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膀胱途径

2024-05-22

经膀胱途径(共7篇)

经膀胱途径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经阴道途径手术治疗膀胱阴道瘘的应用效果。方法:2010年7月-2014年5月, 对9例膀胱阴道瘘患者实施经尿道用电切镜将膀胱瘘口瘢痕组织电切除, 然后改张腿俯卧位用两把小S拉钩及一把阴道重垂拉钩拉开阴道, 可清晰显示瘘口。用4-0薇荞线间断缝合瘘口, 阴道壁用2-0单荞线连续缝合, 观察手术时间、切除瘘口时间、缝合瘘口的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总结手术技巧, 并与前期14例经阴道途径 (截石位) 切除瘘口并缝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改良手术组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 (49.4±16.2) min、 (62±17.1) min, 瘘口切除时间 (15.2±3.3) min、 (29.5±7.4) min, 缝合时间 (20.5±4.1) min、 (32.9±6.1) min, 出血量 (10.0±2.4) mL、 (90.0±20.2) mL,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尿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手术组随访324个月, 平均6个月, 改良未见漏吸、尿失禁、肾积水及并发症;对照手术组一例出现轻度尿失禁, 经盆底训练后好转。结论:经尿道电切除瘘口瘢痕组织出血少及用食指顶起瘘口易于切除, 张腿俯卧位显露阴道瘘口明显优于截石位显露阴道瘘口、降低缝合难度、缩短手术时间。

关键词:经阴道途径,膀胱阴道瘘,电切,张腿俯卧位

膀胱阴道瘘是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 大部分见于妇科损伤或产科手术及外科手术损伤、放射性损伤以及盆腔恶性肿瘤[1],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尿液的持续逸出。尿瘘的发生可出现在损伤时, 或损伤后数天或数周内。尿瘘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瘘道的大小和位置。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 国内大部分采用经阴道途径。文献及手术学报道多采用截石位, 经阴道显露瘘口比较困难, 对于瘘口深者难于显露, 瘘口位于上方缝合比较困难。本院于2010年7月-2014年5月采用经尿道电切除瘘口瘢痕组织, 然后张腿俯卧位显露阴道瘘口, 治疗9例患者, 同时用单荞线缝合阴道, 效果满意,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改良手术组为先截石位经尿道电切除瘘口瘢痕, 然后张腿俯卧位显露瘘口并缝合, 病例数9例, 年龄21~52岁, 平均36岁, 瘘口位于三角区者6例, 位于底部者3例, 瘘口1~3 cm大小不等。8例每天用6~7张尿不湿, 能自行解出少量小便。1例患者采用勤解小便的方式, 白天仅需1~2张尿不湿, 晚上3张;对照组2010年7月以前开展的14例截石位经阴道途径修补膀胱阴道瘘的病例, 其中瘘口位于膀胱底部5例, 三角区者9例, 瘘口1~2.8 cm大小不等, 尿不湿使用数量类似上组, 病程平均3~9月, 均经膀胱镜证实为膀胱阴道瘘。两组在年龄、病程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改良手术组:气管内插管全麻, 截石位, 用电切镜观察瘘口与双尿管开口关系, 助手用食指顶起瘘口 (图1) , 手术医师电切除瘘口瘢痕组织, 切除瘘口一圈, 无明显出血 (图2) 。同时双侧输尿管置管, 留置导尿, 然后患者取张腿俯卧位, 上方用两把小S拉钩拉开阴道后壁, 阴道重锤拉钩拉开阴道前壁, 瘘口清晰可见, 位于术者下方 (图3) , 使术者操作方便。

用4-0薇荞线缝合膀胱肌层及黏膜, 切除阴道瘘口瘢痕, 用2-0单荞线连续缝合阴道前壁。膀胱充盈美蓝液300 m L, 用白纱布阴道试漏, 未见美蓝, 三腔导尿管持续低压冲洗。对照组:患者硬膜下麻后取截石位, 放入阴道鸭嘴牵开器或阴道窥镜, 显露瘘孔, 于尿道口的近膀胱侧沿中线切口阴道前壁, 达瘘口边缘, 切口深达阴道壁全层, 于瘘孔边缘0.1 cm处切开膀胱黏膜, 在阴道壁与膀胱之间平面分离, 将瘘孔周围的膀胱和阴道的瘢痕组织切除, 用4-0可吸收线缝合膀胱瘘孔边缘, 阴道瘘孔用2-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 然后试漏, 必要时加强“屏障”。全部患者留置三腔导尿管2周, 无明显出血及漏尿后拔除。双丁管1月后取出。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改良手术组9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 术中发现位于三角区者6例, 位于底部者3例, 瘘口1~3 cm大小不等。对照组14例患者也全部成功。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发生情况见表1。两组手术均获成功。其中对照组1例出现轻度尿失禁, 经盆底训练后好转。两组随访3~24个月, 平均6个月, 未发现漏尿。

