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美术

2024-06-02

小班美术(精选12篇)

小班美术 篇1

幼儿美术活动的开展是以教师对活动内容的选择、目标的制定、材料的提供为前提的。而幼儿的表现则取决于教师的指导。经过实践, 笔者认为, 把握以下的指导要点, 会使美术教学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下面谈谈具体做法。

一、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 选择教学内容

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有一定联系, 但又有适度拓展的内容, 使幼儿有更足够的兴趣用已有的经验探索、积累新经验, 引发创新意识, 表现新的认识与感受, 从而促进幼儿各项技能的发展。在该原则下, 我们编制了“我喜爱的水果”、“可爱的小动物”、“可爱的小人”等多个活动, 而这些活动与我们开展的生活化的主题活动并存, 与之进行有效整合, 形成一系列承上启下的系列课程, 如在水果主题活动中, 有绘画技能的学习, 也有手工方面的技能培养。绘画技能学习内容有“为水果娃娃涂色”、“写生水果”, 手工技能学习有“纸工水果娃娃”、“泥塑一盘水果”等。在美术欣赏活动中, 我们也开展了“美丽的小花”、“美丽的树”等成功的课例。这些内容的开展都以孩子前期积累的各种生活经验为基础, 引导他们大胆表现各种常见的水果和花草树木, 为水果添画上不同五官及四肢, 让它们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水果娃娃。孩子们把手工制作的花草树木布置成美丽的森林, 这些生动可爱的形象打动着孩子们的心。而美丽的场景也进一步激发了孩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因此, 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教学内容, 幼儿容易接受, 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技能学习与创造性的协同发展。

二、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 制定活动目标

从幼儿的发展水平来看, 主要是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发展, 生理的成熟有小肌肉的发育与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心理的成熟主要是认知、情感、技能的发展;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常制约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 小班幼儿一碰到困难和挫折, 便会产生畏惧的情绪, 注意力的持续性较低, 根据这样的年龄特征, 我们尝试解决以下三方面问题: (1) 通过趣味美术教育, 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2) 发展幼儿小手的灵活性, 提高左右手协调操作的能力, 促进幼儿左右脑的发育; (3) 教给幼儿简单的绘画技能, 在趣味绘画中逐步提高造型能力, 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性。

活动目标是前进的方向, 在一个阶段确立一个学习目标,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有助于幼儿产生一定的内趋力。如小班幼儿只能用笼统的图形来创造图像时, 教师就鼓励幼儿将图形与线条进行多种样式的组合。当幼儿能画出清晰的图形时, 教师就逐步引导幼儿用多种图形组合来创造不同的图形。因此, 教师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循序渐进地制定目标是很有必要的。例如, 在纸工活动“美丽的树”系列活动中, 每次的目标都是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来制定的, 第一次活动目标定位在让幼儿尝试将沾有浆糊的树枝放于碎纸盆内翻滚, 制成美丽的树。第二次的目标定位在将纸张撕成长条形挂于树枝上, 第三次要求幼儿在撕出长纸条的基础上撕出小块粘贴于树枝上, 再逐步让幼儿学习撕出各种圆形、椭圆形的叶片粘贴于树枝上。正是因为以幼儿为本, 我们在制定目标时才能循序渐进, 更有针对性, 也更细化, 更好地促进幼儿美术表现力的提高。

三、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 提供工具材料

材料作为美术教育不可缺失的物质准备, 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因此, 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选择不同的绘画工具, 有利于激发幼儿绘画兴趣, 帮助幼儿发挥自我的艺术才能。而幼儿在接触不同的工具材料时, 创造的灵感也能更顺利地激发出来。我们针对不同材料的运用, 启发幼儿创作出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作品, 引导幼儿获得个体的审美体验, 从而激发幼儿自由而有个性地进行创作。

如教学“趣味课例”中《可爱的小鸡》一课, 笔者设计了《平面彩泥泥塑小鸡》《立体彩泥泥塑小鸡》《棉签画小鸡》《水粉画小鸡》《砂纸画小鸡》等主题。一种题材的画可以变换着工具与材料, 让幼儿进行多次创作, 每次的材料提供不同, 技能的要求也要比前一次略高一点, 而幼儿由于在活动中根据自己喜好选择用蜡笔画、用棉签画、用颜料画表现, 从而使美术活动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在砂纸画的运用中, 因为改变了作画的材料, 更能加深幼儿的兴趣浓度。我们先引导幼儿通过欣赏砂纸画了解沙纸材料的运用要点, 并再次认知小鸡的形状、色彩、运动变化后, 幼儿就在与材料的互动中, 轻松随意间互相传递着关于小鸡的故事。抓住幼儿的兴趣需要, 不断变化材料, 能给幼儿更多选择的空间, 将更好地激发他们无限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灵感。

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实施指导策略

策略一:创设童趣的语言环境, 激发幼儿涂鸦兴趣。

小班幼儿喜欢亲切、温柔的话语, 语气语调富有变化的语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富有童趣, 有情节而又简练的语言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教师用最好听的声音对幼儿说话, 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与之交流, 有助于各种技法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发挥。如“可爱的毛毛虫”这一活动, 绘画的要点是:学习用一个个圆圈连接成毛毛虫。活动前, 我们先通过观察使幼儿知道毛毛虫的身子是一节节的连在一起的, 有各种颜色, 而且身体扭动的方向也不一样。活动中, 给孩子们讲“贪吃的毛毛虫”的故事:毛毛虫, 第一天吃了一片树叶, 就长大了一点点……当我边讲长大了一点点, 它们有的抬头, 有的卷成团, 有的在吃叶子, 各具特色。边讲边示范———在毛毛虫的头部后, 用涂染的方法添加一个圆圈又一个圆圈, 并组成不同的姿态。孩子们都睁大好奇的双眼看着。因为幼儿生活在童话世界中, 抓住儿童这一特点,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他们参加美术活动的愿望, 就能使他们从听故事转变为想绘画。这样, 孩子们不但对绘画活动感兴趣, 而且知识技能也会掌握得更轻松、更牢固, 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创造性。

策略二:创设有趣情境, 促进幼儿大胆表现。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让幼儿能够体验大量的生活信息。在活动中, 我们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 为幼儿创设有趣情境, 给幼儿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 同时, 让幼儿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等基本造型要素, 引导他们主动进行造型活动, 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如在《可爱的小人》课例中, 教师运用电脑技术及时地画出幼儿的各种动态, 并重点指导幼儿观察手脚的弯曲、伸直、改变方向所带来的动作变化。重点讲解人物身体各部分与动作变化之间的关系。让幼儿体验物体的主体造型和动态变化, 学习技能的表现方法, 从而表现出千变万化、生动有趣的形象作品。

策略三:创设宽松的欣赏环境, 激励幼儿创造表达。

创设一个宽松的, 可以令幼儿自由欣赏、感受和表达的环境, 他们已有的艺术潜能就可以很好地被激发出来。小班幼儿美术水平有一定的发展过程, 从涂鸦到再现和创造, 所以评价幼儿的作品应有不同的方式。有时候笔者会让孩子们随着音乐来一段激情的舞蹈, 表达他们作画后的喜悦心情, 有时候又会让孩子们细细地一幅幅欣赏画作, 并给予积极肯定和建议。有时又会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一个点, 鼓励孩子赞美自己和同伴的绘画作品。这样的评价方式发挥了激励机制, 有助于幼儿进一步的美术创作与学习。使他们学习的兴趣得到极大激发, 想像变得更加丰富, 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总之, 在小班美术教学指导实践中, 我们形成了可操作的教学策略, 直接推动了班级幼儿美术兴趣、创新能力、创造表达的发展。幼儿能在活动中主动地观察、探究、交往、审美、创作、评价……表现出富有童趣和个性美术创作, 不但增强了美术活动的积极性, 而且形成了健康向上的个性。

参考文献

[1]楼必生, 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李霞.浅谈在美术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Z].

