镜检查。

2 结果

86例膀胱癌患者经灌注前护理、心理护理、灌注中护理和灌注后护理后, 有效78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90.70%。

3 讨论

对膀胱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治疗, 术后患者需要接受膀胱灌注治疗, 它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和最有效的预防肿瘤复发的措施。由于膀胱癌患者对治疗具有恐惧和抵触的心理, 所以需要对其进行灌注前护理、心理护理和灌注后护理措施。膀胱灌注所采用的THP或者MMC药物是通过阻止或抑制癌细胞中DNA的复制, 最终使癌细胞死亡, 达到治疗作用, 因此需要通过充分地灌注前准备, 为术后进行膀胱灌注治疗奠定基础。通过有效地心理护理, 博得患者的信任, 促使治疗顺利进行;通过准确的灌注中护理, 确保膀胱内药液的有效浓度, 达到治疗效果;通过密切地观察灌注后患者的尿量、尿色和不适症状, 制定灌注间隔时间。本文对术后进行膀胱灌注治疗的膀胱癌患者实施灌注前护理、心理护理、灌注中护理和灌注后护理, 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家属的负担, 而且使患者恢复了自信, 提高了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膀胱癌患者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膀胱癌患者86例, 对其实施灌注前护理、心理护理、灌注中护理和灌注后护理。结果 86例膀胱癌患者经灌注前护理、心理护理、灌注中护理和灌注后护理后, 有效78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90.70%。结论 对术后进行膀胱灌注治疗的膀胱癌患者实施灌注前护理、心理护理、灌注中护理和灌注后护理, 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家属的负担, 而且使患者恢复了自信, 提高了生活质量。

关键词:膀胱肿瘤,化学疗法, 肿瘤, 局部灌注,护理

参考文献

[1] 王萍.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8 (13) :187.

膀胱灌注肝素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46例行膀胱癌手术的患者, 男28例, 女18例;年龄31~82岁, 平均62.5岁, 所有患者都是膀胱内原发病灶, 其中经尿道电切膀胱肿瘤的24例, 膀胱部分切除的22例, 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膀胱移行细胞癌, 病理分级: G1级17例, G2级22例, G3级7例;临床分期: Ta期9例, T1期31例, T2期6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后二周开始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

1.2 治疗方法

1.2.1 卡介苗组

19例患者, 卡介苗用量为100 mg+30 ml生理盐水, 灌注后每15 min变换一次体位, 保留2 h, 每周1次, 共计8次, 后改为每月1次, 持续10次。

1.2.2 丝裂霉素组

19例患者, 丝裂霉素40 mg+生理盐水50 ml膀胱灌注, 每15 min变换一次体位, 保留1~2 h, 每周1次, 共8次, 之后每月1次, 连续10次。

1.2.3 吡柔比星组

18例患者, 吡柔比星30 mg+生理盐水50 ml膀胱灌注, 每15 min变换一次体位, 保留0.5~1 h, 每周1次, 连续8次, 之后每月1次, 连续10次。

1.3 护理体会

1.3.1 膀胱灌注前护理

因膀胱癌患者中95%以上有肉眼血尿病史, 患者心理上比较恐惧, 心理负担大, 为了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 安慰患者, 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倾听患者及家属的意见, 讲解膀胱灌注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灌注前4 h要少饮水, 排空膀胱, 灌注的化疗药物应现配现用, 所有灌注用物必须无菌。

1.3.2 灌注时护理

患者取仰卧位, 根据患者的年龄选择适宜的导尿管, 一般选择10~14号气囊导尿管。按无菌导尿术操作, 插管时动作应轻柔, 放空残留尿液, 然后接注射器, 将准备好的化疗药物缓慢经尿管注入膀胱, 推注过程中观察和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药液完全注入后, 将导尿管末端提高, 再注入5~10 ml无菌生理盐水, 冲净导尿管内药物立即夹闭导尿管, 迅速轻柔地拔出尿管, 拔管时应注意防止药液漏入尿道, 造成尿道局部烧灼感甚至加重尿频尿急症状。

1.3.3 灌注后护理

为使膀胱黏膜各部位充分接触药物, 化疗药物灌注后, 嘱患者平卧、俯卧、左右侧卧, 每种卧位各保持10~15 min, 交替更换, 让患者尽可能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尽量保留2 h后再排尿, 嘱患者在排出药液后多饮水, 以稀释膀胱内药物浓度, 减少药物对尿道黏膜的刺激。

2结果

46例患者灌注后, 无明显全身不良反应, 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异常改变。有尿路刺激征15例, 发生率32.61%; 肉眼血尿发生者为6例, 发生率为13.04%; 膀胱结核为1例, 发生率占灌卡介苗患者的6.21%, 随访18~36个月, 12个月内无复发, 24个月内复发2例, 36个月内复发3例。其中复发者为5例, 复发率10.87%。复发者均再进行手术治疗。