3 讨论

膀胱阴道瘘主要由于产伤、妇科手术、外科手术或盆腔恶性肿瘤所致[2]。近年来, 随着产科水平的不断提高, 分娩损伤所致的膀胱阴道瘘逐渐减少, 而妇科手术损伤引起的尿瘘有增加的趋势, 其中经腹子宫切除术最常见, 发生率1/1800[3]。膀胱阴道瘘在发展中国家主要由产程延长所致[4,5]。膀胱阴道瘘可分为尿道阴道瘘、膀胱阴道瘘、膀胱尿道阴道瘘、膀胱阴道瘘合并输尿管阴道瘘。大多需要手术治疗, 原则上应尽可能将瘘孔修补, 而达到解剖和功能上的整复。膀胱阴道瘘诊断一般较为容易, 修补术为其主要治疗手段。膀胱阴道瘘修补术一般在手术后3~6个月施行较为合适。亦有学者建议对膀胱阴道瘘的患者在确诊后每2周检查1次, 在确认阴道周围组织愈合好、有性生活后 (通常为损伤后4~8周) 施行修补术[6]。手术的入路包括经腹部途径、经阴道途径、经腹部阴道联合途径等[7]。行经阴道修补的优点有手术失血相对较少, 并发症少, 术后恢复快等, 即使手术失败仍可多次重复修补, 对全身干扰较少。因此大部分膀胱阴道瘘患者是可以选择此术式[8]。手术的成功关键是: (1) 充分的术前准备; (2) 恰当的术式选择; (3) 足够的瘘孔周围组织分离; (4) 适当的创缘瘢痕修剪; (5) 良好的组织血液供应; (6) 准确而无张力的创缘缝合; (7) 牢靠的创口覆盖“屏障”, 也有学者提倡在膀胱壁和阴道壁之间植入填充物以增加隔水效果[9], 对一些复杂性膀胱阴道瘘, 如瘘口较大、周围瘢痕严重、组织条件较差者, 尤其是放疗引起的或后壁的膀胱阴道瘘, 文献报道也可选用带蒂腹直肌瓣或通过转移膀胱壁瓣进行修复[10,11]; (8) 通畅的尿液引流。一般认为复杂性膀胱阴道瘘适宜选用经腹修补, 经阴道途径只适用于初次修补的位置较低、瘘口较小的单纯性膀胱阴道瘘[12]。国内有学者采用腹腔镜下利用大网膜修补膀胱阴道瘘或者游离膀胱及阴道, 并分别切除瘢痕并修补[13,14]。笔者平常的经阴道途径采用截石位, 将小阴唇张开并用丝线将大阴唇缝合牵开, 放入鸭嘴牵开器或阴道窥镜, 显露瘘孔, 从阴道前壁沿瘘切开阴道前壁的阴道壁组织游离时易大量出血[15], 从而影响视野, 延长手术时间。当瘘口位于阴道前壁时, 给切除瘘口组织和缝合带来困扰[16]。笔者自2010年7月后对此方式做了相应的改进, 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

首先笔者采用经尿道途径电切除镜切除膀胱阴道瘘口瘢痕组织, 助手用食指经阴道顶起瘘口组织, 便于术者操作, 基本上做到了切除瘢痕不出血, 并且视野清晰, 张腿俯卧位用两把小S拉钩拉开阴道后壁, 并用阴道重垂拉钩牵开阴道前壁, 瘘口清晰的位于术者视野下方。笔者采用脑膜剪与艾利森氏镊将阴道前壁与膀胱组织平均分离, 此处组织疏松, 易于分离, 出血少, 轻松剪除阴道瘢痕组织。瘘口位于下方便于轻松缝合, 并且三个拉钩牵开后术野宽敞, 能轻易操作。缝合时用4-0薇荞线间断缝合膀胱肌层, 用2-0单荞线连续缝合阴道前壁, 明显减轻了张力。笔者觉得明显的优势是整个手术过程基本不出血, 视野清晰宽敞, 操作方便, 从而缩短手术时间, 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改良经阴道途径治疗膀胱阴道瘘, 采用经尿道电切, 由助手配合顶起瘘口周围组织, 显露良好, 术中出血少。采用张腿俯卧位使瘘口位于正下方, 便于缝合与显露, 上方两把小S拉钩拉开阴道后壁, 下方一把阴道重垂拉钩牵开阴道前壁, 使术野有宽敞的操作空间, 使该手术变得操作简便, 提高了成功率。

经膀胱途径 篇2

关键词:经膀胱途径,单孔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技巧,效果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单孔腹腔镜技术在临床上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运用。就目前而言, 单孔腹腔镜技术已成为泌尿系统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在此次调查中, 笔者所在医院主要探讨经膀胱途径单孔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手术技巧与疗效。较常规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而言, 经膀胱途经下单孔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具有更明显的临床优势, 该种手术法安全性较高, 术中不易发生器械碰撞且时间不会过长, 临床效果显著[1]。在此次调查中, 笔者所在医院主要对2013年收治的10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经膀胱途径单孔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 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12月接受治疗的10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39~63岁, 平均50.4岁。患者BMI指数为20.4~25.9 kg/m2, 平均BMI指数为22.7 kg/m2。术前PSA为0.99~10.06μg/L, 平均PSA为7.48μg/L。其中, 国际勃起功能指数在21分以上患者共8例, 在21分以下患者共2例。术前对患者进行穿刺活检, 其中, T1c期患者4例、T2a期患者6例。Gleason评分为2+2分患者2例、3+2分患者5例、3+3分患者3例。D’Amice风险分层均为低风险。

1.2 方法

1.2.1 手术思路

对患者进行全麻处理, 并实施经膀胱途径单孔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以自制3孔单孔套管为患者建立气膀胱操作通道。于输尿管开口远端作切口, 切开膀胱颈后缘, 对双侧输卵精管作分离处理, 并切断。充分游离双侧精囊, 并切开狄氏筋膜, 使前列腺后壁分离。在前列腺两侧做环形切口, 使得前列腺侧韧带充分暴露, 但保留两侧阴茎勃起神经血管束。沿前列腺两侧开始游离, 至耻骨后紧贴前列腺表面切断耻骨前列腺韧带, 推开耻骨后血管复合体, 分离前列腺尖部, 切断尿道。为减少膀胱尿道吻合张力, 在膀胱颈两侧和6点处切开膀胱黏膜及黏膜下层, 用V-LocTM免打结缝线行膀胱尿道吻合[2]。