小班美术 篇2

活动内容:棉签画《下雨啦》

活动领域:艺术—美术

授课班级:小一班

授课教师:刘丽娟

授课时间;2016年3月30日

活动目标:

1.欣赏下雨时雨点滴落的场景,能用身体动作和语言大胆地表达。

2.尝试用棉签棒蘸水粉颜料画出点,小短线及斜长线线表现不同的雨景。

3.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乐于参加美术活动并从中体验到快乐。

活动重点:

尝试运用棉签棒作画,用点、小短线、斜长线表现不同的雨景。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区分小雨,大雨以及刮风时下大雨三者之间的不同,用点、小短线和斜长线来表现。

活动准备:

1.教学课件。2.教师范画的背景图一张,幼儿添画的底画若干张。3.蓝色的水粉颜料每桌两盘,棉签棒若干,小毛巾每桌两块。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播放音乐《大雨、小雨》,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二、基本部分

(一)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感受小雨、大雨及刮风时下大雨三种雨景的不同。

1.播放第一张,欣赏后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看到了什么?雨落下来时是什么样的?(一滴一滴的)

小结:小雨点一滴一滴地落下来,落在水面上发出滴答滴答地声音。

2.播放第二张,欣赏后提问:“这会落下的雨和刚才的有什么不一样?那它是什么样的?”(一根一根的)

小结:大雨落下来是一根一根的,像小短线一样,请小朋友用自己的小手比一比像小短线一样的雨。

3.播放第三张,欣赏后提问:“小朋友,你们除了听见了下雨的声音还听见了什么声音?那刮风时大雨落下来是什么样的?”(斜斜的长线)

小结:刮风时呀,雨会斜着落下来,有时向左斜,有时向右斜,好像在跳舞一样,我们一起来学一学雨落下来的样子。

(二)教师讲解示范 1.“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看了雨,听了雨,说了雨,还学了雨落下的样子,现在我们用棉签来画一画雨吧。”

2.教师边示范画法,边讲解:“下小雨了,雨点从天上落下来,一滴一滴落在地上,下大雨了,哗啦啦,雨像是线一样一根一根的落下来,刮大风了,雨被风吹的都斜了过来。现在,请小朋友伸出右手食指,跟着老师一起画一画雨。”

(三)幼儿大胆作画,教师指导。

1.“老师发现小朋友在空中画的雨非常好看,我们把它们请下来,让它们飞到我们的画纸上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们,好吗?”

2.幼儿进行创作,教师个别指导,鼓励幼儿大胆作画。3.提醒幼儿注意保持画面和桌面整洁。

(四)展示幼儿作品并评价

1.展示部分作品,幼儿欣赏。“你喜欢哪张雨景,为什么?”(引导幼儿大胆讲述)

2.请幼儿给同伴讲一讲自己的作品。

三、结束部分

小班美术活动:有趣的饼干 篇3

1.欣赏饼干,知道饼干有各种各样的造型。

2.尝试用捏、搓、压、印的方法,学做饼干。

3.积极参加操作活动,体验创造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PPT,卡通饼干若干。

2.刻印模型若干,餐盘、桌布、烤箱。

3.幼儿每人一份面团,干湿毛巾各一块。

【活动过程】

一、欣赏饼干,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教师扮演厨师)宝贝儿们,你们好!我是“宝贝厨房”的厨师,欢迎来到“宝贝厨房”作客。

宝贝厨房有各种各样的饼干,看看都有些什么饼干?(幼儿边看边自由说。)

我从厨房里拿出了一些饼干,我们坐下来慢慢看吧。

(请幼儿说一说看到的饼干)

这些饼干的样子真有趣,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用面粉、搅拌、用水、用模型等)

二、借助儿歌,示范刻印饼干的技能

今天,厨师我想邀请你们当一回“小小厨师”,做好吃的饼干。

教师示范:

小毛巾,变变变,变成长方形,变成正方形,放在我的旁边。

哇,这里面有好多宝贝呢,有小面团,有树的模型、人的模型,还有叮当猫的模型呢。

拿起一个小面团,捏一捏,捏一捏,软软的。

搓一搓,搓一搓,圆圆的。放在小盘子上。

“压一压,压一压”扁扁的。

想一想,做个什么样子的饼干呢?我要做一块叮当猫的饼干,就选叮当猫的模具在面饼上刻印,把有宽宽边的朝上,薄薄边的向下压。

“印一印,印一印,变、变、变。一个叮当猫的头就出来拉,不漂亮的地方,我来帮助你,捏一捏,变成小汤圆,轻轻放在我的盘子里。怎样让我的小叮当变得更漂亮呢?拿起叮当猫的小印章,抓住小尾巴,拿着向下按,轻轻按,叮当猫饼干出来拉,(前后左右都要看到)放在我的烤盘里。盘子里还有面团哦,小厨师们可以做许多饼干,放进烤箱烤一烤。

三、幼儿操作,尝试制作各种造型的饼干

1.徒手练习做饼干的技能

刚才厨师我是怎么做饼干的?

边说饼干儿歌边练习:揉一揉,揉一揉,软软的;搓一搓,搓一搓,圆圆的;压一压,压一压,扁扁的;选模型,印一印,印一印,变、变、变,有趣的饼干出来了!

把不漂亮的面团揉一揉,变成小汤圆放在我的盘子里。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小厨师你们也来试一试吧。

3.幼儿做饼干,教师指导,老师及时把幼儿做好的饼干放烤箱

提醒幼儿尝试各种模具来制作,并且把面团压得大大的,做出来的饼干才好看。

四、快乐分享,和同伴、老师一起品尝饼干

饼干烤好了,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我做了一块叮当猫的饼干,送给我的好朋友。你可以把你的饼干和好朋友分享,也可以和后面的客人老师去分享。

参考文献:

王梅香.游戏活动中幼儿协作行为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3(15).

把游戏融入小班美术教学 篇4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陈鹤琴先生说过,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 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 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游戏并不只是童年期一种特有的、快乐的活动, 它同时也是对幼儿成长、发展和学习有价值的一种活动, 可以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提供最优条件。美术教学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促进幼儿大脑健康发育、开发初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关键过程。由于幼儿生理发育水平的限制, 幼儿美术教学的施教方法、手段和过程的设计对教学的效果显得非常重要。因此, 将游戏融入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 正是为了对幼儿进行全方位、多学科的综合培训。游戏式教学不再直接注重绘画、手工技巧的学习和作品效果的评价, 它根本不必考虑画得好不好、做得像不像, 它注重的是孩子通过各种绘画、手工活动, 来充分宣泄情感、展现能力, 它考虑的是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如何更具有丰富性、随意性、游戏性。它真正使幼儿美术活动成为让孩子自由翱翔的广阔空域, 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游戏化美术教材的选择

1.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

小班的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 生活经验较少, 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班美术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比如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 我们就可以设计“蜗牛赛跑”、“蜻蜓花中飞”、“企鹅跳舞”等手工内容。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食物或其它事物为题材, 如“妈妈的花衣裳”、“我爱吹泡泡”、“五颜六色的棒棒糖”、“马路上的汽车”“画气球”、“捏糖葫芦”等绘画、撕贴内容。

2.选择的教材还必须具有游戏性。

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都不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 他们更喜欢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 如:在“我爱吹泡泡”绘画活动中, 教师事先准备好几瓶肥皂水, 让幼儿在室外玩“追泡泡”的游戏, 并引导他们观察泡泡的变化 (由小到大) , 让他们在快乐地游戏中感知泡泡的产生、变化和特点, 再适时地结束游戏, 以“泡泡这么有趣, 可是一会儿就变不见了, 如果我们把它画下来多好啊!”激发幼儿画泡泡的兴趣, 而先前直观的泡泡游戏使幼儿在作画时更好地把握泡泡的特征。在活动中由于游戏的引入, 绝大多数幼儿较好地完成了“吹泡泡”的作品, 同时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也大大提高, 对独立完成美术作品的自信心也大幅上升。

三、游戏化美术材料的投放

要使游戏与美术教学优化结合, 就要优化与美术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 使环境创设具有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 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常常与教育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和条件有关。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时幼儿会为材料而吸引, 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 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小班幼儿由于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 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差, 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 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 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 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 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各种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 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 提供弹子让幼儿滚画等。如在喷画活动“放烟火”中,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装有水粉颜料的喷壶, 幼儿只需轻轻一喷, 纸上便会散开一朵朵美丽的烟花。又如在印章画“小兔的新衣”活动中,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切成各种图形的蔬菜 (胡萝卜、藕) , 等等, 幼儿用这些材料蘸上颜料印在衣服形的纸上, 一件件漂亮的新衣就这样完成了。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仍乐此不疲地为小兔做新衣, 有的幼儿还在为自己的杰作而欢呼雀跃。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小班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 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

四、游戏化美术教学的指导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越小的幼儿越是如此, 这与他们的心理、生理特点都有很大关系, 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低, 所以常常认为玩具狗、布熊等都和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有感情的, 这属于心理学上的“儿童泛灵论”。要顺应孩子的这一需求, 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 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而凡是新奇的事物, 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成长。

