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全切术

2024-06-02

膀胱全切术(精选10篇)

膀胱全切术 篇1

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后回肠代膀胱或输尿管皮肤造口是目前主要的不可控皮肤造口的尿流改道方式[1], 病人术后需永久性腹壁造口, 终身佩戴造口袋。而皮肤造口相关并发症, 如尿液外渗、造口周围皮肤炎症、尿路感染等, 是影响病人生活质量最主要的因素, 不仅给病人带来精神压力, 而且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2]。现对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5月收治的14例皮肤造口手术病人实施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4例病人, 男8例, 女6例;年龄45岁~73岁;其中回肠代膀胱腹壁皮肤造口8例, 输尿管皮肤造口6例;合并糖尿病5例。

2 护理

2.1 术前加强心理支持

由于病人需永久性尿流改道, 改变了病人原有的排尿方式, 终身性的腹壁造口使病人承受巨大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压力, 管床护士主动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 鼓励病人说出心中的担心和顾虑, 讲解皮肤造口的必要性, 只要掌握造口的护理方法和选用合适的造口用品, 完全可以将造口带来的不便降到最低, 并请出院后的造口病人中造口护理能力强、热心的病人及家属进行深入的电话交流, 以增加说服力。而社会支持是决定病人心理状态的另一重要方面, 在做好病人心理指导的同时, 也要与病人家属进行沟通交流, 强调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从而使病人安心接受手术。

2.2 传授造口知识, 培养自护意识

术前向病人及家属展示造口袋实物, 通过图解、视频认识造口, 学习造口袋佩带方法, 并提供模拟练习用品, 让病人及家属练习, 指导其提前掌握使用方法, 使病人及家属对造口知识有全面了解, 提高自我护理的意识和信心。

2.3 指导正确的造口护理

(1) 选用合适的造口袋。输尿管造口手术当天即可佩带造口袋, 回肠代膀胱术后3d拔除, 代膀胱引流管后佩带, 本科选用康乐保二件式造口袋, 造口乳头高于周围皮肤选用轻柔型底盘;输尿管造口及低平的回肠造口选用轻微凸面底盘;体型肥胖、腹壁松弛者选用凸面底盘, 避免尿液积聚在造口处, 并佩带康乐保腰带, 使外圈底盘和皮肤完全贴合, 延长底盘使用时间, 底盘在无渗漏的情况下一般用1周, 也有更长时间的报道, 避免频繁更换引起皮肤损伤。 (2) 底盘裁剪尺寸得当。用造口卡尺正确测量造口的直径, 根据造口大小及形状裁剪底盘, 底盘圆孔比造口大1 mm~2 mm, 避免过小压迫造口, 损伤乳头, 过大尿液刺激造口周围皮肤导致造口周围皮肤炎症。 (3) 正确更换造口袋。更换时间为早晨未喝水前, 此时排尿较少, 病人平卧, 一手绷紧皮肤, 另一手将底盘慢慢剥离, 生理盐水棉球洗净瘘口周围皮肤, 干棉球盖住造口, 防止尿液溢出, 纱布擦干瘘口周围皮肤, 撕去底盘粘胶的保护纸, 在确保瘘口周围皮肤干燥的情况下迅速由下往上粘贴底盘, 用数根消毒棉签环形加压底盘内圈, 取出棉球, 用消毒钳把输尿管导管放入造口袋, 扣好造口袋, 双手指加压底盘外圈, 使底盘与皮肤粘贴紧密, 在更换造口袋时注意适当固定输尿管导管, 防止脱出。 (4) 避免重力作用。造口袋下连接引流袋, 将引流袋系于床旁或固定于病人衣裤上, 根据病人体位旋转造口袋的方向, 保持尿液垂直从造口袋流入引流袋。术后第1次由护士示范, 家属学习;第2次由家属操作, 护士指导, 病人学习;出院前由家属单独操作, 病人配合, 护士评估掌握情况, 指出操作中的不足, 并给予纠正。

2.4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4.1 造口周围皮肤炎

多由于造口皮肤受尿液的刺激, 袋内潮湿不透气所致, 合适的造口底盘、正确的粘贴方法及腰带及引流袋的运用, 能减少造口底盘的渗漏及尿液的刺激, 本组1例因腹壁皮肤凹凸不平, 4点处发现渗漏, 出现皮肤发红、疼痛, 经用护肤粉及皮肤保护膜后好转[3]。

2.4.2 尿路感染

全膀胱切除术后, 尿流改道, 失去抗反流功能, 回肠造口肠黏液堵塞及造口狭窄导致引流不畅, 输尿管留置导管的堵塞等, 均易导致尿路感染。病人可出现发热、尿液浑浊、絮状物、腰区酸胀、不适。手术早期肠黏液分泌较多, 每天脱开二件式造口袋, 用消毒棉签清除肠黏液, 嘱病人每日饮水不少于3 000mL, 保持输尿管导管引流通畅, 发现肾区胀痛、尿量减少应警惕输尿管导管堵塞, 用少量生理盐水或5%碳酸氢钠在无菌操作下低压冲洗, 更换造口袋前应洗净双手, 剪刀、镊子用前应煮沸消毒。指导病人定期进行皮肤造口扩张, 防止皮肤造口狭窄。本组2例发生尿路感染, 1例输尿管皮肤造口病人术后1月拔除输尿管导管后发生输尿管造口狭窄, 经定期输尿管造口扩张, 运用抗生素后缓解;1例回肠代膀胱病人因输尿管回肠吻合口水肿引起, 经应用利尿药及抗生素后缓解。

3 出院宣教及出院后的延续护理

出院前发放造口护理手册, 宣教饮食、活动、沐浴等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出院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指导病人定期门诊复诊。发放联系卡, 登记可联系的电话号码及家庭住址, 由责任护士负责电话随访, 术后3个月每月随访1次, 以后每3个月随访1次直至术后1年, 病人有问题可直接电话咨询, 及时解决康复期出现的护理问题[4]。本组3例病人出现袋内侧衬里与瘘口乳头接触发生粘贴现象, 使用配套不锈钢消毒垫圈放入底盘内口将造口袋衬里撑起, 解决了粘贴问题, 避免了与吻合口粘贴可能引起的乳头损伤和引流不畅。随访1个月至1年造口底盘均可用7d~10d, 无尿液渗漏。