1.2.2 手术步骤

具体手术实施如下: (1) 确定切口部位及套管的置入。对患者作膀胱插管处理, 将生理盐水与导尿管注入膀胱, 让膀胱充盈。将脐与趾骨连线的中心位置作为手术切口点, 纵向作3 cm切口。手术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到膀胱处对膀胱前壁肌层及腹直肌前鞘进行缝合。向切口内置入3通道单孔套管 (院方自制) , 套管达到膀胱。单孔内单项置入腹腔镜、超声刀与分离钳。通过尿管排出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尿液与烟雾, 这样可以不用单独为其建立一个通道, 可避免术中发生器械接触。 (2) 切开膀胱颈后唇。于输尿管开口远端作切口, 切开膀胱颈后唇。切开膀胱肌层以暴露出双侧输精管与精囊, 扩大手术切口分别至膀胱颈5点与7点方向。 (3) 分离输精管和精囊。切开狄氏筋膜前、后层。其中前层切开后, 对双侧输精管作分离与切断处理, 充分游离双侧精囊。后层切开后, 一直沿直肠前缘与前列腺后缘进行分离, 到达前列腺尖部停止。 (4) 阴茎勃起神经血管束的分离与保留。适当扩大直肠及前列腺之间的间隙, 在膀胱黏膜上作环形切口, 肌层亦如此。左侧切口弧度如8~11点, 右侧切口弧度如1~4点, 分离时需以剪刀紧贴前列腺。利用手术钳将右侧精囊提起, 沿其根部将筋膜切断, 转换腹腔镜位置及角度, 放大手术视野, 并分离出前列腺筋膜内平面。通过吸收结扎索分段结扎前列前侧韧带, 并以剪刀进行分离, 直至前列腺尖部。在整个结扎与分离过程中, 注意不要伤及阴茎勃起神经, 需保留其完整性。左侧按同样操作法分离即可。 (5) 控制耻骨后血管复合体并离断尿道。在筋膜内分离平面, 于前列腺包膜外两侧开始至尖部。靠近前列腺表面位置对耻骨前列腺韧带作切断处理, 将耻骨后血管复合体作钝性推开处理, 至尿道显露。对尿道前壁横向切断, 将导尿管退出后直接剪断尿道后壁。于前列前与直肠间隙内放置吸引器头, 并缓慢向前抬起并游离前列腺尖部, 直至前列腺被完整切除。查看前列腺包膜的完整性, 于单孔套管内将切除的标本取出。向导尿管气囊内注入40 ml左右的生理盐水, 通过压迫力作用对手术创面作止血处理。 (6) V-LocTM免打结可吸收缝线减张缝合膀胱尿道。于膀胱颈切缘外2 cm平行位置, 于2~4点、5~7点及8~10点3处作辅助切口, 将黏膜层与浅肌层切开, 缓和膀胱尿道的吻合张力。同时, 以V-LocTM免打结可吸收缝线连续减张缝合。缝合时, 先于尿道内进针, 逐渐缝合向外。辅助切口进针顺序为第1条5点进针, 顺时针方向连续缝合至8点处。第2条4点进针, 逆时针方向连续缝合至9点处[3]。调整患者体位为平卧位, 缓解膀胱尿道的吻合张力。将辅助切口处的线头进行牵拉, 将膀胱尿道吻合口完全靠拢, 两线尾端不剪断, 直接进行原位倒转缝合后留置于膀胱黏膜切口内。术毕留置导尿管, 逐层缝合手术切口。

2 结果

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经膀胱途径单孔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最短手术时间为78 min, 最长手术时间为176 min, 平均手术时间为127 min。最少手术出血量为88 ml, 最高手术出血量为443 ml, 平均手术出血量为144 ml。患者术后无明显并发症, 通过病理检查, 确定患者分期情况, 其中PT2a期患者3例、PT2b期患者6例、PT2c期患者1例。根据Gleason评分对患者进行分类, 其中2+2分患者4例、3+2分患者6例、3+3分患者0例。手术切缘均呈阴性。术后拔除尿管最短时间为8 d, 最长时间为17 d。平均时间为12 d。住院最短时间为12 d, 最长时间为26 d, 平均时间为16 d。术后1年内对患者进行随访, 国际勃起功能指数在21分以上的8例患者中有5例恢复了性功能, 恢复率约62.5%。无尿道狭窄及生化复发等并发症的发生。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单孔腹腔镜手术在泌尿系统疾病中应用十分广泛。该种微创手术法可明显降低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在此次调查中, 笔者所在医院主要探讨了经膀胱途径单孔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手术技巧与临床效果。笔者结合临床相关报道及个人经验, 对经膀胱途径单孔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优点进行归纳分析, 并总结如下: (1) 损伤小。此次手术中, 无需游离膀胱与膀胱前间隙, 有效地将手术范围缩小至前列腺周围的深骨盆空间, 避免对前列腺及其周围造成损伤。由相关研究指出, 前列腺周围与膀胱前间隙内存在丰富的神经末梢, 且分布十分广泛。因此经膀胱途径进入可有效避免对神经的损伤, 并降低患者术后发生尿失禁的发生率, 有效保护了阴茎勃起神经。 (2) 手术距离短。经膀胱途径可以使手术距离缩短, 并有利于输精管与精囊的显露, 无需进行膀胱颈分离, 操作步骤简单。同时手术操作中利用了免打结可吸收缝线等技术, 十分节约手术时间。 (3) 对腹腔脏器损伤较小。经膀胱途径下建立气膀胱可免除对整体腹腔建立气腹, 减少了对腹腔内其他脏器的干扰, 安全性较高, 并可降低肠粘连或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4) 器械进出方便。建立气膀胱后, 可将其视为自我固定的牵开器, 可方便手术器械的进出, 节省手术时间, 操作简便。

但经膀胱途径单孔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也存在一定的手术难点, 即在操作过程中十分难控制膀胱与尿道相吻合。在此次手术中, 并未分离膀胱及前列腺周围筋膜, 若想将膀胱与尿道吻合, 会受到两者之间较大的压力影响, 吻合比较困难。为了避免这一难点, 笔者所在医院在此次手术中通过辅助切口来缓解压力, 进而起到减小膀胱与尿道吻合的张力, 操作简单, 效果显著。同时为了保障效果, 笔者所在医院于术后对患者进行镜检, 以确定此次设计的3个辅助切口已完全吻合, 而膀胱-尿道吻合口黏膜也对合完整。这一做法有效解决了经膀胱途径单孔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操作难点, 且效果十分明显。

综上所述, 经膀胱途径单孔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具有有效性及可行性。该种手术法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 手术过程中不易伤及阴茎勃起神经与控尿神经, 较传统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有明显优势, 值得广泛推广, 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庞俊, 司徒杰, 肖恒军, 等.经膀胱途径单孔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8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2, 33 (10) :753-756.