1.以游戏的口吻导题, 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 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 笔者在活动中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 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 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题, 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折纸贴画“屋顶”的开始部分, 我给幼儿讲了一个故事:“前几天下大雨, 大风刮走了小兔家的屋顶, 小兔多伤心啊。”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个幼儿, 并引起了幼儿对小兔的同情, 纷纷表示要为小兔“盖新房”。这时教师就可以教幼儿用正方形的纸对角折成三角形, 贴在小兔的屋子上, 小兔的新房就这样造好了。还有在绘画活动中“帮妈妈绕绒线”中, 我在活动的开始, 就和幼儿一起玩绕绒线的模仿游戏, 在体验绕绒线的手臂绕环动作后, 再让幼儿在纸上为妈妈“绕绒线”, 学习画圆圈线。教师利用小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的开场白, 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引过来, 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绪基础。

2.在边做边玩中发展幼儿的美术技能

虽然小班幼儿年龄较小, 但仍需要掌握一些剪、贴、画、撕、捏等简单的美术技能。只是这些美术技能是幼儿在边做边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的。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在剪纸“雪花”活动中, 教师让幼儿把小纸条变成一片片的小雪花, 然后将小雪花放在一起, 和幼儿一起玩下雪的游戏, 并让幼儿在捡雪花的游戏中巩固对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认识。此外还可以让幼儿进行一些玩色游戏:如让幼儿在纸上拓印桔子后添加上眼睛、嘴巴、手、脚就变成了一个个小朋友。又如用弹子蘸上颜色, 放在纸盒里进行滚画, 不一会儿便会变出一块块漂亮的花手帕。还有和幼儿一起玩吹泡泡, 让幼儿在开心之余再进行泡泡画。即用吸管蘸了加入洗洁精的颜料后, 对着白纸吹泡泡, 泡泡破了但却在纸上留下了美丽的痕迹。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 幼儿不但愉快地掌握了剪、贴、捏、画、撕等基本技能, 而且对美术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有在折纸添画小狗时, 由于教师始终用游戏的口吻, 幼儿在折出不同方向的耳朵时, 会为自己解释:“小狗听见声音了, 所以这个耳朵是竖的。”还有一位幼儿把小狗嘴巴画歪了, 说“这是小狗生气了”, 这都显得轻松自然, 孩子会在这种乐趣中成长, 而教师千万不要为此恼怒或责备孩子。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 幼儿不但愉快地掌握了剪、贴、捏、画、撕等基本技能, 而且对美术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教师指导时应注意语言的游戏性

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 因此他们在美术活动中, 不可能像中、大班的幼儿一样会先想好了再画, 而是画到哪里算哪里, 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 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

比如练习画直线教师可以说“开火车”, 让幼儿用画笔在纸上开火车。有一次在“把大狮子关起来”这一绘画活动中, 陆嘉琪小朋友画了几笔便拿着画纸跑上来说:“老师, 我不画了!”对此我没有用强硬的口气让她下去继续作画, 而是对他说:“琪琪, 你看你的笼子有这么大的洞洞, 大狮子一定会从这里逃走的, 多危险啊!快把笼子关关紧, 别让大狮子跑出来。”陆嘉琪听了赶紧下去又认真地画了起来。还有一次在涂色活动“苹果”中, 季朝阳随手拿起一支黑笔涂了起来, 我走过去对他说:”你的苹果是不是坏了呀?坏苹果吃了可会肚子痛的哦。“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我连忙又发了一张纸给他:”画一只吃了身体健康的红苹果好吗?“他立即边唱苹果歌, 边带劲地涂了起来。

五、游戏化评价, 让幼儿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游戏化的美术活动更需要游戏化的评价过程, 我在评价幼儿作品时, 采用游戏化的评价语言,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让幼儿学画小鱼时, 我们对幼儿说:“谁画的鱼儿最漂亮, 小猫就会来钓鱼。”这时幼儿的绘画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起来。为了招徕“小猫”, 他们画鱼儿的时候特别认真仔细。评价时, 教师一边观察巡视, 一边在幼儿的作品旁印上不同数目的“小猫印章。幼儿一边数, 一边兴奋地交流着:“我有三只小猫来钓鱼, 你呢?”“我比你更多, 我有五只小猫呢。”洋洋小朋友对我说:“老师, 今天我这儿只来了一只小猫, 明天我画许多许多漂亮的鱼儿, 你能多请几只小猫咪吗?”我微笑地朝他点头, 表示非常愿意。

就这样, 我如法炮制:画瓢虫, 我给孩子们印“叶子”;画乌龟, 我就给孩子们印“兔子”;画小鸡, 我就给孩子们印“小虫子”……运用这种有趣的游戏评价形式后, 每一次的作品讲评, 幼儿都充满着期待。游戏化的评价避免了单纯的评价作品的好与不好, 而且还能激发幼儿美术活动的兴趣, 提高幼儿美术技能, 从而让幼儿始终对美术活动充满着向往和迷恋。

六、结论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而美术活动与幼儿的游戏行为存在着本质的一致, 即幼儿作为主体从活动中获得愉悦与满足, 顺应儿童天性的美术活动就是幼儿游戏的一部分。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有效地突破了这种模糊游戏与教学的界限, 将教学与游戏这两种互为补充的形式整合起来, 运用游戏化美术教学的形式, 为幼儿提供游戏化的绘画环境, 采用寓美术技巧于兴趣之中的游戏方法, 使幼儿体验了艺术活动的乐趣和美感, 调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促进其审美能力的发展。同时让幼儿珍爱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异想天开, 充分开掘和发挥孩子们的艺术潜能。不但大大提高了美术的教学效果, 而且更好地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005.

小班美术:雪花飘飘 篇5

时间: 2011-1-20

设计思路:

随着寒冷的冬天来临,我们的主题活动“快乐的冬天”也正不断地开展起来了,教室中的一面主题墙面上布置了几个孩子在堆雪人的画面,我们班级的宝宝都特别喜欢,说:“堆雪人真开心呀!”。有一个阶段请宝宝们收集新年礼物,其中有一个宝宝从家中带来了礼物,宝宝们大多都猜不出来,我告诉他们是雪花。现在的天气虽冷,但几乎见不到下雪天,那种漫天飘雪的感觉对孩子们来说很难想像,因此我觉得在冬天的主题活动下开展这样一节活动,能激起幼儿对冬天特

别的感情。

活动目标:

1、尝试在描画的基础上,运用线、图形的组合,大胆表现冬天的雪景

2、感受冬日里飘雪的美景,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幼儿绘画纸人手一份、蜡笔、教师操作范例、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冬爷爷来啦

1、师:宝宝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冬天)哇!冬天来了,有些什么感

觉呀?(很冷的)

2、出示冬爷爷

请幼儿和冬爷爷打招呼!(您好、您好,冬爷爷)

师:哇,你们都是有礼貌的好宝宝。

师:今天冬爷爷是给你们带礼物来了,猜,能在天空中飘来飘去的,是花不

是花,是什么呢?(雪花)

二、雪花飘飘

1、出示雪花

师:一片、两片„„鼓励幼儿一起数,一共有多少雪花呀?(三片)

师:冬爷爷带来的雪花长什么样子呢?(十字形、象鱼尾巴„„)冬爷爷说,我要让雪花飘得满地都是,冬爷爷年纪大了,我们来帮帮他吧。(请幼儿说,冬爷爷您年纪大了,休息会吧,我们来帮你。)

2、教师示范画雪花

师:横一横变成几?竖一竖变成几拉?一个十字!象什么?(小医院里的标志,请宝宝一起做做十字。)再向上伸出两只小手,朝两边画开来,四个角上都站着一个宝宝,我们请他们的小手都伸开来,哇!雪花完成了!

请幼儿上前来示范,教师帮助幼儿一起完成。

三、堆雪人

师:现在雪花飘得满地都是了,红红见了真高兴!她的哥哥也来了,你们猜,在雪地里可以做一些什么开心的事?(堆雪人)

师:雪人长什么样子呢?(上面一个圆形宝宝、下面一个圆形宝宝,两个圆形宝宝滚呀滚,滚在一起,就堆成了一个大雪人)

出示雪人

师:瞧,这个雪人怎么样?她的身体圆不圆?(都是断开来的)怎么办呢?