3讨论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其主要治疗方法是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和保留膀胱的膀胱肿瘤切除术, 保留膀胱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全膀胱切除者, 但术后复发率高, 因此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所以我们在临床护理此类患者时药液调配要准确, 药液浓度太高, 刺激膀胱, 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药液浓度太低, 达不到治疗效果, 而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让患者明白坚持治疗和定期回院复查及灌注的必要性, 做好随访记录, 发现不良反应, 及时处理。

总之, 应用化疗药物进行膀胱灌注对于膀胱肿瘤患者的预后事关重要, 所以我们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膀胱癌术后化疗药物进行膀胱灌注的疗效及护理干预方法, 减少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的副作用。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46例行膀胱癌手术的患者, 术后进行化疗药物灌注, 并对全过程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 46例患者进行化疗药物膀胱灌注, 有尿路刺激征的15例, 发生率32.61%;肉眼血尿发生者为6例, 发生率为13.04%;膀胱结核为1例, 发生率占灌卡介苗患者的6.21%。无恶心、呕吐及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随访18~36个月, 12个月内无复发, 24个月内复发2例, 36个月内复发3例。其中复发者为5例, 复发率10.87%。结论 改进和提高膀胱灌注前后的护理措施, 能降低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的副作用, 患者易接受, 使肿瘤得到有效的控制,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膀胱癌,化疗,膀胱灌注治疗

参考文献

[1]王萍.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护理体会.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08) :189.

膀胱灌注肝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膀胱肿瘤术后83例。均应用丝裂霉素80毫克/次其中行膀胱热灌注化疗患者83例,共计治疗253例次,其中男性50例,女性33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4.6±10.8)岁,组织病理学证实:移行上皮癌40例,乳头状瘤20例,膀胱鳞状细胞癌23例。依据灌注化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手工膀胱灌注化疗组68例(200例次)和采用广州保瑞医疗公司的BR-TRG-I型体腔热灌注治疗系统进行膀胱热灌注化疗组15例(53例次),两组膀胱癌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手工膀胱灌注化疗组:采用手工膀胱灌注化疗是将药物溶解后,不加热化疗药物,直接将化疗药物用头皮针插进尿管,经尿管将化疗药物注入膀胱内进行治疗。采用广州保瑞医疗公司的BR-TRG-I型体腔热灌注治疗系统进行膀胱热灌注化疗组:主要是在患者行手术治疗时留置F20三腔气囊尿管,术后第3天,生命体征平稳、无血尿者,可在病房采用广州保瑞医疗公司的BR-TRG-I型体腔热灌注治疗系统(以下简称机器操作)进行治疗。间隔3 d治疗一次,恒温45℃、恒速150 mL/min、恒时45 min、恒量NS 600 mL+丝裂霉素80毫克/次,共4次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在灌注过程中给予相应的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灌注前的护理:主要是讲解患者病情特点、灌注基本过程,灌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灌注中护理:主要是对膀胱灌注药物和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加强护理巡视灌注后护理:主要是告知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方法;整个灌注过程加强心理疏导:膀胱癌患者可能对于病情过度担心,缺乏经验,护理人员要针对性的采取心理疏导,从而提高护患沟通水平,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疗效情况:参照WHO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将膀胱癌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病情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进展、稳定,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2观察两组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不良反应和复发率率情况:主要包括疼痛、血尿、感染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针对膀胱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疗效情况,见表1。

2.2

两组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见表2。

3 讨论

机器操作膀胱热灌注化疗是区域循环热灌注治疗之一,连接三腔气囊尿管,在机器设定的温度及循环量进行膀胱热灌注[3]。灌注化疗过程中有效的护理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对于灌注化疗的信任感,同时护理工作还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4]。手工灌注化疗是将导尿管顺着尿道向膀胱的方向插入,然后将化疗药物向膀胱内注入,通过定时翻身,从而促使膀胱黏膜上皮和化疗药物浸润在一起,化疗药物可以在膀胱内保留0.5~2 h之后排出体外,而且灌注的次数多。手工膀胱灌注共3个8次,第1个8次每周1次,第2个8次每2周1次,第3个8次每个月1次,药液不用加热,其临床效果相对有限。灌注时间相对较长,化疗药物量把握不好,导尿次数较多,反复插尿管很容易出现尿道黏膜损伤引起尿频、尿急、血尿及尿路感染等临床症状,影响了膀胱灌注化疗的连续性。机器操作膀胱热灌注化疗可以实现将恒温、恒速、恒时、恒量的药物灌注化疗:药液经过恒温水泵后,直接连接手术时留置的三腔气囊尿管,进水管连接尿管的小腔,出水管连接尿管的大腔,对于膀胱药物处于恒温加热状态,从而有效的保持了化疗药物的恒温性。同时通过对于灌注速度控制,可以保持恒定的药物量进行控制,从而提高了药物作用的效率。灌注4个疗程后,共12 d,在末次灌注完毕拔掉尿管,避免反复多次导尿引起尿道的黏膜损伤及感染。笔者通过分析我院收治的膀胱肿瘤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患者83例临床资料,依据灌注化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手工膀胱灌注化疗组68例和机器操作膀胱热灌注化疗组15例[5,6,7,8]。出院后各3个月和6个月返院行膀胱镜检查结果表明,机器操作膀胱热灌注化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手工膀胱灌注化疗组,机器操作膀胱热灌注化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明显低于手工膀胱灌注化疗组,提示机器操作膀胱热灌注化疗可以有效的提高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患者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先军,姚启盛,陈从波,等.经尿道电切联合羟基喜树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疗效观察[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0,15(4):154.