[2]王平, 喻银球.经膀胱途径单孔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38例报告[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4, 27 (3) :293-295.

经膀胱途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膀胱肿瘤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其中男50例, 女40例, 年龄35~75岁, 平均 (54.26±6.26) 岁, 所有患者均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 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将患者按照随机抽选的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试验组在常规护理上给予针对性护理, 具体如下。

1.2.1 膀胱痉挛原因

(1) 手术创面的刺激:由于点切术的手术创面比较大, 并且创面存在三角区、膀胱的时候更加容易使得患者出现膀胱痉挛的现象。 (2) 引流不畅通:引流管没有进行妥善固定、膀胱出血造成的血块将导尿管堵塞、引流管折叠等因素均会导致患者膀胱内压增高, 从而使得膀胱痉挛。 (3) 冲洗液的速度与温度:在给予冲洗的时候, 其温度过高, 容易使得患者局部血液循环速度加快, 使得切口渗液量增加, 从而患者的膀胱内出血;其温度过低十分容易刺激患者膀胱平滑肌, 从而导致患者膀胱痉挛。在进行冲洗的时候, 如果速度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 那么患者的膀胱内积血十分容易形成血块, 从而使得导尿管出现堵塞的情况[2]。 (4) 心理原因:由于患者不了解手术情况, 对术后的护理知识缺乏, 因此比较容易产生害怕等不良情绪, 而这些心理因素均可能诱发患者出现膀胱痉挛的情况, 一旦没有进行很好的疏导, 便容易加重痉挛的程度。 (5) 其他因素:导尿管长时间留置、导尿管刺激等因素均可能使得患者出现泌尿系统感染, 从而导致膀胱应激性升高, 患者出现膀胱痉挛。

1.2.2 针对性护理

(1) 积极心理护理:由于患者手术之后可能出现膀胱痉挛等情况, 同时怕出现感染、并发症、后遗症等, 均有不同程度的担心、焦虑等不良情绪。因此医护人员可以告诉患者之前帮助过类似病症的患者做过护理, 并且护理效果十分明显, 降低患者内心的不安和恐惧感, 让患者觉得医护人员充分了解自己的感受。另外, 如果患者表现出不安、烦躁的负面情绪, 医护人员也要引导患者讲出让他们不安的原因, 主动与患者进行交谈, 对患者做好心理上的护理工作, 关心患者生活上的需要, 认真解答患者提出的有关术后的疑问,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2) 保持尿液引流通畅护理:手术之后, 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的观察, 并做好膀胱冲洗的护理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膀胱的冲洗温度和速度应当给予调节, 确保冲洗液为淡黄色或清亮。术后对患者所产生的症状给予严密观察, 注意患者膀胱痉挛的发生情况, 手术之后进行膀胱冲洗能够很大程度的缓解其出现痉挛的现象[3]。同时医护人员还需要观察患者的术后引流情况, 确保患者引流管的通畅, 避免引流管受到折叠、扭曲, 将引流管进行妥善的固定。对于出现引流不通畅的情况, 医护人员应当采用注射器吸生理盐水冲洗或者进行及时的更换。同时医护人员需要观察在进行冲洗的时候洗液的颜色, 一旦出现红色, 则可能是患者手术后出血较多, 医护人员要及时通知主治医师, 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 (3) 预防尿路感染护理:在进行护理的过程当中, 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 留置导尿管需要实行闭式引流, 对患者的尿道口等部位需要做好清洁工作, 及时帮助患者对引流袋进行更换, 确保引流袋保持低于床平面的水平, 同时医护人员还需要鼓励患者平时多喝水, 增加尿量。

1.3 护理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膀胱痉挛次数显著减少, 膀胱痉挛时轻度疼痛, 下腹无胀痛等临床表现;有效:患者膀胱痉挛次数有效减少, 膀胱痉挛时中度疼痛, 下腹有轻微胀痛;无效:患者膀胱痉挛次数较多, 膀胱痉挛时重度疼痛, 下腹有比较严重的胀痛等情况。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高达93.33%, 其中显效30例, 有效12例, 无效3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6%, 其中显效19例, 有效15例, 无效11例。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之后, 大部分患者均可能出现膀胱痉挛的情况, 此种并发症的出现不但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也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让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 也增加了住院的医疗费用。因此, 对于手术之后给予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十分重要[4]。本次, 首先分析了患者手术后出现膀胱痉挛的主要因素, 然后给予相应的护理。由于大部分患者是因为心理焦虑, 不了解手术情况, 缺乏护理知识而导致的不良情绪, 由于不良情绪容易对手术后膀胱痉挛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本次护理当中首先给予心理护理, 让患者讲出其不安与苦恼的原因, 医护人员再利用专业知识为患者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 使得患者放轻松。其次患者出现膀胱痉挛的因素还有冲洗的速度以及温度, 因此在护理过程当中, 医护人员更加注意此方面, 最大限度的减免患者膀胱痉挛的情况出现。再次, 由于术后引流管如果受到折叠, 患者也十分容易出现膀胱痉挛, 因此医护人员为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监测, 确保引流管的通畅, 及时观察患者引流情况。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表示, 试验组总有效率高达93.3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以知道, 由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患者术后膀胱痉挛是其主要并发症, 医护人员应当及时分析其膀胱痉挛的因素, 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 帮助患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和家庭, 而本次的护理研究获得十分满意的护理效果, 因此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何杏勤, 罗利平, 卢惠明, 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3 (26) :26-27.