教师用连线的方法将雪人连成圆圆的,“连连连,连一个圆形宝宝,再连连连,连出一个圆形宝宝,雪人出来拉”

师:开始雪人脸上、身上还少了什么呀?(圆圆的脸蛋上少了圆圆的眼睛、长长尖尖的鼻子、弯弯的嘴巴,雪人说站在外面很冷的,给她衣服上扣上圆圆的纽扣吧,还少了两只小手,教师添上雪人的小手,“小手象什么?字母宝宝几呀?”,“Y”,带个帽子,“什么形状呀?”,三角形)

师:公园里雪花飘飘,红红和哥哥堆起了雪人,冬爷爷看见了,真开心呀!

四、幼儿绘画

师:现在请宝宝们,自己动动手,冬爷爷想看看你们的本领大不大!

教师指导幼儿进行绘画,提醒幼儿别把雪花画到雪人的小脸蛋上。

五、交流

1、师:宝宝们,老师和冬爷爷一起来看看你们画的雪花和雪人。

教师请个别幼儿说说画的什么样的雪花、雪人是怎么堆出来的。

师:宝宝们,冬天到了,雪花飘了,真漂亮,还可以堆雪人,真开心呀。

2、丰富幼儿语言

师:雪花飘到树上象什么?(一朵一朵雪花开满了枝头,象梨宝宝树上开出的一朵朵白色的梨花,教师引导幼儿说说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

小班美术活动:小鞋印,花窗帘 篇6

涂涂抹抹是每个孩子都喜欢和经历过的事。对刚入园幼儿来讲,他们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寻找一切可以涂画的工具和材料在墙上、地上、纸上进行涂鸦。由于注意力和自控能力较差,手部小肌肉群发育不够完善,手部力量不够且动作不够灵活等原因,再加上绘画的目的不太明确,又没有一定的技能做基础,所以小班幼儿常会把绘画当成一种游戏,随自己的兴趣任意进行。

另一方面,在小班初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玩色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幼儿不需要高超的绘画技法,只需运用自己的身体或现有的工具在画布上随意印拓,与色彩互动,满足于各种形状与色彩的交融过程。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些特点,我们大胆选择了绘画工具的创新方向进行探索,最终确定了以游戏性更强的脚印印画方式,设计了本次美术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踩、压、轻移的方法印出自己的鞋印,初步感受鞋印颜色及圆点图案的美。

2.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手指点画,尝试丰富画面内容。

3.愿意参与印画活动,初步体验用鞋子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窗帘欣赏范例一幅。

2.拍摄参与此次活动的幼儿家中的窗帘照片做成PPT,教师示范印画过程的视频。

3.各色颜料若干、抹布若干、画有彩色线条的白色画布人手一份(0.2米×1米左右),并事先在地面上固定好;长绳子及夹子若干,供幼儿最后展示作品用。

活动过程:

1.欣赏生活中窗帘的ppt。

(1)谈已有经验:自己家的窗帘是什么样的。

师:孩子们,你们家的窗帘上有什么?(结合孩子的讲述教师出示PPT,出示这位孩子家中的窗帘照片)

小结:每幅窗帘的颜色不一样,图案也不一样。

(2)欣赏脚印窗帘。

师:这幅窗帘上有什么?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这幅窗帘上有不同颜色的鞋印,还有圆圆的小点点,它们都是不一样的颜色,真漂亮!

评析: 幼儿的经验来源于生活。自己家中窗帘照片的出现,激起了幼儿强烈的表达欲望。我们选取了来自不同幼儿家庭中的窗帘素材,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不仅激发出孩子的创作激情,也为教师在梳理经验的环节中提供了具体的扶手,使幼儿充分感知了窗帘的颜色及花纹的多样性。

2.探讨印制窗帘的方法。

(1)观看印制窗帘的录像。

师:小朋友,你们猜一猜这幅窗帘上的花纹是怎么画的?

(2)总结:刚刚老师是怎么做的?踩——压——移开,再用小手指蘸上不同颜色的颜料在空白的地方点一点。

(3)请个别幼儿来尝试(单个示范)。

师:想试一试吗?哪个小朋友来试一试。

重点提醒幼儿注意印完后,一定要在抹布上踏踏脚,擦去鞋底上的多余颜料。

评析: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坚持时间短,注意点容易分散。因此,我们仿照类似“智慧树”手工节目的形式,录制了整个脚印印画的视频短片,并给画面配上了清晰的讲解说明。因为视频镜头把画面集中在教师的脚部动作上,更容易引起幼儿对操作细节的关注,从而加以模仿再现。

3.幼儿创作。

(1)先印小鞋印。

师:请小朋友们找一块画布站好。然后我们就开始印窗帘喽!

(2)用手指点画。

师:好,你们的小鞋印印好了,接下来就用小手在空白的地方点一点吧!

评析:对幼儿的操作形式,我们也做了深刻的思考。考虑到简约原则,我们首先将画布缩小到适合孩子单独操作的大小。将原有的集中合作印画大窗帘的形式变为先个人创作再整体组合的方式加以呈现。这样的调整,也同时减少了小班孩子在空间分享上的困难。其次,我们在画布的周围铺上了报纸,并将抹布移动到报纸的边缘。这样当孩子鞋底颜料不够时,可在利用报纸走回颜料盘重新沾色,印画结束后,再集中用抹布擦拭鞋底。因为换色时擦脚的次数会增多,相对常规程序也会复杂。所以我们只提供一种颜色让幼儿进行印画,但是用什么颜色可让幼儿自选。

4.幼儿欣赏完整作品,教师评价作品。

师:你喜欢我们一起做窗帘吗?你最喜欢哪里?让我们一起把这幅窗帘带回去打扮娃娃家吧!

活动反思:

一、好素材来源自生活,生活处处有创造

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创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此外,幼儿绘画,特别是小班幼儿绘画,形式应多样化,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绘画工具,这样容易导致幼儿失去新鲜感,减弱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二、游戏是基本活动,教学时时玩游戏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都不是幼儿所喜欢的,他们更喜欢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

首先,要选择带有游戏性的教学内容。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他们把美术活动常当作—种游戏来对待、来实践。比起一些物体或景物再现题材的美术活动,幼儿更喜欢具有游戏性的创作内容。

其次,选择的材料要有趣,让孩子觉得学习就是在游戏。幼儿期儿童感知经验少,表象贫乏,对自己活动的控制和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又能以很好的画面效果轻松获得成功。

再次,要使用游戏化的语言提示。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绘画活动中,不可能像中、大班幼儿一样拥有较好的理解力、坚持力。这时,教师的语言提示就成了尤为重要的调节手段。如:在鼓励幼儿大胆在画布上移动印脚印时,教师这样说道:“小布条是座小桥,小脚要来过小桥喽!”一句简单的话,就使幼儿迅速摆脱了在画布上踩脚印的小心谨慎情绪。一次不行再过一次。在“过桥”的游戏情境中,孩子的脚步变化越来越多,表现激情也越来越高涨。

三、细节把握很重要,习惯刻刻不放松

细节的把握对于每一节活动都是很重要的,但也是年轻教师容易忽略的地方。这次的活动设计中,在怎样为幼儿提供最方便的操作方面,我们花费了大量的心思,每种材料的选择及呈现方式,甚至摆放位置等细节工作都经过层层考虑。如:怎样保证颜料不浸到幼儿的鞋面上,我们用上了海绵垫,既保证了颜料的充沛,又可控制颜料的液面高度不高于幼儿的鞋边;抹布总是摆在颜料盘的对面,是因为考虑到幼儿走画布后刚好需要擦鞋;至于地上铺报纸的最终决定,也是暗暗告诉幼儿颜料不能到处乱印,还要注意保证环境的整洁。

在磨课的过程中,我园教师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尤其是让年轻教师们充分体会到了上好一节课不光是有精致的活动设计和活动准备,更重要的是贴近幼儿生活、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抓住开启教学宝藏的钥匙——游戏,才能让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幼儿的需要,被他们所喜欢。

小班美术活动游戏化之我见 篇7

关键词:美术生活丰富,游戏化

游戏不但对幼儿更重能力的了解和掌握起到一定作用, 并且对幼儿对情感和人格的发展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因此, 在幼儿发展阶段实行有计划、有目的实行教学目的, 对幼儿成长, 以及实现教学价值都起能够实现。在小班美术活动中, 孩子们喜欢通过“涂鸦”的方式尽情表现自己的个性, 通过自己的画笔来获得成功的经验。在《指南》的引领下, 我们小班的美术活动不再是传统的“教师范画、幼儿模仿”, 而是鼓励孩子在感受与欣赏中表现和创造自己, 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图式, 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对《指南》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解, 笔者对游戏活动中实行美术教育则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一、选择教材要贴近生活