3 小结

通过对14例腹壁造口病人的护理, 体会到泌尿造口护理至关重要, 术前良好的心理指导及自护意识培养, 正确更换造口袋, 是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关键, 重视出院后随访使病人出院后随时获得帮助, 有助于病人术后尽早掌握造口护理方法, 减轻了病人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对提高术后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总结14例膀胱全切腹壁造口病人的护理。[方法]对14例病人进行术前心理支持、传授造口知识、造口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加强出院宣教和出院后延伸护理。[结果]本组14例病人中, 1例出现造口周围皮肤炎, 2例出现尿路感染, 经积极处理, 均治愈, 造口底盘均使用1周, 达到预期效果。[结论]术前良好的心理支持及自护意识的培养, 指导正确的造口护理可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重视术前自护意识培养和出院后延伸护理, 有助于病人尽早掌握造口护理方法, 对提高术后生活质量起积极作用。

关键词:膀胱全切术,腹壁造口,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李响, 魏强.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共识与争议[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2 (5) :508-509.

[2]张亚琪, 刘希红, 徐宇红, 等.护理干预对直肠癌根治术并行造口术患者排便自我管理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7) :588-590.

[3]刘立.护肤粉和皮肤保护膜治疗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05, 19 (11A) :2309-2310.

[4]王卫江, 费素定, 杨金儿, 等.36例膀胱肿瘤尿流改道腹壁造口患者出院后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7) :644-646.

膀胱全切术 篇2

[关键词]甲状腺癌;甲状腺全切术;近全切术;随机对照研究

甲状腺癌大多数情况下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是一种甲状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生率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为内分泌系统中最易发生恶性肿瘤的器官。甲状腺癌的死亡率比较低,约为0.5%,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过去10年内,甲状腺疾病发生率增加了约为12%,甲状腺癌占甲状腺疾病的15%左右。甲状腺癌发生的病因各有不同,与高碘饮食、放射线照射、促甲状腺素慢性刺激及性激素受体分布有关。甲状腺多发于女性,主要集中在20岁以上的青年人,15岁以下的儿童发生甲状腺癌的情况较少见。患者早期因甲状腺癌就诊是因为发现颈部出现肿块,且肿块质地较为固定且硬。部分甲状腺癌患者因恶性肿瘤的侵袭与压迫作用,患者会表现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或交感神经受到压迫而表现为Horner综合征。目前治疗甲状腺癌的主要方式为手术切除,关于手术切除范围,目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观察90例患者,选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比两种手术方式术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共90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病理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符合甲状腺癌的诊断。排除有严重传染病或心、肝、肾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排除有严重出凝血疾病或各项实验室检查有手术禁忌者。收治的患者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共46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35~61岁,平均(46.2±12.9)岁,甲状腺癌病程(2.56±1.23)年,46例患者中单发结节20例,双发结节12例,多发结节14例。观察组共44例,男19例,女25例,年龄32~59岁,平均(45.3±13.6)岁,甲状腺癌病程(2 46±1.34)年,44例患者中单发结节18例,双发结节15例,多发结节12例。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及甲状腺癌类型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甲状腺全切术,观察组患者采用甲状腺近全切术。对照组患者取仰卧位,在麻醉效果满意后,充分暴露甲状腺上极后结扎相应甲状腺上极的血管,并且充分游离甲状腺悬韧带,注意保护喉返神经外侧支。之后顺着甲状腺外沿将甲甲状腺轻轻游离,于甲状腺下极较远处结扎相应甲状腺下极血管,耐心轻柔的将甲状腺的峡部、侧叶及甲状腺全部切除。切除后注意包扎止血,并且放置引流管,将表皮进行缝合。观察组患者选择甲状腺近全切术,方法大部分同对照组甲状腺全切术,不同的是在切除甲状腺组织时注意保留甲状旁腺与喉返神经部位相应组织,并将残余的组织彻底缝合。

1.3观察指标

手术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1个月后复查,观察甲状腺癌复发率与转移率,并比较术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效果评价分为四个等级。显效:患者术后甲状腺癌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不存在相应体征。有效:患者甲状腺癌症状体征基本得到缓解,但未全部消失。无效:手术后患者甲状腺癌症状与体征未得到缓解,或出现加重的情况。死亡:患者术后因为各种原因不耐受发生死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并发症包括低钙血症、声音嘶哑及甲状腺功能低下,具体评价标准见《实用内科学》。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由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治愈23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患者治愈13例,有效20例,无效12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71.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甲状腺癌复发与转移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甲状腺癌复发与转移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观察组复发1例,出现转移1例,对照组复发2例,转移1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率、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3,并发症主要有低钙血症、声音嘶哑、甲状腺功能低下。观察组患者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甲状腺癌作为内分泌系统较易发生恶性肿瘤的器官,恶性肿瘤发生率约为(1~10)/10万,恶性肿瘤主要类型有滤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髓样癌及未分化癌。甲状腺全切术与近全切术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并发症主要是术后感染与出血,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近代外科手术并发症主要是喉返神经损伤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本研究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对比了甲状腺全切术与近全切术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甲状腺近全切术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甲状腺全切术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甲状腺近全切术保留了部分甲状腺组织,可以有效降低术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并且术中注意保留喉返神经与甲状旁腺周围的组织,所以术后发生声音嘶哑与低钙血症的几率大大降低,明显低于甲状腺全切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由于甲状腺近全切术减小了对患者的创伤,利于术后瘢痕恢复,有资料显示,甲状腺近全切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可以有效缓解术后瘢痕及肿胀的形成。