[2]范晓莉, 陈庆丽.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的观察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20) :88-90.

[3]曾莹, 李健嫦, 黄小敏, 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的循证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4 (11) :111-112.

经膀胱途径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5例, 男21例, 女4例, 年龄28~63岁, 中位年龄45岁。13例为住院患者, 住院天数2~18d, 中位时间8.5d;12例为门诊患者。所有患者均经B型超声、腹部平片 (KUB) 、静脉肾盂造影 (IVU) 及膀胱镜等检查确诊。其中15例具有排尿中断病史, 结石大小为1.0cm×0.8cm~3.5cm×1.4cm。后尿道结石5例, 膀胱多发性结石 (5粒) 1例, 右输尿管囊肿内多发性结石 (4粒) 1例, 前尿道球部瘢痕狭窄并膀胱结石1例, 膀胱颈瘢痕狭窄并膀胱结石1例, 胸、腰椎骨折后截瘫并膀胱结石各1例。17例患者术后未插尿管, 8例术后插尿管留置, 尿管留置时间为1~9d, 中位时间3.7d。插管全麻2例, 硬膜外麻醉4例, 表面麻醉17例, 截瘫患者无麻醉2例。手术时间10~60min, 碎石时间5~40min。

1.2 碎石方法

患者取截石位, 均用尿道膀胱镜观察尿道, 对于后尿道结石患者, 可按孙昌惕介绍的方法, 用注射器将生理盐水从尿道外口注入, 从而将结石冲回膀胱[1];也可在尿道镜直视下, 加压灌注生理盐水使后尿道稍扩张的同时, 尿道膀胱镜鞘将结石推入膀胱[1]。对于有尿道瘢痕狭窄患者, 可按石永福等[2]介绍的方法, 用15.5、18.0、21.0、22.5F的尿道膀胱镜鞘在0°视镜直视下, 依次从小到大扩张尿道, 最后以22.5F的尿道膀胱镜鞘压迫尿道5min以止血。膀胱颈瘢痕狭窄者先电切膀胱颈。如为输尿管囊肿内结石, 先经尿道电切部分囊肿壁, 让结石进入膀胱底, 再按膀胱结石处理。膀胱镜观察膀胱内结石部位以及无其他病变时, 即通过膀胱镜向膀胱内灌注生理盐水200~300ml。退出膀胱镜, 插入膀胱大力碎石钳, 直视下张开碎石钳, 然后轻轻闭合咬住结石, 抬起碎石钳并左右稍摆动, 如果没有挟住膀胱黏膜, 则用力压碎结石。重复上述碎石动作, 直至碎石颗粒足够小, 估计能从F22.5膀胱镜鞘取出时, 即可将碎石钳退出。0°视镜直视下插入F22.5尿道膀胱镜, 取出镜鞘内的视镜, 接上充满生理盐水的排空器, 反复抽吸将碎石颗粒吸出, 取下排空器, 重新置入0°视镜观察, 如有较大碎石块残留, 则用异物钳取出。碎石时间超过30min则插尿管留置。尿道瘢痕狭窄、膀胱颈瘢痕狭窄、输尿管囊肿、截瘫患者术后均留置尿管。

2结果

本组25例均1次碎石成功, 术后部分患者有轻微肉眼血尿1~2d外, 无其他明显并发症。

3讨论

膀胱结石不能自行排出者, 传统治疗方法为经膀胱切开取石术, 该法有下腹部切口, 均需留置尿管7~8d待切口愈合。自从80年代有体外震波碎石机以后, 部分膀胱结石患者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 尽管无下腹部切口、不插尿管, 但需患者自行排石, 时间长而且痛苦, 并且不能完全成功。

大力碎石钳经尿道膀胱碎石术为机械碎石, 是经尿道膀胱碎石方法之一, 应注意其适应证。郭应禄[3]认为机械碎石适用于<2cm的膀胱及尿道结石, 且尿道无器质性梗阻者。一般认为过硬或过大结石 (直径>4cm) 仍以采用耻骨上经膀胱切开取石为佳, 可避免长时间经尿道操作对尿道造成的损害[1]。本组结石最大3.5cm×1.4cm, 30min完成碎石, 手术顺利。故晋继忠等[4]的观点:经尿道膀胱碎石适于<3cm的结石, 且结石数目<3个, 尿道无器质性梗阻者。笔者认为该法适用于临床应用。

本组只有8例术后留置尿管, 平均留置3.7d。其中3例因为刚开展此手术时, 碎石时间≥30min, 为避免可能的尿道损伤致日后医源性尿道瘢痕狭窄, 故留置尿管数日。另5例尿道瘢痕狭窄、输尿管囊肿、膀胱颈瘢痕狭窄、截瘫患者合并膀胱结石者, 术后因原发病需要而留置尿管。17例术后未插尿管, 17例行表面麻醉, 均占68%, 这部分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故认为大力碎石钳经尿道膀胱碎石术具有以下优点:无下腹部切口、无需自行排石、痛苦小、大部分患者无需留置尿管、术后恢复快、疗效好等。尽管其他气压弹道、钬激光等经尿道膀胱碎石的器械很多, 但设备较昂贵, 而国产膀胱大力碎石钳只需数千元, 并且治疗效果与昂贵设备相似, 故认为膀胱大力碎石钳经尿道膀胱碎石术是比较适合基层医院、落后地区医院开展的一项微创手术。

关键词:大力碎石钳,结石, 膀胱,碎石, 经尿道膀胱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马永江.实用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213-215.