在美术活动的题材选择上应注重生活化和游戏性, 坚持从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入手。这是因为小班的幼儿生活经验不足, 往往只对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才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例如我们开展的一个“宝宝的餐盘”活动, 很符合孩子的兴趣, 说起吃过的好吃的菜如数家珍, 孩子们边说边画自己喜欢的吃的饭菜, 游戏般地再现了生活的情境, 孩子们在活动中快乐无比。

二、活动材料要丰富且多样化

小班幼儿年龄小, 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都不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 因此我们寓教于乐, 充分选择丰富且多样化的美术操作材料。除了美术画画中经常会用到的画笔、水彩笔以及一些基本工具以外, 还可以进行废物利用, 如利用矿泉水瓶、树叶、旧铅笔盒等生活中各种各样幼儿熟悉的事物都可以作为拓印的材料, 也可以专门为幼儿做一些美术操作材料, 如杯盖、木梳、牙膏等, 让幼儿进行描绘, 以让幼儿感受不同颜色所带来的乐趣为目的。

如在美术活动《我的新衣服》中, 可以为幼儿提供专门没有颜色的图案贴画, 让幼儿根据所讲故事内容, 将对应的贴画贴在角色上, 并且根据自己的构思在贴画上将角色的图案画上。又如在拓印画“秋天的落叶”活动中, 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树叶染上颜料印在纸上, 有的红、有的黄、有的像一只小手、有的像一艘小船……拓印完了树叶, 再加上个手指印做“小甲虫”, 一只只藏在树叶中憨态可掬。看到自己的成果, 他们别提多兴奋了, 玩的手上身上脏兮兮的也不怕, 结束了还恋恋不舍。通过这些有趣的美术活动, 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新奇与具有乐趣的, 能够在玩中让幼儿掌握到一些技能, 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价值。

三、过程的指导语言要游戏化

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 因此他们在美术活动中, 往往都是画到哪里算哪里, 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 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有了表现兴趣就会激发创作激情, 投入美术活动。

1. 运用拟人手法, 创设故事场景。

通过教师采用形象的游戏化语言引导幼儿进行画画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对《树叶贴画》进行美术活动时, 教师创设了一只小瓢虫, 躲在树叶下:“如果我能多吃几片叶子该多好啊!”“如果树叶下躲着我的好朋友就好啦!”如果教师使用游戏中的语言与幼儿进行交流, 那么幼儿就感觉非常有趣, 会在老师的善意引导下继续进行美术活动。又如在《吹泡泡》中, 笔者为幼儿设计了一副小女孩吹泡泡的背景, 开始先在ppt中让幼儿感受了下小女孩吹泡泡的情境, 让幼儿对此背景图在脑海中有一定印象之后, 让幼儿在背景图上进行作画。通过此些方式, 改善幼儿不愿持续作画的态度。

2. 为美术作品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拓印游戏中, 小班幼儿对鲜艳的水粉色彩有着浓厚的兴趣, 如《水果宝宝过生日》的活动中, 用苹果切面蘸颜料在纸上拓印许多圆形后, 用笔添上眼睛、鼻子、嘴巴、手和脚就变成了小孩, 教师也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经验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胡萝卜印出来的样子真漂亮, 加上头发和脚就是个可爱的小淑女”“我的白菜好像一个老奶奶的头发呀!”“我的藕片好像一个个马蜂窝, 里面住个小蜜蜂”。

四、使用赞扬、鼓励的评价方式

幼儿对于美好事物有其独特的见解, 因此不能从成人的角度出发去评判幼儿所画的作品是否具有美感。而对于幼儿教师来说, 如果通过游戏角色的方式对幼儿美术作品进行评判则非常容易被幼儿所接受。老师可以借助游戏情境语言, 以欣赏的目光评价幼儿的作品。

1. 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评价。

如果小班幼儿喜欢花朵的话, 那么可以采取多种花朵绽开的评价方式, 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比如在《我家的小花园》中, 就哪只小蜜蜂最喜欢的花朵活动挑选它喜欢的花朵。又如在泥工《我的爸爸》中, 我们请小白兔来选“最帅爸爸”, 然后互相打分提出努力的方向。慢慢的, 美术活动成了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2. 鼓励幼儿之间进行相互评价。

可以支持幼儿之间采取游戏语言的方式去鼓励其他幼儿对同伴的作品进行评价。如《给小鸡穿新衣》游戏活动中, 小朋友都给自己画的小鸡涂上了漂亮的颜色, 然后展示在墙上请小朋友自己选出“最漂亮的小鸡”, 并引导幼儿从涂色是否均匀、配色是否和谐、舒适等方面进行评价, 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也可以提供幼儿语言组织能力。

3. 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 每个幼儿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绘画特色, 教师要从构思、想象、画面等这些方面着眼, 充分挖掘幼儿绘画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激励性评价, 多使用鼓励性语言“你画的线条真特别”、“这朵花的颜色真美”等等。

论小班幼儿情境美术活动指导策略 篇8

关键词:小班幼儿,美术活动,情境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美术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依然是教师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游戏法、操作法等教育方法和策略虽然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受传统教育教学观的影响,幼儿园美术活动仍然存在沿袭传统方法按部就班地呈现教学内容,注重美术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等弊端。从而促使美术活动或远离幼儿的生活,或偏离幼儿的真情实感,或使幼儿学习的乐趣淹没在枯燥的技能训练中。因此,怎样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运用良好的策略设计和组织美术活动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情境通常指对人发生作用、产生意义的环境,这种作用与意义源于人与周围人、事、物的“交往”和“对话”。相对于中大班,小班幼儿的思维更具具体形象性,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交往、持续对话中建构着关于这个世界的意义从而获得发展。从此出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从情境教育入手,以各种环境事物为主题,通过运用和创设各种情境,努力将美术活动还原为幼儿自主体验的意义过程。

一、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增强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主动性

自然而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小班幼儿自在生活的场所,也是他们形成经验、获得各种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不仅如此,受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小班幼儿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和情节有创作的兴趣。因此“发掘生活情境在美术活动中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好真实的生活情境,首先要求教师从幼儿生活环境中取材,幼儿园的花草树木、社区里的飞鸟鱼虫、爸爸妈妈、老师同伴……这些贴近生活的各种人、事、物都打动着幼儿,吸引着幼儿,都可以适宜地设计为美术活动的内容。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使艺术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过程。例如,在三八节“漂亮的妈妈”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妈妈在家劳动时喜欢穿围裙,于是有些幼儿就选择了折纸,折成了很多小花粘贴在围裙上,认为妈妈穿围裙很漂亮;有些幼儿还选择了在围裙上画五颜六色的线条,说妈妈喜欢穿有彩色条条的围裙。通过教师的引导,有些幼儿说“妈妈的头发最漂亮,弯弯的,长长的。”于是就生成了“给妈妈设计发型”这个美术活动,幼儿在活动中为妈妈设计了很多种发型,有弯弯的长发,还有短发,还有的把妈妈的头发画成了红色,告诉老师“这是妈妈新染的颜色”。幼儿沉浸在为妈妈设计发型的愉悦中。通过不同内容的美术活动,不仅增强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主动性,而且使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了提升。

利用好真实的生活情境还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与生活情境充分互动,以使其对事物加深理解、丰富表象,便于创作。其有效途径是指导性的观察,通过指导幼儿观察周围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帮助他们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扩展美术创作经验。由于“3岁左右的幼儿大脑兴奋和抑制的发展不平衡,他们容易激动,抑制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只能观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的表面或明显的特征,其观察的印象也是模糊的、笼统的,不能区分事物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对事物的细微差别分辨不清”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学会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等有序观察技巧,并通过启发、迁移等方式引导幼儿关注事物的主要特征并展开想象。此外,教师还要减少约束,尊重幼儿的观察体验,允许幼儿对观察事物做出自己的解释,在提高他们观察思维力的同时,关注幼儿审美感受能力的获得。例如,在组织幼儿进行“给树叶宝宝穿衣服”的涂色活动时,幼儿都将树叶的颜色说成是绿色的,通过教师组织幼儿去户外观察落叶,并且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落叶的颜色和形状,萌萌说:“老师,我捡到的叶子是黄色的。”琪琪说:“老师,我捡到的叶子有绿色还有红色。”还有些幼儿说:“我捡到的叶子是长长的。”还有些幼儿说:“我捡到的叶子像手。”回到教室再组织幼儿进行涂色的时候,有些幼儿在一片叶子上涂上了红色、绿色,还有黄色……每一幅作品都非常漂亮,颜色各异。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不仅感受到了周围生活中的颜色变化,而且还学会了观察,对事物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激发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主动性。