总结甲状腺近全切术优点如下:(1)甲状腺近全切术操作过程中远离甲状腺上动脉、喉返神经,具有减少出血及血管回缩的作用,有效保护了喉返神经。(2)甲状腺近全切保护了甲状旁腺,由于手术操作过程中对甲状腺被膜,保护了甲状腺下极动脉分支,保证了甲状旁腺充足的血供。(3)与甲状腺全切不同,甲状腺近全切是在甲状腺内操作,边止血边缝合,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有两个关键点可有效避免甲状旁腺损伤:(1)术中正确辨认识别甲状旁腺,甲状旁腺的颜色有别于周围脂肪组织,并且甲状旁腺有明显的被膜。(2)精确解剖甲状旁腺被膜。同时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游离喉返神经时应动作轻柔,避免粗暴操作,并且术后注意有效止血,因为甲状腺术后有部分患者因为手术中未有效止血,造成术后形成血肿,压迫气道,造成呼吸窘迫,是非常危险的并发症之一。

膀胱全切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6月—2008年8月30例行根治性膀胱全切且进行改道术的出院病人。病人家属主要指病人的配偶和子女或是和病人生活在一起能对其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的人。

1.2 方法

将30例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15例, 对照组15例。两组病人住院期间均给予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 出院后对干预组跟踪随访及实施家庭护理干预, 干预期为3个月。对照组出院后不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干预组出院后实施家庭护理干预的内容包括:①认知干预, 向家属介绍膀胱肿瘤的相关知识, 如膀胱肿瘤的发病因素、早期症状、病程、预后, 并帮助病人接受自我形象改变的认识和护理[2]。膀胱术后指导病人及家属按时导尿, 导尿时注意清洁, 并向其解释重要性, 提高家属对本病的认知程度。②心理干预, 向家属讲解心理沟通技巧, 嘱其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 并对其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③行为干预, 指导家属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使病人生活保持规律, 促进其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④保持电话沟通, 及时进行针对性教育, 对病人进行不定期的电话回访。

2 结果

通过为期3个月的家庭护理干预, 干预组15例病人对疾病的认知、心理状态明显好转, 12例病人可接受自我形象改变的事实, 认知度由原来的13%上升至80%, 效果明显, 无一例由于输尿管皮肤造口阻塞回院治疗。对照组15例病人的认知、心理状态停留于出院时水平, 8例病人可接受自我形象改变的事实, 由原来的20%上升至53%, 由于输尿管皮肤造口阻塞回院治疗者4例。

3 讨论

经过3个月的干预随访, 干预组病人对术后的恐惧与焦虑明显减轻, 能够接受自我形象改变的事实, 主动配合术后随访, 未发生术后感染, 出血等并发症, 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提示家庭护理干预有助于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病人的康复。针对对照组中有病人出现焦虑、恐惧、自我形象紊乱、感染甚至导致病人角色行为强化等现象, 护士应积极指导家属, 让病人接受一定程度的生活和社会技能训练, 有针对性地对其错误思想进行矫正, 让其建立有意义的社会人际关系, 提高其生活兴趣。实施家庭护理干预过程中, 疾病相关知识的传授使病人及家属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 同时也让病人与家属有了相互的交流, 增强病人的自信心,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促使病人自觉的进行心理和功能性的恢复训练, 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防御能力并对今后的康复增加了信心和希望。通过护理人员与病人及家属的有效沟通, 能帮助病人消除自卑心理, 激发其主动性, 有利于病人的生活恢复原有状态。家属的督促能提高病人的自理能力, 有利于病人社会角色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李素兰, 王玲花, 赵淑芳, 等.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8C) :2218-2219.

膀胱全切术 篇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11-02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多发或复发肿瘤、浸润性肿瘤均应考虑膀胱全切治疗,以提高远期生存率。随着糖尿病患者发病率的上升,膀胱癌合并糖尿病的概率也随之增加,从而影响手术成功率。因此,围手术期做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和护理,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使病人顺利度过围手术期的关键。我院对2009年6月—2011年5月收住我科的10例膀胱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53—71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尿,术前经膀胱镜检查诊断为膀胱癌,有膀胱全切的指征,均行回肠代膀胱术。术后病理诊断移行上皮细胞癌9例,鳞状细胞癌1例。10例均合并2型糖尿病,糖尿病史1—16年。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患者保持良好的心里状态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前提。患者面临手术时,有紧张、焦虑等情绪。患者多数长期受糖尿病的折磨,心理负担加重,担心手术是否成功,糖尿病是否会影响术后恢复,对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后原来的排尿及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影响自身形象,产生自卑和绝望心理。因此,术前应向患者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及优点。让患者知道膀胱癌根治术后,可延长寿命,糖尿病经积极治疗,血糖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围,不影响术后恢复,以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取得其积极配合。

2.1.2 做好血糖及尿糖的监测。术前严格控制血糖是安全手术的前提条件[1]。本组患者在术前均进行血糖控制,主要包括饮食治疗,停服口服降糖药,改用正规胰岛素皮下注射,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用量,控制空腹血糖≤8.0mmol/L,餐后血糖≤11.1mmol/L,尿糖(±)—(+)[2],再进行手术。

2.1.3 肠道的准备。术前3天给予无渣糖尿病饮食,口服肠道抗生素甲硝唑片、链霉素等。术前晚及术晨行清洁灌肠,术前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防止术后腹胀。

2.2 术后护理。

2.2.1 血糖的监测与控制。患者安返病房后立即使用快速血糖监测仪监测血糖一次,24小时内视具体情况2—4小时测一次。对血糖较高(>10mmol/L)的患者根据体重和血糖升高的程度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当血糖下降至<10mmol/L时停用胰岛素泵。术后禁食病人加强静脉营养,减少蛋白质分解代谢,可使用氨基酸、脂肪乳剂。恢复饮食后改为口服降糖药。

2.2.2 监测生命体征。持续生命监测24小时,注意意识、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警惕因术后出血导致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烦躁等表现。