[2]石永福, 方克伟, 栾丽, 等.利用小儿膀胱镜行尿道扩张的体会[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1, 22 (5) :344.

[3]郭应禄.腔内泌尿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124-126.

经膀胱途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56例, 男45例, 女11例;年龄38岁~79岁, 平均年龄59岁。37例为初发病例, 3例有肾盂癌病史, 16例为复发病例, 均行膀胱镜检查及活检确诊。肿瘤单发21例, 多发35例;瘤体直径0.2 cm~3 cm;病理回报均为移行细胞癌, 其中p Ta-p T124例, p T232例, G126例, G1~218例, G2~312例;合并一种或多种疾病者17例, 其中前列腺增生症4例, 腹股沟疝3例, 高血压、肺气肿、冠心病等心肺疾病8例, 糖尿病2例。

1.2 治疗方法

首先行膀胱肿瘤电切, 使用Stryker普通电切镜, 灌注液为蒸馏水, 先电切瘤体至根部, 电凝灼烧基底及周围1.5 cm黏膜, 肿瘤直径大于2 cm者, 范围扩大至2 cm, 深至浅肌层。较小的肿瘤可直接电凝瘤体。4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2例同期行前列腺电切术, 3例腹股沟疝患者同期行无张力疝修补术。

术后留置三腔气囊尿管, 持续或间断膀胱冲洗至尿液清亮, 开始首次灌注化疗药物, 药物选用丝裂霉素, 剂量为40~60 mg, 灌注前嘱患者少饮水, 灌注后拔除尿管, 保留药液2 h, 仰卧位、俯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各半小时。每周1次, 连续8次, 后改每月1次, 连续10次。术后每3个月复查1次, 包括尿常规、尿路B超、膀胱镜等。

2 结果

单纯膀胱肿瘤电切时间10 min~60 min, 平均25 min, 联合前列腺电切或腹股沟疝修补时间70 min~150 min, 平均95 min.3例侧壁肿瘤术中发生闭孔反射, 未导致膀胱穿孔。单纯膀胱肿瘤电切者术后留置尿管36 h~168 h, 平均72 h, 同期行前列腺电切者术后置尿管96 h~192 h, 平均124 h.

56例中30例术后随访6个月~5年, 平均3年, 未见复发;26例术后复发, 复发率为46.4%.其中16例经再次电切后随访3年未见复发, 7例经3次电切后3年未见复发。2例复发患者为多发, 末次复发病理为G3, 行全膀胱切除输尿管皮肤造口术, 1例患者半年后发生左侧肾盂癌, 行左肾、输尿管切除, 1年后肾周肿瘤广泛浸润死亡。

3 讨论

膀胱表浅肿瘤占膀胱肿瘤的2/3[1], 治疗首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加膀胱灌注, 其对患者打击小, 可反复手术而不增加难度, 且患者保留膀胱术后生活质量高, 肿瘤进展再行根治手术, 总体生存率与直接行根治术者相当[2]。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中有大量癌细胞脱落后黏附到损伤的尿路上皮, 故灌注液应使用蒸馏水以裂解肿瘤细胞。多发肿瘤切割应先小后大, 先易后难, 术中膀胱过度充盈易致穿孔, 或使膀胱侧壁与神经距离缩短而诱发闭孔神经反射, 可将膀胱保持在黏膜皱襞恰好消失时电切。切割至基底如有坏死样组织提示有浸润, 应加深电切或电凝;侧壁肿瘤术前可行患侧闭孔神经阻滞麻醉或令助手按压患侧大腿, 预防闭孔神经反射。切除输尿管口附近肿瘤时, 应少用电凝以防止输尿管口术后狭窄。

术后处理主要是留置导尿、膀胱冲洗及预防感染。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多不需持续膀胱冲洗, 冲洗方式及尿管留置时间视是否穿孔、创面大小及术后引流尿液颜色而定。长期处理重点则是规律复查及膀胱灌注化疗药物, 灌注治疗有杀死残留肿瘤细胞、降低复发率、延长复发间隔及预防肿瘤进展等作用。术后复查范围应包括上尿路在内, 膀胱肿瘤中继发上尿路肿瘤者为2%~4%, 有人认为, 此类患者全尿路上皮有致癌倾向, 如基因改变、致癌物质长期影响、尿路上皮病变等[3]。本组1例最终死于左侧肾盂癌。

参考文献

[1]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2004:973.

[2]梁培禾, 靳风烁, 张克勤, 等.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加术后膀胱灌注治疗[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6, 21 (4) :286-287.

经膀胱途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1例, 男32例, 女19例, 男∶女=1.68∶1, 年龄35岁~71岁, 平均年龄61.8岁。合并前列腺增生9例, 慢性支气管炎3例, 冠心病2例, 膀胱结石1例, 原发性高血压3例。肿瘤单发41例, 多发10例, 其中移行上皮细胞癌49例, 腺癌1例, 鳞状上皮癌1例。肿瘤分级G1级39例, G2级11例, G3级1例;T1期41例, T2期8例, T3期2例。全部患者均经膀胱镜、CT及病理组织检查确诊, 均无远处转移。

1.2 治疗方法

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下蒸馏水冲洗膀胱, 用STO R Z前列腺电切镜, 肿瘤基底部切除深度达膀胱深肌层, 肿瘤边缘切除约1 cm~2 cm范围黏膜, 术后留置20F三腔气囊尿管3 d~5 d.其中18例合并前列腺增生者同时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T3期患者为高龄, 合并心、肺功能不全不宜行或拒绝行膀胱全切术。51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32例, B组19例, 均于术后6 h内行膀胱灌注。A组:吡柔比星30 m g+5%葡萄糖注射液50 m L;B组:羟基喜树碱20 m g+0.9%氯化钠注射液50 m L;膀胱灌注, 保留2 h.术后1周开始行常规膀胱灌注治疗:保留1 h, 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月1次共10次, 总灌注治疗时间1年。每次灌注前行血、尿常规检查, 每3个月行肝、肾功能检查, 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 1年后每6个月复查膀胱镜, 发现可疑病变即行活检。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1例患者均经术后6个月~60个月随访, A组32例, 术后3年内4例复发, 复发率为12.5%, 5例出现尿路刺激症状, 发生率为15.6%.B组19例, 术后3年内2例复发, 复发率为10.5%, 3例出现尿路刺激症状, 发生率为15.8%.2例T3期膀胱癌均复发, 多次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无膀胱挛缩出现, 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见表1、表2.