二、构建支持性的人际情境,激发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创造性

人际情境指的是由人际交往所构成的心理环境。虽然从表面上看,模仿在小班幼儿的美术活动中必不可少,但是,作为幼儿表现自我、宣泄情绪的方式方法之一,美术也是幼儿运用多种方式发挥想象,进行个性化思维和自由创造的活动过程,这种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幼儿所处的心理环境。一个开放、包容、互动,能给予幼儿支持的人际情境能促进幼儿自然流露情感,从活动中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在获得美的陶冶和愉悦时独立思考、主动实践。因此,教师首先要给予幼儿情感支持,通过语言、肢体语言等,表达自己的鼓励和肯定,接纳他们各种形式的标新立异和奇思妙想,并且不以作品是否客观、真实为原则评判幼儿,让幼儿感受到被理解的喜悦。例如,在玩色活动中,亮亮用板刷将画纸上的太阳刷成了深蓝色,同桌的小朋友看到后说:“太阳不是红色的吗?怎么变蓝了?不好看。”亮亮说:“那是因为要下雨了,乌云挡住了太阳。”说完,亮亮感觉自己的作品得不到认可,顿时有些失落。教师见到了这种情景,并没有从客观的角度去评价作品,而是表扬了亮亮的想法,并且在全班这小朋友面前讲评了亮亮的作品,表扬了亮亮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教师为幼儿创设的自由、宽松、和谐的人际情境有助于激发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创造性。

除去情感支持,教师还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持和灵活的策略支持,使幼儿随时都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维持创作动机。在区域活动中,几名幼儿在美工区在画“毛毛虫”,幼儿在画毛毛虫的身体时遇到了困难,乔乔着急地说:“老师毛毛虫的身体我画不圆?”教师及时将准备好的一个个毛毛虫身体的圆形卡片给了乔乔,告诉乔乔可以借助小卡片,把圆形小卡片拓印在纸上连起来就变成了一条可爱的毛毛虫了。乔乔高兴地画了一条可爱的毛毛虫,觉得特别满意。教师也参与其中和幼儿一起画,其他幼儿也拿起了老师提供的材料大胆地画了起来。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觉得自己的毛毛虫画的都很棒。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投放活动材料,以平行绘画的形式介入活动中来巧妙应对幼儿的需求。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及时针对活动的难点进行引导,如:毛毛虫的身体是由一个个圆形连接起来的,不要把圆形分开,要不毛毛虫的身体就会断了。孩子们在绘画时就将圆形一个个连起来,并且体会到了活动的乐趣。教师通过语言的引导,帮助幼儿迁移、整合已有经验,进一步启发幼儿在活动中的创造性。

支持性的人际情境不仅取决于教师,也源于同伴。儿童与同伴间的关系和与成人间的关系是儿童世界中两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而同伴关系作为其中的水平关系,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比与成人间的垂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广泛(Hartup,1989)。虽然美术活动强调个人创作,但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幼儿都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来自同伴的激励和启发,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更能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在美术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多种途径与同伴进行积极交往的机会,引导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学会认识自我、大胆表现自我,通过积极的同伴互动,促进幼儿同伴间灵感的激发与启迪。例如,在“帮助大树妈妈找树叶宝宝”剪纸活动中,有些幼儿将叶子剪成了直线,有些幼儿叶子边剪的不是很光滑,教师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对于剪得比较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并且让这名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剪的叶子,怎样剪才能将叶子的边剪成弧线,这名幼儿边说儿歌边演示:“爬呀爬,爬山坡,爬到山顶下山坡……”幼儿通过借鉴同伴的经验来学习,更能激发参与活动的欲望,促进幼儿同伴间灵感的启迪。

三、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增强幼儿美术创作过程的兴趣性

随着人们对美术活动本质认识的深入,幼儿美术活动与游戏的联系就愈加紧密。“幼儿美术活动,特别是幼儿早期的美术活动,仅仅是一种自发自为的涂鸦行为。幼儿最初并非出于塑造形象而使用工具,更不是利用材质、机理等表达式表现自己内心和客观世界,而是将工具材料视为可操作的有‘意思’的‘玩具’”“幼儿美术活动是幼儿意识和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原始、本能的一种存在方式,是自然状态下自由发生的,是幼儿生命进程不可缺失的游戏活动、简约的审美活动。”美术活动的游戏本质使美术活动游戏化变得顺理成章,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游戏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拉近了美术活动与幼儿现实生活的距离,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学创作,在创作中享受快乐。

游戏化的教学情境首先表现为活动任务游戏化。教师结合活动特点和所需材料等客观要素将教育意图融进一个个幼儿能够扮演或担当的角色活动中。受形象思维的影响,这样的活动总能激发起小班幼儿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成为活动的主体,主动想象、主动操作,从而有效增强了幼儿美术创作过程的情趣性。例如色彩活动“秋天的果实”中,教师利用涂鸦墙为幼儿设计了一个大果园的情境,幼儿化身为魔术师,拿着板刷自由自在的为果园里的水果宝宝涂颜色,给果树妈妈和树叶宝宝换衣服;在绘画活动“好大的毛毛虫”中,教师先请幼儿扮演毛毛虫,引导幼儿发现毛毛虫的特点:身体是一节一节、圆圆的,并且每个圆都连在一起,在之后的绘画中幼儿从“让毛毛虫快长大”的想法出发,反复画圆的枯燥无味荡然无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美术活动中往往过于注重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一定程度上轻视了幼儿美感和初步审美能力的培养。但是,美术技能也是顺利进行美术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美术活动中,游戏化的教学情境还表现为技能传授游戏化。教师在引出技能知识点、强调常规要求等各环节,以及细节指导时都要注意使用符合游戏情境和角色身份的言语表达方式,此外,还要根据创设的游戏的特征和教学本身的需要,尽量以活动的形式引导幼儿充分运用感官进行操作、训练和体验。例如,在线条画“喜欢水的鱼宝宝”活动中,教师设计了情境——鱼妈妈带鱼宝宝在水里游,鱼宝宝喜欢很多很多的水,引导幼儿为鱼宝宝添画水波纹。教师将波浪线的技巧编进儿歌“小鱼小鱼水中游,向上游,抬抬头,向下游,快加油!”在儿歌的引导下,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画出一条条波浪线,在学习的同时又体验了成功感。

四、总结

总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构建支持性的人际情境、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教育者不仅能增强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主动性和兴趣性,还能在满足幼儿生理、安全、表达等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激活思维,唤起情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这将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孔起英.试论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J].学前教育研究,1997(03).

[2]赵玲.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几点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1998(01).

小班美术 篇9

一、选择有“趣”的教材、材料

1. 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提高审美情趣,而非传授技能。加之,小班幼儿生活经验比较少,往往只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平时接触较多的一些东西感兴趣,幼儿往往更容易被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所吸引,从而产生积极动手操作、大胆想象的欲望,成为活动的主体。所以,要激发幼儿学习主动性首先在选择小班美术活动教材时就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例如“一串红”“小鱼吐泡泡”“好吃的糖葫芦”,这些都是幼儿所十分熟悉并且喜爱的事物,这样的教学内容能够很容易激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兴趣,进行主动学习。

2. 准备丰富且有趣的美术活动材料

幼儿运用工具的过程,不仅是技能的训练,也是培养绘画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手指点画《彩色的雨滴》,让每个幼儿利用自己的手指这一有趣的绘画工具,画出雨滴的形状;又如:在蔬菜印画中利用形象的蔬菜切面,幼儿通过压印画出不同的图形,蔬菜本就是幼儿所十分熟悉的,通过多种蔬菜切面的呈现,能够很快地激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相关情感,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所以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这些“杰作”时,自然而然就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既产生了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又训练了一定的技能,因此美术活动材料的选择不仅要丰富而有趣,更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两者相辅相成,有效结合,从而帮助幼儿培养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二、创设审美环境,激发动机