2.2.3 预防感染。由于糖尿病患者机体长期在高血糖状态下,自身免疫和再生机制受到破坏,抵抗力下降,导致伤口易感染、愈合慢,甚至会发生切口裂开[3]。术前30分钟静滴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遵医嘱给予高效、足量的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保持伤口干燥、清洁,及时更换敷料。监测体温以及局部切口有无红肿热痛;及时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根据病人全身及切口愈合情况,必要时延长拆线时间。每日进行口腔护理2次,或用0.02%呋喃西林漱口液漱口4次。鼓励患者咳嗽,痰液粘稠的患者实施雾化吸入,叩背排痰,以利痰液咳出,有效预防肺部感染。

2.2.4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糖尿病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术后卧床期间应勤按摩双下肢,定时给病人翻身或遵医嘱给病人做气压治疗每日2次,促进静脉血的回流,防止下肢静脉血栓。

2.2.5 引流管的護理。妥善固定好两条输尿管支架管,保持尿液引流通畅,定时挤压引流管,防止尿液返流。观察引流尿液的颜色、量、性质。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还应固定好腹腔引流管、代膀胱腹壁造瘘管、盆腔引流管、胃肠减压管等并保持各引流管通畅,准确记录各引流管的引流量及颜色,各引流管引流袋应每24h更换1次。

2.2.6 腹壁造口的护理。密切观察造瘘口处的血运情况,如出现回缩、变紫,则证明出现血运障碍,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观察瘘口敷料有无渗出,如有浸湿及时更换,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

3 结果

经过精心的护理,本组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治疗,手术成功,能按时拔出引流管,术后恢复良好,无护理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天数28天均痊愈出院。出院前均能进行造口自我护理和腹壁外集引流袋的更换。能掌握自我监测血糖、尿糖的方法,使血糖控制在良好的状态。

4 小结

膀胱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多,患者能够安全度过围手术期与护理质量密切相关。科学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是重要环节。护理重点是充分的术前准备、心理护理、围手术期调好血糖,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做好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是保证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安全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膀胱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杨晓,岳亚飞,杨宗礼,等.老年子宫内膜癌合并糖尿病的围手术期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3);235—236

[2] 楼青青.高级临床护士对糖尿病手术病人的干预及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37—738

膀胱全切术 篇5

关键词:阴式子宫全切术,开腹子宫全切术,疗效

子宫全切除术是目前临床上较常见的子宫切除术之一, 其手术范围是将子宫连同宫颈同时切除。子宫全切除术可以经腹部或阴道进行,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阴式子宫全切术与开腹子宫全切术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2012年2月在笔者所在科行子宫全切除术的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子宫全切除术的手术指征[1]。排除标准:合并凝血因子严重缺乏的患者;合并血小板严重减少的患者;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根据上述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 (n=75) 与对照组 (n=53) , 观察组患者年龄27~57岁, 平均 (40.2±7.3) 岁;疾病组成:前置胎盘18例, 胎盘早期剥离12例, 子宫收缩无力4例, 子宫肌瘤21例, 子宫颈癌11例, 卵巢癌9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5~58岁, 平均 (42.5±6.8) 岁;疾病组成:前置胎盘13例, 胎盘早期剥离7例, 子宫收缩无力2例, 子宫肌瘤15例, 子宫颈癌9例, 卵巢癌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阴式子宫全切术, 步骤如下: (1) 嘱膀胱截石位, 硬膜外麻醉。 (2) 对患者阴道进行常规消毒, 在患者膀胱沟下与后穹窿与宫颈交界处中间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 (3) 在膀胱附着于子宫颈处下方4 mm的阴道壁上作一切口, 将膀胱宫颈间隙进行钝性分离后再将膀胱往上推, 直至膀胱达到前反折腹膜处, 并将前腹膜打开。 (4) 分离子宫直肠间隙, 并将后腹膜打开。 (5) 处理两侧宫颈主韧带、子宫骶骨韧带、子宫动静脉。 (6) 对子宫大小、活动度进行初步估计。子宫较小时, 可将其经前穹窿翻出;子宫较大时, 可采用子宫粉碎、子宫切割等方法进行细化处理, 等待子宫缩小后再翻出。 (7) 缝合前后腹膜以及阴道前后壁后放置引流管。对照组按传统开腹子宫全切除步骤进行。

1.3 疼痛评分标准

0级:无疼痛, 仅稍感不适。1级:可忍受的腰腹部酸痛, 伴随有出汗。2级:明显疼痛, 呼吸急促。3级: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 躁动不安[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均值之间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或两个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组间率之间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 组间疼痛程度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 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发热率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发热率分别为18.7% (14/75) 、50.9% (27/53) , 观察组术后发热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分级比较

观察组术后疼痛分级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例 (%)

2.4 两组患者术后抑郁评分与焦虑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3 讨论

既往认为阴式子宫全切术的手术难度较大, 手术野暴露不佳, 易合并术后阴道流血等, 因此, 仅将该术式应用于子宫脱垂以及子宫体积较小的患者。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 阴式子宫全切术得到不断改进, 如取消腹壁切口、减少对肠道干扰等, 目前阴式子宫全切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非脱垂子宫患者, 子宫体积较大的患者, 有腹部及剖宫产手术史的患者[3]。但是当患者的子宫存在严重粘连、活动度不佳时, 仍然需要采用开腹子宫全切术。

在本研究中, 笔者将128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接受阴式子宫全切术, 对照组患者接受开腹子宫全切术。结果可见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发热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阴式子宫全切术具有创伤较小, 对患者腹腔内脏器干扰较少等特点;而开腹子宫全切术具有创伤较大, 对患者腹腔内脏器干扰较大, 手术创口易感染等特点所致。

综上所述, 与开腹子宫全切术相比, 阴式子宫全切术对患者的创伤更小, 因此, 当患者符合阴式子宫全切术的手术指征时尽量使用该术式治疗。

参考文献

[1]Van Evert J S, Smeenk J M, Dijkhuizen F P, et al.Laparoscopic subtotal hysterectomy versus laparoscopic total hysterectomy:a decade of experience[J].Gynecol Surg, 2010, 7 (1) :9-12.