2组复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2组尿路刺激症状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3 讨论

在我国膀胱肿瘤居全身肿瘤的第8位, 是泌尿男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肿瘤, 90%以上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 浅表性膀胱癌约70%~80%.目前公认的治疗浅表膀胱癌的方法为以TU R BT为金标准的肿瘤局部切除[1], 术后辅助膀胱内灌注不但可以预防复发, 还可以防止浅表肿瘤向浸润肿瘤发展,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如肿瘤切除后复发, 可再次行经尿道电切术切除, 能够避免患者多次开刀的痛苦, 同时使患者保留膀胱功能, 可正常排尿, 保证生活质量。

经尿道电切膀胱肿瘤术要求彻底切除肿瘤所在的膀胱黏膜、黏膜下层及浅肌层, 达深肌层, 同时切除肿瘤基底周围2 cm的膀胱黏膜。术中膀胱易出血、穿孔, 笔者体会如下: (1) 慢速切除, 边切边止血, 保持视野清晰;如肿瘤组织较大、质脆, 在瘤面上难以止血, 则应尽快将肿瘤切至基底方能止血;多发膀胱肿瘤, 应先切除小的肿瘤再切大的肿瘤, 先处理困难部位的肿瘤再切除容易部位的肿瘤, 避免遗漏;肿瘤切除后应用滚轴状电极电凝创面止血;应仔细观察膀胱黏膜, 如发现黏膜下有粗大血管汇聚或天鹅绒状红斑区域, 应常规电灼黏膜及黏膜下粗大血管, 以警惕原位癌的发生。 (2) 切除膀胱侧壁肿瘤时, 易发生闭孔神经反射, 可先行闭孔神经阻滞, 再做膀胱侧壁肿瘤切除。 (3) 术中保持膀胱处于半充盈状态 (100~200 m L) , 使膀胱壁保持一定的厚度;膀胱视野不清时不要盲目操作, 以免造成膀胱穿孔, 应保持冲洗通畅。

临床研究发现前列腺增生所致尿路梗阻、慢性尿潴留, 尿液中致癌物质对膀胱黏膜的慢性刺激, 是促进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膀胱癌患者如合并前列腺增生, 应尽量一次手术, 切除膀胱癌病灶的同时解除前列腺的梗阻[2]。本组9例合并前列腺增生者, 均一次性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TU R P) , 无不良后果出现。

对于年老体弱或合并有基础病不能耐受膀胱全切术的患者, 也可施行TU R BT, 作为缓解疾病减轻症状的姑息疗法[3]。对于T3期膀胱癌患者, 不能耐受或不愿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者, TU R BT可作为治疗疾病或减轻症状的姑息性疗法, 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根治性膀胱全切术的高风险, 如果肿瘤复发, 亦可多次行TU R BT, 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生活质量。

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国内外文献已有报道, 3年复发率为13.8%, 具有使用方便、疗效高且全身副作用小的特点。羟基喜树碱用于膀胱癌术后灌注防止复发疗效满意, 安全可靠[4,5]。术后早期用药可以避免肿瘤细胞的种植, 减少复发。我们使用吡柔比星、羟基喜树碱行膀胱灌注, 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经对症处理后缓解, 无药物性皮炎及膀胱挛缩出现, 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通过对吡柔比星膀胱灌注与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二者进行比较, 肿瘤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 疗效一致。

摘要: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TURBT) 加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1999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51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后随访6个月-60个月, 术后3年内复发6例, 均多次行TURBT.结论经尿道电切术加术后早期行膀胱灌注是治疗浅表膀胱癌的首选, 对于不能耐受膀胱全切的患者则是治疗疾病或减轻症状的姑息疗法。

关键词:膀胱癌,浅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膀胱灌注

参考文献

[1]叶敏, 张元芳, 等.现代泌尿外科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288-295.

[2]杜双宽, 任伟, 李勃, 等.老年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癌的外科治疗[J].现代肿瘤医学, 2007, 15 (7) :975-976.

[3]姚庆祥, 马腾骧, 张祖诏, 等.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附250例报告) [J].内镜杂志, 1996, 2 (4) :23-24.

[4]于斌, 习小庆.吡柔比星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 2005, 6 (12) :88-89.

经膀胱途径 篇7

膀胱表浅肿瘤占膀胱肿瘤的2/3, 是我国泌尿外科最常见的肿瘤, 在治疗中需采用损伤小、可重复进行的治疗方法。我院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汽化电切术 (transurethral vaporization of bladder tumors, TVBt) 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2009年2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经尿道膀胱肿瘤汽化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49例, 其中男30例, 女19例;年龄41~87岁, 中位年龄68.6岁。所有病例经膀胱镜检和病理活检证实为移行细胞乳头状癌, 病理分级:Ⅰ级25例、Ⅱ级20例、Ⅲ级4例;肿瘤单发21例, 肿瘤多发28例;瘤体直径0.2~3.2cm。