[2]高颖.腺性膀胱炎电切术后羟基喜树碱定期膀胱灌注16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1):2735.

[3]黎孔玉,高艳.腺性膀胱炎电切术后羟基喜树碱定期膀胱灌注化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43-144.

[4]兰玉.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的护理体会[J].哈尔滨医药,2010,30(2):72.

[5]高宏,刘岩,王泽新,等.经尿道电切联合围术期膀胱热灌注治疗老年膀胱癌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8):1603-1604.

[6]郭淑娟,许文.膀胱肿瘤电切术后丝裂霉素定期灌注化疗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0,25(14):35-36.

[7]闫秀峰.膀胱肿瘤术后化疗药物膀胱灌注的观察和护理[J].护理工作研究,2012,20(3):552.

膀胱灌注肝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4例, 年龄55~84岁, 平均69岁。男49例, 女15例。初发59例, 复发5例。单发肿瘤56例, 多发肿瘤8例。均经病理证实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其中Ta10例, T128例, T216例。本组15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39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

1.2 灌注方法

术后1~2周开始灌注, 丝裂霉素40mg充分溶于生理盐水40mL, 常规消毒后置导尿管入膀胱, 灌注前导尿排空膀胱后再注入药液, 膀胱内保留60min, 每15分钟变换体位1次, 然后排出药液, 每周1次, 共8次, 以后每月1次, 共12次。术后定期复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 术后3、6、12个月复查膀胱镜, 对发现可疑病变取活检以确定是否复发。

2 结果

2.1 疗效

本组病例随访6~48个月, 平均14个月, 其中1年内复发8例 (12.5%) , 2年内复发4例 (6.25%) , 3年内复发4例 (6.25%) 。共复发12例 (18.7%) , 3年以上无复发52例 (81.3%) 。

2.2 不良反应

局限性不良反应表现为: (1) 尿频 (30例, 46.8%) , 经多饮水后症状缓解; (2) 不同程度的尿痛 (28例, 43.75%) , 除1例因灌注4次均出现较严重尿痛, 不能耐受而改用灌注羟基喜树碱外, 多数患者均能耐受, 一般1~3d后症状缓解; (3) 排肉眼血尿 (4例, 6.25%) , 1例大量肉眼血尿, 暂停灌注, 服抗生素并大量饮水, 第2周复查尿常规均正常, 继续灌注。灌注疗程中, 除尿常规有白细胞增多外, 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改变。

3 讨论

膀胱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70%~80%的膀胱癌是浅表性癌, 60%~70%的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将会复发, 20%~30%的复发肿瘤将会恶化[1]。

目前减低复发率的主要措施是术后膀胱灌注, 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噻替哌、阿霉素、或卡介苗等[2], 但多因疗效不满意或副作用多而使得它们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膀胱灌注目的是消除手术“遗漏”的膀胱肿瘤, 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 预防膀胱肿瘤恶化, 治疗膀胱浅表性肿瘤及原位癌。膀胱灌注原则应该是反复多次灌注, 应用恰当的剂量和浓度, 在膀胱内保留有效的作用时间, 而且术后早期开始。理想的膀胱癌灌注药物应该是对膀胱癌细胞有较高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机体吸收少, 全身及局部毒副作用较轻。但是, 目前尚无一种令人满意的灌注药物。丝裂霉素是一种作用温和有效地抗癌药。它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丝裂霉素对肿瘤细胞的G1期, 特别是晚G1期及早S期最敏感, 在组织中经酶活化后, 它的作用似双功能或三功能烷化剂, 可与DNA发生交叉联接, 抑制DNA合成, 对RNA及蛋白合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丝裂霉素的分子量>200, 不为膀胱粘膜吸收, 对全身影响较小。我们对64例膀胱癌患者术后应用丝裂霉素行膀胱灌注化疗以预防局部复发, 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经1~2个疗程后, 术后3年以上无复发率81.3%, 并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这说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用于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确切、可靠, 副作用少, 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膀胱灌注常规化疗药物。

膀胱灌注化疗将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寻找新的灌注药物、多种化疗药物联合灌注、免疫药物加化疗药物。增加局部药物吸收, 增大药物浓度, 克服肿瘤对化疗药物多药耐药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阶平.泌尿外科[M].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 1993:453~457.

上一篇:C30下一篇:27与28届亚锦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