[2]Espino-Strebel E E, Luna J T, Domingo E J.A comparison of th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nerve-sparing radical hysterectomy with the conventional radical hysterectomy[J].Int J Gynecol Cancer, 2010, 20 (7) :1274-1283.

膀胱全切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98例DTC患者, 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TT组44例和ST组54例。所有患者均存在甲状腺结节与淋巴结肿大, 并且经病理确诊为DTC。其中男55例, 女43例;年龄36~70岁, 平均 (56.1±16.2) 岁;乳头状癌66例 (67.3%) , 滤泡状癌32例 (32.7%) ;病灶直径1.0~4.5cm, 平均 (2.4±0.8) cm。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大体一致。

1.2 方法

两组术前均行B超和C T检查, 患者取平卧位, 垫高肩部, 使头部后仰, 全身麻醉下于胸骨切迹上方两横指处作弧形切口, 分离皮瓣和颈前肌群, 显露甲状腺体。TT组:首先处理好甲状腺上、下极, 结扎进入甲状腺处的甲状腺上动静脉、中静脉及下动静脉。暴露甲状腺的后背侧, 将腺叶全部、峡部及对侧全部腺叶切除, 再清扫区域淋巴结。冲洗创面后于气管旁放置引流管, 最后分层缝合。ST组:结扎腺体内侧悬韧带及血管, 分离结扎甲状腺上动静脉、中静脉和下动静脉, 游离腺体, 尽量不显露喉返神经。切除双侧腺叶大部及峡部, 每侧保留拇指末节大小腺体, 随后清扫区域淋巴结。间断缝合, 创面冲洗后于气管旁放置引流管, 最后缝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手术状况, 以及低血钙症、甲状旁腺损伤、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 患者定期来院行B超和CT检查, 再次发现肿瘤者为复发, 比较组间复发率。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状况比较

与ST组相比, TT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手术时间显著缩短, 而住院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TT组低血钙症发生率显著高于ST组, 而甲状旁腺损伤、喉返神经损伤和喉上神经损伤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发生低血钙患者给予补钙治疗后, 均在2周内血钙恢复正常, 而其他并发症给予对症治疗后均在半年内恢复正常。

2.3 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

随访1年, TT组2例 (4.5%) 复发, ST组4例 (7.4%) 复发, 两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 3, P>0.05) 。

3 讨论

相对于其他类型甲状腺癌, DTC具有生长缓慢、细胞分化程度高、恶性程度低及预后相对良好的特点, 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可以显著提高其生存时间[3]。然而, 手术切除范围一直是临床上争议的热点。部分学者基于TT手术可以通过1 31I全身扫描及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实现术后病情监测、避免术后复发及二次手术等方面支持该术式[4]。但随着对甲状腺癌生物学特点及甲状腺功能的深入认识, 部分学者认为TT术式的并发症发生率高, 更有研究显示ST与TT的远期效果无明显差异[5], 因此主张ST术式。

本文结果显示, 虽然两组间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 但TT术式在手术状况方面表现出相对优势, 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手术时间显著缩短, 这可能与ST术式操作过程中分离结扎血管组织相对复杂有关。而术后并发症方面, 两组甲状旁腺损伤、喉返神经损伤和喉上神经损伤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是TT组低血钙症发生率显著高于ST组, 与Sasson等[6]报道相似。笔者认为, 低血钙发生的原因可能与以下方面有关: (1) 术后需要大量补液, 导致血钙稀释, 尿钙排出增加; (2) 手术操作过程甲状旁腺受到挫伤; (3) 甲状旁腺的营养血管被牵拉导致甲状旁腺缺血缺氧, 从而抑制其分泌功能; (4) 手术应激导致机体相关激素水平改变而引起钙磷代谢紊乱。此外, 随访1年, 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与李铎伟等[7]研究中TT术后复发率明显下降的报道不一致, 这也是目前如何选择术式的一个争议问题所在。

综上所述, TT与ST手术方式治疗DTC各有利弊, 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对于单侧发病, 尚存部分正常腺体的患者建议行ST术式;对于两侧发病, 且为多发结节, 腺体功能基本丧失的患者, 最好行TT术式。

摘要:目的 对比甲状腺全切术 (TT) 与甲状腺次全切术 (ST) 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 (DTC) 的疗效。方法 选取9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DTC患者按手术术式不同分为TT组44例和ST组54例,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状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 与ST组相比, TT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手术时间显著缩短, 而住院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T组低血钙症发生率显著高于ST组, 而甲状旁腺损伤、喉返神经损伤和喉上神经损伤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年, 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T与ST手术治疗DTC各有利弊, 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全切术,甲状腺次全切术

参考文献

[1]任国胜, 苏新良.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式的选择[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 17 (8) :765.

[2]傅健飞, 王帅, 王蓓, 等.分化甲状腺癌手术治疗进展[J].国际外科学杂志, 2008, 35 (7) :480.

[3]杨凡, 樊友本.分化性甲状腺癌的术式选择[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9, 14 (4) :453.

[4]刘春萍, 明洁, 石岚, 等.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治疗方法的探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8, 17 (5) :409.

[5]王圣应.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进展[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 (6) :571.

[6]Sasson AR, Pingpank JF Jr, Wetherington RW, et al.Incidental parathyroidectomy during thyroid surgery does not cause transient symptomatic hypocalcemia[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1, 127 (3) :304.