选材确定好后,要想方设法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以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情绪上的兴奋,进而转变为绘画的冲动,这样他们的身心才会处于最佳状态,才能激发出创作的动机。比如,在绘画小蝌蚪时,教师把小蝌蚪放在玻璃瓶内,然后利用幻灯片把小蝌蚪的姿态放映出来,小蝌蚪在灯光的照耀下游来游去,教师指导幼儿观察作画,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未动一笔,但却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观察环境,通过观察和自由想象,幼儿肯定会绘画出活灵活现、姿态各异的小蝌蚪。

三、设置趣味无穷的活动环节

小班幼儿具有好动、好模仿、行为易受情绪支配等年龄特点。因此在活动中首先要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充分吸引住幼儿的注意力,调动起幼儿参与活动的情趣。我通过实践、观摩、阅读相关书籍,发现有以下几种较好的,较为适合小班幼儿的活动导入方式:

1. 游戏导入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以幼儿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陈鹤琴先生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因此,在美术活动的开始部分如果能用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来导入整个活动主题,必定能很快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颜色变变变》这节活动中,活动开始,老师就玩了一个《抱一抱》的游戏,幼儿听教师的口令几人抱一抱,然后导入到本次活动的中心内容———颜色宝宝也来抱一抱,幼儿的兴趣很大,玩游戏时就十分专注,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颜料和如何将两种颜色的颜料混在一起。

2. 故事导入

孩子们都爱听故事,故事生动、活泼的情节极具吸引力,便于幼儿理解接受,在他们的“眼”中,一切似乎都是有生命力的。例如在“彩色的雨滴”活动中,我以故事的口吻引导幼儿创作:雨滴宝宝们可真是顽皮,嘣的一声跳到绿色的草地上和绿色的小草做朋友,变成了绿色的雨滴;又跳到了红色的枫叶上和枫叶做朋友,变成了红色的雨滴;最后又跳到了黄色的花朵上和花朵做朋友,变成了黄色的雨滴。孩子们一边听着故事,一边看着形象的课件,马上对彩色的雨滴有了形象的感知,完全投入了彩色雨滴这一幅充满童趣幻想的画面中来,对接下来的手指点画充满了兴趣。

四、引导幼儿自由发挥,独立创造

幼儿富有创造精神,他们大胆、浪漫、无拘无束、不受成规戒律的束缚,可以随意的联想、拟人、神话,哪怕张冠李戴也不觉得怪异。幼儿教师在教给幼儿一些绘画所必需的本领,如多种颜色、几何图形、实物图形的认知后,应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积极采取各种方法让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自主性的绘画。其次题材的范围不要限制得太小,如教幼儿画动态的人时,常用小朋友干什么,像“小朋友浇花”之类作命题,幼儿创作只能局限于小朋友方面,常见画面反映的是自己在浇花,画面极不丰富,画出来的往往是一个模式,幼儿想象创造的潜能没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如改为“浇花”,幼儿的想象、创作就有更大的自由度了,他们能多维度地考虑问题,想象出不同的场面,创作出“老师和小朋友浇花”“爷爷浇花”“老师浇花,小朋友看”“公园里的花匠在浇花”等,有的是在家里,有的是在幼儿园,还有的在公园,画面内容丰富了许多,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想象”了。

摘要:美术活动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纲要》中也提出要从小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增强幼儿的审美体验,因此,美术教育必须从小班抓起。然而小班幼儿刚刚踏入幼儿园这个集体生活,有着种种的不适应,并且受到手部发展水平的限制,美术绘画能力很难有大的进步,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班幼儿进行较好的兴趣诱导十分重要。

小班美术 篇10

1. 民间美术之印染融于小班幼儿教学

印染是民间美术中的一种, 又称之为染整, 是一种加工方式, 也是染色、印花、后整理、洗水等的总称。印染泛指蓝印花布、蜡染、扎染和彩印花布, 它们适用于民间的日用装饰品, 所做的服装、头布等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并反映出浓郁的乡俗民情。我们以印染中的扎染和彩印花布为主要实施对象, 让幼儿通过团一团、卷一卷、印一印等简单的活动, 体验印染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但是小班的幼儿来操作印染无非是用现有的材料, 如纸团印染、手指印染、物品印染、镂空印画等形式, 我们也针对这些方法设计了一些活动, 虽然这都是关于印染的活动, 但是我们越来越觉得和民间艺术有些不符, 即使幼儿学到了印染知识, 但是他们却没有了解民间美术这个概念, 这似乎与我们的课题特色已经脱轨。那么如何让民间美术与印染结合起来呢?这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

2. 利用各地的文化来交流民间美术

我们班有来自各地的幼儿, 可以利用这点来让幼儿学习民间美术, 了解民间美术知识, 让他们感受到民间美术的美。而民间美术以陕西最有名, 陕西民间美术有陕西窗花剪纸、凤翔木版年画等。我们班正好有个陕西的小朋友, 通过和家长交流, 我们发现民间艺术在他们当地已经渐渐地流失了, 我们通过不同的渠道来了解陕西民间艺术, 并利用PPT的形式播放并讲解给幼儿听, 让他们对于陕西艺术有一个了解。然而在活动中我们又发现幼儿东张西望, 交头接耳, 一个活动下来, 幼儿也没有学到任何的民间美术知识。或许是我们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太深奥了, 效果不行, 我们不放弃, 继续摸索着如何学习才最适合我们的幼儿。我们也通过与家长沟通, 看让幼儿从生活中学习并了解民间美术是否可行, 如在影片中、电视中、电脑上等。而在活动中我们教师也发挥引导作用, 以游戏的形式来了解民间美术, 但是实际操作下来效果也不是很好, 因为生活中家长的引导不可能是统一的。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幼儿真正地学习到民间美术深邃的知识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3.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民间美术

如何让民间美术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让幼儿了解民间美术, 并学习到民间美术的精髓呢?我觉得只有让幼儿实际操作, 他们才能对自己的操作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也不能远离幼儿地方民间美术文化, 所以我们还是得从幼儿的地域中来选取我们想要的民间美术知识。如我们最熟悉的蓝印花布, 这是江南的民间美术特色, 而我班苏州本地幼儿占据大多数, 他们对于一些蓝印花布的摆设比较熟悉。那么如何让幼儿来实践操作呢?我们可以通过画、刷这两个步骤让幼儿学习我们最熟悉的蓝印花布印染。首先帮幼儿准备好一张桌布、一块抹布;每人一张纸、一支白色的蜡笔、一把刷子及一份调好的蓝颜色的颜料。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不能画复杂的形状, 所以我们会先教幼儿用白色的蜡笔在纸上画小圆点、线及圆圈, 从点、线、面开始。等幼儿画好了, 我们会请他们自己来刷一刷, 这时由于蜡笔不溶于水的缘故, 幼儿刷完后, 一张蓝印花布也就完成了。这样幼儿用简单的绘画方式自己亲手操作了一番, 又得到了成功的乐趣, 并知道了蓝印花布是民间美术印染中的一种。其实印染也可以这么简单地融入到我们小班的幼儿教学中。最主要的是民间美术的知识也就慢慢地融入到幼儿的心里。以后我们还可以尝试绘画蓝印花布的水乡服饰、包头、作裙、扇面画等。用最简单的方式学习民间美术不是很好吗?