1.2 手术方法

低位连续硬膜外阻滞, 患者取截石位, 采用美国ACMI汽化电切镜。单个、少数几个浅表性肿瘤可用蒸馏水充盈膀胧;对较大和浸润性膀胧肿瘤, 选用5%甘露醇作灌洗液, 膀胱灌入液体量100~150ml。汽化功率为180~20W, 电凝功率为60W。先置镜观察, 了解肿瘤位置、大小、数目、形态, 并观察肿瘤与输尿管口的关系。直径<2.0cm的肿瘤一般基底部易暴露, 切割时应从基底部开始, 可直接将电切襻置于肿瘤基底部切割, 然后在基底部切割至浅肌层, 最后扩大切除距基底部1~2cm的范围。对肿瘤>2cm者, 先用电切襻切除瘤体至根部, 使视野清晰, 再用汽化电极汽化基底部及其周围正常膀胱黏膜至显露肌纤维, 对肿瘤底周围1.0~2.0cm膀胱黏膜组织常规进行切除, 直至见到浅肌层为止。电切结束后, 置F20三腔气囊尿管, 以吡柔比星30mg溶于5%葡萄糖溶液50ml中行膀胱灌注化疗, 膀胱内保留30min, 行持续膀胱冲洗, 根据肿瘤大小、数量和切除深度、范围及术后冲洗情况, 一般保留尿管1~6d, 平均3d。术后化疗前化验血、尿常规, 如正常, 腔内化疗每周1次, 连续8次后再改为每月1次, 共12个月。术后1年内每3个月进行1次。

2 结 果

本组病例手术时间10~70min, 平均30min, 术中无明显闭孔神经反射发生, 无膀胱穿孔, 出血量较少, 均未输血。术后创面基底及创缘病理检查无残余肿瘤, 术后无继发出血、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灌注后均未出现膀胱刺激症状, 无血尿、发热及白细胞下降。对患者进行随访12个月, 无原位复发, 异位复发6例, 复发率为12.24%, 均再次接受电切治疗。

3 讨 论

1910年Beer用高频电流电极烧灼乳头状肿瘤;至1935年, Greenberg成为第一位使用经尿道途径切除膀胱肿瘤者。以后陆续有学者用分期手术的方法治疗范围更大的肿瘤。治疗表浅膀胱癌应首选经尿道电切术, 其是治疗浅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金标准。

膀胱浅表性肿瘤, 病理分级多为移行细胞乳头呈乳头状生长, 组织含水量高, 密度低, 血管丰富, 膀胱黏膜及肌层的阻抗亦较低, 从而应用汽化电极对膀胱壁及肿瘤组织均能产生良好的汽化效应, 可保证瘤体的充分汽化及肿瘤蒂部能被汽化至可靠的深度[1]。一般电切至浅肌层即可, 在其表面形成0.5~1.0mm厚凝固层, 凝固层缺乏组织液及营养, 不利于肿瘤细胞生长种植, 日后凝固层自行坏死脱落, 如有肿瘤细胞附着, 也会随之脱落以保证浸润浅肌层的肿瘤细胞被杀死。

为保持手术视野的稳定, 膀胱充盈量应保持在150~200ml。对于直径较小的肿瘤, 可直接用电极汽化瘤及基底部;对于较大的肿瘤, 先用电切襻切除瘤体至根部, 使视野清晰, 再沿基底部汽化至深肌层包括肿瘤基底周围0.5~1.0cm膀胱黏膜。位于输尿管开口的肿瘤, 除完全切除肿瘤外还需切除输尿管口本身, 但切割不能太深, 应保留部分输尿管壁段, 防止术后发生尿液反流;围绕输尿管口应使用电切襻和纯切割电流, 尽量少用汽化和电凝, 以减少术后输尿管狭窄的发生。

对于侧壁肿瘤, 因TVBt时电传导到闭孔神经, 可引起闭孔神经反射, 膀胱壁的肌肉收缩, 导致膀胱穿孔, 增加手术风险。对于会引起闭孔神经反射的肿瘤可将膀胱内液体灌注量应保持在100ml, 此时膀胱处于低压状态, 黏膜皱壁消失, 而膀胱肌层尚未完全伸展, 壁相对较厚, 这样既可彻底切除肿瘤, 又能防止膀胱穿孔。采用快速点状汽化, 即便引起明显的闭孔神经反射, 及时中断电流后钝性的汽化电极较纤细的电切襻而言造成膀胱壁穿孔的机会大大降低, 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对闭孔神经反射较敏感的患者, 应用局部阻滞, 降低电切和电凝的功率避免穿孔发生。

多发性膀胱肿瘤, 宜先处理体积较小及不易达到的远处肿瘤, 后处理体积较大及距离较近的肿瘤, 以免因肿瘤出血多、手术视野不清而遗漏小的或远处的肿瘤。每确定一处止血后再行下一步操作, 手术临近结束时, 低压观察膀胱, 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点, 在减少术中出血并发症的同时, 保证术野清晰, 以防漏切肿瘤。手术时除应注意乳头状肿瘤的范围外, 还应仔细检查距肿瘤较远处的膀胱黏膜。如发现有黏膜下粗大血管汇聚或天鹅绒状的红斑区域, 可能提示原位癌的改变, 应活检后电灼。

膀胱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复杂多变, 突出表现为易发、多发和浸润转移, 表浅性膀胱肿瘤尽管术后生存率较高, 尽管术后生存率较高, 预后较好, 但复发率仍高达50%~70%。术后辅助以膀胱内灌注治疗, 可杀死残留的肿瘤细胞, 可降低肿瘤的复发和防止肿瘤进展, 延长复发间隔,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是浅表膀胱癌经TVBt术后的常规辅助治疗[2]。吡柔比星是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 通过抑制DNA聚合酶从而抑制DNA的复制与转录, 是新型的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

参考文献

[1]宋琳衍.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J].中国医药导报, 2006, 3 (35) :57-58.

上一篇:制造过程下一篇:传统的语法教学