膀胱全切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组42例患者以下简称 (LAVH) 组, 平均年龄46岁, 有下腹部手术史者34例, 并发附件包块10例, 手术指征:子宫肌瘤31例并发附件包块6例;子宫腺肌病 (其中肌腺瘤3例) 11例并发附件包块4例。非脱垂阴式全子宫切除术 (TVH) 40例, 以下简称 (TVH) 组, 平均年龄47岁, 子宫肌瘤37例, 子宫肌腺瘤3例, 伴阴道前后壁膨出8例。两组子宫均6~12周大小。所有病例均已婚已育, 两组术前均行宫颈细胞学检查, 排除宫颈恶性病变, 月经异常者行诊断性刮宫检查, 排除宫颈及子宫内膜病变。两组在文化程度、职业、经济、卫生情况等方面两组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手术步骤

使用美国Stryker公司腹腔镜系统及双极电凝及手术器械。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在脐轮上缘做一切口经脐部穿刺充入CO2形成人工气腹, 体位为膀胱截石位头低臀高, 气腹压力12~13mm Hg, 放置腹腔镜头探视腹腔, 分别于右下腹麦氏点穿刺10mm trocar、左下腹相当于麦氏点对应部位穿处置入5mm trocar, 依次用双极电凝凝切断双侧圆韧带、输卵管峡部和卵巢固有韧带、阔韧带, 若有盆腔粘连需先分离粘连组织, 有附件囊肿或附件包块行囊肿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 再于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处做一横切口, 下推膀胱;拔出腹腔镜器械, 按阴式全子宫切除法, 环切宫颈前后壁与阴道黏膜交界处, 分离宫颈膀胱间隙、宫颈直肠间隙, 依次切断缝扎双侧子宫骶、主韧带及子宫血管, 切除子宫, 从阴道取出子宫, 缝合盆腹膜及阴道残端;内镜下检查盆腔内有无脏器损伤或出血, 冲洗并吸净腹腔血块和冲洗液。退出腹腔镜及手术器械, 放出腹腔内CO2气体, 退出穿刺套管, 缝合切口。

1.2.2 阴式子宫全切术步骤

阴式子宫全切采用腰麻和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步骤与上阴道操作步骤相同, 只是子宫圆韧带、输卵管峡部和卵巢固有韧带、阔韧带均依次从阴道切断缝扎, 切除子宫从阴道取出, 如果子宫体积较大、牵出困难者, 可自阴道剥出肌瘤或将子宫分解成块取出, 再进行切除, 缝合盆腹膜及阴道残端。如阴道前后壁膨出, 则同时行修补术。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率 (术后体温超过38℃) 、术后住院日、术后排气时间、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等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两组术中情况比较见表1,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见表2。

术中见LAVH 3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粘连, 粘连主要为子宫前后壁与肠段盆底附件粘连, 还有子宫与膀胱、大网膜等粘连;TVH组无一例盆腔粘连。在行全子宫切除的同时, LAVH组有10例进行了单侧或双侧附件切除或卵巢囊肿剥除术, TVH组仅行子宫切除, 其中8例患者同时作阴道前后壁膨出的修补术。LAVH组2例患者中转开腹, 均为盆腔重度粘连, TVH组1例因合并宫颈肌瘤也中转开腹。

3 讨论

随着妇科腹腔镜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发展较快。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具有开腹手术及阴式手术共同的优点, 如开腹手术视野清晰、阴式手术患者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等[3,4]。传统开腹手术后并发症多, 且手术切口大, 患者术后痛苦多;阴式手术缺点是不能直视盆腔, 术中才能知道子宫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且由于手术视野小, 手术过程易造成周围脏器的损伤;子宫底较高位置的手术视野难于暴露, 手术难度大, 附件处理也较困难。腹腔镜下辅助手术既可在腹腔镜下将子宫较高位置的圆韧带、输卵管和卵巢固有韧带、阔韧带镜下切断, 减小了阴道手术的难度, 又可避免经阴道手术不能了解盆腔情况所带来的弊端。

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与阴式子宫切除术均属微创手术, 但两种术式均较开腹手术的风险要高, 因此, 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尤为重要。正确地选择适应证既能达到手术目的, 又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腹腔镜铺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需要良好的镜下手术操作水平, 也要有较熟练的阴式手术技巧、有丰富的腹腔镜下分离粘连的技术及娴熟的镜下缝合技术, 要求术者必须熟悉盆腔解剖关系、掌握组织层次。

本研究结果表明, LAVH比TVH手术适应证宽,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笔者认为对于复杂病例, 腹腔镜手术要优于阴式手术。

总之, 随着操作器械的改进和操作技术水平的提高, LAVH是安全可行的,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摘要:目的 比效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 (LAVH) 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 (TVH) 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07年3月~2009年12月于腹腔镜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者42例为研究对象, 与同期非脱垂阴式全子宫切除术40例作为对照。结果 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并发症等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均为患者创伤小、恢复快的微创手术, 但阴式全子宫切除术适于子宫小、无粘连或伴阴道壁膨出者, 而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扩大了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的适应证, 即使盆腔内有粘连或合并附件囊肿、子宫较大等也能顺利完成手术, 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全子宫切除术,腹腔镜,阴式

参考文献

[1]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91-202.

[2]林金芳, 冯缵冲, 丁爱华.实用妇科内镜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278-282.

[3]徐玲.阴式与腹式全子宫切除术临床效果比较[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7, 18 (5) :395.

膀胱全切术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8例,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59.3±7.2) 岁。临床表现主要以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为主, 术前均进行膀胱镜检查及盆腔增强CT明确肿瘤部位并进行组织活检, 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尿路上皮癌, 均行膀胱全切Bricker回肠膀胱术。

2 护理

患者经长时间手术创伤, 机体各系统均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 术后精心的护理至关重要[3]。

2.1 术后护理

2.1.1 常规护理

按全麻术后护理常规, 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及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向医生汇报。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 绝对卧床休息, 术后6 h平卧位, 待病情平稳后取半卧位, 观察伤口敷料及回肠乳头有无渗血、渗液, 及时处理。合理使用抗生素,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必要时常规行肠外营养。

2.1.2 饮食护理

禁饮食, 常规留置胃肠减压并保持通畅, 观察患者腹胀情况。向患者解释禁食的目的并取得配合, 观察肠蠕动有无恢复, 肠蠕动恢复后拔除胃管可进食少量全流质饮食, 逐渐过渡到半流质, 少量多餐, 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2.1.3 引流管护理