当然我们的民间美术远远不止这些, 如民间绘画, 包括民间色彩、民间装饰、传统水墨画、民间年画、剪纸;民间工艺, 包括剪纸、折纸、编织、撕纸、泥塑、刺绣等。当然我们也会继续地学习下去, 慢慢地让我们的幼儿了解民间美术的特点,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逐步增加种类, 让幼儿通过三年的学习真正地了解民间美术、喜欢民间美术, 让民间美术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 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 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

摘要: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 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小班幼儿认知能力及动手能力缺乏。我通过文章中的三个步骤来让幼儿学习民间美术的广泛知识, 让幼儿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能掌握民间美术的基本知识。

浅谈初中美术的小班化教学 篇11

小班化课堂教学,能够充分利用班额小、师生交流空间大等优势,使全体学生得到较充分的发展。根据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特点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做学习主人的课堂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也是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具体依据。因此,这对初中美术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只是简单地教学生绘画技能,而应该在美术活动过程中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学生从接受美术技巧转向接受美术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自主发展的空间。

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改变观念,我们的大多数学生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美术学习上,真正能够成为美术人才的也并不多,我们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审美方法,能欣赏一些名画名作。提高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艺术修养,在此它更能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融洽,及学习气氛的活跃,所以说,“小班化教育”的最大获益者是学生。

一、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无障碍交流

因学生数量的明显减少,师生交流的机会增多,学生大多更喜欢参与进来,教师也可以更加频繁地、具体地点拨每一个学生,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可以具体地针对每位学生进行专门提问和辅导。

二、有利于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小班化教学因为人数少,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平台,由于每个学生的美术能力不同,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从容地进行深耕细作。在备课时具体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程度、水平来选择不同的学习计划以及建设性的学习方法。要按照学生个体的差异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同时也要针对学生的差异特点进行差别教学和针对辅导,教师可以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来分别提高学生的阶段性学习。

例如,我以《二方连续纹样》这一课为例,以往我讲完二方连续纹样的特点定义后,再示范画几种二方连续纹样,再讲讲设计要点,然后学生进行临摹就可以了。这样上课对美术素养好的学生就过于简单,对美术素养一般的学生则刚好接受,可是对于素养弱的学生就会特别吃力。后来在小班化教学我改用学生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二方连续纹样的特点和设计要点,还要求他们举几个例子,我发现他们更喜欢自己的讨论结果,而且理解透彻,省去了我的教,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我来做示范讲解,最后让他们自己设计二方连续纹样,每个学生都饶有兴趣地参与进来,这样的学习氛围学生和我都倍感轻松、愉悦。

三、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建立评价系统

对孩子来说,绘画是极其美好的人生体验,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是他们心灵的纯真体现,是他们幼嫩语言的无声呐喊。因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作品都找出它的发光点,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高度评价,才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阶梯形的要求。在作业评讲中,把“心”作为评价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标准和依据;把同一层次的学生作品进行对比;还有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跟自己之前的作品进行对比,只要有提高,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的进步也要及时加以肯定,给学生更多的信心,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然而如果教授学生人数过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单独评价,分层评价也就会因为人数和层数过多而显得混乱。在分层评价过程中首先要清楚每个学生所处的层次,根据层次的不同合理地安排教学形式和内容,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为达到教育教学目标提供有力保障,这是在人数多的班级中不易做到的事情。在分组评价时,大班教学也会因为小组过多或者组内成员过多而造成评价意见不能集中。就是自我评价系统也会因时间和人数的關系造成流于形式。

少量的精英式教学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对学生的单独评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也会拥有充足的时间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立体教学和评价,也会得到更加详细的评价结果,从而有利于教师将学生进行多层次的分段教学,在学生分层教学中的同层次的比较,可以有效地掌握每位学生的每一次具体的进步程度。

我深深地感受到进行小班化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了。尤其是学生经常爆发出灵感,有更多更好的美术作品创作出来。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教学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使学生的本体个性在这里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使学生的人格特点在这里得到平等的体现,使学生的个人情感在这里得到最大化的感受,使学生的人生历程在这里踏上新的台阶。

以上是我对小班化教学优势的几点体会,当然在美术小班化教学中也有一些问题存在。例如,小班化教学如何调整纪律的问题,有的学生在相互交流环节表现得过于活泼,一放开就不好收回来。在作业练习中,创作要求一旦放开,有的学生就会出现偷懒情况,怎么简单怎么画;还有的学生个性太强,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这些都需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评价,决不可以感情用事。

对于小班化教学,我还有一系列的狂想曲想要尝试,例如,改变教学场所、模式上大胆探索。像搞一堂课外美术课,让学生带好工具,我们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让阳光去拨动孩子的心弦,使他们在身心体验中产生更多的创作灵感,更加喜欢上我教授的每一堂美术课。

小班化作为新型社会的教学趋势已不可阻挡,教师只有顺应潮流,不可螳臂当车,在新型教学中与时俱进才能做到师生共同进步的双赢!祝愿她“小”得可爱,“小”得精彩。

小班美术 篇12

一、灵活的团坐形式, 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1) 分组团坐。我先对学生进行摸底, 让每个学生完成两幅画, 一幅是临摹我所给的范画, 一幅是随意创作, 可以是写生画, 可以是小制作, 主题不限。根据学生作品质量, 我有针对性地将全班学生分成七组, 每组4~5人, 采用团坐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把一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学生安排在每个组里, 由他们帮带本组成员, 要求每组学生合作式学习, 并形成组间竞争。有个同学平时功课很差, 上课漫不经心。针对他的情况, 我安排他坐在美术课代表边上, 并私下交代美术课代表多给予其热情鼓励和帮助。学生与学生沟通是最直接有效的。当本组同学小组合作活动时, 在课代表的暗示、带领下, 同学们总有意地请他帮忙拿这个, 帮忙做那个, 渐渐地他也参与到合作和创作中来, 加之同学们适时的帮助与鼓励, 他的美术作业无论质量好差他都能按时交上。后来我发现, 其实他并不笨, 有的作业创意还比较独特, 于是有机会就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肯定表扬他, 可以看出他现在对美术课充满了自信和乐趣。

(2) 合作学习。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和教师平衡调配手段相辅助, 我将每个学习小组辅以以下四个基本角色, 由小组成员自荐担任: (1) 召集人:组织本小组讨论, 将小组人员进行工作分工, 协调小组整体工作进程。 (2) 代言人:记录小组中每位成员的发言及组内评论, 代言本组讨论的结果。 (3) 策划人:在绘画上有一定功底, 编辑策划小组集体作业。 (4) 计时员:保证小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有时间发言, 遵循每个成员的意见, 提醒小组发言和集体作业时间。此外, 因各班人数的不同, 有个别小组可能超过4人一组的现象, 可在策划人员中增添1位。有了明确的责任分工后各组成员们各司其职, 他们动静结合、有张有弛, 充分发挥了本组各成员的优势。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学习过程, 人人尝试了成功的喜悦, 同时为组内成员提供了互助性学习的机会。

(3) 教师引领。团坐的形式下, 教师不能忽略自身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 教师对班级的领导方式多, 即权威式、民主式、放任式。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以及诸多心理学家经过反复实验研究均发现, 在权威式领导下的儿童学习成果最高, 他们很快而且很有效地达到预期目标, 然而他们都表现出过分的紧张、敌意和侵犯性等消极情绪。放任式领导下的学生, 无论在学习成果还是情绪方面的结果均不理想。而民主式的领导方式对教学的成果, 学生的态度、行为表现等均有较好影响, 它是把较大的责任交给班级来负担, 靠集体的力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大班型教育的条件下, 许多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 权威式领导相对用之过多。现在小班化教育的实施让我们选择了更多的灵活教育方式。因为每个学生有着学习水平、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倾向上的不同。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小组活动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如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性格等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许多方面实施差异教学, 扬长避短。教师应该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针对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引导、帮助,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 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并获得成功。

二、自由的欣赏形式, 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为视觉艺术教育的美术课,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不仅需学会在生活里捕捉题材, 而更本质的是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受能真实描绘和创造生活。

(1) 浏览网页。在上美术校本课程时我精心设计时间段, 带同学们一起浏览美术网页, 观看网上美术馆、艺术馆, 让同学们进一步接触名师名作, 感受作品的设计制作过程, 欣赏更多的艺术作品, 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交流学习心得, 共同感悟艺术的美。

(2) 走进身边的艺术家。邀请身边的画家来校为学生现身书画, 接触家乡的艺术大师以后, 很多同学不禁在观后感中有感而发:“大师离我们很近, 只要我们努力, 或许若干年后的我们也能成为大师。”

三、缤纷的实践形式,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 走进大自然。农村中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我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 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同时, 引导学生学会用身边的材料学习民间美术, 感悟民间美术的艺术美。结合农村随处可见的资源开设了编扎、纸工、雕塑等特色校本课程, 利用网络教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眼界。民间美术校本的创设, 有效激发了学生们的思维, 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民间的传统文化更得以发扬广大, 对劳动人民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得以进一步升华。

(2) 课外空间拓展。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拓展自我学习空间。例如, 我家乡是龙灯之乡, 很多同学家长能制作出很多漂亮龙灯上的装饰图案、剪纸等, 于是家庭就成为这些同学学习美术的自由空间。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连接让这些同学接触到课堂以外的艺术, 也让教师和其他同学又有了一个新的学习交流机会。

事实证明, 团坐形式、自由欣赏实践等形式不仅改变了以往美术教学中单纯的课堂教学形式, 它更注重了趣味性, 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 使得学生学习的热情高起来了, 自主实践更好地实施了。

上一篇:膀胱全切术下一篇:基层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