术后留置胃管、左右输尿管支架管、耻骨后引流管、腹腔引流管, 准确及时记录各引流管引流颜色、量, 定期更换各抗反流引流袋, 妥善固定并保持引流管通畅。输尿管支架管拔除后要重点观察回肠乳头, 因为肠黏膜不断分泌肠黏液引起管腔堵塞, 膀胱腔内压力增高可使回肠残端及吻合口漏尿。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报告医师, 并及时用生理盐水或2%~3%碳酸氢钠液低压冲洗, 使之溶解排出。

2.1.4 伤口护理

注意观察渗出液的性状、颜色、量, 及时更换无菌敷料, 预防伤口感染。由于肠黏液及尿液不停会流出, 新建的Bricker膀胱较脆弱, 所以作为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回肠乳头和伤口的情况, 严防缺血坏死及感染。

2.1.5 疼痛的护理

按照疼痛评估表的方法, 采用Prince-Henry评分, 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 评估患者疼痛的性质和程度; (2) 耐心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3) 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促进睡眠; (4) 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 注意做到“四轻”, 减少对患者不必要的干扰; (5) 关心、体贴患者, 给患者以安慰和心理支持; (6) 指导患者学会使用减轻疼痛的调节方法, 如分散注意力、听广播、交谈等; (7) 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并记录效果; (8) 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遵医嘱给予静脉镇痛泵持续镇痛。

2.1.6 基础护理

每日按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服务内涵进行基础护理, 如晨晚间护理、卧位护理、排泄护理、安全管理等,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1.7 积极防治并发症

(1) 泌尿系感染:由于患者的引流管较多,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保持各引流管引流通畅, 各管尽早拔除, 以降低感染概率。 (2) 肺部感染:鼓励患者应深呼吸, 多咳嗽, 在疾病允许条件下勤翻身。若有痰液, 及时咳出, 如果痰液黏稠可以协助患者叩背, 利于痰液咳出, 或遵医嘱给予高压泵雾化吸入。 (3) 上消化道溃疡:及时观察患者是否有恶心、呕吐的症状, 术后常规使用抑酸剂。 (4) 防止静脉血栓形成:指导患者全麻清醒后开始进行肢体活动, 及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5) 预防腹胀、肠瘘, 尽早恢复肠道功能。

2.1.8 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在手术后由于会担心手术是否成功, 是否可以完全恢复, 如何减轻疼痛等, 产生焦虑的心理, 因此做好术后的心理护理也很重要。 (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评估患者的焦虑程度, 给予心理安慰; (2) 列举成功病例, 让患者有足够的信心战胜疾病; (3) 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2.1.9 术后佩戴尿路造口袋的方法及护理

(1) 佩戴造口袋的方法:首先用温水清洗造口周围皮肤, 可使用柔软的卫生纸或毛巾轻柔擦拭, 禁止使用乙醇、碘伏等消毒用品。防止用力过猛损伤表皮, 观察皮肤有无红疹、破损等。根据测量的大小, 用清洁的剪刀剪出造口的形状, 注意大小适宜, 大拇指摩擦底盘边缘, 使其圆滑, 避免摩擦造口周围皮肤。若使用造口底盘出现皮肤发红、发痒、湿疹等情况, 应停止使用, 并用护肤粉涂于周围皮肤上, 禁止抓挠, 如出现漏尿及时更换。 (2) 尿路造口的护理:保持尿路造口排尿通畅, 避免造瘘口的堵塞, 定期更换造瘘袋。密切观察皮肤乳头的血运情况, 观察其颜色及有无回缩现象出现。

2.2 出院指导

膀胱全切Bricker回肠膀胱术后由于永久尿流改道及在腹壁佩戴集尿袋等, 对患者的出院指导十分重要, 在患者出院前护士要指导患者生活、运动、工作的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掌握造口的护理知识和技巧。嘱患者要按时复诊, 出院后定期进行随访, 方便患者咨询和适时获得指导。有效的健康指导可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 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3 结果

由于治疗护理得当, 出院随访28例患者无1例出现输尿管反流及吻合口瘘等并发症。

4 讨论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占全部内脏癌的4%, 好发于50岁~69岁的男性[1]。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Bricker回肠膀胱术手术难度大, 创伤面广, 护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技术, 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进行疏导是患者康复的必要条件。注重术后生命体征监测、各引流管的护理、水电解质监测、感染的预防、并发症的防治, 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梅骅.泌尿外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2]谢巧丽, 康福霞, 吴东娟, 等.膀胱全切回肠原位膀胱术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21) :2015.

膀胱全切术 篇9

【关键词】 子宫肌瘤;子宫全切术;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2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48-02

子宫肌瘤是临床上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好发于30-50岁的妇女,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月经改变、疼痛、腹部出现肿块、不孕以及继发贫血等[1]。治疗时需对患者的年龄、症状、生育要求以及肌瘤大小等情况进行全面考虑,若症状明显、肌瘤较大、经药物治疗疗效不佳、不需要保留生育功能或者疑有恶变的病例可行子宫全切术[2]。为研究应用子宫全切术治疗子宫肌瘤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我院选取收治的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患者60例,对其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8月-2010年9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患者60例,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27.1岁,其中发生于肌壁间肌瘤18例,浆膜下肌瘤17例,粘膜下肌瘤9例,宫颈肌瘤8例,多发性肌瘤8例。妊娠时间:妊娠40天-6个月,平均为3.6个月。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在年龄、发病部位以及妊娠时间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外科手术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术前、术中以及术后护理。

1.2.1 心理护理 由于所有患者术前均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若患者精神过度紧张会导致大脑皮质过度兴奋而影响神经体液调节,影响患者的休息、食欲以及重要脏器的功能,降低患者机体的免疫力。因此要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问题采用有针对性的沟通技巧,消除患者对手术预后的忧虑,并给予其安慰和鼓励,向患者耐心解释子宫切除术相关知识、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主动参与护理过程,积极配合手术与护理。

1.2.2 术前护理 叮嘱患者术前要备齐如血尿常规、血型、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等各项常规检查报告,手术前完成备血以及常规药物过敏试验,对手术野皮肤进行备皮,剃去范围上至剑突下水平下至耻骨联合、外阴以及大腿上1/3处,两侧至腋中线,注意清洁脐孔。术前用甲硝唑冲洗阴道1次进行阴道准备。术前可吃少量易消化的流质食物,禁食禁饮6h,以避免术中因恶心和呕吐发生窒息,并可预防术后腹胀。术前进行灌肠处理以排空肠道,术前常规插导尿管,给予肌注苯巴比妥钠0.1g,肌注阿托品1mg[3]。

1.2.3 术中护理 术中患者取头低脚高膀胱截石位,在患者肩部放置肩托,做好气管导管固定。放置挂腿时应垫海绵软垫以免损伤神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电刀、双极电凝等时患者的皮肤不能直接接触金属,以免造成皮肤烧伤。保持尿管通畅,预防其扭曲和打折;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尿液的颜色、量及性状,使用内镜检查患者脏器有无损伤以及出血,若尿色鲜红,可能为输尿管或者膀胱的损伤,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1.2.4 术后护理 术后根据麻醉需要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常规测量并记录患者的血压、脉搏以及呼吸次数/h,注意观察腹部切口有无渗血、敷料有无松散、脱落,若腹部切口疼痛,必要时可给予镇静剂,鼓励并协助患者多翻身以促进肠蠕动。固定好留置导尿管,保持通畅,并观察尿液的颜色以及尿量,每天早晚准时擦洗会阴,及时更换集尿袋,保持外阴清洁。术后早期禁食、输液支持以及营养治疗,待肠蠕动恢复后给予半流质食物。出院后注意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定期回医院复诊。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恶露干净时间均要好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采用合理的临床护理方法,可使护理成为整体护理的一种工作模式。可显著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可有效避免由于个人水平、能力不同所造成的遗漏和疏忽,提高其工作的自主性;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其恢复正常的自信心,避免其出現焦虑情绪,有效预防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从而有效避免医疗纠纷[4]。另外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系统、详细以及具体的心理护理、功能锻炼以及讲解用药知识,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确保手术手术成功,有效控制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尿潴留以及阴道残端渗血等并发症[5]。

通过对本组资料研究显示采用合理的临床护理方法,子宫全切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手术时间、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恶露干净时间均要好于常规护理方法,表明对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预防产后出血以及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娟娟,张双燕.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2):43-45.

[2] 杨桂美.腹腔镜子宫全切手术56例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1,6(13):206.

[3] 张爱萍.子宫全切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6):1986-1987.

[4] 张玫.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全切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1,8(13):214.

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围术期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膀胱全切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45岁~72岁, 3例伴有高血压, 1例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平均住院天数40 d, 无1例并发症发生, 均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长期的血尿及排尿困难使患者产生恐惧、疑虑及悲观的情绪, 术前针对患者不同个性、年龄及心理特点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 让患者了解手术方式, 介绍手术过程及预期效果, 邀请已手术的患者介绍如何配合治疗的经验, 使患者消除顾虑, 增强信心, 使其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轻松地接受手术。

2.1.2 全身情况

术前必须了解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 对高血糖、高血压患者, 术前须控制到正常范围。同时, 应改善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的情况。对低蛋白、贫血的患者给予高蛋白、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 必要时可输入白蛋白、新鲜血。

2.1.3 胃肠道准备

术前3 d给予无渣饮食。术前1 d禁食, 静脉补充营养。术前1 d下午给10%甘露醇500 m L口服灌肠, 术前1 d晚上行生理盐水清洁灌肠。手术当天早晨根据排便情况决定是否灌肠。

2.1.4 术前常规准备

协助医生做好各项辅助检查, 备皮、更衣。对睡眠差的患者, 可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剂, 保证患者术前1 d晚休息好。

2.2 术后护理

2.2.1 常规护理

术后取去枕平卧6 h, 常规吸氧, 床旁使用心电监护仪, 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 每30 min~60 min监测并记录1次, 发现异常, 立即报告医生, 协助处理。

2.2.2 管道护理

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并给予明确标记。保持左、右输尿管支架管引流通畅, 观察引出液的颜色、性状并记录, 一般术后2周拔除。保持回肠膀胱引流管引流通畅, 用生理盐水行持续膀胱冲洗, 同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并记录, 一般冲洗5 d~10 d, 引流液清亮时停止冲洗。如遇肠管黏液引起导管阻塞, 用5%碳酸氢钠100~150 m L冲洗膀胱, 每日2次。耻骨后间隙引流管引流手术区渗液, 同时可以观察新膀胱有无漏尿, 应准确记录, 一般术后3 d~5 d引流液减少时可拔除[1]。

2.2.3 饮食护理

术后常规禁食48 h~72 h, 待排气后, 无腹胀等症状方可进食流质, 逐步过渡到半流质直至普食。饮食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铁及含粗纤维易消化食物为主。

2.2.4 预防并发症

手术本身创伤、各种管道留置时间过长, 易发生感染及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疼痛、肠吻合口瘘、漏尿、尿失禁等。为防止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重视患者主诉, 取舒适卧位, 保持术口敷料干燥及各种引流管引流通畅。尿道口周围用5%碘伏消毒每日2次, 及时、准确地输入抗生素、止血药及水、电解质。同时指导患者做缩肛动作, 训练括约肌。

2.2.5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练习控制新膀胱的能力及增强外括约肌的功能, 以便尽早恢复新膀胱的可控力。如:定时排尿, 3 h~4 h排尿1次。排尿时可用手按下腹增加腹压, 尽可能排空膀胱。指导患者大量饮水, 每日2 000~3 000 m L, 以增加尿量, 更好地起到内冲洗膀胱的作用。患者术后应定期做B超及膀胱尿道镜检查, 如发现血尿、尿液引流不畅、腰腹部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2]。

3 结论

膀胱全切术是侵袭较大的手术, 并发症多, 术后卧床时间较长, 加强围术期护理, 充分了解患者心理、身体及社会状况, 做好心理护理, 保持创面清洁和各种导管通畅, 预防术后出血、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 对手术成功、治疗效果良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沛.外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380.

上一篇:油田会计财务制度论文下一篇:小班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